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随笔五

发表时间:2025-06-24

浏览量:66
禅修随笔五
评论别人很容易,好好做自己很难。
愚人张口就评论别人,不想认认真真做事,智者兢兢业业做自己的事,没有时间评论别人。
一个人无论呈现出多好的状态,获得多么大的快乐与成就,那都是暂时的,是无常的,人永远无法回避的是孤独和空虚。
接纳孤独和空虚,无依而安心地活在世间,那才是一个人的终生成就。而这,只有通过修行和觉悟才能达到。
所以,没有人可以绕过修行而获得解脱。
爱里没有压力和痛苦。一旦爱里有了压力和痛苦,一定是参杂了操控。爱里全部是相信、尊重、允许和放松。
所有亲密关系的破裂和疏远都是因为人们太执着于自我,这个世间还有什么比相爱更珍贵更重要的东西呢?
因为执着于自我的观念和认知,人们不再相信人际关系中最美好的感情,变成一个个冷漠的刺猬。
一个人不打开自己的心胸,不努力去在人际关系中照见自己,却怀疑和拒绝人性中最本能的爱,一味地否定别人、抱怨别人,要求别人,这是作为人最大的悲哀。
教育的对象和重点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我的学习和成长,向谁学习。向孩子和任何人学习。
很多父母把精力和关注点放错了地方,父母应该更多的关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当父母完成了自我的教育,孩子会自动向父母学习,会同步完成他们自身的学习和教育,而那,几乎不会耗费父母任何的精力和时间。
所以,教育的本质和秘密是自我的学习和教育,而与教育他人无关。
顶礼师父,感恩师父[合十]有一件事想问师父,弟子本来身体就不好。二零二一年受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菩萨戒受了之后感觉身体有点不适应,医生说弟子骨质苏松,多加营养,但是菩萨戒要求不能食肉和吃五辛。还有每月十五日,三十日要读诵戒本一次,最快要五十分钟,眼睛很难受,很不舒服。可是受菩萨戒之后不知该什么办?
答:戒律是给不同时期的人制定的方便法,不可执迷。戒律的意义是保护我们不受苦的,是让我们不做过度的事,而不是执着它的形式和教条,如果因持戒而受苦,就已经违背了受戒的意义。
把你受过戒的事忘了吧,如果它对你已经变成了一种束缚和困惑,持戒就毫无意义了。
决定去受戒时你是自由的,持戒也是自由的,不持戒也是自由的,你永远是自由的,不要因为头脑里的观念或佛法的权威而失去你本来的清净和自由。
人的内耗在于潜意识中存在的固有观念不停地与现实发生的事情相对抗,而自己不知不觉。
当你能够看到你内在的与现实相冲突的执念,不再相信它或持有它,你就解脱了。
只要你不跟外境和现实对抗,你就不会受苦。
除了你的心,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外境和现实。心即是境,境即是心,故云万法唯心。所以,对抗现实,就是对抗自心,就会受苦。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管你生活中遇到什么事,莫向外抱怨、找原因,静下来,与自己的心在一起,息下诸所求心,莫虑于事,但安于心,护好念,诸事自然平坦顺遂。正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
若不悟此,反向外求,怨天尤人,总想改造别人,在事上求结果,则转迷转远,背道而驰,误入歧途。
在家庭中,孩子或伴侣发生了什么事,不要去试图操控他们,把心拉回到自己这里,安住下来,相信他们,也相信自己,相信因缘,就不会让自己陷入毫无意义的担忧和内耗中,最后,你会发现,他们本来都很好,一切都很好,除了自己的担心和妄想,没有什么不好的事会发生。
他人或事情永远无法给你带来痛苦,除了你对自己想法的执着。
居士:师父[合十] 因空而有、因有而空,空有二名相来自分别心,分别妄想不离本心。来自本体功能的运用而起。功能并非实相,故实相虽不可说不可见,但可知实相无一切相,与一切名相了无交涉。也可说不二,即非分别相。
师父,我这样理解对吗?
答:佛法的理论有两种,一种是用来指导修行和实践,然后就能获得解脱,有很现实的作用。一种是用来辅助了解实相的名词和概念,严格说来,这部分的理论仅仅是关于修行的知识和常识,不能直接起到解脱烦恼的作用,而很多人却迷在了学习这样的知识和概念中,而忘记了它们跟解脱烦恼并没关系。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的理论,首先要清楚自己学习的东西能否有实际解脱烦恼的作用,而不要迷失在那些完全不重要的概念和名相中去。
在我看来,你的这个问题与实际的修行和解脱关系不大。
如果你认为它对你很重要,那么,你就要考虑,你理解的东西是否可以实践出来,你要用自己的实践去验证理论对错,而不是去问他人。从他人那里得到的认可永远是理论上的,是有依附的,是不自由的,也即不是你自己真正拥有的解脱能力。
所以,对你最好的建议是,不要纠结和陷入这些没有实际意义,或者令我们更迷惑的问题中,放下你的问题,直接行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去行于这样的理论,才能让我们立刻获得解脱。
本来无苦,因为求乐而不得所以才苦。知乐不可得,而不再求乐,苦即消失。
本来无烦恼,因耐不住寂寞而造作,才有烦恼。知寂寞是真相,接受寂寞,心无造作,烦恼亦消失。
万事先安心,心安万境安。遇到任何事,别急着应对,先把心定下来,沉住气,守住心,不要妄动。你会发现,事情慢慢自己就消失或解决了。
所有事的发生都是考我们的修行,没有任何一件事是不好的事,除非你迷进去了。前念着境,即是烦恼;后念离境,即是菩提。
不管你此时此刻正经历多大的烦恼和逆境,不要去抗拒它,请相信,那一定是你必须要经历的,那一定是一个礼物,是帮你放下什么的一个助缘,而不是不幸。
这个世间除了抗拒,哪有什么不幸?当你接纳,一切都如此美好。
你之所以经常感觉到没力量,是因为你把自己有限的精力都消耗在助人上。在你没有自救前,你谁也帮不了。不能自立者害人害己。请时常警惕心中那念愚痴的善心,那不过是自我的变形和把戏,它穿着善的衣服,去造作各种恶业。
人们总以为自己的生命还能活很久,总认为现在过的还不错,有吃有穿,身体也没大毛病,便每日因循度过,吃喝玩乐,以为好景常在。不知道生命无常,因缘不思议,业果丝毫不差。若不及时用功办道,真正歇下种种驰求的心,安禅静虑,万缘放下,转业识种子,把解脱生死之事提前办好,待无常病苦临终来时,管保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若论修行,也偶尔看看经,打打坐,参加个禅七,听听讲座,却看不到自己的我执和种种无明习气还未转变,于世间五欲六尘不能放下,不肯彻底洗心革面,大死一番,却总是自欺欺人,懒惰放逸,自谓修行。不知无常煞鬼,就在身旁,形影不离,只是时节因缘未到。因缘一到,生命危脆,神识混乱,恐怖境界现前,那时再想修行和解脱,为时晚矣,无人能救,只能随业受报。一刹那间,不知去向,莽莽荡荡招殃祸,迷迷糊糊受苦轮。一失人身,多劫难逢。如此恐怖之事,世人不惊不怖,佛祖纵然日夜宣说,仍然如聋如盲,不以为然。唯正受苦者,听此一言,凛然一惊,于世乐戛然而止,精进修行,方幸免哉。
大家想想,你纵然有苏东坡的才华和跌宕绚丽的人生经历,纵然有帝王将相的荣华富贵和名留青史,做了恒河沙的善事,成就了多少伟业,更何况凡夫所贪的小情小爱,一己之家,五欲之乐,若不了生死大事,不识得自己本来面目,经历了这一切,又有何意义?纵然你的人生营造得再美好,待无常来时,不过是黄粱一梦,沙子上的房子,瞬间破灭。业识依旧沉沦苦海,无明无由解脱。
所以,千呼万唤,醒醒吧。努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千佛百祖横说竖说,尽不出识心妄想,都是空拳诳小儿,总不如你坐在那里哪怕瞬间息虑忘缘,一物不为。何以故?妄心一歇,歇即菩提。
只因众生妄想难歇,劳他诸佛祖师出世说种种方便之法,劝其休息。心若休息,是真修行。
欺软怕硬是人的天性,也是众生的无明。如果你不允许对方欺负你,没有人会欺负你。如果你示现软弱,实际上就在暗示,你可以欺负我、伤害我。
不是对方要欺负你,而是你的态度默许了对方可以欺负你。如果你一味地忍受,而又做不到心如虚空,你的言行举止都在告诉对方,来吧,你可以欺负我,因为我怕你。
所以,当有人欺负你时,不要抱怨对方为什么会欺负你,而是要反思,他为什可以欺负你。
拿出你强硬的态度,学会拒绝和远离,甚至抗击,不要逆来顺受,那并不是恶,而是智慧和慈悲,对无明的智慧,对自己的慈悲。
逆来顺受,只是在你愿意,并甘之如饴的情况下才可行的。明明做不到,却强迫自己逆来顺受,那就是愚蠢和对自己的残忍。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一切如其所是,如其呈现,如其发生,没有任何差错和谬误。接纳和尊重一切如其所是,不需做丝毫的更改,便是最大的智慧和慈悲。
因为世间一切万相本来就平等如梦,了不可得。改变和分别,完全是徒劳的。
修行人当以患难为警策,以病苦为良药,以逆悖为吾师,不可贪图顺境,多求可爱。否则,无常来时,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若身处烦恼困难病苦中,切不可消沉抑郁,自暴自弃,要提醒自己,此时苦恼,正是砥砺我修行,劝勉我休息,唤醒我沉迷的最好时机,我当安住困苦,不敢放逸,于静心中长养观照之力,于无为中转化习气,而不必沮丧难过,一蹶不振。以休息为伴侣,以寂灭为常乐,随缘消旧业,不可造新殃。此乃修行人身处逆境中之用心和态度。当谨记之!
越是让你快乐舒服的事越会不知不觉要你的命。
越是让你开心快乐的事越会让你抑郁伤心和难过。
所以,不要贪图快乐。快乐如鸩毒,如刀尖上的蜜,有致命的危险。当以平常为乐,以寂寞为侣。
诗几首
一周有七天,天天无改还。
倏尔颜容老,愈老心愈悄。
世上最难事,停下匆忙脚。
何处肯休歇,何处涌清凉。
早上吃白菜,晚上餐土豆。
世人不识味,淡才是佳肴。
来我溪边,与我坐禅。
不为入定,只为清安。
十里春花转眼落,一头黑发变白发。
此事最急不能拖,拖来拖去自折磨。
又是一年紫藤开,时光荏苒不回来。
喜如电来乐如风,世间何物为君留?
愚人狂走追阳炎,智人停下无二般。
与我山前摘星月,日日看山看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