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禅者应如何面对临终
学禅者如何应对临终问:师父好,净土宗临终靠佛接引,学禅的人临终怎么办?答:学禅的人不考虑临终怎么办,他考虑现在该干什么。学禅的人知无临终,故居一切时,不生临终想。知无生死,故无生死想。常善护念,于念而无念,心不住法,故言下得解脱,非待临终也。不仅学禅人须如此,一切修行者,亦当如此,功在当时,见在言下。心不住法,方免轮回。轮回须当下免得,欲临终免得,无有是处。言下免得生死,即临终免得生死。言下不免,临终亦免不得。何以故?当下念念住着生死,增长无明,未来何以免得?此事须做在平时,不可向后安排。向后安排心,正是生死心,学人不知,虽求免生死,正被生死捉。学法之人多向后安排,错用心也,但增长生死妄想,与道相乖!可不危乎!学禅者,莫做禅想。若生禅想,即非禅也。以有禅相故,于禅之一字,生种种妄想,分别高下。以有妄想故,错失当下,滑入生灭。以生灭心,测真实性,真实性则随其妄念而流转,故有生死。实无生死,亦无流转。但随众生妄念,住于妄心,假名生死。故学人当于言下决了此事,不待临终。若待临终,如人追影,远远不及。何以故?本无临终,妄见临终。以错见标的故,愈寻愈失,转转相背。若知影即身,知念性空,当下即临终,生死即涅槃。妄心一歇,即觅得本身,亦悟无生死。故学法之人,不可妄立名相,妄见生灭、禅及非禅,种种法门,皆是虚设,非实有法。若学人不明此理,画地为牢,自设局限,无人能出。学禅者,无所学,无所解,心不住相,是名学禅。学禅者,不见生处,故无灭处。不见来处,故无去处。学禅者,以平常心应平常事,见生死如开关门,无丝毫奇异处,无丝毫可虑处,如呼吸言语,动作施为,到点吃饭,到点睡觉,有何可思可想。若欲思想,当在平时。平时打理清楚,便可放下。平时不打理,临终打理,必手忙脚乱。不可雨来盖房,渴时掘井,为时晚矣。如人驾车,已临悬崖,即刻不知刹车,却打妄想,寄期望于落崖时刹车,是自取灭亡。纵即刻刹车,尚不能保证绝不坠崖,更何况于坠崖时。众生无量劫来,生死无明,积习久矣,纵当下止息造作,尚不知能否有力出离生死,更何况推之未来,待到临终。犹如待落崖而欲刹车,可不愚极!如永嘉见六祖,亦不顶礼,亦不问讯,振锡而立。六祖问:夫沙门者,具诸威仪。大德自何方来,生大我慢?永嘉答: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无暇具威仪。六祖反问:何不体取无生?六祖言,何不体取无生,是说,虽然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但是若能当下悟无生,则生死之事当下即了,无常之速亦不得见,可稳坐归家,无后顾之忧。故知诸修行人,若能如永嘉大师,功在平时,即能言下体取无生,当下了生死,则临终应对之事,已成剩语。
2021-03-09
-
向外寻找,只会带给你不安
向外寻找,只会带给你不安世人的爱加重各自的我执。不管是爱对方,还是渴望被人爱,都是我在作祟。以为有我,才渴望爱与被爱。道人在人际关系中看清双方的虚妄,善巧保护双方,彼此提醒对方,互不粘着,互不操控,互不干涉。不让彼此陷进自我的陷阱。你还在渴望被爱,或者付出爱给别人吗?如果你不了解自己是谁,自己到底是否真实存在,你所给出或得到的爱,只会把你带入无明和轮回。认清自我和一切事物的虚妄,那才是你需要关注的,而不是盲目地寻找爱。知道自己是谁,那才是你生命的唯一课题。丢掉这个课题,而把生命寄托在种种虚妄的事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了。找到真实永恒的,放下虚妄不实的,这才是你来到世间的唯一意义。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另一半,以得到安全感。不论是否找到,那都毫无意义。另一半永远无法带给你真正的安全感。即便像佛陀那样圆满的圣者,也无法真正给予任何人安全感。安全感来自认识到自我的虚妄,来自无我与无依。而永远不来自外在的人。只要你还在寻找依托,你就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宁。只要你还以为有我,你就无法真正独立。一个虚妄的灵魂去找另一个虚妄的灵魂,这是世间最可怕而无止尽的事。因为你永远也找不到。把感情、精力、时间和生命用在别人身上,只有迷失真性的人才会如此。在寻找爱中消耗你的生命,还是在觉醒中获得永恒的安宁。这是你需要深思的问题。觉悟的人,不再关注他人,对自我也不再执着。他只是用空灵的心识从一切那里划过,不留下一点点痕迹。
2021-03-09
-
法身说法
法身说法古人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翠竹不是法身,但从翠竹身上可看到法身。翠竹不是法身,但亦不离翠竹别有法身。翠竹空虚,一物不存,法身亦空虚,一法不有。翠竹无为,法身亦无为。翠竹无知无不知,法身亦无知无不知。所以,翠竹说法,唯智者能听。黄花不是般若,但从黄花身上可悟到般若。黄花非般若,但非离黄花别有般若。黄花无语,般若亦无语。黄花有色,般若可显色。黄花不住,般若亦不住。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又云:十八界本如来藏。是知黄花会说法,黄花是大禅师,唯禅者能懂。又如玉兰。它摇曳在空中,如法身无依。它不需要努力,便能生长,如法身无为。它没有丝毫的造作与营求,如法身无求。它不需要修饰掩盖,如法身天真。它无伴侣,孑然独立,如法身绝妙不待。它默默无闻,从不宣扬,如法身不显。它不以艳喜,不以枯悲,如法身不惊。它无言无说,无心意识,如法身无我。观玉兰花可以省身,赏玉兰花可以悟道。古人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溪声本无说法心,以无心故,能说真法。山色本无清净意,以无意故,能显真色。人虽能说法,但不离心意识。纵智如佛陀,慧如禅祖,所说之法,终不是真法。故经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欲听真说法者,去听鸟说法。欲听真说法者,去找哑巴问法。欲听真说法者,去听婴儿说法。欲听真说法者,终日说,而无说。终日听,而无听。想听法,去菜市场听外地人讲方言,你会听法。想学法,去跟瞎子、聋子、瘸子去学法,他们是你真大师。想学法,去跟水牛、瓢虫、乌龟去学法,他们是大修行人。法身说法,但闻其声,不闻其法。能如是说法,是法身说法。智慧听法,于一切法,听而不法。能如是听法,是佛耳听法。洞山禅师说: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时方得知。
2021-03-09
-
声闻人不度生与禅师不度生的区别
禅宗不度生与声闻不度生的区别我们经常看到禅师一个人清净自在,懒逸无为,不忙忙碌碌度众生。便会心生禅师所行是不是同于声闻阿罗汉人?禅师真的不度众生吗?禅师如何度众生?声闻人又是如何度众生?他们的境界有什么不同?禅师所行是自证圣智境界,是在完全了达诸法实相,彻见本性后的大休歇,自在洒脱,无拘无束,任性施为。禅师的无为与自在,合于法性,默契于道,非有意为之。声闻人所证涅槃,是有余涅槃,非为究竟。以只达人无我,而未达法无我,故心有所求,有所得,有所证。离于生死,住于涅槃,不知自心无一切境,本无生死,亦无涅槃。声闻人无大慈大悲,也不说法,也不教化众生,只喜欢入定,只喜欢寂灭,喜欢神通,喜欢清静,厌离人群,喜欢到没人的地方去。畏惧生死,贪爱涅槃。没有耐心,没有智慧,求于自了,如救头燃,升不起度众生的心。如过去舍利弗度人,经过两番试探,舍利弗就灰心气馁,退失度生之心。声闻人不度众生和禅宗祖师不度众生有本质的区别。禅宗祖师不度众生,是度而无所度,是随缘度而不做度想。禅宗祖师弘法利生,而于众生无有爱见大悲。像达摩祖师,六祖大师,马祖、百丈、沩山、黄檗、临济,都是度无量无边众生,而不执着有众生可度。禅宗祖师心境和声闻人的境界完全不一样。声闻人没有智慧帮助任何人,没有慈悲喜舍及无量道法,没有善巧方便。禅宗祖师则不然,他们有无量的善巧方便,有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智慧,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护念众生,而又知众生幻化不实,以此般若智慧,行菩萨道,无有疲厌。若以众生为实有,则生我相,如舍利弗辈,烦恼现前,退失道心。禅宗祖师虽然知道实无众生如来度者,但依然慈悲喜舍,不舍众生,不尽有为。经云:不离大悲,不舍大慈。又云: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以无始以来本愿力故,生生世世大悲世现,不弃众生,其愿无尽。故知,声闻人自度,非真自度,非究竟度,自亦不了。禅宗祖师自度,是真自了,亦能了他,是真阿罗汉,大阿罗汉、三藐三佛陀。禅宗祖师自度者,度尽自心种种妄想、分别和执着,不执着度心外众生。禅师不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度众生。声闻人心无众生,自力微弱,自顾不暇,故不度众生。自度如救头燃,不知一切众生同体无二,平等一性,不知在利他过程中才能圆满自己真正法身,得究竟解脱,故不度众生。禅宗祖师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同一法身,虽达诸法空相,不入断灭,方便教化众生,视一切众生如同己子。故禅宗祖师自度与声闻人自度有本质的区别。
2021-03-06
-
耐得住寂寞就不会苦
耐得住寂寞就不会苦不求乐,即无苦。无苦无乐,乃是大乐,常乐。不求得,即无失。无得无失,乃是真得,永得。不求智,即无愚。无智无愚,乃是般若,是为大智。不求生,即无灭。无生无灭,乃是寂灭,是为涅槃。不求脱,即无缚。无缚无脱,是真解脱,是真自在。不求成,即无缺。无圆无缺,是真圆满,是真究竟。问:寂寞不是苦吗?答:寂寞不是苦。寂寞只是无乐,无乐不同于苦。问:那什么是苦?答:耐不住寂寞才是苦。不自在、紧张、烦躁是苦;恐惧、忧虑、有压力是苦;患得患失、彷徨犹豫、纠结对错是苦。求不得是苦,得而复失是苦。以为有我,及有我所是苦。爱欲贪着是苦,颠倒劳碌是苦。如是诸苦,皆从有所得生,从耐不住寂寞生,从求乐生。若能知法是空,安住寂寞,耐得住平常,随份过时,不被物累,心无所求,一切诸苦自灭,一切烦恼自息。此理易知,此事难行。何以故?求乐之心,多劫积病;不静习气,根深难拔。故须亲近善知识,如法修行,方便断除,方能渐见功效,真实不被烦恼刀剑伤伐。若只知道理,虽听经闻法,不知远离保护,实际做功,所依识习气未转,以为修行,如画饼充饥,数他人财,分毫不得受用,是自欺瞒,自受灾殃,无人能救。
2021-03-06
-
在红尘中修行骗了多少人
在红尘中修行骗了多少人你是不是遇到过这样的时刻,每当你想出离一些世间琐事,想抽出一段时间用来专门精进修行,用功办道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段文字,或者听到一些大善知识的开示:不必去道场修行,不用离开世间修道,在红尘里一样修行。然后你那本来可以放舍什么的心,又一次心安理得地拾起了什么,让自己又一次有所依,而暂时的得到安心。然后你又去执着幻尘与幻有,而全然忘记了在红尘中修行这件事,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在红尘中修行。在红尘中修行,这只成为了你执着世间快乐的一个借口,一个退回到幻梦中的阶梯,而不是把你从红尘中叫醒。在红尘中修行,那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你如何理解它,那就完全不同了。你要清楚,什么时候你需要在红尘中磨练?什么时候你需要修远离行?什么时候你需要放舍和牺牲你的执着?你会不会在红尘中修行?在红尘中修行,你是真正想历事炼心,还是成为你贪恋红尘,放不下红尘的一个自我的把戏。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六祖大师所说佛法在世间,不是在红尘五欲中修行,而是在简单的生活里修行。不是在贪嗔痴慢疑里受苦,而是在穿衣吃饭中知足。不是在名闻利养中迷失,而是在淡泊名利中安养法身。不是在自了独觉中虚度生命,而是在自觉觉他中利益人天。不是在得少为足中止于化城,而是在尘世宝所中圆满悲智。在红尘中修行,不是让你避开人群,执着寂静山林,做自了汉。在红尘中修行,是让你虽在世间,而不染世间。虽在红尘,而不迷于红尘,不是让你堕入红尘,执迷于红尘,或彻底厌离红尘。而是在生死中而得涅槃,在烦恼中而悟菩提。在红尘中修行,不是成为你迷恋家庭,执着亲人的理论依据。不是让你把佛法当成解决世间法的思想武器。不是给你住于烦恼,不求出离以各种退路。不,完全不是这样。在红尘中修行,是指你离不开地球,离不开人,离不开待人接物而修行,是指你不能活在真空里。在红尘中修行是指你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带着觉知,时时不执着幻梦,随所住处,安住其心,而不是让你在红尘这个大幻梦中经历喜怒哀乐,自寻烦恼,徒劳受苦。在红尘中修行,不是让你掉入红尘,而是从红尘中真实出离。在红尘中修行,不是让你执着梦境,而是让你从一个个幻梦里醒来。在红尘中修行,不是让你逃避一个世间之境,而又执着佛法幻境。在红尘中修行,不是让你厌离世间,灭除五蕴,而求解脱。是让你在世间而觉醒,不灭五蕴,而悟五蕴本空,不着五蕴。修行人,当你还对世间有所贪恋,在红尘中修行,就会成为你继续在红尘中做梦的理由。当你已经从世间幻梦中醒来,在红尘中修行,那是你慈悲喜舍、倒驾慈航的无始愿力。在红尘中修行,它会套上一身美丽的外衣,引你入红尘的幻梦。它也会撕去自我的种种伪装,成为你圆满法身的真正熔炉。
2021-03-06
-
实无有法名发菩提心者
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师父在维摩诘经中讲,发菩提心愿如石头上栽花,那么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地藏菩萨的本愿,又是何意?请教师父如何理解如上发愿?师父讲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真如之中都无此事,那么慧远大师说三世诸佛皆来迎接,往生上品上生,又是为何?禅宗大德本幻长老晚年也教大众念佛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何呢?请师父慈悲开示。答: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以至地藏菩萨本愿,此皆是为初发心菩萨说,是方便说,非为实相。若论实相,普贤是汝本地无明,阿弥陀佛亦是你之妄想,地藏菩萨是你隔阴之谜。达磨大师云:三世诸佛,尽是众生妄想。故知有我才有愿,有我才发心,若悟无我,其谁发愿?金刚经云: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求生西方亦复如是,有我有生,才求往生。若悟无我及其无生,其谁求生?经文明说:十方佛土,亦复皆空。佛土尚幻,如何求生?又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者,非说如来,只汝自心。汝自心不悟,说什么张三李四,发愿求生,尽是迷人,诳诸权小。所以六祖大师说,迷人念佛求生西方,悟者自净其心。慧远及你所说大德长老者,自尚迷惑,不识真性,如何度人?若欲度人,须见本性。若见本性,不见有众生可度,说什么诸佛接引?所以如上之人不足为凭。佛说净土,如以黄叶为金,止小儿啼,方便接引钝根众生,非为上根人说。若论禅宗修行,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尚是瞎汉,何况他人?在我祖宗门下,拟心即错,动念即乖,尚未张口,早已了无交涉,更何况说愿说生,岂不是颠倒甚深,埋没生身鼻孔。
2021-03-06
-
维摩诘经第三十六讲
维摩诘经第三十六讲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舍利弗对阿难说,我们毛孔里也有这样的香气。也就是说,我们也已经得闻大乘法药,也有了大乘出世间的智慧。阿难言:此所从来?你这个香从哪里带来的?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舍利弗说,是长者维摩诘派遣化人从众香国取来佛吃剩下的饭,然后在他的舍宅里面给我们吃的。吃完以后,我们毛孔里都有这样的香气,都如香积佛国的菩萨,和香积国的佛一样,都有这样的香气。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我们知道这个香饭是表法的,是法味。甘露味的象征,但是你再好的法,也是法。我们都知道清净本性无少法可得,无智亦无得。丝毫的法都要离,要舍得干净,才能真正解脱自在。所以阿难问维摩诘,这个香气,能够保留多长时间?其实这里就是讲,一个修行人他到什么时候就不需要法了,要舍法。当然了,修行人因人而异,舍法的时期也不尽相同。每个人修行的境界,他所领悟到的实相,他的根基,他的状态是不一样的。维摩诘言:至此饭消。真正把这个饭消化了,也就是听得懂无情说法,香气就消失了。曰:此饭久如当消?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然后问消化此饭需要多么?维摩诘回答:需要七日。七日是个概说。其实佛法里用这些名相都是表第一义谛,都有它的寓意。当然这个寓意也只有我们自己去理解,学过《破相论》的人就知道,《破相论》里面讲,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吃了三头六升牛乳而觉悟的,三头比喻是三聚净戒;六升乳是什么?指六波罗蜜。他这样解释呢,我们还觉得还真是那么回事。吃了六波罗蜜才成道的,而不是吃了世间的六瓶牛奶。我都吃了好几箱牛奶了,我怎么也没开悟呢。所以吃了六升牛乳,六波罗蜜,才能成道。这里的七天我们可以理解为七识处。七识。你什么时候知道这个饭是从识出来的,从意识,从你阿赖耶识,从你那七种识里出来,这个饭就消了。不再执着识食,转识成智,这个饭就消了。你通达一切法都从意识、从妄想生,也就没这个法了。就消化下去了。怕大家听不懂这七天到底怎么回事,维摩诘继续讲: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声闻人听了这个法,证得声闻果,得入正位,这个饭就消化了。这个香饭,是法的象征。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一切法皆是佛法,每个人看到的不一样。声闻乘人,他学的是声闻乘法。他证得阿罗汉果,自认为解脱了,这个饭就消了。这个法他不会再去修了。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证得究竟的阿罗汉果,心得解脱,这个时候这个法就消了。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若没有发大乘意,食此饭后,直至发大乘意,此饭乃消。就像这些声闻乘众,在会的声闻众,听了维摩诘讲的大乘法,听了天女及他方世界的菩萨讲的不可思议未曾有法以后,发了大乘心,这个饭就消了。你所食的饭,所修的法是相应的。就像我们坐船到河对岸,到了河对岸这个船就舍了。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已发大乘心的,得无生忍,然后此饭乃消。己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佛法的作用,虽然能除一切烦恼毒,但是他并不真实。因为烦恼本来也不实,所以除烦恼也是在幻中除,并没有实有的一个法去除实有的烦恼。所以这个香饭一定会消。会消灭,会消失。因为此饭本来就是一个对治虚幻烦恼病的幻药。这个幻饭,再好的法,再殊胜的饭味,也等于零。这只不过对不了达实相的,初心的众生,初学的众生,所说的方便法。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一个香饭,能做佛事,能度化众生,能让这些人,各自得到利益,各得相应的解脱,相应的修行。佛言:如是,如是。阿难。就着这个机会,佛就开示了,佛下面的开示,就是和我们所学的禅宗特别相应,其实就是在讲祖师禅的,讲禅宗的法门。虽然翻译的人,翻译的比较正统。其实会看的人一看就明白了。或有佛土。并不是说地球以外,就是说有的地方,有的人,上上根基的众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这个就跟《法华经》里的普门品,和《楞严经》里的观音三十二身意思一样。有以佛身得度者,示现佛身而为说法。像这些声闻乘人,他见了佛,听了佛讲法,他就去修道,就去证道。也就是入了佛道,再也不会退转了。这就是以佛光明而做佛事。有的人就观想佛,像学净土的,观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相光明,放光照自己,然后就把心摄住了。这就是以佛光明而做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的人入了禅定,看见了净土的菩萨们都在那修行。看到经典里写的那些个菩萨们修行,升起了信心。这是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佛所化人就是变化的人,化身佛。佛所化人,狭义的讲,就是世间各个领域里面,法身会示现很多觉悟的人。但他示现的都是各行各业,完全不学佛法的人,这是狭义的。广义的讲,一切草木瓦石有情无情山河大地,所有的一切,都是佛所化人,都是化身。我们动的念头,想的任何事情,其实都是佛的化身。所以六祖大师讲三身的时候,清净本性是法身,我们当下这个肉身就是报身,我们思量,我们做事情,我们生起的一念善恶心,一念分别心,就是化身。所以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古人一听竹子破裂了,听竹子啪地一声响一下开悟了。就是佛所化人而作佛事。维摩诘去香积佛国派的化菩萨,把香取来。讲的这个故事,大家忽然之间,回光返照,心有所悟。这是以佛所化人而做佛事。有以菩提树而做佛事。有的人根基大,看一棵树,这棵树多么安静,多么无为,树的声音多么悦耳。顿时一切妄想息下来。看菩提树就开悟了。过去古人有很多的人,包括有两个争论风动还是幡动,看风都开悟了。风、幡都能给我们讲法。无情说法。这是以菩提树而作佛事。这里面就没有讲到是谁在用语言在讲法,在用文字在讲法。全都是在用形象、用无声的无文字,用幻化像在做佛事,在讲法。看你会不会听。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佛的衣服、卧具,也能表法,也能讲法。六祖大师得了衣钵以后跑了,知道有人追他,就藏了起来。大家都追六祖大师,惦着要他的衣钵。慧明上座,他也是为衣钵去的,但是为了衣钵而听到了六祖大师无上的开示,最上乘法的开示。最后把他逼的,我不为衣钵而来,我为法而来。这也是以佛衣而作佛事。没有那个衣钵,他能追六祖吗?他不追六祖,他能知道不思善,不思恶,就是本来面目吗?所以以佛衣而作佛事。包括西蜀的方辩,六祖大师问他:你平时做什么事业?方辩说:我平时是搞雕塑的。你搞雕塑的,你给我雕一个看看。方便听错了,还以为六祖让他雕一尊六祖的像呢!方辩一听六祖的话,不知什么意思,妄测。不知道怎么雕。他以为六祖让他给雕一座真身像。过了几天,雕了个像给六祖大师看。师父,你看,我这个雕的怎么样?六祖摸摸他的脑袋,说,你只懂雕这个,而不懂如何雕刻佛性。这是以佛像、以佛衣服而做佛事。我们都知道丹霞烧木佛的公案。虽然那木佛不是真佛,但是没有木佛演戏,丹霞能讲出这么妙的法来吗。而以佛衣服、佛卧具而作佛事。甚至包括初学的众生,一看到佛像,升起了恭敬之心,开始皈依佛门,逐渐深入佛法和修行。看到卧佛躺在那很安祥,对佛法升起了信心。《法华经》里说:若人入塔庙,一声南无佛,但复一举手,若复小低头,皆以成佛道。若人入塔庙,只要入了寺庙,看到了佛的形象,一举手,一低头,说一句佛真庄严,就成佛了。就这么简单。有以饭食而做佛事。穿衣吃饭,都是道场,都是修行。会修行的人,就在当下的穿衣吃饭上修,在走路、扫地、洗衣这每件小事上修,带着觉知,不打妄想,安住当下。不须远求佛道。只要你不打妄想,无论你做什么,都是在修行。不是说,光是香积佛国能这样,香积佛国不在他方,就在你自己的生活里。你在婆婆世界能够从这些小事上入手,不必远求,娑婆世界就是香积佛国。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只要众生能够以这个相,以这个形象,以这个因缘,能够安住当下,无不是佛法,无不是佛事。中午吃的带鱼,很多刺。素带鱼,你别多想,素带鱼,带鱼还有素的?有!从河里捞上来的,死了的带鱼不就是素带鱼吗!所以一直拔这个刺,大家见谅。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包括上面的有以饭食而做佛事,和下面的有以诸佛进止威仪而作佛事。有很多人喜欢喝茶,现在有茶道,茶艺,禅茶一味,有的人在品茶中品禅,在喝茶中练习觉知和专注,修身养性,长养定力。所以,做任何事都可以把它当成佛事,最主要的是看用心是否合道,是否能安住当下。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佛一讲法就讲,法如梦幻泡影,如水中月,如镜中花,如阳焰,如芭蕉坚,如乾闼婆城,这些现象都喻一切法虚妄不实。以这些比喻来做佛事。有人看到水中的月亮,看到花开开落,忽然悟到一切法都如此,无常速坏,但有其影,而无实质,忽然有所领悟,放下很多。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通过语言文字,我们能入道;或者通过听一些音声,也可以入道。包括极乐世界里面的鸟啊,树啊,迦陵频伽的声音,八功德水哗哗流动的声音,都能做佛事,都能令人开悟。当然了我们自己没有福报,只能在自己家门外的那个臭水坑边儿蹲一会,闻闻臭味儿,听听鸡叫鸭叫,忽然之间也开悟了。你不好好修行,那你只能感召一个臭水坑。现在是因为大家都乱倒垃圾才臭的,小时候也挺干净的,在里面游泳,在里面还捡过金戒指啥的。我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我家旁边有一个水坑,挺清凉了,能在里面游泳。后来没过多少年,全都奔里倒垃圾,没法游泳了,太脏了。没关系,现在有福报了,来到西湖边儿上,西湖治理的好,一直那么干净。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清净佛土不遥,你能安住寂寞,无事不闲谈、戏论,那就是最好的修行。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会修行的人,你不需要跟他说那么多,他自己也不需要听那么多,上上根器的人,言下即能相应。与什么相应?与无作、无为、无识相应。无识,就是离心意识,息虑忘缘,休息身心,不到处奔波造作。现在我们就知道了,佛土在哪里?就在你的脚下。动念即乖,拟心即错。不离你当下。你着在一个当下,它又不是了。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这个诸佛你不要想是别人,一切有心者自有诸佛,诸佛是自己做的,非从外来。六祖大师讲过,《法华经》里讲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你不要以为开佛的知见,佛早具知见。是开你的知见,是让你入佛知见。开你的知见,你要开佛知见,不是佛要开佛知见。所以这里讲到诸佛威仪进止,也是讲你的威仪进止,带着觉知,不论做什么,都是修行,都是佛事。你所做的一切,都不离自心。古人说,相逢不相知,共语不知名。你每天和它相逢,就是不知道。你每天自言自语,不管你和谁说话,都是在和自己说话,但你就是不知道,还和这个吵,和那个吵,和这个论,和那个论,其实都是和自己吵,这叫共语不知名。古人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这就是威仪进止,诸所施为,皆是佛事。禅宗里面讲的,吃茶去,刷碗去,洗钵去,锄地去,睡觉去,虽然有时祖师别有他义,但也包含着让你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你做的一切,都比你在那里用脑袋瓜子想更好。不管你做什么,只要不打妄想,那就是真性,活活泼泼的解脱。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六根虽有见闻觉知,而不染万境,真性常自在。所谓的不解脱,那就是住在意识思惟里面了,住在念头里面了,叫不解脱。从那里一出来,不管你干吗,只要你从那里出来,出来的一刹那,一刹那解脱。一念出离烦恼的执着,一念解脱,也叫一念觉。一念住着,一念执着,一念烦恼生。一念出离,一念清净,一念极乐。所以佛是心做,极乐是心生,一念心不住着,一念净土,一念弥陀。不管你做什么,只要你安心,你无欲无求,那就是佛。佛,就是一个心念状态的形容。你不要认为有一个佛。佛是一个状态,是心态,是心解脱的状态,是心无束缚,没有烦恼,不执着的一个心念的状态而已。不管做什么,诸所施为,无非佛事。都是佛事。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这里的四魔,其实是指修行人的一切执着,包括对生老病死的执着,对四大五蕴的执着,无明贪爱愚痴嗔恚的执着,因为这四根本执着,而生八万四千烦恼。以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才有种种的方便法而为佛事。佛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正是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幻病。这个烦恼都不是真实的,所以佛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也不真实。以幻药治幻病,最后发现没有病,药也就没用了。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你这个明白了,一切佛法你都通达了。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他能够知道所现的佛土,只是影像,皆不真实。这一切施为运动、言语、音声,所有的一切,都是佛事,都是清净的,都是解脱的。不管是在此地,还是他方,都是影像,都是佛事,都是净土。明白这一点,就再也不执着一个清净佛土,讨厌一个污秽的佛土。不会。现清净佛土,也知道是幻化,是佛事,梦中的佛事。处不净秽土,也不会厌恶,知道是幻化的,也能于此而做佛事。所以既不贪净土,也不厌秽土。若见一切不净佛土,比如说见此娑婆世界五浊充满,杀盗淫妄,高低不平,知道是法身现的一个影像,不会讨厌它,不会说厌离,也不会被它障碍,不会舍此求生于其他佛国。只是于清净自性而生慈、悲、喜、舍,生清净心,生欢喜心。未曾有也。也就是说解脱了,能够入此一切诸佛法门,知道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从本性虚妄生起,不实,一个作用,一个妙用,于此不住。心得解脱,从来没有过的自在。如果能通达清净自性,无净无垢,就再也不会去向往一个,厌离一个。因为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离也离不开,取也取不得。最后要彻底歇下来,安住自心,才是真正的净土。诸佛如来功德平等。这个诸佛如来功德平等,是讲自性,讲不可得。觉悟到这一点就叫功德平等。谁觉悟了,谁就是如来。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所现佛土不同,不是佛现的佛土不同,是众生根基不一样,他自己感召到的佛土和法门不尽相同,他的领会的能力不一样,他的业力不一样,所以感召的佛土不相同。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见外相的世界有种种差别,而虚空却一样,没有任何差别。一切法也一样,看上去有差别,但其实质是一个,也即是性空。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见到佛的色身、像貌有所不同,但解脱的智慧却一样,没有若干区别。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为何如此?如是佛法,皆从智慧生,从清净性生,从诸佛心生,所以其性不二。我们学不二法门,就是要领悟这不二实性,不着于相。如果你执着法,执着所现的形象,就是二法。这些法都是虚妄的,不可得的,方便的。是从本性上现的一个影像。通达此理,即不着一切法。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名为多陀阿伽度,名为佛陀。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为啥?没有东西可受,没有一个法可得,你用多少劫,无论如何用功,求一个法也求不到。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诸佛皆从自性演化出无量的差别相,无量的法门,无量的功德和智慧。但是没有一个是可得的,没有一个是实有的。所以说你有多大的智慧、辩才,都是不可思议的。你智慧辨才,也只能落在有为上。本性是无为法,不可思议法,是无所有法,是不实之法,是不可得之法,是自证圣至境界,唯心所现。阿难白佛言:我从今己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听你这样讲,我再不敢说我是多闻第一了。佛看到阿难感觉自己惭愧了,佛又鼓励他。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你不要不好意思,你那个第一呢,还是第一,是小学生中的第一,不是中学生中的第一。我们说的就不像佛陀那样委婉了,比较直接,就得直接打击他。打击谁啊?打击阿难。打击的了吗?打击不了。阿难在哪儿呢?早就成死人了。有的人会说:不对吧,这些阿罗汉都住在灭尽定里呢,怎么说是死了呢?大迦叶,住鸡足山了,我还去看过。很多人都说看到过大迦叶。这个人真在那儿,很多菩萨在禅定里都看到大迦叶在鸡足山了。哎呀,怎么谁讲什么你都信呢。我还说自己在禅定中见过提婆达多,见过善星比丘,见过金翅鸟,见过罗刹,见过须弥山呢,你也信啊!信,我们信!师父说什么我们都信。你信吧,我不信。我们千万不要信任何人的一些说辞,即便他真的在定中见过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一些形象而已,不足为凭。大迦叶没在鸡足山。师父,大迦叶没在鸡足山,那在哪里?在你妄想里。那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吗?文殊菩萨也没在五台山,文殊菩萨就在你们家厕所里呢。你家厨房、厕所、下水道里到处都是文殊。你就是活文殊,你还奔哪儿去找文殊?迦叶、阿难、观音、势至都是你,都不离你当下这念妄想,讲一切法都是在讲你。师父,我到底是谁?我到底是阿难,还是迦叶,还是文殊?你爱是谁是谁!跟我有啥关系。别我说什么你就着什么。说是你,也是假名,别执着有个自己。我才没心思去想你是谁呢!说你是佛,你是观音,你是阿难,就是骗你,逗你呢,千万别当真。阿难是多闻第一,在声闻中多闻第一,但不是在菩萨中多闻第一。佛还哄他,你别生退心。你虽然不是菩萨里的第一,但是你是声闻从里的第一。这些声闻乘人,佛的常随众弟子都非常的可爱,戏演的很真。一点漏洞都看不出来。只有慧眼才能看的出来,没有慧眼是看不出来的。装的像。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有智慧的人,他不会去想象菩萨的心行,不会去猜测菩萨的境界。菩萨的境界,你想也想不到,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功德无限。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为啥不可测量?因为没有功德,一切都不可得。如果你认为有,那就可量了。没有才不可量,不可测。不可得,才不可量。离于心意识才不可量。金刚经云:以福德无故,说福德多。它非是心数法,所以不可量。非有所得法,所以不可量。非定法,所以不可量。没有实有的功德。梁武帝问达摩,我建寺度僧,有无功德。达摩说:无功德。不仅功德不可得,智慧也是虚妄的,也不可得。不仅智慧不可得,一切法皆不可得。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佛说,阿难,你先不会去想菩萨的境界。维摩诘一时所现的神通之力,这种神通变化,这种示现,这样的智慧,声闻乘、辟支佛人,于百千劫,尽力变化,都做不到。为何如此,声闻辟支佛所行,都是有为法,是生灭法,是以意识心去测度,没有超越心意识,都是在鬼窟里做活计。没有离开身心意识而修行。而菩萨是超越了身心意识,是智慧的神通。所以这些声闻辟支佛就是以百千劫尽力变化,也赶不上维摩诘的这种神通智慧。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舍离是心。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一听到佛和维摩诘讲娑婆世界这些菩萨的修行和境界不可思议,这些神通变化,都是智慧方便示现,众香世界的菩萨开始心生惭愧。因为刚来的时候是带着轻视的心。其实这个轻视的心还是因为着相。我们刚到此土的时候,对此土的样貌和此土的菩萨、众生都生了下劣想。虽然极力的控制,也控制不住。没办法,本能,直觉,观念造成的。昨天看足球,看巴西和比利时踢,一开始就输了两球。哎呀,这个心呀一直就跟着起伏,跟着波动。一直告诉自己都是幻化的,没有巴西,没有比列时,怎么说都没用,心里面还是喜欢巴西,恨不得赶紧进球。因为心里已经执着巴西队了。球一到了对方门口,那个心噔噔的就跳,跳的我都害怕了,心脏病犯了。然后就开始闭眼,不思善,不思恶,观鼻吸,观了半天也不行。睁开眼继续看,多年的修行被一场足球击溃了,崩溃了,全军覆没。管它呢,我这人也不重视修行,我更喜欢足球,更喜欢心跳的感觉。给自己没修行找点借口吧,谁让咱是凡夫呢。所以这个心动呀,这个取舍啊,分别啊,希望哪个好啊,这是因为心里早就有了分别,早就有了预设。除非是机器人,是植物人,脑子不听使唤,否则,见境见相还是会生心的。但是没关系,别住就可以了。看完球,立刻放下,虽然巴西输了,不会真的难过。如果说,比赛结束了,自己喜欢的队输了,就晕倒在地,或者上吊自杀,这就过了,就是执着。如果看啥都跟木偶、跟石头似的,那也不太可能,那得修多少年,修成什么样才会对一切境完全无动于衷。就像卧轮说的似的,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如如不动,不是对境不起心,而是不生烦恼心,不住烦恼心。我们遇境起心动念,有的是很正常的,是真如自性起念,是见闻觉知的作用,是正常分别一切法。但后面不能当真,不能生分别想。我们是随处不住,随处解脱,看完就忘了。昨天一晚上也没睡好,没忘,到现在也没忘呢。不过好在还有个法国队。巴西输了,没关系,我已经不喜欢巴西了,我还是比较喜欢法国队。俩队都喜欢,但从潜意识里讲,还是比较喜欢法国,法国是浪漫之都,出过很多世界文化名人,有大艺术家,有哲学家,宗教思想家,非常有艺术气息的一个国度。法国人艺术气质都比较浓厚。我这人喜欢艺术,虽然我是农民出身,但我喜欢艺术。这笑话讲的,讲的我自己都破颜微笑。我们学的就是破颜微笑的法门。最后自己把自己逗乐了,就解脱了。讲到哪了,拉回来,马上拉回来,谁帮我拉回来。我己经跑到九宵云外去了,跑到了香积佛国。拉不回来了。没事讲什么经啊?讲这闲篇儿多正经啊,讲这正文多无聊啊!所以这个香积佛国的菩萨们,其实也都没有定力,看到娑婆世界的众生就动念,就生下劣想。他们也告诉自己不要生下劣想,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习气。在香识佛国早就开悟了,但遇到境界,还是生下劣想。现在听了佛陀这样讲,又觉悟了。天天老觉悟,一天觉悟好几十次。我也是总觉得自己开悟了,然后又迷了,又开悟了,又迷了。到现在总觉得昨天好像没开悟,今天开悟了。到明天又有不开悟了,这证明起伏不定,真没明白。意识又开始糊弄自己玩,不管是开悟,还是没开悟,都是自我的把戏,是念头在愚弄它自己,什么都不能信,不能当真。相信自己开悟了,是妄想。认为自己没开悟,也是妄想。离此二端,不生开不开悟想,是为入不二法门。所以今自悔责,舍离是心。舍离什么心?分别外尘相的心。什么叫实相,法国队一胜,我就把巴西忘了。总有东西代替过去的。这叫世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你让我看实相,没门,我才不看实相呢,怪费劲的。十二因缘法无尽相,这才叫实相。无穷无尽,总有一个代替一个,你哪个也别着,别住,过去就放掉,别牢牢地抓住不放。反正这个没了,又来一个新的,这叫观实相。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诸佛度化众生的智慧方便,变化无穷,无量无边。有的是。这个没了,还会出新的。这场电影是没有尽头的,我们住妄想境,不加了之。常住里面,反正电影永远上演,这场结束了,另外一场就上演了。此方结束,另一方又登场。这个故事结束了,还没来得急难过,哇!喜剧又开始了。师父,你这是让我们解脱?还是让我们轮回啊?你爱怎么地,怎么地,我还是那句话,跟我没关系。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他们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土众生、菩萨还有佛讲法不可思议,这么大的智慧,所以生了一念心,您也给我们讲讲,让我们也带回我们的国度,我们的国度菩萨都是一根筋。光知道吃香饭,没有娑婆世界的这种变化,没有这种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人眼花缭乱,让人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您也给我们讲点法,我们带回去。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这个有尽无尽就是我刚才讲的,此方谢幕,另一方又登场。此方唱罢,彼方登场。十二因缘不尽相。所以我们一开始学佛,会看到佛陀一直在讲,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但那是方便说,不是实相。学到后来,才知道实相是:世间的一切都是常的,当你不生心的时候,连常都没有。超越于常无常,说名为常。一切唯心所现,既不是常,也不是无常。讲无常,是对小根小叶讲的,对众生讲的。实相是没有生灭。生灭是幻化相,无常是假的。心境一直都是这样,无常变化,那是一种错觉,是心意识里的事,是生灭里的事。实相没有这些。看你起不起心,动不动念,分别不分别。你能不能直用直行,能不能随用随不住。你直用直行,无穷无尽。你也甭想轮回不轮回,也别想生,也别想死,安住一心,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也没有生,也没有死,一直都是这样。法身不是现这样,就是现那样,但是,不管现什么样,其实都是妄想,都是自心妄计的,没有现与不现。当生处即是无生。投胎就是不投胎。投胎明白了不就是不投胎了吗!你不明白,你以为成佛就不投胎了。其实你还是投胎。那就是声闻乘人的知见,以为证得阿罗汉果,就可以不来世间,不投胎了。但是如果认为成佛,还会再来,还投胎,那还是妄想。离开投不投胎,直用直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2021-03-06
-
金刚经大义三
金刚经大义三佛问须菩提:如来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吗?须菩提言:如来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问须菩提:佛会不会随顺世谛,说恒河中有沙,并说有如是沙数的恒河,复说如是多的恒河中的沙数很多?须菩提言:是的,很多。佛告须菩提:如是多沙的众生之心,如来一念悉知。为什么?如来知其所说心者,非实有心,只是妄念异名,假名为心。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于三界之中,觅心不得,是故如来说一念知一切众生心。实无有心如来知者。众生无心,佛亦无心。若悟无心,佛亦不存。佛问须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见吗?须菩提言:不能,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如来说具足色身,随顺世间,假说方便。本无色身,假名具足色身。佛问须菩提: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吗?须菩提言:不能,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如来说诸相具足,亦随顺世间,方便说言,诸相具足。如来者,无一切相,离一切相。佛告须菩提:你不要以为如来有所说法,千万不要这样想。为什么?若人认为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真正了解我所说法。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亦无说法者,是名说法。尔时,须菩提对佛言:世尊!于未来世,真的会有很多人听闻此经,信解受持吗?佛言:须菩提,非实有听法者及不听法者。为什么?所谓众生者,实无众生,依于世谛,说名众生。有无众生听受此法,法性不坏。你之所问,非为正问。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成就无上佛道,难道无法可得,只是回到原来吗?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我之所以成就无上正觉,只因止息一切所得之心,默契无为,悟无所得。以无所得故,得名无上正觉。佛告须菩提:我所成就之法,本无所有,平等无二,无有高下,如梦如幻,无得无失,不增不减。一切众生与我无殊,但离我法二执,不妄修菩提,即得圆满。若修行者,不着于我而修一切方便助道之法,即得成就无上菩提。若无方便善巧,行于不生不灭,则为不善。须菩提,我所言善巧方便者,实无善巧,但无执着,假名善法。所言不善者,亦复如是,烦恼异名,虚妄不实,假名不善。佛复告须菩提:汝等莫以为我当度众生。须菩提,不要这样想。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众生自性自度,实无所度。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不名如来。须菩提,如来随顺世俗,也说有我。如来说我,实不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如来有我。如来无我,故名如来。凡夫亦无我,故我说凡夫,亦非凡夫。何以故?凡夫亦不可得故。佛问须菩提:须菩提,你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吗?须菩提言:我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亦有三十二相,亦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说:若以形象见我,以音声寻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真实如来。佛告须菩提:我刚才问你,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吗?你说能。我说,若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转轮圣王亦有三十二相,亦是如来。转轮圣王不是如来。是故你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你是这样认为的吗?须菩提言:是的,我是这么认为的。佛言:如果你以为如来不需具足福慧庄严,得成于佛,那又错了。须菩提,既不要认为如来以具足相得成于佛,也不要认为如来不以具足相得成于佛。须菩提,如果你偏执于如来不必具足三十二相得成于佛,那很多发心修行的人,会落入断灭见,将堕无为深坑。千万不要这么想。一个真实发心修行的人,于法不行断灭,不说断灭。佛问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用来布施。复有一人,了达一切法无我,得无生法忍,此人所得功德,胜于前人。何以故?此人知福德无故,不着福德,故言福德多。 佛告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着于如来威仪形象,是人不知真实如来。何以故?真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佛告须菩提:若修行者证得身心世界一如,以虚空法界为一合相,为真实相,此是识心计度,虚妄不实。一合相者,妄想分别,实无一合相。凡夫之人,不达其事,贪着觉受,以身心受用枉为修证。莫信其说,莫随其教,此非实相。实相者,非有法名为实相。但有少法可言可得可证,为增上慢。佛问须菩提:若人言佛亦有知见,是人解我所说义否?须菩提言:不解,世尊!何以故?世尊所说一切法,依于世谛及第一义谛,依于世谛,方便言说;若依第一义谛,实无知见,亦无法可说。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修行者,应知如来实无知见,亦无法可说。一切众生亦舍于种种知见,于一切法,不生法相,不住知见,得成佛道。须菩提,我所言法相者,本无法相,是名法相。佛问须菩提:修行者当如何为人演说此经?佛自言:莫着言说,当不取一切相,安住自心,如实修行,达自行境界,不为外境所动,是为真说金刚经。为何莫执言说?一切言说有为之法,无常不实,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须臾坏灭,如实修者,不随生灭,不着言说。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弟子,一切人天在会之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2021-03-02
-
金刚经大义二
金刚经大义二佛又问:须菩提,修行者需不需要改善外境,往生净土,而去修行?须菩提言:不需要,世尊!为什么?外境佛土,唯心所现,虚妄不实,庄严不得,改换不得。但净其心,其土自净。识得自心,即名净土,是名庄严,是名修行。诸修行者应如是自净其心,不着外境,净土即现。不必求于往生,迷失真性。所言不着外境者,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其身长大,如须弥山王。是身大不大?须菩提言:甚大,世尊!虽说此身长大,但依世谛,说其身大。若论真实,其身本无所有,但有空名,故名大身,实非大也。西方净土所现一切依正庄严,亦复如是,本无所有,取着不得。但为接引愚痴无暇众生,方便安立,非为真实。佛问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如是河中沙数多不多?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中沙数。佛言: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人以此沙数七宝行于布施,得福多吗?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人受持此经一句一偈,深解其义,为他人说,此人福德,胜前福德。佛言:须菩提,若有人以身演法,行于是典,乃至一念默契其中一句微妙之义,当知此人所在之处,如同有佛,一切世人皆应供养。何况有人能够具足受持,如法修行。须菩提,若有人能受持此经,如法修行,当知此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明见佛性。若遇此人,当生尊重,视为善知识。尔时,须菩提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们如何奉持、流通?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亦名断除一切无明,亦名大智法船。以此名字,奉持流通。须菩提,佛说般若者,非实有法名般若,以实无有法可得,名为般若。须菩提,我问你,如来有所说法否?须菩提言:世尊!如来无法可说。佛言: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说者。以世俗谛,如来说一切法,实无一切法。如来者,亦复如是,实无如来,假名如来。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痛哭流泪,而白佛言:此经希有,甚深难得。世尊!我虽一直跟您学法修行,但没有慧眼,从未听闻如是妙法。世尊!若复有人听闻此经,了达其义,能见实相,胜于一切修行。世尊!我所说实相者,非有实法名实相,但离一切虚妄,假名实相。世尊!我今在您身边,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未来世,有人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何能无诸相?因为我相不可得,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亦复如是,空不可得。一切相皆不可得。故知离一切诸相,则名了心,亦名见性,亦名为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心不惊怖,亦无取着,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如来说一切法,但有其名,实无其法。须菩提,此经名为空名经,亦名空行经,亦名大空经,亦名无所有经,亦名不可得经。以空无所有,能除一切苦,能断一切恼,能生一切智,故名金刚。如我过去修行,心不外游,离于一切语言知解,不被知见所伐,心空无物,故得成道。是故须菩提,修行者应离一切法相,除一切知见,则得了了见于佛性。直用直行,不着名相概念,心不住法。若心住法,即为非住,则于真性,不得解脱。是故佛说,诸修行者,应离一切妄想知见,直用其心,六根不染万境,直接解脱。须菩提,如来所说一切法,但为众生了达实相,方便诱引,实无所说。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本无虚实,非真非幻。是故于佛所说法,莫生取着。须菩提,修行者心若住法,如人入暗,即无所见。心不住法,如人有目,能见诸色。佛告须菩提:依此经典,如实修行,功德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此经为上上根基人说。若有人如实而修,心不住法,无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离一切见,则得亲见佛性。以亲见佛性故,一切天人,皆当恭敬,尊重供养,等视如佛。佛告须菩提:若修行者,能依此经,离相修行,心不住法,先世重业,则得轻受;不定恶业,则得远离,烦恼渐断,习气渐除,必定得成圣道。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请您再次为我等开示,修行者应该如何安住其心,如何降伏自心烦恼?佛告须菩提:诸修行者,应当如是安住自心: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直用诸根,而不生用想。通达一切诸法,本来寂灭,不须更灭。如是心息,默契本来,而实无一法可息可灭。为何如此?自心本来寂灭,无我无人,无起无作。若修行者有我能修,有法可修,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即非如实修行者。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亦无有人,发心修道。须菩提,你认为如来在然灯佛所,有法可修,有佛可成吗?须菩提言:没有,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之义,如来于然灯佛所,无法可修,无佛可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成佛。成佛成佛,以无法可得故,假名成佛。须菩提,若有法可得,有佛可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我觉悟无法可得,无佛可成,我亦不实,但唯自心,所以然灯佛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者,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故知如来者,非有法名为如来,但心契实相,不住一切法,故名如来。若有人说释迦如来得成佛道,此人谤佛。须菩提,我实不成佛,亦不成道,但依世谛,说言我成佛道。若依第一义谛,无我无人,无佛无法,是名成佛,实无有人得成佛也。须菩提,如来所成佛道,但见诸法,唯心所现,非真非虚,非有非无,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不即不离,如同大圆镜境,离意想故。是故心即是法,法即是心。心不异法,法不异心。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我所言一切法者,非实有一切法,假名一切法。所以,修行菩萨若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修行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菩萨,亦无修行者,亦无众生有人可度。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能无所,无法非法。须菩提,若修行者着于外境,欲换外境而安其心,不名菩萨。诸法唯心所现,心净则佛土净。愚人除境以安心,智者心净境自安。须菩提,若修行菩萨通达人无我及法无我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