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心动念,不亏于心
起心动念,不亏于心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境遇。所有的外境,包括自己身体的变化,都和我们的用心息息相关。只可惜,我们在事情来临时,就会忘记这个道理,而随着自己的习气,起心动念,亏心欠理,染污心田,而不自知。即便多年修习佛法、用功修道的人,也经常被自己的贪嗔痴慢疑所瞒。所以很多人身患疾病,遭遇各种灾难和逆境,却不知真正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从来也没关注过自己的起心动念,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起心动念合道,什么样的起心动念背道。不信因果,不了解因果,不知因果,昧于因果。不仅凡夫昧于因果,多有修行人亦不通因果,自以为学了个禅宗,看了些般若文字,便谓一切皆空,无法可得。不知有不空的在。所以不在乎自己的起心动念,日用万行中,早就造下恶因,只待因缘成熟,恶果自然找上门来。佛法中般若之理不难领悟,甚深因果之理才是无数学人容易忽视和违背的。谓般若与因果相异。此非旦迷于因果,又何尝通于般若?何以故?因从心起,果乃心应。心念速疾,若无功夫及真正般若智慧,难以察觉,故被他习气无明业力带走而不觉知,在他自心地上筑坑挖堑,念上生念,自种祸因。如是念念熏修,业缘熟时,自然感召相应果报。所以真正见性通达之人,必是善护念之人。如何善护念?起心动念,知其因缘,知其结果。正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第一念起,知其动机?为私为公?是贪是嗔?为幻为真?是苦是乐?是善不善?有疑不疑?是正是邪?如是思维,如是观察,所有不善之念即灭,自然不亏于道,无愧于心。如是守心,过去一切恶业即消,未来恶业不造,灾难疾病无缘而成。故大修行人,诸业不造,自然得道。何以能不造诸业,念念不愚,念念不染,如牧牛者,设啖他苗稼,即鞭策之。而因果业缘正是很多修行人忽略和不重视的地方。何以故?以不见性,不通达因果,不知佛性即是因缘,万法唯心所造。若知万法唯心,佛种从缘起,起心动念,与物无违,于心不害,于众生起大慈,于万法不逆。若能如是,何来一切苦息。诸苦若息,心自明彻。故知一切苦,皆从心生。一切难,皆从心起,一切境,但是自心,一切运,是汝自招。若能了心,即不迷境。境若不迷,即是如来。诸善知识,愿你我都能善护念,善护心,不亏心,不欺心。
2023-07-10
-
苦乐过山车
苦乐过山车如果有一件事能让你开心,那么,一定会有一件事让你难过。你发现了吗?开心和难过是一个东西。 如果你还期待一件事的发生,那么,一旦那件事没有发生,你就会痛苦。而如果那件事发生了,你发现,你的快乐很快就会消失。如果你想保留快乐,你不得不继续寻找期待。如此往复,你上了一辆永远不法停止的车。 如果有一个地方让你无比向往,就会有地方让你讨厌。除非你喜欢所有的地方,你才真的能在一个地方快乐地安居。你发现了吗?向往和讨厌是一种东西。 如果有一个人让你格外喜爱,就会有人让你厌恶。今天你迷恋他,有一天你会厌恶他。除非你没有特别迷恋的人,你就不会有讨厌的人。迷恋和讨厌是一种感情。 如果你特别执着活着,你就会畏惧死亡。除非你对活着持有平常心,你也会对死亡不再抗拒和恐惧。热爱和恐惧是一种东西。如果你想消除恐惧,先撤销热爱吧。 所有让我们痴迷热爱的东西,同时也会让我们痛苦和恐惧。所有让我们期待的东西,同样也会让我们紧张、失望、不安。大多数的人生就像过山车,在苦乐得失的幻境中起伏颠簸,永无安宁之日。如果你想获得永久的安宁,把车开到平坦的大道上来,换一个轨道,远离两边,寻找不苦不乐,不即不离,不爱不憎,不来不去的道。安住在那个平常大道里,你会从一切颠簸和动荡中超脱。
2023-07-10
-
关于开悟
关于开悟不要把知道什么,感受到什么,体悟到什么,见到什么,证到什么当成开悟。那些都不是开悟。开悟迷惑了多少人,欺骗了多少人。开悟仅仅是清楚地知道烦恼从何而来,如何出离烦恼。出离烦恼的速度和能力,心无所住的能力,那才是开悟的本质。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修行人就会被自己心识经验到的很多感受和体悟,包括空的感受,清净的感受,了了分明的感受当成开悟。那都不是开悟。那是心识的梦境。那是意识的幻城。那只是五蕴、六识、十八界。那还在法里。开悟是从法中出离,不住于法。所有从心识中认识到、看到的、观察到的,都不是真实的。相反,从认识中出离,不住于看、听、受、悟、觉,那才是开悟。对一切不是真实的、自以为真实的体验都不是开悟。六祖说: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从对真的寻觅和体证中转身,那才是唯一的真。我心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古人云:明明无悟法,悟法却迷人。有人读此,又认个无悟法,又掉进“无悟法”中去。开悟不是有实有的法可悟,亦不是无悟法。从对真实的妄认中觉悟,那才是开悟。真,只是对无惑,无无明的一种形容,而非实有真法可得。真非是法,非是概念,非是定论,非意识能到,非心思可测。唯默契方知,唯自证可得。从心识中轻轻划过,亦不灭心识,是名开悟。你对开悟还存有各种想象、渴望、期待和所求吗?放下那些想象和渴望,停下来,去做任何事,你才有可能撞到开悟。你还对开悟存有错误的认知吗?如果你不了解什么是开悟,你将永远无法开悟。如果你把寻求真的当成开悟,你开悟的方向就已经错了。你只需要离开一切心识建造的幻城,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如是回到眼前、当下、现实中来,是名开悟。诸修行人,反思自己对开悟的认识,小心识心虚构的一切美妙感受,不要被识心境界所骗,一次次地增强这样的觉悟,迅速地从幻境中转身,祝你我在那里相遇。
2023-06-05
-
与我放物兮,与我逍遥
与我放物兮,与我逍遥人们不停地建造和追求外部世界来让自己快乐。事实上,快乐非常简单,简单到只要有一间两平米的小屋,一块两平米的菜园,一个两平米的小院,就能让自己非常快乐。可是,人们建造了几百平米的房子,建造了上万平米的购物中心,建造了汽车、轮船、飞机,建造了电视、网络、手机,建造了游乐园,足球场,健身房,建造了歌剧院、舞厅、米其林餐厅,建造了超市、影院、歌厅,建造了无数的娱乐设施,研究出无数的食品、饮料、玩具,建造了宾馆、医院、度假村,建造了无数自救的措施,拥有无数,可以上天入海,无所不能,但是人们仍旧不快乐。人们从来不去真正的、持久地寻找不快乐的原因,总是半途而废。刚要停下来思考自己为什么拥有了很多却还是不快乐,又被各种欲望带入歧路。人类不快乐的原因只有一个,不知足。不知足的原因只有一个,追逐幻境。追逐幻境的原因只有一个,不知道那是幻境。不知道幻境的原因只有一个,不识真心。不识真心,便去逐境。逐境便有爱憎取舍。取舍便有欲望得失。有欲望得失,便有忧悲痛苦。有忧悲苦恼,便有恐惧不安。若知外境唯心所现,虚幻不实,抓取之心即歇。若知外境,本无实物,但诳识心,贪爱之心即弱。贪爱抓取心即弱,则嗔心痴心即弱。三毒即弱,则本有般若之智自显。般若即显,则知一切自足,不依外物而得自在,而得清凉,而得快乐,而得解脱。故悟道之人,少欲知足,一陋室,一畦地,一坐垫,一板床,一把米,一颗菜,一碗水,一布衣,一朵野菊,一场风雨,一条小路,一个村庄,可足生涯,可度时光,可迁朝暮,可伴春秋,可陪萧瑟,可赏静雅。谁能与我贫兮?贫之于道乃珍宝。谁能沽我价兮?我价比天高。谁能与我临溪兮?我溪清且甜,畅且欢。谁能和我歌?我歌词简单,我歌不用弹。谁能采薇兮?采薇!采薇!隐士岂只古人兮!今日与我摘桑葚。隐隐见桑麻兮?青青草,十里樱桃。于尔隐乎哉?于尔无隐,与尔清新。来与我到田间兮!与我沐晚风。与我放物兮!与我逍遥!
2023-06-05
-
佛的生日
佛的生日今天是浴佛节,也是佛的生日。佛教徒们以水来盥浴佛像,以此来庆祝佛的生日。浴佛节本为纪念佛陀,感怀佛陀对众生的恩德。感恩佛陀,纪念佛陀,举行所有的活动,都不如识得真佛,是第一报佛恩。不识真佛,以水盥洗佛像,举办各种庆祝和纪念活动,非但不能报佛陀之恩,反而成为一种迷信,非是正信佛弟子所为。若欲报佛恩,须识得真佛。若欲沐如来,须见真如来。如何是真佛?清净心是,无相身是。谁是真如来?一切众生是,诸法之性是。既是清净心,则无尘可除;既是无相身,则无身可浴,如是沐浴,如是盥洗,是真浴佛也。一切众生若是如来,应当普行恭敬,视一切众生皆是如来,应当如是感念如来,报如来恩。诸法之性若是如来,应当晓了诸法实相,入于法性,方是过如来节。所以浴佛者,须透得法身,见得佛性,方得浴佛。非是盥洗如来之像,是浴佛也。若将洗浴佛像作浴佛者,与洗泥洗瓦,洗石洗铁有何异?佛是无垢。若以为有佛,亦是垢。有佛无佛,皆是戏论。除此二者,是名浴佛。愿你我于今天,再也不将世间有相之水盥洗铜铁石木佛像,而为佛诞。而以平常喜乐之心过佛生日。愿你我再也不聚众烧香,散花礼拜,敲打唱念,为庆祝佛诞。而以平等慈悲,内自庄严,而庆佛诞。愿你我再也不迷心向外,信佛求佛,而为敬佛。而以回心向内,不染万境,心不住法,默契真心,为信佛敬佛。觉性的光明在你心中诞生,是为佛诞。不灭真性在你生命中觉醒,是为过佛的节日。以智慧水,洗涤烦恼垢,是名浴佛。认识自己这尊佛,活出自己这尊佛,是名佛陀的生日。佛陀从来不在时间中诞生,从来不在印度诞生,从来不在某个人身上诞生。佛陀诞生在觉悟的心里诞生。佛陀一直在法性海中放光动地。佛陀既没有生,也没有灭。认识佛陀的本来面目,识得佛陀真正的意义,是报佛恩,是佛圣诞,是浴佛节。
2023-06-05
-
因果的真实含义
因果的真实含义所谓因果,不是在你身上发生了什么是因果,而是在你心里发生了什么,那才是因果。身体上受的果报只是因果的表象,心上受的苦乐才是因果的深层之义。一个人贫穷,那不是因果。一个人因贫穷而痛苦,那才是因果。一个人残疾,那不是真正的恶果。一个人残疾,而心中充满怨恨,那才是真正的恶果。一个人生命短暂,那不代表命运悲惨。一个人活了一百岁,都活在愚痴和颠倒中,那才是悲惨。所有的因缘果报都发生在心里,身体只是因果的载体,心才是因果的受者。一个人死掉,未必是恶业和果报。一个人死时内心充满恐惧,那才是业力带来的恶果。你看到一个人做了错事,你充满了愤怒。做错事的人如果内心是平和的,他没有任何果报。而你却因此愤怒。犯错的是你,遭受恶果的也是你。别人做了什么,没有生心,而你看到了,生心了。你在心中分别那是恶,这是善,你的内心开始受苦。罪没在别人那里,在你这里。一切都发生在当事人的心里,而没发生在我们心外的人那里。发生在我们心里的才是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因果。外在发生了什么,那并不是最重要的。发生在我们心里的,才是我们的业力和人生。你心里发生什么,怎么发生的,跟你过去怎么用心有关,跟你当下怎么用心有关,跟你是否有过修行有关,跟你是否觉悟有关。如果你觉悟了,你可以转变过去的用心习惯。你的业力和因果就会随之改变。因因果果,只是对人来说,对妄想来说,对心意识来说。对花草树木,山河大地,墙壁瓦砾,并没有什么因果。树叶黄了,花枯萎了,天冷了,地裂了,有事物出生,有东西消失。这一切都没有好坏、善恶、祸福、因果。善恶、吉凶、祸福、因果来自人的妄想和分别。心生则罪生,心灭则罪灭。心生则因起,心灭则因无。心生则果熟,心灭则果亡。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若不生,万法无咎。不要担心什么事发生在你身上。你要担心的是如何看待发生的事。保护好自己的心,不去染污、颠倒、执迷,则一切业果拘他不得。不要担心因果发生在你身上,要警惕的是什么心从你这里发出。你发起的心,才是因。你心上反馈的、收到的、感受到的,才是果。善护自己的心,不让心与心对立、分裂,则随所在处,一切无碍。
2023-05-25
-
你是世界的中心
你是世界的中心你又不是世界的中心,不可能每个人都围着你转。有时我们会被人这样质问。是的,不是每个人都随着你来转变。那是因为你没有转变。如果你变了,世界就会随着你转变。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吗?你是世界的中心。只不过,你不是你以为的你,不是你的身份、不是你的自我、不是你的意识和各种贪念。你是一切的中心,是指真实的你,无我的你,真性的你。佛言: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在每一个生命的深处都潜藏着一个永恒、真实而不灭的我。佛言:我者,即是佛性。佛性的力量不可思议,变化莫测,能生万法,乃一切之源。佛性是一切万法的中心,我是一切的秘密。佛性主宰着一切的作用和发生。你的心变了,围绕着你的一切人和事都会随之改变。你的佛性之我觉醒了,与你有关的一切都会觉醒。因为你与一切不即不离,非一非异,如灯与光,水与波,金与器。你是太阳系中的太阳,星云中心的那颗恒星。你是所有振动中的振动源。你是所有因缘中的主角,统领着跟你有关的所有人的心态、情绪和磁场。帮助所有人,不如觉悟自己。改变世界,不如转变自己的心态。你是世界的中心,风暴的中心,力量的中心。一切都围着你转。这才是真相。当你不了解这个实相,你就会心向外驰,被外境,被故事,被他人所转。你的用心全是向外,你想度人,你想帮助人,你想改变别人,你想影响别人。你不知道,你所想的这些都是次要的。所有你希望对别人做的事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不在别处,在你这里。你才是宇宙的钥匙,万法的玄机。你若不动,世界就安然。你若安好,宇宙会绝对的太平。你才是法性大海中的定海神针。你之所动,牵动着山河大地与你同动。迦叶起舞,山河大地尽作琴声,树木花鸟一同作舞。你是唯一实相。觉悟自己,就会觉悟一切法。因为一切法从你而生。什么是实相?你是一切的中心,你是正报,万法随你而转,万法随你而生,万法随你而灭。这就是实相。所以,当你想行善,你不用对任何人行善,先对自己行善,则一切人与你一同接受到你的善行。先爱自己,便是爱一切人。你想度众生,先度你自己的种种无明。你的无明度尽,一切众生的无明同时度尽。你想帮助别人出离生死轮回,先觉悟生死如幻。当你觉悟,你看到没有生死,没有众生可度。你想对外在做什么,请先停下来。先对自己做。对自己做好了,一切都会做好。你想教育子女,请停下来,先教育自己。你变了,你父母会变,伴侣会变,子女会变;你的屋子会变,你的村庄会变,你的城市会变;你的国家会变,你的星球会变。你清静了,十方清静,一切清静。祖云:各自观察,莫错用心。
2023-05-19
-
真正的孝
真正的孝居士:禅师好,昨天是母亲节。我一直想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深知能让他们学佛、吃素、求生西方,是最好的孝行,最大的报恩。可是,每次劝父母吃素、念佛、诵经,父母非但不听,还说我迷信,谤佛谤法。请问师父,我如何才能引导父母信佛,让他们不要痴迷娑婆世界,发心学佛,脱离六道轮回?答:你父母并未谤佛谤法,却是你在谤佛谤法。你不了解真正的佛法,心向外驰,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烦恼。不度自心种种妄想,却去度心外幻相,是名愚痴颠倒!很久以来学佛人有这样一种认知,在物质上供养父母不是大孝,真正的孝是引导父母学佛修行,度化自己的父母成佛。这听起来不错。但这不是大孝,这是一种很深的无明。六祖大师说:度尽自己种种不善之心,是名度众生。若父母是父母,则一切众生皆是我父母。金刚经云: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若执有心外众生和父母可度,是名邪迷。众生把生育自己的父母当成父母,这恰恰是一种颠倒见,是一种无明。所以佛说,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想要度父母,先要了解什么是父母?我执为父,情爱为母。我慢为父,嫉妒为母。善恶为父,好坏为母。分别为父,妄想为母。冷漠为父,愚痴为母。嗔恚为父,怨恨为母。一切有为、生灭、二法,皆为父母。度尽自己我执、贪爱、骄慢、嗔恚、妄想、分别,是名度父母成佛。非是向外度父母学佛修行为孝也。众生修行,各有因缘。父母无缘佛法,强行劝化父母学佛,非但无益,反而令生烦恼,失去和睦,是名愚痴,非是慈悲。所以,劝人度父母、度家人者,皆是自己颠倒,错学了佛法。不知度自己妄想无明,却去度心外父母,以此教人,转转迷失,自谓修行,却是外道。何以故?心向外驰,故名外道。自心不识,却度他人,故名愚迷。一切得道之人,皆了众生修道各有因缘,不可强行度化,皆随顺世缘。有缘方可点拨,无缘不可执迷。若言度心外众生能成佛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我尚不可得,云何有他?我尚不得成佛,云何能令他成佛?若不识得自心,凭何度人?若不了达真正父母,如何行孝?又大慈为父,大悲为母。大喜为父,大舍为母。方便为父,智慧为母。三昧为父,般若为母。通达为父,无碍为母。一心为父,不二为母。平等为父,谦卑为母。因缘为父,佛性为母。度无明成大慈,度贪爱成智慧,度骄慢成谦卑,度嗔恨成忍辱,度向外成自省,度分别成平等。如是度者,是度父母。能了如是之义,是名识得本心,度真正父母。识得真正父母,父母不度而度,一时度尽一切众生无始根本无明。故知度父母者,非关父母,只与自己有关。识得本心,见自本性,方名报恩,方名大孝。
2023-05-19
-
如果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
如果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们总觉得自己的生命还很漫长。而实际上,无常一直在身边窥视着我们。你早晚要迎来生命的最后一天。如果那一天到来,你会如何应对?你真的想过此事吗?你真的以为自己可以安然度过那一天吗?你为那一天的到来做了什么准备,可以让自己没有遗憾?你知道要做些什么准备吗?你知道生命结束后是什么吗?还是对此一片茫然?你知道时间是什么?还是对此完全无知?你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吗?还是对此完全迷惑?你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吗?还是对此一片模糊。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知道这些?你当然可以不知道这些。但是,你不了解这些,在生命结束时,你就会无比不安和恐怖,而且这种恐怖不会随着生命的消失而结束。了解这些,就是为了让自己安心,为了远离一切恐怖,为了让自己在一片祥和中闭上双眼。如果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你会怎样?你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没想过这个问题,不代表不会有这个问题,不代表这一天不会到来。就像你从未想过自己会得重病,有一天,你忽然罹患重病,你会变得非常不安和恐惧。就像你从未想到过亲人会离开这个世界,有一天,他们忽然离开你,你会非常痛苦。如果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你会怎么样?你会非常平静地度过这一天吗?如果你平时每天都平静地度过,那一天你也会平静地度过。你会非常满足自己的这一生吗?如果你平时每天都很满足,你生命的最后一天仍然会很满足。你会原谅所有发生在你身上的不幸,不再有任何怨恨吗?如果你早就原谅了一切,那天你心中自然没有任何怨恨。你会在那一天到来,像迎接所有新的一天,满心欢喜吗?如果你每天迎接新的一天时,都是满心欢喜,我相信,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你仍旧会满心欢喜。你在那一天到来时,会有放不下的人或事吗?如果今天你还有遗憾,还有执着的人或事,你就很难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放下所有。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觉得那只是最平常的一天,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吗?如果今天你就是这样的,那一天你自然会把它当成最平常的一天度过。如果今天就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觉得这是个假设吗?还是今天本来就是我们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无时无刻都是。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的心中会充满感恩、爱和喜悦吗?如果你每天心中都充满了爱和满足,那一天,你仍然会这样。不要等到那一天到来再去想你是谁?再去想你如何安心地度过这一天。从今天天始就着手这件事。从今天就思考生命是什么?时间来自哪里?你来自哪儿?如果你每天都在做一件事,了解生命的实相,让自己安住在光明中,那一天,你也会这样。莫待临渴而掘井,应当未雨而绸缪。真的有生命最后一天吗?那只是一个幻觉,一个被所有人传唱的故事,一个梦幻中的事。哪有什么生命的最后一天。对一个觉悟的人来说,每天的生命都是崭新的,都是开始,都是美好而神奇的。对一个领悟了实相的人来说,每一次呼吸里都有无限个世界、无数新的生命诞生,都有无限的爱意充满心灵。对一个看破生灭的人来说,他一直活在无量寿中,活在法性里,活在不生不灭中。善知识,不要担心那一天会到来。在它来之前,觉悟生命的真实和永恒,认识真正的自己。那样,你的生命就会常青而不灭,你就会一直活在常寂光中。
2023-05-19
-
寂静与安宁
寂静与安宁意识追寻复杂、玄妙、狂喜、波动、惊奇、震撼等等情绪。而智慧则安于简单、平常、淡泊、宁静、和睦、自然等心态。一个是情绪,它无常而不稳,让我们经历各种虚妄和妄想。一个是心态,它恒常而坚固,让我们安住真实与满足。经常审视你的内心,观察你的内心,你是在追求那些虚妄的感受?还是满足于那一直就在的安宁?意识会告诉我们,不停地看、不停地听、不停地思考,不停地讲说,不停地品尝,不停地感受,才会快乐。而智慧告诉我们,停下来,停下来,从识心的寻觅中停下来,那才是爱。在识心停止寻找的那一刻,你才会醒来,从识心的欺骗中醒来。你一直睁眼向外捕捉快乐,但你永远无法快乐。当你闭上眼休息,爱才会回到你身上来。你一直做这做那,向东向西奔波不已,你在行动中寻找幸福。当你安静地躺下来,爱才会来到你面前。你一直在头脑中穿梭,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当你不再寻觅,爱才来寻你。你一直想这想那,回忆所有曾经带给你的愉悦经验。但是,那些经验都无法满足你。当你停止思虑,爱才降临到你的身上。当你不再从感官觉受中寻找快乐,安宁才会覆盖你。诸佛无有乐受,诸佛以寂灭为乐。夜已经很深,意识之贼又来敲你的门,引你跟它一同到识心这座空城去偷窃。你已经很疲倦,意识主人又开始奴役你去为他搬运东西,而你,除了更加疲惫,得不到丝毫报偿。你的感官已经麻木,但是享乐的习惯又来呼唤你,拉你与他一同踏入放逸的荒野。小心意识,不要被它轻易叫走。多听智慧的劝阻,专注当下的事情。停下来,停下来。躺下来,躺下来。闭上眼睛,爱才会来。妄心歇下来,安宁才会来。并不是没有了声音才是寂静,而是心休息下来,寂静才会莅临。而那时,你会听见鸟鸣,听见远处的叫卖声,听到人间烟火。在那一片声音之中,散发着全然的寂静与安宁。
2023-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