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二

发表时间:2021-01-06

浏览量:1481

维摩诘所说经  

第二讲

同修们好!我们继续来学习《维摩诘所说经》。

我们学习佛经时,一定要端身静坐,保持身心清净、安宁、专注,认真对待,不能以懒散放逸的心来听经。这样才能听清佛陀开示的法要。这也是为什么我讲经前,总是带大家先静坐几分钟,就是让大家都以一颗安静的心来听法,你才能听明白,才能铭记在心。不仅在听经时,大家在读经、坐禅、练习经行时,都要万缘放下,专心地来做好一件事。切忌人在这里,心却在别的地方。

学习维摩诘经,其实应该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古印度人,是与佛陀同时出世的一位在家佛。他的智慧、辩才、功德、福报与佛完全同等,只是现在家身,作为居士来弘扬大乘了义实相之法。维摩诘经中记载,他虽然现在家相,却行出家人律仪;示现有妻子家室,却离欲清净;虽营世务,不乐世法;经常出入街道、闹市、酒肆、娱乐场所,为众方便说法。维摩诘居士的出世,为当时及后世在家人学法修行示现了一个极好的典范。很多当时佛陀的出家大弟子,包括证果的阿罗汉,都会去顶礼维摩诘大士。

自古以来,维摩诘的名字享誉世界,他和佛陀一样,被众人尊重、爱戴。中国古代的很多艺术领域里都有他的身影,比如诗歌、绘画、雕塑、民间故事等,都以维摩诘作原型进行艺术创造。维摩诘的神通、智慧、辩才在这部经中充分体现。我们接下来深入细致的学习就能发现这一点。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经文里边比较简单易懂的地方我们就读过去,不再一一解说。

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为什么佛经里经常会有这些神奇的现象?其实都是佛陀用他的智慧,用这些殊胜的景象来吸引我们的注意,让我们离开对世间五欲六尘的执着。所以在《法华经》里佛说诸佛以种种方便、譬喻、言辞为众说法,令众欢喜。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一幅非常神奇、庄严、殊胜的景象。

又十方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尔时,一切大众,睹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这些殊胜的景象,皆由真佛法身威神建立。这里简单讲,就是依靠佛的威神建立,佛经里的很多地方,所用的语言,都是令众生对佛和佛法生起信心。大家的视线都离不开佛陀的庄严宝相。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这时长者子宝积菩萨在佛前以偈歌颂佛的智慧和功德。

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久积净业称无量,导众以寂故稽首。这是形容世尊的面貌就像青莲花一样,形容世尊的智慧已经超过了禅定的境界,超越了一切有为的功行。久远劫来,以无量的功德而自庄严,所以在大众面前示现这样的寂静、庄严的景象,令众生心生尊重和恭敬。

既见大圣以神变, 普现十方无量土 大众看到诸佛威神的加持,在这种殊胜的场景中看到了无量的佛土和诸佛的神变,包括诸佛所演说的佛法。这一切都清清楚楚的显现。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佛的功德智慧、他的法财、法力超过了群生的所有功德。时常以智慧来布施一切众生。能善分别诸法相。佛性并不是断灭的无知无觉,会起一个正用、善用、智慧用、解脱用,所以叫能善分别诸法相。而于第一义不动。虽起分别用,而不做分别想。不做分别想,即是其心不动。

已于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诸佛世尊于法得自在,得一切种智,所以大众能够恭敬、合掌、顶礼于世尊。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诸大觉者、诸佛世尊说法不落两边,为众生方便讲说十二因缘法。在时机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开示众生实相之法、无生无灭之法、无法之法。

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虽然没有我、没有业,没有受因果的实有的人和法,但是幻化的善恶之业相不是断灭的,做了就会受,执着就有生死,不执着就解脱。

始在佛树力降魔 ,得甘露灭觉道成。这是形容世尊在菩提树下降伏众魔。其实是降伏自心,不再执取幻境,深悟这一点,众魔不降而退。这个世间没有外在的众魔,一切外境都是自心幻相。通过七天静坐,夜睹明星,佛陀心意意识寂灭,生灭灭矣,众魔退却,而觉悟本性,开悟见性,大彻大悟。得甘露灭觉道成。这个灭是指寂灭,生灭灭矣、寂灭现前,寂灭为乐。

已无心意无受行 ,而悉摧伏诸外道。确实达到了人无我,心意识无我。证悟到人无我和法无我,了达心意意识性空不实,也没有色、受、想、行、识,深达五蕴皆空,惟心所现。所以以此智慧能摧伏世间外道的种种论说。三次说法、讲法、演法于娑婆世界、大千世界。这个三次说法是指三个时期,当然也包括三乘、三度说法。不管讲于三乘法还是一乘法,此法本净,皆是一味,解脱味,清净味,离欲味。离一切相,无烦恼、无妄想、无诸假相。

天人得道此为证, 三宝于是现世间 。觉悟此心圆满无缺,具足一切万行功德。此为证,就是我所诵的这个偈子,人天都能证明,诸佛皆有如是的功德显现。诸佛世尊觉悟者,不用心意识讲法,随缘为众生说法。闻者功不唐捐,众生闻法皆能得利。如草木、如各种的植物、如地球上各种生命,得到了大雨的普润,都能够增长,众生闻法而得解脱,亦复如是。所以以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因为佛陀的觉悟和得道,才有了佛、法、僧三宝的示现。以此三乘法来普济群生。众生一旦信受了佛法,一旦与佛法结下了缘,就不会退转,能够趣向于寂灭,能够度生老病死。所以一切众生都应当礼敬具有无量功德、智慧,具有无量相好、庄严的佛世尊。

佛世尊已经远离了一切相,毁誉都不能动其心,如须弥山一样。于善、不善都能够平等对待,亲人与怨家都能无二无别对待。

心行平等如虚空, 孰闻人宝不敬承。佛世尊心行平等,像虚空一样包容一切,对一切众生如同一子。哪一个人见了这样的觉者、觉悟的人,能不生起恭敬之心呢?此时以世尊威神所现的宝盖和种种殊胜的景象,来显现三千世界无量佛陀所演说的诸法和诸佛的功德庄严,以此来接引众生,为众生建立信心。这些天龙、乾闼婆等等,夜叉,所有世间的现象都在此庄严宝盖中显现,大家看到了都赞叹佛的威神,所以都稽首三界中尊。

大家都以清净心来观佛,没有不欣喜的。每个人都见到世尊在其面前。这是佛十八不共法,不与二乘、外道等共有的法,所以叫不共法。佛虽然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其心量、随其根基、根性而各得理解、各自修行、各得解脱。大家听闻佛法,都能够信受奉行,以他们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状态来接受佛陀开演的智慧,并获得相应的解脱。

佛以一音演说法 ,有的众生听着就会生起恐怖之心,从而弃恶向善;有的人听了就会心生欢喜,继续深入善法。原来没有生起的善法,令生起这样的善法;已经生起的善法,通过修行继续加强;没有生起的恶法断之,已经生起的恶法忏悔不再造。所以或生厌离或断疑。通过佛说的诸法,厌离世间的五欲六尘,断诸以往的颠倒用心,改恶修善,这也是佛陀的神力不共法。

稽首佛的十力精进 ,稽首已经得无所畏的佛陀,稽首住于不共法的佛陀,稽首一切众生的大导师 。其实当长者子宝积在佛前赞颂佛的功德时,大家都应该明白:佛的这一切的功德智慧,一切众生都具足。只是他一时迷了,迷于世间的五欲六尘,迷于唯心所现的幻境,而不得起佛之正用。虽然不得起佛的正用,但也没有失去,随时都可以显发。只要听经闻法,如说修行,就能显发出佛的智慧和德能,和佛陀无二无别。就如同一个人家的院子里边埋有宝藏,他自己不知道,没有挖掘出来,不得受用,枉为穷人。一旦有人告诉他家里有宝贝,把它挖出来就能使用,就能做为富人。

稽首能断众结缚 ,稽首已到于彼岸。这两句都是指稽首我们自心的佛、自心的佛性、自心的世尊,本师释迦牟尼佛。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 悉知众生来去相,善于诸法得解脱。诸佛世尊觉了实相,无我、人、众生、寿者,无佛、无众生,所以悉知众生来去相,都是虚妄相、都是自心所现相。善于诸法得解脱。所谓的善于诸法得解脱,知道本自无缚,亦无解脱。不着世间如莲花。因为知道世间的一切皆是唯心所现,了无实性,无自体性,无实有性。一切的资、财、身、心、六根、十八界,所有的诸法,都是唯心所现,都是幻影,但有其名,了不可得。所以才能不着世间如莲花。

常善入于空寂行。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不能动其心,善于入空寂行,达诸法相是无相、空相、寂灭相,而无挂碍。

稽首如空无所依。诸佛世尊、一切觉悟的人像虚空一样无所依倚,以无我、人、众生、寿者,无心、意、意识的智慧,以没有执着、没有挂碍,没有依托的心行活于真性、活于真实,行于世间。如空无依的人即是佛。对无依的佛性顶礼尊重,对无依的人五体投地地礼拜。

众生佛性本来没有依倚,无能依、所依,只因妄想无明,以为有我,以为有能所,所以执著挂碍,依于六尘,故生颠倒,枉入生死。修行人悟到此性,默契于此性,行于此性,即得大解脱、得大自在。稽首这样的觉悟者,稽首这样的真性。

稽首如空无所依。这既是一种对佛性的领悟,又包含着如实的修行。禅宗祖师都深刻领悟此旨。洞山禅师说:若欲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努力殷勤空里步,就是如空无所依。努力地去领悟空,行于空,撤消所有的抓取、依赖,让自己如处虚空。庞蕴居士说:心空及第归。心空即是心中无物。心中无物,就是如空无所依。黄檗禅师说: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又云:趋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无栖泊处故,望崖而退。这里的空,不是入于空,并不是断灭,而是空除所有的能所之心,空除所有的有法,空除所有的烦恼、无明、抓取、攀援。空无栖泊处,即是对道人的心行如空的一种形容。故云十二时不依倚一物。又临济祖师云:见诸法空相,皆无实法。唯有听法无依道人,是诸佛之母,所以佛从无依生。若悟无依,佛亦无得。若如是见得者,是真正见解。古人悟道得道,皆悟得无依真性,犹如虚空,不依一物,才得究竟自在解脱。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五百长者子希望能够听佛开演什么是净土?希望世尊为诸菩萨说净土之行,怎么来修行成就净土?这里很关键,这个问题也能够给很多学净土的人一个明确的答复,一个如实知见,关于净土的实相。所以大家来好好学习下边所谓的净土之行。

佛言:善哉!宝积!宝积菩萨,你能为大家问于如何心行才能生于如来净土。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下边一段关于净土的论说是非常重要的。

当今时代学法的人,有很多人学净土法门。西方净土是佛陀接引众生所设的方便化城。有相的清净佛国能令初学众生生起向往之心,从而信受佛语,步入修行。但是一旦我们步入了修行,应当了解佛陀的本怀,当悟实相净土。那什么是实相净土?什么是真正的净土?《维摩诘经》第一品就是佛国品,其实就是净土品。

什么是真正的佛国、什么是真正的净土?净土、佛国全都是在讲心,都是唯心所现,都是各种各样的心念、菩萨之行。菩萨的心行呈现出净土的真实含义。所有的净土都是与实相相应的各种心态、心念,各种修行,各种如理如法的观念,包括所有的善法、慈悲喜舍、修行及解脱之法。真正的净土是清净心,是解脱法,是自在,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你不要去想我投生到哪里,我去求一个西方、求一个净土。净土没在你的头脑里、净土没在你的意识中,净土也没在其他的世界里。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净土就在众生五蕴中,就在你的日常生活里,就在你脚下的方寸之地。

众生即佛土,这是维摩诘经给我们的最好开示。欲求净土,先识众生。识得众生,即得净土。净土即佛性,即如来藏圆满功德,即是大涅槃,即是如来法身圆满的示现。

为什么说六祖大师为大众开示,若人欲识佛性,当识众生。若识众生,即是佛性。离众生外,无别有佛性,离佛性也别无众生。众生性即是佛性。离开众生,找不到一个真实的佛性。佛性没有在语言文字里,没在身体里,也没在身体外,没在虚空里,没在心意意识里,也没在其它的地方。众生即五蕴,离五蕴无别佛性。若欲见性,不必舍此五蕴之身而别求净土,别受佛法。自己身心即有佛世界,佛净土,即有真实佛法。所以说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如果你想往生净土、你想建立净土,你就生于众生之中,你就在大众之中修练、悟道、成就。与众生和光同尘,在众生烦恼中建立净土。为什么呢?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所有的菩萨和修行的人,都因为度化众生,在自觉觉他的过程中,而修正自己的心行、转变自己的心念,长养自己的功德智慧,培植自己的善根和福德,圆满自己。这即是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

最后你会发现:其实没有心外的众生,都是自己的妄想,是自性中的妄想、分别、执着,都是这些心念才显现的各种各样烦恼和众生。当你觉悟这一点,度化了自心的妄想,其实就度化了一切众生。所谓的取佛土:一是建立佛土,成就众生;二是领悟真正的佛土是自心、是佛性。

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着调伏自心的妄想、分别、执着、贪嗔痴而取佛土清净,而领悟自心的清净。所以六祖大师讲迷来悟度,邪来正度,贪嗔痴戒定慧度,乃至无有邪正、迷悟,是名真度。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着众生的喜爱、他们的根基、因缘而为其方便建立佛法,演说佛法,在这种智慧的熏陶、长养之下而觉悟本性,这叫而取佛土。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随着调伏自心的种种妄想,看到自他的根基、看到自他的进步,而觉悟自心净土。为什么这样说?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菩萨之所以能够觉悟净土、觉悟佛国,全都是在和自心所现的众生打交道,最后发现都是唯心所现,皆是自己的心念。除自心外,无别众生。只有最后觉悟到这一点,才能够领悟真正的唯心净土。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好比如有人想在一个地方造宫殿,一定是在一个空的地方,一定是在一块地上,有地基才能造一个宫殿,而且没有障碍。如果在虚空中造宫殿是造不了的,因为没有基础。菩萨修行也是如此,以众生为基础、为土壤,以利益众生为修行的地基,通过自觉觉他的修行,才能开出诸佛智慧解脱的花果。

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土。菩萨是在成就众生的过程中,在发菩提心自觉觉他的过程中发现:其实并没有利益别人,并没有心外的众生,也没有心外的佛国。所做的一切都是唯心所现的自心境界。在度化自心众生的过程中而发现实相,所以愿取自心佛国。如果想领悟自心的净土、领悟真正的佛国,不能落入断灭空,不能把自己与众生隔绝开来。小乘人、声闻乘人就趋于寂静、入于山林,也不为众讲法,也不发菩提心,得少为足,将有余涅槃视为究竟解脱,做自了汉。所谓的自了,是根本没了。最后还要从自我的境界里出来,从我相的世界里走出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圆满智慧和功德,才能真正成就。就像在空中建立楼阁一样,其实建不成的。声闻缘觉以其发心不同,其实不能得究竟解脱的。

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刚才我们讲其实净土全是指各种心念、心态,全都是从自心、自性上起的善用、佛用、解脱用、清净用。直心是净土。为什么?因为与本性相应,本性没有谄曲、没有分别,没有这么多的妄念。菩萨成佛时,指菩萨觉悟自心是佛的时候,不再会行谄曲,不再会有贪嗔痴、嫉妒、骄慢。不谄众生就是自己不再会生贪嗔痴的心念。直心就是简单直接,不拐弯抹角,不用想太多,不用那么多思虑、计较、纠结,直用直行。又有于真如性的领悟不会再有疑惑,不会再有二见二法的意思。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直行其心,直取作用,直接做佛。六祖大师云: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深心是菩萨净土,在觉悟众生、度化众生的过程中,自己会深入修行,广学多闻,深入佛法,会生起种种稀有难得之心,越来越与道相应。菩萨见性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都是通过身心的修行,如理如法真实的修行,认真的修行,才能够见自心净土、才能够见自性佛,能够成就诸佛广大之行。佛土有诸佛广大圆满之行的意思。阿弥陀佛之所以能建立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其实就是比喻他圆满了诸佛的广大心行。净土是诸佛心行的圆满之意。

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这里讲到菩提心、布施、持戒、六度等是菩萨净土,所以都是讲众生在修行过程中所起妙行、所发的心念,如此发心,才能助发道意,才能开显自心。这些善念具足的时候、功德俱足的时候,自然能够见其心境,建立清净佛土。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是指借外在的众生而成就了内在的慈悲喜舍之心,自己具足了四无量心。当自己的心具足了慈悲喜舍,具足了诸波罗蜜法,自然成就了自心的佛土和净土,解脱的是自心,利益的也是自己。

四摄法是菩萨净土,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同事、利他。四摄法概括来说是四种摄受众生的善巧方法。广义来说,有无量的方法,无量的智慧,都可以摄受众生,让众生接近自己、信受自己,来听经闻法,如实修行。

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菩萨是靠摄取众生,解脱众生的烦恼,来成就自己的圆满心行。

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这个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合起来就是三十七道品。在涅槃经里佛陀讲,一切众生的修行,皆不离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的修行贯穿大小乘佛法,直至圆满成佛,皆不离三十七道品。众生修行了了见佛性需要二因。一是缘因,二是了因。二因不可缺一,方得见性。三十七道品和一切助道的修行,皆为见性作缘因。大家对此要有清楚明了的认知。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回向心、除八难心、自守戒心、不见他过失心,如是等心,皆是菩萨成就自心净土的正因。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争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这是菩萨在因地修行时,自己的发心相应,故得佛土相应。所谓发心,其实是久远劫来的大愿,是法身不可思议的作用。成佛的时候,命不中夭众生,是比喻自己于学法路上不会半途而废,能够持之以恒。有很多修行人学法都退失道心,退失菩提心,认为佛道难成。就是因为这些十善法的心行不具足,不能发出深心和大愿,所以导致退失。有许多学禅宗的人不注重十善业道的修行和善根的培养,导致口说般若,烦恼不断,就是因为不能完全领悟佛和祖师的开示,执著意识知解,不重实修和善根的培养。

因修十善,能够大富梵行,所说的一切的语言真实可信,而且能够以软语、爱语来对别人讲话。家亲眷属呢也不会离弃,当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能够去善和争讼。有所言说都能够绕益众生。也不会起嫉妒心,不会起嗔恨心。虽然在讲这样的众生来生其国,全都是讲自己在熏修如是善法,如是等心,自己受益、自己解脱、自己生在这样的净土。

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样的净土就是这样的心,这样的心就是这样的净土。不要说,到时候我能成佛,我能建立一个像西方极乐世界的国度,到时候很多众生来这样的国度生活。不要这样去理解,这样就是着相,就没听明白佛讲的。但是,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心行,也一定会感召到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清净安宁。不管到哪里,心恒清净,所见一切,都庄严肃穆,清净美好,如同极乐世界一样。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直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直心。随着直心直用,真性直用,能够起诸多善法功行,随着这些功行,能够起深心行。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着深入佛法,他的各种习气就逐渐的轻微,然后就能调伏自己种种的烦恼。

随其调伏,则如说行。随着自己烦恼的减少、减轻,能够如说而行,能够将佛法用在生活里,实践解脱,就是一种良性循环。

随如说行,则能回向。这个回向就是生起慈悲心,能够将所得一切善法回向一切众生的心,同体大悲的心。

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着他这个心不再执着于一个我、执着于一个法、执着于一个人、执着一个事情,他就能够渐渐地入于佛道,就有了智慧和方便。随其方便,就能够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他感召的居所、他的心念、他的心态,全都清净。

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着他的正报清净,他的依报也会清净,他说法、做事、利益众生的所有行为,皆得清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随着修行的深入,反过来又转变自己过去的余习,转识成智,让心趣向解脱清净,圆满一切功德。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想要成就净土,想要生于净土,想要觉悟本性,当净其心。当生如是心行——如上面的这些心:直心、十善心、四摄心、四无量心、调伏心、菩提心等等,当行三十七道品,当发菩提心,要起这样的心,要行如是菩萨行,这即是当净其心。当见其心本来清净。随着我们起如是无量的善法,行如是心念,自然得见清净自性。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要从两个方向来理解并修行。一是悟得自心清净,修行就会清净,少用心力。再从另一方面,具足圆满所有的正行、心念,就会悟得自心清净。如是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作用,互相发挥。所以,这一品是讲菩萨怎么成立净土、怎么生于净土、怎么来修行净土。其实是怎样觉悟圆满自心净土,怎样生于自心、生于实相,而不是着相求净土。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这时候舍利弗听到佛开示唯心净土的时候起了一个疑问,当然也是诸佛威神加持,通过舍利弗来示现,为众生起的这样一个疑问。舍利弗想:如果菩萨随其心清净则佛土净,那世尊过去世修行,他做菩萨的时候,难道是他心意不清净才感召到娑婆世界这样不净的佛土吗?娑婆世界高低不平,众生行于十不善道,如此不净的世界,佛陀为什么会生在这里?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想法:既然娑婆世界如此不净,佛陀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舍利弗起的这样疑问,其实是没有真正领悟佛所说的净土。他是在取佛土之相,在着相,所以才有这样的疑问。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佛知道舍利弗这个念头以后就对他说:你想一想日月难道不清净、不明亮吗?但是瞎子盲人却看不见。佛的意思就是说:所有的佛土都是清净的,众生心性本来清净,但是你分别,你着相,你向外看,你执着,就看不到真正的净土。就像瞎子看不见日月一样。你以意识心、颠倒见来看此清净佛土,肯定看不到。你看到的都是外境的相,是高低不平,是人我是非,是贪嗔痴慢疑。舍利弗说:不是的世尊,并不是日月不清净,而是因为盲者自己看不到,不是日月的过失。佛陀这样讲,是说,众生看不到清净国土,不是别人的问题,不是佛的过失,是众生自己被妄想无明所覆,是自己心念的问题,不是外在的问题。

佛继续说道:舍利弗!众生罪故,所以不见如来国土严净。众生以他的妄想、颠倒、意识取着于相,所以不见清净佛土,并不是如来的过失,也并不是国土不清净,是众生自己的过失。

舍利弗!我此土净。佛说:我的佛土一向清净,而汝不见。佛陀的意思是,我从未生于不净佛国,而是你认为我生在五浊恶世。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这时候螺髻梵王对舍利弗讲:你不要这么想,认为释迦牟尼佛的佛土是高高低低、坑坑坎坎,不像西方极乐世界那样清净,你不要这样想。为什么?他说,我看释迦牟尼佛土就跟日月天宫一样清净,跟西方极乐世界一模一样。我们看,螺髻梵王之所以看娑婆世界清净,是因为他用慧眼,用佛眼来看,他看到的是如来心,是清净本性。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舍利弗说:你看释迦牟尼佛土清净就像自在天宫一样,都是光、都是琉璃,但是我看此土到处都是丘陵、都是坎坎坷坷、都是荆棘和沙砾,还有土石诸山,充满了秽恶,有好多垃圾,各种各样不净的东西。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这里的不依佛慧,就是不依实相的智慧,不依离相的智慧,不依清净心来看。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螺髻梵王就对舍利弗说道:舍利弗,你之所以看到土不净,是你心生了分别,取了外尘相,着在了不净的观念上。心有所住,有所取著,才见秽恶充满。是仁者心有高下,是说舍利弗心生分别的意思,就是你取相了。你看到了什么,生了知解心,生了一个法相,而不是依佛的智慧去见。佛的智慧就是不分别相,不取自心的相。而你分别自心境界,见法有二,取著一边,所以看到此土不清净。

就像六祖坛经里有二僧人,一人见风动,一人见幡动。二人以着相故,争执不停。六祖对二人说:风也未动,幡也未动,仁者心动。仁者心动,就是二位各自生心分别的意思。若能不取风幡动静之相,即见本心清净之相。

菩萨见一切众生,悉皆平等,就是以平等性智,看不到实有的众生和佛土。菩萨都是以智慧之眼,以佛的智慧、以无相的智慧来见清净的世界。只有以佛的智慧、以无相的智慧,才能不取于相,才能见于实相。实相者,离一切相,是名实相。非实有法名为实相。才能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不生法相。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这时候,因为佛知道舍利弗,还有很多二乘人,还有凡夫,他们是着相的,对佛的智慧不能够通达,所以如果给他讲自心净土,他听不明白。所以佛以神力把三千大千世界变现成一个众宝庄严的佛国,这样大众就相信了娑婆世界佛土也是清净的,犹如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其实三千大千世界皆是无相,是唯心自然所现的幻相,不是什么神力变现的。但是二乘人、凡夫他不明白这个道理,佛就讲这样的故事吸引他们,让他们生信。

这时候大众看到这样的景象,其实这是佛陀在讲故事,你不要去探究大家真的看到这样的世界了吗?为什么我从未看到过?我们读佛经,学习佛经,要懂得佛的用意。大家看到佛陀示现的庄严佛国叹未曾有,都能够看到自己坐在宝莲花上,自己皆生于净土,其实身并没有离开娑婆世界,大家都非常法喜,非常兴奋。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吗?你再看看:你自己是不是生在一个清净、严净的佛土?你根本就没有动地方。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是的世尊,我现在看到自己也坐在宝莲花上,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众宝庄严,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以前是从来没有看见过、也没有听闻过。现在佛国净土都现在我面前,我终于见到了自己也是生在净土。

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你现在看到的才是真正的实相,其实这个并不是实相,但是佛用他的智慧、用他的方便、用比喻来引导众生见于实相。这里以佛神力所现的景象是一种譬喻,而不是实有这样境界叫实相。我们要领悟实相,并不是说佛靠他的神力变现出一个清净的世界,那个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土本来的样子——不是,这是一种比喻。佛的世界本来是清净的,非是方所,是无相的。就好比如无量宝庄严佛土、宝莲花这样的世界一样。其实这个宝庄严莲花等等,都是清净的譬喻,大家不要着相理解!

我佛国土常净如此。我所处的佛土,是真正的净土,就像你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其实真正的净土并不是这样啊,但是众生不了解,他一定要看到一个相,他要看到一个清净的国土相才能够相信。所以佛就讲故事给大家听,就描绘这样的世界给大家看,就示现这样的庄严世界给众生看,让众生对佛和佛的净土生信。

而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因为你看不到这样的清净的国土,你没有这样的智慧,你会分别,会取著。那我就示现一个不净的佛土,令你们心生厌离,远离颠倒妄想,去除烦恼无明,求生清净佛国。这里佛陀所讲的,都是佛的神通智慧,并没有秽恶的佛土。是众生自心分别出来的,是自心取着出来的,而不是说佛为了度你,示现出不净的佛土。不是的。佛这样讲其实就是引导大家,让大家还是要相信净土,相信佛不会生在不净秽土。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就好比如天人,天人有很多层次,不同的天人在一个宝器里吃东西,随着他的福德大小,他所看到的饭的颜色、香味是有区别的。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人们见到的景象也随着他的心而不同。就好比如说:动物见到的世界和我们所见的世界就不一样。恶鬼、地狱众生见到又是另外的样子,和人见到的不一样,人和天人见到的又不一样。同在人道之中,人们见到的还不一样:有的人生在清净的环境,有的人就生在恶劣的环境。就算生在一样的地方,有的人见到的是烦恼,有的人见到的是清净,又不一样。所以众生所见,是唯心所现,依自己的心态见到的世界不同。

如果人完全领悟了实相,不再分别外尘相,不再分别自心境界,这时候心就彻底清净,能见实相世界,也即自心世界。那就能够见到此土的清净庄严之相,也即无相的世界。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这些长者子都通达了实相,证得无生的智慧。知道了,哦,原来外在的境界、外在的清净庄严净土相,都是随着自己的心感召的,其实并不真实。心净了,不管外在是娑婆世界也好,是什么世界也好,其实全都是清净的。

八万四千人因听佛开示净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佛收摄了他的神通,这时候世界又还和原来一样。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看到这个世界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知道佛的神通也好,皆是有为法,都是无常,都不究竟。即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知道都是唯心所现,不能执著自心境界。悟得心净,才是真正的佛土清净。

  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所谓的不受诸法,是于诸法不再生心意解。漏尽者,心不外驰,是名漏尽。

维摩诘经第一品,佛国品就讲完了。佛国品其实是这部经最重要的一品,但是很久以来,因为众生着相看经、听法、修行,所以不明白这一品的真实义理和开示的修行,所以不得受益。我们这次学习维摩诘经,学习第一品时,就应该领悟真正的净土,明心见性,依法修行,悟第一义,成就解脱。维摩诘经的殊胜之处,正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