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第二十三讲

发表时间:2021-02-08

浏览量:2443

维摩诘经

第二十三讲

观众生品第七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这一品是讲观众生品,是怎么来观众生?六祖大师在坛经的最后为大众开示:若识众生,即见佛性。如果你能够如实观照众生,了达众生性,即得见佛性。如果你不知道众生只是我们的一个妄想,你不知道众生不实有,就会着众生相,那就是生死,就是轮回,就是有为。

文殊师利为了给大众演这个法,让大众了达实相,他问维摩诘怎么来观众生?一个修行人怎么看待众生?怎么认识众生?我们以往学佛好像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一说众生,好像就想起人的一个模糊观念,对吧,想起芸芸大众,想起学法的这些佛子们。一提到众生,就着众生相。这是以往我们学法的一个通病。我们学维摩诘经就是要了达实相,知道众生到底是什么,有没有众生。

维摩诘回答到:譬如幻师,见所幻人。维摩诘这个例子举得特别好,他不是说一个实有的人见到一个幻化的人,不是,是幻师见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这里面有两个信息,一个是众生幻化,另一个是菩萨本身也是幻化。幻师观幻人。所谓幻师,其实就是魔术师,表演的人,他弄出一个幻化的人,一个假的人,二者相视,二者皆幻,菩萨观众生为若此。魔术师演的魔术没有一个是真的,魔术师本身也是假的。众生只是一个名相,一个妄想。我们取魔术师是取他的比喻意,你不要跟我讲,师父,魔术师也是人。我们取他的寓意,幻师就是这个人不真实,他所表现的,他要演的一切都不真实,他变化出来的一切都不真实。所以一个修行人要想了达实相,首先通达我不实有,我所不实有,我与我所,二俱是妄,能所俱隐,能观所观俱不可得,才是真实之相。众生是幻化的,就像幻人一样,如智者见水中月,众生就像水中月一样,看着明明有,却了不可得。水中找一个实有的月亮找不到,只是一个影像而已。如人在镜子里面看见自己的面相,有那么一个影像,但镜子里没有真人。心外没有实有的众生,众生是我们心的影像,是心映射幻化的影像而已。如热时焰,热时焰就是阳焰,天热的时候,我们会在大路上看到远处有像水一样的幻影,那叫阳焰,而路上没有水,没有热气。那种水是物理呈现的假象,没有,动物就不知道,比如鹿,天热的时候渴了,看到远处有像水一样的影像,它就去追这个影像,追了半天,渴死了也没追到。为什么?它不知道那是个影像。凡夫众生也是一样,他执着人,执着物,执着见闻觉知的一切都是实有,如渴鹿追阳焰一样,终不可得,疲急而亡。众生追逐六尘境界,不知休止,故堕三途,无有了期。众生认为自己实有,这是所有烦恼无明的根本,不管你是造恶,还是修善,全都是迷惑颠倒,因为你认为实有,你就去帮助他人,去干涉他人,去伤害他人。金刚经云:若卵生,若胎生,所湿生,若化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胎卵湿化,全都是我们的妄想,把这些妄想灭度,令这些妄想不起,就是令入无余涅槃。如是灭度一切众生,没有一众生得灭度。所以佛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佛也用众生这一个名字,那是随俗,随世间法,佛很清楚并没有一个实有的众生,只是假名为众生而已。

众生如呼声响,呼声响就是在空旷的地方喊了一声的回响,本身我们喊的这声都不真实,回声更不真实,所以说众生如呼声响。如空中云,虚空中的云,变化不定,须臾就变了,刹那间就换了形象,不真实。如水聚沫,水上起的泡沫,刹那就破灭了。如芭蕉坚,芭蕉是一种很脆弱的植物,空空的,里面什么也没有。如电久住,电是不可能久住的,那这里为什么要说如电久住呢?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没有这样的事,这是不可能的。众生不可得,十方世界也觅不到一个实有的众生。电如果能久住那就有众生,电是不可能久住的,电久住,类似于龟毛兔角一样,你找不到一个有毛的龟,有角的兔,你也找不到一个能停留的电,能久停留的电,你也找不到一个实有的众生。所以你要这样观众生,众生就像一个久停留的电一样,那是不可能的,是没有的,这个跟断灭没有关系。因为你执着,你认为有这样的众生,所以告诉你实相,没有这样一个实有的众生,不是断灭。断灭是我们妄想出来的,而这个是实相就是这样。

如第五大。实际上没有第五大,只有四大,地水火风,第五大也是妄想出来的,众生就是我们的妄想,我们妄以为有人有我有众生有寿者,所以如第五大,是我们臆想出来的。如第六阴,我们都知道有五阴,色受想行识,又出来个第六阴,也是妄记的。如第七情,我们身上只有六根六识,又创造出来一个第七情。佛讲的第七识、第八识跟这个第七情不一样,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都是方便施设的,并不是实有的。这里第七情,是从我们人的角度,又找出一个感觉器官来,然后能生出一个情识来,没有。如十三入,十三入就是六根六尘十二入之外又找出一个来,也是不可能的。如十九界,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外又多出一个,也是不可能的,没有这样的一个法。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一切众生皆是水中月,梦中花,第七情,第六阴,石女儿,龟毛兔角,了不可得。

如无色界色,如燋谷芽,如须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我们不学维摩诘经,你很难在一部经里找到如此清楚地描写众生不可得的开示。这里非常直接的开示众生不可得,没有众生。我们了解了这一实相,甚深的佛理就容易懂了。维摩诘经是禅宗的根本经典。禅宗修行的所有见地、方法、智慧,在这部经里都能找到。自古以来,有人以华严经立宗,贤首宗;有人以法华经立宗,天台宗。有人以楞伽经、瑜珈师地论立宗,唯识宗。有人以大日经、藏传经典立宗,密宗。禅宗立宗的根本经典,就是金刚经、维摩诘经。这两部经是禅宗祖师引用最多的。

维摩诘继续开示,众生好比如无色界色,无色界本身就没有色的概念,无色界嘛,无色界没有色,这是从世法的角度来讲,从有为的比喻来讲。如燋谷芽,烧焦的谷子,它不会再发芽,我们知道种子必须是正常的好的种子,它才会发芽。烧焦了的种子不会发芽。一个烧焦的谷种能够发芽,这是不可能的,无有是处。众生也是这样,没有众生。就像焦谷发芽一样,是不可能的。我们看,佛经里,包括维摩诘经,佛陀引用的这些名相比喻都非常生动贴切,让我们一下就能知道众生的实质。我们也就理解了佛到底要让我们明白什么,这些东西是不存在的,可是我们总是把众生当成实有,把自己和家人当成实有,把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生命都当成实有,杀生也当成实有,自己身体生病当成实有的,诚惶诚恐,死亡当成实有的,并因此而产生无量的执著和恐惧。不仅说把有形有相的当成实有的,还臆想出来很多无形的众生。有形众生都不是真的,他还想一些无形众生。天天说,我身上有众生,我身上有乌龟,有蛇,有免子,蛇在我身上盘着呢,所以说修行人不了达这个根本,无量劫被自己的妄想缠绕,他不知道是自己的妄想之蛇缠在自己的大脑里,而不是身体里有蛇,有无形众生。

你自己都没有,怎么会有个蛇在你身上呢?你自己就是个影子,蛇也是影子,一个影子能盘影子上面吗?对吧,都是我们的妄想啊,蛇就是我们的妄想。

这世间一切法,我们看着好像有实有这样的东西,比如草木瓦石,蛇,虫子,人等等,我们看着好像这些东西是存在的,其实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心的一种状态,是种种心念的折射,蛇不就是我们心中弯弯曲曲的东西吗,虫子就是我们心里鸡毛蒜皮的那些琐事,那些是非标准,是是非非。不点事情都放心里,这就是虫子,蛔虫,是不是?老虎,就是我们心里面凶恶的那个念头;绵羊,就是我们心里面那个柔软的那个东西;草木瓦石就是我们无情的一面;水,我们心里柔弱流动的那一面。其实一切的外相,都是我们心里折射出的一种形象,法即是心,心即是法。那我们就知道外面的法不是实有,它是心念。众生也是这样,它不是实有的,众生就是我们心中的一个妄想,一个深深的执着,是一种执着的心念,牢固的我执,就幻化出这样一个人物来。

如须陀洹身见。须陀洹是声闻乘四果里的须陀洹果,须陀洹果就是断了身见,他不再执着有一个身体,他通过入定,观察到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身体,所以不再执着身体是自己。这已经远远超过凡夫将身体认同为自己。但须陀洹的智慧,只是有限的,他了达的并不是全部的实相。他只是证得人空,不再执着这个身体是我,但是他还有一个心念上的我执我相没有破掉,也就是他还没有破掉法执,没有如实观察到法无我。这里说须陀洹有身见,是不可能的。没有这样的须陀洹,须陀洹一定是破了身见的,否则就不叫须陀洹了。所以众生也是这样,没有这样的众生,我们观众生,就像观一个有身见的须陀洹一样,是不可能的。如阿那含入胎。阿那含是不再投胎来此世间,他来入胎是不可能的。阿罗汉是无三毒的人,断尽贪嗔痴,他的烦恼断尽,虽然烦恼断尽,只是事障已除,理障还没有除。他的所知障没有断尽。但阿罗汉已经没有贪嗔痴三毒。众生就像阿罗汉有三毒一样,是不可能的,是没有的。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得忍菩萨就是得无生法忍,不会再有贪嗔痴这样的念头,也不会破戒。毁禁就是破戒。如佛烦恼习,佛已经断尽了一切烦恼习气。如果说佛还有烦恼习,那是不可能的。众生就像佛还有烦恼习一样,是不存在的。如盲者见色。盲人看不到东西,看到东西就不是盲人了。如入灭尽定出入息。灭尽定已经没有呼吸了,他的呼吸暂时停止。如空中鸟迹。鸟在空中飞没有什么痕迹。如石女儿。石头也不会有什么女儿。如化人烦恼。化人怎么会有烦恼呢?众生也是如此,妄想所见,如变化人。那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呢?你那是妄想,你错觉,你执着,你是在梦里,不真实,像化人烦恼一样不真实。化人没有烦恼,众生也是,本来没有众生,非众生,自认为是众生,起了一个妄想。如梦所见已寤。梦里见到种种珍宝,醒了还能看见,这不可能。如灭度者受身,像阿罗汉一样,取了灭度,又投胎了,这是不可能的。如无烟之火。火一定会有烟,没有烟的火一定是不存在的。菩萨应以这样的智慧来观众生。就是告诉你众生如幻如化,如梦,如石女儿,如电久住,都是不可得的。

我们自己反观一下自己,我们是不是认为有个我,有个人,有个父母,有个儿女,有个老婆,有个老公,有个喜欢的人,有个在乎的人。对方一怎么样,自己内心就会跟着波动,自己一怎么样,对方也会更跟着波动。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如实观众生,不能了达众生幻化,众生性空,众生性即解脱性。没有一个实有的众生,我们不知道这个实相所以才会执着,才会有烦恼,才会入生死。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文殊师利说:如果众生如石女儿,如电久住,没有这样的众生,我们还怎么行慈啊?还有必要修行慈悲吗?佛陀一直告诫他的弟子要行慈悲,要自觉觉他。如果众生都是幻化的,怎么行这个慈?这也是很多人的一种疑问。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

众生幻化,非是断灭。一个修行人一旦能够真正了达众生不可得,非实有,唯心所现,他就应当想着,我要把这个实相如实的告诉其他人,为众生讲实相法,这就是真实的行慈。众生执着自心,就会于幻化中取着。只有通达实相,才能不取着自心境界,得真实解脱。

行寂灭慈,无所生故;知道诸法本自寂灭,这是一种慈悲,这是行寂灭慈。我们不要认为有一个慈要去行,不是。行寂灭慈就是通达诸法本自寂灭,是名为慈,因为本自无生故。

行不热慈,无烦恼故;通达本性清凉,没有烦恼。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通达没有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平等,如梦如幻。

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若悟人法无我,则不与一切人法诤论,不与万法违背,是名行无诤慈,心行平等。

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通达法性不二,能所俱无,内法外法,皆不可得,是名行不二慈。

行不坏慈,毕竟尽故;众生执着生灭,贪着有为。菩萨悟无生灭,无成住坏空,以无为心,恒常大悲,尽未来际,是名行不坏慈。

行坚固慈,心无毁故;不后悔,不退转,志愿坚固。只有修行才能解脱,没有第二条路,要么轮回,要么解脱。

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清净慈者,心无挂碍,无有夹杂,直心道场,以了达诸法性本清净故。

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虚空无边无际,我们的本性也是如虚空一样无边无际,能变化万法,能行无量善法,能具足无量功德。

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阿罗汉有另一个名叫破结贼,能破自心的贼,能灭自心的烦恼。行如是慈,为破自心烦恼贼故。

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既然你问观众生如幻化怎么来行慈,维摩诘说,修行的目的,最终是在自心上下功夫,降伏自心,并不是执着度化外在的众生。通过利他而实现自觉。比如我们说尊重别人赞叹别人呵护别人守护别人等,这都是在长养我们自己的慈悲心、清净心、利他心、无我的心。这里面所谓的如来慈、佛之慈、自然慈、菩提慈,全都是在长养我们的善心,借助外在的一个众生相,虚妄的影像,启发我们内在的觉性,开发我们本性的慈悲。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问完慈又问什么是悲。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菩萨修的一切善法都不是为自己,不入断灭。刚才我们讲修行全都是修自心,修自心正是为了去除对我的执着,然后能够自觉觉他。不是说我修行了,谁都不管了,全世界都与我无关。只是不干涉,不操控,不评判别人,不是断灭,任何人与我无关。有些人学禅宗,看到祖师们一个个独来独往,张口就说,别人与我有什么关系?禅宗祖师们不是这种思想,而是随缘度众,皆具慈悲,只不过,见众生有缘,才给予开示。不是像有些人,心里想的全是自己,别人一概与我无关,这是大大的我执,是生死的根本,学人不可不察自己是什么心行。

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只要做了能利益别人的事情,没有后悔之心。怎么才能帮到别人?你一定要通达无我,你不执着自己了,了达实相,你才能够帮助别人。如果你有我相,你有我执,你根本无法利他。只有通达无我,才能真正利益别人而不生厌烦之心。

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祐,无所悕望。不会执着自己所修的功德果报,所做的一切都不会期望它有什么结果,盼着它有什么收益,不会,这就叫做舍。舍就是不执着得结果。无所得就是舍,并不是说我要舍掉什么。上面讲的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菩萨在示现生死的时候,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也,也会有一时的怖畏退转之心,会生烦恼,怎么办?当依止于什么才能解脱?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要时常观想佛的功德,佛的自在、大慈、大悲,佛的清净、智慧,法身的圆满,以此来鼓励自己,增强道心。若能时常观想法身的功德智慧,生死的畏惧自然消失。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依如来功德之力,怎么行?怎么住?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所谓的依如来功德,默契法身的圆满,并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不是一种妄想,而是要有真实的愿力和修行。即是发心度脱一切众生,自觉觉他,从自我狭隘的世界里走出,行于慈悲喜舍,发菩提心,依正法修行,这才是真正的依于如来功德之力。因为十方佛都是因此而觉行圆满的。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怎么度众生?应当除去什么,才能帮助众生。首先要度尽自心的妄想和烦恼,才能帮助众生除去烦恼和无明。众生烦恼断尽,自然见于佛性,得大解脱。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答曰:当行正念。又问:云何行于正念?答曰:当行不生不灭。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又问: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若想断除烦恼,当如何修行?这里的问题,首先都是针对菩萨和我们每个人自身的。首先你先要会修行,先要断除烦恼,才能帮助众生断除烦恼。那怎么才能断烦恼呢?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几乎所有修行人都会被这个问题困扰,都找不到一个特别有效的方法来断除烦恼。维摩诘说,当行正念。所谓当行正念,其实就是三十七道品的统称,就是我们平时所练习的觉知、持咒、观照、牧牛、善护念。其实就是实修。因为大家不愿意实修,或者实修的目的不清楚,导致大家在烦恼面前无能为力。文殊师利又问:怎么才能行于正念?维摩诘答:当行不生不灭。你练觉知,行三十七道品,都要在实相之理的观照下进行。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答:不善不生,也就是烦恼妄念、诸染污法不生;善法不灭,也即不舍一切助道法,正精进不灭。问:善不善哪个是关键?哪个是根本?答:身为关键,身为根本。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善护六根,不染万境。修行从自己的身体、心念下手,是最快捷的。问:身以何为本?答:贪欲为本。一切烦恼无明,皆从贪欲起。只要看到自己的贪心,不随贪而沉迷,就抓住了修行的关键。问:欲贪孰为本?答:虚妄分别为本。其实就是生心动念而不觉。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颠倒想为本。就是取着自心境界的习气。颠倒想孰为本?颠倒想是从哪儿来的?从空而来,从本性而起,从无住生,所以说无住为本。无住孰为本?无住则无本。最后维摩诘说,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生一切法,修一切行。

我们看这一段前后修行环环相扣,丝丝入理。怎么断烦恼?要行正念。怎么行正念?要默契实相,悟不生灭。直到从无住之本,立一切法,行一切法。也就是给我们指出一切修行最终都会归到无住。无住才是一切修行和解脱烦恼的根本。

问了这么多问题,最后回归到无住。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通达诸法无住,涅槃无住,解脱无住,觉性无住,一切法无住。要行于无住,念念不住。六祖大师说: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滞着,则烦恼尘劳自然而生。如果前念、今念、后念,念念无住,即得解脱。众生的烦恼全都是住在了念头上,住在了法相上。一念住着,就一念烦恼;一念住,就是凡夫;一念无住,一念佛。一念住,就是牢狱;你一念无住,就一念解脱。只有无住,才是解脱修行的根本。从无住本而得解脱。立一切法,就是你再做一切,都是顺应解脱的。你的一切修行都是要默契于无住。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这一段很有意思,很有趣,是天女与舍利弗之间的对话。其实这里也可以作为一个禅宗公案来让大家参。我们一会儿再讲这个公案。这时候维摩诘室有一天女,她看到天人们在听维摩诘与舍利弗在论法,然后她便现出身来。她向菩萨声闻众身上撒花,这些花到了菩萨身上自然就落下来了,撒到大弟子身上的时候,花就停在身上了。这个现象是有喻意的,从世间法的角度,花一撒落,在谁身上都会掉下来。因为地球引力。所以,我们知道这是个故事,是个譬喻。你不要跟我说,菩萨有神通,阿罗汉没神通,这里是比喻智慧。

花落在大弟子身上掉不下来,我们一看,这是个比喻,是个故事。你别一看经里这样讲,又疑惑了,又纳闷了,又把它当真了。经书不是凡夫编的童话,虽然是故事,但里面全都蕴含着佛的智慧。他不像世间人编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完全是骗人的,佛的故事都是慈悲为怀,他是方便施设,引导你入实相,实现解脱的。

这帮声闻弟子们一看这花落在自己身上也不掉地,看花落在菩萨身上扑拉扑拉往地上掉,人家都挺清净的,自己弄一堆花落身上,怎么也去不掉,又开始紧张不安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花落在身上,为什么去不掉?声闻弟子用神力想把花弄下去,又弄不下去。其实这里可以作为一个公案来参。有智慧的人一看就明白了。

天女问舍利弗?为什么要去此花?舍利弗说:此花不如法。声闻乘其实很注意自己的威仪、自己的身份和形象,很看重自己的修行。也很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影响。声闻乘就是这样,他们一看到花落在自己身上,开始局促不安,一切弟子尽其神力去华不能。你说花掉你身上你去它干嘛?他肯定是觉得花不好,所以想去掉,又去不掉。其实不是花去不掉,是他心里那个花的概念去不掉。他认为花不如法,他不自在。这都是比喻声闻乘还有执着,还有畏惧的东西,还有觉得不好的东西,他要从自己身上去掉一个本来没有的东西。这个去的心,反而成为了他们的障碍和无明。而那朵花根本不障碍他们。本来没有这个东西,他要去,当然去不掉了。象征二乘人妄见烦恼,妄断烦恼,反增烦恼。菩萨没有这些分别,没有这个概念。花就是概念,花就是善恶的概念,象征烦恼。菩萨心里面什么也没有,所以他身上不会有花。而声闻乘他心里有好坏,有善恶,有生死,有涅槃,有持戒,有清净,有破戒,有如法,有不如法。花代表一切法,对声闻乘人来讲,是法执未去。所以天女问舍利弗你为什么要去这个花呢?舍利弗说,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我们就看到二乘人不通达实相,很可笑,当然这是表法,这个比喻你要看明白了。如果祖师用这个事来考你,那我讲这些话也十分可笑了。这花也去不掉了。

当然,维摩诘经毕竟更多的是讲如来禅,给大家用文字来开示实相。后面天女会给大众开示,关于花落在声闻乘人身上的譬喻。但这里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摘出来,作为一个祖师禅的公案来参。也就是说,为什么天女散花,落在菩萨身上,花皆落下;落在声闻人身上,花会着在身上,而且声闻人尽其神通,不能去花?大家好好参参这个公案。有会的,请下一转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