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记第三讲

发表时间:2022-03-28

浏览量:1142

金刚经讲记第三讲

我们继续来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当我们正读诵金刚经的时候,包括背诵、默读,正专注地思维受持金刚经的当下,正实践了六祖大师所说的“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而你正读诵金刚经的时候,你总是起念“啊,我这是佛性正起用”,“啊,我这儿正在做功课”,那就是打妄想了。不是说不能起这个念,别住。慢慢地,这个念不起了。只是读诵,而不做读诵想。念念都是正念,而不做正念想。念念都是真如自性起念,而念念不可得。所以当我们专注地、一心地来持诵金刚经的时候,实践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句话不是单纯在讲理,是讲通过练习,我们能在每一个当下做事时可以不住。所以说,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当我们去读诵、受持它的时候,正好默契了它所要表达的一个实相之理: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我们做一切事情,都像在读诵金刚经、受持金刚经一样,一心一意地去做这一件事情,专注地、认真地做好一件事情,活在当下,那么,你就是一直在持经。这时候你平时的习惯、习气就转变过来了,你的定力就增强了,你的觉知就提高了,你的智慧也会显现出来。我们平时为什么没有智慧?心散,没有定。当你的心安住在一件事情上的时候,你觉知提高了。觉和知,其实就是智慧,当然也包括定力。定与慧是不可分割的。并不是说我知道某件事情,我知道一个知识、一个道理,叫智慧。而是我了解自己的一个状态,我能把控自己不失正念,这才是定,才是慧,才是觉知。我自己的心没有散,知道没有法可得,能够时时地不愚痴,时时安住当下,这才是最大的智慧。

在这个时代,我们通过读诵金刚经这样一个方便法门,来降伏其心,安住自心,真的非常殊胜。可能在过去,在古代,学法人读懂了金刚经,直接就在生活中的一切处无所住而生其心,处处受持金刚经。比如说六祖大师,他在《金刚经口诀》里讲,要心行般若,不是口诵般若,不能停留在口诵般若上,还要心行般若。就是要息灭贪嗔痴,种种的用心要合道。这是六祖大师开示金刚经的一个要点。当然我们学习金刚经最后也是为了达到这种结果,只不过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我们要通过一些方便来磨练自己。在六祖的时代,很多学法人,包括在家人,他们都是很有出离心的。出家人肯定都是远离了世间的种种琐事,专心办道。所以那个时候,祖师不会特别强调去读诵,而是直接跟学法人讲心行般若,息灭内在的贪嗔痴,“但自怀中解垢衣”,他就能悟道,他直接就能从心上去行般若。而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很多粗重的东西还都放不下,所以如果直接抛弃形式上的受持,让我们直接去用佛法,去行道,这是很难的。因为我们的心还都在上面浮着呢,还是一个粗心,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读诵金刚经的一个原因。

我们先是靠读诵这个筏,靠这个工具来降伏自己粗重的烦恼,来转掉自己的注意力,来转掉自己对六尘境界的贪着,淡化对家亲眷属的贪着,减少对世间事的种种挂碍。通过受持、读诵先让自己得一个初步的安心,然后再把这种定力、觉知和智慧,运用到生活中,那就可以达到六祖讲金刚经的用意,就是我们要达到一个更高的要求,就是要在事情上,在各种境界中,能够转念,能够出离烦恼,能不诵而诵,不持而持金刚经。就是不诵金刚经的时候,我在待人接物,也能像在读诵、受持金刚经时一样,能够直用其心,能够很专注,不打妄想。智慧时常现前,不再迷惑、颠倒,不再去贪染六尘境界。这是一个最终的结果。

修行当然不是说这一辈子就抱着一部金刚经,生活也全都不顾了。读诵金刚经只是一个过程,一个工具,一个筏。一旦有一天我们烦恼脱落,大白牛现前的时候,那就不用每天一定要背金刚经,要读几部金刚经。到了那个时候,这个筏你就可以放下了。当然如果你没什么事儿干的话,你一天也可以读两部。像法达禅师,他悟道之后还是继续诵《法华经》,但是他的用心已经不一样了,他是很轻松的,而且他知道什么意思,还能够给别人讲。

这是古代和我们这个时代学习金刚经、受持金刚经的不同之处。我们注意一下就可以。先要把读诵这个基础牢牢地建立起来,在读诵过程中,思维解义,安住其心,直用其心。古人能够直接在生活中把金刚经的义理、把般若行出来,是因为他读诵过了,他知道金刚经在讲什么了,他滥熟于心。而我们不能安心,是因为不了解实相是什么,经典读诵得太少,根本不能在生活中行出佛法来。受持、读诵金刚经对于这个时代学法的人,需要大因缘,受持、读诵的这个理你还要透。那也有人读诵了很多年金刚经,但他烦恼还是没有断,用心还是没有改。说明他在读诵金刚经的时候用的方法、用的心力、用功的方式没有搞对。生活中他又不知道去牧牛,不懂得去收摄六根,所以才烦恼习气不断。诵的时候可能还蛮认真的,妄想也不多,但是没有把这个理用出来。能够真正如理如法地如所教住,如佛陀所教导的这样来受持、读诵,尽能受持、读诵金刚经,需要因缘、福德,如果自己不懂,就需要有人引导。能够这样去学金刚经,去受持金刚经,需要大因缘,需要无量千万佛所前种诸善根,才懂得这样念念安住,长时读诵。才会把读诵金刚经时的这种用心,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把它行出来。也就是说口诵般若,达到心行般若,才能够实现解脱。

我们看经文:(第三品)“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这个我在上一会结束的时候,还有刚才,我都一直在讲,怎么安住,怎么降伏其心,你不用看下文就应该对怎么安住,怎么降伏其心的理明白了。其实刚才我一直在讲,讲了很多,很琐碎,包括上一会结束的时候,我也不停地在讲这一件事。整部金刚经的学习,我也会以此为重点。我已经把怎么来降伏其心的方法,该怎么做,它的理,都已经讲了一遍了。在讲整部金刚经的时候,这一点我会不停地反复重复,就像佛陀在金刚经里边不停地重复受持这部经的功德福报一样。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现在的学人尤为重要。大家都不愿意实修,你要给他讲金刚经他爱听,一要让他诵金刚经,一天诵四部、五部、六部,他就不愿意了。诵一部还勉强,能坚持一个月就算不错。一个月之后,也不说不愿意诵,会给自己找借口拖延,会犯懒,慢慢地就不诵了。或者有事耽搁了,一点一点就荒废了。坚持读诵是非常难的,需要大因缘,需要你有善根,需要你对世间的种种妄心歇下来,需要你平时多积累,要行一切善法,要谦卑、柔和,来给自己创造能够长时间如理如法受持金刚经的机缘。所以修福、持戒、积累,和真正受持,和明白第一义谛,是联系在一起的,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咱们学金刚经,认识金刚经,读诵金刚经,少的也三五年了,多的有十年了。我们发现金刚经就像是一个无尽藏,怎么学都有更新的内容。所以一天看一次金刚经,一天就不一样,每天去看,每天都不一样。甚至在这一天之内,我读诵了几遍,第几遍和第几遍的时候又有不一样的悟处。为什么沩山在百丈前,百丈让他拨这个火,他拨不出来。而百丈拿过来,深深拨,还会有火星。我们学习佛法、学习经典,就缺少这个深入心、认真的心。总觉得差不多了,总是不能深入。为什么不能深入啊?因为心不静,因为这个心没有沉淀下来,因为这个心还在杂用。这儿感点儿兴趣,那儿也感兴趣,看看这儿,听听那儿,玩玩这儿,全部的那点心力就被分散了。心不能把它用在一个地方,就不能“深深拨,较些子”!都差这个心,深深拨。都差一个从地上捡起一粒米来的认真,都是说“啊没掉,我一直都很仔细地在择米,没掉地下,我很认真呢”。你还没有足够认真,掉了一粒米你都没看见。炉膛里还有火星呢,你以为全灭了。深深拨,还有一些,再深深拨,还会有。我们就知道佛法其实是很难行的,很难悟到其理,理悟得不透彻,你用功就用得不够,就会得少为足,就会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觉得差不多了,就开始放逸。像钻木取火一样,刚冒烟,你就停了。冒烟没用的,一定要着起来才可以停。

有些人说“我受持金刚经多少年了,现在还要受持吗?”你那个持多少年和真正地知道方法、懂得义理再去持,是不一样的。你每天持一部,可能对于古人来讲,这个量够了,对于我们可能就差很多。你要持两部,甚至持三部,而且还要解义,还要思维,还要去参究,每一句都不要放过。为什么人家古人在读金刚经的时候,读到一句就能有悟有省。其实也没有讲什么,是因为他平时积累够了,一句经文就能触动它,就悟道了。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如果单独把这句话截出来,没有太多的用意,可是有的人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他就悟道了。六祖大师在讲《坛经》的时候,有学人问他关于坐禅的问题,六祖大师就知道把金刚经里“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和“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变成一句“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人行邪道”来为学人解答。说明,六祖已经完全读懂了金刚经的每一句经文。他把金刚经变成了自己的智慧。金刚经里的这几句话和六祖的开示就可以作为禅宗不修禅定的一个理论依据。为什么说出言要涉典章呢?它是有依据的!而我们读这句话的时候就忽略过去了,“哦,反正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只记住了这么一句话,没有和我们平时的修行联系到一起,没有深入地思维,不知道它是对治我们什么毛病的。我们就没有联系到通过这句话怎么修行,它的理在哪儿?唐朝那个时代有南宗和北宗。北宗全都崇尚坐禅,静坐,空心静坐。等于金刚经这句话他们就没搞明白。“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六祖的开示,很明确的指出,佛法没在相上,是在心行。形式只是一个铺垫,不能停滞在这个形式上,修行不能拘泥于坐卧上。这个一明白,你也就不会执着临终的时候怎么走了。“我一定要坐着走”!你躺着走都算不错了,你不叫唤,安宁地躺在那儿走,就可以了。关键不在你是坐着走,站着走,还是躺着走,或是倒立着走,还是腾空而走,还是像普化禅师翻个跟头,而在于你走时心是否颠倒,是否还有放不下的东西。所有的走都不是真走,明白这个才重要。

每个人读金刚经都会有他的一个悟处。“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自古以来讲金刚经的人特别多,每个人都有他讲法的角度,根据他自己的修行、他自己的功夫、他自己的悟处,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你用心去读金刚经,去理解、去思维其义,和不用心,是完全不一样的。你用心的话,这部金刚经是从你心里流出来的。因为心境是一啊,为什么它能现在你面前?为什么你能够静下心来一字一句地去理解它?因为是你自性里流露出来的,现在你面前了,是自性如来在给你讲金刚经。可是你不用心去听,不用心去读,那你也只能听别人给你讲一个声音。

我讲得再细,六祖大师讲得再好,就是释迦牟尼佛重新来这个世间再怎么给你讲,你不用心,这部经跟你没缘。你不静下心来认真地先去把一字一句读清楚了,这部经跟你没有缘。

一读金刚经,俩字儿都能读颠倒了,读错了都不知道,那你怎么用的心啊?那你又如何去行“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些妄念,你怎么去降伏?怎么去度化?所以“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安住在每一个当下,做好每一件事情,就降伏其心了。“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这一段,在六祖大师在《金刚经口诀》里有开示,大家有机会可以看一看。

“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打妄想、分别外尘境界的习气,让它转化掉,即是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禅宗祖师所讲的牧牛。到了大白牛现前,就是无余涅槃。“可怜生,受他言语。”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说啥它都听,特别好调伏了,它不再攀援、造作了。你能和自己的种种心念和谐共处,正念现前,赶都赶不走它。这个时候你的心就真正地安住、降伏下来了,那也就灭度了这些众生。“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其实都是灭度自心的妄想和烦恼,灭度种种的习气,种种心向外驰、攀援、执取六尘境界的心念。我们越深入修行,你功课做得越好,越会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以前还会执着一些东西,慢慢地这种执着少了,以前各种习气是非常强烈的,现在越来越弱,甚至有些习气已经没了。当然这个是需要时间的。你功课、功夫做得再多,如果没有一定的时间,它也不会一下子起作用的,不可能一下子就有效果的。

我们不能急。我们做功课,我们降伏自心,受持金刚经,一定不能急,要按部就班,细水长流,每天都读。以现在我们读诵的十五分钟一部的速度,每天读两部,才只需要半个小时。你每天能坚持读两部就行。这两部就是你原来一部的时间,读熟了,速度自然就快了。

为什么我们要读快一点儿呢?因为读快的时候妄想打得少。这主要是从练觉知和定力的角度来讲。当然你私底下还要很细心地去看这些经文。比如读完了,拿来经文看看,某一句,某一段,某一品,哪里有不懂的意思,再温习,就像吃东西那样细嚼慢咽。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最后转的是识心的习气,连习气都要转掉,这是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其实这里并没有特别突出地去讲度心外的众生。度心外的众生也是我们自心的一个折射、一个影现。就是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心念,在跟别人相处的时候看到自己种种的心念,然后降伏这些心念,改善用心,让自己和所有人和谐共处。你在跟同修、家人、亲朋好友、同事,跟所有人在一起相处的时候,你起了一个不善的用心,你看到了,拉回来,你就把他度了。你把对方度了,其实是你度了自己。你想一想,如果你跟任何一个人用的是佛心,用的是善心,对方会不会感受到?一定会感受到!那么,他在他的那个层次和角度上一定是得度了。而你其实是度了你自己。不是说我们这一念转过来,对方成佛了,不是。对方会收到你的这一念善心,他会有所领悟,会有所提高,而最重要的是你提升了,你得度了。这是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之所以会显现出有一个外在的人,其实都是我们心念的感召和折射。透过这些外在的人事物,我们净化自己的内心,这是得度的意义。

现在大家都在讲一句话,就是:遇到的一定是你自己。你光知道这个理,不会用,这句话就是一句空话。你还是会经常跟别人吵架,甚至生起嗔恨心的。也就是说,你还会经常跟自己打架的,对吧?你跟对方生气、生烦恼,不就是跟自己打架么?都是在跟自己的念头打架,跟自己的观念、投射、妄想较真,争胜负。“哎哟,我一到师父跟前我就害怕!”我是咬你了,还是抓你了?我只是看了你一眼而已。而以看到的却是我瞪了你一眼。其实我不是瞪你,我是瞪后边的那个柱子。只是被你给捕捉了,我们四目相遇了。就这么狼狈地相遇了。所以说不要害怕。你害怕的时候反观一下,是谁在让自己害怕?可能是童年的阴影,被什么吓过,这没办法,谁让你业重呢!我们受持金刚经,业会提前现前,会重报轻受,这是好事!

没有心外的众生,没有自性之外的众生可度,没有你念头之外的实有的法可度,一定都是度自己种种的不善用心。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个有我相、人引、众生相、寿者相,其实就是各种的对立之心:能与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没有能所对立,没有内外的分别,唯是一心。自己把心降伏了,把自己的妄念、把自己的不善用心收摄回来了,一定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如果你起了一个“哎呀我帮助他了,哎呀,他是我度的,他是我徒弟。”那么我相出来了,人相出来了,众生相出来了,寿者相出来了。“我弘法多少年了,度了多少人了,都在笔记本上记着呢”!“谁谁谁是我度的,哎,你别跟我争啊,要不咱们看录像倒倒,看到底是谁度的”这样的录相还没发明出来呢。这就太搞笑了啊!所以一定是度自己,度自己的妄想,度自己的无明。

人普遍都有的就是我慢、我相、我执,这个是最突出的。所以我们学法的过程,就是一个降伏我慢、去除我执、断除我相的过程。所有的烦恼、痛苦,包括恐惧,都是因为这个我执。谁执著自己,谁活得就累,谁就会更烦恼,谁就不自在。我们看所有那些过得不幸的人,一定是太执著自我的人,一定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说一句都不行,用一个蔑视的眼光看他一眼,都能给他看病床上去。“他那样看我了!我不舒服”!我执太重。再比如:在他名字上画一个黑框,一下就把他画病床上去了。摆他黑白相片就更不行了。一提起谁名字,其实是个重名,他立刻兴奋起来了。赞叹一个人的名字,以为是赞叹他,其实是说另外一个人呢,他脸上立刻喜形于色,最后人家补充一句是某某某,脸儿又回来了,青了。所以着名字、着我相、着身份、着种种,其实都跟“我”有关。

我们再去观察这个世间,活得自在、轻松、快乐、幸福的人,都是那些不那么较真儿的人,是那些没把自己当啥的人。尤其那些随便能被人轻贱、侮辱、那种特别柔的人,不爱去跟别人争论、也不爱冒尖儿、也不爱较真儿的人,他们活得都很开心、很快乐。虽然别人说几句,但人家不觉得是被侮辱。你说的话是从你自己嘴里出来的,收获这些话的人是你,你的用心你收着,跟我有什么关系?这个忍,忍辱波罗蜜,不是强忍,不是说表面上没生气,心里面在那儿流血呢。那样的话更可怜,更痛苦。而是真正地“我闻恰似饮甘露”,知道跟你没啥关系,也没有“你”。一要烦恼,实相的智慧就现前:谁烦恼?有什么可烦恼的?没有这个人,烦恼什么啊?

不管修行不修行,都有这种我执重、我执轻的人。我执轻,善根深一点儿,这样的人就容易入道。如果我执特别强烈,降伏起来就困难,就得需要种种的善巧方法,甚至说不停地敲打。你也就知道为什么娑婆世界会有须弥山,会有高山岩石,荆棘树木,会有各种各样的山峰,这都是人性中我慢自负的一种折射,所以叫“我慢山”。我慢山是最难跨越的,最难超越的。当然,世间还有流水,还有江河,还有水。水既代表谄曲,也代表柔和的智慧。无明时,就是弯弯绕。觉悟后,水就成了我们内在智慧的显现,它能够绕过我慢山。我们通过修行拥有了智慧,能够降伏自己的烦恼,降伏自己的执著,所以一切外在都是心中佛性的显现。我慢也是佛性的显现,智慧也是佛性的显现,看你熏修的是什么。你熏修的是智慧,生生世世熏修的都是般若,我慢就没有作用了,慢慢地你就把它消融了。

我们就知道什么样的人能够安住、能够降伏其心,是没有我相的人。帮助了别人,做了一切善事,修了一切善法,而不求取回报,没有著我相,没有生“我做了”想。这样的人才能够真正地安心。如果说你修行,有一点儿聪明才智,在道场服务大众,你心里老记着,那就有我相。这个我相就是无明。这个东西存在,你就不可能真正解脱,你就不可能真正地轻松快乐。它一定会冒出来让你痛苦,让你烦恼。

(第四品)“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关于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是这部金刚经里边的又一个主旋律,也是佛陀一而再再而三所讲,包括后边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等等,还有“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也是这部经的主旋律。这些义理都是相通的,它和“无定法可得”,“无法可说”,“是法,即非法,是名为”都是一个意思,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都是在讲实相。我们实修,通过受持、读诵来远离种种的妄想、分别,远离自己过去的一些习气、习惯,都是一个用意。达摩祖师说:“布施六根是为大布施。”在《涅槃经》里面佛讲到,有三种施是微妙施,是无上施。哪三种呢?王位,妻子,头目。你别觉得这是一个外在的布施,有单纯的外在么?你内心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怎么会有外在的一个显现呢?所以王位、妻子、头目,象征着你最执著的东西,最珍爱的东西,它代表世间最贵重的东西。象征着能与所。把能与所、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全布施了,真性就现前了。古人讲,“若有一法不空,摩诃衍不能胜出”。你布施的不干净,真性就不现前。一翳在目,千花乱坠。“师父给我时间,我慢慢来”。没有人等着你,只有你自己在那儿耗,时间不是谁给你的,是你自己珍惜来的。我可以等你,无常不等你,你的年纪不等你,用来打磨习气的时间不等你。要不要直截根源佛所印?还是抽丝一样地慢慢修,藕断丝连?若有一法不空,就是穷子。你放下的再多,有一个东西没放下,等于全盘没放下。要放就放得干干净净的。放得干干净净不是穷,那才是真富。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我们先不讲布施六尘六根,布施一切法。我们先讲布施世间的东西。世间的布施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到。布施钱财的时候会生种种心,“哎呀,我给自己种点儿福报吧”,“有印经的地方,我供养点儿钱,让自己的孩子考上好大学”。这都不是如法的布施。为什么?因为有住,有所得。因为在布施的时候生种种心,有时候还很贪婪,很吝啬,自己明明有机会、有条件、有能力布施,但就是舍不得。“师父你把你的支付宝告诉我,我要给你打一笔钱”。“多少钱啊”?“五块”。“五块那就别支付宝了啊”!你直接拿个硬币扔过来就可以了。给我打电话,很急的样子,“给我账号,我供养您钱”!最后查了好几天都没查到,不是没打,是金额太小,没注意。所以我们很多精力、钱财都花在没用的地方了,供养三宝,他舍不得。真正地去做布施,他放不下。自己多花点儿钱给自己换一部手机,好好学法,舍不得。给儿子、给孩子花几千块钱买个手表就舍得。你自己学法,弄一部六百块钱、八六百块钱好几年前的手机,字儿也看不清楚,点击浏览器,半个小时都没打开,这怎么学法啊?咱这是科技的时代,没有手机哪能学法啊?舍不得换。给自己布施都舍不得,用在听经闻法上,舍不得,用在贪嗔痴上可舍得了。换一套房子,换辆车,几十万,毫不犹豫。在世间花多少钱都不为多,一旦在佛法上,就不愿意花。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为了求无上佛道,先要能够布施自己的财色名食睡,布施六根六尘,乃至于最后要连佛法也布施掉,布施的干干净净。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整个世界一切万法,都不出六识,不出八识,不出十八界。十八界,一切法都概括了。所以你能够把十八界布施,你就布施得干干净净了。“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做一切事情的时候,不着相、不染着,这是最上的布施。不一定非要布施钱财,有的人确实除了生存,没有额外的钱去布施,那你就减少贪欲,多修善法,这也是一种布施。布施钱财,是对治我们的贪心。如果对于世间的财物不再贪吝,下面就需要布施一些习气和法执。一切心识上的乐受,细微的习气都能布施掉,这才是究竟、根本的布施,也是最难的布施。达摩祖师说,布施六根是大布施,就是因为人们贪着乐受,所以这个布施才难。因为众生就是为了享乐才投胎、才来这个世间的,他不是为了修道。把这些都剥夺了,他活着就没有意义了。可是他不知道正是因为贪着这个,所以才有轮回之苦。当他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他就愿意去布施了。

我们怎么才能明白这个道理呢?学习佛法,受持、读诵金刚经。一遍一遍地去看,“深深拨,较些子”。只有不停地深入,才能够叫作学习佛法。“我简单地翻几遍”,翻完全都扔脑后了,忘得一干二净,一边看还一边打妄想,也美其名为“我也是修行人”,差的太远了。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于一切法,不染、不着,应如是布施。“只此不染污,诸佛之所护念”,不染污是最上的福报,最上的功德,最有力量的修行。也是这部金刚经的一个主旨,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无所住啊?先布施。布施有初级的,财、亲情、世间的享受,这是粗重的布施。然后细的布施,就是六根对六尘境界的执取。还有最后求佛、求法、求开悟的这个心,也要布施掉。最后就是要回向菩提,不做回向想。要进行法布施,随缘为众生讲法,又没有一个求回报的心。能够这样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个不可思量,是从佛性常住的角度,它到未来际,没有止境。只要你能如法地受持金刚经,这个福德、功德、福报,因缘是无限的,它们一定是跟着你生生世世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法?我们学佛法才能了达实相,了达实相才能常乐我净,才能究竟地离苦得乐,才能不复轮转生死。就像一个人得病一样,没有治好,又犯了。如果我们学法不究竟的话,那你就会退转,就会继续烦恼,甚至这一退转就不知道多长时间了,白白地受苦。既然我们行布施,我们就布施得干干净净,别给自己留后路,留祸患。

能够如金刚经里所讲的这样布施,其实需要大因缘,不是一生一世修佛道,而是无量劫来都在积累。你才能够如金刚经里边所说,不住相布施。而很多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我们需要从当下开始,不停地积累,为了未来,尽未来际生生世世都能够遇到最上乘佛法,生生世世都能够解脱,我们就需要珍惜眼前,要懂得勇猛精进,要懂得布施世乐,求第一义乐,以寂灭为乐。

整部金刚经从这儿开始,佛就讲关于无住相布施。开始讲受持、读诵金刚经需要积福,需要福报,而且是为未来世种福报,就在不停地开始讲这件事情。首先,这个是为了众生对受持这部经生起信心的一个引导。因为世间人嘛,刚开始学法,绝大多数人都是贪这个功德,贪这个福报,这样的话,佛就是示教利喜,以慈悲喜舍,以这种善巧来引导,不停地重复读诵的功德。而这又不是佛编瞎话,实际上就是这样。受持、读诵这部经确实有这么大的福报。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不生信心,就说明自己熏修得少,自己过去生种的善根少,没有以此为实。不能以此为实,信心就不清净,信心不清净,就不能生实相。

我们在世间,我们接触谁,我们认识一个人,与谁打交道,和谁相处,都是宿世有缘。我们都喜欢那种特别诚实的人,老实巴交的人。心不谄曲、不会花言巧语的那种,不虚虚假假的那种,我们喜欢诚实的,而且有信用的人,就是特别讲信誉的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不是总跟你对付,绕弯弯,总骗你的那种人。而且也不喜欢跟那种疑神疑鬼的人在一块儿,他总怀疑你,他总觉得你要把他怎么样了,疑疑惑惑的。也就是这部经里讲的,狐疑不信。像狐狸一样,看什么都觉得是狼。为什么?业障太重,业力太重,总是怀疑,不能生信心。对这部经典也是这样,你只要有一点怀疑,就不愿意去做。不愿意听这部经,不愿意读诵这部经,不愿意去思维这部经,更没有办法按这部经教的去做。总是相信自己的意思,执着自己那个小安乐窝、家亲眷属,那个房子,那个车子。你不知道你没有多长时间的活头了,还执着!还放不下!我们一边学着金刚经,一边去造业,一边去反着来,你学它有什么意义?你不如所教住,就是读诵了也没用。而且你学的这个力度又远远不够。明明让你一天多诵几部,今儿个诵明儿不诵,懒,想玩儿!读金刚经多累啊,一坐就是半天,师父一带我们就带我们三四个小时,总骗我们,明明说读两遍,一诵诵了十多遍。明明说让我们歇二十分钟,歇两分钟他自己又开始诵了,他诵了,我们好意思不跟着诵吗?总是这样骗我们读诵。明明放香休息,大早晨又诵经了。有些人到现在还不能理解修行是需要善巧方便的,不过已经有很多人理解接受了,被我骗了,又骗到这艘船上,骗到金刚经这艘船上。而且越诵,他越开心,他觉得比放香的时候比玩儿还好。

比如说昨天晚上我们出去行脚,走到一个地方我们坐下来歇着。一开始还有几个人,个别的人,以我为首的,还在那儿聊天,还看其他人都在干什么。可是有好多人已经就打坐了,最后再看自己,就一两个人在那儿说话,很没趣,所以很自觉地也开始打坐。最后我们发现,静坐比你说话,比你看这儿看那儿,比你吃东西,要舒服多得多,是最清净的。

当我们很专注地安住在当下的时候,我们读经也好,打坐也好,我们做一件很简单的事儿也好,都是最快乐的。比你散心,说闲话,打妄想要好很多。比你以前心识到处攀缘要快乐得多。一静下来,一不说话,马上跟天地、跟大自然、跟周围的场全都融在一起,那种寂静一下字就出来了。能随时随地坐下来,心静下来,就是习气逐渐地就转变了,你愿意独处了,你愿意安心地去做一件事情,而不是说我一会儿看看这儿,一会儿看看那儿,不停地向外攀援。其实那些都是骗你的,那种安乐、舒服是很浅的,是很无常的,还有副作用。它就像毒瘾一样,依赖它们,你永远也安不了心。

我们只有按照佛陀所教的这些方法,去受持读诵金刚经,无住六尘布施,才能真正安住。“菩萨但应如所教住”。我们才能够降伏其心,才能够了达实相,得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