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人争理,智者得心
愚人争理,智者得心在陌生人面前,你可以表现得自信、郑重、不卑不亢。因为对方还不了解你,你需要与对方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好让双方有进一步地了解。但是在亲人面前,要经常的示弱和认怂。为何如此?因为亲人是你非常熟悉和亲密的人,对方就像另一个自己。亲人的作用是让自己和对方放松的,而不是表现强势和争对错的,更不是让对方一直处在紧绷和敌意之中。给自己和对方一个放松下来的和解与拥抱,你救赎的不是对方,而是你自己。对方只是你的一面镜子而已,你要借助这面镜子好好照顾对方,好好爱自己。与至亲争输赢,讨说法,辩是非,就像是与自己干仗一样,是最愚蠢不过的。对待亲人就应该像对待自己一样,要经常服软和认输,那是我知道的处理家庭关系最智慧的做法。在亲人面前没有什么面子可丢,你不过是向自己低头,向自己示好而已,哪有那么困难。如果你觉得难,说明你还不够爱自己。如果你不能在最快的时间里在亲人面前低下头,说明你还没有把对方当成自己真正的亲人,或者说,你还不知道怎么爱自己。与家人保持冷战,那才是人生中最凄凉的事。在这个世界上,亲密关系不一定只在血缘关系、恋爱关系,夫妻关系中。如果你会与人相处,所有的关系都可以变得“亲密”。一个懂得爱自己和别人的人,他的亲密关系遍及一切。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师生之间,邻里之间,陌生人之间,当你们经常在一起相处,时间久了,双方逐渐走进彼此的生活,这时,你们的关系都可能或正在变成亲密关系。所有亲密关系的维护都应遵循这个态度:不争,不辩,不求胜。当你总能谦让对方,为对方着想,就算对方再笨,再可恶,他对你的态度也不会无动于衷。就怕你没有给对方足够的尊重和体谅,而是不知道反思自己,总是指责和抱怨对方,或对对方有太多的期望和要求,那才是你们关系冷淡和恶化的原因。从你自己这里做起,从改变自己开始,从学习认输练起,从在亲人面前卸下面具、拆掉伪装、扔掉自尊心开始,让自己成为一个“可亲近的人”。在你的父母或亲人面前,让自己有更多的时候像个孩子,在他们面前放下你所有的面子,改变你在他们面前高高在上的姿态。从改变他们的称呼开始。对父母,如果原来一直用“你”,改成“您”。对子女或恋人,从直呼其名,改为你能想到的最好的昵称。从一直不肯说“是我不好”,改成经常说“都是我不好”。从动不动就批评对方,改成经常赞叹对方:“你真棒!”把家庭从诤论是非对错的地方,改成“拍马屁”、“卖萌”、“练谄曲”的地方,你会发现,你的家庭不再清冷,你的亲人,变成了真正的亲人。记住,与任何人示弱和示好,那都不是无能的表现,那是真正的能耐和最高的智慧。只有愚人争理,智者争的是怎么赢得对方的心。
2023-01-09
-
只要你好
只要你好我还活着,真好。就算我现在躺在床上慢慢死去,只要我心中没有什么想得到和实现的,那一定也很好。我还能坐在田间看飞虫在阳光里穿梭,真好。就算我睁不开眼睛,只是坐在那里感受风的吹拂,那也很好。我还能慢慢地走在小路上,真好。就算我什么也不能做,只能躺在床上呼吸,只要我心中无事,对任何人没有不满,那也非常好。对一切都没有要求,那真好。就算我想到自己身患病苦,孱弱无力,只要我不想改变什么,那一定很好。哪有什么不好?除非我对现实不满,对现状别有企图。一切都刚刚好,只要你心无旁骛,不在妄念和故事中游离。一切都是那么祥和,只要你的心安静下来,不进入妄识勾勒的阴郁的幻境。小溪在我面前流过,真好。就算河床干涸,地上没了青绿,那也很好,只要你心中的平静长流,对生命的热爱长在。我还可以洗洗衣服,收拾收拾房间,做些简单的事情,那真好。就算我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只要我能不住在那种错觉和情绪里,那也一定很好。所有的不好,都是我觉得不好。能从我觉得里出来,哪有什么不好。一切都很好,虽然并没有什么可好的。一切都很好,是因为没有什么不好的,只要你不被妄想骗,不被头脑使。孩子们在那里蹦蹦跳跳,拿着木棍、玩具玩耍,真好。他们哪有什么好事,只是无忧无虑度时光罢了。就算我无法重回童年,不能再像他们一样蹦蹦跳跳,我可以画画,写字,养花,扫地,唱歌,写诗,在我自己的世界里尽情地做我自己的孩童。那不是一样很好吗?一切真的很好,只要你不去看那些不好。当你深在黑夜,不要遗憾你失去了阳光。你可以感受和风。当你看不到万物,不要因为看不到什么而难过,你可以倾听各种声音。当你不得不慢下脚步,你可能会迟迟到达目的地,但是你收获了路上的风景。不要住在不好里,那是一个骗局。请相信,一切都刚刚好,只要你好。
2023-01-09
-
迎来生命的春天
迎来生命的春天一个人快乐的程度取决于他关爱别人的能力。一个人越能关爱到别人,他会越幸福。能关爱到别人,那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真知灼见和高妙的智慧。思想和认知,它属于一个人最高级的教育。如果一个人在认知上不能明白关爱别人对成就自己、圆满自己、愉悦自己的重要性,他就不可能去关爱更多的人,去做更多利他的事。能自爱的人会快乐,能爱人的人会幸福。幸福,是更深沉和长久的快乐。利他和助人需要一个坚固的前提,那就是助人者必须能够完全地自给自足,他对自己的爱已经完成,不再需要任何爱来满足他自己。当一个人已经完成了自我的给养,他不再缺乏关爱时,他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付出,可以不求回报地去帮助更多的人,从而获得越来越多的来自自己心中的爱。我们都可以去反思和回忆,我们人生中最幸福和快乐的时候,都是真正帮助到别人、给予过别人关爱的那些时刻,不管我们帮到的是自己的家人,还是陌生人。不管你是给别人投以一个善意的微笑,还是不经意帮助别人做了什么。助人之所以会激发出我们生命最深处的快乐与幸福,那是因为心灵自己知道,所有的心和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体的。包括你对自然环境的爱护,那都是你对一体的关爱。照顾一词是我知道的对于爱的最温馨的阐释。人只有从自我那里超脱出来,才有可能照顾到周围和他人。所谓情商,一般认为是管理情绪的能力。我觉得,“照顾”比“管理”更人性化,更有人情味。真正的高情商,都是那些会照顾自己和他人情绪的人。佛教思想的高超之处在于它提供从自救到救他,从自利到利他,从自觉到觉他的整个修行方法,从而使人格得到圆满的升华。只完成自利,那是佛教的初级目的。完成利他,那才是佛法的终极意义。佛法是世间唯一具有完全针对自我人格教育的最高级的生命关爱体系。一个人在独立和觉悟前没有办法真正帮到别人。所以,自觉和独立是利他的先决条件。而当一个人自给自足之后,他所有的幸福都取决于他为别人做了多少事情。他为别人做的越多,他就会越幸福。去看这个世界上那些最快乐最充实的人吧,他们都是或多或少在为他人服务和做事的人,小到为一个家庭,大到为一个公司、企业和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从善意地使用尊称,到扶危救难、利乐有情。不管为了谁,为了多少人,当一个人开始为了别人的安乐思考问题并付诸行动时,他开始长大和成熟。他的人性开始提升,他的佛性开始觉醒。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他生命的早期就开始从自觉过度到觉他,但是,在这一期的生命里,就算到了生命的晚年,如果有一天,我们忽然能够从自我的世界和利益中走出,从自我的种种问题和烦恼中超越,去关心更多的人,关爱更多的生命,关注更多的人的心性成长,我们会迎来自己生命的春天。
2023-01-09
-
上天的礼物
上天的礼物没有人喜欢病苦。但是很多时候,病苦真的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份贵重的礼物:治愈我们心性的礼物。病苦也是一个呼唤:呼唤我们回到自己的心上来。当我们正身处病苦,我们哪里会想到它的积极意义。我们全都被它狰狞的面目所吓到,除了忍受和对治疾病,剩下的,只是担忧和恐惧。我们害怕自己不会好起来,我们害怕自己一直在难受中。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和相信,在这病苦背后,生命通过它自己的手段正进行着自我的愈合和调整。因为机体的难过和无力,导致我们妄想纷飞,情绪低落,心情糟糕。所以,我们很难真正安静下来,心总是朝未来跑,错失当下。我们都希望病苦快些结束。可是,我们想到没有,病苦快些结束之后,我们又会去做什么?我们是继续重复以前的恶习和生活方式?吃喝玩乐,好了伤疤忘了疼?还是在忍受病苦的同时,利用病愈和修养的机会,好好让自己沉淀下来,在家里闭门卧床,长时间反思,总结我们过去的人生态度,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改变。所以,不要急急地想着怎么快些恢复身体,更无需因为病苦迟迟不去而焦虑。甚至要庆幸它没有好的那么快,能再给我们一些时间反思自己过去的人生。如果无常和病苦不能警醒我们看到自己的缺点,那么它们就完全失去了意义,留给我们的,也只是一些伤痛的记忆。如果在病苦中,我们能及时反观自己的内心,觉察自己的毛病,改变自己的习惯,调整看事物的角度,这样,就算病苦的时间再长,如果它帮助我们看到自己身上的毒瘤,发觉习性中的病根,从而真正改变自己,那么,疾病和痛苦,就真的成了我们生命中的礼物。善知识,如果你只是用肉眼去看,病苦只是让我们难过的一次遭遇。如果你用智慧的眼睛去看,病苦一定是上天给我们最好的礼物。请珍爱这个礼物,虽然它看上去并不是那么可爱。请善待这个礼物,虽然它让我们非常难受。请因这个礼物停下急匆匆的脚步,给自己更多的时间独处和反思,让自己真正去了解自己,治愈自己,拥抱自己。善知识,病苦确实并不美丽,但是它非常的难得和可贵,可遇不可求。我们生命中会经常有病苦,但是能真正叫醒自己,给自己这么多时间休息下来进行反思的机会却非常少。愿所有罹患病苦的人都珍惜这次机会,不要错失老天给我们这些“幸运儿”最好的礼物和厚爱。当我们身体痊愈之后,希望我们的灵魂也能得到全面的更新。
2023-01-09
-
无常的意义
无常的意义——献给所有正经历病苦的人人是不会被任何逆境击垮的,击垮自己的都是自己负面的心志和心念的内耗。疾病侵害我们的肉身,三毒腐蚀我们的心性。肉身容易康复,三毒卒难拔除。无常来时,如果拥有常乐我净的智慧,无常只是无常,它对我们没有任何伤害。如果不幸不能彻底击毁一个人,那么,它只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几经锤炼,方得坚贞。百般敲打,傲视群芳。朋友,请相信,人经历的痛苦和伤害都只是一时的考验,一切都会过去,清醒的心智,永远不会忘记一个事实,那就是它不曾受到过丝毫损伤。所以,守护好自己的心,不要让它被情绪所骗。不要等到风雨过后,发现你的心已经千疮百孔。那时,全世界都会重新向你微笑,可是你却憎恨它欺骗了你。经历伤痛本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有,无非是让你看到有一个不伤痛的一直在,而那不伤痛的,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病苦来势凶猛,但是它毕竟没有实体,不消忍耐。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没有什么是熬不过去的。我们往往败给的不是外界的伤害,而是自己焦虑不安、急急对治的心。聪明人千千万万,智者只有一种,以不变应万变。在病苦中,你更能清晰地观察自己的心,看到它的无常和不定。只要你平时训练有素,经常地观照你的心,你就不会被无常的心念带走,去经历那些比病苦更加可怕的妄想。没有人希望经历疾病和苦难。但是人生无常,生命无常,万物无常,没有人能避开无常。在无常面前,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知道无常是幻,无常是梦,无常非实,无常是境。心若不动,无常自除。任何一件事不是独自来到你面前,它伴着所有的秘密而来。任何一份伤痛都不是没有意义的,它本身就是最好的治愈。接受生命的无常,那是每一个生命都要经历的修炼。每经历一次无常而没被击垮,你的法身智慧就壮大一次。透过无常的幻身看到恒常的法身,那是无常最伟大的意义。
2023-01-09
-
拥有一颗美好的心
拥有一颗美好的心朋友,当这个世界上发生一些灾难和不幸,请照顾好自己的心,那比什么都重要。当我们无法回避外来的伤害,无法改变外在的环境,请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心,让一颗美好的心去治愈世间的一切灾难。身体上再多的治愈和关注都不如你拥有一颗善良慈悲的心。不要迷失在表象的变化和不幸中。也不要恐惧那些看上去可怕的事情,它们看上去惊涛骇浪,在真相面前,却不过是幻梦一场。在你清净的内心深处,只有静静的溪流,只有风光霁月,只有太平的盛世,那里什么都没发生。无常的世界不会留住任何东西,所有的灾难都会过去,唯有静观变化世界的心可以常青常驻。告诉你的孩子和亲人,心地清净是所有保护中最大的保护。心地正直是所有铠甲中最坚固的铠甲。心地无私是所有免疫中最强大的免疫。心地柔和是所有防御中最牢固的防御。拥有再多对治的工具和手段,不如让自己心地无非,心中无恶。装潢太多的美丽和技能,不如用谦卑与理解庄严自己的德行。储备再多的知识与信息,不如领悟般若与无生的智慧。心是众流之源,法之根底。心若清净,万法清平,无关风云变幻,潮起潮落。心是万物之根,诸秘之藏,能见心者,一切自清,一切自明。能观心者,能见乎道。能悟心者,万法齐观。灾难和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迷失其中,忘失了一切众生身中有不病性。无常和死亡也不恐惧,恐惧的是我们痴迷在生灭中,而不领悟我们本有的不生灭性。从那些虚伪的灾难中醒来,不要再关注它们,好好照顾自己的心,莫被无常吓,不被生灭染,那才是天之骄子,世界宠儿。
2023-01-09
-
法如筏喻
法如筏喻,法无定法大家在患病和任何危急到生命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一个最好的对治和修行方法,就是一心专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有人可能会生疑惑,师父,您平时不是教我们不要念佛、念菩萨名字吗?不是说起任何念都是妄念吗?在某些情境之下,实相之理的确如此,但是,当你执着于有一单独的实相存在,而把实相和幻想截然分开,你认识的就不是实相。疼痛既然是幻,我们为什么不能借助一句观音圣号这个幻念来以幻除幻呢?当然可以。既然一切法都是佛法,名号当然也是佛法。楞伽经云:妄法是常,相不异故。非诸妄法有差别相,以分别故,而有别异。是故妄法其体是常。大慧,云何而得妄法真实?谓诸圣者于妄法中不起颠倒,非颠倒觉。若于妄法有少分想,则非圣智。有少想者,当知则是戏论分别,非圣言说。思益经云:一切言说,皆是如来言说,不出如故。平时不教导大家念佛,是怕我们错解了念佛的用意,痴迷于念佛,生出太多的执着和知见。当我们身体疼痛时,我们只是借助一句观音名好来安心,让自己的心不胡思乱想,这就是佛法的作用。包括吃药也是如此,适当地借助于药物来止痛疗愈没有任何问题。任何事,我们都不要生执着见。维摩诘经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学通了佛法,却不知道自己总是从一种执着跑到另一种执着,从一种偏见跑到另一种偏见。不能因地制宜,因事论法。然后让自己执迷一端,固执己见,不能活学佛法,活用佛法。古人云:死水不藏龙,亦是此义。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因忌废药,因妄废法。观音圣号,弥陀圣号,本师释迦牟尼圣号,甚至你信任的善知识、上师、师父的名号都可以用来增加自己的信心。表面上看,是这些名号在起作用,而实际上,是你的专一用心,是你自己本有的信心所起的作用。一切都可以为你所用,就看你是否有这样的智慧。法如筏喻,法无定法,善用之者,吉祥如意,直达解脱。
2023-01-09
-
孤寂宇宙穷为良
孤寂宇宙穷为良是什么带来的苦?是生命本身的生老病死吗?不是。是贫穷吗?不是。是身体的缺陷、不聪明、相貌丑陋带来的苦吗?不是。是什么带来的苦?只有一种根本的苦因,那就是无明。只有一种烦恼的起因,那就是贪婪。从无明衍生出贪欲、嗔恚、愚痴、傲慢、疑惑、嫉妒、谄曲、邪见、凶狠、诤论、斗争等种种苦。众生以爱命故,贪财爱财。以贪财爱财故,受尽辛苦。为了活好、吃好、喝好、穿好、住好、玩好,无所不做,种种劳累,策使身心,以贪爱为主人,甘做奴仆。日夜为六根打工,为心识做奴隶。心常不知足,故受种种苦。众生为财,日夜奔波劳累,不过是满足一张嘴,一双眼。众生为声色做犬马,太逼真,太形象。我们都以为是贫穷带来的苦。殊不知,是不断增加的欲望和自我,是虚荣和攀比让我们受越来越多的苦。富非乐因,恰是苦根。得非为吉,恰是灾影。少欲知足,淡泊无为,方是乐之正因。不见古人得道者,一一皆以贫为宝,以穷为乐,以一无所有为豪宅,以无所得为王冠。永嘉大师云: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褛褐,道则心藏无价珍。懒融禅师说:这点穷快活,谁人讨得到?龙牙禅师云:学道先须且学贫,学贫贫后道方亲。一朝体得成贫道,道用还如贫底人。丹霞禅师云:孤寂宇宙穷为良,长吟高卧一闲堂。庞蕴居士将家财散尽,入山过农居生活。释迦佛放弃王位,辞亲割爱,舍诸所有,一心求道。世间人以为钱财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却不知道,无数倍的苦恼正是钱财带给我们的。世间人以金钱为至尊,佛陀见黄金如见灾难。世间人追求金钱,无险不冒,无恶不作,历尽艰辛,受尽磨难。觉悟者视金钱如草叶,唾金钱如粪土。世间人被金钱玩得团团转。悟道者将金钱玩弄于股掌之上。世间人用金钱造种种业。诸佛菩萨用金钱弘法利生。世人尽视富为宝,我视穷为无上妙。凡夫哭穷,道人乐穷。凡夫怕穷,道人求穷。凡夫躲穷,道人追穷。穷之一字,众妙之门。何以故?从穷生万有,从无生妙道。能守穷者,能有一切。穷,那是智者的护身符。穷,那是勇士的金刚罩。谁悟到穷,谁就见到了实相。谁行得穷,谁就亲证了解脱。
2022-12-25
-
蜜蜂与玫瑰花上的刺
蜜蜂与玫瑰花上的刺早晨,你在一条小路上行走,那里鸟语花香,空气清新,阳光明媚。你浑身轻松自在,忽然,一群蜜蜂朝你飞来。你并没有害怕它们,也没有攻击它们,而是轻松地从它们中穿过,它们也没有去追逐你、伤害你。晚上,太阳快要落山,夕阳的金辉铺满小路,天空飞过一群大雁。另一个人同样走在这条小路上,还是这群蜜蜂朝他飞来,他吓得要命,以为这些蜜蜂要伤害自己,他抓起一根树枝拼命地攻击蜜蜂,结果被蜜蜂蛰得遍体鳞伤。一个人在路上遇到一条大黄狗,他并没有把它当成一个野兽,而是向它投向一个友好的微笑。他不能确定大黄狗是否接受到了他的善意,但是他能确定的是,在那一刻,他内心中并没有恐惧。而另一个人,同样在路上遇到一只大黄狗,他第一念想到的是大黄狗很凶恶,它一定会咬他。当他再看到大黄狗的眼睛时,发现大黄狗正恶狠狠地看着他。虽然大黄狗并没有朝他扑过来,也没有咬到他,但是他已经吓得心脏突突直跳,好像被咬到一样。疾病和任何我们认为可怕的事物就像这群蜜蜂和这只大黄狗,它们从来没有有意要攻击我们。它们之所以会攻击我们,大多数是因为我们的恐惧和内心对它们的攻击。在我们还没有付诸任何行为时,我们的心念已经在把它们当作仇敌,并开始碾压和驱赶它们。它们只不过捕捉到了我们的恐惧和敌意而做出了同样的反应,只不过,它们的反应表现在行为上,而我们的表现是在心里。所以,表面上看,你被蜜蜂蛰了,被蛇咬了,被大黄狗吓到了、被疾病侵蚀了,而事实上,你都是被自己的妄念蛰到、咬到、吓到、侵蚀到。所以,我们被伤害的实质并不来自于外物,而是来自于自己。一味地驱赶和消灭你害怕的事物,那根本解决不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如何友善地对待蜜蜂和疾病,那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如果一味地与它们为敌,用尽心思去除掉它们,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其实,最终受苦的只有我们自己。或许这些蜜蜂中有一些会蛰到我们,有一天我们也会被狗咬到,但是,被蛰的伤痛远远小于我们反击它们而受到的伤害。如果我们不小心被蜜蜂蛰到或感染上疾病,我们千万不要紧张和恐惧,因为身体的伤害已经发生,剩下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去面对这些伤痛从而保护自己的心不再遭受任何恐惧和伤害。把疾病当成清晨路上的小蜜蜂吧,或者把它们当成玫瑰花枝上的刺吧,由于种种原因,当然也包括我们的恐惧和不小心,我们被小蜜蜂和玫瑰花上的刺伤害到,但是,那只是一些疼痛而已。我们不要忘了自己走在清晨的阳光里,不要忘记自己还在花园里,不要忘了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鸟语花香,不要忘了蜜蜂的蛰痛早晚会过去,不要忘了玫瑰花上的刺无意刺痛我们。放松自己的心,接纳和包容那些伤痛,而不是带着厌恶和仇敌的心去赶杀它们。那样,我们得到的回馈将是平静与柔和,友好与善意。而这些,对于我们的心灵才更为重要,才更有意义。
2022-12-25
-
道不属知,不属不知
道不属知,不属不知静坐时,我们能更容易看到自己的妄念。当妄念歇下来的刹那,我们会认为有一个很清晰的知在。别被这个“知”所骗,那并不是我们的本性。但很多人会认这个“灵灵觉知”为自性。关于这一点,古人百般提醒我们。“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这个知只是本性随缘而现的一个作用。佛性随缘起。所有的见闻觉知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不要住在这个知里,也不要刻意离开这个知。知与不知,皆是识心妄计,非是真实。古人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经云:“不住调伏心,不住不调伏心。”不分别自心境界,任六根自然随缘起用,虽有见闻觉知,而不住见闻觉知。那个不住一切状态的“状态”假名涅槃,亦名解脱,亦名不生不灭。而事实上,并没有这样的“状态”。因为当你认定它是一个“状态”时,那已经是你的妄想,而非真实的本性的状态。我们的修行就是为了认识这个真实的本性,觉了它,而又不住于它。虽然能够觉悟到它,但是本性的特点恰恰是不能被定义和住着。所以,二六时中,但能不住一切所是,即相应也。不住是真正的功夫,也是实相之理。所以禅宗祖师种种手段只是让学人悟到此不住之性,实证此不住之性,应用此不住实性。种种言说方便,皆为此也。关于不住的功夫和见地,需要在任何时候保任和修行。此需要学人花大量的时间去实修和自己去观察和证实,这即是楞伽经中所言的如实法和自证法,真实之义,不在言说。不仅坐禅时如此,一切时中亦如此,乃至临命终时亦如此,保任这种不住的功夫,在更多的时候让心成为流动的云与不住的风。养成在更多的时候觉察到自己住着幻境的能力,然后从那里转身离开,不住知与不知,放心自在,即不被识所骗,直出生死,直证涅槃。
20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