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摩诘经第二十三讲
维摩诘经第二十三讲观众生品第七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这一品是讲观众生品,是怎么来观众生?六祖大师在坛经的最后为大众开示:若识众生,即见佛性。如果你能够如实观照众生,了达众生性,即得见佛性。如果你不知道众生只是我们的一个妄想,你不知道众生不实有,就会着众生相,那就是生死,就是轮回,就是有为。文殊师利为了给大众演这个法,让大众了达实相,他问维摩诘怎么来观众生?一个修行人怎么看待众生?怎么认识众生?我们以往学佛好像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一说众生,好像就想起人的一个模糊观念,对吧,想起芸芸大众,想起学法的这些佛子们。一提到众生,就着众生相。这是以往我们学法的一个通病。我们学维摩诘经就是要了达实相,知道众生到底是什么,有没有众生。维摩诘回答到:譬如幻师,见所幻人。维摩诘这个例子举得特别好,他不是说一个实有的人见到一个幻化的人,不是,是幻师见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这里面有两个信息,一个是众生幻化,另一个是菩萨本身也是幻化。幻师观幻人。所谓幻师,其实就是魔术师,表演的人,他弄出一个幻化的人,一个假的人,二者相视,二者皆幻,菩萨观众生为若此。魔术师演的魔术没有一个是真的,魔术师本身也是假的。众生只是一个名相,一个妄想。我们取魔术师是取他的比喻意,你不要跟我讲,师父,魔术师也是人。我们取他的寓意,幻师就是这个人不真实,他所表现的,他要演的一切都不真实,他变化出来的一切都不真实。所以一个修行人要想了达实相,首先通达我不实有,我所不实有,我与我所,二俱是妄,能所俱隐,能观所观俱不可得,才是真实之相。众生是幻化的,就像幻人一样,如智者见水中月,众生就像水中月一样,看着明明有,却了不可得。水中找一个实有的月亮找不到,只是一个影像而已。如人在镜子里面看见自己的面相,有那么一个影像,但镜子里没有真人。心外没有实有的众生,众生是我们心的影像,是心映射幻化的影像而已。如热时焰,热时焰就是阳焰,天热的时候,我们会在大路上看到远处有像水一样的幻影,那叫阳焰,而路上没有水,没有热气。那种水是物理呈现的假象,没有,动物就不知道,比如鹿,天热的时候渴了,看到远处有像水一样的影像,它就去追这个影像,追了半天,渴死了也没追到。为什么?它不知道那是个影像。凡夫众生也是一样,他执着人,执着物,执着见闻觉知的一切都是实有,如渴鹿追阳焰一样,终不可得,疲急而亡。众生追逐六尘境界,不知休止,故堕三途,无有了期。众生认为自己实有,这是所有烦恼无明的根本,不管你是造恶,还是修善,全都是迷惑颠倒,因为你认为实有,你就去帮助他人,去干涉他人,去伤害他人。金刚经云:若卵生,若胎生,所湿生,若化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胎卵湿化,全都是我们的妄想,把这些妄想灭度,令这些妄想不起,就是令入无余涅槃。如是灭度一切众生,没有一众生得灭度。所以佛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佛也用众生这一个名字,那是随俗,随世间法,佛很清楚并没有一个实有的众生,只是假名为众生而已。众生如呼声响,呼声响就是在空旷的地方喊了一声的回响,本身我们喊的这声都不真实,回声更不真实,所以说众生如呼声响。如空中云,虚空中的云,变化不定,须臾就变了,刹那间就换了形象,不真实。如水聚沫,水上起的泡沫,刹那就破灭了。如芭蕉坚,芭蕉是一种很脆弱的植物,空空的,里面什么也没有。如电久住,电是不可能久住的,那这里为什么要说如电久住呢?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没有这样的事,这是不可能的。众生不可得,十方世界也觅不到一个实有的众生。电如果能久住那就有众生,电是不可能久住的,电久住,类似于龟毛兔角一样,你找不到一个有毛的龟,有角的兔,你也找不到一个能停留的电,能久停留的电,你也找不到一个实有的众生。所以你要这样观众生,众生就像一个久停留的电一样,那是不可能的,是没有的,这个跟断灭没有关系。因为你执着,你认为有这样的众生,所以告诉你实相,没有这样一个实有的众生,不是断灭。断灭是我们妄想出来的,而这个是实相就是这样。如第五大。实际上没有第五大,只有四大,地水火风,第五大也是妄想出来的,众生就是我们的妄想,我们妄以为有人有我有众生有寿者,所以如第五大,是我们臆想出来的。如第六阴,我们都知道有五阴,色受想行识,又出来个第六阴,也是妄记的。如第七情,我们身上只有六根六识,又创造出来一个第七情。佛讲的第七识、第八识跟这个第七情不一样,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都是方便施设的,并不是实有的。这里第七情,是从我们人的角度,又找出一个感觉器官来,然后能生出一个情识来,没有。如十三入,十三入就是六根六尘十二入之外又找出一个来,也是不可能的。如十九界,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外又多出一个,也是不可能的,没有这样的一个法。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一切众生皆是水中月,梦中花,第七情,第六阴,石女儿,龟毛兔角,了不可得。如无色界色,如燋谷芽,如须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我们不学维摩诘经,你很难在一部经里找到如此清楚地描写众生不可得的开示。这里非常直接的开示众生不可得,没有众生。我们了解了这一实相,甚深的佛理就容易懂了。维摩诘经是禅宗的根本经典。禅宗修行的所有见地、方法、智慧,在这部经里都能找到。自古以来,有人以华严经立宗,贤首宗;有人以法华经立宗,天台宗。有人以楞伽经、瑜珈师地论立宗,唯识宗。有人以大日经、藏传经典立宗,密宗。禅宗立宗的根本经典,就是金刚经、维摩诘经。这两部经是禅宗祖师引用最多的。维摩诘继续开示,众生好比如无色界色,无色界本身就没有色的概念,无色界嘛,无色界没有色,这是从世法的角度来讲,从有为的比喻来讲。如燋谷芽,烧焦的谷子,它不会再发芽,我们知道种子必须是正常的好的种子,它才会发芽。烧焦了的种子不会发芽。一个烧焦的谷种能够发芽,这是不可能的,无有是处。众生也是这样,没有众生。就像焦谷发芽一样,是不可能的。我们看,佛经里,包括维摩诘经,佛陀引用的这些名相比喻都非常生动贴切,让我们一下就能知道众生的实质。我们也就理解了佛到底要让我们明白什么,这些东西是不存在的,可是我们总是把众生当成实有,把自己和家人当成实有,把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生命都当成实有,杀生也当成实有,自己身体生病当成实有的,诚惶诚恐,死亡当成实有的,并因此而产生无量的执著和恐惧。不仅说把有形有相的当成实有的,还臆想出来很多无形的众生。有形众生都不是真的,他还想一些无形众生。天天说,我身上有众生,我身上有乌龟,有蛇,有免子,蛇在我身上盘着呢,所以说修行人不了达这个根本,无量劫被自己的妄想缠绕,他不知道是自己的妄想之蛇缠在自己的大脑里,而不是身体里有蛇,有无形众生。你自己都没有,怎么会有个蛇在你身上呢?你自己就是个影子,蛇也是影子,一个影子能盘影子上面吗?对吧,都是我们的妄想啊,蛇就是我们的妄想。这世间一切法,我们看着好像有实有这样的东西,比如草木瓦石,蛇,虫子,人等等,我们看着好像这些东西是存在的,其实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心的一种状态,是种种心念的折射,蛇不就是我们心中弯弯曲曲的东西吗,虫子就是我们心里鸡毛蒜皮的那些琐事,那些是非标准,是是非非。不点事情都放心里,这就是虫子,蛔虫,是不是?老虎,就是我们心里面凶恶的那个念头;绵羊,就是我们心里面那个柔软的那个东西;草木瓦石就是我们无情的一面;水,我们心里柔弱流动的那一面。其实一切的外相,都是我们心里折射出的一种形象,法即是心,心即是法。那我们就知道外面的法不是实有,它是心念。众生也是这样,它不是实有的,众生就是我们心中的一个妄想,一个深深的执着,是一种执着的心念,牢固的我执,就幻化出这样一个人物来。如须陀洹身见。须陀洹是声闻乘四果里的须陀洹果,须陀洹果就是断了身见,他不再执着有一个身体,他通过入定,观察到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身体,所以不再执着身体是自己。这已经远远超过凡夫将身体认同为自己。但须陀洹的智慧,只是有限的,他了达的并不是全部的实相。他只是证得人空,不再执着这个身体是我,但是他还有一个心念上的我执我相没有破掉,也就是他还没有破掉法执,没有如实观察到法无我。这里说须陀洹有身见,是不可能的。没有这样的须陀洹,须陀洹一定是破了身见的,否则就不叫须陀洹了。所以众生也是这样,没有这样的众生,我们观众生,就像观一个有身见的须陀洹一样,是不可能的。如阿那含入胎。阿那含是不再投胎来此世间,他来入胎是不可能的。阿罗汉是无三毒的人,断尽贪嗔痴,他的烦恼断尽,虽然烦恼断尽,只是事障已除,理障还没有除。他的所知障没有断尽。但阿罗汉已经没有贪嗔痴三毒。众生就像阿罗汉有三毒一样,是不可能的,是没有的。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得忍菩萨就是得无生法忍,不会再有贪嗔痴这样的念头,也不会破戒。毁禁就是破戒。如佛烦恼习,佛已经断尽了一切烦恼习气。如果说佛还有烦恼习,那是不可能的。众生就像佛还有烦恼习一样,是不存在的。如盲者见色。盲人看不到东西,看到东西就不是盲人了。如入灭尽定出入息。灭尽定已经没有呼吸了,他的呼吸暂时停止。如空中鸟迹。鸟在空中飞没有什么痕迹。如石女儿。石头也不会有什么女儿。如化人烦恼。化人怎么会有烦恼呢?众生也是如此,妄想所见,如变化人。那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呢?你那是妄想,你错觉,你执着,你是在梦里,不真实,像化人烦恼一样不真实。化人没有烦恼,众生也是,本来没有众生,非众生,自认为是众生,起了一个妄想。如梦所见已寤。梦里见到种种珍宝,醒了还能看见,这不可能。如灭度者受身,像阿罗汉一样,取了灭度,又投胎了,这是不可能的。如无烟之火。火一定会有烟,没有烟的火一定是不存在的。菩萨应以这样的智慧来观众生。就是告诉你众生如幻如化,如梦,如石女儿,如电久住,都是不可得的。我们自己反观一下自己,我们是不是认为有个我,有个人,有个父母,有个儿女,有个老婆,有个老公,有个喜欢的人,有个在乎的人。对方一怎么样,自己内心就会跟着波动,自己一怎么样,对方也会更跟着波动。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如实观众生,不能了达众生幻化,众生性空,众生性即解脱性。没有一个实有的众生,我们不知道这个实相所以才会执着,才会有烦恼,才会入生死。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文殊师利说:如果众生如石女儿,如电久住,没有这样的众生,我们还怎么行慈啊?还有必要修行慈悲吗?佛陀一直告诫他的弟子要行慈悲,要自觉觉他。如果众生都是幻化的,怎么行这个慈?这也是很多人的一种疑问。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众生幻化,非是断灭。一个修行人一旦能够真正了达众生不可得,非实有,唯心所现,他就应当想着,我要把这个实相如实的告诉其他人,为众生讲实相法,这就是真实的行慈。众生执着自心,就会于幻化中取着。只有通达实相,才能不取着自心境界,得真实解脱。行寂灭慈,无所生故;知道诸法本自寂灭,这是一种慈悲,这是行寂灭慈。我们不要认为有一个慈要去行,不是。行寂灭慈就是通达诸法本自寂灭,是名为慈,因为本自无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通达本性清凉,没有烦恼。行等之慈,等三世故;通达没有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平等,如梦如幻。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若悟人法无我,则不与一切人法诤论,不与万法违背,是名行无诤慈,心行平等。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通达法性不二,能所俱无,内法外法,皆不可得,是名行不二慈。行不坏慈,毕竟尽故;众生执着生灭,贪着有为。菩萨悟无生灭,无成住坏空,以无为心,恒常大悲,尽未来际,是名行不坏慈。行坚固慈,心无毁故;不后悔,不退转,志愿坚固。只有修行才能解脱,没有第二条路,要么轮回,要么解脱。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清净慈者,心无挂碍,无有夹杂,直心道场,以了达诸法性本清净故。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虚空无边无际,我们的本性也是如虚空一样无边无际,能变化万法,能行无量善法,能具足无量功德。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阿罗汉有另一个名叫破结贼,能破自心的贼,能灭自心的烦恼。行如是慈,为破自心烦恼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既然你问观众生如幻化怎么来行慈,维摩诘说,修行的目的,最终是在自心上下功夫,降伏自心,并不是执着度化外在的众生。通过利他而实现自觉。比如我们说尊重别人赞叹别人呵护别人守护别人等,这都是在长养我们自己的慈悲心、清净心、利他心、无我的心。这里面所谓的如来慈、佛之慈、自然慈、菩提慈,全都是在长养我们的善心,借助外在的一个众生相,虚妄的影像,启发我们内在的觉性,开发我们本性的慈悲。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问完慈又问什么是悲。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菩萨修的一切善法都不是为自己,不入断灭。刚才我们讲修行全都是修自心,修自心正是为了去除对我的执着,然后能够自觉觉他。不是说我修行了,谁都不管了,全世界都与我无关。只是不干涉,不操控,不评判别人,不是断灭,任何人与我无关。有些人学禅宗,看到祖师们一个个独来独往,张口就说,别人与我有什么关系?禅宗祖师们不是这种思想,而是随缘度众,皆具慈悲,只不过,见众生有缘,才给予开示。不是像有些人,心里想的全是自己,别人一概与我无关,这是大大的我执,是生死的根本,学人不可不察自己是什么心行。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只要做了能利益别人的事情,没有后悔之心。怎么才能帮到别人?你一定要通达无我,你不执着自己了,了达实相,你才能够帮助别人。如果你有我相,你有我执,你根本无法利他。只有通达无我,才能真正利益别人而不生厌烦之心。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祐,无所悕望。不会执着自己所修的功德果报,所做的一切都不会期望它有什么结果,盼着它有什么收益,不会,这就叫做舍。舍就是不执着得结果。无所得就是舍,并不是说我要舍掉什么。上面讲的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菩萨在示现生死的时候,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也,也会有一时的怖畏退转之心,会生烦恼,怎么办?当依止于什么才能解脱?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要时常观想佛的功德,佛的自在、大慈、大悲,佛的清净、智慧,法身的圆满,以此来鼓励自己,增强道心。若能时常观想法身的功德智慧,生死的畏惧自然消失。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依如来功德之力,怎么行?怎么住?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所谓的依如来功德,默契法身的圆满,并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不是一种妄想,而是要有真实的愿力和修行。即是发心度脱一切众生,自觉觉他,从自我狭隘的世界里走出,行于慈悲喜舍,发菩提心,依正法修行,这才是真正的依于如来功德之力。因为十方佛都是因此而觉行圆满的。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怎么度众生?应当除去什么,才能帮助众生。首先要度尽自心的妄想和烦恼,才能帮助众生除去烦恼和无明。众生烦恼断尽,自然见于佛性,得大解脱。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答曰:当行正念。又问:云何行于正念?答曰:当行不生不灭。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又问: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若想断除烦恼,当如何修行?这里的问题,首先都是针对菩萨和我们每个人自身的。首先你先要会修行,先要断除烦恼,才能帮助众生断除烦恼。那怎么才能断烦恼呢?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几乎所有修行人都会被这个问题困扰,都找不到一个特别有效的方法来断除烦恼。维摩诘说,当行正念。所谓当行正念,其实就是三十七道品的统称,就是我们平时所练习的觉知、持咒、观照、牧牛、善护念。其实就是实修。因为大家不愿意实修,或者实修的目的不清楚,导致大家在烦恼面前无能为力。文殊师利又问:怎么才能行于正念?维摩诘答:当行不生不灭。你练觉知,行三十七道品,都要在实相之理的观照下进行。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答:不善不生,也就是烦恼妄念、诸染污法不生;善法不灭,也即不舍一切助道法,正精进不灭。问:善不善哪个是关键?哪个是根本?答:身为关键,身为根本。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善护六根,不染万境。修行从自己的身体、心念下手,是最快捷的。问:身以何为本?答:贪欲为本。一切烦恼无明,皆从贪欲起。只要看到自己的贪心,不随贪而沉迷,就抓住了修行的关键。问:欲贪孰为本?答:虚妄分别为本。其实就是生心动念而不觉。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颠倒想为本。就是取着自心境界的习气。颠倒想孰为本?颠倒想是从哪儿来的?从空而来,从本性而起,从无住生,所以说无住为本。无住孰为本?无住则无本。最后维摩诘说,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生一切法,修一切行。我们看这一段前后修行环环相扣,丝丝入理。怎么断烦恼?要行正念。怎么行正念?要默契实相,悟不生灭。直到从无住之本,立一切法,行一切法。也就是给我们指出一切修行最终都会归到无住。无住才是一切修行和解脱烦恼的根本。问了这么多问题,最后回归到无住。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通达诸法无住,涅槃无住,解脱无住,觉性无住,一切法无住。要行于无住,念念不住。六祖大师说: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滞着,则烦恼尘劳自然而生。如果前念、今念、后念,念念无住,即得解脱。众生的烦恼全都是住在了念头上,住在了法相上。一念住着,就一念烦恼;一念住,就是凡夫;一念无住,一念佛。一念住,就是牢狱;你一念无住,就一念解脱。只有无住,才是解脱修行的根本。从无住本而得解脱。立一切法,就是你再做一切,都是顺应解脱的。你的一切修行都是要默契于无住。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这一段很有意思,很有趣,是天女与舍利弗之间的对话。其实这里也可以作为一个禅宗公案来让大家参。我们一会儿再讲这个公案。这时候维摩诘室有一天女,她看到天人们在听维摩诘与舍利弗在论法,然后她便现出身来。她向菩萨声闻众身上撒花,这些花到了菩萨身上自然就落下来了,撒到大弟子身上的时候,花就停在身上了。这个现象是有喻意的,从世间法的角度,花一撒落,在谁身上都会掉下来。因为地球引力。所以,我们知道这是个故事,是个譬喻。你不要跟我说,菩萨有神通,阿罗汉没神通,这里是比喻智慧。花落在大弟子身上掉不下来,我们一看,这是个比喻,是个故事。你别一看经里这样讲,又疑惑了,又纳闷了,又把它当真了。经书不是凡夫编的童话,虽然是故事,但里面全都蕴含着佛的智慧。他不像世间人编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完全是骗人的,佛的故事都是慈悲为怀,他是方便施设,引导你入实相,实现解脱的。这帮声闻弟子们一看这花落在自己身上也不掉地,看花落在菩萨身上扑拉扑拉往地上掉,人家都挺清净的,自己弄一堆花落身上,怎么也去不掉,又开始紧张不安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花落在身上,为什么去不掉?声闻弟子用神力想把花弄下去,又弄不下去。其实这里可以作为一个公案来参。有智慧的人一看就明白了。天女问舍利弗?为什么要去此花?舍利弗说:此花不如法。声闻乘其实很注意自己的威仪、自己的身份和形象,很看重自己的修行。也很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影响。声闻乘就是这样,他们一看到花落在自己身上,开始局促不安,一切弟子尽其神力去华不能。你说花掉你身上你去它干嘛?他肯定是觉得花不好,所以想去掉,又去不掉。其实不是花去不掉,是他心里那个花的概念去不掉。他认为花不如法,他不自在。这都是比喻声闻乘还有执着,还有畏惧的东西,还有觉得不好的东西,他要从自己身上去掉一个本来没有的东西。这个去的心,反而成为了他们的障碍和无明。而那朵花根本不障碍他们。本来没有这个东西,他要去,当然去不掉了。象征二乘人妄见烦恼,妄断烦恼,反增烦恼。菩萨没有这些分别,没有这个概念。花就是概念,花就是善恶的概念,象征烦恼。菩萨心里面什么也没有,所以他身上不会有花。而声闻乘他心里有好坏,有善恶,有生死,有涅槃,有持戒,有清净,有破戒,有如法,有不如法。花代表一切法,对声闻乘人来讲,是法执未去。所以天女问舍利弗你为什么要去这个花呢?舍利弗说,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我们就看到二乘人不通达实相,很可笑,当然这是表法,这个比喻你要看明白了。如果祖师用这个事来考你,那我讲这些话也十分可笑了。这花也去不掉了。当然,维摩诘经毕竟更多的是讲如来禅,给大家用文字来开示实相。后面天女会给大众开示,关于花落在声闻乘人身上的譬喻。但这里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摘出来,作为一个祖师禅的公案来参。也就是说,为什么天女散花,落在菩萨身上,花皆落下;落在声闻人身上,花会着在身上,而且声闻人尽其神通,不能去花?大家好好参参这个公案。有会的,请下一转语。
2021-02-08
-
做功课的真正目的
做功课的真正目的问:师父好,以前有按照学山禅院网站上的四门功课来做。除了诵楞严咒外,还要打坐四十五分钟,一物不为四十五分钟,行脚四十五分钟。请问,这段时间,我一直喜欢打坐时背诵楞严咒,走路时也背诵楞严咒,能否代替打坐和行脚这两门功课?答:功课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调整,不是死的。要明白为什么做功课,那才是最重要的。有些人还不太明白做功课的目的,执着于形式上的一门,两门,四门或五门功课。如果你执着做功课,就会紧张和疲惫。时间长了,就不愿意再做功课了。不论你做哪门功课,目的都是为了息虑忘缘,减少所依,牧牛护念,不受染污。如果你每天只选择持楞严咒,做这一门功课,也很安心,也无妄想,你可以只做这一门功课。如果你单纯的打坐即能息虑忘缘,妄念不生,你可以只是静坐。如果你一门功课都不做,还是能安心自在无染地生活,不迷不觉,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自己真正懂得善护念,知道如何牧牛,自觉牧牛,你就不需要做任何形式上的功课。只不过,一般人很难做到不依任何功课,可以直接一物不为,直接无修的程度,所以还需要一些有为的方式来转变有所依的习气。做功课是标,心体离念,烦恼不生,那才是本。希望大家知道做功课的目的,再去做功课,就会轻松,而不会迷到做功课的形式上去了。形式上做功课,只是为了养成不依六尘的习惯,然后把这个功夫带到生活中的每一处。实现当下的解脱,那才是我们做功课的真正目的。问:请问师父,专心画画、听音乐、读书是否也算做功课?刚才画画前头疼,画完不疼了。答:专心画画只能说是专注,不能说是修行。修行需要知道做什么的目的,为什么要做,很清楚地了解通过做事而达到的状态。但是单纯的画画,做事,并不一定清楚这一点。如果明佛理,会修行,做什么事都是修行。如果不明理,做事不做事,都不是修行。若专注即是修行,所有的运动员、农夫、艺术家,甚至老牛,公鸡,都会修行。只有明理之后,再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才是修行,并得真正的解脱。所以,如果想借助做事来修行,还要明佛理,还要专门去学习佛法,直到理事二惑尽除,方名究竟。
2021-02-08
-
你为什么不愿读楞严咒
你为什么不愿读楞严咒有的人不愿意读诵楞严咒,一看这个咒这么长,很多字都不认识,非常难读,就害怕了,自己就给自己设了限制,认为自己肯定学不会,然后又告诉自己,我不用学这个咒,也可以修行,也能解脱。佛说,没有比受持读诵这个咒更好的修行了。佛难道会骗人吗?除非你自己的修行和读楞严咒时的用心完全一致。你真的能保证自己在做别的事或通过其他的方式修行时,像读楞严咒一样吗?你有没有深入地反观自己为什么不愿意学这个咒?我想,对很多不愿意读楞严咒的人来说,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咒长。更因为懒惰、放逸,舍不得放弃享乐的心,是这个原因使他不能读诵楞严咒的。有的人宁愿享受烦恼也不愿意忍受无聊。有的人宁愿干其他的事累死,也不愿意借助一个长的咒语休息。有的人宁愿活在恐惧和不安里,也不愿意读那么枯燥的咒语。人们宁愿痛苦,不愿意没有意思。人们宁愿消极地活着,也不愿宁静地做一件无趣的事。是的,人们不愿意读楞严咒,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它长,它难读,而是因为这个咒没意思,因为它枯燥,因为它无聊。读诵楞严咒,对很多人来说,就像让你把一块不太重的石头搬到一个地方,然后再搬到另外一个地方,然后再搬到另外一个地方,这样不停地搬同一块石头。几乎很少有人去做这样的事。而对另外的人来说,他们会选择搬石头,因为他们想借助这个工作,来锻炼身体,来给自己找些事做,而又不会太累,不会有任何压力。读诵楞严咒,对一个修行人来说,就像搬石头,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意义,但是,在搬石头过程中,这个人的身体和心态得到了锻炼与陶冶。读诵楞严咒的过程中,虽然没有看得到的利益,但是我们的心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休息和转化,我们的心不再向外驰,定力和专注力都得到了训练,观智也得到了提升。而这是很难理解的。除非你自己亲自去读,去做这件事。就像一个病人,已经没有任何药物能治疗他了,但是有位很有智慧的医生,知道他,经过长时间的身体锻炼,会对他的康复有利。这个医生告诉这个病人,你每天爬到一座山的山顶,那里有一棵树,那是一棵神树,每次绕树三圈,连续跑三个月,每天都要祈祷树神,你的疾病就能不治而愈。病人为了活命,相信了医生的话,坚持三个月爬到山上,他的身体果真恢复了。治愈他身体的并不是树神和自己的祈祷,而是他自己的运动。读诵楞严咒也是如此,让我们解脱的并不是楞严咒的神力,而是我们坚持读诵它时的那种专注、认真和心不外逸。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放逸、攀缘之病,通过诵咒可以很快地转化。这种能力,只有靠亲自去读才能养成。而懒惰和愚痴的人,不去读这个咒,自然无法养成休息六根,出离妄念,转识成智,解脱烦恼的能力。诸同修,你相信读诵楞严咒能带给我们直接解脱的神奇作用吗?那作用不是用头脑去理解的,而是亲自受持、读诵,自然产生的。
2021-02-08
-
莫妄想,大神咒
莫妄想,大神咒时刻不要忘记,你打的妄想没有任何意义。你打的任何妄想,只是自心戏弄于自心,自己玩弄于自己。你以为重要的事,不过是妄想执迷于它自身罢了。没有什么会因你打的妄想而有所改变,除了你自己妄以为会发生的。如果发生了你不喜欢的事,除了受苦以外,你的妄想不会给你任何东西。停止妄想,接受现实,那是你唯一需要做的事。无论你的想法你认为多么奇特、真实、有意义,那都是一堆没有任何意义的念头而已。如果你只是起了一些念头,而没有把它当真,那并不是我所说的妄想。如果你有一些想法,而不是坚固的执着,那也不是我说的妄想。当你生心动念,并对自己的想法信以为真,于其住着,想而复想,烦恼丛生,这是我所说的妄想。看到这样的妄想,不相信这样的妄想,不住这样的妄想,是所有会修行人的修行。所有的修行,只有莫妄想,才是正修行路。所有的功夫,只有不再相信妄念,才是真正的功夫。古人所做的牧牛,善护念,皆是在做莫妄想的功夫。所有保任、长养胜胎的功夫,皆是在践行莫妄想。经云:居一切时,莫起妄念。如果说有一法宝能让你迅速出离烦恼,那就是莫妄想。如果说有三个字应被十方诸佛顶戴,那就是莫妄想。如果你爱自己,莫妄想;如果你不想自己烦恼,莫妄想;如果你想让自己在宁静中度过,莫妄想。一念莫妄想,一念身在极乐;一天莫妄想,一天生于佛国。莫妄想,莫妄想,常应诸根用,而不做用想。诸佛所有的教导都把我们引到这三个字面前,剩下的,就是二六时中,莫妄想。此三字易知而难行。需有善巧方便。方便者,坐禅、觉知、读经、诵咒,所有前行。如是前行助道相佐,莫妄想则不难也。能做到莫妄想,那才是修行人真正的成就。修行人所做的一切功夫与莫妄想相应,那才是解脱的真正筹码。若想是想非,人我不断,思前虑后,所做一切修行,皆无利益,皆是徒劳。一切尘劳诸苦,皆从妄想生。妄想者,非是生心动念。于心上生心,念上生念,知上立知,见上取见,相上生相,认妄认真,知解佛性,是名妄想。于此妄想,念念不停,住着纠结,自心取自心,一切烦恼无明,皆由之生。莫妄想,不于念上生念,于念而无念。不于心上住心,于心而无心。则烦恼之贼,不能得入。则虚明自照,不由心力。如果你想受持一句咒语,那么,莫妄想这三个字,是真正的无上神咒,是真正的楞严咒。你可以受持任何一句咒语,长咒、短咒,大悲咒,大明咒,阿弥陀佛圣号,佛顶尊胜咒,楞严咒。不论你受持任何咒语,它的意义都是莫妄想。莫妄想,才是所有咒语的灵魂,才是所有佛教的目的。莫妄想,如果这三个字能被供养,你要把它供养在最庄严的佛龛前。莫妄想,这三个字如果能被携带,我希望你能把它刻在你的脑门上。莫妄想,受持这三个字,胜读三藏十二部经论,胜于坐禅百座千座。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烦恼来时,提起此咒,烦恼应念而消。此咒如汤销冰,以幻制幻,幻幻相灭,汤冰俱泯,真水现前,非幻不灭。
2021-02-08
-
一念不生
一念不生问:师父好,有人说,前后际断,一念不生时,灵灵觉知现前,即是我人佛性。了了见于此灵灵觉知,即是见性,这种说法对吗?答:前后际尚不可得,如何有前后际断处?不见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又云:得念失念,无非解脱。又云: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若实有一念不生,灵灵觉知可得,是识非智,是住非心,是妄非真,是妄计所执,非是佛性。经云:实无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古人说:一念不生全体现。又云:妄念不生,即是涅槃。又云:众生心灭,则佛法生。此义如何?如何证明一念不生时,即是佛?答:没有什么一念不生或不一念不生。古人所言一念不生者,是方便说于佛性正应诸根用,没生用想的正恁么时,是自性作佛,自性是佛,非有实法名为佛也。若于一念不生而生知解,则非一念不生,早不是了也。若认一念不生或了了灵知是佛,是认贼为子,错认定盘星。一切法不住,乃至涅槃亦不住,如何有一念不生或了了灵知时?佛性正起用而未生用想时,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正与么时,一切烦恼都不会生,一切法相亦不会生,一切生死皆不可得,自性自在解脱。正恁么时,佛及诸自证者,自知自证,亦不住证知,方便称为佛性,亦名为佛,亦名解脱,亦名涅槃。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能向外人证明。若欲求证,但自行去,即得证明。故佛法是自行自证境界,非言语思维逻辑所能证明。问:那禅定中所证得的六根脱落,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能所俱泯,唯剩一灵灵觉知,这样的境界,不是见性和涅槃解脱的境界吗?答:乃至证得如来所有三昧,皆是识心计度,非是见性,亦非涅槃。性非灵觉,非不灵觉。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若欲证涅槃,摸得自家眼眉,是名涅槃。若欲见性,见男是男,见女是女,是名见性。如此见得,不假用心,但直见闻觉知,不做见闻觉知想,是真根尘脱落,是真虚空粉碎。
2021-02-04
-
自我保护是苦的根源
自我保护是苦的根源我们总以为自我保护能让自己安全。恰恰相反,所有的不安和伤害,正来自自我保护。一个婴儿从一辆飞快的汽车上摔落下来,几乎不会受到任何伤害,那是因为,婴儿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或者说,它的自我保护意识极其微弱。正因如此,婴儿不会受到伤害。伤害我们的,永远不是外境,而是自我对抗和保护的心理。于无我法中妄执为我,那才是所有苦的来源。当我们身体得病,病对我们的伤害只是身体的一些苦受。接受并安住于那苦受,它会很快地变化甚至消失。真正让我们痛苦的并不是那些苦受,而是对那苦受的拒绝和抵抗。所有的恐惧、不安、紧张、焦虑都来自自我保护。自我保护和对抗,使本来虚妄的作用加强了。越是对抗,那作用越长久,心越会受苦。心受苦,不是外在事物强加在心上的的,而是心执取并保护自己产生的。真正让我们处在痛苦和烦恼中的是自我保护。自我保护给本来赤裸的我们穿上了一层坚硬的铠甲,是这层铠甲让我们难受的,而不是外在的敌人或刀枪。所有的人,所有的语言,所有的污蔑、诽谤和攻击都不会伤害到我们,唯有对自我的认同伤害的到我们。当你认同自己,执着自我,保护自己,你在让自己受苦。当你保护自己,你在伤害自己。坟地、黑夜、鬼神、野兽、强盗、恶人,所有的罪恶,都不会伤害到我们。真正伤害到我们的是自我和自我执取的观念。为何如此?本来无自己,妄取自己,妄认自己,故成劳患。是妄想妄取妄认而带来苦,带来伤害。所有的疾病都是虚妄的。只有对自我的执着和保护,才是疾病的本质,而这同样是虚妄的。认识到这一点,一切疾病自灭,不治而治。不觉悟这一点,愈治病愈烈,愈护愈伤害。自我之所以会保护自己,是因为它没有意识到自我是不存在的。当自我觉悟无我后,那层保护,自然消失。这个世间并没有苦,也没有伤害,如果不再执取自我并保护自我。就像婴儿一样,把自己交给工具,把一切交给大地,把一切交给因缘。没有保护意识,那是最安全的。没有保护意识,那才是真正的智慧,那才是对自己最高明的保护。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又云: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诸行者,觉悟诸法无我,撤销内在深处的自我保护意识,那才是离苦得乐,解决一切人生问题的真实钥匙。
2021-02-04
-
真实妙有
真空妙有你经常会听到有人跟你讲真空妙有。你知道佛法里的真空妙有是什么意思吗。真空是空一切法,空一切有,空一切幻,空一切世界,空一切众生,空一切妄。一切法真实是空,一切烦恼、一切文字,一切名相,一切心识,三界六道,真实是空,非是空诸法性,非是空诸法实相,非是佛性空。佛性空者,非空其性,乃空其相、其法、其妄。所以佛说常乐我净,说不空如来藏,说佛性真实是有。恐学人落于常见,不直说有,而说妙有。非意识思想有,如其实际而有。故所言妙有者,非诸法也,乃佛性妙有,佛性不空,佛性非妄,佛性是实,是真,是善,是常,是我,故云妙有。佛说空者,于真性中,空诸妄想分别,空诸虚妄不实,空诸无明分别,非空真性,非空实相。若空实相,是名断灭。而学人以为空者,以断常见,知解佛性,不识法身,不见佛性,流于断灭。又妙有者,非意识有,乃如如之体,不即不离,不一不异,佛性之假名,涅槃解脱妙有。说其妙有,以别于有无二法之有。此佛性真实是有,虽性是有,而无形无相,无有痕迹,无大小方圆,无此无彼,无能无所,无内无外,无一切相,故名妙有。涅槃经云:又解脱者,名空不空,如水酒酪酥蜜等瓶,虽无水酒酪酥蜜时,犹故得名为水等瓶,而是瓶等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色香味触;若言不空,而复无有水酒等实。解脱亦尔,不可说色及以非色,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常乐我净;若言不空,无有法受是常乐我净者。以是义故,不可说空及以不空。空者,谓无二十五有及诸烦恼、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为行,如瓶无酪,则名为空。不空者,谓真实善色,常乐我净,不动不变,犹如彼瓶色香味触,故名不空。是故解脱,喻如彼瓶,彼瓶遇缘,则有破坏。解脱不尔,不可破坏。法身亦复如是,不可坏灭,故名不空,又名妙有。人们说极乐世界是妙有,十法界是妙有,六道是妙有,一切法是妙有。此是颠倒。以颠倒故,妄生取着,认幻为真,如同认贼为子,迷失真性,不得佛性常乐我净。极乐世界,娑婆世界,一切诸法,真实是空,了无实性。维摩诘经云:十方佛土,亦复皆空。佛土若空,有何不空?若有不空,必是真性。真性不空,故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万法者,唯心所现,真实非有。故所言妙有者,譬彼佛性。又云真实,又云是善,又名为我,又名可见。大颠宝通禅师初参石头。头问:哪个是汝心?颠曰:见言语者是。头便喝出。经旬日,大颠却问: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将心来。颠曰:无心可将来。头曰:元来有心,何言无心?无心尽同谤。大颠于言下大悟。大颠于言下大悟者,非悟无心,乃悟真心。无心者,无诸妄心,无识心,无见闻觉知之心,无诸因缘和合乃至自然妄计之心,无此诸心,即是真心。又六祖云:离假即心真。经云空不空者即是,又名无我真性。石头云:元来有心。元来者,本来也。本来有心,即本有佛性,却言无心,故云:无心尽同谤。又二祖慧可见达摩,请达摩祖师安心。祖问:将心来,与汝安。可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与汝安心竟。慧可所言,觅心了不可得,非是悟无真心,乃是觅识心不可得,觅不安之心了不可得,觅妄想心了不可得。以觅如是诸心了不可得,即悟真心。故知无心者,非无真心,乃无一切妄想无明之心,故名无心。诸学法者,多将无心同为真性,将无我同于究竟,此正是二乘断灭见。断灭者,非断灭一切诸法,乃断灭佛性,不见佛性,执一切空,一切无我,一切是苦,而不得佛性真实妙用。又楞严经云,阿难误将见闻觉知为真心。阿难问佛:若见闻觉知不是心,我等无心。若是无心,其谁修证无生法忍?佛言:若认见闻觉知是心,见闻觉知,是幻非心。诸法唯心所现,根尘识心,十八界,乃至一切法,亦复如是,是幻非体,非为心者,非不心者。见闻觉知虽空,从妙净明体起用,故非心体。妙净明心,非无自体,非是空也。若以根尘识心灭,真性亦灭。则汝法身,同于断灭。但真性亦不离见闻觉知而有,非即是心,非不是心。但莫认见闻觉知是心,即不认贼为子,则免轮回。黄檗禅师云:唯是一心,更无别法。唯是一心者,假名一心,非有无心,佛性异名,不可思议,唯证乃知。故知诸佛无上妙法,是自性自行自证圣智境界,非是意识思虑妄想分别所能知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切诸法真实是空,一无所有,如梦如幻,随顺世谛,说名是有,说名为法。唯佛性是常,非是断灭,此需亲证,不在知解。
2021-02-04
-
宗门和其他法门的区别
宗门和其他法门的区别对于初学宗门这一法的人,在对禅宗的认识上,也即见地上有很多错误的认识。见地错了,就会导致修行的方法和方向完全错误,无法觉悟真心,顿悟菩提。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禅宗和其他法门在见地和做功夫上的根本区别: 他宗,对治;禅宗,不对治。他宗,以身心觉受上的对空的感知为证境;禅宗,浑然无觉,穿衣吃饭,一切平常,不灭五蕴,而顿悟法身本来空寂。 他宗,渐修,次第取证;禅宗,顿悟,顿修,顿证菩提。 他宗,以生灭心行求于菩提;禅宗,以无住心知一切法即菩提相。 他宗,有所得,有所证:禅宗,悟本圆成,不待修证,得无所得。 他宗,见地、功夫脱节,理事分离;禅宗,见地即是功夫,功夫即是见地,理事无二,心法一如。 他宗做功夫,是于自心作用外别去求真断妄;禅宗做功夫,自心直用之处,即是功夫,不别做功夫。于枉用功上,觉察、转身而休息之,是禅宗所做功夫。 他宗,依戒定慧,次第修证;禅宗,心地戒定慧,但莫染污,名为修证。 他宗,所谓保任,以意识心,保妄想佛性,认贼为子;禅宗保任,善护念,不以心求心。常应诸根用,而不染万境,是为保任。 他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禅宗,无众生可度,无佛可成。 他宗,精进用功,意识知解;禅宗,息业养神,直用其心。 他宗,于见闻觉知外觅心求法;禅宗,不离见闻觉,超然登佛地。 他宗,以断思绝意为功夫,以一念不起为究竟。所谓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禅宗,不断思想意识,只是心不住法。所谓,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他宗,依禅定妄求解脱,不知禅定是障;禅宗,不论禅定解脱,唯论见性。他宗,不识本心,心外求法:禅宗,识自本心,见性成佛。 他宗,妄求根尘脱落,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不知皆是识心造作;禅宗,悟根尘虚妄,不待脱落。大地平实,虚空无碍,妄念不生,即如如佛。 他宗,除烦恼,除习气,除无明;禅宗,不见有烦恼可除,不见有习气可灭,不见有无明可尽。 他宗,于自心外妄见种种法,建立种种法,得种种法。妄见神通、三昧、果位;禅宗,于自心不见有少法可得,方便建立一切法,而不住一切法。 他宗,未来见性,未来成就。以念念觉为修行成就,住清明境,守涅槃心;禅宗,言下见性,动念即乖。一念迷即众生,一念觉即佛。迷与觉皆不住,众生与佛皆不可得。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其他法门与禅宗的区别,究其根本,只有见不见性。若真见性,则自然知修与不修,所证所悟,是真是妄。若不见性,学一切法,皆是颠倒,皆是无明。 大家如果向往于宗门,而对自己的修行见地和用功方法还有疑惑,可参照此文,对照自己平时的用功,即能知非辨错。也可反观自己是否对宗门真正了解,并能如实践行。
2021-02-04
-
不信念头,非是诤论
不信念头,非是诤论问:不相信念头,这个念头可信吗?答:不相信念头,既有质疑念头,也有不住于念的意思。念本无念,依妄说念。念性不实,故云不信。不信的意义是不住,是信。信其不实,信其不住,信其虚妄。信亦不可住,不信亦不可住。故不信即信,非是二法。若有住著,认是认非,皆成戏论。你理解的不相信念头,已经住在这个不信上了,所以成了戏论边见。自不知过,反欲为是,此是世间诤论,非是佛法。以此修行,穷劫不得。何以故?错用心故。古人云: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正说此病。又六祖云:无常者即佛性,亦是除众生边见、断见、常见。为除见故,诸佛说法。为除对二法之执,说不二法。若无执,二法何咎?不相信念头虽亦是念,以不住故,而亦是智。如人因地而倒,亦因地起,非离地有起有倒也。一切念亦如是,非离性别有信与不信。住即成法成念,即信即有;不住即空即智,即幻即脱。说真说幻,说信不信,皆不可得,不可住。不可住亦不住,亦不可得,是我说不信。故佛法难信难入,以住着故。以众生住着坚信妄念故,知解佛法故,说不信对治。若无坚信,亦无不信。故所言不信,非是定法,亦非定论,更非知解。此需实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为解脱故。又如幻药治幻病,若成诤论,反增无明,自赚无益。
2021-02-04
-
维摩诘经第二十二讲
维摩诘经第二十二讲尔时,长者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仁者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文殊师利言:居士!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于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即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其室广博,悉皆包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无所妨碍。于毗耶离城,及阎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见如故。这一段其实是在讲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的一个续,一个开头。早年第一次读维摩诘经的时候,一读到这里就觉得,哎呀!太殊胜了,太不可思议了,能拍成电影多好。这么老远的佛国土,这么庄严的佛,还有狮子座等等,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就想得多长的身体,头脑里一幅画面就出现了,现在知道了这些都是故事,我们不要当真。虽然是故事,却是在考与会的声闻弟子,考一些学法之人通达没通达实相。长者维摩诘现了这样的神通异象之后,须弥灯王和他的弟子们也都来到了维摩诘的屋子里面。一间小小的屋子容纳这么多人,这么多师子座,一点也不拥挤。悉见如故。很自然的样子,一直都是这样的。这一个悉见如故,就把我们点醒了,这一切似梦似真,影像、故事,是一种相,大家不要执着,像梦一样,悉见如故。尔时,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就师子座,与诸菩萨上人俱坐,当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萨,即自变形为四万二千由旬,坐师子座。诸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皆不能升。维摩诘经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公案,大家可以参一参。自古以来,似乎没有人明确地把这个公案从维摩诘经里提出来。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大家参一参,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一段其实是在讲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是在讲祖师禅。这里有一个问题,大家好好参它,虽然是故事,其实这里面蕴藏着实相,看你有没有智慧,会不会修行。这时候维摩诘跟文殊师利说着话,就坐到了高八万四千由旬的师子座上。得神通的大菩萨们,一下子变身为四万二千由旬,也坐到了八万四千由旬的师子座上。但是,与会的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就是声闻弟子,却坐不上去。为什么坐不上去?得神通的菩萨能坐上去,新发意的菩萨和声闻的弟子却坐不上去?这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你知道这点,就开悟了。也就是说,开悟的人都能坐上去,你坐不上去,就说明你没开悟。自己有没有修行一看就看出来了。这么高的法座要让你坐上去,你怎么坐?大家想一想,假如佛也请你去维摩诘家里,面对这么高的师子座,你怎么坐上去?大家都坐上去了,就剩你一个人,你怎么坐这个座?我估计一下子就冒汗了,紧张的。你怎么得这个神通?怎么坐这个高八万四千由旬的宝座。我们看,佛经里也有千佛不传的宗旨,也有向上一路。只不过,我们读不懂,我们也不会看。这个神通不是那么好得的。大家会坐了吗?会坐的,于此下一转语,便可互通消息。有的人问我,师父,如果你在这间屋子里,你怎么现神通,坐此高广宝座?如果是我,我就会对大家说:学山不坐此破座。然后转身离开。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就师子座。舍利弗本来心里就嘀咕,就难堪,怕人家看出来,维摩诘还非得哪壶不开提哪壶,一直躲着维摩诘的目光,还是被他逮着了。维摩诘知道舍利弗坐不上去,对舍利弗说:舍利弗,赶紧来,跟我们一起坐上来,我们等着你呢。拿这个问题一试,就知道舍利弗开没开悟。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广,吾不能升。哎呀,居士你别为难我了,我还没学到这个法门,我还是坐不上去。一试便试出来了,舍利弗自己承认,他坐不了这个宝座。舍利弗不会。维摩诘言:唯,舍利弗!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乃可得坐。我们看维摩诘多么智慧啊,多么聪明,他为什么要说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为什么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就能得坐?这里给大家示现一个精彩的公案,这是一个千古都没有迷底的公案。大家参一参,为什么维摩诘说,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就可坐得此座?维摩诘这样说,说明他会祖师禅,末后一句,他完全通达。于是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即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便得坐师子座。这个问题我过去问过一些弟子,一些弟子跟我讲,须弥灯王如来就是自己,给自己顶礼,知道是自己,就坐上去了。还有类似的什么宝座是空,声闻人证人无我,还有法执,所以不能登宝座。四万二千、八万四千是表法,没有实义等等,这些回答都无法坐此宝座。这样的回答,永远上不了这座。那师父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要给你讲出来那不就是我的意思了嘛,让你自己去参。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文殊师利菩萨不能出那个女子的定,而罔明菩萨他能,这是一个公案。都是一个意思,你这个地方明白了,就开悟了。大家参一参。为什么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就能升座?维摩诘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那些大菩萨就能升,那些新发意菩萨就升不了这么座?都是一个道理啊,你也升不了。如果这个事南泉问赵州,你们想想赵州会怎么回答?你就知道了,但是这个有可能是鹦鹉学舌,这个得你自己真正悟到,真正会修行,真正坐得了这个座,真正得神通才行。然后这些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便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便得坐师子座。我们就知道佛讲故事,讲得天衣无缝。须弥灯王如来在哪呢,我也不知道。想给他顶礼,我也不知道他在哪儿了,那到底我们怎么才能坐上这个宝座?你还是要参啊,故事里面也是有那么回事的,师父,你又开始骗人。就是骗你,一次次骗你,天下所有人,说的所有的话,包括佛祖师的话你都不会被骗了,你就彻底解脱了。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若能左手摸左手,须弥诸佛顶上坐,这我加的话啊。后面这些全部是在讲智慧,讲神通,讲异象,讲维摩诘神变,讲不可思议解脱,讲芥子纳须弥,讲左手托须弥山,右手举四大海水,这个东西讲出来就没劲了,其实这个东西是需要你自己去悟的。这帮人终于被维摩诘费了半天劲给拉到座位上了。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广之座,于毗耶离城,无所妨碍。哎呀太殊胜了,原来没坐这个法座上,自己的眼睛就像老鼠一样看不点,一坐在上面,哇塞!原来实相是这个样子,原为解脱这么简单。坐在这个高广之座上才发现维摩诘是只狐狸变的,五百世做野狐的原来是维摩诘啊。南泉斩那只猫,原来是维摩诘啊。一切全都明白了,一坐这个八万四千由旬的高广之座上全都看明白了,一切法都通了。那么小的一间屋子竟然能容受如此高广庄严殊胜的景象。又于阎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宫殿,亦不迫迮。就是这间小屋子不仅容受这么高广之座,还能够容下阎浮提整个聚落城邑,还有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宫殿都在这里显现,十方世界都现于此维摩诘的屋子里面,悉见如故,清清楚楚,我们就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了啊。维摩诘言: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我们看这个名字,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你是不是有所领悟,你领悟个什么?我给你讲出来了,那还叫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吗?你就知道为什么会有禅宗,为什么禅宗拟心即错,动念即乖?为什么叫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你就老老实实呆着去,该干嘛干嘛,可是我们习惯去思维去解释它,听法的去想,说法的去解释,弟子与师俱陷王难。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鳖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知己之所入,于此众生亦无所娆。当我们讲到鱼鳖啊什么诸龙鬼神啊,你不要生法相,你一动念你就是龙鬼神你就是鱼鳖鼋鼍水性之属,你想什么你就是什么,随心所现,心生则种种法生。又开始解释,我不能怕做鱼鳖我就不说啊,我要示现鱼鳖啊是不是,我不做鱼谁去做鱼,地狱肯定是不去啊,做个鱼嘛倒无所谓,鱼那么自由是吧。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著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一伸手,能够断取三千大千世界,把三千大千世界拿手里面,一扔就扔恒河沙世界之外。我们读到这里,以为这神通这本事太大了,你也会知道吗?你每天都在做这些事情,只不过你不知道。又复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我们学法,你真明理了,你真通达实相了,这些不再是问题了,你都能做到。有些人会想,这怎么可能?太不可思议了。是的,不会的时候,怎么想也想不通,也不知道这些经文是什么意思。会了,就完全不一样了。又舍利弗!或有众生,乐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萨即演七日以为一劫,令彼众生谓之一劫。有的众生想久住于世,如果你想度这样的人,你可以把七天演为一劫。我们每个人在修行学法的路上,你是什么样的境界,什么样的层次,什么样的智慧,你对这个故事就有相应的理解,最后到了祖师禅这里,就能做到演七日为一劫,而为久住世者说法。或有众生不乐久住,而可度者,菩萨即促一劫以为七日,令彼众生谓之七日。有的人不想长久住世,你会把一劫缩短成七日,让他觉得这么长的时间很短就过去了。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一切佛土严饰之事,集在一国,示于众生。又菩萨以一切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又舍利弗!十方众生供养诸佛之具,菩萨于一毛孔,皆令得见。又十方国土所有日月星宿,于一毛孔,普使见之。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诸风,菩萨悉能吸著口中,而身无损,外诸树木,亦不摧折。所以真正开悟的人啊,他一张嘴,十方世界都进来了,庞蕴去参马祖,问:如何是佛?马祖说:你如果能够一口吸进西江水,我再向你讲。庞蕴当时一下就懵了,后来有所领悟,原来我真可以一口吸进西江水。当我可以一口吸进西江水的时候,我也不用你给我讲了。我不但能一口吸进西江水,恒河沙世界诸佛国土都在我鼻孔里。所以这里十方世界所有诸风,菩萨悉能吸著口中,不是菩萨能,你也能。而身无损,身体没有任何损伤。外诸树木,也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尽烧时,以一切火内于腹中,火事如故,而不为害。六祖大师讲,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如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如果你不随着我说的话而生解、当真,那就赞叹你了,你才知道少分。又于下方过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取一佛土,举著上方,过恒河沙无数世界,如持针锋举一枣叶,而无所娆。把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举在手里就像一个针鼻针尖那么大的东西托着枣叶一样,而无所娆。这些全都是在讲祖师禅,全都是在用故事讲千圣不传的妙法。会了全都会,不会干瞪眼。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能以神通现作佛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帝释身,或现梵王身,或现世主身,或现转轮圣王身,又十方世界所有众声,上中下音,皆能变之,令作佛声,演出无常苦空无我之音。及十方诸佛,所说种种之法,皆于其中,普令得闻。舍利弗!我今略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之力。若广说者,穷劫不尽。还略说,我的天啊,已经说的够啰嗦了。是时,大迦叶闻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叹未曾有。谓舍利弗: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哇!声闻乘人以前还以为自己那个境界很殊胜了,一听维摩诘讲菩萨的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目瞪口呆。哇塞!还有这么大的智慧,还有这么大的神通,还有这样一个解脱法门,我们跟本不能理解,不能解了,大脑就像瘫痪了一样。能做这么殊胜的佛事,能把三千大千世界断取,一抓就抓过来了,里面的众生都不觉不知,这是什么样的境界?而我们以前修的那些禅定啊,苦空无我啊,简直不值一提了。所以大迦叶一听这个,太赞叹了。菩萨所修的法门,他们的智慧神通,声闻跟菩萨比,就像盲人跟视力正常的人相比一样,没法比。而且他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就知道殊胜,就知道了不起,但是他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能断取三千大千世界于手掌,然后一扔就扔恒河沙世界之外,为什么一张嘴所有世界的风都吸到嘴里了,他不知道为什么。所以这是智慧,他的智慧到不了,智慧就是神通,神通就是智慧,声闻乘人也有神通,但他的神通跟菩萨的神通跟开悟的人的神通,不是一个境界,天壤之别。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智慧的人,真正修行的人看到这样不可思议解脱的境界,谁不去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求于佛智?谁还会去求声闻的智慧,声闻的神通,声闻的解脱?我等何为永绝其根?我们这些人为什么执着于涅槃的境界里,执着声闻解脱,而跟这个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永远断绝了因缘,为什么我们这么得少为足,遗憾自己跟大乘失之交臂。于此大乘,已如败种!就像焦芽败种一样,自己的修行没办法进步了。我们已经住在了定性的声闻解脱里面了,也都老了,现在一看维摩诘示现这样的神通变化,不知道怎么能有这样的神通智慧,本身对这个示现他就不知道,他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就跟我们现在一样,听得云里雾里。师父,你一会讲这是故事,一会又讲这里面有道理,你跟我们讲得稀里糊涂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就为了让你稀里糊涂,你要明白了我怎么讲你都明白,你要不明白我讲的再清楚你也被我骗。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声闻人听这个不可思议法门都应该哭的三千大千世界都能听见,冤啊太冤了。我们怎么就不明白呢?如果明白了,才知道佛法原来是这样的。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我们都是这些菩萨,你不管听懂听不懂你都是菩萨,太欣慰了,原来还有这样一个法门,这么不可思议。好好学这个法,受持这个法。师父我不明白,向须弥灯王顶礼就明白了。须弥灯王在哪儿了?管他在哪儿,尽管顶礼去。顶了,还是不明白。不明白最亲切。顶受此法就对了,你要把这部经顶脑门上,顶受此法!就对了!没事你就顶着维摩诘经,你就顶受此法,这就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赵州顶鞋,你顶维摩诘经,一个意思。没事就顶个书打座,别掉下来,有一天,你就会忽然开悟,就知道为什么要顶书了。若有菩萨信解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者,一切魔众无如之何。如果谁能够真正明白通达领悟这个不可思议解脱法门,那一切众魔都不能侵扰。无如之何?就是不能对你怎么样,就是任何都不能障碍你了,任何烦恼,任何魔众,所以的事情都不能够困惑于你了。为什么啊?因为见地和功夫到了,自然魔不能扰,妄念插不进来。谁能够明白为什么新发意菩萨和诸大弟子升不了师子座,为须弥灯王如来顶礼,就能够升到宝座上,谁要明白这个,谁就是活赵州,谁就会了末后一句,向上一路。大迦叶说此语时,三万二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说,谁能够明白马祖说的,你能够一口吸进西江水我就给你讲什么是佛,谁要明白马祖为什么这样讲,就会明白新发意菩萨为什么坐不了师子座。据说西江水喝了能怀孕,生不了孩子的喝了能怀孕,所以大家挣着抢着喝西江水去。西游记看多了,女儿国的那一段看得太多了。尔时,维摩诘语大迦叶: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故,教化众生,现作魔王。修行路上,我们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逆境,其实都是考验你来的。都是你解脱所必须要经历的考验。又迦叶!十方无量菩萨,或有人从乞手足耳鼻、头目髓脑、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马车乘、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珂贝、衣服饮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而往试之,令其坚固。前面如果你通达了,后面的哄你要眼珠子,哄你要媳妇,哄你要手要足要脑袋,你都能给,要脑袋,拿去,我这脑袋正好我不想要了。要媳妇,拿去,媳妇正好缺心眼儿,拿走。没媳妇,有媳妇就不给了是吧,媳妇丑,正好你要了给你,俊媳妇肯定不给你。金银珠宝砗磲玛瑙随便拿,反正都是假货对吧,都是二手市场上买来的。能向你要这些东西的人,他也是通达的人。我们看禅宗祖师,能真正问你很刁钻问题的人,几乎都是明白人。比如问:无手人如何使舵?把你的第三只脚给我。或者问:借一片阴阳地来用用?能这样问你问题的,都不是一般人。世间俗人肯定讲不出这些话来。能把你的眼给我吗?能哄你要这些的都不是凡夫,都是不可思议解脱菩萨示现来的。所以我们也都知道了,二祖断臂求法,怎么回事你也就知道了,你也甭当真。还有人问我,师父,二祖断那个臂在哪了,我想把它弄过来供上。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诸众生。不是有威德力,而是有智慧力,威德力就是智慧力,这个逼迫,不是逼你干什么,而是有智慧问你可以考验你修行的问题。这个逼迫是演戏,会演这出戏。如是难事,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萨。凡夫,他不能这样去砥砺大修行人,就比如释迦牟尼佛有一世,涅槃经里记载,他为了求半句偈,投崖舍命,把自己的身体布施给罗刹,就为了半句偈。罗刹试探他说,我好久没吃饭了,我吃的饭跟别人不一样,我专门吃活的热的血,还不能冷了,冷了都不行,这血还热乎乎的,这肉一定还要有热量,你要给我这样的肉,我就告诉你后后面的半句偈。他前面说了一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然后就不说了。来试探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听这个,哎呦,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不是凡夫说的。这到底谁说的?好像后面还没说完。这时候罗刹现身了,说我知道这后半句,但我好几天没吃饭了,你要想跟我求这后半句,你得给我弄些热的肉来。佛想,我从哪找热的肉来,除了我自己,我没办法弄肉来。我为了求这半句偈子,投崖取肉,佛想到,我生生世世为了这个色身,我一直在轮回,一直在受苦。那受的苦,比取这些肉苦多了。现在终于有机会了,能听闻无上解脱大法,我用这个没用的身体来换取解脱的智慧,太值了。这个身体,我要它干嘛呀,投崖舍身,为求后半句偈。真正求法的人,为了法不贪身命,所以你就知道得道觉悟的人,他们的心思都用在什么地方。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萨。他不会觉得解脱究竟有多重要,他不会哄你要这个命,也不会舍这个命,但是罗刹就能去逼迫释迦牟尼佛,我们就知道罗刹他多有智慧,他并不是真想要那个带热量的肉,他就考验释迦牟尼佛去了。哎呀,太厉害了,你太厉害了,你为了这半句偈,你连命都不要了。你也不要跳,我也不要你这个肉,这都是试验,试验修行人,为了成就他。你不要听这个故事,觉得跟神话一样,离你很遥远。我们每天经历的困境,逆境,烦恼,这些个扰乱你的,都是来成就你的,都是罗叉现身,向你索要你最珍惜的。你那点小烦恼,跟佛跟大成就者比都不算什么。你还在那烦恼伤心,你有什么可伤心的,你老婆也有,媳妇孩子也有,父母都在,工作也有,就有点小烦恼,你还在那执着,等哪天回家一看,媳妇也跟人跑了,房子也着火了,父母也都死了,突然之间孩子抑郁了,那个时候就是你解脱的时候。你再想想你现在这个时候,挣得钱不多,日子过得还可以,自己长的本来也不俊,没灾没祸的,就是不知足。想想那些灾难,你的小烦恼都不叫问题了。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里不管你遇到什么样的境界、逆境,想想维摩诘经里这些考验,你都不用经历,都没有人向你要老婆孩子手足什么的,你就释然了,你就觉得自己太幸福了。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智慧方便之门。龙象蹴踏,龙象的行迹,它的行为,它的生活方式,不是一般动物所能比拟。蹴踏就是它走的一步,那是驴能够相比的吗?大象走一步,咣一脚这么大,那驴一百步也填不满。龙在天上飞,驴一瘸一拐在地上走,没法相比。大修行人,他的心量和修行、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里受点打击,受点磨练你不要烦恼,跟你无量劫来轮回生死的苦相比,那点烦恼算什么呀。一切都不是终点,不是定法,不是定论,殊胜还在后面呢,越黑暗黎明越近,你越痛苦离解脱越近。不痛苦你还不想解脱了,苦得你没法了,你再也不敢贪了,你再也不会贪那些东西了,你就想解脱。不刺激刺激你,你还沉迷呢,还不知道醒呢。你还觉得这花花世界多好呢,还在堕落,不停地向幻梦里沉。所以大家不用担心,只要你遇到佛法,老实修行,毕竟解脱。一切都是引导你向解脱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好事情,都是最好的安排,你遇到的所有顺逆境界,都是不可思议解脱菩萨,都是法性因缘在试炼你,在成就你。是名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智慧方便之门。这里讲了,是方便之门,没有实法,大家都不要当真。你多痛苦,你多烦恼,不是真的,我们是在梦里啊,等你醒来的时候,你发现你毫发无损,你一直都是圆满的,你从来没失去什么,你从来也没得到什么。你失去的一切都是妄想都是无明,你得到的一切也都如梦如影。你发现你从来没得到什么,也没失去什么。你真正觉醒的时候,就再也不会患得患失,不会迷在世间的快乐,享受,妻子,家庭,眷属,事业,名闻利养里,这些全都是如梦如影,什么都没有。我们学法就是为了醒来,看到自己过去的执着,是多么的虚妄,曾经的烦恼,是多么的没有意义,多么的愚痴。为了那个虚妄的蝇头小利,为了那个根本就找不到的不真实的东西去绝望,去痛苦,去纠结。但那也是我们一定要经历的,我们不经历那个痛苦,我们就不会醒来。我们不经历那个如梦如影,那个幻境,不经历苦,我们不能发现那是梦,那是幻化的,我们也不愿意也不甘心也不情愿醒来。苦到一定程度,最后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抓不到什么。自己就放下了,放弃了,不再追求什么了。所谓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是自性毕竟解脱,毕竟清净,毕竟圆满,诸法本自解脱,不待思量。若本解脱,则根本就不存在解不解脱,不存在一个实有的烦恼,一个束缚,除了你自己的执着,除了执迷不悟以外,没有烦恼,没有束缚,没有人捆你,没有人伤害你,没有人给你烦恼,没有人套住你,除了你自己的执念,自己的妄想,自己的贪着。所以我们不用怨天尤人,不用怨自己,反正都是假的,自己在做梦。也不用去纠结一些东西,过去了就完了,什么也留不住,所有的一切都是梦幻空花。恒河沙世界,诸佛,净土,所有的一切都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真实。多好的事情,多坏的事情,都是梦。你就找不到一个事情不是梦。你曾经多么兴奋的,甚至包括你曾经的修行解脱法喜充满,这些全都是梦。世间的那些烦恼啊、孩子、老婆跟人跑了啊、孩子成绩不好,等你最终闭眼的时候,才知道全都是梦。如果你好好修行,当下就醒了。听师父这么一讲,全都不真,全都是假的,都没有意义,我们活着还干嘛呢?我们活着就是为了知道这一点,不再执迷任何事物。到最后,不是消极,而是喜悦,是平静,是清凉。
202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