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孩子的问题,还是你的问题
是孩子的问题,还是你的问题问:老师,请问咏读六字真言,和楞严咒,需要回向吗?答:为什么要做回向?回向是什么?你好好想想这两个问题,然后回答我。问:因为孩子最近脾气很大,异常,而且一不合,就大哭不讲理,还说不想活之类的话。他妈妈也快崩溃了,我也是无奈,觉得是不是有外邪,所以想念咒驱邪。答:不顺心的事就是邪吗?如果那样的话,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有太多不顺心的事,这个世界岂不是一个邪恶的世界?但仍然有很多人活得很好。世界也很正常,一切都很正常。期望做些什么来改变外境,这是所有迷人的行径。智慧之人,皆不如是。智者但转其心,不关注外境。如果念咒能解决问题,那我们什么都不用做,想要怎样,就打妄想,动念头,事情一下就解决了。然而无论你做什么,都无法解决外在的问题。即便碰巧外在的问题解决了,你还会有无数的问题。看不到问题的核心来源于心,来自于观念,来自于心态,那么,你永远会有问题:不是这样的问题,便是那样的问题。所以带着想法而念咒与回向,那是迷信,那是妄想,没有任何意义。它们唯一的意义是,当你专注地念咒时,你会忘记一些烦恼,不再去想一些事。如果你特别执着一些事,即便念咒,你仍会想到它们,念咒就变得更加没有意义。期望念咒而解决外部问题,就像期望通过动念而让庄稼从地里长出来,期望说出饭的名字就能解饱一样,那是不可能的。正确地念咒是,不带任何目的与观念去念咒,借助于念咒来转移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除此之外,它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对于你的孩子,要用平常心对待,不要对孩子抱太多的期望,不要给他太大的压力,也不要对孩子有太多的要求。父母的心态放松,父母的心态正常了,孩子才不会出问题。如果大人自己的心里有病,心里存放了太多的无明和妄想,那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请深刻反思,想一想,是先解决自己的问题?还是解决孩子的问题?是调整孩子的心态,还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天气一直阴雨连绵,你心情烦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改变天气,还是改变自己的心态,去接受天气?如果寄希望于外境的改变而获得安心,那如果连着一个月阴天,岂不是要难过一个月?如果一遇到阴天,岂不就会难过?对待孩子的问题也是如此。孩子一定是无辜的。有些脾气,有些毛病,都很正常。即便孩子有更严重的问题,比如生理问题,心理问题,也都不是问题,只要你心里没问题。当你心里没有问题,你就会以无问题的心看待这个世界,自然看不到你的孩子有任何问题。所以,孩子的问题因你心里没有问题而消失,而不需要任何解决之道。如果你对读咒和回向抱有错误的认知,那么,读咒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你不去改变孩子,而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消除你们心里所有的妄想和期待,你将看不到孩子有任何问题。当你的心敞开与放松,无论你的孩子是什么样子,你都会非常非常爱你的孩子,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2021-04-06
-
与自己多待一会儿
与自己多待一会儿师父好,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经常会感到莫名的不安,甚至是恐惧,也找不到什么原因。请问师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答:所有的不安和恐惧,是习惯了与识在一起,而不习惯休息心识。进入了识而不觉,才会有不安。当一个人忽然间休息下来,心识就会不适应,它会习惯性地想一些事情,念头来的很快,快到你根本不知道想了什么,不安就在那时出现。试着坐下来,躺下来,与自己待一会儿。与自己待一会儿,并不是看着手机,吃着零食,或听着音乐。那不是与自己待着,那是与意识在一起,与外尘在一起。与自己待一会儿,是什么都不做。坐下来,或躺下来,或靠在那里,闭上双眼,休息六根。注意观察自己是否平静。平静地保持呼吸,放松身体,停止一切思虑。观察自己是否舒适。当你心里感觉不舒服,感到一丝不安,甚至恐惧时,莫担心。此时正好观察,它们来自哪里?它们来自你的念头和思想。看到你正在想什么,离开那个念头,你又恢复了平静。看到你正在想什么,看清那个念头里什么都没有,你立刻舒服了。别被那快速的念头蒙蔽,你会很好地和自己在一起。加长那样的时间,多与自己待一会儿。与自己待一会儿,你要知道什么才是你自己。未动妄念时的你,是真正的你。未生心时的你,是真正的你。心无抓取时的你,是真正的你。空空无依时的你,是真正的你。不思善,不思恶,不胡思乱想时的你,是真正的你。虽想到什么,而没被想骗,知想与所想俱空时的你,是真正的你。跟这样的自己多待一会儿。去认识这样的自己。在安静中容易观察到自己,也更容易与自己待在一起。所以,无论你在干什么,记得及时停下来,坐下来,躺下来。闭上双眼,放松四肢,休息头脑,匀速呼吸。与没有任何形态的你在一起。当你认识了这样的自己,直接做这样的自己,连认识也不必,连与这样的自己待一会儿的想法也不须有。当你时常能与这样的自己待在一起涅槃不趋而至,诸苦不灭自息。安心不求而得,解脱不力而达。
2021-04-06
-
心能转物,则同如来
心能转物,则同如来师父好,楞严经云:心能转物,则同如来。请师父开示,什么是心能转物?是心清净,即能改变外物和环境吗?答:不是。心能转物,是能转变对物的看法,转变看物时的心境,非是改变物境。见物即见心,即是心能转物。见物唯心所现,即是心能转物。如是转物为心,是名心能转物,则同如来。同样是一间茅草屋,有的人看它就是一间破破烂烂,穷酸不雅的屋子,一分钟也不想在里面待。而有的人看这间茅草屋就很温馨,很舒适,待在里面犹如天堂。为何如此?心境不一样,对茅草屋的看法不一样,非是茅草屋有何不同。又比如同样一条河,一个心无挂碍的人,看不到水上漂的纸屑,尽情地欣赏水的波光粼粼。而一个挑剔者,盯着那些纸屑看,指责人们没有公德心。同样是一条河,有的人享受它的美好,有的人执着自己的观念。有的人看到的是河水,有的人看到的是纸屑。又比如,同样是一棵树,一个普通人,可能从来也没有认真地看过它。而一个修行者,可能看到了树在说法。树非是两棵,但不同的心念,却看到了不同的事物。不知足者,分别好丑者,心里观念多者,看什么都不是。知足者,少欲者,分别心轻者,看什么都能接受。这才是心能转物,则同如来。能用平常心,清净心,无分别心看事看物,即不被物转。不被物转,即是转物,非改变外物为转物也。愚人不解佛意,以为有超能,能改变外境才是神通,才是本事。不,那不是神通,那是妖魔作怪。那不是本事,那是多事。神通者,心通。本事者,本份事。凡是于平常事中见神见异,见奇见怪,非事物有怪,见者心中有怪。同样一杯茶,有些人能喝出各种滋味,有些人只是解渴。二者心境不同,喝出不同的味道,非茶有二种。故知,经云:心能转物,则同如来,非转于物,但能转心,即同如来。如来不转境,若如来转境,何不转坑砍为琉璃?何不转家族不被杀?何不转一切声闻为菩萨?何不转一切众生成佛?欲转外物外境,此是迷心外道。何以故?转境不转心,不能出诸苦。转物不转心,不能得解脱。转物者,不被物转。转物者,转于物在心中的概念。转物者,转于对物的看法。心中概念变了,世界就变了。心里的观念转了,物境就转了。非是世界物境有所变,乃是心境变了。能如是转物,心不附物,解脱诸法,方是如来。不可错会。若错会,即成痴人外道也。诸同修,一切外境,都是梦境。转境是迷人所为,转心才是智慧。何以故?境从识有,虚妄不定。致力改境,幻中捞摸。外道和凡夫才去转境,虽频频换境,烦恼不断。诸佛觉者,只是随其心净,则一切境净。
2021-04-06
-
愚人节
愚人节今天是愚人节。你想怎么过?是愚弄别人,还是被别人愚弄?愚弄人的思想,那才是真正的愚痴。那不是愚人节真正的意义所在。人们都拼命想做一个聪明人。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烦恼都来自聪明,而不是愚钝。学会至少在这一天做一个愚钝无知的人,做一个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的人,那才是愚人节唯一的意义。五祖弘忍会下五百弟子,四百九十九人都是聪明人,唯卢行者一人是个傻子。这个傻子开创了中国禅宗法门修行最兴盛的时代。世人皆欲避愚笨而求灵巧。不知愚笨带来的是平安,灵巧惹出一切事端。人们只知聪明招人喜爱,不知愚笨使人觉悟。傻有太多的好,愚有太多的妙。人们都不想自己太傻,想变成一个聪明人。傻本来不傻,不想自己傻,那才是真傻。人们总以为知道什么比不知道好。知道什么,那颗心不再宁静。不知道什么,那才是奇宝。不知最亲切。多知多解,翻成拥塞。一切贤圣皆以无知法而有差别。道人各有各的傻样,觉者各有各的无知。道人与觉者的无知,不是愚痴,那是大智,那是真正通达一切法空,一切法唯识,一切法如幻,一切法无法。以觉了一切法不可得,故舍一切知见,以无定见,而能见诸法实相。愚人节真的是一个美好的日子,不仅美好,而是好美,好温暖。当你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可能会有烦恼?当你什么都不懂,心却最轻松。愚笨永远不会伤害任何人,而聪巧却总是奴役我们的心。如果你不知道愚笨和呆傻的意义,那才是真正的呆傻。如果你不能在生活中以无知的智慧而活,你才是一个愚人。扔掉自己所有的知识,以空的智慧看待世界,傻傻地活着,快乐地活着。
2021-04-06
-
世界与境无关,与你的心有关
世界与境无关,与你的心有关一个影院要放一场电影。整个屋里坐满了一些纹着身、光着头,看上去十分凶悍的人。这些人袒胸露背,表情怪异,就像监狱的罪犯一样。这是一个夫妻专场电影,影院里只剩下不多的几个空位。陆陆续续进了几对夫妻,他们一进入影院,看到这些光头的人,个个纹身,都不敢入坐,嘀嘀咕咕地离开了影院。电影马上就要开演了,最后,有一对夫妻走了进来,他们自然地坐到了空位上。当他们坐下来的时候,影院的灯打开了,全场的人站了起来,向这一对夫妇欢呼致敬。大家之所以向这二位欢呼致敬,是因为这对夫妇并没有把他们看做坏人。这是一个实验,所有那些剃着光头看上去像罪犯的人,都是实验举办者从民众中请来的普通人,只是将他们的外形稍做改变。他们既不是罪犯,也不是打手,只是一些平民百姓。但是,当他们的外形稍有变化,看待他们的人就会投射出自己心中各自的妄想。离开的人,他们是被自己投射的妄想吓到了,而事实完全不是那样。你还相信你看到的吗?你还觉得一个护身符或者一块能量石真的有任何意义吗?或者说,在你看到一件事时,你会不会反问自己?我看到的是事实,还是我自己编织的故事?我看到的是别人,还是我自己?我看到的是真相,还是妄念?我们平时看到的一切,你还信誓旦旦地认为,事情就是那样的吗?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了我们的想法,而那与外境无关。你看到一个人在你面前生气,你以为他是因你而生气,当你为此事烦恼了一上午之后,你才发现,他完全是因为另一件事生气。我们看到一个扫大街的,就会认为他很穷,没文化,会轻视他。而他很有可能是一个大企业家老板的父亲,或者是一位退了休的大学教授。我们看到两个人手拉着手,就会以为他们关系亲密。而他们有可能是一个路人拉着一个完全不认识的盲人过马路。当你再看什么的时候,先觉悟你在想什么。把你的想法抽掉,你将什么也看不到。或者说,你再看到的一切,都是纯净的,自然的,美好的,没有善恶的。就像舍利弗看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垃圾和污垢,地面高低不平。而螺髻梵王看此世界,却如同极乐世界,一片光明。求往生极乐的同修们,你们在此世界看到了什么,才去求于生彼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不在他方,在你的眼里,在你纯净无染的心中。世界是什么样,不来自世界,而来自你的心,来自你的眼光。他人如何,亦不来自他人。不论他是个罪犯,还是个圣人,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他。你如何看他,关系的不是他如何,而是你如何,你的心如何,你的生活如何。学会看世界,你才能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改造这个世界。你的心是什么,就会看到什么;你心里存有什么,就会捕捉到什么。世界、他人与世界无关,与你的心,与你如何看他有关。
2021-04-02
-
念观音
念观音顶礼师父 今日是观音诞辰之日,网络上很多念观音圣号化解危难的事例,弟子愚钝,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弟子只是粗浅的认为,人们念观音是至诚心发出来的,与观音圣号代表的大慈大悲相应,因缘和合。请师父有时间解答弟子的困惑。感恩师父答:不知心念的实质,念观音圣号,念一切佛号,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至诚心不代表智慧与了解实相。了解实相需要的是如实知,如实见的心,需要不迷的心。若知念性空,不住于念,于念念之中,心无分别,无取舍,无妄想,是名正念。如是正念,与念什么无关。念无所念,不住妄念,是名正念,名念观音。心不住法,是名念观音。心无静乱,是名念佛圣号。心无所望,是名念观音。于所念一切名号不生一切想,以一念,泯万念,是名念观音。若于念观音时生种种心,求种种法,期种种灵验,是名邪念,是颠倒念,非是正念。若念观音,当识真正观音。真正观音者,一空名,一空相,一音声相,一无所有相,一无法可得相。能识此相,是名念观音,非关耳闻嘴念心想。若心有一见,一求,一解,一得,是念妄想,非念观音。众生不了念性虚妄,于无所有法中妄生诸念,念念流转,妄求福报,祈福消灾,是痴心妄想,如煮沙成饭,无有是处。若念观音圣号时,心不外驰,亦不生种种心,只恁么念去,身心寂静,妄念都消,悟无所得,是名消灾祈福。所言消灾祈福,非消外境灾难,非得外来之福。只因妄想尘劳脱落,一切是非不起,是名化冤解难,非有外冤难可化解也。学人若不了此实相,终日念佛念观音,成千上万人聚众念观音,只增无明,不是修行,亦不能改变世界。若念观音能消灾者,念世界好,世界应该大同,念众生无病,一切众生应无病。念佛念圣,乃至念于一切,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念佛念圣,只是解决自己问题。欲解决自己问题,应当正念观音。正念观音者,通达无能念,无所念。若如是通达,鸟叫亦是观音圣号,溪声亦是诸佛妙音。风吹树响,可拯世界危难。汽笛叫卖声,可度一切贫穷困苦。故知世界危难,非是外境。贫穷困苦,不是他人。皆自心妄想耳。若知念无实性,一念不起,即度毕恒河沙世界众生。何以故?知无众生故。
2021-04-02
-
佛法是自行圣智境界
佛法是自行自证境界就像一个医生发表研究论文,阐述一种理论,一定是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而且所阐述的理论也是个体性的,除非经过多数多次的临床试验,得出的结果,才具有普遍意义,而且这种普遍意义仍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佛法的理论亦复如是,它一定是修行者亲身反复观察和实践得到的结果,即便是经过多次亲证,它仍不是绝对的适应每个人的真理。如果一个修行者,只研究佛法的理论或他人修行的经验,而没有自己的亲证,即使能讲说再精准的佛法,仍然毫无意义。佛法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凭空说理,不是学术研究,不是分析名相,而是自行解脱境界。从烦恼中解脱,从痛苦中出离,这才是佛法。不论你用什么方法,能解脱自我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就是真正的佛法。相反,再好的理论,再好的方法,只是增加我执,增加烦恼,增加束缚,那一定不是佛法,而是无明。真正的佛法,没在佛陀那里,没在研究者那里,没在书本和经典中,没在你的大脑里,而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的转身处,在你和一切的不对抗处,在你面对一切的不执着处,在你能和谐与外在环境的关系处。真实的佛法是活的,是变化的,是不定的。它不可能形成任何理论。它能形成的唯一理论就是,没有任何法是固定不变的。佛说,实无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定法如来可说。各位朋友,诸修行者,如果你还执着任何一种修行观念、修行方法、修行功夫,那不是佛法,或者说,那不是真实究竟之法。真是究竟之法,无一切法,无任何观念,无任何知见,是名佛法。放弃你任何执着和认定的,那是佛法。放下你任何知解和贪着的,那是佛法。放弃你任何坚持和对立的,那是佛法。佛法在心上行,从心上松开,从心上转身,从心上解脱。而不是在头脑中寻觅、建立和争论。
2021-04-02
-
佛陀是世间最无能的人
佛陀是世间最无能的人师父好,看到您在回答学人的问题中说到,人的心念无法影响外在的环境。我认为这只是对凡夫来讲。如果是一个觉悟的圣人,他的起心动念就会影响周遭的环境,因为他是一个觉悟的人,他的心念肯定跟凡夫是不一样的,所以才会有加持一说。比如佛的加持,上师的加持,菩萨的加持等。不知道我的看法对不对?答:你认为凡夫的心念影响不到周围的环境,觉悟的圣人的心念可以影响到周围的环境。不,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正是因为他不再对外在的环境施加任何心念,他无心去影响和改变外在的环境,他也没那个能力。佛陀之所以是一个觉悟者和圣人,并不是因为他获得了超越凡夫的能力,而是因为他觉悟到外部世界的不真实。佛陀非但没有超越凡人的能力,相反,他是这个世间最无能的人。他什么都不能,就像空气一样。即便他用慈悲喜舍助一切众生成佛,他一辈子讲经说法,他依然一个人也没帮助,他依然像空气一样存在。不仅佛陀如此,一切觉悟者,一切众生亦皆如此。佛陀之所以是一个觉者,是因为他觉悟到一切境界,都是自心境界。自心境界是如幻境界,如幻境界即非有真实境界。试图去影响或改变他人及世界的想法,只有凡夫才会有。觉悟者只在用心上去合道,只在如何用心上去下功夫,而不是改变外境或他人。佛陀或任何觉者丝毫也改变不了这个世界,更无法度人,也不会去动念帮助任何人,更不会给任何人以加持。所有佛有加持力的观念都是众生的观念,是众生的妄想。佛不加持任何人,佛不动心去帮助任何人,佛不度人,亦不改善世界。佛只是觉悟自心,度尽自心种种妄想和执着,深达诸法无我。以度尽自心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假名为佛。佛之觉悟,非但觉悟众生是幻,佛亦是幻,佛亦非真,故名是佛。所有关于佛的能力、智慧、神通,都是众生的妄想。佛无能力,佛无智慧,佛无神通。佛无一切。若有一法佛能具有,即不名为佛。佛若有心,有能,有智,有神通,自认为能度众生,能加持众生,则佛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不名为佛。经云:实无有法佛得无上正等菩提。起心动念,助人救人,那是凡夫的心行。诸佛圣人,无心无行,以无心意识,而行一切平常之事。虽亦起心动念,而不住于起心动念。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穿衣吃饭,见闻觉知,与凡夫无别。诸佛圣人,心念所行,与凡夫无异。唯一不同是,不住不着自己心念所行,不执着有我能行,有法可行,故于一切时一切事中自在清净,不被境染。
2021-04-02
-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维摩诘经云: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萨埵,菩萨等等,皆是假名。假名是空。假名假名,连名字都没有,是空的。名字就是一个妄想,是妄想安的一个东西。如空中花。空中花你别问从哪来的,你别问它又到哪去了。空中花,病眼所看见的,没有那个花。所以你不要问空中花从哪儿来的,灭到哪儿去了?没有来处,也没有灭处。因为它是一种影像、颠倒、幻梦。名字与诸法也是如此,非实有故,妄心所见,妄想安名。故名假名。连菩提、真如、佛性、涅槃、佛、解脱、般若,这一切,皆是假名,并无实义。所以说,假名是菩提,也就是说,菩提是假名,没有真实的菩提可得,名字空故。这部维摩诘经就是净一切假名的经,所以叫净名经。净所有的名相,净一切的概念,破除我们所有的知见。这部经之殊胜,就在于它直接讲到了众生无明的根本,就是起心动念,执着名相和概念。破了这个根本,就能开悟见性。这部经根基好的人一听,豁然大悟。天人听了,全都捧花。魔王波旬听了,全都丧气。十方诸佛听了,全都赞叹。一切众生听了,皆得菩提。净就是让你不要执着,让你看空看破自己的妄念,所有的名相都是从妄想生。妄想不生,名相自破。让你知道没有什么名字,没有什么法,没有什么法相,一切法全都是假名。你就找不出一法不是假名的。师父,那佛性不应该是假名吧。佛性亦是假名。真佛性者,超越假名,不可思议,是自行自证解脱境界,非诸言语思维动念所能知之。佛性,一个名词而已,从头脑生,从妄想生。故云十方诸佛并是众生妄想。若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亦是梦幻。是不是你给它安的一个名字叫佛性?佛性也是狗屎橛,你别一说佛性又着佛性去了。佛性自己会说我是佛性吗?不会。讲出来的那是佛性吗?讲出来就是名字了,一落到你嘴上就是名字,就是识心,就是妄念。那师父,那个东西呢?哪个东西?但有个东西,都不离你妄想。除了你的妄想,还能有什么东西!你一动念,真如就变成了名字;你一拟心,佛性就成了名字。说不拟心。不拟心也是名字。那我们怎么办?怎么默契呢?有怎么就无法默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你活得也挺好的是吧?就是你最近太无聊了,老长时间没发工资、没奖金了,所以跑修行人堆里混来了,问一些无聊的问题。一发奖金,眼睛立刻亮起来了,什么佛性啊,无生法忍啊,全都扔一边去了。也就不问怎么办了,是吧。一快进球的时候,你喜欢的那个队一快进球的时候,完了,到底啥是菩提,早就九霄云外了。对,那个时候就对了,你就多来点那个时候,那就是解脱的时候。你彻底把佛法里所有的名相、概念忘得一干二净,根本想不起它来时,正恁么时,方有少分相应。你就知道为什么古人到禅师跟前,问:如何是佛?禅师会说,吃了吗?吃了。吃了刷碗去。刷过碗了。刷过碗了刷筷子去。筷子也刷了。一脚就给他踹走了,还听不明白。总惦着问出点啥来,是吧。你问出来的是不是全是名字?告诉你的是不是全是名字?如果你捧着一堆名字,一堆文字当答案,是不是被骗了?谁说的也都是名字,祖师说的是名字,佛讲的也是名字,谁讲的也是这两片皮蹦出来的。所以有一部经,叫佛语法门经。真正的佛语,是无语,离名离相,是真佛语。无语,离名相,不一定是不使用语言文字,而是别相信语言文字,别执迷语言名相。所以,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就这一个假名,一个名字,迷惑了、障碍了多少学法的人。全都是因名字而起,一切皆空,一切都不可得,一切都是假的。师父,那佛性是真的吧。明明告诉他一切都是假的,你又立一个佛性。明明告诉一切都是假名,非得弄一个真的。开悟的这个事有吧?古代有很多祖师都是开悟的吧。开悟、见性、成佛、解脱,这都是方便说,没有一个是真的。如果说是真的,是随世俗语,随世谛,说这个人开悟了,成就了,成佛了。但这并不是实相。实相是没有任何一法可住,可得。有一个法叫开悟吗?开悟会住吗?大家想一想,金刚经里说得非常非常明确,所谓的开悟就是成佛。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一个法叫开悟啊,没有一个法叫正觉啊,没有一个法叫成佛啊。那你为什么非得说我要开悟,你开什么悟?这一句话你明白了,不就叫开悟吗。这一句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明白了,就知道什么是开悟了。而这个开悟有悟可开吗?一切皆假,佛性呢?佛性是有吧?又来了。已经告诉你什么都没有了。那是不是断灭啊?断灭还是有啊!你有执着,自心起分别,我说什么,你就执着什么。告诉你没有,你执着没有。修行只是去掉你的执着,只跟你的执着有关。佛法不讲有无,讲的是去除你的执着。你落到一边,就是意识知解,就不是佛性。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断灭从哪蹦出来?还是从你意识里,还是名字啊。你要明白这个,不就是开悟了吗。甭管你立什么,立佛,立菩提,立众生,立涅槃,全都是法。有所立,即不能超越假名。所以诸法都是假名施设。所以要空就空得彻底,有一法不空,佛性不能胜出。别回头又蹦出一个法来,你给它安什么名字,那也是个名字。
2021-04-02
-
所有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
所有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师父好,最近我每天晚上都会打坐。但是打坐过程中,身体会发热,有一股气向头顶上面冲,每次都是这样,我有点怕,不知道这种现象是怎么回事。也听说过气脉,脉轮的说法。不知道是不是身体气脉的运行导致?请师父赐教。答:修行要抓住根本。根本是心得解脱,莫无绳自缚。打坐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是对打坐本身存在执着和目的。不要执着打坐,打坐不是修行。打坐时用对了心,那才是修行。一切时中一切事用对了心,都是修行。若错用心,有所求,诵经、念佛、坐禅,乃至四禅八定,尽是魔行,非是修行。打坐只是休息身心的一种方式,而无其他任何意义。如果你对打坐有执着、要求和目的,那么,在打坐过程中,因为这些用心,就会出现一些反应和问题。出现了问题,又会迷到这些问题中,期望得到解决。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修行全然无关。当身体有反应的时候,下坐,或者活动一下身体,放松,就没事了。切记,不是打坐使你身体有了变化,而是你打坐时的用心,你的紧张、用力、妄念使身体产生了一些变化。修行不能执着一定要坐着。无论怎么坐,坐出什么样的境界,乃至坐到身心空掉,见十方佛,皆是妄想浮尘,都跟修行没有任何关系。修行是休息身心,而不是打坐。除非你在打坐时知道是休息身心,而不执着身体的变化,否则,打坐没有任何意义。更不要去观察研究经脉、脉轮这些现象,那离实相越来越远。何以故?身体尚虚,何来脉轮?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如果在坐禅时出现任何问题,立刻停止坐禅。一下坐,上面的问题就都没了。为什么不选择下坐?而非要坚持坐着?以有所求故。因为执着打坐,把打坐当成修行,所以才不肯下坐。不,打坐不是修行。把打坐当成修行,整个修行的方向就错了。如果只是坐在那里休息,那就不一样了,而且,如果只是以休息的心态打坐,就不会有你说的那些现象了。所以,你的疑惑来自不知道修行是解决心的问题,而不是解决身体、气脉、发热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执着虚幻的身体导致的。如果不再关注身体,对打坐也无任何要求和期待,所有的问题都会消失。
202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