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记第二讲

发表时间:2022-03-19

浏览量:932

金刚经讲记第二讲

同修们上午好,咱们继续来学习金刚经。

(第一品)“如是我闻。”这里的“我”,指每一个人。你遇到的一切,都指向你。有心者,皆可称为我。所以说,我者,佛性也。古人有一句话:但莫瞒心,心自圣灵。佛法广大,能够普及一切众生。有机缘的,有因缘的,有善根的都能够听闻。能够听闻这部经,乃至受持一四句偈,都能够得无量的福报、福德,都能为佛法做大因缘。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的本来面目,唯是一心,更无别法。你不仅能闻,举手投足,运动施为,一切都不离真性。只是众生一向以来以妄想为真,而错失了真性,执着于六尘境界,执着一切相,而不守本心,不识真心,所以轮回六趣。一旦悟得真性,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离一切相,超心意识,于本心上无少法可得,这时候息虑忘缘,荡除无明和习气,即能做佛。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会上的听法大众,都是漏尽得解脱的大比丘。佛与听法的大众都是清净的,为了表法而来这个世间示现,也就是说这些人都是成就者,都是倒驾慈航来这个世间济度众生。

“尔时,世尊食时”,这里是讲家常事、讲平常事,到了吃饭的点儿了。“着衣持钵”,佛陀和他的弟子们的饮食起居和世间人是不一样的。佛陀和他的弟子们三衣一钵,以乞食为生。到了吃饭的点儿了,他们穿好衣服,拿好碗,准备去乞食。“入舍卫大城乞食”,乞食既是活命,也是表法。表佛陀及众弟子的心谦卑,在一切众生之下,表下心、谦卑之心。

昨天跟大家在一起诵金刚经的时候也讲到,其实这部经很突出的一点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只有具足了谦德的之人,没有我相的人,没有我慢的人,没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人,才能够受持信解此经。这部经是给无我相的人讲的,是给能够普行恭敬的人讲的,这样的人能够于一切众生之下,心性柔和,不与物违,下心含笑。乞食就能很好地长养我们的谦卑之心。佛在这里给我们做了一个最好的示现、表演,佛是三界之尊,还要去乞食,做一个乞士,说白了就是乞丐、要饭的。

我们观察一下世间很多所谓的聪明人、有智慧的人、有地位的人、有身份的人、有本事的人,他们都很难做到这一点。让他放弃一切,放弃他的身份,放弃他的地位,放弃他的面子,放弃他舒适的生活,放弃他的荣耀,放弃他高傲的姿态,让他去乞食,去普行恭敬,想必都很难做到。为什么说世尊能得到人天、一切大众的尊重?是因为他能够恭敬尊重一切众生。

关于普行恭敬,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也一直在讲,很多地方都在强调这一点,六祖经常劝学人普行恭敬。而不行恭敬、不尊重他人又是众生的一个习气和习惯。六祖坛经里有一个童子,那么小的一个童子,对六祖都是一种轻视的态度,而六祖反过来对他还要称“上人”,这是六祖修行功夫的体现。说恭敬,说谦卑,嘴上讲都容易,一到现实生活中,事情一来,我们的我就出来了,习气就来了。自我出来了,就会争强好胜,那个谦卑就没了。所以,低下头,谦卑,柔和,这正是我们需要修行的地方。

世尊到了吃饭的时候,带着他的弟子去城里面乞食。佛陀和他的弟子那时被很多人尊称为圣人和圣弟子。他们是很受大众尊重的。受大众尊重,那是大众的修行。佛陀和他的弟子不会因为被人尊重就高傲起来。所以,乞食并不是以很高的姿态去行乞“哎,你给我来点东西吃”那不叫乞食,那叫找挨抽!你谁呀?凭啥给你吃的?“我有钱!”你有钱也不给你!你就是拿钱买,你去饭馆,你的态度还得和蔼,不然人家饭馆也不会卖给你。所以乞食要的是你内心真实的一个领悟,一个真实的态度,而不是演出来的。我曾经带着居士们去乞食,有些人拉不下面子,明明是乞食,还要拿钱跟人家买。拿钱买,你的姿态就低不下来,你就会觉得理所应当,就错失了降伏我慢、锻炼自己的机会。在乞食和做一切事时,我们尽量地提起正念,用恭敬的态度去做事,去待人。当你有了觉悟和功夫时,你会自然地对所有人普行恭敬。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这个“次第”讲的是一个平等心。从因果的角度来讲,佛陀和这些出家人,他们去乞食,是给众生种福田。谁赶上能供养佛陀和众弟子,谁一定会有福报,因果是不虚的。据说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和须菩提,他们两人表法不同,须菩提只去富人那里乞食,大迦叶只去穷人那里乞食。他们对乞食的对象有自己的想法,就是还有分别心。你有分别心,就跟实相之理相背了。所以佛要求他的弟子们乞食的时候一定是次第乞食,赶上哪家就是哪家。而且如果在一个地方要几次要不到,就要换地方,你不能总是逮住了一个地方去要,最后把人家要穷了。他家饭好,你每次都去他家要,这也不行。

有的人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比丘们去乞食,都是受具足戒的,都是不杀生的,都是不吃肉的,如果赶上檀越供养的是带肉的、带荤菜的食物,怎么办?其实经典里记载过,这个要用清水把那个饭洗净,把肉挑出来,连那个油也要洗净,然后再吃。不是我们想的,虽然说吃素,但是心中总想着:来点荤的吧。这就失去了乞食的意义。乞食,乞食,就让你吃最普通的、甚至是最不好吃的东西,赶上什么吃什么,减少我们对食物的贪着。好不容易赶上一次猪蹄儿,还得扔掉,而且还得把那层油也要洗掉。所以这一条就把很多也想乞食,但是总想要点好吃的人的这种心念给打消了。

“次第乞已,还至本处。”大家要好饭之后,都回到原来的住处,开始过斋。过斋之后,“饭食讫,收衣钵”,就是把钵、用具都整理好了。“洗足已,敷座而坐。”我们看佛陀的日常生活非常简单,包括:着衣、持钵、乞食、用斋,然后洗足,跟平常人没有任何的两样,非常朴实。也象征着佛法没有什么玄妙的,不是高大上的。平常心是道,佛法和修行就在日用处。就看我们怎么用心了,就看我们在穿衣吃饭、走路、行住坐卧的时候,是杂用心,还是纯一用心。是心里面想着烦恼,还是能够活在当下。你去乞食的路上还没要到食的时候,你的心是在脚底下?还是已经飞到了对方的厨房里?渴望着他给你做点什么,你能够赶上几斤几两。这个处处都体现我们的修行。佛陀和他的弟子,在行乞的路上,都做得很好,都是安住在正念中。走路就在走路,着衣就在着衣,持钵就在持钵,用斋就在用斋。不然的话,他们怎么叫叫证果的人呢,怎么叫成就者呢,叫诸漏已尽呢。他们的用心不再像凡夫一样杂用心。凡夫做着这个事情的时候,想着那个事情;过着上午,想着中午的事。时时处处都错失了本心,都在打妄想。

这时佛和大众过完斋之后,把脚也洗了,敷座而坐。你看佛和他的弟子们的生活极其单调,没有手机,也不会去游山玩水,也没有什么高档的茶艺啊,喝几万块钱的茶啊,没有!古代禅师在山里面打坐禅修,从树上掉下来啥就煮啥,掉下来松针煮松针,有什么吃什么。古人生活也是极其简单。生活简单用心就容易专注、纯正、不杂不散。而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多的娱乐、太多可以玩儿的东西,太多的欲望和追求,所以我们的用心总是散,总是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做功课。

(第二品)“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这一套动作我们也不要轻视,当然在这个时代,我们不像古人能随时用这么虔诚的心来请法。可是我们也看得到,须菩提在请法的时候,首先是即从座起,然后偏袒右肩,然后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问于佛。这是印度的一个风俗,尤其是出家人的一个风俗。因为那个地方热,他的一边肩膀是露着的,另一边肩膀用袈裟盖着,非常干净整洁,也有礼貌。所谓“右膝着地”就是单跪。不像我们中国人,学法的人一来就“咣”,俩腿都跪那儿了。国家不同,习惯礼节不同。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们看须菩提表法、请法的时候,如此的恭敬,如此的虔诚,如此的认真。“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大家看,须菩提在称呼佛陀的时候是“希有世尊”,这“希有”俩字,首先就表明须菩提对佛陀无比的尊崇、恭敬。其次“希有”是表示佛陀出世犹如优昙花,几千万年才有那么一次,多少劫才有那么一次。“如优昙花,时一现尔”,非常稀有难得。众生能够赶上佛陀出世,也是稀有难得;我们能够遇到正法,稀有难得;我们能够学大乘、学最上乘的法,更是稀有难得;能遇到善知识,稀有难得;能有同参道友在一起互相加持、鼓励、共修,稀有中的稀有;能够开悟见性,每个人都成为本尊、成为自己的世尊,最是稀有难得。

佛陀是一个先觉者,是一个大觉悟的人,他生生世世都来这个世间教化众生,把他觉悟的实相和真理传达给有缘人。他能够舍弃整个国家,舍弃王位,舍弃妻子,舍弃儿子,舍弃父亲,能够离开他的极大的福报,选择出家,为众生出家修道。他不像我们,比如说我,说句实话,当初我就是为了自己而出家,觉得世间生活苦闷,一心想出离。我谁也不为,只为自己,就是太苦了。佛可不一样,佛陀出家修道是为了一切众生,他看到众生太苦,被生老病死,被无常一直困扰,痛苦着。所以他发心出家修道,一定要为众生找出一条觉悟之路。

须菩提作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跟随释迦牟尼佛时间很长的人,佛陀的点点滴滴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这种尊重、恭敬、虔诚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不是提前准备好的台词儿,而是自然就称“希有世尊”。佛陀能在五浊恶世,能在地球上,能在娑婆世界示现,稀有难得。为什么?十方诸佛都选择像极乐世界那样的地方,像琉璃光佛、阿处佛,都选择那种美好的佛土去度化众生,唯有释迦牟尼佛能够在娑婆世界示现。娑婆世界怎么样?什么味道?有多苦?众生根基如何?我想在座的每个人都体验到了。以至于舍利弗在《维摩诘经》里面说,地球坑坑洼洼、高地不平,我们也都看得很清楚。而且到处都有牛粪、猪粪、鸡粪,到处都是垃圾。又是坑,又是山,又是河,又是沟,又是壑。五浊恶世,所谓劫浊、见浊、众生浊、烦恼浊、命浊,就是指当下我们生存的世界。

“浊”就是染污得厉害。释迦牟尼佛能在这个世间,在娑婆世界,在我们之中来示现,真是太稀有难得了!在《阿弥陀经》里,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来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说法。每一尊佛来我们身边示现都是非常稀有难得的。正所谓阎浮提众生嘛,刚强难化,心如猿猴,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恶,无不是罪。刚强难调,难以教化。多少声闻乘想度众生度不了,就放弃了。

这部经还有一点特别可贵的地方,就是劝大众发菩提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若乐小法者,则于此经,不能听受。”所谓“乐小法者”就是发不出菩提心的声闻乘人。“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所以这部经是为发大乘者,为发最上乘者,为发无上菩提心的人讲的。而佛陀在这方面是最好的一个示现,给我们表法,能够辞亲割爱,抛弃自己最富有的、最珍贵的世间生活,连王位都放下了,一心为众生离苦得乐而修道。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佛陀四十九年在世间说法,其实就是不停地讲,不停地嘱咐,不停地护持菩萨,不停地提醒、叮咛所有的修行人,不要染污,不要执取自心境界,不要迷于幻境。所谓老婆心切。像一个老妈妈一样看护着自己的孩子。学人这里出问题了,就讲这里应注意什么;那儿出问题了,就讲那里要注意什么。还要讲戒律,还要讲法理,还要讲实修,还要讲世法,还要讲出世间法。一开始先不讲戒律,因为没有犯的时候就不讲,犯得多了成了问题了,就要讲戒律。讲完阿含,要讲方等,还要讲般若,临涅槃时还要更深一步地讲实相。一直在善护念众生。

而有缘的众生,听明白佛陀本怀的人,他自己就懂得善护念了。这是自性如来在护念自己,这是觉悟的人内在的修行,他们不向外做功夫,只是但自怀中解垢衣,常看护好自心。所以“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有两层含义:一个是为初学者所讲。初学者自己不能看到自己的用心,就需要善知识、佛不停地去教导,去叮咛,去嘱咐,不要去犯戒,不要去做坏事;那觉悟的人呢?迷时师度,悟后自度。他自己就知道能守护自己,自觉地不犯律仪。他会悟到自心如来常为说法,自性如来时常显现,能够时常地提醒自己,莫染污。自己一动妄念,一动贪嗔痴的念,一要造作,自己就能看到,就能拉回来。

我们做牧牛就是做这个功课,就是让自心如来、自心的般若来管理好自己。这叫“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我们一开始学法,都是被师父天天提醒、约束、督促、鞭策。时间长了,我们自己一懈怠,自己就知道去坐禅、去诵经、去看经论;一放逸了,又想去玩儿了,自己就能收回心来。这叫“善付嘱”。自己就懂得嘱咐自己:不能这样了,你看把师父累得,我们自己管理好自己,师父就能少受些累。这就是自己能够嘱咐自己了。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部经在末法时代,尤其我们这个时代,流传的非常广泛。“末法”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就是指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一至到今天。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受持这部经?因为这部经确实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和作用,受持这部经就能够起到降伏自心、安心的作用,但是这里的受持是有方法的,是需要条件的。

我们都知道这个时代,人心越来越浮躁,尤其患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各种精神病患者越来越多,比如自闭症、焦虑症、烦躁症、抑郁症、恐惧症。经常有人会跟我讲:“师父,我特别的不安,特别的恐惧,也没有原因,在家呆着就很恐惧,找不出任何原因,而且多年了。一直受着这种无明恐惧的折磨,就是不能安心。请问师父,我该怎么办?”我们病的时候,只知道求药,而不去反思自己为什么这样?你为什么会不安?为什么心里会慌、会恐惧?因为你被妄念宰割!因为你没有收摄妄念的能力!你的心识已经离开了你的本尊了。你一直心向外驰,舍父逃走,流浪迷茫,向外不停地迷失,向外去找幻境,导致你身体的精力全都没有了,所以你会慌,你没有心力把妄念收回来。你习惯了活在妄识中。那怎么才能把心收回来呢?受持读诵金刚经!

“读一遍管用吗?”那我不能说一点用不管,但是微乎其微,因为力量太小了。“读十遍呢?”还是太少了!“一百遍呢?”还是太少了!要每天读,要积年累月地读。你有那个时间在那打妄想,让心不安,让自己非常痛苦,为什么不花一点时间去读诵金刚经呢?我们不愿读,读不下去,说明我们的业力、无明远远大于自己的这点善根。那怎么办啊?要发心,要持五戒,要多种善根,要多听经闻法,要多亲近善知识,要来道场,要让大众加持你,要为大众服务,把助道法修好。

最近道场大众读诵、背诵金刚经已经一个多月,快两个月了。我们这段时间一直在共修金刚经,大家全是法喜充满,感觉安住的力量越来越大。这就是共修的力量、加持的力量。你自己的力量有时候很薄弱,需要共振。人就是一种群体动物,大家都做的事情,就会觉得有力量,他就愿意做。比如一栋房子特别漂亮,但是周围一个人都没有,没有别的房子。那这房子卖得再便宜,你也不愿意买,你会疑惑,为什么周围没有人呢?一到晚上,想到就你一个人在这个房子里面,你觉得瘆得慌。人一多了,热闹了,有点儿人气儿了,大家都去住,你也愿意住了。我们刚学佛法,没有力量的时候就是这样,需要被督促,被加持,才愿意精进用功。

经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一定不要提前扔掉这个“筏”,别老住在后边那两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还没有法呢,还没到岸呢。就跟你不会游泳一样,拿个游泳圈到河边,一边喊着:“此岸即是彼岸”,一边“咣”就跳进去了,把游泳圈也扔了,淹死了。你得先游过去,再扔掉救生圈,不用那么急扔它,到了岸再扔来得及,别老想着扔救命的东西“师父讲的要舍法”,那得分时机、分因缘、分人,就是同一个人还得分不同的时期。

末法时代的众生就是其心烦躁,总是不安。其心躁动如猿猴一样,拿起这个,又盯着那个,放下这个,又拿起那个,六根不够他用的。正是因为六根不停地向外攀援,导致心神、心识、精力大量地消耗,这个人就空了。生命力给耗空了,整个人处在一种无力的状态,身心疲惫。所以会有种种的不安、种种的恐惧,难过、焦虑就现前了。为什么?就像小孩儿一样,他傻呀,突然间看见好吃的,也不知道量,玩命的吃,最后噎到了。有的父母也傻,看孩子爱吃这个乳、爱吃这个糖,玩儿命给,一桶都给进去,完了,把孩子给撑死了。

这个时代经济发达了,物质丰富了,众生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一样,玩儿命地摄取六尘境界,玩儿命地贪着,导致有些人三四十岁就重病缠身,一命呜呼了。他不懂得节制,不懂得降伏其心、收摄六根。电视剧能从晚上十点一直看到第二天凌晨三点;游戏一打就几天几夜,猝死;跟朋友整宿整宿地喝酒,聊天,你不得肝病等着啥?为什么这样?以前穷,现在有钱了,我得补过来。你再怎么补过来,那都是假的、虚妄的,骗你的神识、骗你的心识。你上当受骗了!那里啥也没有,最后落一身病,落一身痛苦,自作自受,没人替代你。你越追求六尘境界,你的心越不安。

大家一定记住这一点:你抓取什么,只是感觉一时安心,其实那个东西会增加你不安的错觉。不安也是错觉,但是一旦你习惯了,它就变成了真实的,让你非常痛苦,三途境界就会现前。所以当我们习气出来的时候,一定智慧、正念立刻出来提醒自己:越贪这个你越不安。就跟吸毒一样,跟喝酒一样,跟抽烟一样,“我最后一根儿了”,你再加这一根儿,只能导致它更重。“我今天再喝这一瓶儿”,永远还有明天这一瓶儿。所以这个必须及时立刻就刹车。贪图六尘的习气,一定要戛然而止,要急刹车,再难再痛苦,也要戒掉。因为你越晚一天,越难戒。

须菩提看到那个时代,包括后世众生的这种现象,就代众生来发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如果想修行,怎么来安住其心?这个“云何应住?”是怎么如理如法地让这个心安住。“云何降伏其心?”怎么来降伏自己的妄想、烦恼、无明?须菩提的问题,正合世尊意。就是说,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是大众、是众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们不能安心,不能降伏其心。众生之心就像猿猴一样,不停地攀援、跳跃、躁动,很难有一刻真正安心,即便一时安心,也是通过抓取,而不是通过无依来安心。都是抓取一些东西暂时安心,越抓取其实越不安,越抓取越需要更多的东西来满足自己,变成了恶性循环。

这时须菩提问:到怎么来安住?怎么来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佛说:你问的这个问题太及时,太好了。“须菩提,如汝所说”,须菩提啊,正像你说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佛陀示现在这个世间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慈悲喜舍,六度万行,以种种的善巧方便来引导众生觉悟实相。所以佛陀会一直嘱咐学人,会一直嘱咐弟子。本来是一乘之法,本来是一实相法,本来是一心,方便说于三乘,因为众生不能够明白佛意,不能直接就顿悟本心,所以佛陀就把一乘实相之法方便说成三乘,先讲因果,讲福报,讲持戒,讲六度,讲修福,讲和谐人际关系,讲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当我们远离了粗重的烦恼之后,再开示“唯是一心”实相之法。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大众要认真仔细听,下面就开示怎么来安住,怎么来降伏其心。“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为了强调后边的开示,很郑重地讲应该这样来安住,这样来降伏其心。佛一直安住当下,一直活于正念,一直在为众生表法。但众生总是向意识中取佛法,流入未来心,错失佛陀当下的“如是安住”、“如是降伏其心”。佛在这样讲的时候,根基好的人言下可能就顿悟玄旨,会被佛当下示现的一言一行所启发。就像世尊拈花,迦叶真正看到了一样。你的每一个当下,一语一默,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回头一转脑,一起身,一坐下,都是悟道的机会。当你心不外驰,一念回光,就能做佛。这些最平常的功夫做足了,自然就安心,自然就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须菩提说:我们会认真仔细地听,我们很想知道怎么来安心,怎么来降伏其心。其实当须菩提这样问的时候,佛陀最直接的开示已经说完了。但大多数人都错过了,或者说听不懂,那佛陀只能继续巧施方便,详细讲解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

金刚经中的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我们再看一遍。就是须菩提问佛: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我们仔细看,其实须菩提的问题,佛陀已经用最后一句话非常直接明了地开示完了。就是: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有的人还不懂,也听不明白,佛只是说了个如是安住,如是降伏其心。具体怎么安住,怎么降伏其心,根本没讲啊?

明明已经讲了,只是大多数人听不懂,错过了而已。

我们看禅宗祖师如何回答与须菩所问的同样的问题。

僧问法眼: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禅师云:是曹源一滴水。僧惘然而退。时天台韶禅师于坐侧,豁然开悟。

我们看,僧人只是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只是回答了:是曹源一滴水。僧人惘测,而天台韶禅师却一闻便悟。法眼的回答,与须菩提问佛,云何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如是安住,如是降伏其心,完全一样。

又如僧问沩山:如何是道?沩山云:无心是道。僧问:某甲不会。沩山曰:会取不会的好。僧曰:如何是不会的?沩山曰:只汝是,不是别人。

沩山回答:会取不会的,以及只汝是,不是别人。与“是曹源一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完全一样。

大家于金刚经此处,佛说如是安住,如是降伏其心,即能反照,安住当下,不流入未来心,即会佛意,即会修行。也不劳看佛陀后面委曲开示,一遍葛藤。

我们看后边释迦牟尼佛的讲解之前,因为我们读诵金刚经也有一段时间了,在读诵金刚经的时候,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妄想很少,因为我们读的速度很快。所以我们学经典不要一味地去执着沉迷在佛经的语言文字里,你要懂得会用,你要懂得学一句就用一句。怎么降伏其心呢?我们在读诵金刚经的时候,你没有打妄念的时候,那就是降伏其心,那已经就是如是安住,如是降伏其心了。还要再去找一个别的安住,别的降伏其心吗?不用。随时都能安住,都能降伏其心。不是问“云何应住”么?那已经如法安住了。怎么度众生啊?起一个念,又去想一个烦恼了,拉回来,就度了众生。

“有众生可度吗?”“没有。”“度没度众生?”“度了。”“度什么众生?”“度自性众生。”“度什么众生?”“度妄想,度贪着,度嫉妒,度无明”“度胎、卵、湿、化。”

那你奔哪儿找一个卵呢?你奔哪儿找一个胎呀?这个胎不就是无明嘛!不就是妄想嘛!咱们看佛经一定要有自己的领悟、自己的悟处。怎么才能够自己去领悟?你先要做!这部经佛陀讲得最多的地方是什么?你去做!你去读,去背诵,去受持。讲得最多的地方是什么?是读诵、信解、受持。几乎就像一个交响乐一样,就像一首特别磅礴的音乐一样,不停地在演奏着同一个主旋律,隔两段,隔三段讲一次,隔几段又讲一次。难道我们还听不出来吗?如果你真的很认真地读金刚经,你一定能读得出佛陀的最深的用意,其实是非常直接的用意。佛还要怎么讲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他已经讲得再明白不过了。只不过,我们懒惰,不愿意去做这些事。

如果我们不去读诵的时候,那这部经的作用就很难在你身上发挥出来。咱不像古人一样,根基好的人,我不诵《金刚经》,我自己牧牛。我不诵《金刚经》,我读《楞严经》。我不诵《金刚经》,我诵《大般涅槃经》,我诵八十卷的《华严经》,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而我们这个时代,《金刚经》如果你都不愿意去读诵(三十分钟就能读完),你怎么可能愿意去受持《法华经》呢?法达禅师读诵三千部《法华经》,你想一想都害怕。你想一想,一部《法华经》要诵七八个小时,三千部是一个什么概念?咱们在座的有一半人都没有真正从头到尾读过一部《法华经》。三千部,你想一想,十年的时间,每天一部。他不开悟谁开悟啊?为什么他到六祖那儿,六祖几句开示,法达就开悟了?功夫做足了,妄想烦恼尘劳都脱落了,所以一启发就开悟了。

我们如果不去读诵金刚经,不去做这个事情的话,那它的作用,你永远无法经验。至于说怎么安住,怎么降伏其心,怎么发心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度者,你就不能够去亲证。

“师父到底怎么来安心呢?”“读金刚经。”

“读金刚经怎么就能安心了?”“你看,你不读,就会一直问问题,你就歇不下妄想,就不能安心。你去读,这些问题就会逐渐消失。其实根本没有问题,你就是想问。”

你光起问,你光疑问,“你给我的这颗种子,真能长出西瓜来吗?”你先去种啊!你站地里站着,站几天、几年,它也长不出西瓜来,因为你不做!你不开始!有些人还没去读金刚经呢,先给自己弄一个台阶,要奔下滑:金刚经不用受持读诵,知道意思就行了吧。多少人都是这样,为自己的懒惰,为自己的放逸找借口。要知道这部经不是让你仅仅知道意思,更是让你去做的,让你如是安住,如是降伏其心的。是让你“菩萨但应如所教住”。是让你按照佛陀所教的去安住的,这个就特别难了。多少人在这里就退转了。单纯从读诵金刚经这件事上,在这个地方,很多人就放弃了。因为真正去读诵的时候,你要花时间,要花精力,要布施六根的享受,你身体要累的,要布施很多的娱乐、很多的休息时间,布施睡眠,布施饮食。有些人爱吃,有些人爱玩儿,有些爱聊天儿……这些都要放弃的,都要牺牲的,都要布施的。

金刚经讲得最多的地方,一个是受持读诵,还有一个是布施。这才是金刚经的主旋律,而这些都是“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应如是布施,都是一个意思,都是让你不着、不住、不染,让你舍,让你当下安住,当下降伏其心的。怎么舍?怎么布施?怎么不着?怎么安住?老老实实地读诵!

这一会时间也到了,我们就先和大家学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