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宗经典诗偈九
禅宗经典诗偈九 石屋诗纸窗竹屋槿篱笆。客到蒿汤便当茶。多见清贫长快乐。少闻浊富不骄奢。看经移案就明月。供佛簪瓶折野花。尽说上方兜率好。如何及得老僧家。 动则乖真静则差。非思量处更淆讹。无心未合祖师意。有念尽为烦恼魔。矮屋朝阳寒气少。疏篱种菊晚香多。白云曳曳方拖练。又被风吹过绿萝。 松下双扉冷不扃。一龛金像照青灯。眠云野鹿惊回梦。落涧猕猴坠折藤。得意看山山转好。无心合道道相应。多时不向门前去。藓叶苔花积几层。 三十余年住崦西。镢头边事不吾欺。一园春色熟茶笋。数树秋风老栗梨。山顶月明长啸夜。水边云暖独行时。旧交多在名场里。竹户长开待阿谁。 莫谓山居便自由。年无一日不怀忧。竹边婆子长偷笋。麦里儿童故放牛。栗蟥地蚕伤菜甲。野猪山鼠食禾头。施为便有不如意。只得消归自己休。 幽居自与世相分。苔厚林深草木薰。山色雨晴常得见。市声朝暮罕曾闻。煮茶瓦灶烧黄叶。补衲岩台剪白云。人寿希逢年满百。利名何苦竞趋奔。 入得山来便学呆。寻常有口懒能开。他非莫与他分辨。自过应须自剪裁。瓦灶通红茶已熟。纸窗生白月初来。古今谁解轻浮世。独许严陵坐钓台。 白发禅翁久住庵。衲衣风卷破褴毵。溪边扫叶供炉灶。霜后苫茆覆橘柑。本有天真非造化。现成公案不须参。豁开户牖当轩坐。尽日看山不下帘。 卧云深处不朝天。只在重岩野水边。竹榻梦回窗有月。砂锅粥熟灶无烟。万缘歇尽非除遣。一性圆明本自然。湛若虚空常不动。任他沧海变桑田。 岳顶禅房枕石台。白云飞去又飞来。门前瀑布悬空落。屋后山峦起浪堆。素壁淡描三世佛。瓦瓶香浸一枝梅。下方田地虽平坦。难及山家无点埃。 破屋萧萧枕石台。柴门白日为谁开。名场成队挨身入。古路无人跨脚来。深夜雪寒唯火伴。五更霜冷只猿哀。袈裟零落难缝补。收卷云霞自剪裁。 优游静坐野僧家。饮啄随缘度岁华。翠竹黄花闲意思。白云流水淡生涯。石头莫认山中虎。弓影休疑盏里蛇。林下不知尘世事。夕阳长见送归鸦。 满头白发瘦棱层。日用生涯事事能。木臼秋分舂白术。竹筐春半晒朱藤。黄精就买山前客。紫菜长需海外僧。谁道新年七十七。开池栽藕种茭菱。 卜得重岩远市朝。柴门半掩草萧萧。是谁白发贫无谄。那个朱门富不骄。急债莫于宽里做。妄情须是静中消。白云也道青山好。夜夜飞来伴寂寥。 入此门来学此宗。切须仔细要推穷。清虚体寂理犹在。忖度心忘境自空。树挂残云成片白。山衔落日半边红。是风动耶是幡动。不是幡兮不是风。 客爱幽闲到竹篱。逢仰应恕礼全亏。满头白发髼松聚。一顶袈裟撩乱披。黄叶火残终夜后。青猿声断五更时。拥衾相对蒲团坐。各自忘言契此机。 自入山来万虑澄。平怀一种任腾腾。庭前树色秋来减。槛外泉声雨后增。挑荠煮茶延野客。买盆移菊送邻僧。锦衣玉食公卿子。不及山僧有此情。 是身寿命若浮沤。只好挨排过了休。事欲称情常不足。人能退步便无忧。衰荣可逾花开落。聚散还同云去留。我已久忘尘世念。颓然终日倚岑楼。 自觉从前世念轻。老来任运乐闲情。芒鞋竹杖春三月。纸帐梅花梦五更。求佛求仙全妄想。无忧无虑即修行。松风昨夜炽然说。自是聋人不肯听。 逐日挨排过了休。明朝何必预先忧。死生老病难期约。富贵功名不久留。湖上朱门萦蔓草。涧边游径变荒丘。所言皆是目前事。只是无人肯转头。 白发头陀老病侵。住来茅屋几年深。消磨本有凡情执。析荡今从圣量心。百鸟不来山寂寂。万松长在碧沉沉。分明空劫那边事。一道神光自古今。 茅屋青山绿水边。往来年久自相便。数株红白桃李树。一片青黄菜麦田。竹榻夜移听雨坐。纸窗晴启看云眠。人生无出清闲好。得到清闲岂偶然。 古人为道入山中。日用工夫在己躬。添石坠腰舂白米。携锄带雨种青松。担泥拽石何妨道。运水搬柴好用功。躲懒借衣求食者。莫来相伴老禅翁。 万物生成感宿根。己长彼短不须论。一团猛火利名路。三尺寒冰佛祖门。草莽荆榛狐窟宅。云霄蓬岛鹤乾坤。满头白发居岩谷。几度凭栏到日昏。 岩居我本为修行。不许人知每自评。道性淳和余习尽。觉心圆净照功成。种松锄菜一身健。补衲翻经两眼明。世异事殊真好笑。避秦亦得隐山名。 历遍乾坤没处寻。偶然得住此山林。茅庵高插云霄碧。藓迳斜过竹树深。人为利名惊宠辱。我因禅寂老光阴。苍松怪石无人识。犹更将心去觅心。 年老心闲身亦闲。扫除一榻卧松间。岩扄幽寂自为喜。世路崎岖人转顽。风暖野禽声琐碎。日斜华药影阑珊。藜羹粟饭家常有。不用持盂更下山。 清晨汲水启柴门。看见天空四敛氛。黄独火香思懒攒。碧桃花谢悟灵云。林间猿鹤惯曾见。世上衰荣杳不闻。几度坐来苔石暖。好山直看到斜昏。 白云深处结茅庐。随分生涯乐有余。未死且留煨芊火。息机何必绝交书。湛然凝寂通三际。廓尔圆明裹十虚。庵内不知庵外事。几番花落又还敷。 细把浮生物理推。输赢难定一盘棋。僧居青嶂闲方好。人在红尘老不知。风飏茶烟浮竹榻。水流花瓣落青池。如何三万六千日。不放身心静片时。 清贫长乐道人家。日用头头自偶谐。昨夜西风吹古木。天明满地是干柴。霞飘素炼粘丹壁。露滴真珠缀绿崖。活计从来随现定。不劳辛苦去安排。 了了常知似不知。翛然如兀又如痴。旋乾倒岳镇长静。一念万年终不移。有耳听声风过树。无心应物月临池。休言我独能明了。此事人人尽可为。 计拙惭亏应世才。聪明无分占痴呆。自言境物皆虚幻。谁解资财尽倘来。黄叶随流闲去住。白云横谷谩徘徊。双眸合却方才好。为爱青山又放开。 法道寥寥不可模。一庵深隐是良图。门前养竹高遮屋。石上分泉直到厨。猿抱子来崖果熟。鹤移巢去涧松枯。禅边大有闲情绪。收拾干柴向地炉。 深山僧住处。端的胜蓬莱。地上并无草。园中却有梅。闲多诸想灭。静极自心开。一顶破禅衲。和云晒石台。 一阵从何起。飕飕遍九垓。撼他林木动。吹我竹门开。本自无形段。如何有去来。欲穷穷不到。一虎笑岩台。 霞雾山头顶。云边阚小房。夏凉窗近竹。冬暖合朝阳。茧纸衣裳软。山田粥饭香。此生随分过。无可得思量。 好山千万叠。屋占最高层。减塑三尊佛。长明一碗灯。钟敲寒夜月。茶煮石池冰。客问西来意。惟言我不能。 结草便为庵。年年用覆苫。纸窗松叶暗。竹屋藓华粘。麦饭惟饶火。藜羹不点盐。生涯随分过。谁管世人嫌。 年老庵居养病身。日高犹自未开门。怕寒起坐烧松火。一曲樵歌隔坞闻。 屋后青松八九树。门前紫芋两三疄。山居道者机关少。家火从头说向人。 此事谁人敢强为。除非知有莫能知。分明月在梅花上。看到梅花早已迟。 万境万机俱寝息。一知一见尽消融。闲闲两耳全无用。坐到晨鸡与暮钟。 岩房终日寂寥寥。世念何曾有一毫。虽着衣裳吃粥饭。恰如死了未曾烧。 寒山诗四时无止息,年去又年来。万物有代谢,九天无朽摧。东明又西暗,花落复花开。唯有黄泉客,冥冥去不回。 玉堂挂珠帘,中有婵娟子。其貌胜神仙,容华若桃李。东家春雾合,西舍秋风起。更过三十年,还成苷蔗滓。 城中娥眉女,珠珮珂珊珊。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 可怜好丈夫,身体极棱棱。春秋未三十,才艺百般能。金羁逐侠客,玉馔集良朋。唯有一般恶,不传无尽灯。 若人逢鬼魅,第一莫惊懅。捺硬莫采渠,呼名自当去。烧香请佛力,礼拜求僧助。蚊子叮铁牛,无渠下觜处。 默默永无言,后生何所述。隐居在林薮,智日何由出。枯槁非坚卫,风霜成夭疾。土牛耕石田,未有得稻日。 山中何太冷,自古非今年。沓嶂恒凝雪,幽林每吐烟。草生芒种后,叶落立秋前。此有沈迷客,窥窥不见天。 有汉姓傲慢,名贪字不廉。一身无所解,百事被他嫌。死恶黄连苦,生怜白蜜甜。吃鱼犹未止,食肉更无厌。 贪人好聚财,恰如枭爱子。子大而食母,财多还害己。散之即福生,聚之即祸起。无财亦无祸,鼓翼青云里。 去家一万里,提剑击匈奴。得利渠即死,失利汝即殂。渠命既不惜,汝命亦何辜。教汝百胜术,不贪为上谟。 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汝为埋头痴兀兀,爱向无明罗刹窟。再三劝你早修行,是你顽痴心恍惚。不肯信受寒山语,转转倍加业汩汩。直待斩首作两段,方知自身奴贼物。 有人把椿树,唤作白栴檀。学道多沙数,几个得泥洹。弃金却担草,谩他亦自谩。似聚砂一处,成团也大难。 推寻世间事,子细总皆知。凡事莫容易,尽爱讨便宜。护即弊成好,毁即是成非。故知杂滥口,背面总由伊。冷暖我自量,不信奴唇皮。 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偃息深林下,从生是农夫。立身既质直,出语无谄谀。保我不鉴璧,信君方得珠。焉能同泛滟,极目波上凫。 有树先林生,计年逾一倍。根遭陵谷变,叶被风霜改。咸笑外凋零,不怜内文采。皮肤脱落尽,唯有贞实在。 我今稽首礼,无上法中王。慈悲大喜舍,名称满十方。众生作依怙,智慧身金刚。顶礼无所著,我师大法王。 吁嗟贫复病,为人绝友亲。瓮里长无饭,甑中屡生尘。蓬庵不免雨,漏榻劣容身。莫怪今憔悴,多愁定损人。 有身与无身,是我复非我。如此审思量,迁延倚岩坐。足间青草生,顶上红尘堕。已见俗中人,灵床施酒果。 昔年曾到大海游,为采摩尼誓恳求。直到龙宫深密处,金关锁断主神愁。龙王守护安耳里,剑客星挥无处搜。贾客却归门内去,明珠元在我心头。 自从到此天台境,经今早度几冬春。山水不移人自老,见却多少后生人。 众生不可说,何意许颠邪。面上两恶鸟,心中三毒蛇。是渠作障碍,使你事烦拏。举手高弹指,南无佛陀耶。 上人心猛利,一闻便知妙。中流心清净,审思云甚要。下士钝暗痴,顽皮最难裂。直待血淋头,始知自摧灭。看取开眼贼,闹市集人决。死尸弃如尘,此时向谁说。男儿大丈夫,一刀两段截。人面禽兽心,造作何时歇。 我有六兄弟,就中一个恶。打伊又不得,骂伊又不著。处处无奈何,耽财好淫杀。见好埋头爱,贪心过罗刹。阿爷恶见伊,阿娘嫌不悦。昨被我捉得,恶骂恣情掣。趁向无人处,一一向伊说。汝今须改行,覆车须改辙。若也不信受,共汝恶合杀。汝受我调伏,我共汝觅活。从此尽和同,如今过菩萨。学业攻炉冶,炼尽三山铁。至今静恬恬,众人皆赞说。 余家有一宅,其宅无正主。地生一寸草,水垂一滴露。火烧六个贼,风吹黑云雨。子细寻本人,布裹真珠尔。 何以长惆怅,人生似朝菌。那堪数十年,亲旧凋落尽。以此思自哀,哀情不可忍。奈何当奈何,托体归山隐。 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水流如急箭,人世若浮萍。痴属根本业,无明烦恼坑。轮回几许劫,只为造迷盲。 余劝诸稚子,急离火宅中。三车在门外,载你免飘蓬。露地四衢坐,当天万事空。十方无上下,来去任西东。若得个中意,纵横处处通。 世事绕悠悠,贪生早晚休。研尽大地石,何时得歇头。四时周变易,八节急如流。为报火宅主,露地骑白牛。 可笑五阴窟,四蛇共同居。黑暗无明烛,三毒递相驱。伴党六个贼,劫掠法财珠。斩却魔军辈,安泰湛如苏。 本志慕道伦,道伦常获亲。时逢杜源客,每接话禅宾。谈玄月明夜,探理日临晨。万机俱泯迹,方识本来人。 劝你休去来,莫恼他阎老。失脚入三途,粉骨遭千捣。长为地狱人,永隔今生道。勉你信余言,识取衣中宝。 世间一等流,诚堪与人笑。出家弊己身,诳俗将为道。虽著离尘衣,衣中多养蚤。不如归去来,识取心王好。身著空花衣,足蹑龟毛履。手把兔角弓,拟射无明鬼。 君看叶里花,能得几时好。今日畏人攀,明朝待谁扫。可怜娇艳情,年多转成老。将世比于花,红颜岂长保。 桂栋非吾宅,松林是我家。一生俄尔过,万事莫言赊。济渡不造筏,漂沦为采花。善根今未种,何日见生芽。
2022-12-16

禅宗经典诗偈八
禅宗经典诗偈八洞山禅师圣主由来法帝尧,御人以礼曲龙腰。有时闹市头边过,到处文明贺圣朝。净洗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百花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峰深处啼。枯木花开劫外春,倒骑玉象趁麒麟。而今高隐千峰外,月皎风清好日辰。众生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万别千差明底事。鹧鸪啼处百花新。头角才生已不堪,拟心求佛好羞惭。迢迢空劫无人识,肯向南询五十三。 洞山禅师宝镜三昧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则,用拔诸苦。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不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涂,挟带挟路。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规矩。宗通趣极,真常流注。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如虎之缺,如马之馵。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狸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直,巧力何预。木人方歌,石女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若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曹山禅师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出语直教烧不着,潜行须与古人同。无身有事超歧路,无事无身落始终。白衣虽拜相,此事不为奇。积代簪缨者,休言落魄时。子时当正位,明正在君臣。未离兜率界,乌鸡雪上行。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正宫初降日,玉兔不能离。未得无功旨,人天何太迟。混然藏理事,朕兆卒难明。威音王未晓,弥勒岂惺惺。 古德宗旨颂洞下门庭理事全,白云岩下莫安眠。纵饶枯木生花去,反照荒郊不直钱。 临济义玄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 芙蓉道楷一法元无万法空,个中哪许悟圆通。将谓少林消息断,桃花依旧笑春风。 慈明禅师照用不同时,时人会者稀。秋空黄叶坠,春尽落花飞。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会得个中意,是午打三更。 黄龙颂我手何似佛手?禅人直下荐取。不动干戈道出,当处超佛越祖。 我脚驴脚并行,步步踏着无生。会得云收月皎,方知此道纵横。 生缘有路人皆委,水母何曾离得虾。但得日头东畔出,谁能更吃赵州茶。 真净文颂我手何似佛手?翻覆谁辨好丑?若是师子之儿,野干谩为开口。 我脚何似驴脚?隐显千差万错。豁开金刚眼睛,看取目前善恶。 人人有个生缘处,认着依然还失路。长空云破月华明,东西南北从君去。 景福顺颂长江云散水滔滔,忽尔狂风浪便高。不识渔家玄妙意,却于浪里飐风涛。 南海波斯入大唐,有人别宝便商量。或时遇贱或时贵,日到西峰影渐长。 黄龙老和尚,有个生缘语。山僧承嗣伊,今日为君举。为君举猫儿,偏解捉老鼠。 南堂静颂我手何似佛手?炉鞴钳锤扫帚。曾烹紫磨金身,光射七星牛斗。 我脚何似驴脚?白刃红旗闪烁。坐断百战场中,妙用六韬三略。 人人有个生缘,视听俯仰折旋。顶戴寰中日月,怀藏阃外威权。 圆悟勤颂我手何似佛手?随分拈花折柳。忽然撞着头蛇,未免遭他一口。 我脚何似驴脚?赵州石桥略表。忽然筑起皮球,崩倒三山五岳。 人人有个生缘,蹲身无地钻研。若也眼皮进绽,累他桶底踢穿。 湛堂准颂我手佛手,十八十九。云散月圆,痴人夜走。我脚驴脚,放过一着。庞公笊篱,清平木杓。人人生缘,北律南禅。道吾舞笏,华亭撑船。 海印信颂我手佛手,谁人不有?直下分明,何须狂走。我脚驴脚,高低踏着。雨过苔青,云开日烁。问尔生缘,处处不疑。直语心无病,谁论是与非。 万庵颂我手何似佛手?不用思前算后。世间多少痴人,只是随人背走。 我脚何似驴脚?拟议遭他毒药。又见白衣拜相,从前更无官爵。 人人有个生缘,桑梓人物骈阗。借问东邻西舍,西天十万八千。 三界唯心颂三界唯心万法澄,盘镮钗钏一同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万法唯识颂不曾出世立功勋,万国文明草木春。野老不知尧舜力,冬冬打鼓祭江神。 总颂不移寸步越河沙,地狱天堂混一家。佛祖位中消息断,何妨尽赏洛阳花。 颂赞诸祖初祖老胡多事向西来,优钵罗花火里开。却是梁王赢一着,长芦水急放船回。二祖少林面壁太多言,接得门人一臂全。京洛至今三尺雪,天寒何止普通年。三祖潜溪水碧,天柱峰高。洞然明白,不隔丝毫。由来生计平如掌,后代儿孙弄海潮。四祖慈云之塔,大医之师。瞻之仰之,双峰巍巍。懒融不得西天钵,直付黄梅路上儿。五祖栽松何老,传衣何少。前身后身,一梦两觉。白玉花开峰顶头,明月千年冷相照。六祖石坠腰间舂碓鸣,老卢便重不便轻。黄梅衣钵虽亲得,犹较曹溪数十程。北宗鉴上时时拂旧痕,鸟啼花笑儿回春。白莲峰顶无消息,铁钵输他踏碓人。栽松道者日出而作,栽松为乐。昔栽几何?今满岩壑。白头人去小儿归,笑倒林梢千岁鹤。牛头紫气氤氲透白云,因逢宗匠指迷津。衔花百鸟空惆怅,不见庵中旧主人。永嘉了知生死不相关,不到曹溪也是闲。刚被老卢延一宿,重教言句落人间。云门辊出木球迷了眼,借婆裙子拜婆年。一瓢恶水犹嫌少,欠负蒲鞋旧价钱。雪窦摩醯四日,混沌人窍。尺短寸长,一多二少。云去云来,日月交照。拈花了也,不劳微笑。天衣残年七十,九坐道场。棘曲松道,山高水长。两笠烟蓑人不识,一声秋笛落潇湘。大阳狸奴白牯问昆仑,金锁无须密闭门。如意宝珠沉海底,邻家收得付儿孙。投子一只木履两牛皮,金乌啼处木鸡飞。半夜卖油翁发笑,白头生得黑头儿。云峰真不掩伪,曲不藏直。祖师冤魔,人天宿德。二千八百颗明珠,三生藏里人谁识?黄龙佛手驴脚,生缘缠缚。云中老鹤唳三声,海底鲤鱼生两角。白云杨岐石牛,先生一犊。或触清风,或呼幽谷。转方作圆,分三成六。白云山下草绵绵,一度春来一度缘。 佛诞大术胎中无伎俩。毗蓝园里逞风流。年年恶水难回避。烦恼皆因强出头 从来家富产娇儿。才出胞胎便乱挥。到得伎穷双树下。始知四十九年非。 未曾撞入摩耶腹。两手知他甚处安。右胁出来魔境现。只堪惆怅不堪看。 指天指地展戈矛。直至如今战不休。假使群灵都杀尽。一身还有一身愁。 摩耶今日产婴孩。刚道天宫降下来。不是鸡窝生凤卵。分明象子出驴胎。 成道瞿昙打失眼睛时。雪里梅花只一枝。而今到处生荆棘。却笑春风恼乱吹。六年雪岭道方成。打失从前鬼眼睛。满面惭惶无着处。至今生怕见明星。 入山去何所图。出山来胡为乎。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 举头见星忽悟道。黄泥山上生茆草。李婆自做老裁衣。不翦乾红翦香皂。 二千年前腊月八。黄面瞿昙眼睛活。阿僧祇劫吃盐多。苦行六年添得渴。 今朝正是腊月八。释迦老子眼睛瞎。青天白日被鬼迷。夜对明星将眼刮。 出山不耐六年饥与寒。含羞又要出人间。早知伎俩祇如此。何不当初莫入山。 头发髼松下翠微。冻云残雪缀伽黎。不须更问山中事。观着容颜便得知。 饥寒难忍道难求。又去人间卖口头。不得面皮黄似蜡。如何遮得者场羞。 王宫不住个痴呆。半夜逾城真怪哉。苦行六年谁采你。计穷祇得出山来。 涅槃灵山山上葛藤树。引蔓牵枝遍地生。不得波旬推倒力。至今无路与人行。 临死当休未肯休。双趺一出便难收。至今骨节连毛窍。暴露春风百草头。 维摩 毗耶城里老维摩。一默无言诡诈多。三万二千狮子座。一时掀倒看如何。 不二深谈绝见知。默然早已涉支离。当时若遇侬家在。拟议拳头擘面槌。 诈病从来不可医。文殊特为下针锥。事褫一喙长三尺。问着依前似鼓椎。 示疾毗耶方丈。文殊亦难近旁。看来无药可医。祇是忌口为上。 皱断娘生八字眉。这些病痛有谁知。文殊针出膏肓穴。已是将为死马医。 善财 五十三人一缕穿。小儿虽小胆如天。茫茫烟水无重数。买得风光不用钱。 平生担板逞娄罗。参罢归来事若何。一百十城都历遍。识人多处是非多。 南方经历几云烟。收得珍奇货满船。弹指便风帆到岸。一时翻作大光钱。 城东老姥 城东老姥坐莲台。大地众生正眼开。与佛同生嫌见佛。一身难做二如来。 老婆眼里有瞿昙。故得分明见指端。若谓一生不愿见。信他定是受他颟。 广额屠儿 放下屠刀处。棒打不回头。云自帝乡去。水归江汉流。 是佛有何成不成。痴人说梦信为真。须知一自放刀后。愈是刀刀见血生。 罗汉 虚空翦碎补虚空。惊得金乌出海东。唤作衲衣衣下事。知君线路未曾通。 金针透处脱规模。放去收来得自如。掣断手头红线子。赵州东壁挂葫芦。 横片竖片胡乱搭。长针短针信意联。但见日从东畔出。不知尘世是何年。 离离披披破骨董。补一孔了又一孔。三竿红日透篱边。看来何止七斤重。 寒时急用底物。趁暖着些针线。忽然腊月到来。免致手忙脚乱。 始见些儿光影。要了末后一段。若是无门拳头。不打者般钝汉。 肩背相挨航一苇。观於海者难为水。龙王斗富我斗贫。不费一钱能使鬼。 破衲当阳举。何人眼有瞳。山河并大地。只在一针锋。 攫雾拏云谩作狂。忽看平陆浪翻江。是何尊者从何至。弹指声中即受降。 人间天上无心住。多在山边与水边。弹指一声龙虎伏。脚跟不费草鞋钱。 未动舌头文彩露。五千余卷一时周。若言待月重开卷。敢保驴年未彻头。
2022-12-16

禅宗经典诗偈七
禅宗经典诗偈七曹山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瞥起本来无处所,吾师暂说不思议。 雪峰苦屈世间错用心,低头曲躬寻文章。妄情牵引何年了,辜负灵台一点光。 君觅路边花表柱,天下忙忙总一般。琵琶拗捩随手转,广陵妙曲无人弹。若有人能解弹得,一弹弹尽天下曲。 世中有一事,奉劝学者取。虽无半钱活,流传历劫逼。登天不借梯,遍地无行路。包尽乾坤处,禅子火急悟。寅朝不肯起,贪座昏黄晡。鱼被网裹却,张破獦帅肚。 法演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山河大地,谁坚谁变? 佛眼有道只因频退步。谦和元自惯回光。不知已在青云上。犹更将身入众藏。 司空山本净四大无主复如水,遇曲逢直无彼此。净秽两处不生心,壅决何曾有二意。触境但似水无心,在世纵横有何事? 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道体本无修,不修自合道。若起修道心,此人不会道。弃却一真性,却入闹浩浩。忽逢修道人,第一莫向道。 推真真无相,穷妄妄无形。返观推穷心,知心亦假名。会道亦如此,到头亦只宁。 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善恶是外缘,于心实不有。舍恶送何处?取善令谁守?伤嗟二见人,攀缘两头走。若悟本无心,始悔从前咎。 视生如在梦,梦里实是闹。忽觉万事休,还同睡时悟。智者会悟梦,迷人信梦闹。会梦如两般,一悟无别悟。富贵与贫贱,更无分别路。 大珠慧海忍辱第一道,先须除我人,事来无所受,即真菩提身。 我今意况大好,他人骂时无恼,无言不说是非,涅槃生死同道。识达自家本宗,犹来无有青草。一切妄想分别,将知世人不了。寄言凡夫末代,除却心中蒿草。我今意况大宽,不语无事心安。从容自在解脱,东西去易不难,终日无言寂寞,念念向理思看。自然逍遥见道,生死定不相干。我今意况大奇,不向世上侵欺。荣华总是虚诳,弊衣粗食充饥。道逢世人懒语,世人咸说我疾。外道瞪瞪暗钝,心中明若琉璃。默契罗侯密行,非汝凡夫所知。 玄沙师备万里神光顶后相,没顶之时何处望?事已成,意亦休,此个来踪触处周。智者撩著便提取,莫待须臾失却头。 玄沙游迳别,时人切须知。三冬阳气盛,六月降霜时。有语非关舌,无言切要词。会我最后句,出世少人知。 长沙景岑万法一如不用拣,一如谁拣谁不拣?即今生死本菩提,三世如来同个眼。千年竹,万年松。枝枝叶叶尽皆同。为报四方玄学者,动手无非触祖公。 洛浦元安神剑歌异哉神剑实标奇,自古求人得者稀。在匣谓言无照耀,用来方觉转光辉。破犹预,除狐疑,壮心胆兮定神姿。六贼既因斯剪拂,八方尘劳尽乃挥。斩邪徒,务妒孽,生死荣枯齐了决。三尺灵蛇覆碧潭,一片晴光莹寒月。愚人志剑克舟求,奔驰浊浪徒悠悠。抛弃澄源逐浑沠,岂知神剑不随流。他人剑兮带血腥。我之剑兮含灵鸣。他人有剑伤物命,我之有剑救生灵。君子得时离彼此,小人得处自轻生。他家不用我家剑,世上高低早晚平。须知神剑功难纪,慑魔威兮定生死。未得之者易成难,得剑之人难却易。展则周遍法界中,收乃还归一尘里。若将此剑镇乾坤,四塞终无阵云起。 子湖踪利三十年来住子湖,二时斋粥气力粗。无事上山行一转,借问时人会也无。 智通禅师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出头天外看,谁是我般人? 公畿和尚有名非大道,是非俱不禅。欲识个中意,黄叶止啼钱。 大同济禅师十二时中哪事别?子丑寅卯吾今说。若会唯心万法空,释迦弥勒从兹决。 龙济绍修欲识解脱道,诸法不相到。眼耳绝见闻,声色闹浩浩。初心未入道,不得闹浩浩。钟声里荐取,鼓声里颠倒。诸佛不出世,四十九年说。祖师不西来,少林有妙诀。万法是心光,诸缘唯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是柱不见柱,非柱不见柱。是非已去了,是非里荐取。 云居晓舜云居不会禅,洗脚上床眠。冬瓜直儱侗,瓠子曲弯弯。 白云守端丝毫有趣皆能进,毕竟无归若可当,逐日退身行兴尽,忽然得见本爷娘。 兜率从悦无法亦无心,无心复何舍。要真尽属真,要假全归假。平地上行船,虚空里走马。九年面壁人,有口还如痖。 石头怀志万机休罢付痴憨,踪迹时容野鹿参。不脱麻衣拳作枕,几生梦在绿萝庵。 空室智通道人物我元无异,森罗镜像同。明明超主伴,了了彻真空。一体含多法,交参帝网中。重重无尽处,动静悉圆通。 西蜀銮法师众卖华兮独卖松,青青颜色不如红。算来终不与时合,归去来兮翠霭中。遁迹隐高峰,高峰又不容。不如归锦里,依旧卖青松。 寒山诗琴书须自随,禄位用何为。投辇从贤妇,巾车有孝儿。风吹曝麦地,水溢沃鱼池。常念鹪鹩鸟,安身在一枝。 天生百尺树,剪作长条木。可惜栋梁材,抛之在幽谷。年多心尚劲,日久皮渐秃。识者取将来,犹堪柱马屋。 家住绿岩下,庭芜更不芟。新藤垂缭绕,古石竖巉岩。山果猕猴摘,池鱼白鹭衔。仙书一两卷,树下读喃喃。 手笔太纵横,身材极瑰玮。生为有限身,死作无名鬼。自古如此多,君今争奈何。可来白云里,教尔紫芝歌。 俊杰马上郎,挥鞭指绿杨。谓言无死日,终不作梯航。四运花自好,一朝成萎黄。醍醐与石蜜,至死不能尝。 生前大愚痴,不为今日悟。今日如许贫,总是前生作。今生又不修,来生还如故。两岸各无船,渺渺难济渡。 独卧重岩下,蒸云昼不消。室中虽暡叆,心里绝喧嚣。梦去游金阙,魂归度石桥。抛除闹我者,历历树间瓢。 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昨来访亲友,大半入黄泉。渐减如残烛,长流似逝川。今朝对孤影,不觉泪双悬。 桃花欲经夏,风月催不待。访觅汉时人,能无一个在。朝朝花迁落,岁岁人移改。今日扬尘处,昔时为大海。 白拂栴檀柄,馨香竟日闻。柔和如卷雾,摇拽似行云。礼奉宜当暑,高提复去尘。时时方丈内,将用指迷人。 贪爱有人求快活,不知祸在百年身。但看阳焰浮沤水,便觉无常败坏人。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行密节高霜下竹,方知不枉用心神。 汝为埋头痴兀兀,爱向无明罗刹窟。再三劝你早修行,是你顽痴心恍惚。不肯信受寒山语,转转倍加业汩汩。直待斩首作两段,方知自身奴贼物。 恶趣甚茫茫,冥冥无日光。人间八百岁,未抵半宵长。此等诸痴子,论情甚可伤。劝君求出离,认取法中王。 蒸砂拟作饭,临渴始掘井。用力磨碌砖,那堪将作镜。佛说元平等,总有真如性。但自审思量,不用闲争竞。 不须攻人恶,何用伐己善。行之则可行,卷之则可卷。禄厚忧积大,言深虑交浅。闻兹若念兹,小子当自见。 世有聪明士,勤苦探幽文。三端自孤立,六艺越诸君。神气卓然异,精彩超众群。不识个中意,逐境乱纷纷。 层层山水秀,烟霞锁翠微。岚拂纱巾湿,露沾蓑草衣。足蹑游方履,手执古藤枝。更观尘世外,梦境复何为。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载忧。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下视禾根土,上看桑树头。秤锤落东海,到底始知休。 世有一等流,悠悠似木头。出语无知解,云我百不忧。问道道不会,问佛佛不求。子细推寻著,茫然一场愁。 寒山多幽奇,登者皆恒慑。月照水澄澄,风吹草猎猎。凋梅雪作花,杌木云充叶。触雨转鲜灵,非晴不可涉。 寒山有裸虫,身白而头黑。手把两卷书,一道将一德。住不安釜灶,行不赍衣裓,常持智慧剑,拟破烦恼贼。 我今稽首礼,无上法中王。慈悲大喜舍,名称满十方。众生作依怙,智慧身金刚。顶礼无所著,我师大法王。 多少天台人,不识寒山子。莫知真意度,唤作闲言语。 老病残年百有馀,面黄头白好山居。布裘拥质随缘过,岂羡人间巧样模。心神用尽为名利,百种贪婪进己躯。浮生幻化如灯烬,冢内埋身是有无。 千年石上古人踪,万丈岩前一点空。明月照时常皎洁,不劳寻讨问西东。 寒山顶上月轮孤,照见晴空一物无。可贵天然无价宝,埋在五阴溺身躯。 世人何事可吁嗟,苦乐交煎勿底涯。生死往来多少劫,东西南北是谁家。张王李赵权时姓,六道三途事似麻。只为主人不了绝,遂招迁谢逐迷邪。 余家本住在天台,云路烟深绝客来。千仞岩峦深可遁,万重谿涧石楼台。桦巾木屐沿流步,布裘藜杖绕山回。自觉浮生幻化事,逍遥快乐实善哉。 我见瞒人汉,如篮盛水走。一气将归家,篮里何曾有。我见被人瞒,一似园中韭。日日被刀伤,天生还自有。 不见朝垂露,日烁自消除。人身亦如此,阎浮是寄居。切莫因循过,且令三毒祛。菩提即烦恼,尽令无有馀。 可畏轮回苦,往复似翻尘。蚁巡环未息,六道乱纷纷。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速了黑暗狱,无令心性昏。 可畏三界轮,念念未曾息。才始似出头,又却遭沈溺。假使非非想,盖缘多福力。争似识真源,一得即永得。 昨日游峰顶,下窥千尺崖。临危一株树,风摆两枝开。雨漂即零落,日晒作尘埃。嗟见此茂秀,今为一聚灰。 劝你三界子,莫作勿道理。理短被他欺,理长不奈你。世间浊滥人,恰似黍粘子。不见无事人,独脱无能比。早须返本源,三界任缘起。清净入如流,莫饮无明水。 三界人蠢蠢,六道人茫茫。贪财爱淫欲,心恶若豺狼。地狱如箭射,极苦若为当。兀兀过朝夕,都不别贤良。好恶总不识,犹如猪及羊。共语如木石,嫉妒似颠狂。不自见己过,如猪在圈卧。不知自偿债,却笑牛牵磨。 人生在尘蒙,恰似盆中虫。终日行绕绕,不离其盆中。神仙不可得,烦恼计无穷。岁月如流水,须臾作老翁。 寒山出此语,复似颠狂汉。有事对面说,所以足人怨。心真出语直,直心无背面。临死度奈河,谁是喽罗汉。冥冥泉台路,被业相拘绊。 我见多知汉,终日用心神。岐路逞喽罗,欺谩一切人。唯作地狱滓,不修正直因。忽然无常至,定知乱纷纷。 世有一般人,不恶又不善。不识主人公,随客处处转。因循过时光,浑是痴肉脔。虽有一灵台,如同客作汉。 可叹浮生人,悠悠何日了。朝朝无闲时,年年不觉老。总为求衣食,令心生烦恼。扰扰百千年,去来三恶道。 时人寻云路,云路杳无踪。山高多险峻,涧阔少玲珑。碧嶂前兼后,白云西复东。欲知云路处,云路在虚空。 寒山栖隐处,绝得杂人过。时逢林内鸟,相共唱山歌。瑞草联谿谷,老松枕嵯峨。可观无事客,憩歇在岩阿。 可贵一名山,七宝何能比。松月飕飕冷,云霞片片起。周匝几重山,回还多少里。溪涧静澄澄,快活无穷已。 迥耸霄汉外,云里路岧峣。瀑布千丈流,如铺练一条。下有栖心窟,横安定命桥。雄雄镇世界,天台名独超。 盘陀石上坐,谿涧冷凄凄。静玩偏嘉丽,虚岩蒙雾迷。怡然憩歇处,日斜树影低。我自观心地,莲花出淤泥。 隐士遁人间,多向山中眠。青萝疏麓麓,碧涧响联联。腾腾且安乐,悠悠自清闲。免有染世事,心静如白莲。 自从出家后,渐得养生趣。伸缩四肢全,勤听六根具。褐衣随春冬,粝食供朝暮。今日恳恳修,愿与佛相遇。 忆得二十年,徐步国清归。国清寺中人,尽道寒山痴。痴人何用疑,疑不解寻思。我尚自不识,是伊争得知。低头不用问,问得复何为。有人来骂我,分明了了知。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 寒岩深更好,无人行此道。白云高岫闲,青嶂孤猿啸。我更何所亲,畅志自宜老。形容寒暑迁,心珠甚可保。 岩前独静坐,圆月当天耀。万象影现中,一轮本无照。廓然神自清,含虚洞玄妙。因指见其月,月是心枢要。 今日岩前坐,坐久烟云收。一道清溪冷,千寻碧嶂头。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身上无尘垢,心中那更忧。 我见人转经,依他言语会。口转心不转,心口相违背。心真无委曲,不作诸缠盖。但且自省躬,莫觅他替代。可中作得主,是知无内外。 栖迟寒岩下,偏讶最幽奇。携篮采山菇,挈笼摘果归。蔬斋敷茅坐,啜啄食紫芝。清沼濯瓢钵,杂和煮稠稀。当阳拥裘坐,闲读古人诗。 昔日经行处,今复七十年。故人无来往,埋在古冢间。余今头已白,犹守片云山。为报后来子,何不读古言。 欲向东岩去,于今无量年。昨来攀葛上,半路困风烟。径窄衣难进,苔粘履不全。住兹丹桂下,且枕白云眠。 寒山无漏岩,其岩甚济要。八风吹不动,万古人传妙。寂寂好安居,空空离讥诮。孤月夜长明,圆日常来照。虎丘兼虎谿,不用相呼召。世间有王傅,莫把同周邵。我自遁寒岩,快活长歌笑。
2022-12-16

禅宗经典诗偈六
禅宗经典诗偈六永嘉大师证道歌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净五根,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我善知识。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潇洒。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降龙钵,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认贼将为子。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非但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我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摩为初祖。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无穷数。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二十空门元不著,一性如来体自同。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栴檀林,无杂树,郁密深沉师子住。境静林间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师子儿,众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二乘精进没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亦愚痴,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实解。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饥逢王膳不能餐,病遇医王怎得瘥。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师子吼,无畏说,深嗟懵懂顽皮靼。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见如来开秘诀。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消得。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法中王,最高胜,恒沙如来同共证。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象驾峥嵘慢进途,谁见螳螂能拒辙。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诀。 六祖大师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象,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2022-12-16

大乘经典法要合集第七
大乘经典法要合集佛经偈颂第七佛说决定毗尼经 不应分别法非法, 戏论诸心不应住, 不思议法而能知, 名一切时受乐人。 若有欲知无有法, 作是思惟非真实, 随逐邪心凡夫人, 受诸有苦百千亿。 若有比丘常念佛, 此则非真非正念, 常知佛从分别起, 实不可取亦不生。 若有思惟诸空法, 则住邪道凡夫人, 虽因名字说空法, 而实无有名字说。 闲居寂静思惟法, 世所称叹寂静人, 心住觉观是戏论, 是故无思能解法。 心心诸法名为思, 若有所思必有著, 若能远离是著法, 于诸所思无复思。 法同草木无所知, 而因诸缘得生起, 无有众生而可得, 能起空无诸缘法。 因日光明眼得见, 夜则不见离众缘, 若眼自能见色者, 何故无缘而不见? 眼常因于诸光明, 得见种种可意色, 常知见性众缘生, 是故知眼不能见。 若有所闻诸好声, 生已即灭无有闻, 推其去处不可得, 因分别故起声想。 一切诸法同音声, 施设说有诸数相, 未曾能生法非法, 为凡夫故而示现。 我为世间叹布施, 而实悭法不可得, 佛所说法难思议, 虽不可得而演说。 我常叹说持净戒, 破戒之相如执空, 诸破戒相如虚空, 清净持戒亦如是。 我说忍辱为妙胜, 嗔恚之性实不生, 于诸法中无触恼, 而佛开示忍辱者。 常说昼夜无疲倦, 觉悟精进为最上, 虽复勤行于百劫, 然其所作无增减。 禅定解脱为最胜, 如来开示说诸门, 而实诸法无散乱, 世尊现说诸禅定。 智慧之性能觉了, 能知诸法为慧人, 然其自性不有生, 佛能示现为解说。 我常叹说清苦法, 欢喜乐行头陀者, 推求贪法不可得, 名为最上不贪者。 常为众生百千众, 现说地狱怖畏事, 未曾有去堕恶道, 死入无间地狱者。 无有能作地狱者, 亦无能作鉾槊等, 因分别故而见有, 刀剑之害伤己身。 杂色庄严花果树, 金色宫殿而晃曜, 彼亦未曾有作者, 皆从妄想分别起。 虚伪之法诳世间, 著想回旋凡夫人, 于取不取无自性, 犹如分别幻化炎。 说于诸行最胜者, 能为众生发道心, 菩提之道不可得, 当知求者亦非实。 其心本性常清净, 无有染著诸苦恼, 凡夫分别诸恶心, 自生贪爱诸染著。 诸法妙胜常寂静, 而实无有爱恚痴, 法性解脱离染爱, 逮到安隐无处所。 我知诸法如虚空, 游诸世间不生畏, 其意未曾有染著, 是故不住于邪道。 我于多劫修诸行, 度脱无边诸众生, 而诸众生生不尽, 亦未曾有增减时。 譬如世有大幻师, 能化无边百千众, 即时皆害诸化人, 而于幻者无增损。 一切众生如幻相, 其边未曾而可得, 若有能观不思议, 当知彼人不厌生。 观世寂静名勇猛, 知法实相亦复然, 受五欲利常修行, 不生染著度众生。 无有众生及寿命, 世尊怜愍兴慈悲, 勤修精进大苦行, 虽无众生作利益。 如以空拳诱小儿, 诳惑其心令染著, 然后开手示空卷, 小儿即时大啼哭。 如是难思佛世尊, 于诸法相净觉意, 已解远离空无法, 而能示现于世间。 于我法中甚可乐, 舍离俗服能出家, 其后当得最胜果, 大慈悲人之所说。 已能出家舍俗务, 复闻当得逮诸果, 观察诸法真实相, 无有诸果而可得。 已于诸法无得果, 转复生于未曾有, 快哉大悲人师子, 善入相应诸法相。 一切诸法如虚空, 能立名字百千万, 此名为根禅解脱, 亦名为力七觉支。 诸根无有生灭相, 觉力等法亦复然, 非是色性不可取, 以智力现示世间。 我说众生有所得, 皆是远离诸性相, 若有计我有所得, 不名为得沙门果。 若法无生亦无灭, 谁有于中而得者? 说众生得即无得, 能觉此法名为得。 众生得果名最胜, 我说众生非众生, 未曾有得众生者, 是故不应有得果。 譬如良田无种子, 彼中不应而生芽, 如是众生不可得, 云何当有逮寂静? 一切众生性寂静, 未曾有得其根本, 若有能观此法者, 我说永寂无有余。 过去诸佛百千万, 度诸众生无有尽, 而此众生无真实, 究竟寂静更不生。 一切诸法皆灭相, 未曾能有得生者, 若有能观如是法, 彼人不著于三界。 我说诸道无障碍, 能离诸著甚可乐, 于百千劫甚难得, 乃从往昔燃灯佛。 能起最胜无生忍, 永断障碍无有余, 得清净命以为命, 永离一切诸非见。 彼无恶趣常安乐, 勇猛能知无碍法, 不著诸行得解脱, 于百千经不生畏。 能得诸辩亦不难, 无边百千陀罗尼,解陀罗尼诸义趣, 速能觉知无碍法。 佛说净业障经诸法同镜像 亦如水中月 凡夫愚惑心 分别痴恚爱法无作无处 如虚空清净 亦无有觉知 虚诳不牢固于内求恚爱 未尝有得者 凡夫生染爱 实无有染着如于眠梦中 染着于诸色 亦如刀割物 而刀无所知凡夫亦如是 愚惑妄分别 于爱生染着 于恚增诤讼世间犹如梦 空无不牢固 如焰空中云 痴爱寂无相诸法如草木 心不在内外 爱非寿命人 自性无所有凡夫见诸法 计从因缘生 无作不可取 性离常寂静诸法犹如幻 凡夫生取着 幻性无坚固 贪瞋痴亦然诸法常无相 寂静无根本 无边不可取 欲性亦如是众生如镜像 计着于我所 离如妄分别 无坚固可取诸法如影响 欲恚无处所 如幻梦水月 实无染恚者境界不真实 空无不可取 分别法无主 根本常寂静譬如幻化人 无有贪恚痴 幻梦等诸法 其边不可得如月现于水 而不在水中 凡夫染痴恚 痴爱恚无性贪瞋恚愚痴 诸缘常空无 无众生寿命 虚无常寂静无眼亦无耳 鼻舌亦复然 凡夫痴无智 虚妄生牢固如虚空无边 无尽无去来 诸法亦如是 如手摸虚空种种分别法 实无分别者 凡愚计诸阴 而实无有生我观一切法 性相无所有 无生亦无灭 未曾有聚散诸法性解脱 寂静无处所 无能悕取者 解此名为智 佛说法句经佛子善谛听,我今如实说,一切诸法性,本来无所动。诸佛依贪瞋,如座于道场,尘劳诸佛种,本来无所动。五盖及五欲,为如来种性,常以是庄严,本来无所动。淫欲及邪见,并余结使等,究竟解脱相,本来无所动。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如成于世尊。诸法从本来,无是亦无非,是非性寂灭,本来无所动。一切诸众生,实无有生灭,生灭即涅槃,本来无所动。一切诸法相,从缘无起作,起作性如如,本来无所动。一切诸文字,无实无所依,俱同一寂灭,本来无所动。诸种布施福,于中三事空,究竟不可得,施福如野马。若说诸持戒,无善无威仪,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到。若见瞋恚者,以忍为羁鞅,知瞋等阳炎,忍亦无所忍。说诸精进业,为增上慢说,无增上慢者,无善无精进。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虚。若学诸三昧,是动非坐禅,心随境界流,云何名为定。参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如生种种见。一亦不为一,为欲破诸数,浅智之所闻,见一以为一。若有闻此法,常修寂灭行,知行亦寂灭,是则菩提道。若欲证此法,亲近善知识,善学诸方便,度脱于群生。我今说此法,为摄有众生,若无我见者,究竟无所说。此是金刚句,决了诸邪见,一切外道辈,尽力无能坏。若有诸众生,得闻如是经,虽在三涂中,究竟清凉乐。若闻此经名,及解一句义,必生诸佛国,何况读诵者。若有此经处,我恒在其中,为护如是人,令得无上道。 诸法无行经若人欲成佛 勿坏于贪欲 诸法即贪欲 知是则成佛 贪欲及恚痴 无有能得者 是法皆如空 知是则成佛 见非见一相 着不着亦然 此无佛无法 知是名大智 如人于梦中 得道度众生 无道无众生 佛法性亦然 道场无所得 若得则不有 明无明一相 知是为世尊 众生即菩提 菩提即众生 菩提众生一 知是为世尊 譬如巧幻师 幻作种种事 所见无有实 无智数若干 贪嗔痴如幻 幻不异三毒 凡夫自分别 我贪我嗔恚 如是愚痴人 则堕三恶道 实相无贪恚 痴亦不可得 分别如幻法 自性烦恼热 实相无烦恼 无众生无佛 分别无生法 凡夫愿作佛 不见诸佛法 亦不见众生 知是法相者 疾成众生尊 若人求菩提 则无有菩提 是人远菩提 譬如天与地 知诸法如幻 速成人中上 若人分别戒 是则无有戒 若有见戒者 是则为失戒 戒非戒一相 知是为导师 如梦受五欲 娱乐自快乐 分别见女色 此中实无女 戒毁戒如梦 凡夫分别二 实无戒毁戒 知是为导师 凡夫著名字 不知语言性 名字非名字 知是得无生 自谓是菩萨 读诵为人说 己身无所行 但依恃种性 但读经求道 常见他人过 着威仪文颂 见人敬自贵 恃种性文颂 不知法实相 如是之人等 终不能得佛 为说诸法空 恶心好诤讼 是人无佛法 亦无有菩提 知嗔忍同相 达是终不嗔 不了众生性 是则生嗔恚 自言菩萨者 复作如是说 我慈悲一切 成佛度众生 他恼生嗔恚 怀忿不与语 常求他人过 乐于斗诤讼 亦称叹忍辱 及说诸法空 我心多憍慢 常观他人过 贪着于美味 昼夜念五欲 是人入城邑 自说度人者 悲念于众生 常为求饶益 口虽如是说 而心好恼他 我未曾见闻 慈悲而行恼 互共相嗔恼 愿生阿弥陀 若人如恒沙 恶口加刀杖 如是皆能忍 则生清净土 佛土非佛土 知如虚空相 不分别国土 及国土功德 如是之人等 能生诸佛国 自言忍众恶 见菩萨如佛 我未曾见闻 佛相而嗔者 各自美毁他 乐檀越知识 言我所教化 护使令如法 汝应我所度 莫亲近余人 彼人行不纯 常处于愦闹 是人于佛道 不能勤修行 真求佛道者 昼夜各三时 顶礼诸菩萨 应生恭敬心 随其所行道 不说其过失 若见着五欲 不说其过恶 应当念彼人 久后亦得道次第行业道 不可顿成佛 或非久发心 是以行此事 勿分别贪欲 贪欲性是道 烦恼先自无 未来亦无有 能如是信解 便得无生忍 观好恶音声 知非音声性 当入无文字 实相之法门 若能信是法 则无淫怒痴 观贪欲愚痴 即是无量相 是二无文字 以文字故说 诸有文字处 是皆无有实 一切诸音声 观是一音性 佛说及邪说 是皆无分别 法虽以言说 实无法无说 能入一相门 则得无上忍 是忍是非忍 勿作是分别 于欲嗔恚心 勿计其中利 知是二无生 当为世中尊 东西南北方 如恒河沙土 皆碎为微尘 一尘为一国 满中诸珍宝 于无央数劫 供养诸如来 其所得功德 若人闻是经 过彼百千倍 若有出家人 一心求佛道 我嘱累是人 此秘密要法 若有诵是经 及以解其义 无量总持辩 自然皆当得 利根无尽慧 乐说之辩才 无量亿诸佛 皆亦与是人 诸经妙法宝 自然皆能说 贪欲是涅槃 恚痴亦如是 如此三事中 有无量佛道 若有人分别 贪欲嗔恚痴 是人去佛远 譬如天与地 菩提与贪欲 是一而非二 皆入一法门 平等无有异 凡夫闻怖畏 去佛道甚远 贪欲不生灭 不能令心恼 若人有我心 及有得见者 是人为贪欲 将入于地狱 贪欲之实性 即是佛法性 佛法之实性 亦是贪欲性 是二法一相 所谓是无相 若能如是知 则为世间导 若有人分别 是持戒毁戒 以持戒狂故 轻蔑于他人 是人无菩提 亦无有佛法 但自安住立 有所得见中 若住空闲处 自贵而贱人 尚不得生天 何况于菩提 皆由着空闲 住于邪见故 邪见与菩提 皆等无有异 但以名字数 语言故别异 若人通达此 则为近菩提 分别烦恼垢 即是着净见 无菩提佛法 住有得见中 若贪着佛法 是则远佛法 贪无碍法故 则还受苦恼 若人无分别 贪欲嗔恚痴 入三毒性故 则为见菩提 是人近佛道 疾得无生忍 若见有为法 与无为法异 是人终不得 脱于有为法 若知二性同 必为人中尊 佛不见菩提 亦不见佛法 不着诸法故 降魔成佛道 若欲度众生 勿分别其性 一切诸众生 皆同于涅槃 若能如是见 是则得成佛 其心不闲寂 而现闲静相 是于天人中 则为是大贼 是人无菩提 亦无有佛法 若作如是愿 我当得作佛 如是之凡夫 无明力所牵 佛法湛清净 其喻如虚空 此中无可取 亦无有可舍 佛不得佛道 亦不度众生 凡夫强分别 作佛度众生 是人于佛法 则为甚大远 若见众生苦 则是受苦者 众生无众生 而说有众生 住众生相中 则无有菩提 若人见众生 是毕竟解脱 无有淫恚痴 知是为世将 若人见众生 不见非众生 不得佛法实 佛同众生性 若能如是知 则为世间将 若人欲成佛 莫坏贪欲性 贪欲性即是 诸佛之功德 若人欲发心 随顺菩提道 莫自有分别 心异于菩提 发心即菩提 知是为世将 若说外道恶 称佛世中尊 是二说非异 知是为世将 若人求菩提 是人无菩提 若见菩提相 是则远菩提 菩提非菩提 佛以及非佛 若知是一相 是为世间导 若人作是念 我当度众生 即着众生相 是人无菩提 亦无有佛法 住于有见中 贪欲无内外 亦不在诸方 分别是空法 凡夫为所烧 如幻如焰响 如梦石女儿 诸烦恼如是 决定不可得 不知是空故 凡夫为狂惑 若求烦恼性 烦恼即是道 若有人分别 是道是非道 是人终不得 无分别菩提 凡夫畏佛法 去佛法甚远 若不疑空法 是人得菩提 一切有为法 即是无为法 是数不可得 无数故无为 若以菩提心 自高无所畏 自念当作佛 是人无菩提 亦无有佛法 离菩提宝印 若有但诵经 忆想作分别 不深思义趣 但为贪名利 自念当作佛 必成无有疑 唯贪于名利 读经住闲静 分别少欲行 还为贪心牵 若欲舍远贪 不得远于贪 若达贪实法 是人能离贪 不得法实际 虽长夜持戒 得诸无碍禅 不入佛法味 知法无有性 不坏一切法 不言戒非戒 得脱有见中 以无持戒性 知于持戒法 如是知戒相 终不毁于戒 诸佛之法王 法藏叵思议 无量方便力 引导诸众生 以一相法门 令入寂灭道 凡夫闻佛说 无我无有法 一相自性空 不信堕深坑 虽白衣受欲 闻是法不畏 胜于头陀者 住在有见中 现在十方佛 利益诸世间 知法如虚空 皆以得菩提 若有无智者 乐于分别法 闻是实法者 则生疑怖畏 是人无量劫 备受诸苦分 大般涅槃经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矣,寂灭为乐。 怜愍世间大医王 身及智慧俱寂静无我法中有真我 是故敬礼无上尊发心毕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 是故我礼初发心初发已为人天师 胜出声闻及缘觉如是发心过三界 是故得名最无上世救要求然后得 如来无请而为师佛随世间如犊子 是故得名大悲牛如来功德满十方 凡下无智不能赞我今赞叹慈悲心 为报身口二种业世间常乐自利益 如来终不为是事能断众生世果报 是故我礼自他利世间逐亲作益厚 如来利益无怨亲佛无是相如世人 是故其心等无二世间说异作业异 如来如说业无差凡所修行断诸行 是故得名为如来先已了知烦恼过 示现处之为众生久于世间得解脱 乐处生死慈悲故虽现天身及人身 慈悲随逐如犊子如来即是众生母 慈心即是小犊子自受众苦念众生 悲念时心不悔没怜愍心盛不觉苦 故我稽首拔苦者如来虽作无量福 身口意业恒清净常为众生不为己 是故我礼清净业如来受苦不觉苦 见众受苦如己苦虽为众生处地狱 不生苦想及悔心一切众生受异苦 悉是如来一人苦觉已其心转坚固 故能勤修无上道佛具一味大慈心 悲念众生如子想众生不知佛能救 故谤如来及法僧世间虽具众烦恼 亦有无量诸过恶如是众结及罪过 佛初发心已能坏唯有诸佛能赞佛 除佛无能赞叹者我今唯以一法赞 所谓慈心游世间如来慈是大法聚 是慈亦能度众生即是无上真解脱 解脱即是大涅槃 楞伽经世间离生灭,譬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世间恒如梦,远离于断常,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远离觉不觉,若有若非有。法身如幻梦,云何可称赞?知无性无生,乃名称赞佛。佛无根境相,不见名见佛,云何于牟尼,而能有赞毁?若见于牟尼,寂静远离生,是人今后世,离著无所见。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青赤等诸色,盐贝乳石蜜,华果日月光,非异非不异。意等七种识,应知亦如是,如海共波浪,心俱和合生。譬如海水动,种种波浪转,藏识亦如是,种种诸识生。心意及意识,为诸相故说,八识无别相,无能相所相。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心能积集业,意能广积集,了别故名识,对现境说五。 言说则变异,真实离文字,我所住实法,为诸修行说。真实自证处,能所分别离,此为佛子说,愚夫别开演,种种皆如幻,所见不可得。如是种种说,随事而变异,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譬如众病人,良医随授药,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世间依怙者,证智所行处,外道非境界,声闻亦复然。 预流一来果,不还阿罗汉,是等诸圣人,其心悉迷惑。我所立三乘,一乘及非乘,为愚夫少智,乐寂诸圣说。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取,住于无境界,何建立三乘?诸禅及无量,无色三摩提,乃至灭受想,唯心不可得。 身资财所住,皆唯心影像,凡愚不能了,起建立诽谤。所起但是心,离心不可得。 佛子能观见,世间唯是心,示现种种身,所作无障碍,神通力自在,一切皆成就。 诸法无自性,亦复无言说,不见空空义,愚夫故流转。一切法无性,离语言分别,诸有如梦化,非生死涅槃。如王及长者,为令诸子喜,先示相似物,后赐真实者。我今亦复然,先说相似法,后乃为其演,自证实际法。 诸识蕴有五,犹如水树影,所见如幻梦,不应妄分别。三有如阳焰,幻梦及毛轮,若能如是观,究竟得解脱。譬如热时焰,动转迷乱心,渴兽取为水,而实无水事。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如翳者所见,愚夫生执著。 诸禅与无量,无色四摩提,及以想受灭,唯心不可得。预流一来果,不还阿罗汉,如是诸圣人,悉依心妄有。禅者禅所缘,断惑见真谛,此皆是妄想,了知即解脱。 天乘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诸乘我所说。乃至有心起,诸乘未究竟,彼心转灭已,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为摄愚夫故,说诸乘差别。解脱有三种,谓离诸烦恼,及以法无我,平等智解脱。譬如海中木,常随波浪转,声闻心亦然,相风所漂激。虽灭起烦恼,犹被习气缚,三昧酒所醉,住于无漏界。彼非究竟趣,亦复不退转,以得三昧身,乃至劫不觉。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悟,声闻亦如是,觉后当成佛。 贪爱名为母,无明则是父,识了于境界,此则名为佛,随眠阿罗汉,蕴聚和合僧,断彼无余间,是名无间业。 某夜成正觉,某夜般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自证本住法,故作是密语,我及诸如来,无有少差别。 离一切诸见,及能所分别,无得亦无生,我说是心量。非有亦非无,有无二俱离,如是心亦离,我说是心量。真如空实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成身,我说是心量。妄想习气缚,种种从心生,众生见为外,我说是心量。外所见非有,而心种种现,身资及所住,我说是心量。 我说二种法,言教及如实,教法示凡夫,实为修行者。 外道涅槃见,各各异分别,彼唯是妄想,无解脱方便。远离诸方便,不至无缚处,妄生解脱想,而实无解脱。外道所成立,众智各异取,彼悉无解脱,愚痴妄分别。一切痴外道,妄见作所作,悉著有无论,是故无解脱。凡愚乐分别,不生真实慧,言说三界本,真实灭苦因。譬如镜中像,虽现而非实,习气心镜中,凡愚见有二。不了唯心现,故起二分别,若知但是心,分别则不生。心即是种种,远离想所相,如愚所分别,虽见而无见。三有唯分别,外境悉无有,妄想种种现,凡愚不能觉。经经说分别,但是异名字,若离于语言,其义不可得。 乃至有所立,一切皆错乱,若见唯自心,是则无违诤。 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执著二种生,了知则远离。无始习所熏,如像现于心,若能如实观,境相悉无有。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文字者,不见我真实。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2022-12-14

大乘经典法要合集第六
大乘经典法要合集佛经偈颂第六 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圆觉经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如是渐修行,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 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终始。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及与贪嗔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销灭,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依止大涅槃。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若能归悟刹,先去贪嗔痴。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亲近无骄慢,远离无嗔恨,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维摩诘经 目净修广如青莲 心净已度诸禅定 久积净业称无量 导众以寂故稽首既见大圣以神变 普现十方无量土 其中诸佛演说法 于是一切悉见闻法王法力超群生 常以法财施一切 能善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而不动已于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 说法不有亦不无 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 善恶之业亦不亡 始在佛树力降魔 得甘露灭觉道成已无心意无受行 而悉摧伏诸外道 三转法轮于大千 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 三宝于是现世间 以斯妙法济群生 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医王 当礼法海德无边 毁誉不动如须弥 于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虚空 孰闻人宝不敬承 今奉世尊此微盖 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 乾闼婆等及夜叉 悉见世间诸所有 十力哀现是化变众睹希有皆叹佛 今我稽首三界尊 大圣法王众所归 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前 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 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 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 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 斯则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进 稽首已得无所畏稽首住于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导师 稽首能断众结缚 稽首已到于彼岸稽首能度诸世间 稽首永离生死道 悉知众生来去相 善于诸法得解脱不著世间如莲华 常善入于空寂行 达诸法相无挂碍 稽首如空无所依 智度菩萨母 方便以为父 一切众导师 无不由是生法喜以为妻 慈悲心为女 善心诚实男 毕竟空寂舍弟子众尘劳 随意之所转 道品善知识 由是成正觉诸度法等侣 四摄为伎女 歌咏诵法言 以此为音乐总持之园苑 无漏法林树 觉意净妙华 解脱智慧果八解之浴池 定水湛然满 布以七净华 浴此无垢人象马五通驰 大乘以为车 调御以一心 游于八正路相具以严容 众好饰其姿 惭愧之上服 深心为华鬘富有七财宝 教授以滋息 如所说修行 回向为大利四禅为床座 从于净命生 多闻增智慧 以为自觉音甘露法之食 解脱味为浆 净心以澡浴 戒品为涂香摧灭烦恼贼 勇健无能踰 降伏四种魔 胜旛建道场虽知无起灭 示彼故有生 悉现诸国土 如日无不见供养于十方 无量亿如来 诸佛及己身 无有分别想虽知诸佛国 及与众生空 而常修净土 教化于群生诸有众生类 形声及威仪 无畏力菩萨 一时能尽现觉知众魔事 而示随其行 以善方便智 随意皆能现或示老病死 成就诸群生 了知如幻化 通达无有碍或现劫尽烧 天地皆洞然 众人有常想 照令知无常无数亿众生 俱来请菩萨 一时到其舍 化令向佛道经书禁咒术 工巧诸技艺 尽现行此事 饶益诸群生世间众道法 悉于中出家 因以解人惑 而不堕邪见或作日月天 梵王世界主 或时作地水 或复作风火劫中有疾疫 现作诸药草 若有服之者 除病消众毒劫中有饥馑 现身作饮食 先救彼饥渴 却以法语人劫中有刀兵 为之起慈悲 化彼诸众生 令住无诤地若有大战阵 立之以等力 菩萨现威势 降伏使和安一切国土中 诸有地狱处 辄往到于彼 勉济其苦恼一切国土中 畜生相食啖 皆现生于彼 为之作利益示受于五欲 亦复现行禅 令魔心愦乱 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莲华 是可谓希有 在欲而行禅 希有亦如是或现作淫女 引诸好色者 先以欲钩牵 后令入佛智或为邑中主 或作商人导 国师及大臣 以祐利众生诸有贫穷者 现作无尽藏 因以劝导之 令发菩提心我心憍慢者 为现大力士 消伏诸贡高 令住无上道其有恐惧众 居前而慰安 先施以无畏 后令发道心或现离淫欲 为五通仙人 开导诸群生 令住戒忍慈见须供事者 现为作僮仆 既悦可其意 乃发以道心随彼之所须 得入于佛道 以善方便力 皆能给足之如是道无量 所行无有涯 智慧无边际 度脱无数众假令一切佛 于无数亿劫 赞叹其功德 犹尚不能尽谁闻如是法 不发菩提心 除彼不肖人 痴冥无智者 楞严经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舜若多性可销亡 烁迦罗心无动转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摩,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鼻想本权机,祇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蓄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常修学,浅深同说法。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法华经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破有法王, 出现世间, 随众生欲, 种种说法。 如来尊重, 智慧深远, 久默斯要, 不务速说。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亦无贪嫉意,断诸法中恶。故佛于十方,而独无所畏。 华严经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2022-12-14

大乘经典法要合集第五
大乘方等经典法要合集卷三思益梵天所问经法要第五梵天言:何谓如来所用五力?佛言:一者、言说,二者、随宜,三者、方便,四者、法门,五者、大悲。是名如来所用五力,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世尊,云何名为说?佛言:梵天,如来说过去法,说未来、现在法,说垢净法,说世间、出世间法,说有罪、无罪法,说有漏、无漏法,说有为、无为法,说我、人、众生、寿命者,说得证法,说生死、涅槃法。梵天,当知是言说,如幻人说,无决定故;如梦中说,虚妄见故;如响声说,从空出故;说如影,众缘和合故;说如镜中像,因不入镜故;说如野马,颠倒见故;说如虚空,无生灭故。当知是说,为无所说,诸法相不可说故。梵天,若菩萨能知此诸言说者,虽有一切言说,而于诸法,无所贪著;以无贪著故,得无碍辩才;以是辩才,若恒河沙劫说法,无尽无碍,诸有言说,不坏法性,亦复不著不坏法性。梵天,是名如来言说。梵天言:世尊,何谓如来随宜?佛言:如来或垢法说净、净法说垢,菩萨于此应知如来随宜所说。梵天,何谓如来垢法说净?不得垢法性故。何谓净法说垢?贪著净法故。又梵天,我说:布施即是涅槃。凡夫无智,不能善知随宜所说。菩萨应如是思量:布施后得大富。此中无法,可从一念至一念?若不从一念至一念,即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涅槃。持戒是涅槃,不作不起故。忍辱是涅槃,念念灭故。精进是涅槃,无所取故。禅定是涅槃,不贪味故。智慧是涅槃,不得相故。贪欲是实际,法性无欲故。瞋恚是实际,法性无瞋故。愚痴是实际,法性无痴故。生死是涅槃,无退无生故。涅槃是生死,以贪著故。实语是虚妄,生语见故。虚妄是实语,为增上慢人故。又梵天,如来以随宜故,或自说我是常边者,或自说我是断边者,或自说我是无作者,或自说我是邪见者,或自说我是不信者,或自说我是不知报恩者,或自说我是食吐者,或自说我是不受者。如来无有如是诸事,而有此说。当知是为随宜所说,欲令众生舍增上慢故。若菩萨善通达如来随宜所说者,若闻佛出,则便信受,示众生善业色身果报故。若闻佛不出,亦信受,诸佛法性身故。若闻佛说法亦信受,为喜乐文字众生故。若闻佛不说法亦信受,诸法位性以不可说故。若闻有涅槃亦信受,灭颠倒所起烦恼故。若闻无涅槃亦信受,诸法无生相无灭相故。若闻有众生亦信受,入世谛门故。若闻无众生亦信受,入第一义故。梵天,菩萨如是善知如来随宜所说,于诸音声,无疑无畏,亦能利益无量众生。世尊,何谓方便?佛言:如来为众生,说布施得大富,持戒得生天,忍辱得端正,精进得具诸功德,禅定得法喜,智慧得舍诸烦恼,多闻得智慧故,行十善道得人天福乐故,慈悲喜舍得生梵世故,禅定得如实智慧故,智慧得道果故,学地得无学地故,辟支佛地得消诸供养故,佛地得无量智慧故,涅槃灭一切烦恼故。梵天,我如是方便,为众生赞说是法。如来实不得我、人、众生、寿命者,亦不得施,亦不得悭,亦不得戒,亦不得毁戒,亦不得忍辱,亦不得瞋恚,亦不得精进,亦不得懈怠,亦不得禅定,亦不得乱心,亦不得智慧,亦不得智慧果,亦不得菩提,亦不得涅槃,亦不得苦,亦不得乐。梵天,若众生闻是法者,勤行精进。是人为何利故勤行精进?不得是法,若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余涅槃,亦复不得。梵天,是名如来方便说也。菩萨于此方便,应勤精进,令诸众生得于法利。世尊,何谓如来法门?佛言:眼是解脱门,耳、鼻、舌、身、意,是解脱门。所以者何?眼空,无我无我所,性自尔;耳、鼻、舌、身、意空,无我无我所,性自尔。梵天,当知六入,皆入是解脱门,正行则不虚诳故。色、声、香、味、触、法,亦复一切诸法,皆入是门,所谓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无生门、无灭门、无所从来门、无所从去门、无退门、无起门、性常清净门、离自体门。又梵天,如来于一切文字,示是解脱门。所以者何?诸文字无合无用。梵天,当知如来于一切文字中,说圣谛,说解脱门。如来所说法,无有垢,一切诸法,皆入解脱,令住涅槃。是名如来说法,入于法门。菩萨于此法门,应当修学。世尊,何谓大悲?佛言:如来以三十二种大悲,救护众生。何等三十二?一切诸法无我,而众生不信不解,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诸法无众生,而众生说有众生,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寿命者,而众生说有寿命者,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人,而众生说有人,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所有,而众生住于有见,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住,而众生有住,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归处,而众生乐于归处,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非我所,而众生著于我所,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所属,而众生计有所属,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取相,而众生有取相,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生,而众生住于有生,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退生,而众生住于退生,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垢,而众生著垢,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离染,而众生有染,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离瞋,而众生有瞋,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离痴,而众生有痴,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所从来,而众生著有所来,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所去,而众生著于后生,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起,而众生计有所起,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戏论,而众生著于戏论,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空,而众生堕于有见,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相,而众生著于有相,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作,而众生著于有作,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世间常共瞋恚诤竞,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世间邪见颠倒,行于邪道,欲令住于正道,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世间饕餮,无有厌足,互相陵夺,欲令众生住于圣财、信、戒、闻、施、慧等,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众生是产业妻子、恩爱之仆,于此危脆之物,生坚固想,欲令众生悉知无常,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众生身为怨贼,贪著养育,以为亲友,欲为众生作真知识,令毕众苦,究竟涅槃,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众生好行欺诳,邪命自活,欲令众生行于正命,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众生乐著众苦,不净居家,欲令众生出于三界,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诸法,从因缘有,而众生于圣解脱,生于懈怠,我当为说精进,令乐解脱,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众生弃舍最上无碍智慧,求于声闻、辟支佛道,我当引导,令发大心,缘于佛法,如来于此而起大悲。梵天,如来如是于诸众生行此三十二种大悲,是故如来名为行大悲者。若菩萨于众生中,常能修集此大悲心,则为入阿鞞跋致,为大福田威德具足,常能利益一切众生。大迦叶言:善男子,汝今欲趣何所?网明言:我所趣如如趣。 大迦叶言:如无所趣,亦无有转。网明言:如如无趣无转,一切法住如相故,我无趣无转。 大迦叶言:若无趣无转,汝云何教化众生?网明言:若人发愿,则是不能教化众生。若人于法有转,是亦不能教化众生。 大迦叶言:善男子,汝不转众生生死耶?网明言:我尚不得生死,何况于生死中而转众生? 大迦叶言:汝不令众生得涅槃耶?网明言:我尚不见涅槃,何况教化众生,令住涅槃? 大迦叶言:善男子,若汝不得生死,不见涅槃,何故今为无量众生行于菩提?此岂不为灭度众生耶? 网明言:若菩萨得生死,分别涅槃,因众生行菩提,此则不应说为菩萨。 大迦叶言:善男子,汝今于何处行?网明言:我非生死中行,非涅槃中行,亦不以众生相行。大迦叶,如汝所问,汝何处行者,如佛所化人行处,吾于彼行。 大迦叶言:佛所化人,无有行处。网明言:当知一切众生所行,亦如是相。 大迦叶言:佛所化人无贪无恚无痴,若一切众生所行如是相者,众生贪恚痴,从何所起? 网明言:我今问汝,随意答我。大迦叶,汝今宁有贪恚痴不?答言:无也。网明言:是贪恚痴尽灭耶?答言:不也。网明言:若大迦叶,今无贪恚痴,亦不尽灭者,汝置贪恚痴于何所耶? 答言:善男子,凡夫从颠倒起妄想分别,生贪恚痴耳!贤圣法中,善知颠倒实性故,无妄想分别,是以无贪恚痴。大迦叶,于汝意云何?若法从颠倒起,是法为实、为虚妄耶?答言:是法虚妄,非是实也。网明言:若法非实,可令实耶?答言:不也。网明言:若法非实,仁者欲于是中得贪恚痴耶?答言:不也。网明言:若然,何者是贪恚痴能恼众生者?答言:善男子,若尔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贪恚痴相。网明言:以是故,我说一切法相,如佛所化。梵天言:善男子,汝不行六波罗蜜然后得受记耶? 网明言:如汝所说,菩萨行六波罗蜜而得受记。梵天,若菩萨舍一切烦恼,名为檀波罗蜜。于诸法无所起,名为尸罗波罗蜜。于诸法无所伤,名为羼提波罗蜜。于诸法离相,名为毗梨耶波罗蜜。于诸法无所住,名为禅波罗蜜。于诸法无戏论,名为般若波罗蜜。梵天,菩萨如是行六波罗蜜,于何处行? 梵天言:无处行也。所以者何?凡有所行,皆是不行。若行即是不行,若不行即是行。 梵天,以是故,当知无所行是菩提。如汝所问,汝得受菩提记者,如如法性得受记,我所受记亦如是。 梵天言:善男子,如如法性无受记。 网明言:诸菩萨受记相,皆亦如是,如如法性。 尔时,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菩萨以何行,诸佛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佛言:若菩萨不行生法、不行灭法,不行善、不行不善,不行世间、不行出世间,不行有罪法、不行无罪法,不行有漏法、不行无漏法,不行有为法、不行无为法,不行修道、不行除断,不行生死、不行涅槃,不行见法、不行闻法、不行觉法、不行知法,不行施、不行舍,不行戒、不行覆,不行忍、不行善,不行发、不行精进,不行禅、不行三昧,不行慧,不行行,不行知,不行得。梵天,若菩萨如是行者,诸佛则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所以者何?诸所有行,皆有所是,无所是是菩提。诸所有行,皆是分别,无分别是菩提。诸所有行,皆是起作,无起作是菩提。诸所有行,皆是戏论,无戏论是菩提。是故当知,若菩萨过诸所行,则得授记。 唯然,世尊,受记者有何义? 佛言:离诸法二相故,是授记义。不分别生灭,是授记义。离身口意业相,是授记义。梵天,我念过去有劫名善见,我于此劫供养七十二那由他佛,是诸如来不见授记。又过是劫,劫名善化,我于此劫供养二十二亿诸佛,是诸如来亦不见授记。又过是劫,劫名梵叹,我于此劫供养万八千佛,是诸如来亦不见授记。又过是劫,劫名无咎,我于此劫供养三万二千佛,是诸如来亦不见授记。又过是劫,劫名庄严,我于此劫供养四百四十万佛,我皆以一切供养之具而供养之,是诸如来亦不见授记。梵天,我于往昔,供养诸佛,恭敬、尊重、赞叹,净修梵行,一切布施、一切持戒,及行头陀,离于瞋恚,忍辱慈心,如所说行,勤修精进,一切所闻,皆能受持,独处远离,入诸禅定,随所闻慧,赞诵思问,是诸如来亦不见授记。何以故?依止所行故。以是当知,若诸菩萨出过一切诸行,则得受记。我若以一劫、若减一劫,说是诸佛名号,不可得尽。梵天,我于是后,见燃灯佛,即得无生法忍。佛时授我记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我尔时出过一切诸行,具足六波罗蜜。所以者何?若菩萨能舍诸相,名为檀波罗蜜。能灭诸受持,名为尸罗波罗蜜。不为六尘所伤,名为羼提波罗蜜。离诸所行,名为毗梨耶波罗蜜。不忆念一切法,名为禅波罗蜜。能忍诸法无生性,名为般若波罗蜜。我于燃灯佛所,具足如是六波罗蜜。世尊,云何名具足六波罗蜜?梵天,若不念施,不依止戒,不分别忍,不取精进,不住禅定,不二于慧,是名具足六波罗蜜。世尊,云何当知满足萨婆若?梵天,若不受眼、不受色、不受耳、不受声、不受鼻、不受香、不受舌、不受味、不受身、不受触、不受意、不受法,若不受是内外入,名为满足萨婆若。我得如是满足萨婆若,于眼无所著,于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无所著,是故如来名为无碍知见萨婆若。梵天,萨婆若于法无所受。何以故?以无用故。无用即是无所有义,无所有即是空,如虚空义,同虚空相,是萨婆若,是故于法无所受。梵天,譬如一切所作,皆因虚空,而虚空无所依;如是诸智慧,皆从萨婆若出,而萨婆若无所依。尔时,等行菩萨谓文殊师利:如汝所说,皆为真实。 答言:一切言说,皆为真实。又问:虚妄言说,亦真实耶? 答言:如是。所以者何?是诸言说,皆为虚妄,无处无方。若法皆虚妄,无处无方,是故一切言说,皆是真实。善男子,提婆达语、如来语,无异无别。所以者何?一切言说,皆是如来言说,不出如故。一切言说有所说事,皆以无所说故得有所说,是以一切言说皆平等,文字同故,文字无念故,文字空故。 等行言:如来不说凡夫语言、贤圣语言耶? 文殊师利言:然。以文字说凡夫语言,亦以文字说贤圣语言。如是,善男子,诸文字有分别是凡夫语言、是贤圣语言耶?等行言:不也。文殊师利言:如诸文字无分别,一切贤圣亦无分别,是故贤圣无有言说。所以者何?贤圣不以文字相,不以众生相,不以法相有所说也。譬诸钟鼓,众缘和合,而有音声,是诸钟鼓,亦无分别。如是诸贤圣善知众因缘故,于诸言说,无贪无碍。 等行言:如佛所说,汝等集会,当行二事,若说法、若圣默然。何谓说法?何谓圣默然?答言:若说法不违佛、不违法、不违僧,是名说法。若知法即是佛,离相即是法,无为即是僧,是名圣默然。又善男子,因四念处有所说,名为说法。于一切法,无所忆念,名圣默然。因四正勤有所说,名为说法。以诸法等不作等,不作不等,名圣默然。因四如意足有所说,名为说法。若不起身心,名圣默然。因五根、五力有所说,名为说法。若不随他语有所信,为不取不舍故,分别诸法,一心安住,无念念中,解一切法,常定性,断一切戏论慧,名圣默然。因七菩提分有所说,名为说法。若常行舍心,无所分别,无增无减,名圣默然。因八圣道分有所说,名为说法。若知说法相,如筏喻,不依法,不依非法,名圣默然。善男子,于是三十七助道法,若能开解演说,名为说法。若身证是法,亦不离身见法,亦不离法见身,于是观中,不见二相、不见不二相,如是现前知见,而亦不见,名圣默然。又善男子,若不妄想著我,不妄想著彼,不妄想著法有所说,名为说法。若至不可说相,能离一切言说音声,得不动处,入离相心,名圣默然。又善男子,若知一切众生诸根利钝而教诲之,名为说法。常入于定,心不散乱,名圣默然。 等行言:如我解文殊师利所说义,一切声闻、辟支佛无有说法,亦无圣默然。所以者何?是人不能了知一切众生诸根利钝,亦复不能常在于定。文殊师利,若有真实问,何等是世间说法者,何等是世间圣默然者,则当为说诸佛是也。所以者何?诸佛善能分别一切众生诸根利钝,亦常在定。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如等行所说,唯诸如来,有此二法。于是等行菩萨白佛言:世尊,何谓菩萨发行大乘?尔时,不退转天子谓释提桓因:憍尸迦,所言师子吼,师子吼者,为何谓也? 答言:若行者说法无所贪著,是名师子吼。若行者贪著所见而有所说,是野干鸣,不名师子吼,起诸邪见故。天子,汝当复说所以为师子吼者。 天子言:憍尸迦,有所说法,乃至如来,尚不贪著,何况余法?是名师子吼。又憍尸迦,如说修行名师子吼,决定说法名师子吼,说法无畏名师子吼。又憍尸迦,若行者为不生、不灭、不出故说法,名师子吼,若为无垢无净、无合无散故说法,名师子吼。又憍尸迦,师子吼,名决定说一切法无我无众生,师子吼名决定说诸法空,师子吼名守护法故而有所说,师子吼名作是愿言:我当作佛,灭一切众生苦恼。师子吼名于清净所须物中少欲知足,师子吼名常能不舍阿兰若住处,师子吼名行施唱导,师子吼名不舍持戒,师子吼名等心怨亲,师子吼名常行精进、不舍本愿,师子吼名能除烦恼,师子吼名以慧善知所行。又问:何谓菩萨牢强精进?答言:若菩萨于诸法不见一相,不见异相,是名菩萨牢强精进大庄严也。于诸法不坏法性故,于诸法无著无断、无增无减,不见垢、不见净,出过法性,是名菩萨第一牢强精进。所谓身无所起,心无所起。于是世尊赞不退转天子:善哉!善哉!赞已,语思益梵天言:如天子所说,身无所起,心无所起,是为第一牢强精进。梵天,我念宿世一切所行牢强精进、持戒、头陀,于诸师长供养恭敬,在空闲处专精行道、读诵、多闻,愍念众生,给其所须,一切难行苦行、殷勤精进,而过去诸佛不见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所以者何?我住身口心,起精进相故。梵天,我后得如天子所说牢强精进故,燃灯佛授我记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是故梵天,若菩萨疾欲授记,应当修习如是牢强精进,谓于诸法,不起精进相。 世尊,何等是不起相精进?佛言:三世等空精进,是名不起相精进。世尊,云何为三世等空精进?佛言: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若法灭不复更起,若未至即无生相,若无住即住实相。又实相亦无有生,若法无生,则无去来今,若无去来今者,则从本已来,性常不生,是名三世等空精进,能令菩萨疾得授记。梵天,菩萨成就如是法忍者,能了达一切法无所舍,是名檀波罗蜜;了达一切法无漏,是名尸波罗蜜;了达一切法无伤,是名羼提波罗蜜;了达一切法无所起,是名毗梨耶波罗蜜;了达一切法平等,是名禅波罗蜜;了达一切法无分别,是名般若波罗蜜。若菩萨如是了达,则于诸法无增无减、无正无邪。是菩萨虽布施不求果报,虽持戒无所贪著,虽忍辱知内外空,虽精进知无起相,虽禅定无所依止,虽行慧无所取相。梵天,菩萨成就如是法忍,虽示现一切所行,而无所染污。是人得世间平等相,不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所倾动,出过一切世间法故,不自高、不自下,不喜不戚,不动不逸,无二心,离诸缘,得无二法,为堕二见法众生起大悲心,为其受身而教化之。梵天,是名第一牢强精进,所谓得无我空法忍,而于众生起大悲心,为之受身说是牢强精进相。
2022-12-14

大乘经典法要合集第四
大乘经典法要合集楞严经法要第四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除灭,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维摩诘经法要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道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即时豁然,还得本心。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诸佛国土,亦复皆空。又仁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蜜。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著,是菩萨行;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著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虽行四念处,而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夫求法者,不贪躯命。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辩乃如是!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曰:无所得故而得。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示行贪欲,离诸染著;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示入形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种性中,具诸功德。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为佛种。曰:何谓也?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吝;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堕烦恼者,令发正念,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不著己乐,庆于彼乐。在诸禅定,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见来求者,为善师想;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诸波罗蜜,为父母想;道品之法,为眷属想;发行善根,无有齐限;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行无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恶,净身口意。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于世间法,少欲知足;于出世间,求之无厌,而不舍世法;不坏威仪,而能随俗;起神通慧,引导众生;得念总持,所闻不忘。善别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辩,演说无碍。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无量,开梵天道;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深修善法,所行转胜;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失众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寂灭。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诸正士菩萨,已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在诸禅定,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见来求者,为善师想;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能以神通现作佛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帝释身,或现梵王身,或现世主身,或现转轮圣王身,又十方世界所有众声,上中下音,皆能变之,令作佛声,演出无常苦空无我之音。及十方诸佛,所说种种之法,皆于其中,普令得闻。舍利弗!我今略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之力,若广说者,穷劫不尽。是时,大迦叶闻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叹未曾有。谓舍利弗: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若有菩萨信解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者,一切魔众无如之何。大迦叶说此语时,三万二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圆觉经法要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辗转妄想,无有是处。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六祖坛经法要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阿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慧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慧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慧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常念修行,是愿力法。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道由心悟,岂在坐也?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2022-12-14

大乘经典法要合集第三
大乘方等经典法要合集卷二法华经法要第三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时,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有善男女等,闻我说寿命,乃至一念信,其福过于彼。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金刚经法要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一切法皆是佛法。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楞伽经法要楞伽王,譬如壁上彩画众生,无有觉知,世间众生,悉亦如是,无业无报,诸法亦然,无闻无说。楞伽王,世间众生,犹如变化,凡夫外道,不能了达。楞伽王,能如是见,名为正见;若他见者,名分别见。寂灭者,所谓一缘,一缘者,是最胜三昧,从此能生自证圣智,以如来藏而为境界。大慧,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大慧,阿赖耶识虚妄分别种种习气灭,即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大慧,相续灭者,谓所依因灭及所缘灭,即相续灭。所依因者,谓无始戏论虚妄习气;所缘者,谓自心所见分别境界。大慧,譬如泥团与微尘,非异非不异;金与庄严具亦如是。大慧,若泥团与微尘异者,应非彼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泥团微尘应无分别。大慧,转识、藏识若异者,藏识非彼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然彼真相不灭。大慧,识真相不灭,但业相灭。若真相灭者,藏识应灭。若藏识灭者,即不异外道断灭论。大慧,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大慧,菩萨摩诃萨欲得佛身,应当远离蕴界处心、因缘所作、生住灭法、戏论分别。但住心量,观察三有,无始时来,妄习所起;思惟佛地,无相无生,自证圣法;得心自在,无功用行,如如意宝,随宜现身,令达唯心,渐入诸地。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于自悉檀,应善修学。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唯有修行如实行者,以智慧力,了诸地相,善达句义,无边佛所,广集善根,不妄分别,自心所见,能知之耳!大慧,诸修行人,宴处山林,上中下修,能见自心,分别流注,得诸三昧、自在力通,诸佛灌顶,菩萨围绕。知心意意识所行境界,超爱、业、无明生死大海。是故汝等,应当亲近诸佛菩萨,如实修行,大善知识。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别境界,皆是自心之所现者,当离愦闹、昏滞睡眠,初中后夜,勤加修习,远离声闻外道邪论及二乘法,通达自心分别之相。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唯分别所现。大慧,应知兔角离于有无,诸法悉然,勿生分别。大慧,汝应远离兔角、牛角,虚空及色,所有分别。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常观察自心所见分别之相,于一切国土,为诸佛子说观察自心修行之法。复次大慧,法性所流佛,说一切法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妄计性所执因相,更相系属种种幻事,皆无自性。而诸众生种种执著,取以为实,悉不可得。复次大慧,妄计自性,执著缘起自性起。大慧,譬如幻师,以幻术力,依草木瓦石,幻作众生,若干色像,令其见者,种种分别,皆无真实。大慧,此亦如是,由取著境界习气力故,于缘起性中,有妄计性,种种相现,是名妄计性生。大慧,是名法性所流佛说法相。大慧,法性佛者,建立自证智所行,离心自性相。大慧,化佛说施、戒、忍、进、禅定、智慧,蕴界处法,及诸解脱诸识行相,建立差别。越外道见,超无色行。复次大慧,法性佛,非所攀缘,一切所缘、一切所作相、根量等相悉皆远离,非凡夫、二乘及诸外道执著我相所取境界。是故大慧,于自证圣智胜境界相,当勤修学。于自心所现分别见相,当速舍离。云何自证圣智殊胜相?谓明见苦、空、无常、无我,诸谛境界,离欲寂灭故,于蕴界处,若自若共、外不坏相,如实了知故,心住一境。住一境已,获禅解脱、三昧道果,而得出离,住自证圣智境界乐,未离习气及不思议变易死,是名声闻乘自证圣智境界相。菩萨摩诃萨虽亦得此圣智境界,以怜愍众生故,本愿所持故,不证寂灭门及三昧乐。诸菩萨摩诃萨,于此自证圣智乐中,不应修学。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远离有无。自证圣智所行相故有相,第一义智为其因故有因,离有无故。非作者,如虚空、涅槃、寂灭法故,常不思议。是故我说常不思议,不同外道所有诤论。大慧,此常不思议,是诸如来自证圣智所行真理,是故菩萨当勤修学。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别有,无所有故,妄计未来诸根境灭,以为涅槃。不知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彼愚痴人,说有三乘,不说唯心,无有境界。大慧,彼人不知去来现在诸佛所说自心境界,取心外境,常于生死,轮转不绝。复次大慧,去来现在诸如来说一切法不生。何以故?自心所见,非有性故,离有无生故。如兔马等角,凡愚妄取。唯自证圣智所行之处,非诸愚夫二分别境。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是藏识影像,所取、能取二种相现。彼诸愚夫,堕生住灭二见中故,于中妄起有无分别。大慧,汝于此义,当勤修学。大慧,云何知是声闻乘种性?谓若闻说于蕴界处自相共相,若知若证,举身毛竖,心乐修习,于缘起相,不乐观察,应知此是声闻乘种性。彼于自乘见所证已,于五六地断烦恼结,不断烦恼习,住不思议死,正师子吼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修习人无我,乃至生于得涅槃觉。大慧,复有众生求证涅槃,言能觉知我、人、众生、养者、取者,此是涅槃。复有说言,见一切法,因作者有,此是涅槃。大慧,彼无解脱,以未能见法无我故。此是声闻乘及外道种性,于未出中,生出离想。应勤修习,舍此恶见。大慧,云何知是缘觉乘种性?谓若闻说缘觉乘法,举身毛竖,悲泣流泪。离愦闹缘,无所染著。有时闻说,现种种身,或聚或散,神通变化,其心信受,无所违逆。当知此是缘觉乘种性,应为其说缘觉乘法。大慧,如来乘种性所证法有三种,所谓自性无自性法、内身自证圣智法、外诸佛刹广大法。大慧,若有闻说此一一法,及自心所现身财建立阿赖耶识不思议境,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此是如来乘性。大慧,非于生死外有涅槃,非于涅槃外有生死,生死、涅槃无相违相。如生死、涅槃,一切法亦如是,是名无二相。大慧,空、无生、无二、无自性相,汝当勤学。大慧,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于言中。譬如阳焰,诳惑诸兽,令生水想,而实无水。众经所说,亦复如是,随诸愚夫自所分别,令生欢喜,非皆显示圣智证处真实之法。大慧,应随顺义,莫著言说。如来亦尔,于远离一切分别相无我法中,以种种智慧方便善巧,或说如来藏,或说为无我,种种名字,各各差别。大慧,我说如来藏,为摄著我诸外道众,令离妄见,入三解脱,速得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佛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若欲离于外道见者,应知无我如来藏义。佛言:大慧,菩萨摩诃萨具四种法,成大修行。何者为四?谓观察自心所现故,远离生住灭见故,善知外法无性故,专求自证圣智故。若诸菩萨成此四法,则得名为大修行者。大慧,云何观察自心所现?谓观三界,唯是自心,离我、我所,无动作、无来去,无始执著过习所熏,三界种种色行名言系缚,身资所住,分别随入之所显现。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自心所现。大慧,云何得离生住灭见?所谓观一切法如幻梦生,自他及俱,皆不生故,随自心量,之所现故,见外物无有故,见诸识不起故,及众缘无积故,分别因缘,起三界故。如是观时,若内、若外,一切诸法,皆不可得,知无体实,远离生见,证如幻性,即时逮得无生法忍,住第八地,了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境,转所依止,获意生身。大慧,云何观察外法无性?谓观察一切法,如阳焰、如梦境、如毛轮,无始戏论,种种执著,虚妄恶习,为其因故。如是观察一切法时,即是专求自证圣智。大慧,渐次与顿,皆悉不生,但有心现,身资等故,外自共相,皆无性故,唯除识起,自分别见。大慧,是故应离因缘所作和合相中渐、顿生见。第一义者,是圣乐处,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义者,是圣智内自证境,非言语分别智境,言语分别,不能显示。大慧,言语者,起灭、动摇、展转因缘生。若展转缘生,于第一义不能显示。第一义者,无自他相。言语有相,不能显示。第一义者,但唯自心,种种外想,悉皆无有,言语分别,不能显示。是故大慧,应当远离,言语分别。大慧,诸修行者,转心意识,离能所取,住如来地自证圣法,于有及无,不起于想。大慧,诸修行者,若于境界,起有无执,则著我、人、众生、寿者。大慧,一切诸法,自相共相,是化佛说,非法佛说。大慧,化佛说法,但顺愚夫,所起之见,不为显示自证圣智三昧乐境。佛告大慧:一切识自性习气,及藏识意、意识见习转已,我及诸佛说名涅槃,即是诸法性空境界。大慧,非一切佛土皆有言说。言说者,假安立耳!大慧,或有佛土瞪视显法,或现异相,或复扬眉,或动目睛,或示微笑、嚬呻、謦欬、忆念、动摇,以如是等而显于法。大慧,如不瞬世界、妙香世界及普贤如来佛土之中,但瞪视不瞬,令诸菩萨获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大慧,非由言说而有诸法。此世界中蝇蚁等虫,虽无言说,成自事故。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常声,依何处说?佛言:大慧,依妄法说。以诸妄法,圣人亦现,然不颠倒。大慧,譬如阳焰、火轮、垂发、乾闼婆城、梦幻、镜像,世无智者,生颠倒解,有智不然,然非不现。大慧,妄法现时,无量差别,然非无常。何以故?离有无故。云何离有无?一切愚夫种种解故。如恒河水,有见不见,饿鬼不见,不可言有;余所见故,不可言无。圣于妄法,离颠倒见。大慧,妄法是常,相不异故。非诸妄法有差别相,以分别故,而有别异,是故妄法,其体是常。大慧,云何而得妄法真实?谓诸圣者,于妄法中不起颠倒,非颠倒觉。若于妄法有少分想,则非圣智。有少想者,当知则是愚夫戏论,非圣言说。何谓智人分别妄法而得成就佛乘种性?所谓了达一切唯是自心分别所见,无有外法。大慧,有诸愚夫分别妄法种种事物,决定如是,决定不异,此则成就生死乘性。大慧,彼妄法中种种事物,非即是物,亦非非物。大慧,即彼妄法,诸圣智者心意意识、诸恶习气、自性法转依故,即说此妄名为真如。是故真如离于心识,我今明了显示此句。离分别者,悉离一切诸分别故。佛言:大慧,菩萨摩诃萨,依诸圣教无有分别,独处闲静,观察自觉,不由他悟,离分别见,上上升进,入如来地。如是修行,名自证圣智行相。云何名一乘行相?谓得证知一乘道故。云何名为知一乘道?谓离能取、所取分别,如实而住。大慧,声闻、缘觉,无自般涅槃法故,我说一乘。以彼但依如来所说调伏远离,如是修行而得解脱,非自所得。又彼未能除灭智障及业习气,未觉法无我,未名不思议变易死,是故我说以为三乘。若彼能除一切过习,觉法无我,是时乃离三昧所醉,于无漏界而得觉悟已,于出世上上无漏界中,修诸功德,普使满足,获不思议自在法身。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我于某夜成最正觉,乃至某夜当入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亦不当说,不说是佛说。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语?佛言:大慧,依二密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自证法,及本住法。云何自证法?谓诸佛所证,我亦同证,不增不减。证智所行,离言说相,离分别相,离名字相。云何本住法?谓法本性,如金等在矿,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位、法界、法性皆悉常住。大慧,譬如有人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旧道,即便随入,止息游戏。大慧,于汝意云何?彼作是道及以城中种种物耶?白言:不也。佛言:大慧,我及诸佛所证真如,常住法性亦复如是。是故说言:始从成佛乃至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亦不当说。一切二乘及诸菩萨,有二种宗法相。何等为二?谓宗趣法相、言说法相。宗趣法相者,谓自所证殊胜之相,离于文字语言分别,入无漏界,成自地行,超过一切不正思觉,伏魔外道,生智慧光,是名宗趣法相。言说法相者,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于一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众生心令入此法,是名言说法相。佛言:大慧,语者,所谓分别习气而为其因,依于喉、舌、唇、齶、齿、辅而出种种音声文字,相对谈说,是名为语。云何为义?菩萨摩诃萨住独一静处,以闻思修慧,思惟观察向涅槃道自智境界,转诸习气,行于诸地种种行相,是名为义。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于语义,知语与义不一不异,义之与语亦复如是。若义异语,则不应因语而显于义,而因语见义,如灯照色。大慧,譬如有人,持灯照物,知此物如是,在如是处。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因语言灯,入离言说自证境界。复次大慧,生灭是识,不生灭是智;堕相无相及以有无种种相因是识,离相无相及有无因是智;有积集相是识,无积集相是智;著境界相是识,不著境界相是智;三和合相应生是识,无碍相应自性相是智;有得相是识,无得相是智。证自圣智所行境界,如水中月,不入不出故。大慧,三世如来有二种法,谓言说法及如实法。言说法者,谓随众生心为说种种诸方便教。如实法者,谓修行者于心所现离诸分别,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于自觉圣智所行境界,离诸因缘相应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是名如实法。此二种法,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当善修学。我说二种法,言教及如实,教法示凡夫,实为修行者。大慧,如我所说,诸法无我,以诸法中,无有我性,故说无我,非是无有诸法自性,如来句义应知亦然。大慧,譬如牛无马性、马无牛性,非无自性。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自相,而非有即有,非诸凡愚之所能知。何故不知?以分别故。一切法空,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自性,悉亦如是。超一切量故,唯有言说。唯有言说故,则无有生。无有生故,则无有灭。无有灭故,则如虚空。大慧,虚空非作非所作。非作非所作故,远离攀缘。远离攀缘故,出过一切诸戏论法。出过一切诸戏论法,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正等觉体。正等觉者,永离一切诸根境界。大慧,菩萨摩诃萨生胜妙处,欲令众生安住大乘,以十自在力现众色像,随其所宜,说真实法。真实法者,无异无别,不来不去,一切戏论,悉皆息灭。是故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应如言执著于义。何以故?真实之法,离文字故。大慧,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与妄想合,流转生死。大慧,实义者,从多闻得。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恶见,身自不随,亦令他不随,是则名曰于义多闻。欲求义者,应当亲近。与此相违,著文字者,宜速舍离。大慧,八地菩萨所得三昧,同诸声闻、缘觉涅槃。以诸佛力所加持故,于三昧门,不入涅槃。若不持者,便不化度一切众生,不能满足如来之地,亦则断绝如来种性。是故诸佛为说如来不可思议诸大功德,令其究竟不入涅槃。声闻、缘觉著三昧乐,是故于中,生涅槃想。大慧,第一义中,无有次第,亦无相续,远离一切境界分别,此则名为寂灭之法。佛言:大慧,无始虚伪过习因灭,了知外境,自心所现,分别转依,名为解脱,非灭坏也,是故不得言无边际。大慧,无边际者,但是分别异名。大慧,离分别心,无别众生,以智观察内外诸法,知与所知,悉皆寂灭。大慧,一切诸法唯是自心分别所见,不了知故,分别心起,了心则灭。大慧,五识身,非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有生灭,四种习气之所迷覆,而诸凡愚分别熏心,不能了知,起刹那见。大慧,意及意识、眼识等七,习气为因,是刹那性,离无漏善非流转法。大慧,如来藏者,生死流转及是涅槃苦乐之因,凡愚不知,妄著于空。大慧,变化如来,金刚力士常随卫护,非真实佛。真实如来,离诸限量,二乘、外道所不能知,住现法乐,成就智忍,不假金刚力士所护。一切化佛,不从业生,非即是佛,亦非非佛。譬如陶师,众事和合,而有所作。化佛亦尔,众相具足,而演说法,然不能说自证圣智所行之境。
2022-12-14

大乘经典法要合集第二
大乘经典法要合集涅槃经法要第二云何菩萨具足多闻?菩萨摩诃萨为大涅槃,十二部经书写、读诵、分别、解说,是名菩萨具足多闻。除十一部,惟毗佛略,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亦名菩萨具足多闻。除十二部经,若能受持是《大涅槃》微妙经典,书写、读诵、分别、解说,是名菩萨具足多闻。除是经典具足全体,若能受持一四句偈。复除是偈,若能受持如来常住,性无变易,是名菩萨具足多闻。复除是事,若知如来常不说法,亦名菩萨具足多闻。何以故?法无性故。如来虽说一切诸法,常无所说,是名菩萨修《大涅槃》,成就第五具足多闻。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大涅槃具足成就如是五事,难作能作,难忍能忍,难施能施。云何菩萨难作能作?若闻有人食一胡麻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信是语故,乃至无量阿僧祇劫常食一麻,若闻入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无量劫在阿鼻地狱,入炽火聚,是名菩萨难作能作。云何菩萨难忍能忍?若闻受苦,手杖刀石斫打因缘得大涅槃,即于无量阿僧祇劫身具受之,不以为苦,是名菩萨难忍能忍。云何菩萨难施能施?若闻能以国城妻子、头目髓脑惠施于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于无量阿僧祇劫,以其所有国城妻子、头目髓脑惠施于人,是名菩萨难施能施。菩萨虽复难作能作,终不念言:‘是我所作。’难施能施,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父母惟有一子,爱之甚重,以好衣裳、上妙甘膳,随时将养,令无所乏。其子若于是父母所,生轻慢心,恶口骂辱,父母爱故,不生嗔恨,亦不念言我与是儿衣服饮食。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视诸众生犹如一子。若子遇病,父母亦病,为求医药,勤而疗之,病既瘥已,终不生念,我为是儿疗治病苦。菩萨亦尔,见诸众生遇烦恼病,生爱念心,而为说法,以闻法故,诸烦恼断,烦恼断已,终不念言,我为众生断诸烦恼。若生此念,终不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惟作是念:‘无一众生我为说法令断烦恼。’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不嗔不喜,何以故?善能修习空三昧故。菩萨若修空三昧者,当于谁所生嗔生喜?善男子,譬如山林,猛火所焚,若人斫伐,或为水漂,而是林木当于谁所生嗔生喜?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诸众生无嗔无喜。何以故?修空三昧故。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一切诸法性自空耶?空空故空?若性自空者,不应修空然后见空。云何如来言以修空而见空也?若性自不空,虽复修空,不能令空。善男子,一切诸法,性本自空。何以故?一切法性不可得故。善男子,色性不可得。云何色性?色性者,非地水火风,不离地水火风;非青黄赤白,不离青黄赤白;非有非无,云何当言色有自性?以性不可得,故说为空。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以相似相续故,凡夫见已,说言诸法性不空寂。菩萨摩诃萨具足五事,是故见法性本空寂。善男子,若有沙门及婆罗门,见一切法性不空者,当知是人非是沙门,非婆罗门,不得修习般若波罗蜜,不得入于大般涅槃,不得现见诸佛菩萨,是魔眷属。善男子,一切诸法性本自空,亦因菩萨修习空故,见诸法空。善男子,如一切法性无常故,灭能灭之;若非无常,灭不能灭。有为之法有生相故,生能生之;有灭相故,灭能灭之。菩萨修空亦复如是,以修空故见一切法性皆空寂。善男子,是空三昧见不空法能令空寂,然非颠倒。如盐非咸作咸,是空三昧亦复如是,不空作空。善男子,贪是有性,非是空性。贪若是空,众生不应以是因缘堕于地狱。若堕地狱,云何贪性当是空耶?善男子,色性是有。何等色性?所谓颠倒。以颠倒故,众生生贪。若是色性非颠倒者,云何能令众生生贪?以生贪故,当知色性,非不是有。以是义故,修空三昧,非颠倒也。善男子,一切菩萨住九地者,见法有性,以是见故,不见佛性。若见佛性,则不复见一切法性。以修如是空三昧故,不见法性。以不见故,则见佛性。诸佛菩萨有二种说:一者有性,二者无性。为众生故,说有法性,为诸贤圣,说无法性。为不空者见法空故,修空三昧,令得见空。无法性者,亦修空故空,以是义故,修空见空。善男子,汝言见空,空是无法,为何所见者?善男子,如是如是,菩萨摩诃萨实无所见,无所见者,即无所有,无所有者,即一切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于一切法,悉无所见。若有见者,不见佛性,不能修习般若波罗蜜,不得入于大般涅槃。是故菩萨见一切法性无所有。善男子,菩萨不但因见三昧而见空也,般若波罗蜜亦空,禅波罗蜜亦空,毗梨耶波罗蜜亦空,羼提波罗蜜亦空,尸波罗蜜亦空,檀波罗蜜亦空,色亦空,眼亦空,识亦空,如来亦空,大般涅槃亦空,是故菩萨见一切法皆悉是空。是故我在迦毗罗城告阿难言:汝莫愁恼悲泣啼哭。阿难即言:如来世尊,我今眷属悉皆死丧,云何当得不愁啼耶?如来与我俱生此城,俱同释种、亲戚眷属,云何如来独不愁恼,光颜更显?善男子,我复告言:阿难,汝见迦毗真实而有,我见空寂,悉无所有;汝见释种悉是亲戚,我修空故,悉无所见。以是因缘,汝生愁苦,我身容颜益更光显。诸佛菩萨修习如是空三昧故,不生愁恼。尔时世尊告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汝若欲问,今可随意。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为佛性?以何义故名为佛性?何故复名常乐我净?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不见一切众生所有佛性?十住菩萨住何等法不了了见?佛住何等法而了了见?十住菩萨以何等眼不了了见?佛以何眼而了了见?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若有人能为法咨启,则为具足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亦复解知名为佛性,乃至能知十住菩萨以何眼见,诸佛世尊以何眼见。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云何名为智慧庄严?云何名为福德庄严?善男子,慧庄严者,谓从一地乃至十地,是名慧庄严;福德庄严者,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非般若波罗蜜。复次善男子,慧庄严者,所谓诸佛菩萨;福德庄严者,谓声闻、缘觉、九住菩萨。复次善男子,福德庄严者,有为,有漏,有有,有果报,有碍,非常,是凡夫法;慧庄严者,无为,无漏,无无,无果报,无碍,常住。善男子,汝今具足是二庄严,是故能问甚深妙义。我亦具足是二庄严,能答是义。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世尊,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不应问一种二种,云何世尊说言能答一种二种?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无一二种。一种二种者,是凡夫相。佛言:善男子,若有菩萨无二种庄严,则不能知一种二种。若有菩萨具二庄严,则能解知一种二种。若言诸法无一二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无一二,云何得说一切诸法无一无二?善男子,若言一二是凡夫相,是乃名为十住菩萨,非凡夫也。何以故?一者名为涅槃,二者名为生死。何故一者名为涅槃?以其常故。何故二者名为生死?爱无明故。常涅槃者,非凡夫相;生死二者,亦非凡夫相。以是义故,具二庄严者,能问能答。善男子,汝问云何为佛性者,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善男子,不见中道者凡有三种:一者定乐行,二者定苦行,三者苦乐行。定乐行者,所谓菩萨摩诃萨怜愍一切诸众生故,虽复处在阿鼻地狱,如三禅乐;定苦行者,谓诸凡夫;苦乐行者,谓声闻缘觉。声闻缘觉行于苦乐,作中道想。以是义故,虽有佛性,而不能见。善男子,如汝所问,以何义故,名佛性者?善男子,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复次善男子,道有三种:谓下上中。下者,梵天无常,谬见是常;上者,生死无常,谬见是常,三宝是常,横计无常。何故名上?能得最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中者名第一义空,无常见无常,常见于常。第一义空不名为下,何以故?一切凡夫所不得故。不名为上,何以故?即是下故。诸佛菩萨所修之道,不上不下,以是义故,名为中道。复次善男子,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是二中间,则有生老病死之苦,是名中道。如是中道,能破生死,故名为中。以是义故,中道之法名为佛性。是故佛性常乐我净。以诸众生不能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佛性实非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善男子,譬如贫人,家有宝藏,是人不见。以不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而语之言:‘汝舍宅中有金宝藏,何故如是贫穷困苦,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即以方便,令彼得见。以得见故,是人即得常乐我净。佛性亦尔,众生不见,以不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诸佛菩萨,以方便力,种种教告,令彼得见。以得见故,众生即得常乐我净。复次善男子,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者常见,二者断见。如是二见,不名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无常无断,即是观照十二因缘智,如是观智,是名佛性。二乘之人虽观因缘,犹亦不得名为佛性。佛性虽常,以诸众生无明覆故,不能得见。又未能渡十二因缘河,犹如兔马。何以故?不见佛性故。善男子,是观十二因缘智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善男子,譬如胡瓜,名为热病。何以故?能为热病作因缘故,十二因缘亦复如是。善男子,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无上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无明为因,诸行为果,行因识果。以是义故,彼无明体亦因亦因因,识亦果亦果果,佛性亦尔。善男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善男子,是因非果,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缘所生之法。非因非果名为佛性,非因果故,常恒无变。以是义故,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无知无见,不可思惟,乃是诸佛菩萨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以何义故甚深甚深?众生业行,不常不断,而得果报;虽念念灭,而无所失;虽无作者,而有作业;虽无受者,而有果报;受者虽灭,果不败亡;无有虑知,和合而有。一切众生虽与十二因缘共行而不见知,不见知故,无有终始。十住菩萨惟见其终,不见其始。诸佛世尊见始见终。以是义故,诸佛了了得见佛性。善男子,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善男子,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见佛性故,自造结业,流转生死,犹如拍毬。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善男子,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上智观者,见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观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佛与佛性无差别者,一切众生何用修道?佛言:善男子,如汝所问,是义不然。佛与佛性虽无差别,然诸众生悉未具足。善男子,譬如有人恶心害母,害已生悔,三业虽善,是人故名地狱人也。何以故?是人定当堕地狱故。是人虽无地狱阴界诸入,犹故得名为地狱人。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见有人修行善者,名见天人;修行恶者,名见地狱。何以故?定受报故。善男子,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是义故,我于此经而说是偈: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种:一未来有,二现在有,三过去有。一切众生未来之世,当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一切众生现在悉有烦恼诸结,是故现在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众生过去之世有断烦恼,是故现在得见佛性。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问言:‘汝有酥耶?’答言我有。酪实非酥,以巧方便定当得故,故言有酥。众生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男子,毕竟有二种:一者庄严毕竟,二者究竟毕竟;一者世间毕竟,二者出世毕竟。庄严毕竟者,六波罗蜜;究竟毕竟者,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一乘,以无明覆故,不能得见。善男子,如郁单越三十三天,果报覆故,此间众生不能得见。佛性亦尔,诸结覆故,众生不见。复次善男子,佛性者即首楞严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诸佛之母。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而令诸佛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首楞严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见,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随其所作,处处得名。善男子,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则出醍醐。更有异草,牛若食者,则无醍醐,虽无醍醐,不可说言雪山之中无忍辱草。佛性亦尔,雪山者名为如来,忍辱草者名大涅槃,异草者十二部经,众生若能听受咨启《大般涅槃》,则见佛性。十二部中虽不闻有,不可说言无佛性也。善男子,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非常非断,非非常非非断;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亦尽非尽,非尽非非尽;亦因亦果,非因非果;亦义非义,非义非非义;亦字非字,非字非非字。云何为色?金刚身故;云何非色?十八不共非色法故;云何非色非非色?色非色无定相故;云何为相?三十二相故;云何非相?一切众生相不现故;云何非相非非相?相非相不决定故;云何为一?一切众生悉一乘故;云何非一?说三乘故;云何非一非非一?无数法故;云何非常?从缘见故;云何非断?离断见故;云何非非常非非断?无终始故;云何为有?一切众生悉皆有故;云何为无?从善方便而得见故;云何非有非无?虚空性故;云何名尽?得首楞严三昧故;云何非尽?以其常故;云何非尽非非尽?一切尽相断故;云何为因?以了因故;云何为果?果决定故;云何非因非果?以其常故;云何为义?悉能摄取义无碍故;云何非义?不可说故;云何非义非非义?毕竟空故;云何为字?有名称故;云何非字?名无名故;云何非字非非字?断一切字故;云何非苦非乐?断一切受故;云何非我?未能具得八自在故;云何非非我?以其常故;云何非我非非我?不作不受故;云何为空?第一义空故;云何非空?以其常故;云何非空非非空?能为善法作种子故。善男子,若有人能思惟解了《大涅槃经》如是之义,当知是人则见佛性。佛性者不可思议,乃是诸佛如来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善男子,佛性者,非阴界入,非本无今有,非已有还无,从善因缘众生得见。譬如黑铁,入火则赤,出冷还黑,而是黑色非内非外,因缘故有。佛性亦尔,一切众生烦恼火灭,则得闻见。善男子,如种灭已,芽则得生,而是芽性非内非外,乃至花果亦复如是,从缘故有。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成就具足无量功德,佛性亦尔,悉是无量无边功德之所成就。破恶欲者,名为少欲;虽未能坏诸结烦恼,而能同于如来行处,是名知足。善男子,如是二法,乃是念定近因缘也,常为师宗同学所赞,我亦常于处处经中称美赞叹如是二法。若能具足是二法者,则得近于大涅槃门及五种乐,是名寂静;坚持戒者,名为精进;有惭愧者,名为正念;不见心相,名为正定;不求诸法性相因缘,是名正慧;无有相故,烦恼则断,是名解脱;称美如是《大涅槃经》,名赞叹解脱。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安住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善男子,如汝所言十住菩萨以何眼故,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世尊以何眼故,见于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见故,不得明了,佛眼见故,故得明了;为菩提行故,则不了了,若无行故,则得了了;住十住故,虽见不了,住不住故,则得了了;菩萨摩诃萨智慧因故,见不了了,诸佛世尊断因果故,见则了了。一切觉者名为佛性,十住菩萨不得名为一切觉故,是故虽见而不明了。佛言:我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无有我,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者岂非我耶?以是义故,我不说断见。善男子,如来有因缘故,说无我为我,真实无我,虽作是说,无有虚妄。善男子,有因缘故,说我为无我,而实有我,为世界故,虽说无我,而无虚妄。佛性无我,如来说我,以其常故。如来是我,而说无我,得自在故。十住菩萨所见佛性,如夜见色,如来所见如昼见色。十住菩萨亦复如是,虽见佛性,不能明了,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能得明了。诸佛世尊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见于佛性,如观掌中阿摩勒果。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是故常为烦恼系缚,流转生死。见佛性故,诸结烦恼所不能系,解脱生死,得大涅槃。众生佛性不名为佛,以诸功德因缘和合,得见佛性,然后成佛。汝言众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见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以诸因缘未和合故。善男子,以是义故,我说二因:正因缘因。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众生爱尽,则见佛性。虽有名色,不能系缚,虽复处在二十五有,不为诸有之所污染。一切诸法,性无住住。菩萨亦尔,若三昧多者,则修习慧;若慧多者,则修习三昧;三昧慧等,则名为舍。善男子,十住菩萨智慧力多,三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见佛性;声闻缘觉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以是因缘不见佛性;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见佛性,了了无碍,如观掌中庵摩勒果。见佛性者,名为舍相。佛言:善男子,无因缘故,故名无生;以无为故,故名无出;无造业故,故名无作;不入五见,故名屋宅;离四瀑水,故名为洲;调众生故,故名归依;坏结贼故,故名安隐;诸结火灭,故名灭度;离觉观故,名曰涅槃;远愦闹故,名曰寂静;永断必死,故名无病;一切无故,名无所有。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作是观时,即得明了见于佛性。云何名为信心具足?深信佛法众僧是常,十方诸佛方便示现,一切众生及一阐提悉有佛性;不信如来生老病死及修苦行、提婆达多真实破僧出佛身血、如来毕竟入于涅槃、正法灭尽,是名菩萨信心具足。善男子,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得作重,非一切人,唯有愚智。是故当知,非一切业悉定得果。虽不定得,亦非不得。善男子,一切众生凡有二种:一者智人,二者愚痴。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狱极重之业现世轻受;愚痴之人,现世轻业,地狱重受。佛言:善男子,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梵行解脱,以不定故,则修梵行及解脱果。善男子,若能远离一切恶业,则得善果;若远善业,则得恶果。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修习圣道。若不修道,则无解脱。一切圣人所以修道,为坏定业,得轻报故,不定之业,无果报故。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修习圣道。若人远离修习圣道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不得解脱,得涅槃者,亦无是处。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难动,是故能令重业为轻;愚痴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轻业而作重报。以是义故,一切诸业不名决定。菩萨摩诃萨无地狱业,为众生故,发大誓愿,生地狱中。善男子,汝言众生悉有佛性,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磁石者,善哉善哉,以有佛性因缘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言不须修圣道者,是义不然。善男子,譬如有人行于旷野,渴乏遇井,其井幽深,虽不见水,当知必有。是人方便求觅罐绠,汲取则见。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复有之,要须修习无漏圣道,然后得见。善男子,如有胡麻,则得见油,离诸方便,则不得见,甘蔗亦尔。善男子,如三十三天、北郁单越,虽是有法,若无善业、神通道力,则不能见。地中草根及地下水,以地覆故,众生不见。佛性亦尔,不修圣道故不得见。善男子,一切众生不退佛性故,名之为有,阿毗跋致故,以当有故,决定得故,定当见故,是故名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男子,如来常住,则名为我。如来法身无边无碍,不生不灭,得八自在,是名为我。众生真实无如是我及以我所,但以必定当得毕竟第一义空,故名佛性。菩萨摩诃萨若不能舍二十五有,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诸众生必当得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男子,若有已于过去无量无边世中,亲近供养无量诸佛,深种善根,然后乃得闻是经名。善男子,佛性不可思议,佛法僧宝亦不可思议,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不能知,是亦不可思议,如来常乐我净之法亦不可思议,一切众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经亦不可思议。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不可思议。何以故?菩萨摩诃萨深知生死多诸罪过,观大涅槃有大功德,为诸众生处在生死,受种种苦,心无退转,是名菩萨不可思议。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有因缘而生怜愍,实不受恩而常施恩,虽施于恩而不求报,是故复名不可思议。复次善男子,或有众生为自利益修诸苦行,菩萨摩诃萨为利他故,修行苦行,是名自利,是故复名不可思议。复次,菩萨了了知见无众生相,无烦恼污,无修习道离烦恼者,虽为菩提,无菩提行,亦无成就菩提行者,无有受苦及破苦者,而亦能为众生坏苦,行菩提行,是故复名不可思议。是故如来说一切法无有定相。善男子,众生佛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佛性虽有,非如虚空。何以故?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虚空。佛性虽无,不同兔角。何以故?龟毛兔角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生,佛性可生,是故虽无,不同兔角。是故佛性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云何名有?一切悉有。是诸众生不断不灭,犹如灯焰,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有。云何名无?一切众生现在未有一切佛法、常乐我净,是故名无。有无合故,即是中道。是故佛说众生佛性非有非无。善男子,如有人问是种子中有果无耶?应定答言亦有亦无。何以故?离子之外不能生果,是故名有;子未出芽,是故名无。以是义故,亦有亦无。所以者何?时节有异,其体是一。众生佛性亦复如是。若言众生中别有佛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众生即佛性,佛性即众生。直以时异,有净不净。善男子,若有问言是子能生果不?是果能生子不?应定答言亦生不生。善男子,是故如来于是经中说如是言:一切众生定有佛性是名为着,若无佛性是名虚妄。智者应说众生佛性亦有亦无。如来佛性则有二种:一者有,二者无。有者,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是名为有;无者,所谓如来过去诸善、不善、无记、业因果报、烦恼五阴、十二因缘,是名为无。善男子,如有无,善不善,有漏无漏,世间非世间,圣非圣,有为无为,实不实,寂静非寂静,诤非诤,界非界,烦恼非烦恼,取非取,受记非受记,有非有,三世非三世,时非时,常无常,我无我,乐无乐,净无净,色受想行识非色受想行识,内入非内入,外入非外入,十二因缘非十二因缘,是名如来佛性有无。乃至一阐提佛性有无,亦复如是。善男子,我虽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众生不解佛如是等随自意语。善男子,如是语者,后身菩萨尚不能解,况于二乘其余菩萨?善男子,我往一时在耆阇崛山,与弥勒菩萨共论世谛,舍利弗等五百声闻于是事中都不识知,何况出世第一义谛?善男子,或有佛性,一阐提有,善根人无;或有佛性,善根人有,一阐提无;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性,二人俱无。善男子,我诸弟子若解如是四句义者,不应难言一阐提人定有佛性,定无佛性。若言众生悉有佛性,是名如来随自意语。如来如是随自意语,众生云何一向作解?若有说言,众生佛性非有如虚空,非无如兔角,何以故?虚空常故,兔角无故,是故得言亦有亦无,有故,破兔角;无故,破虚空,如是说者,不谤三宝。善男子,夫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万法。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一切善不善无记,尽名佛性。如来或时因中说果,果中说因,是名如来随自意语。善男子,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为断烦恼修行道者,即是如来。世尊,云何能断一切诸有?佛言:善男子,若观实相,是人能断一切诸有。须跋陀言:世尊,云何名为实相?善男子,无相之相,名为实相。世尊,云何名为无相之相?善男子,一切法无自相、他相及自他相,无无因相,无作相,无受相,无作者相,无受者相,无法非法相,无男女相,无士夫相,无微尘相,无时节相,无为自相,无为他相,无为自他相,无有相,无无相,无生相,无生者相,无因相,无因因相,无果相,无果果相,无昼夜相,无明暗相,无见相,无见者相,无闻相,无闻者相,无觉知相,无觉知者相,无菩提相,无得菩提者相,无业相,无业主相,无烦恼相,无烦恼主相。善男子,如是等相,随所灭处,名真实相。善男子,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善男子,是相、法界、毕竟智、第一义谛、第一义空,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无上菩提。尔时世尊,如是逆顺入诸禅已,普告大众: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无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等,等诸法故。闲居静住,无所施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从无住法,法性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众,应断无明,灭生死始。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摩诃般若,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无系缚者,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烦恼。与虚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尽诸动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见此法,名为解脱。凡夫不知,名曰无明。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
20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