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山禅戒第十九讲

发表时间:2021-07-11

浏览量:910

学山禅戒

第十九讲

第二十五条,不得蓄养猫狗等宠物,不得从事杀生、屠宰、造酒等行业。

已经养宠物的适当照顾,减少接触,最好送人。没养的不要去收养、领养,家里不要养鸡养鸭。不要去卖烟、卖酒、卖肉,不从事屠宰及有欺骗色彩的行业。

为什么不养猫狗等宠物?因为猫狗这些宠物,你养它,时间长了会产生感情,你会有执着、有依赖。它们跟人差不多,有人对猫狗的执着比对人的执着还厉害。人死了,她都不一定哭,但她的宠物死了,她就会很痛苦,而且痛苦很长时间。

真正的独处是什么?有的人一个人生活,但她养了一只猫,这不是独处。有的人一个人生活,也不养猫,但是她依赖手机,每天看手机上的电视电影。这不是独处。独处是无依,无依是对一切都无依赖,只对最简单基本的生存资料有依赖,而对其他的奢侈品,有也可以,无也可以,随缘取用,而无贪着。无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处。

你在家庭之中,有家人在旁边,如果你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对他没有执着,从精神上根本就不依恋他,在一起也是那样,不在一起也是那样。这叫独处。独处是精神上的独处,不是形式上的一个人。

家人们在一起生活,你不知不觉会产生依赖。我们尽量保证自己身体上、生活上独处,精神上减少依赖。即便我们有配偶有伴侣,也少互相控制,减少关注,只是做个伴、做个邻居而已。同在一个屋檐下,尽量少去干涉,一起做个饭,偶尔交谈一下,别过多地投射,别过多地关注对方怎么样?这几天他去哪儿了?他跟谁接触了?他跟谁交往?你关注自己就行。

色类自有道,互不相妨扰。你控制不了他。如果你想控制他,就是自寻烦恼,就是自寻死路。你想帮他,也是自寻烦恼。如果你想帮他,要等待时机,等你成熟了、圆满觉悟了,让他来找你。

宠物很容易让人产生依赖,有的女人特别爱养宠物,为什么呢?她依赖不上男人,就把这个依赖之心转移到动物身上。最主要的是动物听话,不跟她争吵。动物越是可爱,她依赖的心理就越别强。

第二十六条,每天坚持练习觉知至少二十分钟。

这二十分钟是最低的要求了。我们在禅院的功课是每天三次,一次二十分钟,一共是一个小时。练习觉知是我们修行中最重要的一课,就是通过小犯围行禅这样的一种方式,专门来做牧牛、觉知、正念的训练。觉知就是活在当下的功夫,不思善,不思恶,直用六根,而不生用想。过去心不思,现在心不思,未来心不思。

“众生心灭,则佛法生”。一切交给因缘,把自己照顾好,把我们的心念照顾好,把当下的现实生活过好,其他的事全都交给因缘。什么事都不用你去操心,操心也白操心,没有任何意义。所有的事情过去的就过去了,没来的不去想,不去控制干涉因缘,让法性自己去运转,我们只是作为法的一个因素,随顺法性因缘,不需用力。因为你的一切用心都没有意义,你操控不了因缘。因缘是不可思议的,因缘就是佛性,变化的是佛性。这种变化不是你能操控的,你随顺它,是最好的修行。

有人说佛性不变,不变的是脑袋中不变。真正的不变是变。这个变,也是一种方便说。是从你能理解的角度来讲,但是怎么变,它超越了你的意识和思维。既然你没法理解佛性的变化,那怎么办?放下对佛性、对因缘的理解。活在当下的见闻觉知中,直用直行就行了,少去琢磨什么。

过去的就过去了,未来的你不用去预测、设计、安排。预设未来,永远是妄想。也别有万一,没有万一!别总是如果,没有如果!万一是大脑里的万一、意识里的万一,安排都是自己瞎安排。众生心灭则佛法生。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你总是生心,总惦记着,放不下,去控制、去计划、去把控,真性就被这念心覆盖了。你启动,它不启动,你不启动,它启动。

我们要法身活,不要用意识去活法身,让真性主导我们,我们别去主导真性。每天坚持练习觉知、活在当下,这个功课很重要,这是你独处、自悟、自修的最好时机。

你没办法见性,就是因为总是进入头脑的干涉控制,没有好好活在觉知中,没有活在当下。没有撤销自己的管控。不管你想什么,你端起杯子的刹那,回到喝水上来,什么都不用想,直接用本性来生活,就是最好的修行,是最好的活法,是最合道的生活。

关于练习觉知的视频和文章,我在微信公众号里发了很大。大家可以去阅读,把练习觉知的目的和要领掌握了,然后勤加实修。

第二十七条,发愿护持正法,传承正法,自觉觉他,利乐有情。

这一条对我们每一个人是更高的要求,这是在你烦恼断除,一切执着放下,自在无碍的情况下,才能真实有效地发出这样的心。

佛法需要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付出。不然,法就会断,众生就无由出离轮回。

修行不仅是你自己觉悟就完了,停止在自觉上,只是自了汉。自觉觉他,觉行才能圆满。如果你想得大自在,想真正的明心见性,需要你发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只有发出这个心,才能与真性相应,才能与实相相应。所谓,发心相应,果报相应。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你以为发个小果的心就能解脱了,那是自欺欺人。成佛要走的路,你一步也少走不了。从哪儿逃开的,还要重新回来,把内在的问题解决了,才能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与道相应。

其实这个心,我们本来都有,只不过被个人的、自我的、自私的、狭隘的个人意识、私欲、贪嗔痴、对世间的执着和无明覆盖着。

一旦你真正看到实相,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不再被幻心幻我所骗,自然地就会发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自然就能够视一切众生犹如已子,自然冤亲平等,自然会发自觉觉他的心。

你就不会老想着我要修成什么样、我得住哪间房、这本书我得先看,就不会想的全是自己。

慢慢你的心量、智慧、真性就显现出来。这是我们来到道场,慢慢地扩大心量,对我们修行最宝贵的东西。平时我不讲发菩提心,因为那不现实。因为你还很幼小,还很脆弱,自己还有那么多烦恼,还自顾不暇,说发菩提心,纯粹是唱高调,是自欺欺人。但是通过修行,我们放下了自己的执着,这时,心中的慈悲喜舍会随着我执的减少而自发地显现出来。我们能逐渐地从自我狭小的心量中走出来。心开意解,自然就会为众生做事。

心根本就没开,怎么会解呢?怎么会悟呢?在座的来到道场都是为了觉悟,出离生死,解脱烦恼,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那还不能与究竟的解脱之理相应。究竟的解脱之理是大愿无尽,悲心无尽,菩提心无尽。

自己解脱之前,我们也不要唱高调:“我从来没想过自己的解脱,我一直就想着帮助众生。”你帮谁呀?自己解脱的同时,我们打开心量,才能觉他。真正放下一己的私心和执着,放下情执,放下世间的种种,修行也走上了正轨,这时,你不能老停滞在自觉上,随你的能力、随你的智慧、随你的愿力,能多做一份利他的工作就多做一份。

我们不执迷一定要帮助谁,把事做多大,我们都是随缘,随着自己的功夫,随着对实相的领悟程度,自然的去做,为有缘的众生引路,放松的去做这个世间最有意义的事。这是见地。不能光满足于自己,光想自己,变成自私鬼。

佛门讲自觉、自悟、自证圣智、自修、自成佛道,并不是让你执着自己。你真正自觉了,你就发现,其实所有的人都是自己,没有自他。你怎么对待别人,你就会怎么对待自己,你怎么对待自己,也就会怎么对待别人。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国须栋梁,法要传承。

国家富强,人人有责。正法兴盛,佛子担当。

莫着小情,当为大爱。莫贪己乐,心向太宇。

无我为真,大愿无尽。悯众生苦,成无上道。

自古以来,祖师悟道之人,都是心怀众生,大愿成就。但为众生出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希望所有学法的人,都能断尽烦恼,发菩提心,续佛慧命,传佛正法。

这一条是二十八条禅戒中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一条。梵网经菩萨戒中不忘失菩提心,是根本戒。佛说决定毗尼经中,一切戒中,不忘菩提心,是根本戒。你做不到这条,不要妄想见性成佛。

末法时代,禅宗理好悟,事难修。正是因为发菩提心的少,只为一己修行的人多。

这是第二十七条,发愿护持正法,传承禅宗,自觉觉他。这是在自己有了觉悟、有了修行功夫、心量逐渐打开的情况下,不是强为的,强为没有用。你强迫自己发菩提心,你都不知道菩提心是什么。当你还没有自然地发出慈悲喜舍心时,也不要妄想发菩提心。先好好把自己搞定,能真正觉悟了,菩提心自然而然就会显现出来。

我们道场也有一些人,发心护持道场,但时间长了,都退失了菩提心。因为他自己的烦恼现前。他只是形式上的发心,不是心甘情愿的,根本就不理解所谓的发心,时间长了就暴露了。

所谓菩提心,其中包含着一个更重要的信息,就是成佛的心。就像六祖去见五祖,五祖问六祖:你为何所来?六祖说:弟子唯求作佛,不为别事。只求成佛,一切都不为,这本身就是菩提心。我们有太多的人学佛并不是真正想成佛,只是发一个得小果的心,想改善生活,或者希里糊涂地学佛,也不知道为什么。那菩提心对他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他根本没有真正想大彻大悟,不知道对自己负责,没有认真地想解脱无明,想利益众生。所以,光形式上的发心没有用,一定是你功夫到了,心量自然就打开了。

第二十八条,经常温习此戒本一遍,直到烂熟于心,以提醒自己好好受持戒律。

有时候我们记不住这么多。我们只记住一些关键的戒条,比如说独处、减少世缘、常住道场、不看电视,做好四门功课,坐禅、练觉知、一物不为,诵经等。有些细节,我们可能记不了。所以我们要时常温习。这些细节对我们进行实修都非常关键。而实修对我们获得如实的解脱能力又至关重要。

大家一定不要轻视这二十八条禅戒,它是禅宗入门的重要基础,没这个基础,别说行入,就是连禅宗的解脱义理你都没办法搞懂。没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理论的熏习,你根本无法信受禅宗。禅宗的解脱理论你学不明白,后面的牧牛功课,你就无法操作。理论不明白,实修的时候,你会经常起疑惑,这样,你就无法做好功课。

二十八条戒文,还有这每一讲的开示,要多听,要经常地温习,时间长了就会记住。在生活中你会更谨慎一些,就会少犯错,少让自己白白地受苦,少生烦恼,不障碍修行,少走弯路和歧路。

学山禅戒是对道心坚固的人、非常清楚想要什么的人的要求,是自觉遵守。只有高度自律,自制,自省的人才能受持。他不需要师父天天提醒。不是看别人精进,别人在练一物不为,自己才会跟着练。是自觉地去做功课,是先知先觉的人,走在别人前面,让人家跟你学。

自觉地精进,是对你自己的解脱负责。

我们一开始要有这种发心,随着功夫的长养,修行步入正轨,就很轻松了,只是一开始比较难。大家通过长时间的坐禅、练习觉知、独处,一个人的时候就很轻松了。有的人随时可以去坐禅。有的人就坐不住,二十分钟都坐不住,因为他平时没练过。

学习禅戒,是为了对修行的整体了解清楚,为了实修做坚实的基础,它本身也是实修的一部分。虽然它属于有为,属于方便助道,但它和实相、和我们的解脱息息相关,方便和究竟不能割裂,是不一不异的。修行就像盖楼,我们不可能直接盖十楼,必须先建九楼、八楼、一楼。修行也是,只有缘因、了因同时具足,才能见性开悟。

这些前行、准备活动非常重要,学山禅戒的开篇我已经讲很多了。所以这些戒律要常温习,哪些方面容易疏忽或者做的不够,要经常提醒自己,慢慢养成了习惯,你就不会犯错,就轻松了。

这二十八条禅戒,最好全部受持,不能全部受持的,能受持多少就受持多少。哪怕受持一条,对你的修行都有帮助。毕竟每个人的修行程度不一样。有些人刚开始,有些人已经练了一段时间了,有些人都学了很久,所以受持多少条、受持的力度,还有灵活性和变化性,由大家自己掌握。

有的人领悟到禅戒的精神,自己懂得随时保任,时时用功,又会调整,他有可能直接超越这些戒律,不用特意地去持戒。如果不领悟禅戒的根本精神,受持起来就会死板,那样对修行的作用也不大。

学戒也好,修行也好,一定要灵活,先要明理,它不是死的,它会变化,这需要自己去理解和调整。

这二十八条规范是对真正想出离生死的人的要求。你没有这个发心或者你的发心不真实,不强烈,不明确,就不会重视这个戒,也持不了这个戒。它相当于对出家人的要求,一些戒条可能出家的戒律都没有这么严。有些戒你生活中可能涉及不到,但是戒律的精神你要把握,你领悟了禅戒的宗旨会对你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

戒乃近道之浮囊,修行之护航,觉悟之基石,成道之桥梁。涅槃经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希望大家谨记。

学山禅戒是我个人的修行经验,也借鉴了历代祖师的精神,他们的行持和出世本怀就是为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清楚为了什么?这样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好。