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的偈子与佛法的用意

发表时间:2023-12-19

浏览量:441

六祖的偈子与佛法的用意

今天大家分享的一个主题就是什么是佛法?或者说佛法的核心是什么?真实用意是什么?修行学法,一是要学理论,二要进行实修,理论和实修要结合在一起,不能脱节

理论就是见地,见地不能错,见地错了,实修就会有问题。在关键的地方对实相领悟错了,就不知道如何实修。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见性,就无法出离生死轮回。当然,只是了解了实相的见地,而不改变潜意识中固有的观念和习气,思想和行也无法改变,同样也不能解脱。

如果一个人没有真正见性,就会执而废事,或执事而迷理,总不能理事一如,解行并用。

很多人都迷在空有、真妄、常无常、生灭与不生灭的理论争论上,而忘记了佛所真实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许多人对佛法的核心、修行的本质是什么并不了解。

说空说有,说一切法,不是为了争辩理论对错,而是为了解决众生的实际问题,解脱众生的烦恼。不管佛说无我真性如来藏,即无我义),或者是说有我真性(不空如来藏,即真我义),佛说无我,或说有我,其实都是在说佛性(空不空如来藏,佛性义),佛说佛性有我无我,其性不二,不二之性,是名佛性。不是为了定说佛性是空,或定说佛性是有,而是帮我们认识佛性,帮助我们直接解脱烦恼。

涅槃经云:空者,谓无二十五有及诸烦恼、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为行,如瓶无酪,则名为空;不空者,谓真实善色,常乐我净,不动不变,犹如彼瓶,色香味触,故名不空。

又云:又解脱者,名空不空,如水酒酪酥蜜等瓶,虽无水酒酪酥蜜时,犹故得名为水等瓶,而是瓶等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色香味触;若言不空,而复无有水酒等实。解脱亦尔,不可说色及以非色,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常乐我净;若言不空,谁受是常乐我净者?以是义故,不可说空及以不空。

涅槃经中所言空与不空,都是在讲佛性。空与不空不能割裂开来理解。不能因为佛说空,就不是在讲佛性;或说不空,就以为在讲一切有为法。佛说空,是讲空诸虚妄无明,无一切相;佛说不空,是说真如佛性,真实不空,具一切有。

故知佛说诸法空相,就是在说不空性;说不空性,就是在说空无诸法。

故知,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只是说无诸法,非是说无本来。祖师说无心,即是说真心。说真心,即是说无心意识。说无我性,即是说真我佛性;说真我性,即是说无我实性。

维摩诘经云: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

有人一直认为六祖大师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对治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不是开悟,也不是见性。说后来半夜去见五祖时所悟的“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能生万法”...那才是见性。

持这种见解的人,显然是把“本来无一物”与“何其自性不生不灭”、“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割裂开了。也就是把佛所说的诸法空相与不生不灭割裂开,把佛说的人法无我与真我佛性割裂开。说明,并没有真正了解佛性和佛法的真实用意。

佛法的真实用意是揭示实相,从而解除众生的无明和诸苦,而不是讨论空有的理论。佛法从来不去对实相下定论,定说有我,或定说无我;定说佛性是有,或定说佛性是空。只是从不同侧面开示佛性的意义,怎样认识佛性,从而解决我们的根本无明。

五祖看过神秀的偈子之后,明确地告诉神秀,此偈并未见性。那是因为,神秀的偈子是以有我的心在修行,根本无明未破,所以无论怎么修,都无法解脱。所以并没有见性。《坛经》记载:六祖一闻童子唱诵神秀的偈子,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六祖既知神秀的偈子未见本性,说明六祖一定知道怎样才是见性。这是勿庸置疑的。就像五祖知道什么是见性,所以一看神秀的偈子才知道他没见性一样。

六祖大师的偈子,正是从诸法空相的角度在阐述实相之理。诸法空相,就是诸法实相,无二无别。不能离开诸法空相别谈还有个不空的不生不灭的佛性。

圆觉经云: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六祖所悟正是圆觉经所言“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本来无一物,非是无本来。六祖所言,也正是《涅槃经》中所说:“空者,谓无二十五有及一切烦恼。”非是空无佛性。《涅槃经》最后佛陀遗言中再次明确开示:从无住法,法性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

所以六祖的偈子,与经义毫无相违,是明显的见性之偈。如果有人认为六祖的偈子还没见性,只能说明他还没见性。

但是,就算你理解了六祖的偈子,就代表能断烦恼吗?一定开悟见性,分解悟和证悟。解悟者,只是知解实相的义理,不是自悟,不能亲证解脱。还有无始习气未能断除,还不会实修,或者说实修的功夫还不够,不能解脱烦恼。

所以说,对于有些开悟见性的人只是理悟或者解悟,还不能完全解脱生死习气,除非经过长时间长养不住的功夫,才能永断烦恼,究竟解脱。习气未尽,功夫不够的人,后面就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实修,也即宗门所说的善护念、牧牛、离念、转身、保任的修行。经云:理虽顿悟,事须渐除。

有些人也会进行实修,但是所悟之理未透彻,或者有偏颇,还停留在知解上,就像把六祖开悟的偈子当成未悟,在这种错误的见地下所做的功夫,就不能真正见性和解脱。

之所以有些人会持有这种见解,是忘记了佛法的真实用意是解脱众生的无明和烦恼,而不是在那里强调一种固化的理论。佛和祖师说法,都不是在讲定论,而是为解脱烦恼服务的。古人云:“但尽凡心,别无圣解。”所以佛和祖师们才是真正的“实干家”而不是“空谈者”。

六祖大师说: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一样的

金刚经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与“本来无一物”也是一样的。

维摩诘经云:“空诸所有,唯置一床”、“诸佛国土,亦复皆空。”与“本来无一物”是一个道理。

圆觉经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与本来无一物是一样的。

宗门一种见解,未悟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悟道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悟道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很多人认为悟道时和悟道后是两种境界,其实理论上它是一个东西,就是见到实相了。说它们是两种境界是表现在解脱和自在的功夫上。理论只有一个实相之理,但是解脱的功夫却有不同。

真正的开悟就是知道实相是什么,知道怎么去修了,怎么解脱了。知道怎么修和修成是有区别的。知道怎么修,言下就可以顿悟顿修,可以一念离开烦恼。但这一念烦恼,不代表时时遇到境界都能离开烦恼。要想一切时中烦恼不生,尘劳不起,就需要后面的实修和保任,需要巩固所悟的实相之理

悟道时见山不是山悟道后见山还是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是一个境界,不能把这两个境界拆开。也就是说六祖大师说的一切无有真和五祖大师说的一真一切真”并不矛盾。他们讲的都是实相,都是怎么离烦恼。什么是一真一切真?就是烦恼断除了,妄心不起,不再分别真妄了。什么是一切无有真?一切烦恼,一切有法,一切境界,都是从心所生,了无实性。明了于此,就能断诸烦恼,解脱无明,觉悟实相。

六祖说: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正来烦恼除难道不是开悟见性,不是佛法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正是因为正来烦恼除才达到的,它们都是在表达实相。只是表达的角度不一样一个是从空诸烦恼的角度来描写实相,一个是从不生不灭的角度来描写实相。

所谓开悟,是指已经从无明的认知那里跨出去了,入了实相入门前所有的见地,都不是开悟。见地错了,怎么修都没有用也就是说神秀偈子没入门,依此偈修,怎么修也成不了道。六祖偈子入,在理上突破了无明根本,认识到了实相,在那个点上就叫开悟,不管你修不修都是开悟。其实,真正悟到身心俱无,就知道怎么修行了,只不过,修行的力量因人而异。因为有的人习气重,悟后保任的功夫就要多做,就要勤除习气。有的习气轻,功夫做起来就不难。

开悟之后,才谈得上真正的修行。区别就是修不修,精进不精进,保任时间长短的问题了。六祖大师说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智慧由生转熟,烦恼由熟转生的过程。修一分功夫,证一分解脱。烦恼断尽,便得圆满。这时,讲的是实修,是解脱,不要谈烦恼性空,烦恼是菩提,无明即是真如,那就变成了戏论佛法,变成了诤论,完全忘记了佛法的意义。

你真正悟的时候,,就一念做佛一念无执,就一念开悟。后面的实修只是增加解脱的绵密程度而已。但是如果不悟实相没有开悟,不是真见性,不管你怎么修,其心也是无明,因为没有见到实相。

悟的人就不一样了,就算他有习气,他知道怎么用功,怎么保任,怎么转念,怎么不染,怎么进解脱的功夫怎么断除烦恼,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只要他肯做功夫,就会日臻玄奥。就好比如赚钱一样,知道怎么赚钱了,去落实赚钱,账上就能进账了但是如果不知道怎么赚钱,再怎么用劲,也是白费。

所以我们看别人的文章时,要看他是不是领悟到佛法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佛法是干货,是行出来的,是要有效果的。禅宗是行门是心行般若,是会修行,会用佛性,而不是口说般若。

不管你怎么描述实相,你必须得会实际解脱烦恼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要解脱烦恼了,那就是佛法。不解脱烦恼,说得天乱坠,说石头点地,是口说般若,毫无意义

六祖坛经里一直在强调:口说般若,穷劫不能见性。

只知论义和说理,不会修,不会解脱烦恼,说明没有开悟真开悟者必会修行,只是习气不同,用功不同,自在和解脱程度不同。

六祖大师说的偈子我们都能理解,但是如果我们不去把本来无一物用在现实生活中,一遇到人和事,我就出来了,物就出来了,就想不起这个偈子所说的实相之理,就解脱不了烦恼解脱不了烦恼,这个偈子就跟你没关系。但是如果你真正理解了这个偈子,把它用在生活中,那就是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六祖初见五祖时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时,六祖就已经开悟了,所以后来才能写出那个偈子。本来无一物,才能生万法。心中常生智慧,就是能生万法,就是本自清净,就是本不动摇,就是不生不灭。难道这是两个境界

禅者悟道见山还是山,见山不是山无法分开,两种境界会一直在一起。只要你没有大彻大悟,没有像佛一样断除一切烦恼习气,只要你有习气就需要保护就需要做不染的功夫,就需要牧牛。当你真正成就了,像佛一样,居一切时,妄念不生,烦恼不生,这个时候就不需要佛法,就完全不需要修行了。这就是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就是大白牛现前了,不用牧牛了,也不用调伏了调伏既久,清净,赶都赶不走。就是有无俱不计,常御白牛车。

如果有人认为六祖的偈子没见性,说明坛经都没仔细看,最重要的地方都没看明白。坛经里写得清楚,六祖大师说出这个偈子,徒众无不惊讶。大家都说: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凡夫都知道六祖大师偈子是明心见性的偈子,有些人自以为是,自心不悟实相,说五祖说六祖没见性是真的是到半夜给六祖讲金刚经的时候,六祖才见性。

六祖两处所悟都是见性!只不过到五祖给六祖讲的时候,六祖又加深了悟处,多了些体会而已,从另外一个角度,从有的角度,从妙用的角度,而不是从对治烦恼的角度在悟佛性

烦恼不空,怎么可能生妙有?众生不空彻底,怎么见性?过去我一直说没有西方极乐世界重点不有没有西方极乐世界,而是说不要去追逐幻境。有些人不明白这一点,说这断灭空,偏空,认为极乐世界是妙有。讲极乐世界是有众生就会以为有方所,求生之心一生,所之心就出来了,又掉进无明里了

佛陀讲说西方极乐世界,那是针对不同根基的人所讲的方便法,是讲故事。到了《金刚经》里,就把这个故事就给否定了,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讲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所以说佛法是为解脱服务祖师说佛是狗屎橛若依理说,根本道理,但是这一句,被称为末后一句,只要真参实修,能让人开悟,能让人解脱。僧问:如何是佛?祖师说:麻三斤。虽然没理,但这一句,能让人大悟。哪个是佛法?不是讲出道理就一定是佛法,能用出来的,能自在的,就是佛法。

至于宗门的向上一路,末后一句,那更是考验一个人是否真正开悟,会不会真正解脱的行门功夫,是自证境界,非是知解者所能测其涯岸。

很多人自以为明了,其实关于实相之理还都模模糊糊的,根本就没有搞清楚。比如说本来无一物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之间到底有没有矛盾?和《涅槃经》里讲的佛性是有是无?这些问题都要非常清楚,不能有一点疑惑,才是真正明理。否则,还是在生灭意识心中知解佛法,完全不知道佛法是怎么用来解脱的。

就算你完全明白不生不灭的道理如果你不能实实在在放下对生死的执着,那跟生灭有什么区别?你不会活出不生不灭来,临终的时候非常恐惧害怕死,对生还有贪恋,还有很多东西放不下,你把不生不灭讲得再好,有什么用?你的心还是在生灭你没有做功夫转变识心贪着的习气,所以无法解脱。

声闻乘执着一个无我,他不知道有我真性,不知道我是什么?我是自在,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是性不变易。是能拥有一切智慧,能妙用无穷,能诸佛功德,是无量劫中都能够示现解脱,在于生死而不被生死所碍的大自在,大慈悲

他不知道佛所说无我就是在讲真实之我,而着在了一个无我上。所以佛在涅槃了义经中我之佛性。有些人自己了空见,就认为六祖的偈子着在了无上,没有开悟是因为他自己没有领会六祖的用意不是在讲无我的道理,是用这个道理解脱烦恼解脱烦恼本身就是实相,还要到哪儿找一个实相?

所以大家以后看别人文章一定要注意他是不是在空说道理,有没有把道理用于实修。类似的观点见解铺天盖地就是以讹传讹,大家要认真辨别,不可不慎

有些讲六祖的偈子没见性的人名气很大,徒众也多,大家都以为他讲得对,实际上,是他自己所悟不透,没有真正见性,所以才这样曲解六祖和五祖的用意。

六祖大师偈子是针对一切修行不明理的人而说的,不仅仅是针对神秀。因为众生把五蕴幻身当成自己了,把身心思想意识当成我了,把识心妄想当成我了,所以才有种种烦恼如果把当成真的,不知身心俱幻,就像神秀,看上去是修行人,其实就是一个凡夫,再怎么修行也是凡夫。所以六祖大师的偈子不是针对神秀,而是针对一切不开悟不明理的人是对不知道怎么解脱烦恼的人而写的一个开悟的偈子,是清清楚楚见性的偈子。

大家千万不要被一些人所讲的见法即见心,一切相即是性,性相不二等所说的妙理所迷惑,滞于理论,不知如何用功修行,达成解脱。此理诸佛祖师也会偶尔说之,但目的都不是空讲此理,而是了达实相,解脱烦恼。

不见学人黄檗:岂无指境见心乎?云:甚么心教汝向境上见?设汝见得,只是个照境的心。如人以镜照面,纵然得见眉目分明,元来只是影像,何关汝事!

云:若不因照,何时得见?师云:若也涉因,常须假物,有什么了时?

云:他若识了,照亦无物耶?师云:若是无物,更何用照?尔莫开眼寐语去。

永嘉大师说: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不能因为说诸行无常一切空,就认为这句话没有开悟,理还不透。这句话本身就是在讲圆觉性,一切空和圆觉是一,能把诸行无常和不生不灭分开所以说无也好,有也好都是一个。为什么叫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就跟硬币一样,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讲硬币。这面叫空,那面叫不空,整体叫空不空。

空如来藏是解脱烦恼的,不空如来藏是让你自在生智慧不断灭、利益众生。不能把这两个作用给分开或弄拧。

空是空烦恼的,不能把无量的妙用给空了,把性给空掉,那才是断灭空佛性是生无量妙用的,是真实解脱诸相的,是常住不灭的,你不去悟它的真实妙用,不去用它解脱,反而去用诸烦恼了,把烦恼、化城、幻境当成妙有了。这是众生的颠倒。

很多人把空和有理解错了《涅槃经》里讲众生八倒。把本来空的无明和烦恼当成有,把本来有的真实佛性空,把本我当成无我,把无我当成我,把无染当成不净,不净妄想当成净,把无常当常,把常当无常不知道讲真是起什么作用,讲幻是起什么作用,讲有起什么用,讲无起什么用。把这些都混为一谈,完全不知道它们的用意。

五祖说神秀偈子没见性,这个不用怀疑,说六祖也没见性,那简直是扭曲五祖的本意。

就跟达摩说梁武帝没有功德似的。六祖说,达摩祖师说的没错,是武帝心邪,自己不识真理,把福德当成功德

而有的人非要说梁武帝也有功德,是在陪达摩演戏。若这样讲,佛法就变成了戏论,就不是就事论事了。就迷在了一个理上,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会让修行人更加混乱,不知道到底哪个讲的是对的。

要知道,佛在不同的时候,说法不同,用意不同。比如佛经常讲烦恼和贪欲的体性是空,但在《涅槃经》里佛说贪欲体性是有。涅槃经云:“善男子,贪是有性,非是空性。贪若是空,众生不应以是因缘堕于地狱。若堕地狱,云何贪性当是空耶?善男子,色性是有。何等色性?所谓颠倒。以颠倒故,众生生贪。若是色性非颠倒者,云何能令众生生贪?以生贪故,当知色性非不是有。以是义故,修空三昧非颠倒也。”

为什么贪欲的体性是有啊?是因为它能生烦恼和无明。所以性是有,能生无明,能生烦恼,能生住着,能生颠倒,能生恐惧……所以,不能执着文字和佛所说法。佛于不同时不同处说法不同,那是因为在说不同的事,从不同的角度在讲同一解脱之理。

但是如果你不理解佛陀的用意,就会执贪欲是空,会着在一个的义理上根本不知道它的意义是什么。你没有用出贪欲是空来,说贪欲本空又有什么意义?如果你知道贪欲能生无明你不起贪欲,能够转念,无明就消失了,苦就没了。这时你说贪欲是有,又有什么不对呢?

讲了这么多,我们要知道诸佛祖师说法的真实的用意,佛法的核心是什么?是让我们见到无明,去除无明,解脱烦恼,活于实相,不生不灭。

我们看祖师的法语开示,很少有祖师在知解佛性大讲特讲什么是真的,都是讲什么是假的,怎么去离烦恼,怎么真实地用功,怎么去除无明,怎么善护念,怎么不住。做到这些,自然就知道真性是什么了。离此之外,哪有什么是真性。以烦恼覆故,众生不见佛性。若无烦恼,其性自现。

真性只是没有一个固有的东西,没有一个固有的见解,没有一个能执所执而已,非是如同木石一样无用,是为了解脱生死烦恼的,为了生智慧得自在的,而不是说空说有,迷于空谈。不住烦恼,没有妄想,妄心不生的时候就是本性,此须心行,不在口说,只能默契,拟心即差,动念即隔。

最后,我们看见段祖师的开示:

沩山禅师云: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只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泊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

天皇道悟禅师云: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天然丹霞禅师云:吾往日见石头,亦只教切须自保护,此事不是你谈话得。

百丈怀海禅师云:但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法所惑,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神通妙用,是解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