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禅与如来禅的特点

发表时间:2021-08-03

浏览量:3139

祖师禅第二讲

如来禅与祖师禅的特点

刚才进来两个人,我们再重复一下,我们学习如来禅和祖师禅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他们的区别和佛法的知识,一讲话“我知道,师父,我能讲什么是如来禅,什么是祖师禅。”我们学如来禅和祖师禅的目的是照着古人,照着佛陀的行持去修行,去做,然后达到同样解脱的目的,这是我们学习禅法的一个宗旨,而不是学习知识。

什么是如来禅?什么是祖师禅?我们会在这一讲里跟大家介绍如来禅和祖师禅的特点与区别。这一讲整理成文字,篇幅有点长,大家看时有些耐心。这也是学法的过程。

相信这个问题是许多学法人心里都很模糊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解脱路上要明白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这个问题搞不清楚直接关系到你的解脱知见。

顾名思义,如来禅是佛陀的教法,通过语言文字直接的开示,让大众了解佛性和修行方法。它大多数体现在佛陀的教法中,多表现在经典中,在经典里面很多教法都是如来禅,比如说我们学习《楞伽经》,讲唯心所现。学习《大般涅槃经》,纯说佛性。学习《六祖坛经》,六祖坛经用语言文字直接说出实相,并告诉你怎么修行,怎么用功,说的很清楚。比如讲到无念,讲到一行三昧,讲到在家修行的无相颂。如来禅并不一定只在如来的经教里体现,祖师说法里也有大量的如来禅教法。比如永嘉大师证道歌,全体都是如来禅的开示。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并不是他说了一个顿觉了,如来禅,那他就是如来禅,而是他教法的特点就是如来禅。比如说黄檗禅师的《传心法要》,达摩祖师的《血脉论》,整篇基本上都是如来禅的开示,当然也会有一两个类似祖师禅公案的地方。

如来禅的特点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给学人指示实相和修行方法,直接去做功夫,比如告诉你乐远离行,告诉你持戒,告诉坐禅,告诉你怎么牧牛,你照着去做,时间久了,功夫纯熟了,就能实现解脱。比如说师父在这里开示,如果从特点来讲就是如来禅的特点。不论我怎么开示,不论我怎么讲,我都是在用文字表达。只要你想让学人通过你的讲解来理解佛性,用意识来思维修行,这样的理解是头脑有迹可循的,这个是如来禅的教法。所以如来禅,大多数指佛经里和祖师直接的开示,特点是用众生能够理解的,有道理可寻的,有方法可入的来引导学人修行和见性,叫如来禅。你明白这个方法,明白这个道理而去实行的,这个就是如来禅的教法。

那我们再看看祖师禅。所谓的祖师禅,就是善知识,祖师,禅师,用他灵活的、特殊的、无理的手段,不完全通过语言文字,有时也通过语言文字,但这时的文字是无理数的,无思维可入的,大多数通过灵活的,非常规的,变化多端的,不限于语言文字的方式来启发学人,让学人顿见本性,得大解脱的方法。学人在祖师的示现里边找不到任何的定论和可以把握的特点,但是他会忽然觉悟本性。

祖师根本就没有明示你什么是佛性,却在他的教法里隐藏着实相。因为学人的时机因缘,因为他的悟性,他在善知识面前忽然就领悟了祖师真正想要告诉他的。有时候是在善知识前,有时候是在无情之物前,不知道因为什么,听个鸟叫,看见一个动作,闻到一股气味,都有可能见性。鸟叫里面没有谁在讲法,有人说鸟在讲法,鸟才不会讲法,只是听者会听。听个鸟叫开悟了。看到一个形象,看到一个事情,看到竹子裂了,看到两个不相关的人说话,他开悟了。看到大街上卖肉的,问要瘦的还是肥的,忽然开悟了。

这里根本没有一个谁有意给你说法,但你却悟到了实相。开悟的机缘有很多,别人给你讲句佛法,有情说法,你听着开悟了。有时是无情说法,无意给你说法,你一听也开悟了。讲法的人有时是明确地想让你明白,有时是无心的一句话,没想让你明白,你反而明白了。

关于祖师禅,我们可以举一些经典的案例。

赵州禅师说:狗子无佛性。这就是祖师禅。南泉斩猫的公案,大家说出一句,我就留着它不杀,说不出来,我就把他杀了。还没想呢,刚要说,剑已经落了,猫已经死了。这就是祖师禅的特点。

什么是佛?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阿难问大迦叶,世尊除了传你锦兰袈裟外,还别传你个什么?大迦叶喊阿难,阿难应诺。大迦叶说:“倒却门前刹竿者”。这就是特别鲜明的祖师禅的特点。“倒却门前刹竿者”这句话迷惑了自古以来多少人的心。大家都在这句话上琢磨,琢磨出来的道理千奇百怪,但都不是祖师说这句话的意思。

也有时候,祖师给你说的一句话,确实是有道理的,学人因为这句话的道理而悟道。通过意识,通过思维也可以悟道,但是悟道最后也是离开这个意识。

但是像公案里的这些开示:“时人见此一株花,与梦相似”。这些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没有道理可讲,就是为了让你打破意识思惟心的执着,正是意识思维的习气让我们轮回生死,能打破这个习气,就说明你有了出离无明的智慧和能力。这是祖师禅的特点。

我们昨天学的那个公案其实是很经典,很精彩的。如果按照特点来讲,其实那还是如来禅的一个示现。因为他告诉了你一物不为的状态,千圣亦不识的状态,其实都已经说透了,说明白了,但是也需要很高的悟性才能体会到这里边的含义。比如六祖大师对慧明上座的开示,慧明上座去追六祖,说:我是为法而来。六祖说:你既然为法而来,好,你先屏息诸缘,先休息一会儿。先屏息诸法,坐几分钟,静下心来,让所有的思绪停止。坐好了之后,六祖看他确实静下来,坐住了,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阿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这段开示,其实跟那个一物不为的公案是一个道理,这就是告诉你怎么用功,你就这样坐这儿,什么都别想,连什么都没想的概念也没有。但你又不是处在断灭的状态,也没在禅定里,也没有处在无记中,也没昏沉,就是自然地息虑妄缘,正与么时,你是谁?这是六祖引导慧明上座自见本性的一个方法。就是休息身心,又没有压制自性的念头,正那么时,你去默契你的本性。如果你说:我坐这什么都不要想,你一直在告诉自己什么也别想。完了,已经有了一个什么都没想的概念。你说,我坐这儿一物不为,这还是为。你执着这个一物不为,还有个一物不为的概念,就变成为了。这个时候,往那一坐,千圣亦不识,没有一个东西能形容他。

但是我们就只是这样呆呆坐着吗?难道我们坐着的时候没有呼吸了吗?不是。念头就断灭了吗?没有。佛性断灭了吗?没有。人虽坐在那里,一切的思想意识心识都在活动,六根都在自然起用,只是头脑有意识的思惟和活动止息了,本性一直在通过六根在流动,所谓六根门头一直放光,虽然在流动,但又没有任何可住可思惟的地方。正是“这么”个时候,那就是你的真心,就是你的本性。可是,你又找不到这么个“真心”和“本性”。它是无形无相的。它无法住着和思惟。这个本性的智慧,他随时随地都会在启用,就看你把握到了没有。看你能不能领悟到这个自性的用,而又不住在这个悟上。如果你轻轻捕捉到了,一念,就觉悟了。这就是“言下见性”的原因。正与么时,啊哪个是你本来面目?不是让你去定义那个“与么”时,也不是让你思惟那个“状态”,是让你默契它。你不思善,不思恶,而没做不思善不思恶想,勉强说,那么一刹那,那就是你本来面目。可是,又确实没有那么一个时刻,也没有那么一个状态是你的“本来面目”。

因为“时刻”是我们的妄想,“本来面目”也只是一种形容,你永远也找不到一个实实在在的“本来面目。”这些名相和词语都是头脑的住着和定义,根本没有那么个“一刹那”、“与么时”、“本来面目”,没有那个悟。祖师用的词叫“与么”时。“与么”就是为了区别特定的一个时刻,所以叫“与么”。

这个就需要你们去做,去实修,在实修中自己去观察,去体悟,去经验。别人怎么跟你说,你都是在头脑中理解。只有你自己去实行,你才能实证。

还有一个开示,是太原孚上座讲涅槃经,讲的非常好,专门讲法身,讲的很究竟,很到位,讲到法身佛性的特点,按照经典来说,他讲的没有问题,其他人也听的都是全神贯注,觉得讲的很精彩。但是有一个禅者听了,噗嗤就笑了。他这一笑正好让太原孚上座看见,讲经结束之后,太原孚上座问禅者:我哪里讲的不对?让您笑话了。禅者说:你只讲到法身边上,你只会讲如来禅,祖师禅你还不明白,佛陀说法的真实用意你还不明白。你还不识真法身。学法之人没有贡高心,傲慢心,他自己有问题一定是知道的,他觉悟了他一定也是知道的,他还有疑惑他一定不会藏着这个疑惑。就像我们得病了一样,得病一定会有烦恼,有痛苦,你一定会去看医生,你一定会向人请教,你不可能自欺欺人,说自己没病。修行人也是一样,有烦恼,有疑惑,有地方没有通达,他一定想尽一切办法向明白的人请教,求开示。

太原孚上座就是这样,他讲的再好,在平时他一定是有疑惑的,通过讲经,他并不能解除自己所有的问题。所以,当这个禅者这样说的时候,他很谦卑地请教禅师:到底怎么才能够真正明了觉悟法身。我怎么做才对?禅者就告诉他:你罢讲一个月,别讲涅槃经了。你找个地方独处,什么都不要想,只是静静地坐着。禅者给太原孚上座的开示,就像药山禅师在石头上坐着那样,就是我这两天给大家开示的一样,一物不为。这个要去做,我对你们的要求,每天只是坐半个小时,其实半个小时远远不够,至于坐多久,看你自己的情况。主要是看你的道心,看你的悟性和根基。看你求法的心。太原孚上座听了这个禅师的开示,当天晚上就坐了一两个小时,到了后半夜的时候,他就突然明白了。

《灯录》里记载的,他坐了两三个小时,就忽然觉悟了。然后他去找这个禅师,禅师考他,他回复了一句。禅师默认了他。

你们练习过一物不为,也不是发呆,也不是打坐,偶尔可能打点妄想,也不是无记,也不是昏沉,偶尔也有昏沉,但是这些都没有关系,就是在那里坐着,息虑忘缘,看着念来念去,不去管它。像慧明上座,像太原孚上座那样去操作,你一定会有所收获。慧明上座按照六祖大师那样操作,没多会儿,他就觉悟到了。原来他在五祖麾下这么多年错用了功夫,通过六祖给他的简单的开示,因为见地和用功的方法完全不一样,他才知道原来言下就能见本来面目。

太原孚上座那天晚上按照禅者指示的去做了,才明白了佛法的精髓根本不在经教里,不在任何的有为里,而在自己这里,在言下,在无功用处,在无用心处,在彻底放弃一切的想法和努力时。才知道佛法原来是另外一种样子,根本不是以前自己所学的那些。他从此不再怀疑天下禅师老和尚的舌头。原来他以为那些禅师们全是胡说八道,现在才知道,人家讲的那些看似云山雾罩的东西,才是真智慧,真功夫。那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原来不是胡说八道,原来那才是佛法。

你看,通过这种直接开示也能让学人悟道,但是这里边有个前提就是你要有实修的基础,要能自己去操作,你要练习,要有积累,要有善根,不是说你一听我一讲,你就明白了。你应该先明白怎么去修,怎么去做,怎么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实践,才有机缘开悟,最重要的是一个机缘是明眼的善知识的开示,这非常重要。如果是一个过来人给你指点,而你又为此做足了准备,就容易相应和觉悟。

有时候你自己坐两天两夜也觉悟不了,机缘没到,用错了心。赵州禅师说过一句话,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莫停留。对这句话,过去我就考过很多的学人,大家给我的答案也是各种各样,但没有一个人明白赵州的意思。什么是有佛处急走过?没有一个人真正会的这句话的意思,会了这句话的意思,就知道怎么用功,就真的开悟了。祖师禅真的能考验一个人是否开悟。不明白的人,以为这里有什么玄妙,其实一点玄妙都没有。那是见地和功夫到位,自然就明白的道理。就如同明白男女黑白一样。这是祖师禅,是自己明白了,觉悟了,随时能实现解脱,这是祖师禅。

有时候如来禅和祖师禅没有那么明显的区分,有时候他们之间是有交界的,有时候又完全不同。只是为了教学,为了让你明白这两种教法的区别,教你怎么做功夫,才方便说祖师禅和如来禅的特点。还有一个原因,是教你不要被其他人讲的知见误导。

会祖师禅的人一定会如来禅,会如来禅的人不一定会祖师禅。会祖师禅的人,对经典一定是通达的,通宗通教。宗指祖师禅,教是如来禅。一般来讲,我们为大众开示,普通意义上的开示,会说得很明白,祖师禅比如来禅要高。这在古人那里已经明确开示过了。比如仰山禅师对香严智闲禅师的评价,一开始香严没有真悟,仰山说他只会如来禅,还不会祖师禅。会了祖师禅,那才是真开悟。

这就说明会如来禅的人未必会祖师禅。在《灯录》里面记载,香严智闲禅师是沩山的弟子,和仰山禅师是师兄弟,都是沩山的弟子。有一次,他觉得自己开悟了,说了一句: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这是什么意思呢?我已经彻悟空性了,贫就是空的意思。就是说,去年我对空的领悟还不是真正的空,贫就是没有的意思,穷无一物。今年贫,实是贫。今年贫,今年悟到这个空,是真正的空,因为连空的概念都没了。这在理上没有问题,但是你说出这句话无法看到你的修行。

我们看为什么这句话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实解脱能力。

去年那个贫还有个立锥之地,所谓立锥之地,就是还有个抓头,还有个救命稻草,有个能所,有个依止,有个所得的空,还没有与真正的空相应。这是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连椎也无,连那个锥尖都没了。也就是连空都扔了。这就是无依,这个无依才是一切的依赖,能所都没有了。这对实相的表达没有问题,这也是一种悟,但这只是理悟,功夫看不到,体现不出来。因为这个知见可以从别人那里学来。

到了仰山那里,仰山一听这个就说:只许师弟会如来禅,祖师禅还未梦见在。虽然你觉得自己悟的很透彻,很究竟,整部大藏经讲的道理也不过如此。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力,还有性可见,有法可得。今年贫,连那个锥都没了,无法可得了,完全的无依,无所得。也就是黄檗禅师说的,亿万人到了这个地方全都怕了,因为没着没落的,没个抓头,啥都没了,全都转修有为去了。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够跟这个无所依相应。这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了,已经把理讲的很透彻了,但是仰山说: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就是你这个悟还不是真正的悟。

说这个话的时候,香严智贤已经开悟了,只不过,他是用如来禅的方式,也即是用可以理解的语言的方式说出了自己的悟处。但是仰山说他不会祖师禅,那么香严就说:好吧,你不信我,我再给你讲一句,他说: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我有一机,我有个机巧,有个宝贵的东西。瞬目视伊,这个东西能动眼睛看,能作用。这一句还有点如来禅的意思,如来禅讲佛性,他说的就是我有个佛性,它每时每刻都在作用。后半句就是祖师禅的特点了:“若人不会,别唤沙弥。”我已经告诉你这个佛性是什么了,但是你听不懂。你听不懂,我也不再费力告诉你。我就回过头来,喊一声旁边的沙弥,让他为我拿个东西过来,或支他去做什么事。这后半句“我有一机,瞬目视伊。”已经毫不相关了。但其实是相关的,只不过,这时的学人如果不会的话,就会觉得了不相关。明明讲“一机”,突然不讲了,别叫起“沙弥”来。这就是典型的祖师禅的特点。

当仰山一听香严的话里有“别唤沙弥”四个字,就知道香严确实会得祖师禅了。会祖师禅意味着不是理悟,他获得了随时从意识知解里解脱的能力。

这就是祖师禅与如来禅最大的特点和区别。也是我们现在跟大家学习公案,了解祖师禅的特点的目的。

如来禅不一定表明你获得了真实的解脱能力。有可能有功夫,但很有可能没有解脱的功夫。而会祖师禅,一定有解脱的功夫。解脱是靠的智慧和能力。祖师禅的末后一句里就能体现这个智慧和能力。

香严禅师说:我已经告诉你佛性了,但是你要不会,我就叫旁边的沙弥。其实这后半句,才是佛法最精妙的地方,是祖师禅的标榜,是真正体现一个道人的见地和修行功夫。

如果你没悟道,你就不会说出这句话。听者不悟道,也不知道他讲这句话的真正用意。有的学人,一听这后半句话,明白了香严的真正用意,这时就开悟了。就像大迦叶会意了世尊拈花一样,所以才会笑。

你还以为我只是叫一声“沙弥”但其实不是。但是至于为什么我叫这一声“沙弥”,你自己去悟吧。你根本不知道这里有啥含义,甚至说就是我让你端水,这里边就蕴藏着悟道的禅机,但是你错过了。有多少人都会在这里错过。你甭管我是有意没意让你端水,就是你问我个问题,我让你把水端过来,这就叫别唤沙弥,这就是祖师禅,佛法的全部奥秘就在这里了。

昨天看鱼的时候,我说这鱼有佛性,大家都知道鱼有佛性,把鱼从中间割开,尾巴也动,脑袋也动,佛性在哪头?只要你奔这里一想,佛性就跑你脑袋里头去了。那就不是佛性了。

我们都知道南泉禅师和陆亘大夫有一段公案,南泉考陆亘:有一只小鹅,很小的时候把它放到一个瓶子里,天天给它喂吃的,鹅长大了,它的体积已经超过了瓶口,在不杀掉鹅,也不把瓶子打碎的情况下,怎么让鹅出来。这个陆亘就开始琢磨,南泉就叫了一声:“陆亘”。陆亘应了一声,南泉就说:“出来了”。陆亘就明白了,不是鹅出来了,是自己从这个虚构的故事中出来了。

不仅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世间的一切都是虚构的,你找不到任何一法不是虚构的,但是我们就会经常掉到这虚构的幻境里久久地出不来。你出不来,就会有种种的烦恼。出来了,一下子就清凉了。这个公案考的并不是故事里的鹅怎么出来,是你脑子里的“鹅”怎么从你妄想的瓶子里出来。

所谓的瓶子就是头脑,鹅就是你的妄念。意识知解是如来禅的特点,佛陀教法的特点就是你可以思惟和想象,如来的教法是方便,用语言给你启示,用你能理解的东西来领悟佛性,你需要如实地去做,然后有一天,忽然悟道。它的局限性就是容易进入知解。最后还要把领悟佛性的意识放下,直接去默契,去操练,这是如来禅。

而祖师禅根本就不告诉你实相是什么,不给你说破,让你在六根门头去领悟,在日用和一切法中去亲证。

关于祖师禅,现在已经说破了很多东西,不过没有关系,你一定有自悟的机会,时机因缘到了,大家都会觉悟。当然给你讲这些,是希望你不要轻信其他关于禅宗的见解。这个你听明白了,你去操作,也可以悟道。就像太原孚上座,像慧明上座,他们都是听到直接的开示,自己操作,就明白了。像永嘉大师,是看维摩诘经开悟的,不是说一定要会祖师禅才能开悟。只不过,通过祖师禅,你悟的更透彻,更能体现你的实修功夫。而如来禅的开悟偏于知解,见地透彻的话,功夫自然就会跟上,但也有可能会差一些。祖师禅更精彩的展现你对佛法的领悟,更透彻,更自如,更自在。

大家有时候会问,佛经里面有没有祖师禅?佛示现没示现祖师禅?佛经中当然也有祖师禅,不过少有人看的懂。

像《维摩诘经》里面,有一次,须菩提乞食到维摩诘那里,维摩诘给他瞎说了一顿,胡言乱语的话,须菩提根本就听不明白,这也是祖师禅的一个教化。还有《涅槃经》里面讲过,有善根的人没佛性,无善根的人有佛性。有善根的人有佛性,没善根的人无佛性,这我们都懂。但是有善根的人没佛性,有人不明白这个。什么是如来随自意语?自意语,就是跟说梦话似的,没跟你开示什么,他是自境界,说的话只有自己懂。

世尊平时一般都是讲法,很少搞一些小动作,有一天,大众成千上万,不知道为啥,佛陀捡起一支花来,他就拿起来让大家看。所有人都不知道佛陀是什么意思,这时候只有迦叶破颜微笑。这就是佛陀所演示的祖师禅。

我们有的同修,你跟他讲这个,他听不明白,他跟你说那个。他不知不觉入了祖师禅,他不知不觉在示现祖师禅,自己却不知道。

我们还有两公案,大家一块看。九峰道虔禅师,师尝为石霜侍者。石霜,指石霜楚圆,洎霜归寂,石霜禅师要入灭的时候。众请首座继住持。师白众曰:“须明得先师意,始可。”你得明白先师的教法,才能继任这个住持。座曰:“先师有甚么意?”师曰:“先师道: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百练去。其余则不”。问:“如何是一条百练去?”首座听不明白这些话。一条百练去,白练”这个词上生心了,寻这个舌头路去了。座曰:“这个是明一色边事。这是典型的意识里的知解。师曰:元来未会先师意在。未会先师意在,其实就是未会祖师禅。座曰:“你不肯我你认为我说的不对但装香来,香烟断处,若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烟烧完了,我去不得,就是不能坐脱立亡,说明我不会先师意。

坐脱立亡,是有些人临终的一种安然的状态,想什么时候离世,就什么时候离世。有些人认为这是有修行的人才有的功夫。但其实这并不能代表什么。首座说:香烧完了,我还没走,那就说明我不会先师意。香断的时候,我立刻就走。好多人就被这迷惑了。遂焚香,香烟未断,座已脱去。香还未烧完呢,首座就往生了。师拊座背曰:“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虽然你走了,还是不会先师意。

不管他是“明一色边事”,还是“坐脱立亡,都未出心识和有为,未能真正出离生死。出生死是智慧上的事,而不是你怎么死。就算你示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事,与真正的解脱了无交涉。从这个公案上,我们就对如来禅和祖师禅的特点略见一般。

为什么上座的功夫都可以自在往生了,他的解脱还不究竟呢?这就是法理上不透彻,他对实相没有真正了达,对什么是解脱也不清楚。导致他的修行有偏差,而错认了解脱知见。这就是不会祖师禅的结果。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公案,也是与石霜楚圆禅师有关的一个公案。我们看《祖师禅》这本书的目录,第五十二页倒数第二行,看石霜楚圆禅师的示众。

石霜楚圆禅师示众:以主杖击禅床一下云:大众还会吗?不见道,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诸方达到者,咸言上上机。这是香严禅师闻竹子破裂声的时候开悟的一个偈子。闻竹子破裂,一听就开悟了,一听到声响,一击忘所知,就是听声音的刹那,把以前所有的知见都忘了。他一听声音,突然悟到修行觉悟原来如此简单,不用想那么多道理,只是从妄念中出离,直用直行自己的本性便是了,不假修持用功。诸方达道者,就是所有觉悟的人都是上上根基的人,咸言上上机,都是在这一刹那间,根本没通过任何的修行就开悟了。

开悟的人都是这样开悟的,都是言下顿见真如佛性。这是石霜楚圆上堂为大众开示时他引用的。不见道,就是大家都知道。过去祖师一些开悟的偈子和说法,在学法人中是很流行的。大家全都是搞这个的,都互通消息,虽然远隔千里,但那时候到处求法的人络绎不绝,一些道场发生的事很快就传遍丛林。不像我们今天,都是外行人在学内行的法。过去都是内行人学内行人的法,一说偈子,大家都知道。现在学法的人真的都是滥竽充数,在这个时代,滥竽充数很流行,大家都在滥竽充数,就都变成了学法的了。当所有人都在说瞎话的时候,没有人说真话,瞎话就成了真理。当所有人都是病人,没有一个人是正常人,病人就成了正常人,正常人反而成了病人。

这是石霜楚圆示众的时候引用香严修道的一个故事。他继续说:香严恁么悟去,分明悟得如来禅,祖师禅未梦见在。听我这么一讲,大家都知道还有个祖师禅,还有个如来禅,他们之间的区别大家也越来越清楚。这是祖师们说的,灯录里有记载的关于祖师禅和如来禅的区别。

如果说这是我自己的一人之言,你可以不信。看灯录里的记载,我们就知道过去对祖师禅和如来禅的了解全都不着边。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这比世间任何一门都要认真,不然是自己骗自己。禅宗一门,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我们在座的如果有人能够写出这样的偈子,“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也会觉得心花怒放,写出这样的偈子一定不是听来的,一定是自己悟的。但是到了更厉害的祖师那,这个还不行。这是如来禅,祖师禅未梦见在。

石霜继续说:且道祖师禅有什么长处?若想言中取则,误转后人,直了棒下成钢,辜负先圣。”你如果在我说的话里琢磨取舍,不仅赚了自己,还赚后人。就算我拿棒子打你,把你打明白了,那也是辜负先圣。有时候祖师说的话是骗你,有时是肯定你,有时是否定你,让你摸不着头脑。他虽然骗你,但你可以不被骗。如果你见地不清楚,又没功夫,明明你都快悟到那个点了,就说你没开悟,明明你已经沾边儿了,就说你没梦见在,如果这时候你疑惑了,你就恰好被祖师说中。如果这时候他怎么说你,你都不搭理他,你会就是会,谁都骗不了你了,那说明你自己站住脚根了。比如大梅禅师一开始是听马祖即心即佛开悟的,后来又有人到他那里给他讲,马祖现在不说即心即佛了,而说非心非佛了。大梅知道马祖惑乱人,没被他骗,说,他爱怎么说怎么说,我这里就是即心即佛。马祖听了之后,赞叹他说:梅子熟了。

我们再看《维摩诘》里面那段有名的开示,智者不着文字。这是维摩诘上演祖师禅。须菩提去维摩诘处乞食,维摩诘盛满饭,然后没直接给须菩提,而是给他说教了一番。如果这段开示,你用思惟意识理解它,也能说的通,但那不是维摩诘的本义。比如说子纳须弥。也有祖师禅的特点。但是如果你按字面意思解释,也能解释通。芥子,须弥山,都是空的,不就互相融纳了吗。但这句话的本意不是这个意思,它让你思惟顿断,无理可想,让你没有一个入处,可是你就不明白。这个也是一样。当时我看这本经的时候,看到入诸邪见,就想,邪见也是正见。看到不到彼岸,就想此案就是彼岸。看到住于八难,想到一切都是空的。同一烦恼,离清净法。我一直在烦恼中,烦恼即菩提,离清净法,清净不可得。这都能解释通,我当时就是这样理解经文的。但是现在再读这段经文,知道那是自己的意识知解,不是维摩诘说这话的本意。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你得了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也得了此三昧,解释也能解释的通,一切众生本有佛性,都具有这个能力。其施汝者不得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在你身上做布施做供养的,他没有什么福可得。供养你的人非但没有福,还要堕三恶道。从因果的角度讲,根本就说不通,不可能的。佛讲的修福修慧,都是因果,错不了。

但是到了这里,供养你还得堕落。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这跟佛讲的就完全相违背了,听着像邪法。你要厌恶众生,讨厌众生,憎恶众生,要谤佛毁法,别出家,赶紧还俗,这样才能取食。僧数在佛经里面指僧团。你在佛法里修行,终不得灭度,你永远也觉悟不了,永远也灭度不了。汝如是乃可取食。须菩提闻维摩诘此语,茫然,不知以何答,完全听不懂了。便置钵欲出其舍,说:这饭我不要了,你讲的这是人话吗?佛可从来没这样讲过。

维摩诘看到须菩提听不懂,最后就明说了。看到须菩提被吓到了,马上就从祖师禅变到如来禅了。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物具,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

维摩诘说:如果我是个化人,是变戏法变出来的人,我用这个话来问你,你害怕不害怕?如果你很清楚是一个化人在跟你说法,现在你害怕不害怕?须菩提言:那我就不害怕了。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我也是幻化相,我说的法也没有实义。我刚才不过说了一堆文字,是你自己于我说的生了心,当成真的了。至于智者,不着文字。不着文字,即得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也就是说,一切法本来解脱,你于法生心,故不得解脱。我刚才说的,全是胡说八道,都是有为的,都不真实,你为什么要怕?

为什么我们要实修?找个地方练习不思善,不思恶,去练习,时间越长越好。越是一个人,平常不常去的地方,荒郊野外,河边林下,黑灯半夜,一个人在一个地方这样坐着。时间长了,你就了达诸法实相了,你就知道一切法从心想生,从妄念有。妄心不生,诸法非法,即得解脱。

有时候我会说,不让你体悟什么。不让你体悟,你也别执着,什么也不悟,不是死人。呆呆地坐着,啥也不想,也没体悟,那也不可能。你要学会捕捉,在关键的时候,有所悟,原来就这么简单,原来我这样坐着的时候,没有任何烦恼,原来这就是实相。

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我不停的思想,不停地分别自心境界,不停地编织幻境,把妄念编织的境界当真了,住在了妄念中,才有诸法。然后自己吓自己。所有的问题,都是不停地思想的结果,只要妄心一歇,歇即菩提。这个是实修和操作中你能捕捉到的,你能体悟的。所有的人觉悟都是这样的,他一定是有个悟处,悟处不断累积不断加强,最后变成一种彻悟。

只要离开心意识,不依于识,不于诸法生心,就成熟了,就与真性相应了。就成为一种自自然然的解脱诸烦恼的力量,自然就不用心意识,而且不会被任何人的话语所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