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第十一讲下

发表时间:2023-03-30

浏览量:3658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其实“无念、无忆、无著”都是不住的意思,都是不住在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里。“不起诳妄”,就是不起虚妄心,不起妄念,该干什么干什么,别无端地起一个妄念,然后被它骗着去造业“用自真如性”,日常生活简简单单,吃饭就是吃饭,喝水就是喝水,穿衣就是穿衣,睡觉就是睡觉,少打妄想,多练习这样简单地生活。“以智慧观照”,一旦起了过去的习气和无明,起贪嗔痴心、烦恼心,赶紧观照,念头一转,就清净了。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一切法非有,故不取;非无,故不舍。但自怀中解垢衣,只是看自己,别看别人。

一是不能看师父的不是,二是不能看同修的不是。在家也是一样,别总是抱怨老公怎么样,媳妇怎么样,孩子怎么样,父母怎么样,他们没怎么样,是你怎么样了。所有的问题都在你这里。你若没问题,全世界就没问题了。一切时中,不生事端,平常过活,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即是见性成佛道。“见性成佛道”是行出来的,是用出来的,是做出来的,不是讲解出来的。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这里六祖大师提出来,想要觉悟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要读诵金刚经,行般若行。什么是般若行?对于大部分修行人来说,读诵金刚经就是般若行。因为金刚经直接开示了最上乘禅宗的义理和修行方法,直指人心,没有丝毫夹杂。如果坚持读诵金刚经,就能明白甚深实相,直接开悟见性。

诵经是最好的最基本的修行,也是最有力的修行。有的人轻视诵经,认为禅宗祖师都不诵经,我也不诵经。你又被祖师骗了。祖师悟道后就不怎么诵经了,悟道前,都是诵了无数的经典。法达诵法华经三千部,智通诵楞伽经千余遍,永嘉大师读维摩诘经。很多祖师都诵经。读诵时既能解义,又能安住,所以持诵金刚经,就是般若行,就能见性。

达摩祖师刚来中国的时候,传给二祖的是楞伽经,以楞伽经来印心,作为禅宗修行的理论依据。

禅宗的以心印心,其实在佛经里是有理论依据的。比如说《楞伽经》,《金刚经》,《维摩诘经》等等。从达摩到五祖弘忍,他们之间传的是《楞伽经》。我们现在读诵的经典里有一个宗门法本,几部重要的经论都在这个法本里,我平时让大家多读多看,这些经论都是得道之人留下的宝贵修行经验。我们常读常诵,自己也能够按照它去修行。即便没有师父,如果按照这些法本去读去行,也能够开悟,也能够见性。就像永嘉大师,他平时学《维摩诘经》,就明白了实相,后来到六祖那去印证。主要是看你自己深入的多少,精进多少,你自己有没有善根,用心用多少。

道场每天都有读诵大乘经典的课程,我们读过《金刚经》,读过六祖坛经,读过维摩诘经、传心法要、血脉论。也诵过《楞严咒》。有诵过半年的,有诵过一年的,有诵过三年的。读过《传心法要》、《血脉论》的人都知道,古人的开示里会经常引用《金刚经》,引用的最多的就是《金刚经》。说明祖师对于金刚经烂熟于心,不是只有咱们读,古代悟道的人没有不读《金刚经》的。

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

要想知道这部经的功德、它的作用多么不可思议,你自己去读,里边说得很详细。

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

到了五祖这里,五祖传法给六祖的时候是为六祖讲《金刚经》,前面祖师传的是《楞伽经》,到了五祖这里给六祖传的是《金刚经》。因为《金刚经》更简单,更直接,没有那么多名相,听起来更容易理解。读经论多的人都知道,佛经里有很多了义经典,像《诸法无行经》,像《维摩诘经》,都是句句不离自性,不离实相,都可以作为禅宗修行的理论基础,为我们学习禅宗法门建立信心。

不管是《楞伽经》,还是《金刚经》,其实宗旨都是一样的,就是让我们离文字相、离名相、离幻相,去见性;离生灭,去悟不生不灭;知道一切法都是从心想生、从意识生、从分别生,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起心即有,息心即无;拟心即错,动念即乖。

为什么说禅宗是最上乘法?佛经里只讲到有三乘法:声闻乘、缘觉乘、大乘,怎么又来个最上乘?因为它直接,它直指人心,它是跳过一切有为的修行,超过了一切的阶级,抓住了根本,一悟即至佛地。修行也很简单,但是需要善根的积累,需要时节和因缘,需要你有这个根器。

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我们也看到很多人不信禅宗,或者是害怕学禅宗,总怕学偏了、学错了,总觉得学禅宗不保险,万一见不了性怎么办?还是念佛比较保险,舍不下那句佛号,也舍不下极乐世界。

前一段时间有个人加我,他说:“看到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我一直是学净土的,我一直有一个困惑,有个纠结,就是我也对禅宗非常向往,也很感兴趣,也很喜欢禅宗,但就是这个佛号我放不下,我又想放又放不下,我一要放的时候就恐惧,我总觉得没着没落了,不知道要到哪去,不知道怎么修了。”其实他说对禅宗感兴趣,他了解禅宗吗?不了解。禅宗就是让你没着没落,先让你恐惧一段时间,最后了解无依才是实相。

咱们这里有很多人,一开始学禅宗也是有点怕,觉得这个东西跟其他法门完全不一样。人家都说《金刚经》是真经,我却说《金刚经》是伪经。所以有人一听我这样讲,不敢跟着学了。不仅是金刚经是伪经,所有的经都是魔说,不是佛说。祖师说,佛还有烦恼,佛不是佛。所以说,要论谤佛,禅宗祖师最会谤佛,谤得都是带花样的。那是谤佛吗?不是,是真赞佛。就帮助你去除对佛的执着,破除你对有相佛的执着,让你认识什么是真正的佛。可是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这个人邪师,居然说《金刚经》是伪经,这个人邪得太厉害了!

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比如龙王兴雨,树啊,城邑聚落啊,全都给漂走了,就像漂走树叶一样轻而易举。大雨下到大海里边,因为海大,下这点雨不叫事儿,不增不减。大乘人心量大,跟他讲什么他都能接受。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如果是上上根基的人,修学大乘和最上乘的人,一听到金刚经,就能心开意解,明了实相。就知道自性本有智慧,不假修证。就会直用直行,用自心智慧照破一切虚妄外境,不依靠阅读文字。

为什么六祖一见五祖就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已经抓住了修行最根本的东西,他会用自心的智慧,他会活学活用,会变化佛法,而不执着文字。见性就会用性,会用性就能见性。你会用性,就不会再执着文字。要想用得好,得先练习实修,通过实修来转变识心习气,通过实修来安住无依无为。没有天生的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天生的六祖,佛与祖师都是苦练出来的。都是息虑忘缘,屏绝世缘,找一个地方隐居起来,生活简单,读经看论,穿衣吃饭,安住当下,不造作。诸业不造,自然得道,没有别的途径可走。

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比如雨水都是龙兴的,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有了雨水,才能让大地的草木植物普皆蒙润,然后又都回归到大海,合为一体。我们自性的智慧,是用来解脱的,最后都回归到解脱这一路上来。智慧并不是让你去贪著外境、去放逸造作,是让你解脱的,回到清净的本性上来的,从无住起用,又回到无住上来。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

善知识,小根小智的人,听到最上乘顿教法门,听到言下见性成佛,不能信受。就像小草被大雨浇灌,就会折掉,再也活不了。他一听禅宗的见地就害怕,放不下我执,放不下抓取的东西,他一定要踩一个东西、依一个东西才能修行。而顿教法门,是在空里漫步,无依无执,无我无人,无去无来,无生无灭。你要让他在空里漫步,他做不到,他恐惧。多少人到了这个地方都望崖而退。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就是你对空、对无依不害怕了,对无法可得、无法可修能够领悟了,能够信受了,就是大根之人。也不念佛,也不念法,也不持咒,也不需要去观想一个什么,给你放坟地里边也不害怕,不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了,随所住处恒安乐,就是大根器的人。

时时能够回归自己,回到当下,把自己做好,把自己活出来,那就是大根器。

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

小根之人一听最上乘法,心生疑惑,就像小草被大雨浇倒一样。虽然是小根之人,自性本有的智慧和大根器的人一样!为什么不能智慧现前呢?为什么闻法不能信受,也不能开悟呢?是因为他烦恼太多了,业障重。就像大云把太阳遮住一样,没有慧风吹过,阳光就无法显现。

我们平时经常讲这个人业障太重,听不懂最上乘法,也不会用功,善根不够,你怎么拉他拉不动。佛陀在《涅槃经》里讲一阐提,讲善根少的人,就像一个人掉到屎坑里,就露出一根头发,露出一根头发揪不动,因为善根太小,无法拉动他。因为烦恼贪著比较重,就像大云把太阳盖住一样,其实太阳还在那,就是被乌云暂时遮蔽了,不得风吹,日光不现。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根机大小,通过这一段话就能衡量出来。本来一切众生都本有般若之智,大家都一样,都是佛,本性都是佛,没有一点差别。只是你暂时迷在了自心的境界里,迷在一件事情上,迷在妄念里出不来,才有了迷悟不同而已。虽然有迷悟的不同,但迷悟不是绝对的、不变的,而只是暂时的。什么叫“迷”呢?“迷心外见,修行觅佛”,就是向外找佛,想成一个有相的佛,这叫迷。贪着生死也是外觅,分别外境,外求佛法,这都叫迷。不能悟得自性,那就是小根。小根就一个条件:向外去求。不管你是求真,还是断妄,还是修法,向外就是小根。

“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开悟顿教就是明了自心,就不再执于外修。能于自心不失正见,常用智慧,就不会迷了。你关心的不是外在,而是自己的起心动念,你一生起烦恼了,就看自己动了什么念,解决自己问题,别去解决外境。把自己的智慧和天性打开,经常能用智慧照破一切妄想尘劳,一切烦恼不能染着,就是见性成佛道。所以,见性成佛道不仅是一种见地,更是一种功夫和能力。

智慧一增强,烦恼习气的力量就弱了,它就影响不了你了。我们经常来听经闻法,如说修行,解脱的力量和智慧的力量就会增加、就会增强。我们每天做息虑忘缘的功夫,时间久了,就能不染万境,就不会被烦恼、意识、念头所骗。这个都是从行上讲。见性是修行,是行而不是知解出来的一个见性,不是想象理解出来的一个见性。

开悟顿教当然需要学法,需要亲近善知识,但是用还是要回归到自己这儿。要能够于自心常起正见,常能够觉知回到当下,不要去分别外境,不要去向外找原因,去抱怨、怨天尤人。有烦恼了就观自己的心,肯定是住了,肯定是着相了,肯定是分别了。一念一出来,烦恼就没了。

见性没有什么神秘的。抓住根本,站在实相和空上,一切烦恼都不能染污。时时熏修,经常练习,烦恼一生,立刻转念。不管有些人把见性说得多么难,多么神秘,它都不离当下,不离你的日用万行,不离你的每一个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