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直指手册
发表时间:2019-09-17
浏览量:6925
禅宗直指最上乘论手册
目录
达摩祖师血脉论——————————————————2
达摩祖师悟性论——————————————————11
六祖法宝坛经———————————————————19
三祖信心铭————————————————————68
永嘉大师证道歌——————————————————70
马祖道一大师法语—————————————————77
百丈怀海禅师法语—————————————————81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84
宛陵录——————————————————————99
临济语录—————————————————————121
德山宣鉴禅师法语—————————————————141
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147
高丽普照禅师修心诀————————————————191
高丽普照禅师真心直说———————————————203
血脉论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
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答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非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菩提,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捉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觅佛,终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无自由分。若又不信,自诳无益。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缘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
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纵有珍馐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然则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若自明了,不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忌法。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师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他指挥,不觉堕生死海。但是不见性人,妄称是佛,此等众生是大罪人,诳他一切众生令入魔界。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
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又问: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但有住著心见佛,即不许也。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人,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见解。
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答曰: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问曰:心既现在,何故不见?师曰:汝曾作梦否?答:曾作梦。问曰:汝作梦之时,是汝本身否?答:是本身。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答曰:不别。师曰: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于此光明中,运手动足者,如恒河沙,及乎问著,总道不得,犹如木人相似。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识?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众生若不迷,因何问著其中事,无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故知圣人语不错,迷人自不会晓。故知此难明,惟佛一人能会此法,余人天及众生等,尽不明了。若智慧明了此心,方名法性,亦名解脱,生死不拘,一切法拘他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亦名不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名虽不同,体即是一。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
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一切时中,但有语言,即是自心。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若执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而无所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故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即此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但知自心,心外更无别佛。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忽尔现前,切不用礼敬。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尽落邪道。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礼者不知,知者不礼,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诸佛如来本性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须在意。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来清净,何处有如许相貌?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惧。我心本来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见,但莫取相。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若欲直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无别语。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合他圣意。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现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种种变化,是外道,总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错礼拜。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
至道幽深,不可语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名言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妄执相及一切法,即堕外道。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理绝言,教是语词,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
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著,尽是托生之处,切须在意。临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被魔摄。法身本来清净无受,只缘迷故,不觉不知,因兹故妄受报,所以有乐著,不得自在。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即不染习。若从圣入凡,示现种种杂类,自为众生,故圣人逆顺皆得自在,一切业拘他不得。圣成久矣,有大威德,一切品类业被他圣人转,天堂地狱无奈何他!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内外明彻。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若了是心,递相劝勉,但无作而作,即入如来知见。
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若梦中频见异境,辄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即余习顿尽,法界性现。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可自知,不可向人说。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夜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与昼无异,不得怪,并是自心欲明显。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亦是自心烦恼障重,亦可自知。
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他不得,圣人破邪魔。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余习亦尽,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会佛意,用功最多,违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佛是闲人,何用驱驱,广求名利?后时何用?但不见性人,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广学多闻,以为佛法,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
前佛后佛,只言见性。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中,阿难多闻第一,于佛无识,只学多闻。二乘外道,皆无识佛,识数修证,堕在因果中,是众生业报,不免生死,违背佛意,即是谤佛众生,杀却无罪过。经云:阐提人不生信心,杀却无罪过。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见性,即不用取次,谤他良善,自赚无益。善恶历然,因果分明,天堂地狱,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现堕黑暗地狱中,亦不觉不知,只缘业重故,所以不信。譬如无目人,不信有光明,纵向伊说,亦不信,只缘盲故,凭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复如是。现今堕畜牲杂类,诞在贫穷下贱,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虽受是苦,直问著,亦言我今快乐,不异天堂。故知一切众生,生处为乐,亦不觉不知。如斯恶人,只缘业障重故,所以不能发信心者,不自由他也。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著,纵有余习,不能为害。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法身本来无受,无饥无渴,无寒热,无病,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物可得。只缘执有此色身,因即有饥渴、寒热、瘴病等相。若不执,即一任作为,于生死中得大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若心有疑,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轮回生死。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
问曰:旃陀罗杀生作业,如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见性,不言作业。纵作业不同,一切业拘不得。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堕地狱中,所以作业,轮回生死。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非论杀生命。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他何。
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递传心印。吾今来此土,唯传顿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进、苦行。乃至入水火、登于剑轮、一食长坐不卧,尽是外道有为法。若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即诸佛心。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若不识自己灵觉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尘,觅佛终不得也。
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无筋骨,犹如虚空,取不得,不同质碍,不同外道。此心除如来一人能会,其余众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离四大色身中,若离是心,即无能运动。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身是无情,因何运动?若自心动,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觉知,皆是心动。心动用动,动即其用。动外无心,心外无动。动不是心,心不是动。动本无心,心本无动。动不离心,心不离动。动无心离,心无动离。动是心用,用是心动。即动即用,不动不用。用体本空,空本无动。动用同心,心本无动。故经云:动而无所动。是故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觉而未曾觉,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行坐而未曾行坐,终日嗔喜而未曾嗔喜。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见闻觉知,本自圆寂,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只缘推寻痛痒不可得故。经云: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不但嗔堕地狱,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不执,即诸业脱。若不见性,诵经决无凭,说亦无尽。略标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悟性论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已发大乘,乃超三界。
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菩萨所行之处也。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经云:无乘为佛乘也。
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并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经云:五蕴窟宅,是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是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舍身不吝,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离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瘥,此皆大禅定力。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无禅定。
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其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于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名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诸佛入涅槃者,即是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凡言一心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寂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是知将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将心学法,则心法俱悟。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有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故心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真解。夫真见者,非直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不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真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无罪。何以故?罪无处所故。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修道之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时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拆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俱不妄想,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著色,眼为禅门;耳不著声,耳为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于心,心不生于色,即色与心俱是清净。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胸臆空洞,与天同量。心得涅槃时,即不见有涅槃。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见涅槃,此名著邪见也。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子,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道烦恼是如来。故身心为田畴,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无有是处。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也;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也。一切言语无非佛法,若能无其所言,即尽日言而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终日默而非道。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是故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著相,默即是系缚。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来就文字。法无高下,若见高下,即非法也。非法为筏,是法为人。筏者,人乘其筏,即渡非法,则是法也。若以世俗言之,即有男女贵贱;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是以天女悟道,不变女形;车匿解真,宁移贱称?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言离心无佛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著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佛未尝生心,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于鱼者,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于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众生与菩提,亦如水与冰,为三毒所烧,即名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为三冬所冻,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众生与菩提同一性。只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但时节不同,迷悟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名矣。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贞。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若迷时佛度众生,若悟时众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右掌与左掌,更无别也。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菩提也。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若众生常作善根,即化身现;修智慧,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现。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断惑修善雪山成道者,报身佛也;无言无说湛然常住者,法身佛也。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此言三身者,但据人智有上中下。下智人妄兴福力,妄见化身佛;中智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是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众生造业,业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虚言哉?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人生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不苦哉?若以至理而论之,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亦安得妄见业报哉?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阐提。解圣法者,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世间愚人,但欲远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为圣人也。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此经者,心也法也。无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于圣人,但欲远求外学,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堕邪见,失心狂乱。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病本也。凡夫当生忧死,临饱愁饥,皆名大惑。所以至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变当今,念念归道。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结跏趺 怡神寂照胸同虚
旷劫由来不生灭 何须生灭灭生渠
一切诸法皆如幻 本性自空哪用除
若识心性非形像 湛然不动自如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 不起忆想真如性
森罗万像并归空 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 凡夫妄想论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怀 谁道即凡非是圣
三更心净等虚空 遍满十方无不通
山河石壁无能障 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 亦无本性即含融
非但诸佛能如此 有情之类普皆同
四更无灭亦无生 量与虚空法界平
无来无去无起灭 非有非无非暗明
无起诸见如来见 无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应能识 未会众生犹若盲
五更般若照无边 不起一念历三千
欲见真如平等性 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奥非心测 不用寻逐令疲极
若能无念即真求 更若有求还不识
六祖法宝坛经
行由第一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慧能行由得法事意:
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慧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慧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慧能曰:慧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
慧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慧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
祖一日忽见慧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慧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慧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慧能曰: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慧能曰:慧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慧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慧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慧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慧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慧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 无性亦无生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慧能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慧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
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慧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慧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慧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慧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遂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慧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慥,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慧能。
慧能掷下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慧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慧能遂出,坐盘石上。慧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慧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阿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慧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慧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慧明师也。慧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慧明今后向甚处去?慧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
慧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慧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慧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慧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慧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慧能剃发,愿事为师。慧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慧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慧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
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般若第二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大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 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是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疑问第三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师言:使君善听,慧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慧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贪欲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贪欲,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销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时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
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定慧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坐禅第五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忏悔第六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善知识,以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慧能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
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师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销灭。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
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机缘第七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
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 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 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 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 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 双修离诸物。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 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
曰: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 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 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 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 莲华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 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 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 长御白牛车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 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 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 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明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 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 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 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 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 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 终亡染污名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
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
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 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 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 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 茫然趣两头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师曰:汝何处未明?
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师曰:汝作么生疑?
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
无上大涅槃 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 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 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 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 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 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 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象 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 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 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 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 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 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 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 许汝知少分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师曰:汝曾作什么来?
曰:圣谛亦不为。
师曰:落何阶级?
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师深器之,令思首众。
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
曰:嵩山。
师曰:什么物?恁么来?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师曰:还可修证否?
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
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曰:愿仁者为我证据!
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
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
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师曰:如是,如是!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师曰:善哉!少留一宿。
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
策云:我师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
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什么人得?
师云:会佛法人得。
僧云:和尚还得否?
师云:我不会佛法。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
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
曰:善塑。
师正色曰:汝试塑看。
辩罔措。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
卧轮有伎俩 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
慧能没伎俩 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 菩提作么长
顿渐第八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
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
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
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
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
对曰:不是。
师曰:何得不是?
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
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
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
生来坐不卧 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 何为立功课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
师云: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曰:
五蕴幻身 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 法还不净
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
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
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师。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
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
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
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
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
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之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
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
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说偈曰:
因守无常心 佛说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 犹春池拾砾
我今不施功 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 我亦无所得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彻礼谢而退。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
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
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师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
对曰:亦痛亦不痛。
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神会礼拜悔谢。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
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
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宣诏第九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
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
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
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
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剌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
付嘱第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
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众僧作礼,请师说偈。偈曰:
一切无有真 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 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 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 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 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 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 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 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 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 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 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
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
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又问:后莫有难否?
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
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已上七佛,今以释迦文佛首传第一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鞠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尊者,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罗睺罗多尊者,十七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罗多尊者,二十阇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摩拏罗尊者,二十三鹤勒那尊者,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师,三十僧璨大师,三十一道信大师,三十二弘忍大师,慧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 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 荡荡心无著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
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
次年七月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仍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
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嗣法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永镇宝林道场。留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信心铭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永嘉大师证道歌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
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
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
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
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净五根,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
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
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
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
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
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
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
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
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
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
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
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潇洒。
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
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降龙钵,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
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
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
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
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
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
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
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
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
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
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
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
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
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
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
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
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
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摩为初祖。
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
二十空门元不著,一性如来体自同。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
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
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栴檀林,无杂树,郁密深沉师子住。
境静林间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
师子儿,众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
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圆顿教,没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
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
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
二乘精进没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亦愚痴,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实解。
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
饥逢王膳不能餐,病遇医王争得瘥。
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
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
师子吼,无畏说,深嗟懵懂顽皮靼。
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见如来开秘诀。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
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
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
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消得。
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法中王,最高胜,恒沙如来同共证。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
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
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
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
象驾峥嵘慢进途,谁见螳螂能拒辙。
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
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诀。
马祖道一大师法语
祖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僧问:如何是修道?曰: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又问:作何见解,即得达道?祖曰: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中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心,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无量劫来,凡夫妄想,谄曲邪伪,我慢贡高,合为一体。故经云: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时唯法起,灭时唯法灭。此法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前念后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灭,唤作海印三昧。摄一切法,如百千异流,同归大海,都名海水。住于一味,即摄众味。住于大海,即混诸流。如人在大海中浴,即用一切水。所以声闻悟迷,凡夫迷悟。声闻不知圣心本无地位、因果、阶级、心量,妄想修因证果,住于空定八万劫、二万劫,虽即已悟,悟已却迷。诸菩萨观如地狱苦,沉空滞寂,不见佛性。若是上根众生,忽尔遇善知识指示,言下领会,更不历于阶级、地位,顿悟本性。故经云:凡夫有反覆心,而声闻无也。对迷说悟,本既无迷,悟亦不立。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三昧中着衣吃饭,言谈只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不解返源,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返照,全体圣心。汝等诸人,各达自心,莫记吾语。纵饶说得河沙道理,其心亦不增。纵说不得,其心亦不减。说得亦是汝心,说不得亦是汝心。乃至分身放光,现十八变,不如还我死灰来。淋过死灰无力,喻声闻妄修因证果;未淋过死灰有力,喻菩萨道业纯熟,诸恶不染。若说如来权教三藏,河沙劫说不尽,犹如钩锁,亦不断绝。若悟圣心,总无余事,久立珍重。
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云何言无尽灯?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名等、义等,一切诸法皆等,纯一无杂。若于教门中得,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举一千从,理事无别,尽是妙用,更无别理,皆由心之回转。譬如月影有若干,真月无若干;诸源水有若干,水性无若干;森罗万象有若干,虚空无若干;说道理有若干,无碍慧无若干。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扫荡亦得,尽是妙用,尽是自家。非离真而有立处,立处即真,尽是自家体。若不然者,更是何人?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是解脱,解脱者即是真如,诸法不出于真如。行住坐卧,悉是不思议用,不待时节。经云:在在处处,则为有佛。佛是能仁,有智慧,善机性,能破一切众生疑网,出离有无等缚。凡圣情尽,人法俱空,转无等轮,超于数量,所作无碍,事理双通。如天起云,忽有还无,不留碍迹。犹如画水成文,不生不灭,是大寂灭。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大法身。法身无穷,体无增减,能大能小,能方能圆。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滔滔运用,不立根栽。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有为是无为家用,无为是有为家依。不住于依,故云如空无所依。心生灭义,心真如义。心真如者,譬如明镜照像,镜喻于心,像喻诸法。若心取法,即涉外因缘,即是生灭义。不取诸法,即是真如义。声闻闻见佛性,菩萨眼见佛性。了达无二,名平等性。性无有异,用则不同。在迷为识,在悟为智。顺理为悟,顺事为迷。迷即迷自家本心,悟即悟自家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冥,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妄想既不生,即是无生法忍。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禅。不修不坐,即是如来清净禅。如今若见此理,真正不造诸业。随分过生,一衣一衲,坐起相随,戒行增薰,积于净业。但能如是,何虑不通?久立诸人,珍重!
百丈怀海禅师法语
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
师答曰:汝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但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法所惑,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法,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解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问:对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师曰: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人自虚妄计著,作若干种解会,起若干种知见,生若干种爱畏。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当处寂灭,当处道场。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来不是凡,不是圣,不是垢净,亦非空有,亦非善恶。与诸染法相应,名人天二乘界。若垢净心尽,不住系缚,不住解脱,无一切有为无为缚脱心量处,于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入和合,迥然无寄,一切不拘,去留无碍,往来生死,如门开合相似。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若于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无益,却被知解境风之所漂溺,还归生死海里。佛是无求人,求之即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著无求,复同于有求;若著无为,复同于有为。故经云:不取于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又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阴界诸入、五欲八风之所漂溺,即生死因断,去住自由。不为一切有为因果所缚,不被有漏所拘,他时还以无自缚为因,同事利益,以无着心应一切物,以无碍慧解一切缚,亦云应病与药。
问:如今出家受戒,身口清净,已具诸善,得解脱否?师曰:少分解脱,未得心解脱,亦未得一切处解脱。问:如何是心解脱,及一切处解脱?师曰: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欣天堂、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汝莫言有少分戒,身口意净,便以为了。不知河沙戒定慧门、无漏解脱,都未涉一毫在。努力向前,须猛究取。莫待耳聋眼暗、面皱发白,老苦及身,悲爱缠绵,眼中流泪,心里慞惶,一无所据,不知去处,到恁么时节,整理脚手不得也。纵有福智、名闻、利养,都不相救。为心眼未开,唯念诸境,不知返照,复不见佛道。一生所有善恶业缘,悉现于前。或忻或怖,六道五蕴,俱时现前。尽敷严好舍宅,舟船车舆,光明显赫,皆从自心贪爱所现。一切恶境,皆变成殊胜之境。但随贪爱重处,业识所引,随着受生,都无自由分。龙畜良贱,亦总未定。
问:如何得自由分?师曰:如今得即得,或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悭嫉贪爱,我所情尽,垢净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心心如土木石,念念如救头然。亦如大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更无疑滞。此人天堂地狱所不能摄也。
师示众云:夫读经看教,语言皆须宛转归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鉴觉自性。但不被一切有无诸境转,是汝导师;能照破一切有无诸境,是金刚慧。即有自由独立分。若不能恁么会得,纵然诵得十二韦陀典,只成增上慢,却是谤佛,不是修行。但离一切声色,亦不住于离,亦不住于知解,是修行读经看教。若准世间是好事,若向明理人边数,此是壅塞人。十地之人脱不去,流入生死河。但是三乘教,皆治贪瞋等病,只如今念念若有贪瞋等病,先须治之,不用求觅义句知解。知解属贪,贪变成病。只如今但离一切有无诸法,亦离于离,透过三句外,自然与佛无差。既自是佛,何虑佛不解语。只恐不是佛,被有无诸法缚,不得自由。以理未立,先有福智,被福智载去,如贱使贵。不如先立理,后有福智。若要福智,临时作得。撮土成金,撮金为土,变海水为酥酪,破须弥为微尘,摄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于一义作无量义,于无量义作一义。伏惟珍重。
传心法要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高安县黄檗山鹫峰下,乃曹溪六祖之嫡孙,西堂百丈之法姪,独佩最上乘离文字之印,唯传一心,更无别法,心体亦空,万缘俱寂。如大日轮,升虚空中,光明照曜,净无纤埃。证之者,无新旧,无浅深;说之者,不立义解,不立宗主,不开户牖,直下便是,动念即乖,然后为本佛。故其言简,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四方学徒,望山而趋,睹相而悟,往来海众,常千余人。予会昌二年廉于钟陵,自山迎至州憩龙兴寺,旦夕问道。大中二年,廉于宛陵,复去礼迎至所部,安居开元寺,旦夕受法。退而纪之,十得一二,佩为心印,不敢发扬。今恐入神精义不闻于未来,遂出之,授门下僧大舟法建,归旧山之广唐寺,问长老法众,与往日常所亲闻同异如何也。
师谓休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着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
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着相故。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
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趋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无栖泊处故,望崖而退,例皆广求知见。所以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
文殊当理,普贤当行。理者,真空无碍之理;行者,离相无尽之行。观音当大慈,势至当大智。维摩者,净名也。净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异,故号净名。诸大菩萨所表者,人皆有之,不离一心,悟之即是。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恒河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脱。
然证此心有迟疾,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无心者,有至十地乃得无心者。长短得无心乃住,更无可修可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只是历劫枉受辛勤耳。造恶造善,皆是着相。着相造恶,枉受轮回;着相造善,枉受劳苦,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
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已,绝诸思议,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只为妄想分别,造种种业果。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纵使三祇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只证元来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却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故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
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如力士迷额内珠,向外求觅,周行十方,终不能得。智者指之,当时自见本珠如故。故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如力士得珠时,只得本额珠,不关向外求觅之力。故佛言: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眼所见,五语所言,真实不虚,是第一义谛。
学道人莫疑四大为身。四大无我,我亦无主。故知此身无我亦无主。五阴为心,五阴无我亦无主。故知此心无我亦无主。六根六尘六识,和合生灭,亦复如是。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荡然清净。有识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饥疮为患,随顺给养,不生贪着,谓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别,惟求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声闻者,因声得悟,故谓之声闻。但不了自心,于声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语运动,闻有菩提涅槃,三僧祇劫修成佛道,皆属声闻道,谓之声闻佛。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
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门。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
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着一物。言佛真法身犹若虚空,此是喻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常人谓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若定言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虚空。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虚空。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是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此灵觉性,无始以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像、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拟心即差。以心传心,此为正见,慎勿向外逐境。认境为心,是认贼为子。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故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源清净佛上,更不着一物。譬如虚空,虽以无量珍宝庄严,终不能住。佛性同虚空,虽以无量功德智慧庄严,终不能住。但迷本性,转不见耳。
所谓心地法门,万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无境即无,不可于净性上转作境解。所言定慧、鉴用历历、寂寂惺惺、见闻觉知,皆是境上作解,暂为中下根人说即得。若欲亲证,皆不可作如此见解,尽是境。法有没处,没于有地。但于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九月一日,师谓休曰:自达摩大师到中国,唯说一心,唯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余佛;以法传法,不说余法。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般若为慧,此慧即无相本心也。
凡夫不趣道,唯恣六情,乃行六道。学道人一念计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见有生,趣其灭,即落声闻道;不见有生,唯见有灭,即落缘觉道;法本不生,今亦无灭,不起二见,不厌不欣,一切诸法,唯是一心,然后乃为佛乘也。
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遂欣厌。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纷扰。故万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复何求哉?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可得,绝意三乘,唯一真实,不可证得。谓我能证能得,皆增上慢人。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
凡人临欲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心怖畏。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
十月八日,师谓休曰: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等觉、妙觉,皆是权立接引之教,并为化城。言宝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宝。此宝不属情量,不可建立。无佛无众生,无能无所,何处有城?若问此既是化城,何处为宝所?宝所不可指,指即有方所,非真宝所也,故云在近而已。在近者,不可定量言之。但当体会,契之即是。
言阐提者,信不具也。一切六道众生,乃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谓之断善根阐提。菩萨者,深信有佛法,不见有大乘小乘,佛与众生同一法性,乃谓之善根阐提。大抵因声教而悟者谓之声闻,观因缘而悟者谓之缘觉。若不向自心中悟,虽至成佛,亦谓之声闻佛。学道人多于教法上悟,不于心法上悟,虽历劫修行,终不是本佛。若不于心悟,乃至于教法上悟,即轻心重教,遂成逐块,忘于本心。故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
凡人多为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然舍有三等:内外身心一切俱舍,犹如虚空,无所取着,然后随方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舍;若一边行道布德,一边旋舍,无希望心,是为中舍;若广修众善,有所希望,闻法知空,遂乃不着,是为小舍。大舍如火烛在前,更无迷悟。中舍如火烛在旁,或明或暗。小舍如火烛在后,不见坑井。故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过去心不可得,是过去舍;现在心不可得,是现在舍;未来心不可得,是未来舍;所谓三世俱舍。
自如来付法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着空,即印不成文;印着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能印所印,俱难契会,故得者少。然心即无心,得即无得。
佛有三身,法身说自性虚通法,报身说一切清净法,化身说六度万行法。法身说法,不可以言语、音声、形相、文字而求。无所说,无所证,自性虚通而已。故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报身、化身皆随机感现,所说法亦随事应根以为摄化,皆非真法。故曰: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所言同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此六根各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无所有,束六和合为一精明,一精明者即心也。学道人皆知此,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缚,不契本心。
如来现世,欲说一乘真法,则众生不信兴谤,没于苦海。若都不说,则堕悭贪,不为众生溥舍妙道。遂设方便,说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浅深,皆非本法。故云:唯有一乘道,余二则非真。然终未能显一心法,故召迦叶同法座,别付一心,离言说法。此一枝法令别行,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
问: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师云:引接钝根人语,未可依凭。云:此即是引接钝根人语,未审接上根人复说何法?师云:若是上根人,何处更就人。觅他自己尚不可得,何况更别有法当情?不见教中云:法法何状。云:若如此,则都不要求觅也。师云:若与么,则省心力。云:如是,则浑成断绝,不可是无也。师云:阿谁教他无?他是阿谁?尔拟觅他?云:既不许觅,何故又言莫断他?师云:若不觅便休,即谁教尔断?尔见目前虚空作么生断他?云:此法可得便同虚空否?师云:虚空早晚向尔道有同有异?我暂如此说,尔便向这里生解。云:应是不与人生解耶?师云:我不曾障尔,要且解属于情,情生则智隔。云:向这里莫生情是否?师云:若不生情,阿谁道是?
问:才向和尚处发言,为甚么便言话堕?师云:汝自是不解语人,有甚么堕负?
问:向来如许多言说,皆是抵敌语,都未曾有实法指示于人?师云:实法无颠倒,汝今问处自生颠倒,觅甚么实法!云:既是问处自生颠倒,和尚答处如何?
师云:尔且将物照面看,莫管他人。又云:只如个痴狗相似,见物动处便吠,风吹草木也不别。又云:我此禅宗从上相承以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是接引之词。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成迷道。道无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内外中间,实无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说汝如今情量尽处为道。情量若尽,心无方所。此道天真,本无名字。只为世人不识,迷在情中,所以诸佛出来说破此事。恐汝诸人不了,权立道名,不可守名而生解,故云得鱼忘筌,身心自然达道。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沙门果者,息虑而成,不从学得。汝如今将心求心,傍他家舍,只拟学取,有甚么得时?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今时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与儿酥乳吃,消与不消,都总不知。三乘学道人,皆是此样,尽名食不消者。所谓知解不消,皆为毒药,尽向生灭中取。真如之中,都无此事。故云:我王库内,无如是刀。从前所有一切解处,尽须并却令空,更无分别,即是空如来藏。如来藏者,更无纤尘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现世间。亦云我于然灯佛所,无少法可得。此语只为空尔情量知解。但销镕表里情尽,都无依执,是无事人。三乘教网,只是应机之药,随宜所说,临时施设,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于一机一教边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我此宗门,不论此事,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
问:从上来皆云即心是佛,未审即哪个心是佛?师云:尔有几个心?云:为复即凡心是佛?即圣心是佛?师云:尔何处有凡圣心耶?云:即今三乘中,说有凡圣,和尚何得言无?师云:三乘中分明向尔道:凡圣心是妄。尔今不解,返执为有,将空作实,岂不是妄?妄故迷心。汝但除却凡情圣境,心外更无别佛。祖师西来,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汝今不识,执凡执圣,向外驰骋,还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堕异趣,无始以来不异今日。无有异法,故名成等正觉。云:和尚所言即者,是何道理?师云:觅什么道理?才有道理,便即心异。云:前言无始以来不异今日,此理如何?师云:只为觅故,汝自异他。汝若不觅,何处有异?云:既是不异,何更用说即?师云:汝若不信凡圣,阿谁向汝道即?即若不即,心亦不心,可中心即俱忘,阿尔更拟向何处觅去?
问:妄能障自心,未审而今以何遣妄?师云: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无根,只因分别而有。尔但于凡圣两处情尽,自然无妄,更拟若为遣他?都不得有纤毫依执,名为我舍两臂,必当得佛。云:既无依执,当何相承?师云:以心传心。云:若心相传,云何言心亦无?师云:不得一法,名为传心。若了此心,即是无心无法。云:若无心无法,云何名传?师云:汝闻道传心,将谓有可得也?所以祖师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此事若教汝会,何堪也。
问:只如目前虚空,可不是境,岂无指境见心乎?师云:甚么心教汝向境上见?设汝见得,只是个照境的心。如人以镜照面,纵然得见眉目分明,元来只是影像,何关汝事!云:若不因照,何时得见?师云:若也涉因,常须假物,有什么了时?汝不见他向汝道:拨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谩说数千般?云:他若识了,照亦无物耶?师云:若是无物,更何用照?尔莫开眼寐语去。
上堂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道人是无事人,实无许多般心,亦无道理可说,无事散去。
问:如何是世谛?师云:说葛藤作什么!本来清净,何假言说问答。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着有为法,出言瞬目,尽同无漏。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学禅道者,皆着一切声色,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若不如是,他日尽被阎老子拷尔在。尔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的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尔清净法身,名为阿耨菩提。若不会此意,纵尔学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属。如此修行,当复何益?志公云:佛本是自心作,哪得向文字中求?饶尔学得三贤四果、十地满心,也只是在凡圣内坐。不见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为尔不是与么人,须要向古人建化门广学知解。志公云: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尔如今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久久须实得。为尔力量小,不能顿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须得个入头处,自然会去。为尔不能如是,须要将心学禅学道,佛法有甚么交涉?故云:如来所说,皆为化人。如将黄叶为金,止小儿啼,决定不实。若有实得,非我宗门下客,且与尔本体有甚交涉!故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若也会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错。本来清净,皎皎地,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等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一切不如心真实。法身从古至今,与佛祖一般,何处欠少一毫毛?既会如是意,大须努力,尽今生去,出息不保入息。
问:六祖不会经书,何得传衣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为教授师,讲得三十二本经论,云何不传衣?师云:为他有心,是有为法,所修所证,将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六祖当时只是默契,得密授如来甚深意,所以付法与他。汝不见道: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若会此意,方名出家儿,方好修行。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为求衣?为求法?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善恶都莫思量。明乃禀语。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工夫,今日方省前非。六祖云:如是。到此之时,方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岂不见阿难问迦叶云:世尊传金襴外,别传何物?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着。此便是祖师之标榜也,甚深!阿难三十年为侍者,只为多闻智慧,被佛诃云:汝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若不学道,滴水难消。
问:如何得不落阶级?师云:但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更时时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努力努力!此门中千人万人,只得三个五个。若不将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裴相公问师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只是化童蒙耳。
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动念、有无长短、彼我能所等心,心本是佛,佛本是心,心如虚空。所以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不用别求,有求皆苦。设使恒沙劫行六度万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以故?为属因缘造作故。因缘若尽,还归无常。所以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但识自心,无我无人,本来是佛。
问:圣人无心即是佛,凡夫无心,莫沉空寂否?师云:法无凡圣,亦无沉寂。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有之与无,尽是情见,犹如幻翳。所以云:见闻如幻翳,知觉乃众生。祖师门中,只论息机忘见。所以忘机则佛道隆,分别则魔军炽。
问:心既本来是佛,还修六度万行否?师云:悟在于心,非关六度万行,六度万行尽是化门接物度生边事。设使菩提、真如、实际、解脱、法身,直至十地、四果圣位,尽是度门,非关佛心。心即是佛,所以一切诸度门中,佛心第一。但无生死烦恼等心,即不用菩提等法。所以道:佛说一切法,度我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从佛至祖,并不论别事,唯论一心,亦云一乘。所以十方谛求,更无余乘。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所以此意难信。达摩来此土,至梁魏二国,只有可大师一人密信自心,言下便会,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大道本来平等,所以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所以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
问:佛度众生否?师云:实无众生如来度者。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佛与众生皆不可得。云:现有三十二相及度众生,何得言无?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与众生,尽是汝作妄见,只为不识本心,谩作见解。才作佛见,便被佛障;作众生见,被众生障。作凡作圣作净作秽等见,尽成其障,障汝心故,总成轮转。犹如猕猴,放一捉一,无有歇期,一等是学。直须无学,无凡无圣,无净无垢,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听汝学得三乘十二分教,一切见解,总须舍却。所以除去所有,唯置一床,寝疾而卧。只是不起诸见,无一法可得,不被法障,透脱三界凡圣境域,始得名为出世佛。所以云:稽首如空无所依,出过外道。心既不异,法亦不异;心既无为,法亦无为。万法尽由心变,所以我心空故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尽十方空界同一心体,心本不异,法亦不异。只为汝见解不同,所以差别。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十方诸佛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只是一心,实无异相,亦无光彩,亦无胜负。无胜故无佛相,无负故无众生相。
云:心既无相,岂得全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化度众生耶?师云:三十二相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八十种好属色,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问:佛性与众生性为同为别?师云:性无同异。若约三乘教,即说有佛性,有众生性,遂有三乘因果,即有同异;若约佛乘及祖师相传,即不说如是事,唯有一心,非同非异,非因非果。所以云:唯此一乘道,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问:无边身菩萨为什么不见如来顶相?师云:实无可见。何以故?无边身菩萨便是如来,不应更见。只教尔不作佛见,不落佛边;不作众生见,不落众生边;不作有见,不落有边;不作无见,不落无边;不作凡见,不落凡边;不作圣见,不落圣边。但无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外道者乐于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所以云:弥勒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如即无生,如即无灭,如即无见,如即无闻。如来顶即是圆见,亦无圆见,故不落圆边。所以佛身无为,不堕诸数,权以虚空为喻,圆同太虚,无欠无余,等闲无事。莫强辨他境,辨着便成识。所以云:圆成沉识海,流转若飘蓬。只道我知也、学得也、契悟也、解脱也、有道理也,强处即如意,弱处即不如意,似这个见解,有什么用处?我向汝道:等闲无事,莫谩用心。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所以内见外见俱错,佛道魔道俱恶。所以文殊暂起二见,贬向二铁围山。文殊即实智,普贤即权智,权实相对治,究竟亦无权实,唯是一心。心且不佛不众生,无有异见。才有佛见,便作众生见。有见无见,常见断见,便成二铁围山,被见障故。祖师直指一切众生本心本体本来是佛,不假修成,不属渐次,不是明暗。不是明,故无明;不是暗,故无暗。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入我此宗门,切须在意,如此见得,名之为法。见法故,名之为佛。佛法俱无,名之为僧,唤作无为僧,亦名一体三宝。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应无所求。不着佛求,故无佛;不着法求,故无法;不着众求,故无僧。
问:和尚见今说法,何得言无僧亦无法。师云:汝若见有法可说,即是以音声求我。若见有我,即是处所。法亦无法,法即是心。所以祖师云:付此心法时,法法何曾法。无法无本心,始解心心法。实无一法可得,名坐道场。道场者,只是不起诸见。悟法本空,唤作空如来藏。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若得此中意,逍遥何所论。
问:本来无一物,无物便是否?师云:无亦不是,菩提无是处,亦无无知解。
问:何者是佛?师云: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异,故云即心是佛。若离于心,别更无佛。云:若自心是佛,祖师西来,如何传授?师云:祖师西来,唯传心佛,直指汝等心本来是佛。心心不异,故名为祖。若直下见此意,即顿超三乘一切诸位,本来是佛,不假修成。
云:若如此,十方诸佛出世,说于何法?师云:十方诸佛出世,只共说一心法,所以佛密付与摩诃大迦叶。此一心法体,尽虚空遍法界,名为诸佛理。论这个法,岂是汝于言句上解得他?亦不是于一机一境上见得他。此意唯是默契得。这一门名为无为法门,若欲会得,但知无心,忽悟即得。若用心拟学取,即转远去。若无岐路心、一切取舍心,心如木石,始有学道分。
云:如今现有种种妄念,何以言无?师云:妄本无体,即是汝心所起。汝若识心是佛,心本无妄,哪得起心更认于妄?汝若不生心动念,自然无妄。所以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云:今正妄念起时,佛在何处?师云:汝今觉妄起时,觉正是佛。可中若无妄念,佛亦无。何故如此?为汝起心作佛见,便谓有佛可成;作众生见,便谓有众生可度。起心动念,总是汝见处。若无一切见,佛有何处所?如文殊才起佛见,便贬向二铁围山。云:今正悟时,佛在何处?师云:问从何来?觉从何起?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但莫生异见,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总不出汝心,三千世界都来是汝个自己,何处有许多般?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虚空世界皎皎地无丝发许与汝作见解,所以一切声色是佛之慧目。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为物之故,有其多智。终日说,何曾说?终日闻,何曾闻?所以释迦四十九年说,未尝说着一字。云:若如此,何处是菩提?师云: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云:如何发菩提心?师云:菩提无所得,尔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故云:我于然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佛即与我授记。明知一切众生本是菩提,不应更得菩提。尔今闻发菩提心,将谓一个心学取佛去,唯拟作佛。任尔三祇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尔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故云: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
问:本既是佛,哪得更无四生六道种种形貌不同?师云:诸佛体圆,更无增减,流入六道,处处皆圆。万类之中,个个是佛。譬如一团水银,分散诸处,颗颗皆圆。若不分时,只是一块。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所以有别。本源之性,何得有别?
问:诸佛如何行大慈悲,为众生说法?师云:佛慈悲者,无缘,故名大慈悲。慈者,不见有佛可成;悲者,不见有众生可度。其所说法,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这个法,若为道我从善知识言下领得,会也悟也;这个慈悲,若为汝起心动念学得他见解,不是自悟本心,究竟无益。
问:何者是精进?师云:身心不起,是名第一牢强精进。才起心向外求者,名为歌利王爱游猎去。心不外游,即是忍辱仙人。身心俱无,即是佛道。
问:若无心行此道,得否?师云:无心便是行此道,更说什么得与不得。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若无一念,便是境忘心自灭,无复可追寻。
问:如何是出三界?师云:善恶都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如来出世,为破三有。若无一切心,三界亦非有。如一微尘破为百分,九十九分是无,一分是有,摩诃衍不能胜出。百分俱无,摩诃衍始能胜出。
上堂云: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云何识自心?即如今言语者,正是汝心。若不言语,又不作用,心体如虚空相似,无有相貌,亦无方所。亦不一向是无,有而不可见故。祖师云: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若不应缘之时,不可言其有无。正应之时,亦无踪迹。既知如此,如今但向无中栖泊,即是行诸佛路。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众生轮回生死者,意缘走作,心于六道不停,致使受种种苦。《净名》云: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然后调伏。所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知一切诸法,皆由心造,乃至人天、地狱、六道、修罗,尽由心造。如今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若不会此意,纵尔广学、勤苦修行、木食草衣,不识自心,皆名邪行,尽作天魔外道水陆诸神。如此修行,当复何益?志公云:本体是自心作,哪得文字中求?如今但识自心,息却思惟妄想,尘劳自然不生。《净名》云:唯置一床,寝疾而卧。心不起也,如人卧疾,攀缘都息,妄想歇灭,即是菩提。如今若心里纷纷不定,任尔学到三乘四果、十地诸位,合杀只向凡圣中坐。诸行尽归无常,势力皆有尽期,犹如箭射于空,力尽还堕,却归生死轮回。如斯修行,不解佛意,虚受辛苦,岂非大错!志公云:未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如今但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亦无分别,亦无依倚,亦无住着,终日任运腾腾,如痴人相似。世人尽不识尔,尔亦不用教人识不识,心如顽石头,都无缝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无着,如此始有少分相应。
透得三界境过,名为佛出世。不漏心相,名为无漏智。不作人天业,不作地狱业,不起一切心,诸缘尽不生,即此身心是自由人。不是一向不生,只是随意而生。经云:菩萨有意生身是也。忽若未会无心,着相而作者,皆属魔业。乃至作净土佛事,并皆成业,乃名佛障。障汝心故,被因果管束,去住无自由分。所以菩提等法,本不是有,如来所说,皆是化人,犹如黄叶为金,权止小儿啼,故实无有法名阿耨菩提。如今既会此意,何用区区?但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心里明明,所以旧时见解总须舍却。《净名》云:除去所有。《法华》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只是除去心中作见解处。又云:蠲除戏论之粪。所以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故经云: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若言佛道是修学而得,如此见解,全无交涉。或作一机一境,扬眉动目,抵对相当,便道契会也,得证悟禅理也。忽逢一人不解,便道都无所知。对他若得道理,心中便欢喜;若被他折伏,不如他,便即心怀惆怅。如此心意学禅,有何交涉?任汝会得少许道理,即得个心所法,禅道总没交涉。所以达摩面壁,都不令人有见处。故云: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境。此性,纵汝迷时亦不失,悟时亦不得。天真自性,本无迷悟,尽十方虚空界,元来是我一心体。纵汝动用造作,岂离虚空?虚空本来无大无小,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绝纤毫的量,是无依倚,无粘缀,一道清流,是自性无生法忍,何有拟议?真佛无口,不解说法;真听无耳,其谁闻乎?珍重!
师一日上堂,开示大众云: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夜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说做工夫,他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尔且思量看,却有个道理,哪得天生弥勒,自然释迦?有一般闲神野鬼,才见人有些少病,便与他人说:尔只放下着。及至他有病,又却理会不下,手忙脚乱。争奈尔肉如利刀碎割,做主宰不得。万般事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办,这场狼藉,如何回避?前路黑暗,信采胡钻乱撞,苦哉苦哉!平日只学口头三昧,说禅说道,喝佛骂祖,到这里都用不着。平日只管瞒人,争知道今日自瞒了也,阿鼻地狱中决定放尔不得。而今末法将沉,全仗有力量兄弟家负荷,续佛慧命,莫令断绝,今时才有一个半个。行脚只去观山观景,不知光阴能有几何。一息不回,便是来生,未知甚么头面。呜呼!劝尔兄弟家,趁色力康健时,讨取个分晓处,不被人瞒底一段大事。这些关棙子甚是容易,自是尔不肯去下死志做工夫,只管道难了又难。好教尔知,哪得树上自生的木杓?尔也须自去做个转变始得。若是个丈夫汉,看个公案。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但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着衣吃饭处,阿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着精彩,守个无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便会开大口。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到这里说甚么阎罗老子,千圣尚不奈尔何。不信道,直有这般奇特,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
颂曰: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翻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师本是闽中人,幼于本州黄檗山出家。额间隆起如珠,音辞朗润,志意冲澹。后游天台,逢一僧如旧识。乃同行。属涧水暴涨,师倚杖而止。其僧率师同过,师云:请兄先过。其僧即浮笠于水上便过。师云:我却共个稍子作队,悔不一棒打杀。
有僧辞归宗,宗云:往甚处去?云:诸方学五味禅去。宗云:诸方有五味禅,我这里只是一味禅。云:如何是一味禅?宗便打。僧云:会也会也。宗云:道!道!僧拟开口,宗又打。其僧后到师处,问甚么处来。云:归宗来。师云:归宗有何言句。僧遂举前话。师乃上堂举此因缘云:马大师出八十四善知识,问著,个个屙漉漉地,只有归宗较些子。
师在盐官会里,大中帝为沙弥。师于佛殿上礼佛,沙弥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师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常礼如是事。沙弥云:用礼何为?师便掌,沙弥云:太粗生。师云:这里是什么所在,说粗说细。随后又掌,沙弥便走。
师行脚时到南泉,一日斋时,捧钵向南泉位上坐。南泉下来见,便问:长老什么年中行道?师云:威音王已前。南泉云:犹是王老师孙在。师便下去。师一日出次,南泉云:如许大身材,戴个些子大笠。师云:三千大千世界总在里许。南泉云:王老师呢?师戴笠便行。师一日在茶堂内坐,南泉下来,问:定慧等学,明见佛性,此理如何?师云: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泉云:莫便是长老见处么?师云:不敢。泉云:浆水钱且置,草鞋钱教什么人还?师便休。后沩山举此因缘问仰山:莫是黄檗构他南泉不得么?仰山云:不然。须知黄檗有陷虎之机。沩山云:子见处得与么长。
一日普请,泉问:什么处去?师云:择菜去。泉云:将什么择?师竖起刀子。泉云:只解作宾,不解作主。师扣三下。
一日,五人新到,同时相看。一人不礼拜,以手画一圆相而立。师云:还知道好只猎犬么?云:寻羚羊气来。师云:羚羊无气,汝向什么处寻?云:寻羚羊踪来。师云:羚羊无踪,汝向什么处寻?云:寻羚羊迹来。师云:羚羊无迹,汝向什么处寻?云:与么则死羚羊也。师便休。来日升座,退问:昨日寻羚羊僧出来。其僧便出。师云:老僧昨日后头未有语在,作么生?其僧无语。师云:将谓是本色衲僧,元来只是义学沙门。
师曾散众在洪州开元寺。裴相公一日入寺,行次,见壁画,乃问寺主:这画是什么?寺主云:画高僧。相公云:形影在这里,高僧在什么处?寺主无对。相公云:此间莫有禅僧么?寺主云:有一人。相公遂请师相见,乃举前话问师。师召云:裴休。休应诺。师云:在什么处?相公于言下有省,乃再请师开堂。
上堂云:汝等诸人,尽是哃酒糟汉。与么行脚,笑杀他人。总似与么容易,何处更有今日?汝还知大唐国里无禅师么?时有僧问:只如诸方现今出世,匡徒领众,为什么却道无禅师?师云:不道无禅,只道无师。后沩山举此因缘问仰山云:意作么生?仰山云:鹅王择乳,素非鸭类。沩山云:此实难辨。
裴相一日托一尊佛于师前胡跪云:请师安名。师召云:裴休。休应诺。师云:与汝安名竟。相公便礼拜。相公一日上诗一章,师接得便坐却。乃问:会么?相公云:不会。师云:与么不会,犹较些子。若形纸墨,何有吾宗?诗曰: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千徒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愿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师答曰:心如大海无边际,口吐红莲养病身。虽有一双无事手,不曾只揖等闲人。
上堂云:夫学道者,先须并却杂学诸缘,决定不求,决定不著。闻甚深法,恰似清风届耳,瞥然而过,更不追寻,是为甚深。入如来禅,离生禅想。从上祖师唯传一心,更无二法。指心是佛,顿超等妙二觉之表,决定不流至第二念,始似入我宗门。如斯之法,汝取次人到这里拟作么生学?所以道:拟心时被拟心魔缚,非拟心时又被非拟心魔缚,非非拟心时又被非非拟心魔缚。魔非外来,出自你心。唯有无神通菩萨,足迹不可寻。若以一切时中心有常见,即是常见外道;若观一切法空,作空见者,即是断见外道。一切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此犹是对外道邪见人说。若说法身以为极果,此对三贤十圣人言。故佛断二愚:一者微细所知愚,二者极微细所知愚。佛既如是,更说什么等妙二觉来?所以一切人,但欲向明,不欲向暗。但欲求悟,不受烦恼无明,便道佛是觉,众生是妄。若作如是见解,百劫千生轮回六道,更无断绝。何以故?为谤诸佛本源自性故。他分明向你道:佛且不明,众生且不暗,法无明暗故。佛且不强,众生且不弱,法无强弱故。佛且不智,众生且不愚,法无愚智故。是你出头总道解禅,开著口便病发。不说本,只说末;不说迷,只说悟;不说体,只说用。总无你话论处。他一切法且本不有,今亦不无,缘起不有,缘灭不无,本亦不有,本非本故。心亦不心,心非心故。相亦非相,相非相故。所以道无法无本心,始解心心法。法即非法,法非即法。无法无非法,故是心心法。忽然瞥起一念,了知如幻如化,即流入过去佛。过去佛且不有,未来佛且不无,又且不唤作未来佛。现在念念不住,不唤作现在佛。佛若起时,即不拟他是觉是迷、是善是恶,辄不得执滞他、断绝他。如一念瞥起,千重关锁锁不得,万丈绳索索他不住。既若如是,争合便拟灭他止他。分明向你道尔焰识,你作么生拟断他?喻如阳焰,你道近,十方世界求不可得;始道远,看时只在目前。你拟趁他,他又转远去。你始避他,他又来逐你。取又不得,舍又不得。既若如此,故知一切法性自尔,即不用愁他虑他。如言前念是凡,后念是圣,如翻覆一般。此是三乘教之极也。据我禅宗中,前念且不是凡,后念且不是圣;前念不是佛,后念不是众生。所以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举著一理,一切理皆然。见一事,见一切事;见一心,见一切心;见一道,见一切道;一切处无不是道。见一尘,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然。见一滴水,即见十方世界一切性水。又见一切法,即见一切心。一切法本空,心即不无,不无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既若如是,十方世界,不出我之一心。一切微尘国土,不出我之一念。若然,说什么内之与外,如蜜性甜,一切蜜皆然,不可道这个蜜甜,余底苦也。何处有与么事?所以道:虚空无内外,法性自尔。虚空无中间,法性自尔。故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众生与佛,元同一体。生死涅槃,有为无为,元同一体。世间出世间,乃至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有性无性,亦同一体。言同者,名相亦空,有亦空,无亦空,尽恒沙世界,元是一空。既若如此,何处有佛度众生?何处有众生受佛度?何故如此?万法之性自尔故。若作自然见,即落自然外道;若作无我、无我所见,堕在三贤十圣位中。你如今云何将一尺一寸,便拟量度虚空?他分明向汝道:法法不相到,法自寂故。当处自住,当处自真。以身空故名法空,以心空故名性空。身心总空,故名法性空。乃至千途异说,皆不离你之本心。如今说菩提、涅槃、真如、佛性、二乘、菩萨者,皆指叶为黄金,拳掌之说。若也展手之时,一切大众,若天若人,皆见掌中都无一物。所以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既无物,三际本无所有。故学道人单刀直入,须见这个意始得。故达摩大师从西天来至此土,经多少国土,只觅得可大师一人,密传心印。印你本心,以心印法,以法印心。心既如此,法亦如此。同真际,等法性,法性空中,谁是授记人?谁是成佛人?谁是得法人?他分明向你道:菩提者,不可以身得,身无相故;不可以心得,心无相故;不可以性得,性即便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故。不可以佛更得佛,不可以无相更得无相,不可以空更得空,不可以道更得道。本无所得,无得亦不可得,所以道无一法可得。只教你了取本心,当下了时,不得了相。无了无不了相,亦不可得。如此之法,得者即得。得者不自觉知,不得者亦不自觉知。如此之法,从上已来,有几人得知。所以道天下忘己者有几人?如今于一机、一境、一经、一教、一世、一时、一名、一字,六根门前领得,与机关木人何别?忽有一人出来,不于一名一相上作解者,我说此人尽十方世界觅这个人不可得,以无第二人故,继于祖位,亦云释种,无杂纯一。故言王若成佛时,王子亦随出家,此意大难知。只教你莫觅,觅便失却。如痴人山上叫一声,响从谷出,便走下山趁。及寻觅不得,又叫一声,山上响又应,亦走上山上趁。如是千生万劫,只是寻声逐响人,虚生浪死汉。汝若无声即无响。涅槃者,无闻、无知、无声,绝迹绝踪。若得如是,稍与祖师邻房也。
问:如王库藏内,都无如是刀。伏愿诲示。师云:王库藏者,即虚空性也。能摄十方虚空世界,皆总不出你心,亦谓之虚空藏菩萨。你若道是有是无,非有非无,总成羊角。羊角者,即你求觅者也。
问:王库藏中有真刀否?师云:此亦是羊角。云:若王库中本无真刀,何故云王子持王库中真刀,出至异国?何独言无?师云:持刀出者,此喻如来使者。你若言王子持王库中真刀出去者,库中应空去也。本源虚空性,不可被异人将去。是什么语?设你有者,皆名羊角。
问:迦叶受佛心印,得为传语人否?师云:是。云:若是传语人,应不离得羊角。师云:迦叶自领得本心,所以不是羊角。若以领得如来心,见如来意,见如来色相者,即属如来使,为传语人。所以阿难为侍者二十年,但见如来色相,所以被佛呵云:唯观救世者。不能得离羊角。
问:文殊执剑于瞿昙前者,如何?师云:五百菩萨得宿命智,见过去生业障。五百者即你五阴身是,以见此夙命障,故求佛求菩萨涅槃,所以文殊将智解剑,害此有见佛心故,故言你善害。云:何者是剑?师云:解心是剑。云:解心即是剑,断此有见佛心,只如能断见心,何能除得?师云:还将你五分别智,断此有见分别心。云:如作有见,有求佛心,将无分别智剑断。争奈有智剑在何?师云:若五分别智害有见、无见,五分别智亦不可得。云:不可以智更断智,不可以剑更断剑?师云:剑自害剑,剑剑相害,即剑亦不可得。智自害智,智智相害,即智亦不可得。母子俱丧,亦复如是。
问:如何是见性?师云:性即是见,见即是性,不可以性更见性。闻即是性,不可以性更闻性。只你作性见,能闻能见性,便有一异法生。他分明道:所可见者,不可更见。你云何头上更著头?他分明道:如盘中散珠,大者大圆,小者小圆,各各不相知,各各不相碍。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所以四生六道,未有不如时。且众生不见佛,佛不见众生;四果不见四向,四向不见四果;三贤十圣不见等妙二觉,等妙二觉不见三贤十圣。乃至水不见火,火不见水;地不见风,风不见地;众生不入法界,佛不出法界。所以法性无去来,无能所。见既如此,因什么道我见我闻、于善知识处得契悟、善知识与我说法、诸佛出世与众生说法?迦旃延只为以生灭心传实相法,被净名呵责。分明道:一切法本来无缚,何用解他?本来不染,何用净他?故云:宝相如是,岂可说乎?汝今只成是非心、染净心,学得一知一解,绕天下行,见人便拟定当取,谁有心眼,谁强谁弱。若也如此,天地悬殊,更说什么见性。
云:既言性即见,见即性,只如性自无障碍、无剂限,云何隔物即不见?又于虚空中,近即见,远即不见者,如何?师云:此是你妄生异见。若言隔物不见,无物言见,便谓性有隔碍者,全无交涉。性且非见非不见,法亦非见非不见。若见性人,何处不是我之本性!所以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总是我之性净明体。故云:见色便见心,色心不异故。只为取相作见闻觉知,去却前物始拟得见者,即堕二乘人中依通见解也。虚空中,近见见,远则不见,此是外道中收。分明道:非内亦非外,非近亦非远。近而不可见者,万物之性也。近尚不可见,更道远而不可见,有什么意旨?
问:学人不会,和尚如何指示?师云:我无一物,从来不曾将一物与人。你无始以来,只为被人指示,觅契觅会,此可不是弟子与师俱陷王难?你但知一念不受,即是无受身;一念不想,即是无想身;决定不迁流造作,即是无行身;莫思量卜度分别,即是无识身。你如今才别起一念,即入十二因缘。无明缘行,亦因亦果,乃至老死亦因亦果。故善财童子一百一十处求善知识,只向十二因缘中求,最后见弥勒,弥勒却指见文殊,文殊者即汝本地无明。若心心别异,向外求善知识者,一念才生即灭,才灭又生。所以汝等比丘,亦生亦老亦病亦死,酬因答果以来,即五聚之生灭。五聚者,五阴也。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即心便是灵智,亦云灵台。若有所住著,即身为死尸,亦云守死尸鬼。
问:净名默然,文殊赞叹云:是真入不二法门。如何?师云:不二法门,即你本心也。说与不说,即有起灭。无言说时,无所显示。故文殊赞叹。云:净名不说,声有断灭否?师云:语即默,默即语。语默不二,故云声之实性亦无断灭,文殊本闻亦无断灭。所以如来常说,未曾有不说时。如来说即是法,法即是说,说法不二故。乃至报化二身、菩萨声闻、山河大地、水鸟树林,一时说法。所以语亦说,默亦说,终日说而未尝说。既若如是,但以默为本。
问:声闻人藏形于三界,不能藏于菩提者。如何?师云:形者,质也。声闻人但能断三界见修,已离烦恼,不能藏于菩提,故还被魔王于菩提中捉得。于林中宴坐,还成微细见菩提心也。菩萨人已于三界、菩提,决定不舍不取。不取,故七大中觅他不得;不舍,故外魔亦觅他不得。汝但拟著一法,印子早成也。印著有,即六道四生文出;印著空,即无相文现。如今但知,决定不印一切物,此印为虚空,不一不二。空本不空,印本不有。十方虚空世界,诸佛出世,如见电光一般;观一切蠢动含灵,如响一般。见十方微尘国土,恰似海中一滴水相似。闻一切甚深法,如幻如化。心心不异,法法不异。乃至千经万论,只为你之一心,若能不取一切相。故言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问: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如何?师云:仙人者,即是你心。歌利王好求也,不守王位,谓之贪利。如今学人不积功累德,见者便拟学,与歌利王何别?如见色时,坏却仙人眼;闻声时,坏却仙人耳。乃至觉知时,亦复如是。唤作节节支解。云:只如仙人忍时,不合更有节节支解。不可一心忍,一心不忍也。师云:你作无生见、忍辱解、无求解,总是伤损。云:仙人被割时,还知痛否?又云:此中无受者,是谁受痛?师云:你既不痛,出头来觅个什么?
问:然灯佛授记,为在五百岁中,五百岁外?师云:五百岁中不得授记。所言授记者,你本决定不忘不失,有为不取菩提。但以了世非世,亦不出五百岁外别得授记,亦不于五百岁中得授记。云:了世三际相不可得已否?师云:无一法可得。云:何故言频经五百世,前后极时长?师云:五百世长远,当知犹是仙人。故然灯授记时,实无少法可得。
问:教中云: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者,如何?师云:若以三无数劫修行有所证得者,尽恒沙劫不得。若于一刹那中获得法身,直了见性者,犹是三乘教之极谈也。何以故?以见法身可获故,皆属不了义教中收。
问:见法顿了者,见祖师意否?师云:祖师心出虚空外。云:有限剂否?师云:有无限剂,此皆数量对待之法。祖师云:且非有限量,非无限量,非非有无限量,以绝待故。你如今学者,未能出得三乘教外,争唤作禅师?分明向汝道:一等学禅,莫取次妄生异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行一住,一刹那间,念念不异。若不如是,不免轮回。
问:佛身无为,不堕诸数,何故佛身舍利八斛四斗?师云:你作如是见,只见假舍利,不见真舍利。云:舍利为是本有,为复功勋?师云:非是本有,亦非功勋。云:若非本有,又非功勋,何故如来舍利,唯炼唯精,金骨常存?师乃呵云:你作如此见解,争唤作学禅人?你见虚空曾有骨否?诸佛心同太虚,觅什么骨?云:如今见有舍利,此是何法?师云:此从你妄想心生,即见舍利。云:和尚还有舍利否?请将出来看。师云:真舍利难见。你但以十指撮尽妙高峰为微尘,即见真舍利。夫参禅学道,须得一切处不生心。只论忘机即佛道隆,分别即魔军盛。毕竟无毛头许少法可得。
问:祖传法,付与何人?师云:无法与人。云:云何二祖请师安心?师云:你若道有,二祖即合觅得心。觅心不可得故,所以道与你安心竟。若有所得,全归生灭。
问:佛穷得无明否?师云:无明即是一切诸佛得道之处,所以缘起是道场,所见一尘一色,便合无边理性。举足下足,不离道场。道场者,无所得也。我向你道,只无所得,名为坐道场。云:无明者为明为暗?师云:非明非暗,明暗是代谢之法。无明且不明亦不暗。不明,只是本明。不明不暗,只这一句,乱却天下人眼。所以道: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其无碍慧,出过虚空,无你语论处。释迦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忽有一菩萨出来一跨,跨却三千大千世界,不出普贤一毛孔。你如今把什么本领拟学他?云:既是学不得,为什么道:归源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如之何?师云:归源性无二者,无明实性即诸佛性。方便有多门者,声闻人见无明生,见无明灭;缘觉人但见无明灭,不见无明生,念念证寂灭;诸佛见众生终日生而无生,终日灭而无灭,无生无灭,即大乘果。所以道: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举足即佛,下足即众生。诸佛两足尊者,即理足、事足,众生足、生死足,一切等足,足故不求。是你如今念念学佛,即嫌著众生,若嫌著众生,即是谤他十方诸佛。所以佛出世来,执除粪器,蠲除戏论之粪,只教你除却从来学心见心,除得尽,即不堕戏论,亦云搬粪出。只教你不生心,心若不生,自然成大智者。决定不分别佛与众生,一切尽不分别,始得入我曹溪门下。故自古先圣云:少行我法门。所以无行为我法门,只是一心门,一切人到这里尽不敢入。不道全无,只是少人得,得者即是佛。珍重!
问:如何得不落阶级?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努力!努力!此门中千人万人,只得三个五个。若不将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著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师于唐大中年中,终于本山。宣宗敕谥断际禅师。塔曰广业。
临济语录
府主王常侍与诸官请师升座。师上堂云:山僧今日事不获已,曲顺人情,方登此座。若约祖宗门下,称扬大事,直是开口不得,无你措足处。山僧此日以常侍坚请,哪隐纲宗?还有作家战将直下展阵开旗么?对众证据看!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便喝,僧礼拜。师云:这个师僧,却堪持论。
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云:我在黄檗处,三度发问,三度被打。僧拟议,师便喝,随后打,云:不可向虚空里钉橛去也。
有座主问:三乘十二分教,岂不是明佛性?师云:荒草不曾锄。主云:佛岂赚人也?师云:佛在什么处?主无语。师云:对常侍前拟瞒老僧,速退!速退!妨他别人诸问。复云:此日法筵为一大事故,更有问话者么?速致问来。你才开口,早无交涉也!何以如此?不见释尊云:法离文字,不属因,不在缘故。为你信不及,所以今日葛藤。恐滞常侍与诸官员,昧他佛性,不如且退。喝一喝云:少信根人,终无了日!久立,珍重!
师因一日到河府,府主王常侍请师升座。时麻谷出问:大悲千手眼,哪个是正眼?师云:大悲千手眼,哪个是正眼?速道!速道!麻谷拽师下座,麻谷却坐。师近前云:不审。麻谷拟议,师亦拽麻谷下座,师却坐。麻谷便出去,师便下座。
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便归方丈。
上堂,有僧出礼拜,师便喝。僧云:老和尚莫探头好。师云:你道落在什么处?僧便喝。又有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便喝,僧礼拜。师云:你道好喝也无?僧云:草贼大败。师云:过在什么处?僧云:再犯不容。师便喝。
是日两堂首座相见,同时下喝。僧问师:还有宾主也无?师云:宾主历然。师云:大众!要会临济宾主句,问取堂中二首座。便下座。
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又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师乃云:大众!夫为法者,不避丧身失命。我二十年在黄檗先师处,三度问佛法的大意,三度蒙他赐杖,如蒿枝拂着相似。如今更思得一顿棒吃,谁人为我行得?时有僧出众云:某甲行得。师拈棒与他,其僧拟接,师便打。
上堂。僧问:如何是剑刃上事?师云:祸事!祸事!僧拟议,师便打。问:只如石室行者踏碓,忘却移脚,向什么处去?师云:没溺深泉。师乃云:但有来者,不亏欠他,总识他来处。若如此来,恰似失却;不如此来,无绳自缚。一切时中莫乱斟酌,会与不会,都来是错。分明如此道,一任天下人贬剥!久立,珍重。
上堂云:一人在孤峰顶上,无出身之路。一人在十字街头,亦无向背。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不作维摩诘,不作傅大士。珍重!
上堂云:有一人论劫在途中,不离家舍;有一人离家舍,不在途中。哪个合受人天供养?便下座。
上堂。僧问:如何是第一句?师云: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问:如何是第二句?师云: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负截流机。问:如何是第三句?师云: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都藉里头人。师又云:一句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用。汝等诸人,作么生会?下座。
师晚参示众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时有僧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孩垂发白如丝。僧云: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云: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僧云:如何是人境两俱夺?师云:并汾绝信,独处一方。僧云: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云:王登宝殿,野老讴歌。师乃云:今时学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见解。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胜,殊胜自至。
道流!只如自古先德,皆有出人的路。如山僧指示人处,只要你不受人惑,要用便用,更莫迟疑。如今学者不得,病在什么处?病在不自信处。你若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地徇一切境转,被他万境回换,不得自由。你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你欲得识祖佛么?只你面前听法的是。学人信不及,便向外驰求。设求得者,皆是文字胜相,终不得他活祖意。莫错!诸禅德!此时不遇,万劫千生,轮回三界,徇好境掇去驴牛肚里生。
道流!约山僧见处,与释迦不别。今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若能如是见得,只是一生无事人。大德!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此不是你久停住处。无常杀鬼,一刹那间,不拣贵贱老少。你要与祖佛不别,但莫外求。你一念心上清净光,是你屋里法身佛;你一念心上无分别光,是你屋里报身佛;你一念心上无差别光,是你屋里化身佛。此三种身,是你即今目前听法的人。只为不向外驰求,有此功用。据经论家,取三种身为极则,约山僧见处不然,此三种身是名言,亦是三种依。古人云:身依义立,土据体论。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大德!你且识取弄光影的人,是诸佛之本源。一切处是道流归舍处。是你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脾胃肝胆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是什么解说法听法?是你目前历历地,无一个形段孤明,是这个解说法听法。若如是见得,便与祖佛不别。但一切时中,更莫间断,触目皆是。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所以轮回三界,受种种苦。若约山僧见处,无不甚深,无不解脱。
道流!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心既无,随处解脱。山僧如此说,意在什么处?只为道流一切驰求心不能歇,上他古人闲机境。道流!取山僧见处,坐断报化佛头。十地满心,犹如客作儿;等妙二觉,担枷锁汉;罗汉辟支,犹如厕秽;菩提涅槃,如系驴橛。何以如此?只为道流不达三祇劫空,所以有此障碍。若是真正道人,终不如是。但能随缘消旧业,任运著衣裳,要行即行,要坐即坐,无一念心希求佛果。缘何如此?古人云:若欲作业求佛,佛是生死大兆。大德!时光可惜。只拟傍家波波地学禅学道,认名认句,求佛求祖,求善知识意度。莫错!道流!你只有一个父母,更求何物!你自返照看。古人云:演若达多失却头,求心歇处即无事。大德!且要平常,莫作模样。有一般不识好恶秃奴,便即见神见鬼,指东划西,好晴好雨。如是之流,尽须抵债!向阎老子前吞热铁丸有日在!好人家男女,被这一般野狐精魅所著,便即捏怪。瞎屡生!索饭钱有日在!
师示众云:道流!切要求取真正见解,向天下横行,免被这一般精魅惑乱。无事是贵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你拟向外傍家求过觅脚手,错了也!只拟求佛,佛是名句,你还识驰求地么?三世十方佛祖出来,也只为求法。如今参学道流,也只为求法。得法始了,未得,依前轮回五道。云何是法?法者是心法。心法无形,通贯十方。目前现用,人信不及,便乃认名认句,向文字中求,意度佛法,天地悬殊。
道流!山僧说法,说什么法?说心地法,便能入凡入圣,入净入秽,入真入俗。要且不是你真俗凡圣,能与一切真俗凡圣安着名字,真俗凡圣与此人安着名字不得。道流!把得便用,更不著名字,号之为玄旨。山僧说法,与天下人别。只如有个文殊普贤出来目前,各现一身问法。才道咨和尚,我早辨了也。老僧稳坐,更有道流来相见时,我尽辨了也。何以如此?只为我见处别。外不取凡圣,内不住根本,见彻更不疑谬。
师示众云: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人云:向外作工夫,总是痴顽汉。你且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境来回换不得。纵有从来习气、五无间业,自为解脱大海。今时学者总不识法,犹如触鼻羊,逢着物安在口里,奴郎不辨,宾主不分。如是之流,邪心入道,闹处即入,不得名为真出家人,正是真俗家人。夫出家者,须辨得平常真正见解。辨佛辨魔,辨真辨伪,辨凡辨圣。若如是辨得,名真出家。若魔佛不辨,正是出一家入一家,唤作造业众生,未得名为真出家。只如今有一个佛魔,同体不分,如水乳合,鹅王吃乳。如明眼道流,魔佛俱打。你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浮沉。
问:如何是佛魔?师云:你一念心疑处是魔。你若达得万法无生,心如幻化,更无一尘一法,处处清净,是佛。然佛与魔是染净二境,约山僧见处,无佛无众生,无古无今。得者便得,不历时节,无修无证,无得无失,一切时中,更无别法。设有一法过此者,我说如梦如化。山僧所说皆是。道流!即今目前孤明历历的听者,此人处处不滞,通贯十方,三界自在,入一切境差别,不能回换。一刹那间透入法界,逢佛说佛,逢祖说祖,逢罗汉说罗汉,逢饿鬼说饿鬼。向一切处游履国土,教化众生,未曾离一念。随处清净,光透十方,万法一如。
道流!大丈夫儿,今日方知本来无事。只为你信不及,念念驰求,舍头觅头,自不能歇。如圆顿菩萨入法界现身,向净土中厌凡忻圣。如此之流,取舍未忘,染净心在。如禅宗见解,又且不然,直是现今,更无时节。山僧说处,皆是一期药病相治,总无实法。若如是见得,是真出家,日消万两黄金。道流!莫取次,被诸方老师印破面门,道我解禅解道,辩似悬河,皆是造地狱业。若是真正学道人,不求世间过,切急要求真正见解。若达真正,见解圆明,方始了毕。
问:如何是真正见解?师云:你但一切入凡入圣,入染入净,入诸佛国土,入弥勒楼阁,入毗卢遮那法界,处处皆现国土成住坏空。佛出于世,转大法轮,却入涅槃,不见有去来相貌,求其生死了不可得。便入无生法界,处处游履国土,入华藏世界,尽见诸法空相,皆无实法。唯有听法无依道人,是诸佛之母,所以佛从无依生。若悟无依,佛亦无得。若如是见得者,是真正见解。学人不了,为执名句,被他凡圣名碍。所以障其道眼,不得分明。只如十二分教,皆是表显之说,学者不会,便向表显名句上生解,皆是依倚,落在因果,未免三界生死。你若欲得生死去住脱著自由,即今识取听法的人,无形无相,无根无本,无住处,活泼泼地。应是万种施设,用处只是无处。所以觅著转远,求之转乖,号之为秘密。
道流!你莫认著个梦幻伴子,迟晚中间便归无常。你向此世界中觅个什么物作解脱?觅取一口饭吃,补毳过时?且要访寻知识,莫因循逐乐。光阴可惜,念念无常。粗则被地水火风,细则被生住异灭四相所逼。道流!今时且要识取四种无相境,免被境摆扑。
问:如何是四种无相境?师云:你一念心疑,被地来碍;你一念心爱,被水来溺;你一念心嗔,被火来烧;你一念心喜,被风来飘。若能如是辨得,不被境转,处处用境,东涌西没,南涌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履水如地,履地如水。缘何如此?为达四大如梦如幻故。道流!你只今听法者,不是你四大,能用你四大。若能如是见得,便乃去住自由。约山僧见处,无嫌的法。你若爱圣,圣者圣之名。有一般学人,向五台山里求文殊,早错了也!五台山无文殊。你欲识文殊么?只你目前用处,始终不异,处处不疑,此个是活文殊。你一念心无差别光,处处总是真普贤。你一念心自能解缚,随处解脱,此是观音三昧法,互为主伴。出则一时出,一即三,三即一。如是解得,始好看教。
师示众云:如今学道人且要自信,莫向外觅,总上他闲尘境,都不辨邪正。只如有祖有佛,皆是教迹中事。有人拈起一句子语,或隐显中出,便即疑生,照天照地,傍家寻问,也大忙然。大丈夫儿,莫这么论主论贼,论是论非,论色论财,论说闲话过日。山僧此间不论僧俗,但有来者,尽识得他。任他向什么处出来,但有声名文句,皆是梦幻。却见乘境的人,是诸佛之玄旨。佛境不能自称我是佛境,还是这个无依道人,乘境出来。若有人出来问我求佛,我即应清净境出;有人问我菩萨,我即应慈悲境出;有人问我菩提,我即应净妙境出;有人问我涅槃,我即应寂静境出。境即万般差别,人即不别,所以应物现形,如水中月。
道流!你若欲得如法,直须是大丈夫儿始得。若萎萎随随地,则不得也。夫如瓦嗄之器,不堪贮醍醐。如大器者,直要不受人惑,随处作主,立处皆真。但有来者,皆不得受。你一念疑,即魔入心。如菩萨疑时,生死魔得便。但能息念,更莫外求,物来则照。你但信现今用底,一个事也无。你一念心,生三界,随缘被境,分为六尘。你如今应用处欠少什么?一刹那间便入净入秽,入弥勒楼阁,入三眼国土,处处游履,唯见空名。
问:如何是三眼国土?师云:我共你入净妙国土中,著清净衣,说法身佛;又入无差别国土中,著无差别衣,说报身佛;又入解脱国土中,著光明衣,说化身佛。此三眼国土皆是依变。约经论家,取法身为根本,报化二身为用。山僧见处,法身即不解说法。所以古人云:身依义立,土据体论。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建立之法,依通国土。空拳黄叶,用诳小儿,蒺藜夌刺枯骨上觅什么汁?心外无法,内亦不可得,求什么物?你诸方言,道有修有证,莫错!设有修得者,皆是生死业。你言六度万行齐修,我见皆是造业。求佛求法,即是造地狱业;求菩萨亦是造业;看经看教亦是造业——佛与祖师是无事人,所以有漏有为。无漏无为,为清净业。有一般瞎秃子,饱吃饭了,便坐禅观行,把捉念漏,不令放起,厌喧求静,是外道法。祖师云:你若住心看静,举心外照,摄心内澄,凝心入定,如是之流,皆是造作。是你如今如此听法的人,作么生拟修他、证他、庄严他?渠且不是修的物,不是庄严得的物。若教他庄严,一切物即庄严得,你且莫错!
道流!你取这一般老师口里语,为是真道,是善知识不思议,我是凡夫心,不敢测度他老宿。瞎屡生!你一生只作这个见解,辜负这一双眼。冷噤噤地,如冻凌上驴驹相似。我不敢毁善知识,怕生口业。道流!夫大善知识,始敢毁佛毁祖,是非天下,排斥三藏教,骂辱诸小儿,向逆顺中觅人。所以我于十二年中,求一个业性如芥子许不可得。若似新妇子禅师,便即怕趁出院不与饭吃,不安不乐。自古先辈,到处人不信,被递出始知是贵。若到处人尽肯,堪作什么!所以师子一吼,野干脑裂。
道流!诸方说有道可修,有法可证,你说证何法?修何道?你今用处欠少什么物?修补何处?后生小阿师不会,便即信这般野狐精魅,许他说事,系缚他人。言道:理行相应,护惜三业,始得成佛。如此说者,如春细雨。古人云:路逢达道人,第一莫向道。所以言:若人修道道不行,万般邪境竞头生。智剑出来无一物,明头未显暗头明。所以古人云:平常心是道。大德!觅什么物?现今目前听法无依道人,历历地分明,未曾欠少。你若欲得与祖佛不别,但如是见,不用疑误。你心心不异,名之活祖。心若有异,则性相别。心不异故,即性相不别。
问:如何是心心不异处?师云:你拟问,早异了也,性相各分。道流莫错!世出世诸法,皆无自性,亦无生性,但有空名,名字亦空。你这么认他闲名为实,大错了也!设有,皆是依变之境,有个菩提依,涅槃依,解脱依,三身依,境智依,菩萨依,佛依。你向依变国土中觅什么物?乃至三乘十二分教,皆是拭不净故纸。佛是幻化身,祖是老比丘。你还是娘生已否?你若求佛,即被佛魔摄;你若求祖,即被祖魔缚。你若有求皆苦,不如无事。
有一般秃比丘,向学人道:佛是究竟,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果满,方始成道。道流!你若道佛是究竟,缘什么八十年后向拘尸罗城双林树间侧卧而死去?佛今何在?明知与我生死不别。你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佛,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明知是幻化。古人云: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你道佛有六通,是不可思议,一切诸天、神仙、阿修罗、大力鬼亦有神通,应是佛否?道流莫错!只如阿修罗与天帝释战,战败领八万四千眷属入藕丝孔中藏,莫是圣否?如山僧所举,皆是业通依通。夫如佛六通者不然,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所以达六种色声香味触法皆是空相,不能系缚此无依道人。虽是五蕴漏质,便是地行神通。
道流!真佛无形,真法无相。你只么幻化上头作模作样,设求得者,皆是野狐精魅,并不是真佛,是外道见解。夫如真学道人,并不取佛,不取菩萨罗汉,不取三界殊胜,迥然独脱,不与物拘。乾坤倒覆,我更不疑。十方诸佛现前,无一念心喜;三涂地狱顿现,无一念心怖。缘何如此?我见诸法空相,变即有,不变即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以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唯有道流目前现今听法的人,入火不烧,入水不溺,入三涂地狱如游园观,入饿鬼畜生而不受报。缘何如此?无嫌底法。你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由心故有,无心烦恼何拘。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你拟傍家波波地学得,于三祇劫中终归生死,不如无事向丛林中床角头交脚坐。
道流!如诸方有学人来,主客相见了,便有一句子语辨前头。善知识被学人拈出个机权语路,向善知识口角头撺过,看你识不识。你若识得是境,把得便抛向坑子里,学人便即寻常,然后便索善知识语,依前夺之。学人云:上智哉!是大善知识即云:你大不识好恶!如善知识,把出个境块子,向学人面前弄。前人辨得了,不作主,不受境惑。善知识便即现半身,学人便喝。善知识又入一切差别语路中摆扑。学人云:不识好恶老秃奴!善知识叹曰:真正道流!如诸方善知识,不辨邪正,学人来问菩提涅槃三身境智,瞎老师便与他解说,被他学人骂着,便把棒打他,言无礼度。自是你善知识无眼,不得嗔他。有一般不识好恶秃奴,即指东划西,好晴好雨,好灯笼露柱。你看眉毛有几茎。这个具机缘学人不会,便即心狂。如是之流,总是野狐精魅魍魉,被他好学人嗌嗌微笑,言瞎老秃奴惑乱他天下人。
道流!出家儿且要学道。只如山僧,往日曾向毗尼中留心,亦曾于经论寻讨,后方知是济世药,表显之说。遂乃一时抛却,即访道参禅,后遇大善知识,方乃道眼分明,始识得天下老和尚,知其邪正。不是娘生下便会,还是体究练磨,一朝自省。
道流!你欲得如法见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不与物拘,透脱自在。如诸方学道流,未有不依物出来地,山僧向此间从头打。手上出来手上打,口里出来口里打,眼里出来眼里打,未有一个独脱出来地,皆是上他古人闲机境。山僧无一法与人,只是治病解缚。你诸方道流,试不依物出来,我要共你商量。十年五岁,并无一人,皆是依草附叶竹木精灵、野狐精魅,向一切粪块上乱咬。瞎汉!枉消他十方信施。道我是出家儿,作如是见解。向你道无佛无法,无修无证,只如此傍家拟求什么物?瞎汉!头上安头,是你欠少什么?
道流!是你目前用地,与祖佛不别,如此不信,便向外求。莫错!向外无法,内亦不可得。你取山僧口里语,不如休歇无事去。已起者莫续,未起者不要放起,便胜你十年行脚。约山僧见处,无如许多般,只是平常著衣吃饭,无事过时。你诸方来者,皆是有心求佛,求法,求解脱,求出离三界。痴人!你要出三界什么处去?佛祖是赏系底名句。你欲识三界么?不离你今听法底心地。你一念心贪是欲界,你一念心嗔是色界,你一念心痴是无色界,是你屋里家具子。三界不自道我是三界,还是道流目前灵灵地照烛万般、酌度世界的人,与三界安名。
大德!四大色身是无常,乃至脾胃肝胆、发毛爪齿,唯见诸法空相。你一念心歇得处,唤作菩提树。你一念心不能歇得处,唤作无明树。无明无住处,无明无始终。你若念念心歇不得,便上他无明树,便入六道四生,披毛戴角。你若歇得,便是清净身界。你一念不生,便是上菩提树,三界神通变化,意生化身,法喜禅悦,身光自照。思衣,罗绮千重;思食,百味具足;更无横病。菩提无住处,是故无得者。
道流!大丈夫汉更疑个什么?目前用处更是阿谁?把得便用,莫著名字,号为玄旨。如此见得,无嫌底法。古人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道流!如禅宗见解,死活循然,参学之人大须仔细。如主客相见,便有言论往来。或应物现形,或全体作用,或把机权喜怒,或现半身,或乘师子,或乘象王。如有真正学人便喝,先拈出一个胶盆子,善知识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作模作样,学人便喝。前人不肯放,此是膏肓之病不堪医。唤作客看主。或是善知识不拈出物,随学人问处即夺,学人被夺,抵死不放,此是主看客。或有学人应一个清净境,出善知识前,善知识辨得是境,把得抛向坑里,学人言:大好!善知识即云:咄哉!不识好恶。学人便礼拜。此唤作主看主。或有学人,披枷带锁出善知识前,善知识更与安一重枷锁,学人欢喜,彼此不辨,呼为客看客。大德!山僧如是所举,皆是辨魔拣异,知其邪正。
道流!实情大难,佛法幽玄,解得可可地。山僧竟日与他说破,学者总不在意,千遍万遍,脚底踏过,黑没焌地,无一个形段历历孤明。学人信不及,便向名句上生解。年登半百,只管傍家负死尸行,担却担子天下走,索草鞋钱有日在。
大德!山僧说向外无法,学人不会,便即向里作解,便即倚壁坐,舌拄上腭,湛然不动,取此为是祖门佛法也。大错!是你若取不动清净境为是,你即认他无明为郎主。古人云:湛湛黑暗深坑,寔可怖畏。此之是也。你若认他动者是,一切草木皆解动,应可是道也。所以动者是风大,不动者是地大,动与不动俱无自性。你若向动处捉他,他向不动处立;你若向不动处捉他,他向动处立。譬如潜泉鱼,鼓波而自跃。大德!动与不动是二种境,还是无依道人用动用不动。
如诸方学人来,山僧此间作三种根器断。如中下根器来,我便夺其境,而不除其法;或中上根器来,我便境法俱夺;如上上根器来,我便境法人俱不夺;如有出格见解人来,山僧此间便全体作用,不历根器。大德!到这里,学人著力处不通风,石火电光即过了也。学人若眼定动,即没交涉。拟心即差,动念即乖,有人解者,不离目前。
大德!你担钵囊屎担子傍家走,求佛求法,即今如此驰求底,你还识渠么?活拨拨地,只是无根株,拥不聚,拨不散。求著即转远,不求还在目前。灵音属耳,若人不信,徒劳百年。
道流!一刹那间便入华藏世界,入毗卢遮那国土,入解脱国土,入神通国土,入清净国土,入法界,入秽入净,入凡入圣,入饿鬼畜生。处处讨觅寻,皆不见有生有死,唯有空名。幻化空花,不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道流!山僧佛法的的相承,从麻谷和尚、丹霞和尚、道一和尚、庐山拽石头和尚,一路行遍天下,无人信得,尽皆起谤。如道一和尚用处,纯一无杂,学人三百五百,尽皆不见他意。如庐山和尚,自在真正,顺逆用处,学人不测涯际,悉皆茫然。如丹霞和尚玩珠隐显,学人来者皆悉被骂。如麻谷用处,苦如黄檗,近皆不得。如石巩用处,向箭头上觅人,来者皆惧。如山僧今日用处,真正成坏,玩弄神变,入一切境,随处无事,境不能换。但有来求者,我即便出看渠,渠不识我,我便著数般衣。学人生解,一向入我言句。苦哉!瞎秃子!无眼人!把我著的衣认青黄赤白。我脱却入清净境中,学人一见便生忻欲,我又脱却,学人失心,忙然狂走,言我无衣。我即向渠道:你识我著衣的人否?忽尔回头,认我了也。大德!你莫认衣,衣不能动,人能著衣,有个清净衣,有个无生衣、菩提衣、涅槃衣,有祖衣,有佛衣。大德!但有声名文句,皆悉是衣变,从脐轮气海中鼓激,牙齿敲磕成其句义,明知是幻化。大德!外发声语业,内表心所法。以思有念,皆悉是衣。你只这么认他著的衣为实解,纵经尘劫,只是衣通,三界循还,轮回生死,不如无事。相逢不相识,共语不知名。今时学人不得,盖为认名字为解,大册子上抄死老汉语,三重五重祔子裹,不教人见,道是玄旨,以为保重。大错!瞎屡生!你向枯骨上觅什么汁?有一般不识好恶,向教中取意度商量,成于句义,如把屎块子向口里含了,吐过与别人,犹如俗人打传口令相似,一生虚过也。道我出家,被他问着佛法,便即杜口无词,眼似漆突,口如楄檐。如此之类,逢弥勒出世,移置他方世界,寄地狱受苦。
大德!你波波地往诸方觅什么物?踏你脚板阔,无佛可求,无道可成,无法可得。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道流!真佛无形,真道无体,真法无相,三法混融,和合一处,辨既不得,唤作忙忙业识众生。
问: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乞垂开示?师云: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三即一,皆是空名,而无实有。如真正学道人,念念心不间断。自达磨大师从西土来,只是觅个不受人惑的人。后遇二祖,一言便了,始知从前虚用功夫。山僧今日见处与祖佛不别。若第一句中得,与祖佛为师;若第二句中得,与人天为师;若第三句中得,自救不了。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云:若有意,自救不了。云:既无意,云何二祖得法?师云:得者是不得。云:既若不得,云何是不得的意?师云:为你向一切处驰求,心不能歇。所以祖师言:咄哉丈夫!将头觅头!你言下便自回光返照,更不别求,知身心与祖佛不别,当下无事,方名得法。大德!山僧今时事不获已,话度说出许多不才净。你且莫错!据我见处,实无许多般道理,要用便用,不用便休。只如诸方说六度万行以为佛法,我道是庄严门、佛事门,非是佛法。乃至持斋持戒,擎油不閃,道眼不明,尽须抵债,索饭钱有日在。何故如此?入道不通理,复身还信施。长者八十一,其树不生耳。乃至孤峰独宿,一食卯斋,长坐不卧,六时行道,皆是造业的人。乃至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象马七珍,尽皆舍施,如是等见,皆是苦身心,故还招苦果。不如无事,纯一无杂。乃至十地满心菩萨,皆求此道流踪迹,了不可得。所以诸天欢喜,地神捧足,十方诸佛无不称叹。缘何如此?为今听法道人用处无踪迹。
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未审此意如何,乞师指示?师云:大通者,是自己于处处达其万法,无性无相,名为大通。智胜者,于一切处不疑,不得一法,名为智胜。佛者,心清净光明,透彻法界,得名为佛。十劫坐道场者,十波罗密是。佛法不现前者,佛本不生,法本不灭,云何更有现前?不得成佛道者,佛不应更作佛。古人云:佛常在世间,不染世间法。道流!你欲得作佛,莫随万物。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世与出世,无佛无法,亦不现前,亦不曾失。设有者,皆是名言章句,接引小儿,施设药病,表显名句。且名句不自名句,还是你目前昭昭灵灵鉴觉闻知照烛的,安一切名句。大德!造五无间业,方得解脱。
问:如何是五无间业?师云:杀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焚烧经像等,此是五无间业。云:如何是父?师云:无明是父。你一念心,求起灭处不得,如响应空,随处无事,名为杀父。云:如何是母?师云:贪爱为母。你一念心入欲界中,求其贪爱,唯见诸法空相,处处无著,名为害母。云:如何是出佛身血?师云:你向清净法界中,无一念心生解,便处处黑暗,是出佛身血。云:如何是破和合僧:师云:你一念心正达烦恼结使,如空无所依,是破和合僧。云:如何是焚烧经像?师云:见因缘空、心空、法空,一念决定断,迥然无事,便是焚烧经像。大德!若如是达得,免被他凡圣名碍。你一念心只向空拳指上生实解,根境法中虚捏怪,自轻而退屈,言我是凡夫,他是圣人。秃屡生!有甚死急,披他狮子皮,却作野干鸣!大丈夫汉,不作丈夫气息!自家屋里物不肯信,只么向外觅,上他古人闲名句。倚阴博阳,不能特达,逢境便缘,逢尘便执,触处惑起,自无准定。
道流!莫取山僧说处。何故?说无凭据,一期间图画虚空,如彩画像等喻。道流!莫将佛为究竟,我见犹如厕孔,菩萨罗汉尽是枷锁,缚人的物。所以文殊仗剑杀于瞿昙,鸯掘持刀害于释氏。道流!无佛可得,乃至三乘五性、圆顿教迹,皆是一期药病相治,并无实法。设有,皆是相似,表显路布,文字差排,且如是说。道流!有一般秃子,便向里许著功,拟求出世之法。错了也!若人求佛,是人失佛;若人求道,是人失道;若人求祖,是人失祖。大德莫错!我且不取你解经论,我亦不取你国王大臣,我亦不取你辩似悬河,我亦不取你聪明智慧,唯要你真正见解。道流!设解得百本经论,不如一个无事的阿师。你解得,即轻蔑他人,胜负修罗,人我无明,长地狱业。如善星比丘,解十二分教,生身陷地狱,大地不容。不如无事休歇去,饥来吃饭,睡来合眼,愚人笑我,智乃知焉。道流!莫向文字中求,心动疲劳,吸冷气无益,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出三乘权学菩萨。
大德!莫因循过日,山僧往日未有见处时,黑漫漫地。光阴不可空过,腹热心忙,奔波访道,后还得力,始到今日共道流如是话度。劝诸道流,莫为衣食,看世界易过,善知识难遇,如优昙花,时一现耳。你诸方闻道有个临济老汉出来,便拟问难,教语不得,被山僧全体作用,学人空开得眼,口总动不得,懵然不知以何答我。我向伊道:龙象蹴踏,非驴所堪。你诸处只指胸点肋,道我解禅解道,三个两个到这里不奈何。咄哉!你将这个身心,到处簸两片皮,诳呼闾阎,吃铁棒有日在,非出家儿,尽向阿修罗界摄。夫如至理之道,非诤论而求,激扬铿锵,以摧外道。至于佛祖相承,更无别意。设有言教,落在化仪,三乘五性,人天因果。如圆顿之教,又且不然,童子善财,皆不求过。大德!莫错用心!如大海不停死尸,只么担却,拟天下走,自起见障,以碍于心。日上无云,丽天普照,眼中无翳,空里无花。
道流!你欲得如法,但莫生疑,展则弥纶法界,收则丝发不立。历历孤明,未曾欠少。眼不见,耳不闻,唤作什么物?古人云:说似一物则不中。你但自家看,更有什么?说亦无尽,各自著力。珍重!
德山宣鉴禅师法语
上堂: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而无益。
示众云:诸子从朝至暮,有甚么事?莫要逞驴唇马嘴。问德山老汉么?我且不怕你。未审诸子有何疑虑?近来末法时代,多有鬼神,群队傍家走,言我是禅师。未审学得多少禅道?说似老汉来。你诸方老秃奴,教汝修行作佛,傍家走,成得几个佛也?你若无可学,又走作甚么?若有学者,你将取学得底来,呈似老汉看。一句不相当,须吃痛棒始得。
你被他诸方老秃奴魔魅著,便道我是修行人,打硬作模作样,恰似得道底人面孔。莫取次用心,万劫千生,轮回三界,皆为有心。何以故?心生则种种法生。若能一念不生,则永脱生死,不被生死缠缚。要行即行,要坐即坐,更有甚么事?
仁者,我见你诸人到处发心,向老秃奴会下学佛法荷负,不惜身命,皆被钉却诸子眼睛,断诸子命根,三二百个淫女相似,道我主化,建立法幢,为后人开眼目,自救得么?
仁者,如此说修行,你岂不闻道,老胡经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即今何在?八十年后死去,与你何别?诸子莫狂,劝你不如休歇去,无事去。你瞥起一念心,便是魔家眷属,破戒俗人。你见德山出世,十个五个,总拟聚头来难问,待教结舌无言,你是偻儸儿,今何不出来?破布袋里盛锥子,不出头,是好手。
我要问你实底,莫错。仁者,波波地傍家走,道我解禅解道,点胸点肋,称杨称郑,到这里须尽吐却,始得无事。你但外不著声色,内无能所知解,体无凡圣,更学甚么?设学得百千妙义,只是个吃疮疣鬼,总是精魅。
我这个虚空,道有且不是有,道无且不是无。言凡不凡,言圣不圣。一切处安著他不得,与你万法为师,这个老汉,不敢谤他。所以老胡吐出许多方便涕唾,教你无事去,莫向外求,你更不肯。欲得采集殊胜言句,蕴在胸襟,巧说言辞,以舌头取办,高著布裙,贵图人知,道我是禅师,要出头处。若作如此见解,打那鬼骨臀,入拔舌地狱有日在。到处觅人,道我是祖师门下客,却被他问著本分事,口似木橛。便却与他说菩提涅槃真如解脱,广引三藏言教,是禅是道,诳他闾阎,有甚么交涉?谤我先祖!
德山老汉见处即不然,这里佛也无,法也无,达磨是老臊胡,十地菩萨是担粪汉,等妙二觉是破戒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脓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墓鬼,自救得也无。佛是老胡矢橛。仁者!莫错,身被疮疣衣,学甚么事?饱吃饭了,说真如涅槃,皮下还有血么?须是个丈夫始得。汝莫爱圣,圣是空名,向三界十方世间,若有一尘一法可得,与你执取生解、保任贵重者,尽落天魔外道,是有学得底,亦是依草附木精魅野狐。
诸子,老汉此间,无一法与你诸人作解会,自己亦不会禅。老汉亦不是善知识,百无所解,只是屙矢放尿,乞食乞衣,更有甚么事?德山老汉劝你,不如本分去,早休歇去,莫学颠狂,每人担个死尸,浩浩地去,到处向老秃奴口里,爱他涕唾吃,便道我是入三界,修蕴积行,长养圣胎,愿成佛果。如斯等辈,德山老汉见之,似毒箭入心,花针乱眼,辜负先祖,带累我宗。图他道我是出家儿,如此消他十方施主水,也消不得。莫算道,敢向他国王地上行,父母不供甘旨,岂为无事?莫错用心,阎罗王征你草鞋钱有日在。穿你鼻孔缆著橛上,偿他宿债。
莫言老汉不道,是你诸人大似有福,遇著德山出世,与你解去绳索,脱却笼头,卸却背驮,作个好人去。三界六道收摄你不得,更无别法,是个烜赫虚空,无碍自在,不是你庄严得底物。从佛从祖,皆传此法,而得出离。一大藏教,只是整理你今时人。
诸子,莫向别处求觅,乃至达磨小碧眼胡僧到此来,也只是教你无事去。教你莫造作,著衣吃饭,屙矢送尿,更无生死可怖,亦无涅槃可得,无菩提可证,只是寻常一个无事人。
第一莫拱手作禅师,觅个出头处,巧言语魔魅后生,欲得人唤作长老,自己分上都没交涉。徒知心识浩浩地,日夜捏怪不休,称杨称郑,我是江西马大师宗徒。德山老汉且不是你群队人,我见石头和尚,不识好恶,老汉所以骂伊。
诸子,你但莫著声色、名言、句义、境致、机关道理、善恶凡圣、取舍攀缘、染净明暗、有无诸念,可中与么得,方是个无事人。佛亦不如你,祖亦不如你。
仁者!莫走蹋汝脚板阔去。别无禅道可学,若有学得者,即是二头三首外道见解,亦无神通变现可得。汝道神通是圣,诸天龙神五通神仙外道修罗,亦有神通,应可是佛也?孤峰独宿,一食卯斋,长坐不卧,六时礼念,疑他生死。老胡有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若言入定、凝神静虑得者,尼乾子等诸外道师,亦入得八万劫大定,莫是佛否?明知邪见精魅。
仁者,老胡不是圣,佛是老胡矢橛,且要仁者辨取好恶,莫著人我,免被诸圣橛、菩提橛、解脱殊胜、名言妙义没溺,系缚汝。何以故?一念妄心不尽,即是生死相续。
仁者,时不待人,莫因循过日。时光可惜,老汉不图你田舍奴荷负。若肯即信取,若不肯,每人有个矢钵担取去。老汉亦不求你,诸方大有老秃奴,取一方处所,说禅说道。你急去学取抄取,我此间终无一法与你诸人。
仁者,问取学取,以为知解,老汉不能,入拔舌地狱。若有一尘一法示诸人说,言有佛有法,有三界可出者,皆是野狐精魅。诸仁者,欲识得么?只是个虚空,尚无纤尘可得,处处清净,光明洞达,表里莹彻,无事无依,无栖泊处,有甚么事?老汉从生至死,只是个老比丘。虽在三界生,而无垢染。欲得出离,何处去?设有去处,亦是笼槛,魔得其便。
仁者,莫用身心,无可得,只要一切时中,莫用他声色,应是从前行履处,一时放却,顿脱羁锁,永离盖缠。一念不生,即前后际断,无思无念,无一法可当情。
仁者,作么生拟下口嘴?你多知解,还曾识渠面孔么?出家儿,乃至十地满心菩萨,觅他踪迹不著。所以诸天欢喜,地神捧足,十方诸佛赞叹,魔王啼哭。何以故?缘此虚空活泼泼地,无根株,无住处。若到这里,眼光定动,即没交涉。
仁者,莫求佛,佛是大杀人贼,赚多少人入淫魔坑。莫求文殊普贤,是田舍奴,可惜许堂堂一个丈夫儿,吃他毒药便了,拟作禅师面孔。见神见鬼,向后狂乱傍家走,觅师婆打瓦卜去,被无知老秃奴,便即与卜道,教你礼祖师鬼、佛鬼、菩提涅槃鬼,是小淫女子不会,便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这老秃奴便打禅床作境致,竖拂子云:好晴好雨好灯笼。巧述言词,强生节目,言有玄路,鸟道展手。若取如是说,如将宝器,贮于不净。如将人粪,作栴檀香。
仁者,彼既丈夫,我亦尔,怯弱于谁?竟日就他诸方老秃奴口嘴,接他涕唾吃了,无惭无愧,苦哉苦哉,狂却子去。因果分明,水牯牛牵犁拽耙,眼睛突出,气力不登,大棒打你脊,却佛衣食,道我修行了也。若不明大理,饶你去佛肚里过来,只是个能行底矢橛,不曾遇著好人。便即认得六根门头光影,向口里说取露布,是隐言妙句,光彩尖新,争奈你自家无分。仁者,是别人涕唾!更有一辈,三三两两,聚头商量,甚么处无事好?经冬过夏,快说禅道,有知解,会义理。仁者,总作如此见解,觅便宜,岂有如此道理?入地狱有日在。
莫道不向诸子说,到处菜不择一茎,柴不搬一束,一朝福尽,只是吃草去,虚消信施,滥称参学,更作禅师模样,无益于人。自己分上,十二时中行履处,心常附物。见人只欲妖媚掉尾子,指东话西,眼里口边,果然不见。只欲将相似语,勘当解处。老汉与你诸人何别?郎君子莫取一期眼,下口快吃他毒药了。似贪淫女人,不持斋戒。瞎秃奴,群羊僧,颠却他人入地狱。
仁者,莫取次看册子,寻句义,觅胜负,一递一口,何时休歇。老汉相劝,不是恶事,切须自带眼目,辨取清浊,是佛语,是魔语?莫受人惑。所以殊胜名言,皆是老胡一期方便施教,切须休歇去。莫倚一物,领他言语作解会,拣择亲疏,浮虚诈伪,记他闲言长语,皆是比量。仁者,老汉只恐诸子堕坑落堑,作薄福业,事褫唇嘴,得少为足,向静处立,不肯进前,自惑诸境,乱走他人,由巡万法。盖为不信虚空本来无事,增减他不得。你诸人好似老鸦身在虚空,心在粪堆上,只觅死物吃。
诸子!莫道德山老汉不曾入丛林商量,高声骂取,无人情,不怕业,只为诸子不守分,驰骋四方,傍他门户,恰似女姑鬼,传言送语,依事作解,心迹不忘,自犹不立,常负死尸,担枷带锁。五百一千里,来到德山面前,八字立地,如欠伊禅道相似。和尚须为或说,指示我老汉全体作用,大棒铠遮田舍奴,骂贼矢孔面,不识好恶,到我这里,恰似遇澧州人,煮鱼羹烂臛一顿,且图你放下重担,去却枷锁,作个好人去!还肯么?若肯即住,不肯一任脱去,珍重!
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
大珠慧海禅师
师建州朱氏子。依越州大云寺智和尚受业。初参马祖。祖曰:来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曰:哪个是慧海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何假外求。师于言下自识本心,踊跃礼谢。执侍六载,后以受业师老,遽归奉养,撰顿悟入道要门一卷,传至马祖览讫告众曰:越州有大珠,圆明光自在。众中知师姓朱,推寻依附者号师为:大珠和尚。
赞曰:
宝藏久埋 抛家外走 逢人指出 始知本有
照用无方 龙吟狮吼 入道无门 师辟其牖
序
夫善知识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类,长夜明炬,善破群昏。大珠和尚首参马祖,使入慧海之法界,令开宝藏于自家。所以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机叠叠,如圆器之倾珠。于是曲设多方,垂慈利物,发扬至道,乌可以笔舌赞叹哉!妙什维那、四明翠山大中理公之神足,夙具灵根,素培智种,禅余之暇,阅此老语录,有所证入;平生碍膺之物,脱然而去。从上佛祖舌头,一无所疑矣。此亦古塔主睹云门语而嗣之,正所谓也。故捐资镂板,以广其传,期以后之来者,同一了悟,存此心者,岂浅浅耶!此之功勋不坠,行愿弥坚,盖可见矣。庶几法流不泯,派永接于曹溪;灯焰长存,光愈明于少室者也。
上卷
稽首和南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众。弟子今作此论,恐不会圣心,愿赐忏悔;若会圣理,尽将回施一切有情,愿于来世,尽得成佛。
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问:从何而修?答:从根本修。云何从根本修?答:心为根本。云何知心为根本?答: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禅门经云: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
问:夫修根本,以何法修?答:惟坐禅,禅定即得。禅门经云:求佛圣智,要即禅定;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善根。
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何以故?菩萨戒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得如是者,即名解脱,亦名达彼岸、超六度、越三界、大力菩萨、无量力尊,是大丈夫。
问:心住何处即住?答:住无住处即住。
问:云何是无住处?答: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云何是不住一切处?答:不住一切处者,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处。只个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也。得如是者,即名无住心也,无住心者是佛心。
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问:身心以何为见: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心等见?答:见无如许种见。
问:既无如许种见,复何见?答:是自性见。何以故?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
问:只如清净体尚不可得,此见从何而有?答:喻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何以故?为明鉴无心故。学人若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法句经云: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善知识也。
问:涅槃经金刚身品:不可见、了了见,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云何?答:不可见者,为自性体无形,不可得故,是名不可见也。然见不可得者,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即是了了见也。无有知者,为自性无形,本无分别,是名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能分别一切,即无事不知,是名无不知者。般若偈云:般若无知,无事不知;般若无见,无事不见。
问:经云:不见有无,即真解脱。何者是不见有无?答:证得净心时,即名有,于中不生得净心想,即名不见有也;得想无生无住,不得作无生无住想,即是不见无也;故云不见有无也。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亦名解脱。
问:云何是无所见?答:若见男子女人、及一切色像,于中不起爱憎,与不见等,即是无所见也。
问:对一切色像时,即名为见;不对色像时,亦名见否?答:见。
问:对物时从有见?不对物时,云何有见?答:今言见者,不论对物与不对物。何以故;为见性常故,有物之时即见,无物之时亦见也。故知物自有去来,见性无来去也,诸根亦尔。
问:正见物时,见中有物否?答:见中不立物。
问:正见无物时,见中有无物否?答:见中不立无物。
问:有声时即有闻,无声时还得闻否?答:亦闻。
问:有声时从有闻,无声时云何得闻?答:今言闻者,不论有声无声,何以故?为闻性常故。有声时即闻,无声时亦闻。
问:如是闻者是谁?答:是自性闻,亦名知者闻。
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
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问:既言无念为宗,未审无念者无何念?答: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云何为邪念?云何名正念?答: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
问:云何是正念?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问:菩提可得否?答:菩提不可得。
问: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实不可得,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即无有念,只个无念,是名真念。菩提无所念,无所念者,即一切处无心,是无所念。只如上说如许种无念者,皆是随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体,无二无别;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问:云何行佛行?答: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亦名正行,亦名圣行。如前所说,不行有无憎爱等是也。大律卷五菩萨品云:一切圣人,不行于众生行,众生不行如是圣行。
问:云何是正见?答: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问:云何名见无所见?答:见一切色时,不起染著。不染著者,不起爱憎心,即名见无所见也。若得见无所见时,即名佛眼,更无别眼。若见一切色时起爱憎者,即名有所见。有所见者,即是众生眼,更无别眼。作众生眼乃至诸根,亦复如是。
问:即言以智为用者,云何为智?答:知二性空,即是解脱;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脱;是名为智,亦名了邪正,亦名识体用。二性空即是体,知二性空即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言二性空者,不生有无、善恶、爱憎,名二性空。
问:此门从何而入?答:从檀波罗蜜入。
问:佛说六波罗蜜是菩萨行,何故独说檀波罗蜜?云何具足而得入也?答: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生,但修檀度,即六度悉皆具足。
问:何因缘故名为檀度?答:檀者,名为布施。
问:布施何物?答:布施却二性。
问:云何是二性?答:布施却善恶性,布施却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即得二性空。若得二性空时,亦不得作二性空想,亦不得作念有施想,即是真行檀波罗蜜,名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得。何以故?为自性空故,无一相可得。无一相可得者,即是实相。实相者,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问:佛说六波罗蜜,今云何说一即能具足?愿说一具六法之因。答:思益经云:网明尊谓梵天言:若菩萨舍一切烦恼,名檀波罗蜜,即是布施。于诸法无所起,名尸波罗蜜,即是持戒。于诸法无所念,名羼提波罗蜜,即是忍辱。于诸法离相,名毗离耶波罗蜜,即是精进。于诸法无所住,名禅波罗蜜,即是禅定。于诸法无戏论,名般若波罗蜜,即是智慧。是名六法。今更名六法不异,一舍、二无起、三无念、四离相、五无住、六无戏论。如是六法,随事方便,假立名字。至于妙理,无二无别。但知一舍,即一切舍;无起,即一切无起。迷途不契,悉谓有差。愚者滞其法数之中,即长轮生死。告汝学人,但修檀之法,即万法周圆,况于五法,岂不具耶?
问:三学等用,何者是三学?云何是等用?答:三学者:戒定慧是也。
问:其义云何是戒定慧?答:清净无染是戒。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也。若知戒定慧体俱不可得时,即无分别,即同一体,是名三学等用。
问:若心住净时,不是著净否?答:得住净时,不作住净想,是不著净。
问:心住空时,不是著空否?答:若作空想,即名著空。
问:若心得住无住处时,不是著无所处否?答:但作空想,即无有著处。汝若欲了了识无所住心时,正坐之时,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即名无过去事。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未来心自绝,即名无未来事。现在事已现在,于一切事但知无著。无著者,不起憎爱心,即是无著,现在心自绝,即名无现在事。三世不摄,亦名无三世也。心若起去时,即莫随去,去心自绝。若住时亦莫随住,住心自绝,即无住心。即是住无住处也。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时,只物住,亦无住处,亦无无住处也。若是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亦名了了见性也。只个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亦名色性空。经云:证无生法忍是也。汝若未得如是之时,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会。所言会者,一切处无心即是会。言无心者,无假不真也。假者爱憎心是也,真者无爱憎心是也。但无憎爱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也。
问:为只坐用,行时亦得为用否?答:今言用功者,不独言坐,乃至行住坐卧,所造运为,一切时中,常用无间,即名常住也。
问:方广经云:五种法身:一实相法身、二功德法身、三法性法身、四应化法身、五虚空法身,于自己身何者是?答: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若了此义者,即知无证也。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若有得有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也,名为外道。何以故?维摩经云:舍利弗问天女曰:汝何所得?何所证?辩乃得如是。天女答曰:我无得无证,乃得如是。若有得有证,即于佛法中为增上慢人也。
问:经云等觉妙觉,云何是等觉?云何是妙觉?答:即色即空,名为等觉。二性空故,名为妙觉。又云: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也。
问:等觉与妙觉为别为不别?答:为随事方便,假立二名,本体是一,无二无别,乃至一切法皆然也。
问:金刚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其义云何?答: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可说;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恒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故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问: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义云何?答:只如有人未遇大善知识,唯造恶业,清净本心被三毒无明所覆,不能显了,故云应堕恶道也。以今世人轻贱者,即是今日发心求佛道,为无明灭尽,三毒不生,即本心明朗,更无乱念,诸恶永灭,故以今世人轻贱也。无明灭尽,乱念不生,自然解脱,故云当得菩提。即发心时名为今世,非隔生也。又云如来五眼者何?答:见色清净,名为肉眼。见体清净,名为天眼。于诸色境,乃至善恶,悉能微细分别,无所染著,于中自在,名为慧眼。见无所见,名为法眼。无见无无见,名为佛眼。又云:大乘、最上乘,其义云何?答:大乘者是菩萨乘,最上乘者是佛乘。又问:云何修而得此乘?答:修菩萨乘者,即是大乘。证菩萨乘,更不起观,至无修处,湛然常寂,不增不减,名最上乘,即是佛乘也。
问:涅槃云:定多慧少,不离无明;定少慧多,增长邪见;定慧等故,即名解脱。其义如何?答:对一切善恶,悉能分别是慧;于所分别之处,不起爱憎,不随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说。又问:无言无说,即名为定,正言说之时得名定否?答:今言定者,不论说与不说常定。何以故?为用定性言说分别时,即言说分别亦定。若以空心观色时,即观色时亦空。若不观色,不说不分别时亦空;乃至见闻觉知,亦复如是。何以故?为自性空,即于一切处悉空。空即无著,无著即是等用。为菩萨常用如是等空之法,得至究竟,故云定慧等者,即名解脱也。今更为汝譬喻显示,令汝惺惺得解断疑。譬如明鉴照像之时,其明动否?不也!不照时亦动否?不也!何以故?为明鉴用无情明照,所以照时不动,不照亦不动。何以故?为无情之中,无有动者,亦无不动者。又如日光照世之时,其光动否?不也!若不照时动否?不也!何以故?为光无情。故用无情光照,所以不动,不照亦不动。照者是慧,不动者是定;菩萨用是定慧等法得三菩提,故云定慧等用,即是解脱也。今言无情者,无凡情,非无圣情也。
问:云何是凡情?云何是圣情?答:若起二性,即是凡情;二性空故,即是圣情。
问: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其义如何?答:以言显义,得义言绝。义即是空,空即是道,道即是绝言,故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谓得义实际,更不起观。不起观故,即是无生。以无生故,即一切色性空。色性空故,即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即是心行处灭。
问:如如者云何?答:如如是不动义,心真如故,名如如也。是知过去诸佛行此行,亦得成道;现在佛行此行,亦得成道;未来佛行此行,亦得成道。三世所修证道无异,故名如如也。维摩经云:诸佛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乃至一切众生悉皆如也。何以故?为佛性不断,有性故也。
问:即色即空,即凡即圣,是顿悟否?答:是。
问:云何是即色即空?云何是即凡即圣?答:心有染即色,心无染即空。心有染即凡,心无染即圣。又云真空妙有故即色,色不可得故即空。今言空者,是色性自空,非色灭空。今言色者,是空性自色,非色能色也。
问:经云尽无尽法门如何?答:为二性空故。见闻无生是尽。尽者,诸漏尽。无尽者,于无生体中,具恒沙妙用,随事应现,悉皆具足,于本体中亦无损灭,是名无尽。即是尽无尽法门也。
问:尽与无尽,为一为别?答:体是一,说即有别。
问:体既是一,云何说别?答:一者是说之体,说是体之用。为随事应用,故云体同说别。喻如天上一日,一置种种盆器盛水,一一器中皆有于日,诸器中日悉皆圆满,与天上日亦无差别,故云体同。为随器立名,即有差别,所以有别,故云体同,说即有别。所现诸日悉皆圆满,于上本日,亦无损减,故云无尽也。
问:经云不生不灭,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答: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问:何者善?何者不善?答:不善者是染漏心,善法者是无染漏心。但无染无漏,即是不善不生;得无染无漏时,即清净圆明,湛然常寂,毕竟不迁,是名善法不灭也。此即是不生不灭。
问:菩萨戒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其义云何?答:佛戒者,清净心是也。若有人发心修行清净行,得无所受心者,名受佛戒也。过去诸佛皆修清净无受行,得成佛道。今时有人发心,修无受清净行者,即与佛功德等用,无有异也,故云入诸佛位也。如是悟者,与佛悟同,故云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从清净心生智,智清净名为诸佛子,亦名真佛子。
问:只如佛之与法,为是佛在先?为是法在先?若法在先,法是何佛所说?若佛在先,承何教而成道?答:佛亦在法先,亦在法后。
问:因何佛法先后?答:若据寂灭法,是法先佛后;若据文字法,是佛先法后。何以故?一切诸佛,皆因寂灭法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后。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得成道已,然始广说十二部经,引化众生,众生承佛法教修行得成佛,即是佛先法后也。
问:云何是说通宗不通?答:言行相违,即是说通宗不通。
问:云何是宗通说亦通?答:言行无差,即是说通宗亦通。
问:经云:到不到、不到到之法云何?答:说到行不到,名为到不到;行到说不到,名为不到到;行说俱到,名为到到。
问:佛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者是不尽有为?何者是不住无为?答:不尽有为者,从初发心,至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后至双林入般涅槃,于中一切法,悉皆不舍,即是不尽有为也。不住无为者,虽修无念,不以无念为证;虽修空,不以空为证;虽修菩提涅槃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即是不住无为也。
问:为有地狱,为无地狱?答:亦有亦无。
问:云何亦有亦无?答:为随心所造一切恶业,即有地狱;若心无染,自性空故,即无地狱。
问:受罪众生有佛性否?答:亦有佛性。
问:既有佛性,正入地狱时佛性同入否?答:不同入。
问:正入之时佛性复在何处?答:亦同入。
问:既同入,正入时,众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答:佛性虽随众生同入,是众生自受罪苦,佛性元来不受。
问:既同入,因何不受?答:众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坏;佛性者,是无相,无相者,即是空性也。是故真空之性,无有坏者,喻如有人于空积薪,薪自受坏,空不受坏也。空喻佛性,薪喻众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
问: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几个识共成一智?几个识独成一智?答:眼耳鼻舌身,此五识共成成所作智,第六是意识独成妙观察智,第七意独成平等性智,第八含藏识独成大圆镜智。问:此四智为别为同?答:体同名别。
问:体既同,云何名别?既随事立名,正一体之时,何者是大圆镜智?答:湛然空寂,圆明不动,即大圆镜智。能对诸尘不起爱憎,即是二性空,二性空即平等性智。能入诸根境界,善能分别,不起乱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观察智。能令诸根随时应用,悉入正受,无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
问:束四智成三身者,几个智共成一身?几个智独成一身?
答:大圆镜智独成法身,平等性智独成报身,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别,只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无三身应用。何以故?为体性无相,从无住本而立,亦无无住本。
问:云何是见佛真身?答: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
问:云何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答: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亦不存。既不存无,有从何得?有之与无,相因始有。既相因而有,悉是生灭也。但离此二见,即是见佛真身。
问:只如有无尚不可交建立,真身复从何而立?答:为有问故。若无问时,真身之名亦不可立。何以故?譬如明镜人,若对物像时即现像,若不对像时,终不见像。
问:云何是常不离佛?答:心无起灭,对境寂然,一切时中,毕竟空寂,即是常不离佛。
问:何者是无为法?答:有为是。
问:今问无为法,因何答有为是?答: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从何生?若论真无为者,即不取有为,亦不取无为,是真无为法也。何以故?经云: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即是取真法也。若了此理,即真解脱,即会不二法门。
问:何者是中道义?答:边义是。
问:今问中道,因何答边义是?答:边因中立,中因边生;本若无边,中从何有?今言中者,因边始有,故知中之与边,相因而立,悉是无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问:何名五阴等?答:对色染色,随色受生,名为色阴。为领纳八风,好集邪信,即随领受中生,名为受阴。迷心取想,随想受生,名为想阴。结集诸行,随行受生,名为行阴。于平等体,妄起分别系著,随识受生,名为识阴。故云五阴。
问:经云:二十五有,何者是?答:受后有身是也。后有身者,即六道受生也。为众生现世心迷,好结诸业,后即随业受生,故云:后有也。世若有人,志修究竟解脱,证无生法忍者,即永离三界,不受后有。不受后有者,即证法身。法身者,即是佛身。
问:二十五有名,云何分别?答:本体是一,为随用立名,显二十五有。二十五有:十恶、十善、五阴是。
问:云何是十恶十善?答:十恶:杀、盗、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乃至贪、嗔、邪见,此名十恶。十善者,但不行十恶即是也。
问:上说无念,尚未尽决。答:无念者,一切处无心是。无一切境界,无余思求是。对诸境色,永无起动,是即无念。无念者,是名真念也。若以念为念者,即是邪念,非为正念。何以故?经云:若教人大念,名为非念。有六念名为邪念,无六念者,即真念。经云:善男子!我等住于无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照无余世界,不可思议功德,佛说之犹不尽,何况余乘能知也。得无念者,六根无染故,自然得入诸佛知见。得如是者,即名佛藏,亦名法藏。即能一切佛、一切法。何以故?为无念故。经云:一切诸佛等,皆从此经出。
问:既称无念,入佛知见,复从何立?答:从无念立。何以故?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又云:喻如明鉴,鉴中虽无像,而能现万像。何以故?为鉴明故,能现万像。学人为心无染故,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无量知见。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何以知之?譬如师子儿,初生之时,即真师子。修顿悟者,亦复如是,即修之时,即入佛位。如竹春生笋,不离于春,即与母齐,等无有异。何以故?为心空故。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故云即凡即圣也。修顿悟者,不离此身,即超三界。经云:不坏世间,而超世间;不舍烦恼,而入涅槃。不修顿悟者,犹如野干,随逐师子,经百千劫,终不得成师子。
又问:真如之性,为实空,为实不空?若言不空,即是有相。若言空者,即是断灭。一切众生,当依何修,而得解脱?答:真如之性,亦空亦不空。何以故?真如妙体,无形无相,不可得也,是名亦空。然于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即无事不应,是名亦不空。经云: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若人守一,万事毕,是悟道之妙也。经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生种种见?如此功业,由行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证,无有是处,自诳诳他,彼此俱坠。努力努力!细细审之,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得如是者,即入涅槃,证无生法忍,亦名不二法门,亦名无诤,亦名一行三昧。何以故?毕竟清净,无我人故。不起爱憎,是二性空,是无所见,即是真如无得之辩。此论不传无信,唯传同见同行,当观前人有诚信心,堪任不退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示之令悟。吾作此论,为有缘人,非求名利,只如诸佛所说,千经万论,只为众生迷故,心行不同,随邪应说,即有差别。如论究竟解脱理者,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汝莫求虚名,口说真如,心似猿猴,即言行相违,名为自诳,当堕恶道。莫求一世虚名快乐,不觉长劫受殃。努力努力!众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众生时,过去诸佛如微尘数,一切众生总应度尽,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当知众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经云:夫求法者,不著佛求。
问:于来世中,多有杂学之徒,云何共住?答:但和其光,不同其业,同处不同住。经云:随流而性常也。只如学道者,自为大事因缘解脱之事,俱勿轻未学,敬学如佛。不高己德,不疾彼能。自察于行,不举他过。于一切处,悉无妨碍,自然快乐也。重说偈云:
忍辱第一道 先须除我人 事来无所受 即真菩提身
金刚经云: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又云:不取亦不舍,永断于生死。一切处无心,即名诸佛子。涅槃经云: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偈曰:
我今意况大好
他人骂时无恼
无言不说是非
涅槃生死同道
识达自家本宗
犹来无有青草
一切妄想分别
将知世人不了
寄言凡夫末代
除却心中蒿草
我今意况大宽
不语无事心安
从容自在解脱
东西去易不难
终日无言寂寞
念念向理思看
自然逍遥见道
生死定不相干
我今意况大奇
不向世上侵欺
荣华总是虚诳
弊衣粗食充饥
道逢世人懒语
世人咸说我疾
外道瞪瞪暗钝
心中明若琉璃
默契罗侯密行
非汝凡夫所知
吾恐汝等不会了真解脱理,再示汝等。
问: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云何是净心?答:以毕竟净为净。
问:云何是毕竟净为净?答: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问:云何是无净无无净?答: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即名无净也。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即是无无净也。
问:修道者,以何为证?答:毕竟证为证。
问:云何是毕竟证?答: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问:云何是无证?云何是无无证?答:于外不染色声等,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即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即名无证也。得此无证之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证,即名无无证也。
问:云何解脱心?答: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即名真解脱也。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者是有,非法是无也。但不取有无,即真解脱。
问:云何得道?答:以毕竟得为得。
问:云何是毕竟得?答:无得无无得,是名毕竟得。
问:云何是毕竟空?答:无空无无空,即名毕竟空。
问:云何是真如定?答:无定无无定,即名真如定。经云: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定法如来可说。经云:虽修空不以空为证,不得作空想,即是也。虽修定不以定为证,不得作净想,即是也。若得定得净,得一切处无心之时,即作得如是想者,皆是妄想,即被系缚,不名解脱。若得如是之时,了了自知得自在,即不得将此为证,亦不得作如是想,即得解脱。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问:云何是中道?答:无中间,亦无二边,即中道也。云何是二边?答:为有彼心,有此心,即是二边。云何名彼心此心?答:外缚色声,名为彼心;内起妄念,名为此心。若于外不染色,即名无彼心;内不生妄念,即名无此心。此非二边也。心既无二边,中亦何有哉?得如是者,即名中道,真如来道。如来道者,即一切觉人解脱也。经云:虚空无中边,诸佛身亦然。然一切色空者,即一切处无心也。一切处无心者,即一切色性空,二义无别,亦名色空,亦名色无法也。汝若离一切处无心,得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见性者,非也。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何以故?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问:若有修一切诸行俱足成就,得受记否?答:不得。
问:若以一切法无修,得成就、得受记否?答:不得。
问:若恁么时当以何法而得受记?答: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即得受记。何以故?维摩经云:诸行性相,悉皆无常。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即名受记。所言一切处无心者,无憎爱心是。言憎爱者,见好事不起爱心,即名无爱心也;见恶事亦不起憎心,即名无憎心也。无爱者,即名无染心,即是色性空也。色性空者,即是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自然解脱。汝细看之,若未惺惺了时,即须早问,勿使空度。汝等若依此教修,不解脱者,吾即终身为汝受大地狱。吾若诳汝者,吾当所生处为师子虎狼所食。汝若不依教自勤修,即不知也。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努力努力!须合知尔。
下卷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师讳慧海,建州人,姓朱氏。依越州大云寺智和尚受业。初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师遂礼拜问曰:阿哪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师于言下大悟,识自本心,不由知觉。踊跃礼谢,师事六载。后以受业师年老,遽归奉养。乃晦述藏用,外示痴讷,自撰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法侄玄晏,窃出江外呈马祖。祖览讫,谓众曰: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众中有知师姓朱者,迭相推识,结契来越上,寻访依附。时号大珠和尚。
师谓学徒曰:我不会禅,亦无一法可示于人,故不劳汝久立,且自歇去。时学侣渐多,日夜叩激,事不得已,随问随答,其辩无碍。
时有法师数人来谒。曰:拟伸一问,师还对否?师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问:如何是佛?师曰:清潭对面,非佛而谁?众皆茫然。良久,其僧又问:师说何法度人?师曰: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曰:禅师家浑如此?师却问曰:大德说何法度人?曰:讲金刚般若经。师曰:讲几座来?曰:二十余座。师曰:此经是阿谁说?僧抗声曰:禅师相弄,岂不知是佛说耶?!师曰: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说,则是谤经。请大德说看。僧无对。师少顷又问: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德且道阿哪个是如来?曰:某甲到此却迷去。师曰:从来未悟,说什么却迷。僧曰:请禅师为说。师曰:大德讲经二十余座,却不识如来。其僧再礼拜,愿垂开示。师曰:如来者,是诸法如义,何得忘却?曰:是,是诸法如义。师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经文分明,哪得未是?师曰:大德如否?曰:如。师曰:木石如否?曰:如。师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无二。师曰:大德与木石何别?僧无对。乃叹云:此上人者,难为酬对。良久却问:如何是大涅槃?师曰:不造生死业。问曰:如何是生死业?师曰: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曰:云何即得解脱?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僧曰:禅师如和尚者,实谓希有!礼谢而去。
有行者问:即心即佛,哪个是佛?师云:汝疑哪个不是佛?指出看。无对。师曰: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
有律师法明谓师曰:禅师家多落空。师曰:却是座主家多落空。法明大惊曰:何得落空?师曰:经论是纸墨文字,纸墨文字者俱空设,于声上建立名句等法,无非是空。座主执滞教体,岂不落空?法明曰:禅师落空否?师曰:不落空。曰:何以不落空?师曰:文字等皆从智慧而生,大用现前,哪得落空。法明曰:故知一法不达,不名悉达。师曰:律师不唯落空,兼乃错用名言。法明作色问曰:何处是错?师曰:律师未辨华竺之音,如何讲说?曰:请禅师指出法明错处。师曰:岂不知悉达是梵语耶?!律师虽省过,而心犹愤然。(具梵语:萨婆曷刺他悉陀。中国翻云:一切义成。旧云悉达多,犹是讹略。)又问曰:夫经律论是佛语,读诵依教奉行,何故不见性?师曰:如狂狗逐块,师子咬人。经律论是自性用,读诵者是性法。法明又曰:阿弥陀佛有父母及姓否?师曰:阿弥陀姓憍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曰:出何教文?师曰:出陀罗尼集。法明礼谢赞叹而退。
有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否?师曰:有变易。三藏曰:禅师错也。师却问: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师曰:若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三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便作变解;闻说不变,便作不变解。三藏曰:故知南宗,实不可测!
有道流问:世间有法过自然否?师曰:有。曰:何法过得?师曰:能知自然者。曰:元气是道否?师曰:元气自元气、道自道。曰:若如是者,则应有二。师曰:知无两人。又问:云何为邪?云何为正?师曰: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
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校。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
有韫光大德问:禅师自知生处否?师曰:未曾死,何用论生。知生即是无生法,无离生法说有无生。祖师云:当生即不生。曰:不见性人,亦得如此否?师曰:自不见性,不是无性。何以故?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识即是性,故名识性。了即是性,唤作了性。能生万法,唤作法性,亦名法身。马鸣祖师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从生,亦无名字。迷人不知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遂唤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吃笋,应总吃法身也。如此之言,宁堪齿录?对面迷佛,长劫希求。全体法中,迷而外觅。是以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大德又问:太虚能生灵智否?真心缘于善恶否?贪欲人是道否?执是执非人向后心通否?触境生心人有定否?住于寂寞人有慧否?怀高傲物人有我否?执空执有人有智否?寻文取证人、苦行求佛人、离心求佛人、执心是佛人,此皆称道否?请禅师一一开示。师曰:太虚不生灵智,真心不缘善恶,嗜欲深者机浅,是非交争者未通,触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机者慧沈,傲物高心者我壮,执空执有者皆愚,寻文取证者益滞,苦行求佛者俱迷,离心求佛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大德曰:若如是应毕竟无所有。师曰:毕竟是大德,不是毕竟无所有。大德踊跃礼谢而去。
师上堂曰:诸人幸自好个无事人,苦死造作,要担枷落狱作么?每日至夜奔波,道我参禅学道、解会佛法,如此转无交涉也。只是逐声色走,有何歇时?贫道闻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我从此一时休去,自己财宝,随身受用,可谓快活。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不见一法生灭相,不见一法去来相,遍十方界,无一微尘许不是自家财宝。但自仔细观察自心一体三宝,常自现前,无可疑虑。莫寻思,莫求觅,心性本来清净。故华严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又净名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若不随声色动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无事。去!莫久立,珍重!
此日大众普集,久而不散。师曰:诸人何故在此不去?贫道已对面相呈,还肯休么?有何事可疑?莫错用心,枉费气力,若有疑情,一任诸人恣意早问。
时有僧法渊问曰:云何是佛?云何是法?云何是僧?云何是一体三宝?愿师垂示。师曰:心是佛,不用将佛求佛;心是法,不用将法求法;佛法无二,和合为僧,即是一体三宝。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身口意清净,名为佛出世;三业不清净,名为佛灭度。喻如嗔时无喜,喜时无嗔,唯是一心,实无二体。本智法尔,无漏现前,如蛇化为龙,不改其鳞;众生回心作佛,不改其面。性本清净,不待修成,有证有修,即同增上慢者。真空无滞,应用无穷,无始无终,利根顿悟,用无等等,即是阿耨菩提。心无形相,即是微妙色身;无相即是实相法身;性相体空,即是虚空无边身;万行庄严,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者,乃是万化之本,随处立名,智用无尽,名无尽藏;能生万法,名本法藏;具一切智,名智慧藏;万法归如,名如来藏。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又云:世间一切生灭法,无有一义不归如也。
有客问云:弟子未知律师、法师、禅师何者最胜?愿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夫律师者,启毗尼之法藏,传寿命之遗风,洞持犯而达开遮,秉威仪而行轨范,牒三番羯磨,作四果初因。若非宿德白眉,焉敢造次?夫法师者,踞师子之座,泻悬河之辩,对稠人广众,启凿玄关,开般若妙门,等三轮空施。若非龙象蹴蹋,安敢当斯?夫禅师者,撮其枢要,直了心源,出没卷舒,纵横应物,咸均事理,顿见如来,拔生死深根,获现前三昧。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随机授法,三学虽殊,得意忘言,一乘何异?故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诸众生。客曰:和尚深达佛旨,得无碍辩。又问:儒道释三教,为同为异?师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性上起用,机见差别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异同。
讲唯识道光座主问曰:禅师用何心修道?师曰: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曰:既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云何每日聚众劝人学禅修道?师曰:老僧尚无卓锥之地,什么处聚众来?老僧无舌,何曾劝人来?曰:禅师对面妄语。师曰:老僧尚无舌劝人,焉解妄语?曰:某甲知不会禅师语论也。师曰:老僧自亦不会。
讲华严志座主问: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师曰:法身无象,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华而显相,非彼黄华翠竹而有般若法身也。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座主会么?曰:不了此意。师曰: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著翠竹,说黄华著黄华,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志礼谢而去。
人问: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师曰: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无生,大用现前,不论时节。曰:凡夫亦得如此否?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顿悟上乘,超凡越圣。迷人论凡论圣,悟人超越生死涅槃。迷人说事说理,悟人大用无方。迷人求得求证,悟人无得无求。迷人期远劫证,悟人顿见。
维摩座主问:经云:彼外道六师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知所堕,汝亦随堕;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谤于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今请禅师明为解说。师曰:迷徇六根者,号之为六师;心外求佛,名为外道;有物可施,不名福田;生心受供,堕三恶道;汝若能谤于佛者,是不著佛求;毁于法者,是不著法求;不入众数者,是不著僧求;终不得灭度者,智用现前;若有如是解者,便得法喜禅悦之食。
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为无智慧故。譬如将水洗水,将火烧火,都无义趣。
人问:言之与语,为同为异?师曰:一也,谓言成句名语矣。且如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机叠叠,如圆器之倾珠;所以廓万象,号悬河;剖乎义海,此是语也。言者一字表心也,内著玄微,外现妙相,万机挠而不乱,清浊混而常分,齐王犹惭大夫之辞,文殊尚叹净名之说,今之常人,云何能解?
源律师问:禅师常谈即心是佛,无有是处。且一地菩萨,分身百佛世界,二地增于十倍。禅师试现神通看!师曰:阇梨自己是凡是圣?曰:是凡。师曰:既是凡僧,能问如是境界?经云: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此之是也。又问:禅师每云若悟道,现前身便解脱,无有是处!师曰:有人一生作善,忽然偷物入手,即身是贼否?曰:故知是也。师曰:如今了了见性,云何不得解脱?曰:如今必不可,须经三大阿僧祗劫始得。师曰:阿僧祗劫还有数否?源抗声曰:将贼比解脱,道理得通否?师曰:阇梨自不解道,不可障一切人解;自眼不开,嗔一切人见物。源作色而去,云:虽老浑无道!师曰:即行去者是汝道?
讲止观慧座主问:禅师辨得魔否?师曰: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阴魔,或起不起是烦恼魔。我正法中无如是事。曰:一心三观义又如何?师曰:过去心已过去,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于其中间,更用何心起观?曰:禅师不解止观。师曰:座主解否?曰:解。师曰:如智者大师,说止破止,说观破观。住止没生死,住观心神乱,为当将心止心、为复起心观观?若有心观,是常见法;若无心观,是断见法;亦有亦无,成二见法;请座主仔细说看!曰:若如是问,俱说不得也。师曰:何曾止观!
人问般若大否?师曰:大。曰:几许大?师曰:无边际。曰:般若小否?师曰:小。曰:几许小?师曰:看不见。曰:何处是?师曰:何处不是?
维摩座主问:经云:诸菩萨各入不二法门,维摩默然,是究竟否?师曰:未是究竟,圣意若尽,第三卷更说何事?座主良久曰:请禅师为说未究竟之意。师曰:如经第一卷,是引众呼十大弟子住心。第二诸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以言显于无言。文殊以无言,显于无言,维摩不以言,不以无言,故默然收前言也。第三卷,从默然起说,又显神通作用,座主会么?曰:奇怪如是!师曰:亦未如是!曰:何故未是?师曰:且破人执情,作如此说。若据经意,只说色心空寂,令见本性。教且伪,行入真行,莫向言语纸墨上讨意度,但会净名两字便得。净者本体也,名者迹用也。从本体起迹用,从迹用归本体。体用不二,本迹非殊。所以古人道: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一亦非一。若识净名两字假号,更说什么究竟与不究竟?无前无后,非本非末,非净非名,只示众生本性不思议解脱。若不见性人,终身不见理。
僧问:万法尽空,识性亦尔。譬如水泡,一散更无再合。身死更不再生,即是空无。何处更有识性?师曰:泡因水有,泡散可即无水?身因性起,身死岂言性灭?曰:既言有性将出来看。师曰:汝信有明朝否?曰:信。师曰:将明朝来看。曰:明朝实是有,如今不可得。师曰:明朝不可得,不是无明朝。汝自不见性,不可是无性。今见著衣吃饭,行住坐卧,对面不识,可谓愚迷。汝欲见明朝,与今日不异。将性灭性,万劫终不见。亦如有人不见日,不是无日。
讲青龙疏座主问:经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禅师如何体会?师曰:为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河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故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讲华严座主问:禅师信无情是佛否?师曰:不信。若无情是佛者,活人应不如死人,死驴死狗亦应胜于活人。经云: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戒定慧生,从三明六通生,从一切善法生。若说无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应作佛去。
有法师问:持般若经,最多功德,师还信否?师曰:不信。曰:若尔,灵验传十余卷,皆不堪信也。师曰:生人持孝,自有感应,非是白骨能有感应。经是文字纸墨,文字纸墨性空,何处有灵验?灵验者在持经人用心,所以神通感物。试将一卷经安著案上,无人受持,自能有灵验否?
僧问:未审一切名相及法相、语之与默,如何通会,即得无前后?师曰:一念起时,本来无相无名,何得说有前后?不了名相本净,妄计有前有后。夫名相关锁,非智钥不能开。中道者病在中道,二边者病在二边,不知现用是无等等法身。迷悟得失,常人之法。自起生灭,埋没正智。或断烦恼,或求菩提,背却般若。
人问:律师何故不信禅?师曰:理幽难显,名相易持。不见性者,所以不信;若见性者,号之为佛。识佛之人,方能信入。佛不远人,而人远佛。佛是心作,迷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觉。迷人修因待果,悟人了无心相。迷人执物守我为己,悟人般若应用现前。愚人执空执有生滞,智人见性了相灵通。干慧辩者口疲,大智体了心泰。菩萨触物斯照,声闻怕境昧心。悟者日用无生,迷人见前隔佛。
人问:如何得神通去?师曰:神性灵通,遍周沙界,山河石壁,去来无碍。刹那万里,往返无踪。火不能烧,水不能溺。愚人自无心智,欲得四大飞空。经云:取相凡夫,随宜为说。心无形相,即是微妙色身。无相即是实相,实相体空,唤作虚空无边身,万行庄严,故云功德法身。即此法身,是万行之本,随用立名,实而言之,只是清净法身也。
人问:一心修道,过去业障得消灭否?师曰:不见性人,未得消灭。若见性人,如日照霜雪。又见性人,犹如积草等须弥山,只用一星之火。业障如草,智慧似火。曰:云何得知业障尽?师曰:见前心通,前后生事,犹如对见。前佛后佛,万法同时。经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有行者问:云何得住正法?师曰:求住正法者是邪,何以故?法无邪正故。曰:云何得作佛去?师曰:不用舍众生心,但莫污染自性。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曰:若如是解者,得解脱否?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法过语言文字,不用数句中求。法非过现未来,不可以因果中契。法过一切,不可比对。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非离世间而求解脱。
僧问:何者是般若?师曰:汝疑不是者说说看!又问:云何得见性?师曰: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又问:如何是修行?师曰:但莫污染自性,即是修行;莫自欺诳,即是修行;大用现前,即是无等等法身。又问:性中有恶否?师曰:此中善亦不立。曰:善恶俱不立,将心何处用?师曰:将心用心,是大颠倒。曰:作么生即是?师曰:无作么生,亦无可是。
人问:有人乘船,船底刺杀螺蚬,为是人受罪、为复船当罪?师曰:人船两无心,罪正在汝。譬如狂风折树损命,无作者,无受者。世界之中,无非众生受苦处。
僧问:未审托情势、指境势、语默势,乃至扬眉动目等势,如何得通会于一念间?师曰:无有性外事。用妙者,动寂俱妙;心真者,语默总真;会道者,行住坐卧是道。为迷自性,万惑滋生。又问:如何是法有宗旨?师曰:随其所立,即有众义,文殊于无住本,立一切法。曰:莫同太虚否?师曰:汝怕同太虚否?曰:怕。师曰:解怕者不同太虚。又问:言方不及处,如何得解?师曰:汝今正说时,疑何处不及?
有宿德十余人同问:经云:破灭佛法。未审佛法可破灭否?师曰:凡夫外道,谓佛法可破灭,二乘人谓不可破灭,我正法中无此二见。若论正法,非但凡夫外道未至佛地者,二乘亦是恶人。
又问:真法、幻法,空法、非空法,各有种性否?师曰:夫法虽无种性,应物俱现。心幻也,一切俱幻,若有一法不是幻者,幻即有定。心空也,一切皆空,若有一法不空,空义不立。迷时人逐法,悟时法由人。如森罗万象,至空而极;百川众流,至海而极;一切贤圣,至佛而极;十二分经,五部毗尼,五围陀论,至心而极。心者是总持之妙本,万法之洪源,亦名大智慧藏,无住涅槃,百千万名,尽心之异号耳。
又问:如何是幻?师曰:幻无定相,如旋火轮,如乾闼婆城,如机关木人,如阳焰,如空华,俱无实法。又问:何名大幻师?师曰:心名大幻师,身为大幻城,名相为大幻衣食,河沙世界,无有幻外事。凡夫不识幻,处处迷幻业。声闻怕幻境,冥心而入寂。菩萨识幻法,达幻体,不拘一切名相。佛是大幻师,转大幻法轮,成大幻涅槃。转幻生灭,得不生不灭;转河沙秽土,成清净法界。
僧问:何故不许诵经,唤作客语?师曰: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曰:不可离文字言语别有意耶?师曰:汝如是说,亦是学语。曰:同是语言,何偏不许?师曰:汝今谛听,经有明文,我所说者,义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法过语言文字,何向数句中求?是以发菩提者,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遗教,亦犹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也。
有法师问:念佛是有相大乘,禅师意如何?师曰:无相犹非大乘,何况有相?经云:取相凡夫,随宜为说。又问:愿生净土,未审实有净土否?师曰: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若心清净,所在之处,皆为净土。譬如生国王家,决定绍王业,发心向佛道,是生净佛国。其心若不净,在所生处,皆是秽土。净秽在心,不在国土。又问:每闻说道,未审何人能见?师曰:有慧眼者能见。曰:甚乐大乘,如何学得?师曰:悟即得,不悟不得。曰:如何得悟去?师曰:但谛观。曰:似何物?师曰:无物似。曰:应是毕竟空。师曰:空无毕竟。曰:应是有。师曰:有而无相。曰:不悟如何?师曰:大德自不悟,亦无人相障。又问:佛法在于三际否?师曰:见在无相,不在其外;应用无穷,不在于内;中间无住处,三际不可得。曰:此言大混。师曰:汝正说混之一字时,在内外否?曰:弟子究检内外无踪迹。师曰:若无踪迹,明知上来语不混。曰:如何得作佛?师曰:是心即佛,是心作佛。曰:众生入地狱,佛性入否?师曰:如今正作恶时,更有善否?曰:无。师曰:众生入地狱,佛性亦如是。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何?师曰:作佛用是佛性,作贼用是贼性,作众生用是众生性。性无形相,随用立名。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僧问:何者是佛?师曰:离心之外,即无有佛。曰:何者是法身?师曰:心是法身,谓能生万法,故号法界之身。起信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即依此心,显示摩诃衍义。又问:何名有大经卷,纳在一微尘?师曰:智慧是经卷。经云: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界,纳在一微尘中。一尘者,是一念心尘也,故云一念尘中,演出河沙偈,时人自不识。又问:何名大义城?何名大义王?师曰:身为大义城,心为大义王。经云:多闻者善于义,不善于言说。言说生灭,义不生灭。义无形相,在言说之外。心为大经卷,心为大义王。若不了了识心者,不名善义,只是学语人也。又问:般若经云:度九类众生,皆入无余涅槃。又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两段经文,如何通会?前后人说皆云:实度众生,而不取众生相。常疑未决,请师为说。师曰:九类众生,一身具足,随造随成。是故无明为卵生,烦恼包裹为胎生,爱水浸润为湿生,倏起烦恼为化生。悟即是佛,迷号众生。菩萨只以念念心为众生,若了念念心体空,名为度众生也。智者于自本际上度于未形,未形既空,即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僧问:言语是心否?师曰:言语是缘,不是心。曰:离缘何者是心?师曰:离言语无心。曰:离言语既无心,若为是心?师曰:心无形相,非离言语、非不离言语,心常湛然,应用自在。祖师云: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僧问:如何是定慧等学?师曰:定是体,慧是用;从定起慧,从慧归定。如水与波,一体更无前后,名定慧等学。夫出家儿莫寻言逐语,行住坐卧,并是汝性用,什么处与道不相应?且住一时休歇去。若不随外境之风,性水常自湛湛。无事珍重!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安心法门附
出联灯会要
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校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
问:云何自心现量?答: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悉不出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有施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答:由见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所以不知苦乐,由亡己故,得至虚无。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问:说法既空,阿谁修道?答: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阿谁者亦我也,若无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不起见,是名达道。逢物直达,知其本源,此人慧眼开。智者任物不任己,即无取舍违顺;愚人任己不任物,即有取舍违顺。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即一切处无处,即作处无作处、无作法,即见佛。若见相时,即一切处见鬼;取相故,堕地狱;观法故,得解脱。若见忆想分别,即受镬汤罏炭等事,现见生死相。若见法界性,即涅槃性。无忆相分别,即是法界性。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
昔披阅祖灯,至大珠和尚传,云有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思仰之久,未如所愿。后于洪武己酉岁,从坏箧中得一故册,信手展卷,随览数分,如热得凉,踊跃欢喜,不能自胜!方视其首,即斯论也。复详披究,见其义理,质直诣实,如饮醍醐,如得至宝。后较诸录,得无差谬。所愿既获,不敢私秘,愿与一切众生同沾法味。复缀诸宗所问语录一卷,于后略分上下,共成一册。并达磨大师安心法门,附于卷末,总名曰:顿悟要门。谨捐布帛,命工绣梓,垂于不朽,流布十方,使天下学佛之士,各各了知正修行路,不堕邪见,顿悟自心,咸开佛慧。实仆之所志愿矣!
修心诀
高丽普照禅师
三界热恼,犹如火宅。其忍淹留,甘受长苦。欲免轮回,莫若求佛。若欲求佛,佛即是心。心何远觅,不离身中。色身是假,有生有灭。真心如空,不断不变。故云:百骸溃散,归火归风。一物长灵,盖天盖地。
嗟夫!今之人迷来久矣,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出髓,刺血写经,长坐不卧,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教,修种种苦行,如蒸砂作饭,只益自劳耳。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故世尊云:普观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又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是知离此心外,无佛可成。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现在诸贤圣,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愿诸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问:若言佛性现在此身,既在身中,不离凡夫,因何我今不见佛性?更为消释,悉令开悟。
答:在汝身中,汝自不见。汝于十二时中,知饥知渴,知寒知热,或嗔或喜,竟是何物?且色身是地水火风四缘所集,其质顽而无情,岂能见闻觉知?能见闻觉知者,必是汝佛性。故临济云:四大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只汝目前,历历孤明,勿形段者,始解说法听法。所谓勿形段者,是诸佛之法印,亦是汝本来心也。则佛性现在汝身,何假外求?汝若不信,略举古圣入道因缘,令汝除疑,汝须谛信。
昔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曰:何者是佛?尊者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尊者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尊者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尊者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尊者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尊者曰: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王闻心即开悟。
又僧问归宗和尚:如何是佛?宗云: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僧云:和尚诚言,焉敢不信。师云:汝即是。僧云:如何保任?师云:一翳在眼,空花乱坠。其僧言下有省。
上来所举古圣入道因缘,明白简易,不妨省力,因此公案若有信解处,即与古圣把手共行。
问:汝言见性,若真见性,即是圣人,应现神通变化,与人有殊。何故今时修心之辈,无有一人发现神通变化耶?
答:汝不得轻发狂言,不分邪正,是为迷倒之人。今时学道之人,口谈真理,心生退屈,返堕无分之失者,皆汝所疑。学道而不知先后,说理而不分本末者,是名邪见,不名修学。非唯自误,兼亦误他,其可不慎欤!
夫入道多门,以要言之,不出顿悟、渐修两门耳。虽曰顿悟渐修是最上根机得入也,若推过去,已是多生依悟而修,渐熏而来。至于今生,闻即发悟,一时顿毕。以实而论,是亦先悟后修之机也。则知此顿、渐两门,是千圣轨辙也。从上诸圣,莫不先悟后修,因修乃证。所言神通变化,依悟而修,渐熏所现,非谓悟时,即发现也。如经云:理即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故圭峰深明先悟后修之义,曰:识冰池而全水,借阳气以熔消,悟凡夫而即佛,资法力以熏修。冰消则水流润,方呈溉涤之功。妄尽则心虚通,应现通光之用。是知事上神通变化,非一日之能成,乃渐熏而发现也。况事上神通,于达人分上,犹为妖怪之事,亦是圣末边事,虽或现之,不可要用。今时迷痴辈,妄谓一念悟时,即随现无量妙用,神通变化,若作是解,所谓不知先后,亦不分本末也。既不知先后本末,欲求佛道,如将方木逗圆孔也,岂非大错。既不知方便,故作悬崖之想,自生退屈,断佛种性者,不为不多矣。既自未明,亦未信他。既有解悟处,见无神通者,乃生轻慢,欺贤诳圣,良可悲哉!
问:汝言顿悟、渐修两门,千圣轨辙也。悟既顿悟,何假渐修?修若渐修,何言顿悟?顿、渐二义,更为宣说,令绝余疑。
答:顿悟者,凡夫迷时,四大为身,妄想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灵知是真佛也。心外觅佛,波波浪走,忽被善知识指尔入路,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而此性地,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即与诸佛,分毫不殊,故云顿悟也。渐修者,顿悟本性,与佛无殊;无始习气,难卒顿除。故依悟而修,渐熏功成,长养圣胎,久久成圣,故云渐修也。比如孩子初生之日,诸根具足,与他无异,然其力未充,颇经岁月,方始成人。
问:作何方便,一念回机,便悟自性?
答:只汝自心,更作什么方便。若作方便,更求解会,比如有人,不见自眼,以谓无眼,更欲求见。既是自眼,如何更见,若知不失,即为见眼,更无求见之心,岂有不见之想。自己灵知,亦复如是。既是自心,何更求会。若欲求会,便会不得。但知不会,是即见性。
问:上上之人,闻即易会。中下之人,不无疑惑。更设方便,令迷者趣入。
答:道不属知不知,汝除却将迷待悟之心,听我言说。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是汝本来面目。亦是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善知识,密密相传底法印也。若悟此心,真所谓不践阶梯,径登佛地。步步超三界,归家顿绝疑,便与人天为师,悲智相资,具足二利,堪受人天供养,日消万两黄金。汝若如是,真大丈夫,一生能事已毕矣。
问:据吾分上,何者是空寂灵知之心耶?
答:汝今问我者,是汝空寂灵知之心,何不返照,犹为外觅。我今据汝分上,直指本心,令汝便悟,汝须净心听我言说。从朝至暮,十二时中,或见或闻,或笑或语,或嗔或喜,或是或非,种种施为运转,且道毕竟是谁能伊么运转施为耶?若言色身运转,何故有人一念命终,都未坏烂,即眼不得见,耳不能闻,鼻不辨香,舌不谈论,身不动摇,手不执捉,足不运奔耶!是知能见闻动作,必是汝本心,不是汝色身也。况此色身,四大性空,如镜中像,亦如水月,岂能了了常知,明明不昧,感而遂通,恒沙妙用也。故云: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门,令汝还源。汝还闻鸦鸣、雀噪之声么?曰:闻。曰:汝返闻汝闻性,还有许多声么?曰: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俱不可得。曰:奇哉!奇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我更问你,你道,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总不可得。既不可得,当伊么时莫是虚空么?曰:原来不空,明明不昧。曰:作么生是不空之体?曰:亦无相貌,言之不可及。曰:此是诸佛诸祖寿命,更莫疑也。既无相貌,还有大小么?既无大小,还有边际么?无边际,故无内外。无内外,故无远近。无远近,故无彼此。无彼此,则无往来。无往来,则无生死。无生死,则无古今。无古今,则无迷悟。无迷悟,则无凡圣。无凡圣,则无染净。无染净,则无是非。无是非,则一切名言,俱不可得。既总无如是一切根境,一切妄念,乃至种种相貌,种种名言,俱不可得。此岂非本来空寂,本来无物也。然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不同无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灵知清净心体。而此清净空寂之心,是三世诸佛胜净明心,亦是众生本源觉性。悟此而守之者,坐一如而不动解脱;迷此而背之者,往六趣而长劫轮回。故云:迷一心而往六趣者,去也、动也;悟法界而复一心者,来也、静也。虽迷悟之有殊,乃本源则一也。所以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而此空寂之心,在圣而不增,在凡而不减。故云在圣智而不耀,隐凡心而不昧。既不增于圣,不少于凡,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汝若信得及疑情顿息,立丈夫之志,发真正见解,亲尝其味,自到自肯之地,则是为修心人解悟处也,更无阶级次第,故云顿也。如云于信因中,契诸佛果德,分毫不殊,方成信也。
问:既悟此理,更无阶级,何假后修,渐熏渐成耶?
答:悟后渐修之义,前已具说,而复疑情未释,不妨重说。汝须净心,谛听谛听。凡夫无始旷大劫来,至于今日,流转五道,生来死去,坚执我相,妄想颠倒,无明种习久而成性,虽到今生,顿悟自性本来空寂,与佛无殊,而此旧习,卒难除断。故逢逆顺境,嗔喜是非,炽然起灭,客尘烦恼,与前无异,若不于般若中着功力,焉能对治无明,得到大休大歇之地?故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现念犹侵。又杲禅师云:往往利根之辈,不费多力打发此事,便生容易之心,更不修治,日久月深,依前流浪,未免轮回。则岂可以一期所悟,便拨置后修耶!故悟后长须照察,妄念忽起,都不随之,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方始究竟。天下善知识,悟后牧牛行是也。虽有后修,已先顿悟。妄念本空,心性本净。于恶断,断而无断;于善修,修而无修。此乃真修真断矣。故云: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圭峰总判先悟后修之义云:顿悟此性,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与佛无殊,依此而修者,是名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也。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门下,辗转相传者,是此禅也。则顿悟渐修之义,如车二轮,阙一不可。或者不知善恶性空,坚坐不动,捺伏身心,如石压草,以为修心,是大惑矣。故云:声闻心心断惑,能断之心是贼,但谛观杀盗淫妄,从性而起,起即无起,当处便寂,何须更断。所以云:不怕念起,唯恐觉迟。又云:念起即觉,觉之即无。故悟人分上虽有客尘烦恼,俱成醍醐。但照惑无本,空花三界,如风卷烟;幻化六尘,如汤消冰。若能如是,念念修习,不忘照顾,定慧等持,则爱恶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烦恼尽时,生死即绝。若微细流注永断,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现千百亿化身,于十方国中,赴感应机,似月现九霄,影分万水,应用无穷,度有缘众生,快乐无忧,名之为大觉世尊。
问:后修门中定慧等持之义,实未明了,更为宣说,委示开迷,引入解脱之门。
答:若设法义,入理千门,莫非定慧。取其纲要,则但自性上体用二义,前所谓空寂灵知是也。定是体,慧是用也。即体之用,故慧不离定。即用之体,故定不离慧。定则慧,故寂而常知。慧则定,故知而常寂。如曹溪云: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若悟如是,任运寂知,遮照无二,则是为顿门,个者双修定慧也。若言先以寂寂治于缘虑,后以惺惺治于昏住,先后对治,均调昏乱以入于静者,是为渐门,劣机所行也。虽云惺寂等持,未免取静为行,则岂为了事人,不离本寂本知任运双修者哉!故曹溪云:自悟修行,不在于静。若静先后,即是迷人。则达人分上定慧等持之义,不落功用,原自无为,更无特地时节。见色闻声时但伊么,著衣吃饭时但伊么,屙屎送尿时但伊么,对人接话时但伊么;乃至行住坐卧,或语或默,或喜或怒,一切时中,一一如是。似虚舟驾浪,随高随下,如流水转山,遇曲遇直,而心心无知。今日腾腾任运,明日任运腾腾。随顺众缘,无障无碍。于善于恶,不断不修。质直无伪,视听寻常。则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然障浓习重,观劣心浮,无明之力大,般若之力小。于善恶境界,未免被动静互换,心不恬淡者,不无忘缘遣荡功夫矣。
如云:六根摄境,心不随缘谓之定;心境俱空,照鉴无惑谓之慧。此虽随相门定慧,渐门劣机所行,然在对治门中不可无也。若掉举炽盛,先以定门,称理摄散心,不随缘,契乎本寂;若昏沉尤多,则次以慧门,择法观空,照鉴无惑,契乎本知。以定治乎乱想,以慧治乎无记,动静相亡,对治功终。则对境而念念归宗,遇缘而心心契道,任运双修,方为无事人。若如是,则真可谓定慧等持,明见佛性者也。
问:据汝所判,悟后修门中定慧等持之义有二种,一自性定慧,二随相定慧。自性门则曰任运寂知,原自无为,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判云,此是顿门,个者不离自性,定慧等持也。随相门则曰,称理摄散,择法观空,均调昏乱,以入无为。判云,此是渐门,劣机所行也。为两门定慧不无疑焉。若言一人所行也,为复先依自性门定慧双修,然后更用随相门对治之功耶,为复先依随相门,均调昏乱,然后以入自性门耶?若先依自性定慧,则任运寂知,更无对治之功,何须更取随相门定慧耶?如将皓玉雕文丧德,若先以随相门定慧对治功成,然后趣于自性门,则宛是渐门中劣机,悟前渐熏也。岂云顿门,个者先悟后修,用无功之功也。若一时无前后。则二门定慧顿渐有异,如何一时并行也?则顿门,个者依自性门任运亡功;渐门劣机,趣随相门对治劳功。二门之机,顿渐不同,优劣皎然。云何先悟后修门中,并释二种耶?请为通会,令绝疑情。
答:所释皎然,汝自生疑,随言生解,转生疑惑,得意忘言,不劳致诘。若就两门,各判所行,则修自性定慧者,此是顿门。用无功之功,并运双寂,自修自性,自成佛道者也。修随相门定慧者,此是未悟前,渐门劣机,用对治之功,心心断惑,取静为行者。而此二门所行,顿渐各异,不可参乱也。然悟后修门中,兼论随相门中对治者,非全取渐机所行也。取其方便,假道托宿而已。何故?于此顿门亦有机胜者,亦有机劣者,不可一例判其行李也。若烦恼淡薄,身心轻安,于善离善,于恶离恶,不动八风,寂然三受者,依自性定慧,任运双修,天真无作,动静常禅,成就自然之理,何假随相门对治之义也,无病不求药。虽先顿悟,烦恼浓厚,习气坚重,对境而念念生情,遇缘而心心作对,被他昏乱死杀,昧却寂知常然者,即借随相门定慧,不忘对治,均调昏乱,以入无为,即其宜矣。
虽借对治功夫暂调习气,以先顿悟心性本净,烦恼本空故,即不落渐门劣机污染修也。何者?修在悟前,则虽用功不忘念念熏修,著著生疑未能无碍。如有一物碍在胸中,不安之相常现在前,日久月深,对治功熟,则身心客尘,恰似轻安。虽复轻安,疑根未断,如石压草,犹于生死界,不得自在。故云:修在悟前,非真修也。悟人分上虽有对治方便,念念无疑,不落污染,日久月深,自然契合。天真妙性,任运寂知,念念攀缘一切境,心心永断诸烦恼,不离自性,定慧等持,成就无上菩提,与前几胜更无差别。则随相门定慧,虽是渐机所行,于悟人分上,可谓点铁成金。若知如是,则岂以二门定慧有先后次第二见之疑乎?愿诸修道之人,研味此语,更莫狐疑,自生退屈。若具丈夫之志,求无上菩提者,舍此奚以哉!切莫执文,直须了义,一一归就自己,契合本宗,则无师之智,自然现前,天真之理,了然不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而此妙旨,虽是诸人分上,若非夙植般若种智,大乘根器者,不能一念而生正信。岂徒不信,亦乃诽谤,反招无间者,比比有之。虽不信受,一经于耳,暂时结缘,其功厥德,不可称量。如《唯心诀》云:闻而不信,尚结佛种之因;学而不成,犹益人天之福,不失成佛之正因。况闻而信,学而成,守护不忘者,其功德岂能度量。追念过去轮回之业,不知其几千劫,随黑暗,入无间,受种种苦,又不知其几何。而欲求佛道,不逢善友,长劫沉沦,冥冥无觉,造诸恶业,时或一思,不觉长吁,其可放缓,再受前殃。又不知谁复使我今值人生,为万物之灵,不昧修真之路,实谓盲龟遇木,纤芥投针,其为庆幸,曷胜道哉!我今若自生退屈,或生懈怠,而恒常望后,须臾失命,退堕恶趣,受诸苦痛之时,虽欲愿闻一句佛法,信解受持,欲免辛酸,岂可复得乎?及到临危,悔无所益。
愿诸修道之人,莫生放逸,莫著贪淫,如救头然,不忘照顾。无常迅速,身如朝露,命若西光,今日虽存,明亦难保。切须在意,切须在意。且凭世间有为之善,亦可免三途苦轮,于天上人间,得殊胜果报,受诸快乐。况此最上乘甚深法门,暂时生信,所成功德,不可以比喻说其少分。如经云:若人以三千大千世间七宝,布施供养尔所世界众生,皆得充满。又教化尔所世界一切众生令得四果,其功德无量无边。不如一食顷正思此法所获功德。是知我此法门最尊最贵,于诸功德,比况不及。故经云:一念净心是道场,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
愿诸修道之人,研味此语,切须在意。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今若不修,万劫差违。今若强修难修之行,渐得不难,功行自进。
嗟夫!今时人饥逢王膳,不知下口;病遇医王,不知服药。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之何也已矣!且世间有为之事,其状可见,其功可验,人得一事,叹其希有。我此心宗,无形可观,无状可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天魔外道毁谤无门,释梵诸天称赞不及,况凡夫浅识之流其能仿佛?
悲夫!井蛙焉知沧海之阔,野干何能狮子之吼?故知末法世中,闻此法门,生希有想,信解受持者,已于无量劫中承事诸圣,植诸善根,深结般若正因,最上根性也。故《金刚经》云:于此章句,能生信心者,当知已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又云: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愿诸求道之人,莫生怯弱,须发勇猛之心,宿劫善因,未可知也。若不信殊胜,甘为下劣,生艰阻之想,今不修之,则纵有宿世善根,今断之故,弥在其难,辗转远矣。今既到宝所,不可空手而还。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请须慎之。岂有智者,知其宝所,反不求之,长怨孤贫。若欲获宝,放下皮囊。
真心直说
高丽普照禅师
重刻真心直说序
夫真心直说者,佛佛授手,祖祖相传,更无别法也。心者,人人之本源,诸佛之觉性,一切万法,尽在一心之内。八万四千法门从此而出。悟此心者,凡圣交参;迷此心者,生死无际。
心随事转,事随理彰,事理融和,名直说者矣。今比丘净林,宿生庆幸,得遇斯文,发心重新刊梓流通,命予为序以冠篇首。予才陋语拙,学问之浅,无足以发明其深奥,略序直说真心,以塞其请耳。
时成化己丑年五月端阳日,后学文定序。
真心直说序
或曰:祖师妙道可得知乎?曰:古不云乎,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想,不知是无计,若真达不疑之地,犹如太虚宽廓,岂可强是非耶?
或曰:然则诸祖出世,无益群生耶?曰:佛祖出头,无法与人,只要众生自见本性。华严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是故佛祖不令人泥著文字,只要休歇见自本心。所以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已是探头太过。何更立语言哉!
或曰:昔闻马鸣造起信、六祖演坛经、黄梅传般若,皆是渐次,为人岂独无方便于法可乎?曰: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第二峰头,诸祖略容话会。
或曰:敢祈第二峰头略垂方便耶?曰:然哉是言也!奈何大道玄旷,非有非无,真心幽微,绝思绝议,故不得其门而入者,虽检五千之藏教,不以为多;洞晓真心者,但出一言之拟比,早是剩法矣。
今不惜眉毛,谨书数章,发明真心,以为入道之基渐也。是为序。
真心直说
1.真心正信
华严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又唯识云:信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是知万善发生信为前导,故佛经首立如是我闻,生信之所谓也。
或曰:祖门之信,与教门信有何异耶?
曰:多种不同。教门令人天信于因果。有爱福乐者,信十善为妙因,人天为乐果;有乐空寂者,信生灭因缘为正因,苦集灭道为圣果;有乐佛果者,信三劫六度为大因,菩提涅槃为正果。
祖门正信,非同前也,不信一切有为因果,只要信自己本来是佛,天真自性人人具足,涅槃妙体个个圆成,不假他求,从来自备。三祖云: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志公云: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故知众生本来是佛。
既生正信,须要解滋。永明云:信而不解,增长无明;解而不信,增长邪见。故知信解相兼,得入道疾。
或曰:初发信心,未能入道有利益不?
曰:起信论云: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是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念顷正思惟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又般若经云: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是知欲行千里,初步要正,初步若错,千里俱错。入无为国,初信要正,初信既失,万善俱退。故祖师云: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是此理也。
2.真心异名
或曰:已生正信,未知何名真心?
曰:离妄名真,灵鉴曰心。楞严经中发明此心。
或曰:但名真心,别有异号耶?
曰:佛教祖教,立名不同。且佛教者:
菩萨戒呼为心地,发生万善故;
般若经唤作菩提,与觉为体故;
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
金刚经号为如来,无所从来故;
般若经呼为涅槃,众圣所归故;
金光明号曰如如,真常不变故;
净名经号曰法身,报化依止故;
起信论名曰真如,不生不灭故;
涅槃经呼为佛性,三身本体故;
圆觉中名曰总持,流出功德故;
胜鬘经号曰如来藏,隐覆含摄故;
了义经名为圆觉,破暗独照故。
由是寿禅师唯心诀云:一法千名,应缘立号。备在众经,不能具引。
或曰:佛教已知,祖教何如?
曰:祖师门下,杜绝名言。名不立,何更多名?应感随机,其名亦众:
有时呼为自己,众生本性故;
有时名为正眼,鉴诸有相故;
有时号曰妙心,虚灵寂照故;
有时名曰主人翁,从来荷负故;
有时呼为无底钵,随处生涯故;
有时唤作没弦琴,韵出今时故;
有时号曰无尽灯,照破迷情故;
有时名曰无根树,根蒂坚牢故;
有时呼为吹毛剑,截断尘根故;
有时唤作无为国,海晏河清故;
有时号曰牟尼珠,济益贫穷故;
有时名曰无鑐锁,关闭六情故;
乃至名泥牛、木马、心源、心印、心镜、心月、心珠……种种异名,不可具录。若达真心,诸名尽晓。昧此真心,诸名皆滞。故于真心,切宜仔细。
3.真心妙体
或曰:真心已知名字,其体如何耶?
曰:放光般若经云:般若无所有相,无生灭相。
起信论云:真如自体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
据此经论,真心本体,超出因果,通贯古今,不立凡圣,无诸对待,如太虚空,遍一切处,妙体凝寂,绝诸戏论。不生不灭,非有非无,不动不摇,湛然常住。唤作旧日主人翁,名曰威音那畔人,又名空劫前自己。一种平怀,无纤毫瑕翳。一切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万象森罗、染净诸法,皆从中出。
故圆觉经云: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
圭峰云:心也者,冲虚妙粹,炳焕灵明;无去无来,冥通三际;非中非外,洞彻十方;不灭不生,岂四山之可害;离性离相,奚五色之能盲。
故永明唯心诀云:夫此心者,众妙群灵而普会,为万法之王;三乘五性而冥归,作千圣之母;独尊独贵,无比无俦;实大道源,是真法要。信之,则三世菩萨同学,盖学此心也。三世诸佛同证,盖证此心也。一大藏教诠显,盖显此心也。一切众生迷妄,盖迷此心也。一切行人发悟,盖悟此心也。一切诸祖相传,盖传此心也。天下衲僧参访,盖参此心也。达此心,则头头皆是,物物全彰。迷此心,则处处颠倒,念念痴狂。此体是一切众生本有之佛性,乃一切世界生发之根源。故世尊鹫峰良久、善现岩下忘言、达磨少室壁观、居士毗耶杜口,悉皆发明此心妙体。
故初入祖门庭者,要先识此心体也。
4.真心妙用
或曰:妙体已知,何名妙用耶?
曰:古人云:风动心摇树,云生性起尘,若明今日事,昧却本来人。乃妙体起用也。
真心妙体本来不动,安静真常。真体上妙用现前,不妨随流得妙。故祖师颂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故一切时中动用施为,东行西往,吃饭著衣,拈匙弄箸,左顾右盻,皆是真心妙用现前。
凡夫迷倒,于著衣时只作著衣会,吃饭时只作吃饭会,一切事业但随相转,所以在日用而不觉,在目前而不知。
若是识性底人,动用施为不曾昧却。故祖师云:在胎名神,处世名人,在眼观照,在耳听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知之者为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所以道吾舞笏、石巩拈弓、秘魔擎杈、俱胝竖指、忻州打地、云岩师子,莫不发明这著大用。
若于日用不迷,自然纵横无碍也。
5.真心体用一异
或曰:真心体用,未审是一是异耶?
曰:约相则非一,约性则非异,故此体用非一非异。何以知然?试为论之。妙体不动,绝诸对待,离一切相,非达性契证者,莫测其理也。妙用随缘,应诸万类,妄立虚相,似有形状,约此有相无相,故非一也。又用从体发,用不离体,体能发用,体不离用,约此不相离理,故非异也。如水以湿为体,体无动故;波以动为相,因风起故。水性波相动与不动故非一也。然波外无水、水外无波。湿性是一,故非异也。类上体用一异可知矣。
6.真心在迷
或曰:真心体用人人具有,何为圣凡不同耶?
曰:真心圣凡本同。凡夫妄心认物,失自净性,为此所隔,所以真心不得现前。但如暗中树影地下流泉,有而不识耳。故经云: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性亦复如是。
肇论云: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此乃真心在缠也。
又慈恩云:法身本有,诸佛共同,凡夫由妄覆,有而不觉,烦恼缠裹,得如来藏名。
裴公云: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
故知真心虽在尘劳,不为尘劳所染,如白玉投泥,其色不改也。
7.真心息妄
或曰:真心在妄,则是凡夫,如何得出妄成圣耶?
曰:古云: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经云: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永嘉亦云: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此乃出妄而成真也。
或曰:庄生云,心者,其热燋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间,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悬而天者,其惟人心乎?此庄生先说凡夫心不可治伏如此也,未审宗门以何法治妄心也?
曰:以无心法治妄心也。
或曰:人若无心便同草木,无心之说请施方便?
曰:今云无心,非无心体,名无心也。但心中无物,名曰无心。如言空瓶,瓶中无物,名曰空瓶,非瓶体无,名空瓶也。故祖师云:汝但于心无事,于事无心,自然虚而灵、寂而妙。是此心旨也。据此,则以无妄心非无真心妙用也。
从来诸师说,做无心功夫类各不同。今总大义略明十种:
一曰觉察。
谓做功夫时,平常绝念,堤防念起,一念才生便与觉破。妄念被觉,后念不生,此之觉智亦不须用,妄觉俱忘,名曰无心。故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恐觉迟。又偈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此是息妄功夫也。
二曰休歇。
谓做功夫时,不思善、不思恶,心起便休,遇缘便歇。古人云:一条白练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里香炉去,直得绝廉纤离分别,如痴似兀,方有少分相应。此休歇妄心功夫也。
三泯心存境。
谓做功夫时,于一切妄念俱息,不顾外境,但自息心。妄心已息,何害有境?即古人夺人不夺境法门也。故有语云:是处有芳草,满城无故人。又庞公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此是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
四泯境存心。
谓做功夫时,将一切内外诸境,悉观为空寂,只存一心,孤标独立。所以古人云:不与万法为侣,不与诸尘作对。心若著境,心即是妄。今既无境,何妄之有?乃真心独照,不碍于道。即古人夺境不夺人也。故有语云:上园花已谢,车马尚骈阗。又云:三千剑客今何在,独计庄周定太平。此是泯境存心息妄功夫也。
五泯心泯境。
谓做功夫时,先空寂外境,次灭内心。既内外心境俱寂,毕竟妄从何有?故灌溪云: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净裸裸,赤洒洒。即祖师人境两俱夺法门也。故有语云: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又云:人牛俱不见,正是月明时。此泯心泯境息妄功夫也。
六存境存心。
谓做功夫时,心住心位,境住境位,有时心境相对,则心不取境、境不临心,各不相到,自然妄念不生,于道无碍。故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即祖师人境俱不夺法门也。故有语云: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又云:山花千万朵,游子不知归。此是存境存心灭妄功夫也。
七内外全体。
谓做功夫时,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内身外器,一切诸法,同真心体,湛然虚明,无一毫异,大千沙界,打成一片,更于何处得妄心来?所以肇法师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此是内外全体灭妄功夫也。
八内外全用。
谓做功夫时,将一切内外身心、器界诸法,及一切动用施为,悉观作真心妙用,一切心念才生,便是妙用现前。既一切皆是妙用,妄心向甚么处安著?故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志公十二时歌云:平旦寅,狂机内隐道人身,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此是内外全用息妄功夫也。
九即体即用。
谓做功夫时,虽冥合真体,一味空寂,而于中内隐灵明,乃体即用也。灵明中内隐空寂,用即体也。故永嘉云: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无记寂寂非。既寂寂中,不容无记,惺惺中不用乱想,所有妄心如何得生?此是即体即用灭妄功夫也。
十透出体用。
谓做功夫时,不分内外,亦不辨东西南北,将四方八面,只作一个大解脱门,圆陀陀地,体用不分,无分毫渗漏,通身打成一片,其妄何处得起?古人云,通身无缝罅,上下忒团栾。是乃透出体用灭妄功夫也。
已上十种,做功夫法不须全用,但得一门功夫成就,其妄自灭,真心即现。随根宿习,曾与何法有缘,即便习之。此之功夫,乃无功之功,非有心功力也。此个休歇妄心法门,最紧要故,偏多说无,文繁也。
8.真心四仪
或曰:前说息妄,未审但只坐习?亦通行住等耶?
曰:经论多说坐习,所以易成故。亦通行住等,久渐成纯熟故。起信论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想,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收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纯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据此则通四仪也。
圆觉经云: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此初习也。
永嘉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据此亦通四仪耳。
总论功力,坐尚不能息心,况行住等岂能入道耶?若是用得纯熟底人,千圣兴来惊不起,万般魔妖不回顾。岂况行住坐中不能做功夫也!如人欲仇恨于人,乃至行住坐卧、饮食动用,一切时中不能忘了。欲爱乐于人,亦复如是。且憎爱有心中事,尚于有心中容得,今做功夫是无心事,又何疑四仪中不常现前耶?只恐不信不为,若为若信,则威仪中道,必不失也。
9.真心所在
或曰:息妄心而真心现矣,然则真心体用今在何处?
曰:真心妙体遍一切处。永嘉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经云: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大法眼云:处处菩提路,头头功德林。此即是体所在也。
真心妙用,随感随现,如谷应声。法灯云:今古应无坠,分明在目前,片云生晚谷,孤鹤下遥天。所以魏府元华严云:佛法在日用处,在行住坐卧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举心动念,又却不是也。
故知体则遍一切处,悉能起用。但因缘有无不定故,妙用不定耳。非无妙用也。修心之人,欲入无为海,度诸生死,莫迷真心体用所在也。
10.真心出死
或曰:尝闻见性之人出离生死,然往昔诸祖是见性人,皆有生有死,今现见世间修道之人有生死事,如何云出生死耶?
曰:生死本无,妄计为有,如人病眼,见空中华。或无病人,说无空花,病者不信。目病若无,空花自灭,方信花无。只花未灭,其花亦空,但病者妄执为花,非体实有也。如人妄认生死为有,或无生死人告云:本无生死。彼人一朝妄息,生死自除,方知生死本来是无。只生死未息时,亦非实有,以妄认生死有故。
经云: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乃至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据此经文,信知达悟圆觉真心本无生死,今知无生死而不能脱生死者,功夫不到故也。故教中说:庵婆女问文殊云:明知生是不生之法,为甚么被生死之所流?文殊云:其力未充故。
后有进山主,问修山主云:明知生是不生之法,为甚么却被生死之所流?修云:笋毕竟成竹去,如今作篾使得么?所以,知无生死不如体无生死,体无生死不如契无生死,契无生死不如用无生死。今人尚不知无生死,况体无生死、契无生死、用无生死耶?故认生死者,不信无生死法不亦宜乎。
11.真心正助
或曰:如前息妄,真心现前且如妄未息时,但只歇妄做无心功夫,更有别法可对治诸妄耶?
曰:正助不同也。以无心息妄为正,以习众善为助。譬如明镜为尘所覆,虽以手力揩拭,要须妙药磨,莹光始现也。尘垢烦恼也,手力无心功也。磨药众善也。镜光真心也。
起信论云: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集一切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也?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如是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习,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据此所论,以休歇妄心为正,修诸善法为助。若修善时与无心相应,不取著因果,若取因果便落凡夫人天报中,难证真如,不脱生死。若与无心相应,乃是证真如方便、脱生死之要术,兼得广大福德。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今见世人有参学者,才知有个本来佛性,乃便自恃天真、不习众善,岂只于真心不达,亦乃翻成懈怠,恶道尚不能免,况脱生死?此见大错也。
12.真心功德
或曰:有心修因,不疑功德矣,无心修因,功德何来?
曰:有心修因,得有为果。无心为因,显性功德。此诸功德,本来自具,妄覆不显,今既妄除,功德现前。故永嘉云: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乃是体中自具性功德也。
古颂: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故知无心功大于有心也。
洪州水潦和尚参马祖问:如何是西来的意?被马祖一踏踏到忽然发悟,起来抚掌大笑云: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一时识得根源去。乃作礼而退。
据此,则功德不从外来,本自具足也。四祖谓懒融禅师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功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据祖师语:无心功德甚多。但好事相功德者,于无心功德自不生信耳。
13.真心验功
或曰:真心现前,如何知是真心成熟无碍也?
曰:学道之人已得真心现前时,但习气未除,若遇熟境有时失念。如牧牛虽调到牵拽随顺处,犹不敢放了鞭绳,直待心调步稳,赶趁入苗稼中不伤苗稼,方敢撒手也,到此地步,便不用牧童鞭绳,自然无伤苗稼。如道人得真心后,先且用功保养,有大力用方可利生。
若验此真心时,先将平生所爱底境,时时想在面前。如依前起憎爱心,则道心未熟;若不生憎爱心,是道心熟也。虽然如此成熟,犹未是自然不起憎爱。又再验心,若遇憎爱境时,特然起憎爱心,令取憎爱境界,若心不起是心无碍。如露地白牛不伤苗稼也。
古有呵佛骂祖者,是与此心相应。今见才入宗门,未知道之远近,便学呵佛骂祖者,太早计也。
14.真心无知
或曰:真心与妄心对境时,如何辨别真妄耶?
曰:妄心对境,有知而知,于顺违境起贪嗔心,又于中容境起痴心也。既于境上起贪嗔痴三毒,足见是妄心也。祖师云:逆顺相争,是为心病。故知对于可不可者,是妄心也。
若真心者,无知而知,平怀圆照,故异于草木;不生憎爱,故异于妄心。即对境虚明、不憎不爱、无知而知者真心。故肇论云:夫圣心者,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勤,不可为无;乃至非有,故知而无知;非无,故无知而知;是以无知即知无以言,异于圣人心也。
又妄心在有著有,在无著无,常在二边,不知中道。永嘉云: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认贼将为子。若是真心,居有无而不落有无,常处中道故。
祖师云:不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肇论云:是以圣人,处有不有,居无不无,虽不取于有无,然不舍于有无,所以和光尘劳,周旋五趣,寂然而往,泊尔而来,恬淡无为,而无不为。此说圣人,垂手为人,周旋五趣,接化众生,虽往来而无往来相。妄心不尔,故真心妄心不同也。
又真心乃平常心也,妄心乃不平常心也。
或曰:何名平常心也?
曰:人人具有一点灵明,湛若虚空,遍一切处。对俗事假名理性,对妄识权号真心,无分毫分别,遇缘不昧,无一念取舍,触物皆周,不逐万境迁移。设使随流得妙,不离当处湛然,觅即知君不见,乃真心也。
或曰:何名不平常心耶?
曰:境有圣与凡,境有染与净,境有断与常,境有理与事,境有生与灭,境有动与静,境有去与来,境有好与丑,境有善与恶,境有因与果……细论则万别千差,今乃且举十对,皆名不平常境也。
心随此不平常境而生、不平常境而灭,不平常境心,对前平常真心,所以名不平常妄心也。
真心本具,不随不平常境生起种种差别,所以名平常真心也。
或曰:真心平常,无诸异因,奈何佛说因果善恶报应乎?
曰:妄心逐种种境,不了种种境,遂起种种心。佛说种种因果法,治伏种种妄心,须立因果也。
若此真心,不逐种种境,由是不起种种心,佛即不说种种法,何有因果也?
或曰:真心平常不生耶?
曰:真心有时施用,非逐境生,但妙用游戏不昧因果耳。
15.真心所往
或曰:未达真心人,由迷真心故,作善恶因。由作善因故,生善道中;由作恶因故,入恶道中;逐业受生,其理不疑。若达真心人,妄情歇尽,契证真心,无善恶因,一灵身后何所依托耶?
曰:莫谓有依托者胜无依托耶!又莫将无依托者,同人间飘零之荡子,似鬼趣无主之孤魂,特为此问求有依托耳。
或曰:然。
曰:达性则不然也。一切众生,迷觉性故,忘情爱念,结业为因,生六趣中,受善恶报。假如天业为因,只得天果,除合生处,余并不得受用。诸趣皆尔。既从其业故,合生处为乐,不生处为非乐,以合生处为自己依托,不生处为他人依托。所以,有妄情则有妄因,有妄因则有妄果,有妄果则有依托,有依托则分彼此,分彼此则有可不可也。
今达真心,契无生灭之觉性,起无生灭之妙用,妙体真常,本无生灭,妙用随缘,似有生灭,然从体生用,用即是体,何生灭之可有?达人即证真体,其生灭何干涉耶!
如水以湿性为体,波浪为用,湿性元无生灭故,波中湿性何生灭耶?然波离湿性别无故,波亦无生灭。所以古人云:尽大地是沙门一双正眼,尽大地是个伽蓝。尽是悟理人安身立命处。
既达真心,四生六道一时消殒,山河大地悉是真心,不可离此真心之外,别有依托处也。既无三界妄因,必无六趣妄果,妄果既无,说甚依托!必无彼此,既无彼此,则何可不可也!即十方世界唯一真心,全身受用,无别依托;又于示现门中随意往生,而无障碍。
故传灯云:温操尚书问圭峰曰:悟理之人,一期寿终何所依托?圭峰曰:一切众生无不具有灵明觉性,与佛无殊,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无生,何有依托?灵明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但以空寂为自体,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则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
此即前真心身后所往者也。
更多内容,请下载文档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