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关系

发表时间:2023-01-15

浏览量:648

师徒关系

    孺慕父母,孝感动天。只求可得父母之欢心故始终不见父母不是处。人伦之变至舜而极能尽爱敬之诚。

一个孝子的幸福在于当他为父母做什么,或者仅仅想到自己的父母时,都会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链接,是这种深深的联系和内在的完整性让他感到幸福的,即使他不在父母身边。

一个徒弟的幸福也是如此。当他忆念起自己的师父,或为师父做什么时,如果他内心生起的是感恩和恭敬,他会自然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链接,他会感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和滋养。正是这种联系和完整性,是自心所行的信任和交托让他感到幸福的,即使他不在师父身边。

佛菩萨对众生,师父对弟子的关爱也是如此。他们的幸福也来自和众生与弟子深深的链接。就像父母想到自己的子女,想到他们的可爱,为他们感到自豪和心生欢喜一样,一个师父也会从自己的徒弟那里获取源源不断的悲心和动力,还有持久的幸福。会为了他们而更愿意燃烧自己,奉献自己,师父们完全不需要弟子的回报,这种付出本身所带来的快乐和滋养,就是最好的回馈。

在修行的路上,有许多学人因见善知识和自己师父的过失,会逐渐远离师父,最后,给自己的修行和觉悟带来极大的障碍。

经云: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而得发起。若无善知识的教诲和引领,我们自己真的很难独自觉悟,也不知如何修行。有了善知识的引导,我们才得以看到自己的习气,得以修习无量善法,得以增长无量功德,最终圆满解脱。

在你没成就之前,内心对善知识的怀疑和远离,是对自己最大的损害。

当你成就之后,你的内心一定会对善知识生起极大的感恩,甚至会与善知识的心合而为一。又怎么可能疏远善知识,见善知识的过失呢?

善知识来到世间,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面对不同根器的众生,一定会示现各种教法和行为,包括一些我们无法理解的手段和过失。我们只需吸收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即可,而不要以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善知识的行为。

《佛说法句经》云:若善知识诸有所作,种种境界,不应起于毛发疑心。所以者何?若有疑心,不得正受甚深法句。汝等大众,于善知识,应断疑念。

见善知识的过失或发现善知识的一些行为和观念不符合自己的意愿,心里开始怀疑善知识,远离善知识,这是学人最大的过失。而对善知识本身,不会有任何损失。如果善知识了解到学人疏远自己,善知识以慈悲故,会善巧方便帮助其对善知识重新建立信心,只要还有一点点可能,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徒弟

一个好的师父对弟子的心永远是敞开和接纳的。而一个好的弟子,则永远相信师父不会放弃自己。就像父母对子女一样。没有厌恶子女的父母,也没有真正想抛弃弟子的师父。弟子远离师父的大有人在,而一个好的师父,总是等着弟子回来。

人世间,失去父母,那是最大的痛苦。修行路上,失去师父,那是最大的悲哀。

所以,无论你的修行到了什么程度,保持对善知识的信任和感恩,那才是滋养自己法身的真正智慧,那才是最有力的修行。

过去祖师及大成就者和他们的师父之间都建立过这种强大的信任和深深的连接。因为对法的传承和对实相的共同认知,使他们的关系远远超越了世间亲人间的血缘与感情上的联系。

他们长时间追随在善知识身边,在恭敬、侍奉善知识的过程修习无我和利他。在善知识身边耳闻目染善知识慈悯众生的精神和品质。在善知识身边日夜熏修善法。在善知识身边长养法身功德。在善知识身边去除习气、修证错误的观念。在善知识身边陪养定力,改变心性,成就圆满的德性。

通过在善知识身边多年的熏陶和学习,把所获得的智慧和解脱观念传达给身边的有缘人,续佛慧命,完成师徒和法脉的传承。

对善知识最大的回报和供养,不是一直在善知识身前侍奉、照顾,或者心中只恭敬善知识,对其他人却发不出慈悲喜舍之心,而是能够对一切众生普行恭敬,弘法利生,自觉觉他。这才是对善知识最大的回报。

有人说,你要具足无量的善法和因缘,才会遇到具德的上师。如果你今生已经遇到了自己的师父,请珍惜这份因缘,不见师父的过失,多忆念师父的功德,像对待佛陀和父母一样对待自己的师父。这样,你的修行就会迅速提升和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