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记第四讲

发表时间:2022-03-28

浏览量:728

金刚经讲记第四讲

(第四品)“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这时佛陀引用东南西北四方还有上下的虚空来做比喻。比喻什么呢?我们都知道虚空的特点就是无际、没有边畔、无限、广大、圆融,超过了数量,超过了我们的想象。“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佛陀以虚空的不可思量、不可思议、无边无际、广大圆融的这些特点,来形容菩萨无住相布施所得的福报和功德。

在《涅槃经》里边,迦叶菩萨也问过佛陀,既然果报、因缘都是虚妄的,那如来常乐我净,为什么还有未来的果报?果报都是虚妄的,为什么还有如来的果报?还有无尽的功德?这就是很多执着断灭空、执着意识里的空,执着空见、空相的人所不明白的。他不知道佛性是常住的,是非断非常,非空非有。所以如来色无尽,如来智慧亦无尽,如来的功德亦无尽,如来的果报亦无尽。不仅如来如此,一切众生都是如此。如果你不修行,你不觉悟实相,不按照佛陀所教的这些方法去觉悟、去出离生死,那你的果报也是无尽的,这个果报是六道三界的果报,是贪嗔痴的果报,是无明的果报。如果如理如法地去修行,所得的果报也是无尽的,那是什么样无尽的功德和果报呢?慈悲喜舍,无量的善法,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菩提心,三十二相,十波罗蜜,无尽的功德藏,无尽的法财,无尽的智慧,无尽的大愿,无始劫乃至尽未来际的愿力,般若的种子。这些都是无尽的,像虚空一样无尽。而得到这个果报的前提就是无住相布施,就是无住生心,布施六根,舍一切有。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那什么样的福德、福报是可思量的呢?有为的,有我的,住相布施,存我、人、众生、寿者而行善法,这个福报就是有限的,是无常的,不是常的。世间人,还有我们没学佛的时候,也会做一些善事,但总是求回报,求着求着烦恼就出来了。你付出到一定程度,对方没有回馈给你,你就开始抱怨,开始患得患失。所以这个果报就是不定的,就是无常的,是无明的、烦恼的。而不住相布施默契了诸法实相,默契了真性无我这个特点,所以它的果报、它的福德、它的功德、它的智慧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无量无边,无止无尽。这也是为什么说我们修行一定要发无上菩提心,要发大愿,要发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这样的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因为佛的果报,一切善法的显现也是无尽的。

《法华经》里讲“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又讲诸佛常做好梦。诸佛来这个世间和无明的众生带着业力来这个世间,同样是在大圆镜智里边,在梦幻影像里边,但是所感受到的境界完全不一样,他的生活、他的身心状态完全不一样。同样是做梦,凡夫做的是颠倒的、恐惧的、纠结的、紧张的、自己吓自己的噩梦。而诸佛菩萨觉悟的人做的都是好梦、吉祥如意的梦,能够如理如法,受用身心及与世界,而不染污。从这个角度讲福报、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是常的。所以说,一切万法是常的。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边答学人的问题,佛性是无常的,而一切万法,菩提心、福报、功德是常的。为什么?他看到了实相。不像声闻乘或者凡夫,入断灭见,只看到了苦、空、无常、无我,以意识心知解佛法实相,跑到了两边,没有了悟不二之性,错解了佛所说的无常真义。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佛是怎么教的,菩萨就怎么学,怎么安住。佛教我们无住相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不染色、声、香、味、触、法。布施掉对六尘世界的贪着,能够如是布施、如是学习、如是修行,就叫“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能够这样去布施,自然心就安了,自然就度尽了自性中无量的众生,自然就不会再去造恶。也就是说诸恶不造,自然得道。

(第五品)“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这是佛问须菩提,能不能以相、以色身、以有形的身相来见如来。言外之意就是,怎么去见法身如来?怎么去见自己的自性真佛?须菩提回答道:“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众生着相,众生之所以轮回生死,就是因为着相。着相导致一个什么结果?看不到自性。若以身相见如来,就看不到法身如来。我们色身是有相、有形,有眼耳鼻舌身意,能讲话、能动、能跑、能睡、能吃喝拉撒,这些相我们都看得到。但是我们的真如佛性,法身,法身如来,它无相,无形,非有为,非无为,离于言说,离于意识,不生不灭。色身有一个期限,有来有去,有一个始有一个终,有一期果报。我们这也是方便讲,众生执着这个嘛,执着一个相的身,执着一个色身、肉身。不仅执着自己的色身、肉身,学佛了,求佛也执着佛的报身,以为佛的报身是真佛,导致不能够见到真性如来。以三十二相为如来,以两千五百年前的释迦牟尼佛为真佛如来,那就永远成不了佛。但是众生他就是迷性而着相,着相而失性。以妄想心、以生灭心来修行,无始劫都是这样,所以说不见性,着相修行,百千万劫,都不能成就。

须菩提继续讲,为什么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其实如来所说的身相,真正的法身,你是见不到的,是没有任何名相、概念所能形容的,所以“即非身相”。但是凡夫众生一听到佛讲佛,就认为是有相的佛;一听到佛身,就认为是有相身;一听到如来,就认为报化身即是如来。而不知道佛所说的佛、佛所说的法身、佛所说的佛身、佛所说的如来,都是非佛、非法身、非佛身、非如来,是名为佛,是名法身,是名佛身,是名如来。

今天还有一个人微信里私下问我:“师父,金刚经一直轮流地用几个词语来提问,有时用世尊,有时用如来,有时用佛,请您开示世尊、如来和佛三者的区别。”学法之人特别容易着文字和语言相。不仅着色身相,还着名字相,他不知道这三个词只是名字而已。佛用这三个词形容什么,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作用。依于世谛讲,示现了这么一个报身佛,佛会讲,如来世尊;如果依于第一义谛,依于第一义谛的就是法身,就是佛性,就是本性如来。当佛在有些经典里面讲“佛”的时候,其实有时候是指佛性,有时候是指方便示现的这个报身,但是不管他指报身还是指法身,全都是假名,都没有实义。法身也不是这一个名字所能够表现出来的。所以你要知道佛用语言文字的寓意是什么,他所指向的是什么。而众生一听佛讲什么就着什么,听佛讲佛身就着佛身,听佛讲法身就着法身,不知道法身者,即非身相,是名法身。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里的凡所有相,是一切相,包括世间的法相,出世间的法相,一切的法相。《涅槃经》里有一句话叫“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有时候我们会认为,法身是无相的,这个“无相”,你要知道是带引号的,当你讲出了一个无相的法身,其实已经不是无相的了。你永远讲不到真正的无相法身,当你形容它时,它已经变成了一种意识,变成了一个知解,那你讲的这个无相的法身还是有相的。那你就得明白佛引用“无相”这俩字的真实用意。也就是说真正的无相,连无相的概念也要离,也要断,也要不取。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连无相的相,也是虚妄的,连离也要离。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里不是对治法,而是从究竟的意义上讲。你不要认为有相的不是,那无相的就是真实的,连这一念都要扫除得干干净净。最后又回到,非相非非相,非有非无,而又不生这一念,不生“非非”这一念。扫一切相,破一切有,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就是这里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后边要及时加上一句:所言如来者,即非如来,是名如来。

(第六品)“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须菩提作为表法的一个法会参与者、提问者,而且是这部金刚经的一个主角,他的很多问题都是代众生而问。他自己觉得这部经非常的殊胜、稀有难得,就产生了一个疑惑,问了一个问题,就说会有很多人能够听到这部经、能够信解受持、能够明白佛陀的本意么?因为当时,佛陀在世的时候,很多弟子都随佛陀出家,他们每天都在佛跟前跟着修学,长年累月,寸步不离。每天听佛陀讲法,时间长了,很多义理他们能够听明白。那没有亲近佛陀,没有跟着佛一起出世的末世、末法众生,能不能对这部经生信?前且如理如法的修行呢?这是须菩提,也是末世众生的疑问。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你不要疑惑,不用担心。“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这一句又是这部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我们仔细读金刚经,你就会发现,整部金刚经会经常提出一些关键的论点,会开示出一些很重要的论述。这一句话,它是一个纲领,是一个大纲。像这样的开示,金刚经里边有几个地方,虽然讲得次数不多,但是非常重要。

我们要知道,末世众生,也即如来灭后后五百世,什么样的人能够对金刚经所开示的最上乘法、第一义谛、实相之理信解受持?能够对其生净信?佛在这里非常明确地讲了关于持戒修福这件事情,而且只讲了这一次。整部金刚经就这么一个地方讲到持戒修福。讲一次,虽然少,但显得非常突出,非常明显。我们就知道,实修的基础,六度万行,包括持戒、忍辱、布施,有多么重要。金刚经虽然是讲诸法空相,讲般若,讲实无少法可得,但是你要知道,怎么才能够默契于这个实相?万事万物不能独存,诸法也是因缘生,修行不是在空中建立楼阁,一定是有基础的。历代有很多学金刚经、受持金刚经的人在这个方面都不注重,都是偏向于口说般若,知解般若,知解佛法,而这个基础没有。不发菩提心,不持戒,不修福,不去做布施,所以导致金刚经也只是口诵,心不行。心高气傲,烦恼现前,然后自欺欺人说烦恼性空。烦恼是性空,但是在你那儿,活生生地受着烦恼。

我们就知道在这个时代、如来灭后后五百世,能够受持、读诵此经的人,一定是持戒修福的人。就是他有善根、有福报、有因缘,对自己有约束,能够依照佛陀的教导,不放逸、不造作,知道约束自己的身心,能够持五戒、行十善业道,供养三宝,护持正法,持菩萨戒,定慧等持。出家的比丘持具足戒。他能够发无上菩提心,能够行菩萨道,能够不退转。种种的因缘、福德具足了,才能够受持这部经。须菩提以为这样的人没有,尤其在未来世,佛陀不在这个世间了。而佛说,莫作是念。是说,这样的人有很多,并不是没有。我们就知道其实一切众生的佛性是不断灭的,它会一直示现。会有无量无边的众生能够在未来世中遇到此经,如果持戒修福,因缘具足,还能够信解受持。

这部金刚经里边有很多地方讲到一个词,就是“信心”。这个“信”字在金刚经里边出现了很多次。“信”来自于持戒和修福。“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信”与“实”是一个意思,就是对这部经有信心,一听就相信。如果不是宿世累积的善根,宿世都熏修这部金刚经,你不可能这一世遇到这部经,一下子就信了。有些人就生不起信心来,有些人虽然遇到金刚经,也读过,但是读着读着就放下了。一问:“读过金刚经么?”“读过。”“什么时候读的?”“十年前。”“现在还读么?”“不读了。”一让去背金刚经,“我背过,我都背下来了!”“什么时候?”“忘了”。这个信心啊,不好生。“以此为实”,也很难,为什么?不能够连续做功夫。也就是说这个实修没有相续,断断续续的。导致同样在一个时期,大家遇到金刚经,每个人的信心不一样。那不是说你现在遇到金刚经没有信心了就永远没有信心,你可以补,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来熏修,来读诵,来思维其义。这样的话,你这个信心就会越来越强大。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句话,大家一定要背下来!一个字儿别背错了,一共就这么十几个字,不难背,一定要背下来。为什么啊?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生信,包括劝别人读金刚经的时候让别人生信的一个重要依据,你必须要说的一句话。你说你让对方受持金刚经,你不告诉他有福报有善根,他会受持么?这个不是骗人,这是提醒他,他忘了他是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过善根,你这一提醒他,他心里边一欢喜,就想起来了,确实是这样。这句话大家一定要铭记在心,这是为了度众生用的,为了利益他人,要背下来。别稀里糊涂的啊!“不于六佛七佛”,没讲到六和七。你也别急,“不于一佛二佛,而于千万佛所”。别落下三四五佛。你一定要把“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背清楚。不是“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这又错了啊!是一佛,二佛,然后三四五佛。于无量千万佛所,而不是百千佛所。

以前读金刚经的时候也想讲这句话,但是这句话总是说不全,为啥?没好好读嘛。就糊里糊涂的,“于无量很多佛前都那个……”你骗骗初学可以。现在有些人再这样跟你讲,你就该笑他了。在真正地受持金刚经、背得很熟的人面前,你这样讲话就露怯了,就说明你没有用心读。就跟人问你父母的名字,你回答道“哎,李,李什么来着?”错了,连姓都错了,不是姓李。这有点夸张,就是比喻。你为什么忘不了你父母的名字?忘不了你自己的名字?因为它重要嘛!“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跟这句话相应的还有一句,“于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前,悉皆供养承事。”这两句话,我们要记住了!至少你要记下来一句。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这个一念,也很重要。你能够一念生净信,就不会疑惑了。你这一念生不出来,就会有后面的很多疑惑。“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你对这部经生信心,你自己知道么?你一定知道。你对于一个人有什么看法,你是不是喜欢他,你对他是什么态度,你一定清楚。所以有没有信心,问自己。如果你知道,如来就知道。为什么?你心即是如来心,你就是如来,怎么会不知道呢?所以“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得什么福德啊?东方虚空,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不可尽,不可说,无量无边的功德。为什么?法身的功德,佛性的宝藏,都拥有了,可以随意使用。因为这部金刚经是打开我们佛性宝藏的一把钥匙,非常精确的、非常精准的、非常明白的一把钥匙。你只要拿住这把钥匙,一定能打开自己的宝藏,一定具有像虚空一样无量无边的功德。

如果你没有这个信心,只是说明你受持、读诵、熏修得远远不够。那我们就从今天开始,从当下开始,我们仔细地来听这部经,来学习这部经,来读诵这部经,甚至为他人讲说。

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熟能生精,熟能生巧,巧能生精。你听多了,即使再笨,你听得多了,也会了解它讲的是什么。“师父天天在我跟前讲这几句话,其实我开始是很反感的,但是有一天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给别人也这样讲了。”这就是熏修的力量。一四句偈,你再笨,你也能记住。金刚经里的一四句偈大家现在都会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像这样的四句偈很多。四句偈不一定是四句,只要简单明了,好记好背,说得直接,义理又非常清晰,这样的句子都可以叫四句偈。有一句你明白它的意思了,能够在你的修行中指导自己,你都会受益。打坐的时候出现境界,赶紧提起这句话来。一执着世间这事儿那事儿,赶紧提醒自己:“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立刻就能够从幻境里出来。

于后末世有持戒修福的人,能于此经生信心,而且即使是生一念净信,如来悉知悉见,都会得无量的福德。因为这一念心就是你觉悟的开始。这一念心会引出后面的读诵、受持、思维、解义,为人宣说,所以非常非常重要。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哪样的众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能够对金刚经生信心的人;愿意布施六尘、布施六根、布施色声香味触法,用心去花大量时间受持读诵的人;能够在生活中随时安住当下的人;能够心不外驰,不颠倒,收摄住自己身心的人。这样的人一定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且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所谓的法相,就是意识、分别出来的概念,对这些妄念产生的细微的执着。“非法相”,与法相相对的一个法相,二法之一。就是你不执着法相,连非法相也不要执着。这样的人才能够于金刚经生信,才能够信解,才能够受持金刚经。为什么?“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如果他还有一个能,有一个所,认为实有一个我,“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如果说他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就没办法真正地去把金刚经的义理实践出来,他无法在生活中表现出来佛法。他一定会有烦恼,一定会突出人我,一定会有执着。“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我们知道,法与非法是对立的,互相依存的,善与恶是对立的,也是互相依存的。大与小是对立的,高与低是对立的。高单独存在么?不单独存在。善单独存在么?不单独存在。那我们一说善,等于说什么?等于说恶。我们说不取法相,就等于说不取非法相。如果你取了法相,等于什么?你一定会取非法相。这就是这里讲的,若取法相,就是取非法相。你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那你一定也会取非法相,因为法相与非法相是一。都是着我人众生寿者,都是因为有我,也就是能没有断,所即不断。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法和非法都不应取。“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是得度之后,要舍法,虽然说过河需要船,船很重要,但对于一个真正渡了河的人,他是很清楚的,筏也要舍掉。

为什么我们学金刚经,它明明是讲第一义谛的,我们这么着重地强调要修福、要持戒、要读诵、要出离?给自己创造这么一个环境,大家聚在一起,每天都是念啊念啊念啊。它是一个筏,这个筏它就是法的象征,它没有对错,它没有绝对的要或不要。当你未得度的时候,法这个筏本来是世谛的,这个时候它是什么?它是第一义谛,它是法身,所以这个筏是法身。当你已经得度,已经觉悟了,第一义谛变成了世谛,如果你再执着法和筏,那就愚痴了。所以这里很明确地开示道:没有任何一个法是定法,是究竟的,是圆满的。没有一个真正的法、实有的法,叫第一义谛,叫世谛。对于我们来讲,世谛就是第一义谛。如果你完全觉悟,你烦恼断尽,那第一义谛就变成世谛了,法就没有用了,要舍。

你别整天地“如何是佛?吃三两”,光弄这个,就没用了。我们对佛法的领悟一定要深入再深入,千万不能跑一边,变成一个定法,得把它用活了。这个东西我们需要它的时候,不能够舍,不需要的时候,一定要舍。如果你真明白了,连无为、连第一义谛、连实相都不能执着,你也不能认为有为、世间法全都是没有意义的,不能把有为与无为割裂开来,不能把方便法与究竟法割裂开来,不能把实修与空理割裂开来,它们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是因人、因时节、因因缘而有不同的作用而已。

但我们学佛很容易就跑偏,刚开始学佛,执着第一义谛,执着远离,执着佛法。学着学着,自己习气现前、烦恼现前,退转了,又执着世间法。不是执着这边,就是执着那边,不能把佛法与世法圆融起来。关于这个法如筏喻者,就是你到彼岸了,得度了,也不是一定要舍法。对于你自己来讲,你要舍法,对于利益众生来讲,你还要承担,还要拿起这些方便法,还要广学多闻。

你看佛法这里边有这么多的变化,如果说你执着一端,你的心量就非常地狭隘,你不熏修不多学,就很容易走到一个歧路、一个死胡同里去。如果说我们这部经只在理上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取法,不取非法,而我们不去实修,我们没有善巧方便,我们没有法的工具作为船筏,我们没有道场,没有大家在一起共修,没有持戒,没有遵守道场的规矩,我相信大家的修行也很难有实质的改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在家人学法时间长,没有太大的效果。因为他没有善用读诵这个工具。他的方便、有为累积得不够,也就是善法累积得不够。他不会善修,虽然也知道有佛性,但就是没有善巧方便去开采,烦恼太重,而善法的力量又太小,导致金刚经学习多年,也读诵,也听很多人讲金刚经,关键的时候无法改习气,不知道转身,不知道去做布施。认为学到金刚经了就不用去搞那些布施了,连有为的布施都做不到,更何况布施六根六尘,更何况不住相布施,就更难做到了。所以导致虽然学金刚经,也解脱不了,也没有意义。

而我们今天有这个因缘,大家在一起学金刚经,不是今天学完就完了。今天我们作为一个起点,我们对金刚经生信,生实解,是为了从今以后,尽未来际,要真正如理如法地去受持这部经,读诵这部经,为人讲说这部经,在生活中把这部经行出来。我们是为了这个长久的意义来学这部经。不是学一堆名相,学一堆知识。不管是谁,佛也好,六祖也好,傅大士也好,再怎么讲这个金刚经的名相、义理,它就这么多东西。但它里面所包含的修行和智慧是无尽的。我们是为了把它学透彻,然后生信,为将来的实修打基础,为此刻和将来的实修建立信心。我们大家每天都是自发地牺牲午休睡眠的时间,诵几部金刚经,这个现象非常好,希望大家都能坚持。一天做一件事情不难,一个月也不难,能够常年地坚持就很难了。而这个作用恰恰是在常年坚持中才能发挥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