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系比丘的寓言

    草系比丘的寓言人们以为拿着什么,拥有什么才会快乐。不,什么也不拥有,什么都不坚持,那才会快乐。一位老师手里拿着一个玻璃杯,问在座的学生,你们猜一猜,我手里的这个杯子有多重。有的同学说三两,有的同学说五两,有的同学说一斤。老师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同学们很诧异,希望听到老师的答案。老师说:我手里的杯子的重量跟杯子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它的重量跟我握住它的时间有关。我握着它的时间越长,这个杯子的重量越重。如果我放下它,它的重量等于零。事物的重量永远不来自事物本身,更不来自地球引力,重量来自于面对它的人的态度,来自你的执着。是你的执着赋予了事物重量和压力,而不是事物有什么重力。我们总以为事物有多重要,以为是外在的事物给了我们压力和障碍。事实并非如此。没有任何东西有任何的重量。一座山可能跟空气一样,轻如鸿毛,只要你绕过它。一根草可以勒死一个人,如果他牢牢地执着那根草。一个观念可能让你发疯,如果你执着于那个观念。佛陀时代,有众比丘路遇盗贼,盗贼用青草将比丘系缚住。众比丘因持戒律,慈不伤物,宁愿被草捆绑,也不折断青草,而求脱身自由。以前读不懂这个故事,以为这个故事是在赞叹比丘们持戒精严。现在才恍然明白,这个故事的真正意义是告诫我们,当一个人哪怕执着一根草,它也会成为杀害自己的武器。一根草会变成一个坚固的锁链,只要你对这根草有任何的见解和执着。而一根粗硬的铁链可能对一个人没有任何的束缚,如果他心里完全不在乎那根锁链。就算你心里哪怕还存有慈悲、善良、正义,乃至清净、涅槃、解脱这些概念,你都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捆住草系比丘的并是那脆弱的青草,而是他们对慈悲、戒律和佛法的执着。佛陀所说的慈悲和戒律是为了让我们获得自由,而不是束缚。有人说,在修行路上,我遇到了太多的障碍。不,没有任何东西障碍你,除非你对什么生起了执着。也有人说,修行路上经常遇到逆境,是好事。逆境对我们是一种磨练。真的是这样吗?逆境和磨练,那不过是你内心深处还存有贪着和求取的表现。逆境和磨练的唯一意义就是让你意识到,它们来自于你的执着,而你永远无法从外部克服逆境和障碍。当你什么都不执着,哪里来的逆境和磨练?如果能于一切事息心无求,所有逆境顿失,一切障碍立除。我们总以为自己拥有的越多,才越快乐。而实际上,我们越什么都不拥有,才越快乐。我们越是两手空空,我们越轻松,越富足。不仅对物质如此,对知识、技术、观念,你拥有的越多,越不快乐,离真实越远。你越什么都不拥有,越与道相合。你的快乐永远不来自你手里的杯子有多重,你肩上的责任有多重,你的抱负和理想有多大,是什么系缚和障碍了你。而是相反。看清这一切的虚妄,放下它们,不对任何事物、任何观念存有执着,那才是你解脱的唯一途径。

    2021-03-18

  • 圆满不需要努力和过程

    圆满不需要努力和过程问:觉醒是清清楚楚让局限的我,跟无限大的意识同时存在。不是我们再活生命,而是生命来活出我。怎么让我和大的意识融合交汇。对这个问题,我和一些人有争议,都不太理解,望师父开始。答:你所说和你们的争议,全都是妄想,跟修行没有任何关系,跟觉醒也了无交涉。问:开悟的人不会碰到这些问题吗?答:这根本不是问题,而是妄想。开悟的人不是碰不到这些问题,而是不会碰到任何问题。开悟的人没有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从意识生,从妄想生。真正悟到这一点,不再生诸问题,知道任何问题的当下都是妄想,不住于妄想,便是觉悟。觉悟亦无住,若有住,即非觉悟。所以,连开悟也是妄想。你永远无法找到一个可以停留的开悟,当你说开悟或以为自己开悟时,开悟早消失了。你所说的我及大我,大的意识,融合,等等,皆不出识心分别,皆是妄想。以此妄想诸无上菩提,穷劫不得。问:开悟是一步到位吗?没有一个需要圆满的过程吗?答:要想圆满,先要觉悟什么是圆满。圆满不是我人能圆满,而是本自圆满,从未缺失。圆满无法通过任何努力和过程能达到。相反,放下种种努力和过程,才能言下默契于圆满。只因众生妄想圆满的心不能止息,造作有为的心不能息灭,种种妄想心不能停歇,所以欲圆反缺,欲得反失,欲做而成徒劳,不知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圆满心寂,圆满现前。所以,欲得圆满,先要识得圆满。不识圆满而能圆满,无有是处。问:请师父直接开示,什么是圆满?答:将不圆满的拿来。问:那佛法就不需要修行和过程吗?答: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若想修行,当知什么是修行。不起妄心,即是修行。于一切法,无染无着,即是修行。以无所住心而行一切事,即是修行。言过程者,但转无始劫来取着自心境界之习气,于念而无念,非实有修行之过程。修证亦复如是,非实有法可修可证,但莫妄用心,于本来无物真性上不加施功,无你用力处,即是修行过程。实无过程,亦无修证。若妄心不歇,分别不停,思虑重重,如何相应?言顿言渐,言修言证,皆不离妄想。如此追问,何有了期。 

    2021-03-18

  • 治愈系

    治愈系与疾病相对的有一个词,叫治愈系。相对于身体上的疾病,现代人罹患了越来越多的精神疾病,如焦虑、抑郁、自闭、精神分裂等。因为这些疾病不是一般药物所能短时间治愈,所以人们寻求各种途径来治愈这些疾病。所谓的治愈系应运而生。这个词往往形容一首音乐,一个场景,一段对话,一张照片,或者一份独白对心灵的正面影响,给予人的一种激励。无论什么形式,我们的心灵突然被什么冲击,忽然感受到一份温暖,一份感动,这被人们称为治愈系。你真的认为能给心灵一份感动,就是治愈系吗?你被这份心灵的冲击感动了多久?一年,一天,还是一秒钟?治愈系?是治愈了你头脑感官的一时空虚,还是治愈了你精神疾病的根源,根除了你内在的恐惧与无明?如果一件事只能给你的心灵以片刻的影响,那不是治愈系。如果一段文字只是让你感到一时的安宁,那不是治愈系。如果你只能借助外在的人或事而获得满足与感动,那不是治愈系。治愈系所治愈的不是感官的匮乏,而是彻底洞达感官的虚妄。治愈系并不是利用任何方式填补精神的空虚,而是接纳空虚。即便是艺术、宗教和信仰,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它们仍然无法治愈任何疾病。相反,更深层的疾病正来自于这些精神的需求。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需要,都是识心的需要,是妄想的需要,是无明的需要。看不到这一点,人们企图以各种外在的艺术和工具来治愈空虚,却只能培养更多的空虚与精神疾病。治愈系不治愈任何身体和精神问题,而是发现心灵没有任何问题。治愈系并不治愈疾病,而是让你看到自己一直都是完好无损。治愈系不借助任何工具而治愈。治愈系不填满什么,而是空掉一切。以智而超越一切恐惧、不安、忧郁,是名治愈。不对治,是真正的治愈系。破除固有的观念,接纳一切的念头的出现,是真正的治愈系。一智而逾一切烦恼,无明之疾,永不复发,是名治愈系。治愈系不来自他人,它来自于你自己。治愈系不来自外在,它在你里面。治愈系,是心的自愈系,你永远干涉不得。那是心的游戏,是心自己编织的故事,看清这一点,不被心瞒,不治而愈。

    2021-03-18

  • 黄粱一梦

    黄粱一梦古时有个姓卢的人,上京赶考。路途劳累,在一家客店里休息,认识了一位姓吕的老人。卢生和吕翁交谈中,感叹自己出身贫寒,家境困顿。吕翁便拿出一个瓷枕头让他枕上。卢生倚枕而卧,进入梦乡,梦见自己娶了一位美丽温柔的妻子,随后又中了进士,升为州官。进而又接连升官,最后荣升为户部尚书。生有五子,都是高官厚禄,嫁娶高门。卢生儿孙满堂,享尽荣华富贵。八十岁时,生病久治不愈,濒临死亡。临断气时,卢生一惊而醒,转身坐起,看到吕翁仍坐在旁边,店主人蒸的黄粱饭还在冒热气。这个故事的重点不是说卢生梦到了什么,而是说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何尝不是在做梦。在梦里,一切历历在目,喜怒哀乐,无不真实。醒来却空空如也,什么都没发生。活着的时候,种种经营求取,斤斤计较,处处执着。一息不来,一切都立刻失去。此故事看似在写一个人的梦中故事,其实它在写每一个人的现实。不论王侯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不论是基督佛陀,还是无明之辈,都不过是梦中人,何曾有一人不在梦中?古人云: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三千大千世界,不过是大海中的一个泡沫。三世诸佛圣贤菩萨,亦如露如电,刹那即失。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何曾有一法非有为法,非生灭法?又何曾有一法不是梦幻,不是泡影?我们以为睡着了做的梦是梦。事实是,我们每时每刻都活在梦里。睡时是梦,醒着亦是梦。晚上是梦,白天也是梦。生亦是梦,死亦是梦。难过是梦,开心亦是梦。穷是梦,富也是梦。善是梦,恶也是梦。青春年少是梦,耄耋白发亦是梦。失是梦,得亦是梦。愚笨是梦,睿智是梦。一人是梦,亲爱是梦。有情是梦,无情是梦。众生是梦,佛亦是梦。迷时是梦,觉亦是梦。生死是梦,涅槃是梦。一切皆梦。若有一物胜于永恒,我说亦是梦幻。世人以梦形容不可得,佛陀说空喻一切如幻。世人以失去而为梦,佛见一切本来无有。凡夫认身心世界为真,不知一切皆是梦识所见所感,百般执着、造作,患得患失,烦恼无边,乃至纤毫小事,亦能将身心致于三途。诸佛圣人,知身心如幻,无非梦事,乃至山河大地,一切诸法,皆是梦影。故能于身命财,乃至心及意识,一切皆舍。以放舍故,身心轻松,自在无碍。如梦中人,从梦醒来,方知梦中一切所有,皆不真实,故能放舍,不记于心。若于梦中所有之物而挂念之,必是梦人,或是痴人。我们这一生经营、谋取的一切,与卢生梦中所经历的一切有何区别。卢生正在梦中,不知醒来;我们有缘得遇佛法,可自觉醒来。卢生贪恋梦境,不知梦中一切是空;我们活在现实大梦里,分明知一切皆是空花,了不可得,为何不醒?卢生在梦中如同痴人,不能做得身心主人;我们有本性之智,能做得身心主人,如何不醒?除非愚痴,除非不知是苦,除非深深的贪着,否则,何得被它如此虚妄梦境骗他多生多劫?众生沦溺生死大梦,时劫久矣,习气深固,纵有诸大觉者从旁晓喻,亦无力听闻,不愿醒来。但到临命终时,无常到来,或大难临身,如同卢生,一切丧失之时,如梦方醒。卢生以梦中死亡逼迫,惊讶醒来,一切无损。我辈众生,是则不然,待大难来临,虽终于惊醒,知一切如梦,无奈业力缠身,竟不能脱。众生修行,若不及时准备,望大难来时从无明梦中醒来,再做手脚,期求解脱,无有是处。彼时以固有之生死心,瞬间即入三途,依前轮回,无人能救。

    2021-03-13

  • 你要不要从修表店走出来

    你要不要从钟表店走出来两个人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修表店。一人对另一人说:我们进修表店修修表吧?另一人说:我们哪有表啊?一人说:我们可以买一只表,再把它弄坏,然后就可以进去修表了。另一个人觉得很对。然后两个人去买表,把它弄坏后,进了修表店。他们很久没有出来。因为那块表被他们弄得几乎无法修理。修表店的老板一时半会儿也修不好那块表。而那两个人又执意非得修好那块表。于是,那两个人被困在了修表店,一直没有出来。不要以为这是个笑话。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这个要修表的人。我们本来没有任何事,一切都没问题,但是因为耐不住寂寞,无法安住于无事,所以开始给自己找事。找过事后,不知不觉迷到事里,然后无端地生出越来越多的事,出现各种问题,又开始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衍生出其他的问题。在处理这些事情和问题的同时,生出了无量的烦恼。他们忘了自己最初,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就像那两个走在大街上的人,本来无事,看到一个修表店,非要进去修表。因为没表,又去买表,再把它弄坏。弄坏之后,再去修表。为何如此?只为无聊。但是,当他们买了表,弄坏之后,再去修,却修了很久也没修好。他们于是烦恼起来,跟店主争吵,质问店主为什么修不好这块表?他们已经忘了,其实他们根本不需要这块表,也完全不需要把它修好。在生活里,有太多的人,做太多的事,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做那些事,他们最初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迷在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只因一时耐不住寂寞。他们在那些毫无意义的琐事中和烦恼中度过一生,周而复始,一生又一生,无穷无尽。就像那两个迷失在修表店中的人一样。他们已经忘记了他们本来就不需要那块表,更不需要修表。只要放下那块破表,立刻从修表店中走出来,他们就会从那场荒唐的毫无意义的梦中醒来。但是他们宁愿和店主争吵,宁愿修好那块他们根本不需要的破表,也不愿回到大街上,继续无忧无虑地浏览城市的风光。你是那修表的人吗?你还在修表店里执着那块只能给你带来烦恼的表吗?还是立刻从钟表店里走出来,跟你的朋友说,我们的玩笑开够了,快回家吧。

    2021-03-13

  • 怎么爱自己

    怎么爱自己你一刻也不能忘记觉知和安住。不然妄念会在你不知不觉中钻进来,诱使你去分别自心留下的影尘,教唆你贪着、嗔恨、嫉妒,纠结,让你受苦。你正在干什么,就从那里开始觉知。你正在起身,从起身开始觉知。你正在坐下,从坐下开始觉知。你迈开脚步,从抬脚开始觉知。你收衣服,从收衣服开始觉知。你拿商品架上的商品,从拿商品开始觉知。你正在骑车或开车,从你的手对方向盘和车把的觉知开始。修行永远从当下开始。你无法把修行向后拖延哪怕一秒钟。一秒钟的妄念,可能会让你堕入地狱。修行从你当下的呼吸开始,从你正坐在出租车上开始,从你登上讲台还没开始讲话开始。尽可能地觉知。觉知不仅仅包括上面的这些觉知。上面的这些觉知不过是提醒你回到当下,回到无妄想中来。提醒自己,直接从妄念中出来,这也是觉知。觉知可以是听身边的声音,感觉自己的呼吸,看窗外的天色,闻香,吹风。也可以是正思维,如理思考问题,发现一切本无问题。少打妄想,不信妄念,不管你正在干什么,从头脑编织的人我故事中出来,那都是觉知,也是觉知的意义。所以,任何时候都是你修行的最好时机。当你通过觉知而活在当下,就永远不会有明天、晚上或者下一分钟。也不会有昨天,刚才和上一秒。也不会有老了、临终或者任何时刻。时间就会被你的觉知完全屏蔽掉。那些过去的记忆和妄念就会被当下的触觉、听觉、视觉、嗅觉等化掉,被你的觉知彻底降伏。即便你还会有断断续续的念头,它们在觉知面前,已经没有任何力量。除了觉知和安住当下,你不可能有任何的修行。如果你的修行不能使你立刻出离头脑和妄念,那就不是真正的修行。或者说,你的修行还远远不够。如果你随顺自己的念头,难过的是你自己,你没有照顾好自己。凡夫从来不懂得爱自己,他们宁愿爱上伤心、痛苦和烦恼,与自己的妄念在一起,也不愿练习觉知而让自己获得安宁。通过练习觉知,保护自己不受妄念的伤害,而不是与烦恼为伴,那才是一个真正自爱的人。你愿意做一个安然无恙的人,还是愿意把自己过的千疮百孔?如果你选择前者,从练习觉知开始。

    2021-03-13

  • 遇到自己的心

    遇到自己的心你对他人和这个世界所做的一切,都即刻回向到你这里。你不可能对外在做什么。你做的一切都是在对自己做。从你这里放出,即刻回到你这里。甚至可以说,它从未离开你。你向镜子微笑,镜子收不到你的微笑,你的心收到了你的微笑。你向一个陌生人行礼,陌生人收不到你的恭敬,你的心收到了你的恭敬。你帮助了一个人,对方无法获得你的帮助,收到帮助的是你的心。你做的一切都是在做给自己。如果你还以为你可以怒骂或责备一个人,你太愚痴了。那怎么可能?收到怒骂和责备的一定是你自己。当你布施和给予时,你会觉得快乐,那是因为你的心收到了你的布施,而不是某个人接受到了它。当你伤害一个人时,你会觉得难过,并不是那个人让你难过,是你的心伤害了它自己。当你打一条蛇时,你以为你在打一个与你全然无关的毒蛇。事实并非如此。你在打自己的心,所以你会内疚,甚至会梦到毒蛇来反咬自己。毒蛇永远不会报复或伤害你。那是你的心对它做过的事的反射,是它对自己的回应。人们说:你要自爱。眼里只有自己,那不是自爱,那是自我隔离。对待一切的态度都如同待自己,爱一切如同爱自己,那才是自爱。人们都在渴望自信。自以为是,骄傲自负,那不是自信。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那不是自信。信自己,也信他人,那才是自信。人们说,你是什么,便遇到什么。你是什么,不是指你真的是什么,而是你的态度是什么。会遇到什么,不是指你真的会遇到什么,而是你遇到自己的态度,遇到你的心,遇到你自己。没有人会提醒你该如何对待这个世界和他人,除了你的心。你也无须听从任何人的教导,跟随你的心,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的心不舒服了,那一定是你对它做了什么,而不是别人。即便有人用刀伤了你,如果你的心没有捡起那把刀,你就不会受伤。受伤的一定是那个拿刀伤了你的人。如果你要难过,伤心,不要为自己而难过,应该替那个拿刀伤害你的人难过。去做那些让心舒服的事,那是心的选择,而无关外境。那是心的智慧,而与境遇无关。此理或可易知,此事却难行之。佛说:万法唯心,正是此理。六祖大师言: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亦是此理。若无觉知,只知此理,还会依习气分别自心境界,妄见自他,心境分离。平时当依佛教导,如法修行,觉知在前,不随妄念,方能于自心境界,不拒不违,不即不离,悠然自在。

    2021-03-13

  • 自他二力,是妄非真

    自他二力,是妄非真问:师父好,昨天看到您发的学禅者如何面对临终。末学还有一个关于临终解脱的问题,禅宗依自力解脱,净土宗依靠自他二力解脱,如此看来,不是净土宗解脱更容易,更殊胜吗?答:禅宗解脱,非依自力,更不赖他,而是不依力,无用力处。如蚊子叮铁牛,无下嘴处,亦无用心处。不依力,不见自他,无缚无脱,是禅宗解脱。禅宗修行,力在平时。无用力处,是禅门力。无功可用,是禅门功。无法可行,是禅门行。无处可去,是禅门趣。若有丝毫趣向拟动,即无明生,应念受轮回,不得解脱。非待临终,即当下轮回六道。净土宗所依自他二力,念佛求生西方,皆是妄想。何以故?自尚不可得,何况于他?若有依,即不得解脱。若见自见他,皆是妄见。若依佛,佛在何处?但是自心妄计,终不得见。若见佛接引,如何相信?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天神亦得变形作佛,如何分辨?故知,依他接引,不契实相,必堕六道。何以故?真如自性,无自无他,无佛无众生,亦无方所,亦无实法。无生无灭,是如来净土。无往无来,是名如来。众生不明实相,不达此理,以妄想心修行佛道,欲得解脱,转加悬远。净土学人,不知佛说净土,乃是方便,以化城接引初机,一时权宜之计,令其粗心可歇,妄想稍停,烦恼渐断,再示真实之道,非为实法。无耐众生错解佛意,将幻为真,着于化城。不究实理,于自心妄想境界,竟相奔凑。不知起心动念,无非妄想。自他二相,皆是浮心。自昧昧人,是名可怜悯者。学法修道,首当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了达何者是佛,何者为我。不识我相虚妄,穷劫修道,但增无明。不知佛是自心,凭佛接引,尽是痴狂。若知我本无我,佛亦非佛,无生无灭,心恒清净,安住寂灭,是真净土,如是通达,是名上品上生,亦名常寂光。净土非遥,心息即到。诸佛无他,无妄即通。若妄想不息,人我不除,念佛而不知何者为佛,求生而不知本自无生,期自他成办此事,而欲出离生死,无有是处。 

    2021-03-09

  • 在诸禅定,如处地狱

    在诸禅定,如地狱想。这句经文是针对声闻乘所讲的。看待禅定,就像处于地狱一样,很苦。可是有的人贪着禅定,他不知道禅定会把他整个人身心都束缚在那里,得不了大解脱。而菩萨呢,对于入定,对于禅定,就像在地狱一样。为什么?被境界和法所缚,不得解脱。禅定是大梦境,大妄想,犹如醉酒,很难醒来。禅定的觉受,一下就把我们定在那个里边了,不得解脱。所以在诸禅定,如地狱想。对于很多修禅定的人,这是一个警告。那些还在修禅定的人,好好学学维摩诘经。二乘人贪着禅定,贪着灭尽定,贪着清安,贪着身体的空受。到最后,他会发现,任何法都不定,都是空,都不可得,无法长久,什么都没有。到最后他会发现,他执着的禅定也是无常的,不实有,是识心的境界而已。即便涅槃,都不是实有的境界叫涅槃。涅槃只是烦恼诸苦的息灭,假名涅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境界叫涅槃。而声闻人所证的灭尽定叫涅槃。他以为涅槃要在禅定中证得,最后发现不是,最后他发现禅定是假的,是不真实的,他会生起一个更大的恐怖之心,如在堕地狱一样。他会发现还有个我在里面,被困在禅定里,他发现自己居然还没解脱。过几大劫,可能才明白。这在经典里讲过。所有声闻乘人和那些执着禅定的人,就是见闻少,经典读的少,自己又没有智慧,最后发现自己没解脱,生了很大的疑惑和恐怖心。在诸法无行经里记载,有声闻弟子,命终之后,发现自己没有解脱,有受生处,于其所修菩提道中生起了大疑惑,大恐怖,应念堕入地犹。所以诸修行人,在诸禅定,当生地狱想。

    2021-03-09

  • 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

    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维摩诘经云: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他是不会贪着世间的财富、财产、名闻利养,一切世乐的享受。当然,他也不畏惧这些,也不需刻意的回避,只是不染着。他能够随时舍下地位啊,财产啊,钱财啊,房产哪,一切的我所,包括家亲眷属,他都能放舍,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虚妄不实,都不为自己所有。放舍这一切为了什么?为了具一切智,为了真正的解脱,为了觉悟法身,为了常乐我净,为了换取真实永恒。一切都可以放舍,甚至自己宝贵的生命。当他不贪着这一切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智慧,自然具足一切智。只有凡夫,只有不明白实相,不能够了达唯心所现的人,不知道一切如水中月、镜中花的人,才会执着我与我所,才会取着虚妄。所以叫无智众生,又叫可怜悯者。通达实相的人,什么都不会去贪着。世间人,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快乐、他的烦恼、他的痛苦,都建立在身命财的得失上面。得到就开心,失去就开始烦恼。百般的营造、营求、钻营,然后计较、算计,和别人争、和别人斗。他拥有的越多,越不安、越不快乐、越有负担。心里有很多的挂碍,有很多的忧虑,会为钱财、感情、家亲眷属操心,操不完的心,为它们做牛做马,给它们当奴隶,其实都是给自己的欲望当奴隶。不知道真正的快乐是少欲知足。你拥有的多少还不是主要的问题。如果你通达一切都不真实,都不属于你,你只是受用身心及与世界,而不去拥有它们,这时候你就自在洒脱了,你就无忧无虑了。因为你知道它们本来就不是你的,它们只是暂时借给你用的。就像你借用的自行车,借用的帐蓬,借用的家具,借用的房子,你要还给人家的时候,不会难过,因为你很深楚,那些东西本来就不属于你。你不会牢牢地抓着它们不放。当你失去它们时,也不会痛苦。但是如果你忘了这一点,你不想还车,不想还家具,不想还房子,不想还你借用的父母、妻子、儿女,以为他们永远属于你,那你就痛苦了。世间凡夫就是这样,他把自己生下来得到的一切都当成是自己的,而忘记了那一切都是你这一期生命暂时从上天那里借来的,你随时随地都要还。回忆起你什么都没拥有,你就轻松自在了。这是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舍诸所有,不是舍属于你的东西,而是舍掉你从来就未曾拥有的东西。只有这样想,才是具一切智。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就生起实相的智慧。具一切智,你知道这一切都唯心所现,本自具足,随用随空,随空随用,无穷无尽,这是一种更大的自在、大解脱、大富有的状态。但是不论怎么自在怎么富有,都没有执着,都知道没有什么东西是可得的、是永远的、是永恒的。只有这种智慧、这种洒脱的心态,这种不即不离,也不占有,也不拥有,亦不逃避,这样的智慧,这个才是永恒。

    2021-03-09

1616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89909192939495

...

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