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的模糊搜索结果共3857条

  • 心能转物,则同如来

    心能转物,则同如来师父好,楞严经云:心能转物,则同如来。请师父开示,什么是心能转物?是心清净,即能改变外物和环境吗?答:不是。心能转物,是能转变对物的看法,转变看物时的心境,非是改变物境。见物即见心,即是心能转物。见物唯心所现,即是心能转物。如是转物为心,是名心能转物,则同如来。同样是一间茅草屋,有的人看它就是一间破破烂烂,穷酸不雅的屋子,一分钟也不想在里面待。而有的人看这间茅草屋就很温馨,很舒适,待在里面犹如天堂。为何如此?心境不一样,对茅草屋的看法不一样,非是茅草屋有何不同。又比如同样一条河,一个心无挂碍的人,看不到水上漂的纸屑,尽情地欣赏水的波光粼粼。而一个挑剔者,盯着那些纸屑看,指责人们没有公德心。同样是一条河,有的人享受它的美好,有的人执着自己的观念。有的人看到的是河水,有的人看到的是纸屑。又比如,同样是一棵树,一个普通人,可能从来也没有认真地看过它。而一个修行者,可能看到了树在说法。树非是两棵,但不同的心念,却看到了不同的事物。不知足者,分别好丑者,心里观念多者,看什么都不是。知足者,少欲者,分别心轻者,看什么都能接受。这才是心能转物,则同如来。能用平常心,清净心,无分别心看事看物,即不被物转。不被物转,即是转物,非改变外物为转物也。愚人不解佛意,以为有超能,能改变外境才是神通,才是本事。不,那不是神通,那是妖魔作怪。那不是本事,那是多事。神通者,心通。本事者,本份事。凡是于平常事中见神见异,见奇见怪,非事物有怪,见者心中有怪。同样一杯茶,有些人能喝出各种滋味,有些人只是解渴。二者心境不同,喝出不同的味道,非茶有二种。故知,经云:心能转物,则同如来,非转于物,但能转心,即同如来。如来不转境,若如来转境,何不转坑砍为琉璃?何不转家族不被杀?何不转一切声闻为菩萨?何不转一切众生成佛?欲转外物外境,此是迷心外道。何以故?转境不转心,不能出诸苦。转物不转心,不能得解脱。转物者,不被物转。转物者,转于物在心中的概念。转物者,转于对物的看法。心中概念变了,世界就变了。心里的观念转了,物境就转了。非是世界物境有所变,乃是心境变了。能如是转物,心不附物,解脱诸法,方是如来。不可错会。若错会,即成痴人外道也。诸同修,一切外境,都是梦境。转境是迷人所为,转心才是智慧。何以故?境从识有,虚妄不定。致力改境,幻中捞摸。外道和凡夫才去转境,虽频频换境,烦恼不断。诸佛觉者,只是随其心净,则一切境净。

    2021-04-06 学山文章

  • 与自己多待一会儿

    与自己多待一会儿师父好,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经常会感到莫名的不安,甚至是恐惧,也找不到什么原因。请问师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答:所有的不安和恐惧,是习惯了与识在一起,而不习惯休息心识。进入了识而不觉,才会有不安。当一个人忽然间休息下来,心识就会不适应,它会习惯性地想一些事情,念头来的很快,快到你根本不知道想了什么,不安就在那时出现。试着坐下来,躺下来,与自己待一会儿。与自己待一会儿,并不是看着手机,吃着零食,或听着音乐。那不是与自己待着,那是与意识在一起,与外尘在一起。与自己待一会儿,是什么都不做。坐下来,或躺下来,或靠在那里,闭上双眼,休息六根。注意观察自己是否平静。平静地保持呼吸,放松身体,停止一切思虑。观察自己是否舒适。当你心里感觉不舒服,感到一丝不安,甚至恐惧时,莫担心。此时正好观察,它们来自哪里?它们来自你的念头和思想。看到你正在想什么,离开那个念头,你又恢复了平静。看到你正在想什么,看清那个念头里什么都没有,你立刻舒服了。别被那快速的念头蒙蔽,你会很好地和自己在一起。加长那样的时间,多与自己待一会儿。与自己待一会儿,你要知道什么才是你自己。未动妄念时的你,是真正的你。未生心时的你,是真正的你。心无抓取时的你,是真正的你。空空无依时的你,是真正的你。不思善,不思恶,不胡思乱想时的你,是真正的你。虽想到什么,而没被想骗,知想与所想俱空时的你,是真正的你。跟这样的自己多待一会儿。去认识这样的自己。在安静中容易观察到自己,也更容易与自己待在一起。所以,无论你在干什么,记得及时停下来,坐下来,躺下来。闭上双眼,放松四肢,休息头脑,匀速呼吸。与没有任何形态的你在一起。当你认识了这样的自己,直接做这样的自己,连认识也不必,连与这样的自己待一会儿的想法也不须有。当你时常能与这样的自己待在一起涅槃不趋而至,诸苦不灭自息。安心不求而得,解脱不力而达。

    2021-04-06 学山文章

  • 是孩子的问题,还是你的问题

    是孩子的问题,还是你的问题问:老师,请问咏读六字真言,和楞严咒,需要回向吗?答:为什么要做回向?回向是什么?你好好想想这两个问题,然后回答我。问:因为孩子最近脾气很大,异常,而且一不合,就大哭不讲理,还说不想活之类的话。他妈妈也快崩溃了,我也是无奈,觉得是不是有外邪,所以想念咒驱邪。答:不顺心的事就是邪吗?如果那样的话,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有太多不顺心的事,这个世界岂不是一个邪恶的世界?但仍然有很多人活得很好。世界也很正常,一切都很正常。期望做些什么来改变外境,这是所有迷人的行径。智慧之人,皆不如是。智者但转其心,不关注外境。如果念咒能解决问题,那我们什么都不用做,想要怎样,就打妄想,动念头,事情一下就解决了。然而无论你做什么,都无法解决外在的问题。即便碰巧外在的问题解决了,你还会有无数的问题。看不到问题的核心来源于心,来自于观念,来自于心态,那么,你永远会有问题:不是这样的问题,便是那样的问题。所以带着想法而念咒与回向,那是迷信,那是妄想,没有任何意义。它们唯一的意义是,当你专注地念咒时,你会忘记一些烦恼,不再去想一些事。如果你特别执着一些事,即便念咒,你仍会想到它们,念咒就变得更加没有意义。期望念咒而解决外部问题,就像期望通过动念而让庄稼从地里长出来,期望说出饭的名字就能解饱一样,那是不可能的。正确地念咒是,不带任何目的与观念去念咒,借助于念咒来转移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除此之外,它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对于你的孩子,要用平常心对待,不要对孩子抱太多的期望,不要给他太大的压力,也不要对孩子有太多的要求。父母的心态放松,父母的心态正常了,孩子才不会出问题。如果大人自己的心里有病,心里存放了太多的无明和妄想,那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请深刻反思,想一想,是先解决自己的问题?还是解决孩子的问题?是调整孩子的心态,还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天气一直阴雨连绵,你心情烦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改变天气,还是改变自己的心态,去接受天气?如果寄希望于外境的改变而获得安心,那如果连着一个月阴天,岂不是要难过一个月?如果一遇到阴天,岂不就会难过?对待孩子的问题也是如此。孩子一定是无辜的。有些脾气,有些毛病,都很正常。即便孩子有更严重的问题,比如生理问题,心理问题,也都不是问题,只要你心里没问题。当你心里没有问题,你就会以无问题的心看待这个世界,自然看不到你的孩子有任何问题。所以,孩子的问题因你心里没有问题而消失,而不需要任何解决之道。如果你对读咒和回向抱有错误的认知,那么,读咒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你不去改变孩子,而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消除你们心里所有的妄想和期待,你将看不到孩子有任何问题。当你的心敞开与放松,无论你的孩子是什么样子,你都会非常非常爱你的孩子,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2021-04-06 学山文章

  • 让它发生

    让它发生是什么事情让你痛苦?一定是你的不允许。你不允许什么,什么就会让你痛苦。一旦你什么都允许,你将会变成道,而不是流通物。流通物有它的形态,它只要求通过,而道没有固定的形态。它什么都不阻塞。道只有一个特点,它什么都允许。允许即道,道即允许。你允许什么,什么就通过。你不允许什么,什么停在那里。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众生心生,即不允许。众生心灭,即允许。允许一切流经,允许一切通过,允许一切发生。六祖大师说:道需通流,何以却滞?道不会阻隔任何的存在。佛性允许一切的演绎。真实允许一切的发生。只有虚假的东西才会不允许。只有观念和分别才有不允许。只有我执和我见才不允许。有不允许,心就会难过,紧张,甚至恐慌。让一切都允许。心立刻轻松。让它发生,你将不再成为阻挡物。是你阻挡的观念在硌痛自己。来什么,接什么。发生什么,正视什么。不要回避。回避等于不允许。不允许什么,什么被挽留了。你不允许的,反而停在了那里。允许一切,它就会从你那里划过。不仅允许已经存在并发生的。还有那些你担心的,你不希望发生的,你恐惧发生的,一并允许,全部允许。让它们统统在你头脑中发生,你只需要看着那些故事,接受那些发生,别阻止它们。是你观念的阻隔在让心痛苦,而不是事情。没有什么真正让你害怕和难过的,除了你的不允许。不允许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痛不欲生?你拒绝接受的观念,你不能接受的想法,你的种种见解,是那样的观念让你难过。不是你孩子的成绩不好让你难过,是你要求他成绩好这样的想法让你难过。你不允许他的成绩不好,这才是你苦恼的根源。不是死亡让你恐惧,是不允许死亡的发生,是你不想死让你生起的巨大恐慌。当你允许,死亡和所有的事情一样美好。当你允许,死亡消失了。当你允许,一切都会消失。接受那些你不希望发生的念头,允许它们出现,允许它们存在,允许它们发生,允许它们编织自己的故事。只要允许,你甚至都不用质疑它们,它们将没有任何力量,它们将汇入道流。你将作为道而存在。

    2021-04-06 学山文章

  • 持香身自馥,洗衣足自清

    持香身自馥,洗衣足自清你急于要去一个很重要的地方,一条河水挡住了你的去路。河水看上去很宽,一眼望不到边,你虽然会游泳,但是你不能确信自己能游过这条河。你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渡河。这时,岸边一个破旧的木箱忽然对你说:我也想过河,你能带上我吗?你问木箱:你为什么不自己过河?木箱回答到:这条河很宽,我已经试图过河很多次了,但每次都会被浪头冲回到岸边。你对木箱说:我一个人都不一定能游过河岸,再带上你,更游不过去了。你拒绝了木箱的请求。这时木箱哭了起来,并对你说:我的家住在对岸,很多年前,家乡刮大风,我被吹到河里,和家人分散了,我很想念我的家人。求你帮帮我,带我过河吧。如果你不帮我,可能永远不会有人帮我了。看到木箱与家人失散已久可怜的样子,你决定带木箱过河。河水真的很宽,你推着木箱游了很久,根本看不到对岸。你越来越疲惫,好几次你想放弃木箱,打算一个人游到彼岸,看着木箱孤零零的样子,你不忍心一个人渡河。最后你身上的力气已经用尽了,再也游不动了,你只能趴在木箱上休息。你以为自己一定会淹死在河中,没想到休息了一段时间后,你又恢复了力气,于是你继续推着木箱渡河。就这样,游游停停,停停游游,经过了一整天,你终于带着木箱游到了河对岸。到了对岸之后,木箱对你万分感激,而你同样对木箱充满了感激,好多次,在你都支撑不下去的时候,木箱给了你很大的支撑。你很清楚,其实是木箱帮着你渡过了大河。你很庆幸自己即使在最疲惫的时候,也没有放弃木箱,没有选择独自过河,否则,你一定会淹死在河里。从前有个人,因为总是在地里干活,时间长了,脚上的泥垢得越来越厚,怎么洗也洗不掉。谁看见他的脚,都觉得脏兮兮的,大家都很讨厌他。有一次,他看见邻居家上了年纪的老奶奶在河边洗很多衣服,看着老人气喘吁吁的样子,他心生怜悯,他想帮老奶奶洗衣服。老奶奶知道这个人脚脏兮兮的,都是一个村里的人,老奶奶也打算帮帮他。于是就让这个脚脏的人脱了鞋,站在水里,用脚来帮着她洗衣服。这个人知道自己脚脏,有点不好意思,老奶奶说没关系。于是脚脏的人就用自己的双脚踩着衣服,把所有的衣服都洗干净了。最后,当他帮助老奶奶洗好所有的衣服之后,他发现自己的脚也变得非常的干净了,他虽然是帮了老奶奶,但非常感激老奶奶给他机会洗清自己的双脚。一个青年得了抑郁症,他来到山上的寺庙,请求禅师帮他解决烦恼。禅师领着他来到十几里之外一个山坡上,那里有一棵树,已经死了。禅师说,你每天从寺院里挑两桶水来给这棵树浇水,如果你能连续二十一天不间断地给这棵树浇水,这棵树就会活。如果这颗树活了,我会送你一个惊喜。青年相信了禅师的话,他期待着禅师要给他的惊喜。他按照禅师说的,每天都挑着两桶水,走十几里的山路,来给这棵树浇水。在去给树浇水的这二十一天里,青年的全部精力都用在打水,走路,上坡,下坡上,用在克服行路的种种困难和挑水的疲劳上,渐渐地,他就把失恋的痛苦忘了。二十一天过后,禅师带他再次来到那棵树下,很遗憾,那棵树并没有活。青年显得很失望。禅师对青年说,你看浇过水的地方。青年发现,在那棵枯死的树周围,长出了许多绿草,并且似乎有一两株小树的树芽长了出来。青年很惊喜,他觉得自己这二十一天,并没有白白的忙活,还是有所收获。禅师最后对青年说:在我看来,这棵树虽然没有复活,但是,我看见另外一棵树复活了。青年问:您指的是旁边的树芽么?不,禅师说,我指的是你。青年听后,终于领悟到禅师许诺给他的惊喜。是的,青年感到浑身轻松,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了,仿佛自己得到了重生。善知识,世间万物非常奇妙而美丽,你用心不一样,就会收获不一样的结果,而且,是你意想不到的美好结果。持香身自馥,洗衣足自清。秉烛照人路,己身先明亮。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度人解脱,己先成佛。善知识,不是佛度众生,是众生度佛。佛与众生,犹如渡者与木箱,彼此无法分割。佛说最快的成佛之路,不是一个人独自修行,而是行菩萨道,帮助你身边的有缘人,助他们成佛。你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人时,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已经成佛。

    2021-04-09 学山文章

  • 烦恼泥中,乃起佛法

    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果执着正见,执着无为,执着清净,入了一个解脱,入了一个涅槃,那就再也发现不了真心佛性。你也不能起一个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作用。入了无为正位,不动了,被涅槃,被解脱,被清净束缚住了、约束住了。你住在了无为里,你住在了一个错误的认知里,住在了一个虚妄的解脱里面。这就是二乘人。二乘人就是入了无为正位,证解脱果,对生死,对生命,对活着完全失去了兴趣,如一潭死水,如死灰一样,彻底厌离世间,而贪爱涅槃、贪爱寂静。他是一种消极的、厌离的状态。可是实相真性,它是没有什么厌离不厌离的,它是不定的,是一种活泼泼的,会随缘变化,不停地显现,而不像二乘人所证的境界。二乘人是看上去像无为,其实心中还有所贪着,还是有为。二乘人贪着寂静,贪着涅槃。看上去是无心,其实还有一个我心、我法未断。看上去已经无我了,其实还有个大我。真正的无为在有为里显现,真正的无我是处处显示真我佛性。通达我不真实,不会刻意地无我,自然的不住,即是无我真性。所以菩萨的特点,他的境界,不是一味地消极避让、谦逊。他是很主动的。他为众生做很多事情,都是积极主动的,不请而友。不待你去请求,他主动地就会接近你,帮助你。当然这个他也不会执着,在有缘的情况下。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二乘人,他落到了一个虚妄的清净境界里边。好比如高原上,没有脏东西,看上去干干净净的,但是那个地方什么也长不了,也不长花也不长草。为什么?太干净了。什么地方会长花呢?会开莲花呢?会有生命呢?卑湿的地方,有淤泥的地方,就是那些湿乎乎的地方,很低的地方。比喻在众生之中能开出佛菩提之花朵。而不是在一个远离世间、一个清净的地方、一个禅定的寂静境界里,那个地方只能开出一朵小花、小果,开出虚妄的意识心的觉受,开出小空之果,开不出菩提佛果。所以卑湿淤泥乃生莲花,高原陆地不生莲花。为啥?它太干净了,它没办法长养种子。什么是如来种?什么是佛性?你不要把佛性到概念上去理解。它是一种智慧和用心,它显现在生活中的一切处,一切时,一切作用上。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如果你见有一个解脱可得,有涅槃可证,而入了正位,这个时候你再也不能发利益众生的心了。你会满足于这个小法,满足于有余涅槃,再也不能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再也不想深入了达诸法实相、究竟的涅槃、无余的涅槃、大涅槃。你也无法在生死中得大自在。对见性成佛完全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你也就没有这个机会了。所以若入了二乘的解脱,就不能生真正的佛法。而烦恼泥中,才能起佛法耳。我们在烦恼的大海里面,在跟众生接触的过程中,才能够逐渐地认清真正的自己,圆满自己的本性,才能认清佛性。离开众生,你找不到一个实相,找不到一个真我佛性。但你也别执着众生,也不能够离开众生找佛性。心外没有众生,外面没有法,自心是法,自心是佛性,自心是佛。这个自心,它不是概念,它显现在你的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上。自心会映现在一切法上,一切法都是心。我们看得到自己吗?看不到。我们看到了什么,你起了什么观念,你有了什么执着,你生了什么心,你就看到自己了。你看到的一切都是自心的影子,都是你自己的观念和想法,离此无法,离心无境。我们怎么去觉了佛性,觉了本性呢?去觉悟众生,去与众生接触,在众生中看到自己。其实众生就是你自己的折射,一切万法都是你自心的境界,唯心无境。所以你要爱众生,你要帮助众生,你要觉悟众生。你不要逃避它,不要讨厌它,因为那是你自己,那都是你的心念。你借助于一个外在的自己来反观、来完善、来长养自心种种的善法、功德、慈悲喜舍心、智慧心、菩提心、直心、深心、无障碍心、解脱心。长养自己的布施心、不贪着心。借助于外在的一个影相,来认识自心。一切法都是自心。你不能把自心孤立起来,想象出一个抽象的自心来,去求证一个境界上的涅槃。自心的觉悟才是真正的涅槃。不认识自心,你没法修,你修不上去,你也没有入手的地方。你只能落在意识头脑里边,进入妄想里。二乘人就落在自己妄心里头,他在意识境界里打转,他以为所住的寂静是实相。他不知道万法唯心所现,这个最关键。万法是唯心所现,不待取证,不待施功,不劳用心。通达唯心所现,你对任何人任何事物再也不会讨厌,因为都是你自心。你也不会避开,也不会去贪着任何外境,因为都是你自心。不即不离。如同水乳交融,圆融无碍,和一切都和谐、和睦、融洽、尊重,接受。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就像种庄稼,种植物,种种子,你在空中种什么也不会有结果。但是你在地里边撒上粪,在土壤里种种子就能够生长。乃能滋茂,能够生长,能够长出庄稼果实来。如是入无为正位者,指的是二乘人,他入了一个虚妄的涅槃,再也不能生出真正的佛法。有涅槃就有我,他不知道涅槃不可得。一切法本自涅槃,不需要再起一个心、起一个妄想,起一个修行去证涅槃。众生也不可怕,你也不可怕,你没有必要把自己弄寂灭了,也不用离开众生。要把这样的智慧随缘开示给众生,这才是佛法。而不是我自以为解脱了,谁也不管了,做自了汉。其实并没有了,自以为了了。

    2021-04-09 学山文章

  • 借金钱而悟道

    借金钱而悟道道须流通,何以却滞?这是六祖大师的箴言。一切法皆是佛法,金钱亦不例外。金钱是道最通常的表现方式。悟道者,必知钱。会钱者,可悟道。钱流通,它才有意义。赚到钱,钱流到你这里;把它花出去,钱从你这里流出。这是钱的本质。流动,活,变化,才是道。若钱有住,即为非住。何以故?钱从心生,从概念有。若住于钱,是妄非钱。心不住钱,钱即是道。心若住钱,钱成囚牢。当你一味地存钱,钱变成了一个死物。当你一味地存钱,钱变成了一个概念。你一味地存钱,存的是一堆妄想。钱不兑换成慈悲喜舍,不兑换成心的交流,不兑换成心性的喜悦,钱只是一堆数字和一堆纸。把钱花出去,道借助于钱而流动。会花钱者,必会道。守钱者,守自心妄想耳。道人从来不讨厌金钱,不对金钱存有任何偏见。既不崇拜金钱,不作金钱的奴隶,也不抗拒金钱,不作金钱的敌人。道人驾驭金钱,支配金钱,而不贪恋金钱。道人用金钱来换道,用金钱收买人心,用金钱来修道、悟道。花钱时,多给一些,你没有损失,而是获得了多付出的快乐。你花的是钱,赚到的是喜悦。钱有限,喜悦无极。赚到你钱的人,也因此而开心。如是双乐,何而不为?你拥有一间又富贵,又漂亮的大房子,但是住的不开心。你并未拥有这间房子,你拥有的是不知足。你很富有,但是不会花钱,不懂得让钱流通,不懂得知足,你是一个穷人。你很穷,但是随时都能把自己拥有的与人共享,虽然那拥有的很少,但你享受的是那份快乐。那份快乐无价。如果用二十万换取一个月的轻松与安心,换取十天的无忧无虑,换取一日的宁静,换取片刻的了无牵挂,我会立刻花掉这二十万。二十万,二千万,甚至无数亿的金钱,如果能买到生命的觉醒,都是值得的。如果多付出一千元,让我立刻躺在那里晒太阳,或者赚到一万元,让我花一天的时间去绞尽脑汁。我选择前者。我不在乎房子值多少钱,我只在乎此时此刻住在里面是否安心。如果我有一千万的房产,需要五年以后才能兑现,我宁可拥有一百万,立刻就兑现它,享受它为我带来的舒适生活。我愿意用更多的钱去换取宝贵的时间来享受生命。我相信,五年的生命时光,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九百万。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一年,你觉得多少钱能相比于这一年的生命。拥有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随时使用你拥有的,兑现你当下的,那才是真正的富人,才是财富和金钱的本质。物质的价值由数字、概念、妄想而定。生命的价值,由心而定,由觉悟而定。数字有限,心值无限。为数字而活,还是为心的质量而活。为虚荣而活,还是为觉悟而活,怎样活更有价值,那才是金钱带给我们的意义。

    2021-04-09 学山文章

  • 自觉而觉他,还是共沉沦

    自觉而觉他,还是共沉沦好比如母子俩人,或夫妻二人,两个至亲,同时落在水里,一个人可以游到岸边,而另一个人却在水里挣扎。可以游到岸上的人想去救自己的亲人,怎么拉也拉不动,无法救他。有智慧的人,会游到岸上,先自己得救。如果有时间和条件,再去找工具去救水里的亲人。如果救不了,也不会自责和难过,而是庆幸自己活了下来。凡夫与愚人则不如此。在水里挣扎的人认为,就算你能游到岸上,你也不能抛弃我,如果你抛弃我,就是自私。你只顾自己活命,你可恨。你必须和我一起淹死,必须和我一起受苦,一起轮回,那才是道德的,才是对的。而可以游上岸的人,如果认为自己不能抛弃对方,就会被迫留下。认为抛弃对方,良心会不安,自己活命,于心不忍,就只能陪着对方受苦。那就会和快淹死的人一起淹死。六道众生亦复如是,我们想学法,想修行,想解脱,却被家亲眷属牵绊,要和他们一起轮回,一起入生死,这样才罢休。他们看不得你放下,看不得你轻松,看不得你解脱。智者则不同,不会受绊于家亲眷属,也不会心存不忍,而是毅然决然地游到岸上,再去寻找办法,去救水里的人。即便水里的人,若有智慧,也会欣慰于自己家人的选择,赞叹他们选择活命,而不是与自己一同沉沦。当他能那样想时,即便立刻丧命,也心无恐惧,能生善处。同修,你是做那个智慧的上岸者,然后再去想办法救人,还是愚蠢地和对方一起淹死?你选择和家人一起在六道里轮回,一起沉沦受苦?还是选择先修行觉悟,再去救度家人?你愿做世俗观念的受害者,还是独立智慧的觉醒者?一切选择在你。

    2021-04-09 学山文章

  • 一根鱼竿

    一根鱼竿从前有个年青人,拿着一根细竹竿,绑上一根塑料线,买了一个渔钩,做了一根简单的鱼竿。挖了些蚯蚓,或者自己用面和成面疙瘩当鱼饵,有时间的话,随便找一个水塘或河沟,在那里钓鱼。那样半天或一天下来,他过的很开心。即使一个上午只钓到几条小鱼,他仍然很快乐。后来,他看到一个钓鱼的人使用的鱼竿很漂亮,线也结实,能钓到大鱼,他又花钱去买好鱼竿,买漂亮的鱼线。又后来,他遇到了一个钓鱼爱好者,看到那个人带着一个很舒适的板凳,还背着一个工具箱,里面装着吃的、喝的、用的,他也想去买一个板凳和工具箱,可以带更多的东西去钓鱼。他可以一边钓鱼,一边喝茶,一边吃零食,甚至一边听着摇滚乐。再后来,他看到很多钓鱼爱好者去更远更大的河边或湖边去钓鱼,需要骑车或开车,他不得不努力工作,挣钱买交通工具。又过了很久,他开着车,带着舒适的椅子,拿着金色的渔钩,从后背箱中拿出一个大大的背包,躺在一个巨大的人工湖边开始钓鱼时,他发现,他的身心已经很疲惫。即使他很快就能钓到一条大鱼,他也不是很快乐。他并没有因为改善了钓鱼的条件而获得轻松和快乐。相反,他早年拿着一根破竹竿去钓鱼时的那种快乐已经不复存在。他开始反思,为什么我有了这么好的钓鱼条件,找到这么好的环境来钓鱼,反而失去了钓鱼的乐趣。当他坐在那里返本溯源,回忆自己的初衷时,他才发现。他去钓鱼,只是为了度过一段休闲自在的时间,而不是去享受钓鱼的条件和环境的舒适。他明白自己为什么不快乐了。他扔掉了所有的装备,找了一根最普通的鱼竿,回到了以前去过的小河边…亲爱的,你过的快乐吗?如果你过的不快乐,一定不是因为你拥有的少,而是因为你背了太多的东西。放下一些,再放下一些,重拾儿时的快乐,重回简单的乐园。

    2021-04-09 学山文章

  • 香积法门

    香积法门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这个香积国有更微妙的法门,只要一闻饭香,连吃都不用吃,一闻这个香味,就解脱了,就开悟了。你不要认为这个香积佛国在别的地方,它就在你家里,在你身边,随处都是,所以叫做其香遍满一切世界。佛所说的一切的经典、一切佛国、一切佛号、一切菩萨众,其本怀都指向我们自己,要回到我们这儿来,不要掉到故事里。如果只是听故事,而不向自己脚跟下理会,那经典就没意义了。增益功德,就是增加智慧、了悟解脱的见地,我们用世间法来说就是增加见解,其实是智慧。让你知道开悟并不是多么神奇的事,而是非常简单,简单到你无法相信。只要你有根基,有悟性,大家都能够学此法门,从此法门而得开悟。我们有最幸福的修行方法,为什么要去修苦行呢?在家里做饭的时候,就是修此法门的时候。香积佛国的香饭你也会做,只要带着觉知,安住每一个细节,从洗菜、切菜、烧菜,到端菜上桌,菜香扑鼻,到拿起筷子,把饭菜送入口里,带着觉知去感受饭菜的香味,直用六根,不生用想。能如是做,如是直用见闻觉知,直接开悟,直接解脱。这就是香积法门。每天,每时都如此安住,如此修行,如此解脱。所以一说香积佛国,你别真的以为度四十二恒河沙。为什么叫度四十二恒河沙?是因为没有安住在香味,没有通过鼻识而安住当下,解脱当下。说远,是你不认识。认识了,香积国就在你身边!你怎么想都想不到,所以才那么远。每天鼻子闻东西的时候,却在打妄想,所以要度四十二恒河沙佛国。你鼻子闻到了香味,真正闻到了,正闻的时候没打妄想,一下就度了四十二恒河沙国土。你鼻根接触嗅尘的刹那,度了四十二恒河沙佛土。就因为你没有活在当下,你在打妄想,所以那个佛土离你很遥远,遥远是因为你活在妄想里,没有活在觉知里,没有活在空性里,没有活在根尘的当下。维摩诘所说经其实就是把这个秘法开示给你,最上乘的法就在你家厨房,香积佛国就在你家的厨房里,你家那个灶台就是香积佛,你家那个油,就是香积佛诸菩萨众。只要你能真正闻到那香气,即得解脱。如果厨房是香积佛国,那花园是吗?当然是;草地上是吗?当然是。有香味的地方都是。只要你直用鼻根,而不染着,鼻识起用的地方,就是香积佛国,闻下见性。我们都知道言下见性,同时,见下可以见性,听下见性,闻下见性,嗅下见性,触下见性,思下见性。所以说,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你家厨房,你家小区的花园,甚至是超市,所有有香气的地方,都是香积佛国。这一品就是告诉大家,闻香味就能修行,就能开悟,就能解脱。现在知道了,六根清净,闻啥都喜悦,见什么都清净,闻啥都能受用,有无量的美味,为啥我们不解脱呢?因为执着于世间的一个蝇头小利,执于一端。本来有无量的妙香、妙色、妙音,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为我们所用,闻香气都能解脱。为什么你就认准了一个芝麻,而丢了西瓜?就捡那个瓦砾,而迷失了摩尼宝珠呢?这时候大众全都看到了香积佛国,菩萨坐在那里闻香,正在修法,其实并没有起修法心,只是自然地闻香,又不住于闻香,心性直接解脱!这太美了,这国度的修行太好了,也不用诵经,也不用念佛,也不用回向。个子都老高老高的,四万多由旬。一看见娑婆世界的人全都傻眼了。还有蚂蚁这么小个的众生,搁手里玩都没法玩,太小了。什么叫娑婆世界的众生,心里事多,所以个子就小。个子小是一种比喻,是心量小,容的事多。为什么香积佛的菩萨每天闻香就在修行,就能悟道?因为心里没事,他们无事可做,只剩闻香。就好像我们到户外禅修一样,心无挂碍,只剩下闻草香,听鸟叫,一天就这样悠哉游哉地过。

    2021-04-13 学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