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小怕事的人
胆小怕事的人你可能不相信,诸佛觉者都是胆小怕事的人。诸佛成道者之胆小,知可为不可为。诸佛菩萨之怕事者,怕自己陷入是非,不惹事生非。世人以为胆小怕事是可鄙的。在我看来,恰恰相反,那是一种大智慧。胆小怕事并不是胆怯懦弱,而是一种善于保护自己的习惯。只有那些愚痴的人才会为所欲为,才会胆大妄为。胆子大的人会胡作非为,爱做事的人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麻烦。世间智者尚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况诸佛觉者?诸佛觉者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有多大的担当,能做多少事,有多大的胆量和勇气。他们和平常人一样,他们也会害怕,对他们来说,哪怕一点点的小事,都不如无事。对于他们来说,好事不如无。他们宁愿坐在院子里晒太阳,也不愿意做那些世人所崇拜的丰功伟业。他们躲避世人蜂拥而至的事如同躲避灾难。对他们来说,安静地喝一杯茶,在田间散步,那才是大事,才是最重要的事。对他们来说,心无挂碍,心中无事,胜过世间一切美事。诸佛圣人并非一切不惧。他们怕迷入幻境,他们怕被妄念纠缠,他们怕堕入自心分别的境界,他们怕卷入人我是非之中。诸佛觉者之胆小怕事,是理智和正念使然,是觉知和定力指引。诸佛觉者怕自己陷入无明和三途。诸佛觉者怕一切凡俗之事,怕患得患失,怕经营我所,怕贪着情爱。世人所追求的一切,诸佛觉者都避而远之。世人所以为豪气与英勇的行径,诸佛觉者都深感畏惧。诸佛觉者有他们自己的担当、事业和勇气,而那是世人所鄙夷和不齿的。诸佛觉者吃饭时把饭吃好,走路时把路走好,一举手,一抬足都带着觉知,不沉入妄念,这才是他们的事业和担当。而这在世人眼中,微不足道。诸佛觉者有他们自己的无畏和勇气。他们不畏惧寂静和淡泊,他们不怕过简单平常的生活,他们敢于挣脱生死轮回和无明颠倒。他们为了觉悟实相可以忍受世人所不能忍的无为与寂寞。诸佛觉者活在自心的世界中,不关心外境,不无事生非,不参与和干涉任何外在的人与事。所以诸佛觉者是彻头彻尾的“胆小怕事”者。如果一个人还在不停地做事,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那一定是一个迷人。诸佛觉者也做事,他们随缘做事,放松做事,做无功利的事,做最平常的事。他们穿衣吃饭,行住坐卧,度日延时,心不外驰,仅此而已。他们不走在头脑里,而是走在地上。他们不建立事业,而是消融一切事业。他们是世间最无用的人,是一群“懒人”。他们坐享其成,不费一功,坐拥一切。
2020-11-18
-
我能掌控的只有当下
我能掌控的只有当下就连当下也不是我在掌控,而是我放弃了掌控它的心。除了妄想,我什么都无法掌控。当我想掌控什么,我被妄想掌控了。什么都不想掌控,一切问题消失了。什么都不想掌控,先要认知到它是唯一的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然后去练习不掌控。有些人会疑惑:不掌控难道不是一种智慧和见地吗?不是需要顿悟吗?为什么要去练习?不掌控当然是一种智慧和见地,它本身不需要练习。但是想掌控什么的心总会干扰和欺骗你偏离不掌控的智慧。练习,是养成不被妄想掌控的习惯。勤拂拭和善护念是两种思想和方法。对修行而言,勤拂拭是在错误的对象上用功和练习,而善护念是不在错误的对象上用功和练习。我们要练习的只是保护,是防止自己掌控和造作。如果你认为,只是觉悟不掌控和无为,觉悟本来无一物,修行就可以结束,那就错了。不掌控,会使你放弃一切造作和修饰的思想和观念。但是想掌控和造作什么的念头还会频繁出现,保护心不被这些念头欺骗,那才是真正的修行,才是我所说的练习不掌控。如果你不好好练习善护念,有时你会一些习惯的思想控制,你无法摆脱它们,你会不由自主地去做一些事,说一些话,让自己进入困惑,也给他人带来困惑。如果你勤加练习善护念,练习于念而无念,甚至通过做一些事情来训练觉知并能转念,你就不会被你固有的想法和执念欺骗,你会看得见那些意识和想法,它们不过是一些未经实现的想法而已。当你看到那些想法没有实质,你会停止做一些事,或者换一种心态去做同样的事。因为没有被想法带走,没有任何困惑与烦恼在你心里发生。我无法保证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不去掌控。但是,当我非常痛苦和紧张的时候,我一定在努力想达成什么。我会放弃想掌控的心。当我放弃时,我会轻松和解脱。当我一直坚持练习活在当下和觉知中,过去有为操控的习惯就会减轻,甚至不会出现。我无法把握下一秒和上一秒的事情,我只是把握这一秒不去把握什么。这是获得安心的唯一方法。这种放弃把握的智慧需要不停地练习。练习什么?练习觉知。怎么练习?听声音,知觉触,观呼吸。轻拿轻放,鹅步而行,安静徐为,保持呼吸的均匀,重复做一些动作,让自己不住在妄念中。
2020-11-12
-
天性自由和获得自由是两码事
天性自由和获得自由是两码事鸟虽然天生就有一双翅膀,具有飞翔的能力,但是如果不通过练习,它还是无法飞翔。在他翱翔在空中之前,他要经历许多次的练习,一次次地摔落在地,直到有一天,他能自由自在地飞翔在空中。人天生具有唱歌、跳舞、游泳、开车的能力,但是如果不加以练习,他还是无法会唱歌、跳舞、游泳和开车。人天生就具有觉知的能力,但是如果不加以练习,他还是无法生活在觉知中,而更多地生活在妄想里。人之所以更多的时候生活在妄想里,是因为他每天都在不知不觉地练习妄想,熏修妄想。他习惯于妄想,所以自然地就会运用妄想,活在妄想中。如果人对觉知加以练习和习惯,那么,带着觉知生活,将变成一种能力。就像鸟儿会飞翔,人会说话、唱歌和跳舞一样。一旦鸟儿学会飞翔,人学会游泳,将永远不再忘失。每个人都渴望自由。但是人们却不知道如何得到自由。人们以为放逸、任性、胡作非为就是自由。那不是自由。那是未经降伏的贪嗔痴,那是未经约束的放逸和造作。那是众生一直都在熏修的无明,是人的桎梏和枷锁,那种自由是对真性的麻痹,而不是解放。真性的解放,需要自制、自律和中道。真正的自由不是天生就获得的,它需要后天地训练和培养。以戒定慧来烹炼,以觉知来培养。当一个人真正拥有了觉知,获得了觉悟和解脱的能力,那时才能拥有自由,而不会放逸和沉迷。未经训练过的天性,无法获得自在。就像未经练习飞翔的鸟儿无法飞翔一样。未经练习的觉知,只能潜藏在人的觉性里,但是不能自由地使用。就像美玉藏在石头中,未经开采,无法看到玉的光润。就像金在矿中,未经开采,无法使用。一旦通过正确的方法开采出来,金子将随意使用,不重为矿。我们自在解脱的天性也是如此,未经一切善法功德地冶练,无由显现。一旦显现,将不再受任何桎梏和枷锁的捆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要因持戒修行,而得明见。一旦明见,将不复无明。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功德,要因善知识开导指示,众生如实思修,方得明见,自在使用。一旦能自在使用,不复成为穷子。虽然人天生具有般若性和解脱性,但是,获得智慧和解脱是另外一回事。它需要长时间地练习和不断地觉悟,直到你真正拥有它。有人把天性的自由和获得自由混为一谈。不,那是两码事。虽然你拥有自由的潜在性,但是如果你熏修放逸和无明,你无法得到自由。你约束身心,通过觉知的练习和智慧的显发,我们才能获得天性的自由。获得天性的自由,先要觉悟我们拥有自由的潜能,再通过正确的方法练习,然后真正实现自由。佛法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修行方向和有效的修行方法,只要如说如实修行,皆能真正实现自在解脱。
2020-11-12
-
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享受
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享受你无法对实相做出任何事。你做的一切事不过是头脑对你的欺骗。你以为你做了什么,你什么都没做。一切都已经做好,一切早就在你面前等你,一切都向你扑面而来,一切都是法性施为。当你想做什么,你住在了头脑之城,不知不觉。当你想做什么,你在妄想中沉溺,欲罢不能。你想做和正做的一切都是徒劳。当你休息下来,因缘会替你做;你做,因缘就被你的妄想暂时搁置。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休息身心,坐享其成。只不过,你看不到其本圆成,而无法坐享。你被头脑的渲染和承诺带离了现实,一次次地错失本地风光。你总想通过自己做成什么,再去享受。你已经错失了真正的享受。你总被妄念欺骗而去劳累身心。做好什么而去享受的,刹那就会消失。期望通过自己努力所达成的,永远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无须任何努力。最好的唾手可得。最好的不需要花一分钱。最好的源源不竭。最好的恒常不断。你想做出或修造和寻觅出一个结果,那永远是一个陷阱。而你一次次地掉入难以出离。就算会有一个你期望的结果出现,它也会立刻让你无法满足,而引诱你再去追求另一个结果。本来现成的结果,它会一直在那里,以不同的姿态、形式、面貌出现,永远给你惊喜,给你新鲜,给你满足,给你启发。对于那时时现前的结果,你除了满心接受,不可能做任何事。你想要做什么或改变什么,那不过是以自己的螳螂之臂而欲左右高速运行的列车。一切诸法,本自无生。所谓生者,皆从妄想。你想做成什么,那无异于蚂蚁撼大象。你想要做的一切,犹如蚊子叮铁牛。你想要达到什么,如同石头上栽花。你做成的一切,不过是空中花。你被妄想利用,被你的执着当成了工具。你努力做成的一切瞬间就会幻灭。你以为你活的有意义,你不过是被“你”和“有意义”欺骗。你无法做出任何有实质意义的事。当你觉悟这这一点,你只会做一件事:休息。当你认识到这一点,你只会做一件事,不再造作。当你发现这一点,你只能做一件事,享受现成。你看,就算瞎眼的小鸟,什么也不用做,老天也会养活它。你看,山谷里的百合,没有任何努力,却比世间任何人造的衣服漂亮。你看,水牛,除了吃草和睡觉,它从来不经营,也不见它有任何的忧虑。你认为自己比小鸟、百合、水牛更聪明吗?不,它们才是真正的智慧。你什么也做不了。就算做了,也毫无意义。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不被妄念欺骗再去做任何事。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从意识中疾速转身,听到小贩的叫卖声,看到树叶黄了,闻到洗衣液的气味。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拿起橘子,专注地品尝橘子的味道。你唯一能做的事是看着别人做事,而无法插手和阻止,除非他自己看到你的自在,被你吸引,自己想停下来。你什么都不能做,也无法做,也做不到。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享受当下。你唯一的能力就是享受一切的现成,你唯一的快乐就是不费吹灰之力欢迎一切的到来。
2020-11-10
-
肉眼见佛性,肉耳听佛音
肉眼见佛性,肉耳听佛音六根接触六尘的刹那,觉知而不住,虽不住亦不间断,无染无惑,便是开悟,便得见性。无别有开悟,无别有见性。六根接触六尘的刹那,忘失了本觉知,或住于意识和觉知,迷于妄念,便是无明,便是轮回。无别有无明与轮回。故生死于斯,涅槃于斯。是知得道只在须臾,解脱不离言下。《楞严经》云: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古人云:不离当处常湛然。常湛然者,六根对六尘的当下未生妄想也。又云:终日拈香择火,不知身是道场。拈香择火,唯汝六根正用之时而无所住也。又云:终日无别事,唯吾自偶偕,唯吾自偶偕者,汝见闻觉知,不断不常,不住不离之性也。又云: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扑落非他物者,耳根所闻,从性而用也,当处发生,当处寂静,当处解脱,当处开悟。经云:十八界清净。十八界者,六根六尘六识之当下,而不做当下想。众生六根终日作用,而无染着,是名修行,亦名解脱,亦名得道。于六根正用之时,起贪嗔痴,而生妄念、烦恼、无明,是名迷失,亦名自缚,又名生死。若无执着,于念念中,自在无拘,乃至睡梦之中,识性不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皆是一真境界,并无二法,皆是清净菩提,非离妄想境界别有菩提可得。故经云:不断我见,唯断取着。我见者,即是佛性。学道之人,但能识得性,终日行,终日无所行。终日用,而无所用。终日在法性海中着衣吃饭,而无丝毫痕迹。故肉眼见佛性,父母所生耳,能听佛世界。言下成佛道,如翻手相似。故修行无他秘密,于六根接触六尘的刹那,如是任运,如是直用,如是修行,如是解脱,如是开悟。
2020-11-10
-
觉知是自性三无漏学
觉知是自性三无漏学觉知中有真正的戒定慧。所言戒定慧者,皆从心而有,从觉知生。若无觉知而有戒定慧,无有是处。古人云“一行三昧”、“一相三昧者”者,即觉知也。从觉知生戒定慧,并无次第,是故亦名心地三学。能守心者,是名为戒。心得安者,是名为定。心无惑者,是名为慧。戒不异定,定不异慧,慧不异戒,皆从心地而生。是知心即是戒,戒即是心。心即是定,定即是心。心即是慧,慧即是心。非离清净心体别有二法戒定慧也。修习觉知,可觉于心,可守于心,可安于心,可无惑于心。以一觉知而生戒定慧,故觉知之法,是修行总领。以修习觉知故,心不外驰,得知心地无是非相,是名持自性戒。以修习觉知故,心无取舍,得知心地无动乱相,是名持自性定。以修习觉知故,心无分别,得知心地无痴慧相,是名持自性慧。故知觉知一法,等持戒定慧。戒定慧非次第而生,前后而有,从本觉心生。本觉心者,要以觉知得见。觉知非实有其法,以觉不住觉,知非知见,从性起用,是名觉知。觉知者,经中云“空空三昧”者是也。诸佛以修空空三昧,而得觉悟诸法实相。真持戒者,非见有是有非,有戒有破。不见是非相,故戒中有定,戒中有慧,以戒定慧故,识自本心。何以故?以觉知故,心无妄相。一心不生,万法无过。万法无过,何戒之有?是名真持戒也。真禅定者,不见有殊胜境可得,不住动相,不住静相。非散非乱,非定非静,心不颠倒。定中有戒,定中有慧。以觉知故,心无痴乱,不即不离,行住坐卧,皆是一心,更无异念,默契本心,是名真修定也。真智慧者,不见有法可得,亦不住无得。不见智慧相,不见愚痴相。慧中有戒,慧中有定。以觉知故,不见法与非法,二六时中,以平常心,度平常日,正与么时,不与么想,是名真修慧也。故知,修习觉知是真正的持戒,修习觉知是真正的禅定,修习觉知是真正的智慧。在觉知中,妄心不起,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不即不离,性戒铠甲,防护于心,而无过失,真无漏智而得现前。在觉知中,直用其心,摄心一处,不动不乱,不散不狂,性定之水,湛然圆满,直成佛道。在觉知中,心无所依,镜智前随,无疑无惑,无趣无向,法性施为,真佛法生,无处不通。故修行人,于正念法,勤加修习。行于觉知,出离妄念,不随轮转。
2020-11-06
-
见性与保任
见性与保任师父好,您所说的悟后起修,悟是悟到自性吗?那修又是指什么?还有悟后的保任是指什么?很多人都讲开悟就是见性。怎么才叫见性?我听有的善知识说,见到那个能听的、能见的、能闻的、能触的,就是见性。这种说法对吗?我觉得,就算见到那见闻觉知的本性,似乎也无法解脱烦恼和种种疑惑。请师父不辞辛苦,为弟子解惑。答:见性与开悟并不是悟到或见到什么能见能听能闻能触的。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悟和见性。能离一切相,即是见性,非有性可见。祖师云:离假即心真。经云:离幻即觉。皆见性之谓也。开悟与见性更多的是指一个人的心行,而不是头脑的思维。它所指向的心行能令学人毕竟出离妄念,不取于相,究竟断除烦恼,即是开悟,即是见性。开悟和修行方法不可分割。也就是说,悟前悟后所修及正悟之时,都是烦恼的脱落,无明的消失,执着的减少,那才是真正的开悟和见性。正起念时,而不住于念。正生烦恼时,而不住于烦恼。正进入头脑分别时,而回到觉知上来。正纠结问题时而回到眼见色的当下,回到耳识上来,回到触觉上来,回到嗅觉上来,回到不思善,不思恶上来,而不住于此见闻觉知,即是开悟,即是见性。于法不生心,于一切境界无所住,即是开悟。开悟只在言下。言下不悟,无有悟时。何以故?悟者不住,住者不悟。说于言下,已过言下,悟过久矣。开悟和修行并不是分开的,会修行,才能开悟。真开悟,才会修行。正开悟时,即是修行,所有的修行,都相应于开悟。所以开悟后的修行又称为保任。开悟与修行不可分割。如何是保任?保护心行始终与实相相应,任运此心念念不被烦恼所缚。保护心行不住妄念,任运此心直用直行。如是保持开悟,任运开悟,护持开悟时的解脱状态,是名开悟,又名悟后起修。一念住于识心,一念即迷于本性,即非开悟。一念出离识心,回到见闻觉知上来,而又不住见闻觉知,即是见性,即是开悟,非实有性可开可见可悟。但能离于假,即是性真时。六祖云: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即开悟之谓也。古人根利,才闻此说,即会修行,即会开悟。不像现今时人,终日闻法,而不开悟。终日修行,而不会修行。如是言下顿离妄念,离一切相,顿回当下,是名开悟。如是修行,如是开悟,才能真实解脱烦恼,出离生死。而诸人所说,见到能见能闻的,即是见性,此能见能闻,非但不是佛性,恰是生死无明之根,意下之贼。故学法之人,将识为性,能断烦恼,无有是处。古人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学法修道,莫认贼为子,将意根下黑窟窿当成佛性,以为见性容易,自谓保任此性,实是熏修我执,所以烦恼不断,是名愚痴,非是修行。真实行者,念念断于烦恼,心心流入性海,着衣吃饭,无染无着。不做修想,不做不修想。不做悟想,不做不悟想。时时不离当下,处处自在无拘。见不见性,开不开悟,悟后如何起修,莫问别人。但问自己,会不会解脱烦恼,能不能不住于念,会即会,不会,妄说开悟及悟后起修,有何意义!
2020-11-05
-
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学法修道之人,个个想开悟,人人想见性。但是开悟见性,需要无量因缘具足,方能成就。如同考大学的人,人人想上一流大学。但是真正考得上的,需要有天赋和超出常人的勤劳和努力。学法想开悟,因地要真。所言因地者,万缘放下,布施六根,远离世乐,心如墙壁,废寝忘食,专心致志,深悟佛理,于自家活计,了如指掌,方有可能。若诸事不休,诸妄不歇,这个也贪,那个也爱,而又滥侧修道之列,觊觎解脱之果,是自欺欺人,自赚无益。如同一个人想考一所好的大学,却每天贪玩,也不复习,也不用功,荒废学业。即便有一定的天赋和聪明,对所学知识,而不加修习巩固,总难考出好成绩,胜于别人。学法之人,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凡心不除,无明日厚,反欲修行,而期圣果,痴心妄想。你想开悟,他想成佛。凭什么?大家何不反问自己一句?你想见性!他想解脱。凭什么?你做了多少与见性开悟相应的事?你想考最好的大学!凭什么?你付出了多少努力才有资格上最好的大学。世间大学再好,世间善法功德再大,不如选佛去。庞蕴居士有选佛偈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大家都学佛,都修行,凭什么你得解脱,你有成就?唯有真正心空者,方得及第而中,考得佛去。心若不空,说禅说道,论佛论法,闭目端坐,日诵万课,烦恼不断,我执不除,不得见性。学法修道,若执着贪爱不去,只在有为形式上做功夫,非是修行,不得成就。故修道之人,欲得佛心,而得佛果,先觉佛心,而行佛行。佛法是行得,非是说得及想得。说与想,痴人所为。行与做,智者所归。心不相应,而欲其果,只增迂曲,徒劳无益。故声闻人,发声闻心,得声闻果,非是究竟。凡夫人,起贪嗔痴,得三途果。纵修善法,得人天果,非是究竟。外道人,心外求法,于幻身意识而做功夫,得外道果。菩萨者,发利他心,得利他果,亦非究竟。唯诸佛,立坚誓,具出世大志,行大布施,觉悟自心,而起大悲,自觉觉他,方得觉行圆满,果真无曲。诸行者,汝若欲开悟见性,得于佛果,莫问他我,莫向他我求,但问自心,但问自己,所发道心是何心,所行诸行是何行?心若不相应,凭何期珍果?行若不恁么?何得恁么觉?古人云:欲得恁么事,须是恁么人。既是恁么人,不愁恁么事。恁么事,即难得。恁么人,是何人?诸人自省,不可自赚。
2020-11-05
-
观音法门
观音法门《法华经》普门品原文: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注:若有众生于诸事幻缘,起心动念而生住着,起烦恼时,忽听耳边鸟声、水声、风声、人声、车声、虫声或任一声音,觉知此声,清净无染,观其音声,不即不离,妄念都息,烦恼顿灭,是名观音法门。 闻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者,返闻根尘幻音而出离妄念,不住烦恼,觉悟自性,无法非法。故闻观世音菩萨者,非闻心外有相菩萨,但闻自心根尘所起鸟声水声等。一心称名者,非称观音名号,而只是听自然法音,无情说法,顿离妄情,回归当下,自性应时解脱。 昔有瑞岩彦和尚,每日自唤:主人公!复自应:喏!乃云:惺惺着!复云:喏!他明异日,莫受人瞒!复云:喏!喏!此亦是自念观音,自修观音法门者。 又华林善觉禅师,常持锡杖,夜出林麓间。七步一振锡,一称观音名号。有人问其佛法,只云:山僧常念观音。古人所言“念观音”者,但无妄念,直用其心而已。非有观音可念可想。原文: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注: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念念不离自心,念念安住当下。设入大火,入烦恼火。火不能烧,由听闻耳根音声,念观音名号,觉知此音声非从外来,内亦不实,烦恼亦而,内外不可得,而不住烦恼,故云火不能烧。以烦恼不住觉知,觉知不住烦恼,故观其音声,而得解脱。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识自本心观音之力,见自本性本有威力,闻音刹那,不住于闻,即得解脱。原文: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注:大水所漂,沉溺贪爱之水。称其名号,一念觉之,贪爱无有相,贪心不可得。即得浅处,称名既久,觉知力强,悟理既透,日久功深,贪爱浅薄,不能为害,故名浅处。原文: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车、马瑙、珊瑚、虎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注:求于金银七宝者,入法性海,而得一切智宝及解脱果。黑风吹其船舫者,自心所起嗔怒之相。飘堕罗刹鬼国。一念住于嗔心,便堕无明三途。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乃至一念觉察,回光返照,回到五根觉知上来,不住于妄念,亦不住于觉知,是名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或自称名,返闻音性,或闻风鸟音声,而顿离妄念,顿断烦恼,顿见佛性者,是名观音法门。乃至眼见青山,鼻闻草香,舌尝饭食,身触微风,意想前后大小,而无所住,皆是佛法,皆得顿悟,故名观世音。
2020-11-05
-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问:师父好,禅宗的修行有没有次第?禅宗的用功是在悟后用功,悟后用功并无次第,亦无区别,只是善护念而已。诸方觉悟之人,用功方法,唯休息身心,不妄起心,于法性海中着衣吃饭,同归一途,并无二径。所有佛法中的次第,都是指未悟前而言。未悟前所修的一切法,有浅深,有前后,有差别。所谓方便有多门。戒定慧、六度、八正道、诵经持咒、忏悔发愿、一切善法福德资粮,皆归次第。悟后所修,唯保护一门,妄心不起,千圣同辙,诸觉一轨,故无差别与次第。所谓归元无二路。又禅宗亦有次第。其次第不在修行方法上,而在修行的理念和整体的观念上有所不同。涅槃经云:于乘缓者,是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此义云何?乘者,大乘实相之理,诸佛心印,如来知见。修行于大乘之理,心地法性的领悟上,也即于修行见地和方向上,其所修习,不能迟缓,必居其先。若理有误,方向有偏,见地出错,则所用功,徒劳无益,如南辕北辙,转修转远。故学法修道之人,于理于悟,不得滞后迟缓。于戒定慧次第方便之法,可得稍迟而行。犹如盖楼,必先盖框架与整体,复填充局部和细节。框架不成,先成局部,而能成楼者,无有是处。修道亦复如是,先明佛性,复转所依识心,从性自觉而修,严戒定慧,保护圣心,方是学法修道之正路。有人不明此理,开始修行,便执次第,勤修戒定慧,处处着相,不了佛性,不悟大乘之理,所以不得成就。于乘迟缓,于戒不缓,纵经尘劫修道,只增生死,熏习无明,不得成道。遇大善知识,发明心要,顿见佛理,识自本心,复息虑忘缘,不染万境,严持净戒,心心不异,无错用心,直趣菩提。有人以为禅宗悟后起修,方法有所区别,是名方便有多门。此非真悟,若是真悟,则归元无二路,并无方便可言。所言方便者,诸佛诳小儿,为令入佛道,但有言说,皆无实义者也。古人云:见月休观指,归家罢问程。此之谓也。学道之人,不可以为悟后尚有方便可得,亦不可错认定盘星,以为悟后还有所修,还有佛可成,有性可见。悟后之修,但不修之谓也。楞严经云:理虽顿悟,事须渐除。顿悟者,佛心妙理;渐除者,诸妄习气及有为心行。顿悟者,不得迟缓之大乘心;渐除者,可得迟缓之戒定慧。顿悟者,经云一大事因缘;渐除者,众生无始以来贪嗔痴。顿悟者,宗门向上一路;渐除者,自解作活计、牧牛、于念无念,转所依识、不染污、但自怀中解垢衣。故禅宗修行,心先明见,了了见于佛性,复言修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方好修行。悟后起修,于修行方法皆归一路,休息而已,并无次第差别。所言差别,但不见性,于门外做功夫者,则有差别。若见性,诸圣同一直心道场,同游涅槃路,同是法性施为,达者自知,更无异议。
20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