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第七讲下

发表时间:2023-03-30

浏览量:4584

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这是五祖的传法偈。偈的大意是说:不管是凡夫,还是诸佛,都是来这个世间因缘和合示现化生,凡夫是依业力无明而来,诸佛转无明而为慈悲,来世间利益众生。这是从因缘果报的角度讲。从第一义上来说,并没有诸佛,亦无凡夫,也无人来世间示现受生。所以叫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这个偈子是一代祖师对另一代祖师的嘱咐,也有对后世学法之人的嘱托。五祖告诉六祖和后人,诸佛祖师会生生世世带着大爱和慈悲来世间,所以说有情来下种。圆满了这一世的修行,既成就了自己,也觉悟了众生。然后再次来到世间,如此循环往复,没有终止。所以叫因地果还生。

我们从坛经的记载上看,五祖和六祖现实中就这一点因缘,从此以后五祖六祖就分开了。但是,他们之间在法脉上和精神上的联系,使他们永远师徒同心,同愿同德,都在竭力为众生服务。希望大家读到这个偈子的时候,也能忆念祖师弘阔的精神品质,继往开来,有所担当,为法忘躯。

从五祖传法这件事上,我们也看到了古人重视的是心法的传递,并不特别在乎世俗的情谊。按理说,师徒之情也很重要,可是为了弘法,为了法脉的延续,六祖只能潜逃了。事情关乎禅宗的传承和未来,所以五祖只能简单扼要地把该讲的、该开示的都给六祖讲了。

我们看六祖也好,达摩祖师也好,他们来到中国,屡遭磨难,被人追杀,自己要藏要躲,还被人下毒。大善知识、诸佛菩萨示现世间,真的非常不可思议,其实都是因为一颗慈悲心,看到众生受苦,不忍住在三昧解脱的境界里,频频来世间示现。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还有一种理解:“无情”是指无情众生,它们没有佛性种子,不能发菩提心,不能利益众生。所以从众生修道的角度,它们没有佛性,也不会来这个世间示现,更不能自觉觉他。有的人一直会执着无情众生有没有佛性这样的问题。首先,这个问题,是一个伪命题。众生是一个虚妄的概念,又哪里会有什么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的区别。所以,说无情众生有佛性,说无情众生无佛性,都是相对的。或者说,都不正确。但是,从世谛角度说,无情众生没有佛性,也不能修行,更不能觉悟和成佛。如果从第一义谛角度说,一切法无非佛性,草木瓦砾都可称为众生,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其实,若论实相,唯是一心,更无别法。但有一法,皆是假名施设。实相中没有有情与无情,没有众生与诸佛,没有一个实体生与灭,没有一个个体叫佛、叫六祖、叫五祖。没有谁来下种,没有谁来投胎,也没有人来示现。也没有人开悟,也没有人证道。一切没有生,也没有灭,也没有烦恼,也没有菩提,也没有生死,也没有涅槃。

当然,如果没有法身世现,没有诸佛祖师为众生讲法,这些道理,也不会有人知道。众生世谛尚不明白,更何况第一义。所以说世谛、第一义谛又不能截然分开,第一义谛里包含着世谛,世谛又显现出第一义谛的作用。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五祖继续跟六祖讲,过去达摩大师来中国,当时人们都不信禅宗,不信宗门才是正法,所以用衣和钵来作这个法门的信物。因为衣与钵是从释迦牟尼佛传大迦叶,然后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有了这个信物,大家就会相信。这是从形式上传法,有这么一个衣钵来印证,证明他是得法之人。

那传法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以心印心,皆令自悟自解,这是一个关键。祖师开示的,只能说是一种证明,真正得法,要靠自己去修,自己去悟,自己去解,自己去行。

五祖继续说:自古以来佛佛惟传本体,祖师之间也都是密付本心。不管是谁,如果明白了佛法的根本,与实相相应了,就得法了。这是传法的根本和实质。衣和钵只是形式,而且会成为争端,会危及到你的生命。到你这代,就不要再向下传了。你快点离开,如果有人知道你得了衣钵,会加害于你。

其实五祖早就知道,佛法从六祖这开始,会大行于世,下面会有很多得法的人。得法的人多了,衣钵想传也没法传了。

真正的得法,是言下心领神会,抓住了最根本的东西。学人能识自本心,彻见本性,就是得法。得法跟穿什么衣服没关系,跟头发长头发短没关系,跟多大岁数也没关系,跟有没有文化,有没有钱都没有关系。跟你的悟性、善根有关系,跟你宿世的根基、宿世的修行有关系。这里指出了禅宗法门得法的标志是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可以不通过语言,以心印心,心心相印。

慧能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慧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

因为慧能不是当地人,他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去,到哪去躲。五祖说:“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将来在“怀”和“会”这样的地方可以居住,可以藏身。慧能在三更接受了五祖传给他的衣钵之后,说:“我是南中人,不知道山路,我怎么才能够离开江口?”五祖说:“你不用担心,我亲自送你。”

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慧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慧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这一段是禅宗很有名的一件历史事件。我去过黄梅五祖寺,五祖寺里的墙壁上画着五祖送六祖渡江的图,当时我看到这副图的时候,瞬间就热泪盈眶了,种种感受一时涌向心头。好像血液之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情,对禅宗的热爱,对祖师的尊崇,对历代祖师传承佛法的赞叹,对佛菩萨无我精神的敬仰。真是百感交集。但就是没法言语的那种感动,因为自己喜欢禅宗,那时候虽然是去受戒,但已经开始弘扬禅宗了。联想到自己也身肩弘扬禅宗的责任,为此感到骄傲,受到祖师的激励,所以看到五祖送六祖渡江这个图,顿时热泪盈眶,也巧了,当时正好赶上去湖北章华寺受戒,途经五祖寺,在五祖寺待了几天。

五祖直接把六祖送到了九江驿站“驿”是码头。五祖让六祖上船,然后五祖来摇这个橹。慧能说:“请和尚坐,应该是弟子摇橹。”五祖说:“应该是我摇,我来渡你。”其实五祖这样说,也是想看看慧能怎么回答。慧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六祖用渡江来比喻度人,自度这样一个状态。

六祖非常有智慧,他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迷的时候,是师父度我。现在我已了悟生死大事,是我自度的时候,我来摇这个橹,不需要您再替我摇了。虽然同样是渡,渡江也好,渡自性的众生也好,名字虽一,用处不同。

慧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六祖说自己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给我,就是晚上五祖给六祖讲金刚经又给他开示。现在我已经觉悟了,我已经自悟了,我应该自性自度。

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

五祖说:是的,就是这样,应该自性自度。以后你要担当传承禅宗的大任,要好好弘法利生。你有这个能力和因缘。

我们都知道,六祖下边出了很多大善知识,尤其有两员大将,一个是青原行思,一个是南岳怀让。这两位下面出了禅宗的五家法脉,禅宗到了五家法脉时,达到了鼎盛时期。所以有一花开五叶的说法,五祖想必也能够预料到这些,所以他说:“以后佛法,由汝大行!”

汝去三年,吾方逝世。

一讲到类似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总会有人疑惑,总会有人问我:“师父,祖师是不是都有神通啊?他怎么知道自己还能活三年?”有没有神通不重要,能不能了解实相、解脱烦恼才重要。知道三年以后死了又有什么用?知道明天下不下雨,知道明天哪条高速公路上堵车,跟出生死有关吗?能解决你的烦恼吗?解决不了。像舍利弗、大迦叶能离地飞行,但还是声闻乘人。可是我们就爱迷在这些神通相上,一看到虹化呀、虹身啊,就觉得了不得,认为那是功夫,认定那才是开悟,才是成就。而实际上,那跟证悟,跟成就了无交涉。身上出火、身下出水,都没用。

五祖说,等你离开三年,我就该离世了。五祖这样讲,实际上是说,禅宗的弘扬后面全靠你了,我自己没有多少时间了。

汝今好去,努力向南。

所以你一定要好好保重自己,一直向南行,你将来弘法的地方在南方。

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五祖六祖那个时代,禅宗才刚刚开始兴起,信众还不是很多。所以五祖讲,佛法难起,因缘还没有成熟,还要等机缘。

其实,在任何时代,弘法都要讲因缘。因缘不成熟,你讲也没人听。说法弘法,要等众生因缘成熟。当然,这个期间,也是自己保任做功夫的大好时机。

慧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

六祖辞别五祖后,一直向南走,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到了大庾岭这个地方。

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乃知焉。

五祖送六祖离开之后,回到寺院,好几天不上堂说法。大众疑惑,问五祖:和尚身体病了吗?怎么好几天不讲法了呢?五祖说:病倒是没病,就是我的衣钵已经传给别人,向南去了。大众问:谁得了衣钵?祖曰:能者得之。大众于是知道是慧能得了五祖的衣钵。

遂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慧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慥,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慧能。

然后有好几百人来追六祖,想夺衣钵。其中带头的是一个叫陈慧明的四品将军,他的性格粗慥,又特别想得到这个衣钵,所以很快追到了六祖慧能。大家注意,这里用“极意参寻”,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慧明在五祖会下,是个特别努力修行的人,非常用功,想参究诸法实相。但是他不知道如何用功,以为追到衣钵,就能得法,就能开悟,所以他跑在第一个。这个细节也很有趣。有了这个求法心切的原因,才有后面慧明向六祖请法,开悟的事情。

慧能掷下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

当时陈慧明追到六祖了,六祖也不躲了,反正你追上我了,就把这个衣钵放石头上。自言自语地说:衣钵只是表信,让他拿吧!拿起它来有什么用?它表的是信,衣钵能拿起来,法拿得起来吗?其实是告诉大家:修行别追逐错了目标,得到这个没用的,这就是件衣服一个破碗而已。

能隐草莽中。慧明至,提掇不动

说完,六祖就藏在了草丛之中。慧明到了,看见了衣钵,却拿不起来。

为什么拿不起来?还里有比喻的意思。他提不起衣钵所含的信心和本质,他提不起这个法的分量。至于说现象,这个衣钵他到底提没提起,那不是重点,这里写的是他没拿动。我们要知道没拿动的真实意思,他没有得法,当然拿不动。佛经里也好,过去古人的法语里好多都是隐喻,比如说供灯、供花、绕塔都是比喻,须发自落也是比喻,“提掇不动”也是比喻。

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慧明于是叫道: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提不动了,才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慧能遂出,坐盘石上。慧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慧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早年我在承德讲法的时候,那个时候还经常上观禅直播,直播不讲法,只是带着大家静坐,一坐就四十五分钟。直播的时候就静坐,奔这一坐,也不说话,闭着眼睛打坐。很多人进直播间一看,这个人怎么坐着也不说法呢?就退出去了,他不明白,某些时候,坐禅是更深层次的讲法,比讲法更难,更对修行者有益。法师不一定要讲法,只是坐着,可以引导大家实修,摆脱对文字语言的执着。坐禅坐着,不是很正常很自然嘛,就是歇着,屏息诸缘,带着大家实修。讲法听法容易,老老实实静坐,跟着一块坐就很难了。

这是大家的一个习气,就愿意看文字,愿意听音频,愿意听讲解,不愿意静坐,不愿意独处,不愿意训练觉知,总是依六尘,要么依色尘,要么依香尘,要么依味尘,要么依法尘,就不愿意无依。

六祖一看慧明拿不动这个衣钵,他就出来,坐在了盘石上。慧明就顶礼六祖,说:“希望行者为我说法。”六祖那个时候还是行者,在寺院里还没有出家。慧明知道六祖已经得法了,所以向六祖请法。六祖说:“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其实就是让慧明坐下来,把心静下来。我们坐禅时,就是这种状态,屏息诸念,什么都不要去想。坐在那里静心而已。六祖说:“你心安静下来,我为你说法心静不下来,我说,你也听不懂,也不知道我讲的是什么。我们讲法之前总是让大家静坐了几分钟,其实也是这个目的。你心静下来,很多地方,才能听得懂。

明良久。

慧明坐在那儿坐了好一会儿,时间挺长。

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阿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那样什么都未想时,你反观一下,哪个才是你慧明上座的本来面目?

六祖引导慧明,一切法、一切概念未生时,心未动时,哪个是明上座真正的自己?这个只能引导学人去自悟自证,不能说破,因为无法说破。什么都不想时,回光反照,就知道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了。

慧明言下大悟

慧明听六祖这么一讲,忽然就在那一瞬间大悟了。他按照六祖所教的,不再去想任何问题,忽然身心清净,与本性默契,悟的那一刹那,不待言说和知解。哦!原来这么简单!我没有生心的时候,我没有分别的时候,那就是本来面目。

其实不思善,不思恶,反观一念未生时,可以悟道。其他很多时候,都可以悟道。只要心无所住,于法不生心,直用直行,都是悟道的时机。从耳根知、意根,从眼根、舌根、身根都可以悟道,只要你没住于分别,没进入思惟,直接用就是道“不思善,不思恶”,是让你去默契和直行,不是让你去思惟一个“不思善,不思恶”。这个“不思善”,就是让你别思惟,你又去思惟了,当然你会迷惑。你会反问:“师父,我也不思善,不思恶了,怎么我就没有言下大悟呢?”你真的做到不思善、不思恶了吗?你没有,你的念头一直在动,一直在思惟。不思善,不思恶,本来就是让你直接从任何的想法中立刻出来,你又去想一个不思善不思恶了,当然不能言下大悟。

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我们看慧明虽然言下大悟,但是他还是有疑惑。说明他这个大悟,也只是理悟,他的功夫远远不够。他明明刚才已经明白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就能默契自己的本来面目,那已经到家了。但是没过多久,识心的习气又起来了,他就离开了“不思善、不思恶”,意识心又开始找了,所以又迷了。他又问:除了刚才您给我开示的密语密意外,还有其他更重要、更究竟的密意吗?

从慧明身上,我们就看到众生的习气是非常重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学祖师禅,要会祖师禅才算真正的开悟见性,知解思惟的佛性不是真正的开悟,因为你没有功夫,还会随念流转。明明刚才已经言下大悟了,但识心还想捕捉更多的东西,还想找更深的实相和真理。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通病。

夹山善会禅师去见船子和尚也是这样。经过几番开示和敲打,夹山已经悟道了,但是临行前,他还是频频回头,以为船子和尚还有什么没告诉他。为了让夹山死心,船子和尚选择跳水自尽来打消他的疑惑。

慧明心想,除了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就是我明上座本来面目,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东西我没有悟到。这一念一起,他又忘失“不思善、不思恶”了。他觉得自己领悟得还不够深,或者想听到六祖更多的开示,所以又问:“您能再多给我开示几句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密意”这个就是修行人的习惯、习气,有些人,学了一辈子佛法,这一念心都不能发觉。既然不能发觉,就无法转掉这念心,不住这念心。明明刚才已经大悟了,没过多会儿,又被妄念带走了,又问问题。

从慧明的表法来看,想真正开悟见性,那是难之又难。

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六祖说:我再对你说什么,都不是密意了。我对你讲的,都是意识文字之法,不是你自悟自证之法。你如果反观,也即停下求觅的心,一切的密秘都一直在你自己那里。“返照”,是指你就别找了!歇下向外寻觅的心,狂心一歇,即是菩提。有些人不明白这里的“返照”,认为不向外求,就向内找。向外找,是错用心。内亦不可得。停止一切寻觅、驰求的心,那才是真正的“返照”。

明曰:慧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慧明说:我在黄梅五祖那里,虽然精进修行,实际上并没有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今蒙您开示,我总算明白了,就好像喝水一样,冷暖自知,不必向别人描述。

你看佛法多么微妙!那是自行境界,跟别人没关系。佛法多么微妙、美妙、奇妙,总不是我们平时知解和想象的样子。

今行者即慧明师也。

经过六祖几句简单扼要的开示,慧明这回才是真正的大悟。他才发现,以前在五祖那学了那么多年都没搞明白,现在听六祖几句开示,才识得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他特别感恩,就想拜慧能为师。

慧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六祖说:你要是想拜师,吾和你都是五祖的弟子,我们就做师兄弟吧,你要善自护持。

这也是六祖对五祖的一种恭敬,因为慧明是五祖的徒弟,如果慧明拜六祖为师,辈份就乱了。慧明若称慧能为师,就得称五祖为师爷了。所以六祖说:咱们“同师黄梅”,还是以师兄弟相待,要善自护持。

明又问:慧明今后向甚处去?慧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

慧明问:我今后去哪里?六祖说:逢袁则止,遇蒙则居。就是到了袁和蒙这样的地方,你就可以在那里居住了。慧明然后就辞别了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