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你是听从世界的声音,还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你是一直向外获取别人的认同和支持,还是发掘自己内在的宝藏?如果你一直做别人希望你做的事,你就无法快乐。如果你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你就要独立自主,不能依赖别人。我们太过于执迷外在对我们的评价,以至于都忘记了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我们太过迷恋别人带给我们的快乐,却忘记了自己同样能带给自己快乐。看看孩子们,他们大多自娱自乐,他们活在自己美好而和平的世界里,从来没有纷争。而我们,进入到别人的世界,也轻易地被别人侵袭自己的世界,然后在彼此的世界里交战。不知道自给自足,不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知道如何爱自己,你就会一直向别人那里获取认同和爱。当你向外寻觅安全感,你永远会不安。当你回到自己这里,你开始真正安全。一开始,你不习惯于独处和自立,慢慢你会发现,当你能和自己相处,你会赢得一切人的友好与尊重。一旦我们把快乐建立在别人身上,我们的心就会和自己分离,我们会处处受制于人。一旦得不到对方的认可,就会惶恐不安,不知所措。所以力量弱的,拼命讨好别人,取悦别人;力量强的,用力去控制别人,批评别人。不论强与弱,都是愚痴无明的代词。当你不认识真正的自己,你就无法了解别人。你和所有人相处,都会带来问题。没有自知之明,又不懂得自保,就会以自己狭隘的思想观念肆意干涉和操控他人的生活,同时也被他人粗暴地干涉着,导致人们活在兵戈与怨恨之中。那样的讨伐比所有刀剑的战争更加触目惊心。从别人的世界里走出,回到自己这里来吧。从他人的评价那里转身,回到自己这里来。了解自己,改变自己,接纳自己,取悦自己,满足自己。当你完全满意于自己,别人的意见对你已经毫不重要。当你真心地接纳自己,你会接纳一切人。有一天,你发现一切人都在做他们自己,你将放过他们,回到你自己的轨道上来。当你回到自己这里来,你将不再受制于任何思想、任何观念、任何操控、任何指责。你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且会把这种自在和惬意传递给你身边的人,影响他们,帮助他们活成他们自己真实的样子,不再倾听世界的声音,不再做那个别人眼光里的牺牲品。
2023-04-13
-
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人们以为知道的越多,越能了解这个世界。恰恰相反,知道的越多,无明越多,烦恼越多,障碍越多。当你说,你知道什么,你什么也不会知道。当你说,你不知道,你得道了。多知多解,翻成壅塞。知识磨灭天性,毁坏直觉,覆盖真如。文殊菩萨才起佛见法见,即被贬至二铁围山。楞严经云:知上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从上以来得道者,皆不在知解中做活计。平田普岸禅师云:入此法门,莫存知解。罗汉桂琛禅师云:不知最亲切。你无需知道任何事。因为除了妄想,没有任何事真实存在。法者,念也;物者,相也;知者,妄也。一切法从知解生。心若不生,万法无咎。当你觉悟到能知所知俱是虚妄,你不再追求任何知识。修行只须知道一件事,也就是没有任何事是真实存在的。你只需认识到一件事,没有什么需要你知道的。没有什么需要你知道的,你知道了一切。当你明白一切都是空,你不再想知道任何事。你知道的一切,都为无知做准备。你学习的一切,都为认识到真实中无知者,无所知。当你知道万物都没有实体,就连认识万物的主体都不存在,你知道了唯一的真相。除此之外,你对一切都不必去知道。冷了穿衣,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这些你不用知道,因为它们不必思考,这是你的本能。爱一个人,喜欢一件东西,学习走路、说话,使用肢体语言,这些都是我们的天性,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少量的知识,就足够在这个世间生活得非常幸福。而绝大多数人生活的不幸,就是因为学习了太多的东西。这些东西给我们带来了虚荣、自负和偏见。知识只能带给人们复杂和混乱,直觉才能让我们生活得简单与充实。爱不需要知识和技巧。大道杜绝造作和算计。如果你追求知识,你会背道而驰。如果你领悟到没有任何事物值得去探寻,你会悟道。悟道,你会活在真实之中。真实之中,什么都没有,只有一颗无所是,无所住,不捉取,无把控的心。朋友,你还在学习那些金融、管理、经济、文学、历史,甚至哲学和宗教知识吗?它们无法带给你真正的智慧,只会让你越学越呆滞,离你的天性越遥远,越学越我慢、愚昧和狭隘。放弃这些知识的积累和获取,去学道吧。道不用学,天生就会。道不用找,本来就有。道不用记,直用直行。道不思考,拟心即错。道非文字,超心意识。道不属知,不属不知。道最亲切,无知知要。修行和成道多么简单,放弃学习任何知识和技巧,直用其心,直行大道。
2023-04-13
-
远离偏见与自负
远离自负与偏见不要去揣测和定义别人的想法。你永远不知道对方心里的想法,你唯一知道的只是你自己的心理和想法,但是,即便是你自己的想法,它们也随时在变。自以为是和自负是我们每个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我们经常站在自己的角度,依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评判他人,否定他人。看到一个人做了什么事,往往根本没有认真观察,也没有弄清前因后果,就轻易地在心里勾勒对方的用意,百般猜测对方的想法。我们特别容易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自我心理的解读,包括对某个人无心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说话的口气,某个肢体动作。看到这些时,我们内在存有的那些观念会立刻对眼前的这个人进行分析和描画,其速度之快,难以想象。有时我们会不假思索地反击对方。这种评判折射出了我们内在的匮乏和狭隘,也勾勒出了我们固执的心境。正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没有理解和包容的能力,存有太多自己的想法,没有足够的慈悲,对人性也没有更深的了解。所以才会用自己偏执的思想观念去看待他人。对他人的偏见也很容易带动其他人产生同样的偏见。有时偏见比任何东西都更有伤害性,狭隘的观念比刀剑更能刺痛别人。所以,当我们再抨击别人时,请停下来反问自己,对方真的是那样的吗?还是我误解了对方?愿我们的心里有春风,愿我们的嘴上有阳光,愿我们的身体跳动出理解,愿我们的脸上绽放出体谅。看到自己的角度和观念,不执有它们,接受他人的角度和观念,理解和包容所有的思想,这是一个人获得真正的自由的前提。自由不是外界赋予你的,它来自于你的心境的清明。自在从来在你这里,不要随意接受任何人的批评,不要轻易认同任何人对你的打击。批评和打击,那属于他们。而你,一直完好无损。清空你内在所有固执的想法吧,带着觉知和理解生活在人群中,多用善意和美好去看待这个世界。要知道,你如何看待别人,那正是你内在自我的写照。
2023-04-13
-
家中开出一朵莲
家中开出一朵莲家本来是最温馨的地方,但因为我们没有提高自己的修行,导致在很多时候,家庭成了亲人之间的战场。家中虽然烦恼多多,但是会修行的人,会在家中这烦恼淤泥里开出美丽的莲花。学佛的人经常会与家人和身边的人格格不入,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家人没有学佛,不信因果,不理解修行人的思想观念,认为他们孤僻、偏执、脱离现实,所以会误解甚至讨厌他们。二是,学佛者自身法执太重,轻视身边的人,不懂得随顺世缘,更不懂得恒顺众生,不愿意向下兼容。经常拿自己的观念要求家人,高高在上,认为自己有了佛法的见解,看不起他人,所以无法以德感人,以智化人。无法赢得身边人的信任与尊重。作为佛弟子,我们不期望别人理解我们,也不关注身边的人怎么看待我们,但是我们要注意怎么对待身边的人,尤其是跟我们有甚深因缘的家亲眷属。他们都是长久以来陪我们来这个世间修行的。这些人看上去不信佛,不修行,跟我们思想观念不同,那只是表象。他们的真实身份是我们的陪练。我们一定要珍惜好他们,不要辜负了他们生生世世陪我们来世间的那份恩情。我们要借助于他们来圆满自己的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如果我们无法选择出家修道,就在家中建立自己的寺院,各自在家中恭敬、尊重、善待好家中的几尊佛。家中有父佛,母佛,公公佛,婆婆佛。有夫佛,妻佛,儿媳佛,女婿佛。有儿子佛,女儿佛,兄佛,弟佛,姐佛,妹佛。把这些佛敬好,待好,关爱好,胜过供养十方诸佛。六祖大师在家修行偈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家中的佛供养好了,身边的朋友佛,同事佛,上司佛,下属佛,邻居佛,陌生人佛,老佛、少佛,自然都能供养好。在家人修行,家庭就是他的道场,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就是他的功课。待人恭敬,就是坐禅;谦卑有礼,就是诵典。微笑就是持咒,爱语就是唱诵;理解就是行禅,尊重就是精进。不争就是慈悲,退让就是喜舍;赞叹就是回向,随喜就是福田。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极尽孝道。对待伴侣,相敬如宾,互相谦让。对待子女,慈爱体贴,不控制,不干涉,不强迫,只是陪着他们成长,做他们的后盾。对待兄弟姐妹,以身作则,反求诸己。当仁不让,宽以待人。功推于人,过揽于己。家人如果都不能尊重爱戴,能爱人者,无有是处。家人都不能和睦相处,能与众生和睦相处,无有是处。离开家人,别求道场,别化众生,是名舍近求远。在家修行,不要把自己所学的佛法和理念强加到他们身上,只是改变自己习气和心态。假以时日,对方一定会被我们感化。想起大舜以德感化他的父亲、后母和哥哥,真是让人感动。他的至亲几次要加害于他,他都用至情至性对待他们。当他悲伤难过时,他就会忆念生母的慈爱和上天对他的恩德,所有的难过都瞬间消失,从来也不会怨恨父母亲和家人。我们拥有这宝贵的生命,因这生命而获得了觉悟的最好时机,纵然遭受再多的苦楚,又有什么值得难过的。一切不过是来历练我们,让我们觉醒的,尤其是我们的家人和每一个来到我们生命中的人。无论他们怎么对我们,我们都要相信,他们是我们的恩人。对这一切因缘际遇,心存感恩,莫怨天尤人。对待家人,像对至爱一样濡慕不舍。如果能用这样的心态对待他们,还有什么怨恨不能融化的。愿所有的家人们都互爱互敬,愿天下人都能拥有美好的亲情。愿自己心的被慈悲喜舍包围和感化,愿每一个家中都能开出一朵美丽的莲花。
2023-04-13
-
以仁存心
以仁存心我们都曾经怨恨过别人,也被别人怨恨过。当我们抱怨、批评和指责时,难过和受损的是我们自己。而被我们批评指责的人,如果不是大修行人,通常也会因为我们的指责而伤心难过,情绪低落。所以,怨恨、见别人的不是,于己于人,是最不明智的行为。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君子,智者也。何为智者?善用其心。为何善用其心?以其自爱,而爱人。自重,而重人。心中有爱之人,发言用心,起心动念,皆善也。何以故?善者,善自善之。心中常善,故不见他人不是。所以,你无法要求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只能要求自己怎么对待别人。你怎么对待别人,才是你快乐的关键。愚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怎么对待他上,被别人的评价所影响。而智者只是善用其心,在怎么对别人上下功夫。他收获的是自己付出的,而不是别人给予的。智慧的人借助于他人,耕种自己的心田。所以,他从不抱怨别人怎么对他。诸佛菩萨借众生而成佛,所以对众生从未抱怨、嫌弃和冷淡。有人问:如果我们被别人抱怨和指责,又该如何应对呢?无论别人怎么批评我们,我们都不会受损害,除非你认同了那批评,住着在别人的评价中。一旦修行有了觉知和智慧,没有人可以伤害到你,除非你对自己过于执着,认为自己真实存在。人与人接触的地方,就是道场,就是考试,就是修炼。珍惜所有来到你生命中的人,珍惜每一个站在你面前的人,那些人都是来考验你的修行。稍有不觉,你就会把自己和他们隔开。你需要做的,只是善待他们,而不要苛求他们如何待你。因为眼前接受考试的是你,而不是他们。他们自有他们的时节因缘。颜回说: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孔子评价说:颜回说的,是把所有人都当成亲人对待了。
2023-04-13
-
如何戒除恶习,培养善习
如何戒除恶习,培养善习戒除恶习,做出第一个停止的动作难,也就是开始停下难。一旦有了第一个停下的念和停下的动作,剩下的就容易了。培养善习,做出第一个进行的动作难,也就是开始行动难。一旦有了第一个开始的念和行动,剩下的就容易完成了。关于恶习,比如淫欲,刷小视频,贪吃东西,爱说杂话,乱买东西。当我们发现这些习惯和行为已经让自己过度消耗,应该立刻停止,一刻也不要延缓。所以戒除恶习,要在第一个念头和行为的停止上下功夫。只要察觉到恶习的危害性,就要果断停下。平时生活中,注意保护自己的第一念,事情还未发生时,不要去想那些事。想到那些事,马上开始转念。不要让它开始。恶习一旦开始,再停下来就很难了。而一旦察觉,戛然止住,再进行下去的力量就会大大减小。好的习惯,比如坐禅、阅读经典、早睡、恭敬他人、谦卑、努力工作等。这些习惯是相对于懒惰和其他恶习的,难的是开始这些行为。一旦第一个动作开始了,后面的就比想象的要容易多。所以养成一个好习惯,从开始第一个行动着手。拿早睡和坐禅来说,一旦你想要做这些事情,应该立刻就去做。早睡是立刻放下手机、上床、息灯,就算睡不着,你已经结束了其他的行为,剩下的只是在床上躺着。不想坐禅是因为你不想丧失玩乐的机会,一旦你坐到禅凳上,玩乐的机会就没有了,而且你很快就体验到坐禅带给你的安静和享受。许多有益的事情,一旦开始做了,你会发现它们并非想象的那么难,甚至,当你开始了一会儿,你会享受它。那些我们理智上认为对我们有益,但我们还没开始做就不想做的事,是我们的识心和错觉在欺骗我们,让我们认为那些事情枯燥、无聊。当我们真的去做时,你会发现,完全不是那样。所以,千万不要被自己的念头欺骗。真正做了,你才知道自己会不会喜欢。戒除坏习惯,从果断停止开始;养成一个好习惯,从立即进行开始。希望大家都培养更多的好习惯,戒除那些消耗我们的坏习惯。
2023-04-13
-
天道好还
天道好还世间唯一永恒的实相是交换。你怎么理解都可以,交换也好,付出也好,交流也好,流动也好,都是一个意思。所以古语云:天道好还。宇宙不会错误的分配任何东西给任何人。它给你的,从来都是你给出的。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你现在给出的,是你将来得到的。你现在得到的,是你曾经给出的。人非一生一世,而是一直存在。认识到这一点,是生活的关键,劳作的关键,修行的关键,收获的关键。认识到人并不会真正死掉,你就会珍惜你的每一个行为和积累,就会信因果,而不会妄为或存有侥幸之心。所以,越是抱持什么,越失去什么,也就越贫穷。越是给出什么,越积累什么,那才是真正的存有。存在自己这里,是死物。存在宇宙中的,是活财。当你觉悟于此,你不得不付出,不得不工作,不得不利他。因为你深知,那不是为任何人,只为你自己。所以,打开你的仓库,发现那里的丰盈。当你足够丰满和富足,你会去与人分享。如果你一直不愿与人分享,说明你还不够富有。就算你拥有几百亿的资产,如果你无法与人分享,你仍是穷人。如果你愿意与人分享,就算你只有一个苹果,你仍旧是个富人。贫与富的区别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分享多少。你不必等到你的田地里种满果实,再去布施。你可以把你手中现在拥有的一半分给别人。或者全部。你会发现,当你给出之后,那只手中神奇地又会出现新的更多的苹果。这并不是什么神迹,而是真理。你永远无法给出你没有的东西。这个世间,人人都想变成富翁,而却不能实现。为何如此?不知何为富翁,不知如何去成为富翁。变成富翁太简单了,不去占有,你就会变成富翁,立刻。什么都不拥有,那是唯一的富足。当你什么都不占有,你立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富翁,那是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富有。你一直想求开悟,求解脱,求明心,求见性。如果你一直在找,一直在抓取,你用错了方向,用错了方法。撒开所有紧握住的手,你立刻拥有这一切。
2023-04-13
-
持续地做好一件事就是修行
持续地做一件事是最好的修行你每天坚持做什么,时间久了,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每天坚持看书,是否成为一个学者和理论家,那并不重要。时间久了,因为看书,你变得安静而爱思考,变得稳重而儒雅,那才是最重要的。你每天坚持练习书法,你未必一定要做一个书法家。长时间坚持写字,你的心变得更加专注而有耐力。心越来越安静,借助于写字,你变得少欲知足,这比成为书法家更有意义。你每天坚持跳舞,你可能永远也成为不了一个舞蹈家。但是在跳舞的过程中,你了解了自己的身体,用更多的时间和动作感知自己的身体。借助于舞蹈的动作,你体会到了全身心与自己在一起时的快乐。那比什么都重要。你每天坚持徒步远行。你不一定要参加竞走或任何比赛,你只是喜欢徒步远行时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时的生机,你喜欢脚步接触地面时的感受。通过远行,让自己活在微风的吹拂里,活在河边旖旎的风光里,活在烦恼找不到你的地方。每天坚持做一件事,不论它是什么,哪怕仅仅是扫地、做饭、洗衣这样的小事。专注地去做这些事,安心享受这些事。当你只是单纯地做这些事而安住当下时,你发现它们比看电视,逛商场,吃饭,聊天更让你安宁。每天坚持做一件小事,它可以是写作,养花,种地;是打坐,朗读,瑜伽;是立禅,行禅,持咒。任何事都可以,只要能安静地陪伴你,找到这样的事情坚持做下去。经常去做一件事,你会真正理解你所做的事,对它越来越熟悉,越来越热爱。直到有一天,因为这件事,你看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这才是所有收获中最大的收获。不要轻视任何一件小事。任何一件小事中都有神奇。长期坚持做一件小事,那就变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佛道旷远,坚持为贵。修行就是不断地重复一件事,借助于这件事,从妄念中回到当下,从故事中回到现实。专注地做事,没有比这更好的修行了。六祖大师八个月舂米,长庆坐破二十个蒲团,药山只是坐在石头上坐着,石巩慧藏长年坚持牧牛。他们做的事都不值一提,却因此成就了解脱生死的功夫。事本无大小,品格的锻炼,毅力的培养,安住的熏陶,那才是我们坚持做一件事所看重和收获的最宝贵的东西。
2023-04-13
-
人一烦恼,上帝就微笑
人一烦恼,世界就会微笑当我们向自己信任的人说出自己的烦恼时,你希望看到他为你难过,还是看到他为你高兴!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希望对方为我们难过。那意味着他站在我们这边。但是你忘了,你这边是烦恼。如果他忽然大笑,非但不劝解你,还嘲笑你,在你伤口上补刀,唯恐你伤的不重,你会很恼火。但是他的大笑如果转移了你的烦恼,你还会恼火吗?如果他有意让你看到自己的烦恼是因为太过执着,希望你换个角度看待自己的烦恼,他在淡化你的烦恼,你能看到他那份睿智和善意吗?如果你向之倾诉的人有大智慧,当你向他吐苦水时,他可能不会跟着你难过,而是非常开心。他会用开心治愈你的难过。如果对方是你真正的挚友,他不会纵容你掉进烦恼中。你们会用幽默让你忘记你的不愉快。拥有这样的一个朋友真好。在任何时候都不给你雪上加霜,而是帮你解构遗憾。如果你不那么执迷于自己的烦恼,看到他在嘲讽你,看到他开心的样子,你也会破涕为笑。去做那个所有人跟你倒烦恼,你都哈哈大笑的人。你无需认同他的烦恼,用你的快乐直接融化他的烦恼。所谓幽默,就是把一切忧伤转变为快乐的能力。我想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上帝,不是你一思考,他就微笑。而是你一难过,他就会微笑。他的微笑里并没有任何恶意,相反,那是他能在那个时刻给你的最大的关爱。只是,你不要辜负了那份深深的爱意。
2023-04-01
-
把生活过成诗
把生活过成诗诗不在远方。诗也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心中无有尘累,触目皆诗。眼中无有是非,尘尘是歌。一把木椅可以坐忘天地万事。一只秋千可以晃动大海星河。换个念,刚才的烦恼就没了;坐下来,先前的不安消失了。心中没有狂躁和颠倒,诗就会跃然纸上。诗歌不是宣泄情绪。诗歌让你安静下来,与自己相拥。诗也未必一定是绚丽多彩的。黑白色的底调也可以写出绝美的诗来。鹭蝶齐飞,牛鱼共游;溪跳石卧,苇耸草伏。雨落塘上,雁过山岗;鹧鸪满天,云裹夕阳。安静的心与诗同住,温柔的心生活在画里。平常的日子更能散发着诗意。简单的生活到处蕴寓着禅趣。平淡如水的心上可以跳动许许多多的小诗。风动而心舞,山黛而歌来。提衣而踏水,回眸而望波。信手拈来,唾手可得,与汝朝朝,同尔暮暮。一只小虫可以是整个花园的灵魂,那是因为我滤过了所有怒放的鲜花,唯独看到了你。一片秋叶可能在整个森林里耀眼,因为我看惯了参天的大树,今天却想和你独自交谈。每个人都可以把生活过成诗。只要你放慢脚步,把心收到眼前,收到脚下。只要你不追寻故事,不向往奢华。只要你能活在当下,不跌入妄想。诗不在远方,不在风景,而在于心的底色一片空白。它可以尽情描摩,随意而歌。头脑虽然可以创造华丽的言辞,但诗歌是心的流淌,言辞无法装扮它。你不必创造诗歌,你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只是你一直向外寻觅新奇。你不必学习写诗,把你心中的感受和愿望如实倾述,那一定是最好的诗歌。回到自己的身体上来,回到觉知上来。那里有最珍贵的诗歌:安详与平静。回到平常中来,微风扶麦叶,新雨润禾苗。春来草自青,妄息心自宁。你不必寻觅诗歌,你的每一缕呼吸,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脚步,每一次触摸,每一个眼眸,每一个微笑,都是绝美绝美的诗。你不必追着光明走,光明一直在你身上。你不必爱慕柔和的风,柔和的风视你为骄傲。你不用描写青山绿水,你的眼睛里映澈出青色。你不用歌咏树木与鲜花,你的掌中开出真正的花蕾。静下心来才能看到诗。心不定静,看到的只是句子和文字:情绪和张扬。回到自己这里来,宁静中有诗的泉水涌出。回到座位上来,宝座周围自有天女散花。我心不平,用诗何为?我心宁静,何必用歌。
2023-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