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第十一讲上

发表时间:2023-03-30

浏览量:4481

六祖坛经讲记第十一讲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六祖坛经》读诵的音频,我也传到了学山禅院的官网上。大家有时间可以听一下,我是用很慢的语速朗读的,大家可以通过听经来了解经文的意思,有时耳闻和眼看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六祖大师未去五祖那里前,也是听闻有客人读诵《金刚经》,一听,心就有所领悟。

六祖大师讲《坛经》的时候,用的都是当时最通俗易懂的文字,我们听着好像古文,其实在当时已经是特别简单化的文字,都是大白话。即便现在人听,也不用过多地解释,一听就懂。这也是为什么坛经流传广泛的原因。所以做为弘法者,开示或写文章的时候,要考虑到听众的理解能力,不要过分地渲染文字,要直抒胸臆,让人一听就明白。

“善知识,凡夫即佛”。凡夫即佛,凡夫心与佛心无异,本是一心。离开自心,找不到佛,一切众生,共一佛心。所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修行就是要觉悟到自心是佛,成自己的佛,做自心佛,做自性佛,做天真佛,做男佛、女佛,做高个佛、矮个佛,做南方佛、北方佛,你是什么,就做什么佛。不需要太多的营造,也不需要修什么,证什么,只是去除虚妄,转变观念,用对了心态,觉悟自心是佛,用出自己的佛就行。

觉悟时,凡夫即佛;不觉时,佛是凡夫。凡夫性即佛性,凡夫与佛都从性而有,所以凡夫即佛。

“烦恼即菩提”也是一样,烦恼性即菩提性。住着就性成烦恼,不住性就是菩提。刚才还烦恼呢,一念不住即菩提;刚才还清净呢,妄生一念,住着了,烦恼就生了。所以菩提不可得,烦恼也不可得。烦恼性空,菩提性空,这就是烦恼即菩提。

论一切佛法,不如听鸟声。鸟声也是空,不能着在鸟声上。你找不到一法不是空的,若不空,那一定是住在念里边了。住到头脑、住到念里,才有所谓的空与不空;若不住在念里边,春风过柳树,绿雨染新苗。

“前念迷即凡夫”。前念一住,就变成了凡夫。发生过的事情,一想一住,就是凡夫。“后念悟即佛”,下一念从妄想里一出来,该干嘛干嘛,把事情忘掉,不住在上面,立刻就变成了佛。凡夫也好,佛也好,都是不固定的,不是恒常的,只是一个相。什么是常的?佛性是常的,般若性是常的。凡夫也好,诸佛也好,都从般若性而有。

“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这两句解释什么是迷,什么是悟。“前念著境就迷了,就是住在念里,住在过去心,住在是非心、烦恼心里“后念离境”就是离念,于相无相,即菩提。

一念心有所住,一念着相,佛性在他身上就显现出凡夫的样子;同样是这个身体,同样是这个人,一念不住,佛性在这个人身上就显现出一个觉者的样子。你看,觉者也是他,凡夫也是他,只是一念住与不住的区别而已。那这个不住的功夫怎么养成啊?只能练,只能通过善巧方便,通过修行的助缘,通过佛陀教给我们的方法,不停地去练习,掌握这种不著不住的功夫,让自己能够更多的时候做佛,受用佛的智慧,而不是做烦恼用,做众生用。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

熟读《金刚经》的人,会发现《坛经》里很多章节跟金刚经如出一辙,或者说坛经是对金刚经最好的注释与重述。

金刚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此经者,般若也。又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这些语句都描写了般若智的重要性。

智慧性即是佛性。六祖大师所讲的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讲自性的智慧。讲本有的智慧,不是修出来的,不是创造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也不是从别人那里效仿出来的、借鉴的,是你自己觉悟的,本来就有的。

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

什么是“大智慧”?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就是大智慧。知道哪个是恒常不坏的,知道哪个是生灭的,不着在生灭的里边,就是大智慧。唯有智慧可以度诸烦恼尘劳。世间万法,佛性显现的一切相、一切境界、人与事,都是空的、不可得的。有好就有坏,有兴奋的时候就有失落的时候,经历多少的繁华,就要经历多少的空虚,用智慧看破这一切,善恶不住,好坏不染,直取寂静,直取安宁。

大智慧的人,他知道哪个重哪个轻,不会被幻相所迷,不会被绚丽的烟花、世间的繁华所迷。我们都面临着同样的境界,都是在这个世间生活,谁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境界,你要知道哪个重哪个轻,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是不生不灭重要还是生灭法重要?是寂灭现前重要还是生灭为乐重要?

你只知道它重要,没有经过训练,还是会被不重要的所骗。意识有它的惯性,它会去分别、去取着、去贪著,所以修行就是转识成智的过程。习惯了用智,不再用识,就能够看到自己的迷失,总能够用智慧、用理智、用冷静来看事物,不会迷到假相上边。

比如说此时有人给你一个机会,可以挣钱,对于一般人他高兴坏了,他好不容易有这机会,一定不会放弃。那对于一个在道场修行的人来说,这时候考验就来了。你确实需要那份收入吗?你会不会一念贪心起来,就要离开道场,放弃修行,去挣这个钱了?你挣这个钱到底干吗?你现在已有的钱财已经够你生活的了,你还要去挣一个钱,到底是为了什么?有智慧的人、有修行的人,这时候他就能够看到自己的贪心,也能够止住这念贪心。如果这念贪心你没止住,你就又去追逐六尘境界去了。

所以说,智慧不只是我知道就行了,而是需要无量的因缘善巧把它显发出来。虽然本有,可是你不会用,你不经过善巧方便把它开采出来,跟没有一样。

《涅槃经》里有一个比喻,讲一个女人的院子里面埋藏着宝藏,很多的金银财宝,但是她不知道,有一个人告诉她:“你家埋着宝藏,不信你可以挖。”结果她挖出来很多金银财宝。以前是穷人,挖出来就变成了富人,她就能够使用这个财宝。众生皆有佛性,但是没有善知识,没有善巧方便,没有方法,不把它显发出来,有等同于无!好比如说一个人有绘画的才能,只有绘画的才能,没有画板和画笔,身体又不好,能画出画来吗?不能!给你关一个屋子里,没有光,没有笔,也不给你纸,什么都画不出来。只有潜力没有用,要众缘具足,才可显发出作用来。只具有本性,具有般若性没有用,要具足了因缘,把它使用出来才行。

“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所谓大智慧,一定是自己本有的活的智慧,能解决自身问题的才叫智慧。自己受用的智慧,才叫大智慧。只有真正的智慧,才可能打破五蕴烦恼尘劳。也就是说,智慧得变成你的能力,而不是知解,你得能把智慧使用出来,解决现实的问题。得有善巧方便,通过修行,让智慧性显发出来,获得解脱的能力,拥有离一切烦恼尘劳的本领。知道什么时候该转身,得转得了身,从妄念里走得出来。不经过练习是走不出来的。知道它是假的,还是会被它骗,那就是烦恼尘劳。通过修行,有了力量真能从烦恼尘劳里走出来,才叫智慧。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

我们在座的,我知道的,其实有很多人,已经从他最大的困境界里走出来了,就是家庭的捆绑。自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了自由。对于很多人来说,不被亲情绑架比登天还难,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过精神独立的生活。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那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成就最重要的条件。利用在道场的修行、训练和安住,一个人逐渐找到了自己,能够与自己相处,摆脱各种所依,逐渐获得真正的自由。所以“如此修行,定成佛道”。

只要我们按照佛陀和祖师给我们的开示去行,一定能解脱!我自己也经历了很多的烦恼、很多的境界,但是就是因为没有放弃修行,一直都在练习,所以没有给烦恼太多的机会。有时候做事急了,偶尔还会有烦恼,但是很快就过去了。可是如果平时不加以练习,那真的随便一件事就会掉到烦恼坑里,就出不来了。

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境界,大家自己都深有体会。你看不到别人经历的境界,你觉得这个人平平常常、简简单单,但是他可能经历了你难以想象的事情。没有修行,没有本领,就死里边了,出不来的。有些人觉得好像我们的生活很单调、很简单,没有什么趣味,觉得这种生活无聊。你可能没有经历那种在混乱和妄想中绝望,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活着完全的黑暗,看不到一点光明。或者说,你没有经历过大的烦恼。生,生不了;死,死不了,生不如死。所以不愿意过万分宝贵的宁静的生活。是因为苦吃的还不够。这不是开玩笑。一个人业障现前的时候,真的是煎熬,是地狱。难道我们非得经历那些痛苦,再去想修行?那就晚了!一般有大烦恼现前能够出来的,都是再来人示现,都是诸佛菩萨才有那个本事。一般人都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就是佛菩萨帮他,也救不了他。

我们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带业来的,你要提前准备好,别到时候成鱼板上的鱼,任人宰割。你没有修行,就会任烦恼宰割,只要掉到烦恼泥里,就出不来。未雨绸缪,莫临渴掘井,都把功夫做到前边,别到时候成待宰的羔羊。

变三毒为戒定慧。

正起贪嗔痴时而不住,三毒就变成戒定慧。你不住三毒贪嗔痴,它就变成了戒定慧。你一念觉知生起来,你天天练习,已经形成一种习惯了,自然就不奔头脑里跑了。所谓的烦恼、贪嗔痴,其实都是念有所贪,念有所住。你不住在念里,就没有贪嗔痴了。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

为什么佛陀开示了这么多修行方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有这么多的智慧和善巧方便?这是对众生烦恼来讲,是对治众生的习气,因为世人有八万四千烦恼尘劳。如果没有尘劳,没有烦恼,根本就不用佛法。你活着就好了,活着就是佛,直用本性就是佛,连佛性的概念都不用有。只是因为有了烦恼,才有了所谓的佛法。

比如说我们看《灯录》里边讲行畜生行,向异类中行。为什么要行畜生行,向异类中行?因为畜牲没有烦恼,异类没有妄想。所以它不需要学佛法。我讲畜牲是为了让你去学习动物身上有利于我们修行的地方,不是让你去想这个畜生什么时候转成人?你先转成人吧,我们很多人一直做畜生都不知道。牛是牛佛,马是马佛,唯独我们除了烦恼,什么都不是。

所有的文字,所有的佛法都是对人而说的。佛法是因人而立的!八万四千法门,练觉知、听声音,打坐、持咒、行脚、牧牛、诵经,其实都是对治法。是因为你有烦恼,先让你安住在这个佛法里,最后再把佛法也放下,告诉你佛法也是假的。这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所以说,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心。什么是智慧?若无尘劳,自心起用的一切,无不是智慧,无不是解脱。恢复原来的天真本性,根本什么都不用学。

烦恼也好,尘劳也好,苦也好,都是识心熏修出来的,是习气造成的。就是你不懂得善护念,不懂得停止,不懂得转身,不懂得换一种观念来看待事物。按照过去的习惯不停地熏修,不停地熏修就变成根深蒂固了。那我们就用同样一段很长的时间来转变这个习气,来转这个识,把它变成智慧。来转这个所依,把它变成无依;来练习独处,练习一物不为,少去染六尘。只是知道一句“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有用吗?嘴上讲六尘不恶,动念又去著六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