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随笔七

发表时间:2025-06-24

浏览量:72
禅修随笔七
妄想分别诸圣亦现,然无颠倒,无执取,转所依说明真如,非不转而说真如。
法演禅师示佛鉴禅师曰:
大凡应世,略为子陈其四端,虽世俗常谈,在力行何如(在力行多少)耳。
一,福不可受尽。福尽,则必致祸殃。二,势不可使尽。势尽,则定遭欺侮。
三,语言不可说尽。说尽,则机不密。
四,规矩不可行尽。行尽,则众难住。
——《罗湖野录》
觉者畏因,凡夫畏果。凡夫现在所享受的每一个有所依有所住的快乐,都是向生死无明和业海苦报所借的高利贷。借用时肆意使用,忘乎所以,完全忘记了这些快乐都是向将来的痛苦借用的。
看看你身边的亲人、朋友、陌生人,看看他们的生老病死苦,看看他们果报现前时的痛苦、不安和恐惧,难道我们不会停下来反思,那些不幸轮不到我们吗?
无常就是你的索命鬼,它一直在你身边窥伺,等着向你连本带利收取高利贷。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的考验和要偿还的债务。除非你从来没有造业,除非你已经开始好好修行,除非你已经不再造新殃,除非你已经在消业和还债,否则,就只能等着果报加深,待无常到来,果报现前,手忙脚乱,措手不及,悔之晚矣。
其有智者,其清醒者,谁能明此而不惶恐惧怕停止造业乎!
诸佛祖师说法,皆是就事而言,不会空说道理,亦不立定法。不会无端说法,亦不会无病施药。只是随众生烦恼执着受苦处,为其指出,解其束缚,假名般若。
正所谓: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若无一切心,无须一切法。
故学法之人,不得着于义理文字之法,空谈知见,口说般若,为求胜他,与人诤论,逞口舌意气,皆是生死心。要将佛法道理一一对治自己无明烦恼处,才名修行。
不要给自己的痛苦找任何理由。如果有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你不爱自己。
如果你把爱自己这件事交给任何人或者别的原因,那么,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爱与幸福,只有你自己能完成。
如果你不相信孩子,孩子就不相信他自己。
同样,你如果不相信你身边的人,他们就会变得不自信,从而也不再相信任何人。
相信你自己,你就会相信你身边的人。他们就会有自信,也会相信他们身边的人,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正向传递,建立真正的和谐的关系。
师父吉祥![玫瑰][玫瑰]
请问师父,那明白了实相义后还需要再修学比如:耳根圆通法,入光明定等等之类的方法进行实证吗?以断疑惑证本真。
还是直接进行牧牛,一物不为来转所依识即可。
末学对个方向上还有疑问,请师父开示![合十][合十][合十]
答:起这个疑惑,就是打妄想,就是犯苗稼,须拉回来,即是牧牛。
若不会牧牛,即不会修行,穷劫不得见实相。若看到,一念回来,哪还有你那些问题和疑惑?离此牧牛,离此不住于念,又哪还别有法修行?别有功夫可做?别有实相可见?你所说耳根圆通,入光明定等,皆是犯苗稼,皆是未悟道前有为方便修行,非是真修,亦不是禅宗所谓的功夫。禅宗真正的悟后起修只在第一念上不犯苗稼。你多看我传心法要宗旨,从根本修和信心铭宗旨这两篇文章,多看几遍,理就清楚了,再老老实实做功夫。
从第一念修,才起一念住心即离,即是修行,除此之外无别修行。只这一个修行核心,悟道根本,无数人看不懂,也做不到。为什么?因为本心的智慧被妄想烦恼执着重重覆盖,乃至如此简单易行之理都无法听懂,依旧随念流转,或着世间,或着佛法,妄修妄证,背道而驰。
远公曰。夫天地之间,诚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见有能生者。无上妙道昭昭然在于心目之间,故不难见,要在志之坚,行之力,坐立可待。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则勤而夕则惮之,岂独目前难见,予恐终其身而背之矣。《禅林宝训》
黄龙谓隐士潘延之曰。圣贤之学非造次可成。须在积累。积累之要惟专与勤。屏绝嗜好行之勿倦。然后扩而充之。可尽天下之妙。《禅林宝训》
黄龙曰。道如山愈升而愈高。如地愈行而愈远。学者卑浅尽其力而止耳。惟有志于道者。乃能穷其高远。其他孰与焉。《禅林宝训》
英邵武谓真净文和尚曰。物暴长者必夭折。功速成者必易坏。不推久长之计。而造卒成之功。皆非远大之资。夫天地最灵。犹三载再闰。乃成其功备其化。况大道之妙。岂仓卒而能办哉。要在积功累德。故曰欲速则不达细行则不失。美成在久遂有终身之谋。圣人云。信以守之。敏以行之。忠以成之。事虽大而必济。昔喆侍者夜坐不睡。以圆木为枕。小睡则枕转。觉而复起安坐如故率以为常。或谓用心太过。喆曰。我于般若缘分素薄。若不刻苦励志。恐为妄习所牵。况梦幻不真。安得为久长计。予昔在湘西。目击其操履如此。故丛林服其名。敬其德而称之。《禅林宝训》
灵源谓黄太史曰。古人云。抱火措于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固以为安。此诚喻安危之机。死生之理明如杲日间不容发。夫人平居燕处罕以生死祸患为虑。一旦事出不测。方顿足扼腕。而救之终莫能济矣。《禅林宝训》
灵源曰。磨砻(音笼,打磨)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蓄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学者果熟计而履践之。成大器播美名。斯今古不易之道也。《禅林宝训》
灵源谓伊川先生曰。祸能生福福能生祸。祸生于福者。缘处灾危之际切于思安深于求理。遂能只畏敬谨。故福之生也。宜矣。福生于祸者。缘居安泰之时。纵其奢欲肆其骄怠。尤多轻忽侮慢。故祸之生也。宜矣。圣人云。多难成其志。无难丧其身。得乃丧之端。丧乃得之理。是知福不可屡侥幸。得不可常觊觎。居福以虑祸。则其福可保。见得而虑丧。则其得必臻。故君子安不忘危理不忘乱者也。《禅林宝训》
灵源谓圆悟曰。衲子虽有见道之资。若不深蓄厚养。发用必峻暴。非特无补教门。将恐有招祸辱。圆悟禅师曰。学道存乎信。立信在乎诚。存诚于中。然后俾众无惑。存信于己。可以教人无欺。惟信与诚有补无失。是知诚不一则心莫能保。信不一则言莫能行。古人云。衣食可去诚信不可失。惟善知识当教人以诚信。且心既不诚事既不信。称善知识可乎。易曰。惟天下至诚遂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而自既不能尽于己。欲望尽于人。众必绐而不从。自既不诚于前。而曰诚于后。众必疑而不信。所谓割发宜及肤。剪爪宜侵体。良以诚不至则物不感。损不至则益不臻。盖诚与信不可斯须去已也明矣。《禅林宝训》
如果你对人生还抱着各种希望,对生活有着各种向往,还在追求快乐和各种体验,你还在深深的梦中。那就是轮回。
当你醒来,你将不再追逐任何快乐和体验,也不会对未来有任何憧憬,只是活在当下,简单生活,随缘度日,享受宁静,安于无事。那便是解脱。
人们会为继续轮回找各种理由,直到无常来时,剥夺他的一切,他才发现,要用痛苦、空虚和恐惧来偿还经历的一切。
你自己需要什么,你的问题是什么,你的执着是什么,你想要解决的困境是什么,这些才是一个修行人要关注的。而不是去专注和评判其他。看到这些问题的的虚妄,不住于念,假名修行,假名佛法。除此之外,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佛法可得。所谓的佛法,也只是针对你自己的种种问题而施设的方便,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绝对的真理,不要拿一个标准或见地去要求所有人。适合你的,能帮助你解决烦恼和问题的,那就是佛法,那就是实相。不要去执着一个理上的绝对的实相。
所以金刚经云: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说虚对执有,说实对执幻,若离于执,非实亦非虚。
各看心源,莫外探寻。
才向外觅,便自回来。
奇哉佛法,原来自有。
不劳他力,不求即得。
人际关系五大法宝:不评判,不指责,不抱怨,不操控,不干涉。
总结:管好自己,尊重别人。
总是有人错解因果,不是认为实有因果,就是因为没有因果。认为实有因果和认为没有因果,都是边见,都没有结合自身的修行而具体去看因果之事。
因缘果报之事,非是定论。迷则因果历然,果报不虚;悟则因果是幻,心无所惑。故知因果之事,非是理上有无,因人用心而结果有异。同样之事,有人了达实相,心无取舍,即业如幻,空无所有。有人无明所覆,执幻为实,即业果朗朗,煎熬苦受,非为空也!
所以,智者不执着有无因果,亦不妄论空理,而是看好自心是否有疑住着,做足善护念的功夫,一切疑情自释。若妄念纷飞,心有所住,有疑即不作,做了不免因果。
问:那要照法师这种说法,那些没有因果概念的人,造业的时候也没有生心,就善恶没有果报了吗?
答:谁没有概念?怎么是没有概念?是偶尔无概念,还是一直无概念?你没有概念吗?谁造业时不生心?若不生心,什么又是造业?若真无概念,那因果又是什么?若真达无念,如祖佛一般,又唤业果是何物?凡夫即便作业时无心,作业后念念有心,受报时岂能无心?若一切境时皆无心,即非众生。所以,你所说无概念,只是凡夫众生一时无概念,是无明、无记、妄想!非是真无概念也!若是悟者,无明无记者,念念不住,皆不可得,亦是解脱耳。
广慧曰:道者,我有櫈子诗,听取。诗曰:“放下便平稳。”我时便肯伊。《禅林僧宝传》华严道隆禅师章
唯寂唯默,是心造如来之样。不著不恋,是路入法界之辙。同上
原文略:译文:舒王王安石的弟弟王平甫,生性豪迈,很少认可别人,见到赞元禅师,即非常的尊重敬畏。他向赞元禅师问佛法大意,赞元禅师不想回答。平甫非常诚垦,一再请求赞元禅师为他说法。赞元禅师说:佛祖和常人没有两样,之所以不同,只是能善护自己的心念罢了。高楼上的大木,一定有来处,来于极小的种子。滔天的大水,必有源头,源于只能飘浮酒杯的水源。清净心中,若无故动念,而不加防护,则如高楼,忽然危坠,如大水,突然泛滥。若知于此,怎么可不谨慎,随意动念呢?所以,佛祖授法于后人时,一定叮咛:善护念。平甫说:佛法只是这些吗?赞元禅师说:最美的东西都不是华丽的,智慧的语言都非常简单。华丽与复杂,离道很远,但是俗人却追求华丽与繁杂,背道而驰。经学家申公论治世之法,还说管理者不要多言,只要身体力行就可以了。更何况出世间法,不劳多说,但知一言而终身践行之,必有所成。《禅林僧宝传》
一个陌生人,你每天都看见他,跟他成了朋友,最后变得无话不谈,他的一切你都熟悉。你对这个人为什么会从陌生到熟悉?只不过是每天都见面,经常在一起罢了。
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理念也是如此,第一次看和听见那些东西,感觉非常陌生、晦涩难懂,但是如果坚持每天都看,每天都听,每天都学,随着时间的累积,慢慢就会对那些观念和见解非常熟悉和了解了。就像你对一个人从陌生、误解到了解和熟悉一样,它是需要时间和交流的。
修行也是如此,从生到熟,不过是每天都坚持练习,时时熏修罢了。
如果因为古人的东西难于理解,就望而生畏,浅尝辄止,不愿意深入学习,那你永远困在自己狭隘的认知里,而无法从智者那里获得滋润和营养。
没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所有人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需要学习和交流。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再厉害,也在有意无意的学习和模仿别人的东西。
学习,是终身的修行。
心自灵妙,莫自欺!自欺、为自己辩解、掩盖自己的错误,不敢真实面对自己,乃人之通病,修行之大忌。若不自欺,真诚内省,乃极为稀有难得!诸仁当时时自警!
古人云: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又云: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诚之一字,若至极,则修行已成多余,成佛也只是真诚耳!
为自己活,活出自己,精神独立,这些理念只是为了破处有些人心有所依,在生活中不能为自己做主的方便说。修行人不能把追求个性,崇尚自我,标榜自我当成修行的终极目标。殊不知,标榜自我,只不过是化了妆的俱生我执而已。如果过度地强调为自己活,会让我们陷入自私的冷漠中,仍然是背道而驰。
所以修行人在自己独立的基础上,要更加深入修行,看到自我的虚妄,多去关爱和怜悯众生,在人际关系中修炼并圆满自己。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智慧,行于世间,和光同尘,自利利他,那样,才是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才能达到究竟觉悟和解脱。如果一味追求自我,要么落于凡夫的境界,要么偏于小乘,皆不是正路。
原文略,译文:
一天,圆通宗照禅师具足威仪问木庵禅师:弟子愚钝,乞请师父帮我指个修行入处。木庵指面前香炉曰:见么?宗照说:见。木庵说:见处如何?照曰:弟子不会。木庵曰:刚刚不是还说见吗,现在怎么不会了?再说见啊!宗照悚然了悟,汗流浃背。从此闭门不出,多年只穿一件补了又补的衲衣,其风韵气致与古人一般,没有人能轻易接近他,也无法测度他的境界。《枯崖漫录》
原文略,译文:
一天,圆通宗照禅师具足威仪问木庵禅师:弟子愚钝,乞请师父帮我指个修行入处。木庵指面前香炉曰:见么?宗照说:见。木庵说:见处如何?照曰:弟子不会。木庵曰:刚刚不是还说见吗,现在怎么不会了?再说见啊!宗照悚然了悟,汗流浃背。从此闭门不出,多年只穿一件补了又补的衲衣,其风韵气致与古人一般,没有人能轻易接近他,也无法测度他的境界。《枯崖漫录》
真智慧本无性,故不能自了。若遇了缘而了,则无明灭矣。是谓成佛要门。《禅林僧宝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