-
菩提心的真正意义
菩提心的真正意义人们一直发不出菩提心,认为发菩提心就是拯救别人,度化别人的意思。所以,很多人自认为没有这个力量,故发不出这个心。如此认为,是错解了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虽名利益一切众生之心,然则,非利益自心外一切众生,乃是借度幻众生而度自己种种虚妄颠倒无明之心。菩提心乃众生修道、觉悟及解脱的船筏和工具。发菩提心,做利他的事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让我们去刻意执着地帮助别人,而是通过利他的行为,互相磨练,彼此促进,共同成长。最初发心,确实需要做利益他人的事,服务大众,宣讲佛法。但做这些事的真正用意仍不是助人,而是借此行为去除自己的习气和执着,而并非执意去度化别人。在利益别人的过程中,看清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我执,度尽自己的妄想,这才是发菩提心的真正意义。好比如你去摘花,无心染香,然而因为摘花的行为,花香自然在身。发菩提心者,亦复如是,虽为助人,无心度己,然而终因助人而渐渐发现我执,去除我执,真正度化了自己。又如自己心情郁郁寡欢,但是因为一念善心,去看护了一个陌生的病人。在看护病人的过程中,慢慢忘记了自己的烦恼。发菩提心者,亦复如是,本为助人,最后成就的是自己。又如瞎子向瘸子问路。瘸子知道那个地方,也想去那个地方,却走不了路。瘸子对瞎子说,我可以帮你,但是我腿瘸,走不了路,如果你能背我,我就可以带你去那个地方。瞎子同意了,两个人最终都到达了相同的地方。发菩提心亦复如是,众生和发心者双方都需要帮助,发心者看上去是在度人,而同时也是被别人度化。众生不觉菩提心之真义,错解了发心和它的作用,所以对发菩提心存有畏惧,迟迟无法发菩提心。犹如瘸子明明知道瞎子要去的地方,自己也想去那个地方,但是因为担心瞎子不同意背着他一同前行,最终二人都无法到达目的地。众生亦复如是,总是担心发菩提心会影响到自己的修行,所以宁可自己不成佛,也不愿助人成佛。如是用心,真是自暴自弃。如果我们明了佛说发菩提心的真正用意,就不会害怕帮助别人而自己损失了什么,而只是会目标明确,信心坚固,借事练心,通过服务于大众,打磨自己的习气,去除自己种种的执着,最终实现觉他而自觉。愿诸大众重新认识发菩提心的意义,心中种下菩提种子,虽一时无缘助人,但只要有机会,都能通过利他的行为来圆满自己。
2023-02-19
-
百部读诵
百部读诵学山禅院读书群读书通告今学山禅院读书群向所有发心学习禅宗和修学大乘佛法的同修发起五年读诵经典的读书计划,大家共同发心,一起完成近百部禅宗经论的阅读活动。此活动由学山禅师,即我本人发心并带领大家完成。发起此阅读活动是为了激励更多的修行人,包括未来的学佛者加入大乘经论的阅读活动,重拾经典,深入经藏,学习佛法,传承佛法,学以致用,建立积极智慧的人生观。由于学山禅院读书群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弘法人员提高阅读能力,深入学习经论,为了将来能够向更多人借绍大乘经典,宣讲大乘经典,所以此群内设置的功课量很大,每天要读诵两到三个小时经典,导致许多人无缘加入此群参加同步共修阅读。但考虑到大家都有深入经藏的愿望,所以在此把读书群里的阅读书目,阅读计划,和阅读功课公布给大家,同时也促成了五年内百部读书计划活动。此通告和读书计划面对的是群内和群外所有发心读诵大乘经典的同修。想参加这个活动的同修,需要按照我提供的书目来阅读。其他的书籍,不在我发起的读书计划之内。欢迎所有发心读诵的同修根据自己的时间、条件和能力,在群外自行规划读书目标,制定读书计划,完成每日的读书功课。下面是学山禅院读书群的一个整体读书目录,分为七到八期,书目总和大概有一百部左右,其中还包括了一些传世的儒家和道家经典,作为修学和阅读大乘经论的补充。这个百部书目看上去内容繁多,但是跟禅宗修行都密切相关,在浩翰的大藏经和禅宗全书中,它们也只是占很小的一部分,大家千万不要望而生畏。只要每天发心读一卷,日积月累,也会慢慢把这些经典全部读完。目前多数学法人在系统地读诵大乘经典方面很欠缺,导致修行见地模糊,修行方向错误,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让很多修行人补上这个环节。读经的过程本身就是修行的过程,它可以收摄我们的身心,减少我们抓取六尘的习气,定慧等持。相信这些经论读过之后,我们对禅宗见地的了解会更加深刻和信受,这些经典会成为我们修行路上最可靠的善知识,可以一直指导我们前行。同时,我们的身心也一定会越来越安住,甚至在读诵和学习中实现解脱。如果不愿全部读诵,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个书目,有选择地去读其中的部分内容,相信对大家也会大有裨益。顺利的话,我们可能需要三到五年将这些书全部读完。 第一期读书目录:一,八十卷华严经,最好带第八十一卷。没有八十一卷的,单独请有《普贤行愿品》即可。二,太上感应篇汇编白话解,共四册。西藏藏文古藉出版社。三,中峰明本全集,一厚本(中土佛学大师著述选刊),九州出版社。四,圆悟克勤禅师禅法心要,金城出版社出版。五,禅林宝训。《禅宗诸宝》里有,其他单行本也有很多。六,憨山大师梦游集。《禅宗诸宝》里有,也可以选择其他版本。七,碧岩录。《禅宗诸珍》里有。其他版本的也可以。八,楞伽经。《诸佛集》中有。九,涅槃经醍醐。《诸佛集》中有十,石屋诗全集。《禅宗诸珍》里有。十一,寒山诗。《禅宗诸珍》里有。十二,禅宗经典诗偈一到十六,合集名为禅宗大人颂。学山禅院网站有。十三,禅宗杂毒海,学山禅院网站有。注:《诸佛集》、《禅宗诸宝》、《禅宗诸珍》在学山禅院上都可以下载电子文档,在禅宗资料目录下。 第二期读书目录:一,大般涅槃经四十卷本,附增补上下两卷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三,金刚经四,六祖坛经五,圆觉经六,维摩诘经七,楞严经八,法华经九,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十,佛说净业障经十一,佛说法句经十二,诸法无行经十三,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十四,佛说决定毗尼经十五,金刚三昧经十六,入法界体性经十七,佛说文殊师利行经十八,佛藏经十九,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以上从金刚经到秘密藏经《诸佛集》中都有。二十,大方便佛报恩经二十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二十二,四十二章经二十三,佛遗教经二十四,法王经二十五,金光明最胜王经二十六,胜鬘经二十七,小品般若经二十八,解深密经二十九,佛说首楞严三昧经三十,十善业道经三十一,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 第三期读书目录一,大乘起信论(真谛译)二,大慧法语心要(大慧宗杲著)三,缁门警训(如卺编)四,思益梵天所问经五,大珠和尚入道要门论六,普照禅师《修心诀》七,达摩祖师的《血脉论》八,《悟性论》达摩著九、《绝观论》达摩著十、《破相论》达摩著十一、《天顺本四行观》达摩著十二,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宛陵录》十三,临济语录十四,真心直说。(高丽普照禅师)十五,五祖最上乘论十六,六祖金刚经口诀十七,楚石梵琦全集十八,庞居士法语(《禅宗诸珍》里有)十九,林间录(觉范慧洪著)二十,禅林僧宝传(觉范慧洪著)二十一,罗湖野录(晓莹集)二十二,无门关(慧开)二十三,禅关策进(莲池大师)二十四,缁门崇行录(莲池大师)二十五,正法眼藏,大慧宗杲禅师著二十六,宗门武库,大慧宗杲禅师编著二十七,永明延寿大师《万善同归集》二十八,永明延寿大师《唯心诀》二十九,永明延寿大师《心赋》三十,永明延寿大师《心赋》注注:以上经论不论以前是否读过,这次都要重头再读一遍。 第四期读书目录宗镜录,永明延寿大师著,一百卷。 第五期读书目录:一,《道德经》二,《论语》三,《孟子》四,《庄子》五,《大学》六,《中庸》七,《周易系辞传上下》八,《韩诗外传》九,《了凡四训》十,《孝经》十一,《弟子规》十二,《菜根谭》十三,《曾子全书》 第六期读书目录:五灯会元指月录景德传灯录祖堂集禅宗大德悟道因缘以上大多数书在微信读书软件和学山禅院网站中都能找到。没有纸质书的,可以阅读电子版。 第七期目录:禅灯集(学山禅院网站上有下载文档,在禅宗资料目录下。)祖师禅讲记金刚经讲记(学山禅院网站上有下载文档,在禅宗资料目录下。)维摩诘经讲记(目前还没出书,微信公众号上有全部内容,共四十二讲。学山禅院网站上也有下载资料,在禅宗资料目录下)祖师集(学山禅院网站上有下载文档,在禅宗资料目录下。)经典集(学山禅院网站上有下载文档)大乘经典法要合集(学山禅院网站有下载文档)禅宗古训(学山禅院网站上有下载文档)
2023-02-19
-
关于禅宗解脱见地的若干问答
关于禅宗解脱见地的若干问答一,问:禅宗成就者死后去哪里?答: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二,问:禅宗修行如何见性?答:言下见性。一念不住于妄想烦恼,一念见性;一念住于妄想分别,一念迷性。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凡夫。三,问:禅宗修行如何解脱生死?答:言下悟无生死,即言下解脱。念念悟无生死,即念念解脱。非将来或临终解脱生死。四,问:禅宗修行成就者还投不投胎、再来世间?答:不论投胎不投胎,亦不论来不来世间。来亦无有来者,终无来也。不来亦无不来,示现而有来相,法性施为,非有我人而来。五,问:禅宗修行如何做功夫?答:心不住法,于念离念,言下解脱,非别有境而解脱也。六,问:禅宗修行,还修禅定否?答:不论禅定解脱,唯论见性。见性方能免生死,禅定不能也。何以故?禅定是二法,是有为法、生灭法,还在因果,不出心意识,终将坏也。究竟解脱,须是常定,自证离心意识法。此法于生死幻化境中即能证得,非于禅定中证得。七,问:禅宗修行还求往生净土吗?答:禅宗见地,生尚不见,何处见灭?非但了了证知娑婆幻化,极乐亦空。非但六道四果不可得,诸佛国土亦复皆空。故不求净土,唯见自心清净,是究竟净土。如是净土,妄念不生即是,不必更求。八,问:禅宗修行,是否需要睡眠中也要有觉?答:非但睡眠中不须有觉,乃至一切时,一切处,不须有觉。觉者,离觉不觉。但悟觉心,不论觉与不觉。若心有觉,即被觉缚,非真觉也。亦不住不觉。经云:有照有觉,俱名障碍。又云: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九,问:禅宗修行的见性成佛,是方便成佛,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佛?答:宗门见性成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佛。而经中所言三大阿僧祗劫修道而成佛者,才是方便,非是真佛。何以故?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有成有坏故。本来无佛,说什么成不成佛。见性成佛,是指悟到本性是佛,非性外别有佛可成,性自是佛,自心自见,心与性合,非成非不成。如是名为真成佛,但指见性,非别成佛。十,问:禅宗修行有无次第,是渐修还是顿修?还论修证也无?答:不论次第渐顿,亦不论修证与否,唯论见性。若见性,自会修行,自悟自证,不待言说。理虽顿悟,事要渐除。善根因缘福德未具足者,次第渐修,一个不少。若见地功夫具足,一念相应,次第阶级修证全空,功与佛等,德与祖齐。此时,亦可言顿悟顿修,顿成佛道。十一,问:禅宗修行必须要有师承吗?答:所谓师承,不过是以心印心。然而师徒之间并无实法与人,亦无实法相承也。印心方式有多种,以佛经和前人法语开示就可以印证自己的修行,也可以无师自悟。过去宝志公和尚,傅大士、寒山、丰干、拾得亦无师承,然而他们都是彻悟的大成就者。说其无师承,只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法脉传承,但是他们未必没有老师。所以禅宗修行不一定要有师承,但整个过程,向经典、善知识去学习,包括自身不断的修炼,是不可缺少的。十二,问:皆说禅宗是大根基者才能修的法门,一般人可不可以修学禅宗? 答:不论根基大小,欲成就无上佛道,修学任何法门,终将汇归于宗门。何以故?宗门者,心门。心门者,心法也。心法无形,众生有心,即可修学,何论根基?佛云“正法眼藏”即指禅宗。经云:“佛语心为宗。”此之谓也。故一切修行皆不离此宗。以上是禅宗修行的主要解脱知见,学宗门一法者,不可不知。虽了解这些,若落知解,人法我相未除,不转所依,亦不得解脱生死,须亲证始得。
2023-02-19
-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在一件事上所花的时间、精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造就了你在这件事上的成就。所谓天才,并不是他在某件事上有特殊的才能,而是他愿意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那件事。对事件本身的熟悉,是在他的练习中逐渐掌握的。我们看到,无论在哪个领域里,那些获得成功的人,首先是热爱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人,再加上勤奋和用心,就能有所成就。所以,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唯一的差别是,你是否愿意在某件事上付出和你真正付出了多少,至于在哪个领域,都是一样的。一个画家和一个围棋大师他们在训练自己的技艺时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几乎是一样的。他们对待所从事的专业时的心理状态并没有什么区别,也即是专注、觉知、平静。《刻意练习》这本书说:所有人都以为“杰出”源于“天赋”。天才却说:我的成就源于正确的练习。比如在坐禅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有效的方法,进行目的明确的禅修活动,以此掌握和提高禅修和觉知的能力,以及通过坐禅而训练转念的功夫,而不是一味地因循过去的知识傻傻地打坐。转念也被称为“牧牛”和“解脱的关键”,有时也被祖师称为“善护念”或“一物不为”。它是须要大量和正确的练习才能达到。有些人只想通过学习知见和理论就获得纯熟的解脱方法,那是不可能的。除了长时间高效的练习,解脱和世间的任何事情一样,都是需要练习的。过去祖师们在山中或寺院修行,十年或二十年如一日,他们并不是毫无目的地荒废时间,而是有着自己目标明确的功课来进行训练,比如坐禅、诵经、行禅等等。就算是搬柴种地,穿衣吃饭,它和世间凡夫所做这些事时的用心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而是带着觉知,安住当下,心无妄想地去做这些事。这就是生活中的禅修,它是从静坐或形式上的学习延伸到生活中的。有效而重复地练习,被称为“刻意练习”。刻意练习,非是刻板机械地练习,而是有意识、自觉、主动地学习和练习。它同样适合于修行。包括读经,学习解脱理论,如果你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再加上进行长时间地阅读,你就会获得比其他人更深刻的关于解脱的领悟。再把这些领悟用于生活中,解脱就会很自然地在你身上发生。佛陀先于弥勒很长时间而成佛,就是因为佛陀正确而精进的修行。长庆大安禅师坐破七个蒲团,香严智闲禅师四十年功夫成片,云岩禅师在百丈那里三十年学法,石巩慧藏禅师练习牧牛,这些都是古人做功夫的榜样。选择一位好的老师或教练,寻找一个团体或道场,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练习,这能克服自己的懒惰,约束自己的行为,督促自己练习,也会激发一个人更多的潜能,在这件事上取得更大的成功。在修行和训练这件事上,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很早就开始修道,从而给自己用功提供更多的时间。如果一个人从五十岁或者六十岁开始修行,他剩余的精力和时间则相对太过短暂,那取得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没有天生的佛陀,也没有天生的六祖。所有大成就者都是通过勤奋、自觉而有效的练习而掌握了他所从事的领域最高的经验和智慧。善知识,如果你也想在修行这件事上有所成就,除了有强烈的想了解实相、欲解脱生死的愿望,尽早地确定清晰的目标,真正地为这件事付出时间和精力,跟随正确的修行指导进行大量有效的练习,那才是你成功的关键。否则,修行对你来说永远是一句空话。
2023-02-19
-
他可以那样
他可以那样你看到一个大人像个孩子一样在地上爬,你认为那太疯癫了,你被你认为的束缚了。你看到那样的一幕,你笑了,心想,那样真好,你心中没有任何绳索。你看到一个女人穿着裸露在大街上行走,你心里非常气愤,认为那有伤风化。你被你的不可以牢牢地牵制。你看到同样穿着暴露的女人,心想,那样穿很美,至少她很有勇气。你因为自己的观念更具包容性而自在舒服。无论看到一个人做了什么,你心里想,他不可以那样做,你被囚禁了。不是被那个人做的事囚禁,而是被你的不可以囚禁。看到一个人做了什么,你心里想,他可以那样做,你解脱了。不是因为他做的事让你解脱,而是因为你心中的他可以。你看到一个人抛妻弃子,出家修道,你心里想,怎么能抛弃自己的亲人,只顾自己去修行呢?你甚至因此去责骂那个人,你被你认为的不可以捆绑住了。同样,你看到一个人出家修道,你心中想道,一个人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那有什么错。你被你的认可和接纳愉悦了,而不是相反。你看到一个出家人在饭馆里吃荤,你觉得那不可以,太不像话了,出家人怎么可以吃肉!你被你的不可以拴住,心里特别不舒服。你看到同样的一幕,心想,出家人也是人,他吃肉或吃素,是他的自由,没有人能阻止他的自由。你被你的接纳治愈了。可以,或不可以,只发生在你的心里,而做事的人,他在那一刻,已经完成了他的行为,没有什么可以或不可以。那是他的世界里的事,跟任何人无关。所以,我们看到的外境,都只是无善无恶的纯粹现象,那里并没有任何故事和是非。是我们内心的分别和观念在不断地创造事件、事故和灾难。暴力、贫穷、饥饿、自然灾害,那都不是最可怕的事。最可怕的事是天地一片清和,而人心却在四处剿割。当你认识到所有的灾难来自观念,而不是事物。你不再去评判,你从所有的故事中解脱。所有的故事是我们内心创造的。故事本身,没有故事。你心中有多少可以,就获得多少自由。你心中有多少不可以,就被多少不可以限制。尽可能地粉碎心中那些不可以的观念,而去接纳更多的可以,你会迎来真正的自在。
2023-02-19
-
建立和训练良好的认知
建立和训练良好的认知让我们开心或痛苦的,并不是外在发生的事情,而是你的认知和观念。当你看到一个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地哭泣,他一直哭,不停的哭,你变得的烦躁,越来越讨厌这个孩子。而当你试图让他的家长阻止他不要再哭时,你了解到他的嗓子正在发炎,非常痛苦,你开始同情他,对他的哭声也不再厌恶。你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能觉察到孩子哭泣会有特殊的原因,并在内心中产生同情和怜悯,让自己不生气、不厌恶呢?如果你从一开始就能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就想到他不停的哭一定有他的原因,他本来就很痛苦了,为什么我还要厌恶他?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觉悟,你会好很多,至少不会讨厌这个孩子。可见,是你的觉悟不够,是你的觉知力不敏锐,你没有主宰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你固有观念的惯性投射蒙蔽了你,使你在完全不了解事情的情况下,对发生的事妄下结论,从而让自己的内心经历几乎和孩子一样的痛苦。让你不开心的并不是孩子的哭泣,而是你随时随地投射的心理认知和观念。如果你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内在拥有良好的认知、善解人意的觉知,与他人共情的慈心,你怎么可能被外在发生的事情激怒或影响呢?你会想尽一切办法照顾好自己的内心,同时,也不去伤害身边的人事物。当我们面对一个事件时,我们会产生一个认知,然后内心得到一个结果。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事件让我们产生的结果。而事实上,是我们的认知让我们内心产生的结果。如果你认为是事件让你经历的痛苦,那么,你永远是被动的,你会被发生的事所主宰,永远无法得到自由。如果你能主宰自己的认知和看法,那么,你可以驾驭这个世界。这时,外在的世界无论发生了什么,你都可以把它转化成一个美丽的故事,你可以用自己的认知转化这个世界,做到真正的化腐朽为神奇。你会在娑婆国土建立极乐世界,而不必到十万八千佛土之外的空间去建立。去建立和训练良好的内在认知吧,为它付出多少都值得,因为它才是你人生幸福的钥匙,而不是你生命中遇到的事情。
2023-02-09
-
四摄法
四摄法菩萨在修行自觉觉他的过程中,有四种智慧和方法,即四摄法,能摄受众生,令之对自己和佛法生起信心,同时,也给自己和对方带来快乐和幸福。第一,布施。所谓布施,主要是指财布施,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布施。金钱和财物布施,往往被很多修行人忽视,被认为是最初级的布施。但众生爱财,视钱如命。从广义上讲,财布施是最实惠,最直接,最有效的法布施。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很快地对你产生信任和好感,就算你每天帮他做很多事,跟他讲一万句好听的话,你跟他掏心掏肺,都不如直接给他转账。当你果断地对别人进行财布施时,他会立刻看到你的诚意,从而对你产生好感。有智慧的人在运用四摄法时会最先考虑财布施,用的最多的也是财布施。当你布施给对方金钱,他可以利用金钱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而如果你只是送他一些东西,或说一些好听的话,那未必是他最需要的。如果一个修行人能利用好金钱这个工具,可以广度众生,大做佛事。有人说,我没钱,如何进行财布施?没钱,更要进行布施。布施不在多少,而在诚心,而在舍的智慧。昔有一女子在寺院把自己仅有的几文钱都布施给寺院,后来感召到自己嫁入豪门,非常富有。布施是可以点点滴滴积累的,从少到多,从小到大。最后你会发现,你越布施,越富有。如果自己不富裕,又想急于利他,也想布施,我们可以行法布施、智慧布施、欢喜心布施,以及四摄法中的第二种,爱语,进行布施,以此来摄受众生。所谓爱语,就是用真诚、善意、美好的言辞来和别人说话。说话时,不仅用词和善,声音、语调、态度都要温和,让对方通过你的语言直接感受到你的友好。驾驭语言,管理好情绪,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沟通手段。一个会说话的人可以掌控整个世界,赢得所有人的心。比如佛陀在讲经说法时经常使用“善男子、善女人”、“善知识”、“诸姊”、“大王”等,就是典型的爱语。爱语者,多说正面的、鼓励他人的、赞叹别人的话,少说批评、指责、抱怨、挑剔的话。当你用真诚心,站在对方的角度讲话,并且通过朴实可爱的语言传达出来,对方就会感受到你的仁慈。这个世间,没有比仁慈更摄受别人的了。爱语又叫软语。它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哄让别人的话,谦卑有礼的话,幽默的话,撒娇的话,亲密的话,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善意的谎言。在某些场合,语重心长、义正言辞、掷地有声的话,能够激励启发别人的语言,也是一种爱语。经云:言辞柔软,悦可众心。古人云:一句良言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温暖的话,一句积极的话,一句善意的话,一句智慧的话,一句幽默的话,在某些时候,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菩萨应于爱语,勤学多练,广摄众生。第三,利行。利益他人的事,都可称为利行。包括对别人的一个微笑,送别人礼物,向别人表示感谢,赞叹别人,礼貌待人,陪伴别人,鼓励别人,帮助别人做他需要的事情。比如,大家在饭桌上吃饭,你能照顾到身边的每个人。看到老人过马路,去搀扶老人。有人向你问路,你很有耐心地给别人指路。路上有石头,把它挪开,以免绊倒其他人。所谓众善奉行,即是利行。让别人开心,让对方获利的事,都是利行。菩萨于诸众生,当广行利益。第四,同事。所谓同事,就是到他身边去做跟他同样的事。法华经中大富长者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相信自己,派人去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做除粪的工作,就是同事。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游戏,就是同事。父母陪同孩子去参加夏令营活动,就是同事。菩萨到修行者中间,跟他们一起坐禅,诵经,持咒,在一起劳动,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娱乐,就是同事。佛到世间示现生老病死,和光同尘,讲经说法,就是同事。同事者,亲历亲为,事事躬亲,现身说法。四摄法,是菩萨的珍宝,是修行者的桥梁,是与烦恼作战的铠甲,是度生死河的大船。愿你我都能拥有这四种妙法,乘大乘筏,驾般若舟,与众生同步,直过生死河,直登涅槃山。
2023-02-09
-
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发什么样的心,得什么样的果。有多大心,得多大果。经云:发心相应,果报相应。发声闻心,得声闻果:发菩萨心,得菩萨果;发诸佛心,得诸佛果。所谓种性与根基,正是无始劫来每个人的发心而导致的。有的人,一接触佛法,就能万缘放下,勇猛精进,发大乘心,起大愿力,行大悲行,自觉觉他,乃无始以来就有此愿,根基深厚所致。所以今世遇缘,就能快速成熟。皆是因为过去生久种善根。现在学法之人,只发一己自了心,满足于粗断烦恼,心思全放在自己和家人身上,虽然精进修行,并无利他之愿,过去生未发,今生依旧不发此心,虽学大乘法,所行却非大乘。如今许多在家学法人,障多业扰,什么都放不下,只是学些佛法知见,做做修行的样子,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一深入实践。以如是状态,修最上乘法,如同蚂蚁撼大树,力不相对。过去声闻人,今日都变成了贪恋各自小家和和美美的温室修行人,得少为足。逆境未现前,都以为无事。无常来时,个个惊慌。大家都只顾自己,抱着在红尘中,在亲情中,在俗事中,不舍诸乐,也可以修行得道的侥幸心理。什么都不做,守株待兔,总以为哪天走着路,听到什么声音,就能像他古人那样大彻大悟。实为可笑至极。如是之人,每天眼中心中所看所思,无不是自己的利益,乃至解脱,也只是想到自己。然后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说无众生可度,佛尚不度众生,我为何度众生?如是之辈,邪见入心,诸业障蔽,无人能救。嘴上虽说无众生可度,实际生活中,所想所谈无不是自己的儿子如何,老公如何,父母如何。只负一己小家之责任,只是报一己小家之恩情,于众生恩、佛恩,全然不顾不想。以如此狭小之心,欲成圆满无上佛道,岂不是煮沙成饭,求石生子?这些人自以为聪明,于佛法修行得了便宜,走了省事的路,殊不知,发心不正,难得正果。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大家切记,不是你理解了禅宗的见地,修了禅宗的教法,你就是大根基的。发了什么心,做了什么事,心量有多大,行动力有多强,能影响多少众,那才是衡量根基的标准。有些人对禅宗理论并不熟悉,但是所作所为,完全是菩萨和佛的境界。有些人谈论公案如数家珍,讲解经论头头是道,但是所做所为,最多是个自了汉,而且还不知不觉。所以再次劝诸善信,早发菩提心,福慧双修,悲智双运,深达实相。纵然现在没有机缘和能力去行菩萨道,也要在心中发下广大菩提之愿,待时节因缘、善根成熟,走出自我,历行一切善法,方能成就无上正觉。
2023-02-09
-
善财童子
善财童子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包括修行人中都有大成就者,有杰出者。他们的成就是偶然的吗?不是。他们为什么能在众多人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他们做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使得无数人去追随并效仿他们?他们身上一定有超越常人的优点,只是他们坚持并发挥了那些优点。他们付出的也一定超越常人,但是他们并没有急急求于成功。他们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辛苦,受得了诽谤,遭得了冷落,做得了自己的主,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也愿意为此付出一切。不管他们从事的是什么专业,研究的是什么领域,修行的是何种法门,他们身上一定有很多很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发现、学习和借鉴。世间这些成就者,虽然他们从事的事情不尽相同,但是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和优点却非常接近,甚至是相通。作为一个修道者,应该学习他们身上的这些品质。可是,我们经常会根据自己的好恶来选择亲近别人,根据自己的观念来评判他们,甚至屏蔽了他们。我们用自己狭隘的心来选择非常少的能帮助到我们的人,而失去了向更多的优秀的人学习的机会。比如,学习禅宗的人,可能因为见地的原因,不再去看其他法门修行者的文章。但是他们的德行、经历和意志品质,却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不愿再接触小乘佛法。但是四念处和安那般那法门却可以为所有修行人所借鉴。学习佛陀教法的,就摒弃基督教、儒家或道家的经典。但是,其他宗教中有太多作为一个菩萨可学习的东西。学禅宗的,就看不起修世间善法的。但是世间善法是一切修行的基础。专门致力于修行的人,看不起经商的和拍影视剧的。但是世间有很多大善知识化现在各个领域。固守清贫的,轻视世间有钱的人。但是世间也有很多富人是大修行者。地位低的,就诽谤当高官的。一些位高权重的人中间,也有诸佛菩萨的示现。少欲知足的,看不起世间的饮食男女人。在寺院的出家人,轻视世间的凡夫俗子。做功课的人,轻视那些在生活中修行的人。如此等等偏见和傲慢,会覆盖住我们的心性,蒙蔽我们的双眼。这个世间,何处没有道?何处不是道场?何处不能修行?何人不是修行人?何门不是法门?何书不是经书?何语不是佛语?只是因为观念障碍了我们,使我们不能看到更大的道场,更多的修行人,更丰富的法门,更多的佛法,更妙的经典。善财童子南行五十三参,经历种种艰难,虚心向许许多多大善知识去求法受教,闻以前所未闻,见以前所未见,学以前所未学。扩大了心量,增长了见闻,提升了认知,圆满了格局。在你没有完全觉悟之前,你要建立尽可能多的人际关系,去认识更多的人。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的镜子,能折射出你内在的问题。如果你无法直接看到自身的问题,就可以透过他们来看到。当你解决了所有的问题,那些人可能会离开你,也可能跟你建立了永久的关系。而那时,你可以选择和他们在一起,也可以选择摒弃所有外在的关系,去过一个人的生活,而所有的人,依然会生活在你的世界里,以最好的距离和最美的方式。愿你我都能做善财童子,从身边的每个人身上去汲取营养,从世间那些大成就者身上发现他们的魅力和超常之处,来弥补自己身上的不足。万万不能再用自己的喜好来屏蔽那些善知识身上的闪光之处。
2023-02-09
-
善学
善学善学者,能转万物,而不被万物转。善学者,将一切汇归于心,而不是流泛于物。善学者,引导一切来滋养自己,而非分别评判来消耗自己。善学者,非善学于技巧、方法、轨则,但善养其心,正其气,聚其神,熏其智。孟子云:学问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者,收拾其向外之心,不复迷物。此即善学。自古善学者,向内观之,非驰于外。六祖云:各自观察,莫错用心。此是善学之标榜,修行之心印。观物之表,而达其里。洞视其迹,而通其理。透其外征,而寻本源。了一切法,唯心所造。是名善学。故见善,不被善瞒;见恶,不被恶导。见净,不被净拘,见垢,不被垢惑。见一切境界,不染其心,是名至学。何以至此?以其善于观察、善于内省,善于反思、善于总结。古人云: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万物万法都是为我准备的,早就呈现在那里,就看你会不会观察,会不会学习,会不会选取,会不会利用。以至诚心,将一切都为己所用,没有比这更快乐的。再把这一切内在的快乐布施于人,没有比这更慈悲的了。所谓学习,是指从任何事、任何人身上都能看到积极的、有利于你成长的、美善的一面,吸取那些你喜爱和愿意吸取的东西,而不去关注那些你不需要、甚至讨厌的东西。比如欣赏一朵莲花,但取其洁白,勿指摘其根污。比如麻雀,但取其无忧无虑,勿取其痴冥昏暗。比如一棵树,但取其卓尔挺拔,勿取其麻木无情。如观疾病者,取其能猛醒无常,非取其苦也。逆境者,取其能息诸般造作,非取其困也。看物之瑕疵,天下无美物。看人之缺陷,天下无好人。看物之闪光,则物物可以为友。看人之优点,则人人可以为师。善学者,但取物所长,补己所短,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以至于见微而知著,见近而知远,见因而知果,见始而见终。
20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