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记第八讲

发表时间:2022-03-28

浏览量:847

金刚经讲记第八讲

同修们下午好,咱们继续来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十四品)“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这一段是讲忍辱波罗蜜。作为一个学法求道的人,首先要具有大的忍辱能力。所谓忍辱,不只是单纯地忍受,有些境界如果不用智慧,我们是忍不了的。波罗蜜者,智慧,以智慧来面对一切境界,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样的智慧,来面对辱骂、批评、喝斥,甚至身体上的伤害,这才是忍辱波罗蜜。

真正悟道,真正见到实相,连忍辱波罗蜜的概念也没有。所以说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这是成就之后,从究竟第一义谛上讲。可是如果我们学法修道,你连一般的忍辱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忍辱波罗蜜。又怎么能理解忍辱波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佛说,他过去做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当时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们想想,如果有人打我们,拿刀伤害我们,我们肯定很难忍受,会生嗔恨。完全的没有嗔恨和怨恨,几乎是不可能的。

佛陀之所以能够不生嗔恨,他多生多劫的善根导致他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知道并没有一个实有的我被伤害,他知道身体并不是真实的自己。所以,无论多么痛苦,他都不会生嗔恨心。

他也知道没有一个外在的歌利王、外在的一个刀、一个剑来伤害自己,这一切都是一种假相而已。

身体痛苦吗?一定会痛苦。他的身体已经遭受痛苦了,他不想让自己再增加嗔恨的痛苦。

佛陀是世界上最精明、最智慧的人,也可以说是最爱惜自己的人。他的爱惜并非表现在如何地保护自己身体不受伤害。因为身体本来就是无常的,会遇到各种变化,那不是他能主宰的。但是他可以调整并控制自己的心,可以改变心境。当他改变心境,他不再伤害自己,不再用烦恼、对立、厌恶、嗔恨伤害自己。

所以忍辱波罗蜜并不是忍别人,也不是对别人的一种态度,而是保护自己,爱护自己的一种智慧。

佛陀的身体虽然被哥利王支解,但是他的内心里并没有无明,也不会有执着,他并不会认为有个我被伤害,所以他不会去嗔恨歌利王,也不会向外去生起一念对立之心、对抗之心,这是忍辱波罗蜜。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现一些业障,一些病苦。我们未必会碰到有人拿刀去割自己,但每一个人都会有病苦现前,在生活中会与人发生矛盾,有时身体也会受伤。你身体疼痛的时候,就想一想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往昔被歌利王节节支解,一块儿一块儿的肉被割下来。佛没有嗔恨心。我们回忆佛陀的功德,回忆佛陀如何应对的,心中就会升起智慧和正念。我们身体哪儿痛了,你就做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想,这个时候正好观照:到底有没有一个我?这个疼到底是真的吗?你能不能不生烦恼?不生嗔恨心?你能不能不退菩提?你能不能不被这个疼所骗?能不能不因为这个身体的病苦而懈怠、放逸,而起无量的烦恼?最要命的遇到一点痛苦就立刻去对治。对治带来更多的问题。如果你心如虚空,把身体布施掉,生起无我的智慧,你就不会去对治,你会去觉知,你会去观照,你会去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你会忍受这种疼痛,而没有任何的嗔恨心,也不会抱怨。

我们在修道的过程中有逆境现前,有烦恼现前,不管是身体的还是精神上的,都要用实相来观照,观照到底有没有我,这个时候正好是你悟道的契机,烦恼即菩提。这个时候不悟道,你等到什么时候去悟道呢?顺境、快乐、得意忘形的时候很难去观照无我,那个时候你已经被顺境冲昏了头脑,而痛苦、烦恼、病苦现前的时候,正好提醒你收摄身心来观照五蕴皆空。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又讲一次,自己过去做忍辱仙人,做了五百世的忍辱仙人。我们想一想,这个忍辱仙人,他叫这个名字一定是有相关的经历。比如说禅宗有很多禅师,他们的名字都跟自己的经历有关。比如念法华禅师,他的名字叫念法华,他平时是持《法华经》的。归宗赤眼禅师,他眼睛红色的。忍辱仙人,他一定是这五百世,以修忍辱为特点,才叫忍辱仙人。修忍辱要有智慧,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打不还口,骂不还手。弥勒菩萨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我该怎么办呢?拾得回答:你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法华经》里面有个常不轻菩萨,他看到每一个人都恭敬礼拜,还会对他说:“你将来一定能成佛。”他看到谁都是这样,说别人一定能成佛。然后有些人就嘲笑他,有些人就攻击他,有些人就拿石头打他,他不生嗔恨。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具有忍辱波罗蜜的人,就是他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你怎么欺负他都没事儿,咱们道场就有很多,这也是多生多劫所修出来的善根。佛为什么在这里强调忍辱波罗蜜?是因为它能验证一个修行人是否能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十二章经》里面佛讲,能有忍辱波罗蜜,是真正的大力之人。

我们修道过程中会遇到的很多的逆境,很多的对境,如果没有忍辱波罗蜜,只剩下生嗔心了。我执重的人,就爱生气,容易起嗔心。有了逆境,对我们修行才是一种考验。修行就是为了去我执!觉悟最大的障碍就是我执、我相,而忍辱,能最好地消除身见、我见、我相、我执。所以一定要感恩那些给我们病苦,给我们烦恼,让我们精进,能让我们有逆增上缘的对境和人。释迦牟尼佛,他修道成就,第一个感恩的是提婆达多。因为提婆达多总是给他逆境,让他修忍辱。所以佛陀忍辱波罗蜜圆满了,也就成就了。把他所有的我相、我执全都去掉了,自然就成佛了。如果没有提婆达多这个对境、这个逆境、这样一块大石头总是追随着释迦牟尼佛,去磨练他、砥砺他,他很难成就得这么快。

孟子讲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实这些都是讲要磨练,去除我们的我执,去除你的身见,让我们的身心像水一样柔软,要包容,而不是去对立。

我们平时讲觉知,讲与疼痛和感受在一起,其实就是在修忍辱波罗蜜,以无我的智慧面对一切境界,尤其是身体上的觉受。要知道歌利王也好,提婆达多也好,一切外在的逆境,其实都是来自我们内心的无明,是自己无始劫以来投射的,又回到了自己身上,是自己感应到的。你自己要把它消化掉,要把它照破。如果你去跟它对抗,你只是增加了这个虚妄和无明。如果你没有忍辱波罗蜜,那你就会越走越远,越对治越分裂。如果你不觉悟到这些痛苦、这些逆境、这些伤害,都是来自自己的妄念,那你永远也不能解脱。所以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身心俱无,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可是没有这些历练、没有这些打击,没有这些亲证的、自己经历的、实证的智慧,你就认识不到这一点。这也就是为什么金刚经不仅一直在讲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然后还不停地讲修一切善法,持戒修福,读诵受持,为人解说。这两点一直在紧紧地环环相扣,从来都没有分离过。发菩提心,欲成就无上佛道,先要修六度万行。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其实佛陀被节节支解时,能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都是做到了无住生心。就是念头没有住着在一个我和一个我所上,并不会生起一个能伤害和一个被伤害的执念,没有住在这个幻境里,而是欣然接受,没有起对立之心。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你嗔恨心生起来了,你起对立之心了,你烦恼了,一定是因为心有所住。心有所住,即种种妄想烦恼生,故名非住。这个“非住”是指相对于实相来讲,相对于解脱性来讲,不是如法住,不是如理住,不是清净住,是“非住”,是烦恼住,是苦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后面省略了,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布施掉一切的住着心。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许多人学这部金刚经,他会忽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发无上菩提心。以为这部金刚经只是讲空、讲无相、讲般若波罗蜜,而没有关注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他是为了一切众生来修道!那我们也一样,我们想成就、想成佛一定是为一切众生来修道。如果你只是为自己,暂时的是可以,如果你一直停留在为自己成就这个出发点上,那你永远也成不了佛。这里讲到,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如是修行,如是布施,才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你发的不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这样的心,你怎么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为自己成就,你没有发利益一切众生的心,那一定是我相在作祟,无始的无明在作祟,你又不觉。那怎么才能够与利益一切众生成佛相应呢?布施色声香味触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虽然发利益一切众生之心,又很清楚没有一切众生,是名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是我们悟道修道的工具,是一个船筏,不借助这个船筏,你就没有办法达到无我。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虽然讲发菩提心,讲应如是布施,讲这一切法,但是一直在提醒我们,也不能着菩提心,不能住在我发菩提心上。菩提心的概念不要住着。所以说一切诸相都是非相,菩提心是非相,成佛是非相,布施波罗蜜是非相,忍辱波罗蜜是非相,第一波罗蜜是非相。恒河沙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东方虚空、人身长大……这一切一切的法相都是非相,都是名相,都是概念,妄计所执。众生也是这样,一切众生也都是妄想,十方诸佛都是众生的妄想。

“如来是真语者”。“真语者”是通达实相,了了见性,不离真性,他的行住坐卧,身语意三业都不离实相。这个“真语”不只是说文字和语言,而是整个身心状都是合道的。不与自己较真儿,不与万法为敌,把自己融入到整个法性中,身语意都能够表法,都能够表真实之法,直用直行,直成佛道。

“实语者”,不管是从第一义谛还是世谛,与世间、与一切众生都不相违背,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这个实语,你不要老觉得讲第一义谛才是实语。孔子也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男的就是男的,女的就是女的,你该上男厕所上男厕所,不要进错了厕所。包子就叫包子,你不能把包子叫成饼,这就是实语。有些人就爱说谎,明明是这样,他说那样,歪曲事实,心有谄曲,才会说谎。修行之人,第一不要妄语,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骗人。直心入道,直心是道场。能够随顺世间,随顺世谛,但是又不被世谛所骗,引导众生入于实相,又不会执着在这个世谛世语上,这是实语者。

“如语者”,这个“如”,是如实相所教导,如解脱所施设。能够引导众生修道,有好的方法,有种种的方便之法,有种种的方便门,通达八万四千法门,能够引领众生默契于实相,如理如法地引领众生修行。这条路能够使众生真实得到解脱,这叫“如语”。你比如说禅宗祖师,有各种各样的手段:嬉笑怒骂、举拂子、竖手指、伸脚、棒喝……禅师是以平等心为最上。所以即使你是老师,你也得小心,不要碰到像邓隐峰那样的人,不然的话你的脚就被他一下子压过去了。这些种种的手段,都是向佛道,近佛道,都是与佛道相默契,这是“如语者”。

“不诳语者”,什么是“不诳语者”?不诳就是诳。就是诳你、骗你。骗你干嘛呀?骗你解脱,骗你清净。究竟来讲没有骗你,叫不诳语者,而实际上从世谛讲又骗你了。你看大家来道场,能在这儿呆那么久,不都是被骗的么?今儿这样讲,明天那样讲,用法勾着你,不让你轻易离开。没有真正想骗你!都是一种引导。

“不异语者”,“异”是二的意思,没有二语。我们观察这个佛经,佛是最二的,讲二语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可是你得知道佛的本怀,那些二语从来不是对某一个人讲的,那是针对不同学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烦恼所做的一时之说。所以究竟来讲,并不是二语。佛从来都是大慈大悲,用一切的方法、一切的手段来引领众生。本来是一乘,因为众生不能信受,所以方便说三乘,可是你不能说这是异语,这不是异语。如果你较真儿,那就错解了佛意。像林间录里记载,白居易读过六部佛经,他认为其中三部经典和另外三部经典的义理完全矛盾,无法理解。写林间录的作者觉范慧洪禅师代被问的禅师,超越时空,给白居易写了一封回信,告诉他这六部经并没有任何矛盾,是白舍人自己没有看明白,把所有的佛法都指向了一时一地一人,认为那是对一个人讲的,所以才不明白。

同样一件事儿,放在两个地方,放在两个人身上,意思就完全不同,所以你不能执着佛经这里讲的和那里讲的矛盾。比如金刚经讲庄严国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阿弥陀经中讲有极乐世界。这两者是对不同根基众生讲的,你不能都套到你身上。如果你学禅宗,就读金刚经;学净土,就求往生。当然,这两部经并不是完全矛盾,要看读者的悟性。净土表面讲有,实际上是用智慧描写空。金刚经表面说空,实际上在说诸佛常乐我净,空有不二法门。这是“不异语者”,就是它的义理没有区别,佛的用心、本怀是一致的,而你不能执着文字。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金刚经里面所讲的“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论点和观念,佛用种种的方式不停地重复。具体怎么讲的呢?“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此法无实无虚”,“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我们看这些开示,全都是一个意思,全都是自心、自性上无少法可得。本来圆满,不假外求,不需要起心动念,一切现成,不假施功,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求,求不得,失,也失不去,这是无实无虚的意思。无分别,无智亦无得。这些义理是金刚经反复强调的,不论我们怎么做功课,怎么去受持读诵,我们最后都是为了悟明这个道理。如果你不悟明这个道理,做再多的功课也没有意义。而如果你把这个根本抓住了,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要抓住这个根本,你都是在受持读诵金刚经。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这是讲法布施。说法之人在行法施的时候,不能心住于法。“我在讲法,我在度众生,我在给众生开示”,这是心有所住。心有所住,即背道而驰。如果心有所住,一定是有我相。有我相,证到再高的境界,都是无明。你讲再多的法,度再多的人来寺院、来道场,有再多的人听法,如果你心里有我,有一念:我在做法布施,这不是真正的法布施。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明白能与所俱空,没有我和我所。而你心住于法去做这一切事情,方向就错了,就像瞎子一样,或人到了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到。若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虽然也在讲法,也在做法布施,但是不着我人众生寿者,非法非非法,没有人我执,没有法我执,说而无说,听亦无听。这样才能引导众生不做说想,不做听想,不做学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布施。无住相布施,就像白天看东西看得很清楚,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就像到了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到。有所住,就被自己的一念无明障碍住了。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这首乐曲的主旋律又浮现出来了,又开始继续讲受持读诵此经。我们对经义的了解和领悟,就是通过一遍一遍地去读、去诵、去思维才越来越清晰明了。我们就是借助读诵这个工具来让心安住。只不过当来之世,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众生的业力也好,业障也好,善根不具足,放逸懒散,贪图这个世间的乐趣,导致虽然有时间,但就是不愿意去读诵这部经。你天天讲读诵这部经有多大的功德,能够转我们的习气,甚至说能够改变我们的命运,不管你怎么讲,他就是不去读诵。所以在末世能够真正受持这部经的人,一定是无量劫来,于无量无数无边佛前植众德本,悉皆供养承事。有大的福报,大的功德,有很深的善根,才能够于后末世受持读诵此经。

这样的人,如来一切智智、正遍知,以佛的智慧一定知道此人,能够看到此人,此人所得的福德功德无量无边,这里再一次鼓励末世的众生来读诵受持这部金刚经。

咱们道场的常住对于读诵和受持金刚经终于恍然大悟,完来这样大量地读诵,而且是不打妄想地读诵,才是受持啊。越来越明白了:哦,原来是这样!每天中午,你拿小棍儿赶着他们不让他们读都做不到。到点吃完饭,就像去买彩票一样去读诵了,少去一会儿就像损失了很大的利益一样。这说明你真信了,说明这粒药起作用了。金刚经这粒药丸儿威力无比,它的作用赶都赶不走。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个理?就是我们能找一件事情做,既信向佛道又能够助道,我们又特别喜欢干,没有任何的烦恼,没有任何的妄想,也不那么累,很轻松地把这个事情做了,积的全都是功德,而且无量无边,没有止尽。如果是这样的事,我们会不会非常愿意去做?是的,非常愿意,谁也阻止不了我们去这么做。

最主要的是你坐在那儿安心地诵,不打妄想,你立刻清净,言下就证无生法忍,对这一点越来越确信无疑,因为你妄念少了,牧牛功夫增强了,疑惑不能困住你了。看到大家如此用功精进,真是随喜赞叹。但咱们道场的人几乎全部参加共修金刚经,累了的可以休息一会儿。因为我们来到道场时间长了,实在也没有什么事干,也没有什么烦恼,自己给自己找点事儿干,加深对经论、对实相义理的领悟和理解,那么读诵金刚经是最好的一种方式。这个季节也挺好,每天鸟语花香,桂花都开了。这几天天气越来越好,清爽宜人。这两天阳光明媚、秋高气爽特别好。大家坐在院子里边读金刚经,天人在那儿看着我们都赞叹,为我们撒花。

(第十五品)“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这一段又是对于精进的一种描述。这里讲的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有两个重点:一是做布施,要牺牲你的生命里最宝贵的财物和享受,牺牲你的时间;二是用这种牺牲来办道。你要知道只有在佛法里面讲到精进波罗蜜和布施波罗蜜,也只有佛陀讲到了六度的作用是用来辅助于办道的。

前两天我发了一篇《禅关策进》的节选,里面讲到自古以来很多大成就者是怎么精进用功的,包括佛经里面的一些例子。释迦牟尼佛和弥勒菩萨两个人,弥勒比释迦牟尼先好几十劫发菩提心修行,是弥勒先开始学佛的,但是因为他不精进,而释迦牟尼佛勇猛精进,反倒超了弥勒十几劫成佛。只是因为释迦牟尼佛精进,所以他早成佛道,少受了很多的烦恼诸苦。同样这些时间有些人就用来懒散、放逸、徘徊、纠结,深陷无明,不能自拔。宁愿忍受烦恼,也不愿意精进办道。而有些人就把自己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用来精进办道,让自己没有时间打妄想,没有时间烦恼,没有时间去担心这个担心那个。这一段是对于精进最好的描述,就是在用功的时候,根本不休息,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一直在做布施,以恒河沙等身布施,这是一种形容。其实它是比喻我们念念都不执着自己的身体,念念都不执着六尘世界,把世间的快乐享受放得干干净净,全都用来办道。

即便这样用功修行、布施、精进,都不如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为什么?因为前面一切都是有为,都是助道,而最后这个是入门,这是一把钥匙,是关键。你走了八万四千里路,到了这个门前,发现钥匙没带,还是无法入门。所以无为这把钥匙非常重要。你走了再久,如果没有这把钥匙,你做得一切等于零。只是有了这把钥匙,你之前所做的这些功夫,才会起作用。你所作的恒河沙身命布施,八百四千万亿诸佛前悉皆供养承事才有意义。这里有一个字叫“逆”,就是你受持这部经,你读诵它,没有反感,不会懈怠。你不会有自己的想法,不会疑惑。“逆”也有疑的意思。“信心不逆”就是没有丝毫的疑惑和怀疑,没有自己的想法,完全相信佛所说的,相信读诵这部经的功德果报一定像佛讲的那样。“谁不让我读这部经,我跟谁打架!”有这种精神。因为这部经太殊胜了!读这部经的作用、果报太不可思议了!

你看大家最近这几天读经读的,一个个都红光满面、能吃能睡、精神焕发,都是读这部经起的作用。回光返照,快了,我们快走了,这部经读得越多,你走得越快。会减少在这个世间受苦的时间。哈哈。师父,真的吗?太吓人了。你看,有的人还是怕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活着就是一个梦,早醒来,就不怕了。只是一念相信就有这么大的作用,更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如果你有机会,再抄写这部经。读有读的作用,写有写的作用。抄写会加深对经文的记忆和理解。抄一遍,等于读十遍,这是书写。

受持,背诵,是指背诵这部经。一次背下整部经对大部分人来说太难。那我们每天背几段,背一品,这个一点不难。读诵,而且要温习,要不停地读,有时间就读,读熟了就背。为人解说,有机会就给人讲解读诵学习金刚经的功德。我们先做前边的,先书写受持读诵,把这部经的义理和修行方法全都掌握了,再为人解说。

当你为别人讲解金刚经的时候,是更深层次地熏修和温习。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这部金刚经的意思复述出来,说明你的心已经完全融入这部经了。希望大家都勇敢一点,道场碰见谁,你把他叫住,“您等会儿,能帮我做一下听众吗?我想给您讲一下金刚经。”别怕讲得不好。大家想一想,我们是不是通过共修金刚经,打金刚经禅七,做所有这些事情,越来越法喜,越来越安住,对经文的理解越来越清楚。这是我们亲自实践和证明的。这就是以法自娱。你就明白“法如筏喻”的真正意思了。这个比喻特别好,我感觉对这个“法如筏喻”的领悟越来越深。因为金刚经里面一直会提醒我们,你最后还是要舍法的,所以你不要担心这个工具会障碍你,它不会障碍你的。

因为你在受持读诵的时候,你会看到佛不停地在提醒你最重要的部分,无为的部分,无我人众生寿者的部分。金刚经是一个工具,你就借助这个工具达到彼岸,最后你自然就会把它放下。可是你没有达到彼岸的时候,这个法是不能放、不能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