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背后的,仍是你的妄想

发表时间:2020-04-02

浏览量:1122

那背后,仍是你的妄想

师父好,弟子向师父求证一下下面的这个方法:

念那个能念的,

观那个能观的,

听那个能听的,

想那个能想的,

看那个能看的,

参那个能参的,

悟那个能悟的,

证那个能证的。

这样修行是否可以?

答:如此修行,认贼为子,迷失本心,不得解脱。

除了你的妄想,没有那个能念的。如果你被人教授或自认为那个能念的就是你要找的真如实相,那是你的妄想。你无法找到或确认什么是真如本性和绝对真实的东西。同样,我也无法确认什么是本性和绝对真实的东西,除非我不再执著于此。

如果你问我,您怎么证明自己是对的?我并不想证明自己是对的。但是,如果你确立一个你认为正确的东西,我会提醒你,不论你认定的是什么,那一定是你的心识。没有绝对真实和正确的东西,这是佛陀证悟的实相和真理。菩提无是处,亦不着无是处,是一个修行人的真实见地和如实修行。此是自证所行境界,非闻思所能达。佛云:自悉檀。自悉檀者,自悟自修,自觉真理,不在口诤,不在思辩。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果你说,佛不是说佛性是常吗?不,那是你意识中的常,那无异于无常。佛所说常,非常非无常,超心意识。佛说,实无定法,名为无上觉性。若有是处,即有不是处,即成二法,不离分别。佛与祖师说法,但去众生执着,不立真假对错。

当你觉悟这一点,你不再去想那个能念的,你不再执着能念的,你不再观那个能念的。当你不再寻思那个能念的,所念自然不生。能念所念俱灭,是名念性空,如火烧木,灰飞烟灭,同归于空。念不可得,不住能所,念性不坏,又名无念,又名无生,又名法性。而此法性,不从思维念想见。众生心灭,法性自现。

不存在一个站在后面的观与观者,见与见者,觉与觉者,悟与悟者,除了你的妄想。在这层层的妄想之后,永远不存在一个真性,除佛方便说。那永远是你的妄想,你找不到一个真实的能观之性。但我们经常被人告知,在一切法之后有一个能生一切的本性。我们称之为“体”,而所生的一切法被称之为“相”或“用”。我们被自己的意识所骗,认为在心念之后有个真实的东西存在,在见闻觉知之后有个真如之性。不,那是你的妄想。

当我说,你永远找不到一个站在后面的真性时,我并未否定真性,而是否定你认为的真性,提示你那是意想中的真性。真性超诸思维分别,非心意识所能达。观那个能观的,亦复如是,没有能观的。

当你觉悟到这一点,假名观智。以此观智而不复起观。能观所观俱灭,是名观性。而此观性,非观所得,亦不离观,观与观法,俱无实性,是名无我真性,又名我之实性。名虽有异,性无不同。

听、想、参、悟,亦复如是。实无听者,亦无听法,听与听者,二俱寂灭,亦不着寂灭,是名听性。而此听性,实无所有,是名无所有性,又名萨婆若海。

觉悟于此,一切心行不起,一切妄念不生,莫观能观,莫想能想,莫念能念,莫参能参,莫悟能悟,绝观不住,是名无功用行,又名无为,又名无事人。但随缘过事,任运自在,直用直行,无拘无束,假名道人,又名一行三昧。名有多种,俱无实义,无实义者,是为真义。若起诸心,而生法执,于念离念,是名修行,无别修行。离于执念,法体清净,自在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