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记第五讲

发表时间:2022-03-28

浏览量:921

金刚经讲记第五讲

我们看第七无得无说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我们看这一段对话,非常有意思。佛问了一个问题: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什么意思呢?如来成佛了么?如来有佛法可得么?如来有智慧可得么?有佛果可得么?“如来有所说法耶?”如来讲过法么?我们想一想这个问题,如果从世谛、从凡夫众生的角度来看,佛当然是成佛了。既然释迦牟尼佛被称为佛,当然是成佛了。释迦牟尼佛当然说法了,而且几乎天天都在说,说了四十九年。这是凡夫众生从着相的这个角度看,佛是真实的,佛成佛也是真实的,佛讲法也是真实的。但恰恰是这样看事物,是颠倒的,被意识骗了,被相所骗了。我们不能觉悟,不能成道,就是因为着在了有为的、生灭的、无常的幻化相上,而看不到真相:没有一个人发心,没有一个人修道,也没有一个人成佛,也没有法可说。佛说法,度众生,成佛,这一切都是随顺世间而讲的:佛成佛了,佛讲法了。我们看须菩提回答得也非常默契于实相。“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按照我的领会、我的理解,没有一个究竟的、实有的法,没有一个真实的法叫佛法,叫佛果,叫无上佛道。所以也就间接地回答了佛陀的问题,佛没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没有定法,没有实法,也没有定法如来可说。佛也没有讲任何一个真实的法,只是讲了一堆文字而已,幻佛讲幻法。

我们看古人经常会引用金刚经里面的话,但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忽略一点,忽略什么啊?其实古人也好,祖师也好,他们引用金刚经里的话,都是引用须菩提讲的,可是我们经常会错以为是佛讲的。这说明什么呢?当佛陀问这个问题的时候,须菩提一下子就回答到最关键的地方,没有答错。这就说明佛陀并不是第一次讲金刚经里的这些义理,金刚经可能是第一次讲,但是很多关于实相的义理,不单单金刚经里有。也就是说,佛陀和他的弟子每天都在谈论这些事情,导致须菩提能够用他的智慧和理解来把这个问题回答出来。只不过在这么一个时节因缘会遇的情况下,佛专门讲了这样一部般若经。

须菩提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我们看须菩提的回答,完全默契了佛的问题,也就是说他的回答很像是佛说的,就像佛陀一个人自问自答一样。我们就知道至少在这一段里面,须菩提和佛是心心相印的。

如果说佛讲的法都不是真实的,不是定法,是不固定的,是虚妄的、是不真实的,那你能取着么?你能把佛讲的当成绝对的真理么?不能!但是你能不把佛讲的话当真理么?也不能!如果我们执着不相信佛说的话,有人会问:“师父,金刚经里还有一句话: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这又如何说呢?”是的,如来是真语者,既不能信,也不能不信。佛陀“真”,体现在不取着上面,体现在领会,而不是执着佛讲的文字。你不能用对立的心去看佛讲的法,不能用二法的心去理解佛语。你只是不能取着而已,并不是不能相信佛讲的法。不能尽信,不能偏信,不能偏执,不能执着。

这里须菩提讲的“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这个“不可取”,是不可取着,不可一向生心。这个“一向”,是奔一边跑,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如来所说法,“不可说”,为什么?因为没有实法可说。“非法、非非法。”所谓的“法”,其实就是概念、法相、名相,而实相里没有法,也没有非法。法是因人而说的,因人而建立一切名相、法相的概念。对实相来说,没有法或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就是说,佛陀,包括所有觉悟的圣人,他们所讲的法是随顺世间、众生而巧妙施设、巧妙安立、巧妙建立的一个法,是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引导。

对于目前、当下,在座的这些人,还有与金刚经有缘的人,对于金刚经生信的人,金刚经就是一个无上的利器,一个绝妙的法门。可是有些人他遇不到金刚经,对金刚经没有信心,在同样的一个时节因缘、一个交汇处,他对《楞严经》有信心,而有的人对《维摩诘经》一下就默契,有的人对大悲咒有信心,诵着诵着就开悟了,有的人对《涅槃经》,对《法华经》,甚至包括在持戒的过程中都能开悟。有的人因为看佛经看不懂,不能开悟,不能契悟,但是看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忽然之间就懂了,所有的佛法都懂了。看实叉难陀译的《大乘起信论》看不明白,看真谛译的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就是佛法的微妙之处。所以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众生得度的因缘不一样,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理是同一个理,实相是一个,但所用的方便法门、入道之门,有很多。有人因为持咒而清净,有人因为诵经而清净,有人因为修布施而开悟,有人因为坐禅忽然间就觉悟了。所以这些方法都不是定论。

有些人可能需要修止,修奢摩他,修毗婆舍那,修三摩钵提才能入道。有些人同时修,有些人只单修。有些人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有些人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有时候教伊那么,有时候教伊不那么;有时扬眉瞬目是,有时扬眉瞬目不是。有时让大家多做功课,有时又让大家放松玩。前几年天天讲第一义谛、讲实相讲道理,现在第天都讲实修,时节因缘不一样,所用的方便不一样。大家需要进行实修了,需要更深入、更精妙地去悟佛理,需要发菩提心,这个时候你就要讲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师父您不是说发菩提心是妄想么?”要看对谁来说。对已经成就的人,就不需要讲发菩提心。而对凡夫来说,就需要发菩提心。你执着了一个不发菩提心,又跑另一边上去了。你执着发菩提心是无常的,其实不是。发菩提心也是一种常法。六祖大师说,如果一切法是无常的,穷劫没有人发菩提心了。对不对?你自己拿石头砸自己脚。你不发菩提心,怎么学佛?你还不是因为想成佛才学的佛?你才学到这个地方,只是没学到家。你刚刚学到中途,错误地理解了佛法,就不学了,就不发菩提心了。但是有些人从一开始就发菩提心,一直也没发明白,为啥?他光想着度别人了,自己都迷进佛法里,没有觉悟,这时就要对他讲,不能执着发菩提心。今天到这个寺院做义工,赶明儿到那个寺院做义工,后来这些寺院的方丈一聚会的时候,一问起一个人来,大家全认识他,因为他哪儿都去,你这样就着在菩提心上了。你自己也没实修,也没有把实相的道理领悟了,光想帮别人了,最后把自己弄得疲惫而死。这就是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因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便引导,不能一概而论。

今天可能跟你这样讲,过一段时间又那样讲了,为什么?因为你的问题出来了。你以前没这个问题,不给你讲,你问题出来了,烦恼出来了,当善知识的,就会用一些方便引导你离开执着。以前我们一直讲禅宗祖师的灯录啊、公案啊,讲一切都是幻化的,什么都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只要会歇着就可以了。但是你没有真正老老实实地歇着,没有一个方便,你歇不住,最后还得让你继续进行实修。这个大家一定要听明白了,不能执着有为,不能执着无为,看看你自己的具体情况,你需要什么,就利用什么,都是为了成就自己。只要能对我们有帮助的,我们都要去做。

(第八品)“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这里又开始强调福德了。从四维上下虚空,又改成了三千大千世界了。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那得多少七宝啊!把这么多的财宝都用来布施,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非常多。“何以故?”因为这个福德已经没有数了。“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用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形容无限的、无量的福报,已经超过数量了,所以才说它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如果同时有人,能够读诵、受持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其福超过前面所说的福德。如受持一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受持一句“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受持一句“彼非众生,非不众生”,这都是四句偈。不要执着一定是四句押韵的,像诗一样的偈语。要明白它的义理,要能够按照这个意思去做,就叫受持。还能够为他人解说,首先这个经文要熟悉,意思要懂,而且要非常熟悉、非常透彻,才能够用自己的语言为他人讲说。为他人解说,并不是一字不差地重复经文,因为有时候大家不懂经文,你要用自己的语言,用现代语言,用这个时代特点的语言,用对方能听明白的语言讲,把这个意思讲出来。能这样受持金刚经,其福胜彼,胜过于有人用三千大千世界的财宝布施所得的功德。那个福德功德已经无量无边了,而如果有人能够把金刚经的义理给别人开示出来,他所得的福德比那个还要大。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福德?如果你真正用心去读诵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受持,解义,把它搞明白了、弄通了,你能够经经通达。一切诸佛所得的无上佛法,旷大久远劫来所积累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全都包含在这一部经里了。所以才有这么大的福德。有的人跟我讲:“师父,我想再多看看别的经,这部金刚经太简单了,我觉得没意思。”这部金刚经是诸佛无量劫来所获得的一个智慧的结晶,在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前承事供养,没有空过,才积累出这样的智慧。才能在遇到燃灯佛时突然间明白如是甚深之法,然后把这个总结出来:没有定法可得,没有法可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整部金刚经就这么一个义理,可是你没有无量劫的积累,没有无量的福报,你是不会明白这一点的。你不做无量劫的布施,头目髓脑、妻子国王,一切的布施,你是悟不到这一点的。这就是为什么说佛性一定是一无所有,一定是一切俱舍,才能够得一切智。

我们学习金刚经,要一门深入,把精力、时间都用在学这部经上,因为这部经通了,所有的经都通了。已经对这部经产生信心的,愿意花很多时间去受持这部经的,我们就继续巩固这样的修持。而还没有对这部经生信的,还想再去多学的,我们先把精力、时间收回来,用在这部经上,一门深入,把这部经学通了。然后其他经论自然会通。学几年金刚经,再去看祖师的东西,再去看《涅槃经》、《法华经》、《华严经》、《圆觉经》、《维摩诘经》,就非常容易了。那个时候你就会自己懂得佛理,不会依文解义了。最主要的是我们在学这部经的同时,它要求你做很多事情与受持它相辅相成,而且这个“做”写得非常明白,又很精炼,很集中,你能够记得住,就那么几件事情:布施,读诵,要舍,无住。就这么几件事情,你把这几件事情做好,一定会有效果的。

所有的经、所有的智慧、所有的佛法,都是从这部经流露出来的,当然这部经也在每个人的自性里边,都是本有的。可是如果没有释迦牟尼佛先觉,于无量劫中修道,拿到这把钥匙,把这把钥匙交给后人,我们虽然有佛性,但不通过修行,也开采不出来。因为你不会使这把钥匙,因为你很多东西做不到。你光讲:“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你只是知道此经是自性,此经是自心,一切众生本有,这有什么意义啊?这句话可以印成无量的文字,无量的卡,发到无量人的手里,一秒钟就背下来了。可是智慧的结晶,修行的结果,需要你做无量的铺垫才能达到。

道理都好讲,也好理解,但是真正去行、去做,非常难。这也是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遇到燃灯佛前,修了这么多劫。前边所有的佛都供养承事,都去修行,去做六度万行,布施身体堆起来都超越了须弥山,流的眼泪都超过了四大海,也没有开悟,没有得佛授记,是因为功夫没做到,时节因缘没到,也没有抓住修行的根本。修行的方向错了,做再多的功夫也是白做。每一个人学佛都是这样,都是不停地积累,生生世世地积累,绕远,终于有一天绕累了,不想再绕了,妄心一歇,歇即菩提“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而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句话大家天天要读、读、读,这一句话就是总持门。你别老是抓住那些看上去讲第一义谛的,实际上只是口说般若的话,不懂得积累,那就把你害了。你就抓住这些话,如果你用心用对了,狗牙就是佛舍利。你用心用对了,金刚经里边随便一句话,根本就没有这个意思的话,都能让你开悟。因为你对这部经生信了,你愿意去读诵了,它是一体的,每一句经文都会有意义、有作用,只是等着你用心去发现。

《禅关策进》这本书主要就是讲怎么悟后用功,里面都是古人注重实修的语法开示。《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宛陵录》里边记载,很多人都是流于口说般若,真正到了无常、病苦现前的时候,以前学的那些道理、知解、知见、聪明,全都没有用。哭爹喊娘,受殃有日在。而那些真正悟得实相之理的人,悟得透彻的人,一定是肯做功夫的人。最后一句,黄檗禅师讲,事在有心人。

你有没有心?你真正用没用心?你对你做的这件事情付出了多少?你不用心,我跟你讲,你连土豆都种不出来,你连山芋和地瓜都种不出来。不用心,连饭都吃不上,走路都会摔倒。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这个此经、这个智慧,是需要你用心、用精力才能感受到的。要付出,要牺牲,要奉献,要发菩提心,要遵佛的教导如实地去行,才能够悟到,才能让这部经从你心中流露出来。不然的话,佛讲的永远是佛的,你听也听不懂,跟你没关系。你真听懂那一天,听明白那一天,这部金刚经才属于你。一切的佛经、佛法,一切的诸佛,才从你这里流出来。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里补充一句,不要执着在有一切佛法,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上。所谓的“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的意思就是,没有那么个佛,没有那么个佛法,也没有这部经,都是假说而已。

(第九品)“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这里的“入流”,它字面的意思叫入圣者流,入道流,入解脱流,能够初步地出离贪嗔痴三毒,能够断结使,出生死,入圣人流,就叫入流。实际上,这个只是方便说,不究竟。为什么?因为实相本来无凡无圣。圣亦是妄。那什么是究竟呢?它的真实的意思是什么?真实的意思是“而无所入”。说入圣者流,是方便说,是对于初学来讲,对于声闻乘来讲,而实相是没有圣可入,没有生死可出,没有解脱可得。光这样讲还没有讲细。“无所入”,不入什么呢?不入生死,不入涅槃,不入凡圣,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你光知道一个理,不入生死,不入涅槃,你做不到。怎么才能做到呢?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不染六尘,把对六尘的贪着都布施了,才能得真正的须陀洹,也就是无所入。这样才能默契实相。才是究竟意义上的须陀洹。这里又讲到了实修,讲到了我们要布施,要无住布施,要不染六尘境界。

你光执着一个万法是无常的,我要离万法,我要离生死,我要证涅槃,跑到一边上去了。你没有悟到诸法的实相:生死即涅槃,没有生死和解脱可得,就会有法执,就会求于声闻解脱,求有余涅槃。但那不是实相,不究竟。究竟的解脱是既没有入,也没有不入。入,也是妄想;出,也是妄想。通达这一点,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又不出色声香味触法,不即不离,不出不入,是名须陀洹。那对于我们来说,你还在修行的过程中,先做到不染,不染六尘,先转所依,转对六尘境界的贪着。能够做到这一点,能够不染六尘,是名须陀洹。我们就知道证须陀洹果和我们以前认识的完全不一样。等有一天你的功夫做到家了,你能不染六尘境界了,色声香味触法对你没有吸引力了,你就自然证得了须陀洹果。所言须陀洹果者,即非须陀洹,是名须陀洹。你别住在你得须陀洹果上就行。

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静下心来都能观察,你跟自己以前比,现在对六尘还有没有贪着。我们现实生活中都会有境界现前,一对比,一对照,一反观,你就能观察到自己的真实状况。当然这个不染六尘有很多的层次,比如说我们吃饭,还有一些习气在,贪一些口味;穿衣,有时候想穿得漂亮一点儿;居住、生活条件等,都想好一点,还会有一些习气在。但是跟你以前比,你已经不那么执着了,这也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成果。而且随着你修行做功课时间的增加,随着你实修力度的增强,这种贪染越来越薄,越来越弱。吃什么,用什么,住什么,对这些东西的兴趣越来越小,那你的成就、你解脱的力量就越来越大。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这个“斯陀含”的本义就是,一个修行人,他通过修行,通过苦集灭道四圣谛的修持,通过持戒,通过坐禅,他达到一个结果:死后有一次人天往返。就是他这一期的生命结束之后,他会升天,会到色界禅或者是无色界禅,会感召到天人的这样一个寿命,然后再投胎一次做人,下一世他就成就,证阿罗汉果,不受后有。这是从声闻乘的果报来讲,叫一往还、一往来,还要投胎一次,才能证涅槃。这是从不了义的角度讲。如果从大乘了义的角度讲,就是不能证无生法忍,还要再来一世,才能证无生法忍。这叫“一往来”。而这个“一往来”并不是实相之理,并不究竟。为什么呢?往来,是一种幻化相,“而实无往来”才是佛所讲的真正的斯陀含的意思,而这个斯陀含仍是一个假名。“无往来”也是假的。就是你通达实相了,连“无往来”这个概念也没有了,因为“无往来”是针对于往来的,如果这一切都泯除了,也就没什么所谓的“无往来”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这里的“阿那含”,是这一生通过修行,到临终前,包括临终的时候,他肯定能够不受后有,证得阿罗汉的境界。但是因为他现在还没有临终,还没有生证阿罗汉,但正处在趣向阿罗汉的境界,所以叫做“不来。”对于他这个境界来讲,他这一期的生命一定能证得“不来果”,能不受后有,把这个修行的状态和暂时的一个结果叫作阿那含,已经跟阿罗汉很接近了。阿那含还有一个名字叫向阿罗汉,斯陀含还有一个名字叫向阿那含,须陀洹还有一个名字叫向斯陀含。“向”就是接近,还没有到。所谓的“阿那含”,它的本义就是这一生一定证得阿罗汉果,下一世不再投胎。他认为不再投胎,从实相的角度讲,这是一种邪知邪见,是一种错误的理论、错误的知见,并不是实相。实相并不是不来。不是不来,那就是来么?也不是。用祖师的话说:离开来与不来,参!所以这个地方,才是佛法最难领悟的地方,是头脑无法达到的,是意识够不到的地方。不仅凡夫不能测度,连十方佛到此都无能为力,都无法形容。我们既不能着在一个不来上,也不能住在一个来上。住在不来上,是声闻;住在来上,是凡夫。离此二边,是菩萨行。菩萨行者,即非菩萨行,是名菩萨行。

实相者,不生不灭,没有来与去,也没有不来,也没有不去。而阿那含果,会认为自己这一世修完了,下一世就不来了。我们很多人学法也是抱着这个目的,因为太苦了,娑婆世界太苦了,我好好修,下一世再也不来了,然后院子里就多了一只鸡。一念绝即别处受生,三途受生死去了,因为你那一念无明照破,还有俱生无执在。你还有一个我相,还有一个不来。佛所说的不来,真正的阿那含,“而实无不来”,没有来或不来。也没有来,也没有不来,不可思议,法身施为、法身显现。真正领悟阿那含实义的人,一定不会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为什么?因为阿那含没有来与不来,所以真证得阿那含的人,不会着在一个不来上,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我们从刚才佛开示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四个名相来看,其实就是在形容一个人心态的四种差别。没有一个明显的实有的法,叫斯陀含,叫阿那含,就是一念之间,心境的不同显现。包括佛啊、菩萨、众生啊,都是这一念心境的不同显现。声闻果,是指当下能够断除贪嗔痴,能够不受后有,世间所有的烦恼断除,很多粗的习气断尽,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清净。他很清楚,世间的一切都诱惑不了他,他非常清楚自己当下已证得阿罗汉果。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诸漏已尽,把这种能力、这种心态、这种智慧、这种功夫,叫作阿罗汉。而这个又是无相的,不可得的,没有能证所证。

而且我们看下边,“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一旦阿罗汉生了一个心,动了一个念,他认为他不受后有,他认为自己已经诸漏已尽,认为他得了阿罗汉道。我们想想,这个是不是真正的阿罗汉?不是了。因为他还有我相,还有能修能证,还有所修所证,还有我人众生寿者相。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这部金刚经中“无诤”在这里是第一次讲,也是唯一的一次。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里面也讲到,只要我们和别人诤论、执着,其实都是起了我执我相。六祖大师说:诸法无诤,诤即失道义。你一诤,我相就出来了,这个也是众生的习气,最难除的习气。我们学得再好,如果时间不够、功夫不够的话,都经常会彼此争论。有时候微信上两个人互相评论,只要一个人评论一句,另外一个就会回复。不回复,他心里就不舒服,被人说了一句,不怼回去,他的我执就难过。不知不觉,二十多条、五十多条评论都出来了,而且还不是在自己的页面里争吵,跑人家发的一条信息里俩人争起来了。他说一句,你就不能停止,你非要给他回一句。俩人争来争去,非要说服对方。其实全都是我执我相的表现。

佛说须菩提得无诤三昧,就是因为须菩提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而且是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这个“欲”,不是粗的贪嗔痴,而是法上争胜的一种心,是表法执。连法执都没有了,那才是真正的无诤。所以说,做到无诤的,才是真的阿罗汉,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如果说我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因为我不作是念,我得阿罗汉,也就是说,我并没有认为有个我得阿罗汉,所以世尊才说我是阿罗汉。我没有于三界现我是什么的心行,就是没有用心去运转,去执着什么,没有对法再去生解、生见。所以才是阿罗汉。就像曹山禅师所说:莫行心路处,不挂本来衣。这才是出尘阿罗汉。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就是没有心行,没有执着,没有固有的知见,没有我认为一定要怎么样,所以才把须菩提叫作行阿兰那行。行阿兰那行,乐阿兰那行,是指真正的离欲行,真正的如法行,真正的般若行,觉悟之行。

所以我们就知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都是假名,我们都不能执着。你不要一讲到阿罗汉,就觉得那是讲小乘,或者以为那不究竟,金刚经里讲的须陀洹和阿罗汉,都是究竟的,都是从实相第一议谛上讲的。如果你对这些名相生了法相,生了心,那就不能解脱,就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你认为你得阿罗汉果,那不是真正的阿罗汉,不是真正的乐阿兰那行者。

在金刚经里边,佛把声闻乘的四果讲得非常究竟透彻。在金刚经里边,佛从从了义的、究竟的、实相的角度把这四个果报的真实义讲了出来,也就是大乘的果报。但有名字,皆无实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