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经中的证果到底是什么意思师父,我有一个疑问请教一下:显教佛经里,佛陀或文殊菩萨讲完一段义理,马上就会有许多人天证果证道得法眼净得不退转什么的,并未有什么修行学习的过程啊,仿佛是听明白就行了,可是这段经文我也看懂了啊,除了当时法喜,也没证果啊。难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真的比佛陀在世时的人根性钝很多吗?还是说佛经仅仅是一种宣教故事而已,不可认以为真?答:听法本身也是一种修行。还有平时的积累。在一定的时机因缘之下,会有所觉悟。只不过,佛经里的开悟、证果、得法眼净、不退转等,并不完全是祖师开悟见性的境界,甚至只是对于自身修行的一种进步和提高,而对于声闻果的解脱,是不究竟和圆满的。但是对于二乘根基的人,那样的境界又是可得可证和真实的。但是要达到祖师见性成佛的境界,就不可能成千上万的人同时达到的了。所以世尊拈花,百千众中,只有迦叶会得佛意。就算这个公案不是出自公认的佛经,但是这样的事很能说明真正的见性和解脱。所以故事的真实性在这个公案里就不重要了。当然,佛经里每处的描写未必都真实,也有一些地方是善巧方便,一概而论,为后人建立信心,不能全信。而众生的根基,不论是佛陀时代,还是现代,都没有定论。诸法无常,时代更替,虽佛法大势趋末,未必不会再有兴盛之时。还有一点,在佛陀时代和佛经里的描述,所有写到证果的地方,一般都是有余的声闻涅槃果,不是真正的见性。但是悟无生法忍,多代表理上顿悟,住不退转,则偏于事除渐功,则接近悟道。另外,佛陀弟子,长年跟随佛陀修行,远离世缘,每天听经闻法,一心办道,忽然于某一会上,顿悟明理,得佛知见,证得菩萨罗汉少分解脱之果,太正常不过了。而我们现在时代的人,每天世缘太多,真正摒除外缘,一心办道,心无旁骛的时候加起来也不多,更没有善知识引导,求法心又不切,所以很难时机因缘成熟,忽然有所领悟,于烦恼中得大解脱。
2020-07-03 学山文章
读古心读古德之训诫沐心性之芳霖度一日之平实安累劫之颠倒山雨未邀而眷顾心花不待而盛开五米小室以息虑而成广博严净一把素椅以无求而成楞伽宝山道远乎哉?何必穷子而向外奔游法秘藏兮?青草随风弄缁衣庭坚问道于祖心抛肝撒胆分毫不瞒 声名:学山禅师,2015年于湖北荆州章华寺受戒。从2014年末至2020年间,于河北、山东、杭州等地弘扬禅宗顿教法门,带众修行。于2017年创公众号,发表文章。2019年建“学山禅院”官网。先后印《大般涅槃经》、《甘露集》、《诸佛集》、《祖师集》、《祖师禅》等书。讲《金刚经》、《六祖坛经》、《维摩经》、《血脉论》、《传心法要》、《临济语录》、《证道歌》等近四十部禅宗经论及祖师法语,录有音频,在“学山禅院”官网上均能下载收听。法语文章见《大顺法继禅师法语》、《法雨集》、《甘露集》等书中。学山禅师,即释子本人,现驻锡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荐福寺,于此道场,发愿弘扬禅宗,重振祖道,讲经说法,接引众生。现寺庙正在初期建设发展时期,需十方信众护持供养。有意随喜道场建设的各位善信,请加我本人微信,联系我。我的微信号是:hz2017sxs
2020-07-03 学山文章
十方薄伽梵,同唱曲一支示众: 学人若能于日常安住寂寞,简单,无事,则近道矣。此理是人皆知,但因未曾训练,以成习惯,所以道人之平淡生活,凡夫三分钟尚不能安住,何况长年累月,终其一生。故世人见少欲者,只有羡慕之心;见淡泊者,徒生赞叹之情,至于真入山林,过所向往之生活,则立即恐慌躁动,如涸泽之鱼。少时便又回热闹场中,寻声寻色,做此做彼去了。待大限来时,身虽老化,心还奔跃,纵一生学佛学理,以不得功夫,耐不住寂寞,神识依生前所恋,循各种境界去了,故直入三途,疾如箭射,无人救得。 示众:地狱、畜牲、饿鬼,此三途发生在你住着纠结的当下和刹那。若于平时习得不住,熟于转身,即不必忧虑临终堕落。若平时不打点好功夫,担忧临终不得解脱,只念念增加无明,熏修住着,毕竟无用。不如当下会取,即脱开去。一切诸法,皆生心而有。一念住着,即一念恶道。一念离,即一念清凉。离此纠结粘滞之外,十方求三途六道,皆不可得。离此刹那不住之外,亦无别有见地功夫,及涅槃解脱之法也。何以故?万法唯心,一切自造。离心之外,无别有法。乃至纤毫芥子许境界,皆是自心造,自心画,自心现,自心怕,自心演绎,自心住着,并无实法。住则有,取则实;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一念回心,即是诸佛本位。一念不住,万境自如。 时有学人问:一念回心,心在何处? 云:劝汝回心,何故复问? 问:想知心往何处?心是何物? 云:即此想知心往何处,即是无始无明根本,生死之由。欲知心是何物,亦复如是。问吾即是汝心,以心更求于心,反失于心。心本非物,无有实法,凡圣不可测,动念徒乖离。若欲知心,心即成有,困在生死,无有出期。 听我偈曰:问心不回心,当阳逐日头。回心不问心,晒日不寻日。说心及与回,权立假名字。是名解脱法,又名一事实。洞山过水时,即是明斯事。十方薄伽梵,同唱曲一支。六祖所宣法,异曲而同工。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是则我妙门,亦称甘露法。有人明此偈,自解做活计。于此而不明,流转无穷期。
2020-07-13 学山文章
风的邀请相比于读各种各样的文字,我更愿意放下书卷走过我的门廊。即使哪怕只有一小会儿的漫步,也会让我轻松好一段时间。相比于埋头苦思一个道理,我更愿意倾听各种各样的虫鸣。或是听一段音乐,要么找块儿布,抹去桌子上的灰尘。我总能找到一些特别简单的事去做。有时,我也爱与人讨论。但是我会忽然间走开,因为一股柔和的风吹来,他在提醒我:哦!你们是没有结果的,跟我来...比起有时会把自己带入迷宫的谈话,我更喜欢风这个朋友。他正邀请我到山坡上或是树荫下,来场全身心的沐浴。而有时,我会不知不觉地想一件事。想了又想,就算我告诉自己,别想了,那于事无补,我还是会想。这时,我会走出屋门,来到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我发现全世界对我都那么友好,我全身上下没有一处受损,没有一件事出了问题。除了那调皮的念头在挑逗我,引我上它的当,一切都很好,每一件事都井然有序。我为什么跟自己过不去,非要让自己难过?这时,我再去想刚才的事,那些念头已经不再让我难过了。我发现,我越是沉浸在头脑里,我的快乐越少。但是每一次头脑发给我们的消息是:到我这里来,我这里很快乐。而我们几乎每次都会上它的当。没关系,总会有神奇的天使来召唤你,把你从流浪的荒原叫回到天堂。除非你太过沉迷于大脑的幻城,否则,你一定能接受到来自天堂的消息。就算看一眼地上的小虫,也比我构思那些在每个人看来更重要的事让我开心。就算我站在那里用五分钟或更长的时间刷牙,我发现,它也比我兴奋地沉浸在某件事里更舒服。当我独处的时候,就算我接满电水壶里的水,然后让水流从我手掌上轻轻地滑过,我也感到分外地满足。只不过,能把你的心从妄想中拉到你的手上、你的脚下,有时却比登天还难。谁不喜欢憧憬高远的天空,而去喜欢那了无趣味的土地?但是,真正让我们安心的并不是遥远的胜境,却是那些近在咫尺、无滋无味的东西。是泥土、昆虫、狗叫声、篱笆上的黄花、风中摇曳的芦苇,是它们在召唤我们回到真实中来,回到家园,回到当下。就算此时此刻你在读着这些文字,仍不妨碍你抬起头看看外面的天色,或是听听是不是下雨了。更或者,只是从你的椅子上慢慢站起来,给自己到一杯白开水。好吧,如果你自己无法提醒你,那么放下手机,到窗旁站一会儿,哪怕只有一小会儿,打开窗户,看看你会遇到什么,会发生什么。哪怕只有一瞬间,哪怕迎接你的只是铺面而来的热浪,那毕竟是来自真正的天堂。
2020-07-13 学山文章
自嘲诗悠悠山中日长更无一事商量登座说法如聒噪不如听雨甚妙世人愁闷无多由思虑一秒难消一切苦恼自找不肯将心静悄悄雨从昨夜下如今为寻三五知音无奈无情说法声太小兜率大士难了俗人日日叨叨感得人天频频叫好可怜我祖睡得安不被阿师吵
2020-07-13 学山文章
莫把天伦乐,当成沉重过师父,老母亲病重,每天护理,心情还是很沉重,刚才读了师父的开示,把日子过好,有了点儿力量。答:照顾母亲,敦伦尽分,莫有所求,自然轻松。陪得老人一分钟,享一分钟天伦,何来沉重?只因用心有别,本来世间美事,而成愁闷。莫道久病床前无孝子,怎不忆半生哺育恩?亦莫求亲常住世,落叶总有归根时。你安静了,妈妈自然得安静。心有所求所望,有所驰,不满于这天伦之乐,还更别求安乐,可不沉重乎。当忏悔。
2020-07-13 学山文章
常乐大美 大家都喜欢美好,美好能持续多久? 我们都讨厌厄运,厄运能永远不变吗? 好事,或者糟心事,它们相伴相随,不会单独存在。 重要的是,它们都不长久。 可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迷于好事,迷于善,迷于美,而讨厌逆境、危难。殊不知,这两种外境都不长久,而痴迷和讨厌之心,究其实质,亦不真实,也不永久。于不常久之事境上妄生取舍,是诸苦之源。 什么是永久的?平常。 如何得平常? 以平常心而得平常。 平常事,平常心,那才是永久而弥足珍贵的。 如何是平常心? 于一切事,乃至生死,皆平常待之。 觉悟诸法无我,即得平常心, 了达一切不实,即获平常心。 于一切境,不取不舍,即平常心。 任物不任己,即平常心。 知万法由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不更取心,不更取法,即平常心。 平常心虽如是,可少有人觉。 平常心虽可贵,可少有人谋。 无平常心的人,都成了“凡夫俗子”和“平常的凡夫”。 具平常心的人,反而是不平常的人。 具有平常心的人,一定是悟道的人。 世亦有心态平常,淡定寡欲者。只是,如是之淡泊平常之人只于少分事而平常,非于一切而平常。一旦遇到生死命门,身家名誉,情爱所牵,则瞬间变得不平常,不淡定了。 故世人之平常心,终归无常。不似道人禅客之平常心,是真平常也。 他们能逍遥物外,不为幻累。他们真真看破了世事之无常和虚妄,故能平常对待日间一切乃至生死。 境本无境,因心有境。心取则见善见好,心生则种种法生。所以,若心不有,则一切寂静。 境无善恶,善恶从心。心贪着故,妄见美好。心憎恨故,妄见于恶。不知自心贪着与憎恶,皆因无明。境无垢净,心亦本明。只因妄想,而见垢净好丑,覆盖真心。实无境之好坏也。 人不学道,不悟道,而能得真平常者,无有是处。 人欲于无常幻梦世间建立恒常美事,如于沙取油,于空建楼,终不可得。 劝君大梦早觉,于真际顿悟本心,得常乐恒安,可不大美呼!
2020-07-13 学山文章
宗门和其他法门的区别对于初学宗门这一法的人,在对禅宗的认识上,也即见地上有很多错误的认识。见地错了,就会导致修行的方法和方向完全错误,无法觉悟真心,顿悟菩提。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禅宗和其他法门在见地和做功夫上的根本区别: 他宗,对治;禅宗,不对治。 他宗,渐修,次第;禅宗,顿悟,顿证。 他宗,有为,生灭,有相;禅宗,无为,无生,离相。 他宗,修证,有所得:禅宗,圆成,无所得。 他宗,见地、功夫脱节,理事分离;禅宗,见地即是功夫,功夫即是见地。见解、功夫不二,定慧不二。 他宗做功夫,是于自心作用上别去求真断妄,做有所得功夫;禅宗做功夫,是于自心直用之外,不妄做功夫。于枉用功上觉察而休息之,是禅宗所做功夫。 他宗,依文解义;禅宗,不立文字。 他宗,次第戒定慧;禅宗,心地戒定慧。 他宗,有众生可度;禅宗,无众生可度。 他宗,福慧庄严,有菩萨罗汉果位可得;禅宗,圆悟自心,不见有佛果可证。 他宗,有所住;禅宗,无所住。 他宗,对抗,修改,拒绝;禅宗,接受,允许,尊重。 他宗,精进用功;禅宗,息业养神。 他宗,意识知解;禅宗,直用其心。 他宗,于见闻觉知外别觅心求法;禅宗,不离见闻觉知,即用即法。所谓,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他宗,断思绝意,一念不起,所谓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禅宗,不断思想意识,只是不住。所谓,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他宗,禅定解脱;禅宗,不论禅定解脱。他宗,不识本心,心外求法:禅宗,识自本心,即心即佛。 他宗,有佛可成;禅宗,无佛可成。 他宗,有法可修,有道可证;禅宗,无法可修,无道可证。 他宗,除烦恼,除习气,除无明;禅宗,不见有烦恼可除,不见有习气可灭,不见有无明可尽。 他宗,于自心外妄见种种法,建立种种法,得种种法;禅宗,于自心不见有法可得,方便建立一切法,而不住一切法。 总结上面其他法门和禅宗在见地和修行上的差别,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他宗对治,禅宗不对治。其他法门,见于二法。禅宗,唯是一心。 大家如果向往于宗门,而对自己的修行见地和用功方法还有疑惑,可参照此文,对照自己平时的修行,即能知非辨错。 也可反观自己是否对宗门这一法真正了解,并能如实践行。
2020-07-13 学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