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山箴言三

发表时间:2023-02-23

浏览量:485

学山箴言三

你身上的伤越来越重,你倒在地上,奄奄一息。你是欣然接受你的重伤在安静中死去?还是努力打起最后一点精神,让自己站起来,去寻求救助,最后在痛苦中死去?

大多数人都在挣扎和对抗中度过痛苦一生,而不懂得随遇而安,让自己在欢喜中接受一切。

觉悟的人,不过是接受了一切的境遇和发生,让自己在当下的平凡与安宁中度过每一天。而凡夫总是错失当下,以为未来可期,在一个个妄想和故事中迷失了眼前的佛国。

 

弟子:师父,我有一个问题。师父:去把扇子给我拿来。

弟子:师父,给您扇子。师父:去吧,还站在这儿干嘛?

弟子:您还没听我的问题呢?

师父:那好,你问吧。

弟子刚要说,师父就说:我口渴了,你给我倒点水来。

弟子:师父,水给您到好了。

师父:你怎么还站在这儿!

弟子:我还没问您问题呢。

师父:好吧,你说吧。

弟子正要张口,师父突然起身,说:我肚子疼,要去拉屎。

过了-天,师父在走廊碰到问问题的弟子,说:你昨天不是有问题要问我吗?

弟子:师父,弟子的那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您好好坐着吧。

 

什么是智慧?每次当你看到某个人做某件事,正要生起评判之心和投射故事时,你能清晰地看到,并把心念收回来。那便是智慧,也即是觉悟。

  

如果你内心真的像虚空一样,拥有时,你会快乐;失去时,你还会快乐。因为不管拥有,还是失去,对于一颗空心,都是梦影。

如虚空般的心是因为包容和接纳而快乐,并非因为拥有或失去。

 

只要你不去伤害别人,你就不会去造新的业苦,一切烦恼即会逐渐熄灭。如果是别人伤害你,那是你过去的业果现前,你无法躲避。你只需要欣然接受,还清宿债,即自无苦。

如此看来,痛苦与烦恼都与他人无关,只与你当下如何用心有关。我自待人真诚如善,不论他人待我如何。他人如何待我,是他的事。我待他人如何,是我的事。一切好坏,唯汝自收。

 

人们往往一直卡在一个他极度坚持的观念里。这种卡住所形成的阻力,使他在很多事上都会紧张,所以无法获得自由。

一旦他不再坚持这个观念,那种放开的力量可以让他立刻在所有事中得到放松和解脱。这就是顿悟的力量。

修行就是不停地发现你在哪里卡住,你在什么地方持有坚固的观念,你在哪里痛苦,然后放掉那观念。

 

意识最会愚弄人。它会让你去做你觉得快乐的事,但最后的结果是你很难过。比如发怒,喝酒,纵欲。同时,它不让你去做一些事,它会以各种理由告诉你那不好,而当你做过一次那样的事,你会觉得非常好,比如坐禅,诵经,控制住了自己的欲望。

 

禅宗修行,须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既要有高高的见地,也要有深深的行持。所言行持者,是指深厚的善根和敦厚的德行。普行恭敬,谦卑忍辱,心行平等,不见他非,具大慈悲,是名德行。观《六祖坛经》,可见六祖一生言行,其智慧,无不从敦厚出,其摄受力,无不从恭敬来。

所言实修者,有二种。一者坐禅、读诵、听经闻法。二者,践行佛祖之言教,将众善解脱之法行于生活,于一切境中得出离烦恼,心得自在,是名实修。

今读《坛经》,见祖师处处劝学人将佛法用于平时。所教导者,殷切真实,谦卑礼让,诸善并举,向脚根下一一稳立,并无玄奇。一次次劝学人莫执口说,当务心行。一念心行,自身等佛。以重实修故,于一切境中能得解脱。

沩山云:从上诸圣,只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泊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

此是祖师关于实修的道理,更无少许隐瞒,亦无别法修证。

 

愿力是修行中最大的力量,六祖说:常念修行是愿力法。佛说止息,只是止息妄想烦恼一切有为生死颠倒之法,非说止足愿力与慈悲。诸佛菩萨,愿力无尽,为诸众生,示现无尽。故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有诸佛祖师生生世世倒驾慈航,利益众生。

故学法之人,欲得成就无上菩提,当发大愿。愿力,即是佛力,佛力即是佛心,无二无别。能得佛力,无事不办。

 

牺牲和付出表面上看是为了别人,实际上不过是为了借助别人而放下对自己的执着罢了。

所以,牺牲是觉悟和解脱的必由之路。

如果你在修行这条路上从来没做过任何牺牲,说明你还没有抓住修行的核心,当然也就很难真正获得解脱。解脱者,从对自我的执迷中解放出来。

佛说发菩提心,自利利他的意义正在于此。

 

五祖送六祖渡江。五祖云: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每次看到这里,都会被祖师一腔弘法的热心感动,也看到祖师心心相印,共担如来的默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作六祖,把这番话当作五祖对我们的嘱托,我们就会时时提醒自己不负使命,于修行和利他,丝毫不敢懈怠。事实上,我们本来都是六祖,于弘法利生,人人有份。

 

不要担心别人做什么,别人自有别人的因果,他为自己的行为和因果负责。

你只需要注意自己能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小心你自己的因果。也只有你自己为你的行为负责。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好的修行人,还没做什么,就看到了结果,所以有所为,有所不为。凡夫只见眼前,不见后果。胡作非为,任性而为,无所不为,大难来时,果报现前,才知害怕,但为时晚矣。

 

道理在事实面前总是软弱无力。

观点在真心面前总是一败涂地。

用真心活在现实中,那便是智慧。你自己真实的感受,那才是真正的硬道理。而这个道理,又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随着心的经验趋向最终的安乐。

所以,他人的修行经验,只可借鉴,不可执迷。自己真实的经验,那才是检验解脱的标准。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天花板,在他的生活和世界里,处处自以为是。

直到认识了佛法,了解了佛陀的智慧,才发现自己就像地上的泥土。

觉悟后,你会自觉成为泥土。

如果你不深入认识自己,你就会沾沾自喜,傲慢无知。你在许多方面可能很有能力,也有天赋,但是,如果你不了解你自己,不学习佛法,你一定会在无明和狂妄里。直到你了解了实相,看到你并不真实,你就没什么可骄傲的了。

那时,你只剩下谦卑与恭敬,对一切事物,再也不敢妄自尊大,自以为是。

  

学佛者千千万万,然而真正想成佛的却万万中少有一人。

人们学佛,不过是因为百无聊赖,无所事事,解决一时的苦恼和问题罢了。一旦他的问题得到解决,又去追逐快乐,将自己至身于更多更大的问题中。当需要他直面更深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修行,全都自动放弃,不愿面对。

 

不论你和谁在一起,只要你不在很多事上都极度坚持自己的观点,你会和所有人愉悦相处。

人们爱和小猫小狗和小孩儿在一起,就是因为它们没有那么多的意见和批评。如果人们能有小猫小狗身上那种对很多事都“没意见”的智慧,人就会像“宠物”一样,被所有人喜欢,虽然你并没有有意去讨好任何人。

  

批评别人,难过的是自己。

数落别人,生气的是自己,

想改正别人,拧巴的是自己。

看别人不是的,别扭的是自己。

看不惯什么的,痛苦的是自己。

说别人是非的,是非心缠绕着自己。

解脱之路,易如反掌,不见他非,对一切欣然接受,多一份理解和包容,自然无苦。

 

其他所有法门,都是有法可修。唯有禅宗,无法可修。它完全不需要用任何力量和方法,只是休息身心,息虑忘缘,妄心不起,如同在一辆火车上,你只管坐着,火车会带你前行。悟得本性时,无你用功处,但法性施为,任性天真而已。

此时,不管你以何种方式做功课,都是无修的状态,都是不用心力,无法可得。它破所有的法。若不妄修,即不妄离。着即离,起即息,以牧牛的方式保任和保护。保任不修,保护不染。若学人有黏有缚,为其解黏去缚,假名修证。

 

如果你得到了亲人的爱,你就不会依赖外在的给养。如果你能得到自己的爱,你就不会依赖亲人的爱。

坐在那里,让心安静下来。独立下来,完全地与自己在一起,别再相信任何抓取,所有的爱都会向你涌来。

这时,你不再执着外在的任何补足,包括亲情,你会得到更加圆满的供给。

因为你找到了爱的根源,你自己。

你自己,那不是一个概念,不是一种认知,而是不断地接纳一切、与一切在一起的训练,那是自证圣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