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第五讲上

发表时间:2023-03-30

浏览量:2487

六祖坛经讲记第五讲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慧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

过了两天,有一个童子,童子就是类似于小沙弥这样的人,在道场修行的小孩,从几岁到十几岁,都有。有这样一个童子从六祖作务的地方经过,嘴里唱诵着神秀的偈子。六祖听到了,知道这个偈子没见性。六祖虽然没有跟五祖学什么,但是他早就识得了根本。大意,就是指实相,早识大意,就是早已经开悟了。

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

六祖问童子:你诵的是什么偈子?童子说:你这獦獠,怎么能知道。五祖称六祖“獦獠”,传得连童子都知道了,所以跟着一起喊獦獠。童子不知道,五祖那样称六祖,是考六祖。自己却学师父,用轻视的口气叫六祖。从这里也看出,人是很容易沾染坏毛病的,很容易轻视别人。周围有人轻视别人,自己也跟着轻视别人。童子说:“你这个南蛮子是不会知道

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童子继续说:大师说,世人生死事大,他想传付衣法,所以让门人作偈来给他看。若悟大意,即把衣钵传给他,作第六代祖师。神秀上座在南廊壁上写了无相偈。五祖让大家都诵这个偈子,说读诵此偈能免堕恶道,依此偈修,能够有大利益。

慧能曰: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

我们看六祖和童子之间的对话,首先从称谓上就明显不一样,童子称六祖“尔这獦獠”,这是一种习惯、习气。六祖却称童子为“上人”。六祖对一个孩子也是充满着恭敬。这不是装出来的,是一种修为和习惯,六祖的心性平时一直就是这么谦卑的。虽然童子的话语之中有轻视六祖的意思,但是六祖并没有轻视这个童子,而是喊他“上人”。

慧能说,我到这个地方踏碓八个多月了,一直也没到五祖堂前,希望上人能把我领到写偈子的地方,我也去礼拜。六祖这么恭敬地一讲,童子听着心里就舒服了。然后就把六祖带到了写偈子的地方。

俗人和凡夫都喜欢被人恭敬、被人尊崇,只是一个称呼,他听着就开心了。一个称呼,一个态度,都可以成为度众生的手段。它能让众生心生欢喜,让人对说话的人生起信心。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待人接物,也要得懂礼貌和恭敬。比如你去问路,最起码要对别人有个尊称,不能什么称呼也不喊,来个“喂,去哪儿哪儿怎么走?”你这样讲,谁听了也不愿搭理你。但是如果有一个“大叔”、“大伯”、“大娘”,再加上个您“大娘,请问您一样,去某个地方怎么走?”你这样说,对方就会告诉你路怎么走了

我们看世尊在经典中,经常用爱语称呼听法的人。用的最多的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还有“诸姊”、“大王”、“大菩萨”、“诸比丘”等,这些称呼都是对听众的尊称,让受法者心生法喜。

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你如何待人,都是你内在修行的一种体现。可能有些人未必学佛多长时间,但就会有良好的习惯,特别善于与他人沟通。好像天生就懂得恭敬别人,就很谦卑。

有些人学法很长时间了,还是有轻视别、看不起别人的习惯。修行人,有时会觉得我诵多少部经,打了多少年坐,这是功夫。其实错了,这是外在的功夫。你做这些功课,心性转过来了,变得谦卑了、柔和了,这是功夫。功课做得很多,越来越傲慢无礼,对谁都看不起,那不是功夫,那是无知。

一个人谦卑才会自己舒服,让别人舒服。你总是高高在上的,总是比别人强,总想打压别人,那样的话没有人愿意跟你在一起,连说话都不愿意跟你说。做人最忌讳自己本来就没什么本事,却总是瞧不起别人。我们还是贴着地面待着舒服,在墙头上待着不舒服。

慧能曰:慧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我们都知道六祖不识字,这是坛经里六祖自己说的。六祖想必不会说谎,他没有上过学,不识字。六祖说“慧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

“别驾”是一个官职,当时有个江州别驾,叫张日用,高声替他读了偈子。

慧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慧能听了之后,确认了墙上写的偈子就是刚才听童子念的偈子,知道这个偈子并未见性。然后他说:我也有一个偈子,希望您能够帮我写下来。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张日用说:你也能作偈?这事太新鲜了。我们看这句话“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明显带着一种轻蔑。你难道也能做偈?这事真是太新鲜了!是一种非常轻视的口气。

慧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六祖这句话说得很有智慧、很有见地。这一句话说到了太多人的病根处,就是修行不要有我慢。张日用听了,无言以对。人家说得确实有道理,只听这句话,就知道慧能不是一般人了。

我们学坛经,要懂得在这些地方多反思自己的过失,多用心学祖师身上的优点。别这么快就错过去,以为这些地方没什么可学的。“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这句话非常重要。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老修行人,都会轻视初学。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老修行们以为自己腿子好,能打坐几个小时,能诵多少部经,会敲打唱念,有能力,就轻视那些看上去又傻又笨的人。这是修行人的大忌。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越是那些最平常、最普通的人,往往越有大智慧。真正大成就者,有大智慧的人,都会和光同尘,不显山不露水,不会逞能,不会在人面前显示自己。

有时候我坐在院子里看咱们的常住,我真的特别欣慰,特别开心。因为我看到每一个人都那么可爱,那么谦卑,那么善良。都没有心计,看上去傻傻的,但是都是善根深厚。你甚至在他们身上找不到一点毛病。一个人简简单单,与世无争,无忧无虑,才是最大的智慧。觉得这里有这么多善良的人、可爱的人聚在一块,非常幸福。我有时不太相信这是真的,但看到但咱这个地方的天空总是那么蓝,墙外的小溪清澈、野花遍地,没有一点的染污,这个地方没有工业,没有污染,空气清新,民风淳朴,就相信一定是大家的心共同感召的,才会来这个地方。

有句话叫“福人居福地”。有时候到地里,看到当地的村民,就对他们讲:“大叔,能摘个萝卜吗?”“摘吧。”他们笑着回应,很少看到他们生气。大智慧的人不一定聪明,但是他们很快乐,简单、纯粹,没有烦恼。

“上上人有没意智。”为什么上上人有没意智呢?因为上上人被人恭敬尊重惯了,他很难虚心向别人求道、问法,他的条件太优越了,福报太大,他会自恃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很难把心伏下来去学法、去求道。比如《灯录》里记载,像韩愈啊,李翱啊,苏轼啊,陈操啊,这些都是名人,都是身居官职,在世间有很大名气,也都才华出众。他们去山上拜访禅师,一开始全带着轻视的心,带着傲气去的,根本看不起禅师。但是因为禅师有大智慧,随便一句话,就能让他们折服。

“上上人”表现在财富、才华,世间的世智辩聪、地位、相貌、官职等方面。因为这些人确实聪明,确实有福报,也确实有能力被世人认可,所以他们很容易翘尾巴。可是佛法是解脱之道,它与世间的智慧正好相反,它不突出自我,不求名求利,只是简单淡泊,无欲无求。

上上人容易沉迷在享受上、虚荣上、被人捧着的虚名上,所以心智被蒙蔽了,很难有上上智。“没意智”就是指自己的心被意识淹没了,被自己的才华、优势障蔽了。

好在我们生来都是下下人,既没学问,也没才华,也不富有,也没身份,我们正好学法。一讲起这个,我还是挺难过的,以前我特别想考上大学,特别想找到一个好工作,想出人头地,也想在这个世间有所作为,被人看得起。但是处处碰壁,处处失败,最后不得不成了一个失意的人、失败的人。咱们在座的也差不多都在世间受过挫折,经历过各种痛苦、烦恼、种种的打击,然后心逐渐地死下来了,才回归到佛门。很多人都感同身受,是不是?

所谓贫穷布施难,富贵学道难。生活过得越舒适、家境越好,尤其有个好老公,好媳妇,好儿子,好父母,这个小安乐窝就把你困住了,你就很难出来。你不知道乐后边有苦等着,世事无常。大家在一块聚会的时候,享受家庭的温馨、天伦之乐,你忘了一个最关键的事情: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多少辉煌就有多少荒凉、寂寞,你习惯于享受快乐、热闹了,突然之间给你一个凄凉,你就受不了。

六祖大师在这里主要是告诉我们修行不要轻视初学。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过。轻视别人,就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不是,每天只向外看,不知道反观自己。《法华经》里有一个菩萨叫常不轻菩萨,他看上去憨憨傻傻的,其实那是谦卑和智慧,他看到谁都说:“我不轻视你,你必将做佛。”有些人觉得他说这话有点傲慢。心里想:“我用得着你不轻视我?用得着你说我必将做佛?常不轻菩萨心里没有傲慢,他修的就是恭敬心。但是有些人听常不轻菩萨这样说,就拿石头扔他:“我不用你给我授记!我做不做佛不用你说!”就这么扔他,他一边回头一边还要说:“我不轻视你。”哈哈哈,常不轻菩萨很可爱。

咱道场有一个特别严格的规定,不允许同修之间有矛盾,不允许互相看对方的不是。如果有,要反思自己,如果一味埋怨对方,就迁单。指责别人,这是犯了修行的大忌。

多看别人的优点,你看别人可爱的地方,是你舒服。你尊重恭敬别人,高贵的是你自己。你天天盯着人家缺点,是你自己烦恼,你自己难过。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别驾言:你只管诵偈,我为你写。如果你的偈子得法,一定要先度我。这时候张别驾也转得特别快,一听慧能讲这个话,估计他的偈子可能不是一般的偈子。如果你这个偈子得法了,你可别忘了度我。大家在寺院肯定不是为别的来的,都是为了修行而来,就算是干杂活的也好,做义工的也好,都想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