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第六讲
发表时间:2023-03-30
浏览量:2431
六祖坛经讲记第六讲
上节课我们学到六祖大师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实所有的物、法,都是我们头脑里的概念。“无一物”就是破一切概念,不再分别自心,没有进入意识和思惟,没有被妄念所骗的本来状态。被妄念所骗,进入头脑,十法界起。无量的名相、无量的概念、无量的事物都会随着这一念分别而起。心生则种种法生。“无一物”就是心休息下来,没有进入概念的世界。我们正坐在那的时候,听鸟叫、吹风,正那么时,无那么想,就是“本来无一物”。
所以“本来无一物”既是一种见地,又是一种功夫,也是一种证悟。它是你临在做到的,是你亲见和亲证的境界。有时候我们对“见性”这个“见”不太明白,以为看到什么或想到什么或意识到什么就是“见”,其实不是。正好相反,是你没生想的时候,没去思惟的时候,是你舍识用根生活的时候,是正与么时而未作与么想的时候的一种觉悟。而这种觉悟又是刹那刹那不住,又不是断灭,既不是知,又不是无知,那才是“见”。这个“见”不是知解,是丝毫都不可住的。
讲到六祖大师的这个偈子,我们也可以用尸弃佛的一个悟道偈来参考一下,尸弃佛的偈子是: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我们看七佛悟道的偈子和六祖大师的偈子,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造恶业也好,修善法也好,都是幻。为什么?因为根本就没有造恶业的人,没有造恶业的主体,也没有修善的人。神秀大师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迷在了一个主体上,有一个我来拂拭、我来修善、我来断恶。
而六祖觉悟到没有一个修善造恶的主体,觉悟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没有什么能与所,也没有什么可修、可证、可觉、可了、可见、可断、可除。六祖悟到了根本,所以境界完全不一样。
修行一旦悟到根本,就变得简单了。所谓的不简单是我们习惯性地又去修又去找,所以才会盲修瞎练。真正的修,只是保护,不让自己去妄见真如、妄断烦恼而已。永嘉大师云: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如果有个“真”可求可守,那还不是本来无一物,还是意识上边有住著;有个“妄”可除,又进入意识,进入虚妄的对治。正喝茶时没打妄想,就不会被水烫到。水很热,然后想着别的事情,心没有在当下,没有觉知,喝一下,烫着舌头了。正烫舌头的刹那,也没有什么真,也没有什么妄,也没有什么身,也没有什么心,也没有我与无我,也没有生死,也没有涅槃。悟性好的,忽然之间被烫一下,可能就开悟了;不会的,就住在了一个烫上面。
我们二六时中所做的一切,直用直行,正恁么时,无不是“本来无一物。”唯独在你加了一个想时,多出了一个所想的“物”,不管那是什么,哪怕只是一个名相,一个概念,也是物。“把那个递给我。”很平常的一句话,默契了实相。“把那个给我拿过来。”这就是佛法。这些最不起眼的地方,都是开示学人悟道的。我和你一要,你一给我,完了。会了吗?有的人可能就有所领悟。我这一说,你从思惟和住著里一出来,直用本心,直了成佛。只是人们的习气太爱用头脑去思惟,出离头脑的功夫难以养成,用的时候难以成片而已。
尸弃佛的偈子是:身如聚沫心如风。“聚沫”与“风”都是虚幻的一种比喻。“聚沫”就像泡沫一样,须臾就灭了;“风”也看不到,也没有形象。身和心都是无形无相的、幻化的,都是从无根的实性里幻化出来的。
最后一句是:幻出无根无实性。这个“无根无实性”其实就是真如性,无性之性即是真性,无所有性、无自体性、无实性、不可得性、不可思议性,就是真性,就是本来无一物。从无根实性里幻出的身心幻相,但是众生不了此意,不知道这一点,执着了自心的幻相,以为真实,所以造业、修善、轮回。
我们学习《坛经》,学习禅宗祖师的开示,就是为了明白一点:悟道才能修道。
“悟道才能修道”是什么意思呢?你做一个事情,原因正确了,才能够有一个正确的结果。比如你坐火车去从A到B,你票得买对了才能到达B地。可是你方向买反了,或者是买到C地的票,花的钱甚至更多,你到达不了B地,你也上不了这趟车。上不了这辆车,你就到不了目的地。你见地悟得不清楚,修行方法就会有问题,差一点都不行。你觉得我就差一点,差一点就差得很多。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现在也流传着很多关于禅宗的修行见地,有很多人都在讲解佛性、空性,说那个就是,当下就是,正说话的就是,这些见解统统是把学人向意识和知解中带,这样根本无法见性。有时候古人也说:“不离当处常湛然”,说“本来无一物”。这是让我们亲证当下,不是去知解当下。你得给人交代清楚“当下就是”是带引号的,别让他认那个就是,别让他住在“那个就是”里边。当下也好,不离当处常湛然也好,你要引导他去做这个事情,去活在当下,去做当下的事情。活于当下,而不是思惟当下,那才是佛法。你让他直接把佛性活出来、用出来,而不是让他在意识里认定某个东西、某个状态是佛性。一旦你给学人开示引导错了,让他去思维里想象、住著、知解、分析一个佛性,那叫认贼为子,你会迷在那里面,越迷越远。最初一念无明、轮回就是这样运作的。这就是“痴人唤作本来人。”把假的东西当成真的了。
当你思惟佛性的刹那,你的佛性恰恰被蒙蔽了。你根本就听不到风声,听不到水声,你身边发生了什么你都不知道,你整个人处在短路的状态,你与整个世界隔离了,分离了,被你的意识和知解带到了一个荒漠。你迷到了一个黑窟窿里。所以悟道才会修道。
当你真正悟道,其实修道已经结束了。后边所谓的修就是保护,别修错了。这趟车的车票买对了,上了车,你需要做的是什么?好好呆着就行。火车需要你开吗?火车的运行需要你使劲儿吗?不需要。你需要做的就是没到站别下去就行,你需要老老实实在那坐着,你不用使任何劲儿,让火车使劲就可以了。
悟道的人不用使劲,只需要呆着,保任,不要染污。他让法性让佛性去起作用,他不用起作用。迷人任己,悟者任缘。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自己不起作用,没有你用心的地方,你一用心,一起心,就与道相违背,你知道自己又犯错了,拉回来就可以了。可是你看不到,或者你做不到。因为你的习气太重,你总是起心,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做一些事情,修一些助道法。利用一些方法来转变自己的习气,这就是所谓的修行。觉知也好,牧牛也好,诵咒也好,打坐也好,慢慢把过去的习气转过来。
如果你在没有悟道之前,你修的方法就相应,做的功夫就没有偏,悟道之后,功夫就很好做,修行就容易多了。像六祖没有悟道之前,他已经在做保护的功夫了,这都是宿世善根习惯导致的。你就知道累生累世修行的根基有多重要。有的人就算没开悟,就会做功夫。六祖见五祖之前,他的习气就很轻,他悟道之后,再继续做功夫,就很容易了。
有些人,即便登上了这辆车,也不老实,总打妄想:什么时候到啊?在那里着急。你都登上车了,一切交给时节因缘,自己好好坐在车上享受旅途的风光,肯定会到的。念念都在结果里边,你老老实实坐着就行,歇着就行,这是个比喻。
有些人刚明一点点道理,就总问我,师父,我这样修,大概几年才能成就?如果你总是这样问我,你总也修不成。师父,您看我这样做功夫对吗?一边做着牧牛的功夫,一边犯苗稼。总是歇不下来。就像刚坐上火车,就问乘务员:怎么还没到呢?首先你要确信你坐车坐对了,也就是你要保证你的见地是没有问题的,是默契于实相的,而不是与实相相违背的。然后就好好休息,做功夫呢,就是牧牛,就是不染万境。那后边自己就应该踏实了。即使是要花很长的时间,你也不会有疑惑。
好,唠叨了这么多,我们看下面的经文。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六祖写完这个偈子之后,大家看了都很惊讶。这样的偈子一般人是写不出来的。大家就算没有悟道,看到这种描述,直觉上都会感受到不一样。因为平时看不到有人表达这样的见地,非常透彻,非常清新,非常绝妙。大家都惊讶,然后都赞叹说:奇哉!真是不可思议,不能以貌取人。他什么时候成了肉身菩萨。
六祖是南蛮子,个子比较矮,长得又其貌不扬,说话也带着口音。就算在大众之中,也没人会注意到他。咱们道场的一些常住,第一眼看到他们的时候,也是把我吓坏了,长得什么样子都有。但时间久了,发现越看越耐看。所以真不能以貌取人。
所以,一个人长得漂亮与否不重要,有智慧,心清静,没有烦恼,内心没有挂碍,没有纠结,这才是真正的美。你长得再漂亮,心里有烦恼也没有用。漂亮是给别人看的,跟你又没有关系。
我估计六祖的相貌确实不怎么好,大家看不上他,他一写出这个偈子,都特别惊讶。“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也没看到他在寺院里边干什么呀,他也没住多久啊,他怎么成了肉身菩萨?他怎么修的?大家就惊讶不已。这个偈子是他写的吗?这个偈子写得真好。大家肯定是又惊讶,又赞叹,又疑惑。其实众人从直觉上就觉得这个偈子比神秀的境界要高。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五祖看到大家都惊怪,恐人陷害六祖,为了保护六祖,赶紧把偈子用鞋擦掉。五祖既然已经看到了六祖的见地,知道他得了法,目的就达到了。至于偈子留不留在墙壁上就不重要了,所以赶紧擦掉。怕有的人看到了起嫉妒心,伤害六祖。
当时五祖会下有些人是为了争夺衣钵而来的,为了避免六祖成为大家的焦点,五祖把偈子擦掉,然后说:“也未见性。”
现在有些不明法理的人,听五祖这么说,就认定了六祖这个偈子没见性。五祖这样讲的目的是一目了然、清清楚楚的,他是为了保护六祖不被人嫉妒,能够安全地把衣钵传给六祖,才这样讲的。但是有人认为,六祖的这个偈子是未见性。因为这是五祖说的!持这种见解的人是自己心迷。
五祖在这里所说的,跟前面讲的“这獦獠,根性大利!着槽厂去。”是一个意思。虽然好像在呵斥他,其实是赞叹他。“别讲了,你赶紧干活去!”五祖是为了掩人耳目装出来才这样讲的,很严肃、义正言辞地讲:“也没有见性”,大家就相信了,“众以为然”。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
第二天,五祖偷偷地来到碓坊去见六祖。“潜”字是表示偷偷的,不被人看到。五祖看到六祖把石头绑在腰上舂米,说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该这样。这句话是对六祖的又一次肯定。
刚才第一座之前我还是有点累,胸口这里有点憋气,身体有点疲惫。但是我突然之间就赶紧提起精神来,不能老想自己身体不舒服,精神一提起来,“为法忘躯”的精神一起来,在那坐了一会就好多了、恢复了,再一讲法又充上电了,当时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就没了。所以我们不能被自己身体的感觉欺骗,它都是无常的,就是因为你想事情想多了,头脑消耗多了,身体就疲惫,赶紧调整心态,让自己安住下来,就会好。
五祖对六祖说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该如此!”大家不要以为六祖在那儿舂米只是一个单纯的工作,那是一个最好的修行方法,一个磨练自己身心意志最好的方式。
如果我们每天做事的时候都很专注、很认真,都能带着觉知去做,那你的修行会一日千里。只不过,这个时代大家过得都比较富裕,除了农民工,一般人干这种体力活的机会较少,就算在寺院,出坡劳动的机会也比较少,有时候会轮班自己做饭什么的,才有为大众服务的机会。有了这些机会,希望大家都能够珍惜,在劳动的时候,在为大众服务的时候,你是否专注,是否忘我,更能体现出你的修行。干活儿是最好的打坐。就看你会不会修了。扫地的时候,打扫卫生的时候,自己洗衣服的时候,包括散步的时候,干体力活的时候,都是对身体身心的锻炼,都可以练习觉知,都可以做牧牛的功夫。
乃问曰:米熟也未?
祖师之间的问话是很有智慧的,他会考你,会用那种言外之意,或者会用比喻来考你,看你有没有智慧,看你听得懂听不懂。
慧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米熟也未?”五祖是问六祖,会不会修行?“米熟久矣!”就是早就会修行了。那“犹欠筛在”是什么?还差一点点。这里有请人印证的意思,也有还要做细微功夫的意思。这个还差一点点是什么?功夫还没有到家,还要继续做,深入地去做。
筛米的时候,米上还会有一些稻米皮没筛干净,但是米早就成熟了,就剩下把所有的皮筛干净了。这并不是说他没有见性,也不是说他见得不清楚。只是功夫还没有做到家,还需要历练。因为做功夫需要时间,没有这么快的。
为什么后来六祖又在猎人队里待了十五年?就是继续筛米上的那些细小的皮。米熟了,那只是第一步,后面还要做很长时间的保任功夫。因为那是众生无始劫来的习气,包括来到这个世间染上的一些习气,都需要靠保任来转移和消除。但是“米熟久矣!”根本的东西早就抓住了,自解做活计,早就会修行了,知道怎么修行,也见性了。
“犹欠筛在”也有没经过印证的意思,印证是对修行程度、修行功夫的一种证明。如果功夫做对了,会得到祖师的印证,那这个功夫就会进展得更快,并不是代表他不会修行。永嘉大师也去六祖那儿印证过。其实永嘉去六祖之前已经开悟了,也明白自己的功夫和见地都没有问题,到六祖那里就是去对答案。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慧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五祖用手杖击了舂米用的石碓三下就走了,慧能明白,这是五祖暗示他要在今晚三更的时候去见五祖。
到了三更的时候,五祖用袈裟围住,不让别人看到,给六祖开示金刚经中的法要。讲到“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地方,慧能言下大悟,他悟到万法都不离自性。
有的人在这里有疑惑,既然六祖写偈子的时候,都已经开悟了,为什么这里又写“言下大悟”?这里的大悟是对前面开悟的印证和加深,是更加确凿和深入的领悟,所以是言下大悟。
我们从前边六祖叙述的过程中就知道,六祖早就开悟了。这里所说,是五祖给他开示的时候,他又进一步地证明了自己的见解,证明了自己平时所做的功夫,“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他刚见五祖的时候就说过:“不离自性,即是福田。”这句话已经道出了这个意思。经过五祖给他开示,祖师师徒之间就以心印心了。
五祖用袈裟遮着六祖给他讲《金刚经》,就是不让别人看到,这是为了保护六祖。六祖相貌平平,一个不知道从哪儿忽然间冒出来的人,比其他人来得都晚,也没在人前怎么出现后,然后五祖单独把他叫到屋里,又给他讲法,如果让其他人看到,先别说是不是传法,就只是这种近距离接触,也会有人嫉妒,就会生出种种是非来。
所谓“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还是我们前面讲的那些,直接用我们的本性,不用思前考后,也不用去分析自性,也不用理解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直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圈里也发过一些公案,考大家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家给了不同的答案,我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开示,他问我的过程、给我答案的时候,我说你抬头看看头上的天是什么样子?“师父,我看过了。” “你再看看。”“我看了。”他还在等着我的答案,我告诉他,我已经告诉你答案了。
现在大家知道这个意思了吗?当时根本就不知道,可能现在还是不知道。我说我已经告诉你了,他不知道我告诉他什么了。
我们就是不知不觉地爱想什么是“应无所作而生其心”,就不知道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会直接把这句话用出来。看公案也好、看佛经也好,一看到某个开悟的人,就想人家去了,忘了自己和那个人一模一样。为什么人家会用,你不会用?你看二祖,人家礼拜了,得了达摩的骨髓。你干嘛去了?你为什么不礼拜?所以二祖是直接用,而你只会打妄想。你不会用,说明你住在了二祖用的这个东西上,忘了自己用的。
好像现在大家都学会怎么用了,变成一个模式了,没关系。变成模式也有它的意义,我们天天这样练,最后就变成你的功夫了,一样的,不用害怕。就算你学了一个模式,你自己不能做到,但是其他人再骗你就骗不了你了。你用这个问题考他,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下就能把他考倒。你也可以问任何一个善知识什么是空性,他一张口给你讲空性,你就知道他还不会修行。
有人问我什么是空性,我拿起一个空碗给他。他以为自己明白,然后说:“哦,空性就像空碗一样。”我只是拿空碗给你,并没有说空性就像空碗。我只拿空碗给你,完了,没有任何附加。所有的理解,都是你自己加上去的,画蛇添足而已。
可是有些人就会给你讲解什么是空性,讲一大堆,最后把自己也讲进去了,讲迷糊了。因为意识和语言的最终结果就是自相矛盾,你讲不明白,佛也讲不明白。有太多的人讲“那个就是”、讲“在”、讲“当下”,那些都了无交涉,骗无知的学人。因为那都是二法,是意识里的事。你想把空性讲出来,你做不到。我问你什么是空性,你递我个空杯子就好了,递我一支笔也好。但是你做不到。因为你习惯用头脑去解释实相。你问别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第一义,他一给你讲,你就知道他错了。首先你能够知道他还在意识里转,那不是空性,那是死性,那是死样。只知道拿嘴讲空性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善知识,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世间这种人多如牛毛,密密麻麻!像稻子一样多,你问去吧,基本上全都在给你讲佛性,讲自性,讲空性。
你问我什么是空性,我就拿一个东西给你。看上去很简单,可能要修三十年,或者更久才明白这个动作。他很难做到,拿不起来,二两的碗,像千斤的铁块儿一样重。过去看灯录里一句迦叶的“倒却门前刹竿著”,把我难倒了、难住了,我就想啊,把脑子都快想裂了,也没想出到底是什么意思来。
还有央掘摩罗见妇人生娩的公案,把我难住了。这个公案是这样的:殃崛摩罗因持钵至一长者门,其家妇人正值产难。长者曰:瞿昙弟子,汝为至圣,当有何法能免产难?殃崛语长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我回问世尊,却来相报。及返具事白佛。佛告殃崛:汝速去报言,我从贤圣法来,未曾杀生。殃崛奉佛语,疾往告之,其妇得闻,当时分娩。
这个公案,我看了很久,都没明白。也就是说,那个妇人的孩子在我参公案的时候,变成了我肚子里的孩子。我活生生地成了一个难产的妇人。这个孩子在我肚子里生了好久都没生出来。后来明白了,这个孩子就生出来了,从我肚子里生出来了。原来男人也会生孩子,真的会生,你会了祖师禅就能生孩子,不是光女人可以生孩子,谁都可以生孩子,你得会生才能生。怎么生?不是找个人去生,而是你一个人生。你自己悟去,悟了就无所不能。不是找一个人生,你得自己生。自己生出来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生孩子。
大家也可以参参这个公案,为什么殃掘摩罗讲了那样一句话,当时妇人就得分娩?会了这个公案,你就会生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