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文档

禅修方便行止三十五则

发表时间:2019-08-13

浏览量:4139

今学人修行不得成就,皆因不学净戒,不受净戒,更不持净戒,不依佛教而行,躐等而为。不知戒乃一切善法根本,以自所行处为正行,以自所悟处为智慧,空谈般若,妄论菩提,若论真正行持,一无所是。或依他外道善知识言论,不持净戒,将佛法作等闲视之,偷机取巧,迎合自己怠慢懒惰心理,将他邪知见作为妙法,以侥幸心,修无上道。平时虽也读经看教,坐禅持咒,但日常行为放逸,以为无罪,不明因果,贪染外境,增加无明,以诸恶法,熏习八识,不觉不知。因缘果熟之时,烦恼业障现前,心识煎迫,受大苦报,惶恐不安,如在恶趣,不得解脱。再观以前所学一切法门,终无用处,始知前非,悔之晚矣。

戒者,制心为本。佛言心如统领,统领若止,从者都息。迦叶佛偈云:“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此是持戒总持门也。是故今将经律中五戒、十善业道、菩萨戒、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护持行人重要戒律行止方便汇集如下,你我但能常诵常念,领悟其旨,默记于心,如说而行,不犯因果,必得助益。若是初修,久久得力;若是久学,从此注重,严加防犯,立竿见影,顿获清净。

禅修行止方便三十五则

一、不杀生。一切含识有情,但有命者,不故杀。误杀者,当忏悔。不伐山林,不烧野火,不使用浓药。不以极重嗔心伤一切物命,心多慈悯,与道相应。

二、不偷盗。一切不属己物,不故取。若误取或不觉取,当尽力偿还,亦当忏悔。若失主不计,当心存惭愧,后当谨慎所行。乃至见六尘内外诸境,不起贪心,不染万法,是名不偷盗也。

三、不淫欲。在家者,先以不邪淫为准,即不与夫妻之外他人行不净行,不非时行,不非处行,不观听色情影视及一切激荡身心情欲之节目。受菩萨戒者,或因缘具足欲持梵行者,当不与一切女人行不净行。乃至见色生心,亦名为犯。在家之人不搞婚外恋,不与其他异性心有所染。若见一切男人女人,善好境界,资财器物,无一念贪喜之心,是名不淫欲也。

四、不妄语。是即是,非即非,不得口是心非,自欺欺人。言谈语对当属实,不得夸张,不得有一分说三分,有五分说十分。乃至处处以行到为实,口说心不行为妄。道人以心直为贵,经云:“直心是道场。”又云:“十方诸佛,以一直心,直成佛道。”不得未悟言悟,未证言证。不得为图他名利供养,讨好信众,称己为善知识或佛菩萨再来,不得向一切人谄媚曲邪,是名不妄语也。

五、不饮酒。不得饮一切含酒精之饮料。酒能昏人神识,凡夫不饮酒时,尚处无明昏醉之中,若饮酒,更增无明,神智不清,行为迷乱,造诸恶业。久饮成习,难以戒除。乃至一切能麻醉人心性之事,皆不得粘染,重者如吸烟、吸毒、赌博,轻者如化妆品、香水、熏香、茶、咖啡、古玩、琴棋书画、游戏、唱歌跳舞、洗浴按摩等易让人上瘾者,皆少染。

六、不两舌。不于人前搬弄是非,不说他人过恶,不令他人起嫌隙过节之心。乃至于一切人处不赞、不毁,不评论,不妄谈。不厚此非彼,是名不两舌。

七、不恶口。不故以粗言秽语出口伤人。语从心出,语若秽恶,其心可知。虽无恶心,若因习气而出恶口,亦要戒之。若不戒之,以恶口微细心行,熏染意识,不觉不察,积轻成重,必起现行,故当严戒。

八、不绮语。不与他人说无义语,不戏论语,不放逸语,不散心语,乃至谈经论道,亦不多语。修道之人当少言宜默,少动多静,收敛身心,善护诸根。语多者,心必散。散心杂话,则无念慧。无正念慧,失于身命。

九、不嗔于人。行道之人,当观实相,一切众生如梦如幻,唯心所现。若嗔于人,即是伤己。因果相随,不相舍离,从己所出,还归于己,莫道不来,刹那即至。

十、不诽谤。于一切人不加诽谤。诽谤他人是修行人最忌之事,若无慧眼,一切众生,乃至慧命如须菩提、大智如舍利弗者亦不得见众生本所从来,种何善根,是凡是圣。是故于一切人不得诽谤、嗔恨。不得因法门不同,见地有别,诤论高下,自赞毁他。不论学不学佛,善人恶人,信何宗教,乃至外道邪见之人,若真修道人,皆不诽谤,不出言毁损。但观一切是非善恶,正邪曲直,唯是自心分别,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十一、不见人过。修行之人,不见他人是非,但见自心过恶,常警觉之,令心无犯。祖云:“于自心境界,少有分别,即是破戒。”心不外驰,不染六尘,不见人我是非,不分别他人持犯过恶。所言持戒,但摄己心,不游外相,是名持戒也。

十二、不诤论。佛法一如,无自无他,无内无外,无是非高下,无宗门差别,无殊胜优劣,故无诤也。祖云: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义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十三、不得悭惜。菩萨当以内外资财欢喜布施,令他欢喜。不乞尚施,更何况来乞者。当视来乞者为善知识,为成我道业,舍我悭心,故来寻乞。若悭心不施,身命资财尚不能舍,云何能舍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六度中,以布施为第一波罗蜜。乃至能舍六尘、五欲世间一切乐受,是名布施也。

十四、不结党。一切众生,本一真性,若爱憎分明,分别好恶,结党归群,近此排他,顺己者即亲近,逆己者即厌恶;赞己者即欢喜,毁己者即憎恨,即是生死心,与道相违。学人当观诸法如梦,平等如幻,但无爱憎,洞然明白。

十五、恭敬师长。师长父母,给予法身慧命。当尊师重教,孝养父母,时常供养,知恩不忘。经云:“供养父母少分钱财,得无量报。”供养尊师,亦复如是。除父母师长,对一切众生亦当恭敬。对一切人,若起一念不敬之心,轻忽怠慢,当善觉察,怠慢人者,非是怠慢于人,只是怠慢于己,当忏悔。

十六、不谤三宝,不谤大乘。行人于修行路上无论遇到什么逆境,当自省过失,勤修忏悔,改恶向善,莫生疑悔,转修外道,诽谤三宝,罪过无量。当信佛是一切智人,人天眼目,所言无虚,若能如说修行,必能真实出离生死苦海。于佛大乘,及最上乘,若不能契悟,当反省是自身障重,善根浅薄,故不得悟入,不当毁谤。若毁谤大乘及最上乘,罪过无量。古人云:“若欲不招无间罪,莫谤如来正法轮。”

十七、不退初心。行人当观世间无常,万事皆苦,轮回可怖,发永猛心,出离生死。业障重者,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为利众生,能忍众苦。无论遇何境界,但念人身难得,佛法难遇,时光减少,不退菩提之心,勤求无上佛道。

十八、不食肉。一切有情,皆有佛性。食其肉者,如同害命,障自他法身。此中微细因果,非凡夫二乘乃至地位菩萨所能了知。经云:“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又云:“食肉得无量罪。”佛是一切智者,我辈凡夫,不能观察食肉一切过失,唯当信之,依教而行。

十九、不食五辛。五辛生食增长嗔恚戾气,熟食助发淫欲贪性。又食五辛者口气常臭,一切善神皆远离之,福慧日损,业障增多,蒙蔽心性,长无明力,堕生死海,不可不戒。世间智人,尚不贪食,何况我辈欲修无上佛道,如何贪食?

二十、不贪诸味。饮食当以清淡素简为要,莫多食,莫贪滋味,种种营造,皆是享受,增长习气。修行之人,当淡饮食,唯念法食,以法食为乐。乃至法食亦忘,不著一切食。

二十一、不恋身命、莫恋亲情。行者当以道业为重,为法忘躯。不应每日思念如何长养色身,护惜其命,多用补品,涂抹化妆,美化其表,图人赞叹,养其虚荣。四大五蕴之身,如泡沫,如阳焰,虚妄败坏之法,如是执著,不求悟法身者,是为愚人,执末失本。人活在世,以家亲眷属为最亲爱,难可舍离,不知是障道生死之因。当观父母妻子,皆是无常,一切无有可爱,大限来时,各从业道,无有能助,反相坠累。以大悲心,舍于情执,修菩提道,广度一切众生。

二十二、应常忏悔。若在家出家菩萨不持净戒,因习气故,常有所犯,当心生惭愧,勤加忏悔,求佛加持,慎于己意,誓不再造。若不勤加忏悔,放逸所为,以为无过,是大愚痴人,自害受苦,无人能救。

二十三、供养三宝。三宝乃佛法承传之主体,济世度人之津梁,故云宝也。虽人人都有佛性,若无佛宝出现于世,无法宝流通世间,无僧宝演经弘法,世人何得开悟本性而得解脱。是故一切行人当行菩萨道,承传慧命,不惜身命,供养三宝。

二十四、赞叹佛德。佛乃众生之父母,解脱之归依。世间无佛,永处黑暗。故佛恩浩荡,佛德无限,穷劫赞叹,不达万一。赞叹于佛,常学佛行,亦令一切众生心生信仰,行佛行持,功德第一。

二十五、常听经法。经云:有四法近大涅槃。一者亲近善知识,二者听经闻法,三者如理思惟,四者如说修行。故知听经闻法,是修行之关键。不闻法要,不达佛理,不知如何行持,终不得解脱。

二十六、坐禅静虑。学人每日皆当抽出一二时间静坐息心,令心得定,思惟佛理,减少诸行,息业养神。古云:“静极光通。”能静坐者,获二善法。一止,二观。行于止观,无不通达。

二十七、亲近善知识。若遇善知识,自有疑惑,当常亲近,恭敬谦卑,具足礼数,朝夕问道。以无惑理通为要,以侍奉服事为行。自能行道,智慧圆解,亦能化人,即可离师,是名报恩。

二十八、自不通达,不讲说法。多有学人,自己尚未通达佛法,便随便为他人开示法要,未悟为悟,未达谓达。轻者令他生邪见,重者引众至歧途,坏之慧命,罪过不轻,不可不慎。古人云:“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所以学人切忌,勿妄言自他某某开悟见性,惑乱他人。

二十九、正业活命。学佛之人,当以正业而得活命。不得贩卖鱼肉、烟酒,不制造杀生器具及一切害人产品,不得渔猎屠宰,不得坑蒙拐骗,不得从事一切不正当行业。若从事之,当求佛加持,发心改业从善。

三十、不贪念小乘。乘者,行也。小乘者,行小也。多有学人,只图自己解脱,不发菩提心,不行菩萨道,一切人事,但与己无关,皆不顾之。无怜悯心,不护持三宝,不行诸善,不修六度,所做一切只为自己修行,与家人不和,与邻里同事不和。如是之人,非是佛子。堕于小乘,不知悔过,终不能究竟解脱也。

三十一、常修福慧。多有学人,以为佛法是心法,只重心行,不重外行,不修福德,不行众善,此是愚人。不知一切行人,悲智双运,福慧圆满,方能见道。

三十二、定慧等持。亦有学人,或偏修定,或偏修慧,定慧不等,其心不平,难至于舍。定多慧少者,易堕无为,贪图寂静;定少慧多者,易致狂慢,以解为胜。定慧等者,是佛行持。

三十三、不修学外道,当依佛行。多有行人,不依佛制佛教而行,依外道世聪理论,贪图捷径,不持净戒,拨无因果,自教教他,毁坏佛法。此一辈人,应当远离。善知识者,自依佛教,教人依佛,深信因果,不学外道。依外道行,而能解脱,无有是处。

三十四、远离视听。修行之人,应当远离网络,少看手机,不看影视,远离愦闹,精心办道。初学之人,心易散乱,若不护诸根,常染声色,其心不静。心不清静,如何思惟甚深佛法?法理不达,如何修行解脱生死?是故一切行人,皆当远离世乐,少与亲朋聚会,不参与世间消遗无益之事,珍惜光阴,参禅静坐,读诵经典,悟自本心,如说修行。

三十五、莫著相。学法之人,最忌著相,一切烦恼痛苦,思虑分别,皆从著相而有。但能离相,即得清净。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于日常行住坐卧中,乃至禅定中见一切境界,不取不舍,如如不动,即解脱诸法也。

以上略说方便行止法则三十五条,其义旨皆出自佛语经

典,若广说,四万八千亦不止矣。百丈禅师云:“如今若见此理,真正不造诸业。随分过生,一衣一衲,坐起相随,戒行增薰,积于净业。但能如是,何虑不通?”不论在家出家,学佛之人,皆当深入经教,学佛智慧,通达因果,乃至微细所行,知其影响;知何所为,何所不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日积月累,因缘时至,必得会通,获大解脱。


更多内容,请下载文档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