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第二十讲

发表时间:2021-02-04

浏览量:2720

维摩诘经

第二十讲

上一讲我们学习到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可能有人会问非凡夫行这个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还有非贤圣行呢?我们学佛、修行,不就是要成为圣贤吗?我们学佛其实并不是要成为圣贤,而是为了要通达实相,要知道没有任何一个法是实有的,圣贤也不实有。你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圣贤,而不是要成为你所理解的一个有相的圣贤。真正的圣贤是无相的、不定的,是智慧的,他没有一个固定的身份、没有一个形状、一个形象,没有一个特定的法叫贤圣。这样一个贤圣你怎么成?你成不了。只有通达实无定法,名无上正等正觉,名为佛、名为贤圣,这个才是真贤圣,而这个贤圣不是有为的。你通达了实相,一切都不执着了,与法性相应了,这叫真正的贤圣行。

也就是祖师们讲的平常心,平常的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也是真正凡夫行,但不是这里讲的凡夫行最后其实成就了、解脱了,就是做一个凡夫,而那样的凡夫,其实才是真正的圣贤。而不是像声闻乘人,走路眼帘低垂,也不能提弄甩褂,坐着也不能翘二郎腿,对吧,说话也不能说粗言粗语,这样的人我跟你讲,看是挺贤圣的,不过累。首先他看不惯那些自由自在的人,到处给人立规矩,累己累人。不喜欢一个人总是有板有眼的当然,也不能太没规矩,自自然然,正正常常的就好,不用太死板。所以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你别一讲:哦,师父讲了不用去做贤圣,做凡夫就行了。非凡夫行啊,这给你拖着呢,就怕你又跑那边去。你也别执着凡夫行,执着凡夫行你就轮回,也别执着圣贤行,执着贤圣行你就有束缚,你就得不到大解脱,这两都不能执着,是菩萨行。

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也不染污六尘,也不去贪清净,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花虽然在淤泥里生,但是与泥不共和,又不离淤泥。圣人、解脱的人,也是这样,虽然示现在世间,生活在人们中间,生活在世俗里,但是不同流合污,表面上看没有区别,但是他行清净行。这个清净行你是看不出来的,它是离垢离净,所以叫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如果你一味地离垢,一味的离弃众生,自己跑一个僻静的地方,以为那是清净,这叫净行,执着净,那你就没法利益众生了,你把自己跟众生画出界限来了,你干净了,这不是真正的清净行。还有,执着禅定中的境界,执着寂静,都无法真正见到实相。所以真正的清净,真正的净行,是不见垢净,没有垢行,也没有净行,是菩萨行,是清净行。我们学经典不要执着文字的意思,经典所讲全都指导是我们的行为,这里讲的全都是菩萨行,是修行,不是单纯的理论。所以这些经典指导我们的行为,在生活中你要把非凡夫行,非贤圣行做出来,这是讲行的。如果你学完了又去示现凡夫,或者又去装圣人去了,天天又以圣人要求自己,这就错了。经典是指导行为的。非垢行,非净行,也一样,你别老打坐,老在那求禅定,老惦记空掉自己。我刚才虽然讲了,和所有人保持距离,我没有让你变成怪物,见人不理,没有那样。都是对你某一方面的执着,把你往这边拉,是不让你跑那头去。这里面的度,大家要把握好。既能够清静、快乐,又不离众生,不要把自己跟众生完全分开。这个需要智慧,和光同尘。

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这个虽过魔行说起来大家可能真是没法理解如果能做到这个,也早就成就了。世间人,我们不管你是学什么的,你是学法,还是世间道德伦理还是善法,都超不过世人的知见、成见和善法。在世间来讲,善是最高的,大家都没法超越善,都是惦记、奔着圣人去靠近,一说这个人行为有点偏、有点邪,就吓死了。这个虽过魔行是什么意思呢当然是示现的,就是他的有些行为看上去比魔还要疯狂、还要偏执、还要邪。读过法华经的人就知道在介绍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开示富楼那他会示现一些邪见、邪行,会让有些人会疑惑。为什么法华经里讲外现声闻相,内密菩萨行,只要能利益众生,他会突破一些观念、戒律。但是二乘人他就不敢,他持戒精严,修行如救头燃,一心只想证取涅槃。他丝毫不敢违犯善法和戒律。所以祖师经常,大修行人,入的了佛境界,也入的了魔境界也就是说能够得大自在。比如对一个持戒的比丘来讲,祖师有的时候会考你,让你去斩一条蛇,杀一个蚯蚓,打死个苍蝇,或者让你去一次妓院,弄个二八少女让你抱一抱,来考你。基本上都过不了关。抱一下吓坏了,就破戒了。我们看前面两个比丘犯戒了,吓死了。一说打死个苍蝇,哎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打死个苍蝇还好点要让他杀个鱼、杀个鸡,我估计就咣咣磕头了。你要说老百姓他打个苍蝇、打个蚊子还美的呢,是吧要是你,你做不到,学法的人、学佛的人,他再打苍蝇、蚊子是很难很难的。我试过,真的很难。让你扔佛像、撕经书,杀虫子,受菩萨戒的破一些菩萨戒,真的很难做到。反正我告诉你,祖师公案里有这样的记载,有杀生的、有喝酒的、有去妓院的、有偷盗的、有妄语的,都有。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虽然能做出这样的行为来,但是其实并没有这样的执着和心念他能够降伏自心的这些习气,但是为了度化众生,会做一些超过魔行的行为给别人。让你看见一个解脱的人,是都能入,入的了佛境界,也入的了魔境界,不会说你一个大解脱人,给你送点天女来,你就吓死了。你像前面的持世菩萨,魔王波旬给他带天女来,可备扫洒、可备使用,然后哎呦,开始给人家说教:你要好好修行,你不要拿这些非法之物来诱惑这个沙门释子,此非我行吓着了,是吧,不自在。当然主要是要面子,是吧,怕别人说,哎呦,持世菩萨弄一堆天女搁家扫地、使唤。不行,名声不好听。反正总是有挂碍。你讲的容易,你没有受戒,你不是出家人,你没受三坛大戒,你没受菩萨戒,你没接受戒律的熏陶和灌输。受了菩萨戒,让你去给别人敬杯酒,你试试,你敢吗?菩萨戒里可讲了给别人敬杯酒五百世没手我都不知道给别人多少回了,我在想我到时候没手怎么办呢,吓人呢!过去我们村里就有一个发小,跟我特别好,他在村里的车床上班,机器割铁的那个厂,他不小心就把手弄掉了,单位、村里也赔了不少钱。一想到五百世没手,像我那个朋友似的,我也害怕。所以你没受戒,你不知道这些,你觉得无所谓,反正你也干了。不是说没受戒就没有这个果报的,没受戒果报更重,五万世没手。所以一个解脱、通达的人,如果你处处受这些观念思想的制约,那不知道你解脱了什么。哦,你只是善事,碰着善事,你抢着来,恶事你就全躲着、避着,让别人去当坏人,对吧。好人你度,坏人你都离的八百米远,都吓死了,那你这叫平等、慈悲、通达吗?如果你执着贤圣行,你是不是就害怕染污,你是不是一点坏事都不敢干,你是不是所有世间法里所谓的坏人都不敢接触,那你这个怎么能够圆满呢,你没法儿圆满。你怎么行平等慈,怎么行虚空慈,怎么行大慈大悲呢?所以这里讲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

,以过魔行来为自己贪嗔痴找借口,那是自欺欺人。而是自己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定力和智慧。这个不是鼓励每个人去做坏事,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因缘、根基、智慧、定力,你自己对法的理解,透不透彻,随缘去示现,只要能帮助众生,利益别人,你可以做一些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偏邪的事。并不是说我天天把自己围得严严实实的,坚持禁戒,丝毫不犯。就看你在什么过程和境界。你初期学法一定要严持戒律,但你想得大自在,不能够被戒律束缚。不能束缚不是鼓励让你去破戒,让你去通达诸佛实相

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什么叫无非时求啊?其实这就是一种对佛、对法、对修行的一种信念,就是你对待修行有多少的用心,有多大的诚心。一个真正的修道之人,即便他在吃饭、在睡觉,在干什么的时候,表面上看跟修行毫不搭边,其实他也没有离开佛道。我们看维摩诘居士,他遇见所有的人,不管别人跟他请教什么,他都把这些个人往佛道上领,往修行上领,给他们开示诸法实相。问你从哪来?我从道这就叫求一切智,无非时求,就没有不求的时候这并不是说表现在外在,我一直在修行,给别人一种我在修行的感觉,不是。就是他心里面很重视修行,他知道修行是我们解脱唯一的路,众生最后都归到解脱道上来。可能他也在工作,也在世间和别人做一些很平凡琐碎的事情,但是他这个愿,修行的这念心,从来都没有忘记,这叫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但这个不是说我执着,我每天一定要精进用功,这个不是。就是他这种修行的大愿,从来不会忘失。他的心思从来没有远离过佛道。无非时求,还有一种理解,就是不在因缘不到的时侯妄求。有的人修行,还没学多长时间,躐等求于开悟,求见性,求智慧。求不到,就生烦恼。也有这个意思。这是告诉我们,学法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种子还没播下去,就希望开花结果。

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虽然知道诸法没有生灭,但是不去证一个涅槃,不求一个解脱的境界,他不会。他不会住涅槃、不会住解脱,不会住无生、不会住无为。若菩萨有住,则为非住。若着诸法无生,即是有生。皆从识心分别故。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知道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这些之间的因缘和关系。虽然他知道法是这样演变的,但是能够入诸邪见。什么是入诸邪见?有邪见吗?没有。是为了破除二乘人对于正见邪见的执著。你越执着正见,我就跟你讲邪见。比如维摩诘为须菩提说法,你得跟外道修行,才能乞食。你得还俗,不堕僧数,才能乞食。你得谤佛、谤法、谤僧,才能乞食。全是邪见。你要通达外道的理论,而不被外道所迷,以善巧方便度化外道,这是入诸邪见。释迦牟尼佛示现六年外道苦行拜了很多外道的人做老师,也是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其实大成就再来的佛菩萨们,基本上都是世间法、出世间法都通达,以各种各样的方便去利益众生别人以什么能得度,就示现什么。比如说基督教,如果他也有因缘学佛,入实相,就先示现把佛法跟基督教的理论联系起来为他讲述,然后慢慢再引导他入于实相。但是,如果你自己对基督教没有完全了解,一个基督徒,他对佛法感兴趣,问你关于佛法教义和基督教教义的区别,你就没法融会贯通。所以应以基督身得度者,示现耶稣而为其说法;比如说有的人学道教,老子道德经你也要通达;有的人学弟子规,儒家你也要通达,让他看到出家人不光是懂点佛法,这是菩萨行,这是大修行者。你再讲别的什么法门,他都知道,所以叫多闻,这就是讲大修行者,菩萨摩诃萨。他有那个智慧,有那个精力,有那个余力和条件去广学,但无论学什么,都不离佛法。你讲外道,讲各种世间的哲学宗教,都能导入第一义谛、导入佛法,不离实相。

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著,是菩萨行摄受众生,总是使点手段、方便、善巧,牢牢的吸引着你们,大家都喜欢这个人,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听他讲,能够摄受众生,但是又不执着众生,于诸众生没有障碍和执着。他不会去贪着、执着弟子,不会控制弟子。一开始这个人学,后来又跟别人学习,心里不会难过,不会说,你这个忘恩负义的,不会。你爱跟谁学跟谁学,但是我会尽力地用真诚心对你,然后认认真真讲法包括讲些笑话、讲些你爱听的,逗你,让你开心、让你高兴、让你对这个人生起信心,等你因缘具足,为你开示实相。但是有一天,你有了别的因缘,或者你认为这个讲的不太对,对自己不起作用,他也不会执着。作为一个弘法的人,首先自己没有烦恼,自己不会贪着众生,才能行菩萨道

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就像维摩诘似的,他也有家亲眷属,他平时他不跟家亲眷属在一起这么近,乐远离。但是不依身心尽,不像二乘似的,彻底躲开人,去深山老林独处,证寂灭去了。二乘人完全不说法,不度众生了,除了用神通以外,没有智慧度众生。他一心求取涅槃,求证寂灭而菩萨呢,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不把自己弄到极端,不去贪取身心寂灭。还会来到众生面前,随缘开示、随缘讲法。但是又不粘着众生,和众生保持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

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行于三界,却不坏世间法,也不坏法性,随顺诸法因缘,了达因缘即是佛性,是菩萨行虽行于空,而众德本,是菩萨行给众生开示空性、开示般若、开示无法可得,但是又不舍善法,不舍一切助道法,植众德本,不堕于无为里面,不堕于空。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并不是说知道没有众生可度,知道众生幻化的,就全都不管了。虽知诸法如梦如幻,亦不取断灭。行于无为,而不离中道。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平时做一个无事人,无为无做,但是还是生生世世来示现,不舍众生。不会像阿罗汉似的,不受后有,不来了,住在灭尽定中,以心量小故,未得真实解脱,以为真实解脱。你不来了,谁不来还有一个不来?就是我相未尽。你来也得来,不来也得来,来了没来,不来也没来。所以这个来或不来,不是我来或者没来,不是我受不受身,而是心性无染,心性随缘示现,而不执着有个我,这叫不来,这叫不受后有,当下一念未生时,就是不来,就是不受后有。如前面文殊师利所言,不来相而来。人明明过来了,但没有来的相,这是不来,这是不受后有。而不是说我有意不投胎了,我主宰自己,不让自己再来那不究竟,不是真正的涅槃。菩萨示现世间,虽然是再来,但是跟凡夫随业力投胎是不一样的。它是大悲示现虽行无作,而现受身,只要有缘,只要能够利益众生,来示现。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里所讲,都是针对二乘的执着,破他们执着无为无作,无起无动的心行。大乘菩萨也修三解脱门,但不住于三解脱门。他是心性是无为的,但不住于无为。表现在外在中道。这个虽行无起就是心没有大的动荡,没有打妄想,不去执着什么,但是起一切善行,而不住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也行六度,但是知道众生的心念、根基,了了见于实相,不为幻相所骗,如实了知实无众生可得,亦无众生心可得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声闻乘人成就六通,执着神通。菩萨也示现神通,但不执着神通,理事究竟无漏,非是有为上的无漏,所以不尽漏外在示现凡夫的样子,示现有漏,但心行无漏,持自性戒,不住戒相。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著生于梵世,是菩萨行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它是升天人、升梵天的因,但是又不执着我要去升梵天,去享受福报去。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这里的不随禅生,就是禅宗祖师所说的,不生禅想,也即是不住禅定。就是不生一个我证禅定了,我清净了,我轻安了,不起这样一个想法。像过去祖师也有入禅定,但是他不会执着,他不会认为我入定了,就是一种休息。于禅定不生禅想,禅性无生,不住禅寂为什么不随禅生?诸法无生,禅性亦无生。若住于禅,即是有生,非是禅也。

虽行四念处,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四念处有声闻、小乘的四念处,主要就是给小乘声闻人讲的四念处。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虽然也行四念处,比如说古人也坐禅,也行脚,也经行,也观诸法空,观心不可得。佛也行四念处,但这个四念处,他不去取证,他不去执着一定要离身、受、心、法。因为他知道身、受、心、法本来空,不我住在身念处、受念处上,我要觉这个身空无不用去觉、不用去观、也不用去离。不是我一定要让自己没有身体觉受,没有心,身心都空掉,不用他通达诸法实相知五蕴本空,四大非有,不必灭受而取证。只是以四念处法助道修行,于念离念,转识成智,断除习气。所以他不必离身受心法,他不用去证身心寂灭。他安住于身受心法的修持上,以此来牧牛,于念无念,于相无相,很专注地做事情,扫地就是扫地,穿衣就是穿衣,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与人说话就是说话,一直安住于当下,安住于身受心法中,不离这个身受心法,不被身受心法所障碍,知四念处空寂,了不可得,这是四念处,方便讲是大乘四念处。对于初学者和无方便入手的禅宗学人,也可以修持四念处,在做事的情况下,妄念比较多的时候,通过觉知而离妄念,让心安住。比如可以安住在扫地上,洗衣服,拿手洗个袜子、衬衣,拿点香皂在那搓,安住,一想别的就回到这个衣服上,回到身念处、受念处上来。四念处不是截然分不开的,就是一个东西,当下。你做什么事情就把心思放在做什么事情上面,比如说打坐,你念头多就观呼吸,把念头放在呼吸上面,这就叫受念处,也叫心念处,也叫法念处。

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从前面所讲的四念处,到这里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一起是三十七道品,一般来讲是声闻乘、二乘人的修法,但是又不绝对,大乘菩萨也修三十七道品法,涅槃经中佛陀从大乘了义的角度重新讲解了三十七道品,都是助发认识佛性的必要修行。但是大乘和小乘所修的三十七道品用心不同,目的不同,结果不同。大乘三十七道品,是休息身心,不做修想,以无所得而为修行的目的。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自在神通是智慧。虽行五根,这个五根其实是一种定法,但是呢,又不住于五根的定解。能善于分别众生诸根利钝。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佛十力是智慧力、禅定力、三昧力,当然佛十力名相上有专门的十力,这里面概括起来就是佛的智慧。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以实相来行七觉分。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简单是八正道,放开讲,所有能助发道心,增长道力的,都是佛法,所以乐行无量道法,是菩萨行。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止观是奢摩他、三摩钵提、毗婆舍那、禅那。虽然也修方便助道之法,但是不去证寂灭,不住无为,不住涅槃

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虽然知道诸法不生不灭,是无为法、是无做法、是无愿法、是空,但是示现相好庄严,也打扮打扮,对吧,没事也赶个时髦,穿戴整法、大方、不失庄重。对不对,画个妆,让大家看得也开心。不是说整天蓬头垢面的,显得你像个道人似的。穿个裤子,到处都是窟窿,当然现在有的时装也是带窟窿,那个可以,你别弄的自己穷的可厌,胡子也不刮,衣服破破烂烂的。然后身上臭臭的,谁到你跟前把人熏死。你要是寒山拾得这个可以,你又不是寒山拾得你是张三、李四。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像须菩提、舍利佛这些人,大智慧,包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看着很低调,也不张扬,但人家真比咱有修行、有涵养、有忍辱、能够谦让,一吵架都是我们先急,最后呢,还是我们不依不饶,我们还自诩为一个学佛的人,对吧。你看这篇文章表面维摩诘主角,如果舍利佛、没须菩提这些绿叶托着,能有维摩诘的光彩吗?对吧。这个事情咱们都要看到它的内涵、本质。我们昨天看足球,巴西队胜了,墨西哥二比零,大家光看进球的前锋了,没有后卫行吗?最主要没有守门的行吗?对吧,守门的就是在门晃过来晃过去,多无聊啊,多别扭,是吧,但是他就是不能离开,一离开就会城门失守,非常重要你前锋再好,没守门员也不行。但是大家如果踢一个球,一个队里面,大家都想当前锋,没有去当守门员,这个球你能赢吗?所以永远都是有做配角的,永远是有当守门员的,永远都有在球场旁边捡球的,还要有输球的队。有裁判,有一个助理裁判,光看裁判在那跑,风光了,累了,助理裁判也跟着跑,你看不见,一场戏缺了谁也不行,对不对?随佛出世的这些声闻弟子就是这么厉害,而且他要三大阿僧祇劫才圆满,我的天,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真的不容易,所以叫外现声闻相,内密菩萨行。我们今天从这个意义上也顶礼一切的佛的出家众、声闻弟子,其实就是个名字。你说没有阿难、大舍这帮人,我们今天连佛经都看不到,都是他们集结的,对吧。佛讲完了就拍屁股走了,把这么重要的工作都留给他的弟子所以我们别老轻视、忽视这些声闻弟子。法华经里讲到对声闻既不赞叹,也不诽谤。赞叹呢就怕别人学他的法;诽谤,也是三宝也是示现,我们既不毁也不赞。有些声闻确实是菩萨示现的,是佛再来,这个跟佛一起出世确都是示现,但是讲这个就又远了。哪个佛哪个佛再来?哪个佛也没来。但是经典里面也会写,文殊师利是哪个佛再来,央掘魔罗是哪个佛再来,观世音菩萨是正法明如来等等,对吧舍利佛是哪个佛再来?谁也没来,都是假的,说他是佛再来都是假的,我们还是要明白没有一个实有的佛。

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知道一切诸法毕竟清净、毕竟解脱,无有少法可得,但是能够随缘示现,不堕落在一个境相里面。这个随所应为现其身就是他以什么身能得度,法性就示现什么身,就跑你跟前去,跟你一块儿去生活、修行去。在法华经里面就讲到,一个穷子离家多年,在外面迷路了,找不到家了。后来遇到他父亲,他父亲发现他了,让别人去找他,让他帮着干点杂活。他一开始不敢去,嫌他们家太富,我到那他们别再欺负我,对吧,后来他父亲让两个仆人穿上身份低点的衣服,再去接近,告诉他,你去我们家除粪去,我们也是干这个工作的。才愿意了人就是这样,你做,他就跟着做,从众心理。这叫而随所应为现其身,他只能接受一个比较低的姿态,那你就示现低的姿态亲近他。他喜欢什么,你就示现什么到他身边,这就叫智慧和慈悲。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因为你一示现跟他一样的,他就能够接近你了,慢慢就听你的教化了。如果你在他跟前姿态总是高高的,他看到你就害怕,你就没法接近他了,也无法帮助他了

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也知道诸佛国土亦复皆空,但是还是能够示现其中而不被染污。其实我们的身心及器世界全是清净佛土,清净佛土不是仅指外在世界比如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身心本身就是净土古人云:终日拈香择火,不知身是道场。又云:自色身是城,六根即六门,心是地,性是王。虽得佛道演法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随时都能涅槃不取涅槃,不舍于菩萨之道。你像过去祖师们,其实都是明心见性、开悟见性,都成佛了,但还是会建道场,还会随缘为众生疑解惑虽然说不度众生,看到根基好的来了,还是会不厌其烦、老婆心切的给你开示。虽然早就入了正位,早就彻底解脱、大彻大悟了,但是还是会给你开示,就是不舍菩萨之道。甚至还上堂讲法,像长沙景岑禅师,他说我若一向举扬宗教,法堂前草深三尺没有办法,因为毕竟最上根基的人很少,所以还得上堂讲法,还得罗罗索索地讲。举扬宗教就是祖师禅末后一句忽然间给你云里雾里的来一下子,或者丢过来一句,问取柱子,你就开悟见性了。但毕竟能这样一下就让人开悟的太少了,还得委曲的演说文字方便之法,这叫不舍菩萨之行。

今天这一会我们讲到这,这一品也讲完了我们每天能这样学习、坐禅、听经、讲经、闻法,我也头一次感到这么法喜,都是大家给我这么大的加持,有你们在,督促我深入学习经典,和大家一起修行、进步,谢谢大家我们也是一台戏。我们学这部《维摩诘经》会理清、纠正很多过去错误的见地,会改变很多修行和理上的偏见,所以这部经非常的殊胜,也很圆满,不是一味的讲实相,也讲很多方便和善巧,讲声闻乘回小向大,讲发菩提心,讲圆满菩萨行。最关键的实相开示得特别透彻。不管你是学习净土,还是其他法门,学习这部经都能让我们从实相的角度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