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

发表时间:2022-11-04

浏览量:1961

参禅

我们看公案一定要认真仔细,就像筛米,一粒都不能落在地上一样。要进入古人当时的情境,非常清楚公案中的人对话哪里是世语,哪里是问法,哪里是给学人敲打,哪里是设机关,哪里是启发学人悟道,哪里是让对方起疑,哪里是直指,哪里是给答案,哪里是考理,哪里是考事,这些来龙去脉都要看清,才好参禅。不能草草了事,没看懂就放过。

公案自有其绝妙处,只是你不知他古人如是施设,用意何在。便以为没滋味,或懵懵懂懂,认为它玄妙,高不可攀。

此事既不是没滋味,亦不是高难不可就,只是学人自己心虚,总怕被赚,又怕现丑,露出自己不是。自己不会,又不肯亲近善知识,向自己这里勘辨是否有修行,自生退却而已。

若欲直面自己,咬着一两则公案,日夜参究,不放不停,念念在兹,如丢了最贵重的东西,时时寻思一样。若能如是用功,不辍不废,必有领悟处。那时才相信古人所设机关善巧,绝非戏论,而是吐露心肠,为你老婆心切。

我们经常看到古人一则公案后会有诸方禅师和学人跟着下转语,来表明自己对这则公案的领悟和透露自己的修行见地。

所谓转语,既可以表达学人对古人所设语境能够及时转身离开,不被其困惑与束缚,又可以表达出学人对整体修行的一种深刻认识。此语须是活语,虽名转语,不妨涉入,但须有随时抽身的本领。能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而有反扑的能力。所谓既能抽机,又能设机。勇猛无畏,能出能入。能夺饥人之食,能欺童叟。有雪上加霜,毒人活人的手段。无有定式、定论、定法,融修行见地、智慧与功夫于一身。

所谓公案和参禅,考的是大家的见地和修行同步。只有见地,没有修行,如说食不饱。只有修行,没有见地,如哑巴告密,没人能懂。

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几则公案和学人对这几个公案的认识。

咱们先看《法华经》龙女成佛这个公案。

公案原文:法华经云:时,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

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大家参一参,龙女所成佛者,为是报身佛?为是见性成佛?其献宝珠,又是何意?

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我们参这个公案时,有几处要点需要了解。一是舍利弗有一种观念和知见,他也是从经典里面学的,他不知道这是佛的方便说。就是说,女身有五种障碍,一不能做梵天王,二不能做帝释天王,三不能做转轮圣王,四不能做魔王,五不能做佛身。你不要一听魔王就觉得多可怕,魔王是有极大福报的,他是他化自在天的天王。龙女说我现在就能成佛,然后她做了一件事,表明他成佛比这还快,还简单。这件事情如果放在禅宗祖师那里是一个特别好的公案,只不过在佛经里边,佛为了引导三种根基的众生,只能把它讲得更委婉一些,包装得让人看不出它是一个宗门施设,好让后人对佛经生信。

龙女做了一件什么事呢?非常平常、简单的一件事,龙女献宝珠给佛,一个很简单的动作,就像宗门竖拂、举椎一样。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宗门教法,只不过历来不为学人所知,人们不知道这是禅宗的一个手段,只能说给最上乘根基的人。就像楞伽经里讲,或有佛土瞪视显法,或现异相,或复扬眉,或动目睛,或示微笑、嚬呻、謦欬、忆念、动摇,以如是等而显于法。但这个得需要你自己去领悟,人们往往于此处错过,不知这是成佛的法门。所谓成佛的法华,并不是指其他。不过是龙女成佛而已。

龙女献完这颗宝珠之后,就跟舍利弗还有另外一个菩萨说:“你们看,我把这个宝珠献给佛,是很快的,我成佛比这个速度还快。”言外之意是什么?大家想想:你把那个板凳递给我。说完之后,龙女就到他方世界示现成佛,宣说妙法去了。这是这个公案的一个原型。我问的问题是:龙女成的是报身佛?所谓报身佛就是释迦摩尼佛那样的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成的是这样圆满的报身佛?还是禅宗所讲的见性成佛?这个公案本身其实就有这个意思。我早期看《法华经》时候,就有这样的疑惑,很多人也有这样的疑惑,龙女成的是什么佛?那个时候,我们都搞不懂这个问题。公案的疑情一直在那里,等着有人真的把它搞明白。

这个公案发过之后,有很多回复。我们看一个例子,这是我和一个学人之间的对话,我把它稍微整理了一下。

我问:龙女成佛是成报身佛还是化身佛?还是见性成佛?

学人说:若论成佛,多此一举。

我问:那如何成佛?

学人这时停顿了一下。我代学人回答:多此一举。

我们看,他既然知道龙女成佛,献宝珠是多此一举,那我就再考他。怎么才能不多此一举?也就是,必竟如何成佛?如果他会的话,他就会立刻回答我。他不会的话,就会在那里愣住。我这一问,果然他不是真明白这个多此一举,或者说,他前面所说的,只是很浅的一个悟。我问:如何成佛?如果他会的话,一转身走开了,或者说:多此一举(何必再问)。我这个问都是多余的。这才是禅宗的手段和特点。

有些人不知道我们两个人在说什么,那说明,他还不知道真正意义上的成佛的见地是什么?怎么才能做到言下见性,言下成佛。如果我们俩人的对话看明白了,至少他知道成佛的见地是什么了。至于怎么用,要看自己平时做功夫纯熟不纯熟了。这是一个典型,一个关键的地方。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公案。

问:人不假绳索工具,如何出得千尺井?

自答:汝耐我何?

这句转语一出,很多人就开始在那里胡思乱想。这一句就形成了公案,能让看公案的人起疑情,是公案施设的目的之一。“汝耐我何?”这这样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说我在井里呆着,就不出去了吗?还是别有其他的意义?公案的语境就是引你起妄想。一句转语或回答,有无量的意,让你起很多的疑情,这就是它的妙处。谁要能知道“汝耐我何”是何意,就能出这口井;不知道,就老老实实在井里呆着。

这个公案昨天就发过了。当时有一个人下了一个转语。

问:如何不假绳索工具,出得千尺井?

答:有志者事竟成。

我觉得这个转语下得非常好。她下这个转语时的用意是不是我觉得那种妙,我不知道,反正这句话能同样让人既从井里出来,又让其他看到的人不知道他的意思,这就是转语的妙处“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很容易让人想:我慢慢爬吧,总能爬出来。是不是?我们的第一念,就会随着这句话和这个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展开联想。但是,你要知道,人家没说这些,人家只是说“有志者事竟成”。我不管她是学来的,还是自己突然有这么一个领悟,这就是所谓的一句活语,妙语。

还有人下了一句转语,也很不错。

问:如何不假绳索工具,出得千尺井?

答:大丈夫儿,当顶天立地。

这些转语都是我们学习、参究和思考的地方,也是我们悟道的契机。所谓悟道,不过是会修行的开始。

我们再看婆子请赵州转经的公案:

有一婆子令人送钱,请赵州转藏经,师受施利了,却下禅床转一匝,乃曰:传语婆,转藏经已竟。其人回举似婆,婆曰:比来请转全藏,如何只为转半藏?

问诸人:如何转得全藏?(全部大藏经)

有人答:赵州转得,只是婆子不识。

有人答:已转。

有人说:再拿半文钱来。

自代:你骗我太久,我忍你多时。

昨天上午我在那边,问大家,怎么才能转得全藏?我下来又走了一圈。今天看到学人们回答的,我觉得这一圈都太累。这里,如果你知道怎么转得全藏,就知道什么是见性了。为什么说不起于座,便入涅槃啊?一念都没动,这个事情就全办了。“转了”。怎么就转了呢?停囚长智。有人又摇头说不知道了。

一句转语,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和境界。所以,有时一个公案能考出不同学人不同的境界。

 僧问:劫火洞然,大千俱坏,不知道那个坏不坏?

大随答:坏。

问初学禅宗的:那个”是什么?就会回答:那个是佛性。这是最典型的知解佛性。大随答:坏。

“坏”是什么?很多人答:妙用。这些都是在意识和知解里做活计。

有些人一看我发公案,就说:这都是挖坑,师父变着花样让我们犯错。公案不是给你挖坑,骗你玩儿的,而是考你真实的见地和修行。我问你的所有问题,目的都是引导你怎么从这个语境中解脱出来,而不是让你掉到这个问题里。是你自己怕掉到问题,或习惯性地掉进去,所以才有种种的妄想和知解,不知不觉进入妄念的轮回了。

纸衣道人与曹山“不借借”的公案。最后纸衣道人道珍重,便化去。我问:纸衣道人解脱没有?你如果能下一句转语,就说明你对如何真实解脱了如指掌。如果在这里你不明白,说明你对什么是涅槃和解脱还不明了。

一句话一说出来,就能代表一个人有没有智慧,他对怎么见性,怎么解脱,怎么证涅槃,什么是真正的不生不灭,有真实的领悟和操作。而不是说,只回答一个不生不灭,你就能证不生不灭了。问:六祖灭度后去哪了?答:不生不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你这个回答,跟生灭有什么区别?不过是意想而知。你得用行动,用智慧如实地表达六祖去了哪儿。你自己知道将来你去哪儿,就知道六祖去哪儿。你不知道,当然就回答不出来。一动念,一住,生灭心就出来了,所以真正的不生不灭是什么?包子都快凉了,赶紧吃吧。

问:不假绳索,如何出得千尺井?

有人答:师父,您在哪?

其实他这个回答,既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又把另外一个问题扔给了我。我可以不回答他,这个公案就了结了。因为就他回答的来看,他会转身了。但是,他既然可以反过来考我,我就可以继续考他,看他转身转得是不是真的,熟不熟。

我说:你问取茶杯,茶杯如果告诉你了,再来告诉我。如果告诉不了你,下井去。

她回答:茶杯且置,冰水等着我呢。

不论你如何回答,你别被人家一句话给陷在那里动弹不得,被一句话给捆在那里动不了,或者想半天也不知道怎么抽身。我们有太多的人被一件事,一个问题,一念心束缚住,白白地烦半天。所以参公案,下转语,转身,跟我们生活中遇到各种境界怎么转身,怎么出离,怎么处理息息相关。你生活中遇到事情了,你粘在那里,你想再好的办法,不如立刻转身。当然这个转身是属于高的境界。有智慧的话,你在里边跟它和稀泥,你能和好也行。

就跟我昨天发的那个公案一样:一脚向东走,一脚向西走,怎么走?我昨天和了一个稀泥,好多人反而把我和稀泥那句话当成妙语。我说:世界如此广阔,为什么跟东西较劲。这是和稀泥的,在生活里,我有的选择,就可以进而不迷,在而不染。这是能选择的。不能选择,转身走掉。

如下面这个公案,有学人回答的就非常干脆利索。

有僧自洞山来,石霜问:和尚有何言句示徒?

僧曰:夏安居结束后,师上堂云:秋初夏末,兄弟或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良久曰:只如万里无寸草处作么生去?石霜曰:有人下得转语否?僧曰:无。

石霜曰:何不道:出门便是草?

僧回,把石霜说的话说给洞山听。洞山说:此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语。

诸位,石霜一句“出门便是草”有何奇特,被他洞山说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语?”又洞山问:万里无寸草处怎么去?你如何答?

上面是公案和我问的问题。

有人问答:告辞!

“告辞”甚妙。大众参:妙在何处。

大家还是要知道禅宗最后的精髓是在参禅这里,而不是在我们前面学习的那些知解。前面学习的东西当然很重要,没有前面学习那些,到这里就一片茫然。这几天我们参公案参的热火朝天,很多人还都不知道我们在干吗,他不知道这里边有真正的佛法和修行。

同样是疑心,我们看到一些人事物,遇到一些问题,会一直在那里住着,久久放不下,疑来疑去,疑神疑鬼,胡乱猜疑,让自己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不得安稳清净。却不能把心思用在好好学习一则公案上。为什么我们提起烦恼能提很久,而一个公案,一个话头,一则佛法因缘,却提不起来,疑不起来?连一分钟也住不了,参了几秒钟,没个消息,自动就放下了呢?

可见我们虽然口口声声说学佛,心中重视的并不是佛法和解脱,而是世间烦恼俗事、人我是非。

要知道,公案所设之境,何尝不是学人日用所遇之境?我们日常所遇烦恼诸境,又何尝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公案?于古人公案情境中出得身来,方能于现实生活中种种幻境中出得身,那才是真正的修行。于现实中能随时从各种妄想执迷境中出得身来,又何尝不会祖师公案所设之境?此无二无别。

若能将住着烦恼,对人对事,疑神疑鬼的心用在古人一则悟道因缘公案上,不用太久,每天提起十分钟,日久天长,总是念念不忘,一定会摸到他祖师出身之处,受用佛法。功夫用不到,说他修道难,悟道无期望。若能拿出十分之一的生死心,用在道上,再笨之人,亦得成就。

大家努力!我有一公案,大家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