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以养心
学以养性,事在磨心学道贵在磨练心性,身体力行,积年养志,实证真如。说道容易,知解不难。行道须大舍,养志在长年。能施六根,是为大布施;能过无事,是名大法船。性需养,心要练。学以养性,行以练心。事中冶定,理自萌生。只学不行,说食不饱。盲修无智,南辕北往。挨时消业,度日涤情。练得身恭,心自太平。千株松下两函经,炼得身形似鹤形。所以修行是做功夫的学问。修道是不断养心的功夫。学习者,非学知识,非学学问,乃学定慧。得定慧者,自然具足一切解脱妙用。学法者,非学诸法,非学技巧,乃学无心。获无心者,天地万物皆备我焉。定慧不是在头脑中学,而是在动静中养心养性,在人事上磨其志。无心不是在文字中找,而是在日用言行中留心有度,非是造次。无心非有心,非无心,故曰留心。无为非有为,非无为,故曰绝学。静中透得过去寂寥,功夫在寂寥中不知不觉中长养。动中歇得下有所得心,智慧在事中件件烹练。养性山中,透得过一日无事,便是一日的功夫。此无事者,真无事也,不可将终日烹茶种菊,琴瑟不绝于耳当成无事。练心家常,透得过一日平常,便是一日的道心。此平常心者,非财色名食睡之俗心,乃远离于声色,于极简中挨得过周年。众生修道难者,趋寂厌喧者于世事凡尘中不得自在,只能和光,不能同尘,故于世间毫无利益。喜事贪功,乐人情交际者,被烦恼淤泥拖带,美名曰红尘中修炼。又云:烦恼即菩提。动辄便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实则水深火热,愈陷愈深,于烦恼泥中不能自拔,于无明夜中转行转暗。众生要么终日奔波于五欲之中,不知出离。要么独善其身,不与世交,孤无润之草,斥之为焦牙败种。此二者,俱是迷途。学道之人,皆当规避。在事中磨练心性,可脱二乘乐静者之弊病。在静中养其心性,活出法身,可离凡夫终日奔波之妄习。于此二端,反复消磨,不偏不倚,是为修道,是为修行。
2021-08-27
-
返本还源
返本还源你是根源,万法是支流。不知返源,流浪生死。但能看自己,何虑事不通?但能问自心,世间有何疑?迷人,只是迷于自心。悟者,只是悟于自心。迷于自心者,忘失自心是万法之源,于境相上讨对错,于诸事中着死理。悟于自心者,知一切境相本不自有,心生则有,心灭则无。若欲境安先安心,但能息心境自安。人们都说,行善,上天会降福于你。做恶,上天会惩罚于你。上天无心降福或惩罚于任何人。降福或惩罚于自己的,是你的用心。你自己才是那个降福与祸的根源。你怎么用心,重点不是施于别人,而是自己受用。你如何做事,重点不是事之有成,而是心之所获。用心如兰,自受用香。用心如水,其心自平。福祸无门,唯人自召。善恶无实,心生法生。万法反源,一切自清。源头净洁,众流自明。心地无非,何事能染?心空事寂,烦恼何居?遇一切不遂事,莫怨求于境,一念反己还源,是名大觉悟者。遇一切苦难逆境,莫怨于人天。一念察己,原来我是一切苦难之根。向天诉苦,不如扪心自问。向人抱怨,不如一念反观。诸人向外求,君子反求己。能见自己过,即与道相当。万事皆非难,唯独肯低头,低头伏心者,能受人天尊。
2021-08-27
-
你别无选择
你别无选择我们都想在生命的最后那天放下对亲情、身体和财产的执着。你忘了,今天一直都是你以往生命的最后一天。今天,你放下了吗?今天你放不下,你如何保证在生命的最后一天放下?今天你放不下的,明天你也很难放下。今天你放不下的,你要做些什么,能让自己早些放下?还是等着无常粗暴地从你手里拿走一切,而让自己陷于绝望之地。与其被粗暴地拿走,为何不自觉主动地放下?没有人不经过痛苦就能解脱。你总想安全地从飞快的六道轮回的火车中下来,你不知道,六道轮回的火车,永远不会停车。要么就永远在那辆火车中饱受无尽地轮回之苦,要么就飞身一跃,宁可粉身碎骨,也要从无明的列车中出离。要么解脱,要么轮回,众生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择。可是,总有那么多人,以为会有一种温和的第三条路可以选择。这是世间最可怕的事。这也是轮回放出去的最蛊惑于人的魔掌。这第三条路,迷惑了无数行者。这第三条路,为地狱开辟了宽广的大道。修行人对这第三条路抱以的希望是轮回最难以识破的面目。它假借着种种温床和暧昧,用甜美的酒把你灌醉,让你不愿意去求解脱,而心甘情愿地腐烂在那辆永远转动的列车上。命为无明使,人做念之奴。百年一浮梦,终被自心逐。无人系于汝,只汝自捉弄。欲得自在人,还识梦中主。解脱生死是你自己的事,受苦也是你自己的事,没人可以替代你经历这一切。你选择什么,那是对自己的交待。着却今生须努力,谁能累劫受余殃。
2021-08-27
-
谦德
谦德孔子有一次去周庙参观。他看到有一个器械,便问守庙者,这个器械是干什么的?守庙者说:此器为宥座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宥座之器放满东西都会整个翻过来,什么都不装,就会倾斜,装一半儿东西就会正。是这样吗?守庙者说:是的。孔子让子路取水试一试这个器械。水倒满此器后,果然就翻了过来。倒了此器体积一半儿的水,此器就平稳地不动了。空掉所有的水,此器就倾斜了。孔子感慨地说:呜呼!这天下哪有满而不倾覆的东西呢?子路问:请教夫子,有没有保持盈满之道呢?孔子说:想要圆满,就要不断地减损,降低自己。子路问:怎么去减损呢?孔子说:德行深厚,心量豁达的人,以恭敬来守此道。土地广阔,财产丰厚者,应当以节俭来守此道。福报广大,地位尊贵者,应当以谦卑来守此之道。眷属弟子众多者,要以敬畏来守此之道。聪明睿智者,要以愚钝来守此之道。博闻强记者,不图表现,虚心顷听,来守此之道。做到这些,就是损减之道了。诗经说:古代圣人,在待人接物时,都有此谦德,所以才会被众人推举到高处而敬仰之。周成王封伯禽为鲁国的国君。周公告诫伯禽说:去吧,但是要记住,不要因为自己做了鲁国的国君,就对鲁国的民众骄慢。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帮助天子治理天下,地位算是尊贵的了。我常常在洗头的时候,因为有人要见我,我不得不三次握住湿湿的头发去见客人,因为他们会给我带来好的建议,我担心自己失去天下的贤士和智者,所以丝毫不敢怠慢。吃一次饭,要中断三次,把饭放下,去接见客人,就是想多方听取更好的治国利民之道,唯恐错失了向博学多闻的人学习的机会。夫天道去减损那盈满的,而增益那谦虚的。地道转化那盈满的,而流向那谦卑的。鬼神侵蚀那盈满的而补充那谦虚的。人道憎恶那自满而喜欢那谦卑的。所以有智慧的人们,会在衣服做成之后,为了让衣服看上去不太张扬,会在侧下面开个缺口,叫做衣襟。宫殿盖成之后,会在边沿处弄出一个缺角来,以此来喻示不满之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天道就是这样的。易经说:谦,是吉祥的。君子会持此谦行以终。谚云:谦受益,满招损。古人云: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众皆近之。古之得道者,皆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志向如天之高远,行持如地之厚重,故可以载道化人,继往开来。今之学人,唯学古人高远之知见,不学古人敦厚之操守。唯效古人之志愿,不践古人之行履。见解比天高,德行比纸薄。自溢自满,固闭自封,自欺欺人,终不得道。佛言:应发如佣作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应发如除粪人心,离憍慢故;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佛所教发心者,皆是谦卑道人之心。以如之心,与道默契,故能得道。常言:法水不流慢人田。若心满,则道亏。若虚心,则道隆。古人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此谦德之谓也。学道之人,先具谦德,普行恭敬,后可觉悟践行圣人之道,自利利他,功德圆满。最忌自满,以法自固,以满自涸,千佛出世,不得唤出。
2021-08-27
-
快乐的真谛
快乐的真谛快乐,世间最大的迷团,迷惑着无数的人。快乐,是世间最大的陷阱,几乎无人能幸免。追求快乐,无明众生的第一要务。寻觅快乐,颠倒人生的第一梦想。人们对快乐存在最大的误解,认为有什么事可快乐才是快乐。真正的快乐只是没有烦恼,平常无事,简简单单。无苦无乐,才是真快乐。若执着有快乐可得,执着做某件事是快乐的,你在自找苦吃。何以故?乐苦相随,乐后即苦,苦乐同源,苦乐同根。佛言: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之人,二俱不受。功德天者,快乐之喻;黑暗女者,痛苦之喻。还在追求快乐的人,停一停,你追求的,不过是化了妆的苦而已。莫被自己的妄想骗,莫被一时的快乐骗,紧跟着快乐的,是无休止的苦。颜回一个人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每天只是吃着最简单的粗茶淡饭,没有什么消遣,却无比快乐。人们不理解他,也无法享受他的快乐,却以为他过得苦。原宪住在一间破旧的院子里,墙头上的土都快掉光了。院子里种着一些杂草,房顶漏着,窗户也开着,门框都烂了。原宪每天无事,只是在屋子里面唱着歌,自娱自乐。子贡乘着豪华的马车来看他,以为他病了。原宪说:我只是贫,而不是病。有仁义不行,贪图虚名,这才是病。子贡听了,羞愧而走。原宪继续哼着他的歌,走回了院子。他的歌声充满了虚空,就像钟鼓发出的声音一样。回居陋巷,人不甘其苦,回也不改其乐。原宪身无一物,唯自哼自唱,乐遍寰宇,而世人欲望无穷,仍得不到快乐。何以故?不知乐之本质是苦也。悠然心无事,那才是天下第一乐。荡荡心无着,那才是人间第一美。听我说偈:若欲求常乐,应当见真常。真常无异法,不染诸幻境。诸佛常教化,多求诸众生。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亲近菩萨友,是智者所亲。度得平常日,过得平常时,无事亦无心,无苦亦无乐,是名诸佛乐,寂灭第一真。
2021-08-22
-
发菩提心,得见佛性
发菩提心,得见佛性世间儒者,尚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胸,何况出世佛子,无有担当,不能荷担如来家业,可不羞愧!世间仁人,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气度,我佛门弟子,若一心为己,无丝毫利他之心,欲成无上佛道,不先发心,如何可得?如是之人,心志狭劣,不识真理,愧为佛子!执空之人,只言无众生可度,却不见自己从谁学法?如吃水而忘挖井人,又如坐树荫下而忘种树之人。如是之人,忘恩负义,人尚难为,如何做佛?菩提心之难发,是无上佛道难成之根本因。菩提之心广大,是狭隘众生难发菩提心之根本因。经云: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先心难。一切众生不得发菩提心,以着我故。一切众生烦恼诸苦,以着我故。一切众生,不见实相,皆因一己之私。私心不泯,烦恼不断。凡情不尽,道心不生。不发无上菩提心能得无上菩提道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菩提心者,除我执之工具,消人我相之利器。菩提心者,断烦恼之大筏,灭得失之法雨。佛云: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又云: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又声闻乘人,执空迷空,不见佛性,堕断灭见,谓一切空,一切法无我,一切无常,一切是苦,故修苦集灭道。将佛一时方便之说谓为实法,是名颠倒。涅槃经云:若有多修习学空法,是为不善。何以故?灭一切法故,坏于如来真法藏故。不发菩提心者,即堕苦灭之法,不能复生常住不灭利益众生中道之心,亦断如来佛性种子。经云: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故知菩提心者,虽非佛性,要因其心,而见佛性。经云:众生佛性不名为佛,以诸功德因缘和合,得见佛性,然后成佛。汝言众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见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以诸因缘未和合故。善男子,以是义故,我说二因:正因缘因。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2021-08-22
-
闲文两篇
闲文两篇泡一壶茶,点一根香不管屋外是阴是晴,是风是雨,坐下来,泡一壶茶,点一根香。茶不必艳,香不必浓。心中无事,何必姹紫嫣红?意中无思,谁受喜乐悲伤。世间百般营造,都为这一刻。一切风风雨雨,都在此处息。古人说:好事不如无。此是至理名言。你若不甘无事,只是还未足够劳苦。你若不耐寂寞,只是未曾百孔千疮。放手舒怀,人生只一个淡字。退步回头,世界原是一空。 淡味才是真际,空梦原来无穷。品之愈甘愈饴,处之更加有趣。天地为我祖堂,三昧任我悠扬。清茶一口心脾已烈,玄音一缕耳根已哭。不觉不知手舞足蹈,钝钝回神哑然失笑。不必登寒山,足下生青云;哪劳永嘉歌,自有妙诗章。曹溪不贵,沩山已荒。呜呜无知,坐断心王。 月亮为我一人独有月亮每天爬上阳台,若心有所盼望,即看不到阳台上的月亮。阳台的兰花已悄然开放,若心不安静,则妄想于十里之外看桃花。今晚的夜空分明高远,若心不彻,竟埋头脚下的淤泥。心本不属臣王,妄自凡圣而居;心本不属一物,却被幻物拘系。本来无苦无乐,到处东张西觑。本来无住无依,徒劳取舍恋迷。所以自在法王,被它爱憎所拘。一旦放舍依着,头头是道宽余。稽首如空无依,不被妄情缠系。蓦然抬头望月,从来为我留栖。
2021-08-22
-
觉知即是妙观察智
觉知即是妙观察智觉知到什么程度算有觉知?自己说的话,能够真正听到。正说话时,每字每句都能听的清楚。声音大小,遣词造句,语气情绪,意图思想,都了了分明,清清楚楚,是谓有觉知。自己做的事,看的非常清楚。正做事时,无论大小,每个动作,每一行为,动机目的,动作快慢,所用的心,都了了分明,没有错乱,是谓有觉知,古语云:聪者自闻,明者自见。此之谓也。自闻自见,谓之聪明,非闻见他人也。故知修行修养,重在自身完善。影响作用于人,在于自化。完成自化,自然化他,何以故?自他不二故。看到别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与自己的想法不同。这时需要提起觉知,给自己一个停顿,用智慧来观照。不要急于批评或憎恨对方。当设身处地,交换心境,再去观察他所做的事,所说的话,即能理解对方。以己之心,替于彼心,以彼之境,虑彼之情,即无怒恨也。能如是用心,即是悲智双运,则得远离嗔恨习气,不复以粗暴态度对人,而以觉知体谅之心代替从前指责嫌弃之心,既不伤己,亦不伤人,可谓真正不见世间过也。下面这段,是《涅槃经》中关于牧牛的开示。以牧牛故,心念不散。心念不散,则有觉知,以有觉知,则生智慧。以智慧故,能观察诸法实相,于一切法,不生贪着,无诸苦恼:譬如牧牛,不善守护,犯人苗稼。凡夫之人,不摄五根,常在诸有,多受苦恼。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圣行时,常能善调守摄五根,怖畏贪欲、嗔恚、愚痴、骄慢、嫉妒,为得一切诸善法故。善男子,若能善守此五根者,则能摄心。若能摄心,则摄五根。譬如有人拥护于王,则护国土,护国土者,则护于王。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若得闻是《大涅槃经》,则得智慧。得智慧故,则得专念。五根若散,念则能止。何以故?是念慧故。善男子,如善牧者,设牛东西啖他苗稼,则便遮止,不令犯暴。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念慧因缘故,守摄五根,不令驰散。菩萨摩诃萨有念慧者,不见我相,不见我所相,不见众生及所受用,见一切法同法性相,生于土石瓦砾之相。譬如屋舍,从众缘生,无有定性,见诸众生四大五阴之所成立,推无定性。无定性故,菩萨于中不生贪着。一切凡夫,见有众生,故起烦恼。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有念慧故,于诸众生不生贪着。
2021-08-22
-
心中那只美好的鸡
心中那只美好的鸡你看到一只鸡在围栏里走来走去,你没有生任何心。鸡只是鸡。就如同天空只是天空,树只是树,人只是人。但是,当你看到鸡而起心分别时,鸡变成了家禽,鸡被围在鸡栏里,鸡的日子过得好无聊,鸡好可怜…鸡真的是畜牲吗?鸡真的被围在栏圈里吗?鸡有日子可过吗?鸡活的真的无聊吗?鸡可怜吗?这所有的问题是你的问题,还是鸡的问题。当你分别外境的时候,你在分别自心,你在分别自己。什么是分别自心?分别自心,就是你自己正在成为你分别的事物。当你看到鸡而起了如上分别时,你不知不觉变成了“鸡”。你进入了鸡圈。你在过鸡的日子。你在无聊。你真可怜。这一切都是你在经历,在你的妄念和心识中经历,而和鸡没有任何关系。你经历的一切,是人类的观念和人类的故事。鸡全然不知。鸡不知道自己是鸡,它不知道自己是家禽。鸡没觉得它在过日子,更不知道什么是无聊。鸡遇到什么就吃什么。它不会担心明天。它也不会担心没有房子,不会担心工作和生存的问题。鸡什么都不关心,它只关心眼前。你分别的一切,都是在分别自己。你看到的是你自己的状态,而不是鸡。只不过,鸡这个投影折射出了你内心那一刻的状态,而你忘记了投影源在你这里,你迷到了自己投射的幻影中去了。鸡是你自心的折射。心外无鸡。心外无物。觉悟到这一点,鸡不再是畜牲,不再在你心里受苦。你超度了自心“鸡”这个无明。你超度了法界自心的整个畜牲道和一切众生。你不再轻视鸡,你甚至可以向鸡学习,你会拜它为老师。你会随缘度日而不生度日想。你会过着简单寂静的生活,迈着如鸡一样悠闲的脚步,管它那脚步好不好看,那是你心的样子:悠闲自得。你过着无事的生活,而无寂寞无聊想。你会住在一间房子或小院中而不觉得拥堵。你会过着别人眼中可怜的生活而不觉得可怜。你会活在当下,像你心中那只美好的鸡所呈现的。
2021-08-22
-
有我无我,俱是假名
有我无我,俱是假名请问,一位师父告诫我,不要在生活当中什么都是“我,我!”。请问师父,我该如何自称才如法?答:尽量带着觉知称“我”,即如法。所谓带着觉知说“我”,是指虽然说“我”,而知“我”不实,知“我”是幻,知“我”假名,知“我”无主,不着于“我”,不被“我”之假名所缚。佛云:如来所说我者,即非有我,是名为我。又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但无执持,所言无碍。无我者,心中无我,非是言语中无我。若能如此,终日称“我!”,亦如法也。如若不然,不称我者,更称何名?“我”者,世间假称。人不可逆世而活,随顺世情,说于世言,是名为智。我见有人为避“我”之假名,刻意不称“我”者,反以“末学”、“某某”代之,此是迷人。何以故?本为不执于我,而示无我。反执着于“无我”,固称其他,与着“我”者,有何异也?此欲盖弥彰,欲泯更显,愚人也哉!当知,佛所教法,不去我也,但去我执。若人执着去我,此是二乘见解,不知佛性真我,故不自在,不得解脱。涅槃经云:不断我见,唯断取着。何以故?我见者,名佛性也。又云: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何以故?着我见者,空药可除之。着空见者,无药可除。称“我”者,世俗通称,没有任何过失。只是莫心中执我,不要事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处处突显自我即可。若于世谛言语中刻意避“我”者,此正是“我”执而为,不达中道佛性。声闻乘人,以着无我故,不见佛性常乐我净,不能真实出离生死,故佛呵之为沉空守寂,焦芽败种。故知说我说他,俱是假名,不可执着。若起执着,终日不言我者,自欺欺人,仍是有我,何谈无我?涅槃经云:“善男子,汝问云何为佛性者,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
2021-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