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志禅师,金陵东阳民朱氏之妇,上巳日,闻儿啼鹰窠中,梯树得之,举以为子。七岁依锺山大沙门僧俭出家,专修禅观。宋太始二年,发而徒跣,着锦袍往来皖山涧水之下,以剪尺拂子拄杖头,负之而行。 梁武帝诏问:弟子烦惑未除,何以治之?答曰:十二。帝问其旨如何,答曰:在书字时节刻漏中。帝益不晓。帝又问:弟子何时得以静心修习?师曰:安乐禁。幻寄曰:志公安乐禁及十二,其旨与达磨之不识、德山棒、临济喝,皆自灵山拈花一脉相承。如涂毒鼓,如太阿剑,闻之者丧,婴之者断,不可以心思意解者,而或者谓十二乃十二因缘,治惑药也。其在书字时节刻漏中,乃书之在十二时中也,安乐禁,禁者止也,至安乐时乃止耳,此所以为修习也。是以赵州庭柏,为三界唯心。沩山拂子,为附物显理者,同道座主奴也,何足以语此。或者语出传灯录,梁武未识达磨,举朝亦不识志公。 师问一梵僧:承闻尊者唤我作屠儿,曾见我杀生么。曰:见。师曰:有见见?无见见?不有不无见?若有见见,是凡夫见;无见见,是声闻见;不有不无见,是外道见,未审尊者如何见?梵僧曰:你有此等见耶?师垂语曰:终日拈香择火,不知身是道场。又曰:京都邺都浩浩,还是菩提大道。又曰:如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天监十三年冬将卒,忽告众僧,令移寺金刚神像,出置于外,乃密谓人曰:菩萨将去。未及旬日,无疾而终。举体香软,临亡燃一烛以付后阁舍人吴庆,庆以事闻。帝叹曰:大师不复留矣。烛者其以后事嘱我乎?因厚礼葬于锺山独龙阜。仍令开善精舍,敕陆倕制铭于冢内,王筠立碑于寺门,处处传遗像焉。幻寄曰:可惜一枝烛,分付不着人,却作后事会。咦,若作佛法会,便好与梁武一坑埋却。因述颂云:达磨只履,携归葱岭;志公一烛,梁宫摇影。青阳已谢行人远,落花满堦月华冷,银河西横玉漏残,梦破辘轳鸣露井。 宝志公和尚大乘赞十首 (一)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若欲悟道真体,莫除声色言语。言语即是大道,不假断除烦恼。烦恼本来空寂,妄情递相缠绕。一切如影如响,不知何恶何好。有心取相为实,定知见性不了。若欲作业求佛,佛是生死大兆。生死业常随身,黑暗狱中未晓。悟理本来无异,觉后谁晚谁早。法界量同太虚,众生智心自小。但能不起吾我,涅槃法食常饱。 (二)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形,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有故,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翻思觉时与梦,颠倒二见不殊。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动静两亡常寂,自然契合真如。若言众生异佛,迢迢与佛常疏。佛与众生不二,自然究竟无余。 (三)法性本来常寂,荡荡无有边畔。安心取舍之间,被他二境回换。敛容入定坐禅,摄境安心觉观。机关木人修道,何时得达彼岸。诸法本空无着,境似浮云会散。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热病得汗。无智人前莫说,打尔色身星散。 (四)报尔众生直道,非有即是非无。非有非无不二,何须对有论虚。有无妄心立号,一破一个不居。两名由尔情作,无情即本真如。若欲存情觅佛,将网山上罗鱼。徒费功夫无益,几许枉用工夫。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一切不憎不爱,这个烦恼须除。除之则须除身,除身无佛无因。无佛无因可得,自然无法无人。 (五)大道不由行得,说行权为凡愚。得理返观于行,始知枉用工夫。未悟圆通大理,要须言行相扶。不得执他知解,回光返本全无。有谁解会此说,教君向己推求。自见昔时罪过,除却五欲疮疣。解脱逍遥自在,随方贱卖风流。谁是发心买者,亦得似我无忧。 (六)内见外见总恶,佛道魔道俱错。被此二大波旬,便见厌苦求乐。生死悟本体空,佛魔何处安着。只由妄情分别,前身后身孤薄。轮回六道不停,结业不能除却。所以流浪生死,皆由横生经略。身本虚无不实,返本是谁斟酌。有无我自能为,不劳妄心卜度。众生身同太虚,烦恼何处安着。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 (七)可笑众生蠢蠢,各执一般异见。但欲傍鏊求饼,不解返本观面。面是正邪之本,由人造作百变。所须任意纵横,不假偏耽爱恋。无着即是解脱,有求又遭罗罥。慈心一切平等,真即菩提自现。若怀彼我二心,对面不见佛面。 (八)世间几许痴人,将道复欲求道。广寻诸义纷纭,自救己身不了。专寻他文乱说,自称至理妙好。徒劳一生虚过,永劫沉沦生老。浊爱缠心不舍,清净智心自恼。真如法界丛林,返生荆棘荒草。但执黄叶为金,不悟弃金求宝。所以失念狂走,强力装持相好。口内诵经诵论,心里寻常枯槁。一朝觉本心空,具足真如不少。 (九)声闻心心断惑,能断之心是贼。贼贼递相除遣,何时了本语默。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墨。头陀阿练苦行,希望后身功德。希望即是隔圣,大道何由可得。譬如梦里度河,船师度过河北。忽觉床上安眠,失却度船轨则。船师及彼度人,两个本不相识。众生迷倒羁绊,往来三界疲极。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 (十)悟解即是菩提,了本无有阶梯。堪叹凡夫伛偻,八十不能跋蹄。徒劳一生虚过,不觉日月迁移。向上看他师口,恰似失奶孩儿。道俗峥嵘集聚,终日听他死语。不观己身无常,心行贪如狼虎。堪嗟二乘狭劣,要须摧伏六府。不食酒肉五辛,邪眼看他饮咀。更有邪行猖狂,修气不食盐醋。若悟上乘至真,不假分别男女。 十四科颂十四首 菩提烦恼不二众生不解修道,便欲断除烦恼。烦恼本来空寂,将道更欲觅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须别处寻讨。大道只在目前,愚倒迷人不了。佛性天真自然,亦无因缘修造。不识三毒虚假,妄执浮沉生老。昔时迷日为晚,今日始觉非早。 持犯不二丈夫运用无碍,不为戒律所制。持犯本自无生,愚人被他禁系。智者造作皆空,声闻触途为滞。大士肉眼圆通,二乘天眼有翳。空中妄执有无,不达色心无碍。菩萨与俗同居,清净曾无染世。愚人贪着涅槃,智者生死实际。法性空无言说,缘起略无人会。百岁无智小儿,小儿有智百岁。 佛与众生不二众生与佛无殊,大智不异于愚。何须向外求宝,身田自有明珠。正道邪道不二,了知凡圣同途。迷悟本无差别,涅槃生死一如。究竟攀缘空寂,惟求意想空虚。无有一法可得,翛然自入无余。 事理不二心王自在翛然,法性本无十缠。一切无非佛事,何须摄念坐禅。妄想本来空寂,不用断除攀缘。智者无心可得,自然无诤无喧。不识无为大道,何时得证幽玄。佛与众生一种,众生即是世尊。凡夫妄生分别,无中执有迷奔。了达贪瞋空寂,何处不是真门。 静乱不二声闻厌喧求静,犹如弃面求饼。饼即从来是面,造作随人百变。烦恼即是菩提,无心即是无境。生死即是涅槃,贪瞋如焰如影。智者无心求佛,愚人执邪执正。徒劳空过一生,不见如来妙顶。了达淫欲性空,镬汤炉炭自冷。 善恶不二我自身心快乐,翛然无善无恶。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六尘本来空寂,凡夫妄生执着。涅槃生死本平,四海阿谁厚薄。无为大道自然,不用将心画度。菩萨散诞灵通,所作常含妙觉。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法性本来圆明,病愈何须执药。了知诸法平等,翛然清虚快乐。 色空不二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吾我说他止观,自意扰扰颠狂。不识圆通妙理,何时得会真常。自疾不能治疗,却教他人药方。外看将为是善,心内犹若豺狼。愚人畏其地狱,智者不异天堂。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若欲除却三毒,迢迢不离灾殃。智者知心是佛,愚人乐往西方。 生死不二世间诸法如幻,生死犹若雷电。法身自在圆通,出入山河无间。颠倒妄想本空,般若无迷无乱。三毒本自解脱,何须摄念禅观。只为愚人不了,从他戒律决断。不识寂灭真如,何时得登彼岸。智者无恶可断,运用随心合散。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若欲断除烦恼,此是无明痴汉。烦恼即是菩提,何用别求禅观。实际无佛无魔,心体无形无段。 断除不二丈夫运用堂堂,逍遥自在无妨。一切不能为害,坚固犹若金刚。不着二边中道,翛然非断非常。五欲贪瞋是佛,地狱不异天堂。愚人妄生分别,流浪生死猖狂。智者达色无碍,声闻无不恓惶。法性本无瑕翳,众生妄执青黄。如来引接迷愚,或说地狱天堂。弥勒身中自有,何须别处思量。弃却真如佛像,此人即是颠狂。声闻心中不了,惟只趁逐言章。言章本非真道,转加斗争刚强。心里蚖蛇蝮蝎,螫着便即遭伤。不解文中取义,何时得会真常。死入无间地狱,神识枉受灾殃。 真俗不二法师说法极好,心中不离烦恼。口谈文字化他,转更增他生老。真妄本来不二,凡夫弃妄觅道。四众云集听讲,高座论义浩浩。南坐北坐相争,四众为嫌为好。虽然口谈甘露,心里寻常枯燥。自己元无一钱,日夜数他珍宝。恰似无智愚人,弃却真金担草。心中三毒不舍,未审何时得道。 解缚不二律师持律自缚,自缚亦能缚他。外作威仪恬静,心内恰似洪波。不驾生死船筏,如何渡得爱河。不解真宗正理,邪见言辞繁多。有二比丘犯律,便却往问优波。优波依律说罪,转增比丘网罗。方丈室中居士,维摩便即来诃。优波默然无对,净名说法无过。而彼戒性如空,不在内外娑婆。劝除生灭不肯,忽悟还同释迦。 境照不二禅师体离无明,烦恼从何处生。地狱天堂一相,涅槃生死空名。亦无贪瞋可断,亦无佛道可成。众生与佛平等,自然圣智惺惺。不为六尘所染,句句独契无生。正觉一念玄解,三世坦然皆平。非法非律自制,翛然真入圆成。绝此四句百非,如空无作无依。 运用不二我今滔滔自在,不羡公王卿宰。四时犹若金刚,苦乐心常不改。法宝踰于须弥,智慧广于江海。不为八风所牵,亦无精进懈怠。任性浮沉若颠,散诞纵横自在。遮莫刀剑临头,我自安然不釆。 迷悟不二迷时以空为色,悟即以色为空。迷悟本无差别,色空究竟还同。愚人唤南作北,智者达无西东。欲觅如来妙理,常在一念之中。阳焰本非其水,渴鹿狂趁匆匆。自身虚假不实,将空更欲觅空。世人迷倒至甚,如犬吠雷叿叿。十二时颂平旦寅。狂机内有道人身。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若捉物,入迷津,但有纤毫即是尘。不住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日出卯。用处不须生善巧。纵使神光照有无,起意便遭魔事娆。若施功,终不了,日夜被他人我拗。不用安排只么从,何曾心地生烦恼。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认声色,觅疏亲,只是他家染污人。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禺中巳。未了之人教不至。假使通达祖师言,莫向心头安了义。只守玄,没文字,认着依前还不是。暂时自肯不追寻,旷劫不遭魔境使。日南午。四大身中无价宝。阳焰空华不肯抛,作意修行转辛苦。不曾迷,莫求悟,任你朝阳几回暮。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日昳未。心地何曾安了义。他家文字没亲疎,不用将心求的意。任纵横,绝忌讳,长在人间不在世。运用不离声色中,历劫何曾暂抛弃。晡时申。学道先须不厌贫。有相本来权积聚,无形何用要求真。作净洁,却劳神,方认愚痴作近邻。言下不求无处所,暂时唤作出家人。日入酉。虚幻声音不长久。禅悦珍馐尚不餐,谁能更饮无明酒。勿可抛,勿可守,荡荡逍遥不曾有。纵你多闻达古今,也是痴狂外边走。黄昏戍。狂子施功投暗室。假使心通无量时,历劫何曾异今日。拟商量,却啾唧,转使心头黑如漆。昼夜舒光照有无,痴人唤作波罗蜜。人定亥。勇猛精进成懈怠。不起纤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超释迦,越祖代,心有微尘还质碍。放荡长如痴兀人,他家自有通人爱。半夜子。心住无生即生死。生死何曾属有无,用时便用无文字。祖师言,外边事,识取起时还不是。作意搜求实没踪,生死魔来任相试。
2019-08-13 祖师法语
德山法语开示节选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我要问你实底,莫错。仁者,波波地傍家走,道我解禅解道,点胸点肋,称杨称郑,到这里须尽吐却,始得无事。你但外不著声色,内无能所知解,体无凡圣,更学甚么?莫取次用心,万劫千生,轮回三界,皆为有心。何以故?心生则种种法生。若能一念不生,则永脱生死,不被生死缠缚。要行即行,要坐即坐,更有甚么事?诸子,老汉此间,无一法与你诸人作解会,自己亦不会禅。老汉亦不是善知识,百无所解,只是屙矢放尿,乞食乞衣,更有甚么事?德山老汉劝你,不如本分去,早休歇去!诸子,莫向别处求觅,乃至达磨小碧眼胡僧到此来,也只是教你无事去。教你莫造作,著衣吃饭,屙矢送尿,更无生死可怖,亦无涅槃可得,无菩提可证,只是寻常一个无事人。仁者,问取学取,以为知解,老汉不能,入拔舌地狱。若有一尘一法示诸人说,言有佛有法,有三界可出者,皆是野狐精魅。诸仁者,欲识得么?只是个虚空,尚无纤尘可得,处处清净,光明洞达,表里莹彻,无事无依,无栖泊处,有甚么事?老汉从生至死,只是个老比丘。虽在三界生,而无垢染。欲得出离,何处去?设有去处,亦是笼槛,魔得其便。仁者,莫用身心,无可得,只要一切时中,莫用他声色,应是从前行履处,一时放却,顿脱羁锁,永离盖缠。一念不生,即前后际断,无思无念,无一法可当情。仁者,作么生拟下口嘴?你多知解,还曾识渠面孔么?出家儿,乃至十地满心菩萨,觅他踪迹不著。所以诸天欢喜,地神捧足,十方诸佛赞叹,魔王啼哭。何以故?缘此虚空活泼泼地,无根株,无住处。若到这里,眼光定动,即没交涉。
2020-10-06 祖师法语
诸天子,我不但说我等、色等,乃至无上正等菩提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亦说涅槃如幻如化、如梦所见。诸天子,设更有法胜涅槃者,我亦说为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诸天子,幻化梦事与一切法乃至涅槃悉皆无二,无二处故。——《大般若经》
2020-10-06 经典章句
宋代廓庵禅师《十牛图颂》 其一:《寻牛》颂诗:茫茫拔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著语: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由背觉以成疏,在向尘而遂失。家山渐远,歧路俄差。得失炽然,是非蜂起。其二:《见迹》颂诗: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著语:依经解义,阅教知踪。明众金为一器,体万物为自己。正邪不辨,真伪奚分?未入斯门,权为见迹。其三:《见牛》颂诗:黄莺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著语:从声入得,见处逢源。六根门着着无差,动用中头头显露。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眨上眉毛,非是他物。其四:《得牛》颂诗: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著语:久埋郊外,今日逢渠。由境胜以难追,恋芳丛而不已。顽心尚勇,野性犹存。欲得纯和,必加鞭挞。其五:《牧牛》颂诗: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著语:前思才起,后念相随。由觉故以成真,在迷故而为妄。不由境有,惟有心生。鼻索牢牵,不容拟议。其六:《骑牛回家》颂诗: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著语:干戈已罢,得失还无。唱樵子之村歌,吹儿童之野曲。横身牛上,目视云霄。呼唤不回,牢笼不住。其七:《忘牛存人》颂诗:骑牛已得到山家,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著语:法无二法,牛且为宗。喻蹄兔之异名,显筌鱼之差别。如金出矿,似月离云。一道寒光,威音劫外。其八:《人牛俱忘》颂诗: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著语:凡情脱落,圣意皆空。有佛处不用遨游,无佛处急须走过。两头不着,佛眼难窥。百鸟衔花,一场口口。其九:《返本还源》颂诗: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著语:本来清净,不受一尘。观有相之荣枯,处无为之凝寂。不同幻化,岂假修冶?水绿山青,坐观成败。其十:《入廛垂手》颂诗: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著语:柴门独掩,千圣不知。埋自己之风光,负前圣之途辙。提瓢入市,策杖还家。酒肆鱼行,化令成佛!
2020-11-06 祖师法语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应知,有其十法,能解如来应正等觉真实理趣, 说有究竟大般涅槃槃。云何为十?一者、诸佛如来究竟断尽诸烦恼障、所知障故,名为涅槃;二者、诸佛如来善能解了有情无性及法无性故,名为涅槃;三者、能转身依及法依故,名为涅槃;四者、于诸有情任运休息化因缘故, 名为涅槃;五者、证得真实无差别相平等法身故,名为涅槃;六者、了知生死及以涅槃无二性故,名为涅槃;七者、于一切法了其根本证清净故,名为涅槃;八者、于一切法无生无灭善修行故,名为涅槃;九者、真如、法界、实际平等得正智故,名为涅槃;十者、于诸法性及涅槃性得无差别故,名为涅槃。是谓十法说有涅槃。
2020-12-05 经典章句
禅门懿行二则,出自《罗湖野录》:成都府世奇首座。初于舒州龙门燕坐瞌睡间。群蛙忽鸣。误听为净发版响。亟趋往。有晓之者曰。蛙鸣非版也。奇恍然。诣方丈剖露。佛眼禅师曰。岂不见罗睺罗。奇遽止曰。和尚不必举。待去自看。未几有省。乃占偈曰。梦中闻版响。觉后虾蟆啼。虾蟆与版响。山岳一时齐。由是益加参究。洞臻玄奥。佛眼屡举分座。且力辞曰。世奇浅陋。岂敢妄作模范。况为人解粘去缚。如金篦刮膜。脱有差。则破睛矣。佛眼美似偈曰。有道只因频退步。谦和元自惯回光。不知已在青云上。犹更将身入众藏。其谦抑自守见于佛眼之偈。而浮躁炫露好为人师者。闻奇之高风。得不羞哉。潭州东明迁禅师乃真如喆公之嗣。天资雅淡。知见甚高。晚年逸居沩山真如庵。有志于道者。多往亲炙之。一日。阅楞严经。至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有僧侍傍。指以问曰。此处佛意如何。迁曰。释迦老子好与三十棒。僧曰。何故。迁曰。用按指作什么。僧又曰。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又作么生。迁曰。亦是海印发光。僧当下欣然曰。许多时蹉过。今日方得受用也。忠道者住山时。迁尚无恙。相得欢甚。然距今未久。丛林几不闻名矣。观其言论若此。则意气高闲之韵可想见也。
2021-01-12 祖师法语
一成都世奇禅师任寺院首座,所以大家都叫他奇首座。他早年在安徽龙门打坐,打瞌睡的时候,群蛙鸣叫,误以为是寺院的打板声。急着奔回跑,有人告诉他:是蛙叫,不是打板声。世奇禅师恍然间若有所悟。便到方丈室,向佛眼方丈禀告自己的所悟。佛眼禅师说:岂不见罗睺罗…佛眼禅师话还没说完,世奇禅师急忙制止,说:和尚不必说,等我自己去悟。没过多久,世奇禅师又有所悟。乃说偈曰:梦中闻板响,觉后虾蟆啼。虾蟆与版响,山岳一时齐。从这之后,他参究更加用功深入,日臻玄奥。佛眼好几次让他为众说法,世奇禅师都极力推辞。他说:世奇是个粗浅鄙陋的人,怎么敢胡乱为人说法。更何况是为人解粘去缚。好比如用金针为人刮眼膜治眼疾,稍有偏差,就会刺破眼睛。佛眼听了世奇的陈述,写偈赞美他说:有道只因频退步,谦和原自惯回光。不知已在青云上。犹更将身入众藏。偈子的意思是,一个有道之人,是因为能够频频退让;一个人谦和有修行,只因能常常回光返照。世奇禅师的修行已经很高了,自己却不知道,还将自己藏于众人之中,继续韬光养晦。世奇禅师谦卑自制的风范,从佛眼禅师写的偈子中就能领略一斑。而现在那些浮躁炫露,好为人师的人,听闻世奇禅师的高风亮节,难道不觉得羞惭吗。二潭州东明寺仁迁禅师,是大沩真如哲公之法嗣。他天资聪明,志向雅淡,知见甚高。晚年隐居在沩山真如庵。有志于修道的人,都去亲近他。一日,仁迁禅师阅楞严经,至如我按指,海印发光处,有僧人正在旁边侍奉。僧人也看到了这一句,便指着经书问:此处佛意如何?仁迁禅师说:释迦老子,应该打他三十棒才好。僧曰:为什么?迁曰:用按指作什么?多此一举。仁迁嘲笑佛陀按指,做模做样的,只能骗骗傻子。僧又曰:那下一句,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又是什么意思?迁曰:尘劳起处,才是真正的海印发光。僧当下欣然有悟,说:读了这么久楞严经,一直都没有真正领会这一句。今天才明白,才知道佛法是这般,才真受用也。仁迁禅师在世时,慕道者多去亲近,大家相处的非常愉悦。然距今没过多久,丛林里几乎听不到仁迁禅师的名字。观察他曾经的开示和言论,就能看出他意气高闲之美韵了。三湖州上方齐岳禅师,年轻时曾与雪窦重显禅师结伴游淮山。他们听闻五祖师戒禅师喜欢勘验学人。重显不想去戒禅师那里。齐岳禅师就一个人先去了那里。他到了那里,直接来到师戒禅师的方丈室。戒曰:上人名什么?对曰:齐岳。泰山在古代,叫岳。戒禅师就说:哪里像泰山?岳无语。师戒禅师就把他赶走了。齐岳禅师不甘心,第二日又来见师戒禅师。戒曰:汝又来干什么?齐岳回头,用手在空中画了一个圆相,然后呈给师戒禅师。戒曰:是什么?齐岳抓住机会说:老大不小,连胡饼也不认识了。师戒禅师说:何不趁炉灶热,再烤一个。齐岳禅师正要思维,师戒禅师拿起拄杖,把他赶出门外。及数日后,齐岳禅师再诣师戒禅师,一上来就提起出家人用的坐具,就是一块布,说:这块布,展开,则遍及大千沙界;不展,则毫发不存。展开即是,还是不展即是?这次齐岳禅师的问题非常刁钻,一般的禅师可能被这句话一问,就哑口无言了,没有点修行的人,也会于此懵懵懂懂。师戒禅师立即下床,抓住齐岳禅师说:既是熟人,何须如此?齐岳被师戒禅师这样一反问,又是无语。师戒禅师又把他打出去。从这段故事来看蕲州五祖师戒禅师,真是一代法门龙象啊。齐岳禅师三次亲近求法,三次遭师戒禅师打击,将其赶出。张无尽认为雪窦重显禅师虽然机锋颖脱,一听到师戒禅师,也是望崖而退,师戒禅师的厉害,可想而知。那些自己脚跟不稳的人,听了也会胆战心惊吧。
2021-01-12 祖师法语
《金刚经》心法问:如何为他人讲解金刚经?答: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注:真正为人讲解金刚经,不是通过语言和文字,而是身体力行,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能不取一切相,于诸法不生心,是真说金刚经。问:如何观一切法?答: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问:什么是佛?答: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问:如何见如来?答: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问:菩萨应如何布施?答: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注:此布施者,非有法可施。于法无所住,不生心,是名菩萨布施。问:如何降伏其心?答: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注:不见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不见心,不见非心。不见有众生可度,若能如是见,如是灭度一切心,是名菩萨降伏其心。问:如何一念知一切众生心?答: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问:日常如何以清净心生活、修行?答: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问:菩萨应该如何发菩提心?答: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注:言离一切相发菩提心者,非发心,非不发心。但用本心,而不住相,直用直行,不生住着,是名发心。问:与般若一念相应的人是什么样?答: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问:修行者应如何对待世出世法?答: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问: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佛陀真正想讲的法是什么法?答: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问:什么是实相?答: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注:非相者,离一切相,不着一切相。于法不生心,是名非相。心不住法,是名非相。问:什么是阿罗汉?答:实无有法,名阿罗汉。问:佛陀得的什么法而成佛?答: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佛陀讲的是真理吗?答: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问:什么是如来?答:如来者,即诸法如义。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问:应该如何对待一切法?答: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问:菩萨如何度众生?答: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问:什么是菩萨?答: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问:如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答: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问:有无福德?答: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问:如来度众生否?答: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问: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否?答: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问:菩萨如何用心?答: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注:所言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者,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即为大布施,非实有法可布施也。六根不染六尘,是菩萨用心。心无所住,是菩萨用心。问:须菩提以何名须菩提?答: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问:是否有我相?答: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问:有无众生?答: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问:菩萨修行,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注:灭度一切心,而无灭度想,如是而住,如是降伏其心。
2021-02-23 经典章句
龙牙禅师山居诗 学道如钻火。逢烟且莫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 阎浮有大宝。见少得人稀。若人将献我。成佛一饷时。 寻牛须访迹。学道访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易寻。 唯念门前树。能容鸟泊栖。来者无心唤。腾身不慕归。若人心似树。与道不相违。 夜寒宜向火。护众到天明。日出身温暖。心惺思更惺。 岂是无干意。多求失道情。我见多求者。年高事不成。 老似临江树。风摇枝必危。岸崩随水去。入海勿人追。 新创三间舍。多泥虑有风。门前无贵客。拙意懒迎逢。 饭吃随时食。衣穿独自缝。若人来问我。招手报伊聋。 十月夜明深。山寒冷彻心。弃缘求大道。一衲更无衾。 体得如来意。知无寒暑侵。悟无成佛者。有质事须襟。 守道无干意。化缘如响音。大凡成佛者。一一尽无心。 破布裹闲身。无言可示人。居山山得乐。住郭郭还欣。 体得无生意。朝朝近古人。若也更不会。虽乐苦临身。 唯念深秋扇。临冬转就闲。银装将物裹。篾作插檐间。 只为因无用。方能伴住山。不因无用后。伴我住应难。 守道身心息。资缘岂挠他。除非僧次外。归寺补袈裟。 觉倦烧炉火。安铛便煮茶。就中无一事。唯有野僧家。 一念心清净。莲华处处开。一华一净土。一土一如来。 龙牙山里龙。形非世间色。世上画龙人。巧巧描不得。唯有识龙人。一见便心息。 西来意未明。徒学诸知见。不识本真性。契道即悬远。 若能明实相。岂用陈知见。一念了自心。开佛诸知见。 寄语诸仁者。复以何为怀。达道见自性。自性即如来。 天真元具足。修证转差回。弃本却逐末。只守一场呆。
2021-02-23 祖师法语
懒残和尚乐道歌兀然无事无改换,无事何须论一段。真心无散乱,他事不须断。过去已过去,未来更莫算。兀然无事坐,何曾有人唤?向外觅功夫,总是痴顽汉。粮不畜一粒,逢饭但知食。世间多事人,相趁浑不及。我不乐生天,亦不爱福田。饥来即吃饭,睡来即卧眠。愚人笑我,智乃知贤。不是痴钝,本体如然。要去即去,要住即住。身被一破衲,脚著娘生裤。多言复多请,由来久相误。若欲度众生,无过且自度。莫漫求真佛,真佛不可见。妙性及灵台,何曾受勋练?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劫石可移动,个中难改变。无事本无事,何须读文字?削除人我本,实合个中意。种种劳筋骨,不如林间睡兀兀。举头见日高,乞饭从头喂。将功用功,展转冥朦。取则不得,不取自通。吾有一言,绝虑忘缘。巧说不得,只用心传。更有一语,无过直与。细如毫末,本无方所。本自圆成,不劳机杼。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弊日,碧涧长流。卧藤萝下,块石枕头。山云当幕,夜月为钩。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须何忧?水月无形,我常只宁。万法皆尔,本自无生。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
2021-02-23 祖师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