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浴佛节

    浴佛节浴佛节,又称佛诞节,佛的生日。若要过浴佛节,当知何为佛?不知何者是佛,过的不是浴佛节,是垢佛节。佛者,自性清净心是。此心不在有无,只可顿悟,不言修证。才有一念,即是多余。才生一法,即是识变。于此清净心上添不得一法、一物、一知、一见,是名浴佛。于此清净心上除不得一物、一垢、一烦恼、一贪嗔痴、一无明,知一切法本来清净,不需洗浴,不需除垢,是名浴佛。用水向佛像上洒,以无量的鲜花庄严佛身,那不是浴佛,那是迷信。在某一天,大家聚在一起,欢庆佛陀的生日,那不是浴佛,那是迷佛。佛从心生,佛是觉心,虽言觉心,不可住于觉,亦非有心可得。若住于觉,若以为有心,是妄非觉。自心是真佛,离心无别佛,于此无惑,是名佛诞生。佛诞生,非是心外有佛诞生,自心觉悟,是名佛诞。佛诞节,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日,是你我的生日,是一切众生的生日,是心觉悟的日子。不是心中有佛才是佛。心中无佛,居一切时,心中不起佛念,不起法念,不起我念,不起修念,不起不修念,不起一切执念,是名为佛,是名浴佛。见一切法净,一切法无染,一切法无垢,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为,一切法无性,是真浴佛。以智慧光,庄严无住法,念念不愚,是名浴佛。若见有佛可得,有佛可庄严,有佛生,有佛修道,有佛度众生,有佛成道,有佛灭度,有佛可忆可想,有佛可追可念,是名着相,是谤佛,非是浴佛。佛不是佛,莫作佛解。佛不堕诸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真佛法身,无垢无净,但有名字,用而不竭,空而不尽,不可思议。唯慧眼能明,非是世间之水可以浴得。古人云:洗浴众僧者,非世间有为事也。其温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浴佛亦复如是,六根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是名无垢人,亦名佛庄严。

    2021-05-21

  • 维摩诘经第四十二讲

    维摩诘所说经直说第四十二讲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魔怨,修菩萨行。王子月盖,听药王佛给他讲过什么是法供养之后,得了柔顺忍。脱下自己穿戴的宝物饰品来供养佛。并对药王佛说,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所谓行法供养就是学习佛的大乘经典,如说修行。行菩萨行,修持正法,降伏魔怨。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于末后,守护法城。佛知晓其所真实之愿,为他授记说:你于将来,会守护正法。以自己的修行来护法。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集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具菩萨道,得陀罗尼,无断辩才。这时候,王子月盖听到药王佛给他授记,给他讲完法供养,生起了大信心,出家精进修道,得陀罗尼,获无碍辩才。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法轮随而分布。他用十小劫的时间来弘扬药王佛所留下的经典。随而分布,就是随缘说法。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炎如来。其王千子,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从迦罗鸠孙驮为始得佛,最后如来号曰楼至,月盖比丘,即我身是。月盖比丘精进修行,守护正法,一生度化百万亿人于无上菩提之道不退转。度化十四那由他人发声闻、辟支佛心。度无量众生得生天上。那时的宝盖不是别人,正是现在的宝炎如来。其王千子,即贤劫中的千佛。千佛名号从迦罗孙驮为开始,直至楼至佛。而月盖比丘,即是我释迦牟尼佛。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佛陀又一次重复,法供养是诸供养中最。佛为了大众对修行建立信心,讲起了自己过去生中修行法供养的因缘。我们都知道,佛并不实有,他只是一个方便的称呼。佛讲这些只是给初发心的菩萨建立信心,令他们能安住于佛道,深入实相。 嘱累品第十四于是,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于汝。如是辈经,于佛灭后末世之中,汝等当以神力,广宣流布于阎浮提,无令断绝。所以者何?未来世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龙、鬼、神、乾闼婆、罗刹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乐于大法。若使不闻如是等经,则失善利。佛对弥勒菩萨说道:弥勒,现在我就把这部承载了无量亿阿僧祇劫所修习的诸佛智慧,觉悟实相的法要,托付给你。就像佛把正法眼藏通过拈花微笑传给大迦叶一样,佛对大迦叶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无相实相,不立文字,传于你迦叶,你要好好地护持,如说修行。在这部经快结束的时候,佛又嘱咐弥勒,你要好好受持这部经,不令断绝!如是辈经,不是指某一部特定的经典,如是等经,如是类经,像这样的经典,比如金刚经、圆觉经、涅槃经、法华经等等,这些讲第一义谛、讲实相、讲了义的经典。在佛灭世后的末世之中,你们要用神通力让这部经流通于阎浮提内,不要令这部经断绝。为什么?因为未来世中会有善男子、善女人,会有很多修行人,还有天龙鬼神,乾闼婆,罗刹等,已经发无上菩提心的人,那些乐于大法的人,如果这些人听闻不到这部经,他们就会失去很大的利益。所以弥勒菩萨,还有许多其他的菩萨,要好好的护持这部经典。让这部经典在末世流通,让很多发心实修的人能够听闻这部实相经典。如此辈人,闻是等经,必多信乐,发希有心。像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听闻这部经,会更深信佛法,发希有心。这些经典对这些修行人尤其宝贵。比如说我们在座的这些人,我们一开始学佛的时候,接触的都是地藏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等,接触这些经比较多,但是我们学着学着就会学到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楞伽经、维摩诘经、涅槃经这些实相经典。还有大般若经、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很多经典。这些人听闻大乘方等了义经典,一定会信受,一定会喜欢,一定会发稀有心。这个稀有心就是究竟觉悟的心。当以顶受,随诸众生所应得利,而为广说。你们一定信奉通达此经,并且随缘开示给众生。弥勒当知!菩萨有二相。何谓为二?佛在付嘱弥勒将来弘扬这部经的时候说,菩萨有两种。其实也是在嘱咐我们,在受持弘扬讲授这部经的时候,要善于观察菩萨的相貌。有二相,哪二相呢?一者、好于杂句文饰之事。一者,是喜欢文辞言句,写诗歌、散文这些文章的人。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把心思都用在那些末节琐碎的地方了。在那些地方花了太多时间,而没有真正深入佛理,不去深入经典,不去实修。爱写文章,舞文弄墨,喜欢文字。这是要避免的。二者、不畏深义,如实能入。若好杂句文饰事者,当知是为新学菩萨。还有一种是,不惧深奥的道理,能如实领会佛所说义。而那些爱好文句的人,是新学菩萨,就是还需要更进一步去深入修行。若于如是无染、无著甚深经典,无有恐畏,能入其中,闻已心净,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当知是为久修道行。一听到这些甚深实相的经典,立刻就能舍掉世间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把精力都用在受持大乘方等了义经典上面。一句一句的去读去领会,然后把它记在心里,然后在生活中去练。就是不杂用其心,这是久修佛道的。弥勒!复有二法,名新学者,不能决定于甚深法。还有二法,也是新学者。如果是新学菩萨,不能信受甚深实相经典。何等为二?一者,所未闻深经,闻之惊怖生疑,不能随顺,毁谤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闻,从何所来?第一类,就是听到以前未曾听过的经,心生恐怖,不能信受,诽谤说,这些经不是佛说,以前从来也没见过。今天我们坐在这儿,能够一直听这部经,这一条就不是在说你。大家听维摩诘经,都法喜充满。都非常有兴趣听,也愿意放下很多事情来学习。能够深信这部经,说明自己多生多劫久修佛道,具足了善根福德因缘。听到这部经,就会生信。有的人,一听维摩诘经里讲的东西就会怀疑,这是佛说的吗?因为这部经里讲的很多内容和他以前学的不一样。二者,若有护持解说如是深经者,不肯亲近、供养、恭敬,或时于中,说其过恶。还有一种菩萨就是,有人讲这部经,他不肯亲近供养,也不心生恭敬,还说其过恶。有此二法,当知是为新学菩萨,为自毁伤,不能于深法中调伏其心。有这两种表现,一种是闻到深法,心生怀疑。二是,也不亲近,也不供养,还诽谤。这两种情况,说明是新学菩萨。弥勒!复有二法,菩萨虽信解深法,犹自毁伤,而不能得无生法忍。还有两法,虽然他们信这个经,也听这个经,但他们会伤害到自己,不能得无生法忍。何等为二?一者、轻慢新学菩萨而不教诲。哪两种呢?第一种,自己能读懂,但是不去教诲别人,轻慢新学菩萨,觉得这些人根基太差。二者、虽解深法,而取相分别。是为二法。第二种,也信解深法,信归信,落到事上,落到生活里,又开始取相分别,也就是着相。没有完全的通达,没有完全的如说修行。学是学,用是用,两个是分开的。这也是新学菩萨。弥勒菩萨闻说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说,我当远离如斯之恶,奉持如来无数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弥勒在表法。我以前没有听过还有这样的两种菩萨。护持这部经的时候,我会远离这样的人。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当令手得如是等经,与其念力,使受持读诵,为他广说。在将来世,也就是今天和未来。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想学大乘,想求大乘,我一定让这部经到他手里。今天我们都学这部经了,这就是弥勒菩萨的威神加持。世尊!若后末世,有能受持、读诵,为他说者,当知皆是弥勒神力之所建立。弥勒说,世尊,若将来有人能受持、读诵、为他人讲说这部经,当知都是弥勒威神加持的。佛言:善哉!善哉!弥勒!如汝所说,佛助尔喜。佛说:很好,确实如你所说。我随喜你。于是一切菩萨,合掌白佛:我等亦于如来灭后,十方国土,广宣流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复当开导诸说法者,令得是经。这些人一看弥勒发了这么大心,大家也跟着发菩提心,愿于来世,于十方国土中,弘扬护持正法,引导说法者,令得此经。尔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处处,城邑、聚落、山林、旷野,有是经卷,读诵解说者,我当率诸官属,为听法故,往诣其所,拥护其人。四天王也跟着发愿说:世尊,将来不管在哪儿,在城邑,在聚落,在山林,在旷野。只要有这部经,有人学这部经,有这部经待的地方。我一定率领很多的眷属来听法,来支持他,鼓励他,让他非常欢喜的讲述这部经。面百由旬,令无伺求,得其便者。一百由旬的地方都没有人能够伤害到说法者。这是四天王发的愿。是时,佛告阿难:受持是经,广宣流布!这时,佛对阿难说:你要好好的受持这部经,广泛地流通这部经。  阿难言:唯然!我已受持要者。世尊!当何名斯经?阿难言:是的,我已受持此经法要。世尊,这部经叫什么名字?佛言:阿难!是经名为维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如是受持。除了维摩诘所说经,也就是净名净,这部经还叫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你当如是受持。佛说是经已,长者维摩诘、文殊师利、舍利弗、阿难等,及诸天、人、阿修罗、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这些菩萨天龙八部,他们发愿护持这部经,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好好学习这部经,就是在护持这部经,就能利益后世。不要觉得学习这部经只是自己得利益,学这部经就是护持正法,就是利益众生,就弘扬了佛法,延续了佛的法身慧命。续佛慧命,不仅仅是三宝,是出家人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这个责任才是我们来到世间真正的责任,自觉觉他才是生命最大的意义。维摩诘经今天我们就学习完了,随喜诸位听经闻法、坐禅思维义理,如说修行的功德,随喜大家。愿以此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有情无情,一切众生同得解脱。 

    2021-05-18

  • 维摩诘经第四十一讲

    维摩诘所说经直说第四十一讲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诘。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这时候妙喜佛国所示现的法,在大众面前已经发挥了作用。大家因为看到了妙喜世界,也知道了维摩诘的来处,也看到了维摩诘的神通、他的智慧,都法喜充满。这时,佛就对舍利弗说:这些神变你都看清楚了么?舍利弗说:是的,世尊,我看的很清楚。我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生此清净佛土,像无动佛一样;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获神通智慧,像维摩诘一样。世尊!作为现场听法的大众,我等当下即得善利,能得见是人,亲近供养。其他的众生,包括现在不在场的人,还有佛灭度后的众生,如果有人能听闻此经,亦得善利。更何况听闻之后,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舍利弗最后感慨道: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维摩诘所说经,能够领悟这样的神通变现,维摩诘居士给我们开示这么微妙的实相之法,真是太难得了,我们获得了大利。我们太幸运了。维摩诘经讲到这里,也接近尾声了,再有两讲,差不多就讲完了。我们能够学习维摩诘经,是无量恒河沙诸佛所,植众德本,种诸善根。是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前种诸善根,是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大家在这个世间示现修行,示现听法、学法,都稀有难得,在这堪忍的、沉闷的、压抑的、抑郁的娑婆世界,还有我们这些能够认真学习大乘方等经典的人,学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真是非常的难得。因为学习无上智慧的经典,开启了自心的智慧。我们才能获得自性本有的清净。这部维摩诘经,无量诸佛的智慧全都聚集于此,它是无量功德成就的无上法宝、法典。我们也是具足了无量的因缘和福报才能学习这么殊胜的经典。这部维摩诘经,破斥了我们很多颠倒的观念,以前对佛法的错误理解。它讲到究竟的解脱见地和如实的修行,能把我们直接领入涅槃之城。它的功德智慧、它的神通力、它的加持力,我如果跟你具说,恒河沙劫也说不完,也不能说其少分。这部经学明白了,一切经典都能学明白。佛陀所有关于实相的开示,这部经都已经显说。关于禅宗的见地和修行方法,这部经也毫无保留地开示出来。所以,这部维摩诘经,大家不要听我讲过一次就放在一边,要时常读诵,时常熏修,认真阅读。要把它作为一门功课来受持。如果你能按照这部经开示的实相之法去修行,去生活,把佛理融入生活,那你的功德、智慧不可思议。不会有任何东西能困扰你。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手得,不是说我捧这部经就叫手得,大家想想什么叫手得是经典者?所谓手得是经典者,就是你得真正明白它的意思,如说修行。一旦只是落入文字,那就不是真经典了。一旦落入文字,落入纸上,那就是卫生纸,无二无别。所以手得是经典者,不是说我读过这本经,手里拿着这本经,就是手得是经。手得是经,是把这部经的义理领悟了,铭记在心,这本经的智慧,能从自性里流出,才是手得是经。不是从寺院法宝结缘处结缘这本经,家里一放,五年也没看过,这没用,这不是手得是经。如果你不读,只是把它摆在那里,那没有任何意义。你也不用对经典生起多么大的恭敬心,认为它有何神奇,不读就是一打废纸。真正明白这部经的意思,才是手得是经。便为已得法宝之藏,如果能通达此经,所有的佛法便已通达。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佛无虚言,若能读诵理解经义,如说修行,则被诸佛所护念。肯定能得诸佛之所护念。因为你这样修,你这样读诵,这样如说修行的时候,本身就是一种护念,不是别有诸佛之所护念,是你的用心,是你安住当下这种用心,在护念你,假名为诸佛之所护念。护持是你本性佛在加持、在护念。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则为供养于佛。不管你是谁,只要你读诵这部经,修学这部经,如法修行,如理修行,按照这部经去修行,你都是一个近于觉悟、正在觉悟或已经觉悟者,就是这个世间最胜的福田。不管你出家在家,你是一只胳膊还是两只胳膊,一只眼还是三只眼,你是灵是傻,什么身份,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俊是丑。丑的就算了,咱们刨去丑的,其它都可以,长丑的就不算了,没你的份了。其他,不管是谁,只要你受持这部经,如说修行,有人供养你,都和供养佛一样。师父,您是在开玩笑吗?为什么长得丑的就不算呢?我就长得丑。那我读这部经,按照这部经修行,心也清净,难道不是佛吗?不是!谁让你长得丑?谁让你自认为丑?只要有人能够修持这部经典,按照这部经典去认真学习,如实地修行,包括我们现在正看直播的同修们,全都算上了——除了丑的之外,大家都能成佛。丑的自己就低下头伤心地流泪。如果想知道自己丑不丑,为了证实一下,再去照一照镜子。如果能让你自己满意,就不算丑。如果连你自己都不满意,那我就没办法了。能学习这部经的人,都堪为世间的福田。不管是不是出家人,就算你是在家人,谁供养你钱,哪怕是出家师父,你也要大大方方地收下,因为你受持读诵了维摩诘所说经,也按照经典里说的去做了。出家师父给你钱,你也要大大方方地收。给你的就是你应得的,然后你也不欠他的。你不要觉得你欠他的,将来还,不用还。我们都是世间的福田,学习这部维摩诘经都不堕恶道,这是绝对的。肯定不会堕恶道,你放心吧,再怎么也不会堕恶道,都是佛讲的。比这部经差多了,都不堕恶道,更何况学这部经了,都不堕恶道。将来我们学涅槃经的时候,你一听经里讲的那些,更欣喜了,你肯定能活到那天,放心吧。咱们很快就讲涅槃经了,涅槃经里讲的会让大家更开心。里边功德大了去了。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则为供养于佛。供养这样的人,不论什么样子,就跟供养佛一样。因为他能学这部经典,真是太稀有难得了。这部经典,多少人都没听说过。就算拿在手里,都不知道是佛经。以为是居士讲的,不是佛讲的。所有的经都是佛讲的,只不过借助里面的一些人物之口,把甚深的佛理讲出来,都是佛说的经典。有的经借用文殊师利菩萨之口,比如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的是借助观世音菩萨,比如心经。有的是借助舍利弗,大梵天王,龙王,某某国王,天王,在家居士男,居士女,这个菩萨,那个菩萨,不管借助谁的口,都是佛说的经典。你说现在这个世间,这么多的娱乐,吃喝玩乐,花花世界,这么丰富,这么富有,大家也都有闲暇,工作也都挺快乐的,谁有时间会坐下来学习这部经典。尤其还是听这个人讲这部经,都疯了。都实在太没事干了,太无聊了。福报大,才无聊、才没事干。所以现在这个世间能静下来打坐,静下心来学法听法的人,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我赞叹你们,向你们合掌顶礼。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即有如来。金刚经里也讲到,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供养这部经,抄写这部经,你的屋子里就有佛了,这也挺吓人的。屋子里要真藏个佛的话,你干啥都不自在了,跟藏个无形众生一样,太吓人了,还是没有的好。所以,这里的当知其室即有如来,是说你自己就能作佛。如果你能受持这部经,就能见性,就能做自性佛。我们一定不要错解了,其室之内即有如来。这个如来就是你自己,没有别人。如果有别人,那就见鬼了。鬼也是你,佛也是你,一切都是你。这叫当知其室即有如来。能够书写受持这部经的刹那,你就作佛了,就是言下见性,这个需要你自己去顿悟。我说的不算。所以叫自证圣智境界,见性成佛,此言不虚。这部经里的一些言句,哪怕是背下来,随时知道用,就是受持此经。背的多,每天就是知道这一件事情,时间久了,功夫到了,铁杵都能磨成针。不怕你不认真,就怕你玩命,就怕你认真,就怕傻子认真,傻子一认真,铁杵都能磨成针。一个心眼的,别的全都不顾了,一种蛮劲,像六祖大师似的,舂米腰上绑个石头,一种蛮劲,所以叫南蛮子,獦獠,真獦獠。有这种只想做好一件事的劲儿,没有什么做不成的。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则为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我们修行受持这部经典所得的利益、所得的功德、所得的果报,能够趣一切智,趣就是近的意思,趣向,走向。能信解此经,并能为他人说其中的一四句偈,比如经文里的: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又比如: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能为他人讲解这一四句偈,即近一切智,毕竟能成无上正等正觉。授记,就是毕意成佛的意思。法供养品第十三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此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则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这时释提桓因,就是天帝释,在大众中对佛说道:世尊,我一直听您讲法,也听文殊师利给我们讲了很多的经典,从来没有听到像今天这样的经典,也就是维摩诘大士和诸菩萨给我们演的这一出戏,从来没听过这么好的经典,这么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的经典。我们看,天帝释对这部经形容的非常到位: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的经典。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若有众生能够听闻此经,信解受持读诵此经,一定会得像维摩诘一样的神通智慧,一定会解脱。何况如说修行。这样的人一定不会堕三恶道,关闭一切恶趣之门,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能够降伏外道,摧灭魔怨。能够安心修道,安处道场,修治菩提。能够践行如来所行之迹。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有些学法的人,主要是出家人,总怕没饭吃。不好好修行,就可能没饭吃。但是如果如理如法修行,一定会有人天供养,这个是绝对的。天人供养,你不要认为从天上来的人供养,释提桓因就在人间,天人就在人间。那些福报大的,有智慧的,学佛的、信佛的,那些都是天人。当你如说修行,并为大众讲法时,他们也能得利。所以那些人就供养你了,因为他们福报大,因为你能够给众生带来智慧,你自己能够解脱,也能够帮助别人解脱,能够自觉觉他,你有这样的功德和福报,堪受人天供养。所以释提桓因也不是骗别人的,很多的天人都是菩萨、佛示现的,包括我们世间很多的贵族、大富长者、国家领导都是佛菩萨示现的。他们有这样的愿力,有这样的心量,来利益众生,服务于众生。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如果有人讲这部经,没有听众,我会带着眷属,为听法故,而到其所。当你开始讲经说法,你放心,绝对不会没有听众。就算一个没有,帝释说,我也会派人,一块去听法,去给你加油,去鼓励你,也为自己学习经法。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那些听众是我派来的。所以直播间的观众们,你们自己的真实身份也就知道了,你们都是释提桓因派来的,释提桓因附在你们身上你们都不知道。自己也纳闷,为啥这个人讲的这部经也没讲啥,我们怎么不知不觉听来听了,还听了这么久,也不觉得枯燥。是释提桓因附体。这部经厉害,这部经有它的加持力。经本自己不会打开讲,总是有人在讲。有人在的地方,就有加持力。这个人不是仅指讲法的人,也包括听法的人。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佛。不管我们怎么讲,讲的多不好,但是这部经典有它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它能够加持你让你来听。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只要你听这部经,学习这部经,以前有疑惑的地方,没有疑惑了。以前不信大乘的,就会生信。你不用担心你智商不够,你领悟不够,你根基不够。根基不够的,听闻这部经,会长养根基。根基好的,会巩固,会加强。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佛说,正像你所说的,受持这部经,会有无量的利益,正如你刚才说的,受持此经,不堕恶道,能够长养功德,一点错都没有,正是如此。吾助尔喜,我随喜你,我也会加持这些人。天人都加持了,佛更加持了。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则为供养去来今佛。这个东西真不可思议,以前讲哪部经也没有像讲这部经这么法喜连连,每天都想讲,我们都连着讲十天了,头一回这么长时间连着讲经,一点也不累,也不疲乏。我过去举办禅七,都是能偷懒就偷懒,缺斤短两,禅七七天,最多的时候打过五天半,五天禅七打了三天半、四天,讲经也很拖沓。这次虽然也没要求自己讲多少,没想到一讲就讲了这么多天,一直在讲,讲了四十几会了,都是佛、玉皇大帝、释提桓因的加持。还有王母娘娘、阎王的加持。我们中国的神,中国的佛,其实全都是一个心做的。所以如果有人能够受持这部经,则为供养去来今佛。能读诵、学习、受持这部维摩诘经,等于供养了过去、现在、未来无数佛了。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幡伎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天帝!于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佛以这样的比喻来形容这部经的殊胜,给学这部经的人建立信心,让他法喜充满,让他觉得学这部经太好了,让他深入佛的智慧。佛问天帝:如果一个人供养这么多佛,用这么多的幢幡、舍利、华香、伎乐,都是微妙第一的供养之具,来供养无量无边的,像稻麻竹苇那么多的,根本就不计其数的佛,这个人的福报功德大不大?释提桓因言:甚多,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说不能尽,太多了,这个人的福德说百千亿劫都说不能尽。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佛说:能够学这部经的人,其功德,比刚才供养那么多佛的功德还多了不知道多少倍。佛这样讲,就是鼓励我们深入学习这部经,学这部经能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功德,远远超过前面所讲的功德,为什么?前面再多的功德,都是有为有限的功德,受持此经,能够了达诸法实相,能够解脱三界,超一切有,它的功德是无限的。再多的功德,也没有觉悟法身,识得自己本来面目的功德大。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此生。为什么?因为一切诸佛的智慧都从这部经生,这部经广说过去诸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决定实相的经典,所有佛的菩提智慧都从此经生。我们看,这部经有多么殊胜,一切诸佛无上菩提的智慧,在此经中都能找到。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觉悟菩提是无为法,无为法中,无有限量,所以其功德也不可限量。你不要认为法布施就给别人讲法,自己学法本身就叫法布施。学了法,布施了烦恼,学了法,布施了贪著,布施了迷惑颠倒、过去的种种妄想。所以法布施不仅是给别人讲,让别人受益。学习受持读诵,你给别人讲之前,一定是自己先学,自己先受益。自己学好了,想不给别人讲,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这么多天一直学维摩诘经,维摩诘经已经深入了你的阿赖耶识脑海之中,将来你再碰见学佛的人,你肯定会跟他讲你学过维摩诘经,你会告诉他这部经非常殊胜。这就是法布施。所以法布施的前提一定是自己先认真受持学习,读诵,如说修行。学习本身就是法布施。你学会了,清净了,没烦恼了,在这个世间示现解脱,大家都看你这么清净,这么快乐,受你影响,不知不觉都跟你学习,这就是法布施。你一句法都不用讲,以身演法,大家看到你就会对佛法生起信心。所以佛为了鼓励大家学法、听法、甚至讲法、作法布施,佛下边就讲了一个故事,所以这品叫法供养品。法布施也是以法供养诸佛,以法供养众生,以法来庄严自己。法供养、法布施、如实修行,都是一个意思。好好学这部经,好好学这部经得大智慧,得大解脱,将来福慧都有了。只要能解脱,你会发现财富福报这些东西也都没意思了。虽然穷,但是能学这部经,也是大富长者,要给自己建立信心。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大庄严,劫名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王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我读经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正派起来,非常享受。一到讲经时,就立刻不正经了。你们是不是有这种感觉?我很喜欢读诵经典。读经是很享受的,不知道你们听着享不享受。希望大家也能时常读诵经典。为什么你的声音这么好听?为什么你的牙这么齐,这么白?为什么你有梵音声?不管你怎么说别人都爱听?为什么?就是因为你常读诵大乘经典。你说瞎话,你胡说八道,大家都爱听,为什么?因为经常读诵经典。师父,我这一世没读多少经,那怎么办?没关系,从现在开始读,下一世就都追上来了。师父,你不是说没有下一世么?是,我们没有,你有,你有下一世,好好修吧。好好修,你下的一世里就没下一世了。这话讲的我自己都乐了,你下一世就没下一世了。我们是这一世没下一世了。昨天晚上十二点了还睡不着觉,我就看过去的直播回放,一看那时候小伙子多帅呀,倍儿清净,脸也清瘦,那时一天吃两顿饭,连鸡蛋都不吃,浓眉大眼的,还没讲话,看着这人就轻松。不管他讲什么,讲之前一看这个人就乐,骨子里边就带着坏水,就不严肃。总是轻视别人,总是嘲讽别人,以嘲讽为他的修行法门。心里边总是嘲讽别人,以这个为乐趣,也经常损损自己,让别人看着也乐,有点像小丑。又翻翻,到了杭州,人胖了,臃肿了,堕落了。吃的也好了,天天吃鸡蛋,一天吃八个鸡蛋,能量足足往上涨,养尊处优,不一样了,眉毛也都平了。不过人喜气,让人看着还是挺开心的,为啥?找乐,不严肃,不一本正经。希望这个人不管讲什么,在那一坐,就能带给你法喜,让你对佛法生起信心,这个世界还有这么快乐的人。我是牙掉了往肚子里咽,满肚子心酸,但出现在大家面前,永远是春风一面,表现出快乐来。戏精,有点像。如果说内心喜悦,外在喜悦,表里如一,那是最好的。心里边其实很苦,但是就能够装的这么快乐,也是很难得的。天津人都有这种素质,就像马三立似的,其实很苦,在台上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快乐。这人就得这样,给自己打气。读经就这么殊胜,读经不仅说你声音好听,你说话、说法别人爱听,你生活也会很如意。你也会得智慧,有智慧,这个人有智慧,大家都喜欢跟有智慧的人在一起。什么事到他那里,都不叫事,都很轻松。举重若轻。所以我鼓励大家读经。你没事这惹惹,那惹惹,这逛逛,那逛逛,天天摆弄个手机,天天听个歌,天天干那些事情,还不如大声地朗读维摩诘经,让整个小区的人都听见,实在不行房顶上读去。这都是我过去的经验,我过去就在我们家房顶上诵楞严咒,读法华经,读维摩诘经,声音特别大,连老远的中学那边都听得见。那边的孩子如果闹腾,我一读经全都歇下来了,没夸张。读经需要练习,读读就顺了。懂经也需要节奏,就像唱歌,演讲一样,抑扬顿挫,停顿的特别好,意思就会很清楚。读着读着感觉那个歪嘴也正了,不齐的牙也齐了。这都是读经给正过来的,所以大家一定要读经。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维:宁有供养殊过此者?当时宝盖和他的眷属们供养药王如来,供养无量的财富,而且供养了很长时间,供养了五劫。他对他的一千个孩子们说,你们也应该像我这样去供养药王如来。其中一个儿子叫月盖,在静坐的时候,他想,有没有一种供养,比以物品供养如来更殊胜?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这时空中有声音说:有一种供养叫法供养,比财、卧具、用具供养还要殊胜。即问:何谓法之供养?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月盖问:什么是法供养?天曰:你去问药王佛什么叫法供养。他会为你详细开示什么是法供养。即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名为法之供养?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所谓法供养,就是你学习诸佛所说的深经,并如说修行。这才是法供养,在所有的供养中最殊胜。诸佛所说的经典中蕴含着实相,能学习这些经典,就是法供养。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维之所能得。我们就事论事,讲到维摩诘所说经,我们就说维摩诘经殊胜,它是诸经中王,最尊最上第一。讲涅槃经,那涅槃经就是所有经中最殊胜的了。我们把这部经就放下了。讲金刚经,金刚经就是所有经中最殊胜的。但是我们学习维摩诘,现在它是主角,那它肯定是最殊胜的。佛这样讲,有问题吗?没有问题。因为哪部经里都开示了实相,都能帮我们开智慧,让我们能够安心,它当然是第一的,它当然是供养中最。所有大乘方等了义经典,都是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维之所能得。它的功德和解脱力,不是分别思维意识所能了解的。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至不退转,成就六度,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法轮,诸天龙神,乾闼婆等,所共叹誉。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说众菩萨所行之道,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槃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诸佛所说深经里,包含着一个修行人从开始学佛,到最终成就的所有法藏,所有的陀罗尼,也就是修行方法。能引领学人至不退转地,成就六波罗蜜,能如理思维诸法实相。起心动念,顺菩提性,在众经之上。引领学人入大慈大悲,离一切烦恼魔障及诸邪见。法性施为,不着我人众生寿者相。顺诸解脱门,空、无相、无作、无起。能令众生坐于道场,开法示众,一切天人尊重赞叹。能令众生入佛法藏,开示菩萨所行之道,能除众生业障无明,离诸贪着恐惧。被一切诸佛共同赞叹。背生死道,示涅槃寂灭之乐。能如是受持诸佛所说深经,如说修行,是为法供养。大家在底下可以把这部经多读,读的越熟越好,等你读多了读熟了,就可以慢读了,慢读就是阅读,细读,每句话都去思维其义。也可以放慢速度朗读,那时候就非常享受了,抑扬顿挫,怎么读都可以,读的当下就能理解经文的意思了。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相,是名最上法之供养。我们前面这些品,一直都讲法供养里所说的这些东西,其实经典就是用文字承载的实相,言能弘道。虽然我们知道究竟实相是离于文字的,但是文字也可以作为指引我们见实相的工具,如手指指月。指虽不是月,却能指示人见月。文字虽然不是实相,但是能引导我们看到实相,它能够用譬喻,用各种方便善巧,把我们引到究竟实相里。所以大乘方等了义经典,能够受持、学习、读诵、如说修行,是最上法之供养。我们现在正在学习经典,正在做法供养。你学的经文不可能一点用都没有,除非你根本就没好好学,一句都没记住。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学佛之后,学法之后,跟以前会不一样,烦恼会少。你学的好,烦恼就断的很快、很多。学的再不好,你的思想、你的境界、你为人处世、你在世间生活的心态,都会有所改变,这就是法供养的作用。这最后两品,一个是法供养品,还有一个是嘱累品。法供养品和嘱累品都是在赞叹这部经,在宣说这部经的作用、功德,包括鼓励大家修行,让大家充满法喜。通过修行,通过学习佛法,我们会不知不觉长养善根功德。只要你学习经典,就有益。它就像种子长苗一样,不知不觉。你的变化虽然慢,但一定会有转变。佛法是唯一能改变我们内在心性的。只要你认真修行,你整个人的状态,整个身心世界,都会默默地转变。会慢慢地转所依,从识转化到智。从凡夫生灭的执着心,转成解脱心、清净心、自在心。这部维摩诘经我们讲了这么多天了,天气虽然很热,但是大家都在认真的听法,非常严肃,只有我有点不严肃。但是大家都很有耐心,也很宽容,不管我胡说什么,大家都能理解,能信任。随喜大家。在这么热的天气里,都非常认真、恭敬地学习经典,护持佛法,做最殊胜的法供养。在这里回向给大家身心健康,身心快乐,身心解脱,清净自在,圆满菩提。

    2021-05-18

  • 维摩诘经第四十讲

    维摩诘所说经直说第四十讲同学们,上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维摩诘所说经。上一次我们学习到见阿处佛品第十二,以何等观如来乎?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我们学习到这一段,这一品,见阿处佛品。一个门,里面一个众字,叫处。这个字有的电脑字库里找不到,所以我们就用处所的处来代替。这一品主要讲怎么观如来。和涅槃经里第三卷的金刚身品很相似,都是讲如来法身,讲佛性,开示什么是佛性,什么是法身,什么是真实的如来身。这两品我们可以参照着去阅读,大家有机会、有条件的,可以打开涅槃经看一看,在第三卷里面。下面我给大家念一下涅槃经里边的这一段:尔时,世尊复告迦叶:善男子,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佛言:迦叶,汝今莫谓如来之身,无坚可坏,如凡夫身。善男子,汝今当知,如来之身,无量亿劫坚牢难坏。非人天身,非恐怖身,非杂食身。如来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灭,不习不修,无量无边,无有足迹,无知无形,毕竟清净,无有动摇,无受无形,不住不作,无味无杂。非是有为,非业非果,非形非灭,非心非数,不可思议,常不可思议。无识、离心,亦不离心,其心平等。无有亦有,无有去来,而亦去来。不破不坏,不断不绝,不出不灭,非主亦主,非有非无,非觉非观。非字非不字,非定非不定。不可见,了了见。无处亦处,无宅亦宅。无暗无明,无有寂静,而亦寂静。是无所有,不受不施。清净无垢,无诤断诤,住无住处。不取不堕,非法非非法。非福田,非不福田。无尽不尽,离一切尽。是空离空,虽不常住,非念念灭,无有垢浊。无字离字,非声非说,亦非修习。非称非量,非一非异,非像非相,诸相庄严。非勇非畏,无寂不寂,无热不热。不可睹见,无有相貌。如来度脱一切众生,无度脱故;能解众生,无有解故;觉了众生,无觉了故;如实说法,无有二故。不可量,无等等,平如虚空,无有形貌,同无生性。不断不常,常行一乘,众生见三。不退不转,断一切结,不战不触,非性住性。非合非散,非长非短,非圆非方。非阴入界,亦阴入界。非增非损,非胜非负。如来之身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无有知者,无不知者。无有见者,无不见者。非有为,非无为。非世非不世,非作非不作,非依非不依,非四大非不四大,非因非不因,非众生非不众生,非沙门非婆罗门。是师子,大师子。非身非不身。不可宣说。除一法相,不可算数。般涅槃时,不般涅槃。如来法身,皆悉成就如是无量微妙功德。这就是涅槃经里边的一大段开示佛身、金刚身、如来身、法身。我们平时一提到佛,一提到如来,就会想到是一个觉悟的人,这只是相上的如来,是化身佛,是为初学者所立,依世谛而说,非真实如来。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就要了达什么是如来法身,就要了了见于佛性。从理性上去了解佛性,要读这两段。包括涅槃经里边的这一段和维摩诘经里的这一段。其实这两段都不难理解,还有前面的入不二法门品第九,都是在讲佛性,不二之性即是佛性。也可以参照来看。其实都是不让你落二法,不落边见,不落断常、有无、善恶、生灭之见。一落二法,就是生死,就是对立,就是有为,就是无常。所以这里讲到非取非舍,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非不应供,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你在修行的过程中,你经历的、你体悟的、你感觉到的、你知的、你见的,都是妄想,非实有其境。所以应舍一切关于佛和法的知见。如果你认为有一个东西是佛性,拿涅槃经和维摩诘所说经的这两段开示一对,就发现都不是。所以菩提无是处,亦无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得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都是离对待之法,离二法,默契中道,顺于真如,等同真际,等法性。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无畏无忧,无喜无厌。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最后总结道:一切言说分别都不能显示如来法身。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这个观,就是让你去领悟,领悟完了,连领悟也都放下,不要持有一个领悟,知道就完了。但是真正领悟,又不离平时的熏修,要时常读诵熏修,把它领会于心。在修行过程中,在生活中,要时常能够提起实相观,运用智慧来反观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有住着,是否默契于真实如来。真实如来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才是清净无染。有了烦恼,用实相返照一下,烦恼就消失了。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这个跟前边舍利弗问天女,汝于何没,而生于此,是一样的。舍利弗这是替众生发问。前面天女的回答已经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现在他又问维摩诘,你从哪里灭度的,从哪个佛国来这里投生的。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你所证得的阿罗汉,你在佛陀那里所学的佛法,有没有生灭?有没有生死?舍利弗言:无没生也。没有没生,没有生死,舍利弗说。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如果一切法没有生灭相,你为什么问我从哪里没生而生于此?金刚经里讲,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一切法没有生,没有没,没有起,没有灭,你为何还问我从哪里灭,来这里生?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好比如幻师,幻化出来男男女女,本来就没有这个男女,是幻化出来的幻男幻女,然后又消失了。我问你,这些幻男幻女到哪儿去了?本来就没有他,就是一个影子,那它们消失后去了哪里?也就是说,这个问题不是正问,没有意义,因为根本就没他们。他们既未生,何来灭?圆觉经里讲,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譬如病目,见空中花。空实无华,病者妄见,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先从空中妄见一个花,又妄见花没了,空中花灭了。你不要去问这个空中花到底从哪儿来的,又去了哪儿?本来就没有这个花,是病眼妄见的。空中花,空中花,虚妄之花,从来就没有生起过,是你妄眼,病眼,眼中有病,以错觉看到的。病眼比喻你的妄想,你的不实六根,不实的识心,比喻众生的妄想,就是你的错觉,你错以为看到了空中有花,误以为看到了诸法,然后又错以为看到它们没了。没了之后,你问,那些花到底从哪儿来的,又到哪儿去了?诸法灭了,去了哪里?我死了,到哪儿去了?这就是众生。你问我从哪儿来,死了之后去哪个国度?是极乐世界,还是其他地方,也是这个道理。众生在一切事物生起的时候执着有个生,失去的时候,灭掉的时候,又可惜,又痛苦,又执着有个灭。父母去世了,哎呀,我父母去哪儿了,到哪道去了。找大师,找上师,给观一下,看看到哪道去了。你帮我观观,看我爸我妈到哪个道去了,我要超度他,我得给他烧点纸,送点钱,我给他念佛号,诵金刚经。我爸生前就怕寂寞,我想再给他找一个。给你爸找一个,你妈同意吗?那我把他们俩超度一块儿去不就行了吗?醒醒吧,别打妄想了。这妄想打的都动摇了我对佛法的信心。我都快信了。歇会儿吧!本来你父母就没来过,都是你的妄想。你这一念起,一切众生,父母、子女、诸佛菩萨,众生,十法界全出来了。一念灭,一切法灭。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本来没有你爸妈,你这一动念,全出来了。不管谁死,就是不找助念,一个念也不动。谁爱死哪儿去死哪儿去。当然这是调侃的话,父母于我们有恩,但是,要知道,这些都是幻化的,父母、恩情、念经、超度,这些全是妄想。我们知道没有真实的父母,也不必给他超度、送往生,丝毫不必。当你有了这样的正念,你一念不生,一时超度自性一切无明之父、贪爱之母。只有不明理的人,才会去琢磨我爸我妈死了到底去哪儿去了。可能有的人会问,佛陀也为自己的母亲超度过,那又是何义?佛经是为不同学法的人看的,为初学者,巧设方便,引导其入于佛法,故以世谛而加劝说,劝读经,劝诵咒,说功德,报父母恩等。若想了达实相,就要亲证诸法唯心所现,一切诸法,但有其名,并无其法。只有这样,才能究竟解脱。我们学维摩诘所说经,为什么从哪里没生,说两次?舍利弗问完天女,又问维摩诘,就是提醒我们,这个问题很重要,是我们经常迷惑颠倒的地方。佛经里边经常会重复一个问题,这个经常重复的问题,就是大家经常犯的毛病。众生有颠倒的知见,所以,佛的大弟子们,会一次一次代我们向佛、向菩萨发问。这里面明确告诉我们,没有没生,没有来去,没有生死。一切众生犹如幻化,如墙上画的人一样,是不真实的。所以谁死了,你也别当真。死了就像白天不知不觉变黑了,很正常,像树叶掉下来,很正常,像开关门一样。树叶掉下来,你也不会给树叶念往生去,你也不会去观一下树叶从哪个道来的,是不是?人死和这个现象一样,本来就是假相。只不过,人们认为自己有个心,有灵魂,和万物不一样,所以才有诸多的妄想、恐惧和烦恼,正是因为人们对自身的认识是错误的,妄认为有自己,没有了解实相,所以才长劫活在无明中,被这些妄想生生世世缠绕,无法出离。而实相是,没有人来,也没有人死,更不需要去给他超度,不需要去观他到底去哪一道了。这些全是妄想,没有任何意义。是梦中妄为。你观他到哪一道,你就到哪一道。应念而生,你见的一切都是你自己,都是你投射的影像,你投射的意识,你投射的妄想。你见佛、见法、见僧,都是妄想,更何况见父母,见家亲眷属,见冤亲债主,全都是你的念头,我们千万不能当真。什么是凡夫?凡夫就是执着有个人来,有个人去。有人生,有人死。来的时候高兴,生个孩子美死了,然后这一生就被他所束缚,因为他而喜怒哀乐,受尽无限的颠簸、动荡、烦恼。等他离开了,最后离世了,还要给你来一刀,吓你一跳,让你痛苦很久很久。多少人都是因为家亲眷属去世,痛苦的不行。涅槃经里记载佛的家族被琉璃太子杀害了,释迦族很多的人,佛的亲戚,叔父啊,侄子,兄弟啊,表弟啊,表妹啊,整个释迦族全都被杀了,被琉璃太子杀了全族人。阿难跟释迦牟尼佛是堂兄弟,家族的人都被杀了,阿难天天哭哭啼啼,找佛来诉苦:为什么我们的亲人都被灭了,您一点都不难过,还是光颜显赫?佛陀的面容光彩奕奕,家里人都死了,还是神采奕奕。这个我有点纳闷了,您若只是无动于衷,这个还能理解。神采奕奕,家里人死了,还是光彩奕奕,这是为什么呢?佛经里是这样写的。然后佛就跟阿难讲,阿难啊,你为什么伤心而我不伤心?我告诉你,因为你以生灭心见迦毗罗卫城是实,见族人被杀是实。佛和阿难的老家,叫迦毗罗卫城。你见迦毗罗卫城是实有,见家亲眷属是实有,见他们被杀是实有。我因修空三昧故,不见家亲,不见生灭,故光颜赫奕。所谓空三昧,就是般若的智慧。佛陀说,我因修般若智慧的原因,观迦毗罗卫城并非实有,观释迦族的亲戚也不是真实的,也没有认为他们真的被杀了,所以我不会伤心。舍利弗言:无没生也。舍利弗说,确实没有没生。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维摩诘又问舍利弗:你难道没听说过佛说诸法如幻相吗?答曰,如是。舍利弗回答:是的。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维摩诘说:既然你知道一切法如幻相,为什么还问我于何处没,而来生此?还要问我从哪个世界来的?没者为虚诳法,败坏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这个没,就是灭,变化无常,生灭。为虚诳法,败坏之相,就是不可得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生看上去是连续增长的,其实是虚妄的,不可得之相。菩萨虽示现灭度,但不尽善本。虽示现受生,但不长诸恶。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维摩诘所言都是实相,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为了让大家对佛法的理解有一个过渡,解除大家的疑虑,让大家安心,佛方便说:维摩诘是从妙喜国来的。其实我们大家也是这样,无论佛怎么讲,父母不实有,是妄想,当时他信了。过一会儿,他又找人,找很多僧人,给父母做超度,晚上做梦又梦见妈妈给她托梦,哎呀,闺女,赶紧给我做超度吧,我在这儿痛苦死了。其实都是自己心里放不下,执着,胡思乱想。有的人,就算没梦见,也要做超度,为了让自己安心。父母并没让他超度,他也会去做,习惯了,总起那一念:我妈到底去哪儿了?你跟他怎么讲父母是幻,并无真实的父母,他还是要去做超度。这时候,佛安慰大众,就是一个方便法,就是一个世间法,有为法,告诉大众,有佛国,名妙喜,佛号名不动。维摩诘是从不动佛国,也就是妙喜佛国没,来生于此的。我们看这个佛国的名字,叫不动。你就知道,这个名字是有喻意的,是从不动处来的,法身示现来的,非实有这么个佛国。这个妙喜还有一个名字,叫金粟。一说哪个佛再来,佛法就没落了,这就叫没生。为什么叫没生?没落,不得以讲个瞎话,骗骗你,因为大家都喜欢听佛再来,哪个哪个是佛再来。一说佛再来,好像佛真的是会再来似的。佛不会再来,再来都是示现,示现就是假的。其实就是没有来,没有没生,没有生灭。若有来,即不名如来。舍利弗言:未曾有也。舍利弗一听这个就能理解了,就高兴了。他说,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是人,是指维摩诘,他能舍于自己的清净佛国,来此娑婆世界度众生,真是不可思议。这就是给凡夫讲的,凡夫一听这个,他就抓的住了,就不是那么虚无缥缈了。你说没有生没有灭,他没法理解,因为他执着理解。他不能理解明明有个人,怎么没有来处,没有去处呢?他一定要去理解。好,你一定要理解,我就给你个理解的东西,告诉你他从不动佛国来的。我们看,虽然佛陀讲故事,骗大家,但是佛陀非常高明,虽然是骗你,但有心人还是能看的出,是从不动国来的。既然是不动国,怎么会有来去呢?所以说,佛陀讲了半天,还是在讲维摩诘没有来。没有一个真正的佛从某个地方来。不动国,就是不生不灭性,非有方所,非离方所。但是一说从妙喜佛的不动国来的,舍利弗就能理解了。他说,此人能舍此清净佛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来到娑婆世界度众生,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未曾有也。维摩诘问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你想一想,太阳出来的时候能与黑暗合到一块吗?言外之意,你见此土不净,你以为我从清净土来,到此污浊恼害之处。但是心清净者,不见净垢之相,不与污合。我来的地方清净,这个地方当然也清净。心净一切净。日光可能与黑暗合到一起吗?不能。日光一来,黑暗全都没了,光不与暗合,合不到一块。答曰:否也,日光出时,则无众冥。舍利弗说,是的,日光出时,则无黑暗。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太阳为什么来照到阎浮提?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舍利弗说,为了除掉这里的黑暗。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不与愚暗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暗耳。就像太阳照阎浮提世界似的,一照,这个黑暗全都没了,太阳的光明不会消失。菩萨示现到世间来度化众生,也是一样,虽与众生俱,但不会与烦恼、劫贼、贪嗔痴合。他只是示现生死,来自觉觉他,度化众生,利益众生,为了灭除众生的无明愚痴和烦恼,而来示现同彼。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佛一提维摩诘从妙喜世界来的,从不动佛国来的,大家又生起了一个向往之心。我们就看到了众生对这些故事,对这些新奇的事物,有兴趣。反正比打麻将啊,吃羊肉串啊,喝酒啊,比那些强,至少他能因这些故事而信佛,最后入佛道。大家都想见一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和那里的菩萨。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佛就对维摩诘说,既然大家想见妙喜世界及不动如来,想见你那个世界,你给大家现一现妙喜佛国。佛又开始讲故事,你不要当真。你不要问我,师父,这个妙喜世界到底是有是无,有没有?如幻,唯心所现,心生即有,心灭即无。从心想生,从意识生,皆是妄计所执,病眼妄见。你问我有无,我只能告诉你如幻,其实就是没有。但如果我说没有,你就会堕入一个没有的概念,那等于是断灭,不是真相。你再问我,我就让你擦厕所去,我不让你擦,我自己擦去行吧,要你擦也支不动你。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源泉,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于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为什么不起于座?本来就是讲故事,哄大家,逗我们这些初学者。我们讲了多少时间了?我的天哪,把时间忘了,这三十多分钟像三秒钟一样就过去了,真忘了。这一段不懂的人,会觉得很神奇,佛法太不可思议了,场面很辉煌,如果拍成电影,真的很好看,就像在阿弥陀经里边讲的极乐世界差不多。但了达实相的人,会发现一个人能把故事讲成这样神秘,让所有人都信,更不可思议。这就是佛法,人们太爱相信了,什么都信。好的,你什么都信,我就什么都讲。反正对你无害。维摩诘以神通智慧,把整个妙喜世界都现在面前,变化出三道宝阶,以此宝阶,升到忉利天上。天人们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从宝阶上下来。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尼吒天,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持华鬘,示一切众。这些都是不起于座,以智慧在讲故事。真听懂的就离座而去了。你别以为你能看见维摩诘说的这些场景,这些都不出你的心意识,都是幻梦,没有一个是真实的。你想就看见了,是不是?他一说,你一想,就看见了,所以叫唯心所现。如果你不动念,就不会看见了,对吧?所以一切法都是心识,唯识所现,唯识所变。不要问这些是不是真的?都是意识心看到的,都不离妄想。晚上梦见的是做梦,白天看到的还是做梦,唯一的区别是,闭着眼做梦和睁着眼做梦,反正都是做梦。我们现在看见的这些,你在地球上看到的这些,你觉得是拿眼看的,都是识心所见,都是虚妄见,都不真实。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入于三昧,其实是以智慧力,把这个妙喜世界不动佛国,弄到了娑婆世界,放在手上,就像放一块石头一样。这里的神通力,并不是我们想象的神通,只是智慧而已。什么都没拿,也没东西放到娑婆世界。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你看这故事编的多好啊,多形象,多生动,多真实啊。那个国度里的得神通菩萨和声闻,和其他的天人,一看有人把自己带到了另一个世界,就问不动佛:谁把我们带走了,快救救我们。维摩诘用神通力把彼土世界的菩萨和大众弄到这儿来了,他们就害怕了,求助于世尊。他们喊的世尊是不动佛佛国的。不动佛呀,谁把我给弄走了,赶紧救救我们,讲的跟真的似的,跟电影故事一样一样的。前边讲不可思议解脱品的时候,维摩诘把他方世界拿到掌中,然后彼中世界所有的众生,大海里边的鱼鳖,所有的生物,都不知不觉己之所往。而这些菩萨,还害怕自己被人带走了。这些有神通的菩萨,他他们这样的反应,是在配合维摩诘演戏,演的跟真的一样,非常搞笑,是谁把我们挪到另一个世界了?维摩诘变现不动如来,变现妙喜世界,这是智慧。就像六祖大师为大众变现极乐世界一样,并没有真的把极乐世界变现到大家面前,而是给大众开示什么才是真正的西方净土。是为大众开示心性,开示心地如来和唯心净土。无动佛言:非我所为。不动佛说,这不是我干的。这也挺有意思,为了讲故事,把人物,把角色,把情节安排得天衣无缝,佛也变得这么搞笑。佛讲这句话,好像是推卸责任一样,不是我干的。其实能不是他干的吗?一切都是佛干的,没有别人干,肯定都是佛干的。都是法性施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维摩诘只不过是法身的影子、化身而已。维摩诘就是不动佛,不动佛就是维摩诘,你还以为是俩呢。那维摩诘是不动佛,你呢?你就是维摩诘。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其余没有得神通的,不知不觉己之所往。我们就知道了,虽然没有修行的凡夫,但是因为没有法执,不执着神通,反而不知不觉。也没有恐惧,也没有担心。这是从单方面来说。你不要说,那我们不修行也挺好的。不修行,你有别的恐惧。所以还是要修行,只不过,不要执着有为的神通,别想修出点什么来。就算你修到菩萨的神通,而没有智慧,还是有恐惧,还是不自在。从另一方面来理解,因为未得神通者,没有智慧,不知道这是维摩诘在演戏,也不知道神通的真实意义,所以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啥也没有,如幻入幻,如空入空,所以不增减。所以芥子纳须弥,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涅槃相如是。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所有的世界都是如幻,所以不狭窄,也不拥挤。这更证明维摩诘的神通只是智慧的显现,非真有其事。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见。佛如是说法,就是给众生现一个相,大家就能够理解,然后有个相,你再去讲,讲一个实相的意义,讲个比喻意义,他能够理解。如果不讲故事,直接讲实相,是很抽象的,大家无法理解。所以说这是佛的智慧。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如果我们也想生到这样的净土,我们应该学无动如来,学他的修行,行他所行的。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听到这里,学了维摩诘所说经的人,没学明白的人,把故事当真的人,就开始喜新厌旧了,发现妙喜国也不错。我不求生西方极乐了,求生西方极乐的人太多,票太少,买不上,不好修,我还是去妙喜国吧。读维摩诘经的人相对少很多,修净土的人多,修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的人少,这个国可能好去,反正都是净土,我去妙喜国,就这么定了。这就是喜新厌旧。你想去就能去吗?要不要我托你一下?直接就给你踹泥里去了,托你一下,有那好地方,我第一个先去了,还托你一下?想啥了想。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佛为了让大众生信,给大家授记,当生彼国,一定能往生到妙喜世界。佛陀真是苦口婆心,把这么不靠谱的事讲得那么真,我都快信了。 

    2021-05-18

  • 维摩诘经第三十九讲

    维摩诘所说经直说第三十九讲过去没出家学佛时,经常有人说我像个孩子,不成熟,没担当。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要担当什么。经常会听到亲威同事说我思想太单纯,不现实,有些人说我幼稚,在我身边没有安全感。后来遇到了佛法,学佛了,发现单纯简单就对了,让别人觉得没有安全感就对了,谁也甭想粘着我。我如果给了你安全感,谁给我安全感呢?我为什么要给你安全感啊?如果我给了你安全感,我就不安全了。如果我给了你安全感,我不在的时候,你岂不是不安全了?而我不可能永远在任何人身边。你也一样,如果我靠你给我安全感,你不在时,我也会不安。所以,靠别人给的安全感,不是解决问题之道。没有谁能给谁安全感,安全感是靠独立,靠觉悟真性得来的。不再求安全感,没有安全感,这才是最大的安全,这叫无依,叫无依道人。天生就是道人的习气,不爱和别人在一起。为什么要成熟啊?成熟能让我快乐吗?到现在,老婆、孩子、父母,都不依靠我,也依不上我。他们不依靠我,依靠谁?只能依靠自己,他们独立了,长大了。独立和长大不代表年纪,一个人三十了、五十了,虽然是成年了,但未必一定长大。有些人到死也没长大,也没真正成熟。真正的成熟和长大是心性的觉醒,是觉悟。不觉悟,活几万岁,仍是幼稚,仍是孩子。觉悟了,十几岁,二十几岁,可以称为老人,可以称为老僧。独立和长大是精神上不再依赖别人,一切都靠自己,能自助、自救、自度。所以,当我们不去让别人依赖的时候,其实我们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别人。你别以为有个人依赖着你,求着你,你能够帮助别人,是对他好,那是害了他。最后你一定吓他一跳,你一定让他非常痛苦。你走的时候,爱别离的时候,他会非常痛苦。他不依赖你,你走就走,反正你已经走了。对,当我们不去执着任何的人事物,也不被别人执着的时候,这时候,我们是真正的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阿处佛品第十二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这一品,是直接开示如来法身。我们怎么观如来法身?怎么观佛性?怎么认识佛性?五祖弘忍大师在他的最上乘论里提到过两部经的两个章节,这两个章节是认识法身的重要开示。其中一个就是维摩诘所说经的见阿处佛品,另一个就是大般涅槃经里边的金刚身品。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这句话经常被祖师们引用。什么叫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两个层次来理解。如果你还在修行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起一个觉知的观照,用思维意识去反思。那这个时候,就是楞伽经里边讲的,一切万法,没有自体性,唯心所现。你要如是观身,这个身是一个幻影,是不实的,是唯心所现。我们错误的认为,这个身实有,实际上这个身是唯心所现,非有非无,离于分别。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都不可得,其实这个是很难用意识去理解的。唯心所现,是佛陀的形容和比喻,诸法离心意识。你讲唯心所现,已经落入了意识了,但是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形容和引导,就是不让你执着这个身,这个身生灭的当下,即是不生不灭,不可得,如幻,说生灭也是方便,说不生不灭,也是方便。本来无身,假名为身。如果有这个身,然后它变化,它是无常的,它生老病死,这就变成了生灭法。这就不是观身实相了。二乘人会观这个身体无常、苦、空、无我,也是不实有,会变化。但实相是,观身如梦如幻,唯心所现,非常非无常,非变化非不变化。如梦如幻,它不是指变化的,是不可思议的,是不生不灭的。这才叫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自心是佛。这是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永嘉大师讲,幻化空身即法身。达摩祖师在血脉论里讲,就好比如人做梦,其实,梦里的一切,都是这个人的心造作出来的。梦里的一切,包括梦里的我,都不真实,但做梦的人却是真实的。我们的法身也是如此,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一切,如梦如幻,都不离法身。这是你作为一种正思维、如理的去关照,用智慧来照破法的虚妄。这是一个,这是一种层次的修行。当我们完全的明白了这一点,通达了这一点,这个时候,我们就不会再起一个心意,不需要反观有个法,有个身心世界。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身心都是唯心所现,身是个名相,心也是个名字。我们还没有生起一个身心的概念之前,是没有身心的。我们先要有个意,有个念,才有个身心的概念,才有身心这个相和这个法。当我们了达实相的时候,就不会再起一个念,或起一个观了,也不会认为有个东西是什么。当我们未生心时,就没有所谓的四大五蕴,更没有它假合出来的身心了,那叫什么?没有什么,还需要叫什么吗?不需要了。什么也不叫,没有这个东西。起心才有,心生法生。古人云:这个不是五蕴。依世俗谛,叫五蕴。若论真实,没有五蕴,更没有五蕴空。如是知,如是见,是名五蕴皆空。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认真的听。我们看的见自己的身体吗?看得见。但你不知道,其实并不是你看见自己的身,是你先起了心意识,你看到的其实并不是身,而是你的念,是你生起的法相和概念。你看到、听到、闻到、六根接触到的一切,都是识,都是意识,都是概念、名相、法相,都并不实有。包括我们看到的山河、大地、天空、树林,这一切,都是念,并没有这些事物。或者说,这些事物,都是识,都是概念交织在一起形成的。我们每天日常生活离不开这个身体。我们做事情,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干种种的工作,会感觉到有这个身体,会看到这个身体,但是我们会执着、会住着在这个身体上吗?不会。会一直想着自己有这个身吗?不会。不管你看见这个身,还是忘了这个身,它都会自然而然地做事,发挥它的作用和功能。你不用刻意去使用它。虽然你看见这个身体,但你终日看,终日也没想有这个身体还是没有这个身体,这就是实相,就是没有身或无身,在你于一切法没生心时,正恁么时,假名法身。当你什么想法也没有,不论做什么,你没有进入想法和观念时,当下就是法身。当我说当下是法身时,莫生当下想,莫生法身想。我说法身者,亦非法身,是名法身。不管修行人还是不修行人,所有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刻,明明知道,明明看到了有这个身体,但是没做身体想,其实这就是实相。这是学法的人需要用的心,就是你没有用心。你虽然看着他了,没做看见想,也没起这个身是身体想,也没起要离开这个身体想。所以这个时候,其实,虽然好像自己是凡夫,好像没修成,其实这个才相应于佛法,才相应于修行,这是最后觉悟、大觉悟的状态。所以觉悟的状态,跟没觉悟几乎是一样的,都不可留、不可住。觉者跟凡夫的起心动念,没有太大区别,但是有一个关键的地方不一样。就是心不会住,念不会着,不会当真。不一样吧,又很相似。为什么?因为都是法性施为,直心直用,即是菩提。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就看出了,不管你是凡夫,你是众生,还是佛,其实都是假的,都是相。本性是解脱的,是清净的,就是你自己正解脱时你不知道,你自己正迷时,也不知道,这个叫凡夫。而觉悟的人是,他正解脱时不做解脱想,他也不会去沉迷一个东西。我们方便讲,他迷的时候,他会发觉,会出来,不住于迷。他不会让自己住着于贪嗔痴。当然他也知道没有一个状态叫迷。云门禅师上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僧是僧,看俗是俗,看苹果是苹果,看梨是梨。肉眼即是佛眼,就是我清清楚楚地看,也看的到,但是,没生看想。我也知道这是身体,但是没有去分别这个身体,不会把这个身体当成什么去执着或对治。本来是个假名字,如果去分析他,即是分别自心,就成了妄想。我们平时就有这样的状态。就是直接用六根,直接见闻觉知,一切都没有障碍。只要于见闻觉知上不立见闻觉知的知见,即是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其实修行就是没有你用心的地方,不需要再起一个觉观了。觉观是初学和二乘的境界,还有法执,属于有为,还是菩萨的修行。到了禅宗祖师,一个真正觉悟的人,他舍掉了觉观,但是他又不像凡夫一样,迷在自心的境界里边。他是非凡夫行,非圣人行,是以觉悟的心自证自行。当我解释的时候,其实已经跟这句话要表达的有距离了,所以说禅宗是离心意识,直用直行。维摩诘还给你解释,怎么观如来。到了祖师那儿就不这样解答了。请问祖师,怎么观身实相?怎么观佛如来?什么叫观身实相,观佛亦然?瞪你一眼,或者把头一扭,自己靠墙坐着去了。把那杯水递给我,递给你了,你走吧,浑身臭臭的。师父,你还没告诉我怎么观如来呢?天天告诉你,自己听不懂。看到了吗?这是禅宗,这是祖师的方便。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金刚经里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也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也没有现在。三际不住,是名如来,是如来住,其实是无所住。这一品见阿处佛品,就是见实相品,就是观如来品。当你讲怎么观如来的时候,其实已经不是真正的观如来了,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但为什么还要用语言文字来开示?方便说。真正的佛法,是直接去行。理一定带着事。一个会修行的人,他听经,他闻法,他正思维,他明理,最后他一定是回到怎么修行上,怎么用心去做上。他不会黏着在思维佛法的义理上面。当然,从明理到实修对有的人来说,需要一个过程,但根基好的人,一听明白了,立刻就会去实修,就去践行佛法。对一般人来说,大家都需要听经明理,有一定的时间去理解佛理,领悟如何修行。但是,真正的领悟和实修应该是同步的。如果它们二者脱节了,那理和修行一定是有问题的。如果一个人明理是明理,修行是修行,他一定还没有进入真正的修行。会修行者,他会在日常生活上运用佛法,进行实修。因为那个才能长养出真正的智慧和功夫来。如果你的心思一直落在经典文字的义理上,或执着一个修行的形式,认为那就是修行,那就错了。掉入了头脑,死守一个境界,那都不是修行。所以为什么要有禅宗呢?禅宗就是让我们出离头脑,出离思维,出离任何的境界,回到平常中来,回到活的法上来。只要心清净,少执着,佛理不难明白。明白了,然后去做,剩下的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事上、在现实生活上去修行、去历练、去长养。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不认为有个东西叫色,叫不观色。不观色如,色即是空,你想色即是空的时候,反而不空了。所以色不自色,空不自空,因色故空,因空故色。什么意思呢?就是让你不观。不观是菩提,你别观色,也别观色如,别观色性空。一悟空不复更空。色,色如,色性,都不用想,全都是假名。受想行识也是这样,也不用观受,也不用观受如,也不用观受性。这就是观身实相。其实这里的观,都是无观,无观无不观。观尚不立,哪有一个不观呢。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具足三明,与无明等。我们观法身,观如来身,不是从四大起的,但是又不离四大,他又会现出四大的影像来。但这个又不真实,所以非四大起,他不是从四大长养出来的,本来就没有四大,所以非四大起。同于虚空,这个同于虚空,是犹如虚空,就像虚空一样,一法都不立。六入无积,什么叫六入无积?六识非实,也就是说六识不真实,就是六入无积。无积就是不是和合出来的。但是我们一般人,我们刚学佛法,或者是一般的佛法的见解就是,六识是六根和六尘和合出来的,其实不是。如果六识是六根六尘和合出来的,它就变成了实有的法,这叫妄计自性。六根本身是唯心所现,六尘、六识,亦复如是,非是因缘和合出来的。不真实的六根和不真实的六尘,怎么会和合出一个真实的六识来呢?所以,说和合,说因缘,说生灭,都不是实相。这是六入无积,也就是说,六入不可得。六入不是因缘积聚出来的,不是因缘和合生起的,是无生的。六入不是因缘所生,诸法不是靠一个东西和合出来的。如果问是从哪儿出来的,从妄想出来的。从自心所现,是自心妄见的。不在三界,三垢已离。法身离于三界,离于一切相,一切知见。三界垢净,皆是识心妄想,非实有法。所以法身不在三界,非三界任何观念所能形容。离三界名相,是名三垢已离。这里的垢是对名相的执迷。知道三界净垢都是假名,非有三界,非不三界,这叫三垢已离,这叫超三界。所以超三界是很简单的,连念头都不用动就超了,因为知道没有三界。顺三脱门,如此知三界但有假名,实无其法,就是顺无相、无作、空三脱门。具足三明,没有明与非明,叫具足三明。与无明等,就是明与无明都不可得。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法身也不是一相,也不是异相,也没有自体相,也不是从他相生,非有无相,非取舍相。不让你分别,该干嘛干嘛去,直接做就行了。你好好的刷碗、擦地、洗衣服,把家收拾的干干净净的。收拾家的时候,让心安住,不打妄想。不要去分别什么一相、异相、无相。师父,给我们讲讲空性吧。空你个头。空性是拿嘴说的吗?没问的时候,正是空性。一问,把空性盖住了,还不知不觉。你不问这句话时,佛就在你身上蹲着呢,空性正在你眼门耳门放光呢。你一问这个问题,妄念覆盖真如,你一下子就变成众生了。自己起心动念能看到,于念而离念,立刻刷厕所去了,这就是修行。啊,该生炉子了,该做饭了,该喂鸭子了。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就是让你不要在脑子里边思维佛法,不要去想实相,直接干就行了,把这些概念干掉就对了。把事情干掉,就是直接行,莫于所行生心动念,纠结犹豫。把事情干掉,干完了就放下。直接干,就对了。我所说的干,是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不是让你思维佛法,研究佛法,而是让你行出佛法。在家庭之中,也会经常起冲突,闹矛盾。这个夫妻啊、兄弟姐妹啊,吵架拌嘴,都难免。这时就考验你的修行了。谁能主动放弃自己的知见、观念和执着,谁有修行。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什么此岸、彼岸、中岸,化众生,全都是名相,都是多余的。不如老老实实,椅子上一躺,啊,装老,颐养安年。就算没退休,也要做退休的状态。其实这辈子也没上过班,退什么休啊。我们装装行不行,终于退休了,该享受天伦之乐了。好像你多大了似的,其实才二十五岁,天天阳台上一躲,跟要死的似的。孤家寡人,一个人,能跟猫、狗、鸟、兽、人,能跟一切和谐相处,不是狭隘的跟家人和谐相处,那才叫真正的天伦之乐,天人合一。能够一个人自在的活着,这叫颐养天年。观于寂灭,亦不永灭。永远不要忘了,诸法的实相是寂灭相,是无生相,是无灭相。无生无灭,是为寂灭。虽知诸法寂灭相,又不取于寂灭,不住于寂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实相真是动念不得,分别不得。拟心即错,动念即乖。手就是手,你不用再去找手。你不用再去找法身,法身是做得,不是想得,不是分别得。你也不用再去知它,再去悟它,再去了达它,再去观它,通通是头上安头。回趣真如,法还不净。不需要思维真如,不需要想象真如,也不需要悟。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也不需要觉,什么都不需要做,无你用心处。不需要也不需要。就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地上掉了东西,捡起来放到垃圾筒里。桌子上有了灰尘,拿抹布擦擦。当你的生活只剩下如此简单的事可做,世间还有什么烦恼?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你打开微信,打开手机,打开电视,听个声音,看到听到什么都能让你开心。天天都是乐的,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你不开心,因为你的笑点低,你的需要少。别人看个什么东西,根本无动于衷,你一看就乐了,其实很多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就乐了,跟病人似的。自己刚一要乐,本来还没乐,一听自己要乐的那个劲儿,哎呦,发现太找乐了,立刻就乐了。第二次乐,这是真乐,那笑声特别有魔性,停不住,邻居都吓得来敲门了。没事,没事,带着耳机,忘了自己的声音了。就是特别容易开心,不管有人没人,无所顾忌,不在乎自己的形象,只要不犯法,是什么样就什么样,完全没有必要掩饰,给谁掩饰呢?反正也没人看。越活越自在,越活越潇洒,越活越没有自尊,越活越尊贵。这是不可思议的,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这个东西是揣测不到的。你揣测,你知,你识,白白的在那浪费,白白的在那打妄想,什么也观不到。嘛也没有,你观啥啊?观到的就不是真东西,能观到的,永远不是真的。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你就拿这些经文对照你平时的用心,看看你是在善用其心吗?你用对了心吗?拿这对照一下。无晦无明,唉,师父,我怎么总觉得自己好像还有点不明白,你想明白啥?这里明明讲无晦无明。师父我觉得我昏沉。昏沉是什么?没有晦,晦就是昏沉的意思,没有昏沉。昏沉根本不会住,除非你执着于昏沉,你不想要昏沉。什么是觉悟?我怎么感觉我好像永远也觉悟不了。觉悟不可得,觉悟不可住,这里说无明。无明,就是没有觉悟。你觉悟什么?这就是无晦无明的意思。既没有你说的昏沉,也没有你以为的觉悟,无名无相,诸佛不识。师父,什么是法身?但有什么,即非法身。你这一问,就着了法身的名相了。师父,怎么修行才能够解脱?着了解脱的名相了。无强无弱,非净非秽,有人总说,师父,我修行没有力量,总感觉心力微弱。这里说,无强无弱,力量和无力,也都是你的错觉和妄想,别住即可。无净无秽。净秽是分别出来的。既然无净无秽,你求什么净土?求什么西方?这里告诉你,无净无秽。不在方,不离方。师父,我想往生西方,告诉你了,不在方。不离方,你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净土,所以又没离开方所,随所住处皆净土。师父,临终不往生西方,我去哪?不管去哪儿,都是妄想。你现在不是在这儿吗?这是不离方。但这儿是哪儿?哪儿也不是。你别说是娑婆,这里不是娑婆。有个这儿,说娑婆,说极乐,都是方便说。说不让你去西方,不是说给你困在一个地方,那也不对。所以我们不执着方所,也不执着无方所。反正有你在的地方就倒霉,哪儿有你哪儿风水就不好,所以都离你远远的。你不在的地方就是净土。师父,我没那么差劲吧?还没那么差劲,有你桃花都不开了。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我们用这些经文对照一下平时的用心。我们要么执着有为,要么就执着无为。法身不是有为,也不是无为。无示无说,法身不说法,所说之法,皆是方便。也不施,也不悭,既没有布施,也没有悭贪。没有个持戒,也没有犯戒。不要执着布施、持戒这些法,但也不要堕入断灭里。没有精进和懈怠,没有禅定和散乱,没有智慧和愚痴。清净本性中,无有二法,一切法皆不可得。不诚不欺。法身没有真诚,也没有欺骗。所以有些人总讲,我感觉自己说谎了,骗了别人。我先问问你,你从小到大你说过一句实话吗?你一句实话都没说过。为什么?不明白实相,无论说什么,都是梦话,瞎话。你要说你说实话,说你是个诚实的人,谁信啊?在实相中,到祖师这里,到觉悟的人这里,就别讲自己是好人,是老实人,你是坏,你是好,你是善人,你是恶人,你是诚实,你是虚伪,这都不重要,都没意义。到了觉悟的人这儿,虚伪的人诚实,诚实的人虚伪,好人是坏人,坏人是好人。为什么?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诚,没有一个欺,也没有一个强,也没有个弱,也没有个正,也没个反。只是了随顺世俗,说有好坏,说有诚有欺,有善有恶。若论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也是狗屎橛。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非福田,非不福田。法身不来不去,不出不入,无心无识。所以往生的,修禅定的,求佛加持的,都是不识法身,不悟真实如来。不是福田,也不是非福田。不要执着修福,也不要执着不修福,所以不是福田,也不是非福田。不执着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也不要执着不以三十二相见如来。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不执着供养,也不执着不供养。执着供养,则着了佛法僧相。执着不供养,又着了断灭空相。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法身无取无舍,非有相,非无相。不执着有无相,离心意识,行于中道。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法身就是实际,就是法性,不可称量、不可思、不可议,过一切思维计较。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法身无大小,无见闻觉知,离一切烦恼结缚,清净无染,无形无相。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法身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遍一切处,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得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法身无得无失,无污浊与清净,无烦恼与清凉,无作无起,不生不灭。无畏惧,无忧虑,无喜无悲。一切都不拥有。不过去有,不现在有,不未来有。法身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表现。维摩诘以这么长的篇幅开示法身,告诉我们怎么观身实相,怎么观如来,其实也是给我们直接开示佛性。关于对佛性的开示,每一句里面都既含着理,又含着事,含着如何用心,如何修行。修行一定是理事一如的,是同步的。我们看经时,要对照着自己平时的用心是否合道,这样来看经,经常地反思,改变自己的用心,这样看经才有意义,而不是一味地钻研经文的意思。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以前有个人就跟我讲,你真能说,我那时还比较谦虚,其实我真不爱说话,好几天我说不了一句话。我怎么就变成能说了呢?现在看来,还真是挺能说的。一个极其不爱说话的人,居然这么能说。这就是佛法不可思议的地方。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这部维摩经,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你就知道这部经讲了很多很多,从各个方面给我们开示,什么是解脱,什么是实相,什么是法身,什么是如来。大家学习的都很认真,也都很法喜啊,我自己也很法喜,希望我们把从佛经里学到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真实践行佛法。

    2021-05-18

  • 维摩诘经第三十八讲

    维摩诘所说经直说第三十八讲上节课我们学习到:见来求者,为善师想。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修行者应该有的心态,见有人来求自己帮助,向自己询问、问问题,我们不要把自己当成师父、当成老师、当成善知识,当成能够帮助他的人,而是把对方当成来给我们创造修行机会的善知识,把对方当成善知识,而不是把自己当成善知识。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他是不会贪着世间的财富、财产、名闻利养,一切世乐的享受。当然,他也不畏惧这些,也不需刻意的回避,只是不染着。他能够随时舍下地位啊、财产啊、钱财啊,一切的我所,包括家亲眷属,他都能放舍,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虚妄不实,都不为自己所有。放舍这一切为了什么?为了具一切智,为了真正的解脱,为了觉悟法身,为了常乐我净,为了换取真实永恒。一切都可以放舍,甚至自己宝贵的生命。当他不贪着这一切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智慧,自然具足一切智。只有凡夫,只有不明白实相,不能够了达唯心所现的人,不知道一切如水中月、镜中花的人,才会执着我与我所,才会取着虚妄。所以叫无智众生,又叫可怜悯者。通达实相的人,什么都不会去贪着。世间人,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快乐、他的烦恼、他的痛苦,都建立在身命财的得失上面。得到就开心,失去就开始烦恼。百般的营造、营求、钻营,然后计较、算计,和别人争、和别人斗。他拥有的越多,越不安、越不快乐、越有负担。心里有很多的挂碍,有很多的忧虑,会为钱财、感情、家亲眷属操心,操不完的心,为它们做牛做马,给它们当奴隶,其实都是给自己的欲望当奴隶。不知道真正的快乐是少欲知足。你拥有的多少还不是主要的问题。如果你通达一切都不真实,都不属于你,你只是受用身心及与世界,而不去拥有它们,这时候你就自在洒脱了,你就无忧无虑了。因为你知道它们本来就不是你的,它们只是暂时借给你用的。就像你借用的自行车,借用的帐蓬,借用的家具,借用的房子,你要还给人家的时候,不会难过,因为你很清楚,那些东西本来就不属于你。你不会牢牢地抓着它们不放。当你失去它们时,也不会痛苦。但是如果你忘了这一点,你不想还车,不想还家具,不想还房子,不想还你借用的父母、妻子、儿女,以为他们永远属于你,那你就痛苦了。世间凡夫就是这样,他把自己生下来得到的一切都当成是自己的,而忘记了那一切都是你这一期生命暂时从上天那里借来的,你只是一个租客,一个过客,你随时随地都要还。回忆起你什么都没拥有,你就轻松自在了。有一个香客,不远千里来看望一个大师。他来到大师的住所,发现大师的屋子里只有一张床和一个炉子。香客问大师:为什么您的屋子里没有家具?大师问:你为什么没带家具?香客说:我是一个过客啊。大师回答:哦,我也是。不论你拥有什么,你都是在梦里拥有。你的一切,包括你的生命,都是暂时借来的,用这个短暂的生命去觉醒,去修道,还是沉睡在大梦里,这才是你应该真正思考的。这是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舍诸所有,不是舍属于你的东西,而是舍掉你从来就未曾拥有的东西。舍掉你的错觉和妄想,舍掉你对这个世界和自身的错误认知。舍一切无明,只有这样想,才是具一切智。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就生起实相的智慧。具一切智,你知道这一切都唯心所现,本自具足,随用随空,随空随用,无穷无尽,这是一种更大的自在、大解脱、大富有的状态。但是不论怎么自在怎么富有,都没有执着,都知道没有什么东西是可得的、是永远的、是永恒的。只有这种智慧、这种洒脱的心态,这种不即不离,既不占有,也不拥有,亦不逃避,这样的智慧,这个才是永恒。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见了破戒的人,要起救护自己这样的想法,而不是看其过失,生救护他想。诸法无行经云:若人分别戒,是则无有戒。若有见戒者,是则为失戒。戒毁戒如梦,凡夫分别二。实无戒毁戒,知是为导师。 又云:于持戒则生利想,于毁戒则生碍想,以不学佛法故。这个和前边的,见来求者,为善师想,是一个意思。不是把自己当成善师,而是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善师,是来救自己的。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觉得谁谁破戒了,我要帮他,要救他。迷时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一个好的修行人,遇到这样的人,就应该反观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执着有人持戒、有人破戒?自己会不会分别?会不会见他人过失?这里的起救护想,不是去救护别人,而是人家到你面前来示现,是来提醒你,来救你的。要这样想,才是智慧。见破戒的人,他破戒了,我要去救他,他有烦恼了,我要去救他。这是有为法,这是世人的见解。世间法里面会有这样的思想观念,他遭难了,不幸了,我状况比他好,我比他优越,我比他吉祥,然后我帮帮他,以一个高姿态的心去看待对方,这是世间人,这是不平等心,这是有为心生灭心。那这里面讲到,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起救护谁想啊?起救护自己想。看看自己是什么样的心态,对方破戒了,那是自己心生的法相,自己在分别,才会有破戒。这时候要提醒自己,是不是在分别?如果分别了,毁戒的人正好是自己,而不是对方。所以一个破戒的人,他是来救我们的。见一个破戒的人,是着相。没有破戒的人,那才是实相。破戒的人,是你投射的关于破戒的念头,才看到这样的人。就拿这部经来举例子,有两个比丘犯了重戒,犯了淫戒和杀戒。找优波离来了,优波离是一种什么心态?优波离的心态就是凡夫的心态,他要给这两个比丘去说戒,他想帮这两个比丘,他非但没帮了,反而把这俩比丘弄得更烦恼了。本来就戴着一层枷,是想让优波离帮着解缚的,结果优波离没给人家解缚,反而又给人戴上一层枷锁。这就是起了救护对方的想法,才导致的结果。到了维摩诘那里,维摩诘看不到对方有真实的罪,看不到对方真的破戒了,所以才能以智慧直接除其罪想,这才是佛法。最后,两个比丘受到启发,直接解脱。从烦恼中解脱的不仅是这两个破戒的比丘,其实优波离也听到了维摩诘的开示,也豁然开朗,他因这两个破戒比丘而对持戒有了更深的认识。所以,优波离他心里应该想,哎呀,多亏这两个比丘破戒了,才能听到维摩诘的开示,才知道自己以前修错了。这就是会修行的人,知道反观自己,而不会执着外境对错,甚至想去帮助对方。如果你认为有人破戒了,你要去帮他,这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像诸法无行经中说:若有人分别,是持戒毁戒,以持戒狂故,轻蔑于他人。是人无菩提,亦无有佛法。但自安住立,有所得见中。一个好的修行人,无论看到什么,都知道那只是一个不实的虚妄的影像。不论看见什么,都是来提醒自己,是自己分别出来的,是让自己悟到心地无非自性戒。应该感激对方,知道对方是来救护成就自己的。所以起的是救护自己想,而不是救护别人。所以无为法,无相的法门,实相的法门,真的是和我们平时诸多的用心是正好相反的。我们平时的用心,会让我们的心念、心性,一直在起伏波动,一直心向外驰,一直分别自心境界。我们会有挂碍、有烦恼、不安。而实相的智慧和见解,会让我们很安心,让我们心向内安住,让我们的修行有明显的提高。一旦你的认识不同了,你的用心发生了转变,整个人就变了,就舒服了。就不会自寻烦恼,就不再去关注外境,不去评判别人,更不会因之生烦恼。因为你一关注别人,你就是在分别,就有了二法。有了二法,就与实相不相应,就会卡在那里。所谓生死轮回,就是分别自心。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正是这个道理。诸波罗密,为父母想。修行人,不是以世间父母做父母,不执着世间家亲眷属,而把六度、把六波罗密,把般若智慧,把诸法实相当成父母想。为什么要当父母想?六度可以长养我们的法身,六波罗蜜 可以度我们的无明,般若智慧可以让我们见到实相。所以,把诸波罗蜜当作父母想。但是诸波罗蜜也是法,也不可执着。以不执着故,名诸波罗蜜。道品之法,为眷属想。把三十七道品助道法,把无量的修行和善巧方便,把专注、觉知、四念处、把修法的快乐当成眷属,而不要执着世间的家亲眷属。前面维摩诘说的一个很长的偈子: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把这些当成家亲眷属想。发行善根,无有齐限。发行善根,就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种诸善根,亦不执着所修。不得少为足,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这个善法的心是无限的,佛性的善用是无量无边的。无齐限就是没有终止,生生世世示现世间,利益众生。不死在一个境界里,利益众生,无有穷尽。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我们随时随地的觉知和修行,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切举足下足,都是我们的道场,都是我们的修行,都是庄严净土,是我们修行的下手处。不离这些平常之事而别有净国严饰之事,就是这些日常琐事,就是我们的佛土。我们的世界是心的智慧庄严的,而不是靠改善外在的环境。不论在工作岗位上,在家庭生活中,在待人接物上,在和朋友、家亲眷属、同事、邻居相处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都善用其心,这就是成就自己的佛土,也是庄严自己。我们对人对物都心生恭敬,普行恭敬,推己及人,视一切众生为自己。有了这样的见地和智慧,有这样的心态,有这样的功夫,慢慢长养,自然就会创造出自己的佛国和极乐。行无限施,具足相好。就是一切都能够施舍,一切都不执着,然后自然具足相好,由内而发的,而不是说长的怎么样,而是由内而发的一种气质,一种亲和力,一种正能量。除一切恶,净身口意。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在身口意,在自己的起心动念上去下功夫,关心自己而不是关心外境。常见自己过,而不分别他人的过失,知道一切法都是自心所现,心外无法,心外无境。只看自己,不论他非。不论多少劫,多少时间在生死大海里沉浮,都不会生畏惧之心,也不会生厌烦之心,也不会生恐怖之心,也不会逃离,也不贪着。为什么?因为抓住了修行的关键与核心。不论遇到什么,都不再畏惧,因为知道都是唯心所现,虚妄不实。这即是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最后学明白了,知道真实中并没有时间,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一切没有发生,所以就更勇猛无畏了。不畏惧生死,因为知道生死是幻化,是不可得的。不要一提轮回,就害怕,我相就出来的。天天怕,我要堕三恶道了,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什么都不能做,自己吓自己。畏惧是一种我执和我相,是根深蒂固的我相。最后就把自己绑死了。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要有勇气,勇于面对烦恼和生死,好好修行,觉悟实相中并无生死。不是说让你造恶去,不是,是让你勇猛精进,好好修行,不要太挂碍生死这件事,不要一想就是轮回,一想就是三恶道。听闻佛有无量的功德,要像佛一样,也有出世的志愿和魄力。石头禅师小时候,家里人带他去寺庙,他一看佛相好庄严,大家都礼拜。他就问父母:这个像是什么,大家都礼拜他?家人回答他:他是佛。石头说:我看他就像个人,他能做佛,我也能做佛。这么小的孩子,他就知道,佛是人做的,他也能做。也就是说,他也能像佛一样这么庄严、这么自在、这么洒脱。他对此非常有自信。六祖大师去参拜五祖大师,五祖问他,你干嘛来了?弟子不为别事而来,唯求做佛。我们也要做佛,做佛并不是多难的事情,有这信心和志愿,直接就做佛了,这是志而不倦。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所谓的智慧剑,破烦恼贼,就是能够了达并没有烦恼可得,并不是说去跟烦恼斗争,去对治烦恼。一生起烦恼了,住在烦恼上,再想办法对治,就更烦恼了。生起烦恼的当下,就能看到烦恼是妄念,烦恼不可得,烦恼性空,烦恼不住,让烦恼的念头自己流过。看到念头对自己的执着,是念头的住着才产生的烦恼,看破这一点,就叫智慧剑。而不是说,去除这个烦恼,去解决事情,想躲开这个烦恼。能够深入的观察到,所谓的烦恼,是一种妄想,虚妄不可得,这叫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负荷众生。所谓出阴界入,就是知道阴界入也是唯心所现,了无实性,阴界入性空,所以能够荷负众生,永无疲倦而使解脱。以大精进,摧伏魔军。自己的烦恼诸魔就是因为懈怠而生妄念,住在妄念中,烦恼魔就在这时不知不觉滋生了,其实就是被念头缠住了。迷在了念头里,就是被烦恼魔捉住了。怎么摧伏烦恼魔?精进办道,精进修行,练习觉知、牧牛,日夜精进。诵经、打坐,不让自己有空闲想东想西,打妄想,不给烦恼魔任何可乘之机。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这里的常求无念实相智慧,其实就是不住妄念,于念而无念,安住当下,悟念性空,悟念本无念,当下能于念无念,即是实相智慧。于世间法,少欲知足;于出世间,求之无厌,而不舍世法。虽然身处世间,但少欲知足。虽然少欲之足,但不学二乘声闻法,不避开世法,在世间而能觉悟世间。不坏威仪,而能随俗。既能在世间随顺众生,随缘度众,又能不坏威仪,为大众作表率。起神通慧,引导众生。以各种神通智慧,方便引导众生,令其信受佛法。得念总持,所闻不忘。所谓总持门,即修行的关键,修行的方法。比如觉知、牧牛、不现心意识、于念而无念。这都是念总持,是解脱的要领和关键,是所有修行最后汇入的地方。善别诸根,断众生疑。知道众生的根基,能为众生答疑解惑,不错教佛法。以乐说辩,演说无碍。因为通达诸法实相,所以具辩才无碍,乐说佛法。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以十善道为基础,令人天大众皆得佛法利益。虽然学习实相法门,但不高高在上,于诸众生和光同尘。修四无量,开梵天道。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度诸天人。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能随时机请善知识为众说法,亦随喜赞叹诸说法者,感召声音柔美,得佛音声。勤修身口意善法,具诸威仪,得佛庄严。深修善法,所行转胜。所修所行,深入坚固,越来越殊胜难得。以大乘教,成菩萨僧。不贪小乘法,勤修大乘,成大修行者。心无放逸,不失众善。心常在正念,不放逸六根,不轻视善法的累积。行如此法,实名菩萨不尽有为。能如是行,如说修行,是名菩萨不尽有为。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学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但是不以此为证,不以此为实。知道空是本空,而不需要去观空、取空、证空、修空、觉空。所以,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三解脱门里边先讲空,然后再讲无相无作。这个无相、无作,也是本性本来无相无作,没有相与无相,没有作与不作,是名无相无作。如果你取了一个无相和无作,那就是以无相无作为证了。如果以无相无作为证,就有法可得,就与真实解脱不相应了。所以,也修无相无作,但是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无起就是不起妄想心去修道。虽然不起妄心修道,但又不住于无起。日常一切起心动念,随缘自然,法性施为,这是不以无起为证,即不着于无起,不是一潭死水。过去古人讲:死水不藏龙。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虽然也观诸法无常,但又不住于无常。观诸法无常,是提醒自己不要执着唯心所现的一切诸法,但是并不会落在一个无常的知见里,不会厌弃世间,不会对诸法实相止于无常的认知。不会对这个世间起蔑视、厌恶、厌弃的心念。所以不会堕入两边,虽然也观无常,但是不厌善本,不会厌世。也不会评判别人,看着别人做善事,修有为,就瞧不起人家,不会。知道一切众生都各住其位,在自己的妄想境界里,谁都不影响谁。但是我们自己能够觉悟、能够觉醒、能够离于对自心妄想的执着。看到有善根的人,想求解脱的人,为其开示佛法,这是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虽然也知道世间苦,但是知道这个苦是虚妄的,执着才有苦,不执着,就没有苦。不是离开世间而解脱诸苦,而是看清一切如幻,不执一切法,当下就离苦。所以不会畏惧世间生死,知道生死也是妄想,动念分别才有生死。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没有生死,所以不厌世间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也知道本来没有我人众生寿者,但是还能够随缘说法,以幻心为幻众说法,度自心众生,而不执着众生。以无相的智慧来启发众生,说法不倦,诲人不倦,而不会堕到一个无我无为里。有些人执着于无说无示,每日沉默寡言,问他法,他只会说:不可说,不可说。再问他,他就会说:没有我,也没有众生,说什么法。这样是一种偏见。你是不会说,是没有真正通达无我,所以说也说不出来,光给自己戴个高帽子,有不少这样的人。堕到一个无我里,堕到不说法里。那也是有我,那个我还不小。所以这个无我,不是二法,不是边见,是中道。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人,修了三分,认为得了八分的人,都会这样,说什么法啊,没有众生可度,讲什么讲啊,禅宗不用文字,你这不用文字难道是用鼻子说的吗?不知道自己天天说的话也不少,对吧?说就大大方方地说,方便说,有智慧,别执着自己所说的就可以了。但有的人不行,开口就说,这个不能讲,一讲就错。是你不通佛法,执着在一个不可说里。这是人们的一种普遍观念,一讲就错。不是一讲就错,是你不明白时,一讲就错。如天女问舍利弗,舍利弗怕说错了,默然不答。天女反问舍利弗,为什么不说话?舍利弗说,解脱者没什么可说的。天女就乐了,说,解脱者,一切皆解脱,怎么一个语言文字就把你障碍了?然后天女就告诉舍利弗:文字语言,皆解脱相。这个智慧,舍利弗没有,他执着在一个不可说上。所以他才沉默。会的人,终日说,亦无妨。不会的人,终日默,亦不会道。观于寂灭,而不永寂灭。知道诸法本自寂灭相,但是不去证取寂灭,不住寂灭,不执着寂灭。二乘人就住在一个虚妄的寂灭境界里边,不知道那是识心境界。他执着无为,执着清净,执着无我,执着苦、空、无常。他认为有一个寂灭可住,他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寂灭。火山冒火了,才叫寂灭。我安心地走在路上,那就叫寂灭。甚至两个扫马路的在那儿打起来了,那也叫寂灭。为什么?没有那个相,你着了相,才看到不寂灭。你看到无相,一切当下就寂灭了,不待更灭。但是佛法不讲边见,不讲断灭。如果你看到两个人吵起来了,去给人家拉架,最后人家把你给打了,你非常气愤,气的住进了医院,一下子脑溢血,快死了,这就是你不对了。我们不能说,烦恼即菩提,一切法本自寂灭相,就去自寻烦恼,就去轮回生死。这不是佛法,这是无明。气的都不行了,那个时候你别说寂灭了,你说寂灭也叫便宜个嘴,你的心得真正平静下来,不管做任何事,心都没住法,都无所住,那才是佛说的寂灭,才是本来寂灭。才是观于寂灭,而不永寂。这里的寂灭,是说智慧,是说不染,你真不染,那叫寂灭。如果你住于寂灭,那也叫染,就不叫寂灭了。我们自己要执着了,你就该反观一下,你是把虚妄的当真了,又开始折腾而已。寂灭是本性,本性不可得,本性不可观,本性不可取,本性不可住,本性没有我人,没有能所。六祖大师说,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这是寂灭。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是寂灭,实相如此,只不过人于这一切相妄生分别取着,生心动念,自寻烦恼。发生是一种幻觉错觉,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生,知道生的当下就没有生,这叫寂灭。而不是有心去改造什么,让这个世界变得很美好。希望所有的人都学法,所有人都不造业,这是打妄想。大家全都和和睦睦的,没有一句吵嘴的,像极乐世界的菩萨一样,大家都互相恭敬,这是妄想,这不叫寂灭,这也不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互相吵架,吵完架就忘,忘了再吵架,大家讨价还价,上街买菜,大爷大娘吃完饭以后,茶余饭后,张家长李家短,这叫寂灭,这是生活。大家都在梦里,梦里其实是没有好坏的。你梦里,多少人骑着马,千军万马,或相厮杀,全是假的,全是寂灭。所以寂灭只需要我们领悟,而不需要去求证。领悟了就是证悟,你不要说理悟只是解悟,看你悟的是否透彻,是不是亲自领悟的。领悟透了,就是证悟。有的人说,你这是解悟,不是证悟。证悟需要有悟境,要亲身体会。你又来个解悟,姐没痦子,姐就是姐。真正的悟就是证悟,真正的悟就是把所悟的行出来,就是证悟,而不是证得什么境界。没有丝毫的疑惑,就是证悟。真正了达一切法是唯心所现,虚妄不实,全都圆满,不可改变,因为不实有,所以不需要改变。也不需要去影响、去干涉、去求取、去造作,都不需要。你起了一念求取的心,起了一念改变的心,那就是歌利王向外游猎,那就是文殊被贬至二铁围山了,那就是忍辱仙人被割了。所以什么心念都不需要动,这就叫寂灭,这就叫智慧。古人说:一念不生全体现。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法性施为中,但无妄想,即得相应。我没开悟吧?你打了个妄想。那我真的开悟了?你又打了个妄想。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虽然也乐远离,也知道诸法不能染着,也修远离心,但是不堕到一个远离法里边,还是继续修行,长养善根。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知道万法没有一个定论,没有一个皈依的地方,没有一个处所,但是又能随缘应对一切,不灭善法。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虽然知道一切法都不生不灭,没有一个实有的一个事物发生,没有一个实有的人出生,而又示现生死,不辞辛劳,以生法荷负一切,觉悟众生。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了达诸法如幻、不生不灭,无我无人,无根尘识,但又不断诸漏。这个不断诸漏,是指不断六根的作用,不像二乘一样,执着无漏,畏惧生死,求证涅槃,如救头燃。二乘人怕度众生,怕被众生拖累。所以远离众生,断灭诸漏。菩萨虽通达诸漏不实,但不执着于无漏,不像二乘人一样,时时保持自己的清净,处处都无染,跟众生保持距离,不去接近他们,嫌弃众生,住在一个无漏里。二乘人不悟法性,所以导致他们的行为不合道,执迷于自我的修行,反而不能真正解脱。我们学菩萨行,学大乘法、实相法,是不住无为,不住无漏的。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知道诸法无行,没有体相,没有作相,没有生相,也没有灭相,而以行法教化众生。如果要度众生,就不能着于无所行,一定会示现出一个样子来,这是以行法,以种种善巧方便度众生,而不是天天像个木头疙瘩在那儿杵着,没有智慧,没有方便,住于无行无作。谁也不接触,把自己弄的高高在上,玄而又玄,其实就是着于无为。水至清则无鱼,曲高和寡,大家都亲近不了你。如果度众生,就要下心含笑,和光同尘,示现的跟大家一样,这时候才能够利益别人。所以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虽然也知道一切法空,一切诸法空相,不生不灭,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些都知道,都会背。会背没用,要真正了达。你会背,到时候烦恼来了你空不了,那有什么用呢?说的时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时候色就是色,空不知道什么是空。千万不要背佛法,佛法不是靠背,佛法是靠抄的。笑了。不是靠抄的,是靠行的。虽然观诸法空相,而不舍大悲。这个空,是空诸所有,空掉自己的执着,而不是落入思惟出来的空,不是断灭空,诸法空相,这里的空相,是非空非不空,假名为空。就如一个瓶子,瓶子里什么也没有,但是瓶子不是没有。这样讲,是不让你落入断灭。所以不舍大悲,不住于空。大悲就是佛性,佛性你不用去找,慈悲喜舍心就是佛性,无我利他心就是佛性。虽行慈悲喜舍,虽行利他,但不住于慈悲喜舍,不住于利他心,即是佛性。佛性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有人整天研究佛性,那是打妄想。佛性是要行出来的,发挥作用的才是佛性。如果落入概念,思惟研究,一切诸心,皆不实有,诸心非心。但也不是无。离诸有无,但恁么行去,是名入不二法门。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大家修行肯定都是为了解脱,但在修行的过程中,经常会得少为足,未得谓得。都想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这个正位,这个正解脱,是了达诸法唯心所现,不待修证,不是小乘声闻的境界,它是真正了达诸法实相后,舍弃一切有为造作的心,休息诸根,常用诸根,而无染无着,自然而相应的。所以真正悟得诸法正位的,是不会随于小乘解脱的。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虽然观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不实、虚妄、如幻,不牢固,也没有一个主人,也没有一个牢固的、永恒的东西,是无相的,是无主的。但是没有圆满的时候,又不执着于一个无为里边。不虚,就是不放弃,不放弃对福德、禅定、智慧的长养和修行。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不断善本,具诸福德,所以叫不住无为;行诸佛法,又不执着佛法,所以叫不尽有为。大慈悲故,不住无为。看到众生同体,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所以不着于自我得度,这是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为满无始以来诸佛清净愿力,不尽有为。为集诸佛法身功德,用诸法药,方便度生,所以不住无为。随众生根基,而应病与药,所以不尽有为。知众生病皆从妄想起,方便救护,所以不住无为。为灭众生烦恼,所以不尽有为。诸正士菩萨,以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正士菩萨,是对所有认真修行的人的概称。也包括初发心的菩萨。声闻乘人,离开以前的知见,也是正士菩萨。佛对这些修行人说:此法门为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尔时,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华,若干种色,若干种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此经法,并诸菩萨已,稽首佛足,叹未曾有。言:释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现,还到彼国。这一品讲完了。大家一直都在直播间里供养,随喜大家供养的功德,也回向给你们,回向给大家身体健康,六时吉祥,一切所做吉祥如意,具足法乐,觉悟法身,常乐我净。其实只要我们能够听经闻法,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不知不觉的在长养我们的出离心和解脱力。你的点点滴滴修行,是功不唐捐的。每个人每一个时间、每一个地点,你的心态,你的心情起伏,都和你平时点点滴滴的修行有直接的关系。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吉祥如意,平平安安?因为他点点滴滴都做到了,他善用其心,用心之处,皆合于道。有的人总是不如意,总是坎坷,总是逆境,总是遇到障碍,为什么?他在待人接物上错用了心,而自己又不知道。觉得这些都无所谓,不知道修行就在平时的用心上,而执着于形式上的修行,那是没用的。佛法不离世间法,大家平时用心用对了,合于道,就圆满了,自然就吉祥如意了。点点滴滴都没有白做的,不能脱离有为,高谈空谈无为。不能在空中建楼阁。

    2021-05-18

  • 维摩诘经讲记第三十七讲

    维摩诘所说经直说第三十七讲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香积佛国的菩萨众们来到娑婆世界,看到佛教化众生,这么辛苦,这么殊胜,所以,便请法回去,想把这里的佛法带回到他们的国度。于是,他们向释迦牟尼佛请法。佛对众菩萨说,当然这个法,经书上是对香积佛国的菩萨们说的,其实对我们所有人都有益,也是对我们所有人讲的。有一个法门,叫尽无尽法门。什么尽?什么无尽?怎么尽?怎么无尽?尽是指有为,无尽是指无为。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这里重点是不尽和不住。我们学佛法,总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对空,无为,无作的理解,对无事,无求的理解。会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如何行于无为,行于空?行于无事?这里理解错了,很容易偏执到一端,容易堕入两边。一说空,一说无相,无愿,无为,就容易堕入什么也不做上面,反正都是空的,都是假的,干脆像死人,像木头人,彻底消极无为就可以了。其实这还不是真空,不是真正领悟空。空,不是断灭,不是摒弃有为,而是以无为心,随缘施为。这是不尽有为。声闻乘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包括辟支佛,他们的修行,是尽有为,是入无为正位,取一个相对的解脱果,叫有余涅槃。有余就是还有余地,还不究竟。所以他会尽有为,尽有为就是停止有为,完全的无作,堕在了无为坑里面。佛也讲无为,主要是从心性上讲的,讲心态,讲不造作,不刻意,不强求,不较真,而不是刻意地不做,不是什么都不干,也不是不度众生。他是随缘,用智慧,用善巧,用方便,量根施教,不攀缘,不造作,这个是无为。所以这个无为本身就是不尽有为,他在心态上是无为的,在形式上是有为的。不尽有为这方面,主要是针对二乘人的解脱见地来讲,同时也对初发心的菩萨,是一种激励。因为初发心的菩萨,他喜欢做事,他执着于有为。这里不尽有为,是对所有的菩萨的一种激励。尽有为和住无为,是一个意思。正是因为住于无为,所以才尽有为。因为执着了一个尽有为的思想,才会住于无为。所以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菩萨行。何谓不尽有为?我们看维摩诘详细的开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声闻乘人没有大慈大悲,他谈不上慈悲,他也不说法,也不教化众生,只喜欢入定,只喜欢寂灭,喜欢神通,喜欢清静,喜欢到没人的地方去,看到人就觉得恐惧,畏惧生死,贪爱涅槃。没有耐心,没有智慧,求于自了,如救头燃,生不起度众生的心。这个和禅宗祖师不度众生有本质的区别。禅宗祖师不度众生,是随缘度生而不做度生想,禅宗祖师是大慈大悲而不于众生有取着。我们都知道像达摩祖师,像六祖大师,像马祖、百丈、沩山、黄檗、临济,都是度无量无边众生,而不执着自己有众生可度。这和声闻人的境界完全不一样。声闻人是根本没有智慧帮助任何人,也没有那心量,也没有善巧方便。禅宗祖师则不然,他们有无量的善巧方便,有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智慧,有真正的大慈大悲,他们才是真正领悟了佛法的核心,真正觉悟实相,真正合道的人。虽然知道实无众生如来度者,但依然慈悲喜舍,不舍众生,不尽有为,这即是不离大悲,不舍大慈。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发一切智心,就是以彻见佛性为目的,究竟通达诸法实相,这个志愿非常坚固,于修行的过程中,不会忘失道心。教化众生,终不厌倦。其实也不能说声闻辟支佛完全不教化众生,因为没有完全通达众生幻化,没有般若智慧,所以会执着,会较真,会心生疲倦。他们讲着讲着,会生疲厌心。一看众生难度,不度了,就跑了。佛经里记载,讲舍利弗想帮助一个众生,众生几次刁难他,就不度了。有个典故,有人向舍利弗要眼,当然,这是个故事,是比喻。向舍利弗要眼睛,我看你左眼挺漂亮,把你左眼给我吧,听说菩萨大慈大悲,把你左眼给我吧。舍利弗秉持佛的教导,要慈悲喜舍,要行布施,然后真就把左眼给了他。不行,拿过来左眼,闻了闻,你左眼太臭,不要你左眼,要你右眼。这是找茬,明显找茬,好吧,我忍了,给你右眼。反正留一只眼,也不好看,索性都给你了。右眼个小了点,放在地上踩碎了。舍利弗急了,太过分了你!哪怕喂狗,也不能踩地上浪费啊!喂狗?你确信狗会吃吗?舍利弗傻了。哇!还有这样的人,我不度众生了行吗?众生太难度了!没有智慧,没有法眼,不了达众生根基,不懂得随缘度化。不过,也确实太为难舍利弗的了。要俩眼,都给你了,一个嫌臭,一个嫌小,我走了,我不度了。比喻啊,别当真。舍利弗那眼,我给你讲,即便用了,也什么都看不见。别当真,这是比喻,是形容声闻乘人没有耐心,没有智慧,不通达般若智慧,一根筋,没有善巧。有了智慧,就不会疲厌了,就不着众生相,而是以智慧逗他,接引他,让他学佛学法,最后心开意解,让他在开心快乐中修行,慢慢地把他领上贼船,引到实相上来。这个就可以了。但是,声闻乘人,死脑筋,一根筋,做啥事情都非得有个对错,有个模式,有个定法定论,所以,他们度众生会生疲厌。只有不着众生相,于众生不起爱见大悲,不生执着,才不会疲厌。否则的话,就会厌倦。受点打击,退心了,对吧?我还是自悟自修去吧,一个人,找一个地方,精舍啊,山村啊,山洞啊,有山有水有鸟叫,多好!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我度他们干嘛?佛都不度众生,我为什么要度众生?你看,他也会说,也会用金刚经里的话,这是借口,是退失道心的说辞。自己多好度,干嘛度人?于四摄法,常念顺行。就是与众生接触交往,和他一起修行的时候,不忘四摄法,爱语、利行、同事、布施。这四摄法,常念顺行,就是一直都在用,随顺众生而用。这个布施,就是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总会送他一些礼物,给他一些好处,送他一些喜欢的东西,投其所好。因为他一开始不信佛,也不相信你,他觉得你们学佛的人,都可怜巴巴的,都苦。我们很富裕啊,我们很大方,这是布施。当然,这个布施,不仅是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智慧上的,各方面,能给的都给他,让他对你生起信心。爱语,就是总哄他,他喜欢听什么就说什么,像母亲对婴儿讲话一样,这个太难了。但是,就算你说不了那么柔软的话,你也要会骗他,哄他,要说对方爱听的话,反正你得会编故事,不能老实巴交的,这个怎么做就靠你自己了,这个不能教你。俗话讲,巧言令色,在这里可以变成正面的助人。在佛法里面,只要能用上,那就没有坏的,全是好的,这是爱语。利行,就是帮他做一些事情,递个东西啊,推个车啊,做有利于他的事。做什么没有限定,不管是谁,只要他能够学佛,父母、妻子、儿女,甚至朋友等等,你要利行,要尽可能的帮助他。我们没有求,无偿地帮他做他喜欢的事。如果说有求,只是希望他能够修行,但这个也不能执着。如果他就是不修,也要放下。一定要观察对方的根基,才能利行,做对他有利益的事情。同事,就是和他在一起,本来你不想干这个事情,但是为了引他入佛道,跟他做同样的事。法华经里面,大富长者丢了儿子,儿子离家出走二十年没回来,后来儿子来到了他父亲暂居的一个城市,一个聚落。他父亲发现他了,想接近他。因为这个孩子,离家出走,迷路了,一直在外面流浪,也没钱,孤苦伶仃的,穷的都不行了,天天给人家打工去,很凄惨。稍微富一点的人,在他跟前,他就自卑。一开始,他父亲不知道这一点,派俩人去,这俩人穿的都是很富有,穷子一看,把他吓坏了,以为这俩人要把他逮走,强迫他做什么事情,吓得昏倒在地。后来他父亲发现,哦,原来那是吓的。又派俩人,这次派两个穿的破破烂烂的,跟他差不多的去,然后告诉他去除粪。一说除粪,他不害怕了,这就叫同事,做和他一样的事情。虽然你的身份很高贵,福报很大,很富有,每天也干干净净的,也彬彬有礼,也有智慧,也有气质,有文化,但是为了教化众生,你可以装的跟没文化似的,装的很穷酸的样子。反正都是装,你要装的像点。你就记着,为了帮助他,你可以什么都装,什么都可以演。所以,菩萨这个智慧、大悲,不可限量。为了帮助一个人,什么事情都可以做,这是四摄法。大家记住了,虽然你做不到,最起码你把这四摄法背下来,你背下来,可能有一天就会用上。护持正法,不惜躯命。为了护法,不惜生命。这是一种真正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关键时刻总得有人出头啊,对不对,要想护持正法,总要有人做出牺牲,为法忘躯。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和平的时期,又是一个大乘气象的时代,不需要我们真的去卖命,这是一种护法的精神,修行的精神。种诸善根,无有疲厌。种诸善根,就是行一切善法。以无所得心而行一切善法。这个有点难,难,不是做不到,能做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在种诸善根,不知疲厌。今天大热天的,听这个人嘚啵嘚啵的,一句正文也没有,而你还在很认真地听。这也是修行,也是种善根。就算一句正文也没有,我们讲的是维摩诘所说经,是吧,这一个维摩诘所说经,一个名字,净名经,这个名字,种入你的阿赖耶识里边,成为金刚种子。啊,有一天你开悟见性,这就是自己曾经种的因,结了果。所以说种诸善根,无有疲厌。不管多热,不管多无聊,大家都在坚持听法。志常安住,方便回向。这个安住,是安住实相,安住一心。方便回向,是指你做了,就不白做,我们无求,但是它会有作用,功不唐捐,这就叫方便回向,智慧回向。不是让你起一个心,把自己做的都记着,再回向。就是你知道没有能回向的,没有所回向的,回向也不可得。方便回向有二种境界:一,做事的本身,安住的本身,就是最大的回向。这是自证境界,就是不去做回向。还有一个就是表演,为众生表法,为初学讲,做的一切,都会回向众生成佛,回向自己成就,是为了大众能有信心。比如说打禅七,带一些初学的,带着他们一起受八关斋戒,求佛加持,让自己这次禅七顺顺利利的,不要有障碍。然后禅七结束,或讲经结束,带着大家念一下,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这都是方便回向。明明知道没有什么可回向的,但是因为是初学,他们还领会不到这一点,他们还希望能够被加持一下,给自己的修行增加一些信心,所以带着大家方便回向,这是从助道法的角度,也是从不尽有为的角度。求法不懈,说法无吝。自学佛法,或向善知识请法、学法,从来不懈怠,不得少为足,也不疲厌。有很多居士,大家都很精进。只要有机会,向我问法,这个没关系,你问法,没关系。但是你别看到什么好东西,听到什么音乐,你认为好听的音乐,有什么赚钱的道,有什么便宜的东西,就发链接给我,就推荐给我,我没有兴趣,不要骚扰我。你问法,这个没问题。你问多少都没问题,只要你诚心求法,不懈于求法,不懈怠。说法无吝,有机会就给大家讲法。大家在说法这方面,可能这个环节薄弱一点,总觉得自己没有觉悟,还没成就,还是个凡夫,不能说法。错了,不管成没成就,见人就说,先拿别人练。别怕说错了。就是说说,不停地说,在给别人说的同时,把自己说明白了,说清醒了。你要多说,管他爱听不爱听呢,他不爱听是他的事,我爱说是我的事。除非他比你更清醒,更有智慧,知道你说的不对,也就不听了。那是他有心眼。但你不一样,你要抓住机会,找听众,为他们讲。比如说你父母,你家的小猫小狗,都可以当你的听众。他们听的懂听不懂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说法,要练习说法。这是说法不厌,说法无吝。只要有人问,就全盘的讲给他,不要吝法。佛法是出世间法,是自觉觉他,就是要利益别人的。一切众生都是一体,并没有一个自他,没有你我,都是一心,所以不能吝法。自己懂的,不告诉别人,怕别人比自己强。如果你吝法,只能说你不通达法性。它不像世间法,世间人,掌握了一门技术,自己得了什么利益,会算计,想独占,不与众人分享。佛法不是这样,一定要与大众分享,要多做法布施。世间人遇到一个好东西,我不告诉你,这个东西这么好,我才不告诉你,我要独吞。修行人没有这个心,他是一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了达众生同一种性,同一佛性,他有这样的智慧,所以他对一切众生,平等法布施。法布施的时候,没有丝毫的吝惜,因为他知道,没有布施给别人。圆满的是法身。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这个供养诸佛,也有两层意思,一个实相,一个就是世间法。实相上面,就是通达佛不可得,没有佛,通达十方诸佛都是我们自心的一念妄想,这就叫供养诸佛。那你初学,刚信佛的,要护持三宝,要礼佛,这是表法,为众生表一个信。到了寺院,礼佛,在寺院里面每天礼佛。其实,表面上是礼佛,但实际上不是礼外面的佛。其实是向内,修我们的恭敬心,谦卑心。不仅礼佛,对一切众生都要心生恭敬,内心都要视之如佛,这叫供养诸佛。故入生死,这个故入,就是示现入于生死,为度众生而入生死,非是迷入生死。就是平等、尊重、普行恭敬,对待一切众生都尊重如佛,就叫供养诸佛,而无所畏。不会因为示现入生死,来到这个世间,怕解脱不了,总怕轮回,总怕自己修不上去,没有这念心。因为通达人无我法无我,已经通达实相,所以不畏生死,示现入生死,与其同事。于诸荣辱,心无忧喜。对于荣和辱,都没有忧喜。荣就是好事,辱就是有人损害你,有人侮辱你,逆境。不会有爱憎之心,不会说大家赞叹你,呵,心里边美滋滋的。有人诽谤你,有人侮辱你,有人瞧不起你、指责你,心里边就难过,不会。于荣辱没有忧喜,心里没有波动,可能会有一些习气,但是很快就过去,不会当真,不会住在别人的评价里。谁说你什么了,别人把你捧得多高,或者谁诽谤你了,对这些都不会住。八风不动,利衰、毁誉、得失、苦乐,等等都不能动其心。不轻未学,敬学如佛。未学呢,有时候会用末字。末学,未学都一样,就是初学的意思,这句经文是不轻视初学。好的修行人,对那些还没有真正深入佛法的人不会轻视,而且会心生恭敬。像六祖大师最初到五祖那里求学,慧能不会写字,希望张别驾代他写偈。张所言有轻视之意,六祖就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即使对一个完全不会佛法的人,也不能轻视。因为众生都有佛性,完全平等,都值得尊重。对一切人要普行恭敬,就像对待佛一样。这个尊重,不能从表面上尊重,要从内心,真正把对方当佛看待。学禅宗的很多人容易犯轻狂的毛病,会很傲慢,目空一切,轻视初学。这个是修行人的大忌,也是禅宗学人要注意的。你没到祖师的境界,不可以轻易地学祖师呵佛骂祖,不能效仿祖师睥睨一切,桀骜不驯的样子。祖师有祖师的功夫和境界,有祖师的手段和示现。而凡夫若动不动拿祖师的话来当自己的境界,这是自欺欺人,可笑至极。这一点,不轻初学,希望大家都引以为戒。有则改之,没有则是你的本份。说到实际,轻视别人是自己心性扭曲难过。佛让我们避免的心行,都是因为你有那样的心行,苦的难过的是你自己。有人来道场了,我开几句玩笑,说这个人长得压抑。你就真的长的压抑了吗?不能从表面的语言上去判断是否轻视,要看对方对你的用心。我经常跟大家开玩笑说,长的不好的都学佛了,长的漂亮的都搞对象去了,当明星去了,做买卖去了,当名人去了。是吧?所以,歪瓜裂枣,剩男剩女们,老弱病残的,被社会放弃的人,都跑到道场来了。除我一个例外,相好庄严,有大智慧。天啊!这人怎么那么直言不讳,不知道含蓄一些吗?不知道。所以我轻视你们,但这个轻视是假的,这只是言语上面的调侃,里面全是关爱、喜爱,是一种对待亲人的态度。这个不轻初学,尊重大众,不是流于表面,在那里装谦卑,装恭敬,做表面文章,不是。语言上可以调侃,但内心绝不能轻视。哎呀,这个人,好坏话都让他说了,怎么说都是他,常有理。这一段,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我们好好学习,在修学路上,这些我们都会碰到,都是长养我们的善根和菩提心,让我们越来越吉祥如意。我们先别说大彻大悟,别把目标放那么高,那么远,我们先随时随地随处,把自己的现实生活搞好,让自己在哪儿都能够安详,都能够平和,能够快乐,这个才是我们学法的一个真正的目的,一个很现实的目的。而不是天天求一个什么大彻大悟,那个东西太远了,谁也看不到。我们时时刻刻都能不执着,没有烦恼,这才是最主要的。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就是在修行的过程中,打开我们的心量,让我们对一切,都能够生起一个慈悲之心,一个平等之心,一个智慧的心,一个尊重恭敬的心,一颗通透的心,无挂碍的心。堕烦恼者,令发正念。有的人,生活一遇到逆境了,遇到问题了,烦恼了,找到你。你可以用善巧方便,帮他转移。让他生起正念,为他输入正能量,给他讲点笑话,讲点事情激励他。大家出去玩玩。太不容易了,我跟你讲,度人真的需要智慧和善巧,所以我们也很能理解这些二乘人,自己如果没有大智慧,大心量,根本帮不了任何人。堕烦恼者,令发正念。就是带着他修,你要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视一切众生如罗睺罗。因为这是实相,最后你会发现,你只能这样做,才能成就,才能圆满。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佛法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修行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很难得的一个环节,就是乐远离心,出离心。远离世间,远离家亲眷属,远离世间享乐,不是抛弃,不是彻底的远离,而是保持距离,这个很难得。但是你一旦能做到这个了,一下子你的修行,你的心境,就会有一大块的提升。你会断掉很多的烦恼,减少很多的挂碍忧虑,所以这个真的非常难得。声闻人为什么能速断烦恼,取证四果?就是因为出家修行,远离世间,烦恼断除了一大块儿。但是就算你能做到这一点,也不要以此为骄傲。你要以此为骄傲,那又坏了,我相又出来了,虽然你没有烦恼,虽然你也没有世事的挂碍,但是如果你内心生起一个以此为贵,以此为骄傲,生起这个心,你还是解脱不了。那样你和众生是对立的,你有一个我,有对立,你就不屑于接近别人。和一切人都保持距离,和家亲眷属,和朋友和同事,和所有人都保持距离,但这个保持距离,你不能保持距离保过了,过犹不及,你太远了,你站在一个高高的角度俯瞰大家,那就完了。你以自己为贵,你没法长养自己,你也圆满不了自己,因为一切人都是你,这个距离,要保持好一个度。保持好了,你能自觉觉他,你能借助利他而修自己。保持不好,就成了孤家寡人,就把自己局限起来,你无法看到自己身上的习气和毛病。所以,距离太远,也不能成就。二乘人,就是尽了有为,以远离为贵。菩萨虽然也乐远离,但不以此为贵,虽然和众生和家庭,和所有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不逃避,不厌弃众生。看到众生有机缘的时候,能够接引,能不遗余力的去跟他同事、利行,引导他,不疲不厌,这就叫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不着己乐,庆于彼乐。自己很快乐,既有智慧,又有能力,也有条件快乐,有很多方式自娱自乐,做什么事都能让自己快乐。但是,不以自己快乐为贵,不贪着己乐。庆于彼乐,这也是一种随喜,也是心量大的一种体现。就是别人快乐时,我们看着不会嫉妒,不会生气,不会羡慕嫉妒恨。能够随喜他人,很高兴看到对方好、对方快乐。我们看到亲人、朋友、同修开心快乐,自己也很开心。有人问我,师父,在厕所里能听您的开示吗?在床上可以听您讲的经吗?可以,都可以。没那么多事,只要你听法,你学法,怎么都可以。打个岔。别人修法有了提升,心态有了改变,心性变得柔和了,为他高兴,就像为自己高兴一样。遇到事比以前冷静了,不再烦恼了,我们要跟着他一起开心,不要羡慕,不要嫉妒,不要恨,因为那是你自己。其实你开心,不是庄严你自己嘛?庆于彼乐,就是为了让自己快乐。其实对方怎么样已经不重要了。他只是显出一个样子,但是你快乐了,这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收获,是你的心态。因为你看到了什么,你快乐了。这才是重点。大家不要把重点搞错了。我们为什么要庆于彼乐?是为了让自己快乐。你嫉妒、羡慕、恨,那能快乐吗?不能。所以有智慧的人,他自己就会做出选择。我们要学习随喜,要时时刻刻都不要忘了随喜。在诸禅定,如地狱想。这句经文是针对声闻乘所讲的。是说菩萨行人,修大乘者,看待禅定,就像处于地狱一样,很苦。可是有的人贪着禅定,他不知道禅定会把他整个人身心都束缚在一个虚妄境中,不得解脱。而菩萨观于禅定,就像在地狱一样。为什么?因为禅定是识心境界,住于禅定,即被境界和法所缚,不得自在。禅定是大梦境,大妄想,犹如醉酒,很难醒来。禅定的觉受,会把修行者定在那里。所以大乘行者,在诸禅定,如地狱想。对于很多修禅定的人,这是一个警告。修禅定的人,好寂少思,很少读经,不能深入经藏,所以得少为足。二乘人贪着禅定,贪着灭尽定,贪着轻安,贪着身体的空受。到最后他会发现,任何法都不定,都是空,都不可得,无法长久,什么都没有。最后,他发现禅定也是无常的,不真实的,是识心的境界而已。金刚三昧经云:佛言:如是,彼二乘人,味着三昧,得三昧身,于彼空海一地,如得酒病,惛醉不醒,乃至数劫,犹不得觉。酒消始悟,方修是行,后得佛身。楞伽经云:三昧酒所醉,住于无漏界。彼非究竟趣,亦复不退转,以得三昧身,乃至劫不觉。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悟,声闻亦如是,觉后当成佛。即便涅槃,都不是实有的境界。涅槃只是烦恼诸苦的息灭,假名涅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境界叫涅槃。而声闻人把自己所证的灭尽定叫涅槃。他以为涅槃要在禅定中证得,最后发现不是,最后他发现禅定是假的,是不真实的,他会生起一个恐怖之心,如堕地狱一样。在有余涅槃中,他会发现还有个我在里面,被困在禅定里,他发现自己居然还没解脱。过几大劫,可能才明白。在诸法无行经里记载,有声闻弟子,命终之后,发现自己没有解脱,有受生处,于其所修菩提道中生起了大疑惑,大恐怖,应念堕入地狱。所以诸修行人,在诸禅定,当生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二乘人畏惧生死,害怕生死,不想投胎,不想再来世间,不受后有。我们也经常听到身边人,尤其念佛求往生的人,好多人,还有初学佛的人,都讲,哎呀,轮回太苦了,这个世间太苦了,好好修,这是我最后一世,我再也不来了。我一定不来了,口号是喊得挺高,但是你喊错了。没有你,哪有什么来与不来?谁来?谁不来?这都是畏惧生死,被生死所缚。虽然是畏惧生死,却被畏惧所缚。二乘人就畏惧生死。而菩萨观生死犹如开门,出入生死,如进出自家庭院一样。如游园观,园观就是自己家的花园,天天进进出出,自自然然。所以一次次示现生死,从来就没想过我不来这个世间,没想过。讲这个很多人又开心了,师父我也是,我很喜欢生死,我很喜欢这个花花世界。这些人,拿佛法当借口,给自己轮回生死,贪逸、放逸、贪着找借口。你乐意那样想,谁能管得了你?只能说自作自受。这里的如游园观,是针对二乘厌离生死,不想来世间,于佛法究竟之理不通达的人讲的,不是讲给凡夫,让他贪着生死的。反正都是自作自受,你怎么想,怎么做,你说了算。你只要自己喜欢,能够让自己开心就好。但是这个开心,是不是永久的,是不是究竟的?你要想清楚。你要想一想,你这个一时的贪着,你的开心快乐是常乐我净?还是感官上的快乐,将你带入生死轮回?于生死中,如园观想。我们不要一听这个,就觉得可以放逸了,不是。这是对畏惧生死的一种解缚。你畏惧生死,不想投胎,怕堕三恶道,这个怕的心,就是轮回的心,就是我相。这个也要除。这句话,是对这些畏惧生死,畏惧轮回的人,对他们的一种引导。不用害怕,没有实有的一个生死和轮回,你贪着生死,会轮回;你畏惧生死,也会轮回。于其中间,不贪不畏,是为入不二法门。你好好学法,通达实相,什么都不畏惧了,根本没有生死的概念。于世间一切事,坦然面对,视生死如睡觉,如休息,如坐禅,如见风吹草动一样,就是很平常。根本不会动念,什么都不会想。这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这是修行见地和功夫的体现。你的观念正确了,功夫到家了,这个自然而然达到。你的家亲眷属去世了,你一句佛都不用念,连一个念都不用起,该干嘛干嘛,给他整理衣服,擦擦身子,临终的时候也不用给他讲没有生死,什么都不用讲,好好的看着他,陪着他就行。你知道没有一个人出生死亡,对这点,了了清楚,毫无疑惑。你不动念,就超度他了,其实是超度了自己心里的妄想。我们不要去动念,不要去想一些没有用的东西。这个时候,就是于诸生死,如入园观。自己有那么一天,也是这样,心态平和,跟睡觉一样,什么都不用想。做到这一点,是你一生修行的体现。见来求者,为善师想。这句经文是说,来求你的,找你办事的人,你不要觉得他是求你帮忙,他应该感激你,不,恰恰相反。有人来找你,表面上是求你来的,但其实是来帮你的。他不是求你帮忙来的,他是帮你来的。怎么是帮我来的呢?明明是他求我,怎么变成他帮我了呢?他是成就你来的,给你当陪练来的,给你修慈悲喜舍提供机会和道具来了。这些人是你修行的对境,是因缘派人考验你来的。对这样求你的人,如善师想。善师就是善知识,自己的老师,师父,于你有恩的人。虽然是求你办事来,但是你要有慧眼,要有觉知,要认出他来,他是考你来的。你要把他作为自己的师父想。求你来的,我们非但不能起一个求我来的心,傲慢的心,不能起这样的心。还要起一个他是来成就你的,来考验你的,来锻炼你,给你做陪练的这样的心。这个确实也挺难,一般我们都会用生死心,用习惯的思维方式来对待这样的人。对吧,他求我嘛,我姿态当然要高。就好比如说你给乞丐布施,一般你都是居高临下,你作为一个施舍者,你有恩于他,乞丐坐在地上,你站在高处。这是正常的心理。但是真正会布施的人,要把乞丐当成佛来布施,要弯下腰,甚至蹲下身子,很恭敬地把钱放到他手里,布施完之后,还要向他合掌,这才是觉悟,才是智慧,才体现你的修行。很有可能,你这么谦卑的举止,这种用心,一下子就把乞丐度了,他多年痛苦冰冷的心一下子就化掉了。这才是布施时真正的心态,才是会修行的人。世间无智之人,可不会这样。你求我,我还要把你当老师想,当恩人,我疯了吧?但是菩萨就能做到这一点,菩萨做事,既为帮助众生,也为自助,他知道他做的一切都在修自己。菩萨有这样的智慧,有这样的觉知。这是觉悟的一种表现,菩萨所有的行为都是带着觉知,他知道实相是什么,知道自己怎么做合道,怎么去用心才合道,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做事,更自在,更快乐。你觉悟了,觉性提高了,才能做到见来求者,如善师想。你在布施的时候,才会非常谦卑,像供养自己的父母一样。就不会落在一个相上,不会以无明心来修行做事,不会随顺习气。凡夫是什么?有人来找你,有人求你办事,或者求你问法,你就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是他求你来的,你就把自己当成人物了。那是凡夫。一个好的修行人,有人来求,要警觉,要知道表面上他在向你问道,在有求于你。其实,他是来度你,来成就你的,给你机会,让你行法布施。就像涅槃经里讲到,佛陀过去生中修道,天神为了试探佛陀是否真的是修行人,就化身成罗刹,向他要身上的肉。佛陀就抓住了这个机会,答应了他。他想用这无常的血肉之命,换得常乐我净的妙法,这是一个道人的警觉之心。他永远知道什么对他是最重要的,他不会把心思用在世间无常之乐上而耽误了自己的修行。我们问问自己,如果有人来找我们,你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就算你帮不了他的忙,你对待他的态度是恭敬?还是对付?还是嫌弃或者厌恶?你怎么面对有求于你的人?这是你要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帮不帮他。所以,见来求者,当善师想。这部维摩诘经的开示太殊胜、太难得了,它开示的法理在其他经典里很少见,稀有难得。此经开示的实相,开示的修行,和我们平时的用心正好是相悖的,相反的,他会颠覆我们很多的见解,也会启发我们新的领悟,用新鲜的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修行。我们以后在生活中,你换一个角度用心,换一个角度看事,你会发现整个人都不一样了,这就是智慧,就是以前你那样用心,后来你转变一下,只是转了一个念而已,你会发现整个人都不一样了,境界不一样了,你的心态,你的心情,整个生活幸福的指数,一下子就提高很多很多。你不执着了,你会逆向思维,你会反思,用智慧去处理事情。世间人为什么烦恼?因为他用一惯性的思维,他以得失心、有求心、好胜心去处事,一定要争个高低对错,处处较真儿,当然会烦恼。就算一时获胜、得逞,将来还会败灭,所得的一切早晚都会幻灭。正是这些用心,导致的生死轮回。你一反过来,整个用心变成智慧心,解脱心,无挂碍心,不计较心。这一品我们学的是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讲的是菩萨行,讲我们怎么去长养自己的善根,深入修行,长养自己的功德,熏修智慧,让自己习惯于用正念正见来修行生活,在生活中实现解脱。

    2021-05-18

  • 真伪不重要

    是真是伪不重要法师吉祥!我最近在听法师讲得音频,我有一个疑问?法师在讲祖师集时为什么说不仅《楞严经》是伪经,《圆觉经》也是伪经。法师为何这么说?弟子愚钝,肯请法师解除弟子心中疑惑。答:释迦佛是真的吗?释迦佛只是个相,所以不是真佛。佛若不真,所说之经是真的吗?所以,不但楞严、圆觉、金刚经是伪经,三藏十二部皆是伪经。真经需从自性流露,智慧方便,嬉笑怒骂,无形无相,不拘文字,不可思议。所以,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又佛说,我四十九年,一字未说。若欲听真经,且向菜市场人声鼎沸处听,且问哑女,且问聋子,且去问木头,且向石头嘴边听。如是之经,方有少分相应。问:既然金刚经也是伪经,那为何还要读诵金刚经?答:经虽是伪经,不妨去读。何以故?经虽不真,却引我们去见真。如指月之指,虽不是月,却能指月。说经是伪经,亦复如是,只为让你不着文字,莫着佛所说法。因你着于文字,执指为月,故说伪经。若不着,经又是真经。何以故?一切皆从本性流露,示人解脱,如何不真?所以,说真说伪,意总不在这里。但能无染无着,是你修行处。

    2021-05-16

  • 活着的意义

    活着的意义如果生命必将结束,而你不觉悟,你活再久又有什么意义?你依旧还是要轮回受苦!如果你立刻就死,而因此觉悟,那么就算你只能再活一天,一个小时,一分钟,甚至一秒,那又如何?还你真身,给你真性本我的自由,灵魂获得解脱,就是死一万次,而且立刻就死,那又有什么可犹豫。若放舍生命可以悟道,我愿意随时放舍生命。朝死可悟道,朝死可矣。有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死死地抓住生,以为活着就有机会觉悟。事实上,如果放不下生命,永远不能觉悟。当你不再执迷于活着,你未必会死,但你一定会觉悟。若不如是,你虽然抓着生,其实是抓着无明和我执。而有的人,在死亡和病苦面前,决然地交出生命,给出自己,不再紧抓着生命不放,同时,也不再执迷于觉悟。当他放弃生命的那一刻,当他不再求于觉悟,他觉悟了。他虽然放弃了对生的执着,却获得了永恒的慧命。 

    2021-05-16

  • 做功课的意义

    做功课的意义智慧非从诵经得,非从文字得,非从坐禅得,非从禅定得,非从觉知得,非从修一切法得。智慧从息心得,从忘缘得,从无求得,从无得得,从出离妄念得,从无住法得。心不住法,是名智慧,何有智慧可得?心不生妄,是名智慧,哪有智慧可得?智名为空,觅智了不可得。若以为有智慧可得,是名无明,非是智慧。无智亦无得,是名真智慧。修一切法,坐禅读经,持咒念佛,皆为歇心。心若不歇,坐禅修法,有何意义?心若有住,成佛作祖,皆是妄想,皆是着魔。愚人不知此事,以为坐禅有功,读经生智,有佛可成,有觉可悟,此是颠倒。功非坐来,智亦非外,佛是妄想,但息一切心,是名得道,是名为佛。如果你在做功课时,不知道做功课的意义,那么,你做多少功课都是枉费功夫。如果在做功课时,能借助功课而安住当下。读经时,不必求于理解经意。但能眼看舌念耳听,不打妄想;行禅时,不必求于一心不乱,只要感知脚的移动,心能安住在每一脚步上;诵咒时,不必求灵验,但能不思善,不思恶,心无所住;坐禅时,不必求禅定与一切境界,不住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念念无住。若能如是做功课,不必求解脱,已在解脱中。不必求开悟,已做开悟者。不必证涅槃,念念证涅槃。故做功课者,先明此理,方可用功。所言用功,无功可用,以妄遣妄,依幻离幻,幻幻俱灭,非幻现前。若幻不生,不必更执离幻之法。执幻除幻,幻妄无穷,何有终止?做功课只是为了息心离妄,无求无得。心若不生,法即不用。但有少分可求之心,回到所做功课上来。假借读经坐禅,以离妄想颠倒。莫因修法而迷法也。若迷于法,与迷五欲六尘有何区别?若妄想尘劳不断,亦不可执于不做功课,执于不调伏心,放逸四大,口说般若,将来受苦无穷,自赚无益。经云: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

    2021-05-16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72737475767778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