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第十讲上
发表时间:2023-03-30
浏览量:2742
六祖坛经讲记第十讲
大家发现了吗?当我们静坐的时候,头脑休息下来,就会听到外面的鸟叫,其实听鸟叫比听我讲法更好听。达摩祖师说:“明道者多,行道者少”。大家就爱到文字里找佛法,不知道佛法就在我们身边,随处都是。
我们读经看论要慢,要仔细,一句都不能落过。比如看到六祖大师说:时当弘法,不可终遁。有些人本来是有能力和条件出世弘法的,但是因为懒惰或其他原因,一直藏匿起来。如果你看到六祖这句话,会不会被触动?会不会发心出来弘法?所以看经看论,要慢,要仔细。每一句都有可能触动我们。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希望这句话能成为大家修行路上的座右铭。“迷人口说,智者心行。”我们反观自己每天做的事情,是说的多,还是行的多?是做迷人,还是做智者?是说道,还是行道?心行般若,也不是说你刻意去干什么。少说,不迷在说法上,直用直行,就是心行般若。心行般若离不开日用万行,离不开平常的生活。可是众生不知道怎么心行般若,那就只能劳烦世尊,劳烦历代祖师频频出现于世,在他耳边不停地说法,不停地提醒。祖师们出现于世,其实讲的全都是让大家心行般若。可是我们的习气、习惯就是爱讲、爱说、爱听,而忘失了最简单的最平常的道。
傅大士有一个偈子:“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其实你也不用说,你也不用论,也不用想,也不用找,只是恁么行,恁么相应即可。好比如说有个人站在这里,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大家也看得清楚他。他不用讲,在这儿一站,一切都很清楚了。旁边有人走过时,你也不用说:“你看,你看,我在这儿呢。看看我的手,看我一眼”。不用!人家看得见你。佛法其实很简单,会用就会佛法,不会用就不会佛法。
“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心行”怎么行?离不开最基本的活动,离不开平常心,离不开每天这些简简单单的琐事。不是离开这些日用生活,别有一个心行,又跑脑子里去心行了。“心行”不是头脑行,不是语言文字行,不是口说,而是平常日用万行。端一杯茶、喝一杯水、打开书、坐下、起来、穿上衣、穿下衣、穿鞋、穿袜子、洗衣做饭、穿衣吃饭,处处都是心行般若,都是智者心行。“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谐”,跟自己在一起就好。跟他境过多地去交涉、去贪著,就变成了迷人口说。口说不一定是嘴说,意识行、思惟行、分别行,最后都会落到口说上。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很难保持沉默,总想说些什么。我们跟别人在一起的动机一般都是想倾诉或者想听点什么。两个人在一起,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的人很少。就算不说话,各自都在想着自己的事情。真正两个人坐在一起,而没有话,又没有想法,又能默契的人少之又少。尤其和家人在一起,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执着,还要互相地控制,互相约束,互相地牵缠。如果我们学会独处,就能够活在觉知里,活在当下,能够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你就知道什么是心行般若了。因为我们就这么点精力,我们关心自己,关注自己,就能把事情做好。我们过多地分心去干涉外境,去关注他人,就容易迷失本性,就容易去抓取,然后就会累,就会烦恼。烦恼了,累了,就需要找人倾诉,找着找着又衍生出其它的事情来。
我们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当下就可是以心行对吧?怎么行?从意识思虑中跳出来,直接去做事。所以说,言下见性。不是说等我合上书本,再去心行。合上书本的刹那,就能见性,就是在心行。为什么我每天多少次提醒大家,赶紧把念头拉回来,回到当下,回到当下。你要频繁地听到鸟叫声,你要经常地能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不是光坐在禅堂里打坐的时候,你走路的时候也能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你要知道自己的呼吸是粗是重、是均匀还是波动起伏、是快还是慢。能随时觉知自己身心的状态,就不会进入头脑,不会向境界上跑。这样,你的身心是在一起的,你心静了,心平了,呼吸自然就平了,一切都清清楚楚,没有丝毫疑惑。有疑惑,就是进入了头脑和妄想。
我们心里一有东西,一着急,一有情绪,说话的语速就会变快,说话的口气也会变强硬,脸色也会变得难看。这都是没有好好练习觉知导致的。没有觉知,就会经常迷到意识、情绪、思想里,就会落到我相、人相、是非里边,就会迷到对错里。
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坐禅是修行人的必修课。自古以来,修行人都做同一件事情,就是坐禅。当然,因为见地和目的不一样,坐禅的境界各有不同。最上乘坐禅是在做事中,在一切时中都能心定。初学坐禅,先从打坐开始。不管你是初学,还是得道者,没事的时候,坐下来休息,那是最好的长养功夫的方式。所谓身安则道隆。
坐禅的动机不一样,坐禅获得的心境也就不一样。有些人坐禅是为空掉身心,入定,神识离体,这样坐禅只是在身体上用功,与道相乖。坐禅的目的是为了把心空掉,把身空掉,执迷于坐禅,并且自称为大,看不起那些入不了定的人。他认为坐出来的空才是证悟。六祖大师强调:“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这样的人,无法跟他说什么,因为他执着邪见,不会听你的。
真正的空不是你坐在那里空掉自己,是你在行住坐卧时没有生起执迷的心,没有生起分别心,没有生起烦恼心。不管你是坐是立是行是卧,也不管你做事没做事,心中没有挂碍,心中也没有执着什么,这才是真空。这是自性真空,是自性本空,不待修证。
而有些人他不识实相,不明真理,坐在那里百无所思,把静心当成功夫,当成修行,念头来了就赶走,让自己一念不起。也不分什么念,来了念就离,自己成了一个勇士,跟念头打仗,较真,认为要把所有的念头清空,心如止水,才是功夫。这是不明实相,所以才会有这样的邪见。
很多坐禅人都想把念头给消灭掉,百无所思,什么也不想,认为那就是坐禅。那不是坐禅,那是残害自己的本性。所以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自本心,才知道念是什么,才知道念的实质是什么。念是断不了的,念即是性,性即是念,念上有住著才会变成识,才会变成烦恼,才会变成无明。
随念起念灭,不住不离就是性。离开念没有性。大家千万不要去除念,去让自己没有念,还有人想让自己睡觉的时候无念,没有梦,那是错了十万八千里了。人就是人,人不能变成石头,也不能变成草木瓦石,不能变成木桩子。人不可能没有思想,没有念头。说没有思想,没有念头,是说没有真实的思想,没有真实的念头。如果你想把自己回忆的功能、起念的功能、起心的功能断除了,那是背道而驰,那是不可能的。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
心量广大,就是要直用直行,不是执着在某一个用里,要把我们的真性彻底地打开,活得通透,活得自在,而不是活到一个犄角旮旯里。你直用的时候,就知道什么是自性妙用了。会用本性,一切佛法就都会了。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悟到念就是性,性就是念,这里明白了,所有的都能通达。因为一切法皆从念起,本性自空,故不用除,但能不住,即得解脱。不住于念,又不去断除念,就是解脱。住在烦恼里,就需要牧牛,需要离念,因为心体无滞,去来自由,但能不住,即是般若。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以前就会思维这句话,把它当成一种观念。它是一种行为!你做一件事情用对了心,做所有的事情都这样用心,你在一处会修行,你在处处都会修行,因为它的精神是一样的。它的关键点就是不住在妄念里,不被念头所骗,知念性空,知念不住。住念是白白地住着,没有意义,徒自烦恼劳累而已。
在一个地方,在一个时刻,在一件事情上这样用心,在所有的事情、所有的点上都这样用心,这个就难了。有时候我们没事的时候,独处的时候感觉还蛮清净的,一有事儿来就慌了就乱了,就开始著在境和人事上。就会生起一种不高兴的、不舒服的或者是烦躁的心,其实没有必要,该经历的一定要经历。你在这个点上烦恼,说明这个环节你还没修好,你得面对,不能老是逃避,不能老把自己关在一小屋里边,自认为自己有修行。
如果你经历了在大众中修炼的过程,遇到过各种境界,多少次考验,你都没有问题了,那个时候就自在了。你再到山里也好,到城市也好,到哪里都一样,你都会清净。跟别人在一起也好,还是一个人也好,都无所谓了,因为你已经练出来了。这个“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就是你随时都能够活在当下。所谓“心体无滞”,是心不住在念上,整个人的状态是灵活的,能随时转身。
可能大家会发现有时候我讲法的时候,讲着讲着突然有个转折,突然有个变化,或停顿,或转到另一件全然无关的事上。其实也是为了经常提醒自己,别在一个问题一段话上住时间太长。
“去来自由”,我们做事情别太拖泥带水,别老纠结,就是该干嘛干嘛去,这个事情发生完了,赶紧扭身就走,别在那儿耽搁。事情不必让所有人都理解,自己安心就可以了。你要想让所有人理解你,那不可能。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
你还要向别人去学吗?都在你自己这里,你样样具足。开悟的人只是会用自己的东西而已,人家也没有用别的,只是用自己的心来生活,都不离自己。别的东西,因缘也好,事情也好,人找他,事找他,他不向外去找,都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迷人总打算去做什么,去创造什么,去吸引什么,去控制什么;而觉悟的人,他休息下来,让因缘去运作,造作的越少,他本有的智慧越能够显发出来。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随缘而做,缘来即起,缘散即息,就很轻松。做事很轻松,修行很轻松,生活很轻松。
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莫错用意!”其实就是少用意,一用意便错了。如果你不信,就看看身边的这些同修,学得好的都是万缘放下,把自己交给因缘,在这里生活得清闲自在,无忧无虑。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按部就班,随缘度日,一切都为你准备好了,坐享其成。为什么?人家不错用意。都从自性而生,从早晨起来,一天按部就班,踏踏实实地做好该做的事。什么是心生智慧,烦恼不生,即是智慧,无别有智慧。只要你没打妄想,那就是智慧;只要你没有干涉他人的因缘,那就是智慧;该干嘛干嘛,就是智慧。不用从祖师学、从佛学、从师父这儿学。长庆大安禅师说:我三十年在沩山,吃沩山饭、屙沩山屎,不淡沩山禅。
六祖大师说,一切法,不离自性。是引导我们开发独属于自己的佛法和特长,而不是一味地学习别人的东西,更不是让我们去成为别人。
每个人都各自怀有独属于自己的天赋,但是如果用会不会爬树来评价一只鱼的能力,鱼终其一生都会认为自己是愚蠢的。
有些人学法学偏了,执着外在的佛、善知识,一味地崇拜偶像,羡慕别人坐禅、诵经的能力,忘失了自己本来也是佛,也有属于自己的独有的能力和智慧,只是因为一味地向外模仿和求觅,所以把自己最根本的东西丢弃了。
我们学法千万不要迷到相上去,不要去学外在的东西上,你就是开发自己的天性即可,活出自己,是最好的修行。安住在自己的世界里,带着觉知生活,这就是莫错用心。等你习惯了,等你清净了,你就知道最简单的生活才是最宝贵的。拿多少东跟你换这种生活都不换,因为它没有烦恼。好事不如无,再好的事情它会转化,不如好坏全都舍掉。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之人,二俱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