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记第一讲

发表时间:2022-03-19

浏览量:1228

金刚经讲记第一讲

同修们上午好,我们从今天开始跟大家一起来学习金刚经。

这段时间,一直和大家在一起共修金刚经,包括读诵、背诵、思维解义,平时也会给大家做一些零星的开示。从二零一五年讲过一次金刚经以来就一直没再讲,也一直想再深入地和大家在一起学习一遍,一直没有机缘。佛法从缘起,今天终于有这个机缘和大家再一次一起深入地学习这部禅宗经典——《金刚经》。此经全称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前一段时间也写过一篇关于金刚经的讲义,叫金刚经大义,也有一定的篇幅,在公众号已经发过了,大家有机会也可以看一看。那个主要就是串了一遍金刚经的义理,这次我们讲金刚经,主要是从实修的角度会多讲一点。

我们先看这部经的经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到经题,我们看一下经文,在第十三品:“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我们看这一段,其实这一段已经讲得很明白了。如果有心的人,根基好的人一看到这一段,就知道了整部金刚经所讲的一个主旨。为什么?金刚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也就是说这部经的经题已经显露出了一个信息:金刚经,非金刚经,是名金刚经。什么意思?并没有这部经。金刚经还有一句话叫“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说“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所以说,这部经的宗旨,也即核心内容就是空。空是本来空,这个需要学人自悟自修,自己默契,不是讲空,也不是证空。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经问法的人叫须菩提。须菩提是解空第一。也就是说这部经其实什么也没有讲,为什么呢?金刚经者,即非金刚经,是名金刚经。

就像《维摩诘经》有另外一个名字:《净名经》。净,清净,干净,无一物;名,名字,概念。一切法只是假名而已,没有任何一个法是实有的。也就是《涅槃经》里所讲的“一切皆空,一无所有,三界六道根本性离,断一切相,一无所有。”六祖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这个空、离一切相、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是从究竟的角度,是从佛性的角度,它已经是圆融的,它已经就含着一切的妙有。为什么含一切妙有?不是说本来无一物吗?为什么又是含一切妙有?本来没有任何虚妄、无明、烦恼、有所得、生灭、无常、人我是非、六道三界,这一切都不真实。这就是佛性的妙有。妙有是指什么呀?有常乐我净、有真如佛性、有一切的善法功德。所以我们不能把“本来无一物”和“常乐我净”割裂开,它是完全一致的。而很多人会说金刚经里面只是讲空,没有讲到实相。又说六祖大师的“本来无一物”还不究竟,只是讲到了空,没有讲到妙有。这是他们自己的理解有问题,他们并没有真正明白六祖大师所说的话,也没有真正看懂金刚经。

《涅槃经》里还有一段话是:“善男子,如汝所言,若人闻我说大涅槃一字一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汝于是义,犹未了了。”因为《涅槃经》里面也确实这样讲过:如果有人能够听闻《大般涅槃经》中的一字一句,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经里表法的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他并没有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以佛就重点开示:“汝当谛听,吾当为汝更分别之。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大涅槃一字一句”,后边是关键的地方,“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不作闻相、不作佛相、不作说相,如是义者,名无相相。”也就是你读《涅槃经》真能读到它只是文字,它没有任何的实义,那你只需读一个字,就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读金刚经也是这样,你读到这关键的一句明白了它的真正含义,就是不作字相,也不作句相,也没有一切的法相,你就开悟了。

其实金刚经里面也有一句经文跟涅槃经里的这个意思是一样的,第三十二品:“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个不取于相是不取一切相。所以这些都是这部金刚经所要传达给大众的一个主旨。我们在明白这个主旨的基础上,再深入学习这部金刚经,就能明白它所包含的圆融的世谛和第一义谛,有为与无为微妙的结合。在这个究竟的义理上,再去深入学习金刚经的实修的部分,就不会偏空。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偏于一个空理,或者是偏于一个事,不会偏于口说般若。

所以《涅槃经》里面讲到“如是义者,名无相相,以无相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和《维摩结经》(《净名经》),还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表达的宗旨就完全一致了。所以我们受持这部金刚经,如果是上根人,从究竟的、顿悟的角度来讲,以无相、以空、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来受持此经,是名究竟受持。《六祖坛经》里也讲过“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亦是此义。

金刚经是禅宗的一部根本经典,学习禅宗的人没有不通达、不去读诵这部金刚经的,都是烂熟于心。比如说庞蕴有一段关于金刚经的绝妙开示:“居士见僧讲金刚经,至无我无人处,居士问曰:既无我无人,谁讲、谁听?”讲金刚经的座主,被庞居士这样一问,当时就无语。按说讲金刚经的座主应该是很通达的,但是被庞居士这么一问,当时就没有话讲,说明他根本没有通达这部经到底讲了什么,只是在文字上知解其义“居士乃以诵曰”,庞居士就讲一个偈子,“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劝君休历座,不似直求真。”既然说是无我和无人,哪有一个能讲的和能听的?“作么有疏亲”就是没有疏和亲。亲,就是亲近;疏,就是陌生远离。一切法就平等,还讲什么呀?劝这个座主赶紧休息。“休历座”就是不要再到处讲说了。这个“历座”中“历”是经历的意思,有点像我们现在开演唱会,这个地方讲完了,换一个地方。你也不用轮流地到处去讲这个经,歇歇吧。讲了半天,也不会佛意。不如直接求真,直用直行,直见本性。“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一切众生金刚本性,没有少法可得,你得抓住这个宗旨,才不会依文解义。像德山禅师似的,做了一个青龙疏,专门注金刚经。这个“疏”不是我们书本的书,是注疏,解释的意思。他这个解释蛮多的,还得拿担子挑。唐朝已经有纸张了。那还要用担子挑,你想他得注多少。如果说一本书两本书,用得了用担子挑吗?至少得十本吧。一部金刚经注这么多,所以没有明白宗旨就会注那么多。

我打算这次也讲一百会,最好总结出文字来,也拿担子挑。哈哈哈。时代不一样了,人们爱听讲,爱看文字。当然我们一开始也要把这部经的经题、宗旨讲给大家,然后我们再讲实修的部分。“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没有少法可得,没有什么可说的。讲的说的都是方便,这部经不停地在讲: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佛说世界即非世界。其实就是要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信息:一切法都是从意识生,从妄想生,从分别有。因名才有,因名字、因妄想、因分别而有。《楞伽经》里面讲到五法三自性,都是在说这个实相。五法里边的名、相还有分别,其实就是妄计所执。先动念,然后妄想,然后分别,名字出来了。名字出来,法相就出来了。如果我们能通达一切法但有言说,皆无实义,也就悟到诸法实相的根本,然后我们再通过实修来转变这个习气,转变执着于名相、执着于自心分别的习气,不再取自心境界,就能解脱。

“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我们看庞蕴居士诵的最后一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这个金刚经的宗旨、它的一个整体的精神点了出来。通过这么几句话,就把整个金刚经的大义全讲出来了。当时这个座主听完之后,欣然仰叹:确实,我讲法如瓦砾,仁者讲法如真金。

我们再看傅大士是怎么讲金刚经的:“梁武帝请大士讲金刚经,士才升座,以尺挥案一下”,尺就是那种案尺,“便下座,帝愕然。”梁武帝很惊讶,不知道怎么回事,难道要上厕所吗?这么快“圣师曰”,这个傅大士就讲,“陛下还会吗?看懂了吗?”帝曰:“不懂”,大士就说:“大士讲经毕”。这部经我讲完了。上来,一坐,起来,下去,这部经讲完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非般若波罗蜜经,是名般若波罗蜜经。他用这么一个动作,就把这部经的主题讲出来了。所以我们看经典,一定要看到它最核心的部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重点,有一个中心,有一个关键的地方。当然这个关键、中心它也不是独存的,它是被一些血肉缠在一起,被一些知解、被一些因缘裹在一起,你得善于发现这个东西,这是这部经的经题。

我们对诸法实相、诸法空相的理解,一定不要流于意识,它不是一个意识里面空的概念,它是真性的一个体现。诸法空性就是真性,无心即是真心,一无所有就是遍一切处、就是一切有,这一点很重要。

早期我也接触过一些人对金刚经的评价,包括五时说法,认为金刚经是在四时说般若的时候讲的。有些人从判教的角度讲,认为金刚经不是最究竟圆满的,这其实全都是错误的说法。说涅槃时,讲法华、金刚三昧、无量义经,才是究竟圆满的,其实这种说法都是偏颇的。佛法是对众生根基而讲,它没有一个定论说哪部经就是究竟圆满,只是应众生根基而显现。法则是一法,因人而有所谓的根基。而金刚经在整个佛法里面,是非常圆融的,直接开示第一义谛。既讲发菩提心,又不说断灭,又讲持戒修福,又讲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才能得闻如是言说章句。虽然在这部经里边佛也讲了,释迦牟尼佛过去在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前悉皆供养承事,没有空过,都没有明白诸法实相。到了然灯佛前,他突然明白了:没有少法可得,所以然灯佛给他授记。那他在八百四千万亿诸佛前供养承事,难道就是白白做的吗?不是,正是因为有这些积累,他才能够在因缘会遇的时候,在然灯佛前悟到:无有少法可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才给他授记。所以这部经可不是单纯说空、说理、说般若,它是非常圆融的、究竟的、透彻的一部经论。

我们这次学习金刚经,会学得更深入一点,会学得非常细,完全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即实修的角度,自证的角度。楞伽经里所讲的自悉檀,自证所行境界。从这个角度来讲,引导大家进行实修。比如经典里面(第二十七品)讲:“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如果我们学金刚经以为不用修福,也不用成三十二相,很容易就堕入断灭空,很容易堕入无为坑,堕入声闻境界。(第二十三品)又讲:“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面有两个环节很重要:一个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另一个就是以无我的精神来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很重要。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你落在一个无我上而什么都不做,你也得不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你执着一切善法,而没有无我的智慧,也只是世间的善法,也得不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后面紧接着又讲一句:“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这点很重要,这是理上的一个总的方向,这个根本不能忘。不管你做什么,一定要不离这个根本:一切法,但有其名,并无其实。在这个根本基础上,修一切善法。虽修一切善法,不能忘记,实无善法,莫执善法。如果你只是抓住一个理上的根本,事上你没有去圆融,没有去结合,没有积累,没有实修,同样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六品)又云:“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这个“以此为实”是真实地理解佛所讲的这部金刚经,真实地信受,没有丝毫的疑惑。一个“实”字就能检验出我们对这部金刚经是否真正领会。如果你还怀疑,还对这部经产生疑惑,还有逆反心理,你就读不进去,不能做到每天专修金刚经,没办法受持。读两天行,读两天、荒废半年,然后又读一天、又荒废半年。这样不是真正受持金刚经,很多的义理你也不清楚。那这部经里别说这些简单明了的地方你读不懂,许多地方你更看不清楚。细节、关键的地方,你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你不去一句一句地读诵,用心地去思维其义,你没办法知道佛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就像须菩提讲的“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你以为你读懂了,实际上你没读懂。

你真正地把佛讲的每句话都去解了吗?你能像须菩提那样深解义趣了吗?那涕泪悲泣就更别论了。你肯定没有涕泪、没有悲泣,因为你没深解义趣。你没深解义趣,就不知道佛在这部经里用心是多么良苦。你看看这部经有一半的篇幅,佛都在讲受持读诵这部经的福报和功德。“东方虚空可思量不?”“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佛说是沙不?”讲恒河沙,讲东方虚空,南西北方虚空,都是在讲这部经的功德果报。(第十六品)讲“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佛处处在强调这一点,就是为了让我们对这部经生信心。而这些细节我们在读诵、受持金刚经的时候都要注意,为什么说一定要讲信心呢?有信心你才愿意踏实下心来,死心塌地地来诵这部经,来借助于这部经典息虑忘缘,远离世俗的烦恼、造作、攀缘、求取,这是一个妙法。

这部经里边还有一句话非常经典,非常精彩:(第六品)“如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这几句话非常非常重要,你要把这几句话领悟了,你一定会花大量的时间来读诵受持这部经。因为这就是一个法门,金刚经就是一个般若筏,实实在在的般若筏,但你得会划这只筏。这只筏不是单独用来口说和知解的,而是用来使用的,用来直行的。难道佛在这部经里边不停地讲受持读诵、受持读诵,是一句空话吗?难道没有他更深的用意吗?没有他的深义吗?如果没有,佛为什么一次次地重复,不厌其烦地讲同一件事?可是,为什么我们每次读金刚经,这些地方就错过去了?这一年三百多天,我们连一天都没有真正去用心读金刚经,更别提背诵。

觉范慧洪禅师(《林间录》的作者),在《林间录》里面记载,“金刚般若经,以无住为宗。以无住为宗,则宜其所谈皆荡相破有。”无住,就是破一切有,破一切相。“纤尘不立也。而经赞福胜者半之。”慧洪禅师看到了这部经里隐藏的一个关键点:赞福。为什么说是隐藏?佛没有隐藏,只是这个时代的我们,只盼结果,不重修福。只想顿悟,不欲渐除。这部经里赞福德、功德、果报,有一半的篇幅。“持戒修福者,为有为事耳?”持戒修福难道是有为法吗?“而世尊答能以此经生信心者,必此人。”世尊在这部经典里说,能受持、能信受这部经的人,一定是持戒修福的人。“何也?”为什么呢?这就是在启发我们。最后禅师没有回答,是让我们去深思,去悟。我们自己如果在读诵金刚经的时候,没有这个认知和启发,那佛陀的本怀就被我们错过了。禅师在这里启发我们:为什么有一半的篇幅都在讲福报?还要讲在末法只有持戒修福的人才能闻此章句而生信心?

所以我们要不要重新来面对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重新来深入地学习这部经?实修这部经,受持这部经。古时真正践行受持读诵这部经的人非常多,也有很多灵验。为什么会有灵验?是因为如实地去读诵受持。今人为什么没有作用?没有人能十年如一日地认真受持读诵这部经。

佛在金刚经里用了这么多的篇幅讲受持读诵,说明佛性的第一义谛和世谛(有为)是没有办法截然分开的,此经并不是空谈实相之理,而是一定有它的细节、有它的骨肉,有实修在里边。

金刚经作为一部大乘的、了义的经典,又是般若部的重要经典,又是禅宗的根本经典,它在中国的历史上,它的名气、它的影响力是最大的。自古以来,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非常之多,而且还有一件跟金刚经有关的事情,就是六祖大师也讲过金刚经,叫《金刚经六祖口诀》。这部论后人讲的不多,但是在《大藏经》里面有《金刚经六祖口诀》,是讲金刚经里边非常精彩的一部。

我们将来有机会会跟大家来学这部论,因为这部论又相当于另一部经了。六祖大师本身就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又有一部《金刚经口诀》,它的注释可以称为经典。

达摩来到中国传禅宗顿法,一直到五祖弘忍的时候,都是传《楞伽经》,以《楞伽经》来证理,来印心。到了五祖弘忍传法给六祖的时候,用金刚经来印证所悟之理。我们都知道坛经里记载的,五祖为六祖讲金刚经,把金刚经的大意讲解给六祖。经典里面记载,还用袈裟遮着,这也没有什么神秘的,你也不要多想,当时外面风大。但是讲金刚经是非常明确的,而且五祖和六祖都是经常劝学人,受持读诵金刚经即能见性。

咱们这次跟大众在一起学习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而且是第二次学习,重新学习,也是因缘会遇,机缘难得。早在去年我就想在道场讲,今年又有好几次想讲,但一直就是没讲成。因为这段时间大众一起每天都在读诵、背诵金刚经,一段一段地背诵,而且我一个一个地去考试,几乎所有人在我面前都背过。到目前为止,大家还在坚持背诵,背完一遍再从头背,从头背完了再背。我们要依佛的教导,先熟读熟诵经文,再如理如法地去实修,依教奉行,要尽能受持此经。所谓“尽”,要全部的来读诵,而且要把它背下来。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来讲,这是必修课,你必须背下来。我想古人的记忆力要比我们好,以他们当时的条件,他们对文字的理解驾驭能力,百分之九十的祖师都会背金刚经。你不能因为自己是现代人,就不背了。我脑子不好,就不需要背了。你当然可以不背,你不学禅宗,你不用背了。这部金刚经是禅宗的根本经典,根本之中的根本。这里不需要什么讲理讲第一义,不背是真背,但能知无法,是真背诵。心里一堆烦恼,会说这些,有什么用?

我们都知道,佛教里面有很多的宗派,有天台宗、贤首宗、净土宗,每一宗都有它的所依经典。比如天台宗,专门就是研习《法华经》,智者大师有天台三大部。贤首宗(华严宗)专门以《华严经》为根本经典来学习。净土宗是净土三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密宗有密宗的根本经典。唯识有唯识的经典:《解深密经》、《楞伽经》、《瑜伽师地论》等等。那禅宗的根本经典就是这么几部:《金刚经》、《六祖坛经》、《维摩诘经》、《圆觉经》,最重要的是这几部经典。而《金刚经》又是这几部之中最简要,最直接,最经典的经典。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部经先读得滚瓜烂熟,然后再用点心,把它背诵下来。只要我们天天坚持,每天都受持读诵,时间长了,一定会背下来。

我们背诵金刚经,并不是要求一个结果,不是一定要把这部经背下来,而是通过背诵,长养功夫。通过背诵,息虑忘缘。通过背诵,来做牧牛的功夫。通过背诵,进行实修。通过背诵,来改习气。通过背诵,来护好自己的念头。背金刚经不是目的,而是享受这个过程。能背下来,并不是我们要求的结果。我们只是借助金刚经作为一个修行的工具和法门,借助于背诵它来牧牛,借助于读、背金刚经来做功课。

还是那句话:“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金刚经是一个筏,它里面讲了这么多善巧方便,这么多的工具,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筏来度自己大量的烦恼,度过那些无聊造作烦躁的时间。你不去读诵,你就打妄想。

我们都不像古人,能老老实实地在石头上一物不为,在水边林下长养圣胎。咱们就一条小溪,几块石头,那么多人住在这儿,根本抢不上。有的人已经在那立牌子了,那是他的,你坐不了。他早就把那块石头据为己有了。有的人把楼道二楼的那个楼梯口据为己有了,你根本到不了跟前。不好意思,这里我占了;有人把小花园据为己有了。所以我们不能像古人那样自觉自发地做功夫,我们不能每天老老实实地牧牛。古人也没有诱惑,也没有染污,都在山里边,在远离世间的环境里,也没有什么娱乐,他又有这种自觉能力,所以好做功夫。我们这个时代不一样,诱惑太多,染六尘的机会和可能性太大。那我们就靠读诵金刚经来降伏其心,让心安住。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这是我们这次学习金刚经,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一个意义,就是为了借助金刚经来做功课。而且这又是佛陀在这部经里一再教导我们的,不是我们自己非要逼着自己这样做,是佛陀逼着我们要这样做。我们作为佛子,一定要听话呀。佛陀一直讲,于后末世,于后末世,受持读诵,受持读诵。佛看的很清楚,末法时代,于后末世,众生一定要借助读诵金刚经这样一个方法,来安住其心,降伏其心。不是绝对所有人都需要大量地读诵,像六祖那样根基的人,直接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用在生活里就行了。但是那是个别的特例,大家想想,那说的是你吗?你能在生活中一切事,一切处,不需要任何的过渡,能直接无所住而生其心吗?面对任何境界,都能生无所住心吗?千万之人中,少有一人二人可以顿超一切的方法,一切的方便。像临济那样,人家之前也是做过大量功课的,不是没做过,而且都不是一年、两年,都是十年、八年。香严禅师四十年才做成;云岩禅师好几十年才悟道;南泉十八年才解作活计;赵州八十岁了,还去行脚,补上这些功课。不补其实也没事,但是他实在没事干,就补补。

我们也是这样,我们在道场没事的时候,就是读诵金刚经。经又不障碍我们,我们在明白义理、明白根本实相的基础上,在理上顿悟的基础上,再做“事需渐除”的功课,就不会修偏了。

而且这个时代,大家的一个通病就是实修的环节非常薄弱,只想知解,口说佛法,不想实修佛法。也不会实修佛法,没人引导,不懂得怎么做功课,不知道做功课的重要性。那我们正好借助读诵金刚经来作为一个实修法门。我们前面讲过立禅、觉知、读诵楞严咒,再加读诵金刚经就更好了。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读诵楞严咒,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去立禅。而读诵金刚经,它既能修定,又能修慧。这部经会一直提醒我们实相之理,然后我们读诵它,又能够收摄六根,又能够牧牛,尤其速度读快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时间打妄想。

这一天你读几部金刚经下来,不读的时候,你在哪儿一呆,都会非常安静。因为你收摄身心的模式已经养成了,你心向外驰的习惯逐渐转变过来了。通过大量的读诵,你的心已经逐渐安静下来了。你的心一直是收摄的,它形成一种习惯,一种惯性,一种力量“悟此法门,由汝习性。”这个习性是靠你不停地去培养、不停地去训练,才养成的,不是拿嘴说出来的。

关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经题,和这部经要讲的与实修有关的重点,这一会就讲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