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如工画师
心如工画师想当然,会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当我们看到什么一些事,我们总是按照自己内心的观念去扭曲我们看到的,联想很多的情节,而最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看到的事很单纯,而我们想的很复杂。往往我们心里编织的故事和所发生的事并无关系。我们经常会编各种各样的故事来吓自己,让自己的心难过。你编织的故事,其实一直都在你心里。除非有一天,你心里不再有那些观念,你才不会从外在的事物中看到它们。你心里有傲慢,你就会看到各种各样傲慢的人,傲慢的事。你心里有不平,你就会看到各种各样不公平的事。你心里有愚痴,你就会看到愚痴的人。你心里有鬼,就会看到鬼。你的想法可以瞬间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而让你窒息。你的观念可以瞬间为你造出烈焰,让你活在地狱之中。你的妄想飞速地壮大,能瞬间变成洪水,立刻把你淹没。你相信什么,什么就会变成火柱油锅,灼痛你的神经。你的心是一只笔,它可以成为一把剑,也可以变成一股风。你越信什么,你的笔越坚硬,你画的东西越刺痛你。当你不信,你的笔就画在水里,画在虚空里,它不再有任何的锋芒。想多了,不一定会带来恐惧。但是相信所想的,痛苦就会现前。A:我觉得你肯定是这样想的。B:你想多了。事物只是纯粹的事物,所有的意义都来自于你的观念和看法。而你的修行和解脱,则取决你用多长时间跳过那些意义,不再相信那些想法。看到自己内心有一只笔,你的整个世界,包括你的身心,都是这支幻笔所画。这是你第一次觉悟。选择画画的心态和角度,而不是被无明和观念带动去画什么,尽量把你的梦幻世界画得美好一些,那是你第二次觉悟。看到它画的一切都只是幻影,所有的意义都是你的心之幻笔赋予的,而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无论画什么,都不进入所画的故事,无论怎么编织,都不进入迷梦,这是你最后的觉悟。修行从看到心画画开始,一次次地从画面的意义中走出,进入实修。最后回到心那里,获得解脱。觉林菩萨偈: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做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2021-04-13
-
西游记,你自己的一部修行史
西游记,你自己的一部修行史西游记里的角色和故事带有很多佛法的寓意和影射的色彩。比如孙悟空去学道的地方有一座山,叫灵台方寸山,山里有个洞,叫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喻指心地。斜月三星是心的字的影射,亦暗指心。孙悟空之师,须菩提,取佛弟子之名。故知悟空所学道家神仙之术,只是比喻,非为学仙,实乃学佛,学道,学禅。孙悟空的名字也很像佛经里菩萨的名字,一见其名,就知道他是个修行者,所以孙悟空又有另一个名字,叫孙行者。如同维摩诘的名字叫净名,有的人一看到这个名字,就会对佛法生起一种信心和领悟。孙悟空于须菩提处,一切不学,唯学不生不死之道。在学成之后,于阎罗殿,将自己的名字和同类的名字从生死簿上一笔勾销。喻孙悟空有解脱生死之志,不复轮回之心。后自封齐天大圣,大闹天宫,被压五指山下,随唐僧西天取经,喻孙悟空,性本天真,任性逍遥,不受约束。无耐习气深重,须回入尘劳,历炼佛性,度诸众生,方得圆满。最后助唐僧取经成功,功德圆满,恢复真身,名斗战胜佛。故知孙悟空一路西行,降妖伏魔,皆喻于烦恼尘劳中,觉悟菩提。孙悟空原是一只石猴,天地孕育而生。猴者,猿也。形容众生心性,初如猿猴,四处攀缘,无有止息。若不加修道调伏,终日放逸造作,终成三途。生于天地,喻从缘生,从空化生,本来虚妄,非实有心,亦非有猿。猿者亦喻于缘。缘本无缘,非是缘生,实乃无生。唐僧师徒五人。孙悟空,喻心如猿猴。又孙悟空性多嗔恨,喻于嗔习。知心无心,即是悟空。西行历炼,故名行者。白龙马,马喻意。众生意识、妄想,分别,犹如奔马,难调难伏。皈依观音,喻初调伏。助道护法,终成正果。猪八戒者,喻贪爱,见境生心,起种种欲。西行历炼,转贪爱成悲心。降妖伏魔,化烦恼为菩提。沙僧者,喻愚痴。沙僧,傻僧,一呆僧也。无主见,无智慧,人云亦云。皈依佛门,助僧弘化,终知智慧愚痴,通为般若。外现痴纳,本体如然。此四徒,喻心性中贪嗔痴,通过修行,觉悟无明实性即佛性。唐僧者,喻四大色身,五蕴生命。一路西天取经,种种修行历练,终悟幻化空身即法身。此五人者,正喻一切众生身心世界,本来是佛。取经者,喻于修道。西天者,喻于悟道解脱。孙悟空所使如意金箍棒者,一切身语意合道者。一路降妖伏魔者,降伏自心种种妄想烦恼。九九八十一难者,非外境实有难者,皆自心种种得失取舍,以有所得,故成众难。无字经者,本是真经,为上上根人说。再取来有言有字之经,反是假经,为初机众生说。六耳猕猴者,六根六贼也。孙悟空头戴紧箍咒者,一切知见、观念、定论也。五指山者,五蕴也。五蕴本空,以不识其空,百般经营造作,抗拒对治,故成压迫。花果山者,自在解脱之地。水帘洞,无忧无虑之乡。山中所遇樵夫,世间隐伏圣人。须菩提者,世间大善知识。西游记不是一部世间神异小说,而是每个人的西游记,是一部佛法修行的童话,是修道的指南。不会看者,看神话,看故事,看孙悟空大显神通。会看者,看心路历程,看修行,看自己,看如何降伏自心烦恼。悟空是你,沙僧是你,白龙马是你,八戒是你,唐僧是你。悟此五者,终是空相,是名如来。樵夫是你的引路人,须菩提是你的教授师。此二人者,不在别处,正是你的身心。你住在花果山,水帘洞。你取自家真经,你成本尊真佛。
2021-04-13
-
真如自性起念
真如自性起念我执,无明,恐惧,只是佛性的一个作用,念头抗拒、阻挡它自己,我执、无明就生。念头允许它自己流过,不再阻挡或扭曲它自己,这便是觉悟。念头想达成什么,就让它去完成。不想达成什么,就不去想它。想与不想,都是念头的工作,是它的职能。允许包括这双向的允许,而不是一味一向地允许。一向之中,仍是无明。放逸与造作即是一向地允许造成的。允许念头是自然轻松完成的,里面没有阻挡。本来在想什么,拼命让自己不想什么,或本来没有什么想法,要求自己去想什么,这都是对念头的阻隔和控制。比如修法的念头,如果我们可以完全没有必要通过修法就能自在,就不需要修任何法。但是如果因为修法而让自己不安的心安静下来,就自然地修法,如果不能自然地做到舍法而强迫自己舍法,就是对念头的干涉,就会带来苦和恐慌。再比如想出家而出不了,会痛苦,这时如果放弃出家,念头就解脱了自己。放弃出家,就是允许自己选择不再出家的念头,而不是阻止它。若阻止放弃出家的念头,就会带来痛苦。相反,如果不出家就会非常痛苦,念头一定要通过实现出家才能平息,那最终一定会通过出家而解脱念头。无论生起什么样的念头,它的归宿都是消失。让它过去,它就会消失。让它完成自己,真如自性就不会受阻。为何如此?真如自性起念,它只想通过它自己。是知见与观念再阻碍真性。什么情况下念头会受阻?会阻隔自己?观念。受观念的影响,我们就会在该想什么时而不想,在不需要想什么时而打妄想。是对念头的控制造成心的压力与痛苦。是观念随时地给出意见对本来单纯的念头给予八面阻击。每一种观念都会阻止念头不能自然轻松地完成自己。包括想做什么和不想做什么的念头。允许念头的发生,不是一个方向地允许什么或不允许什么,而只是允许念头完成它自己。当念头允许它完成自己,我执、无明随之消失。所以,要想完成念头自身的工作,需要打破观念,不再相信任何实法,不再被知见所骗。让真如自性所起之念自然地完成它自己,不进行人为观念和意志干涉,是解脱烦恼苦的关键。观念进行控制,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气。想随时看到观念的插手和干预,让念头完成它自己,还心清净,需要止观的修行,需要觉知和正念,这也是所有修行的目的。
2021-04-13
-
香积法门
香积法门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这个香积国有更微妙的法门,只要一闻饭香,连吃都不用吃,一闻这个香味,就解脱了,就开悟了。你不要认为这个香积佛国在别的地方,它就在你家里,在你身边,随处都是,所以叫做其香遍满一切世界。佛所说的一切的经典、一切佛国、一切佛号、一切菩萨众,其本怀都指向我们自己,要回到我们这儿来,不要掉到故事里。如果只是听故事,而不向自己脚跟下理会,那经典就没意义了。增益功德,就是增加智慧、了悟解脱的见地,我们用世间法来说就是增加见解,其实是智慧。让你知道开悟并不是多么神奇的事,而是非常简单,简单到你无法相信。只要你有根基,有悟性,大家都能够学此法门,从此法门而得开悟。我们有最幸福的修行方法,为什么要去修苦行呢?在家里做饭的时候,就是修此法门的时候。香积佛国的香饭你也会做,只要带着觉知,安住每一个细节,从洗菜、切菜、烧菜,到端菜上桌,菜香扑鼻,到拿起筷子,把饭菜送入口里,带着觉知去感受饭菜的香味,直用六根,不生用想。能如是做,如是直用见闻觉知,直接开悟,直接解脱。这就是香积法门。每天,每时都如此安住,如此修行,如此解脱。所以一说香积佛国,你别真的以为度四十二恒河沙。为什么叫度四十二恒河沙?是因为没有安住在香味,没有通过鼻识而安住当下,解脱当下。说远,是你不认识。认识了,香积国就在你身边!你怎么想都想不到,所以才那么远。每天鼻子闻东西的时候,却在打妄想,所以要度四十二恒河沙佛国。你鼻子闻到了香味,真正闻到了,正闻的时候没打妄想,一下就度了四十二恒河沙国土。你鼻根接触嗅尘的刹那,度了四十二恒河沙佛土。就因为你没有活在当下,你在打妄想,所以那个佛土离你很遥远,遥远是因为你活在妄想里,没有活在觉知里,没有活在空性里,没有活在根尘的当下。维摩诘所说经其实就是把这个秘法开示给你,最上乘的法就在你家厨房,香积佛国就在你家的厨房里,你家那个灶台就是香积佛,你家那个油,就是香积佛诸菩萨众。只要你能真正闻到那香气,即得解脱。如果厨房是香积佛国,那花园是吗?当然是;草地上是吗?当然是。有香味的地方都是。只要你直用鼻根,而不染着,鼻识起用的地方,就是香积佛国,闻下见性。我们都知道言下见性,同时,见下可以见性,听下见性,闻下见性,嗅下见性,触下见性,思下见性。所以说,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你家厨房,你家小区的花园,甚至是超市,所有有香气的地方,都是香积佛国。这一品就是告诉大家,闻香味就能修行,就能开悟,就能解脱。现在知道了,六根清净,闻啥都喜悦,见什么都清净,闻啥都能受用,有无量的美味,为啥我们不解脱呢?因为执着于世间的一个蝇头小利,执于一端。本来有无量的妙香、妙色、妙音,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为我们所用,闻香气都能解脱。为什么你就认准了一个芝麻,而丢了西瓜?就捡那个瓦砾,而迷失了摩尼宝珠呢?这时候大众全都看到了香积佛国,菩萨坐在那里闻香,正在修法,其实并没有起修法心,只是自然地闻香,又不住于闻香,心性直接解脱!这太美了,这国度的修行太好了,也不用诵经,也不用念佛,也不用回向。个子都老高老高的,四万多由旬。一看见娑婆世界的人全都傻眼了。还有蚂蚁这么小个的众生,搁手里玩都没法玩,太小了。什么叫娑婆世界的众生,心里事多,所以个子就小。个子小是一种比喻,是心量小,容的事多。为什么香积佛的菩萨每天闻香就在修行,就能悟道?因为心里没事,他们无事可做,只剩闻香。就好像我们到户外禅修一样,心无挂碍,只剩下闻草香,听鸟叫,一天就这样悠哉游哉地过。
2021-04-13
-
一根鱼竿
一根鱼竿从前有个年青人,拿着一根细竹竿,绑上一根塑料线,买了一个渔钩,做了一根简单的鱼竿。挖了些蚯蚓,或者自己用面和成面疙瘩当鱼饵,有时间的话,随便找一个水塘或河沟,在那里钓鱼。那样半天或一天下来,他过的很开心。即使一个上午只钓到几条小鱼,他仍然很快乐。后来,他看到一个钓鱼的人使用的鱼竿很漂亮,线也结实,能钓到大鱼,他又花钱去买好鱼竿,买漂亮的鱼线。又后来,他遇到了一个钓鱼爱好者,看到那个人带着一个很舒适的板凳,还背着一个工具箱,里面装着吃的、喝的、用的,他也想去买一个板凳和工具箱,可以带更多的东西去钓鱼。他可以一边钓鱼,一边喝茶,一边吃零食,甚至一边听着摇滚乐。再后来,他看到很多钓鱼爱好者去更远更大的河边或湖边去钓鱼,需要骑车或开车,他不得不努力工作,挣钱买交通工具。又过了很久,他开着车,带着舒适的椅子,拿着金色的渔钩,从后背箱中拿出一个大大的背包,躺在一个巨大的人工湖边开始钓鱼时,他发现,他的身心已经很疲惫。即使他很快就能钓到一条大鱼,他也不是很快乐。他并没有因为改善了钓鱼的条件而获得轻松和快乐。相反,他早年拿着一根破竹竿去钓鱼时的那种快乐已经不复存在。他开始反思,为什么我有了这么好的钓鱼条件,找到这么好的环境来钓鱼,反而失去了钓鱼的乐趣。当他坐在那里返本溯源,回忆自己的初衷时,他才发现。他去钓鱼,只是为了度过一段休闲自在的时间,而不是去享受钓鱼的条件和环境的舒适。他明白自己为什么不快乐了。他扔掉了所有的装备,找了一根最普通的鱼竿,回到了以前去过的小河边…亲爱的,你过的快乐吗?如果你过的不快乐,一定不是因为你拥有的少,而是因为你背了太多的东西。放下一些,再放下一些,重拾儿时的快乐,重回简单的乐园。
2021-04-09
-
自觉而觉他,还是共沉沦
自觉而觉他,还是共沉沦好比如母子俩人,或夫妻二人,两个至亲,同时落在水里,一个人可以游到岸边,而另一个人却在水里挣扎。可以游到岸上的人想去救自己的亲人,怎么拉也拉不动,无法救他。有智慧的人,会游到岸上,先自己得救。如果有时间和条件,再去找工具去救水里的亲人。如果救不了,也不会自责和难过,而是庆幸自己活了下来。凡夫与愚人则不如此。在水里挣扎的人认为,就算你能游到岸上,你也不能抛弃我,如果你抛弃我,就是自私。你只顾自己活命,你可恨。你必须和我一起淹死,必须和我一起受苦,一起轮回,那才是道德的,才是对的。而可以游上岸的人,如果认为自己不能抛弃对方,就会被迫留下。认为抛弃对方,良心会不安,自己活命,于心不忍,就只能陪着对方受苦。那就会和快淹死的人一起淹死。六道众生亦复如是,我们想学法,想修行,想解脱,却被家亲眷属牵绊,要和他们一起轮回,一起入生死,这样才罢休。他们看不得你放下,看不得你轻松,看不得你解脱。智者则不同,不会受绊于家亲眷属,也不会心存不忍,而是毅然决然地游到岸上,再去寻找办法,去救水里的人。即便水里的人,若有智慧,也会欣慰于自己家人的选择,赞叹他们选择活命,而不是与自己一同沉沦。当他能那样想时,即便立刻丧命,也心无恐惧,能生善处。同修,你是做那个智慧的上岸者,然后再去想办法救人,还是愚蠢地和对方一起淹死?你选择和家人一起在六道里轮回,一起沉沦受苦?还是选择先修行觉悟,再去救度家人?你愿做世俗观念的受害者,还是独立智慧的觉醒者?一切选择在你。
2021-04-09
-
借金钱而悟道
借金钱而悟道道须流通,何以却滞?这是六祖大师的箴言。一切法皆是佛法,金钱亦不例外。金钱是道最通常的表现方式。悟道者,必知钱。会钱者,可悟道。钱流通,它才有意义。赚到钱,钱流到你这里;把它花出去,钱从你这里流出。这是钱的本质。流动,活,变化,才是道。若钱有住,即为非住。何以故?钱从心生,从概念有。若住于钱,是妄非钱。心不住钱,钱即是道。心若住钱,钱成囚牢。当你一味地存钱,钱变成了一个死物。当你一味地存钱,钱变成了一个概念。你一味地存钱,存的是一堆妄想。钱不兑换成慈悲喜舍,不兑换成心的交流,不兑换成心性的喜悦,钱只是一堆数字和一堆纸。把钱花出去,道借助于钱而流动。会花钱者,必会道。守钱者,守自心妄想耳。道人从来不讨厌金钱,不对金钱存有任何偏见。既不崇拜金钱,不作金钱的奴隶,也不抗拒金钱,不作金钱的敌人。道人驾驭金钱,支配金钱,而不贪恋金钱。道人用金钱来换道,用金钱收买人心,用金钱来修道、悟道。花钱时,多给一些,你没有损失,而是获得了多付出的快乐。你花的是钱,赚到的是喜悦。钱有限,喜悦无极。赚到你钱的人,也因此而开心。如是双乐,何而不为?你拥有一间又富贵,又漂亮的大房子,但是住的不开心。你并未拥有这间房子,你拥有的是不知足。你很富有,但是不会花钱,不懂得让钱流通,不懂得知足,你是一个穷人。你很穷,但是随时都能把自己拥有的与人共享,虽然那拥有的很少,但你享受的是那份快乐。那份快乐无价。如果用二十万换取一个月的轻松与安心,换取十天的无忧无虑,换取一日的宁静,换取片刻的了无牵挂,我会立刻花掉这二十万。二十万,二千万,甚至无数亿的金钱,如果能买到生命的觉醒,都是值得的。如果多付出一千元,让我立刻躺在那里晒太阳,或者赚到一万元,让我花一天的时间去绞尽脑汁。我选择前者。我不在乎房子值多少钱,我只在乎此时此刻住在里面是否安心。如果我有一千万的房产,需要五年以后才能兑现,我宁可拥有一百万,立刻就兑现它,享受它为我带来的舒适生活。我愿意用更多的钱去换取宝贵的时间来享受生命。我相信,五年的生命时光,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九百万。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一年,你觉得多少钱能相比于这一年的生命。拥有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随时使用你拥有的,兑现你当下的,那才是真正的富人,才是财富和金钱的本质。物质的价值由数字、概念、妄想而定。生命的价值,由心而定,由觉悟而定。数字有限,心值无限。为数字而活,还是为心的质量而活。为虚荣而活,还是为觉悟而活,怎样活更有价值,那才是金钱带给我们的意义。
2021-04-09
-
烦恼泥中,乃起佛法
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果执着正见,执着无为,执着清净,入了一个解脱,入了一个涅槃,那就再也发现不了真心佛性。你也不能起一个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作用。入了无为正位,不动了,被涅槃,被解脱,被清净束缚住了、约束住了。你住在了无为里,你住在了一个错误的认知里,住在了一个虚妄的解脱里面。这就是二乘人。二乘人就是入了无为正位,证解脱果,对生死,对生命,对活着完全失去了兴趣,如一潭死水,如死灰一样,彻底厌离世间,而贪爱涅槃、贪爱寂静。他是一种消极的、厌离的状态。可是实相真性,它是没有什么厌离不厌离的,它是不定的,是一种活泼泼的,会随缘变化,不停地显现,而不像二乘人所证的境界。二乘人是看上去像无为,其实心中还有所贪着,还是有为。二乘人贪着寂静,贪着涅槃。看上去是无心,其实还有一个我心、我法未断。看上去已经无我了,其实还有个大我。真正的无为在有为里显现,真正的无我是处处显示真我佛性。通达我不真实,不会刻意地无我,自然的不住,即是无我真性。所以菩萨的特点,他的境界,不是一味地消极避让、谦逊。他是很主动的。他为众生做很多事情,都是积极主动的,不请而友。不待你去请求,他主动地就会接近你,帮助你。当然这个他也不会执着,在有缘的情况下。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二乘人,他落到了一个虚妄的清净境界里边。好比如高原上,没有脏东西,看上去干干净净的,但是那个地方什么也长不了,也不长花也不长草。为什么?太干净了。什么地方会长花呢?会开莲花呢?会有生命呢?卑湿的地方,有淤泥的地方,就是那些湿乎乎的地方,很低的地方。比喻在众生之中能开出佛菩提之花朵。而不是在一个远离世间、一个清净的地方、一个禅定的寂静境界里,那个地方只能开出一朵小花、小果,开出虚妄的意识心的觉受,开出小空之果,开不出菩提佛果。所以卑湿淤泥乃生莲花,高原陆地不生莲花。为啥?它太干净了,它没办法长养种子。什么是如来种?什么是佛性?你不要把佛性到概念上去理解。它是一种智慧和用心,它显现在生活中的一切处,一切时,一切作用上。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如果你见有一个解脱可得,有涅槃可证,而入了正位,这个时候你再也不能发利益众生的心了。你会满足于这个小法,满足于有余涅槃,再也不能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再也不想深入了达诸法实相、究竟的涅槃、无余的涅槃、大涅槃。你也无法在生死中得大自在。对见性成佛完全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你也就没有这个机会了。所以若入了二乘的解脱,就不能生真正的佛法。而烦恼泥中,才能起佛法耳。我们在烦恼的大海里面,在跟众生接触的过程中,才能够逐渐地认清真正的自己,圆满自己的本性,才能认清佛性。离开众生,你找不到一个实相,找不到一个真我佛性。但你也别执着众生,也不能够离开众生找佛性。心外没有众生,外面没有法,自心是法,自心是佛性,自心是佛。这个自心,它不是概念,它显现在你的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上。自心会映现在一切法上,一切法都是心。我们看得到自己吗?看不到。我们看到了什么,你起了什么观念,你有了什么执着,你生了什么心,你就看到自己了。你看到的一切都是自心的影子,都是你自己的观念和想法,离此无法,离心无境。我们怎么去觉了佛性,觉了本性呢?去觉悟众生,去与众生接触,在众生中看到自己。其实众生就是你自己的折射,一切万法都是你自心的境界,唯心无境。所以你要爱众生,你要帮助众生,你要觉悟众生。你不要逃避它,不要讨厌它,因为那是你自己,那都是你的心念。你借助于一个外在的自己来反观、来完善、来长养自心种种的善法、功德、慈悲喜舍心、智慧心、菩提心、直心、深心、无障碍心、解脱心。长养自己的布施心、不贪着心。借助于外在的一个影相,来认识自心。一切法都是自心。你不能把自心孤立起来,想象出一个抽象的自心来,去求证一个境界上的涅槃。自心的觉悟才是真正的涅槃。不认识自心,你没法修,你修不上去,你也没有入手的地方。你只能落在意识头脑里边,进入妄想里。二乘人就落在自己妄心里头,他在意识境界里打转,他以为所住的寂静是实相。他不知道万法唯心所现,这个最关键。万法是唯心所现,不待取证,不待施功,不劳用心。通达唯心所现,你对任何人任何事物再也不会讨厌,因为都是你自心。你也不会避开,也不会去贪着任何外境,因为都是你自心。不即不离。如同水乳交融,圆融无碍,和一切都和谐、和睦、融洽、尊重,接受。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就像种庄稼,种植物,种种子,你在空中种什么也不会有结果。但是你在地里边撒上粪,在土壤里种种子就能够生长。乃能滋茂,能够生长,能够长出庄稼果实来。如是入无为正位者,指的是二乘人,他入了一个虚妄的涅槃,再也不能生出真正的佛法。有涅槃就有我,他不知道涅槃不可得。一切法本自涅槃,不需要再起一个心、起一个妄想,起一个修行去证涅槃。众生也不可怕,你也不可怕,你没有必要把自己弄寂灭了,也不用离开众生。要把这样的智慧随缘开示给众生,这才是佛法。而不是我自以为解脱了,谁也不管了,做自了汉。其实并没有了,自以为了了。
2021-04-09
-
持香身自馥,洗衣足自清
持香身自馥,洗衣足自清你急于要去一个很重要的地方,一条河水挡住了你的去路。河水看上去很宽,一眼望不到边,你虽然会游泳,但是你不能确信自己能游过这条河。你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渡河。这时,岸边一个破旧的木箱忽然对你说:我也想过河,你能带上我吗?你问木箱:你为什么不自己过河?木箱回答到:这条河很宽,我已经试图过河很多次了,但每次都会被浪头冲回到岸边。你对木箱说:我一个人都不一定能游过河岸,再带上你,更游不过去了。你拒绝了木箱的请求。这时木箱哭了起来,并对你说:我的家住在对岸,很多年前,家乡刮大风,我被吹到河里,和家人分散了,我很想念我的家人。求你帮帮我,带我过河吧。如果你不帮我,可能永远不会有人帮我了。看到木箱与家人失散已久可怜的样子,你决定带木箱过河。河水真的很宽,你推着木箱游了很久,根本看不到对岸。你越来越疲惫,好几次你想放弃木箱,打算一个人游到彼岸,看着木箱孤零零的样子,你不忍心一个人渡河。最后你身上的力气已经用尽了,再也游不动了,你只能趴在木箱上休息。你以为自己一定会淹死在河中,没想到休息了一段时间后,你又恢复了力气,于是你继续推着木箱渡河。就这样,游游停停,停停游游,经过了一整天,你终于带着木箱游到了河对岸。到了对岸之后,木箱对你万分感激,而你同样对木箱充满了感激,好多次,在你都支撑不下去的时候,木箱给了你很大的支撑。你很清楚,其实是木箱帮着你渡过了大河。你很庆幸自己即使在最疲惫的时候,也没有放弃木箱,没有选择独自过河,否则,你一定会淹死在河里。从前有个人,因为总是在地里干活,时间长了,脚上的泥垢得越来越厚,怎么洗也洗不掉。谁看见他的脚,都觉得脏兮兮的,大家都很讨厌他。有一次,他看见邻居家上了年纪的老奶奶在河边洗很多衣服,看着老人气喘吁吁的样子,他心生怜悯,他想帮老奶奶洗衣服。老奶奶知道这个人脚脏兮兮的,都是一个村里的人,老奶奶也打算帮帮他。于是就让这个脚脏的人脱了鞋,站在水里,用脚来帮着她洗衣服。这个人知道自己脚脏,有点不好意思,老奶奶说没关系。于是脚脏的人就用自己的双脚踩着衣服,把所有的衣服都洗干净了。最后,当他帮助老奶奶洗好所有的衣服之后,他发现自己的脚也变得非常的干净了,他虽然是帮了老奶奶,但非常感激老奶奶给他机会洗清自己的双脚。一个青年得了抑郁症,他来到山上的寺庙,请求禅师帮他解决烦恼。禅师领着他来到十几里之外一个山坡上,那里有一棵树,已经死了。禅师说,你每天从寺院里挑两桶水来给这棵树浇水,如果你能连续二十一天不间断地给这棵树浇水,这棵树就会活。如果这颗树活了,我会送你一个惊喜。青年相信了禅师的话,他期待着禅师要给他的惊喜。他按照禅师说的,每天都挑着两桶水,走十几里的山路,来给这棵树浇水。在去给树浇水的这二十一天里,青年的全部精力都用在打水,走路,上坡,下坡上,用在克服行路的种种困难和挑水的疲劳上,渐渐地,他就把失恋的痛苦忘了。二十一天过后,禅师带他再次来到那棵树下,很遗憾,那棵树并没有活。青年显得很失望。禅师对青年说,你看浇过水的地方。青年发现,在那棵枯死的树周围,长出了许多绿草,并且似乎有一两株小树的树芽长了出来。青年很惊喜,他觉得自己这二十一天,并没有白白的忙活,还是有所收获。禅师最后对青年说:在我看来,这棵树虽然没有复活,但是,我看见另外一棵树复活了。青年问:您指的是旁边的树芽么?不,禅师说,我指的是你。青年听后,终于领悟到禅师许诺给他的惊喜。是的,青年感到浑身轻松,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了,仿佛自己得到了重生。善知识,世间万物非常奇妙而美丽,你用心不一样,就会收获不一样的结果,而且,是你意想不到的美好结果。持香身自馥,洗衣足自清。秉烛照人路,己身先明亮。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度人解脱,己先成佛。善知识,不是佛度众生,是众生度佛。佛与众生,犹如渡者与木箱,彼此无法分割。佛说最快的成佛之路,不是一个人独自修行,而是行菩萨道,帮助你身边的有缘人,助他们成佛。你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人时,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已经成佛。
2021-04-09
-
让它发生
让它发生是什么事情让你痛苦?一定是你的不允许。你不允许什么,什么就会让你痛苦。一旦你什么都允许,你将会变成道,而不是流通物。流通物有它的形态,它只要求通过,而道没有固定的形态。它什么都不阻塞。道只有一个特点,它什么都允许。允许即道,道即允许。你允许什么,什么就通过。你不允许什么,什么停在那里。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众生心生,即不允许。众生心灭,即允许。允许一切流经,允许一切通过,允许一切发生。六祖大师说:道需通流,何以却滞?道不会阻隔任何的存在。佛性允许一切的演绎。真实允许一切的发生。只有虚假的东西才会不允许。只有观念和分别才有不允许。只有我执和我见才不允许。有不允许,心就会难过,紧张,甚至恐慌。让一切都允许。心立刻轻松。让它发生,你将不再成为阻挡物。是你阻挡的观念在硌痛自己。来什么,接什么。发生什么,正视什么。不要回避。回避等于不允许。不允许什么,什么被挽留了。你不允许的,反而停在了那里。允许一切,它就会从你那里划过。不仅允许已经存在并发生的。还有那些你担心的,你不希望发生的,你恐惧发生的,一并允许,全部允许。让它们统统在你头脑中发生,你只需要看着那些故事,接受那些发生,别阻止它们。是你观念的阻隔在让心痛苦,而不是事情。没有什么真正让你害怕和难过的,除了你的不允许。不允许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痛不欲生?你拒绝接受的观念,你不能接受的想法,你的种种见解,是那样的观念让你难过。不是你孩子的成绩不好让你难过,是你要求他成绩好这样的想法让你难过。你不允许他的成绩不好,这才是你苦恼的根源。不是死亡让你恐惧,是不允许死亡的发生,是你不想死让你生起的巨大恐慌。当你允许,死亡和所有的事情一样美好。当你允许,死亡消失了。当你允许,一切都会消失。接受那些你不希望发生的念头,允许它们出现,允许它们存在,允许它们发生,允许它们编织自己的故事。只要允许,你甚至都不用质疑它们,它们将没有任何力量,它们将汇入道流。你将作为道而存在。
202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