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宝传曹山2

2025.06.21

僧宝传曹山1

2025.06.21

寒山诗12

2025.06.19

寒山诗11

2025.06.19

林间录28

2025.06.19

心生则种种果报生

心生则种种果报生    经常有人因为做过一些事而相信了所谓的因果,而陷入不安和苦恼之中,久久不能释怀。这些都是因为不了解因果产生的真正原因,迷信导致。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有果报,而是你做什么的时候用的心产生的果报。认为做了什么事就会有果报,那是迷信。了解到做了什么而生的心产生的果报,那是佛法,是智慧。你在佛像前吐了口水没有果报,你带着嗔心吐口水,才会有果报。你吐了口水后,有人告诉你,你这个行为会有因果,你相信了他的话,心住着在这件事上,果报就在那时产生。你把经书扔进垃圾桶,不会有果报。你扔了之后,有人告诉你,扔经书是有恶报的,你相信了他的话,你赋予了经书特殊的作用,你的妄想心给你带来纠结和不安,这是你扔经书的果报。你在寺院过斋而没有交供养并不会有果报。你过斋后,听说在寺院吃饭没有花钱果报很严重,你生了心,神化了寺院的作用,你相信了所谓的因果之说,你错解了因果,你心里对做过的事产生了住着,这是你得到的果报。谤佛毁法没有果报,谤佛毁法后心生住着,心里不安而担忧,果报就产生了。你去野游,夜晚在野外迷了路,你在坟地坐了一个小时,你不知到那是坟地,你并没有害怕。你离开时,发现你坐在坟地里,你心里产生了恐惧。不是坟地让你恐惧的,是你心中关于坟地的想法让你恐惧的。有人把你扔到坟地里,那并不是你的果报,也不是惩罚。你待在坟地里,因为不了解实相,心中产生的不安和胡思乱想,那是你要受的果报。二祖临终被杀,欣然受之,那不是二祖的恶业和果报。而对另外一个人,如果他心里反抗死亡,心生恐惧,不了解死亡只是一个假象,即便他还好好活着,他也在受恶报。这个世间除了自心作用于心上的果报,并没有一个神秘的来自心外的力量。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离开自心的因果。所有的因果都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都是因为不了解实相,于无生灭法中妄见因果,妄受罪报。可见,果报不在于发生了什么,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做了什么后,心中想些什么,经历了什么,分别了什么,评判了什么。若心不生,因果亦幻;若心不住,因果非有。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生则种种罪生,心生则种种烦恼生,心生则种种果报生,心生则种种无明、妄想、颠倒生。心若不生,万法无咎。贫穷、疾病、相貌丑陋、被骗、死亡,这些都不是果报。你正经历这些事时内心产生的无明、抗拒和苦恼,才是你受的果报。故知,果报不是你经历了什么事,而是你正经历事情时,你心里发生了什么。你心里是平静的,和善的,安稳的,就算发生了不幸,那不幸与你无关。你心里正产生了恶念、烦恼和痛苦,就算你拥有美满的生活,你依然在受恶报。了解因果产生的原因是不了解真相,心有分别和住着,不再执取幻相,不管迷信,还是因果,都不能再束缚我们。所谓修行,就是不昧于因果,不分别自心,不执取自心,虽有种种事现前,依然自由自在,清净无染。  

查看全文
读古经典,安心妙门

读古经典,安心妙门建议大家多读古圣先贤的经典和法语开示,身虽不得亲近古人,心可与古人为邻为友,为弟子为学生,时时亲近,闻于未闻。警策自己,孰可为,孰不可为。推荐几部禅门经典:林间录,禅林宝训,禅林僧宝传,罗湖野录,宗门武库,圆悟心要,大慧心要,憨山梦游集。这几部论,弥补了禅宗灯录里漏失的古人嘉言懿行,可细细品读,作为安心法门和做功夫的妙道。不认识的文字名词,勤于检索查找;不了解的法脉传承,反复考察记忆;不理解的义理,耐心钻研推敲;不清楚的教法手段,可日日熏修琢磨。如是潜心阅读,如理思维,如说而行,这本身就是最好的保任功夫。以此来检验自己是否安得下心,静得下性子,伏得下乱想。若能深究义理,心不外驰,众缘摒弃,假以时间,消宿业于无形,转习气于未造,发本智于天真,成定力于日常,定可日臻玄奥,理事圆融,一切无碍。读古人法语,可以涤除妄想尘劳,可转欲乐为法乐,可以消枯槁于生动,可以转沉闷于雅趣。可以修身养性,返照心源,了达实相,身心静谧。有智者,何不躬行?何不亲为?石屋清珙禅师诗偈云:禅余高诵寒山偈,饭后浓煎谷雨茶。又云:看经移案就明月,供佛簪瓶折野花。又云:一轴楞伽看未周,夕阳斜影水东流。悠闲无事如石屋者,尚手不释卷,以经典为法伴。岩头禅师终生阅读涅槃经。明教嵩禅师每日读诵金刚经。永明延寿禅师著百卷宗镜录,旁征博引,汪洋恣肆,皆是日积月累广学多闻所致,故成一代宗师。此皆是古人以阅读为修行的榜样。今天这个时代,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修行人若无入道方便,强行无为,息虑忘缘,死守空寂,不知广学多闻,修行或流于偏执,或难长久坚持,故须种种善巧方便,以入实相之门。故佛陀时时赞叹持诵经典的功德,处处提醒如理思维的重要,皆为如实修行而作基础。理为前导,义为行机。若学人通过阅读经典,明理晓事,洞破世间。种种营造驰求之心渐息,实相法理修行宗旨渐明,则可与古人并肩而行,同登法殿,共赴涅槃,岂不是人生至乐之事?愿与君共勉,与君偕行。附:读古心读古德之训诫,沐心性之芳霖,度一日之平实,安累劫之颠倒。山雨未邀而眷顾,心花不待而盛开。五米小室,以息虑而成广博严净;一把素椅,以无求而成楞伽宝山。道远乎哉?何以穷子而向外奔游?法秘藏兮?青草随风弄缁衣!庭坚问道于祖心,抛肝撒胆,分毫不瞒。李翱求法于药山,水在瓶中,云在天。

查看全文
发现真正的快乐,活在真正的快乐里

发现真正的快乐,活在真正的快乐里我们总以为快乐在下一秒,我们总以为要做了什么才能安心。然而快乐就在当下,安心就在心停下来的地方。我们寻遍千山万水,游历无数胜景,做成无数事情,心仍然无法满足,无法快乐。我们总以为吃到那道菜才会快乐,然而,我们吃了那道菜,依然不快乐。我们总以为得到某样东西就会快乐,我们得到那样东西了,却依然不快乐。我们以为搬到城市里住进大房子就会快乐,我们实现了这些愿望,却依然不快乐。我们总以为长大了会快乐,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越来越不快乐。我们总以为谈恋爱会快乐,我们谈了恋爱,结了婚,烦恼和痛苦却越来越多。我们以为有了小孩儿就会快乐。生了孩子,我们并没有快乐。我们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有好工作,像我们一样结婚生子,我们就快乐了。然而,即便这一切愿望我们都实现了,我们依然不快乐。为什么我们一生都在渴望和憧憬快乐,却依然无法快乐?我们追求的快乐,就像一只口渴的鹿在追逐阳焰。渴鹿把像水的阳焰当成了水,追求了一生也没追求到,渴死在了路上。又像人渴了喝盐水,越喝越渴,追求快乐的人也是这样,因为错认了快乐的目标,所以穷劫追求,仍无法快乐。人们追求的快乐本身就是虚妄的、不存在的幻影。如果你追求的快乐本身是错误的、是不存在的,你当然永远也无法追求到快乐。只要你把快乐寄托在下一秒,寄托在某件事上,寄托在某个人上,寄托在做成什么上,就像渴鹿追阳焰,你就永远无法获得快乐。如果你追求的快乐会消失,你永远不会快乐。真正快乐是无条件的,是本来就在的,是唾手可得的。快乐是当下就可以获得的。快乐不需要营造,不需要追求。营造出来的快乐是一种幻象。本来就在的、信手拈来的、一切现成的、用之不尽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放弃追求那些让你离开当下的快乐,放弃追求下一秒的快乐。那些快乐只会一次次地把你从真正的快乐中带走,把你引到空虚和不快乐中来。你可以直接快乐,立刻快乐。找到那不用任何作为、不需任何努力、不用任何准备就能安心的快乐。找到那结不结婚都快乐,有没有孩子都满足,年轻还是变老都美美的,有没有钱都安心,住在哪里都喜乐,吃什么都心满意足的快乐。找到在任何境遇里都拥有快乐的能力,那才无价的珍宝。练习看到自己的妄念,不被妄念牵引,练习活在今天,活在此时,活在无为中,活在现成里,活在圆满中,活在知足里,活在天然里,练习此时就快乐。发现真正的快乐,活在那永恒的快乐之中,那才是生命唯一的神奇和成就。 

查看全文
如何做善护念的功课

如何做善护念的功课金刚经云: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如来善护念、善咐嘱诸菩萨什么?如来善护念、善咐嘱诸菩萨要善护自心,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故知如来善护念诸菩萨的正是要各位修行者善护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只有护好自己的念,才能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住,即是犯苗稼,要把念拉回来,如是名为善护念,亦名牧牛。整部金刚经和佛法的最核心内容,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佛陀经常提醒诸菩萨修行的最重要的内容。无所住而生其心和善护念是用来实修的,是要心行的,而不是在空说无所住的道理。六祖就是言下自证自行到了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悟道。而我们很多人,虽然知道无所住的道理,却不知道如何去练习无所住而生其心,不知道如何去做善护念的功课。善护念的功课要找时间专门练习。它和练习一物不为、牧牛、转念的功课是一门功课,只是名字不同而已。所有这些功课的原理只有一个:无所住。在做善护念的功课前,我们先要收摄身心,默念:南无善护念!南无善护念!十至百遍。然后停止,不再念南无善护念,直接歇下心来,看好自己的心。若起妄心,即自回来。之所以要念南无善护念,是为了提醒自己念念之中善护于念;提醒自己此时此刻刻休息身心,不妄生烦恼,不要胡思乱想!提醒自己心无所住!提醒自己莫妄想!提醒自己不思善,不思恶!提醒自己,心不住过去,不盼将来,不住当下。在念南无善护念若干遍之后,就可以直接默契而行。若心散乱,可以一直默念南无善护念,念与不念,都是为了让心安住当下,不妄生烦恼。在何时专门练习善护念?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很难直接高效率地去做善护念和无所住的功课。为了能在生活一切处做到善护念,我们需要找专门的时间和环境来练习善护念。首先,不论何时何处,我们正要打妄想的时候,都可以念南无善护念!此外,我们在排队等车的时候,坐下来休息的时候,晚上入睡前躺在床上的时候,站着的时候,散步的时候,坐禅的时候,读诵楞严咒的时候,行禅的时候,读诵经典的时候,都可以念南无善护念!南无善护念!然后直接休息身心。虽起种种念,而心无所住。这便是念念修习善护念,念念修习心无所住。如是训练,如是安住其心,是名如实修习善护念法!是名如实修习无所住而生其心!修习此方法,有两个步骤,一个是要提醒自己做善护念的功课,即所谓念南无善护念若干遍。二是,直接去默契善护念。瑞岩彦禅师行住坐卧常念“惺惺着!”明教契嵩禅师夜诵十万声观音圣号,都是实修善护念法。希望大家每天一定找出时间专门来修习善护念法,这样才将佛法落在实处,才能掌握解脱生死烦恼的能力。注意的是:善护念和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是不能起念,而是不起烦恼和执着的念,自然地起念,故名无所住而生其心。

查看全文
你终止这场游戏了吗

你终止了这场游戏了吗生命中最可怕的不是死亡,不是病痛,不是孤独,不是贫穷,不是失恋,不是亲人离世,不是战争,不是灾难,不是仇恨,这一切都并不可怕。有一种东西比这些恐怖一千倍,一万倍。生命中最可怕的是轮回。如果你不停止轮回,你生命中所有的不幸和悲惨就会无休止地上演。轮回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人们在轮回中却不知道轮回,不相信轮回。轮回,当你不知道它或不相信它时,它是永恒的,是真实存在的,是无比恐怖的,是一直在进行的。轮回,就是无限地重复同样一件事。无论这件事是好事还是坏事,无休止地重复它就会变得非常可怕。就像你无数次从山脚爬到山顶,周而复始,永不停歇一样。就像一个无比恐怖的游戏,你无法从这个游戏中出来,一直在这个游戏中受尽苦楚、恐惧和折磨。就像一场无休止的恶梦,你一直重复做同样的一个噩梦,一次次地经历其中的恐怖而无法醒来。轮回,就是这样的无法停止的游戏和幻梦。虽然是游戏,但是你并不知道这是个游戏,你被困在游戏中,完全不知道怎么停止游戏,怎样从游戏中出来。虽然轮回是一个幻境,但是因为你不知道它的存在,你不相信自己在轮回中,所以,你一直被轮回所困。每一个还没有觉悟的众生都在自心的轮回里经历着虚妄的一切。每一个还在忙碌的生命都在自心的游戏里经历着无法打破的枷锁。除了轮回,这个世界没有可怕的事!除了沉睡在无明中,这个世界上没有灾难!轮回的可怕正是因为没有人相信它的存在,不知道它的存在。我儿子自杀了,我老公有了外遇,我负债几千万,我患了癌症,我妻子死了,我家房子失火全部烧光了,我出了车祸,双腿没了……这些都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你在轮回,而你不知道。最恐怖的是,明明有人告诉了你这个真相,你仍旧不相信。最可怕的是,你已经相信轮回,知道你在轮回,但是你没有力量摆脱它。这个世间没有比停止轮回更重要的事。生命中没有比出离轮回更危急和紧迫的事。你每一次获得作为人的机会都无比的难得,那是出离轮回最好的时机。但是你一次次地错过这个机会,又一次被轮回的巨轮碾压过去。佛陀清晰地看到了轮回的存在,并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修行掌握了出离轮回的方法。他把出离轮回的方法告诉了所有人。即便如此,仍然有无数人不相信佛陀的话,继续在轮回中沉睡。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他们不想愚弄自己,不想继续受苦,他们相信佛陀,开始走上了探索生命实相和出离轮回的解脱之路,并实现了解脱。当你终止了轮回,你也终止了所有的痛苦、灾难和不幸。觉悟的人,为了帮助那些还在幻梦里的人,一次次地来到世间,唤醒他们,引导他们走出轮回的巨大幻境,停止这个世间最残忍的游戏:轮回。朋友,你相信轮回吗?你走上这条解脱生死轮回的大路了吗?你终止轮回了吗?就算有人引领你、帮助你,这场游戏也必须由你自己来终止。让心停下来,训练于一切境,心无取舍,轮回的幻梦便能终止。

查看全文
关于执理废事

关于执理废事草堂清禅师云:六祖所言,风未动,幡未动,仁者心动。虽境界甚高,终不是实相。仁者心动是妄心所动,非真心也。真心本不动。故六祖所说,未触及真心面貌。此言即是典型的执理废事,也是知解宗徒的通病。不知祖师所言,皆是对治众生执着,非有实法可得。不可执迷于真妄之词,意解佛法也。又不知祖师所说,有前后语境,就事而论,非谈空理,不可断章取义,徒逞知见,诒笑大方。以二僧执着风动与幡动,不知是自心分别耳,故起争执,六祖见之,便示众一切妄想执着,皆因分别而有。此语正是告知修行人妄心一歇,诸境自灭。是直指修行,非空谈般若。是对人对事指出其错用心处是因分别而生,并不是要给人指出什么是真心。又祖师指出众生错误用心处,不住于分别和执着,即默契恢复于真心,非是知解出一个真心来才是真心。此正是知解宗徒不得佛法解脱受用处。然草堂自己不明此理,反执着意识知解中的真心为真心,自以为是,故为明眼人所不诟。六祖所云仁者心动,即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此已指出修行之宗旨,自证之妙用,实相之智慧。不可言:心生法生,心灭法灭,还在生灭里,不是实相,实相是心本不生不灭,法也不生不灭。若持如是见解,亦是典型的据理而谈,忘了佛法是用来解脱的。所言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正是让我们离开对生灭心的执着,自行自证无生无灭的实相。此即事即理,即理即用,正是佛法真实妙用处,非是空谈知解不生不灭之理也。又六祖悟道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不明其理者,妄认六祖此偈亦未见性,还在空里,犹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直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才是真正见性。此亦是执理而废事,自己堕入空理而不知,将佛法作知解看,不知祖师用处恰恰是直指实相,示众生真实用功处,一切无有真,离假即心真。此即是本来无一物之真实义也。若会此义,即得实证解脱,亲见本性。六祖大师云:吾实无法与人,但随方解缚,假名三昧。佛法只是去众生执着,非实有佛法可得。所言实相者,只是对治众生执着幻相。若无着,实相亦不立也。故修行人不可着实相之理也。又金刚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读者当明经文重点在离相,在实修,不可执理云: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相都是真如;不必离相,即见如来。若如此者,佛法即失其用,而成悖论。其他执理废事,如认为,实无定法名阿耨菩提,这也是定法啊,不知此句只是对治众生执着,非是究竟定论之说。又执着第一义者,处处以实相而否定现象,此皆执理而废事,不知佛法不坏世间法也。又执着烦恼即菩提,将自心所生烦恼,妄计为菩提,自欺欺人,不务修行,执理废事,口说般若,自受其苦,无人能救。故修行人最忌知解,最怕执理而废事。多有执理废事者,把自己修成疯疯癫癫,完全无法与他人相处,开口闭口就是经典义理,张嘴说话即是佛法道理,完全与生活脱节,不知佛法只是一剂幻药,有病方服,而且还要对症下药,不可无病服药,亦不可错乱服药。否则,本来健康人,因药而成病;本来小病,因药而成绝症,无药可治也。可不慎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