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记第九讲

发表时间:2022-03-28

浏览量:913

金刚经讲记第九讲

同修们下午好,咱们继续来学习金刚经。

(第十五品)“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佛陀的智慧是圆满的,所有的事物、所有的事情他都看得一清二楚。这部最上乘的、究竟了义的根本实相经典,是为发大乘心,为发最上乘心的人讲的。所谓大乘、最上乘,就是要有佛心,要能心如虚空,量周沙界,心包太虚,有这样的心量,有这样的志愿、志气,能够心系众生,心系正法,能够传承于后来,有这样的愿力,这样的菩提心,才能听受此经这部经是为这样的人讲的。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佛陀形容受持读诵学习这部经典所得的功德,用了前后两次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佛是最能够驾驭语言的一个人。他的语言能力,他的表达能力,他的比喻,他的种种方便,各种能够激发众生学法兴趣的语言,都被世尊表现出来了。他用最上、第一、希有、不可思议、无边、不可称、不可量这样的词来形容受持此经的功德。如果是我们说话,就一个词儿就完了,“老多了!”你这个摄受力就很小。我不知道你们是什么样的感觉,反正我看到经典里,一看到这样的“不可称、不可量”,我就心花怒放。你看佛变着花样地,用各种文字来讲这个事情吸引我们读诵学习这部经典。

“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你的心量小,你没有菩提心,你没有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道的心,是很难受持读诵、深入地学习这部经典的,也很难为人解说。这部经其实就是成佛的经,成佛不发菩提心,怎么可能呢?声闻乘人,包括世间凡夫,他的心量达不到这个层次,他发不出这个心来虽然发不出这个心,但是佛法可以给他做这个因缘,他将来善根因缘成熟就会发出这样的心现在发不出菩提心不代表未来发不了这个心不想发也不意味着就可以永远不发,一切众生必证佛果发菩提心是每个修行者的必经之路谁都无法绕开这个环节而成佛

等他发出这个心,就会遇到这部金刚经,也能够受持读诵这部经。也有可能在读诵这部经的过程中他读明白了也会发菩提心这两者是不分先后的众生的时节因缘,他的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之后一定会受持读诵此经,因为他植众德本,在无量佛所前种诸善根。其实我们学佛,最主的是学习佛的菩提心,学习他的大心,不为自己,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而成佛,为众生修菩提道有这个心才能跟佛道、跟实相相应。

我们受持读诵、学习这部经,不是说只是嘴上讲讲,你是真得拿出时间来用功,来读诵包括我们这次讲法听法,这一天好几节课,讲的人还没累,听的人已经都累了,但是还在那儿坚持,这也是一种菩提心啊,这也是受持读诵。没有这个前期的学习你不知道学习和读诵金刚经的重要性学金刚经怎么学?就是这样一字一句地读诵,每一个章节都深入,都去思维其义靠这部经、这个筏来度自己无量的习气妄想烦恼。你看我们在听经的时候,大家都非常认真,所有的是非,所有的妄想,不知不觉都没了,而且对经文对经义领悟得越来越深。自己没事的时候,私底下也愿意看了,也愿意琢磨经文的意思“这句话是这个意思么?”如果你懂了它的意思再背就更好背了,这是“受持读诵”。

“广为人说”你自己不通达,不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怎么广为人说啊?“广为人说”有二义,一是为很多人讲;二是细讲,深入讲,能把一字、一句、一章节讲很长时间。这叫“广为人说”。

历代注金刚经的人特别多,六祖大师讲至少有八百种注疏,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数量,形容是非常多的。每个人读金刚经有每个人的理解,但至少都是认真受持读诵的人才能给这部经注疏你想一想,他一定需要深入地研究,还要对比,还要借鉴,至少自己对这部经非常熟悉才能做到广为人说,甚至能成为一家之论只不过这部金刚经是为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是最上上根基的人才能够相应的。知道这部经的人很多,但是能够深解义趣,能够默契这部经,心行这部经的人就不多了。因为实修难,不住色声香味触法难,布施六根难,做大布施难,于法无所得难,所以跟它相应就很难很难。这部经天天在书案上搁着,要真正打开它,用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四个小时去研习的可能微乎其微。

有那么两三次,打开了金刚经,看了十分钟就合上了,连整个经文都没看完,更何况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一直在那研读这部经,去一遍一遍地读诵,一天之内读二十部,读三十部。

我们会找那么几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来一个通宵读诵,读它个二十五部或三十部。有些人又开始害怕了,好多事情并不是像我们想像的那样,你先做,做的结果跟你想的未必一样,结果往往总是出乎意料。所以这个事啊,一定先去做,先不要下结论,别被自己的妄想和担心欺骗了。

有不少人其实特别想到咱们道场来参学,但是就是因为轻信了一些谣言,据说这个学山禅师非常厉害,爱打骂人。“我打你们了吗?”“我厉害吗?”厉害哈,比传说的还要厉害,一站我跟前就哆嗦。但是这个厉害的结果呢?它是一个好结果呀!把你的精神病吓好了。要知道毒病得拿毒药治,你病得太重,就得有个厉害的师父。我不吓唬你,谁能吓唬你?你先来两天感受一下。传说有些人真害怕呀!有人说我厉害有人说我一点不厉害。但是最近我看到个别人在我面前确是有点紧张,咱们俩是量子纠缠呐!都放松,你放松我也放松。

“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就是你发不出菩提心,没有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没有荷担如来家业的这个心,这部经你很难深入。因为你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知见,有自己的执着和挂碍,有自己的贪爱和无明,很难与这部无上甚深的根本实相经典相应。言外之意,佛就是劝众生要发菩提心,要发大乘者心,要发最上乘的心。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为了弘扬这部经,弘扬这个法门,我们先要对这部经生起恭敬尊重之心,像对待佛一样,像对待佛的舍利和塔庙一样,要尊重恭敬。用种种的花香供养这部经,供养诸佛无上的智慧。一切诸佛都是从智慧出,皆从此经出。所以我们恭敬经典,就等同于恭敬诸佛。经是成佛的道路,是成佛的方法,法如筏喻,经就是一艘法船。

有这部经的地方,有讲这部经的地方,有学习这部经的地方,都应该立塔,一切众生、一切天阿修罗都应该恭敬这样的地方和受持金刚经的人。为什么?因为遇到这部经难,受持诵读这部经难,讲说、理解、广为人说这部经更难,能够按照这部经的经义如实地修行,获得觉悟,能够自利利他,难上加难。所以有这部经的地方,应该起塔,一切大众,天人阿修罗皆应恭敬,作礼围绕。咱们讲完这一会,就在院子里绕,绕这张卡。

讲到“作礼围绕,以诸花香而散其处”,也巧了,最近这两天,咱们院子里的桂花一直在那飘啊飘啊飘。有人说了:“这不就是以诸花香而散其处”么确实如此我们也是在树下读的经典,一边读着,一边桂花就落了下来,特别巧。只是有的花落在了某些人身上,掉不下来了按照维摩诘经所说,说明你是声闻种性的人,而在菩萨的身上,都花不着身这两天正是桂花开的时候,院子里一直是桂花纷习花香扑鼻,空气又好。我们聚在桂树下读诵金刚经感召到桂花如雨般落下供养经典及读经人

(第十六品)“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关键的地方来了!“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今儿中午搬椅子的时候又碰了一下,这个先世罪业又消了一大块儿。以前读经读到这里的时候,总是认为必须得被人污辱,被人讥讽,被人轻贱,被人瞧不起才是消业,才是受持这部经的一个结果。后来我发现,怎么总也不被人轻贱呢?都改成了崴脚、磕着碰着、头疼、背疼这也是轻贱的一种方式,也是消业的一种方式。说明你精进了,说明你重报轻受了。有时候我们发现,自己越精进的时候越是病苦现前,越容易有一些习气、逆境、无明现前。特别烦躁,特别痛苦,仔细观察,这两天打坐打得挺多,经典诵得多,特别精进,精进就能够把自己过去的一些业障、业果激发出来,让你提前去经历。你提前去受它,你有这个能力受,到老了临终的时候受,甚至到下一世受,那你这个果报越重。

《涅槃经》里讲,有智慧的人、精进的人,如实修行的人,他过去的重业,会在这一世现前,叫现世报其实这个词儿是好词儿。现世报一定是轻受,如果临终受,就是属于重的,如果下一世受,就更重了,如果是未来受,那一定是三途。你记住了,你造了很小的业,如果到未来际受,一定是三恶道。而你有多大的恶业,如果你精进,用功修行,会在这一世受再重的业,这一世受都是轻受。你别觉得了十年的癌症,都是病苦,命怎么这么苦其实这未必是坏事如果你一直正精进这种病苦一定是重报轻受。你都不知道你过去造了多么重的业,又不知道你积累了多大的福报才导致现世受这个业,这是好事,真的是好事。

有些人你甭看他这一世身体挺好,如果他没有好好用功办道,你今世受的苦就是他下一世的榜样,等着吧!这世不苦不代表他未来世就不受苦了。如果想彻底不受,就尽此一报身,求佛菩提究竟成就方能永无后患把这大事儿办了!勇猛精进,把全部的业都消掉,成就法身就永远安乐了。

金刚经首先是持戒修福的人修,其次是消业消得最快的一部经典。讲净土的人说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多少业,跟读诵金刚经没法比。等哪天我改行去教净土法门,我又跟他们说:“读金刚经没法跟念佛比,金刚经怪啰嗦的,阿弥陀佛才四个字佛说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七百六十八点五亿阿僧祗劫的重业,金刚经才消多少劫?五百世。”我们学这个法门,当然要赞叹这个法门,而且这种赞叹又是真实的,又不是夸张。“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在你修行的过程中,尤其在你受持金刚经、发心成佛、出家、有出离心的前提下,你被人轻贱这是消业。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你被人轻贱,你的业越来越重,那一定是因为你犯傻,一定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是如果你是因为读金刚经了,那就不一样了。为什么?因为你读金刚经了,你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别人讽刺你污辱你,你能无我相无人相,你能欢喜领受,你这个福报功德一下子就把过去的重业给消掉了。你要知道怎么消的这个业?它并不是毫无缘由的迷信不是你一读金刚经业就消了是因为你能够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所以先世罪业即得消灭。因为你不再造新业所以旧业得以消灭如果你一边受持金刚经,一边执着我和我所,那也消不掉这个业。你执着“就我能耐,就我厉害”,这就跟实相相违背了。受持这部经必须要解义,要如实地去修行,才能够真正地消业。你在读诵的时候,很专注很用心,不打妄想,随时能牧牛能回到当下来这时候念念都能够消无量劫的重业。

末法时代受持此经一定会被人轻贱这么好的一个时代,物质生活这么丰富的一个时代,你不好好享受生活,一大帮人聚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山区,天天读这一部经,有什么乐趣呀?一帮疯子!一帮神经病!我们有病吗当然没有我们傻吗当然不傻读诵受持金刚经的人地是世间最聪明的人通达实相,活在当下才是世间最快乐的人。你看咱们道场,有几个年轻的,人家活得多洒脱,从来不想明天,修得好!真消业啊!读诵这部经,解其义趣,真的消业。通达实相是最快的忏悔、消业的方法“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就看你是不是了达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一念通达实相,比你心外求法,做有为的功课所消的业要快得多的多。

但是这一段话,也有方便之意,是为初学建立信心,鼓励初学读诵受持这部经佛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鼓励大众受持此经,也确实能达到这种作用,所以就把这一点清晰地讲出来了。有人不太懂,不相信,那佛讲出来的你要相信,你相信就会去做,做了就能够消业。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于然灯佛前是释迦牟尼佛在遇到然灯佛之前,跟了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学法学道,在这些佛面前都是尽心尽力地去侍奉、去学法、去供养、去承事,没在一佛前是空过的。“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里“我所供养诸佛功德”就是于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前所做的供养、所修的功德。这句话是说我供养诸佛的功德,跟受持这部经的功德相比,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我们想一想,在所有供养中,供养佛的功德是最大的。但是你供养了这多么佛的功德,都不如于后末世受持读诵此经所得的功德,连百分之一,千万亿分之一都不能及,就是没法比!为什么呀?因为你供养诸佛的功德是有为的,是无常的,是在无明里,在幻梦里,不是真实的,而读诵这部经能够了达实相,能够通达真实,这个功德、这个智慧是常的,所以这俩是没有办法相比的,不在一个等级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佛如果具说的话,就没完啦,说多少劫也说不完,因为我们能够见实相,就彻底恢复了本来面目,就如真金一样,再也不会变化了。一个人他能够觉悟实相,是他生命里最光辉的一页。最值得骄傲、最值得称赞的就是觉悟实相。因为你一旦真正觉悟了,就永不会改变了,永不会退转了,不复做众生。就像金子从矿里提炼出来了,再也不会变成矿。这一件事,是我们每一个学法之人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佛讲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一直讲,不停地讲,讲无量劫也讲不完。如果说能够完全讲出来的话,有的人不会信,他会狐疑,甚至说他会狂乱。“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所谓的“狂乱”,就是他觉得这讲的肯定不是真的,胡说八道,这个世间怎么还会有这么大的好事呢?他不相信,甚至会诽谤。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经义不可思议”,是因为这部经讲出了诸法实相,开示得明明白白。“果报亦不可思议”,是指觉悟之人能够得常乐我净,得无量寿,不生不灭,永断烦恼,永断无明,永超诸有,再也不会受轮回之苦,这是他真正的果报。而不是世间的那些生灭的福报,有钱有福啊,长命百岁啊,这个不是他真正的果报。生生世世来这个世间示现,都是以佛的心智,以佛的智慧来示现,你不用担心佛再来的时候会迷失,他一定不会迷失的,他无量劫来已经都修成了,这种力量是任何世间的烦恼都没有办法掩盖的。我们就尽这一生,尽这一报身精进勇猛,把这个事情彻底搞清楚,你就再也没有遗憾了,你也不会有恐惧,有忧虑,因为这件事情太重要了!而这部经把修行的方向、方法和它的功德果报都讲得明明白白的,所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我们看,到目前为止,佛从来没有间断,一直在讲受持这部经所得的功德、所得的利益,对于众生修道的这个作用。一直在反复地讲这个事情,就是为了让我们生信,就是为了让我们诵读,就是让我们布施世间的享乐,靠读诵这部经来改习气、来降伏其心,然后深解义趣。读着读着你就明白它的意思了,你就会像须菩提一样,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学了那么多部经,从来也没听闻这么深、这么有智慧的经典。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自己以前读得太浅、太粗,没有深入。

(第十七品)“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读到这里,有心人,能够深入思维这部经的人,就会发现,这部经从这里开始又重讲了一遍。这是经文开头须菩提问佛的问题。我们看这部经有没有意思?非常有意思!这是所有经典里非常少见的一个现象,就是它又开始重新提出这个问题来了。其实前边已经很多次都是在讲这一个问题,现在又很明确地提出来了:“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从这一点我们看到须菩提也是非常有智慧的。禅宗祖师谱里应该加上须菩提这个名字。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这个要仔细看,生什么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灭度什么呀?灭度自己的妄想,灭度自己的烦恼,摆平你遇到、见到的一切的不如意。不如意不是从外来,是你内心的抗拒和不接受。不是让你把众生给灭了啊!所以说语言文字这东西,你如果没看明白就很容易犯错。你也不能理解为只是灭度自己的烦恼,你身边遇到的人你都要和谐共处,这是灭度一切众生。要发这个心:我要和众生打成一片。没有心内心外的众生,你执着一个心内的,还是迷。你执着度自己的妄念,只是关注自己,完全不把任何人放眼里,这又理解错了。一个人走到你身边,“你离我远点,别妨碍我,我正度我的妄念呢!”你不知道那个人就是你的妄念,你先把那个人安抚好了,你这就没妄念了。

有时候我们烦恼,正是因为伤害了别人才会烦恼。如果你不伤害别人,不跟众生对立,你怎么会有烦恼呢?大家反观一下,我们最烦恼的时候,都是因为你伤害了别人,或者你觉得你被别人伤害了,都是跟外境有关,因为外境不是外境,外境一定是你内心的折射。要发这个心,要发和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和睦相处的心。你跟所有的人都和睦相处,怎么会有无明、烦恼、我执、是非、我慢呢,不可能!“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和所有人相处好了,你也不会生一个“我度了谁”,不会生“我灭度众生”想。“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和一切众生和谐相处,灭度了一切众生的一个结果,你还会生起一个“我怎么着我怎么着”的心吗?不会了。你不再起一个“能”心和所心,你的我执和我相随着与一切和谐而息灭。并不是说我和所有的人在一起都非常融洽,能够慈悲喜舍,最后你这个我还露出来,那不叫慈悲喜舍。如果你真的能做到慈悲喜舍,我相一定要消失。它一定是同步的,就是心内众生心外众生的灭度是同步的。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一开始我们不知道这一点。通过修行,通过做事,通过利益大众,大众生中磨练,我们最后观察到一切法其实都是自己的妄念、投射,都是自心的投射,是自心的无明,是名相和概念。这一点越清楚,越接近实相,越与实相相默契。最后你会发现,原来没有一个真实的发菩提心的主体,连佛都没有实性。所有的佛法,也并不真实。而这种领悟,正是发心而导致的结果,不是不发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段也是重复。我们看前边第十品,“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这两段描写的几乎一样,只是换了一个词,不停地在讲同一个道理。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黄檗禅师的《传心法要》里也一直在讲“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古人、祖师开示的时候,义理引用最多的就是金刚经,可能引用的时候会省略一个词,改一个字,但是它的意思完全是金刚经里表达过的。就像《维摩诘经》里讲:“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与金刚经里的这句话意思相同。包括释迦牟尼佛悟道的偈子“法本法无法”,都是和金刚经里的这个义理是完全一致的。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佛在遇到然灯佛之前,之所以没有被诸佛授记,是他还有一念得法的心。就是他的得法之心没有息灭,有佛可成的知见没有泯除,只是因为这一念妄念,不能于诸佛前被授记。到了然灯佛这儿,忽然领悟到没有少法可得,时节因缘到了,然灯佛则与他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我们看佛法并不是断灭的,没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不是说于未来世释迦牟尼佛就不示现成佛了。世谛上佛还要无数次地再来示现,这是无尽相,是世间相常住。生生灭灭即是不生不灭,你不能离开生灭而找一个不生不灭。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这几句我们读着的时候,可能觉得有点重复和啰嗦,其实并不啰嗦。佛以这种语法、这种语式来强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为了重复一个重要的观点:没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没有得的人。

我们在背经的时候,这个地方不要大意,更不要错过。咱们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一个字一个字地背。练的就是耐心和细心,你在吐字清楚的刹那有可能一下就根尘脱落、大彻大悟了。

我们把这一段再读一遍,你多读就行。“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这里有一个“者”字,别把这个字给落了!“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这部经里边提到了另一尊佛,叫然灯佛。你得知道谁是然灯佛,你旁边坐的那位同修就是然灯佛,他照亮了你的前途,他跟你并肩而行,他不是然灯佛是谁呀?“自性是然灯佛!”大家都会讲这个!“自己是燃灯佛!”你被自己害了太久了,还自己是燃灯佛。大家天天都在讲,自己就是佛,自心是佛,自性是佛。也没看见你作佛,只作众生。没见你示现一点自在和清净,只示现烦恼了。自性是燃灯,这话咱就甭讲了。谁是自性?谁不是自性?“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我们看这一段,很清楚地表达了一个理论和概念。怎么成的佛呀?十方诸佛成佛都是回到原点,回到空无一物,回到一无所有,回到断一切相,离一切有,悟到无少法可得,也就是你保持原来的样子就行。不需要任何的努力,不需要任何的改变,不需要任何的施功。但这一句话你要做到,是很难的!为什么?佛法上努力这方面你全都做到放下了,但是贪嗔痴这块你还是很努力地在培养,没见你放下多少。你不修佛法,但一下在修贪嗔痴,那和这里的“无有少法可得”就不相应了。你还有贪、还有嗔、还有痴,还有各种让自己烦恼的东西,这就不是无少法可得了。

有烦恼,就没法见性。烦恼要方便断除。说是断除,最后你发现也并没有实有的贪嗔痴可断除,只是一念住着而已。只是自己没有力量,就被贪嗔痴所苦恼。保持原来,保持不动,保持不修,这话听着非常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你没有修行的惯性和力量,你无法保持原有,你无法安住寂寞和简单的生活,你会去造业,去抓取。你无法保持婴儿的状态,保持天真佛的状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从保持不造作的角度,不染污的功夫,我们把它叫做修行,叫做改习气,叫做转识成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