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生命只需要一天
你的生命只需要一天你只需要一间遮风挡雨的房子,不管它是简陋还是狭小,舒适就好。能在那里度日,能在那方寸之地安稳地呼吸,能在那里安然入睡就好。你只需要一张床,一把椅子,一副碗筷,一点点食物。如果有茶,有书,那是锦上添花。如果没有,那也很好。因为你还有白水、阳光、花草、风和雨。你只需要一份简单的工作来养活自己。如果你已经工作了大半生,只要你减少自己的需要,你甚至可以随时放弃你的工作,用你的积蓄过完你的后半生。除非你还要更多,除非你并不满意自己的生活。你甚至都不需要伴侣或朋友。他们大多数时候就像聒噪的蝉鸣,又像购物的大妈,对你指指点点,挑来挑去,很少能安静地陪在你身边。与自己在一起,没有意见,没有评判,不用争吵,不用分心。可以专注地看天上的彩云,而不用在那美好的瞬间去叫另一个人,而错失了天空。你只要有一天二十米的小路用来散步就可以了。你根本不必游山玩水,天南地北地旅游,或者到处去探险。旅游,探险,那是心如奔马、意如猿猴者的爱好。那是妄心不歇,依于幻境而乐者的生活。真正的达人,有一个小院子,一棵树,一条小路就够了。你只需要健康就好,除此之外,一切都是奢侈。你根本不必在意自己穿什么衣服,驾车还是走路,用不用化妆品。那些于你的心安有什么意义?你身安无恙就好。就算你患病在身,你心无挂碍,亦无所求,心中无病即好。你的生命只需要一天就好。你每天都那样过,到点穿衣,到点吃饭,行住坐卧,活在当下,活在觉知里。这一天虽然平淡如水,平安无奇,然而这一天没有困惑,没有压力,没有烦恼,没有痛苦。你再也不会被感官的快乐欺骗,再也不做妄心的奴隶。你安静地呆在家里,完全不必去做事,只要你偷心死尽,妄想止息。你只需要过好这一天。你的生命只有这一天。没有妄想和无明的一天。没有向外驰逐的一天。没有伺探寻觅的一天。没有得失的一天。离生喜乐的一天。过好这一天,你的生命即放光动地。过好这一天,即是莲华里化生,所在之地,起七宝塔。你真的需要的不多。一间屋子,一把米,几滴雨声,一轮月光。
2020-08-26
-
觉醒就发生在那一瞬间
觉醒就发生在那一刻身体是离我们最近的道。佛说身体是幻,因为众生执着于身体。若无执着,于此幻身,勤加观察,能见真实,可以悟道。古人说:幻化空身即法身。道者,须臾不可离也。我们时刻也无法离开自己的身体。此身虽幻,然而非是断灭,念念生发,无有间断。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道在身体上运行的如此精确、微妙、清晰,容易观察。从我们来到这个世间的一刹那,身体就开始不间断地向我们发出信号。六根接触这个世界,识海波动,从朝至暮,从生至死,无有停息。我们时刻活在感觉的世界,与这个世界的亲密接触从来没有停止。但是,我们不知道那是一种呼唤。我们视见闻觉知为平常,视看物、听声、闻香、知味、觉触、思法为无奇。沐风淋雨,知痒觉痛,眼见耳闻,从来没让我们觉得有什么奇异。我们错失了无数次觉悟的时机。那平凡的触碰和无味的觉知并不能唤醒我们。我们继续追逐感官上的刺激。我们为此疲于奔命,劳累身心。直到有一天,我们身患绝症,遭受难以忍受的病苦和疼痛,我们才知道停止。但是,我们讨厌那病痛,憎恶那疾病。我们用尽一切办法驱赶那疾病和疼痛。我们居然无法识别出那一次比一次更重的疼痛是来解救我们出离妄念和无明的召唤,是我们多生多劫的法身父母。我们无法相信,只要去觉知那疼痛,疼痛就会消失。只要不厌离疾病,疾病就会不治而愈。我们无法相信,一个人怎么可以愿意与疼痛相伴、相知、相融。我们无法相信,只是单纯地去觉知那些感受,可以悟道并解脱。你从未尝试过,为什么就下定论?你从未给疼痛任何机会去了解它,和它相处,为何就如此讨厌它?道就在我们身上,解脱的钥匙时刻在我们的手里,修行的密码就在你的觉知里。只是你一直被头脑所骗。头脑为你策划了一个无限的丰富的华美的世界,以致于你根本无心去接近并理解那枯燥的觉知、短暂的觉受、讨厌的痛苦。你更喜欢停留在头脑里的快乐,你喜欢持续的刺激,所以,瞬间的觉知一次次被你忽略,你一直在沉睡。沉睡在念头的幻梦中。直到身体的疼痛把你拉回到当下,你不得不去感知它。直到有一天,你用尽了一切办法都无法驱赶走那疼痛,你开始反思,你开始反醒,你开始朝那疼痛看上一眼,你开始接近并观察疼痛。你不得不与疼痛呆在一起。你恍然大悟,你认出了它,它完全不是你一直认为的那样丑陋,而是无与伦比的美,它等着你去拥抱它。你越无条件地感知疼痛,你越能觉悟到实相。疼痛并不真实。是你的对治、厌恶、驱赶使它变得真实。疼痛是空,它只是召唤你离开头脑。你只需认出这一点,便解脱了。唯一需要你付出的,就是与疼痛和觉知待上一会儿。认出疼痛是来唤醒你觉悟的,这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只要那一刹那你错过了它,没认出它,你就会被头脑带走。头脑立刻会让你相信,疼痛是你必须要铲除的。当你生起一念铲除疼痛的心。你永远地留住了疼痛:那虚假的疼痛,那自我的执着,那深深的无明。而真正来唤醒你的疼痛,又一次被你错失。它只能寻找下一次的机会来呼唤你。身体的每一此疼痛对你都是一次最深切的呼唤,它呼唤你离开头脑,回到当下,回到那“不舒服”的觉受上来,回到觉知上来,回来和它在一起。只要在那疼痛发生的瞬间,你没忘失这一点,那即是顿悟。你不用去想要和那疼痛待多久,你只需要认出那疼痛是来唤醒你的,它是你真正的老师,你只要真正认出它,觉悟到这一点,你一定愿意陪伴它,而不再厌离它。生命的觉醒就发生在那一刻。
2020-08-26
-
开悟如此简单
开悟如此简单千百年来,开悟对一个修行者来说,近乎是神秘的,是一个迷。没有人告诉你什么是开悟。或者,就像盲人摸象,大家都在形容开悟,而无法亲证开悟。凡是神奇的,那是头脑的诡计,那不是开悟。开悟就在现实生活中,那是自行境界。开悟无处不在,开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毫无掩盖,没有任何神秘。佛陀说,我从来没有向任何人掩藏过真相。它清楚的就像手中的掌纹和天上的太阳。佛陀甚至说,你可以用肉眼见到佛性。你可以用眼睛开悟。六祖大师说:开悟是在言下。你说话的当下就可以开悟。五祖说,轮刀上陈,亦可以开悟。你每天都在开悟中,每时每刻都在开悟里,只不过,你还未察觉。当你弯腰的刹那,你正在弯腰,你开悟了。但是,你总是错过那一瞬间,你无法想象开悟离你这么近,这么简单,如此直接。当你手触碰到杯子的刹那,你觉知到了。你生平第一次触碰到杯子,那一瞬间虽然立刻就消失了,但你已经开悟。只不过,你不以为然。你不会相信,那就是开悟。你一直认为开悟是一种连续的、可住的,可以体会并加以认知的状态。不,你无法让开悟停止哪怕一瞬间。事实上,你无法体验开悟。你所体验的,已经进入了你的识海。它消失了。虽然你无法让开悟停止,也无法真正捕捉到开悟。但是,你又无时无刻不在开悟。它是一种持续的不住的本来状态,只要你不将自己带入头脑。觉知的瞬间而不住于觉知,即是开悟。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你的眼睛看到树叶的刹那间,你真的看到树叶的那一刻,你开悟了。当你从妄想中出离,听到了鸟叫声,如此清晰,你开悟了。你想,开悟怎么如此简单?所以,你从来也不相信,觉知的刹那就是开悟。虽然觉知是开悟,但是,你无法留住那觉知,无法留住开悟。当你去体会、捕捉并形容那觉知时,它已经不在了,那已经不是开悟,而是妄想。开悟时时在找你,而你总是不认识它,而逃避于它。你在找开悟。你们如此互相寻觅,一直在互相错失。当你的鼻根闻到花香的刹那,你很清楚自己闻到了花香,正恁么时,你开悟了。然而,你从来也没想过,那就是开悟。当你躺在床上,身体接触床的刹那,你知道你的背碰到了床,而在那一刻,你没有打妄想,你开悟了。但是,你觉得,开悟应该要比这更神奇,更困难。我知道自己身体触碰到床,这怎么可能是开悟呢?你无法理解,也不相信。是的,没有别的开悟。除了你觉知的当下,除了你出离妄念的瞬间,除了你未在头脑中做活计的那一刹那,你不可能有别的开悟。开悟简单到你无法想象。开悟平常到你瞠目结舌。开悟使你恍然大悟。开悟使你哑然失笑。开悟使你拍案惊奇!开悟让你大呼“苍天”!自古以来,无人说破此事。因为无人相信。自古圣贤,对此秘而不谈,因为它须自行自证,它无法被谈论。自古觉者皆如是开悟,只是它道不得。当我用一个词语或一种状态形容它,开悟早已面目全非。当我说那就是开悟,如同刻舟求剑。当学人问禅师如何是佛,禅师说,你把水瓶给我拿来。学人拿过水瓶来,禅师说:“古佛过去久矣。”当我告诉你,觉知脚与地面的接触就是开悟,你又会去执著那觉知,甚至去分析、谈论于那觉知。你又错失了开悟。当你问我什么是开悟,我端起杯子。你说,你知道了,端杯子就是开悟。不,端杯子是自行境界,是不住境界。当你说端杯子就是开悟时,你进入了妄想。虽然没有人能形容那觉知,描绘那开悟,但是你可以让自己训练休息妄念,止息寻找,带着觉知去与开悟幽会。当你知道开悟不是别的,你不再寻求开悟,而开悟会来找你。当你忘记关于开悟的所有知识,只是专注度过你的生命中的每个刹那,而不留丝毫的痕迹,你会活在开悟中,而不是活在开悟的想象中。
2020-08-26
-
正念的奇迹
正念的奇迹你把它叫什么都可以,正念,觉悟,觉知,定力,智慧…名字虽别,其意无二。觉性在前,引导行为。不随无明,不入迷梦。正念,那是所有修行者的铠甲,以防烦恼之贼的侵害。觉知,那是所有觉悟者的锡杖,能敲响所有无明之梦。正念,那是娑婆世界的一个奇迹。觉知,那是令无数佛国诸佛嗟叹的法宝。你看龙潭崇信禅师递给德山纸烛的刹那,若无智慧在前,就不会将纸烛吹灭,德山也不会在那刹那间大悟。你看,南泉禅师,若无正念在前,就会同百丈、智藏一样,被马祖一问,拖在句下,入于泥潭,而不能拂袖而去。你看临济禅师,若无觉性现前,就会被大愚禅师追着打。因为有了这一念觉悟,才能抱住大愚,向他肋下送三下。才能反宾为主,反退为击,反烦恼为菩提,反无明为般若。你看高亭简禅师去见德山,还在江上时,一见德山在岸边,正念现前,即豁然大悟,掉船而去。莫小看这一转身。此一转身之力碾压须弥。此一正念可碎虚空。此一念可出亿劫尘劳妄想。此一念贯穿一切修行。不见古人云:销我忆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有了正念,你的生命才刚开始复苏。有了正念,你才知道脚下真是极乐。有了正念和觉知,你给了自己对出租车司机或外卖小哥说声谢谢的时机。有了正念和觉知,你可以停下来,送给陌生人一个微笑。有了正念和觉知,你再也不怕狗和虫子。有了正念和觉知,你对任何人任何事很难再生起嫌恶之心。有了正念和觉知,你第一次发现,原来天空如此美好。有了正念和觉知,你一整个下午的独处不再觉得空虚。而且,你可以日复一日地这样过,惬意地任意地大把地消磨时光。有了正念和觉知,你可以不再匆忙地做任何事。有了正念和觉知,你不再是妄念和头脑的奴隶。有了正念和定力,雷声或噪音再也刺激不到你的双耳。有了正念和觉知,你的心跳正常,心地趋于宁和。正念,那是战士的剑,船的舵,过河的桥,鼓手的槌,树木的根,房子下面的地。有了正念,那才是一个修行者。没有正念,那不过是一个假货,是个修行贩子,是个广告商。觉悟和解脱与他没有关系。有了正念,才是正法,才是人天眼目,才是佛之心印。正念不在,即是末世,众生受苦,无有边畔。
2020-08-23
-
解脱的秘密就在你身上
解脱的秘密就在你身上觉知疼痛,可以减弱疼痛,甚至完全融化疼痛,使疼痛消失。当我们身体某个部位疼痛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生起厌恶之心,不愿意去觉知疼痛,不愿与疼痛待在一起。当我们厌恶疼痛时,其实,我们错过一次最好的觉醒。一念厌恶之心生起,你离开了当下的觉知,进入了头脑。你被头脑捉获,开始对疼痛进行肆意的诋毁、想象、对立和背离。正是这些念头的演绎夸大了疼痛,扭曲了疼痛的面目,而把你带入烦恼和忧虑之中。而疼痛是完全无辜的。但是,如果当疼痛来时,你以觉悟的心,没有生起对立和厌离感,而是觉知疼痛,与疼痛刹那刹那不相舍离,念念相知相处,这时,你没有被带进头脑和妄念。疼痛就在这觉知的过程中慢慢地减弱,直至消失。觉知是最好的医生,最灵的妙药,它根本不需要任何药物和治疗。它发生于理解、相处和接纳的瞬间。当我们身体某个部位发痒时,也是这样。别急着去挠,先忍住,然后去觉知那痒。无论多么难以忍受,再多忍一会儿,与那痒在一起,像爱自己的命根一样去觉知那痒,接纳那痒,与它平静地在一起。告诉自己,如果我去赶走那痒,我会错失觉悟,我会丧身失命。当你觉知那痒,而没有进入头脑立刻进行对治而生起厌离它的心念时,不用多久,你会发现,那痒减弱了,甚至消失了。你生活中很多身体不适出现时,都不要急着去对治,别被头脑带到对立和厌离的妄念中,这时,那疼痛或不适不再伤害你。相反,它是你的善知识,它来呼唤你开悟。当你失眠时,别急着对立,产生赶快睡着的念头。而是觉知你的身体,你的后背,你的头部或腰部。不停地觉知,最好中间没有任何妄念插入。忘记睡眠这件事,告诉自己,如此躺在床上训练觉知,与身体的任何觉受在一起,比睡觉好一万倍。当你不再急于达成一件事而被头脑逼迫时,你发现整个人变得轻松。一切都不一样了。这时,继续回到觉知上来,离开头脑对你的挽留。当你走一段长路或上坡的山路,你感到很疲惫。这时,回到觉知上来,回到脚下,离开想立刻达到目的地那念心。放慢脚步,让全部的身心都安住在觉知脚下的每个动作上,你忽然发现,你不那么累了。当你面对一件突发的事件而慌乱时,这时立刻停下自己的头脑。安静地与自己能捕捉的任何觉知待上一会儿。比如左手握住自己的右手臂,觉知那手臂的温度。感知自己的呼吸,让念头停在那呼吸上。饥饿、痉挛、身体麻木、憋尿、眩晕、恶心、心跳加速或忽然变慢,急性病突发,面对所有这些突发或临时出现的症状,都不要急着对治,立刻回到觉知上来,与那饥饿、麻木、难受、疼痛在一起。如果运用的好,那些本来很危险很难对治的状况,会慢慢减弱,甚至消失。当你安住在觉知上时,你的正念和智慧得以生起。再次面对那正发生的事,它变得不再那么突兀和可怕。而你慌乱的心也平静了许多。与觉知在一起,不论是疼痛,还是骚痒,还是疲惫,还是任何恐慌和不安,别急着驱赶它们,别被头脑带到厌离它们的妄念中,尽量去觉知那感受,它们会被你的觉知融化、治愈,而把你重新带回无苦的状态。觉醒不是头脑和讨论的事。发现觉知,练习觉知,觉悟觉知,那才是生命的觉醒。
2020-08-23
-
最好的休息
最好的休息师父好,您曾经说过,你所教导的修行是悟后起休,而不是悟后起修。所谓悟后起休,我认为就是少做事,甚至不做事,多休息,不要执着做功课。但是您最近又一直带着大家训练觉知,而且要求学人每天要用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训练走路、吃饭、喝水等。这和您所说的悟后起休是否矛盾?答:如果你没有真正训练过觉知,你可能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休息。你以为自己在休息,却可能在打妄想,而你根本不知道。少做事或不做事就一定会休息吗?不一定。我所说的休息,更多的是指休息头脑。头脑和妄念休息下来,身心才得到真正的休息。训练觉知,对绝大多数修行者来说,是一种休息。除非他不会觉知,不懂得觉知。一个人坐在那里什么都没做,未必是在休息,他有可能在打妄想。而另一个人在走路,甚至在做事,他却有可能在休息,如果他带着觉知而专注地走路和做事。休息主要是指头脑、心念、妄想的止息。如果你会休息,你可以在做任何事中得到休息。如果你不会休息,就算把你关起来什么也不做一整年,你也无法休息。通过觉知的训练和习惯,那是最好的休息头脑方法,没有比这更有效地休息方式了。当你带着觉知,习惯于觉知,你走路是休息,坐禅是休息,吃饭是休息,说话是休息,你消耗的并不多。如果你没在觉知里,就算你睡着了,你仍然很疲惫,得不到休息。我们通常以为是身体的劳动让我们疲惫不堪,事实上大脑的活动和妄想对身体的消耗更大。我们看到一个农民一天十几个小时在地里劳动,他看上去并不太劳累,只要他专注而安心地锄地。而一个有烦恼的人,就算什么都不做,他也会浑身无力。当我们不停地胡思乱想时,我们会焦虑、抑郁、失眠。是你的妄念让你无法休息下来,从而无法入睡。当你带着觉知躺在床上,你每个动作都了了清楚,你不再痴迷于头脑的游戏,你发现,虽然你一直在觉知自己翻身的动作,你的呼吸,但是没过多久,你睡着了。你之所以能入睡,正是因为觉知使你不再胡思乱想。你真正休息下来,所以才能入睡。有意识地训练觉知,那是最好的休息,也是最好的修行。如是修行,无功利心,无目的心,没有压力,那纯粹是一种放松和觉醒。除非你错用了心。消耗我们身心精力的并不是精进、带着觉知走路或坐禅,而是我们没能真正休息心念。带着觉知,活在当下,心念止息下来,才是真正的休息,是真正的修行。如果你在训练觉知的过程中感到疲劳,那多半是你在打妄想,立刻回到觉知上来,疲劳会逐渐消失。觉知是一种无功用行。当我们不再沉迷于头脑,它自然地从心上生起。觉知而念念不住,正是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师说:妙观察智见非功。觉知一点也不需要用力。正是古人所谓省心力处得力,得力处省心力。在练习觉知的时候,一旦离开了当下,进入了妄想,立刻回到觉知上来。如此反复练习,自然会得其中微妙。觉知的训练需要身体的配合,所以也会疲惫和疲劳。只要适当调整身心,把握适度,它更多的作用是身心的休息而使整个生命觉醒。 当我们在觉知中而未生一念妄心之时,那正是大圆镜智性清净;当我们在觉知中而未起分别执著之心时,那正是平等性智心无病;当我们在觉知中而未胡思乱想、猜忌疑惑时,那正是妙观察智见非功;当我们看只是看,听只是听,享受当下时,那正是成所作智同圆镜。
2020-08-23
-
身上有奇香,脚下有黄金
身上有奇香,脚下有黄金一个带着觉知生活的人,一定是一个有魅力的人。一个有觉知的人,是一个真正怀宝的人。这样的人遇事不惊,处事不乱。这样的人从容优雅,如沐春风。他带着觉知,所以,头脑和妄念很难再欺骗他。他带着觉知,功利心再无缝可入。他和觉知在一起,得失心将瞒他不得。他带着觉知,可以看到分别心变弱,直到远离。带着觉知,贪心将逐渐失去机会。拥有觉知,会活在真正的安宁中。如果你有觉知,你不再丢三落四,手忙脚乱。如果你拥有觉知,你将拥有这个世间最宝贵的品质。拥有觉知的人,不再痴迷于识的世界,他活在大圆镜智中,活在平等性智中,活在妙观察智中,活在成所作智中。拥有觉知,你不需要额外做些什么。你只是做你原来要做的任何事,只是加入了觉知,带上觉知。就像在你推的车上加上一根树枝,那一点不难。困难的不是带上觉知,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要带上它。没有觉知时,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为什么活着?有了觉知,你清楚地知道并无自己,活着,只是活着。没有觉知时,你时常被自己的妄念恐吓,被它带到黑洞、深渊和绝境。有了觉知,地狱都无法蒙蔽你。你可以瞬间出离一切灾难。没有觉知时,你是你念头的受害者,它日夜不停地欺凌、迫害、摧残你。有了觉知,你发现那些念头没有任何恶意,也根本不可怕。你可以和你的念头相安无事。你只是不再相信它们。没有觉知时,你活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妄想中,一会儿憧憬,一会儿失望。一会喜悦,一会儿疯狂。有了觉知,你活在自心境界的现实里,你只是经历、经历、经历,而不再有任何执取。开关灯时,带着觉知去碰开关,这个最简单的动作,将变得意义重大。你也会第一次触碰到那个“开关”。它将开启你新的生活。开门时,带着觉知去握门把手,这个最平常的动作,将变得“非凡”。这一次的开门,将为你打开一个新的世界。上电梯时,电梯门打开的瞬间,停止一两秒钟,然后再踏上电梯。这一停顿,只因为有了觉知。只有觉悟者能在做任何事的时侯停下来,不管是思想,还是动作。以前踏进电梯的只是凡夫,你是和自己的妄想升降。今天踏进电梯的是佛陀,你和觉知与清明同在。打开水龙头时,带着觉知去触碰。以前你触碰的是自己的妄想,今天你摸到的是佛身。不要轻视这个动作,如果你没有觉知,可能这一生你从未摸到过水龙头。你摸不到水龙头,你就无法从妄念和无明牢狱中挣脱。有人朝你走来时,带着觉知,也缓缓向他走进,不投射任何概念,你不再紧张、脸红或尴尬。上来下去,出来进去,这里或那里,或行或坐,或立或卧,或语或默,常觉常知,无难能侵。与觉知在一起,不论你身处多么黑暗的地方,你的心灯亮着,你不再恐惧。带着觉知,你变得从容、淡定、自在、悠闲。带着觉知,你身上有奇香,脚下有黄金。
2020-08-23
-
有一法,净众生,度忧苦
有一法,净众生,度忧苦佛言: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四念处者,即觉知的训练。又《楞伽经》云:当离愦闹、昏滞睡眠,初中后夜,勤加修习,远离曾闻外道邪论及二乘法,通达自心分别之相。此处勤加修习,通达自心分别之相,即觉知的练习。觉知的训练可以遍及生活中的每一处。训练觉知,可以从下面这些事练起。一、起床起床时,知道起床。缓缓起身,觉知起身。坐在床边,知道坐在床边。小坐半分钟或一分钟再起身下床。起身下床,觉知起身下床。每天起床时,如是提起觉知,练习觉知。二、穿衣穿衣时,拿衣服,知道拿衣服。抬臂知道抬臂。手臂伸进衣袖,知道手臂伸进衣袖。腿伸进裤子,知道腿伸进裤子。拿起袜子,知道拿起袜子。脚伸进袜子,知道脚伸进袜子。如是缓缓而穿衣服,每天勤加练习。三、刷牙刷牙时,手拿杯子,知道手拿杯子。手拧水龙头,知道手拧水龙头。向杯子里放水,知道放水。挤牙膏,知道挤牙膏。刷牙时,手臂每动一次,觉知一次。牙刷每一笔接触牙根,都要觉知。如是慢慢刷牙,慢慢觉知。四、洗脸洗脸时,手碰到水流知道手碰到水流。水碰到脸,如实了知。手拿起毛巾,知道手在拿毛巾。擦脸时,知道在擦脸。挂起毛巾时,知道挂起毛巾。每天洗脸时,如是觉知每个动作,勤加练习。五、走路抬起左脚,知道抬起左脚。脚面落地,知道脚面落地。抬起右脚,知道抬起右脚,脚面落地知道脚面落地。脚在空中划过,知道脚在空中划过。迈大步,知道迈大步。迈小步,知道迈小步。快走知道快走,慢走知道慢走。如是长时练习,勤加觉知。六、吃饭坐在餐桌前,知道坐在餐桌前。手拿筷子,知道手拿筷子。端起碗,知道端起碗。饭菜放到口里,知道饭菜放到口里。咀嚼食物,知道咀嚼食物。这些动作,都要放慢速度,了了觉知。七、坐禅上座时,知道上座。坐在垫上,知道坐在垫上。整理双腿知道整理双腿。坐定后知道坐定。呼气知道呼气。吸气知道吸气。呼吸长知道呼吸长。呼吸短知道呼吸短。如是反复觉知,反复练习。八、喝水手碰茶壶知道手碰茶壶。倒水时知道倒水。手拿杯子知道手拿杯子。杯子送到嘴边,知道杯子送到嘴边。水进嘴里,知道水进嘴里。放下杯子,知道放下杯子。如是反复练习,反复觉知。九、扫地、刷碗、拖地、擦桌子、整理家务扫地知道扫地,手拿扫帚知道手拿扫帚,手拿抹布知道手拿抹布。拖地、洗碗、擦桌子、洗衣服,洗菜、切菜、烧菜等,也是除此。放慢每个动作,觉知每个动作。十、说话说话时,放慢语速。说话前,知道要说什么。正说时知道在说。说时的声调、语速、音量要尽量觉知。说话时要知道停顿,知道什么时候再说。知道自己的用词,知道转变话题,知道结束话题。十一、睡觉上床时知道上床。躺下时知道躺下。背、胁、腹、腿、头接触床时知道接触。翻身时知道翻身,腿动时知道腿动,身动时知道身动。身体不动时知道不动。呼吸时知道呼吸。安住在这些觉知上,一旦打妄想,立刻回到这些觉知上来。反复练习。除了上面这些事,平时在看、听、嗅、尝、受、想时,看到只是看到,听到只是听到,闻到只是闻到,尝到只是尝到。感受风吹只是感受风吹,想到问题只是想到问题。如是六根清净,六尘清净,六识清净,十八界清净,一切法清净。清净者即是空,空即般若,般若即解脱。正见闻觉知时只是见闻觉知,莫生见闻觉知想,莫住见闻觉知解,莫思见闻觉知是何意。以上之事,是每天经常要做的事。带着觉知做这些事可以把修行融入到生活的细节中,可以延长训练的时间,快速养成觉知的习惯。平时走路时,有觉知才能时常转身、回头、放慢脚步、观察周边状况。平时思考问题或表达想法、与人交流时,有觉知,才能转念、止念和出离妄念,以防沉迷知解与诤论。如是勤加训练,练习觉知,活在当下,一切佛法皆不用学,能离烦恼诸苦。故名一道清净。诸佛没有妄语,行者自然证知。
2020-08-20
-
没有觉知,你的生活是一团糟
没有觉知,你的生活是一团糟你是不是经常走过一条街道,而连一间店铺都没看到?可是当你回来时,看到那条街上店铺林立,商店里的东西琳琅满目。你走过那条街时,到底在干什么?你在打妄想。你出门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落下钥匙、手机或很重要的东西?为什么会忘记拿重要的东西?因为你走神了,在你应该拿什么东西的时候,你没有觉知,而进入了妄想。你是不是经常忘记自己是否关了门、煤气、电热水壶?而要重新回去看一遍才能确信?为什么?因为你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没有带着觉知。你是不是在做饭的时候经常被油锅或热水烫到?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不专心。因为你一边做着这件事,一边想着那件事。你是不是经常人坐在那里,心思却跑到十万八千里地之外去了。而别人跟你说的话,你一句也没听进去。当你切好菜,菜板上堆满菜的时候,你是不是很少发现自己是怎么把菜切完的?有时,你还会切到指甲或手指。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没有认真地在切菜。你是不是走路时经常踢到一些东西,而伤到脚?为什么?你没有安心走路。你一定有过扭伤脚踝或抻伤胳膊的时候,你受伤的那一刻到底在做什么?你是不是经常喝水抢到,或者吃饭时噎到?为什么。你喝水或吃饭时太急躁了,你没有好好地喝水或吃饭。你是不是总是心不在焉,人在这里,而心在那里。不管你在干什么,你是不是总爱和头脑在一起,而不愿意和觉知在一起?你为什么会经常打妄想?因为你执着你想的东西。你太贪恋那些你有过的经历。你是不是经常毫无理由地发脾气?为什么在你发脾气的时候察觉不到?因为你从来没有活在觉知中。你是不是经常和别人争论、吵架,为什么会如此?你没有正念,无法看到自己的我执。你是不是买了一个很贵的东西,买回家之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需要它,而非常后悔?你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贪心和习惯?没有觉知。你是不是经常食不知味,话不知说到哪里,每天看着一样东西却熟视无睹,听而不闻?生活昏昏噩噩。为什么?你活在妄想中。当你无事可做的时候,你是不是经常会感到不安。你想再去抓取什么而又抓不到,然后你陷入恐慌之中?为什么?因为你掉进了头脑中,而没在觉知里。你是不是因为没有活在觉知中而做了很多荒唐的事,让自己烦恼重重?怎么才能让自己活在觉知中从而避免上面那些错误和烦恼?从有意识地训练觉知开始。从认真走路开始。从穿衣吃饭开始。从扫地洗衣开始。从最简单、枯燥、无聊、经常做的事上练习觉知开始。每个动作都放慢速度,了了察觉你身体的觉受,让那身体的感知经常地陪伴你。不要小看觉知的练习。那是你出离无始以来生死轮回的开端,那是你真正的觉醒。觉醒不是来自于头脑,而是来自于觉知。觉悟从端起杯子的刹那开始。你真正触碰到杯子,你才能端起杯子。训练觉知从抬起手臂摸到自己的脑门开始。你每天早晨都会洗脸,觉悟从你真正碰到水流,摸到脸开始。在这些日常做的最多的动作上反反复复练习觉知,那是你觉悟和解脱的真正筹码。练习觉知的意义并不是找到什么真理或实相,而是使你从烦恼和苦中出离。当你离苦时,你发现,那才是唯一的真理与实相。觉知的特点是不住、无缚、清净、无疑惑、无问题;念头的特点是住着、缠缚、烦恼、制造问题、产生困惑。觉知是自性起念,是善于分别诸法相;念头是知上立知,念上生念,无明之本。觉知是一种习惯,它可以通过训练而养成习惯。诸佛活在觉知的习惯里,而众生活在无明的习气中。不要沉迷在研究觉知的意义和道理中。勤加练习,实践觉知,意义在你的脚下,而不是在你的头脑中。
2020-08-20
-
实相不思议,不可分别觉
实相难思议,不可分别觉如果你畏惧死亡,那是头脑在诱骗你进入死亡的错觉。回到觉知上来,回到你的身体的觉受上来。死亡消失了,你的恐惧消失了。如果你心生妒忌,那是头脑在呼唤你进入我相人相的幻觉,回到脚下来,回到对地面的感知上来,嫉妒减弱了。继续回到脚下,嫉妒消失了。如果你心中生起嗔恨,那是头脑在把你拽入假象,那是念头在引你进入妄想,回到手指上来,回到茶杯上来,回到嘴唇碰到茶杯的觉知上来。嗔恨被觉知代替了。如果你不停地想着一件事而无法解脱,那是头脑把你麻痹了。坐下来,觉知自己的呼吸,先是深呼吸,然后让自己的呼吸变得绵长,轻弱,想象着自己快要死去,一直和自己的呼吸在一起。不论你有任何烦恼,你一定进入了头脑。回到觉知上来,回到脚下、手上、背后、脸上,回到你正看的东西上来,回到你能听到的声音中来,回到你能接触的任何觉受上来。如果你只是在打妄想,而没有任何紧张、不安、恐惧或烦恼,你本来就在觉知中,你可以继续打你的妄想,做你的梦。你甚至可以一边喝茶,一边听音乐。你可以一边走路,一边与人倾心交谈。你可以同时做几件事,如果你能安心于此,专注于此。你不是一定不能住于头脑。如果你专注地思维一个道理,一个道理可以让你明白一件事,从而得到解脱。专注地思维,那也是一种觉知。你不是不可以打妄想,如果那个妄想可以让你摆脱是非分别及纠结和烦恼。觉知是一种智慧,觉知有着深广的意义,觉知不会带来任何负担。觉知虽不离于识,却超越于识。觉知起于识,却不依于识。觉知转识为智,觉知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佛所说法,引我们认识觉知,看到觉知,领悟觉知,行于觉知,安住于觉知,不分别于觉知。觉知即觉。觉知之名相不重要,它所早表达的心行才重要。觉知的概念不重要,依觉知而实行才重要。问:师父,如果人死了,那觉知还在不在?答:回到脚下,回到觉知中来,回到无妄念中来,回到无住中来。当我说觉知是佛性之用时,不可于“佛性”之用起于有解,生于常住想。若起于有解,生于住想,非是觉知,亦非佛性,亦不是用。佛性不可思议,觉知亦不可思议,一切法亦复如是。听我说偈:觉知不可得,觉知不可住,无觉亦如是,非有有无觉。觉知离生灭,不住生灭法。生法非真实,死亡亦如是。莫起心住著,亦莫分别觉。住著非觉知,不能了生死。觉不可复觉,实相难思议。
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