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验到的,永远不是佛性

    体验到的,永远不是佛性体验到的永远不是佛性,而是你的妄想,是识非性。性只可自作性,不可生性想,不可体验。如头只可做头,不会生头想。生头想者,人之意识也。人之所想头者,永远是头的妄想,而非真头。何以故?真头只是真头,非知者是真头。真头不可想,不可对待。佛性是诸佛觉者默契自证自知的境界,不是可得之法,非是有法,故体验不得。若以体验而为佛性,是识心计度,鬼窟里做活计。佛性非是有法,非是无法,非法非非法,超心意识,不可思议,绝诸对待,但无一切心,默契而已。拟心即乖法体,动念即错,如何体验?体验从心想生,从妄念生,从诸识生。如手不自知是手,何以故?手即是手,不可更知。若知是手,是知非手。手不自手,因识,因念,因名而有手也。因识而知手者,必非真手,手之妄想也。若以觉,以知,以悟,以体验为佛性者,亦复如是,非是佛性也,但性之作用和妄想耳。体验从妄想生,不可以体验得见佛性。但息体验之心,正是佛性。古人云:不知最亲切。又云:不知。如洞山禅师过水悟道偈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切忌从他觅者,切勿体验。若生体验之心,迢迢与之疏远。又云:我今独自往,处处逢得渠(他)。我不须体验自己,只要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无心之时,正处处逢得他(本性)。又云:渠(他)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他)。当我不起体验之心时,我正是他。我若体验,反不是他了。古人云:回趣真如,法还不净。比如人是自己,不需更知自己。何以故?以本是自己故,一自己故,非有二自己,亦不必更认自己。若起心知是自己,是妄非真,不是真正自己。真正自己不可知,不可测,不可寻,不可觅,不可证,不可认。如头上不可更安于头,骑驴不必更觅于驴。何以故?已是本头故,已有驴故。如永嘉见六祖,也不礼拜。六祖问:大德自何方来,生大我慢。永嘉说:生死是大,无常迅速,无暇礼拜。六祖云: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永嘉云:体即无生,了本无速。体本无生,即是不必更去体会。佛性亦复如是,非体验而得,本有佛性故。只可顿悟,不可体会。虽言顿悟,不可迷于悟,故顿悟亦不可得。此一悟亦是妄。何以故?性非迷悟故。说迷说悟,皆是相对之法,不是佛性。佛性是不二之法,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古人云:悟了同未悟,此之谓也。如经云: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故知佛性者,但恁么行去,恁么默契去,是自行境界,不必生于体验。但有少分体验可得、可知、可觉,皆是妄想,徒劳无益,亦非真性也。训练觉知的目的正好相反,是借用其他的感知来把我们从对自性的体验和知解中叫出来,而不是去觉知佛性。佛性不可觉,无能觉,无所觉。故知,觉知只是工具,是手段,是空法,不可得,不可执。六祖大师云: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言直用此心,未言用心而生想。又云: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此之谓也。

    2021-06-04

  • 性变,相不变

    性变,相不变居士:所见相变化,能见性不变。禅师:所见相变化,能见性不变。如是见解,堕三途如箭射。若悟所见相不变,能见性是变,方得解脱。居士:学人疑惑。所见相变化,能见性不变,这是佛陀于楞严经所说。为何禅师却说如此见解堕三途?又说所见相不变,能见性是变化的呢?禅师:佛说所见相变化,是为破除凡夫着于外境,不知诸法是幻,故说相是变化无常,而说性不变。然此见解只破凡夫见,非是实相。若以此为实,不了生死。此是典型外道之说。如同说身体是常,本性无常,身灭性存。若如此者,身与性,相与性即成二法。此生灭之见修行,如何不堕三途如箭射?相者,从心而起。心若不生,山是山,水是水,人是人,畜是畜。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经云:森罗及万相,一法之所印。既是一法印,如何有变有不变?以生灭心观世间相,花草树木,生生灭灭。以慧眼见,尚不见有一法是实,何来假?何来变?心若不起,世间一切相哪里有变化?故知,变化从心起。心若不动,法本不生。法若不生,何来性相?说性说相,皆是妄想。复说变与不变,更增妄想,持此见解,分别自心,早成二法,如何不堕三途?不见二僧争论风动还是幡动?六祖说:风也未动,幡也未动,仁者心动。故知风幡者,从心而生,从念而有,本来是空。风幡既空,何有变动?又云性是变者。性若不变,即成死常之法,如何成一切相,即一切法。性若不变,即成常见,持此见解,不离心意识,引人入生死,如何得解脱?佛说本性不变,为破二乘无常之见,非是死常。若执性不变,而相在变,成外道断常二见,非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但悟一心,更无别法。直用直行,无住无着,不分别自心境界,超心意识,始得真正解脱生死。不见六祖大师说:佛性无常,万法是常。会得六祖所说,自会我之所说。诸佛同是如是说,只是学人错会,妄自分别,以断常二法二见而测佛之言句,扭曲佛意,所以不得解脱生死。

    2021-06-04

  • 行云流水般的生活

    行云流水般的生活禅师和一个学人坐在一起聊天。禅师问学人:一脚向东走,一脚向西走。怎么走?学人无语。禅师说:你不走,我走。然后起身离开了。我们经常会被头脑中生起的一个问题打断了行云流水般的生活。有时,那样的问题居然是先有鸡,先有蛋。古时,有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本来是一个寓言,讽刺人们被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阻隔了美妙的现实生活而不自知。但是,自古以来,这个寓言却被解读为哲学的寓言,还有无数人参与谈论了这个故事。那真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笑的事。一个禅师问居士:有一只小鹅,从小被放入一只瓶子,小鹅长大后,体积已经远远大于瓶口。既不打碎瓶子,也不能杀死小鹅,怎么让小鹅出来。居士皱起了眉头。禅师喊到:居士。居士应诺。禅师说:出来!居士恍然大悟。一个问题的住着,看上去是小事,但可能正是因为这一念的住着,导致我们无量劫来流浪生起,活在无明之中。太阳什么时候更大,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小鸡怎么出来,这些问题其实跟我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不进入这些问题时,我们活的好好的。被这些问题骗入头脑,我们立刻呆若木鸡,本来行云流水的真性被一个问题卡住了。禅师与法师坐在院子里聊天。院子里鸟叫个不停,甚是悦耳。禅师问法师:大德讲什么经?法师说:金刚经。禅师说: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法师滔滔不绝地讲个没完。禅师笑了,打断了法师,你这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法师问禅师: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师说:院子里的鸟声多么动听。一个与我们生活全然无关的问题或念头可以让我们诤论不休,气急败坏,甚至大打出手。人们愚蠢到因为思考一个问题而发疯,也不愿意停下来赏赏花,吹吹风。真正的智慧不是在头脑中选择对错,而是随时都能从头脑中走出。不要轻视从头脑中走出的力量。一个转身,一句打岔,一个回头,能救你出离生死苦海。你当然可以果断地做任何事,但是,头脑会把你带入问题,带入判断,带入滞塞,把你从生活中带走。这时,智者不会被自己或他人的问题所骗,他要做的不是在头脑中选择一个结果,而是从头脑中出来,回到刚才正做的事。你随便问身边的人一个问题,他都会被你的问题带离当下,尤其是那个问题触及了他执着的一种观念。凡夫习惯于在意识中选择是非,在观念中选择善与恶,在念头中消耗身心,唯独忘记了从头脑中出来,回到当下平常的现实中来,继续喝茶,继续洗衣服、做饭、散步、看风景。继续没有进入问题之前的如流水般的生活。

    2021-06-04

  • 那不是见性,什么才是真正的见性

    那不是见性,什么才是真见性我抓住一只萤火虫放在手里,看着它闪着光。有的人看到了,说,这一见萤火虫就见性了。我问:怎么见的呢?他说:性能见明,能见暗。见到见明见暗的那个见性就是见自性。楞严经上也是这么说的。我答:这不是见性。这是知解见性,是生死活计,无明根本。真正的见性不是这样见的。如何是见性?先把这个问题放一边。见性是把你从头脑里引出来,而不是引你入头脑。佛陀的教法不知不觉把引你入头脑,所以叫如来禅。祖师的手段把你引出头脑,所以叫祖师禅。如来禅引你入意识;祖师禅拉你出意识。如来禅的特点是知解,是心想;祖师禅的特点是直用,是直行。佛陀为何引众生入头脑?佛陀不是有心把你引入头脑,而是你误解了佛陀说法,是你自己的习气引你经常地进入头脑。佛陀知道众生会误解他吗?知道。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讲经,还要用文字引导学人?这是一种方便,众生无缘直入如实教法,所以需要文字引导。经典是为众生入实修做基础,为修行者出意识做准备。这是佛陀的工作。佛陀深谙祖师之道,但是,最后一步出离的工作主要由禅师来做。佛陀主要负责为众生讲解佛性,引导行人做各种出离的准备。从言说法,渐渐引导入如实法。祖师非常清楚自己的主要工作是把众生从意识知解中拉出。若学人根基因缘成熟,以各种手段把他直接从头脑中叫出来,把他带到如实法中。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祖师也会熟练地使用文字,借用如来禅来做他的工作。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如何是见性?如果你手里看到一只萤火虫,你惊讶地叫到,哇!萤火虫真漂亮!一闪一闪的,我头一次见到萤火虫。见性的过程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并过去了。众生日用中的一切无不是见性,无不是法性施为,当他未生心未生想不住着的那一刻。只是他不知道这一点。日用而不知,是故为穷子。所以云:古佛过去久矣。当我看着手里的萤火虫,你问我怎么见性,我抬起头看了看天空。我看到萤火虫,惊讶说“好漂亮啊”,而没生见到萤火虫想,更没有去思维领悟那个能见明,见暗的“见性”,正做着这一切的动作,而未生一切想时,正恁么时而无恁么想,这才是“见性”,而实无见性可得。如此见性,非关见与不见,非关眼与非眼,无能无所,十方诸佛,描摩不得,住着不得,认知不得。六祖大师说: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即是此义。洞山禅师说: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逢得渠。亦是此理。此义无义,此理非理。莫着于此义理。那是觉者自行自证境界。你该如何?才是重点。见性是让你从那里出来,而不是进去。练习觉知、牧牛的目的,正在于此。而不是让你去思惟觉知,或认觉知为佛性。你正想着关于佛性的问题,这时,你忽然听到鸟叫。你开悟了。你开悟了,不是因为你听到鸟叫而领悟到那个能听的、不变的、听后的闻性就是自性,不是有一个被你捕捉到的灵灵觉知是佛性。不,那不是自性,那是你的妄想,是识心的诡计。如果你开悟了,那一定不是因为你在听到了鸟叫声上有什么领悟,而是因为那声鸟叫把你从对佛性或其他事情的思维中叫了出来。开悟见性不是进入,而是出来。你会问,不是没有出来和进入吗?是的,没有出入。迷和觉也是一样,本来没有迷与觉。因迷说觉,因入说出。你若不入,祖师不会喊你出来。你若不住,则任你出入。因为有住,引你不住。这就是祖师禅的特点和意义。如学人问禅师,如何是佛性?禅师竖起手指。学人说:我明白了。禅师问:你明白什么了?学人说:那个能竖手指的就是佛性。禅师笑着说:那不是佛性,那是你的妄想。学人说:那什么是佛性?禅师又竖起手指。你会了吗?佛法只是引导我们出离妄念。所有帮你认佛性,找佛性,在头脑中知解佛性的教法,都是生死法,是方便法,是言说法,是意度佛法。而帮你从对佛性的认知中叫出来,直用直行,而不做直行想的,那才是如实法,是自证法。当你认定什么,禅师就帮你打碎什么。你住在哪里,禅师就把你从哪里拉出来。如何是佛?上来下去。上来下去究竟何意?在这里会得,才是真开悟,真见性。如是开悟见性,才是真正的入门。以此来看,十地菩萨,观音普贤,尚未入佛法的真正大门。但是,开悟也不代表你立刻有了修行的结果,只说明你会修行了。你不会再错认定盘星,更不会错用功夫。当你知道出来,你的修行方向明确了,你找到了无上菩提正修行路。至于修行的结果,则需要功夫的打磨,悟后的实修,习气的转变,最终烦恼断尽,不复无明,而那可能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你一生需要完成的。

    2021-06-01

  • 关于佛性

    关于佛性师父,看了您的文章“那个真不是”,我有一事不明白。前念不生,后念不灭,了了分明的不是佛性,那到底是什么?也有人说,能见能听能闻的是佛性,对吗?禅宗和经典里都讲到修行要见性,也就是见佛性,到底什么是佛性?答:只要有一个是什么,无不是从意识里出,无不是妄想。若那个前念后念之间,当下那个了了分明的就是佛性,那么,哪个不是?正起妄念,正说话,正做事,正起贪嗔痴的就不是吗?若有其他的不是佛性,佛性即不遍一切处,即是有法。若落入一切法都是佛性,亦是妄想。何以故?一切法者,实无一切法,是名一切法。佛性亦复如是,实无有法名为佛性。若认能见能听能闻的就是佛性,你确定你在形容佛性,还是形容你的妄想?佛性没有能所,你为什么又立一个能所?能所心从意识起,从妄想有,非是佛性。若立能见闻觉知的为佛性,那正见闻觉知的作用在你拟心表达的时候过去了,而你在捕捉一个刹那刹那不住的佛性,又如何能捕捉到?佛性非是有法,非是无法,非是定法,是诸佛觉者自行自证圣智境界,非语言思虑能表。诸佛祖师种种言辞手段,无不是让学人亲证佛性,受用解脱,而不是论证佛性,执迷于佛性,甚至以意识思维佛性。所以,但有所是,皆非真性。你问我佛性到底是什么?我可以给你一个答案,但是你未必明白。如果你听懂了,自然亲证佛性。什么是佛性?白天黑天。

    2021-06-01

  • 你在自己这里,还是在别人那里

    你的心在自己这里,还是在别人那里道场有人干活扎了个刺,她眼睛看不清,找人帮忙挑刺。两个人在一起挑了半天也没挑出来。这时,又有两个同修过去帮忙,四个人在那里一起找刺。一会儿,那个人堆里已经是六个人了。最后刺也没弄出来,扎刺的人说,我自己弄吧。大家就散了。走过门廊的时候,廊下还坐着其他六七个人。大伙都知道她扎了刺,因为刚才过去帮忙的人很多,所以廊下的人没动。但是当她从门廊走过的时候,那另外六七个人都转头去看她,嘴里提出各种建议。人们太容易被外境所动所转。人们太爱起帮助别人的心。你想过没有,我们真的能帮到别人吗?还是你自己此时此刻,有一颗你看不到的更大的刺要拔?别人身上发生的一切总是吸引我们的眼球,而自己身上发生的事却很少有人关注。这只是我们平凡生活中不能再平凡的一件小事。但是,正是在这样的小事中,折射出我们平时的用心。一个人得病了,医生建议做手术,而他自己坚持不做。这本来是他一个人的事。但是他父母知道了,劝他做手术。兄弟姐妹也提出各种意见,不同意他不做手术。他的朋友知道了这件事,特意跑来安慰他,说了一大堆的话。我们为什么要插手别人的事?是因为你从来都活得不安。你无法与自己呆在一起。一个声音就可能把我们从安宁的片刻带走。别人换的一件衣服可能成为我们一个小时的谈话资料。谁家的儿子的一件事可能会让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人吵起来。一根小小的木刺到底扎在谁的手上?你能不能在别人扎到刺的时候袖手旁观?坦然而安静地坐在那里继续喝茶?你能不能在别人不太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冷静地站在那里,别给他添乱?你能不能照顾好自己,而不要总是去关心别人?三个人坐在那里吃饭。一个人说:把饭吃好,是非常难的修行。另一个说:我觉得不太难。然后他看了看第三个人。第三个人并没有回应他,而是低着头,继续吃着饭。

    2021-05-29

  • 你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你离自己越来越远了有人问我:我一个很好的朋友因为工作上出了事,欠了很多债,受了打击,精神一下子变得非常低迷,经常心不在焉,出现幻听,还会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家里人都担心他会得精神病,也跟着一起焦虑。请教师父,有没有好的方法帮助我朋友走出困境?我说:先把你朋友的事放一边。你认真思考过你自己患了什么病吗?众生不觉悟,个个都有无明大病。自病不知不顾,整天操心别人的病,没有比这更可笑的了。白居易一次去看鸟窠禅师。鸟窠禅师躺在树上休息。白居易看到后问:禅师,树上这么危险,你为什么跑到树上去?鸟窠禅师说:你自己薪火煎迫,危如磊卵,尚不自知,却见我危险。我无危险,你自己要大难临头了,该万般小心才是。阿奢世王被提婆达多蛊惑,杀父之后,身心恐惧不安,患了疮病,久治不愈。耆婆劝他去佛陀那里求救。阿奢世王问佛陀,提婆达多造恶,为何果报不现前?佛陀说,你自己还在地狱中,居然还有闲心关心别人?世间凡夫,皆是如此。自事不明,整天去管别人的事,操别人的心,而忘记了自己还在六道深坑、刀山火海之中。世间之人没搞明白自己的事,把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搞孩子的事,父母的事,妻子的事,老公的事,朋友的事,公益的事,众生的事,社会的事,总之,有操不完的心,管不完的事,唯独忘记了来这个世界的目的是要搞明白自己的事。搞定自己,那才是你真正的职责。先把自己活明白,你才能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再去关心别人的问题。有人问禅师:达磨为什么来中国?禅师说:你应该关心自己,问达磨干什么?又有人问禅师:某某开悟了吗?禅师说:为何不问自己开悟了吗?带着烦恼和无明,你不仅帮不了任何人,反而会让自己和他人双双沦陷,害了自己,又害了别人。丈夫对妻子说:邻居小红怀孕了。妻子说:那是她的事。丈夫说:孩子是我的。妻子说:那是你的事。丈夫说:那你怎么办?妻子说:那是我的事。他的事,你的事,我的事,每个人都搞好各自的事,世间无事。不搞好自己的事,搞别人的事,不仅把别人搞蒙,还把自己也卷进去,大家纠缠在一起,永无解脱之日。你只有一颗心,要么在自己这里,那即是彼岸;要么在别人那里,那即是泥潭。在自己身上,是佛;在别人身上,着魔。搞定自己是神;去搞别人,是神经!有人问禅师:我如果跟您学法,多久才能开悟?禅师说:可能十年。学人说:如果我精进用功呢?禅师说:可能二十年。学人迷惑不解,问禅师:为什么?禅师说:你离自己越来越远。

    2021-05-29

  • 谁是那个最需要帮助的人

    谁是那个需要被帮助和引导的孩子?顶礼师父,我的孩子现在正在初中生高中的成长转型期。我想向您请教,如何从智慧的层面引导孩子健康成长,除了接受基本的学校教育之外,怎样灌输他正确的人生观,引导他读一些什么书?需不需要推荐他读佛经?使他长大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答:如果你真正想关心你的孩子,先放下你的孩子,认识你自己是谁。在你没有认清自己是谁前,你不可能帮到你的孩子。如果你是一个无明者,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培养自己和他的无明。在你不能引导自己走在正轨之前,你无法引导他走上正轨。你这些想法正在害你的孩子,而你却你为在照顾他,在爱他。你凭什么以为他需要你的引导和帮助?你自己真正读懂过佛经吗?你都读不懂佛经,你为何要建议他读?读佛经使你自己还有这么多困惑和问题,你觉得佛经能解决别人的问题吗?更何况还是你的孩子?在你真正独立和解脱前,你不可能帮助你的孩子独立和解脱。谁是那个需要被帮助和引导的孩子,希望你能用余生想明白这个问题,而不是痴心妄想去帮助别人。你越是爱你的孩子,越是关注他,你们之间的依赖和捆绑越紧,你们越是一同下降。生命的提升不是互相关注,而是独立和觉醒。只有你的生命真正觉醒了,你才知道,需要帮助的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你自己。即使你用尽毕生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自觉,你都未必成功。如果你把这个最重要的目标丢在一边,而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孩子或任何人身上,你在摧毁你们双方。你永远看不到一个觉悟者把心思用在自己的孩子或任何一个人身上,他要么安住无心,要么,把心放在一切有缘的众生身上。你永远看不到一个觉悟者整天关注着别人,他一直关注着自己是否进入妄念和幻境。当他能活在自觉的世界里,他以这样的觉悟启发别人进行同样的自觉,教导别人不要关注外境,而不是进入别人的世界,去插手别人的事。如果你真正爱自己的孩子,先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把你的孩子当成老师。学习他身上的天真和不造做。你永远是一个学生,是你孩子和身边一切事物的学生,没有这样的自知之明,你凭何去教他人?去帮助他人?如果你真正关心你的孩子,先关心你自己的内在的小孩。先了解自己的念头和想法,看看它们是不是真的。当你觉悟到一切想法和念头都不真实,你会发现,你外在的孩子也不真实。他不过是你心上投射的一个影子,来唤醒你的内在,看见你的无明。当你看到你的内在,你再也看不到你的孩子有任何问题。他如此完美,就像天空如此完美一样。在你真正成熟前,你不可能是一个好父母。当你成熟后,你发现,没有谁需要你去帮助和教化。一切各有道,互不相干扰。干预他人道,自道不能了。

    2021-05-29

  • 勇士

    勇士勇士并不一定是一个大力士,他有可能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他之所以是一个勇士,只是因为他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会被家人或任何观念绑架。当一个人懂得拒绝,不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他内在的力量恢复了,我说,那是一个勇士。当一个人开始并不只是心存仁慈,也懂得冷眼旁观,不为外境所动,不卑不慢,智为行导,那才是一个勇士。勇士不是与人争斗的人,而是与一切无争的人。勇士才不会与人辩论,他会及时转身离开。勇士常常不是一个主动的人,而是被动的人。被动而不被缚,被动而能自由,放弃争先,放弃获胜,那是勇士特有的魅力。勇士未必是一个男人,它有可能是一个女人或孩子或老人,甚至是一个残疾人。勇士的特点不在他的外形,而是在于他有一颗勇敢无畏的心。勇于承担自己的自由,无畏任何胁迫和束缚。当你能够不被无明和烦恼宰割,我说你是一个勇士,而你可能只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夫。当你能够不被六根迷惑,少欲知足,不被自心妄想奴役,我说你是一个勇士,而你可能被所有的人当成傻瓜。勇士之勇,非鲁莽意气使然,非造作努力达到,而是觉知定力陪伴,安静无为渲染。勇士之勇不仅在于所为,更在于不为。有为者,诸仁义士。不为者,诸有智者。有为有不为,勇士也。于一切无碍,心如虚空,无我法二执,法性施为,是佛菩萨勇也。于一切无惑,智慧如海,无人相我相,任心自在,是诸觉悟者之勇。佛菩萨之勇,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自觉而觉他,不住涅槃觉。诸觉悟者之勇,默默而无闻,悲智而双运,润物而无声,化有于无形。一切人皆可勇,皆为士。本来是勇士,云何成懦夫?只被无明缚,失却本来人。做一个内在的勇士,那是你的天职,是你的责任。此责重于山,此事不可推。了却浮生痴人梦,谁能昧此本来人!

    2021-05-29

  • 独处与共修

    独处与共修师父好,您的见地给了我很多启发,所以,我很重视您对学人们如何修行给的建议。您的文章里提到过要多练习独处,同时,您又经常开示共修的力量。请师父开示,在独处和共修这两种修行方式中如何取舍和调和?答:独处和共修只是在修行的形式上有所区别,看上去是两种不同的修学方式。而在用功的实质上,它们没有不同。也就是说,不管你是独处自修,还是与大众在一起共修,你的心都是独立无依的,都是向内看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和道。你做功夫的方式都是牧牛,也就是于念离念,于相无相,转身转念,从头脑的染着中出离。所以,法上的独处并不是执着于一个人修行,更不是把自己关起来,不见人,而是不论人多还是一个人,都能心无攀缘,亦不颠倒,无依无倚,自在无碍。共修并不是大家在一起整日谈论佛法,听讲座,做功课,换了一群人在一起生活。而是在一起共同训练独处,不依恋任何人,能够独立、无依地生活与修行。就像那匹深陷泥潭中的马一样,虽然有群马在旁边加持和鼓励,但最终是靠它自己的力量从泥潭中挣扎出来的。共修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修行的环境和氛围,给了我们精神上的一种加持,如果自己不精进用功,有再多的人加持,也没有意义。外在形式上的劝导独处和建议共修,这是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根基而设的方便,非是定论。即便是对同一个人,也有不同的情况,不可一概而论。有一些人,执着于伴侣,或贪图六尘的快乐,或执着于共修,生活和修行都不能独立,对这样的人,要引导他们多练习独处。而有些人,本来就喜欢独处,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性格孤僻,又有很多习气自己不能察觉,对这样的人,要引导他们在大众中共修,多与别人交流,打开心扉,长养慈悲喜舍。还有一些人,一个人在家懒惰放逸,不肯也无法做功课,没有约束和自制力,对这样的人,建议他们参加共修。因为在道场有共修的课程,也有人监督,会打磨掉我们很多的习气,也会一直督促我们用功,把修行和解脱落在实处。选择独处还是选择来道场参加共修,因人而异,因自己不同的修行时期而异,因你的个人情况而异。如果你不喜欢独处,一独处就恐慌,那么,你要给自己多增加独处的练习。如果你独处时不能约束自己身心,放逸懒散,经常会有烦恼现前,也很清楚自己没有解脱的功夫,那你就需要找一个自己满意的道场去参加共修。这个时代,人们被五欲六尘蒙蔽了心性,能自觉自律修行者少之又少。所以,来道场参加共修就变得非常必要。时代不同,修行的方式也不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共修成就的时代,大家在一起相互督促,互相鼓励、加持,改变自身的习气,长养真实的解脱功夫。古人也曾说过,大丛林里磨练是真正的选佛场。现在还有各种各样的共修群。人们之所以愿意进群参加共修,就是因为没有自制力,不能独立完成功课。共修与独处,并不矛盾。无论如何,你都要习惯无依,过完全独立的生活。 

    2021-05-27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70717273747576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