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三

发表时间:2021-01-06

浏览量:1360

维摩诘所说经

第三讲

我们继续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第二。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这时这部经的主角开始登场。毗耶离大城中有一位长者叫维摩诘,他是一名居士,他曾经供养过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通达一切佛法,获四无所畏。这里讲维摩诘是一位已经成就的大士,一切佛法都已通达无碍。

降魔劳怨,入深法门。降魔劳怨我们之前也讲过魔与怨就是心外境、人、事产生的贪爱与执著。包括因之产生的对立、抱怨、指责,执取、恐惧等。因取著自心境界,向内反观自,不去找自己的问题,而去执著外在的人、事物,所以就会产生一种怨恨,这是一种苦。劳怨,就是忍苦、受苦的意思。这种怨恨、抱怨、挑剔、指责、看他人的过失,对一个修行的人是最大的毒害和障碍。其实魔愿都是指心外求法、心外驰,分别自心的境界,见世间过。

 入深法门这里深法门就是最上乘、实相的法门。

 善于智度以智慧度诸烦恼、度诸众生。

 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维摩诘大士久修佛道,早就是个成就的人了。心已纯淑就是于实相法,决定信受而不退转。

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这里讲维摩诘的修行已经完全融入生活,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能够不违佛道。善思量就是善用佛性,善于分别诸法相而又违第一义谛。能够威仪示现世间。心如大海,诸佛赞叹。咨嗟就是赞叹,就是很惊讶,咨嗟是一种形容,就是这个人的威仪、修行太厉害了,太棒了,让十方诸佛都赞叹不已。

弟子、释、梵、世主所敬。他的弟子,包括天人、国主都很敬重他。释、梵就是天人。世主,是指国家的贵族、国王等等,连这些身份高贵的人非常尊敬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这是讲维摩诘示现为居士身,住在毗耶离大城,很富有资财无量,非常的富有。以这样的富有来度化贫穷的人们。行布施、持戒、精进、禅定等六度法门,来度化众生。这是从世法、世谛讲。

我们学佛修行最后都要回归自己:你读经看论、行住坐卧、所有的用心,都要回到自己这里。这里资财无量,摄诸贫民是指自己通达一切,足了法财,而不去做穷子,不去数他人的财宝,也不羡慕别人修行怎么样,关注自己内在的修行,知道自己用功。持戒清净,摄诸毁禁不仅自己持戒清净,来摄受自己的起心动念,而且还给他人做出表率。以忍调行,以忍辱来调伏自心善护念摄诸恚怒,来摄受自己嗔恚、恚怒之心。以大精进来摄诸懈怠。一心禅寂,能够安禅办道,心常安住,乐于寂定。通过坐禅,正思维来摄诸乱意,摄受自己散乱的心念。这里讲的都是实修,通过善护念,保护自己不染世间。

以决定慧,决定慧是般若智慧,来摄诸无智、无明,也有摄受众生的意思,也有调伏自心的意思。佛法就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如果你一向觉他,那就是菩萨的境界;如果你一向自利,那就是声闻的境界而佛的境界就是自觉觉他。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维摩诘虽然是在家居士,白衣嘛,就是在家居士,在家学佛修行的人。但是他能够持沙门律义,也就是持出家人的戒律,这一点很难。没有人要求他去受具足戒、持具足戒,他自觉地去行沙门的戒法,不坏律仪,为众人做表率。

其实你去看一看世间大修行人,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真正想修行的人都是自觉地持戒自觉地修行,都能约束自己。佛在很多的经典里边点点滴滴已经介绍了一个修行人应该注意什么、要持什么样的戒律。所谓诸恶莫造,众善奉行。他学得多,学的认真,自然就知道如何去做。他在自己生活里边用心地去行佛法,所以他就能总结一个修行人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个不需要别人讲,除非你还不想修行。真正自觉的人、真正想修行的人,他一定会自己约束自己,不是靠别人或者靠戒律来约束,他自己也就知道约束自己。所以做为一个居士,维摩诘他能够持出家人的戒律,这就很难得。并没有人要求他去持他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解脱负责,他自己就要求自己。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要学习的。

经常也会有人问我:师父,在家居士要不要受菩萨戒?要不要受梵网经菩萨戒?梵网经菩萨戒是出家人受的菩萨戒你能受这个菩萨戒是最好的,这是一种觉悟、一种自律。当然这个也不是绝对的要求!靠自己的发心、靠自己的愿力、靠自己的要求。你想深入佛法,你想对自己更严格你想有大的成就你想发心自觉觉他,受菩萨戒是最好的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加持、警策虽然受菩萨戒是有为助道之法,但是能增强道心,鞭策我们精进修行。受了肯定比不受要好。因为菩萨戒出家人也要受的。三坛大戒里最后是受菩萨戒。受了菩萨戒其实对自己的整体修行是有很大的加持和帮助,让我们不去造恶,远离诸多的烦恼。能够安住佛道,为明心见性作准备。

虽处居家,不著三界虽然示现在家,而不贪著世间,不起贪嗔痴种种的恶习。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虽然有妻子,有家室,但是修梵行梵行就是不乐于世间男女及一切俗事少欲知足,能够独处无为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讲到这里大家要注意了,我们现在学法修行的还是在家居士比较多,毕竟出家人很少很少的。佛讲法,包括世间善知识讲法,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觉悟众生,让大多数人通过学习佛法,能够得到解脱,能够在生活中断除烦恼,吉祥如意。佛法很大一部分作用是给世人开一扇方便之门。作为一个出家人他本身要护持、要传承佛法,要续佛慧命,他一定要好好修行,这个也是一种责任。但是佛法它面向更多的是众生,千千万万的家庭中的成员,给在家人讲的更多。我们今天学佛的人里边,居士比较多,这维摩诘经即是应居士身而来说法

维摩诘示现有眷属,但是常乐远离,不执著于家亲眷属。我们可以反观一下自己,就是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自己的修行能听到《维摩诘经》,说明你对禅宗已经有了很大的信心,这样的人其实都已经接触佛法不短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二十年,可是为什么学了这么长时间的佛,甚至学了很多的法门,也读过很多经典,也去参访过、拜见过、依止过很多的善知识,平时也打坐,也参禅,为什么我们在生活里一遇到事情,还是会烦恼?我们的修行提高不上去呢?经常也有人向我问:师父!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已经很明理了,佛经也读了很多,一遇到事情还是过不去?还是会有很大的烦恼?这是一个共同的问题,这是绝大多数人都有的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不知道大家反观过没有?思维过没有?佛法是一智慧的生活态度,它是可操作的,的,是可以证实的,而不是一种空洞的学问不是一种研究,它也不是空讲道理它是让你去操作、去实行、去受益的。怎么实行?首先要常乐远离,先要出离。这个出离不是让你和什么什么决裂,是让你与一切保持距离。

不管我们学了多少佛法,你首先要和你贪著的、你执着的人和事物保持距离只有这个距离远离了,你的用心、你的心意识、这种习气才能得到消减。不然你一边学佛,一边去贪著,就好比如你想把一堆火弄灭了,你不去浇水,反而里边添柴是一样的,那永远不会灭。

修行也是这样,你学再多的道理,如果你不乐远离,天天沉迷于世间的人情、事之中,执著在这些琐事之中,就算你看再多的经,打再多的坐,你的贪著心,你的不善用心未消除,那你永远也得不到解脱因为你一直在染在熏修无明。修行的整体趋向于出离的。先从这个境界上,先从人、事物上出离,出离就是保持距离和家人保持距离和世间的是是非非、和你贪著的事业保持距离,不要过多的去投入。

有的人总会讲,要在红尘里修。因为他贪著世乐所以他就以此为借口,不乐远离。他看到佛经里也讲到入世是大修行,便总是拿这些话当说辞。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总是以这些论调、以这些论点来为自己的贪著找借口,麻痹自己的修行,放逸自己的贪嗔痴。那你解脱不了。不管我们修行没有成就,你都不要以我要入世、我要在世间修为借口。我们纵观历史上所有大修行人,他都是出离的状态。当然这个出离不是二乘人彻底的和众生保持距离,远离众生不是它是一种不染的状态,是乐远离行,他不会整天迷在世间法里边,那都是业障重的人或者是自己没法出离的人给自己找借口。

修行想得力,想透得过境界,首先你要和一切保持距离。你要和家人、世间保持距离。比如亲戚、好友的事情,你都要少参加。要习惯于独处、习惯于坐禅、习惯于正思维,有时间要多读经论,一点点减少染着世间的习气,直到烦恼不起现行

维摩诘居士就给我们做出了表率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然有很多的家亲眷属,但是不跟他们混在一起。不跟他们混在一起不是说不跟他们见面,不跟他们相处,而是怨亲平等,他到处给大众去开示、去讲法,不执着某个人、不执着家亲眷属。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这里刚才我们开示了常乐远离,与世间法保持距离,不是绝对地断除。虽然穿得也很漂亮就是很富有的样子,宝饰嘛,很多的珠宝、饰物来装饰自己,但是并没有俗气。都是为了示现富有、自在和庄严

如果你也能像维摩诘这样去修乐远离行,那你生活中自然就不会有烦恼。因为你没有近距离的去熏染你过去那些习气,谁再有什么事情就动不了你的心你平时不关注这些人和事了,就算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变故,你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被影响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虽然也吃一些世人都吃的东西,吃一些美食,但是心里边没有贪著,而是以禅乐为味就是以清净的法味以智慧为食。我们所说的这个禅味,其实不可思议的,是智慧上的法喜。这种禅味、这种法喜,只有自己清净自在了,以寂灭为乐,而不是以世俗的感官为乐,才能够领会。

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到了世间的娱乐场所,大家赌博呀、玩游戏的地方,也都随缘说法度人。不像我们凡夫,过去了,就跟着参乎在里边,就迷在里边着玩着就上瘾了贪心就止不住了。他不是,他去旁观,表面上参与,但是只要有机会,就会给别人讲佛法。

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这个就难了,但并不是不能做到你心量大、不染世间,不难。什么叫受诸异道也跟外道在一起,异道就是外道,跟自己所学相异的法门。也跟他们接触,甚至向他们请教什么?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受就是接受,广学多闻。这个接受并不是说我跟你学完了,然后我去实行不是这个意思。可以听你讲,然后目的是什么呢?是找机会帮你矫正,所以不毁正信。不会因为听了外道的理论,把正信的佛法就给抛弃了,不会其实是找机会度化外道。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很多的世典,世间的理论、世间的艺术、书,他也去学习。可能有人也会给我讲:师父,要不我也看一些世间的典籍?朱子百家,庄子、老子、基督教什么的。你先把佛法学透了再说!你有那个时间,看看佛经、看看祖师论佛经、祖师论加一起没看过五部,又学世典?维摩诘居士已经通达了佛法,为度众生,才去接触世典。所有佛法修行的、经典,他都已经通达。他有余力、有那个精力和时间,去了解一下世间法,也是为了度化众生。而常乐佛法,虽然他看世间的典籍,但是都不离佛法。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会心生恭敬,大家也都愿意供养他。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维摩诘以自己的修行、自己受持佛法为表率,护持正法、来弘扬正法,为大家做榜样,很多人都会跟他学习。所以一个修行人,他在这个世间生活,无论做什么,都自然会表法,会影响大众。不是说我自己觉悟了,我自己没有烦恼,就完事儿了。因为众生是一体的,都是自心所现的众生,觉悟的人一定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真正觉悟的人,一定会这个慈悲之心,会利用自身和周围所有有利的条件,随缘度化身边的人,为身边的人做桥梁,引领他们走向解脱。维摩诘就是这样的,受持正法,摄诸长幼,就是他身边的老少都去教化,尽其所能地帮助周围的人

是在家居士,他有自己的营生和事业,自己赚钱的买卖一切治生谐偶,就是做买卖赚钱。虽然赚钱,但是不以赚钱为乐。反正赚不赚钱,他都不会去执着。因为他不执着,所以他能够赚钱。这个也给我们今天的很多居士提个醒你想赚钱,别把心思放在赚钱上,可能就赚钱了。你越想赚钱,反而赚不了。赚不赚钱,其实都是一个人过去善业和福报积累的,跟你这一世努不努力,想不想赚钱没关系。好好修行,生生世世都会示现吉祥如意,示现福慧圆满。

游诸四衢就是在到处去走,四衢就是街道、巷子里,没事去溜达溜达,反正不在家里待着,不跟老婆孩子在一起,不眷属。所有的众生都是他的眷属,这样的话,他的用心就平等了。他就不会有什么境界过不去了,比如谁谁看不顺眼。他的心思没在某一个人那里。

跟一个人或者跟某几个人在一起世间越长,一定会起执着,因为这个东西都是日久生情。你别说和人了,就和一个小宠物,对吧?小猫小狗待间长了,还会生情呢,还会贪染,更何况人呢。到时候无常来了,你肯定过不去为啥?你都染进去了,你过啥呀过?你学再多佛法也没有用。因为这个东西它是习惯,它是意识的习惯。你习惯和某一个人在一起了,他有一点变化,肯定就会触动你,你肯定就受影响。所以我们没事也去游诸四衢,饶益众生。这个其实真的很难你出去不惹事就不错了。至于说你能不能益众生,先不要管。先让自己出去练练。你自己先乐远离,对吧?自己先去独处,别老呆在家里,老婆孩子热坑头。你先把自己益了。益了自己也是利益众生。当然这是给心量比较小的人讲的。暂时你自己还没有解脱,你先多关心关心自己,这也没错。不管你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你都要常乐远离。

入治法,救护一切这个入治并不是说我修行,我觉悟了,就什么都看不惯,什么都跟我没关系了。他融合世间,如鱼得水,非常自在。他经常会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救贫扶弱,帮助老百姓解决现实问题。入治政法,就是国家法律呀、习俗啊,民生问题,他都通晓,都有能力帮助别人,这就叫入治法。随顺世间,救护一切,方便地来救护一切。我们看维摩诘他有多么大的心量、智慧和能力,什么都通达,以自己的智慧随缘度化一切。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到一些学堂啊讲法的地方、有人辩论的地方,找着机会就把他们向大乘、向实相上引导。后边我们看弟子品,还有菩萨品,我们就知道维摩诘经常到处去逛,看见谁在那讲法讲不对了,就引导他们入于大乘

入诸学堂,诱开童蒙也会到一些年青人学习的地方,看里面有没有根基好的,给他们讲几句。

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妓院,现在来讲就是歌舞厅、夜总会等娱乐场所,去给他们讲欲望、贪欲的过失。反正老百姓嘛就是吃喝玩乐,这些地方呢维摩诘都会去,到那个地方去示现,给大家随缘开示佛法,引导他们出离五欲六尘。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吃饭喝酒的地方,去跟他们凑合凑合,然后随缘给他们开示,帮他们建立正念,向他们灌输正面的观念。因为喝酒的人一般都是无聊、消极、沮丧的人,没有什么志愿也没有什么作为。这个世间你看去吧,喝酒、抽烟、赌博的人,都是一些空虚无聊,无所事事,懒散放逸、不务正业的人。维摩诘就抓住机会,帮这些人建立信心。鼓励他们,给他们灌输正能量,启发他们向上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在老人之中,在岁数大的人中,他也会显出一种威严来,也很尊贵。为什么在长者中还能这么尊贵呢?有智慧,能够为他们说殊胜的、超越凡情的实相之法。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在居士们中,也显得很尊贵。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染着他没有执着。他自己没有执着,心无挂碍,所以在哪里都洒脱自在。他能给大家示现清净不染的快乐。告诉大家不要染着、不要去贪著世乐。一个不染着世间的人,处在大众中那是不一样的。这个人他没有执着,大家就愿意跟他在一起。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不会看到他的得失之心算计的心,所以很舒服。慢慢地就会受他影响,跟他学习。看到这个人这么通达、这么透彻,对一切都没有贪著,就慢慢地受其影响。

若在刹利,刹利中尊剎利,是印度的一个种姓,他的身份比较高虽然在剎利种姓中,身份这么高的人中,他也会受人尊重。教以忍辱就是因为剎利身份高贵,经常会有我慢习气。但是他在这些个高贵的人中间,不卑不亢,然后其他人跟他学习,就能收摄自己的这种慢心。

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这个婆罗门也是一个贵族,在印度很受人尊重的种姓。一样,他在他们之间也会显出一种自在潇洒,能够除这些婆罗门的我慢之心。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在担任要职的大臣中,这里的大臣是为国家办事的公务员,有重要职务的人。在这些人中间,也是很尊贵的,也是随缘为他们开示佛法。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他也和很多的王子们接触、交往。你看维摩诘这个人,他交友广泛,社会各个阶层,他都与他们交往,都能够不染其中,随缘化导,令入佛法。其实不是说喜欢交友,而是找机会度化他们。在王子们中间,也会随缘给他们开示孝道、开示佛法。

其实佛法就是让我们在世间与一切人、一切事物的关系和谐,与一切人的关系健康,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就是佛法。佛法不坏世间法,随缘随机化导,就是佛法。并不是说你学佛了,都要出家,都要到深山老林,与一切人事隔断。不是,要随缘,要看自己的根基和愿力。至少从我们这个时代,其实每个时代都一样,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就是这样的,大多数人都沉迷五欲六尘。大家都是迷惑颠倒执着五欲六尘的比较多家庭有矛盾的、有烦恼的、有痛苦的多。得各种疾病的也多。有精神问题的就更多了。所以佛法就是帮助众生去看破这些烦恼,远离这些烦恼的。佛法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健康、和谐人际关系,使家庭、使世间的生活变得美好,然后引导人们逐渐的深入实相,得到彻底的解脱。

并不是说我们学佛了,反而做人都做不好了,反而和自己身边的人都起了矛盾格格不入,好像自己比谁都好一样,并不是。先把世间法修好,把人做好,把你的家庭关系弄和睦了、和谐了,然后再找机会,再深入实相。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维摩诘的社交范围是很广泛的,到宫廷里近国王贵族大臣,包括宫女们,给他们讲佛法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他也会到平民老百姓中间他不是说只是结交贵族、国王、大臣,也会去接触底层的人们庶民就是底层的人,平凡的老百姓。在他们中间,也会受到尊重。然后告诉他们怎么修福怎么修慧,怎么断恶修善。

老百姓一般都把精力放在怎么把日子过好,怎么去赚钱怎么去修福,你不能给他讲太深奥的东西。生存和善法人们比较感兴趣的。维摩诘他会量根施教看到你需要什么然后给你讲一些东西,然后引导你,帮你在生活中培植善根

我们学习维摩诘经,不是光学佛法义理,还要学习诸佛觉悟的人他们在世间是如何用心,如何生活,如何待人接物的。维摩诘大士他的心思从来没有放在某个人或私事上面,他的全部精力都是与修行,与利益众生、慈悲众生、教化众生有关。这样的人,怎么会有烦恼?而我们为什么学佛不成就?就是因为心思天天放在一己之利,放在世乐上,放在个人的恩怨得失上。这样学法,与道相背。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这个梵天,就是天人,他也会到天人中去,跟天人在一起给他们讲不要贪著福报。因为天人的福报大,告诉他们,不要贪图乐受,要去学习大乘法。胜慧就是大乘的智慧,实相的智慧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帝释是天人里福报最大的人维摩诘会给他讲一切福德都是无常的,不要执着福报。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护世是世间的国王、护国将军等。在他们中间,他也很受尊重,因为他能够护诸众生、摄受众生。我们看维摩诘他的心量、他的精力都用在哪里?而我们再反观一下自己,我们每天的精力都用在哪里?是不是都用在自己的那个小家?妻子、丈夫、父母、儿女上边?都用在自己对五欲六尘的执迷上。我们再看看维摩诘,一定要心生惭愧。

学佛一定要懂得反观自己:你的烦恼、你的痛苦,你所有的疑惑、所有的障碍,都从哪儿来?就是因为你的心量拘泥在那么小的点儿地方,执着蝇头小利,执着一个小的家庭。也没说一定要让你出家,就是你不要去贪著,不要把你的精力、你的目光全都放在自己那个小家庭里边,不要只是放在自己工作、那点儿财产、那点儿物质享受上边。所以还要常乐远离,给自己创造修行的机会、条件、环境。

你说忙,大家都忙,那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抽出时间实修、诵经、坐禅呢而有的人,今日复明日,明日又有明日的事,总是把修行向后推。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维摩诘以这么多的方式、方法、方便、手段,饶益无量众生。所有的人,各种各样的人,只要他接触到的,他都会去示现、去随缘给他们讲法。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为众生故,维摩诘示现身体有病。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这部经就是以维摩诘示现有病,作为一个缘起来展开后面的说法。这部维摩诘所说经就是维摩诘得病了,他示现疾病,通过疾病这件事,为众生说法。

说白了其实不是什么示现,就是得病了,得病了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为了给大众增加信心,说是示现得病。不管是维摩诘还是我们自己,得病了,是告诉自己,无常随时会来,不要贪著色身。这是从世谛的角度讲。而从实相来讲,并无人得病,从这个角度来说,叫示现有疾。你得病,也不是真的,也是一种示现。只是众生执著幻身,把得病当成真的,所以受无量苦。不是说维摩诘本来没病,他示现得病,装病,演出一场病来,不是这个意思。就是因缘和合身体不适,虽然他身体不适,但是他没有烦恼、没有挂碍、没有忧虑。包括世尊,所有觉悟的人,他得病了和我们得病是一模一样不是说他得病就不痛苦、不难受,他也难受,但是他没有挂碍。

示现不是演出来的,是因缘和合,身体经历老病死。这叫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为什么佛经里要说其以方便,现身有疾呢?就是给大家建立信心让你看到这个菩萨、佛是多么的慈悲,得病了还要现身为我们说法。

他患病了,因为他影响力大很有名,大家都很尊重他,知道他得病了,国王、大臣、长者,平时他接触的这些人,他曾经帮助过的人,还有那些王子和宫殿里的,很多很多人,全都来看望维摩诘问疾就是看望患者。来看他的人,维摩诘抓住机会,为他们说法。

不是说:哦,我得病了,太难受了,你们来看我,我很安慰。凡夫就是这样,我得病了,需要有人问寒问暖。如果没人来看,自己心里就很凄凉。你来看我了,我就很高兴,心思全都在自己那里维摩诘不是,他并没把得病当回事,而是借自己得病,为大家讲无常之法。

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那些来看他的人,维摩诘不忘记为他们讲法。这才是一个修行人每天所想所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