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训

发表时间:2021-09-19

浏览量:1136

古训背

最近一段时间,道场每天要求大家背诵一两段开示,为了增加大家如理思惟和理解文字的能力。不能前来道场的在家同修,建议大家背诵这些段落,把祖师开示的法要铭记在心,融为己有,时刻鞭策自己用功修行,莫把佛法停留在知解上,最后贻误自己。

下面是节选的背诵段落,供大家参考背诵:

 

志诚慕道

永嘉大师云:然而正道寂寥,虽有修而难会;邪徒喧扰,乃无习而易亲。若非解契玄宗,行符真趣者,则未可幽居抱拙,自谓一生欤。应当博问先知,伏膺诚恳,执掌屈膝,整仪端容。晓夜忘疲,始终虔仰。折挫身口,蠲矜怠慢。不顾形骸,专精至道者,可谓澄神方寸矣。

 

勤行勿倦

圣贤之学,非造次可成,须在积累。积累之要,惟专与勤。屏绝嗜好,行之勿倦,然后扩而充之,可尽天下之妙。《禅林宝训》

 

发心向道

古人最初发心。真正为生死大事。决志出离。故割爱辞亲。参师访友。历尽艰辛。心心念念。只为己躬下事未明。忧悲痛切。如丧考妣。若一见知识。如婴儿得母。傥得一言半句。开导心地。如病得药。若一念相当。胸中了悟。如贫得宝。捐身舍命。陆沉贱役。未尝惮劳。若二祖之安心断臂。六祖之坠腰负石。百丈之执劳。杨岐之供众。凡名载传灯光照千古者。无不从刻苦中来。

乃至过去诸佛。求无上菩提。舍身命如微尘数。无一类而不受身。无一身而不苦行。百劫修因。故感天上人间。无量供养。乃至末法儿孙。犹受用白毫光中一分功德不尽。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者哉。《憨山梦游集》

 

雪堂曰。学者气胜志。则为小人。志胜气。则为端人正士。气与志齐。为得道贤圣。有人刚狠。不受规谏。气使然也。端正之士。虽强使为不善。宁死不二。志使然也。《禅林宝训》

 

美成在久

物暴长者必夭折。功速成者必易坏。不推久长之计。而造卒成之功。皆非远大之资。

夫天地最灵。犹三载再闰。乃成其功。备其化。况大道之妙。岂仓卒而能办哉。要在积功累德。故曰欲速则不达。细行则不失。美成在久。遂有终身之谋。圣人云。信以守之。敏以行之。忠以成之。事虽大而必济。

昔喆侍者夜坐不睡。以圆木为枕。小睡则枕转。觉而复起。安坐如故。率以为常。或谓用心太过。喆曰。我于般若缘分素薄。若不刻苦励志。恐为妄习所牵。况梦幻不真。安得为久长计。予昔在湘西。目击其操履如此。故丛林服其名。敬其德而称之。《禅林宝训》

 

恁么不恁么总不得

药山惟俨禅师初参石头,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常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头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山罔措。头曰: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山禀命,恭礼祖,仍伸前问。

祖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山于言下契悟,便礼拜。祖曰:你见甚么道理便礼拜?山曰: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祖曰:汝既如是,善自护持。侍奉三年。《禅灯集》

 

无心尽同谤

初参石头。头问:哪个是汝心?师曰:见言语者是。头便喝出。经旬日,师却问: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将心来。师曰:无心可将来。头曰:元来有心,何言无心?无心尽同谤。师于言下大悟。《禅灯集》

 

白云端禅师。有逸气。少游湘中。时会禅师新自杨岐来居云盖。一见。心奇之。与语每终夕。会忽问曰。上人落发师为谁。对曰。茶陵郁和尚。会曰。吾闻其过溪有省。作偈甚奇。能记之否。端即诵曰。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会大笑而去。端愕然左右视。通夕不寐。明日。求入室咨询其事。时方岁旦。会曰。汝见昨日作夜狐者乎。对曰。见之。会曰。汝一筹不及渠。端又大骇曰。何谓也。会曰。渠爱人笑。汝怕人笑。端因大悟于言下。《林间录》

 

潭州东明迁禅师乃真如喆公之嗣。天资雅淡。知见甚高。晚年逸居沩山真如庵。有志于道者。多往亲炙之。一日。阅楞严经。至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有僧侍傍。指以问曰。此处佛意如何。迁曰。释迦老子好与三十棒。僧曰。何故。迁曰。用按指作什么。僧又曰。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又作么生。迁曰。亦是海印发光。僧当下欣然曰。许多时蹉过。今日方得受用也。《林间录》

 

夫出家者,为厌尘劳,求脱生死。休心息念,断绝攀缘,故名出家。岂可以等闲利养,埋没平生?直须两头撒开,中间放下,遇声遇色,如石上栽花;见利见名,似眼中着屑。况从无始以来,不是不曾经历,又不是不知次第,不过翻头作尾,止于如此,何须苦苦贪恋?如今不歇,更待何时?所以先圣教人,只要尽却今时。能尽今时,更有何事?若得心中无事,佛祖犹是冤家。一切世事,自然冷淡,方始那边相应。

你不见隐山至死不肯见人,赵州至死不肯告人,扁担拾橡栗为食,大梅以荷叶为衣,纸衣道者只披纸,玄泰上座只着粗布,石霜置枯木堂与人坐卧,只要死了你心。投子使人办米,同煮共食,要得省却你事。且从上诸圣,有如此榜样,若无长处,如何甘得?(芙蓉道楷示众)

 

古人云:衣食可去,诚信不可失。惟善知识当教人以诚信。且心既不诚,事既不信,称善知识可乎?易曰:惟天下至诚,遂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而自既不能尽于己,欲望尽于人,众必绐而不从。自既不诚于前,而曰诚于后,众必疑而不信。所谓割发宜及肤,剪爪宜侵体。良以诚不至则物不感,损不至则益不臻。盖诚与信,不可须臾去已也明矣。《禅林宝训》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论语》

 

余昔游塞上。同健儿乘马夜行。道傍一石。马忽见而大惊。几堕地。尔乃顿辔。奋力鞭策。绕石周行数十匝。仍引熟视良久。方纵逸而去。马自是而后。遇物皆不惊。余因是知道。人游生死险道。历境验心。必如是而后已。是故华严以善财表证。其所历百城。参多知识。至于刀山火聚。亦迟回。待劝而后入。及入之。果得清凉大解脱门。此其策马绕石。令其熟视之谓耶。由是观之。佛祖殊无他长。盖能熟视世间相者耳。《憨山梦游集》

 

水庵谓侍郎尤延之曰。昔大愚。慈明。谷泉。琅牙。结伴参汾阳。河东苦寒。众人惮之。惟慈明志在于道。晓夕不怠。夜坐欲睡。引锥自刺。叹曰。古人为生死事大。不食不寝。我何人哉。而纵荒逸。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一旦辞归。汾阳叹曰。楚圆今去。吾道东矣。禅林宝训

 

水庵曰。古德住持率己行道。未尝苟简自恣。昔汾阳每叹。像季浇漓。学者难化。慈明曰。甚易。所患主法者不能善导耳。汾阳曰。古人淳诚。尚且三二十年方得成办。慈明曰。此非圣哲之论。善造道者。千日之功。或谓慈明妄诞不听。而汾地多冷。因罢夜参。有异比丘谓汾阳曰。会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说法。不三年。果有六人成道者。汾阳尝有颂曰。胡僧金锡光。请法到汾阳。六人成大器。劝请为敷扬。《禅林宝训》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为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诗经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论语》

 

月堂曰。建炎己酉上巳日。钟相叛于澧阳。文殊导禅师厄于难。贼势既盛。其徒逸去。师曰。祸可避乎。即毅然处于丈室。竟为贼所害。无垢居士跋其法语曰。夫爱生畏死。人之常情。惟至人悟其本不生。虽生而无所爱。达其未尝灭。虽死而无所畏。故能临死生祸患之际。而不移其所守。师其人乎。《禅林宝训》

 

雪堂曰。死心住云岩。室中好怒骂。衲子皆望崖而退。方侍者曰。夫为善知识。行佛祖之道。号令人天。当视学者如赤子。今不能施惨怛之忧。垂抚循之恩。用中和之教。奈何如仇仇。见则诟骂。岂善知识用心乎。死心拽拄杖趁之曰。尔见解如此。他日谄奉势位。苟媚权豪。贱卖佛法。欺网聋俗定矣。予不忍。故以重言激之。安有他哉。欲其知耻改过。怀慕不忘。异日做好人耳。《禅林宝训》

 

师从兹领旨,顿息万缘。性好辛勤,少亲言论,更不寻经讨论,放旷任情。夜则山野头陀,昼则倍加执役。后随佑禅师,同创沩山,则十数年间,僧众犹小。师乃头头耕耨,处处劳形,日夜忘疲,未尝辄暇。沩山见而语曰:安,汝少劳役。师云: 待和尚观五百众,安则休也。不久之间,僧众果至五百。师乃劳心顿摆,或坐房廊,凝如株杌;或入灵洞,月十不归,如痴似狂。三十余祀,夜在第二第三座间。有同流私睹其身,焰尔通光,众人佥曰:定光佛矣。(长庆大安禅师法语)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

 

是知信向此段大事因缘。能操久远之志。持毕竟之怀者。从古为难得。历观前修。捐舍身命。亲师择友。动则三二十年。乃至尽形毕寿。不以穷达改心易虑。以极愿力所持。穷劫而不化。千载如一日者。所以光明广大。一发则为人天师表。非苟然也。禅人以夙习般若闻熏之力。不忘所先。今幸为佛子。历事法门。殷勤若是。苟能执金刚心。尽此形寿。乃至周遍恒沙。以极究竟菩提。不退初心。将布法云于火宅。圆智种于觉园。未必不以今日为因地也。《憨山梦游集》

 

老人初住五台龙门时。万丈寒岩之下。冰雪堆里如埋死人。彻骨严寒五内俱透。唯有微微一息。视从冰中出入。至此返观。觅自心一念起处了不可得。此境正是助道之缘。又大风时作。万窍怒号。日夜不休。及雪消涧流。响若奔雷。又如千军万马奔腾之状。如此杂乱境界。初最难当。因思古人有言。听水声三十年不转意根。可许入道。老人遂即发愤于独木桥上坐立。终日听水声。始则聒聒难消。久则果尔忽然寂灭。自此一切境界皆寂灭矣。所谓万境本闲。惟人自闹。此又是道人住山第一著工夫也。禅人记取。毋忽。《梦游集》

 

世之士绅有志向上留心学佛者。往往深思高举。远弃世故。效枯木头陀以为妙行。殊不知佛已痛呵此辈。谓之焦芽败种。言其不能涉俗利生。佛教所贵在乎自利利他。乃名菩萨。梵语菩萨。此云大心众生。以其能入众生界。能断烦恼。故得此名。菩萨舍世间无可修之行。舍众生无断烦恼之具。所以菩萨资藉众生。以断自性之烦恼。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耳。烦恼者。乃贪嗔我爱见慢种种恶习。而为自性光明之障蔽。非世间众生一切逆缘境界。不能磨砺以治断之。《梦游集》

 

老人因谓禅人:四大病身,非病魔不能治;禅病刺心,非众生不能治。从今日去,只将身如大地等,则病魔潜踪。心与众生等,则我见不立。我见不立,则禅病自消。以心不自心,则本不生。不生,则一法不立。苟一法不立,又有何法而作知见障碍哉?古人云:舍情易,舍法难。禅人舍身即舍情,舍见即舍法。情法两忘,岂不为大无碍解脱之人哉。《梦游集》

 

昔人云。割发宜及肤。翦爪宜侵体。言其切也。故学道之士。先须办长远不退之志。下一分笃实苦切工夫。如登万仞高山。不至极顶不已。步步努力。心心不退。不为毁誉倾动。不为是非摇夺。不为困横抑挫。如一人与万人敌。小有退怯。前功尽弃。又岂可以不坚固心。而至不退安乐之境界耶。《梦游集》

 

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只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泊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

时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师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

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自解作活计始得。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沩山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