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啼菩萨求法品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九十八初分常啼菩萨品第七十七之一 尔时,具寿善现(别本有一复字)白佛言:世尊!云何教授教诫初业菩萨,令其信解诸法自性毕竟皆空? 佛告善现:岂一切法先有后无?然一切法非有非无,无自性无他性,先既非有后亦非无,自性常空无所怖畏。应当如是教授教诫初业菩萨,令其信解诸法自性毕竟皆空。 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求般若波罗蜜多,应如常啼菩萨摩诃萨求,是菩萨摩诃萨今在大云雷音佛所修行梵行。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常啼菩萨摩诃萨云何求般若波罗蜜多? 佛告善现:常啼菩萨摩诃萨本求般若波罗蜜多时,不惜身命,不顾珍财,不徇名誉,不希恭敬,而求般若波罗蜜多。彼常乐居阿练若处,欻然闻有空中声曰:咄!善男子!汝可东行,决定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汝当行时,莫辞疲倦,莫念睡眠,莫思饮食,莫想昼夜,莫怖寒热,于内外法心莫散乱。行时不得左右顾视,勿观前后上下四维,勿破威仪,勿坏身相。勿动于色,勿动受、想、行、识;勿动眼处,勿动耳、鼻、舌、身、意处;勿动色处,勿动声、香、味、触、法处;勿动眼界,勿动耳、鼻、舌、身、意界;勿动色界,勿动声、香、味、触、法界;勿动眼识界,勿动耳、鼻、舌、身、意识界;勿动眼触,勿动耳、鼻、舌、身、意触;勿动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勿动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勿动地界,勿动水、火、风、空、识界;勿动因缘,勿动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勿动从缘所生诸法;勿动无明,勿动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勿动布施波罗蜜多,勿动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勿动四念住,勿动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勿动内空,勿动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勿动真如,勿动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勿动苦圣谛,勿动集、灭、道圣谛;勿动四静虑,勿动四无量、四无色定;勿动八解脱,勿动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勿动一切陀罗尼门,勿动一切三摩地门;勿动空解脱门,勿动无相、无愿解脱门;勿动极喜地,勿动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勿动五眼,勿动六神通;勿动佛十力,勿动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勿动无忘失法,勿动恒住舍性;勿动一切智,勿动道相智、一切相智;勿动预流果,勿动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勿动菩萨摩诃萨行,勿动无上正等菩提;勿动世间法,勿动出世间法;勿动有漏法,勿动无漏法;勿动有为法,勿动无为法。何以故?善男子!若于诸法有所动者则于佛法不能安住,若于佛法不能安住则于生死诸趣轮回,若于生死诸趣轮回则不能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闻空中声殷勤教诲,欢喜踊跃叹未曾有,合掌恭敬报空声曰:如向所言我当从教。所以者何?我当欲为一切有情作大明故,我当欲集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殊胜法故,我当欲证无上正等大菩提故。 时,空中声复语常啼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当于空、无相、无愿甚深之法应生信解,汝应以离一切相心求深般若波罗蜜多,汝应以离我及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相心求深般若波罗蜜多。汝善男子于诸恶友应方便远离,于诸善友应亲近供养。若能为汝善巧说空、无相、无愿、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本寂之法,及能为汝示现教导赞励庆喜一切智智,是为善友。汝善男子若如是行,不久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或从经典中闻,或从菩萨所闻。汝所从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于是处起大师想,汝应知恩念当重报。汝善男子应作是念:我所从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我最胜真实善友,我从彼闻是妙法故,速于无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转,我由彼故得近如来、应、正等觉,常生诸佛严净国土,恭敬供养诸佛世尊,听闻正法植众德本,远离无暇具足有暇,念念增长殊胜善根。汝应思惟筹量观察诸如是等功德胜利,能(别本有作于者)为汝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法师,常应敬事如诸佛想。汝善男子莫以世利名誉心故随逐法师,但为爱重恭敬供养无上法故随逐法师。汝善男子应觉魔事,谓有恶魔为坏正法及法师故,以妙色、声、香、味、触境,殷勤奉施,时说法师方便善巧,为欲调伏彼恶魔故,令诸有情种善根故,现与世间同其事故,虽受彼施而无染著,汝于此中莫生秽想(别本有作相者)。应作是念:我未能知说法菩萨方便善巧,此说法师善知方便,为欲调伏刚强有情,欲令有情植众德本,俯同世事现受诸欲,然此菩萨不取法相,无著无碍曾无毁犯。汝善男子当于尔时应观诸法真实理趣。云何诸法真实理趣?谓一切法无染无净。何以故?善男子!以一切法自性皆空,无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如幻、如梦、如响、如像、如阳焰、如光影、如变化事、如寻香城。汝善男子若能如是观察诸法真实理趣随逐法师,不久成办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又,善男子!于余魔事汝应觉知,谓说法师见汝求请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都不眷念反加凌辱,汝于此中不应嗔恨,转增爱重恭敬法心,常逐法师勿生厌倦。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受空中声重教诫已,转增欢喜从是东行。未久之间复作是念:我宁不问彼空中声遣我东行,去当远近至何城邑?复从谁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作是念已即住其处,捶胸悲叹忧愁啼泣。经须臾顷作是思惟:我住此中过一昼夜,乃至或过七昼七夜,不辞疲倦,不念睡眠,不思饮食,不想昼夜,不怖寒热,于内外法心不散乱,若未审知去之远近所至城邑,及所从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终不起心舍于此处。 善现当知!譬如父母唯有一子,端正黠慧多诸伎能,爱之甚重。其子盛壮卒便命终,父母尔时悲号苦毒,唯忆其子更无余念。常啼菩萨亦复如是,当于尔时更无余念,唯作是念:我于何时当闻般若波罗蜜多?我先何故不问空声劝我东行去当远近至何处所?复从谁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当知!常啼菩萨摩诃萨,如是悲泣自叹恨时,欻于其前有佛像现,赞常啼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过去如来、应、正等觉为菩萨时,以勤苦行求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汝今求之加行。又,善男子!汝以如是勇猛精进爱乐恭敬求法之心,从此东行过于五百逾缮那量,有大王城名具妙香。其城高广七宝成就,于其城外周匝皆有七宝所成,七重垣墙、七重楼观、七重栏楯、七重宝堑、七重行列宝多罗树,是垣墙等互相间饰,发种种光甚可爱乐。此大宝城面各十二逾缮那量,清净宽广人物炽盛安隐丰乐,中有五百街巷市,度量相当端严如画,于诸衢陌各有清流恒以宝舫往来无拥,一一街巷清净严饰,洒以香水布以名花,城及垣墙皆有却敌雉堞、楼阁,紫金所成,蓥(别本有作莹者)以众珍光明辉焕,于雉堞间厕以宝树,是一一树根茎枝叶,及以花果皆别宝成,城垣楼阁及诸宝树,覆以金网连以宝绳,悬以金铃缀以宝铎,微风吹动发和雅音,譬如善奏五支诸乐,是宝城内无量有情,昼夜恒闻欢娱快乐。城外周匝七重宝堑,八功德水弥满其中,冷暖(别本有作燸者)调和清澄皎镜,水中处处有七宝船,间饰庄严众所喜见,彼有情类宿业所招,时共乘之泛(别本有作泛者)漾游戏,诸堑水内具众妙花,嗢钵罗花、钵特摩花、拘母陀花、奔荼利花及余种种杂类宝花,色香鲜郁遍覆水上,以要言之三千界内所有名花无不备足。有五百苑周环大城,种种庄严甚可喜乐,一一苑内有五百池,其池纵广一俱卢舍,七宝庄饰(别本有作严者)悦可众心,于诸池中有四妙花,嗢钵罗花、钵特摩花、拘母陀花、奔荼利花,量如车轮映蔽于水,其花皆以众宝所成,青色青显青影青光,黄色黄显黄影黄光,赤色赤显赤影赤光,白色白显白影白光。诸苑池中多有众鸟,孔雀、鹦鹉、凫鹥、鸿雁、黄鴠(别本有作鵙者)、鸧鹒、青鹜、白鹄、春莺、鹙鹭、鸳鸯、鵁鶄、翡翠、精卫、鸀鳿、鶢鶋、凤、妙翅、鹈(别本有作鶙者)鹕、羯罗频迦命命鸟等,音声相和游戏其中。是诸苑池的无所属,彼有情类长夜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于深法门皆生信乐,宿世共造如是胜业故,于今时同受斯果。 又,善男子!妙香城中有高胜处,是法涌菩萨摩诃萨所住之宫。其宫纵广一逾缮那,众宝庄严奇妙可爱,宫外周匝七重垣墙、七重楼阁、七重栏楯、七重宝堑、七重行列宝多罗树,是垣墙等绮饰庄严甚可爱乐。有四妙苑周环此宫,一名常喜,二名离忧,三名华严,四名香饰。一一苑内各有八池,一名贤善,二名贤上,三名欢喜,四名喜上,五名安隐,六名具安,七名离怖,八名不退。诸池四面各一宝成,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颇胝迦。羯鸡都宝以为池底,金沙布上妙水湛然,一一池滨有八阶陛,种种妙宝以为严饰,用胜上金而为其蹬,诸阶两间有芭蕉树,行列间饰紫金所成,是诸池中具四妙花,嗢钵罗花、钵特摩花、拘母陀花、奔荼利花,众色间杂弥布水上,周池四边有香花树,清风时鼓散于水中,诸池皆具八功德水,香如栴檀色味具足,有凫雁等游戏其中。法涌菩萨摩诃萨住此宫中,常与六万八千侍女游诸苑池,以妙五欲共相娱乐,妙香城中男女大小为欲瞻仰法涌菩萨及听法故,有时得入常喜等苑、贤善等池,亦以五欲共相娱乐。 又,善男子!法涌菩萨摩诃萨,与诸侍女受妙乐已,昼夜三时为说般若波罗蜜多。妙香城内有诸士女,于其城中七宝台上,为法涌菩萨摩诃萨敷师子座众宝庄饰。其座四足各一宝成,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颇胝迦。于其座上重敷裀褥,次铺绮帊,覆以白毡络以綩者)綖,宝座两边双设丹枕,垂诸帏带散妙香花。其座高广半俱卢舍,于上空中张以绮幔,内施珠帐称座大小,垂诸花缨悬以金铎,为敬法故于座四边,散五色花烧无价香。复以种种泽香、末香涂散其地,罗列众多宝幢幡盖。法涌菩萨于时时中升此宝座,为众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每说法时皆有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俱来集会,恭敬供养法涌菩萨,听受般若波罗蜜多。时,诸大众既闻法已,有诵持者,有书写者,有转读者,有思惟者,有如说行者,有开悟他者,由是因缘彼有情类,于诸恶趣得不堕法,及于无上正等菩提永不退转。汝善男子应勤精进速疾往诣法涌菩萨摩诃萨所,当令汝闻所求般若波罗蜜多。 又善男子!法涌菩萨是汝长夜真净善友,示现教导赞励庆喜,令汝速证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法涌菩萨于过去世,以勤苦行求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汝今求之方便,汝宜速往法涌菩萨摩诃萨所,勿生疑难,莫计昼夜,不久当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闻是语已,心生适悦踊跃欢喜,作是思惟:何时当见法涌菩萨从彼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当知!譬如有人遇中毒箭,为苦所切更无余想,但作是念:我于何时得遇良医,为拔此箭得免斯苦?常啼菩萨亦复如是,当于尔时更无余想,但作是念:我于何时当见法涌菩萨摩诃萨,亲近供养得闻般若波罗蜜多。闻已便能永断种种虚妄分别有所得见,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当知!常啼菩萨即住此处作是念时,于一切法中起无障智见,由斯智见即能现入无量殊胜三摩地门。所谓:观一切法自性三摩地、于一切法自性无所得三摩地、破一切法无智三摩地、得一切法无差别三摩地、见一切法无变异三摩地、能照一切法三摩地、于一切法离闇三摩地、得一切法无别意趣三摩地、知一切法都无所得三摩地、散一切花三摩地、引发一切法无我三摩地、离幻三摩地、引发镜像照明三摩地、引发一切有情语言三摩地、令一切有情欢喜三摩地、善随顺一切有情语言三摩地、引发种种语言文句三摩地、无怖无断三摩地、能说一切法本性不可说三摩地、得无碍解脱三摩地、远离一切尘三摩地、名句文词善巧三摩地、于一切法起胜观三摩地、得一切法无碍际三摩地、如虚空三摩地、金刚喻三摩地、虽现行色而无所犯三摩地、得胜三摩地、得无退眼三摩地、出法界三摩地、安慰调伏三摩地、师子奋迅欠呿哮吼三摩地、映夺一切有情三摩地、远离一切垢三摩地、于一切法得无染三摩地、莲花庄严三摩地、断一切疑三摩地、随顺一切坚固三摩地、出一切法三摩地、得神通力无畏三摩地、现前通达一切法三摩地、坏一切法印三摩地、现一切法无差别三摩地、离一切见稠林三摩地、离一切闇三摩地、离一切相三摩地、脱一切著三摩地、离一切懈怠三摩地、得深法明三摩地、如妙高山三摩地、不可引夺三摩地、摧伏一切魔军三摩地、不著三界三摩地、引发一切殊胜光明三摩地,如是乃至现见诸佛三摩地。 常啼菩萨安住如是三摩地中,现见十方无量无数无边世界诸佛如来,为诸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时,诸如来、应、正等觉咸共赞慰教诫教授常啼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等本行菩萨道时,亦如汝今以勤苦行求深般若波罗蜜多,于勤求时亦如汝今现得如是诸三摩地,我等尔时得是无量胜三摩地,究竟修已则能成办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由斯能办一切佛法,便得住于不退转地。我等观此诸三摩地所禀自性无入无出,亦不见法能入出者,亦不见此能修菩萨摩诃萨行,亦不见此能证无上正等菩提。我等尔时以于诸法无所执故,即名般若波罗蜜多。我等住此无所执故,便能获得真金色身常光一寻,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圆满庄严。又能证得不可思议无上佛智、无上佛戒、无上佛定、无上佛慧,一切功德波罗蜜多无不圆满。以能圆满一切功德波罗蜜多,佛尚不能取量尽说,况诸声闻及独觉等!以是故,善男子!汝于此法倍应恭敬,爱乐勤求无得暂舍,若于此法倍生恭敬,爱乐勤求能不暂舍,便于无上正等菩提易可证得。又,善男子!汝于善友应常恭敬,爱乐勤求如诸佛想。何以故?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常为善友之所摄护,疾得无上正等菩提。 是时常啼菩萨摩诃萨即白十方诸佛言:何等名为我之善友?我当亲近恭敬供养? 十方诸佛告常啼言:有法涌菩萨摩诃萨,是汝长夜真净善友,能摄护汝令汝成熟所求无上正等菩提,亦令汝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彼能长夜摄益汝故是汝善友,汝应亲近恭敬供养。又,善男子!汝若一劫若二若三,如是乃至若百千劫,或复过是,恭敬顶戴法涌菩萨。复以一切上妙乐具,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妙色、声、香、味、触尽以供养,未能报彼须臾之恩。何以故?善男子!汝因法涌菩萨威力,现得如是无量胜妙三摩地门,又当因彼令汝获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时,十方佛方便赞慰教诫教授常啼菩萨,令欢喜已忽然不现。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从现所证三摩地起,不见诸佛心怀惆怅,作是思惟:我向所见十方诸佛,先从何来今往何所?谁能为我断如是疑?复作是念:法涌菩萨久已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已得无量陀罗尼门及三摩地,于诸菩萨自在神通已到究竟,已曾供养无量如来、应、正等觉,于诸佛所发弘誓愿种诸善根,于长夜中为我善友,常摄受我令获利乐。我当疾诣法涌菩萨摩诃萨所,问向所见十方诸佛,先从何来今往何所?彼能为我断如是疑。 善现当知!是时常啼菩萨摩诃萨作此念已,便于法涌菩萨摩诃萨所,转增爱敬清净之心。复作是念:我今欲诣法涌菩萨摩诃萨所,当以何物而为供养?然我贫匮,无有花香、泽香、散香、衣服、璎珞、宝幢、幡盖、伎乐、灯明、末尼、真珠、吠琉璃宝、颇胝迦宝、金银、珊瑚、螺贝、璧玉及余种种上妙供具,可以供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我定不应空尔而诣法涌菩萨摩诃萨所,我若空往自喜不生,何以表知至诚求法,我于今者应自卖身以求价直,持用供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何以故?我于长夜诸界趣生,虚丧坏灭无边身命,无始生死为欲因缘,堕诸地狱受无量苦,未为供养如是妙法及说法师自舍身命。故我今者定应卖身以求财物,持用供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作是念已,渐次东行至一大城,宽广严净多诸人众安隐丰乐。常啼菩萨入市肆中,处处巡环高声唱曰:我今自卖,谁欲买人?我今自卖,谁欲买人?是时恶魔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常啼菩萨爱重法故欲自卖身,谓为供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摩诃萨故,因斯当得如理请问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谓作是问:云何菩萨方便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速证无上正等菩提?作是问已,法涌菩萨当为宣说甚深法要令得多闻,犹如大海魔及眷属所不能坏,渐能圆满一切功德,因斯饶益诸有情类,令得无上正等菩提。彼复能令诸有情类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展转相承空我境界。我当方便隐蔽其声,令此城中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咸不能闻。唯除城中一长者女宿善根力魔不能蔽。 常啼菩萨由是因缘,经于久时卖身不售,愁忧苦恼在一处立,涕泪而言:我有何罪?为欲供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摩诃萨故,虽自卖身而无买者? 时天帝释见已念言:此善男子以为供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爱重法故自卖其身,我当试之:为实慕法?为怀谄诈诳惑世间?如是念已即自化作少婆罗门,诣常啼所问言:男子!汝今何缘伫立悲涕愁忧不乐? 常啼菩萨答言:儒童!我为供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然我贫乏无诸财宝,爱重法故欲自卖身,遍此城中无相问者,自惟薄福住此忧悲。 时,婆罗门语常啼曰:我于今者正欲祠天,不用人身,但须人血、人髓、人心,颇能卖不? 常啼菩萨闻已念言:我于今者定获胜利。所以者何?彼欲买者我皆具有,由斯价直当得供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令我具足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疾证无上正等菩提。作是念时欢喜踊跃,以柔软语报婆罗门:仁所买者我悉能卖。 婆罗门言:须几价直? 常啼报曰:随意相酬。 尔时,常啼作是语已,即申右手执取利刀,刺己左臂令出其血,复割右髀皮肉置地,破骨出髓与婆罗门,复趣墙边欲剖心出。 有长者女处于高阁,先见常啼扬声自卖,后时复见自害其身,作是念言:此善男子何因缘故困苦其身,我当问之。念已下阁到常啼所,作是问言:汝何因缘,先唱自卖,今出血髓复欲剖心? 常啼报曰:姊不知耶?我为供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然我贫乏无诸财宝,爱重法故先自卖身,无相买者,今卖三事与婆罗门。 长者女言:汝今自卖身血、心、髓,欲持价直供养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当获何等功德胜利? 常啼答言:法涌菩萨于甚深法已得自在,当为我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菩萨所学,菩萨所乘,菩萨所行,菩萨所作。我得闻已如说修行,成熟有情、严净佛土,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得金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圆满庄严,常光一寻余光无量,具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五净眼、六神通、不可思议清净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无障智见、无上智见,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具足一切无上法宝,分布施与一切有情,与诸有情作所依止。我舍身命为供养彼,当获此等功德胜利。 时,长者女闻说殊胜不可思议微妙佛法,欢喜踊跃身毛皆竖,恭敬合掌白常啼言:大士所说第一广大,最胜微妙甚为希有,为获如是一一佛法,尚应弃舍如殑伽沙所重身命,况唯舍一!所以者何?若得如是微妙功德,则能利乐一切有情。大士家贫,尚为如是微妙功德不惜身命,况我家富多有珍财,为是功德而不弃舍!大士今应勿复自害,所须供具尽当相与。所谓金银、吠琉璃宝、颇胝迦宝、末尼、真珠、杵藏、石藏、螺贝、璧玉、帝青、大青、珊瑚、虎珀,及余无量异类珍财,花香、璎珞、宝幢、幡盖、伎乐、灯明、车乘、衣服,并余种种上妙供具,可持供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唯愿大士勿复自害,我身亦愿随大士往法涌菩萨摩诃萨所,俱时瞻仰共植善根,为得所说诸佛法故。 初分常啼菩萨品第七十七之二 时,天帝释即复本形,在常啼前曲躬而立,赞言:大士!善哉!善哉!为法至诚坚固乃尔,过去诸佛为菩萨时亦如大士,以坚固愿求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请问菩萨所学、所乘、所行、所作心无厌倦,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已证无上正等菩提。大士当知!我实不用人血、心、髓,但来相试。今何所愿?我当相与以酬轻触损恼之愆。 常啼报言:我本所愿唯有无上正等菩提,天主颇能与斯愿不? 时,天帝释赧然有愧,白常啼言:此非我力,唯有诸佛大圣法王于法自在能与斯愿。大士!今应除无上觉更求余愿,我当与之。 常啼报曰: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我所愿,颇能惠不? 时,天帝释倍复生惭,白常啼言:我于此愿亦不能与,然我有力令大士身平复如故,用斯愿不? 常啼报言:如是所愿自能满足无劳天主。所以者何?我若启告十方诸佛发诚谛言:今自卖身实为慕法,不怀谄诈诳惑世间,由此因缘定于无上正等菩提不退转者,令我身形平复如故。此言未讫,自能令我平复如故,岂假天威! 天帝释言:如是!如是!佛之神力不可思议,菩萨至诚何事不办!然由我故损大士身,唯愿慈悲许办斯事。 常啼菩萨便告彼言:既尔殷勤当随汝意。 时,天帝释即现天威,令常啼身平复如故,乃至不见少分疮痕,形貌端严过于往日,愧谢右绕忽然不现。 尔时,长者女见常啼菩萨希有之事,转增爱重,恭敬合掌白常啼言:愿降慈悲暂临我宅,所须供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上妙供具,为白父母一切当得。我及侍从亦辞父母,随大士往具妙香城,为欲供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摩诃萨故。 是时,常啼随彼所愿,俱到其舍在门外止。时,长者女即入其舍白父母言:愿多与我家中所有上妙花鬘、涂散等香、衣服、璎珞、宝幢、幡盖、伎乐、苏油、末尼、真珠、吠琉璃宝、颇胝迦宝、珊瑚、琥珀、螺贝、璧玉、杵藏、石藏、帝青、大青并金银等种种供具,亦听我身及先事我五百侍女持诸供具,皆当随从常啼菩萨往妙香城,为欲供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彼当为我宣说法要,我得闻已如说修行,定获无边微妙佛法。 时,彼父母闻已惊骇,即问女言:常啼菩萨今在何处?是何等人? 女即白言:今在门外,彼是大士为欲度脱一切有情生死苦故,勤求无上正等菩提。又彼大士爱重正法不惜身命,为欲供养菩萨所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摩诃萨故,入此城中处处巡环,高声唱曰:我今自卖!谁欲买人?我今自卖!谁欲买人?经于久时卖身不售,愁忧苦恼在一处立,涕泪而言:我有何罪?为欲供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摩诃萨故,虽自卖身而无买者? 时,天帝释为欲试验,即自化作少婆罗门来至其前,问言:男子!汝何住此忧悲不乐?时,彼大士答言:儒童!我为供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然我贫乏无诸财宝,爱重法故欲自卖身,遍此城中无相问者,自惟薄福住此忧悲。时,婆罗门语大士曰:我于今者正欲祠天,不用人身但须人血、人髓、人心,颇能卖不?大士闻已欢喜踊跃,以柔软语报婆罗门:仁所买者我悉能卖。婆罗门言:须几价直?大士报曰:随意相酬。大士尔时作是语已,即伸(别本有作申者)右手执取利刀,刺己左臂令出其血,复割右髀皮肉置地,破骨出髓与婆罗门,复趣墙边欲剖心出。 我在高阁遥见是事,作是念言:此善男子何因缘故困苦其身?我当问之。念已下阁到大士所,作是问言:汝何因缘先唱自卖,今出血、髓复欲剖心?彼答我曰:姊不知耶?我为供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然我贫乏无诸财宝,爱重法故先自卖身无相买者,今卖三事与婆罗门。我时问言:汝今自卖身血、心、髓,欲持价直供养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当获何等功德胜利?彼答我言:法涌菩萨于甚深法已得自在,当为我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菩萨所学、菩萨所乘、菩萨所行、菩萨所作。我得闻已如说修行,成熟有情、严净佛土,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得金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圆满庄严,常光一寻余光无量,具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五净眼、六神通,不可思议清净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无障智见、无上智见,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具(智具别本有作切有者)足一切无上法宝,分布施与一切有(切有别本有作命为者)情,与诸有情作所依止。我舍身命为(命为别本有作时闻者)供养彼,当获此等功德胜利。 我时闻说如是殊胜不可思议微妙佛法,欢喜踊跃身毛皆竖,恭敬合掌而白彼言:大士所说第一广大,最胜微妙甚为希有,为获如是一一佛法,尚应弃舍如殑伽沙所重身命,况唯舍一!所以者何?若得如是微妙功德,则能利乐一切有情。大士家贫,尚为如是微妙功德不惜身命,况我家富多有珍财,为是功德而不弃舍!大士今应勿复自害,所须供具尽当相与,所谓金、银、吠琉璃宝、颇胝迦宝、末尼、真珠、杵藏、石藏、螺贝、璧玉、帝青、大青、珊瑚、琥珀及余无量异类珍财,花、香、璎珞、宝幢、幡盖、伎乐、灯明、车乘、衣服并余种种上妙供具,可持供养甚者)深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唯愿大士勿复自害。我身亦愿随大士往法涌菩萨摩诃萨所,俱时瞻仰共植善根,为得所闻(别本有作说者)诸佛法故。 时,天帝释即复本形在彼前住,曲躬合掌赞言:大士!善哉!善哉!为法至诚坚固乃尔,过去诸佛为菩萨时亦如大士,以坚固愿求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请问菩萨所学、所乘、所行、所作心无厌倦,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已证无上正等菩提。大士当知!我实不用人血、心、髓,但来相试。今何所愿?我当相与以酬轻触损恼之愆。 彼即报言:我本所愿唯有无上正等菩提,天主颇能与斯愿不?时,天帝释赧然有愧,而白彼言:此非我力,唯有诸佛大圣法王于法自在能与斯愿。大士!今应除无上觉更求余愿,我当与之。 彼便报曰: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我所愿,颇能惠不?时,天帝释倍复生惭,而白彼言:我于此愿亦不能与,然我有力令大士身平复如故,用斯愿不?彼复报言:如是所愿自能满足无劳天主。所以者何?我若启告十方诸佛发诚谛言:今自卖身实为慕法,不怀谄诈诳惑世间,由此因缘定于无上正等菩提不退转者,令我身形平复如故。此言未讫,自能令我平复如故,岂假天威! 天帝释言:如是!如是!佛之神力不可思议,菩萨至诚何事不办,然由我故损大士身,唯愿慈悲许办斯事。时,彼大士告帝释言:既尔殷勤当随汝意。时,天帝释即现天威,令彼身形平复如故,乃至不见少分疮痕,形貌端严过于往日,愧谢右绕忽然不现。 我既见彼希有之事,转增爱敬合掌白言:愿降慈悲暂临我宅,所须供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供养之具,为白父母一切当得。我及侍从亦辞父母,随大士往具妙香城,为欲供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摩诃萨故。 今彼大士以我至诚,不遗所愿来至门首,唯愿父母多与珍财,及许我身并先事我五百侍女持诸供具,咸当随从常啼菩萨往妙香城,礼敬供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为得所说诸佛法故。 尔时,父母闻女所说,欢喜踊跃叹未曾有,便告女言:如汝所说,常啼菩萨甚为希有,能擐如是大功德铠,勇猛精进求诸佛法;所求佛法微妙最胜,广大清净不可思议,能引世间诸有情类令获殊胜利益安乐。汝于是法既深爱重,欲随善友持诸供具往妙香城,供养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为欲证得诸佛法故,我等云何不生随喜?今听汝去,我等亦欲与汝相随,汝欢喜不? 女即白言:甚大欢喜!我尚不碍余人善法,况父母耶! 父母报言:汝应严办供具、侍从,速当共往。时,长者女即便营办五百乘车七宝严饰,亦令五百常随侍女恣意各取众宝严身,复取金银、吠琉璃宝、颇胝迦宝、末尼、真珠、帝青、大青、螺贝、璧玉、珊瑚、琥珀、杵藏、石藏及余无量异类珍财,种种花香、衣服、璎珞、宝幢、幡盖、伎乐、苏油、上妙珍财各无量种并余种种上妙供具。 其女既办如是事已,恭敬启请常啼菩萨前乘一车,身及父母侍女五百各乘一车,围绕侍从常啼菩萨,渐渐东去至妙香城。见城高广七宝成就,于其城外周匝皆有七宝所成七重垣墙、七重楼观、七重栏楯、七重宝堑、七重行列宝多罗树,是垣墙等互相间饰,发种种光甚可爱乐。此大宝城面各十二逾缮那量,清净宽广人物炽盛安隐丰乐,中有五百街巷市,度量相当端严如画。于诸衢陌各有清流,恒以宝舫往来无拥。一一街巷清净严饰,洒以香水布以名花。城及垣墙皆有却敌雉堞、楼阁,紫金所成,蓥以众珍光明辉焕。于雉堞间厕以宝树,是一一树根茎枝叶及以花果皆别宝成。城垣楼阁及诸宝树,覆以金网,连以宝绳,悬以金铃,缀以宝铎,微风吹动发和雅音,譬如善奏五支诸乐。城外周匝七重宝堑,八功德水弥满其中,冷暖调和清澄皎镜。水中处处有七宝船,间饰庄严众所乐见。诸堑水内具众妙花,色香鲜郁遍覆水上。有五百苑周寰大城,种种庄严甚可喜乐。一一苑内有五百池,其池纵广一俱卢舍,七宝庄饰悦可众心。于诸池内有四色花,量如车轮映蔽于水,其花皆以七宝所成。诸池苑中多有众鸟,音声相和聚散遨游。渐复前行,即便遥见法涌菩萨摩诃萨正处七宝台坐师子座,无量无数百千俱胝那庾多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最初遥见法涌菩萨摩诃萨故,身心悦乐,譬如苾刍系念一境忽然得入第三静虑。既遥见已,作是念言:我等不应乘车而趣法涌菩萨摩诃萨所。作是念已,即便下车整理衣服。 时,长者女及彼父母、侍女五百亦皆下车,各以上妙众宝衣服严饰其身,持诸供具恭敬围绕常啼菩萨,徐行而趣法涌菩萨摩诃萨所。其路边有法涌菩萨所营七宝大般若台,以赤栴檀而为涂饰,悬宝铃铎出微妙音,周匝皆垂真珠罗网。于台四角悬四宝珠,以为灯明昼夜常照。宝台四面有四香炉,白银所成众宝严饰,恒时烧以黑沉水香,散众妙花而为供养。台内(别本有作中者)有座七宝所成,其上重敷茵褥绮帊。于斯座上复有一函,四宝合成庄严绮丽,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帝青宝。真金叶上销琉璃汁,书以般若波罗蜜多置此函中恒时封印。台中处处悬宝幡花,间饰庄严甚可爱乐。 常啼菩萨、长者女等,见此宝台庄严殊妙,合掌恭敬叹未曾有。复见帝释与其无量百千天众在宝台边,持天种种上妙香末及众宝屑、微妙香花、金银花等散宝台上,于虚空中奏天伎乐。 常啼菩萨见是事已,问帝释言:何缘天主与诸天众供养此台? 天帝释曰:大士!今者岂不知耶?于此台中有无上法,名深般若波罗蜜多,是诸如来、应、正等觉及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能摄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及诸菩萨摩诃萨众。若菩萨摩诃萨能于此中精勤修学,速到一切功德彼岸,速能成办一切佛法,速能证得一切智智。由是因缘,我等于此与诸眷属恭敬供养。 常啼菩萨闻已欢喜,寻声复问天帝释言:如是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今在何处?我欲供养唯愿示之! 天帝释言:大士知不?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在此台中七宝座上四宝函内,真金为叶,吠琉璃宝以为其字,法涌菩萨以七宝印自封印之,我等不能辄开相示。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及长者女并其父母、侍女五百闻是语已,即取所持花、香、珍宝、衣服、璎珞、宝幢、幡盖、伎乐、灯明及余种种供养之具分作二分,先持一分诣宝台所供养般若波罗蜜多,复持一分俱共往诣法涌菩萨摩诃萨所。到已皆见法涌菩萨坐师子座大众围绕,即以花、香、宝幢、幡盖、衣服、璎珞、伎乐、灯明诸珍宝等,散列供养此说法师及所说法。法涌菩萨威神力故,即令所散种种妙花,于虚空中当其顶上,欻然合作一妙花台,众宝庄严甚可爱乐,复令所散种种妙香,于虚空中当花台上,欻然合成一妙香盖,种种珍宝而为严饰。复令所散诸妙宝衣,于虚空中当香盖上,欻然合成一妙宝帐,亦以众宝间饰庄严。余所散列宝幢、幡盖、伎乐、灯明、诸璎珞等,自然涌在台帐盖边,周匝庄严妙巧安布。 常啼菩萨、长者女等见是事已欢喜踊跃,异口同音皆共称叹法涌菩萨摩诃萨言:今我大师甚为希有,能现如是大威神力。为菩萨时尚能如是,况得无上正等菩提! 是时,常啼及长者女并诸眷属,深心爱重法涌菩萨摩诃萨故,皆发无上正等觉心,作是愿言:我等由此殊胜善根,愿当来世必成如来、应、正等觉。我等由此殊胜善根,愿当来世精勤修学菩萨道时,于深法门通达无碍,如今大师法涌菩萨。我等由此殊胜善根,愿当来世精勤修学菩萨道时,能以上妙七宝台阁及余供具供养般若波罗蜜多,如今大师法涌菩萨。我等由此殊胜善根,愿当来世精勤修学菩萨道时,处大众中坐师子座,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甚深义理都无所畏,如今大师法涌菩萨。我等由此殊胜善根,愿当来世精勤修学菩萨道时,成就般若波罗蜜多巧方便力,速能成办所求无上正等菩提,如今大师法涌菩萨。我等由此殊胜善根,愿当来世精勤修学菩萨道时,得胜神通变化自在,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如今大师法涌菩萨。 常啼菩萨及长者女并诸眷属,持诸供具供养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摩诃萨已,顶礼双足合掌恭敬,右绕三匝却住一面。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曲躬合掌,白法涌菩萨摩诃萨言:我常乐居阿练若处求深般若波罗蜜多,曾于一时欻然闻有空中声曰:咄!善男子!汝可东行,决定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我闻空中如是教已,欢喜踊跃即便东行,未久之间作如是念:我宁不问彼空中声遣我东行去当远近?至何城邑?复从谁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作是念已即住其处,捶胸悲叹愁忧啼泣,经七昼夜不辞疲倦,不念睡眠,不思饮食,不想昼夜,不怖寒热,于内外法心不散乱,唯作是念:我于何时当闻般若波罗蜜多?我先何故不问空声劝我东行去当远近?至何处所?复从谁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我于如是愁忧啼泣自叹恨时,欻于我前有佛像现告我言:善男子!汝以如是勇猛精进爱乐恭敬求法之心,从此东行过于五百逾缮那量,有大王城名具妙香,中有菩萨名为法涌,常为无量百千有情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汝当从彼得闻般若波罗蜜多。又,善男子!法涌菩萨是汝长夜清净善友,示现教导赞励庆喜,令汝速证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法涌菩萨于过去世以勤苦行求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汝今求之方便,汝宜速往法涌菩萨摩诃萨所,勿生疑难,莫计昼夜,不久当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我时得闻如是语已,心生适悦踊跃欢喜,作是思惟:何时当见法涌菩萨?从彼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闻已便能永断种种虚妄分别有所得见,疾证无上正等菩提?作是念时,于一切法即能现起无障智见,由斯智见即得现入无量殊胜三摩地门。我住如是三摩地中,现见十方无量无数无边世界诸佛如来,为诸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 时,诸如来、应、正等觉,咸共赞慰殷勤教诫教授我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等本行菩萨道时,亦如汝今以勤苦行求深般若波罗蜜多,于勤苦时亦如汝今现得如是诸三摩地。我等尔时得是无量胜三摩地,究竟修已则能成办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由斯能办一切佛法,便得住于不退转地。 时,十方佛广教慰我,令欢喜已忽然不现。我从所证三摩地起,不见诸佛心怀惆怅,作是思惟:我向所见十方诸佛先从何来?今往何所?谁能为我断如是疑?复作是念:法涌菩萨久已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已得无量陀罗尼门及三摩地,于诸菩萨自在神通已到究竟,已曾供养无量如来、应、正等觉,于诸佛所发弘誓愿种诸善根,于长夜中为我善友,常摄受我令获利乐,我当疾诣法涌菩萨摩诃萨所,问向所见十方诸佛先从何来?今往何所?彼能为我断如是疑。 我于尔时作是念已,勇猛精进渐复东行,荏苒多时入此城邑,渐复前进遥见大师处七宝台坐师子座,大众围绕而为说法。我于是处初见大师,身心悦乐,譬如苾刍忽然得入第三静虑故。我今者请问大师:我先所见十方诸佛先从何来?今往何所?唯愿为我说彼诸佛所从至处,令我了知,知已生生常见诸佛。 初分法涌菩萨品第七十八之一 尔时,法涌菩萨摩诃萨告常啼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所有法身,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何以故?善男子!诸法实性皆不动故。 善男子!诸法真如无来无去、不可施设,如是真如即是如来、应、正等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诸法法界无来无去、不可施设,如是法界即是如来、应、正等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诸法法性无来无去、不可施设,如是法性即是如来、应、正等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不虚妄性无来无去、不可施设,不虚妄性即是如来、应、正等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不变异性无来无去、不可施设,不变异性即是如来、应、正等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法平等性无来无去、不可施设,法平等性即是如来、应、正等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法离生性无来无去、不可施设,法离生性即是如来、应、正等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诸法定性无来无去、不可施设,诸法定性即是如来、应、正等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诸法住性无来无去、不可施设,诸法住性即是如来、应、正等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诸法实际无来无去、不可施设,诸法实际即是如来、应、正等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法虚空界无来无去、不可施设,法虚空界即是如来、应、正等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不思议界无来无去、不可施设,不思议界即是如来、应、正等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法无生性无来无去、不可施设,法无生性即是如来、应、正等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法无灭性无来无去、不可施设,法无灭性即是如来、应、正等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法如实性无来无去、不可施设,法如实性即是如来、应、正等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法远离性无来无去、不可施设,法远离性即是如来、应、正等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法寂静性无来无去、不可施设,法寂静性即是如来、应、正等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无染净界无来无去、不可施设,无染净界即是如来、应、正等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诸法空性无来无去、不可施设,诸法空性即是如来、应、正等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非即诸法,非离诸法。 善男子!诸法真如,如来真如,一而非二。 善男子!诸法真如非合非散,唯有一相,所谓无相。 善男子!诸法真如非一、非二、非三、非四,广说乃至非百千等。何以故?善男子!诸法真如离数量故,非有性故。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热际后分游于旷野,日中渴乏见阳焰动,作是念言:我于今时定当得水。作是念已遂便往趣,所见阳焰渐去甚(别本有作其者)远,即奔逐之转复见远,种种方便求水不得。 善男子!于意云何?是焰中水从何山谷泉池中来?今何所去?为入东海?为入西海、南北海耶? 常啼答言:阳焰中水尚不可得,况当可说有所从来及有所至! 法涌菩萨语常啼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如彼渴人愚痴无智为热所逼,见动阳焰于无水中妄生水想,若谓如来、应、正等觉有来有去,亦复如是,当知是人,愚痴无智。何以故?善男子!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不可以色身见,夫如来者即是法身。善男子!如来法身即是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说有来有去,如来法身亦复如是无来无去。 复次,善男子!譬如幻师或彼弟子,幻作种种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及牛羊等,经须臾顷忽然不现。善男子!于意云何?是幻所作从何而来?去何所至? 常啼答言:幻事非实,如何可说有来去处? 法涌菩萨语常啼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若执幻事有来去者,当知彼人愚痴无智,若谓如来、应、正等觉有来有去,亦复如是当知是人愚痴无智。何以故?善男子!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不可以色身见,夫如来者即是法身。善男子!如来法身即是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说有来有去,如来法身亦复如是无来无去。 复次,善男子!如镜等中有诸像现,如是诸像暂有还无。善男子!于意云何?是镜等像为从何来?去何所至? 常啼答言:诸像非实,如何可说有来去处?(别本或作有来有去) 法涌菩萨语常啼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若执诸像有来去者(别本或作有来有去),当知彼人愚痴无智,若谓如来、应、正等觉有来有去,亦复如是当知是人愚痴无智。何以故?善男子!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不可以色身见,夫如来者即是法身。善男子!如来法身即是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说有来有去,如来法身亦复如是无来无去。 复次,善男子!如谷等中有诸响现,如是诸响暂有还无。善男子!于意云何?是谷等响为从何来?去何所至? 常啼答言:诸响非实,如何可说有来去处? 法涌菩萨语常啼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若执诸响有来去者,当知彼人愚痴无智,若谓如来、应、正等觉有来有去,亦复如是当知是人愚痴无智。何以故?善男子!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不可以色身见,夫如来者即是法身。善男子!如来法身即是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说有来有去,如来法身亦复如是无来无去。 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初分法涌菩萨品第七十八之二 复次,善男子!譬如光影,种种形相现有动摇转变差别。善男子!于意云何?如是光影为从何来?去何所至? 常啼答言:光影非实,如何可说有来去处? 法涌菩萨语常啼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若执光影有来去者,当知彼人愚痴无智,若谓如来、应、正等觉有来有去,亦复如是当知是人愚痴无智。何以故?善男子!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不可以色身见,夫如来者即是法身。善男子!如来法身即是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说有来有去,如来法身亦复如是无来无去。 复次,善男子!如寻香城现有物类,如是物类暂有还无。善男子!于意云何?是寻香城所有物类为从何来?去何所至? 常啼答言:是寻香城所有物类皆非实有,如何可说有所从来、去有所至? 法涌菩萨语常啼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执寻香城所有物类有来去者,当知彼人愚痴无智,若谓如来、应、正等觉有来有去,亦复如是当知是人愚痴无智。何以故?善男子!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不可以色身见,夫如来者即是法身。善男子!如来法身即是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说有来有去,如来法身亦复如是无来无去。 复次,善男子!如诸如来、应、正等觉所变化事暂有还无。善男子!于意云何?诸变化事为从何来?去何所至? 常啼答言:诸变化事皆非实有,如何可说有所从来、去有所至? 法涌菩萨语常啼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执变化事有来去者,当知彼人愚痴无智,若谓如来、应、正等觉有来有去,亦复如是当知是人愚痴无智。何以故?善男子!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不可以色身见,夫如来者即是法身。善男子!如来法身即是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说有来有去,如来法身亦复如是无来无去。 复次,善男子!如人梦中见有诸佛,若一、若十、若百、若千乃至无数,彼梦觉已所见皆无。善男子!于意云何?梦所见佛为从何来?去何所至? 常啼答言:梦中所见皆是虚妄、都非实有,如何可说有来去处? 法涌菩萨语常啼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执梦所见有来去者,当知彼人愚痴无智,若谓如来、应、正等觉有来有去,亦复如是当知是人愚痴无智。何以故?善男子!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不可以色身见,夫如来者即是法身。善男子!如来法身即是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说有来有去,如来法身亦复如是无来无去。 又,善男子!一切如来、应、正等觉说一切法,如梦所见,如变化事,如寻香城、光影、响、像、幻事、阳焰,皆非实有。若于如是诸佛所说甚深法义不如实知,执如来身是名是色、有来有去,当知彼人迷法性故,愚痴无智,流转诸趣,受生死苦,远离般若波罗蜜多,亦复远离一切佛法。若于如是诸佛所说甚深法义能如实知,不执佛身是名是色,亦不谓佛有来有去,当知彼人于佛所说甚深法义如实解了,不执诸法有来有去、有生有灭、有染有净。由不执故能行般若波罗蜜多,亦能勤修一切佛法,则为邻近所求无上正等菩提,亦名如来真净弟子,终不虚受国人信施,能与一切作良福田,应受世间人天供养。 复次,善男子!如大海中有诸珍宝,如是珍宝非十方来,亦非有情于中造作,亦非此宝无因缘生,然诸有情善根力故,令大海内有诸宝生。是宝生时,依因缘力和合故有,无所从来,是宝灭时,于十方面亦无所去,但由有情善根力尽令彼灭没。所以者何?诸有为法,缘合故生,缘离故灭,于中都无生者灭者,是故诸法无来无去。诸如来身亦复如是,于十方面无所从来,亦非于中有造作者,亦不可说无因缘生,然依本修净行圆满,为因缘故,及依有情先修见佛业成熟故,有如来身出现于世,佛身灭时,于十方面亦无所去,但由因缘和合力尽即便灭没,是故诸佛无来无去。 复次,善男子!譬如箜篌,依止种种因缘和合而有声生。是声因缘,所谓槽、颈、绳、棍、弦等人功作意,如是一一不能生声,要和合时其声方起,是声生位无所从来,于息灭时无所至去。善男子!诸如来身亦复如是,依止种种因缘而生。是身因缘,所谓无量福德智慧,及诸有情所修见佛善根成熟,如是一一不能生身,要和合时其身方起,是身生位无所从来,于灭没时无所至去。善男子!汝于如来、应、正等觉无来去相应如是知,随此道理于一切法无来去相亦如是知。 善男子!若于如来、应、正等觉及一切法,能如实知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无染无净,定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必得无上正等菩提。 法涌菩萨摩诃萨为常啼菩萨摩诃萨,说诸如来、应、正等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无来无去相时,令彼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大地、诸山、大海及诸天宫六种变动,诸魔宫殿皆失威光,魔及魔军皆悉惊怖。时,彼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所有草木丛林生非时花,悉皆倾向法涌菩萨摩诃萨所,空中亦雨种种香花。 时,天帝释、四大天王及诸天众,于虚空中即以种种天妙香花,奉散供养法涌菩萨摩诃萨已,复持种种天妙香花,奉散供养常啼菩萨,而作是言:我因大士得闻如是胜义之教,一切世间住身见者,闻是法已能舍执著,皆悉住于难胜(别本有作伏者)之地。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白法涌菩萨摩诃萨言:何因何缘,令此世界一切大地、诸山、大海六种变动,及现种种希有之相? 法涌菩萨告常啼言:由我答汝所问如来、应、正等觉无来去相,于此会中八千众生皆悉证得无生法忍,复有八十那庾多众生皆发无上正等觉心,复有八万四千众生远尘离垢,于诸法中生净法眼。由是因缘,令此世界一切大地、诸山、大海六种变动,及现种种希有之相。 常啼菩萨闻是语已,踊跃欢喜作是念言:我今已为获大善利,谓因我问法涌菩萨,令诸有情得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说诸如来、应、正等觉无来去相,令尔所众获大饶益。我由如是殊胜善根,定(别本有作足者)能成办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我于无上正等菩提无复疑虑,我于来世定成如来、应、正等觉,利益安乐无量有情。 作是念已欢喜踊跃,上升虚空七多罗树。复作是念:当以何等供养大师法涌菩萨,用酬为我说法之恩? 时,天帝释知其所念,化作无量微妙香花,欲持施与常啼菩萨而作是言:大士!今者哀愍我故,可受此花持以供养法涌菩萨。大士!应受我等供养,我今助成大士功德。所以者何?因大士故我等无量百千有情获大饶益,谓必当证所求无上正等菩提。大士!当知诸有能为一切有情,经于无量无数大劫,受诸勤苦如大士者甚为难得,是故今应受我所施。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受天帝释微妙香花,奉散供养法涌菩萨摩诃萨已,从虚空下顶礼双足,合掌恭敬白言:大师!我从今日愿以身命奉属大师以充给使。作是语已,法涌菩萨摩诃萨前合掌而住。 时,长者女及诸眷属,合掌恭敬白常啼言:我等从今亦以身命奉属供侍,愿垂纳受!以此善根愿当获得如是胜法同尊所证,愿当来世恒亲近尊,常随从尊供养诸佛及诸菩萨,同修梵行。 常啼菩萨即报彼言:汝等至诚随属我者当从我教,我当受汝。 长者女等白常啼言:诚心属尊,当随尊教。 时,常啼菩萨即令长者女及诸眷属,各以种种妙庄严具而自严饰,及持五百七宝妙车并诸供具,俱时奉上法涌菩萨白言:大师!我以如是长者女等奉施大师,唯愿慈悲为我纳受。 时,天帝释赞常啼言:善哉!善哉!大士乃能如是舍施。诸菩萨摩诃萨法应舍施一切所有,若菩萨摩诃萨能学如是舍施一切,疾证无上正等菩提。若于法师能作如是恭敬供养无所吝者,决定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过去如来、应、正等觉精勤修学菩萨道时,亦为请问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舍诸所有,由斯已证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是时,法涌菩萨欲令常啼菩萨所种善根得圆满故,受长者女及诸眷属五百宝车并诸供具,受已还施常啼菩萨。 法涌菩萨说法既久,日将欲没,知众疲倦,下师子座还入宫中。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既见法涌菩萨摩诃萨还入宫中,便作是念:我为法故而来至此,未闻正法不应坐卧,我应唯住行立威仪,以待大师法涌菩萨当从宫出宣说法要。 法涌菩萨既入宫已,时经七年一心不乱,游戏菩萨无量无数三摩地门,安住菩萨无量无数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常啼菩萨于七岁中,不坐不卧,唯行唯立,不念睡眠,不想昼夜,不辞疲倦,不思饮食,不怖寒热,不缘内外,曾不发起欲恚害等(别本有作寻者)及余一切烦恼缠垢,但作是念:法涌菩萨何时当从三摩地起?我等眷属应敷法座,扫洒其地散诸香花,法涌菩萨当升此座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及余法要。 时,长者女及诸眷属亦七岁中唯行唯立,不(别本有作所者)舍所念,皆学常啼,进止相随,曾无暂舍。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如是精勤过七岁已,欻然闻有空中声言:咄!善男子!却后七日,法涌菩萨当从定起,于此城中宣说正法。 常啼菩萨闻空声已,踊跃欢喜作是念言:我今当为法涌菩萨敷设严饰师子之座,扫洒其地散妙香花,令我大师当升此座,为众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及余法要。 常啼菩萨作是念已,与长者女及诸眷属,敷设七宝师子之座。时,长者女及诸眷属,各脱身上一净妙衣,为说法师重敷座上。 常啼菩萨既敷座已,求水洒地竟不能得。所以者何?恶魔隐蔽城内外水皆令不现。魔作是念:常啼菩萨求水不得,愁忧苦恼,疲倦羸劣,心或变异,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善根不增、智慧不照,于一切智而有稽留,则不能空我之境界。 常啼菩萨种种方便求水不得,作是念言:我应刺身出血洒地,勿令尘起坌我大师。今我此身必当败坏,何用如是虚伪身为?我无始来流转生死,数为五欲丧失身命,而未曾为正法舍身,是故今应刺身出血。 作是念已即执利刀,周遍刺身出血洒地。时,长者女及诸眷属亦学常啼刺血洒地。常啼菩萨、长者女等各为法故刺身出血,乃至不起一念异心。 时,诸恶魔不能得便,亦不能碍所修善品,以常啼等心勇决故。 时,天帝释见此事已,作是念言:常啼菩萨长者女等甚为希有,而由爱法、重法因缘,乃至遍体皆刺出血,为说法师周洒其地,曾不发起一念异心,令诸恶魔求不得便,亦不能碍所修善品。奇哉?大士乃能擐被如是坚固弘誓铠甲,为欲利乐一切有情,以淳净心不顾身命,求于无上正等菩提,恒发誓言:我为拔济沉沦生死一切有情无量无边身心大苦而求无上正等菩提,事若未成终无懈废。 时,天帝释作是念已,变常啼等所出身血一切皆成栴檀香水,令所洒地绕座四边,面各满百逾缮那量,皆有天上不可思议最胜甚奇栴檀香气。 时,天帝释作是事已,赞常啼曰:善哉!善哉!大士志愿坚固难动,精进勇猛不可思议,爱重求法最为无上。过去如来、应、正等觉亦由如是坚固志愿,勇猛精进爱重求法,修行菩萨清净梵行,已证无上正等菩提。大士今者志愿精进爱重求法,亦定当证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尔时,常啼复作是念:我今已为法涌菩萨敷设七宝师子之座,扫洒其地令极香洁,云何当得诸妙香花,绕座四边庄严其地,大师升座将说法时,我等亦应持散供养? 时,天帝释知其所念,即便化作微妙香花,如摩揭陀千斛之量,恭敬奉施常啼菩萨,令共眷属持以供养。于是常啼受天帝释所施花已分作二分,先持一分共诸眷属绕座四边严布其地,留余一分以拟大师升法座时当持奉散。 尔时,法涌菩萨摩诃萨过七日已,从所游戏三摩地门安庠而起,为说般若波罗蜜多,无量百千眷属围绕从内宫出,升师子座处大众中俨然而坐。常啼菩萨重得瞻仰法涌菩萨摩诃萨时,踊跃欢喜身心悦乐,譬如苾刍系念一境忽然得入第三静虑。便与眷属持先所留微妙香花奉散供养,既供养已顶礼双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尔时,法涌菩萨摩诃萨告常啼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宣说般若波罗蜜多。 常啼白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法涌菩萨告常啼言:善男子!一切法平等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平等。一切法远离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远离。一切法不动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不动。一切法无念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念。一切法无畏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畏。一切法无惧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惧。一切法一味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一味。一切法无际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际。一切法无生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生。一切法无灭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灭。太虚空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大海水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妙高山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妙高山严好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严好。如太虚空无分别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分别。 善男子!色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受、想、行、识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眼处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耳、鼻、舌、身、意处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色处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声、香、味、触、法处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眼界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耳、鼻、舌、身、意界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色界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声、香、味、触、法界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眼识界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耳、鼻、舌、身、意识界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眼触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耳、鼻、舌、身、意触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地界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水、火、风、空、识界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因缘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从缘所生诸法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无明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 善男子!布施波罗蜜多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净戒、安忍、精进、静虑、方便善巧、妙愿、力、智波罗蜜多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内空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真如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四念住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苦圣谛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集、灭、道圣谛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十善业道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施、戒、修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四静虑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四无量、四无色定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八解脱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空解脱门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无相、无愿解脱门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陀罗尼门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三摩地门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菩萨十地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 善男子!五眼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六神通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佛十力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无忘失法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恒住舍性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一切智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道相智、一切相智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三十二大士相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八十随好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预流果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一切菩萨摩诃萨行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一切有漏法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一切无漏法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一切有为法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一切无为法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金刚喻平等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平等。一切法无坏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坏;一切法无杂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杂;一切法无差别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差别。诸法自性不可得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自性亦不可得;诸法无所有平等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无所有亦平等;诸法无所作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所作;诸法不可思议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不可思议。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闻说般若波罗蜜多差别句义,即于座前得六十亿三摩地门,所谓诸法平等三摩地、诸法远离三摩地、诸法不动三摩地、诸法无念三摩地、诸法无畏三摩地、诸法无惧三摩地、诸法一味三摩地、诸法无际三摩地、诸法无生三摩地、诸法无灭三摩地、虚空无边三摩地、大海无边三摩地、妙高山无边三摩地、妙高山严好三摩地、如虚空无分别三摩地、色等诸蕴无边三摩地、眼等诸处无边三摩地、色等诸处无边三摩地、眼等诸界无边三摩地、色等诸界无边三摩地、眼识等诸界无边三摩地、眼触等无边三摩地、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等无边三摩地、地界等无边三摩地、因缘等无边三摩地、从缘所生诸法无边三摩地、诸缘起支无边三摩地、诸波罗蜜多无边三摩地、一切空无边三摩地、诸法真如等无边三摩地、菩提分法无边三摩地、诸圣谛无边三摩地、诸善业道无边三摩地、施戒修无边三摩地、静虑无量无色无边三摩地、解脱胜处等至遍处无边三摩地、空无相无愿解脱门无边三摩地、总持等持门无边三摩地、菩萨诸地无边三摩地、五眼六神通无边三摩地、诸力无畏无碍解大慈悲喜舍佛不共法无边三摩地、无忘失法恒住舍性无边三摩地、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无边三摩地、诸相随好无边三摩地、声闻乘无边三摩地、独觉乘无边三摩地、无上乘无边三摩地、有漏无漏法无边三摩地、有为无为法无边三摩地、金刚喻平等三摩地、诸法无坏三摩地、诸法无杂三摩地、诸法无差别三摩地、诸法自性不可得三摩地、诸法无所有平等三摩地、诸法无所作三摩地、诸法不可思议三摩地,得如是等六十百千三摩地门。 常啼菩萨既得如是六十百千三摩地门,即时现见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各如殑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现在如来、应、正等觉,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以如是名、如是句、如是字、如是理趣,为诸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如我今者于此三千大千世界,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以如是名、如是句、如是字、如是理趣,为诸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等无差别。 常啼菩萨从是已后,多闻智慧不可思议犹如大海,随所生处恒见诸佛,常生诸佛净妙国土,乃至梦中亦常见佛为说般若波罗蜜多,亲近供养曾无暂舍,离无暇法,具足有暇。 初分结劝品第七十九 善现当知!由是理趣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功(别本有作威者)德殊胜,令诸菩萨速能引得一切智智。是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学六种波罗蜜多令速圆满,欲具通达诸佛境界,欲得诸佛自在神通,欲疾证得一切智智,欲能毕竟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应学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应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恭敬听闻、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如说修行、如理思惟甚深义趣、书写流布、为他解说,应以种种上妙花鬘、涂散等香、衣服、璎珞、宝幢、幡盖、伎乐、灯明,及余种种珍奇杂物,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所以者何?由此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诸如来、应、正等觉真生养母,是诸菩萨摩诃萨众真轨范师,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咸共尊重恭敬赞叹,一切菩萨摩诃萨众无不供养精勤修学,是为如来真实教诫。 尔时,佛告阿难陀言:汝于如来有爱敬不? 阿难陀曰: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我于佛所实有爱敬,如来自知。 佛告庆喜:如是!如是!汝于我所实有爱敬,汝从昔来常以慈善身、语、意业恭敬供养,随侍于我未曾违失。庆喜!汝应如我现在以实爱敬供养我身,我涅槃后汝亦当用如是爱敬供养尊重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第二、第三佛以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教诫庆喜,令深爱敬供养尊重过如来身。 佛告庆喜:我以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对今大众付嘱于汝,汝应受持。我涅槃后,乃至一字勿令忘失。如是般若波罗蜜多,随尔所时流布于世,当知即有诸佛世尊现住世间为众说法。庆喜!当知若有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恭敬听闻、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如说修行、如理思惟甚深义趣、书写流布、为他解说,复以种种上妙花鬘、涂散等香、衣服、璎珞、宝幢、幡盖、伎乐、灯明,及余种种珍奇杂物,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当知是人常见诸佛恒闻正法修诸梵行。 时,薄伽梵说是经已,无量菩萨摩诃萨众,慈氏菩萨而为上首,大迦叶波及舍利子、阿难陀等诸大声闻,及余天、龙、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2020-04-10
法句经中关于善知识的开示
二十一种譬喻善知识品第六 善男子!善知识者是汝父母,养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识者是汝眼因,示导汝等菩提路故。善知识者是汝脚足,荷负汝等离生死故。善知识者是汝梯橙,扶侍汝等至彼岸故。善知识者是汝饮食,能使汝等增长法身故。善知识者是汝宝衣,覆盖汝等功得身故。善知识者是汝桥梁,运载汝等度有海故。善知识者是汝财宝,救摄汝等贫穷苦故。善知识者是汝日月,照曜汝等离黑闇故。善知识者是汝身命,护惜汝等无有时故。善知识者是汝铠仗,降伏诸魔得无畏故。善知识者是汝环绳,牵引汝等离地狱故。善知识者是汝妙药,疗治汝等烦恼病故。善知识者是汝利刀,割断汝等诸爱网故。善知识者是汝时雨,润清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识者是汝明灯,能破汝等五盖闇故。善知识者是汝善标,教示汝等趣正道故。善知识者是汝薪火,成熟汝等涅槃食故。善知识者是汝弓箭,射杀汝等烦恼贼故。善知识者是汝勇得,能破汝等生死军故。善知识者是汝如来,破汝烦恼至涅槃故。善男子!善知识者有如是无量功德,是故我今教汝亲近。 宝明听众等悲不自胜品第七 于是宝明与诸天众,闻佛说此妙法及善知识甚深要法,举声号哭,泪下如雨,悲啼懊恼,不能自栽。自念我身从旷劫已来,为善知识之所守护,是故今日值于如来,得闻深法。如是遇者,善知识力,非我力能。自念我等从本已来,未曾报恩方便亲近。说是语已,重复举声,悲号懊恼,槌胸天哭。譬如有人,新丧父母,号悼啼泣,死而复苏。尔时世尊,见是事已,生怜愍心,即嘘长叹。以叹息故,振动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刹,皆亦大动。 烦恼即菩提品第九善男子!善知识者有大功德,能令汝等于贪欲、瞋恚、愚痴、邪见、五盖、五欲众尘劳中,建立佛法,不起一心,得大功德。譬如有人持坚牢船度于大海,不动身心,得到彼岸。善知识者,亦复如是,以大愿船,处生死海,运载汝等,不动身心,到涅槃岸。善男子!譬如有人,欲行险路,恃托一人,善于伎艺,铠仗修有,并好宝车,驾以五马,身心无畏,得达无难。善知识者,亦复如是,法身壮大,善于方便,六度伎艺,慈悲铠仗,皆悉修有。乘于大乘,驾五神通,运载汝等,得无所畏,离于三涂,生死诸难。善男子!譬如有人依楞伽宝,服甘露妙药,消除诸病,命不中夭。善知识者,亦复如是,依大智宝,服于法药,消烦恼病,慧命无穷。善男子!譬如有人,依师子王,行诸兽中,无有怖畏。善知识者,亦复如是,若有依者,游尘劳中,亦无所畏。善男子!譬如有人,依须弥山,假使八风,不能吹动。依善知识,亦复如是,八难之风,不能吹动。善男子!譬如有人,依金翅鸟,遍观大海,不畏诸灾,魔竭鱼难。依善知识,亦复如是,迳生死海,不畏诸魔外道之难。善男子!善知识者,无量功德,广欲说者,穷劫不尽。 求善知识不惜内外寿命嫌疑品第十 若有智者,见善知识,应当供养,不惜身命,何况揣财、眷属妻儿、及以国城,岂得悋惜。若善知识诸有所作,种种境界,不应起于,毛发疑心。所以者何?若有疑心,不得正受甚深法句。汝等大众,于善知识,应断疑念。
2020-01-27
庞居士法语
庞居士语录唐 于頔编集3卷 庞居士语录卷上 节度使 于頔 编集优婆塞 世灯 重梓 襄州居士庞蕴,字道玄,衡州衡阳县人也。世本儒业,少悟尘劳,志求真谛。唐贞元初,谒石头禅师。乃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头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一日,石头问曰:子见老僧以来,日用事作么生?士曰: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头曰:知子恁么方始问子。士乃呈偈曰: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头然之曰:子以缁耶?素耶?士曰:愿从所慕。遂不剃染。居士后之江西参马祖大师。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士于言下顿领玄旨。遂呈偈,有心空及第之句,乃留驻,参承二载。有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圞头,共说无生话。士一日又问祖曰:不昧本来人,请师高着眼。祖直下觑。士曰:一等没弦琴,惟师弹得妙。祖直上觑。士礼拜。祖归方丈。士随后曰:适来弄巧成拙。士一日又问祖曰:如水无筋骨,能胜万斛舟。此理如何?祖曰:这里无水亦无舟,说什么筋骨。居士到药山禅师。山问曰:一乘中还着得这个事么?士曰:某甲只管日求升合,不知还着得么?山曰:道居士不见石头,得么?士曰:拈一放一,未为好手。山曰:老僧住持事繁。士珍重便出。山曰:拈一放一,的是好手。士曰:好个一乘问宗,今日失却也。山曰:是,是。居士因辞药山。山命十禅客相送,至门首,士乃指空中雪曰: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有全禅客曰:落在甚处?士遂与一掌。全曰:也不得草草。士曰:恁么称禅客,阎罗老子未放你在。全曰:居士作么生?士又掌曰:眼见如盲,口说如哑。居士到齐峰,才入院。峰曰:个俗人频频入院,讨个什么?士乃回顾两边曰:谁恁么道?谁恁么道?峰便喝。士曰:在这里。峰曰:莫是当阳道么?士曰:背后底呢?峰回首曰:看!看!士曰:草贼大败!草贼大败!峰一日与居士并行次。士乃前行一步曰:我强如师一步。峰曰:无背向老翁,要争先在。士曰:苦中苦,未是此一句。峰曰:怕翁不甘。士曰:老翁若不堪,齐峰堪作个什么?峰曰:若有棒在手,打不解倦。士便行一掴。曰:不多好。峰始拈棒,被居士把住曰:这贼今日一场败阙。峰笑曰:是我拙,是公巧。士乃抚掌曰:平交!平交!居士一日又问峰曰:此去峰顶有几里?峰曰:是什么处去来?士曰:可畏峻硬,不得问着。峰曰:是多少?士曰:一二三。峰曰:四五六。士曰:何不道七?峰曰:才道七,便有八。士曰:住得也。峰曰:一任添取。士喝便出。峰随后亦喝。居士一日又问:不得堂堂道。峰曰:还我恁么时庞公主人翁来。士曰:少神作么?峰曰:好个问讯,问不着人。士曰:好来,好来。丹霞天然禅师一日来访居士,才到门首,见女子灵照携一菜篮。霞问曰:居士在否?照放下菜篮,敛手而立。霞又问:居士在否?照提篮便行。霞遂去。须臾,居士归,乃举前话。士曰:丹霞在么?照曰:去也。士曰:赤土涂牛奶。霞随后入见居士。士见来,不起亦不言。霞乃竖起拂子,士竖起槌子。霞曰:只恁么,更别有?士曰:这回见师,不似于前。霞曰:不妨减人声价。士曰:比来拆你一下。霞曰:恁么则哑却天然口也。士曰:你哑繇本分,累我亦哑。霞便掷下拂子而去。士召曰:然阇黎!然阇黎!霞不顾。士曰:不惟患哑,更兼患聋。丹霞一日又访居士,至门首相见。霞乃问:居士在否?士曰:饥不择食。霞曰:庞老在否?士曰:苍天,苍天。便入宅去。霞曰:苍天!苍天!便回。霞一日问居士:昨日相见何似今日?士曰:如法举昨日事来,作个宗眼。霞曰:只如宗眼还着得庞公么?士曰:我在你眼里。霞曰:某甲眼窄,何处安身?士曰:是眼何窄,是身何安。霞休去。士曰:更道取一句,便得此语圆。霞亦不对。士曰:就中这一句,无人道得。居士一日向丹霞前叉手立,少时却出去。霞不顾,士却来坐。霞却向士前叉手立。少时便入方丈。士曰:汝入我出,未有事在。霞曰:这老翁出出入入,有甚了期。士曰:却无些子慈悲心。霞曰:引得这汉到这田地。士曰:把什么引?霞乃拈吉士幞头曰:却似一个老师僧。士却将幞头安霞头上曰:一似少年俗人。霞应喏三声。士曰:犹有昔时气息在。霞乃抛下幞头曰:大似一个乌纱巾。士乃应喏三声。霞曰:昔时气息争忘得。士弹指三下,曰:动天动地。丹霞一日见居士来,便作走势。士曰:犹是抛身势,怎生是频呻势?霞便坐。士乃回前,以拄杖划地作七字。霞于下面书个一字。士曰:因七见一,见一忘七。霞曰:这里着语。士乃哭三声而去。居士一日与丹霞行次,见一泓水。士以手指曰:便与么也还办不出。霞曰:灼然是办不出。士乃戽水泼霞二掬。霞曰:莫与么,莫与么?士曰:须与么,须与么?霞却戽水泼士三掬。曰:正与么时,堪作什么?士曰:无外物。霞曰:得便宜者少。士曰:谁是落便宜者。百灵和尚一日与居士路次相逢。灵问曰:昔日居士南岳得力句,还曾举向人也无。士曰:曾举来。灵曰:举向什么人?士以手自指曰:庞公。灵曰:直是妙德空生也赞叹不及。士却问:阿师得力句是谁得知?师戴笠子便行。士曰:善为道路。灵更不回首。灵一日问居士:道得道不得俱未免,汝且道未免个什么?士以目瞬之。灵曰:奇特更无此也。士曰:师错许人。灵曰:谁不恁么?谁不恁么?士珍重而去。灵一日在方丈内坐,士入来。灵把住曰:今人道,古人道,居士作么生道?士打灵一掌。灵曰:不得不道。士曰:道即有过。灵曰:还我一掌来。士近前曰:试下手看。灵便珍重。居士一日问百灵曰:是这个眼目免得人口么?灵曰:作么免得?士曰:情知,情知。灵曰:棒不打无事人。士转身曰:打,打。灵方拈棒起,士把住曰:与我免看。灵无对。居士一日见大同普济禅师,拈起手中笊篱曰:大同师,大同师。济不应。士曰:石头一宗,到师处冰消瓦解。济曰:不得庞翁举,灼然如此。士抛下笊篱曰:宁知不直一文钱。济曰:虽不直一文钱,欠他又争得。士作舞而去。济提起笊篱曰:居士。士回首。济作舞而去。士抚掌曰:归去来,归去来。济一日问居士:是个言语,今古少人避得唇舌,只如翁避得么?士应喏。济再举前话。士曰:什么处去来?济又举前话。士曰:什么处去来?济曰:非但如今,古人亦有此语句。士作舞而去。济曰:这风颠汉!自过教谁点检。普济一日访居士。士曰:忆在母胎时,有一则语,举似阿师。切不得作道理主持。济曰:犹是隔生也。士曰:向道不得作道理。济曰:惊人之句,争得不怕。士曰:如师见解,可谓惊人。济曰:不作道理,却成作道理。士曰:不但隔一生两生。济曰:粥饭底僧,一任点检。士弹指三下。居士一日去看普济。济见居士来,便掩却门曰:多知老翁,莫与相见。士曰:独坐独语,过在阿谁?济便开门。才出,被士把住曰:师多知?我多知?济曰:多知且置,闭门开门,卷之与舒,相较几许?士曰:只此一问,气急杀人。济嘿然。士曰:弄巧成拙。居士到长髭禅师,值上堂。大众集定,士便出云:各请自检好。髭便示众。士却于禅床右立。时有僧问:不触主人公,请师答话。髭云:识庞公么?僧云:不识。士便搊住其僧云:苦哉,苦哉。僧无对。士托开。髭少间却问士云:适来这僧还吃棒否?士云:待伊甘始得。髭云:居士只见锥头利,不见凿头方。士云:恁么说话,某甲即得。外人闻之,要且不好。髭云:不好个甚么?士云:阿师只见凿头方,不见锥头利。居士同松山和尚吃茶次,士举槖子曰:人人尽有分,为什么道不得?山曰:只为人人尽有,所以道不得。士曰:阿兄为什么却道得?山曰:不可无言也。士曰:灼然,灼然。山便吃茶。士曰:阿兄吃茶,为什么不揖客?山曰:谁?士曰:庞公。山曰:何须更揖。后丹霞闻,乃曰:若不是松山,几被个老翁惑乱一生。士闻之,乃令人传语霞曰:何不会取未举槖子时。居士一日与松山看耕牛次,士指牛曰:是伊时中更安乐,只是未知有。山曰:若非庞公,又争识伊。士曰:阿师道渠未知有个什么?山曰:未见石头,不妨道不得。士曰:见后作么生?山抚掌三下。居士一日到松山,见山携杖子,便曰:手中是个什么?山曰:老僧年迈,阙伊一步不得。士曰:虽然如是,壮力犹存。山便打。士曰:放却手中杖子,致将一问来。山抛下杖子。士曰:这老汉,前言不付后语。山便喝。士曰:苍天中更有怨苦。居士一日与松山行次,见僧择菜。山曰:黄叶即去,青叶即留。士曰:不落黄叶,又作么生?山曰:道取。士曰:不为宾主,大难。山曰:只为强作主宰。士曰:谁不恁么?山曰:不是,不是。士曰:青黄不留处,就中难道。山曰:也解恁么去。士珍重大众。山曰:大众放你落机处。士便行。一日,松山与居士话次。山蓦拈起案上尺子云:还见这个么?士曰:见。山曰:见个什么?士曰:松山,松山。山曰:不得不道。士曰:争得。山乃抛下尺子。士曰:有头无尾得人憎。山曰:不是翁,今日还道不及。士曰:不及个什么?山曰:有头无尾。士曰:强中得弱即有,弱中得强即无。山抱住居士曰:这个老子,就中无话处。居士问本溪和尚:丹霞打侍者,意在何所?溪曰:大老翁见人长短在。士曰:为我与师同参,方敢借问。溪曰:若恁么,从头举来,共你商量。士曰:大老翁不可共你说人是非。溪曰:念翁年老。士曰:罪过,罪过。本溪一日见居士来,乃目视多时。士乃将杖子画一圆相,溪便近前以脚踏。士曰:是什么?是什么?溪却于居士前画一圆相。士亦以脚踏。溪曰:来时有,去时无。士抱拄杖而立。溪曰:来时有,去时无。士曰:幸自圆成,徒劳目视。溪拍手曰:奇特。一无所得。士拈杖子点点而去。溪曰:看路,看路。士曰:是什么?是什么? 居士访大梅禅师。才相见,便问,:久向大梅,未审梅子熟也未?梅曰:熟也。你向什么处下口?士曰:百杂碎。梅伸子曰:还我核子来。士便去。 居士到芙蓉山大毓禅师处。毓行食与居士,士拟接,毓缩手曰:生心受施,净名早诃,去此一机,居士还甘否?士曰:当时善现,岂不作家?毓曰:非关他事。士曰:食到口边,被他夺却。毓乃下食。士曰:不消一句子。士又问毓曰:马大师着实为人处,还分付吾师否?毓曰:某甲尚未见他,作么生知他着实处。士曰:只此见知也无讨处。毓曰:居士也不得一向言说。士曰:一向言说,师又失宗。若作两向三向,师还开得口否?毓曰:直是开口不得,可谓实也。士抚掌而出。居士相看则川和尚次。川曰:还记得见石头时道理否?士曰:犹得阿师重举在。川曰:情知久参事慢。士曰:阿师老耄不啻庞公。川曰:二彼同时,又争几许?士曰:庞公鲜徤,且胜阿师。川曰:不是胜我,只欠汝个幞头。士拈下幞头曰:恰与师相似。川大笑而已。一日,则川摘茶次。士曰:法界不容身,师还见我否?川曰:不是老僧,洎答公话。士曰:有问有答,盖是寻常。川乃摘茶不听。士曰:莫怪适来容易借问。川亦不顾。士喝曰:这无礼仪老汉,待我一一举向明眼人。川乃抛却茶篮,便归方丈。川一日在方丈内坐,士见曰:只知端坐方丈,不觉僧到参时。川垂下一足。士便出,三两步却回。川却收足。士曰:可谓自由自在。川曰:争奈主人何。士曰:阿师只知有主,不知有客。川唤侍者点茶,士乃作舞而出。 居士到洛浦禅师,拜起。曰:仲夏毒热,孟冬薄寒。浦曰:莫错。士曰:庞公年老。浦曰:何不寒时道寒,热时道热。士曰:患聋作么?浦曰:放汝二十棒。士曰:哑却我口,塞却汝眼。石林和尚见居士来,乃竖起拂子曰:不落丹霞机,试道一句子。士夺却拂子,却自竖起拳。林曰:正是丹霞机。士曰:与我不落看。林曰:丹霞患哑,庞公患聋。士曰:恰是。林无语。士曰:向道偶尔。林一日问居士:某甲有个借问,居士莫惜言语。士曰:便请举来。林曰:元来惜言语。士曰:这个问讯,不觉落他便宜。林乃掩耳。士曰:作家,作家。林一日自下茶与居士,士才接茶,林乃抽身退后曰:何似生。士曰:有口道不得。林曰:须是恁么始得。士拂袖而去。曰:也太无端。林曰:识得庞翁也。士却回。林曰:也太无端。士无语。林曰:也解无语去。 居士访仰山禅师,问:久响仰山,到来为甚么却覆?山竖起拂子。士曰:恰是。山曰:是仰是覆?士乃打露柱曰:虽然无人,也要露柱证明。山掷拂子曰:若到诸方。一任举似。 居士访谷隐道者,隐问曰:谁?士竖起杖子。隐曰:莫是上上机么?士抛下杖子。隐无语。士曰:只知上上机,不觉上上事。隐曰:作么生是上上事?士拈起杖子。隐曰:不得草草。士曰:可怜强作主宰。隐曰:有一机人,不要拈槌竖拂,亦不用对答言辞。居士若逢,如何则是?士曰:何处逢?隐把住。士乃曰:莫这便是否?蓦面便唾。隐无语。士与一颂曰:焰水无鱼下底钩,觅鱼无处笑君愁,可怜谷隐孜禅伯,被唾如今见亦羞。 居士因在床上卧看经,有僧见曰:居士看经,须具威仪。士翘起一足。僧无语。 居士一日在洪州市卖笊篱,见一僧化缘,乃将一文钱问曰:不辜负信施道理,还道得么?道得即舍。僧无语。士曰:汝问我,与汝道。僧便问:不辜负信施道理,作么生?士曰:少人听。又曰:会么?僧曰:不会。士曰:是谁不会? 居士一日见牧童,乃问。路从什么处去?童曰:路也不识。士曰:这看牛儿。童曰:这畜生。士曰:今日什么时也?童曰:插田时也。士大笑。居士尝游讲肆,随喜金刚经,至无我无人处,致问曰:座主既无我无人,是谁讲?谁听?主无对。士曰:某甲虽是俗人,粗知信向。主曰:只如居士意作么生?士以偈答曰: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疎亲?劝君休历座,不似直求真。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主闻偈,欣然仰叹。居士所至之处,老宿多往复,酬问皆随机应响,非格量轨辙之可拘也。 居士一日在茅庐里坐,蓦忽云:难!难!难!十硕油麻树上摊。庞婆云:易!易!易!如下眠床脚踏地。灵照云:也不难,也不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元和中,居士北游襄汉,随处而居。有女灵照,常鬻竹漉篱,以供朝夕。士有偈曰:心如境亦如,无实亦无虚。有亦不管,无亦不拘。不是贤圣,了事凡夫。易复易,即此五蕴有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无相法身岂有二。若舍烦恼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又云:护生须是杀,杀尽始安居,会得个中意,铁船水上浮。居士一日坐次问,灵照曰:古人道: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如何会?照曰:老老大大,作这个语话。士曰:你作么生?照曰: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士乃笑。 居士因卖漉篱,下桥吃扑,灵照见,亦去爷边倒。士曰:汝作什么?照曰:见爷倒地,某甲相扶。居士将入灭,谓灵照曰:视日早晚,及午以报。照遽报: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士出户观次,照即登父座,合掌坐亡。士笑曰:我女锋捷矣。于是吏延七日,州牧于頔问疾。士谓之曰: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住世间,皆如影响。言讫,枕于公膝而化。遗命焚弃江,缁白伤悼。谓禅师庞居士即毗耶净名矣。有诗偈三百余篇传于世。 庞居士诗卷中 楞伽宝山高,四面无行路,惟有达道人,乘空到彼处。罗汉若悟空,掷锡腾空去。缘觉若悟空,醒见三生事。 菩萨若悟空,十方同一处。诸佛若悟空,妙理空中住。 空理真法身 法身即常住 佛身只这是 迷人自不悟一切若不空 苦厄从何度 大海阔三千 巨深五六万余特七尺躯 入里饮一顿 当时枯竭尽 龙王自出现大阅经藏门 请为说一遍 依如说无法 龙王悟知见卖君髻中珠 隐在如来殿 戴将军阵头 贼降不敢战 世上有仁人 得永离贫贱 不贪有为身 当见如来面 日轮渐渐短 光阴一何促 身如水上沫 命似当风烛 常须慎四虵 持心舍三毒 相见论修道 更莫着淫欲 淫欲暂时情 长劫入地狱 纵令得出来 异形人不识 或时成四足 或是总无足 可惜好人身 变作丑头畜 今日预报知 行行须努力 余家久住山 早已离城市 草屋有三间 一间长丈二一间安葛五 一间尘六四 余家自内房 终日闲无事 昨因黑月夜 初夜饮酒醉 两人相浑杂 种种调言气 余家不柰烦 放火烧屋积 葛五成灰烬 尘六无一二有物荡净尽 惟余空闲地 自身赤裸裸 体上无衣被 更莫忧盗贼 逍遥安乐睡 一等被火烧 同行不同利 出家舍烦恼 烦恼还同住 痴心觅福田 騃意承救度 十二因缘管 无由免来去 依智不依识 依义不依语 佛心一子地 蠢动皆男女 平等如虚空 善恶俱无取 既不造天堂 谁受三涂苦 有法尽无余 乘空能自度 神作如来身 智作如来库 涌出波罗蜜 流通正道路 浑身总是佛 迷人自不悟 八十随形好 相有三十二 四谛及三乘 同一无生智 名为一合相 非是人同髅 凡夫共佛同 一体无有异 若论心与境 悬隔不相似 凡夫惟妄想 攀缘遍天地 常怀三毒心 损他将自利 佛心常慈悲 善恶无有二 蠢动诸众生 心同一子地 六识空无生 六尘将布施 意根成妙觉 七识平等智富儿空手行 贫儿把他物 被物牵入廛 买卖不得出 觉暮便归舍 黄昏黑漆漆 所求不称意 合家总啾唧 自无般若性 乏欠波罗蜜 把绳入草里 自系百年毕 实是可怜许 冥冥不见日 富儿虽空手 家中甚富溢 自有无尽藏 不假外缘物 周流用不穷 要者从理出 古时不异今 今时不异古 生事日日灭 有所不能作世上乏钱财 守空无货赂 理诗日日新 朽宅时时故 闻船未破漏 爱河须早渡 出过三江口 逍遥神自悟 损之又损之 俄成贝多树 临行途路难 无船可相渡 业老见阎公 没你分踈处 若见优昙花 处处无疑虑 世上蠢蠢者 相见只论钱 张三五百贯 李四有几千 赵大折却本 王六大迍邅 口常谈三业 心中欲火然 痴狼咬肚热 贪鬼撮头牵 有脚复有足 开眼常睡眠 罗剎同心腹 何日见青天 青天不可见 地狱结因缘 故宅守真妻 不好求外色 真妻生男女 长大同荣辱 外色有男女 长成爱作贼 有妻累我来 牵我入牢狱 我亦早识渠 诱引入吾室 内外总团圆 同餐一钵食 食饱断虚妄 无相即无福 若论真寂理 同归无所得 昔日在有时 常被有人欺 一相生分别 见闻多是非 已后入无时 又被无人欺 一向看心坐 冥冥无所知 有无俱是执 何处是无为 有无同一体 诸相尽皆离 心同虚空故 虚空是我师 若论无相理 惟我父王知 老来无气力 房舍不能修 基颓柱根朽 椽梠脱差抽 泥涂零落尽 四壁空飕飕 举头看梁柱 星星见白头 慧云降法雨 智水沃心流 家中空豁豁 屋倒亦何忧 山庄草庵破 余归大宅游 生生不拣处 随髅说无求 人有五般花 花烂变成香 氤氲满故宅 供养本爷娘 有人见不识 报道十月桑 外尘一念爱 合成五色囊 囊中起三柱 柱上有千梁 梁边成地狱 地狱作天堂 缘个一群贼 自作自消亡 纵令存草命 何时还故乡 文字说定慧 定慧是爷娘 何不依理智 逐色在他乡 早须归大宅 孝顺见爷娘 爷娘闻子来 端坐见哈哈 我所有宝藏 分付钥匙开 非论穷子富 举国免三灾 如意用无尽 更不受胞胎 逍遥无障碍 终日见如来 如来愍诸子 平等无高下 诸子自愚痴 所以难教化 直心是道场 子心转奸诈 遣子净三业 转爱论俗话 遣子内修真 向外转寻假 遣子学无相 捻他有相把 无诤最第一 论义成相骂 无贪胜布施 无痴胜坐禅 无瞋胜持戒 无念胜求缘 尽见凡夫事 夜来安乐眠 寒时向火坐 火本实无烟 不忌黑闇女 不求功德天 任运生方便 皆同般若船 若能如是学 功德实无边十方同一等 此是真如寺 里有无量寿 本来无名字 凡夫不入理 心缘世上事 乞钱买瓦木 盖他虚空地 却被六贼驱 背却真如智 终日受艰辛 妄想图名利 如此学道人 累劫终不至 无有报庞大 空空无处坐 家内空空空 空空无有货 日在空里行 日没空里卧 空坐空吟诗 诗空空相和 莫怪纯用空 空是诸佛座 世人不别宝 空即是实货 若嫌无有空 自是诸佛过有人有所知 有事有是非 闻道无相理 心执不生疑 五岁更不长 只作阿孩儿 将拳口里咬 百年不肯离 假花虽端正 究竟不充饥 都缘痴孩子 不识是权宜 如来无相理 有作尽皆非 合瞋不须瞋 合喜不须喜 喜即淫欲生 瞋即毒蛇起 毒蛇起猛火 淫欲成贪鬼 猛火和贪鬼 痴狼咈心底 妄想如恒沙 烦恼无遮止 无明黑漆漆 渴来饮咸水 终日缘事走 不肯入空理我见好畜生 知是喽罗汉 枉法取人钱 夸道能计算 得即浑家用 受苦没人伴 有力任他骑 棒鞭脊上楦 嘴上着栊头 口中衔铁片 项领被磨穿 鼻孔芒绳绊 自种还自收 佛也不能断 痴儿无智慧 自嫌阿爷丑 阿娘生得身 嫌娘无面首 抛却亲爷娘 外边逐色走 六亲相将作 寻常不闲口 恒游十二月 月月饮欲酒 夜夜不曾醒 醉吐饲猪狗 如此恶男子 缘事不了手余有一宝剑 非是世间铁 成来更不磨 晶晶白如雪 气冲浮云散 光照三千彻 吼作师子声 百兽皆脑裂 外国尽归降 众生悉磨灭 灭已复还生 还生作金鐍 带将处处行 乐者即为说知余转般若 见余转金刚 合掌恭敬了 不动见空王 亦胜身命施 亦胜坐天堂 亦胜五台供 亦胜求西方 于住而无住 其福不可量 有为如梦幻 无相契真常 如来大慈悲 广演波罗蜜 了知三界苦 殷懃劝君出 得之不肯修 实是顽皮物 他是已成佛 汝是当成佛 当成自不成 是谁之过失 已后累劫苦 莫尤过去佛 谁家郎君子 开眼造地狱 枉法取人钱 养那一群贼 饶伊家户大 业成出不得 除非轮回满 换形偿他力 看君骑底驴 总是如此色 无事被鞭杖 有理说不得 愚人打瓮破 求人望锢护 恶法得钱财 布施拟补处 物色不相当 此事无烦做 纵然有少福 那将地狱去 罪福当头行 何时相值遇 自本犹折却 安得有利路 先须持五戒 方始得人身 有财将布施 身即不穷贫 若行十善业 闻道得天人 天人生灭福 来去如车轮 有为接梵世 不及一毫真 更欲谈玄妙 虑恐法王瞋 一皮较一皮 孙子不如儿 坐禅胜读经 读经胜有为 寻文不识理 弃母养阿姨 阿姨是色身 阿娘是法体 色身是文字 法入无为理 文字有生灭 无相宛然尔 佛教本无妄 句句须论实 克己饶益他 俗所谓阴骘遮莫是天王 饶君宰相侄 世间有贵贱 业力还同一 语汝富贵人 贫儿莫欺屈 习重业力成 翻覆难得出 自恨己身痴 有事无人知 横展两脚睡 至晓不寻思 诸佛为我爷 我是世尊儿 儿今已长大 替父为导师 父子同宅住 寸步不相离 法身无相貌 世人那得知 此个一群贼 生生欺主人 即今识汝也 不共汝相亲 你若不伏我 我则处处说 教人总识汝 遣汝行路绝 你若能伏我 我亦不分别 共汝同一身 永离于生灭 世人重珍宝 我则不如然 名闻即知足 富贵心不缘 唯乐箪瓢饮 无求澡镜铨 饥食西山稻 渴饮本源泉 寒披无相服 热来松下眠 知身无究竟 任运了残年 雾重日难出 云厚月胧胧 有心求觅佛 昼夜用心功 见梦言将实 闻真耳却聋 群贼当路坐 道理若为通 见性若玲珑 多求说处通 取他凡圣语 到头浑是空 云何为人演 离相说如如 心镜俱空静 无实亦无虚 心通常嘿用 出世入无余 梵释咸恭敬 菩萨亦同居 语是凡夫语 理合释迦书 若能如是学 不枉用工夫 寅朝饮稀粥 饭后两束薪 货得二升米 支我有余身 身无饥火逼 安余无相神 神安佛土净 内外绝埃尘 无间说般若 豁达启关津 火烧家计尽 全成无事人 圆镜朗如日 涌出无碍智 梵语波罗蜜 唐言无量义 说者说无相 离者离文字 但说无上道 利他还自利 若能入理行 不动到如地 缘事常区区 不如展脚睡 我观三界有 有人披草舍 蛇鼠同穴住 白日恒如夜 鸠鸽为亲情 罗剎同心话 五狗常嗷吠 思之令人怕 我观总是幻 虚空名亦假 放牛吃草庵 三身同一化 如来一真智 遍满娑婆界 殷懃说方便 有人自不解 无处不生心 有处多贪爱 心王作黑业 教他口忏悔 口忏心不改 心口相违背 不服无心药 病根终不差 着相求菩提 不免还他债 香山有栴檀 宝山无伊兰 金山照毛头 毛头百亿宽 净心空室坐 妙德四方安 空生知内外 相事付阿难 如能达此理 无处即泥洹若能相用语 教君一个诀 捻取三毒箭 一时总抝折 田地成四空 五狗牙总缺 色蕴自消亡 六贼俱磨灭 阎罗成法王 罗剎成菩萨 勿论己一身 举国一时悦 达人知是幻 纵损心亦如 诸天不免难 况复此阎浮 须寻无上理 莫更苦踟蹰 衣食才方足 不用积盈余 少欲有涅槃 知足非凡夫 当来无地狱 现在出三涂 外若绝攀缘 欢喜常现前 本来何所得 吉祥自现形 空生称长老 燃灯常照明 弥勒是同学 释迦是长兄 神通次第坐 无劳问姓名 名相有差别 法身同一形 大乘一等义 本自无遮闭 凡夫着相求 心生有执滞 无心为真空 空寂为本体 无问亦无说 常照勿使废 佛子行道已 更莫愁来去无念清凉寺 蕴空真五台 对境心无垢 当情心死灰 妙理于中现 优昙空里开 无求真法眼 离相见如来 若能如是学 不动出三灾常闻阿閦佛 拟向东方讨 今日审思惟 不动自然到 语汝守门奴 何须苦烦燥 我奏父王知 与汝改名号 破却有为功 显示无为道识乐众生乐 缘绳妄走作 智乐菩萨乐 无绳亦无缚 若有发心者 直须学无作 莫道怕落空 得空亦不恶 见矿不别金 入矿方知错苦痛役身心 劳神觅官职 暂得色毛披 拍按作瞋色 口口打奴兵 声声遣拔肋 闻道送王老 曲亦变成直 纵令有理道 分疎亦不得家长自饮酒 举家一时醉 失火烧故宅 运水沃空地 水火当头发 三灾一时起 空中鸠鸽舞 骡来助放屁 因中无好花 结果亦天理学道迷路人 实是可怜许 被贼妄牵缠 恶缘取次与 有法遍娑婆 开眼看佛语 洗舌读经典 和经弄蛇鼠 动念三界成 迷失当时路 身现凡夫事 内照自分明 三千大千界 满中诸众生 刹那造有业 了了总知情 纳安芥子里 称为无相经 常持人不识 念时无色声学佛作梦事 不须论地狱 天堂总越却 六识为僮仆 心心无所住 处处尘不着 五道绝人行 无心是极乐 空里见优昙 众生作桥彴欲得速成佛 只学无生忍 非常省心力 当时烦恼尽 七宝藏门开 智慧无穷尽 广演波罗蜜 无心可鄙吝 只恐着有人 愚痴自不信世人皮上黠 心里没头痴 他贪目前利 焉知已后非 谩胡欺得汉 夸道手脚迟 走向见阎老 倒拖研米槌 恐君不觉悟 今日报君知中人乐寂静 下士好威仪 菩萨心无碍 同凡凡不知 佛是无相体 何须有相持 但令心了事 遮莫外人疑 如人渴饮水 冷暖心自知识若不受尘 心亦不颠狂 妙智作心师 名为破有王 须臾证六度 动用五种香 此即真极乐 亦是真西方 释迦无量寿 同居此道场俗务不废作 内秘贪心学 世上假名闻 超然总莫着 息念三界空 无求出五浊 法报皆圆满 意根成正觉 若能如此修 轮王亦不羡 五蕴若实有 则合有色形 五蕴若实无 则合无形声 只为假名字 所以妄来停 若了名相空 事尽总惺惺 心王无障碍 摆拨三界行我是凡夫身 乐说真如理 为性不悭贪 常行平等施 凡夫事有为 佛智超生死 作佛作凡夫 一切自由你 耳闻无相理 眼空不受色 鼻嗅无相香 舌尝无相食 身着无相衣 意随无相得 心静越诸天 神清见弥勒 十方同一乘 无心记南北慈悲说斯法 现疾为众生 纯陀献后供 妙德亦同行 名相有差别 法身同一形 化身千万亿 方从立空名 不须执有法 圆通最大精欲得真成佛 无心于万物 心如境亦如 真智从如出 定慧等庄严 广演波罗蜜 流通十方界 诸有不能疾 报汝学道人 只么便成佛读经须解义 解义始修行 若能依义学 即入涅乐城 读经不解义 多见不如盲 缘文广占地 心中不肯耕 田田总是草 稻从何处生有人道不得 是伊心王黑 不能自了事 埋藏一群贼 群贼多贪痴 缘事说是非 心王被贼使 劫劫无出期 见花不识树 果熟始应知君家住聚落 余自居山谷 山空无有物 聚落百种有 有者吃饭食 无者空张口 口空肚亦空 还将空吃有 有尽物归空 同体无前后诸佛与众生 元来同一家 不识亲尊长 外面认假爷 优昙不肯摘 专采葫芦花 葫芦花未落 常被三五拁 如斯之等类 轮转劫恒沙 余为田舍翁 世上最贫穷 家中无一物 启口说空空 旧时恶知识 总度作师僧 和合一处坐 常教听大乘 食时与持钵 唯我一人供平等无有二 终日同宅住 世人不了妄 心生外缘取 取得外相佛 乐却变成苦 苦即诸法生 大海从何渡 为报知音者 好好看道路 故宅有宝珠 却向田野求 这个一群贼 赚你徒悠悠 泥上搽妆粉 壁上涂浑油 愚人见梦事 赞叹道能修 腊月三十日 元无一物收 山中失却心 任运腾腾语 语即说空空 空中无蛇鼠 有心波浪起 无心是净土 净土生真佛 佛还传佛语 佛能度众生 众生是佛母心王不能了 何不依真智 一吼百兽伏 尽见无生理 无生理甚宽 无心无可看 非内外中间 非生死涅槃 诸法无住处 遨游神自安外求非是宝 无念自家珍 心外求佛法 总是倒行人 般若名尚假 岂可更依文 有相皆虚妄 无形实是真 日用事无别 唯吾自偶谐 头头非取舍 处处勿张乖 朱紫谁为号 青山绝尘埃 神通并妙用 运水及搬柴 意根无自性 万法本来虚 外尘都不有 三界自然无 五蕴今何在 尽总入无余 河沙过去佛 并在一毛如 名相本来无 迷人意欲须 须时权为说 迷过患须除 般若无是非 无实亦无虚 八万四千卷 终归同一如 人有一卷经 无相亦无名 无人能转读 有我不能听 如能转读得 入理契无生 非论菩萨道 佛亦不劳成 阿爷当殿坐 子向前头立 父子同宅住 小魔不敢入 时开无尽藏 贫者相供给 得之永不穷 免得生忧悒 欲得真醍醐 三毒须去除 嗅无酥酪气 自见如意珠 劫火烧不然 泛海浪中浮 昔日强索者 今日作他奴 报汝寻真理 偷生佯不闻 及其身命卒 心口便纷纭 我命不能与 将钱别雇人 为读如来教 救护我精神 城内数万户 不柰我恒一 时时师子吼 禽兽俱皆卒 教作罗睺罗 无踪持戒律 但知入理坐 日头骨咄出 庞居士诗卷下 众生多品髅 诸佛只一般 庶人见天子 知隔几重关若有过人策 欲见亦不难 策中契圣理 坐取国家官智度本来如 众生病尽除 又度作护法 一切入无余 过去恒沙佛 皆同此一途 如能达此理 凡夫非凡夫 四大本无情 清虚无色声 达人悟空理 知法本无生 诸佛常现前 妙德亦同行 无无无障碍 心牛不肯耕 尘六门前唤 无情呼不入 二彼总空空 自然唇不湿 从此绝因缘 葛五随缘出 惟有空寂舍 圆八同金七 入理如箭射 寻文转相背 直道不肯行 识路成迷退 心王不了事 公臣生执碍 为此一群贼 生死如踏碓 觉他欲打你 着脚即须抽 已后再相见 他羞我不羞忍辱第一道 历劫无冤仇 此是无生县 不属涅槃洲骂他无便宜 不应却得稳 无瞋神自安 骂他还自损 忍得有法利 骂他还折本 瞋喜同一如 遁世不闷闷 识业人稀少 迷途者众多 苦中生乐想 无喜强弦歌 不饮寻常醉 昏昏溺爱河 含笑造殃咎 后苦莫繇他耳闻他骂詈 心知口莫对 恶亦不须嫌 好亦不须爱 豁达无关津 虚空无罣碍 此真不动佛 亦名观自在 仰手是天堂 覆手是地狱 地狱与天堂 我心都不属 化城犹不止 岂况诸天福 一切都不求 旷然无所得佛有一等慈 有人心不知 一切皆平等 贫富总怜伊 富者你莫贪 贫者你莫痴 无贪心自静 无痴意莫思 白衣不执相 真理从空生 只为心无碍 智慧出纵横 唯论师子吼 不许野干鸣 菩提称最妙 犹呵是假名 从根诛则绝 从根修则灭 若能双株断 三乘尽超越 此非凡夫言 妙吉分明说 如来所疗治 一差不复发 久种善根深 同尘尘不侵 非关尘不染 自是我无心 无心心不起 超三越十地 究竟真如果 到头只个是 凡夫智量狭 妄说有难易 离相如虚空 尽契诸佛智 戒相如虚空 迷人自作持 病根不肯拔 执是弄花枝 牵牛驾空车 共入无为宅 无为宅甚宽 众生却嫌窄 十方同一室 何曾有间隔 有法人不得 无心自度厄 世间最上事 唯有修道强 若悟无生理 三界自消亡 蕴空妙德现 无念是清凉 此即弥陀土 何处觅西方 宝珠内衣里 系来无量时 遇六恶知识 又常假慈悲 牵我饮欲酒 醉卧都不知 情尽酒复醒 自见本道师 世人重珍宝 我贵剎那静 金多乱人心 静见真如性 性空法亦空 十八绝行踪 但自心无碍 何愁神不通 端坐求如法 如法转相违 抛法无心取 始自却来归 无求出三界 有念则成痴 求佛觅解脱 不是丈夫儿 恶心满三界 口即念弥陀 心口相违背 群贼转转多 一尘起万境 倐忽遍娑婆 色声求佛道 结果尽成魔 万法从心起 心生万法生 法生有日了 来去枉虚行 寄语修道人 空生有莫生 如能达此理 不动出深坑 佛亦不离心 心亦不离佛 心寂即菩提 心然即有物 物即变成魔 无即无诸佛 若能如是用 十八从何出 羊车诱下愚 鹿车载中夫 大乘为上士 鹏巢鹤不居 鹪鹩住蚊睫 居士咄盲驴 若论质利帝 毕竟一乘无 有人嫌庞老 庞老不嫌他 开门待知识 知识不来过 心如具三学 尘识不相和 一丹疗万病 不假药方多 淼淼长江水 周而还复始 昏昏三界人 轮回亦如此 轮回改形貌 长江色不异 改貌劳神识 终须到佛地 睡来展脚睡 悟理起题诗 诗中无别意 唯劝破贪痴 贪瞋痴若尽 便是世尊儿 无烦问师匠 心王应自知 世人重名利 余心总不然 束薪货升米 清水铁铛煎 觉熟捻铛下 将身近畔边 时时抛入口 腹饱肚无言 行学非真道 徒劳神与躯 千里寻月影 终是枉工夫 不悟缘声色 当今学者疎 但看起灭处 此个是真如 教君杀贼法 不用苦多方 慧剑当心刺 心亡法亦亡 心亡极乐国 法亡即西方 贼为象马用 神自作空王 不用苦多闻 看他彼上人 百忆及日月 元在一毛尘 心但寂无相 即出无明津 若能如是学 几许省精神 惭愧好心王 生在莲华堂 恒持般若剑 终日带浮囊 常怀第一义 外国赖恩光 五百长者子 相随归故乡 惭愧好意根 无自亦无他 无自身无垢 无他尘不加 常居清净地 知有不能过 旧时恶知识 总见阿弥陀 惭愧好舌根 常开大道门 世间三有事 实是不能论 相逢唯说道 更莫叙寒温 了知世相假 俗礼也徒烦 惭愧一双耳 常思解脱声 若论俗语话 实是不能听 闻财耳不纳 闻色心不生 不受有无语 何虑不惺惺 惭愧一双眼 曾见数般人 端正亦不爱 丑陋亦不瞋 当头异国色 何须妄起尘 低头自形相 都无一处真 身心如幻化 满眼没怨亲 惭愧一躯身 梵号波罗柰 被贼一群使 寻常不自在 亦名为枯井 亦名为鞴袋 亦名朽故宅 亦名幻三昧 佛骂作死尸 乘尸渡大海 大海元无水 死尸非是船 熟看世上事 总是假因缘 若了身心相 空里任横眠 具此六惭愧 实是不求天 一时复一时 步步向前移 无常有限分 早晚即不知 古人一交语 预办没贫儿 闻少须修道 莫待衰老时 邂逅符到来 赚你更无疑 劝君不肯听 三涂真可悲 一日复一日 百年渐渐毕 急急除妄想 无念成真佛 更莫苦攀缘 窥他世上物 忽然无常至 累劫出不得 一宿复一宿 光阴渐渐促 报你心王道 依智莫依识 依智见真佛 依识入地狱 若沦六趣中 受苦无时足 一年复一年 务在且迁延 皮皱缘肉减 发白髓枯干 毛孔通风过 骨消椽梠宽 水微不耐热 火少不耐寒 幻身如聚沫 四大亦非坚 更被痴狼使 无明晓夜煎 惟知念水草 心神被物缠 云何不忏悔 便道舍财钱 外头遮曲语 望得免前愆 地狱应无事 准拟得生天 世间有这属 冥道不如然 除非不作业 当拔罪根源 根空尘不实 内外绝因缘 积罪如山岳 慧火一时燃 须臾变灰烬 永劫更无烟 迷时三界有 悟即出嚣缠 心无六入迹 清净达本源 地狱成净土 招手别诸天 报语三涂宅 共你更无缘 非论早与晚 悟理即无边 心如即是坐 境如即是禅 如如都不动 大道无中边 若能如是达 所谓火中莲 无求乃法眼 有念却成魔 无求复无念 即是阿弥陀 真如共菩萨 总只较无多 炼尽三山铁 镕销五岳铜 林枯鸟自散 海竭绝鱼龙 无师破戒行 有法尽皆空 菩萨无烦恼 众生爱皱眉 无恼缘无贼 皱眉被贼欺 不须问师匠 心王应自知 智者观财色 了知是幻虚 衣食支身命 相劝学如如 时至移庵去 无物可盈余 凡夫贪着事 不免三界轮 与说无生理 闭耳佯不闻 如斯之等髅 何日出嚣尘 壁画枉用色 不如脱空佛 住法比无住 阴中对白日 不信有无言 看取波罗蜜 见时如不见 闻时如不闻 喜时如不喜 瞋时如不瞋 一切尽归如 自然无我人 斋须实相斋 戒须实相戒 有相持斋戒 到头归败坏 败坏属无常 从何免三界 心王不了事 遮莫向名山 纵令见佛像 实以不相关 猿猴见水月 捉月始知难 缘事求解脱 累劫无出期 直须入理性 成佛更无疑 虽然不受记 见是世尊儿 佛遣灭生灭 生灭长相随 不学大人相 却作小孙儿 持心更觅佛 岂不是愚痴 无事被他骂 佯佯耳不闻 舌亦不须动 心亦不须嗔 关津无障碍 即是出缠人 真如本无相 所得是凡流 昔时为父子 长大出外游 今日相遇见 父少子白头 一生解缚钝 浑身纳里眠 心中无意识 耳无绳索牵 心本无系缚 同尘亦无喧 欲得真解脱 持刀且杀牛 牛死人亦亡 佛亦不须求 全身空里坐 即度死生流 极目观前境 寂寥无一人 回头看后底 影亦不随身 贪瞋不肯舍 徒劳读释经 看方不服乐 病从何处轻 取空是取色 取色色无常 色空非我有 端坐见家乡 经体本无名 受持无色声 心依无相理 真是金刚经 孙儿正啼哭 母言来与金 捻他黄叶把 便即正声音 别泪成河海 骨如毗富山 只缘尘识法 所以遣心然 前人若有事 我犹佯不知 何况他无问 谗舌强卑卑 劝君师子吼 莫学野干鸣 若能香象起 感得凤凰迎 一种学事业 亦来登选场 只缘口义错 落第在他乡 心王不了事 却被六贼使 共贼作火下 无繇出生死 别人终不贱 别宝终不贫 只今担铁汉 不肯愽金银 十方同一会 各自学无为 此是选怫处 心空及第归 有男不肯婚 有女不肯嫁 父子自团栾 共说无生话 四性同一舍 三身同一室 一切恶知识 总见弥陀佛 教君一个法 有事无处避 若能如理修 存本却有利 道是无为道 修人自有为 假即无头数 真中实是稀 无求胜礼佛 知足胜持斋 本自无薪火 何劳更拾柴 说事满天下 入理实无多 常被有为缚 何日见弥陀 起时惟法起 行时共佛行 腾腾三界内 诸法自无生 大海淼无涯 众生自着枷 无求出妙德 心生劳算沙 一念心清净 处处莲花开 一华一净土 一土一如来 七言 大唐三百六十州 我暂放闲乘兴游 瞬息之间知事尽 若论入理更深幽 共外知识呷清水 总是妄想无骨头 却归东西山道去 不舍因缘骑牯牛 后望青山平似掌 前瞻汉水水东流 试问西域那提子 遗法殷懃无所求 自入大海归火宅 不觉乘空失却牛 有人见我归东土 我本元居西海头 来去自然无障碍 出入生死有何忧 无思无念是真空 妙德法身自见中 应机接物契真智 十方世界总流通 通达无我无人法 人法不见有行踪 神识自然无罣碍 廓周沙界等虚空 不假坐禅持戒律 超然解脱岂劳功 菩提般若名相假 涅槃真如亦是虚 欲得心神真解脱 一切名相本来无 十方世界风尘净 州州县县绝艰虞 王道荡荡无偏党 举国众生同一如 不动干戈安万姓 法王合掌髻中珠 空中自见清凉月 一光普照娑婆彻 此光湛然无去来 不增不减无生灭 尔是妙德现真身 剎那不起恒沙劫 无边无尽如虚空 虚空无边不可说 但自无心于万物 何妨万物常围遶 铁牛不怕师子吼 恰似木人见花鸟 木人本体自无情 花鸟逢人亦不惊 心境如如只个是 何虑菩提道不成 清净无为无识尘 不舍肉身妙法身 只为众生有漏习 权止草庵转法轮 法轮常转无人见 优昙时时一出现 无相真空妙法身 历劫恒沙不迁变 莫求佛兮莫求人 但自心里莫贪瞋 贪瞋痴病前顿尽 便是如来的的亲 内无垢兮外无尘 中间豁达无关津 神无障碍居三界 恰似瑠璃处日轮 心王若解依真智 一切有无俱遣弃 身随世流心不流 夜来眼睡心不睡 天堂地狱总无情 任运幽玄到此地 报汝世人莫痴憨 暂时权住此草庵 无想衣食饱暖后 世间有物不须贪 此身幻化如灯焰 须臾不觉即头南 一切有求枉用功 想念真成着色空 差之毫厘失千里 有生劫劫道难通 痴心望出三界外 不知元在铁围中 十二部经兼戒律 执相依文常受持 生生获得有为果 随在三界无出期 若能离相直入理 理中无念亦无思 贝多叶里优昙华 万象皆如同一家 欢喜摘华不见菓 吉祥采菓不观华 缘之本来元不识 法王呵之如稻麻 田舍老翁入聚落 眼耳鼻舌俱失却 内外寻访觅无踪 旧时住处空寂寞 却归堂上问空王 总在此间学无作 黄叶飘零化作尘 本来非妄亦非真 有情故宅含秋色 无名君子湛然春 未识龙宫莫说珠 从来言说与君殊 空拳只是婴儿信 岂得将来诳老夫 迷时爱欲心如火 心开悟理火成灰 灰火本来同一体 当知妄尽即如来 真为家贫无一物 此语总是空里出 出语还须归本源 不敢违他过去佛 父子相守空山坐 无相如如寄有间 世人见静元无静 看似闲时亦不闲 八万四千同一理 事相差别立异名 十二围陀及疏论 殷懃三六不须生 十方国土皆吾宅 长者大门常日开 有识名人守院外 无心入理见如来 世人爱假不爱真 世人怜富却憎贫 唯敬三涂八不净 背却如来妙色身 更无别路超生死 前佛后佛同一般 舒即周流十方剎 敛时还在一毛端 惟有一门无钥匙 伸缩低昂说是非 但能宣得无生理 善巧方便亦从伊 二乘皆曰不堪任 上士之人智慧深 欲得神通等居士 无过于物总无心 杂句 行路易,行路易,内外中间依本智,本智无情法不生。无生即是入正理,非色非心放一光。空里优昙显心地,名为智,智为尊,心智通同达本源。万物同归不二门,有非有兮理常存。无非无兮无有根,未来诸佛亦如是。现在还同古世尊,三世俱皆无别道,佛佛相授至今传。 外无他兮内无自,不动干戈契佛智,通达佛道行非道,不舍凡夫有为事。有为名相尽空华,无名无相出生死。 余有一大衣,非是世间绢。众色染不着,晶晶如素练。裁时不用刀,缝时不用线。常持不离身,有人自不见。三千世界遮寒暑,无情有情悉覆遍。如能持得此大衣,披了直入空王殿。思思低思思,自叹一双眉。向他胜地坐,万事总不知。六识若似眉,即得不思议。六识若嫌眉,论时没脑痴。伊若去却眉,即被世人欺。饶你六识喽啰汉成乞索儿。 出一屋,入一屋,来来去去教他哭,来去只为贪瞋痴,于今悟罢须知足。知足常须达本源,去却昔时恶知识。恶知识将伊作手力。法施无前后,共护无生国。 无事失却心,走向门前觅,借问旧知识,寂绝无踪迹。却归堂上审思看,改却众生称心安。不能出外求知识,自向家中入涅槃。大丈夫,昔日有,今日无,家计破除尽,赎得一群奴。奴婢有六人,一人有六口。六六三十六,常随我前后。我亦不拘伊,伊亦不敢走。若道菩提难,菩提亦不难。少欲知足毛头宽,远离财色神自安。分明了见三涂苦,世上名闻不相关。 难复难,持心离欲贪涅槃,一向他方求净土,若论实行不相关。枉用工夫来去苦,毕竟到头空色还。 易复易,即此五阴成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无相法身岂有二,若舍烦恼觅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 正中正,心王如如六根莹。六尘空,六识净,六六三十六,同归大圆镜。 阿难贝多叶,持来数千劫,七宝藏中付迦叶,分为十二部,析作三乘法。 非故亦非新,应化随缘百亿身。若有真如一合相,一亿还同一聚尘。 珠从藏中现,显赫呈光辉。昔日逃走为穷子,今日还家作富儿。 心依真智,理逐心行。理智无碍,心亦无生。迷即有我,悟即无情。通达大智,诸法不成。五神无主,六国安宁。七死弗受,八镜圆明。随宜善化,总合佛经。过即已过,更莫再寻。现在不住,念念勿侵。未来未至,亦莫预斟。既无三世,心同佛心。依空默用,即是行深。无有少法,触目平任。无戒可持,无垢可净。洞达虚心,法无寿命。若能如是,圆通究竟。 居士见僧讲金刚经,至无我无人。居士问云:既无我无人,是谁讲?谁听?座主无语。居士乃与颂曰:无我复无人,作么有踈亲,劝师休历座,不似直求真。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 历代赞文并诸方拈古附大丞相张天觉 宁可饥寒死路边 不劳土地强哀怜 满船家计沉湘水 岂羡芒绳十百钱 径山佛日大慧禅师 无生本无说 说着即话堕 骨肉团栾头 大虫看水磨 东林珪老 大海波涛浅 小人方寸深 海枯终见底 人死不知心 云门杲公禅师 一口吸尽西江水 甲乙丙丁庚戊己 咄咄咄 啰啰哩 白云端和尚 一口吸尽西江水 万古千今无一滴 要须党理不党亲 马祖可惜口门窄 举。居士问仰山:久向仰山,到来为什么却覆?仰山竖起拂子。居士云:恰是。仰山云:是仰是覆?居士拍露柱一下,云:虽无人见,露柱与我证明。仰山掷下拂子云:一任举似诸方。 两个八文为十六 从头数过犹不足 拏来乱撒向阶前 满地团团春藓绿
2019-10-19
寒山诗要
寒山诗要 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 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联谿难记曲,叠嶂不知重。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 吾家好隐沦,居处绝嚣尘。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助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今日娑婆树,几年为一春。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家住绿岩下,庭芜更不芟。新藤垂缭绕,古石竖巉岩。山果猕猴摘,池鱼白鹭衔。仙书一两卷,树下读喃喃。四时无止息,年去又年来。万物有代谢,九天无朽摧。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微风吹幽松,近听声逾好。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 有一餐霞子,其居讳俗游。论时实萧爽,在夏亦如秋。幽涧常沥沥,高松风飕飕。其中半日坐,忘却百年愁。 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谿长石磊磊,涧阔草濛濛。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碛碛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惯居幽隐处,乍向国清中。时访丰干道,仍来看拾公。独回上寒岩,无人话合同。寻究无源水,源穷水不穷。 独卧重岩下,蒸云昼不消。室中虽暡叆,心里绝喧嚣。梦去游金阙,魂归度石桥。抛除闹我者,历历树间瓢。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 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下愚读我诗,不解却嗤诮。中庸读我诗,思量云甚要。上贤读我诗,把着满面笑。 家狗趁不去,野鹿常好走。欲伏猕猴心,须听狮子吼。 我今稽首礼,无上法中王。慈悲大喜舍,名称满十方。众生作依怙,智慧身金刚。顶礼无所著,我师大法王。 我见世间人,茫茫走路尘。不知此中事,将何为去津。 可贵天然物,独一无伴侣。觅他不可见,出入无门户。促之在方寸,延之一切处。你若不信受,相逢不相遇。 余家有一窟,窟中无一物。净洁空堂堂,光华明日日。蔬食养微躯,布裘遮幻质。任你千圣现,我有天真佛。 男儿大丈夫,作事莫莽卤。劲挺铁石心,直取菩提路。邪路不用行,行之枉辛苦。不要求佛果,识取心王主。 寒岩人不到,白云常叆叇。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 层层山水秀,烟霞锁翠微。岚拂纱巾湿,露沾蓑草衣。 足蹑游方履,手执古藤枝。更观尘世外,梦境复何为。 之子何惶惶,卜居须自审。南方瘴疠多,北地风霜甚。 荒陬不可居,毒川难可叹。魂兮归去来,食我家园葚。 寒山多幽奇,登者皆恒惧。月照水澄澄,风吹草猎猎。凋梅雪作花,杌木云充叶。触雨转鲜灵,非晴不可涉。 有树先林生,计年逾一倍。根遭陵谷变,叶被风霜改。咸笑外凋零,不怜内纹彩。皮肤脱落尽,唯有贞实在。 自从居寒山,曾经几万载。任运遁林泉,栖迟观自在。寒岩人不到,白云常叆叇。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 世有多事人,广学诸知见。不识本真性,与道转悬远。若能明实相,岂用陈虚愿。一念了自心,开佛之知见。 寒山有一宅,宅中无栏隔。六门左右通,堂中见天碧。房房虚索索,东壁打西壁。其中一物无,免被人来惜。寒到烧软火,饥来煮菜吃。不学田舍翁,广置牛庄宅。尽作地狱业,一入何曾极。好好善思量,思量知轨则。 一自遁寒山,养命餐山果。平生何所忧,此世随缘过。日月如逝川,光阴石中火。任你天地移,我畅岩中坐。 我见世间人,茫茫走路尘。不知此中事,将何为去津。荣华能几日,眷属片时亲。纵有千斤金,不如林下贫。 以我栖迟处,幽深难可论。无风萝自动,不雾竹长昏。涧水缘谁咽,山云忽自屯。午时庵内坐,始觉日头暾。 报汝修道者,进求虚劳神。人有精灵物,无字复无文。呼时历历应,隐处不居存。叮咛善保护,勿令有点痕。 多少天台人,不识寒山子。莫知真意度,唤作闲言语。 久住寒山凡几秋,独吟歌曲绝无忧。蓬扉不掩常幽寂,泉涌甘浆长自流。石室地炉砂鼎沸,松黄柏茗乳香瓯。饥餐一粒伽陀药,心地调和倚石头。 世间何事最堪嗟,尽是三途造罪渣。不学白云岩下客,一条寒衲是生涯。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三界横眠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 我向前溪照碧流,或向岩边坐磐石。心似孤云无所依,悠悠世事何须觅。 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沈。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 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千生万死凡几生,生死来去转迷情。不识心中无价宝,犹似盲驴信脚行。 千年石上古人踪,万丈岩前一点空。明月照时常皎洁,不劳寻讨问西东。 寒山顶上月轮孤,照见晴空一物无。可贵天然无价宝,埋在五阴溺身躯。 我家本住在寒山,石岩栖息离烦缘。泯时万象无痕迹,舒处周流遍大千。光影腾辉照心地,无有一法当现前。方知摩尼一颗珠,解用无方处处圆。 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 不解审思量,只道求佛难。回心即是佛,莫向外头看。 自古多少圣,叮咛教自信。人根性不等,高下有利钝。真佛不肯认,置功枉受困。不知清净心,即是法王印。 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长伴白云闲。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时人见寒山,各谓是风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 阳焰虚空花,岂得免生老。不如百不解,静坐绝忧恼。狂风不动树,心真无罪福。寄语兀兀人,叮咛再三读。 寄语诸仁者,复以何为怀。达道见自性,自性即如来。天真元具足,修证转差回。弃却本来性,只守一场呆。 常闻释迦佛,先受燃灯记。燃灯与释迦,只论前后智。前后体非殊,异中无有异。一佛一切佛,心是如来地。 上人心猛利,一闻便知妙。 一生慵懒作,憎重只便轻。他家学事业,余持一卷经。无心装褾轴,来去省人擎。应病则说药,方便度众生。但自心无事,何处不惺惺。 我见出家人,不入出家学。欲知真出家,心净无绳索。澄澄孤玄妙,如如无倚托。三界任纵横,四生不可泊。无为无事人,逍遥实快乐。 自羡山间乐,逍遥无倚托。逐日养残躯,闲思无所作。时披古佛书,往往登石阁。下窥千尺崖,上有云盘泊。寒月冷飕飕,身似孤飞鹤。 盘陀石上坐,谿涧冷凄凄。静玩偏嘉丽,虚岩蒙雾迷。怡然憩歇处,日斜树影低。我自观心地,莲花出淤泥。 我见利智人,观者便知意。不假寻文字,直入如来地。心不逐诸缘,意根不妄起。心意不生时,内外无余事。 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今日岩前坐,坐久烟云收。一道清溪冷,千寻碧嶂头。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身上无尘垢,心中那更忧。 千云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倏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 寒山道,无人到。若能行,称十号。有蝉鸣,无鸦噪。黄叶落,白云扫。石磊磊,山隩隩。我独居,名善导。子细看,何相好。 我居山,勿人识。白云中,常寂寂。 寒山深,称我心。纯白石,勿黄金。泉声响,抚伯琴。有子期,辨此音。 重岩中,足清风。扇不摇,凉冷通。明月照,白云笼。独自坐,一老翁。寒山子,长如是。独自居,不生死。 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 我闻释迦佛,不知在何方。思量得去处,不离我道场。 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汝合,一切法无差。
2019-10-15
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师问:“如何是道?”南泉云:“平常心是道。”师云:“还可趋向否?”南泉云:“拟则乖。”师云:“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也真达不拟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是非?”师于是顿领玄机,心如朗月,自尔随缘任性,周游烟水矣。梵日问曰:“如何即成佛?”大师答曰:“道不用修,但莫污染。莫作佛见菩萨见,平常心是道。”梵日言下大悟,殷勤六年。问:“如何是平常心?”师云:“要眠则眠,要坐则坐。”僧云:“学人不会。”师云:“热则取凉,寒则向火。”马祖道一禅师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既识得驴了骑了不肯下,此一病最难医。山僧向你道:不要骑,你便是驴。尽大地是个驴,你作么生骑?你若骑,管取病不去;若不骑,十方世界廓落地。此二病一时去,心下无事,名为道人,复有什么事?所以赵州问南泉和尚: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州从此顿息驰求,识得祖病佛病,无不透得。后来遍到诸方,无有出其右者,盖缘他识病。不见一日去访茱萸,策杖从东过西,从西过东。茱萸云:作么?州云:探水。萸云:我这里一滴也无,探个什么?州靠却杖而出。看他露些风规,甚能奇特。如今僧家,例以病为法,莫教心病好,久立。欲识平常道,天真任自然。行船宜举棹,走马即加鞭。若遇饥来饭,还应困即眠。盖从缘所得,所得亦非缘。劝君平常心是道,枝蔓向上更生枝。贴肉汗衫如脱了,唤来眼上与安眉。劝君不用苦劳神,唤作平常转不亲。冷淡全然没滋味,一回举著一回新。平常心是道,举步入荒草。要知端的意,一老一不老。平常心是道,到老无烦恼。夏热便乘凉,冬寒便著袄。上堂:吾宗此事,只贵痛快的。向未举以前,一肩担荷。若是思量测度,了无交涉。岂不见赵州问南泉云:如何是道?南泉云:平常心是道。古人将心肝五脏,一时吐露了也。次日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汝看南泉也不消什么机用,直如家里人,说家里事。岂不见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大众,平常心是道,大好言语,会得者能有几人?所以云:百姓日用而不知。今时学道者,只在知不知上做活计。知者一向搬弄神识,博学多闻,向外打听。不知者一味遏捺妄想,摄念归空,向死水里坐。总出他妄觉无计窠臼不得,何曾梦见平常心来?诸人要识平常心是道么?听取一偈:渴饮饥餐无别事,禅床角坐思悠哉。一板打着真痛处,不觉连声叫出来。道在我,从他而不可问。佛即心,向外而不可求。从他而问道弥远,向外而求佛转疏。马大师曰:即心是佛。老赵州云:平常心是道。但只为见闻所不转,为声色所不惑,道本现前,佛自显露。所以放下诸缘,休息万事。如何是道?平常心是道。这个语话虽则寻常,未见道之人直须体取,忽然体得明时,方不谬为成道。十五年前鬓未斑,抛砂撒土不曾闲。而今老大浑无事,行看山来坐看山。
2019-09-16
浮山法远禅师禅宗九带
浮山法远禅师禅宗九带 一、正法眼藏带。夫真实之理,证成法身。照用之功,作为报土。诸佛本源既尔,诸祖洪范亦然。五部分宗,万派精蓝棋布。一灯分焰,十方法席鳞差。华严经云: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槃。昔灵山会上,世尊以青莲目瞬示大众,无能领其密意。唯大迦叶领解佛旨。佛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嘱于汝。汝当流布,勿令断绝。付以偈云: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以十二部经,付阿难流通;一切戒律,嘱优波离奉持。乃至大迦叶,持佛袈裟,于鸡足山中入寂灭定。待弥勒下生,两手付出。 二、佛法藏带。夫三乘教外,诸祖别传。万象之中,迥然独露。纤麈未泯,阻隔关山。拟议差殊,千生万劫。三贤不晓,十圣哪知?截断众流,如何凑泊。圣人曲成万物而不己,刻雕众形而无功。强名曰如来藏。所谓藏者:括三世诸佛法藏,间有大小乘异。小乘谓声闻缘觉,大乘谓菩萨。又藏谓经律论,乘谓声闻、缘觉、菩萨,而兼摄人天。然则教分名数,依根所立,而不离一乘。法华经云:于一乘道,分别说三。又云:尚无二乘,何况有三?又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此名依根立权教也。如华严说:如来藏以法界为体,如来藏无前后际,无成坏法,无行相得,绝对待义。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然圣人说了义不了义,并是依根安立,诸佛隨宜说法,意趣难解。三藏五乘,各有宗旨。顿渐半满,并是权立。唯华严体量,生佛无殊,本无修证,本无得失。无烦恼可断,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 三、理贯带。夫声色不到,语路难诠。今古历然,从来无间。以言显道,曲为今时。竖指扬眉,周遮示诲。天然上士,岂待提撕?中下之机,钩头取则。投机不遇,过在何人。更或踌躇,转加钝置。理贯带者,理即正位。其正位中,自无一法。空同实际,不受一尘。 四、事贯带。夫日月照临不到,天地覆载不著,劫火坏时彼常安,万物泯时全体露。隨缘不变,处闹常宁。一道圆光,阿谁无分。刹说众生说,三世依正一时说。 五、理事纵横带。夫触目是道,绝迹无私。佛事门中,通贯实际。圆融事理,运用双行。器量堪任,隨机赴感。门风露布,各在当人。建立中乘,强生枝节。出门问路,指东话西。历劫顽嚚,如何扣发。 六、屈曲垂带。夫垂者,圣人垂机接物也。屈曲者,脱珍御服,著弊垢衣也。同安云:权挂垢衣云是佛,却装珍御复名谁。珍御名不出世,垢衣名出世。僧问石门彻云:云光法师为什么却作牛去?答云:陋巷不骑金色马,回途却著破烂衫。此明成佛后,却为菩萨。导利众生,乃不住无为,不尽有为也。文殊问维摩云: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答曰:菩萨行于非道,是名通达佛道。 七、妙叶兼带。风穴云:夫参学眼目,临机直须大用现前,莫自拘于小节。设使言前荐得,犹是滞壳迷封。纵饶句下精通,未免触途狂见。劝汝诸人,应是从前依他作解,明昧两岐,凡圣疑情,一时扫却。直教个个如师子儿,哮吼一声,壁立万仞,谁敢正眼觑著?觑著则瞎却渠眼。 八、金针双锁带。夫鸡足分灯之后,少林传芳以来,各阐元风,互兴佛事。若凭言诠为据,断灭法门。更或造作修功,平沈千圣。头头显露,物物明真,不用踌躇,直截便道。 九、平怀常实带。洛浦云: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把断要津,不通凡圣。寻常向汝诸人道:任从天下乐忻忻,我独不肯。何故?灵龟负图,自取丧身之先兆;凤萦金网,拟趣霄汉以何期。直须旨外明机,莫向言中取则。所以道:石人机似汝,也解唱巴歌。汝若似石人,雪曲也应和。僧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如达平常道也,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信手拈来,无可不可。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大地皆然,有何差异。但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边方宁静,君臣道合。岂在麒麟出现,凤凰来仪,方显祥瑞哉?只须理归其道,事用平实,无圣可求,无凡可捨。内外平怀,泯然自尽。所以诸圣语言,隨顺世谛。会则途中受用,不会则世谛流布。 师云:据圆极法门,本具十数。今此九带,已为诸人说了。更有一带还见得么?若见得亲切,请出来说看。说得相应,许汝通前九带,圆明道眼。若见得不亲切,说得相应,唯依吾语而为以已解,即是谤法。诸大德,到此如何?众无语,师叱之去。
2019-09-16
真心直说
真心直说高丽普照禅师 重刻真心直说序 夫真心直说者,佛佛授手,祖祖相传,更无别法也。心者,人人之本源,诸佛之觉性,一切万法,尽在一心之内。八万四千法门从此而出。悟此心者,凡圣交参;迷此心者,生死无际。 心随事转,事随理彰,事理融和,名直说者矣。今比丘净林,宿生庆幸,得遇斯文,发心重新刊梓流通,命予为序以冠篇首。予才陋语拙,学问之浅,无足以发明其深奥,略序直说真心,以塞其请耳。 时成化己丑年五月端阳日,后学文定序。真心直说序 或曰:祖师妙道可得知乎?曰:古不云乎,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想,不知是无计,若真达不疑之地,犹如太虚宽廓,岂可强是非耶? 或曰:然则诸祖出世,无益群生耶?曰:佛祖出头,无法与人,只要众生自见本性。华严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是故佛祖不令人泥著文字,只要休歇见自本心。所以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已是探头太过。何更立语言哉! 或曰:昔闻马鸣造起信、六祖演坛经、黄梅传般若,皆是渐次,为人岂独无方便于法可乎?曰: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第二峰头,诸祖略容话会。 或曰:敢祈第二峰头略垂方便耶?曰:然哉是言也!奈何大道玄旷,非有非无,真心幽微,绝思绝议,故不得其门而入者,虽检五千之藏教,不以为多;洞晓真心者,但出一言之拟比,早是剩法矣。 今不惜眉毛,谨书数章,发明真心,以为入道之基渐也。是为序。真心直说 1.真心正信 华严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又唯识云:信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是知万善发生信为前导,故佛经首立如是我闻,生信之所谓也。 或曰:祖门之信,与教门信有何异耶? 曰:多种不同。教门令人天信于因果。有爱福乐者,信十善为妙因,人天为乐果;有乐空寂者,信生灭因缘为正因,苦集灭道为圣果;有乐佛果者,信三劫六度为大因,菩提涅槃为正果。 祖门正信,非同前也,不信一切有为因果,只要信自己本来是佛,天真自性人人具足,涅槃妙体个个圆成,不假他求,从来自备。三祖云: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志公云: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故知众生本来是佛。 既生正信,须要解滋。永明云:信而不解,增长无明;解而不信,增长邪见。故知信解相兼,得入道疾。 或曰:初发信心,未能入道有利益不? 曰:起信论云: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是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念顷正思惟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又般若经云: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是知欲行千里,初步要正,初步若错,千里俱错。入无为国,初信要正,初信既失,万善俱退。故祖师云: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是此理也。 2.真心异名 或曰:已生正信,未知何名真心? 曰:离妄名真,灵鉴曰心。楞严经中发明此心。 或曰:但名真心,别有异号耶? 曰:佛教祖教,立名不同。且佛教者: 菩萨戒呼为心地,发生万善故; 般若经唤作菩提,与觉为体故; 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 金刚经号为如来,无所从来故; 般若经呼为涅槃,众圣所归故; 金光明号曰如如,真常不变故; 净名经号曰法身,报化依止故; 起信论名曰真如,不生不灭故; 涅槃经呼为佛性,三身本体故; 圆觉中名曰总持,流出功德故; 胜鬘经号曰如来藏,隐覆含摄故; 了义经名为圆觉,破暗独照故。 由是寿禅师唯心诀云:一法千名,应缘立号。备在众经,不能具引。 或曰:佛教已知,祖教何如? 曰:祖师门下,杜绝名言。名不立,何更多名?应感随机,其名亦众: 有时呼为自己,众生本性故; 有时名为正眼,鉴诸有相故; 有时号曰妙心,虚灵寂照故; 有时名曰主人翁,从来荷负故; 有时呼为无底钵,随处生涯故; 有时唤作没弦琴,韵出今时故; 有时号曰无尽灯,照破迷情故; 有时名曰无根树,根蒂坚牢故; 有时呼为吹毛剑,截断尘根故; 有时唤作无为国,海晏河清故; 有时号曰牟尼珠,济益贫穷故; 有时名曰无鑐锁,关闭六情故; 乃至名泥牛、木马、心源、心印、心镜、心月、心珠……种种异名,不可具录。若达真心,诸名尽晓。昧此真心,诸名皆滞。故于真心,切宜仔细。 3.真心妙体 或曰:真心已知名字,其体如何耶? 曰:放光般若经云:般若无所有相,无生灭相。 起信论云:真如自体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 据此经论,真心本体,超出因果,通贯古今,不立凡圣,无诸对待,如太虚空,遍一切处,妙体凝寂,绝诸戏论。不生不灭,非有非无,不动不摇,湛然常住。唤作旧日主人翁,名曰威音那畔人,又名空劫前自己。一种平怀,无纤毫瑕翳。一切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万象森罗、染净诸法,皆从中出。 故圆觉经云: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 圭峰云:心也者,冲虚妙粹,炳焕灵明;无去无来,冥通三际;非中非外,洞彻十方;不灭不生,岂四山之可害;离性离相,奚五色之能盲。 故永明唯心诀云:夫此心者,众妙群灵而普会,为万法之王;三乘五性而冥归,作千圣之母;独尊独贵,无比无俦;实大道源,是真法要。信之,则三世菩萨同学,盖学此心也。三世诸佛同证,盖证此心也。一大藏教诠显,盖显此心也。一切众生迷妄,盖迷此心也。一切行人发悟,盖悟此心也。一切诸祖相传,盖传此心也。天下衲僧参访,盖参此心也。达此心,则头头皆是,物物全彰。迷此心,则处处颠倒,念念痴狂。此体是一切众生本有之佛性,乃一切世界生发之根源。故世尊鹫峰良久、善现岩下忘言、达磨少室壁观、居士毗耶杜口,悉皆发明此心妙体。 故初入祖门庭者,要先识此心体也。 4.真心妙用 或曰:妙体已知,何名妙用耶? 曰:古人云:风动心摇树,云生性起尘,若明今日事,昧却本来人。乃妙体起用也。 真心妙体本来不动,安静真常。真体上妙用现前,不妨随流得妙。故祖师颂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故一切时中动用施为,东行西往,吃饭著衣,拈匙弄箸,左顾右盻,皆是真心妙用现前。 凡夫迷倒,于著衣时只作著衣会,吃饭时只作吃饭会,一切事业但随相转,所以在日用而不觉,在目前而不知。 若是识性底人,动用施为不曾昧却。故祖师云:在胎名神,处世名人,在眼观照,在耳听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知之者为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所以道吾舞笏、石巩拈弓、秘魔擎杈、俱胝竖指、忻州打地、云岩师子,莫不发明这著大用。 若于日用不迷,自然纵横无碍也。 5.真心体用一异 或曰:真心体用,未审是一是异耶? 曰:约相则非一,约性则非异,故此体用非一非异。何以知然?试为论之。妙体不动,绝诸对待,离一切相,非达性契证者,莫测其理也。妙用随缘,应诸万类,妄立虚相,似有形状,约此有相无相,故非一也。又用从体发,用不离体,体能发用,体不离用,约此不相离理,故非异也。如水以湿为体,体无动故;波以动为相,因风起故。水性波相动与不动故非一也。然波外无水、水外无波。湿性是一,故非异也。类上体用一异可知矣。 6.真心在迷 或曰:真心体用人人具有,何为圣凡不同耶? 曰:真心圣凡本同。凡夫妄心认物,失自净性,为此所隔,所以真心不得现前。但如暗中树影地下流泉,有而不识耳。故经云: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性亦复如是。 肇论云: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此乃真心在缠也。 又慈恩云:法身本有,诸佛共同,凡夫由妄覆,有而不觉,烦恼缠裹,得如来藏名。 裴公云: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 故知真心虽在尘劳,不为尘劳所染,如白玉投泥,其色不改也。 7.真心息妄 或曰:真心在妄,则是凡夫,如何得出妄成圣耶? 曰:古云: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经云: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永嘉亦云: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此乃出妄而成真也。 或曰:庄生云,心者,其热燋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间,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悬而天者,其惟人心乎?此庄生先说凡夫心不可治伏如此也,未审宗门以何法治妄心也? 曰:以无心法治妄心也。 或曰:人若无心便同草木,无心之说请施方便? 曰:今云无心,非无心体,名无心也。但心中无物,名曰无心。如言空瓶,瓶中无物,名曰空瓶,非瓶体无,名空瓶也。故祖师云:汝但于心无事,于事无心,自然虚而灵、寂而妙。是此心旨也。据此,则以无妄心非无真心妙用也。 从来诸师说,做无心功夫类各不同。今总大义略明十种: 一曰觉察。 谓做功夫时,平常绝念,堤防念起,一念才生便与觉破。妄念被觉,后念不生,此之觉智亦不须用,妄觉俱忘,名曰无心。故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恐觉迟。又偈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此是息妄功夫也。 二曰休歇。 谓做功夫时,不思善、不思恶,心起便休,遇缘便歇。古人云:一条白练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里香炉去,直得绝廉纤离分别,如痴似兀,方有少分相应。此休歇妄心功夫也。 三泯心存境。 谓做功夫时,于一切妄念俱息,不顾外境,但自息心。妄心已息,何害有境?即古人夺人不夺境法门也。故有语云:是处有芳草,满城无故人。又庞公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此是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 四泯境存心。 谓做功夫时,将一切内外诸境,悉观为空寂,只存一心,孤标独立。所以古人云:不与万法为侣,不与诸尘作对。心若著境,心即是妄。今既无境,何妄之有?乃真心独照,不碍于道。即古人夺境不夺人也。故有语云:上园花已谢,车马尚骈阗。又云:三千剑客今何在,独计庄周定太平。此是泯境存心息妄功夫也。 五泯心泯境。 谓做功夫时,先空寂外境,次灭内心。既内外心境俱寂,毕竟妄从何有?故灌溪云: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净裸裸,赤洒洒。即祖师人境两俱夺法门也。故有语云: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又云:人牛俱不见,正是月明时。此泯心泯境息妄功夫也。 六存境存心。 谓做功夫时,心住心位,境住境位,有时心境相对,则心不取境、境不临心,各不相到,自然妄念不生,于道无碍。故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即祖师人境俱不夺法门也。故有语云: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又云:山花千万朵,游子不知归。此是存境存心灭妄功夫也。 七内外全体。 谓做功夫时,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内身外器,一切诸法,同真心体,湛然虚明,无一毫异,大千沙界,打成一片,更于何处得妄心来?所以肇法师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此是内外全体灭妄功夫也。 八内外全用。 谓做功夫时,将一切内外身心、器界诸法,及一切动用施为,悉观作真心妙用,一切心念才生,便是妙用现前。既一切皆是妙用,妄心向甚么处安著?故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志公十二时歌云:平旦寅,狂机内隐道人身,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此是内外全用息妄功夫也。 九即体即用。 谓做功夫时,虽冥合真体,一味空寂,而于中内隐灵明,乃体即用也。灵明中内隐空寂,用即体也。故永嘉云: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无记寂寂非。既寂寂中,不容无记,惺惺中不用乱想,所有妄心如何得生?此是即体即用灭妄功夫也。 十透出体用。 谓做功夫时,不分内外,亦不辨东西南北,将四方八面,只作一个大解脱门,圆陀陀地,体用不分,无分毫渗漏,通身打成一片,其妄何处得起?古人云,通身无缝罅,上下忒团栾。是乃透出体用灭妄功夫也。 已上十种,做功夫法不须全用,但得一门功夫成就,其妄自灭,真心即现。随根宿习,曾与何法有缘,即便习之。此之功夫,乃无功之功,非有心功力也。此个休歇妄心法门,最紧要故,偏多说无,文繁也。 8.真心四仪 或曰:前说息妄,未审但只坐习?亦通行住等耶? 曰:经论多说坐习,所以易成故。亦通行住等,久渐成纯熟故。起信论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想,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收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纯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据此则通四仪也。 圆觉经云: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此初习也。 永嘉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据此亦通四仪耳。 总论功力,坐尚不能息心,况行住等岂能入道耶?若是用得纯熟底人,千圣兴来惊不起,万般魔妖不回顾。岂况行住坐中不能做功夫也!如人欲仇恨于人,乃至行住坐卧、饮食动用,一切时中不能忘了。欲爱乐于人,亦复如是。且憎爱有心中事,尚于有心中容得,今做功夫是无心事,又何疑四仪中不常现前耶?只恐不信不为,若为若信,则威仪中道,必不失也。 9.真心所在 或曰:息妄心而真心现矣,然则真心体用今在何处? 曰:真心妙体遍一切处。永嘉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经云: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大法眼云:处处菩提路,头头功德林。此即是体所在也。 真心妙用,随感随现,如谷应声。法灯云:今古应无坠,分明在目前,片云生晚谷,孤鹤下遥天。所以魏府元华严云:佛法在日用处,在行住坐卧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举心动念,又却不是也。 故知体则遍一切处,悉能起用。但因缘有无不定故,妙用不定耳。非无妙用也。修心之人,欲入无为海,度诸生死,莫迷真心体用所在也。 10.真心出死 或曰:尝闻见性之人出离生死,然往昔诸祖是见性人,皆有生有死,今现见世间修道之人有生死事,如何云出生死耶? 曰:生死本无,妄计为有,如人病眼,见空中华。或无病人,说无空花,病者不信。目病若无,空花自灭,方信花无。只花未灭,其花亦空,但病者妄执为花,非体实有也。如人妄认生死为有,或无生死人告云:本无生死。彼人一朝妄息,生死自除,方知生死本来是无。只生死未息时,亦非实有,以妄认生死有故。 经云: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乃至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据此经文,信知达悟圆觉真心本无生死,今知无生死而不能脱生死者,功夫不到故也。故教中说:庵婆女问文殊云:明知生是不生之法,为甚么被生死之所流?文殊云:其力未充故。 后有进山主,问修山主云:明知生是不生之法,为甚么却被生死之所流?修云:笋毕竟成竹去,如今作篾使得么?所以,知无生死不如体无生死,体无生死不如契无生死,契无生死不如用无生死。今人尚不知无生死,况体无生死、契无生死、用无生死耶?故认生死者,不信无生死法不亦宜乎。 11.真心正助 或曰:如前息妄,真心现前且如妄未息时,但只歇妄做无心功夫,更有别法可对治诸妄耶? 曰:正助不同也。以无心息妄为正,以习众善为助。譬如明镜为尘所覆,虽以手力揩拭,要须妙药磨,莹光始现也。尘垢烦恼也,手力无心功也。磨药众善也。镜光真心也。 起信论云: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集一切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也?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如是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习,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据此所论,以休歇妄心为正,修诸善法为助。若修善时与无心相应,不取著因果,若取因果便落凡夫人天报中,难证真如,不脱生死。若与无心相应,乃是证真如方便、脱生死之要术,兼得广大福德。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今见世人有参学者,才知有个本来佛性,乃便自恃天真、不习众善,岂只于真心不达,亦乃翻成懈怠,恶道尚不能免,况脱生死?此见大错也。 12.真心功德 或曰:有心修因,不疑功德矣,无心修因,功德何来? 曰:有心修因,得有为果。无心为因,显性功德。此诸功德,本来自具,妄覆不显,今既妄除,功德现前。故永嘉云: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乃是体中自具性功德也。 古颂: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故知无心功大于有心也。 洪州水潦和尚参马祖问:如何是西来的意?被马祖一踏踏到忽然发悟,起来抚掌大笑云: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一时识得根源去。乃作礼而退。 据此,则功德不从外来,本自具足也。四祖谓懒融禅师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功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据祖师语:无心功德甚多。但好事相功德者,于无心功德自不生信耳。 13.真心验功 或曰:真心现前,如何知是真心成熟无碍也? 曰:学道之人已得真心现前时,但习气未除,若遇熟境有时失念。如牧牛虽调到牵拽随顺处,犹不敢放了鞭绳,直待心调步稳,赶趁入苗稼中不伤苗稼,方敢撒手也,到此地步,便不用牧童鞭绳,自然无伤苗稼。如道人得真心后,先且用功保养,有大力用方可利生。 若验此真心时,先将平生所爱底境,时时想在面前。如依前起憎爱心,则道心未熟;若不生憎爱心,是道心熟也。虽然如此成熟,犹未是自然不起憎爱。又再验心,若遇憎爱境时,特然起憎爱心,令取憎爱境界,若心不起是心无碍。如露地白牛不伤苗稼也。 古有呵佛骂祖者,是与此心相应。今见才入宗门,未知道之远近,便学呵佛骂祖者,太早计也。 14.真心无知 或曰:真心与妄心对境时,如何辨别真妄耶? 曰:妄心对境,有知而知,于顺违境起贪嗔心,又于中容境起痴心也。既于境上起贪嗔痴三毒,足见是妄心也。祖师云:逆顺相争,是为心病。故知对于可不可者,是妄心也。 若真心者,无知而知,平怀圆照,故异于草木;不生憎爱,故异于妄心。即对境虚明、不憎不爱、无知而知者真心。故肇论云:夫圣心者,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勤,不可为无;乃至非有,故知而无知;非无,故无知而知;是以无知即知无以言,异于圣人心也。 又妄心在有著有,在无著无,常在二边,不知中道。永嘉云: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认贼将为子。若是真心,居有无而不落有无,常处中道故。祖师云:不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肇论云:是以圣人,处有不有,居无不无,虽不取于有无,然不舍于有无,所以和光尘劳,周旋五趣,寂然而往,泊尔而来,恬淡无为,而无不为。此说圣人,垂手为人,周旋五趣,接化众生,虽往来而无往来相。妄心不尔,故真心妄心不同也。 又真心乃平常心也,妄心乃不平常心也。 或曰:何名平常心也? 曰:人人具有一点灵明,湛若虚空,遍一切处。对俗事假名理性,对妄识权号真心,无分毫分别,遇缘不昧,无一念取舍,触物皆周,不逐万境迁移。设使随流得妙,不离当处湛然,觅即知君不见,乃真心也。 或曰:何名不平常心耶? 曰:境有圣与凡,境有染与净,境有断与常,境有理与事,境有生与灭,境有动与静,境有去与来,境有好与丑,境有善与恶,境有因与果……细论则万别千差,今乃且举十对,皆名不平常境也。 心随此不平常境而生、不平常境而灭,不平常境心,对前平常真心,所以名不平常妄心也。 真心本具,不随不平常境生起种种差别,所以名平常真心也。 或曰:真心平常,无诸异因,奈何佛说因果善恶报应乎? 曰:妄心逐种种境,不了种种境,遂起种种心。佛说种种因果法,治伏种种妄心,须立因果也。 若此真心,不逐种种境,由是不起种种心,佛即不说种种法,何有因果也? 或曰:真心平常不生耶? 曰:真心有时施用,非逐境生,但妙用游戏不昧因果耳。 15.真心所往 或曰:未达真心人,由迷真心故,作善恶因。由作善因故,生善道中;由作恶因故,入恶道中;逐业受生,其理不疑。若达真心人,妄情歇尽,契证真心,无善恶因,一灵身后何所依托耶? 曰:莫谓有依托者胜无依托耶!又莫将无依托者,同人间飘零之荡子,似鬼趣无主之孤魂,特为此问求有依托耳。 或曰:然。 曰:达性则不然也。一切众生,迷觉性故,忘情爱念,结业为因,生六趣中,受善恶报。假如天业为因,只得天果,除合生处,余并不得受用。诸趣皆尔。既从其业故,合生处为乐,不生处为非乐,以合生处为自己依托,不生处为他人依托。所以,有妄情则有妄因,有妄因则有妄果,有妄果则有依托,有依托则分彼此,分彼此则有可不可也。 今达真心,契无生灭之觉性,起无生灭之妙用,妙体真常,本无生灭,妙用随缘,似有生灭,然从体生用,用即是体,何生灭之可有?达人即证真体,其生灭何干涉耶! 如水以湿性为体,波浪为用,湿性元无生灭故,波中湿性何生灭耶?然波离湿性别无故,波亦无生灭。所以古人云:尽大地是沙门一双正眼,尽大地是个伽蓝。尽是悟理人安身立命处。 既达真心,四生六道一时消殒,山河大地悉是真心,不可离此真心之外,别有依托处也。既无三界妄因,必无六趣妄果,妄果既无,说甚依托!必无彼此,既无彼此,则何可不可也!即十方世界唯一真心,全身受用,无别依托;又于示现门中随意往生,而无障碍。故传灯云:温操尚书问圭峰曰:悟理之人,一期寿终何所依托?圭峰曰:一切众生无不具有灵明觉性,与佛无殊,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无生,何有依托?灵明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但以空寂为自体,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则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此即前真心身后所往者也。
2019-09-11
修心诀
修心诀知讷禅师 三界热恼,犹如火宅。其忍淹留,甘受长苦。欲免轮回,莫若求佛。若欲求佛,佛即是心。心何远觅,不离身中。色身是假,有生有灭。真心如空,不断不变。故云:百骸溃散,归火归风。一物长灵,盖天盖地。嗟夫,今之人迷来久矣,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出髓,刺血写经,长坐不卧,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教,修种种苦行,如蒸砂作饭,只益自劳耳。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故世尊云:普观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又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是知离此心外,无佛可成。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现在诸贤圣,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愿诸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问:若言佛性现在此身,既在身中,不离凡夫,因何我今不见佛性?更为消释,悉令开悟。答:在汝身中,汝自不见。汝于十二时中,知饥知渴,知寒知热,或嗔或喜,竟是何物?且色身是地水火风四缘所集,其质顽而无情,岂能见闻觉知?能见闻觉知者,必是汝佛性。故临济云:四大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只汝目前,历历孤明,勿形段者,始解说法听法。所谓勿形段者,是诸佛之法印,亦是汝本来心也。则佛性现在汝身,何假外求。汝若不信,略举古圣入道因缘,令汝除疑,汝须谛信。昔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曰:何者是佛?尊者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尊者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尊者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尊者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尊者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尊者曰: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王闻心即开悟。又僧问归宗和尚:如何是佛?宗云: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僧云:和尚诚言,焉敢不信。师云:汝即是。僧云:如何保任?师云:一翳在眼,空花乱坠。其僧言下有省。上来所举古圣入道因缘,明白简易,不妨省力,因此公案若有信解处,即与古圣把手共行。问:汝言见性,若真见性,即是圣人,应现神通变化,与人有殊。何故今时修心之辈,无有一人发现神通变化耶?答:汝不得轻发狂言,不分邪正,是为迷倒之人。今时学道之人,口谈真理,心生退屈,返堕无分之失者,皆汝所疑。学道而不知先后,说理而不分本末者,是名邪见,不名修学。非唯自误,兼亦误他,其可不慎欤!夫入道多门,以要言之,不出顿悟、渐修两门耳。虽曰顿悟渐修是最上根机得入也,若推过去,已是多生依悟而修,渐熏而来。至于今生,闻即发悟,一时顿毕。以实而论,是亦先悟后修之机也。则知此顿、渐两门,是千圣轨辙也。从上诸圣,莫不先悟后修,因修乃证。所言神通变化,依悟而修,渐熏所现,非谓悟时,即发现也。如经云:理即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故圭峰深明先悟后修之义,曰:识冰池而全水,借阳气以熔消,悟凡夫而即佛,资法力以熏修。冰消则水流润,方呈溉涤之功。妄尽则心虚通,应现通光之用。是知事上神通变化,非一日之能成,乃渐熏而发现也。况事上神通,于达人分上,犹为妖怪之事,亦是圣末边事,虽或现之,不可要用。今时迷痴辈,妄谓一念悟时,即随现无量妙用,神通变化,若作是解,所谓不知先后,亦不分本末也。既不知先后本末,欲求佛道,如将方木逗圆孔也,岂非大错。既不知方便,故作悬崖之想,自生退屈,断佛种性者,不为不多矣。既自未明,亦未信他。既有解悟处,见无神通者,乃生轻慢,欺贤诳圣,良可悲哉!问:汝言顿悟、渐修两门,千圣轨辙也。悟既顿悟,何假渐修?修若渐修,何言顿悟?顿、渐二义,更为宣说,令绝余疑。答:顿悟者,凡夫迷时,四大为身,妄想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灵知是真佛也。心外觅佛,波波浪走,忽被善知识指尔入路,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而此性地,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即与诸佛,分毫不殊,故云顿悟也。渐修者,顿悟本性,与佛无殊;无始习气,难卒顿除。故依悟而修,渐熏功成,长养圣胎,久久成圣,故云渐修也。比如孩子初生之日,诸根具足,与他无异,然其力未充,颇经岁月,方始成人。问:作何方便,一念回机,便悟自性?答:只汝自心,更作什么方便。若作方便,更求解会,比如有人,不见自眼,以谓无眼,更欲求见。既是自眼,如何更见,若知不失,即为见眼,更无求见之心,岂有不见之想。自己灵知,亦复如是。既是自心,何更求会。若欲求会,便会不得。但知不会,是即见性。问:上上之人,闻即易会。中下之人,不无疑惑。更设方便,令迷者趣入。答:道不属知不知,汝除却将迷待悟之心,听我言说。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是汝本来面目。亦是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善知识,密密相传底法印也。若悟此心,真所谓不践阶梯,径登佛地。步步超三界,归家顿绝疑,便与人天为师,悲智相资,具足二利,堪受人天供养,日消万两黄金。汝若如是,真大丈夫,一生能事已毕矣。问:据吾分上,何者是空寂灵知之心耶?答:汝今问我者,是汝空寂灵知之心,何不返照,犹为外觅。我今据汝分上,直指本心,令汝便悟,汝须净心听我言说。从朝至暮,十二时中,或见或闻,或笑或语,或嗔或喜,或是或非,种种施为运转,且道毕竟是谁能伊么运转施为耶?若言色身运转,何故有人一念命终,都未坏烂,即眼不得见,耳不能闻,鼻不辨香,舌不谈论,身不动摇,手不执捉,足不运奔耶!是知能见闻动作,必是汝本心,不是汝色身也。况此色身,四大性空,如镜中像,亦如水月,岂能了了常知,明明不昧,感而遂通,恒沙妙用也。故云: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门,令汝还源。汝还闻鸦鸣、雀噪之声么?曰:闻。曰:汝返闻汝闻性,还有许多声么?曰: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俱不可得。曰:奇哉!奇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我更问你,你道,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总不可得。既不可得,当伊么时莫是虚空么?曰:原来不空,明明不昧。曰:作么生是不空之体?曰:亦无相貌,言之不可及。曰:此是诸佛诸祖寿命,更莫疑也。既无相貌,还有大小么?既无大小,还有边际么?无边际,故无内外。无内外,故无远近。无远近,故无彼此。无彼此,则无往来。无往来,则无生死。无生死,则无古今。无古今,则无迷悟。无迷悟,则无凡圣。无凡圣,则无染净。无染净,则无是非。无是非,则一切名言,俱不可得。既总无如是一切根境,一切妄念,乃至种种相貌,种种名言,俱不可得。此岂非本来空寂,本来无物也。然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不同无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灵知清净心体。而此清净空寂之心,是三世诸佛胜净明心,亦是众生本源觉性。悟此而守之者,坐一如而不动解脱;迷此而背之者,往六趣而长劫轮回。故云:迷一心而往六趣者,去也、动也;悟法界而复一心者,来也、静也。虽迷悟之有殊,乃本源则一也。所以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而此空寂之心,在圣而不增,在凡而不减。故云在圣智而不耀,隐凡心而不昧。既不增于圣,不少于凡,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汝若信得及疑情顿息,立丈夫之志,发真正见解,亲尝其味,自到自肯之地,则是为修心人解悟处也,更无阶级次第,故云顿也。如云于信因中,契诸佛果德,分毫不殊,方成信也。问:既悟此理,更无阶级,何假后修,渐熏渐成耶?答:悟后渐修之义,前已具说,而复疑情未释,不妨重说。汝须净心,谛听谛听。凡夫无始旷大劫来,至于今日,流转五道,生来死去,坚执我相,妄想颠倒,无明种习久而成性,虽到今生,顿悟自性本来空寂,与佛无殊,而此旧习,卒难除断。故逢逆顺境,嗔喜是非,炽然起灭,客尘烦恼,与前无异,若不于般若中着功力,焉能对治无明,得到大休大歇之地?故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现念犹侵。又杲禅师云:往往利根之辈,不费多力打发此事,便生容易之心,更不修治,日久月深,依前流浪,未免轮回。则岂可以一期所悟,便拨置后修耶!故悟后长须照察,妄念忽起,都不随之,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方始究竟。天下善知识,悟后牧牛行是也。虽有后修,已先顿悟。妄念本空,心性本净。于恶断,断而无断;于善修,修而无修。此乃真修真断矣。故云: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圭峰总判先悟后修之义云:顿悟此性,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与佛无殊,依此而修者,是名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也。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门下,辗转相传者,是此禅也。则顿悟渐修之义,如车二轮,阙一不可。或者不知善恶性空,坚坐不动,捺伏身心,如石压草,以为修心,是大惑矣。故云:声闻心心断惑,能断之心是贼,但谛观杀盗淫妄,从性而起,起即无起,当处便寂,何须更断。所以云:不怕念起,唯恐觉迟。又云:念起即觉,觉之即无。故悟人分上虽有客尘烦恼,俱成醍醐。但照惑无本,空花三界,如风卷烟;幻化六尘,如汤消冰。若能如是,念念修习,不忘照顾,定慧等持,则爱恶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烦恼尽时,生死即绝。若微细流注永断,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现千百亿化身,于十方国中,赴感应机,似月现九霄,影分万水,应用无穷,度有缘众生,快乐无忧,名之为大觉世尊。问:后修门中定慧等持之义,实未明了,更为宣说,委示开迷,引入解脱之门。答:若设法义,入理千门,莫非定慧。取其纲要,则但自性上体用二义,前所谓空寂灵知是也。定是体,慧是用也。即体之用,故慧不离定。即用之体,故定不离慧。定则慧,故寂而常知。慧则定,故知而常寂。如曹溪云: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若悟如是,任运寂知,遮照无二,则是为顿门,个者双修定慧也。若言先以寂寂治于缘虑,后以惺惺治于昏住,先后对治,均调昏乱以入于静者,是为渐门,劣机所行也。虽云惺寂等持,未免取静为行,则岂为了事人,不离本寂本知任运双修者哉!故曹溪云:自悟修行,不在于静。若静先后,即是迷人。则达人分上定慧等持之义,不落功用,原自无为,更无特地时节。见色闻声时但伊么,著衣吃饭时但伊么,屙屎送尿时但伊么,对人接话时但伊么;乃至行住坐卧,或语或默,或喜或怒,一切时中,一一如是。似虚舟驾浪,随高随下,如流水转山,遇曲遇直,而心心无知。今日腾腾任运,明日任运腾腾。随顺众缘,无障无碍。于善于恶,不断不修。质直无伪,视听寻常。则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然障浓习重,观劣心浮,无明之力大,般若之力小。于善恶境界,未免被动静互换,心不恬淡者,不无忘缘遣荡功夫矣。如云:六根摄境,心不随缘谓之定;心境俱空,照鉴无惑谓之慧。此虽随相门定慧,渐门劣机所行,然在对治门中不可无也。若掉举炽盛,先以定门,称理摄散心,不随缘,契乎本寂;若昏沉尤多,则次以慧门,择法观空,照鉴无惑,契乎本知。以定治乎乱想,以慧治乎无记,动静相亡,对治功终。则对境而念念归宗,遇缘而心心契道,任运双修,方为无事人。若如是,则真可谓定慧等持,明见佛性者也。问:据汝所判,悟后修门中定慧等持之义有二种,一自性定慧,二随相定慧。自性门则曰,任运寂知,原自无为,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判云,此是顿门,个者不离自性,定慧等持也。随相门则曰,称理摄散,择法观空,均调昏乱,以入无为。判云,此是渐门,劣机所行也。为两门定慧不无疑焉。若言一人所行也,为复先依自性门定慧双修,然后更用随相门对治之功耶,为复先依随相门,均调昏乱,然后以入自性门耶?若先依自性定慧,则任运寂知,更无对治之功,何须更取随相门定慧耶?如将皓玉雕文丧德,若先以随相门定慧对治功成,然后趣于自性门,则宛是渐门中劣机,悟前渐熏也。岂云顿门,个者先悟后修,用无功之功也。若一时无前后。则二门定慧顿渐有异,如何一时并行也?则顿门,个者依自性门任运亡功;渐门劣机,趣随相门对治劳功。二门之机,顿渐不同,优劣皎然。云何先悟后修门中,并释二种耶?请为通会,令绝疑情。答:所释皎然,汝自生疑,随言生解,转生疑惑,得意忘言,不劳致诘。若就两门,各判所行,则修自性定慧者,此是顿门。用无功之功,并运双寂,自修自性,自成佛道者也。修随相门定慧者,此是未悟前,渐门劣机,用对治之功,心心断惑,取静为行者。而此二门所行,顿渐各异,不可参乱也。然悟后修门中,兼论随相门中对治者,非全取渐机所行也。取其方便,假道托宿而已。何故?于此顿门亦有机胜者,亦有机劣者,不可一例判其行李也。若烦恼淡薄,身心轻安,于善离善,于恶离恶,不动八风,寂然三受者,依自性定慧,任运双修,天真无作,动静常禅,成就自然之理,何假随相门对治之义也,无病不求药。虽先顿悟,烦恼浓厚,习气坚重,对境而念念生情,遇缘而心心作对,被他昏乱死杀,昧却寂知常然者,即借随相门定慧,不忘对治,均调昏乱,以入无为,即其宜矣。虽借对治功夫暂调习气,以先顿悟心性本净,烦恼本空故,即不落渐门劣机污染修也。何者?修在悟前,则虽用功不忘念念熏修,著著生疑未能无碍。如有一物碍在胸中,不安之相常现在前,日久月深,对治功熟,则身心客尘,恰似轻安。虽复轻安,疑根未断,如石压草,犹于生死界,不得自在。故云:修在悟前,非真修也。悟人分上虽有对治方便,念念无疑,不落污染,日久月深,自然契合。天真妙性,任运寂知,念念攀缘一切境,心心永断诸烦恼,不离自性,定慧等持,成就无上菩提,与前几胜更无差别。则随相门定慧,虽是渐机所行,于悟人分上,可谓点铁成金。若知如是,则岂以二门定慧有先后次第二见之疑乎?愿诸修道之人,研味此语,更莫狐疑,自生退屈。若具丈夫之志,求无上菩提者,舍此奚以哉!切莫执文,直须了义,一一归就自己,契合本宗,则无师之智,自然现前,天真之理,了然不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而此妙旨,虽是诸人分上,若非夙植般若种智,大乘根器者,不能一念而生正信。岂徒不信,亦乃谤讟,反招无间者,比比有之。虽不信受,一经于耳,暂时结缘,其功厥德,不可称量。如《唯心诀》云:闻而不信,尚结佛种之因;学而不成,犹益人天之福,不失成佛之正因。况闻而信,学而成,守护不忘者,其功德岂能度量。追念过去轮回之业,不知其几千劫,随黑暗,入无间,受种种苦,又不知其几何。而欲求佛道,不逢善友,长劫沉沦,冥冥无觉,造诸恶业,时或一思,不觉长吁,其可放缓,再受前殃。又不知谁复使我今值人生,为万物之灵,不昧修真之路,实谓盲龟遇木,纤芥投针,其为庆幸,曷胜道哉!我今若自生退屈,或生懈怠,而恒常望后,须臾失命,退堕恶趣,受诸苦痛之时,虽欲愿闻一句佛法,信解受持,欲免辛酸,岂可复得乎?及到临危,悔无所益。愿诸修道之人,莫生放逸,莫著贪淫,如救头然,不忘照顾。无常迅速,身如朝露,命若西光,今日虽存,明亦难保。切须在意,切须在意。且凭世间有为之善,亦可免三途苦轮,于天上人间,得殊胜果报,受诸快乐。况此最上乘甚深法门,暂时生信,所成功德,不可以比喻说其少分。如经云:若人以三千大千世间七宝,布施供养尔所世界众生,皆得充满。又教化尔所世界一切众生令得四果,其功德无量无边。不如一食顷正思此法所获功德。是知我此法门最尊最贵,于诸功德,比况不及。故经云:一念净心是道场,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愿诸修道之人,研味此语,切须在意。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今若不修,万劫差违。今若强修难修之行,渐得不难,功行自进。嗟夫!今时人饥逢王膳,不知下口;病遇医王,不知服药。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之何也已矣!且世间有为之事,其状可见,其功可验,人得一事,叹其希有。我此心宗,无形可观,无状可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天魔外道毁谤无门,释梵诸天称赞不及,况凡夫浅识之流其能仿佛?悲夫!井蛙焉知沧海之阔,野干何能狮子之吼?故知末法世中,闻此法门,生希有想,信解受持者,已于无量劫中承事诸圣,植诸善根,深结般若正因,最上根性也。故《金刚经》云:于此章句,能生信心者,当知已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又云: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愿诸求道之人,莫生怯弱,须发勇猛之心,宿劫善因,未可知也。若不信殊胜,甘为下劣,生艰阻之想,今不修之,则纵有宿世善根,今断之故,弥在其难,辗转远矣。今既到宝所,不可空手而还。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请须慎之。岂有智者,知其宝所,反不求之,长怨孤贫。若欲获宝,放下皮囊。
2019-09-11
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
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 大珠慧海禅师师建州朱氏子。依越州大云寺智和尚受业。初参马祖。祖曰:来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曰:那个是慧海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何假外求。师于言下自识本心,踊跃礼谢。执侍六载,后以受业师老,遽归奉养;撰顿悟入道要门一卷,传至马祖览讫告众曰:越州有大珠,圆明光自在。众中知师姓朱,推寻依附者号师为:大珠和尚。 赞曰: 宝藏久埋 抛家外走 逢人指出 始知本有照用无方 龙吟狮吼 入道无门 师辟其牖 序夫善知识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类,长夜明炬,善破群昏。大珠和尚首参马祖,使入慧海之法界,令开宝藏于自家;所以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机叠叠,如圆器之倾珠。于是曲设多方,垂慈利物,发扬至道,乌可以笔舌赞叹哉!妙什维那、四明翠山大中理公之神足,夙具灵根,素培智种,禅余之暇,阅此老语录,有所证入;平生碍膺之物,脱然而去。从上佛祖舌头,一无所疑矣。此亦古塔主睹云门语而嗣之,正所谓也。故捐资镂板,以广其传,期以后之来者,同一了悟,存此心者,岂浅浅耶!此之功勋不坠,行愿弥坚,盖可见矣。庶几法流不泯,派永接于曹溪,灯焰长存,光愈明于少室者也。 上卷 稽首和南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众。弟子今作此论,恐不会圣心,愿赐忏悔;若会圣理,尽将回施一切有情,愿于来世,尽得成佛。 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问:从何而修?答:从根本修。云何从根本修?答:心为根本。云何知心为根本?答: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禅门经云: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 问:夫修根本,以何法修?答:惟坐禅,禅定即得。禅门经云:求佛圣智,要即禅定;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善根。 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何以故?菩萨戒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得如是者,即名解脱,亦名达彼岸、超六度、越三界、大力菩萨、无量力尊,是大丈夫。 问:心住何处即住?答:住无住处即住。 问:云何是无住处?答: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云何是不住一切处?答:不住一切处者,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处;只个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也;得如是者,即名无住心也,无住心者是佛心。 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问:身心以何为见—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心等见?答:见无如许种见。问:既无如许种见,复何见?答:是自性见。何以故?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 问:只如清净体尚不可得,此见从何而有?答:喻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何以故?为明鉴无心故。学人若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法句经云: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善知识也。 问:涅槃经金刚身品:不可见、了了见,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云何?答:不可见者,为自性体无形,不可得故,是名不可见也。然见不可得者,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即是了了见也。无有知者,为自性无形,本无分别,是名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能分别一切,即无事不知,是名无不知者。般若偈云:般若无知,无事不知;般若无见,无事不见。 问:经云:不见有无,即真解脱。何者是不见有无?答:证得净心时,即名有,于中不生得净心想,即名不见有也;得想无生无住,不得作无生无住想,即是不见无也;故云不见有无也。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亦名解脱。 问:云何是无所见?答:若见男子女人、及一切色像,于中不起爱憎,与不见等,即是无所见也。 问:对一切色像时,即名为见;不对色像时,亦名见否?答:见。 问:对物时从有见?不对物时,云何有见?答:今言见者,不论对物与不对物。何以故;为见性常故,有物之时即见,无物之时亦见也;故知物自有去来,见性无来去也,诸根亦尔。 问:正见物时,见中有物否?答:见中不立物。 问:正见无物时,见中有无物否?答:见中不立无物。 问:有声时即有闻,无声时还得闻否?答:亦闻。 问:有声时从有闻,无声时云何得闻?答:今言闻者,不论有声无声,何以故?为闻性常故;有声时即闻,无声时亦闻。 问:如是闻者是谁?答:是自性闻,亦名知者闻。 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问既言无念为宗,未审无念者无何念?答: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云何为邪念?云何名正念?答: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 问:云何是正念?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问:菩提可得否?答:菩提不可得。 问: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实不可得,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即无有念,只个无念,是名真念。菩提无所念,无所念者,即一切处无心,是无所念;只如上说如许种无念者,皆是随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体,无二无别;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问:云何行佛行?答: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亦名正行,亦名圣行;如前所说,不行有无憎爱等是也。大律卷五菩萨品云:一切圣人,不行于众生行,众生不行如是圣行。 问:云何是正见?答: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问:云何名见无所见?答:见一切色时,不起染著;不染著者,不起爱憎心,即名见无所见也;若得见无所见时,即名佛眼,更无别眼。若见一切色时起爱憎者,即名有所见;有所见者,即是众生眼,更无别眼;作众生眼乃至诸根亦复如是。 问:即言以智为用者,云何为智?答:知二性空,即是解脱;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脱;是名为智,亦名了邪正,亦名识体用。二性空即是体,知二性空即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言二性空者,不生有无、善恶、爱憎,名二性空。 问:此门从何而入?答:从檀波罗蜜入。 问:佛说六波罗蜜是菩萨行,何故独说檀波罗蜜、云何具足而得入也?答: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生,但修檀度,即六度悉皆具足。 问:何因缘故名为檀度?答:檀者,名为布施。 问:布施何物?答:布施却二性。 问:云何是二性?答:布施知善恶性,布施却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即得二性空。若得二性空时,亦不得作二性空想,亦不得作念有施想,即是真行檀波罗蜜,名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得。何以故?为自性空故,无一相可得。无一相可得者,即是实相。实相者,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问:佛说六波罗蜜,今云何说一即能具足?愿说一具六法之因。答:思益经云:网明尊谓梵天言:若菩萨舍一切烦恼,名檀波罗蜜,即是布施。于诸法无所起,名尸波罗蜜,即是持戒。于诸法无所念,名羼提波罗蜜,即是忍辱。于诸法离相,名毗离耶波罗蜜,即是精进。于诸法无所住,名禅波罗蜜,即是禅定。于诸法无戏论,名般若波罗蜜,即是智慧。是名六法。今更名六法不异,一舍、二无起、三无念、四离相、五无住、六无戏论。如是六法,随事方便,假立名字;至于妙理,无二无别;但知一舍,即一切舍;无起,即一切无起;迷途不契,悉谓有差;愚者滞其法数之中,即长轮生死。告汝学人,但修檀之法,即万法周圆,况于五法,岂不具耶? 问:三学等用,何者是三学?云何是等用?答:三学者:戒定慧是也。 问:其义云何是戒定慧?答:清净无染是戒。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也。若知戒定慧体,俱不可得时,即无分别,即同一体,是名三学等用。 问:若心住净时。不是著净否?答:得住净时,不作住净想,是不著净。 问:心住空时,不是著空否?答:若作空想,即名著空。 问:若心得住无住处时,不是著无所处否?答:但作空想,即无有著处。汝若欲了了识无所住心时,正坐之时,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即名无过去事。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未来心自绝,即名无未来事。现在事已现在,于一切事但知无著;无著者,不起憎爱心,即是无著;现在心自绝,即名无现在事。三世不摄,亦名无三世也。心若起去时,即莫随去,去心自绝;若住时亦莫随住,住心自绝,即无住心,即是住无住处也,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时,只物住,亦无住处,亦无无住处也。若是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亦名了了见性也。只个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亦名色性空。经云:证无生法忍是也。汝若未得如是之时,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会。所言会者,一切处无心即是会。言无心者,无假不真也。假者爱憎心是也,真者无爱憎心是也。但无憎爱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也。 问:为只坐用,行时亦得为用否?答:今言用功者,不独言坐,乃至行住坐卧,所造运为,一切时中,常用无间,即名常住也。 问:方广经云:五种法身:一实相法身、二功德法身、三法性法身、四应化法身、五虚空法身,于自己身何者是?答: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若了此义者,即知无证也。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若有得有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也,名为外道。何以故?维摩经云:舍利弗问天女曰:汝何所得?何所证?辩乃得如是。天女答曰:我无得无证,乃得如是;若有得有证,即于佛法中为增上慢人也。 问:经云等觉妙觉,云何是等觉?云何是妙觉?答:即色即空,名为等觉。二性空故,名为妙觉。又云: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也。 问:等觉与妙觉为别为不别?答:为随事方便,假立二名,本体是一,无二无别,乃至一切法皆然也。 问:金刚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其义云何?答: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可说;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恒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故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问: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义云何?答:只如有人未遇大善知识,唯造恶业,清净本心被三毒无明所覆,不能显了,故云应堕恶道也。以今世人轻贱者,即是今日发心求佛道,为无明灭尽,三毒不生,即本心明朗,更无乱念,诸恶永灭,故以今世人轻贱也;无明灭尽,乱念不生,自然解脱,故云当得菩提。即发心时名为今世,非隔生也。又云如来五眼者何?答:见色清净,名为肉眼。见体清净,名为天眼。于诸色境、乃至善恶,悉能微细分别,无所染著,于中自在,名为慧眼。见无所见,名为法眼。无见无无见,名为佛眼。又云:大乘、最上乘,其义云何?答:大乘者是菩萨乘,最上乘者是佛乘。又问:云何修而得此乘?答:修菩萨乘者,即是大乘。证菩萨乘,更不起观,至无修处,湛然常寂,不增不减,名最上乘,即是佛乘也。 问:涅槃云:定多慧少,不离无明;定少慧多,增长邪见;定慧等故,即名解脱。其义如何?答:对一切善恶,悉能分别是慧;于所分别之处,不起爱憎,不随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说。又问:无言无说,即名为定,正言说之时得名定否?答:今言定者,不论说与不说常定。何以故?为用定性言说分别时,即言说分别亦定。若以空心观色时,即观色时亦空。若不观色,不说不分别时亦空;乃至见闻觉知,亦复如是。何以故?为自性空,即于一切处悉空;空即无著,无著即是等用;为菩萨常用如是等空之法,得至究竟,故云定慧等者,即名解脱也。今更为汝譬喻显示,令汝惺惺得解断疑,譬如明鉴照像之时,其明动否?不也!不照时亦动否?不也!何以故?为明鉴用无情明照,所以照时不动,不照亦不动。何以故?为无情之中,无有动者,亦无不动者。又如日光照世之时,其光动否?不也!若不照时动否?不也!何以故?为光无情;故用无情光照,所以不动,不照亦不动。照者是慧,不动者是定;菩萨用是定慧等法得三菩提;故云定慧等用,即是解脱也。今言无情者,无凡情,非无圣情也。 问:云何是凡情?云何是圣情?答:若起二性,即是凡情;二性空故,即是圣情。 问: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其义如何?答:以言显义,得义言绝;义即是空,空即是道,道即是绝言,故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谓得义实际,更不起观;不起观故,即是无生;以无生故,即一切色性空;色性空故,即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即是心行处灭。 问:如如者云何?答:如如是不动义,心真如故,名如如也。是知过去诸佛行此行,亦得成道;现在佛行此行,亦得成道;未来佛行此行,亦得成道。三世所修证道无异,故名如如也。维摩经云:诸佛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乃至一切众生悉皆如也。何以故?为佛性不断,有性故也。 问:即色即空,即凡即圣,是顿悟否?答:是。 问:云何是即色即空?云何是即凡即圣?答:心有染即色,心无染即空。心有染即凡,心无染即圣。又云真空妙有故即色,色不可得故即空。今言空者,是色性自空,非色灭空。今言色者,是空性自色,非色能色也。 问:经云尽无尽法门如何?答:为二性空故。见闻无生是尽。尽者,诸漏尽。无尽者,于无生体中,具恒沙妙用,随事应现,悉皆具足,于本体中亦无损灭,是名无尽。即是尽无尽法门也。 问:尽与无尽,为一为别?答:体是一,说即有别。 问:体既是一,云何说别?答:一者是说之体,说是体之用。为随事应用,故云体同说别;喻如天上一日,一置种种盆器盛水,一一器中皆有于日,诸器中日悉皆圆满,与天上日亦无差别,故云体同。为随器立名,即有差别,所以有别,故云体同,说即有别。所现诸日悉皆圆满,于上本日,亦无损减,故云无尽也。 问:经云不生不灭,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答: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问:何者善?何者不善?答:不善者是染漏心,善法者是无染漏心;但无染无漏,即是不善不生;得无染无漏时,即清净圆明,湛然常寂,毕竟不迁,是名善法不灭也;此即是不生不灭。 问:菩萨戒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其义云何?答:佛戒者,清净心是也。若有人发心修行清净行,得无所受心者,名受佛戒也。过去诸佛皆修清净无受行,得成佛道;今时有人发心,修无受清净行者,即与佛功德等用,无有异也,故云入诸佛位也。如是悟者,与佛悟同,故云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从清净心生智,智清净名为诸佛子,亦名真佛子。 问:只如佛之与法,为是佛在先?为是法在先?若法在先,法是何佛所说?若佛在先,承何教而成道?答:佛亦在法先,亦在法后。 问:因何佛法先后?答:若据寂灭法,是法先佛后;若据文字法,是佛先法后。何以故?一切诸佛,皆因寂灭法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后。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得成道已,然始广说十二部经,引化众生,众生承佛法教修行得成佛,即是佛先法后也。 问:云何是说通宗不通?答:言行相违,即是说通宗不通。 问:云何是宗通说亦通?答:言行无差,即是说通宗亦通。 问:经云:到不到、不到到之法云何?答:说到行不到,名为到不到;行到说不到,名为不到到;行说俱到,名为到到。 问:佛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者是不尽有为?何者是不住无为?答:不尽有为者,从初发心,至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后至双林入般涅槃,于中一切法,悉皆不舍,即是不尽有为也。不住无为者,虽修无念,不以无念为证;虽修空,不以空为证;虽修菩提涅槃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即是不住无为也。 问:为有地狱,为无地狱?答:亦有亦无。 问:云何亦有亦无?答:为随心所造一切恶业,即有地狱;若心无染,自性空故,即无地狱。 问:受罪众生有佛性否?答:亦有佛性。 问:既有佛性,正入地狱时佛性同入否?答:不同入。 问:正入之时佛性复在何处?答:亦同入。 问:既同入,正入时,众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答:佛性虽随众生同入,是众生自受罪苦,佛性元来不受。 问:既同入,因何不受?答:众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坏;佛性者,是无相,无相者,即是空性也。是故真空之性,无有坏者,喻如有人于空积薪,薪自受坏,空不受坏也。空喻佛性,薪喻众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 问: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几个识共成一智?几个识独成一智?答:眼耳鼻舌身,此五识共成成所作智,第六是意识独成妙观察智,第七意独成平等性智,第八含藏识独成大圆镜智。问此四智为别为同?答:体同名别。 问:体既同,云何名别?既随事立名,正一体之时,何者是大圆镜智?答:湛然空寂,圆明不动,即大圆镜智。能对诸尘不起爱憎,即是二性空,二性空即平等性智。能入诸根境界,善能分别,不起乱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观察智。能令诸根随时应用,悉入正受,无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 问:束四智成三身者,几个智共成一身?几个智独成一身?答:大圆镜智独成法身,平等性智独成报身,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别,只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无三身应用。何以故?为体性无相,从无住本而立,亦无无住本。 问:云何是见佛真身?答: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 问:云何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答: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亦不存;既不存无,有从何得?有之与无,相因始有;既相因而有,悉是生灭也。但离此二见,即是见佛真身。 问:只如有无尚不可交建立,真身复从何而立?答:为有问故,若无问时,真身之名亦不可立。何以故?譬如明镜人,若对物像时即现像,若不对像时,终不见像。 问:云何是常不离佛?答:心无起灭,对境寂然,一切时中,毕竟空寂,即是常不离佛。 问:何者是无为法?答:有为是。 问:今问无为法,因何答有为是?答: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从何生?若论真无为者,即不取有为,亦不取无为,是真无为法也。何以故?经云: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即是取真法也。若了此理,即真解脱,即会不二法门。 问:何者是中道义?答:边义是。 问:今问中道,因何答边义是?答:边因中立,中因边生;本若无边,中从何有?今言中者,因边始有,故知中之与边,相因而立,悉是无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问:何名五阴等?答:对色染色,随色受生,名为色阴。为领纳八风,好集邪信,即随领受中生,名为受阴。迷心取想,随想受生,名为想阴。结集诸行,随行受生,名为行阴。于平等体,妄起分别系著,随识受生,名为识阴。故云:五阴。 问:经云:二十五有,何者是?答:受后有身是也。后有身者,即六道受生也。为众生现世心迷,好结诸业,后即随业受生,故云:后有也。世若有人,志修究竟解脱,证无生法忍者,即永离三界,不受后有;不受后有者,即证法身;法身者,即是佛身。 问:二十五有名,云何分别?答:本体是一,为随用立名,显二十五有。二十五有:十恶、十善、五阴是。 问:云何是十恶十善?答:十恶:杀、盗、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乃至贪、嗔、邪见,此名十恶。十善者,但不行十恶即是也。 问:上说无念,尚未尽决。答:无念者,一切处无心是;无一切境界,无余思求是;对诸境色,永无起动,是即无念。无念者,是名真念也;若以念为念者,即是邪念,非为正念。何以故?经云:若教人大念,名为非念。有六念名为邪念,无六念者,即真念。经云:善男子!我等住于无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照无余世界,不可思议功德,佛说之犹不尽,何况余乘能知也。得无念者,六根无染故,自然得入诸佛知见;得如是者,即名佛藏,亦名法藏;即能一切佛、一切法。何以故?为无念故。经云:一切诸佛等,皆从此经出。 问:既称无念,入佛知见,复从何立?答:从无念立。何以故?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又云:喻如明鉴,鉴中虽无像,而能现万像。何以故?为鉴明故,能现万像;学人为心无染故,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无量知见。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何以知之?譬如师子儿,初生之时,即真师子;修顿悟者,亦复如是,即修之时,即入佛位;如竹春生笋,不离于春,即与母齐,等无有异。何以故?为心空故。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故云即凡即圣也。修顿悟者,不离此身,即超三界。经云:不坏世间,而超世间;不舍烦恼,而入涅槃。不修顿悟者,犹如野干,随逐师子,经百千劫,终不得成师子。又问:真如之性,为实空,为实不空?若言不空,即是有相。若言空者,即是断灭。一切众生,当依何修,而得解脱?答:真如之性,亦空亦不空。何以故?真如妙体,无形无相,不可得也,是名亦空;然于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即无事不应,是名亦不空。经云: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若人守一,万事毕,是悟道之妙也。经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生种种见?如此功业,由行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证,无有是处;自诳诳他,彼此俱坠。努力努力!细细审之,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得如是者,即入涅槃,证无生法忍,亦名不二法门、亦名无诤、亦名一行三昧。何以故?毕竟清净,无我人故;不起爱憎,是二性空,是无所见,即是真如无得之辩。此论不传无信,唯传同见同行,当观前人有诚信心,堪任不退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示之令悟。吾作此论,为有缘人,非求名利,只如诸佛所说,千经万论,只为众生迷故,心行不同,随邪应说,即有差别;如论究竟解脱理者,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汝莫求虚名,口说真如,心似猿猴,即言行相违,名为自诳,当堕恶道;莫求一世虚名快乐,不觉长劫受殃。努力努力!众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众生时,过去诸佛如微尘数,一切众生总应度尽,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当知众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经云:夫求法者,不著佛求。 问:于来世中,多有杂学之徒,云何共住?答:但和其光,不同其业,同处不同住。经云:随流而性常也。只如学道者,自为大事因缘解脱之事,俱勿轻未学,敬学如佛;不高己德,不疾彼能;自察于行,不举他过;于一切处,悉无妨碍,自然快乐也。重说偈云: 忍辱第一道 先须除我人 事来无所受 即真菩提身 金刚经云: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又云:不取亦不舍,永断于生死;一切处无心,即名诸佛子。涅槃经云: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偈曰: 我今意况大好 他人骂时无恼 无言不说是非 涅槃生死同道识达自家本宗 犹来无有青草一切妄想分别 将知世人不了寄言凡夫末代 除却心中蒿草 我今意况大宽 不语无事心安从容自在解脱 东西去易不难 终日无言寂寞 念念向理思看自然逍遥见道 生死定不相干 我今意况大奇 不向世上侵欺荣华总是虚诳 弊衣粗食充饥 道逢世人懒语 世人咸说我疾外道瞪瞪暗钝 心中明若琉璃 默契罗侯密行 非汝凡夫所知 吾恐汝等不会了真解脱理,再示汝等。 问: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云何是净心?答:以毕竟净为净。 问:云何是毕竟净为净?答: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问:云何是无净无无净?答: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即名无净也。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即是无无净也。 问:修道者,以何为证?答:毕竟证为证。 问:云何是毕竟证?答: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问:云何是无证?云何是无无证?答:于外不染色声等,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即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即名无证也;得此无证之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证即名无无证也。 问:云何解脱心?答: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即名真解脱也。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者是有,非法是无也;但不取有无,即真解脱。 问:云何得道?答:以毕竟得为得。 问:云何是毕竟得?答:无得无无得,是名毕竟得。 问:云何是毕竟空?答:无空无无空,即名毕竟空。 问:云何是真如定?答:无定无无定,即名真如定。经云: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定法如来可说。经云:虽修空不以空为证,不得作空想,即是也。虽修定不以定为证,不得作净想,即是也。若得定得净,得一切处无心之时,即作得如是想者,皆是妄想,即被系缚,不名解脱;若得如是之时,了了自知得自在,即不得将此为证,亦不得作如是想,即得解脱。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问:云何是中道?答:无中间、亦无二边,即中道也。云何是二边?答:为有彼心、有此心,即是二边。云何名彼心此心?答:外缚色声,名为彼心;内起妄念,名为此心。若于外不染色,即名无彼心;内不生妄念,即名无此心。此非二边也。心既无二边,中亦何有哉?得如是者,即名中道,真如来道。如来道者,即一切觉人解脱也。经云:虚空无中边,诸佛身亦然。然一切色空者,即一切处无心也。一切处无心者,即一切色性空,二义无别,亦名色空,亦名色无法也。汝若离一切处无心,得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见性者,非也。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何以故?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问:若有修一切诸行俱足成就,得受记否?答:不得。 问:若以一切法无修,得成就、得受记否?答:不得。 问:若恁么时当以何法而得受记?答: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即得受记。何以故?维摩经云:诸行性相,悉皆无常。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即名受记。所言一切处无心者,无憎爱心是。言憎爱者,见好事不起爱心,即名无爱心也;见恶事亦不起憎心,即名无憎心也。无爱者,即名无染心,即是色性空也。色性空者,即是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自然解脱。汝细看之,若未惺惺了时,即须早问,勿使空度。汝等若依此教修,不解脱者,吾即终身为汝受大地狱。吾若诳汝者,吾当所生处为师子虎狼所食。汝若不依教,自勤修,即不知也;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努力努力!须合知尔。 下卷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师讳慧海。建州人。姓朱氏。依越州大云寺智和尚受业。初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师遂礼拜问曰: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师于言下大悟,识自本心,不由知觉。踊跃礼谢,师事六载。后以受业师年老,遽归奉养;乃晦述藏用,外示痴讷,自撰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法侄玄晏,窃出江外呈马祖。祖览讫。谓众曰: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众中有知师姓朱者,迭相推识,结契来越上,寻访依附。时号大珠和尚。 师谓学徒曰:我不会禅,立无一法可示于人,故不劳汝久立,且自歇去。时学侣渐多,日夜叩激,事不得已,随问随答,其辩无碍。时有法师数人来谒。曰:拟伸一问,师还对否?师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问:如何是佛?师曰:清潭对面,非佛而谁?众皆茫然。良久,其僧又问:师说何法度人?师曰: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曰:禅师家浑如此?!师却问曰:大德说何法度人。曰:讲金刚般若经。师曰:讲几座来?曰:二十余座。师曰:此经是阿谁说?僧抗声曰:禅师相弄,岂不知是佛说耶?!师曰: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说,则是谤经;请大德说看。僧无对。师少顷又问: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德且道阿那个是如来?曰:某甲到此却迷去。师曰:从来未悟,说什么却迷。僧曰:请禅师为说。师曰:大德讲经二十余座,却不识如来。其僧再礼拜,愿垂开示。师曰:如来者,是诸法如义,何得忘却?曰:是,是诸法如义。师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经文分明,那得未是?师曰:大德如否?曰:如。师曰:木石如否?曰:如。师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无二。师曰:大德与木石何别?僧无对。乃叹云:此上人者,难为酬对。良久却问:如何是大涅槃?师曰:不造生死业。问曰:如何是生死业?师曰: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曰:云何即得解脱?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僧曰:禅师如和尚者,实谓希有!礼谢而去。有行者问:即心即佛,那个是佛?师云:汝疑那个不是佛?指出看。无对。师曰: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 有律师法明谓师曰:禅师家多落空。师曰:却是座主家多落空。法明大惊曰:何得落空?师曰:经论是纸墨文字,纸墨文字者俱空设,于声上建立名句等法,无非是空。座主执滞教体,岂不落空?法明曰:禅师落空否?师曰:不落空。曰:何以不落空?师曰:文字等皆从智慧而生,大用现前,那得落空。法明曰:故知一法不达,不名悉达。师曰:律师不唯落空,兼乃错用名言。法明作色问曰:何处是错?师曰:律师未辨华竺之音,如何讲说?曰:请禅师指出法明错处。师曰:岂不知悉达是梵语耶?!律师虽省过,而心犹愤然。(具梵语:萨婆曷刺他悉陀。中国翻云:一切义成。旧云悉达多,犹是讹略。)又问曰:夫经律论是佛语,读诵依教奉行,何故不见性?师曰:如狂狗赻块,师子咬人;经律论是自性用,读诵者是性法。法明又曰:阿弥陀佛有父母及姓否?师曰:阿弥陀姓憍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曰:出何教文?师曰:出陀罗尼集。法明礼谢赞叹而退。 有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否?师曰:有变易。三藏曰:禅师错也。师却问: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师曰:若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三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便作变解;闻说不变,便作不变解。三藏曰:故知南宗,实不可测! 有道流问:世间有法过自然否?师曰:有。曰:何法过得?师曰:能知自然者。曰:元气是道否?师曰:元气自元气、道自道。曰:若如是者,则应有二。师曰:知无两人。又问:云何为邪?云何为正?师曰: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校;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 有韫光大德问:禅师自知生处否?师曰:未曾死,何用论生。知生即是无生法,无离生法说有无生。祖师云:当生即不生。曰:不见性人,亦得如此否?师曰:自不见性,不是无性。何以故?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识即是性,故名识性。了即是性,唤作了性。能生万法,唤作法性,亦名法身。马鸣祖师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从生,亦无名字。迷人不知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遂唤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吃笋,应总吃法身也;如此之言,宁堪齿录?对面迷佛,长劫希求,全体法中,迷而外觅;是以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大德又问:太虚能生灵智否?真心缘于善恶否?贪欲人是道否?执是执非人向后心通否?触境生心人有定否?住于寂寞人有慧否?怀高傲物人有我否?执空执有人有智否?寻文取证人、苦行求佛人、离心求佛人、执心是佛人,此皆称道否?请禅师一一开示。师曰:太虚不生灵智,真心不缘善恶,嗜欲深者机浅,是非交争者未通,触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机者慧沈,傲物高心者我壮,执空执有者皆愚,寻文取证者益滞,苦行求佛者俱迷,离心求佛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大德曰:若如是应毕竟无所有。师曰:毕竟是大德,不是毕竟无所有。大德踊跃礼谢而去。 师上堂曰:诸人幸自好个无事人,苦死造作,要担枷落狱作么?!每日至夜奔波,道我参禅学道、解会佛法,如此转无交涉也。只是逐声色走,有何歇时?贫道闻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我从此一时休去,自己财宝,随身受用,可谓快活;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不见一法生灭相,不见一法去来相,遍十方界,无一微尘许不是自家财宝;但自仔细观察自心一体三宝,常自现前,无可疑虑,莫寻思、莫求觅,心性本来清净。故华严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又净名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若不随声色动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无事。去!莫久立,珍重!此日大众普集,久而不散。师曰:诸人何故在此不去?贫道已对面相呈,还肯休么?有何事可疑?莫错用心,枉费气力,若有疑情,一任诸人恣意早问。时有僧法渊问曰:云何是佛?云何是法?云何是僧?云何是一体三宝?愿师垂示。师曰:心是佛,不用将佛求佛;心是法,不用将法求法;佛法无二,和合为僧,即是一体三宝。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身口意清净,名为佛出世;三业不清净,名为佛灭度;喻如嗔时无喜,喜时无嗔,唯是一心,实无二体。本智法尔无漏现前,如蛇化为龙,不改其鳞;众生回心作佛,不改其面。性本清净,不待修成,有证有修,即同增上慢者;真空无滞,应用无穷,无始无终利根顿悟,用无等等,即是阿耨菩提;心无形相,即是微妙色身;无相即是实相法身;性相体空,即是虚空无边身;万行庄严,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者,乃是万化之本,随处立名,智用无尽,名无尽藏。能生万法,名本法藏,具一切智,名智慧藏。万法归如,名如来藏。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又云:世间一切生灭法,无有一义不归如也。 有客问云:弟子未知律师、法师、禅师何者最胜?愿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夫律师者,启毗尼之法藏,传寿命之遗风,洞持犯而达开遮,秉威仪而行轨范,牒三番羯磨作四果初因;若非宿德白眉,焉敢造次?夫法师者,踞师子之座,泻悬河之辩,对稠人广众,启凿玄关,开般若妙门,等三轮空施,若非龙象蹴蹋,安敢当斯?夫禅师者,撮其枢要,直了心源,出没卷舒,纵横应物咸均事理,顿见如来,拔生死深根,获现前三昧;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随机授法,三学虽殊,得意忘言,一乘何异?故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诸众生。客曰:和尚深达佛旨,得无碍辩。又问:儒道释三教,为同为异?师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性上起用,机见差别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异同。 讲唯识道光座主问曰:禅师用何心修道?师曰: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曰:既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云何每日聚众劝人学禅修道?师曰:老僧尚无卓锥之地,什么处聚众来?老僧无舌,何曾劝人来?曰:禅师对面妄语。师曰:老僧尚无舌劝人,焉解妄语?曰:某甲知不会禅师语论也。师曰:老僧自亦不会。 讲华严志座主问: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师曰:法身无象、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华而显相,非彼黄华翠竹、而有般若法身也。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座主会么?曰:不了此意。师曰: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著翠竹,说黄华著黄华,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志礼谢而去。 人问: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师曰: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无生,大用现前,不论时节。曰:凡夫亦得如此否?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顿悟上乘,超凡越圣。迷人论凡论圣,悟人超越生死涅槃。迷人说事说理,悟人大用无方。迷人求得求证,悟人无得无求。迷人期远劫证,悟人顿见。维摩座主问:经云:彼外道六师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知所堕,汝亦随堕;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谤于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今请禅师明为解说。师曰:迷徇六根者,号之为六师;心外求佛,名为外道;有物可施,不名福田;生心受供,堕三恶道;汝若能谤于佛者,是不著佛求;毁于法者,是不著法求;不入众数者,是不著僧求;终不得灭度者,智用现前;若有如是解者,便得法喜禅悦之食。 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为无智慧故;譬如将水洗水,将火烧火,都无义趣。 人问:言之与语,为同为异?师曰:一也,谓言成句名语矣。且如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机叠叠,如圆器之倾珠;所以廓万象,号悬河;剖乎义海,此是语也。言者一字表心也,内著玄微,外现妙相,万机挠而不乱,清浊混而常分,齐王犹惭大夫之辞,文殊尚叹净名之说,今之常人,云何能解? 源律师问:禅师常谭即心是佛,无有是处;且一地菩萨,分身百佛世界,二地增于十倍;禅师试现神通看!师曰:阇梨自己是凡是圣?曰:是凡。师曰:既是凡僧,能问如是境界?经云: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此之是也。又问:禅师每云若悟道,现前身便解脱,无有是处!师曰:有人一生作善,忽然偷物入手,即身是贼否?曰:故,知是也。师曰:如今了了见性,云何不得解脱?曰:如今必不可,须经三大阿僧祗劫始得。师曰:阿僧祗劫还有数否?源抗声曰:将贼比解脱,道理得通否?师曰:阇梨自不解道,不可障一切人解;自眼不开,嗔一切人见物。源作色而去,云:虽老浑无道!师曰:即行去者是汝道? 讲止观慧座主问:禅师辨得魔否?师曰: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阴魔,或起不起是烦恼魔;我正法中无如是事。曰:一心三观义又如何?师曰:过去心已过去,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于其中间,更用何心起观?曰:禅师不解止观。师曰:座主解否?曰:解。师曰:如智者大师,说止破止,说观破观;住止没生死,住观心神乱,为当将心止心、为复起心观观?若有心观,是常见法;若无心观,是断见法;亦有亦无,成二见法;请座主仔细说看!曰:若如是问,俱说不得也。师曰:何曾止观! 人问般若大否?师曰:大。曰:几许大?师曰:无边际。曰:般若小否?师曰:小。曰:几许小。师曰:看不见。曰:何处是?师曰:何处不是。 维摩座主问:经云:诸菩萨各入不二法门,维摩默然、是究竟否?师曰:未是究竟,圣意若尽,第三卷更说何事?座主良久曰:请禅师为说未究竟之意。师曰:如经第一卷,是引众呼十大弟子住心。第二诸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以言显于无言;文殊以无言,显于无言,维摩不以言,不以无言。故默然收前言也。第三卷,从默然起说,又显神通作用,座主会么?曰:奇怪如是!师曰:亦未如是!曰:何故未是?师曰:且破人执情,作如此说;若据经意,只说色心空寂,令见本性;教且伪行入真行,莫向言语纸墨上讨意度,但会净名两字便得;净者本体也,名者迹用也;从本体起迹用,从迹用归本体;体用不二,本迹非殊。所以古人道:本透虽殊、不思议一也,一亦非一;若识净名两字假号,更说什么究竟与不究竟?无前无后,非本非末,非净非名,只示众生本性不思议解脱。若不见性人,终身不见理。 僧问:万法尽空,识性亦尔;譬如水泡,一散更无再合;身死更不再生,即是空无;何处更有识性?师曰:泡因水有,泡散可即无水?身因性起,身死岂言性灭?曰:既言有性将出来看。师曰:汝信有明朝否?曰:信。师曰:找将明朝来看。曰:明朝实是有,如今不可得。师曰:明朝不可得,不是无明朝;汝自不见性,不可是无性;今见著衣吃饭,行住坐卧,对面不识,可谓愚迷;汝欲见明朝,与今日不异;将性灭性,万劫终不见;亦如有人不见日,不是无日。 讲青龙疏座主问:经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禅师如何体会?师曰:为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河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故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讲华严座主问:禅师信无情是佛否?师曰:不信。若无情是佛者,活人应不如死人,死驴死狗亦应胜于活人。经云: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戒定慧生,从三明六通生,从一切善法生;若说无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应作佛去。 有法师问:持般若经,最多功德,师还信否?师曰:不信。曰:若尔。灵验传十余卷,皆不堪信也。师曰:生人持孝,自有感应,非是白骨能有感应。经是文字纸墨,文字纸墨性空,何处有灵验?灵验者在持经人用心,所以神通感物;试将一卷经安著案上,无人受持,自能有灵验否? 僧问:未审一切名相及法相、语之与默,如何通会、即得无前后?师曰:一念起时,本来无相无名,何得说有前后?不了名相本净,妄计有前有后。夫名相关锞,非智钥不能开;中道者病在中道,二边者病在二边,不知现用是无等等法身;迷悟得失,常人之法;自起生灭,埋没正智;或断烦恼,或求菩提,背却般若。 人问:律师何故不信禅?师曰:理幽难显,名相易持;不见性者,所以不信;若见性者,号之为佛;识佛之人,方能信入;佛不远人,而人远佛;佛是心作,迷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觉。迷人修因待果,悟人了无心相。迷人执物守我为己,悟人般若应用现前。愚人执空执有生滞,智人见性了相灵通。干慧辩者口疲,大智体了心泰。菩萨触物斯照,声闻怕境昧心。悟者日用无生,迷人见前隔佛。 人问:如何得神通去?师曰:神性灵通,遍周沙界,山河石壁,去来无碍;刹那万里,往返无踪;火不能烧,水不能溺;愚人自无心智,欲得四大飞空。经云:取相凡夫,随宜为说;心无形相,即是微妙色身;无相即是实相,实相体空,唤作虚空无边身,万行庄严,故云功德法身。即此法身,是万行之本,随用立名,实而言之,只是清净法身也。 人问:一心修道,过去业障得消灭否?师曰:不见性人,未得消灭;若见性人,如日照霜雪。又见性人,犹如积草等须弥山,只用一星之火;业障如草,智慧似火。曰:云何得知业障尽?师曰:见前心通,前后生事,犹如对见;前佛后佛,万法同时。经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有行者问:云何得住正法?师曰:求住正法者是邪,何以故?法无邪正故。曰:云何得作佛去?师曰:不用舍众生心,但莫污染自性。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曰:若如是解者,得解脱否?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法过语言文字,不用数句中求;法非过现未来,不可以因果中契;法过一切,不可比对;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非离世间而求解脱。 僧问:何者是般若?师曰:汝疑不是者说说看!又问:云何得见性?师曰: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又问:如何是修行?师曰:但莫污染自性,即是修行;莫自欺诳,即是修行;大用现前,即是无等等法身。又问:性中有恶否?师曰:此中善亦不立。曰:善恶俱不立,将心何处用?师曰:将心用心,是大颠倒。曰:作么生即是?师曰:无作么生,亦无可是。 人问:有人乘船船底刺杀螺蚬,为是人受罪、为复船当罪?师曰:人船两无心,罪正在汝;譬如狂风折树损命,无作者无受者;世界之中,无非众生受苦处。 僧问:未审托情势、指境势、语默势,乃至扬眉动目等势,如何得通会于一念间?师曰:无有性外事;用妙者,动寂俱妙;心真者,语默总真;会道者,行住坐卧是道;为迷自性,万惑滋生。又问:如何是法有宗旨?师曰:随其所立即有众义,文殊于无住本,立一切法。曰:莫同太虚否?师曰:汝怕同太虚否?曰:怕。师曰:解怕者不同太虚。又问:言方不及处,如何得解?师曰:汝今正说时,疑何处不及? 有宿德十余人同问:经云:破灭佛法。未审佛法可破灭否?师曰:凡夫外道,谓佛法可破灭,二乘人谓不可破灭,我正法中无此二见。若论正法,非但凡夫外道,未至佛地者,二乘亦是恶人。又问:真法幻法空法非空法,各有种性否?师曰:夫法虽无种性,应物俱现;心幻也,一切俱幻,若有一法不是幻者,幻即有定;心空也,一切皆空,若有一法不空,空义不立;迷时人逐法,悟时法由人;如森罗万象,至空而极;百川众流,至海而极;一切贤圣,至佛而极;十二分经,五部毗尼,五围陀论,至心而极;心者是总持之妙本,万法之洪源,亦名大智慧藏,无住涅槃,百千万名,尽心之异号耳。又问:如何是幻?师曰:幻无定相,如旋火轮,如乾闼婆城,如机关木人,如阳焰,如空华,俱无实法。又问:何名大幻师?师曰:心名大幻师,身为大幻城,名相为大幻衣食,河沙世界,无有幻外事。凡夫不识幻,处处迷幻业。声闻怕幻境,昹心而入寂。菩萨识幻法,达幻体,不拘一切名相。佛是大幻师,转大幻法轮,成大幻涅槃;转幻生灭,得不生不灭;转河沙秽土,成清净法界。 僧问:何故不许诵经,唤作客语?师曰: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曰:不可离文字言语别有意耶?师曰:汝如是说,亦是学语。曰:同是语言,何偏不许?师曰:汝今谛听,经有明文,我所说者,义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法过语言文字,何向数句中求?是以发菩提者,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遗教,亦犹得鱼忘筌,得兔忘睇也。 有法师问:念佛是有相大乘,禅师意如何?师曰:无相犹非大乘,何况有相?经云:取相凡夫,随宜为说。又问:愿生净土,未审实有净土否?师曰: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若心清净,所在之处,皆为净土;譬如生国王家,决定绍王业,发心向佛道,是生净佛国;其心若不净,在所生处,皆是秽土;净秽在心,不在国土。又问:每闻说道,未审何人能见?师曰:有慧眼者能见。曰:甚乐大乘,如何学得?师曰:悟即得,不悟不得。曰:如何得悟去?师曰:但谛观。曰:似何物?师曰:无物似。曰:应是毕竟空。师曰:空无毕竟。曰:应是有。师曰:有而无相。曰:不悟如何?师曰:大德自不悟,亦无人相障。又问:佛法在于三际否?师曰:见在无相,不在其外;应用无穷,不在于内;中间无住处,三际不可得。曰:此言大混。师曰:汝正说混之一字时,在内外否?曰:弟子究检内外无踪迹。师曰:若无踪迹,明知上来语不混。曰:如何得作佛?师曰:是心即佛,是心作佛。曰:众生入地狱,佛性入否?师曰:如今正作恶时,更有善否?曰:无。师曰:众生入地狱,佛性亦如是。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何?师曰:作佛用是佛性,作贼用是贼性,作众生用是众生性;性无形相,随用立名。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僧问:何者是佛?师曰:离心之外,即无有佛。曰:何者是法身?师曰:心是法身,谓能生万法,故号法界之身。起信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即依此心,显示摩诃衍义。又问:何名有大经卷,内在一微尘?师曰:智慧是经卷。经云: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界,内在一微尘中。一尘者,是一念心尘也,故云一念尘中,演出河沙偈,时人自不识。又问:何名大义城?何名大义王?师曰:身为大义城,心为大义王。经云:多闻者善于义,不善于言说;言说生灭,义不生灭;义无形相,在言说之外;心为大经卷,心为大义王。若不了了识心者,不名善义,只是学语人也。又问:般若经云:度九类众生,皆入无余涅槃。又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两段经文,如何通会?前后人说皆云:实度众生,而不取众生相;常疑未决,请师为说。师曰:九类众生,一身具足,随造随成;是故无明为卵生,烦恼包裹为胎生,爱水浸润为湿生,倏起烦恼为化生。悟即是佛,迷号众生。菩萨只以念念心为众生,若了念念心体空,名为度众生也。智者于自本际上度于未形,未形既空,即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僧问:言语是心否?师曰:言语是缘,不是心。曰:离缘何者是心?师曰:离言语无心。曰:离言语既无心,若为是心?师曰:心无形相,非离言语、非不离言语,心常湛然,应用自在。祖师云: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僧问:如何是定慧等学?师曰:定是体,慧是用;从定起慧,从慧归定;如水与波,一体更无前后;名定慧等学。夫出家儿莫寻言逐语,行住坐卧,并是汝性用,什么处与道不相应?且住一时休歇去。若不随外境之风,性水常自湛湛。无事珍重!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安心法门附出联灯会要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校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问:云何自心现量?答: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悉不出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有施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答:由见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所以不知苦乐,由亡己故,得至虚无;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问:说法既空,阿谁修道?答: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阿谁者亦我也,若无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不起见,是名达道。逢物直达,知其本源,此人慧眼开。智者任物不任己,即无取舍违顺;愚人任己不任物,即有取舍违顺。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即一切处无处,即作处无作处;无作法即见佛,若见相时,即一切处见鬼;取相故,堕地狱;观法故,得解脱;若见忆想分别,即受镬汤罏炭等事,现见生死相。若见法界性,即涅槃性。无忆相分别,即是法界性。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 昔披阅祖灯,至大珠和尚传,云有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思仰之久,未如所愿。后于洪武己酉岁,从坏箧中得一故册,信手展卷,随览数分,如热得凉,踊跃欢喜,不能自胜!方视其首,即斯论也。复详披究,见其义理,质直诣实,如饮醍醐,如得至宝。后较诸录,得无差谬。所愿既获,不敢私秘,愿与一切众生同沾法味。复缀诸宗所问语录一卷,于后略分上下,共成一册;并达磨大师安心法门,附于卷末;总名曰:顿悟要门。谨捐布帛,命工绣梓,垂于不朽,流布十方,使天下学佛之士,各各了知正修行路,不堕邪见,顿悟自心,咸开佛慧。实仆之所志愿矣! 后序曩阅传灯录,至大珠海禅师,自初见马祖,及接人机语;以至泛应诸宗所问,使之结舌丧气、心悦诚服处,未尝不为之庆快而不已!盖师之言,一本于经律论之要旨,而即事即理、全体全用,以发明向上一机,杀活予夺、纵横逆顺,无不合辙而还源也。所撰顿悟入道要门论,昔既盛行,年来殊不多见。近四明比丘妙什来言,尝得此论、洎他语共一编,于弊箧断简中。宁敢私淑,乐与丛林共之!轨罄已长,俾工复锓诸梓,愿一言识其后,且由新板之文,自一至六,凡六叶以示。然尝鼎一脔,又何待睹其全书噫!大珠此编,语言文字耶?非耶?谓其语言文字,则道非语言文字;谓其非语言文字,而三藏之文,了了在目,与此老胸襟流出者,融会、贯摄、罗列而前陈其间,或自谓:我不会禅,并无一法可示于人。看他此等语,直是作贼人心虚,尽情抖擞不下,所以今日不免被人再加涂抹。后之览者,若于马祖所谓: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当下著得精彩,则随色摩尼,人人无不具足;其或未然,滞壳迷封,有甚么数具顶门眼者,试为辨取。
2019-08-31
绝观论
绝观论粗是问头,缘门起决。注是答语,入理除疑。是名绝观论。一夫大道冲虚,幽微寂寞,不可以心会,不可以言诠。今且立二人,共谈真实。师主名入理,弟子号缘门。于是入理先生寂无言说,缘门忽起,问入理先生曰:“云何名心,云何安心?”答曰:“汝不须立心,亦不须强安,可谓安矣。”问曰:“若无有心,云何学道?”答曰:“道非心念,何在于心也?”问曰:“若非心念,当何以念?”答曰:“有念即有心,有心即乖道;无念即无心,无心即真道。”问曰:“一切众生实有心不?”答曰:“若众生实有心,即颠倒。只为于无心中而立心,乃生妄想。”问曰:“无心有何物?”答曰:“无心即无物,无物即天真,天真即大道。”问曰:“众生妄想,云何得灭?”答曰:“若见妄想及见灭者,不离妄想。”问曰:“不遣灭者,得合道理否?”答曰:“若言合与不合,亦不离妄想。”问曰:“若为时是?”答曰:“不为时是。”二缘门问曰:“夫言圣人者,当断何法,当得何法,而云圣也?”入理曰:“一法不断,一法不得,即为圣也。”问曰:“若不断不得,与凡何异?”答曰:“不同。何以故?一切凡夫妄有所断,妄有所得。”问曰:“今言凡有所得,圣无所得。然得与不得,有何异?”答曰:“凡有所得,即有虚妄;圣无所得,即无虚妄。有虚妄故,即论同与不同;无虚妄故,即无异无不异。”问曰:“若无异者,圣名何立?”答曰:“凡夫之与圣人,二俱是名。名中无二,即无差别。如说龟毛兔角。”问曰:“若圣人同龟毛兔角者,应是毕竟无,令人学何物?”答曰:“我说龟毛无,不说龟亦无。汝何以设此难也?”问曰:“无毛喻何物?龟喻何物?”答曰:“龟喻于道,毛喻于我。故圣人无我而有道。但彼凡夫而有我有名者,如横执有龟毛兔角也。”问曰:“若如此者,道应是有,我应是无。若是有无,岂非有无之见?”答曰:“道非是有,我非是无。何以故?龟非先无今有,故不言有;毛非先有今无,故不言无。道之与我,譬类可知。”问曰:“夫求道者,为一人得耶?为众人得耶?为各各得耶?为总共有之?为本来有之?为复修成得之?”答曰:“皆不如汝所说。何以故?若一人得者,道即不遍;若众人得者,道即有穷;若各各得者,道即有数;若总共得者,方便即空;若本来有者,万行虚设;若修成得者,造作非真。”问曰:“究竟云何?”答曰:“离一切根量、分别、贪欲。”三缘门问曰:“凡夫有身,亦见闻觉知,圣人有身,亦见闻觉知,中有何异?”答曰:“凡夫眼见耳闻,身觉意知。圣人即不尔,见非眼见,乃至知非意知。何以故?过根量故也。”问曰:“何故经中复说圣人无见闻觉知者?”答曰:“圣人无凡夫见闻觉知,非无圣境界。非有无所摄,离分别故也。”问曰:“凡夫实有凡境界耶?”答曰:“实无妄有,本来寂灭。但被虚妄计著,即生颠倒也。”问曰:“我不解,若为圣见非眼见?圣知非意知?”答曰:“法体难见,譬况可知。如彼玄光鉴物,如照所照,非有能照之眼。又如阴阳候物,似知所知,非有能知之意也。”四缘门起问曰:“道究竟属谁?”答曰:“究竟无所属,如空无所依。道若有系属,即有遮有开,有主有寄也。”问曰:“云何为道本?云何为法用?”答曰:“虚空为道本,森罗为法用也。”问曰:“于中谁为造作?”答曰:“于中实无作者,法界性自然。”问曰:“可不是众生业力所为耶?”答曰:“夫受业者,而为业系所缠,自因无由,何暇系海积山,安天置地?”问曰:“盖闻菩萨有意生身,岂不由神通之力耶?”答曰:“凡夫有漏之业,圣人无漏之业,彼虽胜劣有殊,由未是自然之道。故云:‘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问曰:“既言空为道本,空是佛不?”答曰:“如是。”问曰:“若空是者,圣人何不遣众生念空,而令念佛也?”答曰:“为愚痴众生,教令念佛。若有道心之士,即令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夫言实相者,即是空无相也。”五缘门起问曰:“盖闻外道亦得五通,菩萨亦得,共彼有何异也?”入理答曰:“不同。何以故?外道谓有能得者,菩萨即不尔,了达无我故也。”问曰:“自有始,凡初学入理未圆,微证真如,薄知妙理,与彼外道五通何者胜?”答曰:“先取入理微证,何用彼达事五通乎也?”问曰:“若得五通者,并为世所尊,并为世所重,前知未然,却知过事,自防愆犯,岂不胜哉?”答曰:“不然。何以故?一切世人心多著相,贪缘事业,假伪乱真。彼虽有胜意之通,善星之辩,若不知实相之理,皆不免没于裂地之患。”六缘门问曰:“道者为独在于形灵之中耶?亦在于草木之中耶?”入理曰:“道无所不遍也。”问曰:“道若遍者,何故杀人有罪,杀草木无罪?”答曰:“夫言罪不罪,皆是就情约事,非正道也。但为世人不达道理,妄立我身,杀即有心。心结于业,即云罪也。草木无情,本来合道,理无我故,杀者不计,即不论罪与非罪。夫无我合道者,视形如草木,被斫如树林,故文殊执剑于瞿昙,鸯掘持刀于释氏,此皆合道,同证不生,了知幻化虚无故,即不论罪与非罪。”问曰:“若草木久来合道,经中何故不记草木成佛,偏记人也?”答曰:“非独记人,亦记草木。经云:‘于一微尘中,具含一切法。’又云:‘一切法亦如也,一切众生亦如也。’如,无二无差别。”七缘门问曰:“如是毕竟空理,当于何证?”入理曰:“当于一切色中求,当于自语中证。”问曰:“云何当于一切色中求,当于自语中证?云何色中求?云何语中证?”答曰:“空色一合,语证不二也。”问曰:“若一切法空,何为圣通凡壅?”答曰:“妄动故壅,真静故通。”问曰:“既实空者,何为受薰?若既受薰,岂成空也?”答曰:“夫言妄者,不觉忽而起,不觉忽而动。其实空体中,无有一法而受薰。”问曰:“若实空者,一切众生即不修道。何以故?自然性是故。”答曰:“一切众生若解空理,实亦不假修道,只为于空不空,生于有惑。”问曰:“若如此者,应离惑有道,云何言一切非道?”答曰:“不然。非惑即是道,非离惑是道。何以故?如人醉时非醒,醒时非醉。然不离醉有醒,亦非醉即是醒也。”问曰:“若人醒时,致醉何在?”答曰:“如手翻覆。若手翻时,不应更问手何在?”八缘门问曰:“若人不达此理,得说法化众生不?”入理曰:“不得。何以故?自眼未明,焉治他目?”问曰:“随其智力,方便化之,岂不得耶?”答曰:“若达道理者,可名智力;若不达道理,名为无明力。何以故?助己烦恼作气力故也。”问曰:“虽然不能如理化人,且教众生行十善五戒,安处人天,岂不益哉?”答曰:“至理无益,更招二损。何以故?自陷陷他故。自陷者,所谓自妨于道;陷他者,所谓不免轮回六趣也。”问曰:“圣人岂不说五乘有差别耶?”答曰:“圣人无心说差别法,但彼众生自心悕望现。故经云:‘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也。”九缘门问曰:“何为真学道人不为他所知,不为他所识?何为也?”答曰:“奇珍非为贫穷之所识,真人非为群邪伪人之所知。”问曰:“世有伪人,不闲正理,外现威仪,专精事业,多为男女亲近者,何也?”答曰:“如淫女招群男,臭肉来众蝇,此为名相之所致也。”十缘门问曰:“云何菩萨行于非道,为通达佛道?”答曰:“善恶无分别也。”问曰:“何谓无分别?”答曰:“于法不生心也。”问曰:“可无作者乎?”答曰:“非有无作者也。”问曰:“不觉知乎?”答曰:“虽知,无我也。”问曰:“无我,何有知?”答曰:“知亦自无性。”问曰:“道我,有何妨?”答曰:“知名亦不妨,只恐心中有事。”问曰:“有事,有何妨?”答曰:“无妨即无事,无事问何妨?”问曰:“若简有事取无事者,云何名行非道耶?”答曰:“其实无事,汝强遣他生事,作何物?”问曰:“叵有因缘得杀生不?”答曰:“野火烧山,猛风折树,崩崖压兽,汛水漂虫,心同如此,合人亦杀。若有犹豫之心,见生见杀中有心不尽,乃至蚁子亦系你命也。”问曰:“叵有因缘得偷盗不?”答曰:“蜂采池花,雀衔庭粟,牛餐泽豆,马啖原禾,毕竟不作他物解,合山岳亦擎取得。若不如此,乃至针锋缕叶,亦系你项作奴婢。”问曰:“叵有因缘得行淫不?”答曰:“天覆于地,阳合于阴,厕承上漏,泉注于沟,心同如此,一切行处无障碍。若情生分别,乃至自家妇亦污你心也。”问曰:“叵有因缘得妄语不?”答曰:“语而无主,言而无心,声同钟响,气类风音,心同如此,道佛亦是无。若不如此,乃至称佛,亦是妄语。”十一缘门起问曰:“若不存身见,云何行住坐卧也?”答曰:“但行住坐卧,何须立身见?”问曰:“既不存者,得思惟义理不?”答曰:“若计有心,不思惟亦有;若了无心,设思惟亦无。何以故?譬如禅师净坐而兴虑,猛风乱动而无心也。”十二缘门问曰:“若有初学道人,忽遇因缘,他欲来害,云何对治而合道乎?”答曰:“一个不须对治。何以故?可避,避之;不可避,任之。可忍,忍之;不可忍,哭之。”问曰:“若哭,与他有我见人何别?”答曰:“如杵扣钟,其声自然出也。何必即有我乎?汝若强死捉心,啮齿噤忍,此乃存大大我。”问曰:“人之哀哭,中有情动,岂同钟响?”答曰:“言同与不同者,但是汝多事,妄想思量作是问。若无心分别者,道体自然。”问曰:“吾闻圣人兵不伤,苦不枉,色不受,心不动。此何谓也?”答曰:“若了一切法即无我,声与不声,动与不动,俱合道理,无妨碍。”十三缘门问曰:“我见有学道人,不多专精持戒,护威仪不殷勤,不化众生,腾腾任运者,何意也?”答曰:“欲亡一切分别心,欲灭一切诸有见。虽似腾腾任运,而内行无间。”问曰:“如此行者,乃更生他小儿之见,云何言能灭见也?”答曰:“但灭汝见,何虑他生?譬如鱼脱深渊,何虑捕者嫌尔?”问曰:“若此者,即是自益损他,何名大士?”答曰:“汝见若不生,彼即不生。汝今玄虑他生,乃是自生,非他生也。”问曰:“内通大理,外现小仪,于法何损?”答曰:“汝今强欲要他大老子作小儿戏,于理何益?”问曰:“如是灭见大士,何人能识?何人能知也?”答曰:“证者乃知,行者能识。”问曰:“如此大士,亦能化生不?”答曰:“何有日月不照,灯举不明?”问曰:“作何方便?”答曰:“正直无方便。”问曰:“若无方便,云何利益?”答曰:“物来而名,事至而应,无心计较有预算之缘。”问曰:“我闻如来七日思惟,起乎方便,云何而言无有计较之心?”答曰:“诸佛境界,非思量觉观所知。”问曰:“佛岂妄语耶?”答曰:“真实非虚妄。”问曰:“云何经说思惟,今言不思惟?”答曰:“化门方便也。”问曰:“诸佛方便从何而生?”答曰:“诸佛不生,但从心生。缘化万有,法本无名。”十四缘门问曰:“我不知云何名为佛?云何名为道?云何名变化?云何名常住?”入理答曰:“觉了无物谓之佛,通彼一切谓之道,法界出生为变化,究竟寂灭为常住。”问曰:“云何名一切法悉是佛法?”答曰:“非法非非法,是一切佛法也。”问曰:“何名为法?何名非法?何名非法非非法也?”答曰:“是法名是法,非法名非法。是非非所量,故名非法非非法。”问曰:“此说谁证?”答曰:“此说非谁,云何言证?”问曰:“无谁何说?”答曰:“无谁无说,即是正说。”问曰:“何名邪说?”答曰:“计有说者。”问曰:“是谁之计?云何无计?”答曰:“计者但语,语中无语,计者亦无。”问曰:“若此说者,即一切众生本来解脱。”答曰:“尚无系缚,何有解脱人!”问曰:“此法何名?”答曰:“尚无有法,何况有名!”问曰:“若此说者,我转不解。”答曰:“实无解法,汝勿求解。”问曰:“云何究竟?”答曰:“无始终。”问曰:“可无因果耶?”答曰:“无本即无末。”问曰:“云何说证?”答曰:“真实无证说。”问曰:“云何知见?”答曰:“知一切法如,见一切法等。”问曰:“何心之知?何目之见?”答曰:“无知之知,无见之见。”问曰:“谁说是言?”答曰:“如我所问。”问曰:“云何如我所问?”答曰:“汝自观问,答亦可知。”于是缘门再思再审,寂然无言也。入理先生乃问曰:“汝何以不言?”缘门答曰:“我不见一法如微尘许而可对说。”尔时入理先生即语缘门曰:“汝今似见真实理也。”十五缘门问曰:“云何似见,非正见乎?”入理答曰:“汝今所见无有一法者,如彼外道。虽学隐形,而未能灭影亡迹。”缘门问曰:“云何得形影俱灭也?”入理答曰:“本无心境,汝莫起生灭之见。”问曰:“凡夫何以问?圣人何以说?”答曰:“有疑故问,为决疑故说也。”问曰:“吾闻圣人无问而自说,何决也?是有法可说耶?为是玄见他疑耶?”答曰:“皆是对病施药也。如天雷声动,必有所应。”问曰:“大圣如来既无有心生,缘何现世?”答曰:“夫太平之世,瑞草缘生。”问曰:“如来既非命尽,云何现灭?”答曰:“饥荒之世,五谷缘灭也。”问曰:“吾闻圣人哀从定起,悲化群生,无碍大通,岂同瑞草也?”答曰:“定,谓法身;报身,四大肉身也;分别前境应起,谓化身。法无因系,化无缘留,出没虚通,故曰无碍也。”问曰:“云何言悲?”答曰:“但以化身无虑,体合真空,仁物无心,彼强谓之悲。”问曰:“众生何时修道得似如来?”答曰:“若不了者,于恒沙劫修道,转转不及。初若了者,众生当身即是如来,何论得似不似?”问曰:“若如说者,如来即是易得,云何言三大劫修?”答曰:“甚难也。”问曰:“若不转即身是,云何名难?”答曰:“起心易,灭心难;是身易,非身难;有作易,无作难。故知玄功难会,妙理难合。不动即真,三圣希及。”于是缘门长叹,声满十方,忽然无音,豁然大悟,玄光净智,返照无疑。始知学道奇难,徒兴梦虑,而即高声叹曰:“善哉善哉,如先生无说而说,我实无闻而闻。闻说一合,即寂寞无说。不知先生向来问答,名谁何法?”于是入理先生身安不动,目击无言,顾视四方,呵呵唧唧而谓缘门曰:“夫至理幽微,无有文字。汝向来所问,皆是量起心生,梦谓多端,觉已无物。汝欲流通于世,寄问假名,请若收踪,故名《绝观论》也。” 十六问曰:“人皆有心,作何方便,得无生心?”答:“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知三界如幻实空,始可得免。”问曰:“一切众生如幻如梦,弟子杀之有罪不?”答曰:“若见众生是众生,杀之得罪;不见众生是众生,即无可杀。如梦中杀人,寤时毕竟无物。”问:“云何入道?”答:“心非有无,何问入道?欲得识入道者,不出入心是也。”问:“有人饮酒食肉,行诸五欲,得作佛法耶?”答:“心尚不有,谁作是非?”问:“何名佛法?”答:“知心法无,即是佛法。”问:“何名无分别智?”答:“现识不生,觉观不起是。”问:“何名妄想?”答:“想念心是。”问:“云何息妄想?”答:“知妄想不生,无妄可息;知心无心,无心可息是也。”问:“何名如来藏?”答:“觉知色尘是自心现,想即不生故,即是如来藏。”问:“世人修学得道不?”答:“口说修道,实行不可成。世人皆初时有心,久后即慢。故曰:‘实行者,不可口说而得道也。’又云:‘兵怯不可拟敌,马劣不能代步。’”问:“云何无名相法?”答:“心里所求,证无人我,说即假名,言即假相。见闻知觉,有何名相?”问:“作何行即生无色界?”答:“此人不知方法,皆是息妄见心,虽得心静,久后还发。经云:‘当来比丘,如犬逐块。’人已掷块,犬不知块从人起,犬咬块,不咬其人。若也咬人,块即自息。修道之人,若了心量,亦复如是。”问:“佛度众生尽,然后成佛。众生未度,佛已成佛?”答:“佛自有解,譬如有客坐在暗室,主人吹火,意欲照客,但火着时,主人先照。菩萨意度众生,然功德具足,在前成佛。”问:“众生本法如何?”答:“无佛无众生,不见人我相,即是本法。譬如矿中,虽有其金,若不施功,终不可得。用功之者,乃获金矣。心亦如是,虽知本来常寂,若不观察,不得定也。是劝诸学者,一切时处,恒向内照,勿得捉之舍。若人求道不习此,千劫万劫枉功夫。徒自疲劳忍辛苦,究竟不免堕三涂。譬如求酥钻摇水,力尽不获实由愚。智者求心不求佛,了本心源即无余。亦如求酥钻乳浓,不费其功疾成酥。”问曰:“诸佛圣人说青黄赤白观法,何意?”答曰:“正约众生使住,此是住心法,亦合人识知所见,皆不实。若为知一切物上,或见青,或见黄,即一切所见皆无实。如今人将放光明作圣,大误也。”问曰:“作观亦知过去未来,若为?”答曰:“由心静知,纵使知亦是不实。”又问:“佛得他心智,知过去未来等事,亦可是不实?”答曰:“亦不是实。经云:‘菩萨无来去今。’云何见过去未来等事?说佛见过去未来,得他心智,是不了经说。”问曰:“如来藏是众生,云何?”答曰:“如来藏者,为见身人说有如来藏;若不见身者,即不说有如来藏。”又问:“如来藏量说始有,若为?”答曰:“人见身实者,即说有父母所生。若不自见身,亦不得论父母。佛就众生见实,即说如来藏。众生根本,皆如来藏造业,但造业即受报。说如来藏者,是不了教说。又知如来藏是无我之异名,亦是尽义也。”
201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