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山箴言四

发表时间:2023-02-23

浏览量:448

学山箴言四

为什么我们学佛很久,自己的贪嗔痴各种习气没有改变?遇事还是会烦恼?是因为我们没有抓住修行的根本,没有在心性和观念上下手。

修行如果心性没有改变,做再多的功课都是末节,根本无法动摇我们的习气。若想修行有效果,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具备正确的解脱知见,在真正明理的前提下进行内在的磨练和转化。

看到自己的习气和妄想,通过实修和种种方便,来转化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和心理认知,从而在对境遇缘时,不心随境转,能够不离实相,不迷失本心,达到解脱和觉悟。

 

所有的精彩都会结束,所有的绚丽都会破灭,所有的人都会回归平常。

平常,才是人生真正的底色和永恒的基调。

早一点觉悟平常,早一点安住平常,快速及时地回到平常,那才是人生唯一的希望。

 

在家庭中,你很多潜在的问题都被柴米油盐、是是非非、许多的琐事掩盖住了。也许直到临终,你都无法看到自己的问题和无始以来的无明,更何况解决这些问题。

而道场的作用,能让你静下心来看到自己的问题,解决你很多潜在的问题。道场为你提供了足够多的因缘和条件正视自己,反思自己,而不受干扰。能让你看到自己的问题,聚焦自己的问题,直面自己的问题,逼着你必须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你解决不了,你会带着问题离开。你换了一个环境,还会有新的问题呈现,你还是要解决同样的问题。直到你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你才能真正安心,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宿。

这时的归宿,已经脱离了很多的枷锁和所依,只是依于基本的生存需要和法乐,以寂灭淡泊无为为家,以无事清闲自在为趣。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你多次的颠沛流离与自我博弈,直到你彻底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你的修行才结束。

 

论有论无不能让我们解脱,回答出佛是什么也不能让我们解脱。直接走开,那才是解脱的钥匙。

从一切沉迷、住着和争执那里走开,那便是觉悟。

 

身体是心之表,病是心之征。用心合道,自然病痛减少。

若身体长期罹患某种疾病,久治不愈,当反观自己用心。用心有碍,必达体表。心术不正,体殊病变。

关于如何用心合道,首先,我们要有觉察自己善用其心的愿望,我们是否愿意去觉察自己的用心。

第二是能不能觉察到?

第三觉察到了,如果看到了错误的心态,要不要改?

第四觉察到了用心不善,想改,怎么去改?能不能坚持改?

当你能做到这四条,有了真正想改变自己的愿望,真正的修行才开始。

下面要做的就是依照佛陀和真正觉悟的善知识的教导去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实修。实修的内容可能涉及很多,有许多善巧和助道法。具体如何实施,则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并参加训练。

那不是一篇文章和几段开示所能解决的了,也不是禅修初期泛泛的修行所能达到的。它可能需要花费你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和修炼,甚至更久。

 

神存在吗?什么是真正的神?

今天看到这样一段话:“神在什么时候会帮助你?神在你全身心地投入,付出了一切的时候会帮助你。你忘我的付出不亚于任何形式的努力。”

你可能一直以为真有神存在。我们也经常会说:“有如神助”。事实上,神并不是神秘的和外在的。当你全身心投入并付出一切时,你的那颗心,你的那种状态,就是神。而那样的时刻和状态,人人天生具足。那才是神的真正含义。

这个状态和用心,也是佛陀所说“佛”的真正含义。佛者,觉悟、无我、付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心。

 

做什么事都需要持之以恒,不能还没播种,就期望收获。什么事都想寻求捷径,偷懒耍滑,此心已偏,因地不真,岂能有好结果。不见庄稼尚须假以时日,方能成熟。人生在世,从事任何事情,若想有好结果,都要经过时间的烹炼和锤打,兢兢业业,按部就班,日积月累,方能脱胎换骨,日新月异。

拜佛,坐禅,诵经,学习佛法,改变认知和习气,理亦如是。岂有天生释迦,自然慧能。释迦,慧能,在对待他们做的事情上,不过比你我更专注,更精勤,坚定,持之以恒罢了。

 

人不学会独立和无依,到最后都一样可怜,彷徨无助,就像一个婴儿。因为没有人能永远陪着你。就算有人和你一起死去,灵魂的路上从来没有伴侣。

你或许会觉得死后的世界不存在,或者觉得你能很快就投胎到一个好地方了,那只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已。你到哪里去,是因生前的因果业力说了算,不是你的妄想说了算。

如果你不好好修行,你的神识会在无明的世界里久久徘徊,不知何去何从,那种长久的束缚与恐惧是你无法想象的。劫,正是这种长度和受苦的形容;恶道,正是这种迷惑和压抑的形容,可不畏乎!

 

问:师父,你能做到吃饭时粒粒咬到吗?

答:我能做到现在我每说一个字都知道。

 

学法之人以为禅宗的开悟见性只是拥有高超的见地,而不论行持。不知道开悟见性的人是什么样的,也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开悟。

你问自己一个问题,很快就知道答案。你能视一切众生犹如己子或父母吗?开悟的人都具有真正的大慈大悲之心。你只要反问自己这个问题,答案就很清晰的出现在你面前。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修行的路还很漫长。不要以为自己这一生的修行已经结束。除了已经圆满的再来人,这一生没有圆满的,每个人生生世世都要面对,都要去方方面面圆满。这正是我们来此世间的意义。

此生难得,不要空过此生将这一世的功课拖延到下一世。如此以来,未来之世修行会越来越艰难。

 

是不是再来人和愿力身,也很简单。问问自己内心深处有没有利益众生的大愿,有没有那份悲悯。如果有,它一定会引导你去做更多的利益众生的事,使你从狭隘的个人世界中解放出来。不要说你不清楚。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佛菩萨再来人,没有不是愿力身的,没有心里不怀有大愿和大慈大悲的。

众生,所思所想,都是自己。佛菩萨,所思所想,皆是众生。

每个佛子,静下心来,都应反观自己如何报佛恩?如何报众生恩?如何回报世界?如何让佛法惠及更多的人?而不应让佛法明炬在自己手中熄灭。若心中都无此恩,亦无此愿,应生惭愧。若人人只求自了自保,佛法将灭。佛言,不知恩者,最为不善。

 

你人生中任何时刻遇到的任何问题,都不是出在事情上,而是出在你当下的用心上。改变你当下的用心,换一种观念和角度,所有的困惑都会消失,所有的谜团都会解开。

此语当书之面门,挂于左右,铭记于心。若能时时提斯,当化一切危难,当解一切苦恼。

古人云:心是万法根本,能通心者,无法不通。此之谓也。

 

与其临终的时候不得不放下对一切的执着,为何不现在主动松开那只手呢?

松手的那一刻,就是解脱的那一刻。

我们不能解除烦恼,只是因为没有能力时时提醒自己活着只是一个梦,没有办法告诉自己任何时候都与临终无异。区别只是,快乐地接受一切逝去,还是痛苦地抗拒。

修行就是提高觉悟一切无有真的能力,养成活在当下的能力,实践随时不住烦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