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寡妇今日头七

    真清净处    师父,月初进入一个境界,没有内外,没有对境,没有能知所知,没有能见所见,就是进入后起个安住的心就从里面掉出来了。那里什么也不知道,但好像还知道,就没有个知道与不知道,只要一起心一分别一定掉出来。后来想进入这个境界,再修到这里好反而不容易了,修不到了。师父,这是哪里啊?请师父开示。    答:所有的境界都是无常和虚妄的,因心而有。心若不起,境非境界。若成境界,心着而有。修道之人,一切无碍,但无住着。于住着处觉察而出,是名修行,无别修行也。    行人坐禅,多贪境界。轻安寂静,心包太虚,大光明藏出现,眼耳鼻舌身意脱落,大地消失,虚空粉碎,心境一如,身腾空中,遍满十方,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分身百亿,等等百千三昧现前,皆因妄想而有,却被无数学人妄以为清净处,自性光明处。此无数境界,较之平常穿衣吃饭,要殊胜美妙百千倍,所以学人易着。殊不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不灭,寂灭不现。一旦尝到三昧轻安寂静等乐受,便如酗酒之人贪杯一样,难可舍离。经云,三昧酒迷醉,亿劫难醒寤。    经云,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又云: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所以,学人于一切境界皆不可贪着。经云:心若有住,即名非住。又云,无境界境界是如来境界。但有境界,不离妄想,不离住着。    学人但过得平常境界,穿衣即穿衣,做事即做事,不别生妄想贪着,即是清净心体。于一切境界无住着,即是如来境界,此中无分毫奇异、玄妙、可修、可证、可造之处。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  策云:我师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  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    你所说的境界,无非心识妄想觉受,法尘分别影事,出入无常,不离妄想。你认假为真,于虚妄处妄生住着,还想再入,真成认贼将为子,穷劫不得。你所言的这里是哪里?是你妄想处,是无明深坑,是生死根本!你掉出来的不是真正的清净处,真清净处需悟得本心。本心处是真清净处,真清净处无人能到,无心能到,无法能到。诸佛在此裹足,诸祖在此掉头,一切行者欲入此者必丧命!真清净处,远离一切处,离一切心及意识。真清净处者,李家寡妇今日头七!

    2019-10-23

  • 你老家产煤吗?

    你老家产煤吗      学山禅师我有一个疑问:如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如果所有的发生都是幻象,一切皆梦,那这个世界的意义在哪里?如果这个世界本身是没有意义的,那存在本身又有什么意义?佛说这个世界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无明,那无明是怎么产生的呢?不是因为好奇吗?“那个”因为好奇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想看清楚自己,所以产生了无明,所以有了这个世界,所以有了这个世界的种种存在,但目的是为了通过体验,通过一面镜子,看到真我,看到自己本具的佛性,看到自己就是觉性本身。是这样吗?    答:如果什么都没有发生,那“世界”、“发生”、“意义”、“存在”又是什么?如果什么都没有发生,那么这些词语也只是一堆词语,一些念头和一些妄想而已,空洞无义。如果什么都没有发生,就不存在这个世界有,这个世界无;这个世界有意义,或是这个世界无意义。这个世界有意义,这个世界无意义,是相对于头脑建立起来的虚妄,是意识里的故事,是分别出来的。意识,妄想,无明,分别,是虚妄的别名,既然是虚妄,究其实质,了不可得。所以,不存在无明是怎么产生的,或是意识从哪里来?世界是怎么产生的?如果非要说无明从哪里来?从妄想产生。既是从妄中来,其实没有来。你不可能找到一个实有的意识和无明,你也找不到一个实有的世界,除非你进入头脑和分别。所以心经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明尚不有,哪来的去除无明。所以不悟道者除妄想,除无明,百般修道;悟道者知无妄想,无无明,不需修道,一悟即圆满,一了百了。    你所说的存在、真我和佛性,我了解是指那真实和本体,但是,那真实和本体不可指,不可知,不可识,不可想,不可思,不可议。若拟思存在,若表达存在,那一定不是它。所以,古人说,菩提无是处。那存在就像你说的世界、发生、意义等一样,是你妄想中的存在,是意识里的存在,是头脑里的存在,是念头和无明。当你想表达真实时,那永远是无明。真实从你正起心的刹那逃掉了,就像一不小心,泥鳅从你的手里滑掉一样。    你所说的好奇,就是妄想,是无明,皆不真实,假名妄想,假名无明,假名好奇。确实,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没有发生,除了我们的妄想。就连世界这个概念,都是妄想。世界尚无,何况它的故事?当我们拟心想表达真实和它的作用时,已经远离了真实。所以,不仅我们,就连觉悟的人,连佛陀也无法说出真实。真实超越思维和语言,超越于头脑和意识,超越于分别和妄想。    你所说的这个世界产生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它自己这面镜子体验真实。不,你一开头就立了一个虚妄见:这个世界,它的种种存在,它的目的!不,不,没有什么这个世界,没有什么这个世界的种种存在,没有它产生的目的,没有什么体验真我,没有什么本具的佛性!这一切都是你的妄想!古人云:假使有一法超过涅槃,我说亦是梦幻!我们之所以看不到真实,是因为歇不下这一念妄想,歇不下念头的探寻。    当阿难问佛,世界如何产生的时候,佛用整部楞严经也没有解答出阿难的疑问,也无法回答阿难的问题。为什么?世界者,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无生,你问它怎么生?问题和实相相背,怎么会有答案?以生灭心测度无生法,如何测度?佛当然知道他给阿难的答案不是实相,为什么还要回答阿难?佛用许许多多的故事来熄灭阿难的妄想,给他将来的觉悟做准备。这就是如来教法的作用和意义。同样的问题放在禅师那里就简单了。比如有人问,无明是怎么产生的。禅师就问,你老家产煤吗?这一个问题一问出现,被问者一定会疑惑和纳闷,他立刻就会转移自己的念头。这一个问题的出现,就驱赶了先前所有的执着和问题。如果你在这里觉悟,在这个问题的契机下彻底歇下你的妄想,你就会看到真实。这一句话,你老家产煤吗?可以解答人类的一切问题!你老家产煤吗?胜过三藏十二部经。你老家产煤吗?是十方诸佛之师。你老家产煤吗?是大陀罗尼,能除一切想,能除一切执,能灭一切无明。当然,如果你在此觉悟,这样的陀罗尼到处都是,这样的诸佛师可以信手拈来。你也可以说,有一首歌,叫胡广生。

    2019-10-23

  • 各自向衣钵下会取

    各自向衣钵下会取    一个正在晒太阳的人,是没有人在晒太阳,没有太阳可晒,没有此事。晒太阳的人专注地晒太阳,他与太阳,与那晒本身浑然一体,不可感知,不可分别。为开示学人,强于世谛而假说之。    一个晒太阳的人,沉浸在阳光里而无任何关于阳光的想象。晒太阳,这是意识里的事,正晒太阳时,唯有那不住的、不可命名的真实本身,而无晒太阳之事。此中之事不可知,唯有行人自性识。所以赵州云,吃茶去!吃茶一事,难于上青天,亿万人中少有一人会吃茶!若会吃茶,大地平沉,虚空粉碎!所以云,色不自色,因心故色;法不自法,因心故法。此中心者,因妄想分别,而错失真实。    一个真正打坐的人,不起坐念,不生禅想,不起体会,若也起此诸念,知是妄念,不复起也。一个幻人在坐幻禅,亦不作幻想,即是真实之坐也。能真实坐者,方名丈夫,世所尊重。    一个真正走路的人,只是专注地走路,而无走路之想。无人走路,无路可走,唯一幻人在走幻路,是真实走路也。能真实走路者,方过得了真生活,是真自在人。    经云:知上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知者见者,行住坐卧,见闻觉知,晒太阳,穿衣吃饭,本涅槃相。但能不于此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别生妄想,即汝真心。    三藏崛多禅师,嗣六祖,天竺人也。行至太原定襄县历村,见秀大师弟子结草为庵,独坐观心。    师问:作什么?    对曰:看静。    师曰:看者何人?静者何物?    僧遂起礼拜,问:此理如何,乞师指示!    师曰:何不自看?何不自静?    僧无对。    师乃曰:汝师是谁?    对曰:秀和尚。    师曰:汝师只教此法,为当别有意旨?    对曰:只教某甲看静。    师曰:西天下劣外道所习之法,此土以为禅宗。也大误人!    其僧问:三藏师是谁?    师曰:六祖。    又曰:正法难闻,汝何不往彼中?    其僧闻师提训,便去曹溪,礼见六祖,具陈上事。    六祖曰:诚如崛多所言,汝何不自看?何不自静?教谁看汝?教谁静汝?    其僧言下大悟也。    三藏、六祖师所言自看者,性自看也,性自起看用,无能看所看。看自空寂,看不可得,是名自看,是名自空。所言自静者,性自寂静,不需看静,静亦不可得,即是空也,是自性空。所以六祖云,教谁看汝?教谁静汝?    若会崛多及六祖意,即入宗门之下识得真心。如晒太阳者,无生我想,无生阳想,亦无晒想,性自晒也,亦不立晒义,假名晒也,实无晒事。如走路人,无人走路,亦本无路,无可走也。走者,性自走也,走即是空,故名走空,亦名性空。    秀下僧悟得自看,自静,即会得理事修行,无别理事与修行。    所以诸行人,各自看取,坐去行去,吃去穿去,晒去卧去,何关外觅。如古人云:各自向衣钵下会取!珍重!

    2019-10-23

  • 宝香

    宝香    一个村子里有个小伙子叫宝柱,有一天忽然得了疾病,人晕过去了。邻居们把他送到医院,大夫也治不好,最后只能送回家。邻居和亲戚们全都来看宝柱,宝柱的媳妇在一旁哭。大家鸡一嘴鸭一嘴的,给宝柱的媳妇出主意。    大家纷纷猜测宝柱得的是什么病。有人说看见宝柱这几天在厂子里干重体力活,可能是累的。他妻子说,宝柱去年被一辆车撞过腰,宝柱也没去医院治,没过多久,自己就好了。是不是留下了什么后遗症。    宝柱有个姐姐,非常疼爱她弟弟。知道弟弟得了重病,来看弟弟。看到弟弟已经三天不醒人事了,她非常的揪心,在那里胡思乱想。她想起宝柱小时候有先天心脏病,是不是旧病复发。她到处去找大夫,但是大夫来了,都摇头,说不是心脏病复发,查不出什么病因,人可能救不活了。姐姐就这么一个弟弟,父母早亡,她们俩从小相依为命,听大夫这样说,姐姐哭的跟个泪人似的。    宝柱当天下午就去世了。    没有任何人知道宝柱的死因。    在五百里外的另一个村子,有另一个小伙子,叫宝强。他和自己的一个铁哥们小李,还有自己的哥哥宝明在建筑工地干活,他不小心从五层高的楼房上掉了下来,不醒人事。工地上的人都围了过来,宝明和小李都在场,他们都吓坏了。宝强摔的头部流了好多血,大家都不知所措,也不敢挪动宝强。    情急之下,小李想到了宝强的妹妹宝香,就给宝香打电话,说宝强在工地上出事了,从五楼高的地方摔了下来,问宝香该怎么办。宝香听了这个消息,告诉小李,转告大家不要紧张,千万不要动宝强,不要送医院,说宝强没事,过不了多久就会醒过来。放下电话,宝香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忙地里的农活去了。    小李给宝香打过电话之后,赶紧按照宝香的吩咐,让大家都安静下来,别吵吵嚷嚷的了,也不用紧张,说宝强应该没事。果然,连几分钟都不到的功夫,宝强就醒了,而且神智很清醒。大家把他送到医院检查了一下,只是轻微脑震荡,头破的地方缝了几针,人就没事了。    后来小李问宝香,你真是神了,怎么就知道你哥哥没事呢?宝香说,我神什么神,压根我就没想到宝强会有事。再说,我家还有十头奶牛等着我喂呢,我没功夫想别人的事。小李问,你不是跟你哥哥感情挺好的吗?宝香说,正是因为感情好,所以我才不担心他。不担心他,他当然就会没事。跟你说了你也不懂。     是啊,这样的解释,谁能懂?谁肯信?谁能做到?一个村子的宝柱死了,另一个村子的宝强活了。谁杀了宝柱,谁救了宝强,没有人知道答案。这是两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只是人物的名字是编的。有人说,这都是因缘,纯属个人命运和巧合。因缘,巧合,是的,不同的用心,不同的因缘,才会巧合出不同的结果。这个故事的重点并不是谁杀了宝柱,重要的不是我们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什么影响,而是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重要的不是宝香救了谁,而是宝香的定力和智慧让她自己生活得平静、平安、平实。

    2019-10-23

  • 若不实修得解脱者,无有是处

    若不实修得于解脱,无有是处    问:师父好,我学佛法有一段时间了,也经常看您文章。道理也明白许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经常会升起恐惧感,尤其与人接触时,还有和老公吵架时会莫名的有恐惧感,条件反射似的,我很讨厌这种感觉,请师父开示,我该怎么办?    答:凡夫关注外境,所以会于境界取相生心,自寻烦恼。智者但观于心,空无一物,于一切境界知是心影像,虚幻不实,则无惧怕。    如何了知一切境界是心影像虚妄不实?要依止观之力,定慧之功。要依修行,实做功夫。  今时人修行,着文字者多,方便远离者少:思维义者多,如实修者少;口说者多,真练者少。所以临境心动,遇物则慌。临时抱佛脚,为时已晚矣。纵多知多解,及乎用时,毫力无有,以未加练习,未转所依故。    修行当依善知识教,放下世缘,多静少动,于空闲处,坐禅静虑,读经看论,领悟法义。理虽有悟,习气渐除。纵有祖师之见,若被习气境界转,不得妄言于理明白,自赚无益。当时时护念,不染万境。于念无念,于相离相。行住坐卧,善护心念,牧牛离妄,勤加练习。    佛与祖师知众生无始习气根深蒂固,故有众多方便教法,依学人根基因缘不同而有多种:或诵经,或坐禅,或持二甘露门,或牧牛,或行脚,或抄写经书,或正思维,或专心做事,或历事练心。一切教法指示,只是帮助学人休息心识,不取根尘,于诸世法莫生执着。    功夫做足,理亦不曲,因缘会遇,烦恼不起,本心则现。此心现前,智用同时,而得大力。此非知解所得,乃功夫见地成就,念念无滞,于一切境界真实无碍。    若无转依之功,纵见地超佛越祖,遇境依旧烦恼,自欺无益。如春笋虽不异竹,然不可做于篦用。待成竹后,方可为篦。众生知解佛性,亦复如是,虽知自心是佛,毫无用处。若不转所依尘境习气,还依识心轮回生死。若能方便练习,转所依识,不取幻境,知幻即离,如笋长大,成于竹篦,自能为用。众生修道亦复如是,见地要真,亦不离转依功夫,如鸟二翼,如车二轮,得出生死。    生命无常,时光如梭。得遇圣教,莫再蹉跎。无上佛法,非侥幸之心所能得也,非苟且之志可得悟也。若遇修道,当立冲天之志,须有大丈夫气,舍无常乐,于诸修行,不辞辛苦,读经看论,坐禅行脚,做一物不为功夫。积月成年,念念在兹,方有少分作用。若一功未施,一力未养,一理未悟,只看得几行佛法文字,于诸修行,如走马观花,而能透一切境界,成于佛道,无有是处。如种庄稼,种子未下,而冀收获,如愚痴人,终不得也。

    2019-10-23

  • 遇到自己

    遇到自己        无论你是谁,你都是我。        无论我遇到谁,都是遇到自己。        遇到佛,不如遇到自己。        自己即是佛。        佛莫做佛想,自己莫做自己想。        这个世界上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你我形异,你我体同。你我如梦,你我不实。        你我唯假名,莫做你我想。        同心同体,莫做心体想,是名一心体。        佛不是佛,莫做佛解。我不是我,莫做我解。        不论你是什么样子,我深深地知道,你就是我。如果我爱自己,我一定会爱你。除非我认不出你就是我,除非我迷在了你我的外形上。如果我执迷于自己,我也一定会执迷于你。除非我能认出你我皆不实,你我皆非真。        我不一定总能在你身上认出我来,没关系,我总会在某一天认出我们都来自空。        我会经常地迷失在自我里而看不到真正的我:那一切的形象,一切的存在,一切的变化。没关系,反正一切都是我。我无法真正离开自己,我不可能不认识自己。当我迷失时,那是真实在我这个个体上最鲜明的体现,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是真实不可分别的一部分。当我了解到这一点,我不再执迷自我这个个体,也不再执着任何个体。        当我认出你就是我,我会喜欢你,但不再迷恋你。我知道,你我只是梦幻泡影。        我无法离开自己,我不可能遇不到自己。  我就是道,离我之外,无别有道。        当我看到你痛苦时,我知道,那是过去的我。当我看到你喜悦时,我知道那是过去的我。当我看到你挣扎时,我知道,那是我的一个梦影。不论我看到什么,我都知道,那没有问题,那没有实性,那里没有我。我知道一切都不会停留,连我知道也是如此。        我不可思议,我不可观摩,我不可遇见,我不可分别。当我如是了知我、解达我,我遇到了我,我见到了我。        我中无我,是名为我。我中无人,是名为我。我中无实,是名为我。        我不是一,亦不是异。我不是有,亦不是无。我不可名,不可状,不可捉,不可牵。我无生灭,我无大小,我无方所,我无寿量。        我朝暮相伴,起卧相随,坐立同止。我须臾不可离也。不识我者,即是众生。若识得我,即名为佛。        虽不识我,我不失我。虽识得我,非实有我。我一见我,诸疑顿除。虽不见我,我亦不迷。迷者妄迷,悟者妄悟。若不作我想,一切皆我。若作我想,我都不是。        有所是者,皆非我也。不做是想,一切皆我。        经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在在处处,皆是我也。我有千面,有千眼,有千手,故名千面大士,千手观音。我有无量心,无量念,故云,一念知一切众生心。我之千手千眼,不可意测。我之心念,即非心念。        我道直用,莫思莫想。我道无忧,天真自然。我甚幽深,我道至简。我唯假名,我超诸有。识此真我者,做大自在王。不迷此我者,解脱一切法。

    2019-10-23

  • 你的单位就是阿兰若

    你的单位就是阿兰若,你的工作就是禅修        如果你想修行,你不必离开日常生活和工作专门找一个地方或时间去修行。        你的家庭生活就是你的道场,你的工作劳动就是你的禅七修行。        如果你是个厨师,把菜洗好、切好,把锅热好,把菜烧好,把厨房整理得干干净净,就是你的修行。当你想别的事时,把念头拉回到你的工作上来,除了你正在烧菜这件事,这个世界上没有重要的事。烧好菜,是你唯一需要考虑的事。如果你视烧菜为你安心的筹码,视你的工作为你解脱的契机,那么,你会重视你的工作胜于一切,你会爱你的工作,享受你的工作。若能如此,厨房就是你的寺院,烧菜就是你佛事。        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仔细地观察你要画的事物,把你的心安住在每一笔的线条上,一旦你开始打妄想,把念头拉回到纸和笔上来。专心每一个笔画,安住于每个构思,纸和笔就是你的道场,画画就是你的修行。于画画中不思过往,不念将来,于正画画时,不生画想。超于概念,脱于思虑。若能如是画画,画画就是你的禅修。    如果你是个车间工人,看好你的机器,做好每个零件,组装好每个产品,将你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你的整个流水线的工作上,每个环节都不出错,每个动作都专注认真,你的工作间就是你的禅堂,你的车间就是你的寺院。当你开始打妄想,当你开始想起自己的孩子,家里的事情或者其他分心的事,把念头拉回来,告诉自己,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才是最重要、最神圣的事。告诉自己,做好你的工作,那是幸福的密钥。    如果你是个司机,专注于道路的状况,不违反交通法规,使你的乘客安心乘车,使自己不出任何事故。城市道路就是你的道场,其他的司机是你的同修。开车时不急不躁,专注认真,就是你的修行。一旦你打妄想,你就有可能违章,甚至出现交通事故。把心安住在道路和方向盘上,保护好你的车、你自己,还有路人的安全,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    让自己相信,一切吉祥如意都来自于你此时此刻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工作。你能把你的工作做好,上帝会为你的生活保驾护航,十方诸佛会加持你一切都会顺利。你能把最平常最微小的事做好,就是生命中最绚丽的事。        一旦你会修行,在哪里都一样,你都会修行。一旦你少欲知足,做任何事都能给你带来安宁。一旦你需要减少,你的痛苦和烦恼就会减少。一旦你学会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修行,你就能解脱生死大事。    一旦你学会在工作中修行,你的人生将不再枯燥无味。你的工作会变成七宝池,你的修行将成为八功德水。你收获的安宁是黄金铺路,你获得的安乐就是常寂光。    佛国不在远方,你每天都去的地方,那一定是你的佛国。极乐不在头脑里,你脚踩的地方,就是净土。阿兰若不在山林,妄念不生,即阿兰若处。出离名相,远离妄想,安心平凡,收获涅槃。

    2019-10-23

  • 担当与责任

    担当与责任        问:尊敬的师父,您好,请问现在学佛人都说要有承担,包容,理解,爱,尤其对于出家人的标准也越来越高,请问什么是承担、包容、理解和爱?        我每每听到这些标准并拿来对照自己时都会很惭愧,我会觉得自己离这些标准很远,我不是一个好出家人。我想被人认可,我想比别人优秀,我进入了一个幻想的漩涡。当我没想这些标准的时候,我好像很轻松。为什么当我想到去承担、包容和理解时,内心反而会不安呢?请师父开示?我要不要去为了圆满自己而做更多的事,去承担更多的责任。        答:每个人都活在自我和他人共建的观念中。人们被公认的观念主宰和束缚,忘记了自己本来是解脱的。人可以不受任何观念捆绑,当他觉悟一切观念都无实性时。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自己要做些什么才能圆满,我们做到他人对我们的要求才能快乐。事实是,你永远无法满足别人对你的要求,你做再多的事也无法圆满。你实现了这个要求,会有更多的要求等着你,无穷无尽。你会因此而迷失。        抛开所有人对自己的期望,连自己对自己的期望也放下,你就会放松、开心并解脱。这就是为什么当你不去想那些承担、包容和理解时你很开心。而当你把这些观念放在心里时,你就会不自在。因为没有那些才是真实的。没有人能给你任何压力,除非你相信了那些观念,你接受了它们。它们变成了一股力量,而那里什么都没有。        不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没有什么需要我们承担的,除非你对什么还有深深的执着。不管是世俗家庭,还是如来家业,那里面都空无实体,都是妄想和观念,都不需要你去承担,除非你把它们当真。承担、责任、包容、理解、爱,这一切都是骗人的鬼话,它们只能欺骗无明的人,欺骗想拥有自我的人,欺骗虚荣的人,欺骗想得到尊重的人。        觉悟实相的人只知道一种承担:不再执迷幻境。他们只会一种包容:作为空而不与任何事物冲突。他们只有一个责任:善护念,照顾好自己的安宁。他们只理解一件事:诸法空相,一切皆不可得。他们只爱一件事:什么都不做就能自在解脱。        觉者不会去为幻相承担什么,也不会去为任何人负责,他不会去理解虚妄的事物,他直接越过这一切而达无为。他爱一切空无自性的样子,而不是被某种观念逼迫着去爱虚妄的存在。他会作为空而融于空,所以,其实他是被空所包容。至于其他,他可以完全不顾。        切记,你只有一个责任:不被幻境所迷。你只有一个担当:不相信一切观念。        问:这样会不会被人认为是小乘心?自了汉?        答:是谁在分别大小乘?是谁在说你自了汉?除了你自己的妄想,没有人说你。而你的妄想,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你相信了那妄想,你成了小乘,并因此而受苦。如果你看到那只是妄想,没有实义,大小乘消失了,自了汉消失了,一切分别消失了。

    2019-10-23

  • 你停下来,你做完了

    你停下来,你做完了    所谓的修行,就是从修行中走开。    所谓佛法,即不要佛法,是名佛法。    你对真实无能为力,而虚妄对你无能为力,除非你错认了它们。    所谓最上乘,即超乘,无有乘。当我不需要到哪里,就不需要乘。这是第一乘,上上乘。    你问我修行秘诀,我从来不染指修行。    解脱不是解开捆绑,而是发现没有捆绑。    你去解决一个问题,可以,但是当你解决一个问题之后,美好的结果会巧妙地铺垫出另一个问题。你还要继续解决,无穷无尽。彻底地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有一个办法:不去制造问题。    方法是给那些执迷的人,他们需要方法,他们执迷于要实现并解决什么。他们想觉悟,所以需要修行。真正觉悟的人不需要方法,他不需要做任何事。因为他们知道没有迷,所以不需要觉。他什么都不想达成,所以什么都不需要做。    做什么没有错,需要方法也没有错,但是要认识到,无论你做什么,你想得到什么,都不会有结果。虽然习惯使你停不下来,但是,如果你知道这一点,你会试着停下来,会偶尔停下来,会慢慢停下来,你知道那是对的。你什么时候停下来,什么时候就是最究竟圆满的结果。你停不下来,就去做。你停下来,你做完了。    你做的一切都为不做做准备。你不再做准备,你的一切准备工作结束。    你学的一切都为无学做准备,你什么时候不再学任何东西,无学完成。一旦你觉得你还要再学一些东西才能无学,你永远无法实现无学。    不管你如何努力,你做多少功夫,只有当你发现,那无意义,那是空,你才会停止。    当你真正觉悟到不做与无学,你能做一切,你一切都会。这时不是你在做,你在学,是圆满本身惠顾于你,是佛性在推动你,是不可思议在成就你。而你,不需要费任何的心力。    你只需要知道一件事:所有的事都是空。你只需要做一件事:什么都不做。

    2019-10-23

  • 他不是你的儿子

    他不是你的儿子  居士:师父好,有一个问题还请师父开示。我困扰了好久,也咨询过一部分人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帮助。我家孩子玩游戏上瘾看抖音成瘾,根本不学习,成绩一直是倒数第一,连高中都考不上,为此我很苦恼,想尽了办法都无济于事。请问师父我该怎么做?        答:我出家后,偶尔家里也会发消息给我,你女儿怎么怎么样了,她考试又不及格了,她身体生病了,等等。当我听到这些消息,第一念是为女儿担心。但是,我会立刻告诉自己,那不是我女儿,那只是邻居家的孩子,是一个和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我这样想是自欺欺人吗?可能你觉得是。不,对我来说,这不是自欺欺人。这是实相。我很清楚自己这样想才是事实真相。当我这样想时,女儿身上发生的一切不再影响我。        你儿子每天沉迷游戏,学习成绩倒数第一,你为此非常忧虑,你担心孩子连高中都上不了,将来没有工作,娶不到媳妇…你掉进了关于你儿子的迷宫和深渊!你不需要解脱六道轮回,从你儿子的幻梦中醒来,告诉自己,那不是我儿子,你出离了六道轮回。        什么是六道轮回?你的六根被任何一个人或一件事迷,就是你的六道,就是你的轮回。你的儿子就是你的六道轮回。因为你已经迷到看不清那根本不是你的儿子。    “那怎么不是我儿子?那是我亲生的,我看到他从我身体里出生。我无法相信他不是我儿子。”你一定会这样想。你这样想,就会有恐惧,有挂碍,有痛苦,有烦恼。因为这并不是真相。真相是,这一切,都是梦。你没有儿子。如果你不接受这个真相,没人能帮你解脱。        不仅你的孩子会让你操心,你丈夫、妻子、父母,他们发生任何事都会影响你,然后,你开始为他们烦恼。他们每一个都是你的六道。        真正地看透那不是你的儿子,你才能从他的六道里出离。这很难!然而,你没有任何办法出离这个幻梦,除非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你没有真正的亲人,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和你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除非你活在幻梦里,除非你活在错觉和颠倒里,除非你以为自己是真的。        你一直以为的儿子、女儿、父母,他不是你的孩子,也不是你真正的亲人。这很难被我们接受,然而这才是真的。这是我们唯一需要认识的实相,这是解脱唯一的大门。        回到这个实相中来,你就不会关心你儿子如何。天下有太多的孩子每天发生太多的事,你关心不过来。你只会关心和你有关的人和事。如果你清楚地发现,那并不是你的孩子,你一定不再关心他学习成绩是否及格,他现在是否得病。除非你执迷于那是你的孩子。        你没有孩子。你不仅不拥有孩子,你连自己都不拥有。你觉得应该管孩子,为他操心,是建立在你是真实的这个最大的错觉上。在这个错觉的基础上,你以为你拥有什么,并错以为那一切都是真的。       那不是你的孩子,并不是让你否认孩子、抛弃孩子,而是认识到一切并不真实。你觉得这样的想法太残忍了,不,你觉得那是你的孩子才太残忍了:你会以此错觉不停地伤害他和你自己。那不是你的孩子,深深地领悟这一点,活在这个实相中,你会发现,你所有的担忧、恐惧和烦恼消失了。将你的孩子视为你的一个小伙伴,一个伴侣,一个在你的人生中正好碰到的人,甚至只是一棵小草,一片浮萍,一滴雨。将他视为一个精神完全独立的生命,一个不为你所有的神秘,即使他还在襁褓里。当他很小时,你可以关心照顾他的身体,而他的内心世界,他的精神、思想、性格,他的学习、兴趣、爱好,那是没有年龄的,那一部分你无法照顾,你没有资格照顾,你没有理由照顾,你照顾不了。如果你非要照顾,你会伤害他。那一部分不属于你管,那属于上帝管,天性管,因缘管。那一部分,他早就自己拥有了,没有人能改变。把孩子的爱好、天性、内心世界交给上帝,交给他自己,那是你对他最好的爱。        看到那不是你的孩子,就是觉悟;看到你自己尚不真实,你不再执迷于任何拥有。看到一切人都与你无关,你会放下任何人。如果你喜欢谁,只是陪在他们身边就可以了。只尽人力,天命由天。他如何成长、变化,把这交给因缘,还给梦幻。       从血缘关系中醒来,是觉醒的第一步。从你儿子的幻梦中出离,修行最难的部分达成。

    201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